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知識產權業務發展前景如何
知識產權業務發展很快。因為中國在落實知識產權保護上的力度不夠。主要在執法上還需加強。 調查取證其實不難。主要是依法執行比較難。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微軟視窗系統盜版。 有時候廠商也睜隻眼,閉隻眼。也是為了搶市場份額。 知識產權注冊業務應該在未來有很好的前景。現在中國的中小企業越來越多。他們的活力和創造力在市場競爭條件下是爆發出來的。
㈡ 知識產權代理公司未來前景如何
論述如下:
如果你急於求成,那麼不建議你繼續在知識產權行業發展。如果你想在短時間內賺取大量財富,那麼不建議你繼續在知識產權行業發展。如果你不熱愛學習,那麼不建議你繼續在知識產權行業發展。
如果你缺乏信仰,那麼不建議你繼續在知識產權行業發展。首先,目前知識產權行業向上的動力很充足,各種數據(每年遞增的商標、專利、版權申請量,知識產權訴訟案件總量)都在表明知識產權行業是一個朝陽行業。
知識產權行業的入門門檻看似很低(經過一周多的培訓就可以給客戶打電話做銷售了),實則很高。因為,僅僅經過一周多的培訓的銷售人員,真的僅僅是普通銷售人員,就商標而言,連近似判斷都判斷不好,更別說如何辦理集體商標和證明商標了。
知識產權行業有大量的知識與辦事流程要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各種司法解釋,還不能僅僅是知道這些法律法規,需要理解運用這些法律法規。僅就2014年4月18號中華商標協會舉辦的商標代理人考試而言,就涉及到63部法律法規,這還不是知識產權行業所涉及的所有,可見知識量的浩瀚。
專業是知識產權的第一生產力,雖然短時間那種電話銷售會帶來不錯的業績,但是因為從業人員的不專業,很難把客戶留住。而專業的服務是能留住客戶的,通過長時間的積累會有質的飛躍的。有點類似《笑傲江湖》中華山派的「劍宗」和「氣宗」吧。
㈢ 知識產權這個行業的的現狀及前景如何
知識產權市場競爭還是蠻激烈的。近幾年國家頒布了諸多知識產權政策、戰略、試點、優惠項目等,在保障創新創業有序進行的同時,大大促進了知識產權市場的持續繁榮。所以說,要對這個行業抱有希望。
㈣ 知識產權行業的未來發展前景
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數量逐年增長
2015-2019年,我國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數量逐年增長,增長率逐年降低,截至2019年底,全國從事知識產權服務的機構數量約為6.6萬家。其中,專利代理機構有2691家,商標代理機構有4.5萬家;代理地理標志商標注冊申請的服務機構有276家,代理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申請的服務機構有15365家;從事知識產權訴訟等法律服務的律師事務所超過7000家。「十三五」以來新增約3萬家。根據變化趨勢,2020年,齊國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數量約達7萬家。
——更多行業相關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知識產權服務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㈤ 知識產權公司前景如何
1、知識產權公司發展前景會越來越好。
2、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在我國得到了很大發展,相應的知識產權公司也取得了很大發展。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已基本形成了符合國際通行規則,比較系統、完備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體系,保護知識產權所取得的成績得到國際社會公認。值得一提的是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及韓國、新加坡都紛紛制定和實施了本國或本地區的知識產權戰略。知識產權戰略關乎國家經濟安全,其重要意義決不亞於糧食安全、能源儲備。
3、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知識產權戰略」。這標志著我國知識產權工作從「保護」到「戰略」的新跨越,意義十分深遠,也給知識產權公司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從宏觀上看,知識產權戰略制定和實施的成功與否,決定21世紀我國社會發展的終走向。從微觀上看,知識產權戰略作為一種以權利保護為重要內容的整體戰略,不僅僅是法律問題,更多的是與國家科技政策、產業政策、文化政策、教育政策等相關的公共政策選擇問題。
㈥ 知識產權的未來前景怎麼樣
知識產權銷售的人員的流動性根據所在的地區和企業,各有不同,發展前景不齊。
(1)知識產權銷售的人員也就是知識產權顧問,從事商標、專利、版權注冊業務,在企業的研發創新過程中,來幫助技術人員分析確定發明點、確定專利保護范圍和申請策略等等。
(2)知識產權銷售的人員,實際上是商標專利事務所的業務員,幫助公司注冊商標和申請專利的專業人員。如果企業能夠有自己的知識產權顧問,這個顧問能參與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制度的制訂、執行、監督的全過程,能在企業的科研開發、投資決策、技術引進中提供冷靜、客觀的意見和建議,並在企業遇到知識產權糾紛時,提出多種解決方案並預估結果以供參考,將會使企業避免決策上的重大失誤,減少遭遇侵權的風險,在人才流動中控制無形資產的流失。
行業前景:
1、你要搞清楚你所在行業,所在地科技系統的項目情況,有哪些項目 ,尤其是有哪些固定項目,有哪些非固定項目,項目的大小如何,難易如何,這樣方便你有的放矢,你也好准備工作,就算平時實在准備工作,也知道這段時間在為那個項目准備,到了什麼時間該准備什麼項目了;
2、你要對經常打交道的政府部門有所了解,最起碼的負責人,聯系方式啥的你得十分清楚吧,另外如果公司願意投入,逢年過節的讓領導去拜訪拜訪,平時邀請人家來參觀指導一下,這也是基本工作之一吧,總之門路 要基本搞清楚;
3、關於收入問題,做這行就是這樣,要麼高工資少提成甚至沒提成,要麼地工資高提成,這方面就需要你跟老闆談了,你如果覺得公司關系還可以,領導也願意投入,而你的文字功夫也不錯,那你可以採取低工資高提成了,這樣一年下來收入也還可以了。
4、關於管理規范性問題,我覺得這項工作具有較大的獨立性,不像生產、研發、銷售之類的需要其他多個部門配合(當然也少不了讓人家提供材料),只要你的能力可以,老闆又重視這項工作,公司是否規范到真還是次要的,你干好你的工作就可以了。
5、在知識產權代理公司做這項工作,也要看你負責市場開拓的還是負責材料編寫的,不同的崗位發展前景肯定也不一樣,尤其是收入方面,專門負責材料編寫的,風險低一些,收入穩定一些,但是提成就很少了,幾乎就是材料編寫機器了,負責市場開拓的,風險就高多了,搞成了就是大豐收,搞不成還不如材料編寫的呢,當然了,如果能在這類單位里歷練兩年,估計你在這方面肯定會更專業,再到企業里,啥事都可以手到擒來了;
6、在企業裡面嘛,你會更全面一些,啥事都得你來做,肯定面會更廣一些,但是估計沒那麼精了。
以上建議希望對你有幫助。
㈦ 知識產權投資的前景怎樣
在知識經濟下,知識產權的保護體系和服務水平成為促進國民經濟各大產業技術研發與保證市場公平競爭的重要因素。知識產權代理因運而生,雖然是一個新興產業,但是近年來隨著我國知識產權存量的增加、企業和公民知識產權意識的不斷增強,取得了較大的發展。然而,基於我國國土遼闊,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我國知識產權代理業呈現出了較大的地域差異性,代理業務發展較好的主要集中在北京、廣東、上海、江蘇、浙江等地區。尤其是北京市已發展成為全國知識產權代理服務資源最為豐富、專業人才高度聚集的中心區。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知識產權代理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前瞻》顯示,截至2013年10月,我國專利代理機構數量最多的地區為北京地區,數量高達266家,占據全國專利代理機構總數的1/4之多;其次是廣東地區的120家;上海地區以84家位居第三。而相對知識產權代理業發展較慢的海南省,其專利代理機構僅為2家,且近九成的企業專利申請量為零。地區分布的差異性依然存在。
㈧ 知識產權未來發展前景
知識產權背負著技術和法律雙重屬性,根本上運用於商業。在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革命性爆炸式發展的環境下,給知識產權、相關法律及其產業的發展不斷帶來挑戰注入活力,熱點問題和新的發展不斷涌現。
典型的,NPE以及專利海盜問題,它對業界提出的主要疑問有,現有的專利制度是否適於軟體等技術的保護? 現有制度是否還能保護技術進步?是不是對專利的保護力度過大了?是否需要制度的變革來解決問題?標准必要專利問題也對制度和產業的發展提出了相關的疑問,而且顯得更明確,在科技越來越呈現復雜性和開放性的發展趨勢下,以後的路該如何走?這可以歸結為對制度的挑戰。上述兩個問題還在另外一個方面提出了挑戰:知識產權運營模式的創新。
就制度挑戰這一方面,短期內,比如未來十幾年二十年,可能還不會有根本性的變革,之後就很難說了。短期內,這幾個趨勢應當是較為明確的:發達國家目前對知識產權保護過度,保護力度應向總體寬松來調整,對知識產權質量方面的授權標准會有提高,而不發達國家則相反;各國制度會向更統一更接軌的方向發展;制度會更復雜。相應,更國際化、專業性更強,是對從業人員的大方向上的要求。
知識產權運營模式的創新會對知識產權產業更有塑造力,更考驗我們的智慧和知識結構。近年來的商業模式創新,除技術支撐和驅動之外,還呈現跨界發展的明確趨勢。知識產權產業的發展在這方面會有過之而無不及,其需要的不是簡單的跨界,而是深度專家級的跨界和相應知識經驗的融合。也就是說,如果還是作專利代理人撰寫申請文件、答復審查意見,可能不會有太豐富的變化,但如果是與企業商業運作深度結合,就需要有跨知識產權、某行業、金融、貿易等領域,且在多個領域有深度認識和經驗的專家,無論是做知識產權咨詢還是經理人,或是新出現的某個知識產權產業中的職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因素。中國知識產權制度和產業的發展絕不是簡單的與西方主導的制度去接軌。在這方面,中國與西方國家會有復雜的搏奕、交換、作用與反作用,這是由中國獨特的體制、文化以及巨大的體量、漸強的實力來支撐的,中國會與世界更接軌,但會有自己特色的體制和運行方式,會產生可能今天我們難以想像的結果,世界也會受我們這方面的影響。所以,從業者具有中國經驗絕對是一個巨大優勢。
㈨ 知識產權融資的現狀分析
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發展各項指標量質齊升,企業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主體地位持續穩固。1985年《專利法》施行以來,中國的專利年度申請量由最初的 1.4 萬件不斷攀升,至 2016 年,我國專利申請量達為 347 萬件,同比增長 24%,過去五年平均年增長率約 14%。
2015 年,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為 88 萬件,同比增長 20%;實用新型專利申請 106 萬件,同比增長 31%;外觀設計專利申請 51 萬件,同比增長 1.3%。2016 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的國際申請 4.50 萬件,同比增長 47.3%。其中,4.22 萬件來自國內,同比增長 48.5%;0.28 萬件來自國外,同比增長 31.2%。2016 年,PCT國際申請超過 100 件的省(區、市)達到 19 個,較 2015 年增加 3個。
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發展各項指標量質齊升,企業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主體地位持續穩固。根據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官方網站顯示,截至 2016 年底,我國國內(不含港澳台)發明專利擁有量共計 110.3 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 8.0 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排名前十位的省(區、市)依次為:北京(76.8 件)、上海(35.2 件)、江蘇(18.4 件)、浙江(16.5件)、廣東(15.5 件)、天津(14.7 件)、陝西(7.3 件)、遼寧(6.4 件)、安徽(6.4 件)、山東(6.3 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