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共享單車平台ofo小黃車宣布完成超過7億美元新一輪融資
戴威,ofo創始人兼CEO,北京大學經濟學碩士。 2009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本科,2013年畢業以後跟隨團中央支教團在青海大通縣東霞鎮,做了一年的數學老師。2014年回到北大讀碩士。2014年與4名合夥人創立ofo共享單車。
目前共享單車項目的最新融資情況:
摩拜單車,ofo的最大競爭對手,於2017年6月獲得由騰訊、交銀國際、TPG德太資本、高瓴資本、紅杉資本中國、Farallon Capital法拉龍資本、工銀國際投資的E輪融資。
Hellobike(哈羅單車),主攻二三線城市,於2017年7月獲得威馬汽車B+輪數億元戰略投資。
小藍單車,野獸騎行旗下共享單車服務品牌,於2017年2月獲得黑洞投資和智能星通的4億人民幣A輪融資。
❷ 摩拜單車是如何融資的
據統計,今年以來摩拜單車累計融資超 10 億美元,相當於ofo三倍以上,超行業其餘玩家總和,折射出摩拜不僅坐穩行業領軍地位,其在資本市場認可度也穩居行業第一。
❸ ofo貼著摩拜打,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單車大戰是產品體驗、市場份額、用戶數據以及融資競賽之爭,而這些爭斗又集中、及時反饋在媒體、自媒體的聲勢上,「橙黃大戰」成為共享單車的主線,為何在產品質量、運營效率差距巨大的兩家公司卻被屢屢並列談起?在紛繁的表象之中,這其中的「山山水水」耐人尋味。
ofo每輪的融資總額總要刻意比之前摩拜的融資更高一些,每次公開投放到市場上單車數量也理所應當的比摩拜更多一些,並且拉上了越來越多的第三方機構調研出報告,顯示其市場份額恰好比摩拜強一點,這種貼著摩拜打的策略無疑是成功的。
最近ofo提出做共享單車「安卓」,稱摩拜單車是「蘋果」,突出ofo低成本、以數量搶占市場,把摩拜捧成走精英路線,既突出了ofo比市場份額比摩拜多,形成「兩分天下」的聲勢;實際上能稱之為共享單車「安卓」的實際上是為ofo等提供開放供應鏈的代工工廠。套路玩得這么深, 處心積慮地貼著摩拜打,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
一、在騰訊與阿里的場景之爭中站隊並漁利
沒有AT(阿里、騰訊)入局的風口似乎不夠火。AT比一般的風險投資機構更有錢,更有業務上戰略考量,不急於「退出」,流量扶持力度也很大。當摩拜、ofo把共享單車演變為「馬化騰」與「馬雲」兩個後台老闆的博弈時,事已經成了一半。
在金沙江創投A輪投資ofo之後計劃把投資滴滴的資本力量悉數引入到ofo,可惜朱嘯虎跟丟了騰訊、淡馬錫、富士康等投資方。金沙江創投副總裁羅斌也說「90天終結論」是錯估騰訊會投ofo。
騰訊在共享單車之中選擇投資哪一方,往往是決定性的,比如此前騰訊投資的58、滴滴就在與趕集、快的的對抗中獲勝。
馬化騰在朋友圈懟朱嘯虎清晰地表明其投資摩拜的邏輯不僅僅是看人情,而是看好智能單車在物聯網(IOT)時代的前景。而此前的騰訊挺摩拜早有跡象,從微信官方把摩拜單車作為第一個小程序落地場景,微信錢包的流量位置比滴滴出行靠前。而滴滴出行已經完成了其普及微信支付的使命,摩拜單車對比騰訊的「連接」戰略更為重要。
雙方都把跑馬圈地作為當務之急,ofo的地推人員在地鐵、繁華區域用更多的小黃車把摩拜單車圍住,傾向於在投資機構的寫字樓下鋪量,在早期ofo與摩拜對標的優勢在於造成成本低、押金低,具備一定的規模優勢,這也讓其在對標摩拜單車中收獲VC重視。
在D+輪螞蟻金服注資之後,ofo被認為是站在阿里巴巴的棋盤上,甚至為了突出阿里系背景,從微信公眾號起家的ofo一直沒有開發「小程序」的流量入口。ofo在市場鋪量、媒體聲量上貼著摩拜打的「紅利」凸顯,在7月初,ofo宣布完成7億美金E輪融資,已成為2AT的最大贏家。
二、第二梯隊項目或成為「橙黃大戰」的輸家
ofo貼著摩拜打,其實無法打敗摩拜,畢竟摩拜單質量在長期高強度的公共自行車運營中損耗率更低,並且在支付訂單環節沒有漏洞,在騰訊及眾多VC機構扶持摩拜前提下,以劣幣驅逐良幣是不可能的。
ofo是實際上資本市場製造「二選一」的局面,當ofo吸干共享單車賽道上的剩餘資金之後,其他共享單車項目就面臨無錢可融的窘境,只能等死,悟空單車、3Vbike等共享單車一家家倒下正是由於融資斷裂而死的。
(圖片來源ofo官網)
小黃車的一至三代是機械鎖裝置,既缺乏准確的硬體定位數據,也沒有精準的成交數據,去年戴威還稱機械鎖打開是99.9%,而智能鎖打開率是90%,所以ofo使用機械鎖。ofo對物聯網的漠視、智能化裝備的滯後以及短途大數據缺失,顯然與阿里巴巴集團致力於成為「DT時代」基礎設施的戰略目標、「五新戰略」之中的「大數據」並不相稱。
在馬化騰看衰ofo是「啞終端」和小靈通之後,ofo在次日宣布其推出了全球首款物聯網智能鎖,但這些鎖何時才能對投放在市場上的單車進行更換,ofo卻並沒有給出時間,從這個角度來看ofo公關實力確實厲害。
結語
如今ofo終獲阿里巴巴融資,使得市面上第二梯隊及尾部項目生存局面堪憂,也讓其在用戶心中留下ofo是市場領頭羊的刻板印象。
但沒有哪家公司能靠打擊競爭對手長期存活的,就像「開車不能一直盯著後視鏡」,真正的較量最終還是要靠用戶,而ofo前期依靠公關驅動型及野蠻式鋪量,並不能真正顯著改善用戶體驗。
而對ofo來說,最大危機莫過於市場第二梯隊項目獲得阿里加註融資,或者能在精細化運營上取得突破,這將一舉打破只有兩家獨大的市場格局。
作者:李星,靠譜的阿星,科技專欄作者
❹ 摩拜單車此次融資,或許是劣勢開始出現的時候
近期,摩拜單車又進行了2億美元的融資,這也是繼其C+輪之後的又一次兇猛擴張。但融資並不意味著一定就是好事,相反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導致其出現劣勢,摩拜單車這一路的野蠻擴張之後,其隱患開始出現。
單車經濟的本質依然在於共享經濟
單車經濟的本質其實依然屬於共享經濟,無論當前如何兇猛融資,講出各種故事,其最終的價值還在於將每一輛單車資源進行最多的重復利用,實現資源利用率的最大化,最終再從這一價值上賺取差價,尋求盈利。而無論摩拜單車還是ofo最終要想達到盈利,都必須做到這一點。
而此前階段,ofo就採取了輕單車、低成本、低維修的擴張路線,其一開始就從共享經濟出發,因此對於進軍單車出行領域時,同樣採取了低成本擴張的路線,因此更能夠做到資源的最大利用。
摩拜單車則恰恰相反,由一開始就採取重模式,將每輛車的成本抬高到了3000,這也意味著在獲取相同用戶的同時,摩拜單車需要花費更高的價格,一輛車看不出太大的區別,但是一旦達到某個規模,那麼同樣的融資情況下,摩拜單車燒錢的劣勢就出現了,而此次急於融資,除了一方面需要繼續佔領市場外,另一方面同樣反映了摩拜單車在資金上想必ofo有著巨大的壓力。
高維修成本之下,摩拜的劣勢正在出現
早期的點滴優勢或者劣勢,會在後期形成更強的馬太效應,此前說過摩拜單車最大的問題在於獲客成本遠高於ofo,這是其一,但是更重要的是,隨著規模的逐漸形成,摩拜單車的後期維護成本也在劇烈上升。
摩拜單車造價過高,其中涉及諸多硬體包括GPS、車鎖、車座、太陽能板等等均成本不菲,根據此前微信公眾號「互聯網思維」的爆料,平均維修一輛摩拜單車的成本接近四五百,簡直可以買一輛全新單車。
而此前摩拜公布過車損耗大概在10%左右,以北京地區投放1萬輛單車計算, ??也就是說僅在北京地區幾個月就有1000輛車需要維修,按單車400元的維修費用計算,需要花費40萬。??再加上摩拜公開的100多名運營人員,按照每人5000元工資,每月則需支出50萬。
而如果放到一個正常的商業環境下來看,維修成本必須要遠小於收入,才能夠達到盈利,而目前摩拜單車的各種維護成本依然是個天文數字,開工沒有回頭箭,最終這一切都需要投資人買單。
專車戰爭燒錢還有著正常邏輯,即燒錢可以培養市場,培養潛在用戶與車主,但是平台卻並不需要為車輛保養維修去買單,而摩拜單車的擴張卻相反,其不僅需要比對手更高成本的獲取用戶,其還需要為更高的維修成本買單。
摩拜方面顯然也意識到了問題,也開始推出了大量輕版單車,也在縮減成本透支,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已經投放市場的重型單車,不可能全部替換,只能夠維持更高成本的維修開支。
單車戰爭必將重回理性
還是回到之前說的,將資源的利用最大化,才是盈利的關鍵。
此前共享專車大戰之時,盡管資本在風口的補貼用戶與司機,但是當補貼消失,價格回歸價值,最終一切回歸理性時,市場被教育了出來,而閑置資源也開始被合理的二次利用,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供需開始平衡,沒有一輛多餘的車輛。
但是單車大戰卻有個問題,當前的資本一味的砸錢造車,最後一定會導致大量的閑置車輛出現在城市中,關鍵是每一輛車的維護成本還非常之高,尤其是摩拜單車,如果其生產單車的量與ofo相當,那麼其必定要付出幾倍的生產成本,以及後期的維護成本。
但是增加成本並非意味著市場會買單,一切由市場供需決定,這是常識。在單車這個領域,由於租賃價格本身就低,用戶對價格並不敏感,而很多用戶更偏向於有一個更輕便的出行體驗,更快速的解決騎行問題為主,輕單車一直是國內用戶的主力。
因此未來很可能出現這么一種情況,當摩拜單車與OFO單車在城市的數量上達到相同時,這個市場將會出現高度的飽和狀態,而註定有一部分單車資源是要被浪費掉的,但是摩拜單車的高成本則意味著,其將會造成更大的資源浪費與損失,同時還並不一定會受到主流用戶的買單。
單車大戰,最終一定會造成大量的單車閑置資源,這一點已經可以預見,但問題是,誰能夠在擴張的同時,一邊節省資源,一邊又能捕獲更多的用戶,這將決定了這場戰爭的最終結局。
摩拜單車此次急於輪融資,表面上是在擴張,但實際上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持續的燒錢正在難以為繼的困境。其高成本的擴張與維護,最終依然需要投資人買單。
這一輪的單車泡沫,開始越來越明顯。
❺ 摩拜投資人首次表態摩拜ofo可以合並嗎
單車大戰進行到現在,合並之聲驟起,要不要合並、怎麼合並是目前最被關注的問題。此前主要是ofo投資人、金沙江朱嘯虎對ofo摩拜的合並公開表過態,說「兩家合並才是最好的選擇」,摩拜的投資人從未對此公開發表明確看法。直到這場戰爭消耗了越來越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也牽扯了更多的利益方進場時,終於有重要投資方再次表態。
摩拜的第二大股東、愉悅資本創始合夥人劉二海12月13日在參加36氪舉辦的Wise大會時,在接受36氪專訪時第一次表態說,他對兩家單車公司合並持」開放態度「。但他有個條件:「我不反對合並,但我反對合並的公司為一家大公司所控制,這是不可接受的。」劉二海說。
愉悅資本是摩拜的A輪投資方,後續曾多次參與跟投,是摩拜如今除騰訊以外的第二大股東。劉二海在摩拜董事會中擁有席位。除了摩拜,劉二海在出行領域還投資了蔚來、神州、優信等公司,是一位出行領域舉足輕重的投資人,進入了36氪今年「最受創業者歡迎VC投資人TOP20」之列。
36氪:單車市場的未來格局,就是兩家合並,或者一家把一家打死?
劉二海:我覺得也可能是共存,這里取決於很多因素。我也不反對合並,但我反對合並的公司為一家大公司所控制。為一個第三方,或是行業中一個大玩家控制,這是不可接受的。我作為財務投資人,我成什麼了。他們把公司控制了,我們在里邊成為一個股東,沒有道理。
36氪:如果這個大玩家,能給合並後的公司帶來價值呢?
劉二海:他控制了,就為自己的利益著想了。它可以讓你這個公司,不斷干任何它想乾的事情。投資人能掙著錢嗎?你在里頭幹嘛呢,它不符合我們的利益。
36氪:摩拜願意合並嗎?
劉二海:那你得跟摩拜的團隊聊,我管不了它。
36氪:摩拜管不了?
劉二海:它是一個獨立的公司,有完善治理結構的公司,正常運轉的公司,不是哪個公司的子公司。
36氪:合並之後,兩家的車不一樣怎麼辦呢?
劉二海:那些事情不用管,兩個品牌運作也不是第一天開始做的事,有什麼難的。
36氪:我們感覺摩拜是一家很驕傲的公司。
劉二海:否則這個公司沒有價值,你就得按別人的意志去做事情。
36氪:驕傲的公司可能,我寧願把你打死,我也不要你不符合我標準的車?
劉二海:對,我表達的意思是,我是開放的,對這事,第一個是開放的心態。第二,我雖然開放,但我也有一些條件,如果一家公司為一個大機構所控制,這個大機構還有其自身的目的,和我們的利益相沖突,你說我怎麼支持它。
36氪:這家大公司,和我們的哪部分利益相沖突?
劉二海:你控制了公司,你可以做各種各樣有利於你的事情,不是一件,你可以干10件。而我作為一個財務投資人,你們家利益和我利益不一致。這就是我的態度。
36氪:還有一個聲音是,摩拜要合到美團那邊去?
劉二海:也一樣的態度。我也是開放的,王興我都服氣,也都支持。
36氪:和美團的利益一致嗎?
劉二海:一樣的問題。如果我們的公司為他所控制,我們的股份在摩拜里頭,能有多大價值,沒有意義。
36氪:美團可以投資,但不能控制?
劉二海:你投我們當然歡迎啊。控制,那有幾種情況。如果其他股東願意賣給他也行啊,這就不叫控制了。控制是,你拿少量的股權,掌控了一家公司,同時我還陪你玩,這做不到。
36氪:摩拜、ofo合並是更好的結果,還是摩拜、美團合更好?
劉二海:取決於條件。
36氪:如果他們都想買呢?
劉二海:對於投資人來講,取決於誰給的價格高。
36氪:美團在布局出行,如果摩拜與ofo合並,未來打車市場可能還是滴滴的天下。
劉二海:所以它(滴滴)得付出昂貴的代價,你出的價格是個白菜價,你還想拿走這么個寶貝,那怎麼可能呢?
36氪:摩拜的董事會里,騰訊是什麼態度?
劉二海:騰訊在里頭扮演重要的角色。騰訊現在心態比較好,騰訊在美團也有(股份),在滴滴也有(股份)。
36氪:如果不賣也不合,就這么打下去,會是什麼結果?
劉二海:也沒關系,找到新的商業模式賺錢。
36氪:現在找到了嗎?
劉二海:探索中。如果真的找到了還很賺錢,誰有功夫跟他談合並。如果今天是今日頭條,已經非常賺錢了,無所謂。需要任何人投資嗎?對吧。但是你怎麼知道明天沒找到呢?是這么個邏輯。
❻ 摩拜融資,ofo攻城,共享單車結束戰斗還有多遠
有競爭才有發展
❼ ofo小黃車正式宣布完成多少融資
記者今日從ofo公司獲悉,ofo小黃車宣布完成超過7億美元新一輪融資。本輪融資由阿里巴巴、弘毅投資和中信產業基金聯合領投,滴滴出行和DST持續跟投。易凱資本擔任本輪融資獨家財務顧問。
據悉,2017年底,ofo小黃車計劃投放2000萬輛車,服務全球200個城市,進入20個國家和地區。
ofo小黃車憑借其行業領軍者地位及強勁的發展勢頭,贏得了戰略及財務投資方的一致青睞,創下共享單車行業單筆最高融資,融資總額行業第一,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共享單車平台。新一輪巨額融資將加速ofo的產品智能化進程,使其成為行業智能化標桿。
❽ 最近摩拜單車和ofo陸續融資到了億美金級別的錢,在您看來爭奪城市最後一公里的創業算是好創業么,權衡
你好,謝謝你的提問!
首先,我認為,摩拜單車和ofo所在的出行市場是一個非常非常巨大的市場。
這2家明星創業公司幾乎卷進來了市面上所有頂級互聯網公司、產業資本和頂級風投公司——高瓴資本、華平投資、騰訊、紅杉資本中國、祥峰投資、創新工場、滴滴出行、DST、小米科技、中信產業基金、經緯中國、金沙江創投、真格基金等等。
坦白說,短距離出行(提供自行車租賃共享服務)在大城市本身就是非常有價值的,未來中國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人口還將持續湧入,堵車已經是這些大城市一個很難解決的城市病。
從小區到地鐵的最後幾公里,滴滴顯然遠遠沒有滿足廣大城市人的需求。另外,滴滴的成本在大幅度的上升,已經有越來越多人選擇放棄滴滴的服務,而摩拜單車和ofo則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替代品之一。
總的來說,摩拜單車和ofo並不是一個技術變革帶來的創業項目,而都是基於商業模式的創業創新,所以無論是短期還是中長期,都是靠運營驅動,所以他們才拿了這么多錢。
至於你說的冬天對摩拜單車和ofo的影響,我也承認冬天會影響一些人的使用頻次,還有春夏秋三季呢。其實大部分行業都有季節性,比如旅遊,行情最好的時候一定是十一、五一等節假日以及企業團建的七八月份。再比如滑雪這個領域,肯定是在冬天,夏天應應該滑雪的人會很少很少。
最後說說,摩拜單車和ofo的風險:
首先,自行車租賃,很多地方政府已經做了很多布局,確實也已經很方便,比如我所在的北京新中心——通州,目前正在以史無前例的投資規模在發展這個區域,政府的自行車租賃服務幾乎可以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基本上有小區的地方,都已經有了自行車擺放點。我們小區南北兩個門已經都有兩個點自行車擺放點,非常方便。
其次,地方政府以及城市管理機構對自行車的管理肯定是一個很大的擔憂,滴滴的前車之鑒就發生在一個月前。(順便插一句,雖然滴滴確實在過去幾個月裡面出現了一大批外地的的司機,完全不認識路,服務體驗也很差,但是,網約車新規有點矯枉過正,在我看來,至少讓有北京車牌的人當滴滴司機是合情合理的。)
該回答來自於網路問咖 王暉 大咖
❾ ofo摩拜單車是怎樣融資的 有人說是騙平民百姓的錢融的資是真的嗎
人家融資的都是天使投資人這種身份的,老百姓根本接觸不到好吧。我估計這么說的人是說抵押金吧,那個不是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