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企業融資的外國文獻

企業融資的外國文獻

發布時間:2022-02-06 13:01:33

❶ 企業融資的外國文獻 最近三年 2篇

相關外文文獻已發送,翻譯沒有,翻譯得靠你自己了,希望能滿足你的需要,能幫到你,多多給點懸賞分吧,急用的話請多選賞點分吧,這樣更多的知友才會及時幫到你,我找到也是很花時間的

請確認QQ號,郵件被退回

❷ 企業融資外文文獻以及翻譯

[1] Perotti, E. Vesnaver, L. Enterprise finance and investment in listed Hungarian firms[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4, 32(1): 73-87.
[2] Chen, G. Cole, J. The myths, facts, and theories of ethnic, small-scale enterprise financing[J]. The Review of Black Political Economy, 1988, 16(4): 111-123.

如果需要全文可以發郵件到[email protected]
另本人利用業余時間在網路知道里免費給網友查專業文獻,純屬業余愛好,發的文獻無存稿,請無關人員勿騷擾。

❸ 求一篇關於企業融資的外文文獻,5000字左右

怎麼提供給你啊,至少留有郵箱地址吧,至於翻譯沒有,得靠你自己了 ,希望能幫到你,多多給點懸賞分吧,急用的話請多選賞點分吧,這樣更多的知友才會及時幫到你,我從文獻資料中找也是很花時間的

❹ 求一篇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外文文獻,外文全文+翻譯中文。一千字左右,

易軒外文有,輕松解決.樓主加油.

❺ 求一篇關於企業融資管理的外文文獻及翻譯,翻譯過來五千字左右

怎麼提供給你啊,至少留有郵箱地址吧,至於翻譯沒有,得靠你自己了
,希望能幫到你,多多給點懸賞分吧,急用的話請多選賞點分吧,這樣更多的知友才會及時幫到你,我從文獻資料中找也是很花時間的

❻ 急求有關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外文文獻

提供一些有關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外文文獻,供寫作參考。

[1] Allen N Berger, Gregory F Udell. 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The Role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Financial Growth Cycl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8, (22) .
[2] Modigliani, F, and Miller, M. h. 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e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8, (6) :261-297 .
[3] Mallick, R,&Chakrabotty, A. Credit gap in small business: Some New Evidence[J] .Working Paper from Econpapers. 2002, .
[4] OECD. A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Financing of Dynamic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in Turkey .2005,7, (7) .
[5] Peterson, M,Rajan, R.G. The Benefits of firmcreditor relationship: Evidence from small business data .Journal of Finance, 1994, (49) :3-37 .
[6] SBA. White Paper of 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1998-2000) .the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
[7] Kane,E.J. Accelerating infl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the decreasing effectiveness of banking regulation .The Journal of Finance36,355-367. 1981, .
[8] Goss D. Small Business and Society .Routledge. 1991, .
[9] Samuelson L. Evolutionary Games and Equilibrium Selec-tion[M] .1997, .

❼ 求一篇 關於 企業融姿問題的 國外文獻 3000字左右就行 國外的期刊什麼的都行 要有作者之類的 在線等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文獻綜述

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中小企業融資研究目前主要是從兩個方面進行來進行的:一是從企業自身結構特點出發,從企業資本結構角度來進行,雖然其研究對象以大企業居多,但對中小企業也具有很強的理論意義;二是從中小企業對資本的需求角度。

資本結構理論

所謂資本結構是指企業各種資本的構成和比例關系,是企業融資決策的核心問題。而企業也在致力於尋找最佳資本結構,以期達到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西方資本結構理論也主要是圍繞如何形成最佳資本結構展開的,其發展過程大致分為連個個階段,即早期資本結構理論和現代資本結構理論。

早期的資本結構理論

企業的目標是實現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企業市場價值一般是由權益資本價值和債務資本價值組成,在企業息稅前利潤一定的情況下,總資本成本率最低意味著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於是美國的經濟學家大衛﹒杜蘭特(D.Durand,1952)提出的早期的資本機構理論,他將資本機構理論分為凈收益理論、凈營業收益理論和傳統理論(也稱為折衷理論)。凈收益理論是以權益資本總可以獲取固定不變的收益率且企業總能夠以一個固定利率籌集到全部債務資金為假設前提,該理論認為債務資金總是有利的,當企業負債率達到100%時,就可以滿足債務資本成本和權益資本成本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最小化,實現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凈營業收益理論是以總資本成本率和負債成本率都是固定不變的為假設前提,該理論認為,無論財務杠桿如何變化,企業加權平均資本成本都是固定的,企業總價值不發生任何變化,企業價值和資本結構不相關,企業不存在最佳資本結構問題。傳統理論也就是折衷理論則是介於凈收益理論和凈營業收益理論之間的資本結構理論,該理論認為,企業的資本成本並不獨立於資本結構以外,企業確實存在一個最佳的資本結構,即在加權平均成本由下降轉為上升的拐點上,並且這個資本結構可以通過財務杠桿的運用來實現。從上面可以看出,這三個理論均不夠成熟,凈收益理論重視財務杠桿效應而忽略了財務風險,凈營業收益理論則過分的誇大了財務風險,折衷理論則忽略了負債比率同權益資本成本之間的關系。

現代資本結構理論

早期的資本結構理論建立在經驗推斷的基礎上,沒有經過科學的數學推導和數據統計支撐,不夠成熟,在實踐中會產生偏差。而以MM定理為代表的現代資本結構理論的出現,則使得資本結構理論的研究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1)MM定理。Modigliani&Miller於1956年在計量經濟學年會發表了論文《資本成本、公司財務和投資理論》,後來又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上,論文上面所提的理論被稱為MM定理。MM定理的提出被認為是早期的資本結構理論和現代結構理論的分水嶺,也是現代資本結構理論的基石。MM定理在一系列嚴格假設的條件下,例如完善的資本市場,無公司稅和個人所得稅等等,經過一系列嚴格的數學推導,該定理證明,在一定條件下,企業價值與他們所採取的融資方式無關,即無論發行股票還是債券,對企業價值沒有影響。該定理前提假設恨苛刻,與現實情況明顯不符合。

Modigliani&Miller於1963年又發展了他們的理論,放鬆了沒有企業所得稅的假設,修正後的MM定理認為,由於債務融資的免稅特性,負債率越高的企業將使用越多的債務,即債務的「稅盾效應」,企業最佳資本結構即為100%的負債,企業可以通過利用政策來改變其資本結構從而改變市場價值。

Miller(1997)建立了一個包括公司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在內的模型,分析了負債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分析了負債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得出了個人所得稅在某種程度上抵消了利息的減稅作用但並不會完全抵消的結論。該結論與Modigliani&Miller提出的修正的MM定理是一致的。但是他們有著相同的缺陷,都將債券融資放在最優先的位置,而忽略了債務的風險和額外的費用增加,與現實經濟不符合。

Ang(1991,1992)對中小企業的稅盾效應進行了研究,他認為,中小企業一般缺乏此類動機,因為,一方面中小企業大多採取獨資和合夥組織形式,公司稅和個人所得稅緊密結合在一起;而另一方面,弱化的有限責任也使得破產成本至少在局部上依附個人,由於盈利性遜於大企業,中小企業較少使用債務融資的稅盾效應(Prttit&singer.1985),而從負債的成本來看,一般認為中小企業面臨著更大的破產可能性,因此比大企業使用較少的債務融資。

(2)靜態權衡理論。MM定理只考慮了債務融資的稅盾效應,而沒有考慮其所帶來的風險和額外費用。本傑明﹒格雷厄姆(1934)在其《有價證券分析》一書中指出,以法律規定的稅率納稅,當財務危機可能性不大時,一個價值最大化的企業將不會有稅盾效應,然而進行實證分析發現,增加負債率,這些企業就會增加7.5%的收入。

1984年,Myers在MM定理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企業的高負債的增加,使得企業固定費用增加,收益下降,從而企業財務面臨的風險越大,財務風險的增大產生了破產成本和代理成本兩類成本。企業選擇什麼樣的資本結構取決於他要達到的目標,其中包括在負債的收益和成本之間進行取捨,我們稱之為靜態權衡理論。最優的資本結構即為負債的免稅利益和財務風險帶來的成本之間相互平衡的資本融資結構。

1990年,Mackie-mason估計了一個公司優序租賃股份的發行的概率模型,她指出,低邊際稅率的企業(比如具有遞延稅收損失的公司),與那些面對固定稅率的更具有盈利性的公司相比更傾向於發行股份,Mackie-mason的結果與權衡理論相一致,因為它說明了賦稅企業偏好負債。

(3)優序融資理論。1984年,Myers&Mujluf在其名篇《vestorsDoNotHave》中,根據信號傳遞的原理推出了他們的優序融資假說。其假設條件是:除信息不對稱外,金融市場是完全的。其認為,公司偏好於內部融資,如果需要外部融資,公司將首先發行最安全的證券,也就是說,先債務後權益。如果公司內部產生的現金流超過其投資需求,多餘現金將用於償還債務而不是回購股票。隨著外部融資需求的增加,公司的融資工具選擇順序將是:從安全的幅務到有風險的債務,比如從有抵押的高級債務到可轉換債券或優先股,股權融資是最後的選擇。

1989年Baskin以交易成本、個人所得稅和控制權的研究角度對優序融資理論作出了解釋,指出由於留存收益提供的內部資金不必承擔發行成本,也避免了個人所得稅,因此內部資金要優於外部資金。與權益性資金相比較,負債融資由於具有節稅效應,發行成本低,又不會稀釋公司的控制權,所以對外融資來說負債融資又優於權益性融資。

(4)信號理論。最早將信號引入經濟學中的是MichaelSpence,他認為盡管市場中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現象,但是潛在的交易收益依然可以實現。

Ross(1977)從信息傳遞的角度分析,最早將非對稱信息引入MM理論模型,分別假設公司的未來收益服從連續型和離散型的分布。假定經理人了解投資收益的分布函數,而投資人不了解,建立了融資結構的信號傳遞模型。企業經理人對融資方式的選擇向投資者傳遞了信號。一般來說破產的概率是和公司的質量負相關而與負債水平正相關。破產將給經理人帶來損失。因而經理人不會盲目增加負債,在低質量的公司無法通過更多的債權融資來模仿高質量公司的情況下。外部投資者把較高的負債水平作為高質量的一個信號。所以,投資者將企業發行股票融資理解為企業資產質量的惡化,而債務融資則是一種企業資產運作良好的信號,負債率上升表明經營者對企業未來收益有較高的期望,傳遞了經營者對企業的信心,進而使投資者對企業也充滿信心,進而使企業市場價值隨之增大。

(5)代理理論。代理理論是指企業內部和外部投資者之間潛的沖突決定著最優的資本結構,即企業要在代理成本和其他融資成本之間進行取捨。

1976年Jensen&Meckling開創了代理成本理論,即代理理論、企業理論和財產所有權理論來系統地分析和解釋信息不對稱下的企業融資結構問題的學說,Jensen&Meckling把代理關系解釋為委託人授予代理人某些決策權而同時又要求代理人為其提供利益的服務關系。例如公司中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而引起的資本所有者與經營者的關系就屬於代理關系。由於經營者不是企業的完全所有者(存在外部股權),經營者的工作努力使他承擔了全部成本卻只能獲取部分收益。而當他在職消費時,他卻得到了全部的收益卻只需承擔部分成本。如果委託人和代理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那麼代理人就不會總是根據委託人的利益來採取行動的。也就是說經營者將不會努力工作,卻熱衷於在職消費,這將導致企業的價值小於管理者為企業完全所有者時的價值,這個差額就是外部股權的代理成本,簡稱股權代理成本。在投資總量和個人財產給定的情況下,增加債務融資的比例將會增加經營者的股權比例,進而降低外部股權的代理成本。但債務融資又會引起另一種代理成本。因為作為剩餘索取者,經營者將更傾向於從事高風險項目。如果成功的話,經營者可以從中獲取成功的收益;而一旦失敗,他便藉助有限責任制度將失敗的損失推給債權人。經營者的這種行為給企業帶來的損失就是債權融資帶來的代理成本,即債權代理成本。在對股權代理成本和債權代理成本進行分析的基礎之上,Jensen&Meckling認為,均衡的企業所有權結構是由股權代理成本和債權代理成本之間的平衡關系來決定的,當兩種融資方式的邊際代理成本相等的時候,使得總的代理成本達到最小,進而企業便可以實現最佳資本結構。

(6)控制權理論。控制權理論主要是從企業經營者對控制權本身的偏好角度探討了資本結構問題,主要反映了企業通過對資本結構中負債和股權結構的選擇而對公司治理結構效率的影響程度。該理論認為,企業融資結構在決定企業收入分配的同時,也決定了企業控制權的分配。也就是說,公司治理結構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企業融資結構的。

Harris&Raviv,主要探討Jensen&Meckling所提出的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利益沖突所引發的代理成本問題,他們分別用靜態和動態兩個模型說明了經營者在通常情況下是不會從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出發的,因而有必要對經營者進行監督,他們認為債務融資有利於強化公司治理結構中的監督和約束機制。

Aghion&Bolton於1992年將不完全契約理論引入到融資結構的分析框架,並對債務契約和資本結構之間的關系展開研究。他們認為,在多次博弈的過程中,當出現不容易得到的收益信息時,將控制權轉移給債權人是最優的。

Davidsson(1989)在對瑞典中小企業所有者、管理者樣本進行分析得出了中小企業增長最重要的是「預期金融回報」和「獨立性的增長」。當中小企業擴張與獨立發展發生矛盾時,所有者會保持企業的獨立性為重。可見控制權在中小企業融資中是很重要的因素。

中小企業對資本的需求角度

國外從中小企業對資本的需求角度,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所作的研究很多,大概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微觀層面上,企業自身成長周期對資本的需求,以及企業所面臨的融資困境角度;二是宏觀經濟層面,貨幣政策,銀行業合並以及結構化調整等。

1.微觀層面

(1)企業金融成長周期理論。資本結構理論主要是指企業融資結構問題,並沒有考慮到企業不同發展階段所不同的融資特點,也沒有動態的研究企業融資方式的選擇對資本結構安排有什麼影響。企業金融成長周期理論彌補了這方面不足。

Weston&Brigham(1970)根據企業在不同成長階段融資來源的變化提出了企業金融成長周期理論,並將企業的成長周期分為初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三個階段。Weston&Brigham對該理論進行了擴展,將企業的金融成長周期分為六個階段,即創立期、成長階段Ⅰ、成長階段Ⅱ、成長階段Ⅲ、成熟期和衰退期,並根據企業的資本結構、銷售額和利潤等顯性特徵說明了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融資來源情況,從長期和動態的角度較好地解釋了企業融資結構變化的規律(見下表)

Berger&Udell(1998對Weston&Brigham的企業金融成長周期理論進行了修正,即將信息約束、企業規模和資金需求等作為影響企業融資結構的基本因素並引入到他們所構建的企業融資模型中,通過分析得出以下結論:在企業成長的不同階段,隨著信息約束、企業規模和資金需求等約束條件的變化,企業的融資結構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在企業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需要進行不同的融資安排。

(2)企業融資困境方面

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英國議員Macmillan在向英國國會提供的關於中小企業問題的調查報告中就指出,中小企業融資面臨著「金融缺口」,即著名的「麥克米倫缺口」。Macmillan發現,中小企業的長期資本供給存在短缺,這種短缺尤其明顯地發生在那些單靠初始出資人的資金已經不敷運用,但規模又尚未達到足以在公開市場上融資的企業身上。「麥克米倫缺口」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市場的失靈,即市場的力量無法使資金向中小企業流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機構也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當中小企業無力從金融市場獲得直接融資時,只有從銀行獲得間接融資。和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狹窄,所以銀行貸款成為中小企業獲得資金的唯一途徑。這就使得銀行具有相對的借貸優勢。

1981年Stiglitz&Weiss發表了《不完全信息市場中的信貸配給》之後,信息不對稱被公認為是造成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主要原因。Stiglitz認為,信貸配給源於信貸市場存在信息不對稱,並由此導致了信貸合約中的道德風險問題。此問題的發生是基於商業銀行不具備監督借款者的能力、借款人與貸款人利益不一致性以及他們之間事前的信息不對稱這三個主要因素。

Bester(1982)引入了貸款抵押甄別機制,提出了低風險的企業承諾較高的抵押水平而享受較低的貸款利率,而高風險企業則相反,以此緩解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不利影響。Strahan、Weston(1996)提出了匹配理論,即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與銀行的規模成較強的負相關性。

Berger&Udell(1998)發現,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成為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的關鍵。而關系型借貸被視為銀行和企業雙方在關系導向下達成的一種合意合約。如果借、貸者之間保持一種長期的關系,則有利於貸款人獲得借款者的相關信息。如:借款者在貸款期限內生產經營狀況,其產品市場佔有率變化情況,借款者的還款的意願及能力,是否需要抵押品以及是否需要簽訂有其他附加條件的合約等。

Uzzi&Gillespie(1999)認為,與中小企業貸款直接關聯的貸款員,可能較其他人掌握更多的關於中小企業的權威信息。這些貸款員與中小企業主和其雇員保持著長期的關系,了解企業在當地的運行情況和企業的市場份額,甚至該貸款員就生活在當地的社區中。因此對中小企業及其所有者的財務狀況非常了解,對其當前及未來的績效有著比較准確的認識。

2.宏觀層面

(1)銀行業合並及結構調整對中小企業融資影響

一般認為,銀行業合並後形成的金融機構不僅規模會增大,組織結構會更復雜,行為方式也會發生變化,而這些變化通常不利於關系型貸款的開展。

Strahan(1998)認為小銀行合並之初,多樣化使得合並後的銀行抗風險能力增強,從而能夠向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貸款,但隨著規模的進一步擴大,銀行開始有能力向大企業提供貸款,並且內部管理也越來越復雜,所以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比率就會下降;相反,小銀行被大銀行兼並時,新成立的銀行則會減少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同樣,當大銀行之間發生兼並時,對中小企業的貸款也會減少。

Peek&Rosongren發現大銀行對小銀行的合並或大銀行之間的合並傾向於減少對中小企業的貸款。Berger進一步指出銀行業並購對中小企業貸款存在4種潛在效應:靜態效應、重組效應、直接效應和外部效應。

Sharpe認為,市場力量使銀行能夠加強它與小企業的隱性長期合約關系,小企業從長遠打算,會傾向於和銀行保持長期關系。因為企業轉換「基礎」銀行的沉澱成本相對較高,所以當銀行與企業保持較長時期的關系後,銀行就有可能使企業支付高於完全競爭時期的利率水平,使以前吸引小企業的短期低利率補貼部分得到補償。Peterson和Rajan的研究發現,當銀行的市場力量增加時,信用級別相對較低的小企業也有可能獲得貸款支持。

(2)宏觀經濟政策對中小企業的影響

貨幣政策主要有兩個傳導渠道:貨幣渠道和信貸渠道。貨幣渠道指貨幣政策通過改變利率,進而影響經濟部門的真實支出。信貸渠道則又分兩種,一種為銀行貸款渠道,另一種為資產負債表渠道。銀行貸款渠道是指,貨幣緊縮伴隨著銀行儲備的減少,進而導致貸款供給的減少。。資產負債表渠道是指,貨幣緊縮通過提高利率損害到企業抵押品的價值,降低企業信用等級,進而削弱了企業獲取貸款的能力。因此貨幣政策改變對中小企業的影響沖擊更大。

Gertler和Gilchrist在對製造業小企業的經驗研究中發現,小型製造業企業不僅直接對利率反應敏感,而且還深受經濟周期的間接影響,因此,貨幣緊縮對小企業的影響要遠大於對大企業的影響。

Taylor指出,金融自由化不會導致資金供給總量的增加,因為利率提高只會使得資金供給從非正規部門轉向正規部門,總的借款額不會出現凈的增加。Steel認為,由於較高的交易成本和風險、抵押品的缺乏以及歷史淵源等,使得小企業在獲取正規部門的貸款時仍將面臨著諸多的限制。如果放開金融管制,金融自由化將會使得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更加惡劣。

國內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學術界關於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研究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研究:第一,關於國內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方式的選擇及相關實證研究;第二,關於國內中小企業融資所面臨困境原因以及相應對策的研究;第三、國際上中小企業融資在操作層面上經驗介紹以及比較研究。

1、賀力平(1999)認為,妨礙我國銀行機構擴大對中小企業信貸支持的主要因素是銀行機構缺乏企業客戶風險方面的足夠信息,從而不能做出適用的風險評級並提供相應的信貸服務,指出可以通過發展非國有金融機構和轉變國有金融機構的經營方式來解決貸款者與中小企業借款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2、周業安實證分析了我國金融抑制政策對企業融資能力的影響,分析表明:信貸市場的利率管制、價格和數量歧視導致了企業的過度負債、逆向選擇、尋租等現象,浪費了信貸資源;資本市場的行政管制則增加了企業的直接融資成本。

3、樊綱研究員(1999)認為,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惜貸原因主要是政府一直沒有採取發展非國有銀行的政策所致。所以作者提出要積極地發展非國有銀行。同時為避免人們的『市場選擇』扭曲,提出對非國有銀行的存款人提供與國家銀行同等的社會擔保。

4、張傑認為,民營經濟的金融困境源於國有金融體制對國有企業的金融支持和國有企業對這種支持的剛性依賴,以及由此形成的信貸資本化。他認為,解除民營經濟金融困境的根本出路在於營造內生性金融制度成長的外部環境。

5、陳曉紅教授(2000)指出:由於大部分的中小企業自身素質差、財力物力有限、設備落後陳舊及生產的都是屬於賣方市場的終端產品,而非生產與大企業相配套的中間產品和服務,經營效益隨著買方市場的形成和競爭的加劇而變得較差。基於風險和利潤的考慮,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資金大量向大企業集團傾斜,使中小企業信貸資金嚴重不足,為解決這種資金關系的不協調,作者認為應從三個方面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第一重構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的關系,建立中小企業的主辦銀行制;第二建立政策性中小銀行;第三大力發展非國有商業性中小銀行。

6、魏開文博士(2000)認為,我國市場型的銀行和中小企業關系的模式應該是一種契約型的主辦銀行關系。這種關系模式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用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則來規范銀行和中小企業的行為,並體現契約型的信用關系。

7、林毅夫(2001)、李永軍從我國勞動力豐富、資本稀缺的要素稟賦出發,認為我國中小企業進行直接融資的成本較高,企業規模的限制決定了採取編制公開財務報表上市要承擔巨大的信息成本;而在間接融資中,大企業在經營活動的透明性、抵押及貸款規模效應等方面原因,大型金融機構更偏好對大企業的貸款。而與大型金融機構所不同的是,中小金融機構比較願意為中小企業貸款,而從企業的技術類型看,中小企業以勞動密集型為主,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唯一的方法是大力發展中小金融機構。

8、白欽先、薛譽華(2001)指出我國由於長期實行趕超戰略,強調規模經濟的觀點占據了政策層的主導地位,忽視了中小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比較優勢,認識上的差距導致長期

以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

9、楊思群教授(2002)在對國外中小企業與銀行關系的研究基礎上,認為我國中小企業和銀行之間存在「惜貸」、信貸的可歧視性、非長期關系、支付體系及中小金融機構等問題。提出我國銀行和企業間問題的緩解思路是:銀行「惜貸」一方面是反映中小企業素質及信用程度低的問題,另一方面反映了銀行在信貸文化、重視資產的安全性方面有了積極的變化,所以「惜貸」只能是作為短期的特殊環境下採取的臨時措施,而從長期看,為保障信貸資產的安全穩定運行,銀行必須提高信息的分析能力和信貸擔保技術;對於中小企業和銀行之間的非長期關繫上,建立中小企業的主辦銀行制;在支付體繫上,中小企業存在「多頭開戶」現象,這不利於銀行對中小企業的運營情況和信用狀況的了解,所以要減少這種現象並提高銀行小額支付體系的效率;在中小金融機構上,片面強調國有化和國有控股,使中小金融機構存在著公司治理結構不良、預算約束不強等體制方面的弊端,為克服這一弊端,需按市場化的准則設立和監管中小企業,同時鼓勵中小金融機構在整和過程中進行市場化的兼並和重組。

10、張捷教授(2003)通過銀行組織結構與中小企業的關系型借貸特點來說明中小銀行對中小企業融資的特殊性意義。關系性貸款的基本前提是銀行和企業之間必須保持長期、緊密相對封閉的交易關系,即企業固定地與數量極少的(通常一到兩家)銀行打交道。由於關系型貸款不拘泥於企業能否提供合格的財務信息和抵押品,因而最適合資產抵押品較少的中小企業。也就是說,中小銀行在收集和處理公開硬信息(如企業財務數據、信用編碼等)處於劣勢,但由於其地域性特點,它們通過與中小企業保持長期密切的近距離接觸而獲得各種非公開的關聯信息,具有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業發放關系型貸款優勢。由於軟信息傳遞存在成本問題,會在銀行內部產生代理問題。與大銀行相比,小銀行科層結構簡單,代理鏈條短,代理成本也相應地就低。

理論研究不足及以後研究方向

雖然說企業融資理論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相對較為成熟,但是,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理論在很多問題上尚未達成一致的意見,各種實證檢驗也經常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果。這充分說明小企業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使其融資需求理論還遠不夠完善,還有相當多的問題和爭論有待於進一步地解釋。尤其在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無論是在理論研究還是在實際運作方面,都還處於起步階段,我國經濟形勢復雜,今年以來溫州,鄂爾多斯相繼發生的高利貸崩盤現象,充分的體現了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對於中小企業融資發展方向,應該是多學科交叉,例如將博弈論以及行為經濟學加入到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中去,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突破。



❽ 急求關於中小企業融資的外文參考文獻

研究中小企業融資要參考的英文文獻
英文圖書和期刊類文獻:

[1]Allen N.Berger,Gregory F.Udell,「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Finance,」Journal of Business,Vol.68,no.3.(1995),pp.351-381.

[2]Aghion,P.,Incomplete contracts approach to financial contracting,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1992,Vol.59,p473-494.

[3]Albertode,M.&JulioPindado.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new evidence

from Spanish Panel data[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1,(7):77-99.

[4]A.N.Berger,N.H.Miller,M.A.Petersen,R.G.Rajan,J.C.Stein,2001,「Does

Function Follow Organizational Form?Evidence from the Lending Practices of

Large and Small Banks」,Board of Governors of Federal Reserve System

Working Paper.

[5]Azam,J.P.,B.Biais,M.Dia and C.Mauriel.Informal and Formal Credit Markets

and Credit Rationing in Cote D』Ivoire,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2001,17(4),520-532.

[6]Bernanke,B.S.,M.Gerler.Inside the Black Box:The Credit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27-48.

[7]Barbosa,E.&Moraes,C.,Determinants of the Firm』s Capital Structure:the

Case of the Very Small Enterprises,Working Paper from Econpapers,2003,

366-358。

[8]Barton,S.L.&Gordon,P.J.Corporate strategy and capital structur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8,9:623-632.

[9]Baxter,N.D.&Cragg,J.G.Corporate choice among long-term financing

instrument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0,(52):225-235.

[10]Berger,A.N.,Udell,G.F.,RelationshipLending andLinesof Credit in Small

Firm Finance[J],Journal ofBusiness,1995,68,351—382.

[11]Berger,A.N.,Udell,and G.F.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

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s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8,22(6):613-673.137

[12]Berger and Udell,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J],Economic

Journal,2002,112(447)L:32-53.

[13]Booth,Laurence,Varouj Aivazian,Asli Demirguckunt&Vojislav Maksimovie.

Capital structur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Finance,2001,

(56):87-130.

[14]Bradley,M.,Jarrell,G.A.,&Kim,E.H.On the existence of an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Finance,1984,(39):857-880.

[15]Brander,J.A.&Lewis,T.R.Oligopoly and financial structure:the limited

liability effec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956-970.

[16]Chang Chun.Capital structure as optimal contract[J].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1999,(10):363-385.

[17]Cole,R·A·,Goldberg,L·G·&White,L·J·Cookie-cutter versus character:The

micro structure of small business lending by large and small banks[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004,39,pp227-251.

[18]Collins,J.M.&Sekely,W.S.The relationship of headquarters country and

instry classification to financial structure[J].Financial Management,1983,

(3):45-51.

[19]David F.Scott,John D.Martin.Instry Influence on Financial Structure[J].

Financila Management,Spring,1975,67-73.

[20]DeAngelo,H.&Masulis,R.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 in corporate and Personal

Taxation.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0,(8):3-29.

[21]Durand,David,1952,Cost of Debt and Equity Funds for Business:Trends and

Problems of Measurement,Conference on Research in Business Financ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New York,p215-247.

[22]Eli Schwartz and J Richard Aronson.1967.Some Surrogate Evidence in

Support of the Concept of Optimal Financial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e.

22(1):10-18.

[23]Enunza,VR.Determinants of financial structure in the central American

common market[J].Financial Management,1979,(3):72-77.

[24]Fama,E.&Jensen,M.C.Ageney Problem and resial claim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26):327-349.

[25]Frank M.Z.,GoyalV.K.Testing the Pecking Order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138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67:217-248,2003.

[26]Gilson,S.Tansaction cost and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evidences from

financially distressed firms[J].Journal of finance,1997,(52):161-195.

[27]Grossman,S.&Hart,O.Corporate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managerial in

incentives[J].In McCall,J.Ed.The economic of information uncertaint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107-137.

[28]Hall,G.,Hutchinson,P.&Michaelas,N.Instry effects on the determinants

of unquoted SMEs』capital struc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Economics

of Business,2000,(7):297-312.

[29]Harris,M.&Raviv,A.The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e,

1991,(46):297-355.

[30]Jensen,M.&Meckling,W.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 and capital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

3(l):305-360.

[31]Jordan,J.,Lowe,J.&Taylor,P.Strategy and financial policy in UK small firms

[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1998,(25):1-27.

[32]Jose Lopez-Gracia&Cristina Aybar-Arias.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the

financial behavior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companie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0,14(l):55-63.

[33]Kane,A.,Marcus,A.J.&McDonald,R.L.How big is the tax advantage to

debt[J].Journal of Finance,1984,(39):841-853.

[34]Kester C W.Capital and ownership structure:A comparison of United States

and Japanese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s[J].FinancialManagement,1986(15):

5-16.

[35]Kim W S,Sorensen E H.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the agency costs of debt in

corporate debt policy[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86,

21:131-144.

[36]Lee Remmers.Instry and Size as Debt Ratio Determinants in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ly[J].Financial Management,summer.,2002(5),67-78.

[37]Long,M.&Maltiz,L.The investment-financing nexus:some empirical

evidence[J].Midland Corporate Finance Journal,1985,(3):53-59.

[38]Marsh,P.The choice between equity and debt:an empirical study[J].Journal of

Finance,1982,(37):121-144.139

[39]Mcmillan,J.,Woodruff,C.Interfirm Relationships and Informal Credit in

Vietnam[J].Qua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114(4):1285-1320.

[40]Mian,S.,and C.W...Smith.Accounts Receivable Management Policy:Theory

and Evidence,Journal of Finance,1992,47:169-200.

[41]Ming fang Li&Roy L.S.Environmental dynamism,capital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an empirical test[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alysis,2002,(10):169-179.

[42]Modigliani,F.&Miller,M.H.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8(58),261-297.

[43]Mreton H.Miller.Debt&Taxes.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XXXII,No.2,

May 1977,pp.261~275.

[44]Myers,S.C.,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5,1977,146-75.

[45]Myers,S.The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J].Journal of Finance,1984,

39(3):575-592..

[46]Myers,S.&Majlu,N.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13(l):187-221.

[47]Ng,Chee k.,J.K.Smith,R.I.Smith.Evidence on the Determinants of Credit

Terms Used in Interfirm Trade[J].Journal of Finance,1999,(54);1109-1129.

[48]Petersen,M.A.and R.G.Rajan.The Benefits of Lending Relationships:

Evidence from Small Business Data,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4,XLIX,3-37.

[49]Petersen,M.A.and R.G.Rajan.Trade Credit:Theories and Evidence,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7,Vol.10.No 3,661-691.

[50]Piero Sraffa.The Works and Correspondence ofDavid Ricardo:Volume 1[M].

Cambridge:AtThe University Press,1951.

[51]Rajan,R.G.&Zingales,L.What do we known about capital structure?Some

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 data[J].Journal of Finance,1995,(l):1421-1461.

[52]RobertM Bowen,et al,1982,Evidence on The Existence and Determinants of

Inter-Instry Differences in Leverage[J].Financial Management.Winter:

10-20.

[53]Ross.The determination of financial structure:The incentive signaling

approach,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7,Vol.8,p23-40.[54]Saring,Oded H...Bargaining with a Corporation and the Capital Structure of

Bargaining Firm[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17).

[55]Scott,J.H.Bankruptcy,secured debt and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e,1977,(32):1-19.

[56]Smith,C.W.,andR.L.Watts,The Investment opportunity set and corporate

financing,dividend and compensation Polic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3,1992,20-27

[57]Stiglitz,J.&Weiss,A.Credit rationing in the market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3(3):393-409.

[58]Stultz R.Managerial discretion and optimal financing policies[J].Journal

ofFinancialEconomics,1990,(26):3-27.

[59]Taggart,R.A.A model of corporate financing decisions[J].Journal of Finance,

1977,(32):1467-1484.

[60]Taub,A.J.Determinants of the firm』s capital structure[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5,(57):410-416.

[61]Titman,S.The effect of capital structure on a firm,liquidation

decis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13):137-151.

[62]Titman,S.&Wessels,R.The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J].Journal

of Finance,1988,(43):1-19.

[63]Wald,J.K.How firm characteristics affect capital structure: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1999,(22):161-187.

[64]Willamson,O.Corporate fin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88,43(3):567-591.

[65]William D.Bradford Creating Government Financing Programs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China[J].2004,234-245.

❾ 中小企業融資途徑和對策的外文文獻及翻譯各兩篇

企業融資按照期限來劃分,可分為短期融資和長期融資。企業做融資期限決策,即在短期融資與長期融資兩種方式之間進行權衡時,做何種選擇,主要取決於融資的用途和融資人的風險性偏好。

從資金用途上來看,如果融資是用於企業流動資產,則根據流動資產具有周期快、易於變現、經營中所需補充數額較小及佔用時間短等特點,宜於選擇各種短期融資方式,如商業信用、短期貸款等;如果融資是用於長期投資或購置固定資產,則由於這類用途要求資金數額大、佔用時間長,因而適宜選擇各種長期融資方式,如長期貸款、企業內部積累、租賃融資、發行債券、股票等。

❿ 有沒有有關中小企業融資的外文文獻。。中英文都要。。2500字左右

內容介紹:本文是關於銀行信貸緊縮,導致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文章。
不過需要做出說明的是,這篇文章是針對美國的中小企業的。
但是有點可疑肯定,文章在許多方面,對中國的中小企業同樣合適。
內容摘要:
中文:芝加哥(路透通訊社) - 信貸緊縮的驅使下,美國的住房危機似乎已經擊中另一引擎的美國經濟 -- 小企業。

英文:CHICAGO (Reuters) - The credit crunch driven by the U.S. housing crisis appears to have hit another engine of the American economy -- small businesses.
引用務必說明出處,原文版權在yeeyan.com. 而www.twoen.com僅僅做了轉載。
詳情:
http://www.yeeyan.com/articles/view/19636/4741/dz

閱讀全文

與企業融資的外國文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石油山東股票 瀏覽:968
成都市市屬國有企業投融資 瀏覽:376
中行換外匯要辦卡 瀏覽:583
昌月股票 瀏覽:664
原油期貨到期油會漲還是會跌 瀏覽:276
導游提成傭金計入什麼會計科目 瀏覽:448
2013年人民幣對台幣平均匯率查詢 瀏覽:575
普惠金融小微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06
微信的金融機構代碼證 瀏覽:205
金融公司法院起訴流程 瀏覽:312
微信理財收益會變成負的嗎 瀏覽:88
上海建設銀行金融公司 瀏覽:263
銀行理財產品r2是啥意思 瀏覽:694
郵政銀行理財詐騙 瀏覽:450
泰銖對美元匯率分析 瀏覽:939
普通人如何通過基金理財 瀏覽:976
興業信託控股股東 瀏覽:63
扭矩杠桿標定 瀏覽:575
煙台銀行短期投資理財 瀏覽:582
交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面試 瀏覽: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