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英雄》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效益。試分析《英雄》商業運作的方式及效果。
四招完勝 點評《英雄》的「商業派劍法」
從張藝謀投拍《英雄》開始至今,這部匯集了諸多台前幕後各路明星、耗資3000萬美元的大製作武俠電影就一直備受關注,它豪華的製作班底、恢弘的電影畫面以及充滿東方意韻的電影音樂無不吸引著人們的目光。曾有報道評說這部電影就像是一次視覺和聽覺的盛宴。就在海內外媒體對《英雄》台前的種種風景逐漸失去興趣的時候,這道盛宴的幕後大廚便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這部影片成功的商業運作,不能不說是國產電影走向市場、贏得觀眾的經典作品。或許我們不敢說一部電影的成功就是張藝 謀的成功,但《英雄》本身的確成功了,張藝謀也實現了自己說的那句豪言壯語:「拍好看電影,把觀眾吸引到影院來」。《英雄》以全線飄紅的票房,讓我們理解了如何以成功的商業運作來抵禦好萊塢的如狼似虎。
劍法一 尋找良好的融資夥伴
國內傳統的電影投資方式是製片廠拿國家下撥的經費拍片,風險由國家承擔。近年來也有少數民營企業的介入,比如像張藝謀早年拍《代號美洲豹》就是一個私人企業主投資的,但風險極大,讓許多民間財團望而生畏。傳統模式下的投資方式幾乎跟融資無關。《英雄》則開辟了一種全新的投資方式———即可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融資。於是,影片的3000萬美元投資方式便應運而生:對劇本先作預算,再找一個國際著名的保險公司做擔保,最後到銀行成功貸款。之後,如投資商所期望的一樣,影片剛拍完,歐美版權就賣了2000萬美元,國內音像版權又拍賣出了1780萬元的天價,還有貼片廣告收入,使影片的前期收入全線飄紅,資金的快速回籠令投資商信心倍增。盡管新畫面老總余玉熙在接受采訪時對於融資的細節不願多談,但她還是承認,《英雄》的融資方式是借鑒了先進國家投資電影的經驗。記者點評:小投資的電影可能一家公司就能拿出錢來,但是大製作呢,就必須依靠各方面社會資源的聯合配置,風險共擔,這也許就是工業化階段跟手工作坊時代的區別。
劍法二 讓藝術與商業成為搭檔
這里所說的是定位,准確的說法是讓商業與藝術成為搭檔。張藝謀在談到這個問題的關系時,把自己比作種蘿卜的人,他說:「如果買蘿卜的人認為成本太高,我會按照買蘿卜人的意思種;如果成本不高,我想怎麼種就怎麼種。」這句話委婉地表達了張藝謀力圖尋求商業和藝術間平衡的明確思路。《英雄》電影版本被剪掉了20分鍾,就是與搭檔間友好合作的例證。最初的樣片長度是1小時50分鍾,但給最大的買主美國片商看時,他們說長了,結果張藝謀只好忍痛剪掉了20分鍾,此事成為張導心中永遠的痛。為此,一向以固執著稱的老謀子用一句話為自己的行為作了註解:一切為了市場需求,藝術要為商業讓步。同時,張藝謀又多次在各種場合說,藝術為商業讓步,首先是要影片好看,把觀眾吸引到影院去,這是藝術家必須遵守的商業信譽。這個「好看」,首先就是出於商業上的考慮,也就是後來眾多傳媒所攻擊的「形式大於內容」,但從影片畫面的震撼力來說,張藝謀成功了,影片中諸如棋亭打鬥、黃葉漫天、九寨比劍等集合了中國最優美的風景,給人深刻印象。影片加入的秦腔、顏色的隱喻又都堅持了藝術的把握。張藝謀點評:如果沒有商業信譽的話,你這個電影所講的藝術就是空想。
劍法三 絕招防盜版死保票房成功
在這方面最有發言權的是新畫面公司,因為是他們讓防盜版這個艱苦卓絕的工作取得了輝煌的成功。老總余玉熙女士曾留學德國,也到好萊塢等地進行過專門訪問,深感防盜版的重要。為了防盜版她想了很多的辦法,都是以前從來沒有做過的,比如取消各地已成慣例的看片會,和各地院線簽訂拷貝丟失賠償合同、觀眾進影院存包等,事實證明這些措施非常行之有效。有盜版分子說,只要首映就能盜版,於是在深圳首映的前一天,就有盜版分子開始收訂金了,並揚言10天之內發貨。於是,深圳首映式便成了兵家的必爭之地。片方為了嚴防死守《英雄》的「女兒身」,甚至對影院的天花板、牆面都做過特殊處理,看門的保安臨時僱用,40個保安每天一換,更別說進場的觀眾所要經過的道道檢查,到了對誰都不相信的地步。據介紹,防盜版是從影片拍攝之初就開始了,所有
工作素材當天使用當天拆除;譚盾為影片作曲必須看畫面,劇組只好為他錄制了一盤錄像帶讓他帶在身邊,但前提是要先寫一紙「死文書」,片方還要在錄像帶上做記號,如果發生盜版就會從這個記號上知道是譚盾漏出去的;到了洗印拷貝的關鍵時刻(這是盜版發生的最危險地帶),新畫面公司則想出了一個絕招:拷貝只洗一套,3本放在3個不同的個人手上,而這3個人均互相不認識……結果,《英雄》一直到20日首映式當天都沒盜版出現。余玉熙說,防盜版的成功讓他們很有底氣,才會有音像版權拍賣1780萬元,才會成功地招商賣出貼片廣告,因為人家看你防盜版成功才相信你,覺得投入值得,能盈利。張藝謀點評:如果有盜版,票房將損失一半以上。
劍法四 有效的宣傳炒作是成功之母
對於《英雄》的宣傳方式,一直有炒作和運作兩種說法,余玉熙認為名稱並不重要,重要的要靠電影票房來說話,按照市場規律來運作影片宣傳是成功的關鍵。新畫面的董事長張偉平在接受采訪時說,公映前一個月宣傳計劃正式啟動,包括包機宣傳、音像版權提前拍賣、盛大首映式,僅廣告投入就在1000萬元以上。為這些宣傳炒作,新畫面公司創下了多個之最:最昂貴的首映式;600餘家各國媒體到場的最大宣傳陣容;最史無前例的是包機宣傳;最嚴格的進場驗證方式(通常好萊塢的電影首映式會採用這種方式)國內尚屬首次;最令人意外的是音像版權拍賣天價。省電影公司負責人朱蓉點評:很多的炒作往往只有一些團體會獲益,要麼是發行方,要麼是製片方。而《英雄》就不同了,它帶動了很多行業同時獲益,發行方、製片方、投資方、影院,甚至還包括廣告業和其他商業品牌,造成多重盈利局面,其宣傳攻勢堪稱罕見。
⑵ 英雄這部電影耗資多少拍成
影片投資
3000萬美元
《英雄》是張藝謀轉型執導的首部武俠電影,由李連傑、梁朝偉、張曼玉、陳道明、章子怡及甄子丹主演,由王菲演唱電影主題曲,2002年12月14日首映。主要講述了戰國末期,三大俠客欲殺秦王的故事。是第一部票房超億元的國產電影,也是至2014年為止北美市場上票房成績最好的大陸導演影片。該片所創造的2.5億元人民幣票房,將中國帶入了國產商業大片時代;在北美外語片市場上,則以近6000萬美金的票房成績超越眾多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日語影片,高居票房排行榜第三位。影片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4年度全球十大佳片第一名,提名奧斯卡金像獎和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獲得多個國內外電影獎項 。
中文名
《英雄》
外文名
《Hero》
出品公司
北京新畫面影業公司
製片地區
中國/中國香港
導 演
張藝謀
編 劇
李馮,王斌,張藝謀
製片人
張偉平,江志強
類 型
動作、武俠、劇情
主 演
李連傑,梁朝偉,張曼玉,陳道明,章子怡,甄子丹
片 長
96min
上映時間
2002年12月14日
分 級
USA:PG-13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imdb編碼
tt0299977
影片投資
3000萬美元
影片票房
177,394,432美元
⑶ 電影史上哪部電影投資的資金做多
投資2.5億美元的科幻巨著《世界大戰》一舉打破了當年《泰坦尼克號》的紀錄,成為迄今為止全球投資最大的電影
老實說,是<埃及艷後>--------------信不信由你.當年投資3000萬美元----------------學經濟的都會算通貨膨脹吧-----------------摺合來算現在是2.846億美元了.比泰坦尼克號與世界大戰都多.
他們可是用貨真價實的建築材料建了半個羅馬城啊,另外還1:1製造了百餘艘戰船放在地中海里,僱傭了數千名群眾演員,數百匹馬,以及眾多當時數一數二的明星.最終卻只收回了0.3的成本,差點讓公司倒閉,過了十年才喘了過來.
⑷ 電影盈利模式
投資電影從2002年2月1起《電影管理條例》裡面明文規定之後,在國內就正式合法,但是在那時候電影市場完全是被影視圈內人士或者有資金實力的人以及公司壟斷的一個行業,普通人即使你有這樣的資金實力,也很難找到這樣的機會去參與一部電影版權的投資。
很多影視明星都曾經在新聞媒體上公開表示,他們做演員片酬並不是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最大一部分的收益其實就是來源於電影版權投資。電影投資的收益當然主要是來自於電影上映之後的票房數據,票房越高,收益越高。
⑸ 投融英雄會怎樣,真的能夠快速的融資嗎
《投融英雄會》是一檔互動創業真人秀節目,在搜狐,優酷,愛奇藝等主流視`頻媒體播出。節目現場邀請一些著名天使投資人,創業導師、現場言傳身教,點播迷津。同時也是創業之路展示、學習、融資的平台,加快融資步伐。
⑹ 怎麼做電影投資人
從這幾年的電影票房方面來看,票房收入呈現井噴式的增長,這樣的增長勢頭足以吸引大部分投資人的關注,特別是有些投資人因各種原因沒能進入電影圈,他就會通過投資電影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價值。那麼投資電影是有錢人才能玩得起的游戲嗎?只有有錢人才有能力了解到投資電影的內幕,因而從投資電影中獲得一杯羹?普通人也能通過投資電影賺錢嗎?答案是肯定的,無論是什麼人只要有資金,只要你願意都可以投資電影,下面有幾方面關於投資電影的事項,想投資電影的人要多了解了。
投資電影的騙局不能不警惕
投資電影這塊蛋糕又大又美味,遠遠的就能聞到香氣,騙子的嗅覺是極其靈敏的,騙子開始鋪天蓋地地宣傳投資電影,引誘投資人上當,他們一般會從微信公眾號、朋友推薦和網路這幾種方式進行宣傳,以投資理財的文章推廣出去,裡面還會有比較誘人的投資送現金等優惠,吸引貪小便宜的投資人上當,所以投資電影遇到這方面的情況要多留個心眼。
投資電影如何防止上當受騙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察
投資電影可以從資金籌集、回報周期、收益情況、平台資質、電影商推出的片數這5個方面進行考察,資金籌集方面是指會在電影推出之前進行資金募集,是為了防止斷片情況;回報周期方面是指一部電影拍完需要大概16個月左右,如果幾個月就能拿到收益就要警惕了;收益情況方面是指投資電影收益一般來源於票房,收益盈虧都是正常的,如果還沒有票房的情況下就分紅是不合理的,投資人需要注意了;平台資質方面是指好的電影製作機構都有資質可供考察了解;電影商推出的片數方面可以考察,就是一次只會推出一兩部作品,不會十幾部這么多,如果數量多的就要警惕了
作者 xue12024
⑺ 張藝謀<<英雄>>投資多少
投資2.6億元
投資3000萬美元的《英雄》是國內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電影,杜可風攝影,程小東任武術設計,服裝設計是黑澤明電影的服裝師、來自日本的和田惠美,演員有李連傑、梁朝偉、張曼玉、章子怡、甄子丹、陳道明等,陣容之強大在國內無人可及
⑻ 張偉平本來放手讓張藝謀創作,為何《英雄》獲得成功後卻開始干預創作
可能是自己也想蹭一下成功後的熱度吧!也可能是互相合作。畢竟英雄的投資是張偉平投的,所以即使張偉平去干預張藝謀也沒有說什麼,畢竟張偉平是他的大金主。
後來張偉平和張藝謀也是賺了很多錢,豐厚的利潤,使得張偉平和張藝謀兩張繼續合作,張藝謀只要拍大片,張偉平就抓緊快速融資,張偉平也是個比較有膽略和會營銷的優秀人物。所以說到這大家也不難理解張偉平干預張藝謀的英雄了,二人是利益共同體,只要是對電影好的,最後他們兩人都是雙贏的局面。
⑼ 國外的電影基金投資並運作國內電影,難點主要在哪裡
外商投資中國的電影,目前是受到國家政策限制的。這也是目前中國電影市場如此火熱,許多外資熱錢卻被阻擋在外的根本原因。但即便國家政策有所放開,國外的電影基金要投資運作國內電影仍然難度重重。我僅依據個人的淺見總結了以下幾點:
首先, 電影的盈利渠道不夠豐富。目前在中國,電影的主要盈利渠道仍然是票房,這一數字占絕大多數電影收入的90%以上。如諸位所知,一部投資1000萬美金的電影,在中國,沒有2億人民幣的票房是很難盈利的。但是2億票房的國產電影,即使在當下這個市場,對於大部分中國電影,仍然是不容易達到的數字。
而除了票房之外呢,在線視頻能夠有少許收入(比起電視劇來卻是差之甚遠),電視頻道(主要是CCTV 6)的播放權銷售也算貢獻綿力;在之外,美國電影產業中收入佔比很大的部分,音像銷售、付費點播、付費和免費電視、海外版權銷售以及衍生產品收入等,在中國都還沒有真正成規模化。這些,都無疑會加大基金投資的風險。
其次,電影製作的標准化和規范化問題:其實本質上是人的問題。我很不喜歡的一個論調是,討論中國電影人的無能和無恥。中國的電影人普遍落後於好萊塢是肯定的,但中國電影人中也不乏有識和有才之士。而中國電影從業者的問題在於他們太喜歡通過傳統的、相對「圈子化」的人際關系,以及偏向人治和作坊化的方式來進行製片管理。而這種傳統思路已經形成一種壁壘和保護膜,即任何試圖破壞現有體系的人,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如果說國內主要影視機構中,最專業化的、相對與好萊塢標准離的最近的是華誼兄弟,甚至在北美上市的博納影業,都並非令人滿意。
目前國內的投資者,甚至國內部分已經成立的電影基金,為了追求高額的利潤,似乎都對這樣的現象有一定的包容度。當然,我所了解的情況,他們更相信品牌、團隊、Track Records。但是,中國目前真正具有穩定票房號召力的導演不超過5位,而即使投資他們的電影,亦很難保證部部盈利(金陵十三釵、1942等),更毋寧說其他的導演和團隊了。一個健康的電影基金,要不要對團隊有所選擇,當然需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打造一個完善的體系,在保證創作團隊的自由度的同時,通過嚴格的監督和保障機制,健全製片人責任制(而不是導演責任制)以及完善的財務體系,以確保每一分錢花在合適的地方。而這個體系,與目前壁壘中的模式有太多溝壑需要填補,這就需要新的一批有識之士來解決問題。
我經常和別人說,最理想的投資電影製作流程應當是「電影的歸電影;財務的歸財務」。但是,在這過程中,一定需要有既懂電影又懂金融的人,作為其中的橋梁和渠道,在製片方和投資人中間進行溝通,去磨合目前兩者之間的「利益沖突」。如果把這個放在中國,問題就來了;中國不缺懂電影的,亦不缺懂金融的,但是兩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同時又願意干這行的少之又少。何況,要改變早已習慣傳統流程的電影工作者們的思路,並非容易的事情。如果生硬的在其中復制西方的規范化體系,勢必會造成很大的摩擦;而培養一批熟悉西方模式的電影工作者,並真正在電影圈中形成主流的操作模式,暫時還需要時間。實際上,現在已經有很多人正在這么做,但遠未到相對成熟的階段,更別說收成季節了。
再次,是電影行業之外的其他行業和政策配套的問題。當然,這方面已經有很大的進步,比如,中國目前已經不缺乏院線資源,亦有很多專業化的發行和行銷團隊。但是這還不夠。
舉個例子,這幾年國內業界一直在討論的完片擔保或者說電影完工險的可行性。關於電影完工險(Completion Bonds)可以參見電影的完工保險在中國怎麼實現?其中Raymond Wang律師和易筱昭的答案,在此就不再贅述。而電影完工險的重要性在於,該制度能夠對於投資者和製片方的利益同時有極大的保障。該制度在國外已經成為許多電影製作公司和投資人默認的規則,以至於很多導演團隊或者投資人在製片方沒有確認購買電影完工險之前,都不會簽署協議。而對於習慣了該模式的國外電影基金而言,驀然到中國這個相對不規范的市場,是很有難度的。而要電影完工險體制的建立,除了保險公司方面需要配合之外,更需要的是國內的製片方對於電影完工險或者說完片擔保的概念有透徹的理解。這又回到第二點所提到的規范化和人的問題上了。
而第一點提到的盈利渠道的問題,又哪裡單是電影行業的問題。目前國人願意為在線影視付費的人群占互聯網用戶的比重很低(百萬級別的規模對數以億計的網民)。昨天在和一些朋友聊天的時候還提到,或者大家願意為《一路向西》這樣有爆點的電影付費,但如果把范疇再擴大一些,願意付費的人群就少很多。在這種情況下,更多的時候在線視頻公司和電影的版權方談的是買斷費用,而不是利潤分成。而買斷的費用呢?大部分電影的在線視頻版權賣價多在六位數,可能只是一些熱門劇集一集或者兩集的價格(因為在對視頻網站的點擊量幫助上,電視劇明顯要給力很多),遠不如一些熱門綜藝節目的售價。而對於成本動輒數千萬的電影項目而言,這樣的回報只是杯水車薪。至於付費電影頻道、海外版權銷售、衍生品和衍生產業的發展、版權保護等等諸多方面,亦都有太多需要其他行業配合解決之處。甚至提到電影媒體和影評人體系,不要說把好萊塢拿來做比較,真是連我們的近鄰日本和韓國,都領先我們不少。
第四點,是電影基金本身發展方向的問題。我此前在其他回答里(3D 武俠片會不會成為一種新的電影類型片?)有提到過類似的話:
中國本土電影自九十年代後,除了馮小剛的喜劇片以外,本質上是缺乏類似的穩定輸出的電影品牌。這類電影品牌的好處是,藉助忠實的支持者和品牌效應,是極容易形成標准化和產業化的模式,形成穩定的商業價值;任一成熟電影市場都勢必有這樣的產品。而類似馮氏喜劇的壞處是,如果哪天馮小剛翹辮子了,這個品牌就結束了。而如007系列、漫威和DC的超級英雄系列,日本的寵物小精靈\柯南\哆啦a夢等國民動漫系列這樣的品牌,即使整個創作團隊換個一干二凈,亦仍然不會影響他們的商業價值。徐老怪寧可部分放棄品質,徹底更改主演陣容,也要把《神都龍王》拍出來的原因;某種程度,也是在試探市場風向。一個成熟的電影基金,不應該是滿世界的去找好團隊,好項目;今天投一部小妞愛情片,明天參與一部3D科幻片,這樣可能會一時盈利,但勢必不會長久。健康的體系,應該是建立一系列的穩定輸出的類型片和電影品牌。最好的例子莫過於Tyler Perry的Madea系列電影。這位仁兄做的事情就是,每年定期產出一到兩部班底固定,講述黑人社區故事的偏喜劇類電影,投資成本在500萬美金至2000萬美金之間,品質相對穩定,票房產出恆定在4000萬~5000萬美金左右的范疇。當然也有大爆的時候,例如09年二月檔的「Tyler Perry's Madea Goes to Jail」票房就超過9000萬美金;也有不景氣的時候,例如今年暑期檔的「Tyler Perry Presents Peeples」只收了900萬美金。但是,自05年起,這一系列電影已經產出14部,早已建立了恆定的受眾群體,固定的院線資源,可靠的製作團隊和有效的宣發模式;這樣的電影項目,投資的盈利預測是不難估算的,也更易於在投資者方向上建立相對穩定的合作模式。類似的還有當年日本的「菊次郎系列」,獅門營業賴以成名的「電鋸驚魂」系列,馬上要出到第五部的「鬼影實錄」系列等等。
而我所了解的部分北美電影基金的運作模式,雖不至於投資固定的製片團隊,但他們會投資自己所熟悉的類型電影,驚悚片、動作片、喜劇片和愛情片都有一些專門的電影基金定向的投資和操作。因為這些電影的模式相對固定,成片質量有保證,預算可控性強,有穩定的受眾群,容易建立適合的分發渠道。
所以為什麼有許多電影產業的業界人士總是喊著,中國缺乏的並不是票房大片,也不是國內外屢屢獲獎的「藝術電影」,而是中小規模的類型片。因為,在一個成熟的市場,他們才是電影業界主力軍團。他們是製片公司真正的運營基礎,因為這系列的片子能有穩定收益,亦能夠培養可擔當大任的合適人才。這兩年大熱的James Wan早年不正是電鋸驚魂的導演和製片。
回到中國,為什麼發展類型片在當下並不容易。一是缺錢,太多投資者要麼只願意投入小成本電影試圖再創一個泰囧或者北西,要麼則是盯著大導大團隊和大片,生怕沒個兩億成本就砸不出票房。既然國外有資金願意搞,又回到此前的問題,缺人。每一種類型片,導演以降,還需要大量的熟悉類型片的製作團隊和宣發團隊,如此就是一大波人的訓練和實踐。而再往下,就又提到中國的從業者的培養體系之問題了。(這一點我是真半句說不出,最好請教幾位真正的業內從業者)。
總結以上。為什麼國外電影基金在當下投資中國電影難度很大,一是中國電影市場盈利模式單一;二是中國電影製片體系還未規范化和標准化,說到底是電影業界人士的意識問題;三是電影之外其他行業的配套尚未成熟;四是電影基金的健康發展方向,定向的發展電影品牌和類型片在國內時機尚未成熟。當然還有其他原因,一時未能盡表。以上各大難題並非不能解決,甚至其中有很多已經在改進的路上;但凡事都還需要時間和積累。
身為非電影行業從業者,只是從圈外人士來說這些問題,我知道其中錯漏多多;但以上也是我個人這些年關注中國電影產業發展,以及近來工作中向諸位從業者老師們請教的些許總結。如其中有太多不足之處,還望各位老師們不吝賜教。
推薦閱讀好基友為夢而生老師的這篇:在電影技術方面,美國究竟比中國先進多久?
利益相關:本人及所在機構亦在運作一個定向投資好萊塢類型片的電影基金項目。
還是花點時間向大家介紹一些本人正在運作的電影基金項目吧,亦可作為答案的參考。(如果要轉載的各位可以不用復制以下內容)。知乎團隊如覺得以下內容不適宜,我亦會刪除配合。
該項目是與好萊塢專門從事動作片和驚悚片製作的電影公司合作的;因此,定向投資的亦是以上兩類影片。目前已經確定的參與該電影基金項目的團隊如下:
1. 300勇士的製片人Mark Canton將擔任首5部電影的製片人;
2. 好萊塢第二大經紀公司William Morris Endeavor Entertainment(WME,威廉莫里斯經紀公司)將擔任電影的選角並提供部分主要製作團隊成員
3. 該製片公司兩大股東之一包括了盛智文先生,此人亦有「蘭桂坊之父」稱號,同時曾擔任香港海洋公園主席。
4. 該製作公司此前亦曾製作一系列包括傑森-斯坦森,傑夫-龍格爾,尚格雲頓等動作明星的系列動作片,及包括美國怪談在內的一系列中小成本驚悚片。
而與投資者的模式包括:
1. 固定的年收益率,及資金的優先收益權(亦有簡稱優先劣後);
2. 所有電影都將購買電影完工險;
3. 基於已獲得固定收益,投資者的後端收益相應比例較小;
4. 投資者如果不退出電影版權,將根據商定比例持續獲得電影此後的收益分成;如若選擇提前退出,亦可要求基金以合適價格買斷此後全部版權收益權;
5. 定期的財務報告以及關於電影項目的電話會議;隨時到片場監督拍攝的許可權;
6. 投資姓名將列入電影製作人名單中,投資人可對電影製作的重大決策有發言權,但避免涉足到具體的細節安排中。
我們在設計整個基金方案的時候,力圖將投資者的風險降低到最小;同時通過投資模式熟稔的電影類型片,以期更易控制電影製作過程,提供相對穩定的回報。同時,也盡可能的將投資人適度的從電影製作的流程中隔離出來。所期望的,依然是「電影的歸電影,財務的歸財務」。
又有一條分割線
最後說一些理想主義的話:我個人並不是學習電影專業出身;只是因為真心熱愛電影這件事情。從小到大看過的電影少說有大幾千部,大學時期也把圖書館能夠借閱的幾乎所有電影類相關書籍讀過一遍。這次電影基金項目,按說其實是我毛遂自薦才獲得參與的機會。從我個人的角度而言,我是希望能夠藉此機會,能夠更深入的接觸電影產業。也許有人會說,「拿著國人的錢,去投資洋人的電影,說甚英雄。」但是從這個項目開始談判至今,以及我與一些圈內人士接觸所獲知的一些行業情況,我深知好萊塢的這套成熟體系值得學習和借鑒之處有太多。我當然也期望著能夠通過這次的運作和學習,能夠真的熟悉這套體系;並且,或許在將來能夠回頭來為中國電影行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