1. 信託委託人,受益人,受託人分別是指什麼
委託人抄是將財產權交給信託公司的人,也是信託產品的購買者。
受益人是指這份財產權的到期後說獲得的本金和收益的受益者。
在法律上委託人和受益人可以不是同一個人,但在我國,由於信託發展時間不長,一般信託產品委託人和受益人都是同一個人,誰買的信託產品,本金和收益就向誰分配。
2. 信託法中信託行為中受益人死亡怎麼辦
信託計劃存續期間,如遇受益人死亡,通常會出現以下幾種解決方案:
受益人死亡,受益人生前曾立遺囑,說明該信託收益權由某某繼承。
該情況下,信託收益權繼承人應持受託人要求的相關材料(需要哪些材料《資金信託合同》上有詳細說明)到受託人指定地點進行收益權繼承手續辦理,待信託計劃終止後,繼承人方可收到本金即收益。
受益人死亡,受益人生前未立遺囑。
該情況下,受益人的直系親屬或其他合法繼承人(關於什麼是合法繼承人請查閱相關法律)持受託人要求的相關材料到受託人指定地點進行收益權繼承手續辦理,待信託計劃終止後,繼承人方可收到本金即收益。
受益人死亡,且無人提出繼承其收益權。
該情況較為罕見,如發生,受託人待信託計劃終止後,會將此受益人的本息劃至公司的清算賬戶,並一直存續,直到有合法繼承人提出繼承為止。
最後引用下《資金信託合同》中可能出現的關於收益權繼承的相關條款:
1. 信託受益權的繼承/承繼
1.1 自然人受益人持有的信託受益權可以繼承,機構受益人持有的信託受益權可以承繼。信託受益權發生繼承/承繼的,繼承人/承繼人應提交:繼承/承繼法律文件、《資金信託合同》、有效身份證件及復印件、證明被繼承人死亡的有效法律文件及復印件/證明信託受益權發生合法承繼的有效法律文件及復印件以及受託人要求的其他文件,前往受託人處辦理信託受益權繼承/承繼確認。未到受託人處進行確認的不能對抗受託人。
1.2 信託受益權發生繼承/承繼的,受託人不收取辦理信託受益權繼承/承繼確認手續費。
3. 專家解答哪些人可以作為信託受益人
第三節 受益人
第四十三條 受益人是在信託中享有信託受益權的人受益人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組織
委託人可以是受益人也可以是同一信託的唯一受益人 受託人可以是受益人但不得是同一信託的唯一受益人
第四十四條 受益人自信託生效之日起享有信託受益權信託文件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四十五條 共同受益人按照信託文件的規定享受信託利益信託文件對信託利益的分配比例或者分配方法未作規定的各受益人按照均等的比例享受信託利益 第四十六條 受益人可以放棄信託受益權 全體受益人放棄信託受益權的信託終止
部分受益人放棄信託受益權的被放棄的信託受益權按下列順序確定歸屬 一信託文件規定的人 二其他受益人
三委託人或者其繼承人
第四十七條 受益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其信託受益權可以用於清償債務但法律行政法規以及信託文件有限制性規定的除外
第四十八條 受益人的信託受益權可以依法轉讓和繼承但信託文件有限制性規定的除外
第四十九條 受益人可以行使本法第二十條至第二十三條規定的委託人享有的權利受益人行使上述權利與委託人意見不一致時可以申請人民法院作出裁定
受託人有本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所列行為共同受益人之一申請人民法院撤銷該處分行為的人民法院所作出的撤銷裁定對全體共同受益人有效
4. 信託制度中的「委託人」與「受益人」有什麼區別
用規范的法律術語來表示,確實是:
受益人是在信託中享有收益權的人。
委託人可以是受益回人,也答可以是同一委託的唯一受益人。
受託人可以是受益人,但不得是同一委託的唯一受益人。
用大白話來說:
如果你爸爸有1億,怕直接給你你亂花,所以就把錢委託給信託公司,這樣你爸就是委託人。然後你爸要求信託公司做到每年6%以上的收益,收益按月打到你的銀行賬戶上,那麼你就是受益人。不過目前在國內,暫時還 不能容易滴做到委託人和受益人分離。現在流行的信託產品基本都是委託人就是受益人,因為監管要求資金誰賬戶的錢還要回到誰的賬戶里去,不見得是同一個賬號,但要求是同一個人。信託計劃可以轉讓,但需要簽署轉賬協議,繳納少量手續費。
5. 我國《信託法》中信託受益人有年齡限制嗎
《信託法》中對受益人的限定:
第三節 受益人
第四十三條 受益人是在信託中享有信託受益權的人。受益人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組織。
委託人可以是受益人,也可以是同一信託的唯一受益人。
受託人可以是受益人,但不得是同一信託的唯一受益人。
第四十四條 受益人自信託生效之日起享有信託受益權。信託文件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四十五條 共同受益人按照信託文件的規定享受信託利益。信託文件對信託利益的分配比例或者分配方法未作規定的,各受益人按照均等的比例享受信託利益。
第四十六條 受益人可以放棄信託受益權。
全體受益人放棄信託受益權的,信託終止。
部分受益人放棄信託受益權的,被放棄的信託受益權按下列順序確定歸屬:
(一)信託文件規定的人;
(二)其他受益人;
(三)委託人或者其繼承人。
第四十七條 受益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其信託受益權可以用於清償債務,但法律、行政法規以及信託文件有限制性規定的除外。
第四十八條 受益人的信託受益權可以依法轉讓和繼承,但信託文件有限制性規定的除外。
第四十九條 受益人可以行使本法第二十條至第二十三條規定的委託人享有的權利。受益人行使上述權利,與委託人意見不一致時,可以申請人民法院作出裁定。
受託人有本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所列行為,共同受益人之一申請人民法院撤銷該處分行為的,人民法院所作出的撤銷裁定,對全體共同受益人有效。
並沒有年齡限制。甚至可以為一個還未長大的孩子設立一個信託
6. 信託法中的受益人為誰
中華人民共和國信託法的第三節對受益人有明確定義:受益人第四十三條回 受益人是在信託中享答有信託受益權的人。受益人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組織。
委託人可以是受益人,也可以是同一信託的唯一受益人。受託人可以是受益人,但不得是同一信託的唯一受益人
7. 信託制度中的委託人與受益人有什麼區別嗎
委託人:委託人是信託財產的原始所有者。在信託關系中,委託人所擁有的權利,最主要的是信託財產的授予權,即委託人可以向受託人授權,要求受託人遵從一定的目的,對信託財產進行經營、管理、使用和處理,為受益人享受信託利益盡最大的努力。同時,還保留一系列權利,主要有:
(一)了解信託財產的管理運用、處分及收支情況,並有要求受託人作出說明的權利;
(二)查閱、抄錄或者復制與其信託財產有關的信託帳目以及處理信託事務的其他文件的權利;
(三)要求變更信託財產管理辦法、對信託財產的強制執行提出異議的權利;
(四)准許受託人辭任及選任新受託人的權利;
(五)當受託人違反信託目的處分信託財產或者因違背管理職責、]處理信託事務不當致使信託財產受到損失的,有申請人民法院撤消該處分行為,並要求恢復信託財產的原狀或者予以賠償的權利;
(六)當委託人是信託利益的唯一受益人時,有解除信託的權利;
(七)有變更受益人或處分信託受益權的權利;
委託人的義務,法律法規沒有明確規定,但委託人地位的確立和委託人權利的獲得,其先決條件就是將其合法所有的財產委託給受託人經營、管理、使用和處理,並簽定相應的契約或合同。
受託人是對信託財產按照信託行為的規定進行經營、管理、使用和處理的人。受託人的權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具有對信託財產進行獨立的經營、管理、使用和處理的權利;
(二)具有按信託文件約定取得報酬的權利;
(三)具有因處理信託事務所支出的費用、對第三人所負債務,要求以信託財產承擔的權利,但因受託人自身過錯造成的除外;
(四)經委託人和受益人同意,有請求辭任的權利;
(五)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具有委託他人代為處理信託事務的權利;
(六)信託終止後,受託人有留置信託財產或者對信託財產的權利歸屬人提出請求給付報酬、從信託財產中獲得補償的權利。
受託人的義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為受益人的最大利益處理信託事務的義務;
(二)誠實、信用、謹慎、有效管理信託財產的義務;
(三)將自身固有財產與信託財產進行分別管理、分別記帳的義務。
(四)有保存處理信託事務完整記錄並每年定期將信託財產的管理運用、處分及收支情況報告委託人和受益人的義務;
(五)對受託人、受益人以及處理信託事務的情況和資料負有保密的義務;
(六)以信託財產為限向受益人承擔支付信託利益的義務。
受益人:
受益人是在信託關系中享有信託受益權的人。受益人的權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承享委託人所享有的各種權利;
(二)有依法轉讓和繼承信託受益權的權利;
(三)有將信託受益權用於清償到期不能償還的債務的權利;
(四)信託終止時,信託文件未規定信託財產歸屬的,受益人有最先取得信託財產的權利;
(五)當信託結束時,有承認最終決算的權利,只有當受益人承認信託業務的最後決算後,受託人的責任才算完成。
就受益人的義務而言,一般認為,當受託人在處理信託業務的過程中,由於不是因為自己的過失而蒙受損失時,受益人就有義務接受受託人提出的費用要求或補償損失的要求,在信託收益中予以扣除。但是,如果受益人放棄收益權利,就可以不履行這個義務。
8. 信託受益人的資格
對於受益人沒有資格限制,它與委託人和受託人不同,不論是自然人或法人,不論有無行為能力的人,均可以承當信託關系中的受益人,但法律有想定禁止享受某些財產權的人,不能承當受益人。受益人享受信託利益,也要盡有限的信託義務。受益人除享有受益權外.凡委託人享有的權利.受益人同樣可以享有。但受益人得盡信託關系中必要的義務。如不能妨礙受託人正常進行和處理信託事務;受託人在處理信託事務中,不是由於受託人本身的過失蒙受信託財產的損失。或按規定應交的開支,受益人有義務接受受託人提出的費用或補償損失的要求。 適法性信託行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習慣性信託行為已不能適應資本主義大生產的要求。生產和分工的進一步發展;社會財務聯系更加廣泛。由於習慣性信託行為而引起的矛盾和爭執日漸增多。
同時,私入與私人間形成的信託行為,漸浙擴展為個人與團體之間、團體組織相互之間的信託行為.並且這類信託行為開始出現附帶收取一定的酬勞。面對這種情況,必然需要制定一種行為准則,需要信託立法。以便確認人們之間的財務關系哪些屬於適法的信託行為,哪些行為是不適法的。凡不能確認為合法信託行為,沒有法律效力,既不受法律約束,也得不到法律保障。在19世紀,英國頒布過數十種信託法令.特別是1893年的受託人條例頒布後.以營利為目的的信託行業開始發展起來。由於人們的習慣性信託行為.如得不到條例的確認,就無法律效力,以此引起的財務爭執得不到法律保障。正因為英國重視信託立法.重視設定信託的適法性,給以後英國信託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故稱合法設定的信託行為是適法性信託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