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跨境融資的方式有哪些
任何企業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都需要有適量的資金,而通過各種途徑內和相應手段取得這些資容金的過程稱之為融資。並購融資方式根據資金來源渠道可分為內部融資和外部融資。但應用較多的融資方式是從外部開辟資金來源,通過與其他投資人聯合投資,或以股權、債權、混合融資等方式籌集資金。一般來說,企業並購的融資渠道可以分為債務性融資、權益性融資、混合性融資。債務融資是指企業按約定代價和用途取得且需按期還本付息的一種融資方式。債務融資往往通過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民間資本等渠道,採用申請貸款、發行債券、利用商業信用、租賃等方式籌措資金,企業債務融資主要包括三種方式:貸款融資、債券融資、租賃融資。權益性融資指的是企業通過直接吸收投資或發行股票或利用權益資本融資籌集資金。權益資本是投資者投入企業的資金。企業並購中最常用的權益融資方式包括吸收直接投資、權益資本融資,發行股票融資。混合性融資並購指的是企業通過發行混合性融資工具籌集資金而進行的並購。常見的混合性融資工具主要有可轉換債券和認股權證。
B. 跨國並購的途徑~~~~
編輯本段簡介
跨國公司的國際並購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企業,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市場和兩個以上政府控制下的法律制度,其中「一國跨國性企業」是並購發出企業或並購企業,「另一國企業」是他國被並購企業,也稱目標企業。這里所說的渠道,包括並購的跨國性企業直接向目標企業投資,或通過目標國所在地的子公司進行並購兩種形式,這里所指的支付手段,包括支付現金、從金融機構貸款、以股換股和發行債券等形式。而跨國公司的國內並購是指某一跨國性企業在其國內以某種形式並購本國企業。
編輯本段內容
兼並(Merge)指公司的吸收合並,即一公司將其他一個或數個公司並入本公司,使其失去法人資格的行為。是企業變更、終止的方式之一,也是企業競爭優勝劣汰的正常現象。在西方公司 跨國並購
中,企業兼並可分為兩類,即吸收兼並和創立兼並。收購(Acquisition)意為獲取,即一個企業通過購買其他企業的資產或股權,從而實現對該公司企業的實際控制的行為。有接管(或接收)企業管理權或所有權之意。按照其內容的不同,收購可分為資產收購和股份收購兩類。 從經濟學角度而言,企業兼並和收購的經濟意義是一致的,即都使市場力量、市場份額和市場競爭結構發生了變化,對經濟發展也產生相同的效益,因為企業產權的經營管理權最終都控制在一個法人手中。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西方國家通過把Mergers和Acquisition連在一起,統稱M&A。企業兼並的涵義與M&A相似,兼指吸收合並與收購,1996年8月20日財政部發布的《企業兼並有關財務問題的暫行規定》第二條規定:「本規定所稱兼並指一個企業通過購買等有償方式取得其他企業的產權,使其失去法人資格或雖保留法人資格但改變投資主體的一種行為。因此,在,通常把企業兼並和企業收購統稱為企業並購。 從1995年以來,全球跨國並購浪潮風起雲涌,到2000年進入高潮,近幾年則回歸步入調整期。跨國並購額從1990年的1866億美元增加到2000年1.1萬億美元,跨國並購額佔全球直接投資的比重從1995年的57%上升到2000年的85%.近三年來年跨國並購總額比2000年有所下降,但跨國並購在國際直接投資中的主體地位並未動搖。
編輯本段主要類型
橫向跨國並購、縱向跨國並購和混合跨國並購
按跨國並購雙方的行業關系,跨國並購可以分為橫向跨國並購、縱向跨國並購和混合跨國並購。橫向跨國並購是指兩個以上國家生產或銷售相同或相似產品的企業之間的並購。其目的是擴大世界市場的份額,增加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直至獲得世界壟斷地位,以攫取高額壟斷利潤。在橫向跨國並購中,由於並購雙方有相同的行業背景和經歷,所以比較容易實現並購整合。橫向跨國並購是跨國並購中經常採用的形式。 縱向跨國並購是指兩個以上國家處於生產同一或相似產品但又處於不同生產階段的企業之間的並購。其目的通常是為了穩定和擴大原材料的供應來源或產品的銷售渠道,從而減少競爭對手的原材料供應或產品的銷售。並購雙方一般是原材料供應者或產品購買者,所以對彼此的生產狀況比較 跨國並購
熟悉,並購後容易整合。混合跨國並購是指兩個以上國家處於不同行業的企業之間的並購。其目的是為了實現全球發展戰略和多元化經營戰略,減少單一行業經營的風險,增強企業在世界市場上的整體競爭實力。
直接並購和間接並購
從並購企業和目標企業是否接觸來看,跨國並購可分為直接並購和間接並購。直接並購指並購企業根據自己的戰略規劃直接向目標企業提出所有權要求,或者目標企業因經營不善以及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而向並購企業主動提出轉讓所有權,並經雙方磋商達成協議,完成所有權的轉移。間接並購是指並購企業在沒有向目標企業發出並購請求的情況下,通過在證券市場收購目標企業的股票取得對目標企業的控制權。與直接並購相比,間接並購受法律規定的制約較大,成功的概率也相對小一些。
編輯本段優勢
迅速進入他國市場並擴大其市場份額
一國企業進入他國市場,通常採用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直接向他國出口產品。由於跨國運輸的高昂運費和他國關稅壁壘的阻礙,使得企業產品的價格變得非常高,從而在他國市場喪失了價格競爭力;第二種是在他國建廠,也就是所謂的「綠地投資」。但是這種方式耗費的時間比較長,從選擇廠址、修建廠房、購買和安裝生產設備、招聘並培訓管理人員和其他員工,一直到安排企業的原材料供應和產品的銷售,這些都要耗費相當的時間和精力。由於國際市場變化很快,當新廠建設完成時,原來建廠所依據的市場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並購可以使一國企業以最快的速度進入他國市場並擴大市場份額。
有效利用目標企業的各種現有資源
目標企業在東道國一般都有比較成熟和豐富的資源,具體說來包括以下內容:( 跨國並購
1)成熟完善的銷售網路;(2)既有的專利權、專有技術、商標權、商譽等無形資產;(3)穩定的原材料供應保障體系;(4)成型的管理制度和既有的人力資源;(5)成熟的客戶關系網。這些資源的存在可以使並購方繞開初入他國市場的困難,迅速投入生產,完善和開拓銷售渠道,擴大市場份額,減少競爭壓力。這些都是其他跨國投資方式難以獲得的。
充分享有對外直接投資的融資便利
一國企業向他國投資常常需要融資。與「綠地投資」相比,並購可以比較容易地獲得融資。具體說來,跨國並購完成後,並購方可以通過以下途徑獲得資金:(1)用目標企業的實有資產和未來收益作抵押,通過發行債券獲得融資;(2)用目標企業的實有資產和未來收益作抵押,直接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3)並購方通過與被並購方互相交換股票的方式控制目標企業,從而避免現金支付的壓力。
可以廉價購買資產或股權
跨國並購常常能夠用比較低的價格獲得他國企業的資產或股權。這主要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目標企業低估了自己某項資產的價值,而並購方對該項資產卻有真實地認識。這樣,並購方就能以較低的價格獲得他國企業的資產; 第二種情況是並購方利用對方的困境,低價收購虧損或不景氣的企業; 第三種情況是利用目標企業股票暴跌的時候收購其股票。
其他優勢
跨國並購還可以有效降低進入新行業的壁壘,大幅度降低企業發展的風險和成本,充分利用經驗曲線效應,獲得科學技術上的競爭優勢等等。
編輯本段特點
強強聯手盛行,超大型跨國企業不斷產生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企業的並購規模日益增大,並購金額連創新高,誕生了許多超大型跨國公司。比如1998年德國的戴姆勒-賓士公司和美國的克萊斯勒公司合並,成立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公司。新公司的市場資本額在世界汽車業中名列第二。又如1999年1月15日,英國沃達豐行動電話公司宣布與美國空中火炬公司合並成立沃達豐空中火炬公司,新公司成為世界最大的行動電話公司。
跨國並購集中在北美和歐盟等發達國家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發布的2002年《世界投資報告》對10億美元以上的大宗跨國並購案的統計,世界跨國並購活動以英國、法國、美國、德國、瑞士、荷蘭和加拿大這七個國家為主。特別是排在前四位國家的大宗並購額超過2000億美元,其流出量共計12612億美元,約占總額的73.8%。其中,尤為突出的是英國,其大宗並購額約占總流出量的36.2%。如果加上西歐各國的並購額,那麼在2000年,並購額共計8267億美元,佔大宗並購總額的95.4%。從上述這些國家和地區流出的金額為8381億美元,佔世界流出總額的96.8%。其中,流入美國的並購交易額高達2554億美元;德國為2339億美元,英國為1400億美元。 3、從吸收外資的行業構成看,發達國家以服務業為主,發展中國家則集中在製造業部門 2001年,美國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中有1/3投向了金融保險領域;歐盟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業主要在公共服務、媒體、金融等領域;日本跨國公司在英國的投資50%以上集中在金融保險部門。發展中國家所具有的勞動力優勢促使跨國公司加速向這些地區的製造業轉移生產投資。
戰略性並購佔有絕對優勢,惡意並購減少
與80年代出現的大量惡意收購行為不同,90年代以來的跨國並購主要是企業出自長遠發展的考慮,並購協議也是經過當事人雙方謹慎選擇、長時間接觸、耐心協商之後達成的。因此,惡意收購案件明顯減少。由於戰略性並購是一種理性並購行為,雖然給產業、市場等各方面帶來較強的震動,但是卻是一種雙贏的交易,不會像惡意收購那樣,造成兩敗俱傷的結果。
水平並購為主
90年代以來的跨國並購主要是水平(橫向)並購。無論在傳統產業領域還是新興產業領域,水平並購都佔主導地位。傳統產業領域的水平並購主要實為了減少過剩的生產能力,提高技術創新的能力,以取得行業領先地位。其所涉及的行業幾乎遍布傳統產業的各個領域,包括汽車、醫葯、石油、化學、食品、飲料、煙草、航空航天等在內的製造業和電信、金融和能源等服務業,其中資本和技術密集 跨國並購研討
型的行業尤為突出。新興產業的水平並購是為了增強實體規模,提高科技研發能力,確立技術上的領先地位。比如思科公司就是通過並購成為市值超過微軟的世界最大企業。垂直收購雖然有所增加,但是所佔比例一直低於10%,所涉及的行業集中在電子和汽車工業,其目的在於降低生產鏈前向和後向關聯的不確定性和交易成本以及獲取范圍經濟收益。混合收購的重要性則大幅度下降,其目的在於分散風險和深化范圍經濟。
大型並購普遍採用的融資方式
通過股本互換實現跨國並購是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產物。80年代曾流行一時的以大量發行垃圾債券特徵,以追求短期內股東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杠桿收購給企業長期發展帶來了嚴重的不良後果。這些不良後果在90年代完全暴露出來,不少企業由於難以承受沉重的債務負擔而走向衰退,甚至破產倒閉。因而,在90年代,人們更樂於接受以股票互換作為並購的交易方式。換股方式對於並購方企業來說,既可以解決企業籌資難的問題,又可以避免由於債務過多、利息負擔過重而對企業財務狀況造成的不良影響。對於被並購企業來說,換股交易可以避免現金交易造成的納稅問題,又可以分享新企業繼續成長的好處,還可以享受股市走強帶來的股價上漲的收益。因而,換股並購成為90年代企業並購的潮流。
中介機構在跨國並購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在90年代的企業並購中,中介機構功不可沒。特別是投資銀行的專業顧問和媒介作用起了重要支持和推動作用。根據湯姆森證券數據公司的資料顯示,1999年高盛、摩根斯坦利和美林參與顧問的全球兼並與收購交易總值均超過一萬億美元。這些投資銀行為了保持自己在業界的霸主地位,不遺餘力,積極參與各大並購,從而成為90年代的並購潮的一大推動力。
C. 工商銀行的境外並購融資是什麼
境外並購融資是指滿足並購方在跨境並購交易中用於支付並購交易價款的需要,以並購後企業產生的現金流、並購方綜合收益或其他合法收入為還款來源進行的融資。
D. 境外資金如何進入中國市場境內資本如何進行境外投資和境外融資建立自由貿易區後會有哪些便捷
境外資金主要通過以下途徑進入中國市場:
一、外商直接投資的合法途徑。
二、利用我國經常項目可兌換進入中國市場。常見的方式有進出口價格虛報、預收貨款、延遲付匯造假、平行貸款、提前錯後及借用外債等。除了企業,個人也通過個人外匯匯款,將資本項下的資金混入經常項目而流入境內,這種情況一度相當普遍,主要有三種情況:
(一)是境內居民將在外投資本金或收益以非貿易外匯形式匯入境內結匯;
(二)是境外投資者以本人或授權代理人的名義匯入款項,並以個人名義結匯;
(三)是外商投資企業境外投資總公司以個人捐贈款等名義將資金匯入境內外資企業的法人代表或董事會成員,並採取化整為零的方法結匯作為企業的流動資金。
三、以在華外資企業為通道。
(一)是通過在華建立投資性公司或生產型子公司及合資公司,或者以建設合資及獨資項目的名義,以企業注冊資本金或增資等形式,從境外收取外匯並辦理結匯。
(二)是通過外商投資企業的股東貸款,即外商投資企業以股東貸款方式進行對外短期借款並結匯。
(三)是境內外資企業與境外關聯企業相互配合,以暫收應付款、預收貨款、延遲出口等方式,為境外資金入境提供便利。
四、通過境內企業進行外匯貸款並結匯。
五、境內中外資銀行的自主資金調配。
六、資本市場渠道。
境內資本進行境外投資和境外融資有以下途徑:
目前國內企業主要通過直接投資、境外借款及貿易信貸等手段,進行境外投資。
企業境外投資除採用貿易信貸預收貨款、延期付款方式外,還經常會選擇境外股權融資、境外債務融資和境外上市等形式進行外匯融資。然而面對企業的外匯融資需求,境內銀行提供的外匯融資服務卻稍顯遜色,支持實體經濟的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建立自由貿易區後帶來的便捷:
自由貿易區內允許外國船舶自由進出,外國貨物免稅進口,取消對進口貨物的配額管制。原料、零部件、半成品和成品都可在區內自由進出,在區內可以進行進出口貿易、轉口貿易、保稅倉儲、商品展銷、製造、拆裝、改裝、加標簽、分類、與其他貨物混合加工等商業活動。
E. 國外融資是從國外借錢么
國外融資是指通過招商,或者入股的方式來投資一種更具有價值的產品或品牌
F. 國際融資的基本方式
外商獨資經營企業,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1.國際債券融資。
國際市場上的債券主要分為外國債券和歐洲債券兩種。國際股權融資。
目前我國企業進行國際股票融資的主要方式有:發行b股、h股和n股、利用存托憑證發行股票並上市等。
【拓展資料】一、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是企業以協議、合同等形式從外國企業、公司、個人等直接吸收資金,是國外投資者不通過中間金融機構而由投資者直接到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的投資活動。
二、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形式
(1)外商獨資經營企業
(2)中外合資經營企業
(3)中外合作經營企業
三、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應注意的問題
(1)確定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合理數量。
(2)選擇合理的出資形式與出資比例。
(3)明確投資過程中的產權關系。
(4)注意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成本與收益的權衡。
(5)在與外商進行直接投資時,還要注意項目的技術水平。
四、國際證券融資
1.國際債券融資
國際市場上的債券主要分為外國債券和歐洲債券兩種。
2.國際股權融資
五、目前我國企業進行國際股票融資的主要方式有:發行b股、h股和n股、利用存托憑證發行股票並上市等。
六、國際借貸融資
國際借貸融資是一個或幾個國家、金融機構、公司企業將一定數額資金,按約定利率和期限貸給借方,並按約定期限收回本金和利息的信用活動。
七、國際借貸從資金來源上一般可劃分為: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政府貸款、國際商業銀行貸款。國際項目融資
八、國際項目融資是一種特殊的融資方式,是指以境內建設項目的名義在境外籌措資金,並以項目自身的收入資金流量、自身的資產與權益,承擔債務償還責任的融資方式,也是無追索或有限追索的融資方式。
九、.bot方式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縮寫,即建設一經營一轉讓方式。是政府將一個基礎設施項目的特許權授予承包商(一般為國際財團),承包商在特許期內負責項目設計、融資、建設和運營,並回收成本,償還債務、賺取利潤,特許期結束後將項目所有權移交政府。實質上,bot融資方式是政府與承包商合作經營基礎設施項目的一種特殊運作模式。在我國又叫「特許權融資方式」。
十、國際融資租賃,融資租賃又是金融租賃,是指當項目單位需要添置技術設備而又缺乏資金時,由出租人代其購進或租進所需設備,然後再出租給項目單位使用,按期收回租金,其租金的總額相當於設備價款、貸款利息、手續費的總和。租賃期滿時,項目單位即承租人以象徵性付款取得設備的所有權。在租賃期間,承租人只有使用權,所有權屬於出租人。
G. 跨國並購 境外融資 算對外投資嗎
跨國並購就是買對方的公司,可以算是投資。
境外融資,就是用外國人的錢發展事業。這個不算境外投資。
只能算是境外業務。
H. 境外資金入境投資的七種模式
境外資金入境投資的七種模式有:
1、外商投資企業。理念及經營模式:外商投資企業是指由外國投資者以獨資或中外合資企業形式在中國設立的從事直接投資業務的公司。其運作模式是境外公司在中國境內收購或設立子公司,境外股東以投資金額的名義調動境外資金進入境內子公司。投資金額包括本金和投注差額。境內子公司利用資金和投注差額投資其經營范圍內的境內項目。
2、外商投資股權投資企業(qflp)。理念及運作模式:外商投資股權投資企業是指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深圳(含前海)等地的外資企業或個人以股權形式投資非上市公司的試點合夥企業。其運作模式為境外公司為境外控股股東,境外股東必須以合夥企業的形式在中國境內收購或設立子公司。
3、外商投資創業投資企業——fivc。理念及經營模式:外商投資創業投資企業(fivc)是指由外國投資者或外國投資者與境內公司、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共同設立的投資企業。其業務定位為對未上市高新技術企業進行股權投資,最終以獲取資本增值收益為目的。
4、外商投資融資租賃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理念及經營模式:外商投資融資租賃公司是指以中外合資、中外合資、中外合資、中外合資、中外合資等形式設立的從事租賃業務和融資租賃業務的外商投資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以下簡稱外商)。在中國的合作和外商獨資企業可以是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5、前海企業境外貸款。理念及運作模式:投資模式依據前海發布的《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允許在前海注冊成立並在前海實際經營的企業(內資),從經營銀行借入人民幣資金香港人民幣業務,僅限於前海投資建設業務
包括在符合國家政策的前提下建設和發展前海。
6、境外機構購買的不良資產包。理念及運作模式:2006年之前,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經監管部門許可,將不良資產包的所有權轉售給境外機構,以盡快處置不良資產。投資范圍:本投資方式的投資范圍包括不良債權和資產包。
7、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概念及運作模式:QFII或人民幣QFII(以下簡稱rqfii)是指經中國證監會批准和保險櫃批準的境外法人,可以用境外的外幣或人民幣投資境內證券。是專門為引進境外大型金融機構對我國證券市場進行中長期投資而設立的機制。
I. 融資方式所佔比例
隨著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國民經濟的流程和運行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
(1)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國家財政參加國民收入分配的比重從1978年的30.9%下降到1997年11.5%,從生產建設型財政逐步轉變為舉債和吃飯型財政,而同時國民收入分配向企業和個人傾斜的趨勢不斷加強,導致財政配置資源的能力下降。(見表1)
(2)在金融與企業的關系中,金融由原先作為財政的「出納」轉向逐漸獨立,並擔當企業融資中介,通過「居民儲蓄存款ü銀行貸款給企業ü形成企業的負債資產」這樣的間接融資方式成為社會投融資的主渠道,政府則從過去的對信貸規模和利率的嚴格控制轉到現在的通過存款准備金率 、再貼現率和利率等金融杠桿來調節社會資金配置。由直接影響和決定著企業資產負債結構的固定資本投資來源結構來看,銀行貸款的比重逐年提高,特別是1985年「撥改貸」全面推開後,國有企業的大部分固定資產投資和幾乎所有流動資金都依靠信貸資金。(見表2)
從表2中可以看出,1980年以後信貸資金占企業固定投資來源的比重始終在23%以上,而自籌資金中也有一部分事實上來源於信貸資金。這樣,在經濟運行中便形成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導的融資方式,而成為一種以社會資金為支撐、國家銀行集中借貸、國家辦企業的「借貸型經濟」,表現出貨幣計劃經濟的特徵。
國民收入分配結構轉變(%)
1980 1985 1990 1995 1996
政府 29 27 23 11 10
企業 6 7 8 28 29
居民 65 66 69 61 61
摘自 「1997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表2 國有企業固定資產投資來源(%)
1981年 1985年 1990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投資總額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國家預算收入 38. 6 23. 98 13. 20 4.93 5.00 4.62
國內貸款 13.6 23.04 23.62 25.46 23.66 23.65
利用外資 5. 4 5.27 9. 11 7.11 7.89 6.73
自籌資金及其他 42.4 47.71 54.06 62.51 63.45 6 65.00
摘自:1997年"中國統計年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