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教一下,融資約束是當企業內外融資成本出現差異時,企業投資所受到的約束,照理說應該優先選擇內源融資。
標准答案是先內後外,這樣可以降低成本,但實際還要考慮到風險的分散問題。
主要看版外源融資你權要選擇那些啊,是銀行貸款,申請國家自己,增發股票,發行優先股,發行債券,發行私募債等等,在都困難的情況下,肯定是能融到資就好了,沒有內外之分了,飲鴆止渴都得幹下去,總比借高利貸要便宜啊
Ⅱ 誰能介紹一下經濟學里的新凱恩斯主義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產生於80年代,其政策主張興盛於90年代。其代表人物多為美國經濟學家,如Q.A.阿克羅夫、J.耶倫、G.曼奎、B.伯納克等人。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堅持政府幹預經濟的主張,但是,卻吸收了理性預期學派的理性預期的觀點和「預期到的宏觀經濟政策無效」的觀點。他們認為,在當代市場經濟中信息是不對稱的,而且工資和價格的變動具有粘性,這樣,在短期仍然會出現偏離自然失業率的現象,出現有效需求不足,因此,需求管理政策仍然是必要的和起作用的。新凱恩斯主義並不僅僅是堅持傳統凱恩斯主義短期需求管理的主張,他們還特別強調供給學派從供給方面調節經濟的思路,主張從長期著手、從供給方面著手來考慮經濟政策。新凱恩斯主義還強調鞏固性的財政政策,認為財政赤字對經濟是有害的,它會引起投資的減少(基礎效應)和貿易逆差的增加。此外,新凱恩斯主義者還研究了一些新的現象和機制,如提出了在貨幣政策起作用的機制方面,不應只考慮利息率,還應該考慮普遍存在的信貸配給機制。新凱恩斯主義同傳統凱恩斯主義相比,已經發生了一些重大的變化,他們所主張的宏觀經濟政策更全面,也更深入,既考慮需求方面,也考慮供給方面;既考慮長期,又考慮短期;既注重微調政策在短期的作用,又重視結構性 政策在長期的效果。可以說,新凱恩斯主義者繼承了傳統凱恩斯主義者關於國家應該干預經濟的基本主張,既吸收了新古典經濟學的一些合理的理論和政策主張,又在吸取80年代以來一些宏觀經濟實踐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發展了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使得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體系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Ⅲ 融資結構理論和融資約束理論是同一個概念么
不是同一個概念。
融資結構理論是一種結構的構想,類似於設計圖起到基礎設計和理論作用。
融資約束理論是條件的制約,類似於法律,對行為模式的強制限制。
優序融資理論放寬MM理論完全信息的假定,以不對稱信息理論為基礎,並考慮交易成本的存在,認為權益融資會傳遞企業經營的負面信息,而且外部融資要多支付各種成本,因而企業融資一般會遵循內源融資、債務融資、權益融資這樣的先後順序。
Ⅳ 融資結構理論和融資約束理論是同一個概念么
不是同一個概念。
融資結構理論是一種結構的構想,類似於回設計圖起到基礎設計和理論答作用。
融資約束理論是條件的制約,類似於法律,對行為模式的強制限制。
優序融資理論放寬MM理論完全信息的假定,以不對稱信息理論為基礎,並考慮交易成本的存在,認為權益融資會傳遞企業經營的負面信息,而且外部融資要多支付各種成本,因而企業融資一般會遵循內源融資、債務融資、權益融資這樣的先後順序。
Ⅳ 融資約束與融資成本的聯系與區別是什麼
融資約束是指當企業內外融資成本出現差異時,企業投資所受到的約束。 影響條件可以從自己的供給和需求兩方面談 需求方:1.融資結構 2.企業特徵 3.
供給方:1.供給市場的結構 2.供給方的的激勵機制 3.資本市場的機制。
融資成本是資金所有權與資金使用權分離的產物,融資成本的實質是資金使用者支付給資金所有者的報酬。因此,企業融資成本實際上包括兩部分:即融資費用和資金使用費。
Ⅵ 宏觀經濟生產率簡答題
生產力提高代表生產效率提高,生產效率提高了單個商品的價值就會降低,單個產品的工資更少了。
Ⅶ 通貨緊縮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如何克服通貨緊縮 急!!
一、形成通貨緊縮的深層原因
通貨緊縮的出現,有其直接原因與深層原因。通貨緊縮出現的直接原因,是商品供求總量與供求結構嚴重失衡,商品供給大於需求,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導致潛在的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結構錯位較大,大量的潛在的產品供給得不到實現而淪為無效供給,造成商品價格水平較長時期處於低位徘徊的局面。
通貨緊縮出現的根本原因,是我國目前特有的體制矛盾與結構矛盾爆發的結果。
(一)體制缺陷。
第一、產權制度缺陷。
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產權明晰、責任明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制度,但是我國目前 90% 的國有企業仍然是獨資形式,停留在轉換企業經營機制階段形成的擁有相當經營自主權,只負盈不負虧的體制水平上,只有 10% 的國有企業完成了向多元投資主體下的現代企業制度的形式轉化。實際上這種制度轉化也是很不徹底的,表現在各投資主體的股權代理關系扭曲,企業資產控制權、資產剩餘控制權,資產剩餘索取權的配置殘缺上:作為國有企業所有權代表的國家,授權企業法人和企業內部職工代理經營企業資產,這種承包經營是為了使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但產權的國有形式,其剩餘控制權歸屬企業內部人,剩餘索取權卻歸屬於國家,這種典型的產權殘缺使企業經營決策者為自己及內部人謀利益,追求企業內部人的效用目標,偏離所有者的財富和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容易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和受到破壞。另一方面,企業承包責任人名義上可以由推薦、選舉、招投標方式產生,但實際上,企業承包人多數是由主管部門任命產生的(占 81 、 5% , 1999 年數據),這使國有企業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政府的「附屬物」,無法擺脫政府對其生產經營的行政干預,難以做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使得企業的經營機制與市場需求極不適應,市場調節力弱,價格機制呆滯,競爭力較差,獎金周轉慢,產品質量下降,成本上升等,產不適銷,造成生產與需求脫節、效益嚴重滑坡,產品大量積壓。產品積壓,生產被迫壓縮,這樣企業困境的不斷加深,是收縮持續下去的原因。
第二、經濟活動的擴張機制缺陷。
經濟活動的擴張,在適應需求的前提下還應建立在提高生產技術,促進產品升級換代的基礎之上,但是由於我國企業產權不明確,風險約束機制失效,企業創新動力不足,使得這些企業為了保持增長,只能依靠大量增加投資來擴大規模,增加產出而置市場的供求狀況不顧,反正「賺了歸自己,虧了歸國家」,使得超高速投資成為支撐 90 年代經濟高速增長的最直接原因。其結果一方面帶來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另一方面這種簡單重復建設導致社會資源嚴重浪費,無法發揮其應有效用。據統計, 90 年代以來,每年新上 3 萬個建設項目,大約有 1/3 項目虧損, 1/3 項目取得了較高的投資回報率。每年將近 5000 億元投資沒有發揮效益。如此低下的投資效率,實在無法使增量資源實現有效配置,而且重復建設的矛盾在短缺經濟的情況下暴露不出來,只有在過剩時重復建設的隱患才全部暴露出來。所以隨著「軟著陸」的實現,投資規模的縮減,泡沫破滅,企業立即陷入困境。巨大的生產能力過剩進而導致產品供大於求,企業負債增加,效益下滑,而靠扭麴生產要素價格,靠大量資金投入推動的生產模式越來越難以維持,因而盲目過度的競爭不可避免,供大於求的局面下物價下調。
第三、企業退出機制缺陷。
市場化的退出機制,包括轉產、兼並重組和破產引起的企業消亡,即存量資源的再配置。通過兼並重組,可以使企業實現規模效益,對產業結構的調整,管理水平及擴大市場范圍等具有正向效應。破產機制的健全,對於減少企業資產的有形和無形損耗,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具有積極作用。但是我國在相當長時間內對破產存在偏差認識,產權的不可轉讓性也妨礙著企業的購並重組,在我國,國有經濟各個企業之間可能有某種交換,但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交換,因為不存在所有權的轉移,例如國家可以要一個盈利的國有企業去「兼並」另一家虧損的國有企業,但其實這里的「兼並」並不是市場交換意義上的「兼並」,實際上只不過是國有企業間的組織合並。這使產業結構呈現難以調整的剛性:相當多的企業生產能力過剩,設備閑置嚴重而又無法轉產,形成大量資產有形和無形損失,整個社會資源效用水平低。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字表明,即使是 95 年我國 900 多種產品生產能力利用率在 60% 以下的已佔一半左右,其中攝像機、彩色照相膠卷的現有生產能力利用率僅為 12 、 3% 和 22 、 1% ,而 95 年只是商品供過於求的第一年, 97 年的年生產能力毫無疑問將進一步下降。而「兼並」虧損企業,給盈利的國有企業帶來經濟上的巨大損失甚至使盈利企業被拖成虧損企業,整個社會資源無法得到優化,整體經濟的運行質量下降。嚴重虧損的企業吞噬了盈利企業的利潤,使企業目標偏離造成大量非經營性資產和高資產負債率,造成企業長期停產,債務的長期拖欠產生了國有銀行的巨額呆壞帳,還造成社會信用體系危機。這樣就會削弱企業的投資慾望,使企業進一步陷入壓縮生產的困境,下崗職工人數增多,造成社會的不安穩團結,引起企業投資需求與居民消費傾向下降,通貨緊縮進一步加深。
(二)產業結構不合理。
產業結構是在生產要素供給與社會對產品的需求的運動中實現的。在國有企業產權殘缺,企業退出機制缺陷的前提下,企業的微觀經營脫離了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和產品需求情況,表現為追求投資規模和追求少數熱點項目的短期效應上,促進「短線」產業,抑制「長線」產業發展成了改革開放以來產業政策的實質, 80 年代以輕工、紡織為重心的加工業擴張, 90 年代家電產業擴張更迅猛,造成重復投資和生產能力過剩。過剩的產品大量倉庫積壓,據有關人士估計,當前我國國內庫存的總額大約為 30000 億元,相當於 96 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的 44% .而能源、原材料、通信等基礎產業設施卻投資不足,缺口加大,使整個社會的供給結構呈中間粗、兩頭尖的「仿錘型」結構,無法真正滿足市場需求。受舊的投融資體制的影響,大量的盲目投資、重復投資在增加經濟增長泡沫的同時,某些行業產品的市場供給量超過市場需求,隨著「軟著陸」的平穩實現,「泡沫」破滅,加之出口不振,有的行業出現了虧損,其中加工工業全面生產過剩。目前我國的產業結構特點是農業基礎薄弱、基礎產業、基礎設施滯後、重工業、加工製造業嚴重過剩,高新技術產業和信息產業發展不足。而從消費需求的角度看,隨著住房、醫療、、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力度的逐漸加大,原來由政府和企業提供的福利性支出,將由個人全部或部分承擔,再加上隨著國有企業改革深化,下崗職工的增多,使人們對未來的預期看淡,居民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大幅下降,居民即期消費更加慎重,預防性需求增加,儲蓄存款余額已超過 50000 億元,大量潛在需求被擱置。目前我國住房業發展受福利性分房制度,住房消費機制滯後,非生產性費用過高等因素的影響,轎車進入家庭同樣受到消費信貸和稅費問題的影響,住房、汽車消費難以成為當前居民消費的熱點。擁有 8 億農民消費者的巨大市場被忽視而使農村市場有效需求不足,許多廠家只有在自己的產品被嚴重積壓時才想起消費潛力巨大的農村市場,但是沒有考慮農民的實際需要,農村實際情況的簡單「過剩」移轉,又無法為農民所接受。這樣,社會商品的供給總量與供給結構的雙重失衡,使商品的需求增長速度小於供給增長速度,從而使整個社會供過於求壓力不斷增長,而需求市場又日益萎縮,導致出現通貨緊縮。
(三)投資需求與投融資制度之間的矛盾。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金跟著投資預期收益走,企業效率高,預期收益高,還款保證就大,就易於得到資金,企業也願意擴大投資;反之,預期報酬低,風險高,企業就難於得到投資,其資金需求較為謹慎。但是在我國,長期以來國有企業都是將國有銀行作為第二財政,把國有機構的信貸投放當作財政投入資金使用,盲目、低效投資,而國有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存在所有制性質的歧視,即使是國有部門預期收益低,產出份額連年下降,競爭力不斷衰退,但依然大量借給資金,一些非國有企業前景良好,預期收益高,卻得不到資金支持。這樣,一方面導致國有部門不以市場准則看待資金的價格,大規模地吸納資金大規模的擴大投資;另一方面銀行也不斷向無效和競爭力弱的國有企業注入信貸資金,置效率、預期回報、競爭力、資產負債於不顧,導致銀行產生巨額不良資產和高比例的壞帳、呆帳,據 1997 年 1 月人民銀行頒布的統計資料,至 1996 年底,國有商業銀行累計貸款余額 470000 億元,其中根本無法收回的不良貸款為 20% ,約 9500 億。如此高額的不良資產、壞帳、呆帳,迫使國有商業銀行向企業化經營轉軌過程中不得不考慮自身生存問題,為控制風險而減少貸款,出現了「惜貸」的現象。銀行的信貸收縮,使企業的周轉資金緊張起來,企業只能減少固定資產的投資,這對於我國眾多依靠投資的擴張來增加產生的企業,是個致命的打擊,而另一些效益久佳但急需資金來調整結構,更新技術來支持自己走出困境的企業,也更趨於萎縮,而商業銀行的部份資金卻找不到收益高,還款有保證的貸款對象,成為閑置資金,產生貨幣從生產中被「擠出」的現象。由於儲蓄存款不能轉化為投資,導致有需求不足,人均購買力增速下降。這是企業制度缺陷與融資約束之間矛盾的結果,它使大量獎金退出了商品和服務的生產、交易循環,造成通貨緊縮。
二、反通貨緊縮的對策。
物價持續下跌會導致投資者預期看淡,經營更加困難,民間投資亦不願大幅增加,最終可能會導致大面積衰退,所以必須制定走出通貨緊縮的政策:
(一)應急措施:實施擴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
當前反通貨緊縮,最重要的政策目標,是要阻止商品供求失衡狀態的進一步。實施擴張的財政政策,首先是擴大財政支出,通過增加國家預算和增加國債發行來擴大投資,用投資擴大來增加對投資品的購買,使投資通過乘數效應發揮作用,刺激國內需求,增加就業和居民收入,穩定居民收入,穩定居民消費傾向,刺激民間投資需求的增長,啟動經濟。投資重點要放在基礎設施投資方面,就我國來看,能源運輸、水利建設等基礎產業、基礎設施的發展相當落後,即使進行大規模的投資也不會出現過剩問題,可以避免重復建設,提高未來的有效供給。投資的主要方向應放在中西部地區。一方面我國東西部發展不均衡,兩者的差距已使各經濟區域和省區間經濟磨擦和利益沖突日益表面化,加劇了基礎和加工工業的失衡,由此產生的貧困,收入分配不公等問題給國家產業政策實施,持續發展及區域經濟合作與協調發展造成巨大困難,必須著手解決這些問題。另一方面,對於東部而言,西部更具廣闊的發展前景,豐富的資源與市場均對投資者具有吸引力,通過政府投資,既可促進西部開發,又能帶動一些在東部猶豫不決的投資者進行投資,帶動民間投資的高漲。其次是加快費改稅的改革,規范企業稅負,減輕企業負擔,加大退稅力度,促進出口。建立符合市場經濟和慣例的企業稅收制度,不僅有助於政府職能的行使和體制內企業的業績評價,也有利於建立不同所有者企業的公平競爭環境。再次是改變企業辦社會的現狀。一些企業特別是一些虧損企業往往承擔著巨大的社會職能:包括辦附屬幼兒園、學校、,還有安全、娛樂設施,形成巨額的非經營性資產(國有企業非經營性資產占營業總資產 24 、 8% ),形成企業的沉重負擔。將企業的這些非經營性資產採用抵押、變賣等方式去籌措企業急需的資金,既可以減輕企業負擔,分散部分產權,又能啟動低迷的消費。
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一是要穩定當前存款貸款水平,繼續利用目前的低利息率來促進居民消費,刺激投資,減輕企業負擔;二是加快國有銀行向商業化改革,使商業銀行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擺脫行政對銀行經營的干預,真正實現銀行投資資金與效率掛鉤;三是積極支持非國有機構探索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新途徑。放寬商業銀行貸款利率浮動范圍,增強金融機構參與經濟活動的能力,及時調整金融監管方針,使防範金融風險與加大對中小企業放款相結合,解決銀行惜貸問題。
(二)根本措施:加快制度創新,優化產業結構、培植經濟新增長點。
通過投入資金的外延擴張,簡單地依靠擴大投入增加貨幣供應來刺激增長,只能引起短期的投資波動,推動低效益的產值增長,使經濟增長呈現低效循環的局面,而且,為了維持原有的經濟增長勢頭,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刺激力度必須越來越大,一旦政策空間用盡,物價下降和生產壓縮將進一步發展。要真正啟動經濟,帶動整個經濟走出低谷,轉入回升和復甦,實現「軟著陸」之後新的一輪「起飛」,必須從制度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宏觀政策運用入手,消除投資、需求、供給三方面的矛盾,擴大有效需求,合理供給結構。
第一、宏觀層次的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在國有經濟的布局進行戰略調整時,要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從國有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功能出發,給國有經濟以正確的定位,使國有經濟能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特有的作用,只有對國有經濟布局進行戰略性調整,才能使國有經濟從根本上走出困境,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效地運行。具體上說,應把政府投資與社會投資方向實現分離和互補,國有經濟只在關系國民經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支配地位,主要是涉及國家安全的領域,壟斷的行業,提供重要公共產品服務的行業中發揮主導作用。堅決使國有經濟從盈利性、競爭性部門撤離出來,減少政府的風險,進而引導民間投資進入這些領域。
第二、產權制度改革。建立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而產權明晰是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特徵,所以國有企業改革必須改革企業產權,把國有企業抽象的產權具體化為明確的出資人,把除少數公共品屬性的國有制企業外的其餘國有制企業的產權轉化為集體或私有產權,把企業的責任落實到個人,將企業家利益與所有者利益掛鉤,以個人財富、任職的薪酬、股份期權擔保,與所有者分離一定比例的資產剩餘索取權。這種剩餘索取權的分離,增強了經營者與所有者的利益效用目標的一致性,使企業成為真正追求所有者財富和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經濟組織,實現企業生產、投資的成本收益財務約束硬化,消除企業作為國家行政分級結構附屬物的慣性。
第三、產業結構調整。結構剛性,使企業無法以市場為導向,生產適銷對路產品,進而使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無法產生作用,社會資源不能由效率低的企業流向效率高的企業,從利潤低的行業流向利潤高的行業,是產生生產過剩的重要原因。所以一方面運用市場這只「無形的手」 優化資源配置,從產量和生產能力兩方面減少過剩供給,改變目前供過於求的失衡狀況,加大對一些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生產能力過的非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調整力度,以縮小無效供給,實現供求平衡,為緩和通貨緊縮奠定基礎。趁著我國處於經濟運行周期的谷底時期,調整產業結構,壓縮無效供給,推動企業聯合、兼並,加強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的質量和競爭能力,擴大第三產業的規模及提高質量,推動結構重組,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另一方面,要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增加科技含量,培植新的主導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在結構改造的基礎上通過技術進步,組織創新要素的優化升級和效率提高來改變我國目前重工業、加工製造業嚴重過剩、高新技術和信息產業薄弱的現狀,是改變我國中間粗、兩頭尖的仿錘狀產業結構的重要手段,用新技術的發明與應新的主導產業的成長,可以使經濟成為新的結構狀態下擴大增長的源泉。通過創新,促進企業進步,培植新的主導產業和新的增長點,使新的投資機會不斷出現,生產規模、就業規模就會隨之擴大,才能實現真正的經濟回升,保證經濟持續有效增長。從市場角度看來,現在大量供過於求的過剩消費品幾乎都是老產品,在質量、使用價值上不能滿足消費者更高層次的需求,無法激起消費者的消費慾望,通過技術改造,加大產品科技含量,使產品適銷對路,滿足消費者的有效需求,必然會促使消費者購買熱情高漲,促進需求的擴張,使經濟重現活力,走出低谷,轉入回升和復甦。
(三)長期措施: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消費是收入的函數,維持消費增長要靠收入的增加作保證,對低收入階層更是如此。因此提高居民收入特別是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縮小各階層收入差距,尤其是搞好西部大開發,縮小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經濟差距,提高西部居民生活水平,改變那裡居民普通存在的消費不足現狀,可以使全社會平均消費傾向提高,從而提高消費水平。另外,改革進度的透明度問題,影響到人們對未來支出的預期,影響消費者即期消費傾向,所以,加快住房改革,使百姓對未來的支出預期明確化。強化對高收入階層的稅收管理,繼續實行目前已開征的個人所得稅,盡早頒布遺產稅的征稅方案,將增加的稅收能過轉移支付手段補貼給低收入的下崗職工、離退休人員,增加其消費能力。完善包括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障體系,解除居民後顧之憂,促進積極消費增長,擴大消費信貸,刺激消費需求。以市場為導向組織農產品的生產,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加快城鎮化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並建立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改變農民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培育開拓農村市場。支持鄉鎮企業進行制度創新,提高經營水平,大力推進小城鎮建設,從而促進農村農業、加工業、商業、運輸業、服務業等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Ⅷ 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為什麼會形成
http://..com/question/7320142.html?fr=qrl3
Ⅸ 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向
2011 年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分析-----祝寶良
祝寶良,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 高級經濟師,商務部特聘專家。
2009年,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的積極作用下,我國經濟遏制了急劇下滑的勢頭,呈現企穩回升的良好態勢,預計全年GDP增長8.5%左右。2011年,世界經濟將出現緩慢復甦,外需有望止跌回升,但我國經濟仍面臨著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自主增長動力不足、銀行不良資產潛在風險增大等問題,預計2011年我國經濟增長8.5%左右,CPI上漲2.5%左右,國際收支平衡狀況繼續改善。2011年,應繼續把保持經濟平穩增長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著力「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
一、我國宏觀經濟呈現企穩回升的良好態勢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政府有針對性地出台了4萬億投資刺激計劃、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加大科技投入、改善民生、穩定出口等多項政策,一攬子計劃遏制了經濟快速下滑,穩定了投資者和消費者信心,促進了經濟穩定回升。
1、內需回升明顯
投資與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前三季度,資本形成拉動經濟增長7.3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拉動4個百分點,內需共拉動經濟增長11.3個百分點,內需增長速度高於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經濟平均9.8%的增長速度。
投資高速增長。1-9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長33.3%,比上年同期加快了5.6個百分點。政府主導的投資成為本輪投資高速增長的重要力量,1-9月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名義增長38.8%,高於平均水平5.5個百分點;從到位資金來看,國家預算內資金投資增長82.7%,高於平均水平43.6個百分點。同時,農業、鐵路、醫療、環保等基礎設施與民生領域投資大幅提高,投資結構得到優化。
消費穩步提高。1-9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5.1%,扣除價格因素後實際增長17.0%,實際增幅高於去年同期3.2個百分點。住房、汽車等消費品市場十分活躍,1-9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由年初的負增長回升至42.9%,汽車銷售增長29.2%,家電、建材、傢具等相關產品消費形勢良好。
2、工業生產加快
1-9月份,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其中一季度增長5.1%,二季度增長9.1%,三季度增幅達到12.3%。發電量呈逐月回升態勢,1-9月份,發電量累計增長1.9%,特別是8、9月份發電增速回升至9%以上。自5月份以來,貨運周轉量增速穩步回升,1-9月份貨運周轉量由1-5月的增長1.8%回升到5%。
3、物價下降勢頭得到遏制
受上年翹尾因素和總需求相對不足的影響,我國居民消費價格、工業品出廠價格都出現同比下降的走勢,1-9月份,居民消費價格下降1.1%,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6.4%。但自7月份以來,我國價格下降的勢頭得到遏制,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環比止跌趨穩,8、9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環比上漲了0.5%和0.4%,工業品出廠價格已連續6個月環比上漲。價格環比水平開始上漲表明擴內需一攬子政策已經消除了通貨緊縮,有助於強化企業和居民對未來經濟增長的信心。
4、經濟景氣穩步回升
國家信息中心研製的「中國宏觀經濟景氣監測預警系統」顯示,與工業生產同步的一致合成指數在2009年2月份見底,3-9月份連續7個月回升,可以判斷我國宏觀經濟下滑勢頭得到遏制並形成企穩回升態勢。領先工業增長約6個月的經濟先行指數在2008年11月份觸底,此後連續9個月穩步回升,表明在未來6個月內,工業生產會繼續回升。反映工業企業信心的全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持續回升,連續六個月位於臨界點50%以上,2009年8月為54.0%,高於上月0.7個百分點,表明未來3-6月製造業將持續增長。預計今年三季度經濟同比增長9%,四季度達到10%,全年增長8.5%,實現全年保8%的目標已成定局。
二、經濟運行中存在著許多突出矛盾和問題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還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經濟發展還面臨不少的矛盾和問題,有的問題還在進一步積累。
1、產能過剩問題突出,有些行業仍在重復建設
目前,我國產能過剩問題較為突出,從低端到高端產能、從內需到外需產能、從傳統到新興產能均不同程度面臨過剩問題。同時,部分項目存在前期工作不扎實、項目管理不規范、項目趨同化傾向突出等問題,重復建設有所顯露。一是外需行業產能過剩問題難以解決。受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以來,中國出口呈現急劇下滑趨勢,導致大部分為外需服務的生產能力出現過剩,其中不僅包括紡織、鞋帽、箱包等低端產能,而且還包括多晶硅、光伏太陽能電池等高端產能。二是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等傳統行業產能已經過剩,但在建和新建項目仍有加大的規模。據統計,2008年底我國粗鋼產能6.6億噸左右,目前實際需求為4.7億噸左右,1.9億噸左右產能出現閑置。水泥行業總產能達到17-18億噸,而市場需求量大約為14億噸,存在3-4億噸過剩產能。三是部分新興行業也顯露產能過剩跡象。新能源、新材料等行業目前在我國屬於新興產業,發展處於起步階段,需求市場尚未充分建立。但是在本輪大規模投資的刺激下,部分新興行業由於新建項目快速增長,產品需求相對滯後,已經出現了產能過剩跡象。
2、經濟增長主要依賴政策拉動,支撐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不強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呈現出「增長靠投資、投資靠政府」的特徵。在政府大規模投資和寬松貨幣政策的配合下,出現了國進民退和國有資本與民爭利的局面,部分國有資本大規模進入競爭性領域,擠出了社會投資。如國有企業在各地土地拍賣中頻頻成為「地王」,中糧收購蒙牛,國有虧損企業山東鋼鐵收購民營盈利企業日照鋼鐵公司,民營航空公司基本退出航空運輸領域。社會投資由於受到市場信心、國外需求、融資約束、市場准入限制等影響,增長乏力,尚未出現由政府投資向民間投資的增長動力轉換趨勢。當前的消費增長也主要靠政策引導和鼓勵,在國民收入分配體制沒有根本性改變的情況下,穩定的消費增長內生機制尚難形成。
3、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貸款潛藏系統性金融風險
地方政府出於融資和保障基礎設施項目資金供給而建立了各種政府投融資平台,作為承貸主體統一向銀行貸款,然後再將貸款轉貸給企業或項目,使債務信貸化。今年新增貸款的增量大部分流向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據人民銀行的調研,2009年5月末,全國共有政府投融資平台3800多家,總資產近9萬億元,平均資產負債率約60%,平均資產利潤率不到1.3%,特別是縣級平台幾乎沒有盈利。政府投融資平台總體負債率較高,盈利能力較低,透明度較低,銀行對平台及地方政府的整體債務水平難以准確評估,信貸資金監管難度較大,政府投融資平台貸款潛藏著系統性金融風險。
三、2011年國際經濟環境略有好轉
面對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實施了一系列經濟刺激政策,自二季度以來,世界經濟出現了積極變化,金融市場基本穩定,股票市場和國際初級產品價格率先上漲。但主要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產能過剩,開工率不高,貿易保護升級,世界經濟復甦過程曲折緩慢。2011年全球經濟緩慢復甦,使我國外部經濟環境有所好轉,出口下滑和外資下降的局面有所改觀。
1、世界經濟復甦過程曲折艱難,全球GDP低速增長
今年二季度以來,世界經濟出現復甦跡象。美國經濟二季度環比下降1%,降幅收窄,最遲四季度實現環比正增長。歐元區二季度環比下降0.1%,其中德國、法國等國家出現正增長,預計第三季度出現環比正增長。日本經濟二季度實現了0.9%的環比增長。但發達國家消費者負債沉重,失業率連創十幾年來的新高,企業投資增長乏力,2011 年主要發達經濟體將呈現出低水平復甦的特徵。
新興市場經濟體總體表現較好。印度、越南等國經濟始終繼續保持增長,印度今年前兩季度經濟增長分別為5.8%和6.1%,一些受金融危機沖擊較大的國家如俄羅斯,7月份工業生產也開始復甦。大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復甦具有地區內需支撐特點,對歐美經濟的依賴度下降。
根據世界銀行預測,全球GDP將在2009年創紀錄地下降2.9%,到2011年略有復甦,增長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7月份預計,2009年世界經濟將下降1.4%,2011年將逐步恢復至增長3%左右。
2、國際金融體系趨於穩定,但隱患仍存
各國金融救助措施促使全球金融體系快速企穩,但是,國際金融市場隱患仍存。一是全球銀行系統恢復尚需時日。在過去的20多個月內,大部分金融機構都進行了大規模的和次級債券相關的不良資產核銷,但是金融機構表內、表外的所謂「有毒資產」,包括次貸、次債及相關衍生品等引發的損失尚未全部核銷。據英國皇家康奈爾咨詢的統計,美國銀行銷賬比例已經佔到國家銀行系統合並資產負債表的53%,佔GDP的4.4%。瑞士、荷蘭、英國和德國的銀行銷賬比例分別佔GDP的15.0%、2%、4.2%和2.8%,這給未來全球銀行系統帶來較大不穩定因素。二是商業房地產貸款可能對商業銀行形成較大沖擊。美國聯邦監管機構2009年9月10日接管了芝加哥的Corus Bank,這是首家在當前經濟衰退中因商業房地產貸款惡化而倒閉的美國大型銀行。Corus的倒閉標志著銀行,尤其是中小型地區性銀行,除住房抵押貸款惡化以外還將面臨新一輪沖擊。
3、國際貿易保護升級影響世界經濟復甦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貿易保護主義趨勢加強。各國推出的保護主義措施約有78項,其中47項已付諸實施。這些貿易保護措施主要包括提高關稅、實施貿易禁令、出口補貼、濫用貿易救濟措施以及多種形式的非關稅貿易壁壘。經濟理論和歷史經驗表明,貿易保護影響經濟發展,但目前國際貿易保護有升級的現象。
4、全球初級產品價格高位震盪,通貨膨脹壓力上升
各國向市場大規模注入流動性已經造成2009年金融資產和不動產價格的大幅上升。從大宗商品市場走勢看,一是低利率和寬松貨幣通過實體經濟總需求的刺激,增加了對基礎大宗商品的需求;二是大宗商品的價格波動與美元存在較高的相關性,美元疲軟支持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三是強烈的通脹預期推動了黃金、石油等保值產品價格上升。明年全球初級產品價格高位震盪,全球通脹會有所回升。
四、2011年中國經濟走勢預測
在國際經濟環境有所好轉、國內現有政策取向基本保持不變的情況下,2011年我國經濟增長有望保持在8.5%左右,CPI將增長2.5%左右。
1、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略有回落,但仍有後勁
推動投資增長的因素仍然較為強勁,固定資產投資仍將繼續保持高增長態勢。首先,2009-2011年兩年內,中央擴大投資4萬億和調整部分行業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等政策效應會在2011年持續顯現。其次,目前施工和新開工項目較多,計劃投資額較大,按時完工在建項目仍需要大量投資,未來投資將保持慣性增長。2009年1-8月份,累計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339844億元,同比增長36.2%;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96739億元,同比增長81.7%。第三,到位資金充裕,1-8月份,到位資金132007億元,同比增長39.1%,超過投資完成額約2萬億,而去年同期和全年到位資金超過投資完成額分別為1萬億和8000億元。第四,在通貨膨脹預期和房地產庫存基本消化的帶動下,房地產投資有可能替代政府投資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第五,促進民間資本投資的政策與規劃的已經出台,將進一步優化民間資本投資的環境、拓寬投資的領域、降低投資的成本,使民間資本增長將獲得較大空間。但2011年政府投資增量將有所放緩,面對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貸款的風險和資產價格上升,新增信貸規模不可能再出現今年的增長水平,相對規模將大大減小。產能過剩、重復建設、國進民退等問題也會抑制投資增長。綜上所述,201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長31%左右,投資仍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2、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保持平穩增長
消費保持平穩增長具備諸多有利因素,第一,收入水平持續增長為擴大消費增強了後勁。2009年上半年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11.2%和8.5%,高於最近5年的平均增長率。隨著就業形勢好轉,農民工返城、農產品價格上升的影響,城鄉居民收入仍將保持較快增長。第二,醫改新方案、農村養老保險全覆蓋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有助於減輕居民的後顧之憂,提高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第三,截止2009年8月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已高達25萬億元,人均約2萬元。同時,股市活躍和房地產價格回升也帶來一定的財富效應,這有利於提高消費者的消費信心。第四,雖然目前住、行等消費熱點增速已經相當高,但汽車消費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梯度擴散的態勢沒有改變,城市化率提高和通脹預期還會刺激住房需求,汽車和住房消費仍將呈現增長勢頭。與此同時,2009年出台的擴大消費政策在2011年將出現遞減效應,價格上漲會導致居民的實際購買力下降。預計2011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8.5%,實際增長15.6%左右,略低於上年水平。
3、外貿出口有望小幅增長但外貿順差繼續縮小
世界經濟由大幅度負增長轉為小幅正增長,是我國出口恢復增長的基礎性因素,數量分析顯示,我國出口量對世界經濟總量彈性為5.3,即世界經濟每上升或下降一個百分點,我國出口量隨之上升或下降5.3個百分點。國際市場價格回升和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上升有力於提高我國的出口價格水平。為穩定外需,國家在出口信用保險、出口稅收、貿易融資、加工貿易、清理不合理收費等方面出台了大量外貿扶植政策,這些外貿扶植政策會繼續發揮作用。但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消費模式出現轉變,美國居民的儲蓄率由負儲蓄回升到5%,歐洲居民家庭儲蓄率也在上升,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對我國商品的需求。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加劇,美國、歐盟等國不斷加大了對我國產品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力度,貿易摩擦明顯增多。綜上所述,雖然全球經濟溫和復甦,我國出口形勢依然不容樂觀。內需強勁有助拉動進口進一步加速。初步預計,2011年我國出口將增長6%左右,進口增長11%左右;有望實現外貿順差1900億美元,比上年減少15.5%。
4、工業生產增速略有加快
2009年上半年,我國工商企業基本完成了「去庫存化」任務,部分產品庫存量已低於正常水平。從2009年下半年起,國內外工商企業回補庫存有助工業增速繼續加快。在世界各國經濟刺激政策不變、國際市場需求溫和回升、國內投資消費需求強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11年,我國工業生產增速全年略高於今年;受基數和政策效應遞減的影響,有可能出現上半年高於下半年的運行態勢。初步預計,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將增長10.3%左右。其中,重工業增長10.7%左右,輕工業增長9.5%左右。
5、價格水平將溫和回升
2011年,國內經濟增速仍在潛在增長率下限附近波動,總需求仍顯不足,特別是部分行業嚴重產能過剩,以及糧食庫存比較充裕等問題,物價水平難以大幅回升。國內物價上漲主要表現為因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高位運行帶來的輸入型通脹。2009年下半年以來,國家主動調整水價、油價等公共產品價格,也會直接加大居民消費價格上漲壓力。此外,上年物價低增長的基數因素對物價水平帶來一定影響,據初步測算,2011年CPI翹尾因素為1.2%左右,PPI翹尾因素為3.6%左右。預計2011年CPI增長2.5%左右;PPI增長5%左右。
五、宏觀調控的思路和建議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2011年,應以「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為基本政策取向,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將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結合起來,以體制改革為主要動力,積極促進需求結構、產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的調整,在穩定經濟增長中,使結構調整、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為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奠定基礎。
1、以「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為基本政策取向
「穩增長」是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當前,我國經濟增長仍低於長期潛在經濟增長速度,物價上漲壓力不大,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仍應是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但將「保增長」改為「穩增長」,主要是考慮到國際國內不穩定因素仍然很多,需要繼續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避免經濟大起大落。既防止在經濟回升過程中因繼續「保增長」的政策力度過大過急,導致投資過快增長,引發通貨膨脹;又要防止因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力度和政策效應減弱,經濟出現第二輪下滑。
「調結構」的迫切性進一步增強。在政府投資效應逐漸減弱的情況下,如果不通過需求結構、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等結構性調整來釋放居民自發性消費和民間自主性投資,難以解決產能過剩、重復建設、國進民退等問題,難以實現增長動力由「政策刺激內需增長」向「自主性內需增長」的切換,難以保持宏觀經濟的持續穩定較快增長。
「促改革」是實現結構調整的根本路徑。當前的改革選擇重點應以有利於擴大消費、有利於產業結構調整、有利於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發展為突破口,通過推動資源價格和要素價格改革實現經濟結構調整,通過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居民消費,通過深化壟斷性行業、公用事業和社會發展流域的管理體制改革,加大促進民營企業發展。
「惠民生」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宏觀調控政策的重點向民生傾斜,財政支出和信貸投放要更好得滿足民生需求和增加就業,使得老百姓真正得到經濟回升帶來的好處。
2、堅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
建議2011年財政赤字規模按1.2萬億元考慮,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達到3.4%左右,略高於2009年的水平。這樣的財政政策既積極又穩妥。新增財政支出在繼續完成現有公共投資項目的同時,應更加積極地促進結構調整和改善民生。
加大結構性減稅的力度。一是針對增加居民收入和擴大消費,較大幅度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並維持對「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節能產品惠民政策」、「汽車、家電以舊換新」、經濟型轎車、居民購買首套自住住房的稅收優惠;二是針對自主創新,落實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同時可考慮對中小科技型企業實行3-5年的企業所得稅減免;三是對企業節能減排投資給予所得稅稅前加計扣除等措施。
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更加突出結構調整和改善民生,繼續加大對「三農」、產業調整、自主創新、節能減排、收入分配和廉租房、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的投入力度。進一步落實好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中確定的各項財稅扶持政策,增加對基礎科學研究、重大科技專項、重點工程實驗室的投入。
3、堅持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要立足「適度」,在有保有壓、優化貸款結構、確保貸款投向實體經濟的前提下,為經濟的持續復甦提供寬松的資金條件。避免信貸投放再次出現2009年上半年過度膨脹的狀況,建議2011年新增貸款規模保持在8萬億元左右,M2增速控制在19%左右。
規范銀行信貸流向,堵住銀行資金和信貸流入資產市場的一些政策漏洞,要促使商業銀行信貸投放向實體經濟傾斜,可以對商業銀行提出強制性要求,保證繼續寬松的信貸和資金大部分進入實體經濟。積極引導商業銀行對信貸投放進行結構性調整,在保持公共投資項目建設的配套貸款合理增長的同時,解決經濟復甦由政府推動向市場自主性增長的動力切換問題。信貸投放要向有效推動民間投資和住房、汽車等消費增長傾斜。加大對重點區域的信貸投放,通過支持區域性的經濟增長點,以點帶面促進經濟發展。
4、推進有利於結構調整和惠及民生的關鍵領域改革
推進資源價格改革。積極推進水、電力、成品油等重要能源資源價格改革,進一步完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改革,使價格不僅反映要素的市場供求狀況,而且要反映其稀缺性以及環境保護成本,並推進要素市場主體培育和監管體系建設。
推進金融體制改革。一是允許民間資金以適當的方式進入金融市場提供金融服務,加大小額貸款公司的推廣力度,適當加大民間金融機構的杠桿比例。二是積極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三是發展資本市場,拓寬融資渠道。盡快建立完善的退市機制,改變目前「只進不出」的不利局面,真正做到優勝劣汰;完善市場交易制度,盡快引入做空機制,適時推出股指期貨交易,降低市場風險。
加快推進收入分配改革改革。一是要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努力提高勞動者報酬,實現國民收入分配向居民傾斜。二是落實好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三是提高農民收入,保持合理的農產品價格。
推進壟斷行業市場准入改革。在鐵路、通信、航空、石油化工等壟斷行業和公用事業與社會發展領域引入競爭,盡快清理不合理的限制性行業准入制度,鼓勵民營企業進入這些領域。國有資本應從房地產等競爭領域逐步退出來。
希望採納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