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千萬級天使輪融資 共享雨傘靠什麼掙錢
兔兔天使在廁所的後面。嗜血雨傘怪在停車場的旁邊
⑵ 共享雨傘靠什麼賺錢
繼共享單車之後,共享雨傘也迎來風口。多家共享雨傘公司宣布完成數百萬元至千萬元融資,並且已經對外鋪設雨傘和傘架,目前已投放的共享雨傘總數超過數十萬。不過,共享雨傘前景如何還不明朗,有分析人士稱共享雨傘目前的投資人最終都是為了尋求BAT等公司的「接盤」。
知名IT評論人磐石之心認為,押金是這些共享經濟企業看中的盈利點之一,「押金帶來的巨大資金沉澱,讓他們不擔心物品損毀、不還等問題。
⑶ 共享雨傘運營成本高嗎
5月21日,共享雨傘項目「春筍」宣布獲得500萬元天使輪融資,投資方未透露。據悉,「春雨」目前還未落地,該項目預計在6月份在北京和上海鋪設首批10萬件產品。「春筍」的產品形態包括晴雨傘和樁機匹配,線下投放點的環境設計欲以商超和酒店為主。用戶通過公眾號或小程序即可使用,需繳納押金59元,使用24小時內免費,之後每日1元。
共享雨傘投放計劃
值得一提的是,「e傘」計劃在2017年於中國一二線城市投放3000萬支「e傘」,計劃2018年在全球投放5000萬支「e傘」。
共享經濟越來越受歡迎了,共享的產品也越來越多了,但是真的很想知道共享雨傘的盈利點在什麼地方,運營成本90元/把,押金僅需19元,租金是0.5元每半小時,按照這個標准什麼時候才能收回最起碼的成本呢?雨傘與其他共享產品有所不同,雨傘的損耗率很大,如果雨傘在正常使用下被風吹壞,這種情況下雨傘正常被歸還,相當於傘基本報廢,很難想像這個運營成本。但與此同時,換一個角度確實是便利了社會,或許可以看做是企業家對社會的回報。希望共享雨傘越走越遠。
⑷ 共享雨傘頻獲融資已投放數十萬把,是真機會還是偽需求
共享有一個符合中國的東西。叫共產
這兩個詞很是相近
你可以看看其他共享經濟發展的如何,就可以看出共享經濟在現在的中國的可行性了
希望可以幫到你,謝謝
⑸ 有哪些共享雨傘方案做的比較好的公司
現在已經有共享雨傘了,但其實共享雨傘的背後是uu眾創,uu眾創在共享雨傘方案上是做的比較多模擬測試。在uu眾創的共享雨傘方案里,基本的功能就是定位,通過APP或者微信、支付寶進行掃碼支付。在共享雨傘上可以設置不同的客戶類型,如長期,短期;定位功能可自主設定開啟關閉,如果遺忘,app將自主在登陸10min後關閉定位等。
⑹ 還記得打造共享雨傘的創始人嗎丟失30萬把雨傘卻表示自己賺到了,為何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共享」這個詞彙,前幾年這兩個字非常火,特別是共享單車,剛出來的時候融資非常龐大,很多公司都爭先恐後的想要佔領中國這個大市場,不過共享單車目前的處境也告訴我們,實施起來是有多麼的艱難,首先要確保自行車的質量,面對很多素質低下的人破壞單車,還有出錢維修,還有一些公司之間的惡性競爭,惡意損壞對方單車的行為,比比皆是,很多公司最後只能宣布倒閉,此前很火的共享雨傘也是一樣,丟失了將近30萬把雨傘,不過創始人表示「無所謂,反正我已經賺到了」。
因為租借共享雨傘的時候會繳納19元的押金,只要不還,押金是不退的,這其實比雨傘的成本價要高出很多,而大家覺得一把雨傘19元也不是很貴,比市場上的很多都便宜多了,於是就覺得不虧,相當於幾十萬人都購買了這些成本價幾塊錢的雨傘,公司也因為小小的一個套路賣出去幾十萬把雨傘,那可不是賺大了嗎?大家覺得呢?
⑺ 共享雨傘獲3000萬融資,但唱衰的人真的是"杞人憂天"嗎
這個每個人眼光不同。有的人認為毫無前途,而有的人願意砸幾千上百萬進來,最終還是看它能不能長時間立足,為大家所習慣。
⑻ 共享共出什麼新花樣
從共享汽車、房屋這些大件,到共享雨傘、籃球、玩具、服裝這些小件,乃至共享健身、廚房、洗衣、K歌……共享經濟正不斷推陳出新,以百變之姿滲透我們的日常生活。
·共享廚房
一兩平米、兩個高腳凳、三面玻璃、一個觸摸點歌屏、兩個話筒、兩副耳麥……閉眼吟唱,投入其中,一剎那真的感覺身在KTV。就像共享單車一夜間「席捲」全城一樣,貌似電話亭的共享KTV悄然「佔領」了商場、影院、購物中心等商業區。共享KTV能微信掃碼,唱完還能把錄音分享到朋友圈,實時評分,類似於游戲式的競唱頁面。
咪噠mini K和友唱M-Bar是進入共享KTV市場較早的品牌,據行業數據,目前咪噠mini K已經遍布全國超過500個城市,使用用戶突破了1000萬人次。友唱M-Bar目前在全國共裝機約在5000多台,覆蓋約29個省份。
以後好多東西都不用買了,直接共享。
⑼ 共享雨傘的優點與缺點
首先我們要明白雨傘真的適合共享嗎?
共享雨傘是不是一個真的需求,或者會否成為一個新風口,我們不得而知。但不可否認的是,進入這個領域的企業數量正在增多,而獲得融資的消息也開始傳出。近日,共享雨傘品牌「JJ傘」就獲得了昂若資本數百萬元人民幣的天使輪融資。
從目前來看,共享雨傘的運營模式可以分為「有樁」和「無樁」。前者同時鋪設雨傘和智能傘架,用戶依靠設備自助完成借還動作;後者則與ofo、摩拜等共享單車類似。
而與後者相比,有樁的運營模式盡管在借還都受到場景的限制,但卻規避了監管的問題。以JJ傘為例,其為「有樁借還」,將設備放置到人流量較大的B端(寫字樓、商場、醫院、銀行以及地鐵站等),為B2B2C的形式,除了投放設備外,團隊還負責日常的運營和維護,包括雨傘數量的調度和更新等。
有樁借還的公共自行車在使用中需要面臨的問題是,由於車樁的數量固定而自行車的數量並不可控,還車十分不便。但是,創始人張世民認為,「有樁雨傘」並不會遇到類似的問題,除了雨傘方便攜帶,不能立即借還並不會對用戶造成影響外,另一方面,雨傘在使用時間上通常以「天」為單位,因此「潮汐現象」的壓力會比較分散,而JJ 設置的以每12小時為一計費單位的模式也使得用戶的還傘時間相對寬松。
一個現實問題是,共享雨傘的消費頻次和天氣掛鉤,因此在運營過程中受地域和季節的因素影響相對明顯:在長江以南雖然降雨量大、降雨時間長,將來可能成為共享雨傘的「主戰場」,不過,雨季長、降雨量大的另一面是,當地居民本身已經養成了隨身攜帶雨具的習慣;北方地區整體降雨較少,降雨和高溫天氣主要集中在夏季,因此,所以共享雨傘能夠切入的即時性需求到底有多大仍需驗證。
除了使用頻次外,具體到線下運營成本、產品損毀率等也是需要探討的細節。有投資人此前接受采訪時就表示,從共享雨傘的角度出發,其使用場景通常是下雨天,而且還是自己沒有帶傘的情況下才會想到。總的來說,下雨天數是有限的,還要忘記帶傘的時間更是有限的,因此共享雨傘可能不是一個高頻行業。而如果不是高頻行業,那麼客單價必須要足夠高,而雨傘的租賃價格絕對不可能太高。從這個角度出發,共享雨傘可能並不是一個特別適用能做大的市場和行業。
⑽ 共享雨傘有哪些都是什麼品牌的呢
共享雨傘發展到2020年資本熱度退去,已經沒有幾家能夠生存發展了,目前也就漂流傘品牌在做全國市場推廣,也是以南方城市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