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華為創業初期的風險和對策
創業是千千萬萬的中國人都在考慮的問題,至於如何創業呢?前提是分析,對自身的分析,對市場的分析對你的人際關系的分析: 1.自身分析:看自己擅長什麼行業,喜歡什麼行業,其實很簡單,只有你喜歡這個行業你才會做好,才會讓 你的感覺到工作時候並不是很辛苦,所謂360行 行行出狀元,就是這樣的,只有你做好了就會賺錢。 2.市場分析:市場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讓你找出一個適合你周圍市場的行業,也就說找出一個有競爭力和市場 前景的行業,這樣才會讓你在前期的創業中減輕壓力,也會讓你的錢來的快的。 3.人際關系分析:看看你身邊能利用上的關系,也許會讓你在很多地方減少很多壓力的。 4.創業不是說的,是要做的,做的前提就是要有一個合理的計劃,也就是把我以上所說的綜合起來,整理成 一個合理可行的方案. 5.再介紹你一本書,可以說是我看過中最好的有關創業的書籍,有很多可用之處的,就是拿破崙.希爾所寫 的《思考致富》. 6.創業同樣也需要一個毅力,就是一種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的毅力,要讓困難害怕你而不是你去害怕困難 把解決問題當成一種樂趣,這樣才能讓你在創業期間不被壓力壓倒而越來越有拼勁. 7.在法律邊緣徘徊的行業不要選
❷ 華為在不同階段分別採用了哪些籌資方式,這些籌資方式有什麼優缺點
《華為基本法》第二章《基本經營政策》的第五節《理財與投資》
第三十六條 我們努力使籌資方式多樣化,繼續穩健地推行負債經營。開辟資金來源,控制資金成本,加快資金周轉,逐步形成支撐公司長期發展需求的籌資合作關系,確保公司戰略規劃的實現。
在債務籌資的領域裡面,華為有四種方式:
一是集團內擔保借款,
二是信用借款,
三是應收賬款融資,
四是公司債券。
擔保借款、信用借款、應收賬款融資,資金來源都是銀行,所以華為必須把銀行作為重要的資金來源,開辟更多更好的合作銀行。除了這三個類型的債務,現在的華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資金來源就是公司債券,到2017年的年底,華為全部借款當中,公司債券有291.45億元,佔到華為總借款的73%,債券已經是華為最重要的資金來源了。
為了發行公司債券,華為在英屬維爾京群島設立了歐拉資本有限公司和格拉資本有限公司,兩個全資的子公司,就是用來發行企業債券的。
從2012年到現在,華為已經發行了6次企業債券了,其中只有2次是發行的人民幣債券,第一次是2012年發了3年期的10億元人民幣,第二次2014年發了3年期的16億元人民幣,兩次籌集到了26億元人民幣。
華為的大部分借款都來自海外,2015年華為就發了10年期的10億美金的美元債券,2016年又發了10年期的20億美金的美元債券,2017年發了兩筆,一筆5年期的10億美金,一筆10年期的5億美金債券(不同期限的利率不一樣哈),這樣華為主要的借款就變成「美元公司債券」了
399億元人民幣的總借款,291億人民幣都是美元債券,這裡面除了65億元人民幣的債券是5年期的,其餘的226億元人民幣都是10年期的,利息都控制在3、4個點左右較低水平上。
(2)華為創業過程中的融資能力擴展閱讀
負債經營是企業利用社會資源提升競爭能力的基本模式,但凡借來的債務都是某一天要還的,所以負債經營在放大企業資源與能力的同時,一定會帶來償還債務的風險,這就要求企業在債務總額、債務結構這些方面要有恰當的安排
這里的要求就是「穩健」,負債經營是肯定要的,華為學不了老乾媽那樣的模式,華為的籌資戰略就是負債經營,只是負債經營要注意風險,要「穩健地」推行負債經營。
❸ 華為內部經營及資源能力
華為人力資源體系最成功的是三點,一點是人力資源儲備,一是人員長期激勵,一是強勢的優秀企業文化的建立和貫徹。
1,在1999年,華為開出的本科薪水是4000,還包括800的飯補,應該是優於絕大多數的企業的,對當時上學一個月消費300塊的我們來說,是有巨大誘惑的。公司在2001年左右更是開始了所謂海量招聘,優秀大學的相關專業甚至出現一鍋端的現象,人才的爭奪本質上是企業競爭第一,也是根本的環節。
2,人員長期激勵,現在華為中層年收入百萬以上的,我認為肯定是以千記的,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長期的股權激勵。華為有一套非常「刺激的」期權激勵計劃,曾經一度每股分紅3塊多。這些長期的激勵為華為留住了大量的人才。
3,華為的企業文化是上兩點的重要支撐,特別是當一個企業一年新招幾千名本科生的時候,必須要有強大的企業文化來影響,規范,培訓這些職場新人的行為。吃得多不是本事,消化的好才是:)其實華為政策里沒有海量招聘海量淘汰的東西存在,過去十年華為的人員增長了10倍,每個培養過的人都很有價值。
組織基礎
建立一個人力資源體系,首先面臨的是組織基礎問題。各級人力資源部門怎樣設置、怎樣管理,選什麼樣的人做人力資源管理者?華為的HR組織基礎十分獨特,三個關鍵詞是:人力資源委員會、行政與業務關系分離、懂業務的HR。
人力資源委員會
華為實行委員會制,分為五級,公司層面由總裁、副總裁組成,二級委員會由業務部門主要決策層的經理們組成,如此往下,直到由事業部的主任、副主任,業務經理組成的五級委員會。委員會是決策和評價的機構,通過集體決議來貫徹公正、公平的理念。
委員會讓每一個人都可以發出聲音,因此是公平的;但如同這個故事所表現的,它同時也要服從華為的另一個關鍵原則:從賢不從眾。
行政與業務關系分離
華為的人力資源部門分多個層次,從功能齊全的公司層面人力資源部,到各事業部、職能部門內的幹部部。人力資源總部和各部門人力資源部的關系是「行政與業務關系分離」。
各級幹部部的行政隸屬關系歸各所屬事業部或職能部門,其個人的業績考核、工資與獎金由所屬部門直接負責,而其人力資源業務管理歸總部人力資源部直接領導。在這種管理模式下,各級部門HR們在業務歸屬上被認為是人力資源總部自己的人,這令他們能夠更好地融入到人力資源總部中,從而加強了他們的歸屬感。否則,各部門HR們會把人力資源工作看成是「上面」的要求,工作就很難落到實處。另外一個原因是,各個部門的考核指標是不同的,由本部門內的人力資源部來定,也能更有針對性。
懂業務的HR
什麼樣的人能做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首先,人力資源總監應該是本系統的二把手,也就是「一把手管業務,二把手管幹部」。其次,人力資源者必須懂業務,必須「沉」到戰略決策過程中去,才能成為企業的戰略夥伴——事實上,目前流行全國的「戰略夥伴」觀念,在前些年彭劍鋒劍鋒教授為華為做咨詢時就已經提出了。
人力資源機構
華為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在集體決議、業務與行政與業務關系分離的基礎上,簡單的說就四個字:選育用留。沒用頓號?確實沒有,因為這四個職能是緊密聯系的,滲透到人力資源各個部門中去。它們糾纏得如此緊密,以至於難以單獨把每個功能抓出來談。比如一個「選」字,就貫穿了招聘、調配、任職資格標准、績效考核;而一個「留」字,則從新員工培訓,到職業生涯設計、薪酬、榮譽激勵,事實上還要算上「掠奪畢業生」的招聘策略……華為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又豈是4個字了得!
不過,只要您真正了解了華為人力資源部的各個機構,這4個字就很容易理解了。
當各級人力資源部門真正成為戰略夥伴之後,各個機構便開始發揮自己的功能。公司層面的人力資源部包括招聘調配部、薪酬考核部、任職資格管理部、員工培訓部這四大支柱,此外還有榮譽部和人事處等。每一個部門都有自己的故事。它們因解決華為成長過程中的問題而生,為華為企業文化的落地發揮著各自的作用。
公平與效率之源——考核薪酬處
和其他很多快速成長的企業一樣,最先挑戰華為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是薪酬和考核。
高薪策略:源自企業家精神的高效手段
在華為工作標志著「高額收入」。在華為,只要是本科畢業,年薪起點就在10萬元,這是招應屆大學生的標准(從社會上特招過來的更高),至於工作一兩年後達到20萬元以上是很輕松的事。2002年後,內部股改為期權,新來的員工收入要少一些,但達到年薪15萬元也不是難事。在華為,年收入在50萬元以上的以千人計;其他人,雖沒有年薪10萬元,絕大多數也不會少於年薪5萬元。
本質上,華為的高薪來源於總裁任正非的企業家精神。《華為基本法》第六十九條:「華為公司保證在經濟景氣時期和事業發展良好的階段,員工的人均年收入高於區域行業相應的最高水平。」一位評論家說:「任正非掌握了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根本的東西,那就是價值分享,要敢於與他人分享財富和事業的價值。」
高薪體現了華為高效率用人之道。楊東龍認為:「企業僱傭一個人,不僅是要雇身體、雙手,更要雇心和腦,拿什麼東西能夠解決呢?就是錢。」工作與生活緊密不可分,如果員工為生活擔憂得多一些,工作上用心就一定減少。給他3000元,只能發揮30%,給他5000元真的能發揮100%,甚至120%。華為的高薪,讓人全身心全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員工成本除了支付薪水外,還有相當大的部分在於對管理的投入,無論員工產出多少,管理和溝通成本都不會明顯變化。高薪便成為挖掘潛力的最好方式,同時,也避免了人才流失帶來的損失。華為人雖然流動性也大,但往往是出去創業,很少是被「挖」走的!
員工持股計劃:知本主義
華為很早便實施員工內部持股計劃。一個剛剛畢業,一無所有的大學生,在華為工作一兩年後就能獲得股權。員工收入中,除工資和獎金之外,股票分紅的收入佔了相當大的比重。股票如何發,是綜合員工的職位、季度績效和任職資格狀況多種因素綜合決定的。在華為看來,知識能產生巨大的增殖價值,讓員工通過知識獲取資本,可以極大地激勵和凝聚員工,這就是「知本主義」的涵義。
2001年前華為處在高速上升期,華為原薪酬結構中股票發揮了極其有效的激勵作用,這段時間的華為有種1+1+1的說法,即員工的收入中,工資、獎金、股票分紅的收入是相當的。其中股票是當員工進入公司一年以後,依據員工的職位、季度績效、任職資格狀況等因素按一元每股的價格派發,一般是用員工的年度獎金來購買。如果新員工的年度獎金還不夠派發的股票額,公司會貸款給員工,而員工也是很樂意於這種貸款。員工憑什麼能獲得這些?憑借的是他的知識和能力,在華為,「知本」能夠轉化為「資本」。
績效考核:優劣分明,持續改進
高薪和股權使華為的薪酬對外具有極大優勢,但要保證內部公平性,考核不可或缺,它是重要的報酬決定因素之一。在薪酬考核部,績效考核與報酬管理二位一體,他們的一個信念是:「決不讓雷鋒吃虧」。
華為對學雷鋒的文化假設是:雷鋒精神的核心本質就是奉獻,做好本職工作就是奉獻,踏踏實實地做好了本職工作的精神,就是雷鋒精神。而績效考核與報酬分配系統要保證使這種奉獻得到合理的回報。
另一個信念則是:「通過5%的落後分子促進全體員工努力前進」。跑得慢的會被吃掉。華為人並不是生來就是一條條狼。原華為副總裁兼人力資源總監張建國建國建國說:「要把一群食草動物轉變為一個狼性組織,必須有狼的出現。也就必須有被狼「吃掉」的個體!」
在華為公司,考評體系的建立依據以下假設:
>> 華為絕大多數員工是願意負責和願意合作的,是高度自尊和有強烈成就慾望的。
>>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優點突出的人往往缺點也很明顯。
>> 工作態度和工作能力應該體現在工作績效的改進上。
>> 失敗鋪就成功,但重犯同樣的錯誤是不應該的。
>> 員工未能達到考評標准要求,也有管理者的責任。員工的成績就是管理者的成績。
員工和幹部的考評,是按照明確的目標和要求,對每個員工和幹部的工作績效、工作態度、工作能力的例行考核與評價。工作績效的考評側重在績效的改進上,宜細不宜粗;工作態度和工作能力的考評側重在長期表現上,宜粗不宜細。
考核和薪酬緊密聯系,並不意味著考核僅僅是為報酬服務。華為的績效考核以績效的改進為目標。主管要對下屬進行輔導、檢查,再做出評價。和下屬的溝通列入了對各級主管的考評。
❹ 從華為10萬+離職員工中走出了哪些創業者
你好,從華為裡面離職了出來創業的很多,比較有成績的不多,大多數都是小打小鬧,養家糊口的還是可以。
❺ 從2萬創業到年營收5000億,華為是怎麼做到的
建議題主到知乎上找答案,可能會有華為工作人員,畢竟親身經歷過說的話才比較務實。
新聞一般都會談及這幾個方面:
一是任正非的軍人出身,在整個華為推廣了一種「狼性文化」,攻堅克難的文化。
二是研發,專利創新。華為研發投入高,研發投入占銷售額比重也高(華為2016年研發投入606億,10年累計投入近3000億-搜狐 http://mt.sohu.com/20161228/n477151810.shtml)(華為研發太牛X!17萬員工45%是研發人員_TechWeb http://www.techweb.com.cn/it/2016-08-11/2373529.shtml)。
三是股權激勵,不上市。(華為股權激勵歷程全面解讀,深度好文!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220/07/29770038_535877281.shtml)號稱全員激勵。華為工資高,boss勤儉。
四是國際化。
五是管理制度,比如輪值CEO。(全面解讀華為發展歷程:為何全世界都怕它? http://www.eepw.com.cn/article/280199_5.htm)
❻ 華為為什麼選擇內部股權融資方式
首先,華為以前是內部人員直接獎勵股份的 不算融資 第二,如果選擇外部融資的話就會造就很多千萬富翁 導致很多人工作沒有積極性 當年微軟上市的時候也有過這樣的顧慮 不過我覺得早晚還是會上市的
❼ 華為成長期為什麼沒有風投融資
華為是可以長期去投資的,並沒有什麼風投融資,但是他的長期投資行為應該能讓所有的人去進行,很好的風險,投資的一種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