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商業銀行融資信貸數據

商業銀行融資信貸數據

發布時間:2022-02-09 00:46:45

『壹』 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收支是什麼意思

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收支,
是指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收入(資金來源)和信貸支出(資金運用)。
信貸收支統計,是對金融機構以信用方式集中和調劑的資金進行數量反映和分析的統計。是金融機構的主要統計業務。信貸收支統計可以反映經濟活動的結果,是宏觀經濟運行的縮影。從信貸收支統計中,可以全面、綜合地反映信貸資金的來源渠道,資金的性質和分布,反映資金的投向和分配,反映貨幣流通狀況。通過信貸收支統計活動,可以向政府決策機構提供決策資料; 是政府研究貨幣政策、運用經濟手段合理使用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搞好宏觀調控和監測的基礎。
信貸收支統計的內容分為信貸收入(資金來源)統計和信貸支出(資金運用)統計兩個方面。
我國的信貸收支統計是反映金融機構資金來源與運用情況的統計,為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服務。信貸收支統計分為數據採集、匯總上報和編制統計報表三階段。

『貳』 大數據如何改變銀行,金融和信貸

作為銀行的一項主要資產業務,貸款資產的運動是一種以「兩權分離、按期償還」為本質特徵的特殊價值運動。在現實經濟活動中,銀行的信貸活動,會受事先無法預料的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例如使銀行貸款資金有可能遭受損失事件發生。主要表現為貸款到期不能按時收回和貸款的貶值等,這樣就產生了貸款風險。從目前國有商業銀行貸款資產質量的現狀看,形勢較為嚴峻。
國有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分析
政府行政干預帶來的風險。按照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國有銀行是資金配置的主體,政府職能只限於宏觀調控。然而在現實中,作為國有商業銀行,雖然在人事、行政、業務上不受政府直接管控,但並不等於不受政府影響。作為資金配置的主體,政府並未從實際運作的干預中退出,中心地位並未淡化,往往造成部份項目投資效益不高,形成貸款沉澱。

社會保障機制滯後帶來的風險。由於企業破產失業救濟制度不完善,國有銀行貸款風險無法直接分散和轉移。企業與社會的問題沒有解決,企業把生產所需資金缺口留給銀行貸款解決,形成貸款風險壓力;企業保險制度不健全,使銀行無法保全貸款資產的安全性,增加了損失的概率。

法制不健全帶來的風險。盡管我國陸續出台了銀行法、票據法等許多法律,但是這些法律大多內容比較簡單,有些內容有待於重新修訂,並且有些法律與國家的某些政策相悖,銀行在保全債權方面將會遇到較大的阻力,加大了銀行的信貸經營風險。

缺乏科學經營管理帶來的風險。國有商業銀行缺乏科學規范的經營管理方式主要表現在:在經營上把效益性放在首位,而忽視安全隱患;沒有建立起完善的責權對等的管理機制,一旦貸款出現問題,很難分清責任,更談不上追究責任。

借款人(企業)還貸意願不確定帶來的風險。借款人(企業)還貸意願與其(法定代表)的信用相關,還貸能力強的借款人(企業)還貸意願不一定強;還貸能力弱的借款人(企業)還貸意願不一定差。並且,信用度很難進行比較准確的考查、判斷。所以,借款人還貸意願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必然帶來一定的風險。
國有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控制對策
為有效防止和化解國有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避免由此帶來的金融震盪和經濟風險,通過上述對我國商業銀行目前面臨的信貸風險原因的分析,我們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治理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

進一步加強政府監督職能。政企不分一直嚴重困擾我國企業改革和發展。我國信用的深層次問題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政府行為和地方保護主義。由於政府尚未完成由市場的參與者向市場的管理者的轉變,為了政績需要而急功近利,期望短期內地方經濟有較大起色,過分干預銀行貸款,削弱了市場功能作用和市場法則權威。因此,必須重新界定政府職能、規范政府行為。政府職能是彌補市場缺陷、維護社會公平,著力為企業經營提供必要的經濟環境,同時支持並配合銀行防範和制止企業逃廢債務,確保金融資產的安全運行。

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形成全社會信用是提高銀行資產質量的重要保證。惡意逃避銀行債務、惡意欠款的單位必須受經濟和法律制裁。作為政府部門,央行應對企業改制中兼並、重組、破產等跟蹤監督,協助金融機構依法維護金融債權;應健全企業信息披露制度,解決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嚴格規范企業會計信息和信息處理標准化,並提高信息公開程度,以降低銀行系統風險。

『叄』 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現狀的具體數據

一、企業融資效率與資源配置

企業融資就是企業為經營和生產准備好所需資金的過程或行為。只有準備好了經營和生產所需的資金,然後才有可能開始真正的生產經營過程。因此,企業融資是企業經營和生產過程的前提條件和支持系統。

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是企業和個人。企業是從事生產和流通的經營性組織,也是基礎性的經濟單位。而企業的資金融通、籌集又是現代企業正常、順利運轉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因此,企業的融資不僅對於單個企業來說具有生死攸關的重要性,而且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現代社會經濟活動,其起點表現為價值的預付,經濟運行表現為預付價值運動與增殖。具體說來,就是通過預付價值的循環與周轉,一方面,生產出滿足社會需要的使用價值,另一方面,生產出為企業所追求的交換價值和價值。一個經濟社會是否有一定數量的資金預付,即決定其經濟可否在現代意義上順利運轉,也決定其經濟發展的速度。資金的預付是實現經濟發展的第一的、初始的決定力量。因此,企業總是把籌集更多的周轉資金和發展資金作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企業融資不以單個企業財產狀況和資金積累為前提條件,也不以整個國家或社會資金總量為條件。它所涉及的是通過改變資金在不同企業之間的使用狀況而推動現代經濟的發展,因此,它既可以突破現有企業資金總量的限制,也可以突破地區與國家的邊界范圍而對企業的正常運轉和國家經濟的發展注入必要的預付資金。

可見,企業融資過程實質上就是資源配置過程。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的使用是有償的,其他資源只有經過與資金的交換才能投入生產。這樣,工業化過程中資源的配置就表現為工業發展供給和配置資金的問題:即是將資金投入使用還是閑置,是將其投資於直接生產部門還是基礎設施,是將其投入於產出效率高的行業或部門還是補貼虧損企業的問題。由於資金追求增殖的特性促使它總是要向個別收益率比較高的企業流動,因此,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獲得資金的渠道、方式與規模實際上反映了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企業融資過程實質上也是一種以資金供求形式表現出來的資源配置過程:即企業能否取得資金,以何種形式、何種渠道取得資金。將有限的資源配置於產出效率高或最有助於經濟發展的企業或部門,不僅可以提高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同時也將刺激效率低的部門高效率,否則,它們就會因為資金斷絕而被淘汰。這樣,通過資金的運動,個別企業在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來實現整個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經濟效率的提高。

實踐證明,企業融資與現代經濟已完全融合為一體。企業融資對現代經濟發展的直接和間接貢獻已達到全部經濟發展的2/3左右,很明顯,要保證現代經濟的順暢運行和穩定高速發展,必須調整企業融資結構,以實現企業最佳融資能力(效率最高),企業融資效率便成為一個關鍵的因素。

企業融資效率是指企業融資能力的大小。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運行完全按照計劃指令來進行,企業融資效率也完全融合在整個經濟的發展效率之中。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融資效率則相對獨立地體現出來,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經濟發展的效率。

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正在由供給推動向需求拉動方向轉化,粗放型擴張遇到市場需求的有力制約,無效供給將被過濾掉,增長開始成為內生的、成為市場運作的結果而不是經濟目標的主管意願,粗放型高速增長已逐漸喪失了體制基礎。我國經濟增長必須面對這種轉變,適應這種轉變。在供過於求和買方市場的條件下,企業若想求生存,只能緊扣市場需求,不斷增進融資效率,在競爭中取勝。融資效率是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也是經濟增長最持久的源泉。相反,不顧市場需求的盲目擴張只會造成產品積壓和資源浪費,導致企業長時間不良債務的上升,給長期增長帶來隱患。

二、企業融資效率與銀行危機的內在生成機制

企業融資低效率是我國經濟的運行特徵。多投入及多消耗,使經濟運行對銀行體系形成一種自下而上的資金需求壓力,形成中國特色的資金倒逼機制。

低效率格局下的倒逼導致銀行資金運用方長期大於資金來源方。低效率的特點是,同樣的產出水平下,需要投入和消耗更多的資本。政府為了彌補低效率損失,需要從銀行貸出更多的款,用於替代性的投資;投資低效率使完成同樣單位的生產能力需要更多的貸款;投產後效益不好使貸款償還發生困難並使償還期拖長,相當比重的國有企業虧損、瀕臨倒閉,使一部分銀行貸款成為無法收回的死帳。面對嚴重虧損,企業如不想退出生產,最簡單的選擇是靠「啃」銀行貸款來維持。低效率在銀行資金運用方形成很高的呆帳和壞帳率;融資效率不高,從資金運動看,表現為資金周轉速度放慢,而貸款周轉速度放慢,意味著支持同樣規模的投資建設和生產經營需要更多的貸款資金。如此種種,對銀行資金運用方形成強大的貸款壓力。如果企業融資效率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這將把整個銀行系統推向高風險的邊緣。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通過財政渠道劃撥,改革以來,這種狀況有了很大的變化,財政與銀行的職責分工有了較大的調整:企業的外部資金來源已從依靠財政逐漸轉變為主要依靠銀行。80年代中期,財政已基本不向企業增資,以前未撥足的流動資金也不撥付了。企業實際上只能依靠貸款而發展,因為除了銀行貸款這一渠道外,不存在其他的融資渠道。我國經濟已從「計劃—財政主導」進入「銀行融資推進」的發展階段。由於企業借貸沒有內在的約束機制,因此一部分企業借貸的規模越來越大。即便是原來自有資本比較多的企業,由於80年代以來的擴張中過分依賴銀行借貸,把銀行貸款當作股本投資使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的債務與自有資本比例過大。

正是由於國有企業對銀行的極大依賴性,在銀行主導型融資機制的作用下,形成了國有企業難以清償的巨額債務和國有銀行的大量不良資產。對銀行系統而言,不良資產比例過高是形成信貸風險從而促使銀行系統脆弱性的主要因素。我們知道,高的不良資產比例意味著很大部分的居民儲蓄已找不到對應的實物資本,或者說已經損失掉,同時也意味著部分國有商業銀行在技術上已經破產,一旦觸發信用危機,整個銀行系統將面臨災難性的後果。可見,國有企業融資的低效率,就意味著國有銀行的虧損,國有企業的規模越大,佔gdp的比例越高,就意味著國有銀行的呆壞帳越多。同時,由於缺乏有效的破產機制,現行的資產重組的結果可能是好企業被低效率企業拖垮。從整個規模上看,就是國有經濟即由國有銀行所連通的國有企業的全體效率累積性的惡化。

下面我們具體分析這種傳遞機制:

首先,企業融資結構不合理導致銀行資產負債運作存在嚴重缺陷。

有資料表明,1998年,國有企業固定資產的60%,流動資金的90%來自銀行貸款,這種壟斷性的單一間接融資形式必然使國有企業越來越依賴銀行資金的支持,也使我國銀行資金配置格局存在嚴重缺陷,如1996年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負債率為96 62%,國有商業銀行自有資本佔主要風險資產(貸款)的比重為4 52%,這種高負債的信用業務是建立在高度的公眾信任基礎上的,當公眾信任度下降時首先遇到的最大沖擊是存款擠提。大規模的存款擠提將使銀行破產倒閉。中央銀行只能通過通貨膨脹來提高銀行系統資產的流動性。

同時,在資產項目構成中,各項貸款總額占總資產的80%左右,而同業存放、購買國債合計僅佔3%—5%,消費信貸、不動產抵押貸款還是空白。

相比之下,80年代中期,在美國的全部商業銀行總合資產負債表中,總資產的10%為消費貸款,30%為不動產抵押貸款和有擔保的個人貸款。我國商業銀行以無擔保貸款為主體的資產結構,無疑加大了自身的風險。現實情況說明,企業對銀行信貸資金的高度依賴這樣一種融資格局,使得國有企業飢不擇食的「飽餐」銀行資金,根本不講究融資質量,更談不上通過融資去優化配置,極大地扭曲了銀企關系,使銀行資金配置全部投向國有企業這個大鍋。一旦國家實行緊縮的宏觀經濟政策,企業資金就立刻緊張起來,並由此產生程度不同的生產滑波,引起經濟運行比較大的波動。

其次,由於商業銀行資產配置賴於運行的微觀經濟主體———國有企業仍然在低效運行,從而影響了商業資產配置效率的提高。

可見,投資供求只有與效率相結合,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我國國有企業的投資供求則將效率准則排斥在外,大量資金流向無效率和低效率的企業,形成了企業的高負債和銀行的壞帳。盡管我國的儲蓄率很高,可供資金很多,但是,由於特殊體制導致了投資供給和產出的不對稱性,大量資金流向國有企業,問題的關鍵還在於國有企業融資效率急劇下降,基本上喪失了償債能力。1998年虧損比利潤高出近一倍,國有企業幾乎不可能通過增長來彌補虧損,僅1998年上半年,國有企業就向銀行轉嫁了4800億元不良資產,使銀行體系中泡沫的壓力越來越大。金融資源的配置繼續被大大扭曲。只生產30%產值的國有企業佔有70%以上的信貸,而生產70%以上產值的非國有企業貸款一直極為困難。

國有企業由於效率低下,必然是借了就壞,壞了再借,自己壞債累累,最終拖垮銀行,導致信貸萎縮。微觀問題傳遞和集中到宏觀上來。

總之,國有商業銀行既要滿足國有企業簡單再生產資金需求,又要解決國有企業擴大再生產資金需求,以維護國有企業的低效率運轉。在國有企業虧損面不斷擴大,虧損額逐漸增加的情況下,國有商業銀行履行社會責任的結果,是很難完成按照「安全性」原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其基本機理是:企業融資高負債低效率商業銀行流動性困境風險增大中央銀行超發貨幣通貨膨脹上述風險轉移形成一個有序流動且不可逆轉的過程。

三、對策建議

(一)重塑銀企關系,優化企業資本結構

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企業融資有兩大主要模式,即以英美為典型代表的證券主導型融資模式(直接融資為主)和以日德為典型代表的銀行主導型融資模式(間接融資為主)。在我國,企業融資已經歷了傳統體制下單一的財政主導型融資方式和轉軌體制下畸重銀行主導型融資方式。當前國有企業的資金需求剛性和國有銀行的資金供給剛性之所以形成一種「高度粘合」的狀態,是因為他們都不是真正的融資主體。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之間的融資行為實際上是一種「內源融資」,由34國有企業融資效率與銀行危機相關問題研究於國家與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之間都是一種「父子」關系,在他們之間也就難以發生真正的融資行為,而只能是銀企之間的資金供給制。正是這種「內源融資」和產權不分,導致企業的高負債和銀行的高不良資產與高風險等一系列效應的產生。所以,我們認為,在目前「內源融資」性質和產權安排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必須重塑銀企關系,即在明確企業和銀行是兩個獨立的法人實體的基礎上,通過密切銀企在管理機制、產權關系等方面的聯系,形成一種更富於活力的組織形式,從而規范銀企兩個法人之間的市場往來關系。從這一思路出發,我國理論界的一些人士提出了把銀行對企業的一部分債權轉為股權的設想,並在實踐中付諸實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將銀行的債權轉為股權,一方面可以降低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優化企業的資本結構;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銀行監控企業的積極性,從根本上遏制企業不良負債的形成。同時,要重塑融資主體的制度基礎。首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即建立以「產權明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特徵的公司制,也就是說,國有企業要割斷與政府的「父子」關系,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經濟主體,並通過股份制重構企業的產權組織形式。其次,建立現代商業銀行制度,對我國專業銀行實行商業化改造,先要按《公司法》明確商業銀行的法律地位,即商業銀行是獨立經營的金融企業法人,實行企業化管理和經營;同時按照《商業銀行法》的要求,使專業銀行轉軌為商業銀行,在此基礎上,按股份制組織形式進行產權改革,最後建立起符合國際慣例的商業銀行。這樣,商業銀行才能擺脫政府的行政干預,真正按照市場需求組織資金和貨幣經營,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不過,即使建立了市場制度下的融資主體關系,銀企之間的高負債和高風險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二)大力發展企業債券市場,以實現企業最佳融資能力

我國在股票市場和國債市場迅速發展和規模急劇擴張的同時,企業債券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甚至是急劇萎縮或徘徊不前。到1996年底,我國累計發行有價證券9918 74億元,但企業債券只發行了1565 09億元,所佔比例僅為15 8%。這樣,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只有股票融資。其導致的結果是企業融資結構單一、機制不健全和功能缺陷,而且與國際企業融資結構潮流即股權融資的衰落和債權融資的興起也不相適應。現在美國債市規模大約是股市的5倍。而亞太新興市場國家,債權融資也日漸紅火起來。

在我國目前條件下,企業對發行債券基本上是不積極的。現行資金供應制度的軟約束,窒息了企業直接融資的積極性,企業發行債券與間接融資相比,無論是融資成本還是負債風險以及運作效率方面都處於劣勢地位:一是發債成本高。二是籌資過程長,運轉和操作過程復雜。三是負債償還期限約束。

目前企業發債規模偏小的基本症結,還在於外部環境因素的限制,信貸資金供給導致了企業對銀行貸款的過分依賴,窒息企業直接融資的積極性,國家從緊的指標管理,又使部分介入債券市場的企業的發債需要難以得到滿足。

企業的資金需求仍只能而且必須由銀行來滿足,而在企業經營困難的情況下,必然直接影響銀行資產的安全性。

因此,我們在深化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過程中,要大力發展企業債券市場,允許企業發行債券,提高企業債券融資比重,以建立合理的企業融資結構。不僅如此,對於我國國有企業「軟約束」的特殊情況,發債融資還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即迫使企業走建立自我約束機制的道路。由於發行債券是有確定期限和利息界定的,企業到期時就必須如數還本付息,而不能像股票分紅那樣可以暫不分配;而且購買者大多數為居民,欠老百姓的錢是無法賴帳的。這就給企業增加壓力,促使企業改善經營、建立自我約束機制。此外,大力發展企業債券還可以起到正效應作用,如拓寬投融資渠道,讓一些資金盈餘單位(國內保險公司每年有1000多億元資金急於尋找運作渠道)投資購買企業債券,從而在某種程度上防止了這些資金盈餘單位和大量社會游資由於投資渠道狹窄而只好進入股市炒作的行為。當然,發展企業債券市場,關鍵是要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破產制度,並嚴格執法和管理。

(三)建立競爭、高效、綜合性的商業銀行體系

轉移性風險能否最終得到控制和化解,關鍵在於能否盡快建立一個競爭高效的商業銀行體系。新的商業銀行體系的建設必須有利於盤活不良資產,提高資產質量,最終將不良資產控制在安全范圍以內,從根本上提高整個銀行系統的穩定性。這除了對宏觀經濟體制進行徹底的改革,從根本上解除國有商業銀行的財政和政策性職能外,銀行體系的發展也至關重要。

長期以來,關於我國商業銀行體系的改革發展就一直存在著「改舊衣或制新衣」的討論,即在銀行改革的過程中如何處理設立新商業銀行與改革原國家專業銀行之間的關系,問題的實質即如何處理增量與存量之間的關系。從改革的實質過程看,漸進式改革策略選擇的是「改舊衣同時輔之以制新衣」,銀行體制改革的重點是積極推進國有銀行向商業銀行方向轉軌。目前這方面的努力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另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在轉軌過程中也存在著很多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和障礙,致使商業化進程過於緩慢。而商業化進程的遲緩及不確定性則使得這種壟斷性具有更多的負面意義:一是缺乏競爭,不利於整個銀行體系效率的提高。二是銀行系統的風險增大,包括來自外部的信貸風險以及因內控機制功能性缺陷而導致的內部風險。三是整個銀行系統的資產質量因不能良性循環而無法提高,未來損失繼續產生。資金配置效率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這將把整個銀行系統推向高風險的邊緣。

因此,解決之道在於以增量帶動存量,以競爭促進效率。為此需要在對內、對外開放銀行業務方面採取更加積極的態度,進一步充實現有的銀行體系,盡快從根本上改變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地位,以促進競爭,提高銀行系統的效率,最終建成一個綜合性的商業銀行體系。

總之,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企業融資的兩個基本方式———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方式必須和諧發展,這樣企業的融資成本才會降低,社會資金的配置效率才能提高。

實踐表明,國有企業的融資效率提高不僅有賴於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培育和完善來支持,而且已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金融市場功能綜合發揮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國有企業改革一直是我國宏觀經濟發展政策的中心工作,人們寄希望於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功能充分發揮來提高國有企業運作效率和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殖。
回答者:小雨靜滴 - 助理 二級 2-7 12:07

--------------------------------------------------------------------------------

一、企業融資效率與資源配置

企業融資就是企業為經營和生產准備好所需資金的過程或行為。只有準備好了經營和生產所需的資金,然後才有可能開始真正的生產經營過程。因此,企業融資是企業經營和生產過程的前提條件和支持系統。

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是企業和個人。企業是從事生產和流通的經營性組織,也是基礎性的經濟單位。而企業的資金融通、籌集又是現代企業正常、順利運轉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因此,企業的融資不僅對於單個企業來說具有生死攸關的重要性,而且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現代社會經濟活動,其起點表現為價值的預付,經濟運行表現為預付價值運動與增殖。具體說來,就是通過預付價值的循環與周轉,一方面,生產出滿足社會需要的使用價值,另一方面,生產出為企業所追求的交換價值和價值。一個經濟社會是否有一定數量的資金預付,即決定其經濟可否在現代意義上順利運轉,也決定其經濟發展的速度。資金的預付是實現經濟發展的第一的、初始的決定力量。因此,企業總是把籌集更多的周轉資金和發展資金作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企業融資不以單個企業財產狀況和資金積累為前提條件,也不以整個國家或社會資金總量為條件。它所涉及的是通過改變資金在不同企業之間的使用狀況而推動現代經濟的發展,因此,它既可以突破現有企業資金總量的限制,也可以突破地區與國家的邊界范圍而對企業的正常運轉和國家經濟的發展注入必要的預付資金。

可見,企業融資過程實質上就是資源配置過程。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的使用是有償的,其他資源只有經過與資金的交換才能投入生產。這樣,工業化過程中資源的配置就表現為工業發展供給和配置資金的問題:即是將資金投入使用還是閑置,是將其投資於直接生產部門還是基礎設施,是將其投入於產出效率高的行業或部門還是補貼虧損企業的問題。由於資金追求增殖的特性促使它總是要向個別收益率比較高的企業流動,因此,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獲得資金的渠道、方式與規模實際上反映了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企業融資過程實質上也是一種以資金供求形式表現出來的資源配置過程:即企業能否取得資金,以何種形式、何種渠道取得資金。將有限的資源配置於產出效率高或最有助於經濟發展的企業或部門,不僅可以提高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同時也將刺激效率低的部門高效率,否則,它們就會因為資金斷絕而被淘汰。這樣,通過資金的運動,個別企業在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來實現整個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經濟效率的提高。

實踐證明,企業融資與現代經濟已完全融合為一體。企業融資對現代經濟發展的直接和間接貢獻已達到全部經濟發展的2/3左右,很明顯,要保證現代經濟的順暢運行和穩定高速發展,必須調整企業融資結構,以實現企業最佳融資能力(效率最高),企業融資效率便成為一個關鍵的因素。

企業融資效率是指企業融資能力的大小。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運行完全按照計劃指令來進行,企業融資效率也完全融合在整個經濟的發展效率之中。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融資效率則相對獨立地體現出來,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經濟發展的效率。

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正在由供給推動向需求拉動方向轉化,粗放型擴張遇到市場需求的有力制約,無效供給將被過濾掉,增長開始成為內生的、成為市場運作的結果而不是經濟目標的主管意願,粗放型高速增長已逐漸喪失了體制基礎。我國經濟增長必須面對這種轉變,適應這種轉變。在供過於求和買方市場的條件下,企業若想求生存,只能緊扣市場需求,不斷增進融資效率,在競爭中取勝。融資效率是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也是經濟增長最持久的源泉。相反,不顧市場需求的盲目擴張只會造成產品積壓和資源浪費,導致企業長時間不良債務的上升,給長期增長帶來隱患。

二、企業融資效率與銀行危機的內在生成機制

企業融資低效率是我國經濟的運行特徵。多投入及多消耗,使經濟運行對銀行體系形成一種自下而上的資金需求壓力,形成中國特色的資金倒逼機制。

低效率格局下的倒逼導致銀行資金運用方長期大於資金來源方。低效率的特點是,同樣的產出水平下,需要投入和消耗更多的資本。政府為了彌補低效率損失,需要從銀行貸出更多的款,用於替代性的投資;投資低效率使完成同樣單位的生產能力需要更多的貸款;投產後效益不好使貸款償還發生困難並使償還期拖長,相當比重的國有企業虧損、瀕臨倒閉,使一部分銀行貸款成為無法收回的死帳。面對嚴重虧損,企業如不想退出生產,最簡單的選擇是靠「啃」銀行貸款來維持。低效率在銀行資金運用方形成很高的呆帳和壞帳率;融資效率不高,從資金運動看,表現為資金周轉速度放慢,而貸款周轉速度放慢,意味著支持同樣規模的投資建設和生產經營需要更多的貸款資金。如此種種,對銀行資金運用方形成強大的貸款壓力。如果企業融資效率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這將把整個銀行系統推向高風險的邊緣。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通過財政渠道劃撥,改革以來,這種狀況有了很大的變化,財政與銀行的職責分工有了較大的調整:企業的外部資金來源已從依靠財政逐漸轉變為主要依靠銀行。80年代中期,財政已基本不向企業增資,以前未撥足的流動資金也不撥付了。企業實際上只能依靠貸款而發展,因為除了銀行貸款這一渠道外,不存在其他的融資渠道。我國經濟已從「計劃—財政主導」進入「銀行融資推進」的發展階段。由於企業借貸沒有內在的約束機制,因此一部分企業借貸的規模越來越大。即便是原來自有資本比較多的企業,由於80年代以來的擴張中過分依賴銀行借貸,把銀行貸款當作股本投資使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的債務與自有資本比例過大。

正是由於國有企業對銀行的極大依賴性,在銀行主導型融資機制的作用下,形成了國有企業難以清償的巨額債務和國有銀行的大量不良資產。對銀行系統而言,不良資產比例過高是形成信貸風險從而促使銀行系統脆弱性的主要因素。我們知道,高的不良資產比例意味著很大部分的居民儲蓄已找不到對應的實物資本,或者說已經損失掉,同時也意味著部分國有商業銀行在技術上已經破產,一旦觸發信用危機,整個銀行系統將面臨災難性的後果。可見,國有企業融資的低效率,就意味著國有銀行的虧損,國有企業的規模越大,佔gdp的比例越高,就意味著國有銀行的呆壞帳越多。同時,由於缺乏有效的破產機制,現行的資產重組的結果可能是好企業被低效率企業拖垮。從整個規模上看,就是國有經濟即由國有銀行所連通的國有企業的全體效率累積性的惡化。

下面我們具體分析這種傳遞機制:

首先,企業融資結構不合理導致銀行資產負債運作存在嚴重缺陷。

有資料表明,1998年,國有企業固定資產的60%,流動資金的90%來自銀行貸款,這種壟斷性的單一間接融資形式必然使國有企業越來越依賴銀行資金的支持,也使我國銀行資金配置格局存在嚴重缺陷,如1996年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負債率為96 62%,國有商業銀行自有資本佔主要風險資產(貸款)的比重為4 52%,這種高負債的信用業務是建立在高度的公眾信任基礎上的,當公眾信任度下降時首先遇到的最大沖擊是存款擠提。大規模的存款擠提將使銀行破產倒閉。中央銀行只能通過通貨膨脹來提高銀行系統資產的流動性。

同時,在資產項目構成中,各項貸款總額占總資產的80%左右,而同業存放、購買國債合計僅佔3%—5%,消費信貸、不動產抵押貸款還是空白。

相比之下,80年代中期,在美國的全部商業銀行總合資產負債表中,總資產的10%為消費貸款,30%為不動產抵押貸款和有擔保的個人貸款。我國商業銀行以無擔保貸款為主體的資產結構,無疑加大了自身的風險。現實情況說明,企業對銀行信貸資金的高度依賴這樣一種融資格局,使得國有企業飢不擇食的「飽餐」銀行資金,根本不講究融資質量,更談不上通過融資去優化配置,極大地扭曲了銀企關系,使銀行資金配置全部投向國有企業這個大鍋。一旦國家實行緊縮的宏觀經濟政策,企業資金就立刻緊張起來,並由此產生程度不同的生產滑波,引起經濟運行比較大的波動。

其次,由於商業銀行資產配置賴於運行的微觀經濟主體———國有企業仍然在低效運行,從而影響了商業資產配置效率的提高。

可見,投資供求只有與效率相結合,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我國國有企業的投資供求則將效率准則排斥在外,大量資金流向無效率和低效率的企業,形成了企業的高負債和銀行的壞帳。盡管我國的儲蓄率很高,可供資金很多,但是,由於特殊體制導致了投資供給和產出的不對稱性,大量資金流向國有企業,問題的關鍵還在於國有企業融資效率急劇下降,基本上喪失了償債能力。1998

『肆』 各個銀行傳統的信貸業務

銀行傳統的信貸業務是

1、傳統業務,包括一般貸款、簡單外匯買賣、貿易融資等,主要是靠大量分行網路、業務量來支持。

2、信貸業務又稱為信貸資產或貸款業務,是商業銀行最重要的資產業務,通過放款收回本金和利息,扣除成本後獲得利潤,所以信貸是商業銀行的主要贏利手段。

3、在商業銀行的全部信貸資金來源中,自有資金所佔小,一般為全部負債業務總額的10%左右,但是自有資金銀行經營活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4、它是商業銀行開業並從事銀行業務的前提,其次,它是銀資產風險損失的物質基礎,為銀行債權人提供保障,再次成了提高銀行競爭力的物質保證。

(4)商業銀行融資信貸數據擴展閱讀

業務分類

1、按照其資產負債表的構成,銀行業務主要分為三類:負債業務、資產業務、中間業務。

2、負債業務是商業銀行形成資金來源的業務,是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和資產的重要基礎。

3、商業銀行負債業務主要由存款業務、借款業務、同業業務等構成。

4、負債是銀行由於受信而承擔的將以資產或資本償付的能以貨幣計量的債務。

5、存款、派生存款是銀行的主要負債,約占資金來源的80%以上,另外聯行存款、同業存款、借入或拆入款項或發行債券等,也構成銀行的負債。

6、資產業務是商業銀行運用資金的業務,包括貸款業務、證券投資業務、現金資產業務。

7、中間業務是指不構成商業銀行表內資產、表內負債形成銀行非利息收入的業務,包括交易業務、清算業務、支付結算業務、銀行卡業務、代理業務、託管業務、擔保業務、承諾業務、理財業務、電子銀行業務。

『伍』 有一筆逾期報送到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有什麼影響

如果給出消息,要報送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那將來對徵信就有影響銀行一般會在月底把這些數據匯總至中國銀行。
金融信用,即提供貸款和產生債務。在許多場合,金融信用也可以指借債方償還債務的信譽和能力。隨著市場化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已逐步退出市場, 《商業銀行法》規定四大國有銀行的改革方向是建立具有獨立主體資格的商業銀行。 因此,國家信用不再成為金融信用的落腳點。然而正在進行的經濟體制在打破了計劃經濟下高度集中統一的信用制度與體系的同時卻一直沒有建立起符合市場規范的金融信用體系,造成了金融市場上信用關系的嚴重扭曲和普遍的道德風險行為。銀行業「惜貸」和中小企業及民營企業融資困難同時並存的現象說明沒有了信用作依託,銀行和企業間出現「雙輸」局面。

拓展資料
逾期上報金融資料庫啥意思?
逾期上報金融資料庫」里的「金融資料庫」全稱是:「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又可以稱作為「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其實也就是指的中國人民銀行徵信系統。所以「逾期上報金融資料庫」也就是逾期上報徵信的意思。
而無論是信用卡逾期,還是貸款逾期,一旦被上報到央行徵信系統,留下不良信用記錄的話,短時間之內都是沒法消除的。因為逾期這類不良記錄在客戶還清欠款後,一般還至少要保留五年的時間才可能被系統刪除的。若是客戶一直都不還款的話,那逾期記錄就很有可能會一直保留在徵信報告里。
所以客戶平時一定要注意養成按時還款的好習慣,盡量避免出現逾期情況。而大多數網貸雖然沒有接入央行徵信系統,逾期通常不上報徵信,但也會被上報到大數據里,同樣會影響到個人信用。

『陸』 商業銀行信貸數據哪裡找最好關於政府融資平台貸款的,最好是近三年的,從4萬億開始,到現在。

一是國家統計局網站,二是中國人民銀行網站(他的季度分析報告很有特色),三是銀監會網站。這些網站的數據相對全面、權威。

『柒』 逾期上報金融資料庫啥意思

「逾期上報金融資料庫」里的「金融資料庫」全稱是:「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又可以稱作為「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其實也就是指的中國人民銀行徵信系統。所以「逾期上報金融資料庫」也就是逾期上報徵信的意思。
【拓展資料】
如果農行提交給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將對未來的信用報告產生影響,銀行通常會在月底將這些數據匯總到中國銀行。金融信貸,即提供貸款和產生債務。在很多場合,金融信用也可以指借款人的信用和償還債務的能力。隨著市場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逐漸退出市場。
《商業銀行法》規定,四大國有銀行的改革方向是建立具有獨立主體資格的商業銀行。國家信用不再是金融信用的立足點。然而,現行經濟體制在打破計劃經濟下高度集中統一的信用體系的同時,卻從未建立起符合市場規范的金融信用體系,導致金融市場信用關系嚴重扭曲,道德風險行為普遍存在。
企業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首先幫助商業銀行驗證客戶和客戶的身份,消除信用欺詐,保證信用交易的合法性。其次,全面反映企業和個人的信用狀況,通過獲得信用的難易程度、金額大小、利率高低等不同因素,對守信者進行獎勵,對失信者進行懲罰。三是利用全國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系統網路及其對企業和個人信用交易等重大經濟活動的影響,提高法院、環保、稅務、工商等政府部門的行政執法水平。
信用卡逾期上報資料庫怎麼辦
1.立即還款:當我們發現信用卡逾期時,不論是否已經上了徵信,首先就應該在第一時間內立即還款。因為如果還未上徵信,那就不用擔心,若是上了徵信,這種逾期記錄會保存5年,但是從欠款結清之後開始計算。
2.查看是否超過寬限期:大多數銀行有2至3天的的寬限期,在寬限期內還款仍舊算正常還款,不算逾期,也沒有高額罰息和違約金。所以,如果我們未能在還款日及時還款,可以向發卡行咨詢是否有還款寬限期,時間是多久,截止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3.與銀行協商:如果我們是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導致逾期,可以嘗試與銀行協商能否延期還款,但通常情況下,沒有極特殊原因和證明文件,銀行都是不會同意的。
4.修改或是補充信息:當我們的逾期記錄上徵信報告之後,如果報告中有錯誤、遺漏信息,我們可以免費申請異議處理。

『捌』 商業銀行融資現狀是什麼啊

1、對發展貿易融資業務的戰略意義認識不足。有些銀行仍然將主要精力停留在傳統信貸業務上,導致貿易融資業務被邊緣化。客戶有資金需求時也習慣於向銀行申請流動資金貸款,對於貿易融資的功能和特點不了解,加大了銀行營銷貿易融資業務的難度。

2、缺乏專業化經營的重要保障。花旗、匯豐等國際領先銀行均以事業部形式設立貿易融資部門,專門負責該項業務的營銷推動、業務管理等工作。而目前國內大多數銀行仍然把貿易融資業務定位在依附於公司業務的產品線條,營銷、產品、風險審查、政策管理等分散在多個部門,業務主線不明確,職能邊界不清晰,流程環節多,難以形成合力和整體競爭力,也不能滿足貿易融資專業化服務和時效性要求。體制不順成為制約貿易融資業務發展的主要瓶頸。

3、授信管理與貿易融資特點不吻合。傳統授信方法以凈資產和資產負債率為基礎核定授信額度,而貿易型企業具有凈資產少、負債率高、經營現金流量較大的特點,按現行辦法無法測算授信額度或授信額度很小,不能滿足融資需求。在業務准入上以信用等級為主要標准,對資信狀況一般的客戶要求提供抵押擔保,使大量凈資產較少,但貿易關系可靠、物流和現金流穩定的客戶被拒之門外。

4、產品創新難以跟上需求的步伐。目前國際貿易結算的非單證化趨勢顯著,而國內銀行的貿易融資大都集中於信用證項下融資產品,對於匯款結算的配套融資風險難以把控,品種也相對較少,大量貿易融資需求未能滿足。供應鏈融資也主要集中於單一環節,整合化服務方案的可操作性較差。貿易鏈中貨物及資金流動數據實時傳遞和動態分析的信息技術平台的建立尚處於初級階段,不能將信息流與物流、資金流充分匹配起來。

5、業務流程與貿易融資特點不匹配。目前,大多數銀行都按照一般信貸業務流程處理貿易融資,每一筆業務都要從支行到分行逐級上報,每一層級又分別經不同部門的審批,環節多、鏈條長,不能適應貿易融資業務頻率高、時效性強的特點。

『玖』 中央銀行給金融機構貸款的數據在哪查

一般國有商業銀行
自己都可以解決
中國人民銀行,也走一般銀行經營模式.也有這些業務.
商業銀行購買
這些數據,是內部的,不是公開的.
開證明去查.

閱讀全文

與商業銀行融資信貸數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原油期貨到期油會漲還是會跌 瀏覽:276
導游提成傭金計入什麼會計科目 瀏覽:448
2013年人民幣對台幣平均匯率查詢 瀏覽:575
普惠金融小微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06
微信的金融機構代碼證 瀏覽:205
金融公司法院起訴流程 瀏覽:312
微信理財收益會變成負的嗎 瀏覽:88
上海建設銀行金融公司 瀏覽:263
銀行理財產品r2是啥意思 瀏覽:694
郵政銀行理財詐騙 瀏覽:450
泰銖對美元匯率分析 瀏覽:939
普通人如何通過基金理財 瀏覽:976
興業信託控股股東 瀏覽:63
扭矩杠桿標定 瀏覽:575
煙台銀行短期投資理財 瀏覽:582
交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面試 瀏覽:153
上海正大集團主席 瀏覽:320
理財保理公司出問題 瀏覽:594
四川融易金融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245
今天國內黃金價格 瀏覽: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