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證券投資基金的產生與發展歷史
投資基金起源於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傳入美國後,得到極大的發展和普及。今天,美國的投資基金業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資產量和最完備的管理系統,美國號稱基金的王國。二次大戰後投資基金遍及全世界.
英國的封閉式基金一般以投資信託公司股份的形式向公眾募資,而開放式基金一般以單位信託基金的形式存在。1868年,世界上第一個投資信託「外國和殖民地政府信託」在英國誕生。該基金成立時募集100萬英鎊,其操作方式類似於現代的封閉式契約型基金.
美國的共同基金分為封閉式和開放式。封閉式基金的起源早於開放式基金,但開放式基金以其方便投資者的優點很快超過了封閉式基金。目前,封閉式共同基金大約只有500餘個,多為債券基金和國家基金,而開放式基金的數目則高達5000餘個,種類多種多樣。
投資基金出現在香港,最早是在1960年,台灣的投資基金誕生於1983年.
到目前為止,我國基金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早在1987年,中國銀行和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等熟悉海外業務的金融機構就開始在境外(香港等地)涉足基金業務。
從1992年開始,國內的基金紛紛在沈陽、大連、海南、武漢、北京和深圳等地出現。同年10月8日,國內首家被正式批准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深圳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成立。
到1993年,各地大大小小的基金約有70家左右。這一時期是我國基金發展的初期階段。1993年8月,淄博基金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公開上市,依次為標志,我國基金進入了公開上市交易的階段。
1993年8月,淄博基金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公開上市,依次為標志,我國基金進入了公開上市交易的階段。1998年3月23,開元、金泰兩只證券投資基金公開發行上市,這次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的發展已進入了一個新的歷程。到2001,我國已由基金管理公司14家,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34隻。
2001年9月,經管理層批准,由華安基金管理公司成立了我國第一支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華安創新,我國基金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2003年10月28日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證券投資基金法》的頒布與實施,是中國基金業和資本市場發展歷史上的又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標志著我國基金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必將對中國基金業以及資本市場和金融業健康發展產生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
截止2007年10月,我國已有50多家基金管理公司,大約300隻開放式基金,56隻封閉式基金.
我國對基金的扶持,主要體現在稅收和費用上。從國內基金稅收情況看,我國現行稅收政策只對基金管理公司徵收所得稅和營業稅,不對基金和基金投資人征稅,不存在著重復征稅的問題。在印花稅上,投資者買賣基金都是免徵印花稅的。從未來發展情況看,基金的稅收政策發展方向是,使基金投資者通過基金管理公司買賣證券的實際稅負不高於投資者直接投資於證券的稅負。
Ⅱ 家族信託的歷史起源
家族財富傳承一直是個世界性的難題,也是富豪們永遠關心的話題。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造就了一大批家族富豪,然而其辛苦創業而來的商業帝國以及點滴積累下的家族財富,很多都沒能逃過「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反觀歐美國家,眾多耳熟能詳的家族如洛克菲勒家族、肯尼迪家族,都已借道家族信託、家族基金會的財富傳承機制,成就了家族財富的基業常青。
家族信託 的雛形可追溯到古羅馬帝國時期(公元前 510 年-公元前 476 年)。當時《羅馬法》將外來人、解放自由人排斥於遺產繼承權之外。為避開這樣的規定,羅馬人將自己的財產委託移交給其信任的第三人,要求為其妻子或子女利益而代行對遺產的管理和處分,從而在實際上實現遺產繼承權。
在美國,家族信託由來已久,最初出現於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即鍍金年代(Gilded Age)來臨之初由一些富裕家庭創造的。早期的家族信託受相同的法律法規監管,設立家族信託方式較為單一。
在經歷了長達 25 年的經濟繁榮時期後(被稱為美國的第二個鍍金年代),許多州的法律也變得更靈活,設立和運營家族信託也變得更加容易——富人因此更容易實現其財富規劃和傳承的目標。在中國香港及歐美發達地區,以個人名義設立的信託占據信託市場的70%左右。
Ⅲ 基金的發展歷程
1886年,英國成立「海外及殖民地政府信託基金」,金融史學家將之視為爭取投資基金的雛形。到1890年,運作中的英國投資信託基金超過100家,以公債為主要的投資對象,在類型上主要是封閉式基金。 20世紀以後,世界基金業的發展大舞台轉到美國。1924年3月31日,馬薩諸塞投資信託基金在美國波士頓成立,成為世界上第一隻公司型開放式基金。20世紀40年代以後,眾多發達國家的政府認識到證券投資基金的重要性,紛紛通過立法加強監管,完善對投資者的保護措施,為基金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截止2007年末,美國的共同基金資產規模達到12萬億美元基金占所有家庭資產的40%左右。 20世紀80年代以後,證券投資基金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普及發展,基金業的快速發展成為一種國際性現象。根據美國證券業的統計,截止2008年年末,全球共同基金資產規模達到18.97萬億美元。
我國的證券投資基金業發展可以分為3個歷史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1997年11月14日《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條例》頒布之前的早期探索階段,《暫行條例》頒布實施以後至2004年6月1日《證券投資法》實施前的試點發展階段與《證券投資基金法》實施後的快速發展階段。
Ⅳ 投資基金的歷史
投資基金起源於英國,卻盛行於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取代了英國成為世界經濟的新霸主,一躍從資本輸入國變為主要的資本輸出國。隨著美國經濟運行的大幅增長,日益復雜化的經濟活動使得一些投資者越來越難於判斷經濟動向。為了有效促進國外貿易和對外投資,美國開始引入投資信託基金制度。1926年,波士頓的馬薩諸塞金融服務公司設立了「馬薩諸塞州投資信託公司」,成為美國第一個具有現代面貌的共同基金。在此後的幾年中,基金在美國經歷了第一個輝煌時期。到20年代末期,所有的封閉式基金總資產已達28億美元,開放型基金的總資產只有1.4億美元,但後者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資產總值上的增長率都高於封閉型基金。20年代每年的資產總值都有20%以上的增長,1927年的成長率更超過100%。
1929年全球股市的大崩盤,使剛剛興起的美國基金業遭受了沉重的打擊。隨著全球經濟的蕭條,大部分投資公司倒閉,殘余的也難以為繼。但比較而言,封閉式基金的損失要大於開放式基金。此次金融危機使得美國投資基金的總資產下降了50%左右。此後的整個30年代中,證券業都處於低潮狀態。面對大蕭條帶來的資金短缺和工業生產率低下,人們投資信心喪失,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投資基金業一度裹足不前。危機過後,美國政府為保護投資者利益,制定了1933年的《證券法》、1934年的《證券交易法》,之後又專門針對投資基金制定了1940年《投資公司法》和《投資顧問法》。《投資公司法》詳細規范了投資基金組成及管理的法律要件,為投資者提供了完整的法律保護,為日後投資基金的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礎。投資基金已風行世界各國。美國四分之一的家庭投資於投資基金(在美國叫做共同基金)。基金業已成為僅次於商業銀行的第二大金融產業,並在股票市場上唱主角。進入90年代,美國新投入股票市場的資金有80%來自共同基金。1993年,美國個人投資僅占股票市值的20%,而共同基金已超過了50%。
Ⅳ 中國信託業發展歷史有哪些
中國的信託業始於20世紀初的上海。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第一家專業信託投資機構——中國通商信託公司,1935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央信託總局。新中國建立至1979年以前,金融信託因為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下,信託沒有能得到發展。
1979年10月,國內第一家信託機構——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宣告成立,此後,從中央銀行到各專業銀行及行業主管部門、地方政府紛紛辦起各種形式的信託投資公司,到1988年達到最高峰時共有1000多家,總資產達到6000多億,佔到當時金融總資產的10%。
我國信託業發展的幾起幾落有其客觀原因:
誕生時缺乏基礎,一是缺乏一定的市場需求和經濟基礎。「受人之託,代人理財」是信託的基本功能,因此信託生存的首要條件是有「財」可理。建國以來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採取的是高積累、高投資、低工資、低收入的政策,民間基本上無可理之財。二是缺乏健全的社會信用基礎。
信託「以信任為基礎」,信任關系的確立和穩定是信託賴以生存的土壤。我國社會信用關系尚缺乏剛性,信用鏈條十分脆弱,契約意識較差;總體而言,信用基礎仍十分薄弱,制度建設滯後,不完備。
直到2001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信託法》正式施行,我國的信託制度才初步確立。在此之前沒有一部專門的信託法,也無其他明確信託關系的法律規范。這使信託機構的活動長期缺乏權威的基本准則,令信託業的發展陷入歧途。這些年來,信託公司主要從事銀行存貸業務、證券業務和實業投資業務,沒有集中到「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主業上來。
Ⅵ 關於基金演變的歷史
1、開始階段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空前繁榮,國民收入急劇增長,國內外投資活動異常活躍,同時經濟活動也日益復雜化。在這種情況下,英國 投資信託制度便引入美國。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出現了一些與英格蘭和蘇格蘭的投資信託類似的投資工具。1889年成立惡毒紐約股票信託、1893年成立的波士頓個人財產信託以及1904年成立的鐵路和電燈證券公司。而諸如此類各種投資信託所代表的美國人的投資比例是微小的,在美國家庭金融資產價值中所佔的比重遠不到1%。
新大陸之夢--基金在美國(二)
2、喧囂的20世紀20年代和大崩潰
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美國和歐洲之間的債權人和債務人地位戰爭摧毀了歐洲大部分工業基礎,並為美國工業奇跡般地擴展進入這一新市場提供了契機。在20年代,美國人的收入不僅能夠滿足消費,而且更有富餘的部分用於投資。對基金業同樣重要的是,戰爭期間,美國政府向國人出售自由債券,且其中一些面額小到50美元,這使得2000萬美國人學會了投資。20年代的牛市吸引很多的美國人直接投資於普通股票。但投資信託的優越性也吸引了很多的投資者。
信託投資的具體組織類型隨信託類型而變化。20年代投資信託大致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最流行的是類似於英格蘭和蘇格蘭的投資信託,或我們目前所稱的封閉式基金。1921年4月,美國出現了第一個投資基金組織美國國際證券信託,該基金的運作與此前的英國基金基本雷同,亦為封閉式基金,即基金發行在外的受益憑證數量固定不變,投資人只能在市場上進行受益憑證的交易,其價格由供求關系調節。從1924年開始至1929年的5年中,建立了56個封閉式投資信託。在大危機發生時,89個公開發售封閉式投資信託向公眾披露其所持有的資產價值總額約為30億美元。
另一類20年代首次出現的主要的投資公司類型是開放式基金。有時也被稱為波士頓型投資信託。雖然在20年代之前已經形成了一些開放式投資信託,但是這些信託並未公開發行。例如,1907年設立的亞歷山大基金已開始作為小范圍朋友圈內投資的一種選擇--盡管這種基金最終公開發行。亞歷山大基金是一種開放式基金,因為其章程規定基金的購買者可以在任何時候要求基金發行人贖回其所購基金,並按照當日的單位凈值得到現金。
新大陸之夢--基金在美國(三)
1924年,美國出現了第一隻首次在設立時就向公眾出售的開放式基金--馬薩諸塞投資信託(Massachusetts Investment Trust, MIT)。第一年內,這個基金吸引了200名投資者,32000份單位信託共價值39。2萬美元。MIT在今天也應該被稱為大市值股票基金。它是從投資於19隻藍籌股、14隻鐵路股、10隻公共事業股和2隻保險公司股開始的,並把銷售費用有效地控制在5%的水平上。它最初的資產規模只有5萬美元,是由哈佛大學200名教授出資組成的宗旨是為投資人提供專業化投資管理,其管理機構是馬薩諸塞金融服務公司。這一基金發展到今天,資產已經超過10億美元,有85000多個投資人。開放式基金作為新生事物在歷史上第一次真正誕生了。它的誕生必將給基金業的發展帶來一場新的革命。在此,我們要紀念開放式基金的塑造者:愛德華。萊夫勒。曾是一名證券銷售商時,他就對小投資者所遭受的待遇感到不滿,認為理想的投資工具應該具有專業化的管理,能夠降低風險的組合投資,在需求的時候變現的特徵。萊夫勒花了三年的時間宣傳他的開放式基金理念。1936年,在參加證券交易委員會聽證會時,繼續表明其對個人投資者利益的關注,這一關注對共同基金行業的形成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雖然繼MIT之後,其他開放式基金紛紛效仿,但是,在但是開放式基金遠不如封閉式基金盛行,到1929年,僅有19隻開放式基金,其總資產僅為1。4億美元。
新大陸之夢--基金在美國(四)
美國股市在19世紀20年代持續繁榮了8年後,由於有關法律不完備,因此,隨著20年代末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和1929年10月全球股市的崩潰,空頭市場連續了4年多,從1929年年末到1930年年末,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跌了34%。封閉式基金資產凈值下跌了72%。結果封閉式基金成了投資者的毒葯--整個30年代沒有推出一個新的封閉式基金。
股市的崩潰也同樣降低了開放式基金的市值,但它也展現了其優勢。可以隨時贖回,不能過度借款,保持交好的投資組合流動性等,由於這些原因,開放式基金較封閉式基金的情況要好得多。例如,在1929年9月到1932年7月,與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降了89%相比,MIT市值下降了83%,同期MIT贏得了新投資者和新資金的進入。
使眾多投資者造成創傷的1929年的大崩潰對羽翼尚未豐滿的共同基金業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大崩潰暴露出喧囂的20年代思維方式造就的封閉式結構的缺陷,而特別展現出開放式結構的基本價值。
新大陸之夢--基金在美國(五)
3、20世紀30年代,蕭條和調整的年代
1932年,美國全體選民選舉富蘭克林。羅斯福為總統,贊成其所承諾的通過更加基金的管理方法代替共和黨自由放任的政府基金政策。經過7年的調整,聯邦政府繁榮努力制定一些保護措施,遏止由於10年放任期間造成金融服務領域產生諸多問題的行為。伴隨著對此行業的立法活動,國會通過了四個影響共同基金行業的主要法律。
●1933年美國公布了《證券法》,涵蓋了較共同基金更為廣闊的領域。建立了任何公開發行證券的規則。
●1934年美國公布了《證券交易法》,提出了公開交易有價證券的交易規則。建立了銷售機構和過戶代理人必須遵守的規則。過戶代理人必須在相應的政府管理機構注冊登記。
●1940年美國公布了《投資公司法》。詳細規范了投資基金的組成及管理的要件,特別關注實踐中發生的對國家公共利益和投資人造成的不利影響等8個問題。為投資者提供了完整的法律保護,從而奠定了投資基金健全發展的法律基礎。
●1940年美國公布了《投資顧問法》。要求:任何給共同基金提供投資咨詢服務的組織必須在證券交易委員會注冊;還對投資顧問和基金公司所簽合約做出了嚴格的限制。
當1934年《稅法》頒布時,共同基金行業獲得了重要的稅收減讓。《稅法》確立共同基金投資公司--這是官方提及基金行業十,第一次使用共同這一術語--在滿足規定的條件要求時,可以不向聯邦政府支付收入所得稅。因此,較封閉式基金而言,開放式基金具有了明顯的優勢,從而促進其日趨流行。1929年封閉式基金在大約30億美元基金總資產中所佔比重超過95%。到1940年,封閉式基金所佔份額下降到57%。1943年,開放式基金市場份額首次超過封閉式基金,並且開放式基金相對分額從此之後一直增長。
在此時期,共同基金行業更加呈現出現代的基金形態。在此期間或在1932年之後設立的基金已經具有了我們現在稱之為開放式基金的屬性:可隨時贖回,不使用融資杠桿經營,僅發行不同份額等。
新大陸之夢--基金在美國(六)
4、緩慢但穩步增長的年代: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
在隨後的40年中,美國基金行業緩慢但穩步增長。基金持有的有價證券價值的增加和投資者購買的增加,使基金公司管理資產年增長率13%。新基金同樣穩步增加。從1940年的68隻增加到1951年的103隻,在增加到1967年的204隻;但到1980年,基金總數仍未達到500隻。1970年時,美國已有投資基金361個,總資產近500億美元,投資者逾千萬人。
進入50年代,投資基金逐步從儲蓄保值型走向增長型,人們開始重視對各類成長型股票進行投資。到1965年有50%的投資基金是以股票作為投資對象的基金,促進了美國股市的繁榮。1940年到1970年期間,相對於銀行儲蓄,共同基金幾乎沒有增長,1978年,共同基金總資產大約為550億美元,而當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為2。3億美元。
到1960年,共同基金的增長使得國會對基金行業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1962年、1963年和1966年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調查及委託調查的三份報告,關注基金份額持有人和基金管理公司之間存在的潛在利益沖突。這些報告敦促國會起草1970年修訂案,對1940年《投資公司法》進行修訂,以調整對共同基金的管理特別是增加對國家對基金分額持有人的保護,防止基金公司收取超額管理費。有關的70條修訂條款對鼓勵人們對托子顧問的超額收費提起訴訟起到了作用。
新大陸之夢--基金在美國(七)
進入70年代後,大部分投資基金從封閉型走向開放型,封閉型基金不斷萎縮。隨著貨幣市場的發展,出現了一種短期市場基金--貨幣市場基金(MMF)。它使投資基金從長期投資為主的長期型轉向長短期並重的均衡型。投資基金正跨入銀行業務領域,從而打破了銀行與證券的分工壁壘。同時,開放式基金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它的產品和服務趨於多樣化,其局面和規模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例如,早1970年以前,大多數開放式基金是股票基金,僅在組合中包括一部分的債券。到了1972年,已經出現了46隻債券和收入個人基金,1992年更進一步達到了1629隻。同時,退休投資工具的變革對開放式基金的發展也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1974年,退休帳戶出現。1976年第一隻免稅政府債券基金出現,1978年,401(K)退休計劃和自雇者個人退休計劃出現,這些工具極大地促進了對開放式基金的需要。相應的,其服務也上了一個新的台階,投資者開始享受到更多的不同的服務:24小時電話服務,計算機化的帳戶信息,經常性的股東信件等。這些也預示著開放式基金的又一個黃金的飛速發展階段的即將來臨。
新大陸之夢--基金在美國(八)
5、現代基金業的起飛階段: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爆發性增長
進入80年代後,美國國內利率逐漸降低並趨於穩定,經濟的增長和股市的興旺亦使投資基金得以快速發展。尤其在80年代中後期,股票市場長期平均收益高於銀行存款和債券利率的優勢逐漸顯出,投資基金的發展出現了一個很大的飛躍。進入90年代,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展使得投資全球化的概念主導了美國投資基金的發展,同時柯林頓執政時期國內經濟的高速增長使得股市空前高漲,股票基金也得以迅速膨脹。目前,美國的共同基金的資產總量已高達7萬億美元,有大約4000萬持有者,有50%的家庭投資於基金,基金資產占所有家庭資產的40%左右。
20世紀70年代,投資者開始湧入共同基金市場。1974年至1982年間,貨幣市場共同基金所持有的資產奇跡般地增加了兩位數,從不到20億美元增加到2000多億美元。1982年,共同基金資產的3/4是貨幣市場基金。這一年,國會頒布法律廠取消了對銀行的限制,允許銀行向投資者提供一種所支付的利息與共同基金類似的儲蓄帳戶。此舉雖然減緩了大量資金從銀行流向共同基金,但幾乎沒有已經投向共同基金的資金倒流回銀行。投資者已經常識了共同投資基金,並喜歡上了它。
新大陸之夢--基金在美國(九)
短暫的貨幣市場的繁榮對將投資者帶到共同基金的世界有著重要的作用。20實際70年代持續的熊市造成了共同基金業資產的萎縮。持有人帳戶數目也從1971年的近1100萬下降到了1978年的850萬。從1979年開始,貨幣市場基金的迅速增長推動了持有人帳戶增加,在1983年總數已逾2100萬。隨後,當貨幣市場共同基金增長放慢時,80年代的牛市使得長期基金再次具有吸引力,出現了普遍的恢復性增長。自1980年以來,總資產、每種基金資產、基金數量和持有人帳戶數量等均呈現出兩位數的復合年增長率。新的資金主要來源於投資者重新調整其投資組合,把一些投資於其他工具的資金轉入投資共同基金。
1981年《稅收改革法》允許每一個美國人用其收入所得建立一個個人退休帳戶,並且在許多情況下,允許將稅前收入作為年度繳款資金話如該帳戶。個人退休帳戶使得大量資金進入共同基金。這種強大的現金流持續數年一直延續到1986年。1999年末,退休儲蓄占共同基金資產的38%,個人退休帳戶和僱主發起的繳費確定型計劃各佔一半。
新大陸之夢--基金在美國(十)
在80年代和90年代,出現了一些新的銷售渠道,作為傳統分銷渠道的重要補充。包括:共同基金潮濕、打包一攬子銷售計劃、理財顧問、銀行銷售渠道和最近的網上銷售等。20世紀70年代後期之前,購買共同基金份額的投資者購買的是共同基金專業化的管理,以求得投資收入和資本的增值,僅此而已。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競爭驅使共同基金管理公司將其為顧客所提供的單純服務轉向多方位的產品,以盡可能滿足不同類型投資目的的投資者的需求。共同基金類別從1970年的5類增加到2000年的33類。同時基金管理公司還大量使用廣告和品牌等市場營銷手段。共同基金產品發展的結果,鞏固了共同基金在美國金融服務領域的地位,1980年,20個美國人中僅有1人持有共同基金;而到2000年,不到3個美國人中就有1人持有共同基金。
新大陸之夢--基金在美國(十一)
6、共同基金目前發展狀況
目前,美國封閉式共同基金大約只有500餘個,多為債券基金和國家基金,而開放式基金的數目則高達5000餘個,種類多種多樣。
美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基金市場,根據美國投資公司協會(ICI)的統計,截至2005年底,全球共同基金的資產總額已經達到17。8萬億美元,其中美國以8。9萬億的資產占據了全球共同基金市場50%的份額。
美國的共同基金份額一直占據著世界的主導地位,2001年以前,美國共同基金的市場份額接近60%,而2001年的911事件直接導致了美國股市的下跌,從而使美國共同基金市場份額也有所萎縮。雖然經歷三年的連續下降,美國共同基金市場份額仍然以50%的比例高居第一,目前這種下降的趨勢已基本得到扭轉。
在共同基金剛興起的年代,基金的發起人數量非常有限,並且他們一般都以公募基金作為主要業務,而到目前,共同基金行業的格局已經完全不同以往了:金融咨詢公司、銀行、保險公司、證券經紀商以及其他金融服務公司都開始涉足共同基金這一領域,共同基金也僅僅是他們為了滿足投資者需求而提供的眾多金融產品中的一種。
新大陸之夢--基金在美國(十二)
從2005年底的情況來看,將近六成的共同基金都由金融咨詢公司所管理,而他們旗下的共同基金資產也達到總量的50%,其餘的一半則分別由銀行、保險公司、證券經紀公司以及海外發起人所控制。美國的共同基金業的低進入門檻造就了不斷有新的發起人進入到行業中來,這些新鮮血液的加入使得整個行業一直處於相對激烈的競爭狀態下,並不因為行業已經成視邙降低競爭,1985年當時排名前25的共同基金當中,僅僅只有16家在2005年依然處於前25的位置,美國基金業競爭的激烈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這種持續的激烈競爭使得個別優質的基金公司很難實現行業的壟斷。根據Herfindahl-Hirschman指數的測度:美國基金業2005年的指數僅僅只有400,屬於非常分散行業,趨近於自由競爭,市場份額的變化也顯示了競爭的激烈,雖然排名前5基金的市場份額在這20年間幾乎沒有變化,但排名前10和25的基金市場份額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新大陸之夢--基金在美國(十三)
投資者對持續高收益的追逐,使得基金業的資產都集中於那些能夠長期保持超額業績的基金公司,歷史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以2005年為例,46%的資產集中於10年收益率排名前25%的基金族中,37%的資產集中於排名25%-50%的基金族中,也就是說,長期排名靠前50%的基金獲得了3/4以上的資產。這一市場趨勢也促進了基金追求長期業績的良好競爭環境的逐步形成。
在美國的基金產業中,個人投資者占共同基金資產的大部分份額,機構占的共同基金資產的比重較小。在2005年末,個人持有共同基金資產77968億美元,占共同基金總資產的87.6%,機構持有11083億美元的共同基金資產,占共同基金總資產的12.4%。個人和機構的比例自2000年以來一直保持不變。就具體的各類基金而言,股票型、混合型以及債券基金個人和機構的比例一直很穩定,不過個人賬戶占貨幣市場基金資產的比重出現明顯的下降,由2000年的76.5%下降到2005年的69.33%,而機構賬戶占共同基金資產比重則明顯上升。
回顧美國基金業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基金業總是適應資本市場和基金發展的變化而不斷地進步:
●基金組織形式由封閉式轉向開放式;
●基金品種和投資目標由單一走向多樣化;
●基金市場的投資主體由單一的居民轉向與養老金等機構投資者並重;
●基金銷售由直接轉向依靠中介機構代理;基金的運做成本不斷下降;等等。
正是這種不斷創新求變的精神,才能使美國的基金規模在全球獨占鰲頭,並促進整個資本市場的發展,使美國資本市場成為全球的翹楚。
Ⅶ 信託的發展歷史
信託是一種特殊的財產管理制度和法律行為,同時又是一種金融制度,與銀行、保險、證專券一起構成屬了現代金融體系。
信託制度起源於英國,是在英國「尤斯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距今已有幾個世紀了。
但是,現代信託制度卻是19世紀初傳入美國後,在傳入美國後信託得到快速的發展壯大起來的。美國是目前信託制度最為健全,信託產品最為豐富、發展總量最大的國家。
我國的信託制度最早誕生於20世紀初,但在當時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情況下,信託業得以生存與發展的經濟基礎極其薄弱,信託業難以有所作為。
我國信託業的真正發展開始於改革開放,是改革開放的產物。1978年,改革初期,百廢待新,許多地區和部門對建設資金產生了極大的需求,為適應全社會對融資方式和資金需求多樣化的需要,1979年10月我國第一家信託機構——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經國務院批准同意誕生了。它的誕生標志著我國現代信託制度進入了新的紀元,也極大促進了我國信託行業的發展。
Ⅷ 基金(作為信託的一種)的起源是怎樣的
基金起源於英國,由於產業革命極大的推動了英國生產力的發展,國民收入大幅增加,社會財富迅速增長,人們希望能投資海外,卻苦於資金量小和缺乏國際投資經驗,因此萌發集合眾多投資人資金,委託專人經營和管理的想法,證券投資基金由此誕生。
歷史上第一隻基金——「海外及殖民地政府信託基金」是1868年在英國成立的,當時該基金主要是以英國海外殖民地的公債投資為主,它的創立標志著基金開始登上歷史舞台。早期基金多為契約型的,1879年,英國《股份有限公司法》公布,投資基金脫離原來的契約形態,發展稱為股份有限公司式的組織形式,現在英國以公司型基金為主。
Ⅸ 中國基金發展史
中國基金業發展歷史
中國的投資基金起步於1991年,並以1997年10月《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頒布實施為標志,分為兩個主要階段。
一、1997年10月前投資基金的發展狀況
1991年10月,在中國證券市場剛剛起步時,「武漢證券投資基金」和「深圳南山風險投資基金」分別由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和深圳南山風險區政府批准成立,成為第一批投資基金。此後僅於1992年就有37家投資基金經各級人民銀行或其他機構批准發行,其中「淄博鄉鎮企業基金」經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批准,於1993年8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是第一隻上市交易的投資基金。1993年初,建業、金龍、寶鼎三隻教育基金經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批准在上海發行,共募集資金3億元,並於當年底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截至1997年10月,全國共有投資基金72隻,募集資金66億元。其特點表現為:
1、組織形式單一。72隻基金全部為封閉式,並且除了淄博鄉鎮企業投資基金、天驥基金和藍天基金為公司型基金外,其他基金均為契約型。
2、規模小。單只基金規模最大的是天驥基金,為5.8億元,最小的為武漢基金第一期,僅為1000萬元。平均規模8000萬元,總規模僅66億元。
3、投資范圍寬泛,資產質量不高。絕大多數投資基金的資產由證券、房地產和融資構成,其中房地產占據相當大的比重,流動性較低。1997年末的統計調查結果顯示,其投資范圍大體為:貨幣資金14.2%,股票投資31%,債券投資3.5%,房地產等實業投資28.2%,其他投資佔23.1%。
4、基金發起人范圍廣泛。投資基金的發起人包括銀行、信託投資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財政和企業等,其中由信託投資公司發起的佔51%,證券公司發起的佔20%。
5、收益水平相差懸殊。1997年,收益水平最高的天驥基金,其收益率達到67%,而最低的龍江基金收益率只有2.4%。
中國投資基金業的起步階段存在一定的問題,其中包括:
第一是基金的設立、管理、託管等環節均缺乏明確有效的監管機構和監管規則。例如,大部分基金的設立由中國人民銀行地方分行或者由地方政府審批,其依據是《深圳市投資信託基金管理暫行規定》等地方性法規,沒有統一的標准,甚至在名稱上都存在較大差異。在基金獲批設立後,審批機關也沒有落實監管義務,基金資產運營、投資方向等方面均缺乏相應的監督制約機制。
第二是一些投資基金的運作管理不規范,投資者權益缺乏足夠的保障。例如,部分基金的管理人、託管人、發起人三位一體,基金只是作為基金管理人的一個資金來源,而基金資產與基金管理人資產混合使用,賬務處理混亂。又如,基金託管人並沒有起到監督作用,基金管理人的行為沒有得到有效監控。
第三是資產流動性較低,賬面資產價值高於實際資產價值。投資基金的大量資產投資於房地產、項目、法人股等流動性較低的資產,同時存在資產價值高估的問題。例如,20世紀90年代中期,部分地區房地產泡沫逐漸消除時,沉澱在房地產的資產仍然按照成本計價而沒有按照市價進行調整,使個別基金資產的賬面價值高於實際資產價值。
二、1997年10月之後中國證券投資基金的發展
《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在1997年1O月的出台,標志著中國證券投資基金進入規范發展階段。該暫行辦法對證券投資基金的設立、募集與交易,基金託管人、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持有人的權利和義務,投資運作與管理等都作出了明確的規范。1998年3月,金泰、開元證券投資基金的設立,標志著規范的證券投資基金開始成為中國基金業的主導方向。2001年華安創新投資基金作為第一隻開放式基金,成為中國基金業發展的又一個階段性標志。與此同時,對原有投資基金清理、改制和擴募的工作也在不斷進行之中,其中部分已達到規范化的要求,重新掛牌為新的證券投資基金。
截至2002年11月底,共有17家正式成立的規范化運作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了54隻契約型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和17隻開放式基金,其中封閉式基金發行規模達到817億元,市值約773億元,歷年合計分紅超過200億元,開放式基金管理規模564億元,並出現多種投資風格類型。與此同時,《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及實施准則、《證券投資基金上市規則》、《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試點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也為證券投資基金的規范化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中國證券投資基金的主要特點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法律法規不斷完善,監管力量加強,為基金業的運作創造出良好的外部環境,並推動基金業的迅速發展。多部基金法規相繼出台,中國證監會基金監管部作為基金監管的主要實施部門,在基金管理公司與基金的設立、運營、託管等方面實施高效監管,起草中的《投資基金法》一旦正式頒布施行,也將成為中國基金業發展的核心法律依據。
2、基金規模日益擴大,對市場的影響也日益重要,逐漸成為證券市場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其中既包括新發行的封閉式與開放式基金,也包括原有投資基金經清理、改制和擴募之後形成的規范化運作的證券投資基金。目前受中國證監會監管的證券投資基金市值總和已接近800億元,相當於滬、深兩市流通市值的7%左右。
3、基金品種日益多樣化,投資風格逐漸凸現。從1998年第一批以平衡型為主的基金發展至今,已出現成長型、價值型、復合型等不同風格類型的基金,尤其是隨著開放式基金的逐步推出,基金風格類型更為鮮明,為投資者提供了多方位的投資選擇。
4、面對加入世貿組織後的競爭格局,基金管理公司開展廣泛的對外合作,學習先進的管理與技術經驗,推動基金產品與運營的創新為中國加入國際金融市場競爭奠定了基礎。
基金在中國
http://www.afinance.cn/fund/jjzs/200706/27253.html
Ⅹ 中國的公募基金發展史
1.我國基金業發展14年,基金市場份額呈現階梯型增長態勢:第一階段是1998年到2000年,由於市場品種僅限於封閉式基金,基金規模很小,三年的基金份額分別為100億、500億、610億.第二階段是2001年,由於引入了開放式基金,基金規模有所擴大,達到809億。第三階段是2002年至2003年,基金規模高速增長,2003年擴張規模達到了頂峰。其1633億的市場規模比2002年增加了一倍多。2004年至至2005年10月20日,由於市場調整等因素的影響,基金發行規模波動發展。我國基金市場上共有封閉式基金54隻,開放式基金159隻,基金份額3200億。2005年-2007年,基金凈值狂飆至3.2萬億。2007年至今,由於股市一直低迷,基金凈值跌至2萬億附近。
2.2013年4月23日結束披露的一季報顯示,截至2013年3月末,至少有6隻公募基金期末持有股指期貨合約,其中,國泰保本混合基金一家就持有IF1304合約207張,市值超過1.55億元,對沖其期末股票市值達70%以上。
這意味著,國內基金在股指期貨領域上已開始告別小打小鬧的歷史格局,逐步接軌海外大型資產管理公司採用的「股票多頭持有+股指動態期貨對沖」策略。繼近年理財產品多元化、工具化的革新之後,主動型股票基金的求新求變、嫁接對沖策略,或許將探尋出一條絕對收益的投資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