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汽車後市場的互聯網創業好做嗎
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互聯網+汽車後市場行業商業模式創新與投資機會深度研究報告》截止目前,中國機動車保有量超過1.5億輛,持有駕照的國人已超過3億——這已經相當於全美國人民。一時間,說起中國的汽車後市場互聯網,到處都是幾千億的感覺,無論是VC投資人還是苦逼創業者,個個都好像聞到了內蒙古大草原烤全羊味一樣兩眼放光。
人人都在說快節奏,那就一定需要冷思考。今天就來說說自己對中國(看清楚:中國)汽車後市場互聯網的冷思考:中國的汽車後市場互聯網,真的有那麼多機會嗎?如果有,又都是些什麼機會?如果沒有,那都又是些神馬坑呢?純粹個人見解,歡迎大家交流。
掘金後市場互聯網,分析消費成本結構
作為互聯網保險創業者,請允許哥先從數據的角度說一說汽車後市場。既然要創業汽車後市場,那我們必須先搞清楚:汽車後市場的錢,都在哪裡?都發生在哪些環節?
——但現實是:我發現至少80%的汽車後市場創業者沒嚴肅思考過這個問題。
一名中國車主面對汽車消費,可以從一個緯度去劃分:買車前、買車後。買車前的機會大家都懂的:上汽車之家易車看車選車——這些網站賺走了廣告費;4S店買車
——汽車廠家和汽車4S店賣車利潤;第一年的車險費用——汽車4S店綁架你買的(說起這個都是淚,不過明年開始4S店就不大好賣車險了),汽車裝潢等亂七八糟——汽車4S店半送半賣的,但幾乎可以不計,大概就是這幾塊;
不用擔心,在整個汽車消費鏈條中,買車前其實只佔大概10%。機會都在後面:買完車一開出來就得加油——加油的費用;第二年開始每年都要給車買保險——保險的費用;要開車去上班吃燒烤泡妹紙——停車的費用;還要給車做保養——
保養的費用。不是還要修車嗎?對,但是這里沒有,因為修車的錢不是車主出的,是保險公司出的,這一塊的消費成本結構,在保險里了。
很簡單:一名車主買了車之後的四塊最大的消費成本結構,按高低分布在:加油——以哥為例,一個月大約加3次,每次300,一個月900*12=10800元;保險
——15萬的車,三責50萬+車損+不計免賠等,大概在4500元左右;停車——哥家裡有固定車位,公司綠色停車位不要錢(不要羨慕);每月物業管理費(早晚清潔車位)60,一年720元,到外面和朋友吃飯大約500元應該夠了,一共1200元左右;保養——哥一年大約開20000公里,就算兩次,每次自己上網買嘉實多機油(正品,400左右),空濾機濾等100,一共500,一年最多兩次,1000元。
算了一下:一年哥因為開車需要支出的錢大概是17500元:加油佔了61%;車險佔了25%;停車佔了6%(這個算低的,因為多數停車要花錢);保養佔了5%。
——你以為我是讓你看我花了多少錢嗎?NONONO!我是讓大家更清晰地知道,你買了車之後,到底會在哪些地方花錢。沒錯,一名車主買車之後花錢的消費成本結構就是:第一:加油、第二:車險、第三:停車、第四:保養。
汽車後市場互聯網創業:比的是數據和通道
在這些地方花錢,那這些地方就是汽車後市場金錢流過的地方。流過,說明有機會;流了多少,說明機會的大小。所以說實話,我看到很多亂七八糟(不是貶義,指模式獨特)的汽車後市場創業項目,我真的實在看不懂:你怎麼賺錢呢,你從哪兒賺錢呢?
今天中國的汽車後市場創業大概分為這幾類——
高富帥平台類:以淘寶汽車京東賣機油等為代表的大型B2C平台網站——不要小看他們,我認為未來的汽車保養的機會屬於這樣的平台,很簡單,他們有巨大的流量、與零部件供應商最大的談判和議價能力,在汽車保養這一塊,隨著車主越來越熟悉,這個消費場景一定是:車主自己上網買一個零部件,然後到他們認可的對應的線下店去換一下就完了;
精耕垂直領域類:比如有做汽車團購的,有做輪胎這一個方向的,有做上門保養的,當然也包括我們車險無憂和車寶UBI車險。
——
說到自己,就多說幾句吧:車險無憂未來必定是車險購買的入口,因為明年你就會發現,每家保險公司的價格都完全不一樣,這家3000,那家可能1300,中國一共有54家保險公司在經營車險業務,一站式找到最好的,那就去車險無憂;而對於車寶UBI車險來說,它本身是和車險無憂完全不一樣的定位和模式,它是通過大數據和OBD,採集並分析了車主的駕駛行為,幫助車主證明自己是一名好車主,並積累這些行為,這是一種新型的汽車保險。通俗點說,車險無憂做的是所有車主的生意,車寶UBI車險做的是好車主的生意,和把不好的車主變成好車主的生意。
專注於汽車後市場線下店和線上撮合交易的汽車後市場O2O們。這一類以維修保養居多。他們在線下談好合作的汽車維修店,然後拿到一個折扣,線上獲客車主再去使用。其他領域我沒有發言權,至少在汽車維修保養後市場這個領域,這樣的商業模式,我只能:呵呵。
那汽車後市場互聯網到底比的是什麼呢?我認為只有4個字:數據、通道。且聽我慢慢到來。有沒有想過傳統的4S店是怎麼做維修保養的?讓我們分別來回顧一下:維修,4S店不需要考慮車主,搞定保險公司就OK了,因為你出了險,首先報案,其次定損,定損的時候記得吧,基本上保險公司已經在經意和不經意間,把你安排到哪家4S店去修車去了;那保養呢?你每次去4S店保養的時候,亂七八糟記錄給你記錄得可認真呢?下次一定會在你快需要保養的時候——提醒你的,當然,這個時間4S店完全靠:猜。
所以,汽車後市場互聯網創業,比的是數據——誰有和車主汽車後市場消費的數據,最好是能和車主、車,保持鏈接!比的不是你有一個網站和平台,你網站搞得再高大上,你不知道車主駕駛數據,就是大海抓蝦而已,傳統的4S店因為占據了地利,有數據的天然優勢,如果你做去創業互聯網保養,你有嘛?你如何知道哪一名車主,什麼時候需要保養?如果你做不到這個,那就只有一個結局:花巨大的代價去塑造品牌優勢,然後再和成千上萬的路邊店街邊店拼成本結構和價格優勢。我可以告訴你:這個基本沒戲。
光有數據也不行,還得有通道。今年有很多做上門保養的,我也認真研究了一下,從用戶體驗角度說,感覺確實不錯。不用開去4S店排隊,在小區或車位上就把保養做了——我都上門了,這還不是通道嘛?其實不是。你能上門,4S店能不能上門?你說不能是吧?那是他們現在還沒忙過來懶得理你;路邊店街邊店,能不能上門,如果他們以自己的輻射范圍,自己的服務范圍,比如我是一家街邊店,我就服務我們家小區的車,天天在小區門口見,你如何面臨未來的競爭?
所以,這個通道,並不是我們今天大多數人以為的,我弄個網站,然後有機會你下單服務了你一次,就通道了——路邊店可能到小區發下傳單,搞定物業弄幾張優惠券就分分鍾把你滅了信不?
美國汽車後市場模式只有10%適合中國
那這個通道是什麼呢?我認為是基於數據的通道,基於車主駕駛行為的通道,基於如何在車主最需要的時候第一時間發現的通道。
舉個例子為證。
前幾天我在平台看數據——目前我們每天大概回傳190萬條數據,隨著車寶用戶越來越多,每天以200%速度增長,每一條記錄算一條數據,比如我們車主每點火啟動開車一次,到熄火時的油耗記錄,算一條數據。那天我通過數據,發現一位住在江蘇鎮江市丹徒區的一位雪佛蘭科魯茲車主,發動機溫度過高,怠速數據也不正常,我當時就懷疑:他的發動機肯定有很嚴重的積炭。
通過這條數據發現,我讓車寶客服立即聯系了他。第二天他開去一檢查,果然是。相信大家都明白了,這個通道不是你弄個網站,而是基於你數據的通道——一種可以在車主發現之前更早獲知車主需求的通道。假如車寶在全國各地都有合作的維修網點會怎樣?假如車寶APP在目前車況檢測的基礎上,打通故障維修商家會怎樣,發現你這里有問題,馬上給你推薦3家靠譜的汽車維修保養店供您選擇。
今年有一類汽車互聯網創業項目特別火,那就是分享租車——通過社區、人和人之間來共享車輛,共同承擔車輛使用費用。這真的靠譜嗎?真的適合中國嗎?說說我的分析和判斷。
我們首先看中國人的租車需求:第一、商務租車,我覺得易道真心做的不錯,他們成功地將個人更高的用車需求,和傳統汽車租賃企業獲客難的現狀用互聯網解決了;第二、個人租車,中國人什麼時候會租車?我認為絕大多數是離開自己的生活半徑范圍的時候,更多的可能是到另一個城市,這我覺得神州租車和一嗨租車已經把市場分得差不多,網點建設得差不多了。
那哪裡的分享租車強?答案是美國,美國是什麼特點?地方大人口少。美國國土面積和中國差不多,但別忘記了他們只有3億人——這只相當於中國長三角江浙滬的人口。此前我曾研究過為什麼特價酒店在中國不好做的原因,為什麼美國的特價酒店會很火?答案就是:美國人會願意多開1小時,去選擇入住更低折扣的酒店——因為他們地方大,人並不多,出行選擇的成本更低;但中國人大多就不願意了,他們更多會在一個區域選擇一個更合適的,而不是去放大這個區域,不信各位可以問問自己,如果你在某城市A地開會,告訴你去這個城市B地,兩地相差30公里,一晚上便宜100你去不去,你可能就覺得算了。
所以我認為,照抄照搬美國汽車後市場的商業模式,其實並不適合中國。我認為美國的汽車後市場互聯網模式,最多隻有
10%適合於中國。不僅是人口、地理與交通出行環境的因素。美國的汽車文化、美國人對二手車的認識、美國人對環保和綠色的理解,這些都是具有很深刻內在邏輯的商業模式成功的因素。比如在美國,交通事故的責任認定書都可以申請查詢,在中國你要去查詢估計交警想揍你。
我為什麼不看好分享租車?因為我認為中國人對車的需求和美國人不一樣。美國人把車看做是一個交通和出行工具,但中國人的傳統理念是「有車有房」,中國人把車看做是自己的一個物質基礎和身份標志,不僅僅是交通工具那麼簡單的。有數據為證:去年中國一共賣了2200萬台新車,稱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大家感覺差不多了吧,應該往下走了。但事實是:今年一、二、三季度,從全國乘用車聯合會的數據顯示,銷售的數字均同期高於2012年、2013年,這意味著:今年中國將賣出更多的汽車。
而包括中國缺乏誠信體系建設等種種因素,把自己的車給別人開,事實上都有非常巨大的隱患和風險:比如法律的風險,如果發生事故把人撞死了,依照中國現行法律,死者家屬是可以把車主列為共同被告起訴追究責任的,因為你是車輛的所有人產權人;比如道德的風險,把你的車開出去野蠻駕駛就算了,如果不上路子換點零部件你能怎樣,不要說你有保險,真的沒用的,因為這個太難鑒別。
地理屬性+使用習慣=不可逾越的鴻溝
還有兩個汽車後市場互聯網最容易被忽視的地方是:地理屬性,使用習慣。我認為這是兩個不可逾越的鴻溝。為什麼這么說?我們各位可以問問自己:你經常去哪裡洗車?我想大概是兩個地方:你家附近的洗車場,你公司或單位附近的洗車場,你去購物吃飯娛樂時地下停車場的洗車場。如果現在給你一張洗車優惠券,面值50免費洗一次,但你要開30公里,你願意去為此免費來一次嗎?我認為可能性不大。
這個事實其實已經告訴我們:汽車後市場的消費習慣,有一個很大的特性:那就是地理屬性,車主的消費行為一般發生在自己活動范圍的一個可被量化的半徑。不僅是洗車,你想想你經常去哪裡加油也會明白這個道理。既然這些消費的行為是帶有地理屬性半徑的因素,那就意味著一個很殘酷的現實:車主在這些地方的消費是有連貫性的、是熟悉的、有的車主可能一邊把車鑰匙遞給洗車師傅,洗車店的老闆就趕緊過來打招呼發下次再來洗車的優惠券了。
你認為你做一個線上的O2O就能改造他們嗎?我認為是不能的。我們假設一下,就算車主第一次通過你的平台,到線下店享受服務了,你認為第二次再通過你去的機率有多大?不要忘了線下店只要不是個傻子,肯定都會把生意給搶了,為什麼還會繼續通過你?因為在汽車後市場,車主每次去做的服務內容,基本上都是相差無已的,他只要認為這個店還不錯啊,服務可以,價格也還行,路線又不會迷路,那線下店自己給車主的折扣,一定永遠比你給車主的更低!
所以我認為,地理屬性和使用習慣是兩個不大可能去逾越的鴻溝。地理屬性決定車主的消費半徑,然後又間接培養了使用習慣。千萬不要說點評啊,第三方服務啊,這些在汽車維修保養幾乎等於失靈。首先每台車的故障完全不一樣,你很難用一個標准去衡量,其次每位車主的要求也不一樣,他認為這樣就行,你認為還可以更好,請問如何點評,這個點評是否有價值?
在汽車後市場互聯網創業,我認為,我們需要對所創業的行業,有深刻的行業研究和商業邏輯,汽車後市場互聯網需要的不是一個平台或網站,需要的是通過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從大數據、從地理位置、從消費習慣、從駕駛行為,去尋找這個行業的「轉折點」,以及在這個轉折點中,我們獨特的商業價值和商業機會。
❷ 未來汽車行業干什麼最賺錢。
汽車後市場前景最大,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汽車後市場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4年 後,大量風投開始注入汽車後市場。2014年O2O汽車後市場領域相關的風投融資案例多達67起,是2013年的10倍,總金額粗略估計達百億元;而在 2015年前3個月,這兩個數據分別為9起和40億元以上。在萬億市場的誘惑下,這兩年來,汽車後市場掀起一股創業熱潮,並在2015年全面爆發。e洗 車、博湃養車、車點點、卡拉丁等70多家汽車後服務O2O應用如雨後春筍般突起。
有數據顯示,代駕市場與洗車養護市場已經成為汽車後市場佔比最大的兩個行業。e洗車是汽車後服務應用中用戶增長最快的,平均每日增長2.1萬個新用戶;增速排名第二的是行業已經進入平穩發展期的e代駕,平均每日新用戶增長量為1.049萬個。
由於市場潛力巨大,不少風投都看中了這片藍海。2014年,汽車後市場迎來大規模的資本入注,投資頻次是2013年的10倍,達6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