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蘋果公司的企業籌資方式是什麼
蘋果公司的企業籌資方式是債券融資、股票融資等多種融資方式
籌資方式(Financing Modes)是指可供企業在籌措資金時選用的具體籌資形式。
我國企業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籌資方式:
①吸收直接投資;
②發行股票;
③利用留存收益;
④向銀行借款;
⑤利用商業信用;
⑥發行公司債券;
⑦融資租賃;
⑧杠桿收購。
其中前三種方式籌措的資金為權益資金,後幾種方式籌措的資金是負債資金。
② 蘋果公司歷史融資進程及其融資戰略變化
摘要 資本沉浮錄一蘋果公司的創業
③ 蘋果等知名科技巨頭相繼被曝出造車計劃,這會不會掀起第二輪新造車浪潮
是很有可能掀起第二輪新造車的浪潮,更多的資本巨頭投入到造車行業,會大大刺激這個行業的發展。
④ 蘋果三個主要創始人喬布斯,沃茲,馬庫拉當時是平分蘋果公司股份的,那按照蘋果公司現價值5000億美元
各種PE,VC公司投入的錢都會稀釋創始人所持的股份。舉個例子,阿里巴巴創業初期共有18位創始人,馬雲佔了30%以上的股份,但你看今天,阿里巴巴在NYSE上市,馬雲所佔股份僅為7.74%,這也是被稀釋的結果。
PS.馬雲比較聰明,發明了合夥人制度,從而將阿里巴巴集團的控制權牢牢掌控在手中。相比之下,jobs就沒這么聰明,在Apple被他曾經「你要賣一輩子糖水,還是跟著我們改變世界?」這句話打動而加入Apple的John Sculley趕出了Apple。
⑤ 2013年4月末蘋果公司債券發行的市場反應如何•B\發行債券來為回購股票融資,是不明智的做法。你
摘要 這項共分六部分的債券發售交易總共吸引了500多億美元的資金
⑥ 創業公司天使輪,A輪 IPO融資時如何分配股權
現在創業者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年輕。對創業公司而言,一個好的股權安排無疑至關重要,說最重要也不為過。我在這方面雖沒有直接經驗,但頗看過一些書籍資料,今天總結提煉一番,供創業者們參考。
理想狀態下,創業公司會經歷五個階段:起始→獲得天使投資→獲得風險投資(通常不止一輪)→Pre-IPO融資→IPO。通常而言,如能進展到Pre- IPO階段,創業基本上就大功告成了。股權安排是一個動態過程,即使公司已經上市,也會因發展需要而調整股東結構。但無論哪個階段,股權分配都遵循三個原則:公平、效率、控制力。
公平是指持股比例與貢獻成正比,效率是指有助於公司獲得發展所需資源,包括人才、資本、技術等,控制力是指創始人對公司的掌控度。
在起始階段,產品尚未定型,商業模式還在探索之中,核心團隊也沒有最後形成。此時,股權分配的要義是公平體現既有貢獻,確定拿最多股權的公司主心骨,同時為未來發展預留空間。
以矽谷最有名的三家公司為例。蘋果,起始階段的股權比例是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各45%,韋恩10%;谷歌,佩吉和布林一人一半;Facebook,扎克伯格65%,薩維林30%,莫斯科維茨5%。
蘋果電腦是沃茲尼亞克開發的,但喬布斯和沃茲股份一樣(沃茲的父親對此非常不滿),因為喬布斯不僅是個營銷天才,而且擁有領導力,對公司未來意志堅定激情四射。而沃茲生性內斂,習慣於一個人工作,並且只願意兼職為新公司工作,喬布斯和他的朋友家人百般勸說才同意全職。至於韋恩,他擁有10%是因為其他兩人在運營公司方面完全是新手,需要他的經驗。由於厭惡風險,韋恩很快就退股了,他一直聲稱自己從未後悔過。
Facebook是扎克伯格開發的,他又是個意志堅定的領導者,因此占據65%,薩維林懂得怎樣把產品變成錢,莫斯科維茨則在增加用戶上貢獻卓著。
不過,Facebook起始階段的股權安排埋下了日後隱患。由於薩維林不願意和其他人一樣中止學業全情投入新公司,而他又佔有1/3的股份。因此,當莫斯科維茨和新加入但創業經驗豐富的帕克貢獻與日俱增時,就只能稀釋薩維林的股份來增加後兩者的持股,而薩維林則以凍結公司賬號作為回應。A輪融資完成後,薩維林的股份降至不到10%,怒火中燒的他乾脆將昔日夥伴們告上了法庭。
薩維林之所以拿那麼高股份是因為他能為公司賺到錢,而公司每天都得花錢。但扎克伯格的理念是「讓網站有趣比讓它賺錢更重要」,薩維林想的則是如何滿足廣告商要求從而多賺錢。短期看薩維林是對的,但這么做不可能成就一家偉大的公司,扎克伯格對此心知肚明。
Facebook正確的辦法應當是早一點尋找天使投資,就像蘋果和谷歌曾經做過的那樣。在新公司確定產品方向之後,就需要天使投資來幫助自己把產品和商業模式穩定下來,避免立即賺錢的壓力將公司引入歧途。
這方面蘋果和谷歌都很幸運。蘋果開業後非常缺錢,喬布斯甚至打算用公司1/3股份換取5萬美元(約等於今天的15萬美元)。這時候馬庫拉出現了,這位經驗豐富的矽谷投資人不僅帶來了公司急需的25萬美元運營資金,還帶來了寶貴的商業經驗,他只要求26%股份。這樣,蘋果新的股權結構變成:喬布斯、沃茲、馬庫拉各26%,剩下的22%用來吸引後續投資者。根據《喬布斯傳》里的描述,喬布斯當時心想:「馬庫拉也許再也見不到自己的25萬美元了!」
谷歌的兩位創始人同樣在公司開張不久就揭不開鍋了,他們想籌集5萬美元,但是SUN公司的創始人之一、矽谷風投人貝托爾斯海姆給他倆開了張10萬美元的支票。我搜遍了網路,翻看了三本谷歌傳記,也沒查到這10萬美元換取了多少股份。但自上世紀末以來,天使投資人所佔的股份,一般不低於10%,也不會超過 20%。
Facebook的天使投資人是帕克的朋友介紹的彼得·泰爾,他注資50萬美元,獲得10%股份。這之後,Facebook的發展可謂一帆風順,不到一年就拿到了A輪融資——阿克塞爾公司投資1270萬美元,公司估值1億美元。7年後的2012年,Facebook上市,此時公司8歲。
谷歌從天使到A輪的時間差不多是一年。矽谷著名風投公司KPCB和紅杉資本各注入谷歌125萬美元,分別獲得10%股份。5年後的2004年,也就是公司創立6年後,谷歌上市,近2000名員工獲得配股。
蘋果公司在馬庫拉投資後沒有經歷後續融資,4年之後上市,上百名員工成了百萬富翁,此時公司5歲。
這三家都是產品導向的公司,有了產品才去注冊公司,但即使在產品導向的公司,產品也不是一切,公司得以運轉,除了需要產品(技術)人才,還需要市場人才和運營人才,創業初期,融資人才尤其重要。更重要的,公司需要Leader,也就是主心骨。具備了這五項要素,創業團隊才算搭建完畢。
很少有公司在注冊之時就全部擁有上述5項能力,這就是說,創業團隊不是一下就組建完畢的,最初的團隊成員需要仔細評估自己有什麼,缺什麼,並在此基礎上制定股權分配方案。我認為,在公司主要資產是夢想和未來時,像蘋果公司那樣預留股份,比像Facebook那樣通過增發稀釋股份更加簡明易行,潛在麻煩也更少。
隨著公司逐漸變大,資本需求會越來越旺,後續融資不可避免,引進經驗豐富的運營人才也必須授予其股權或期權,這些都會稀釋創始人的股權。事實上,創始人在公司長大之後如何不被董事會踢出自己創辦的公司,早已是矽谷的經典話題之一。在這個問題上,蘋果谷歌Facebook的故事也各不相同。
喬布斯在蘋果上市4年半後被趕出了蘋果公司,踢他屁股的人是他請來的CEO斯卡利。「你是想賣一輩子糖水,還是想抓住機會改變世界」,當年喬布斯用這句話打動了斯卡利,後者沒能改變世界,但是改變了喬布斯。
公平地講,喬布斯被趕走完全是咎由自取,蘋果董事會1985年趕走他和1997年請回他都是對的。但是,沒有一個創始人願意失去自己的公司,而他們也有辦法做到這一點,那就是採用雙層股權結構。
蘋果當年是單一股權結構,同股同權,蘋果上市後,喬布斯的股權下降到11%,董事會里也沒有他的鐵桿盟友(他本以為馬庫拉會是),觸犯眾怒後的結局可想而知。
谷歌則在上市時重拾美國資本市場消失已久的AB股模式,佩吉、布林、施密特等公司創始人和高管持有B類股票,每股表決權等於A類股票10股的表決權。 2012年,谷歌又增加了不含投票權的C類股用於增發新股。這樣,即使總股本繼續擴大,即使創始人減持了股票,他們也不會喪失對公司的控制力。預計到 2015年,佩吉、布林、施密特持有谷歌股票將低於總股本的20%,但仍擁有近60%的投票權。
Facebook前年上市時同樣使用了投票權1:10的AB股模式,這樣扎克伯格一人就擁有28.2的表決權。此外,扎克伯格還和主要股東簽訂了表決權代理協議,在特定情況下,扎克伯格可代表這些股東行使表決權,這意味著他掌握了56.9%的表決權。
這樣的股權結構當然能夠確保創始人掌控公司,而像佩吉布林扎克伯格這樣的創始人深信沒有哪個股東能比他們更熱愛公司更懂得經營公司,因此只有他們控制公司才能保證公司的長遠利益,進而保證股東的長遠利益。
在中國,公司法規定同股同權,不允許直接實施雙層或三層股權結構,但公司法允許公司章程對投票權進行特別約定(有限責任公司),允許股東在股東大會上將自己的投票權授予其他股東代為行使(股份有限公司)。因此,雖然麻煩,但也能做到讓創始人以少數股權控制公司。
問題是,投資人也許並不想這么做,雖說自己的孩子自己最心疼,但犯糊塗的爹媽也有的是。一旦創始人大權獨攬,犯個大錯就可能讓投資人血本無歸。
的確,兩種說法都有道理。但在實際中,雙層或三層股權結構能否實施,唯一的決定因素就是創始人和投資人誰更牛。
⑦ 蘋果市值達到3萬億美元引發熱議,為何該公司能達到如此高的市值
對於蘋果公司來說,之所以能達到這么高的估值和美股本身有著一定的聯系,但是最為根本的還是蘋果公司本身的實力過硬。
最後,蘋果的軟硬體生態為蘋果的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對於蘋果公司來說,不論是他的iOS系統還是蘋果的各類硬體,他都希望打造一個生態系統,讓消費者進入到這個系統當中就難以自拔,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增加用戶的粘性,從而增加自己的銷售利潤,所以說對於蘋果公司能夠達到今天的程度,是和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的。
⑧ 蘋果公司該如何處理龐大的現金流
蘋果公司在過去十年中取得了令人驚異的成功。從MacBook到iPhone再到iPad,蘋果公司的產品抓住了消費者的想像力,重新創造了市場,也為公司及其股東帶來了大把利潤。蘋果股票市值出現了飆升,成為首家萬億美元公司。 隨著利潤的增加,據最新統計,蘋果囤積了1370億美元現金超過了它能夠盈利經營的規模(至少就目前而言)。因此,蘋果公司明智地把現金投資於全球金融賬戶而不是業務經營。與此同時,它大獲成功的產品仍在源源不斷地創造更多現金。 圍繞蘋果公司的股東積極主義凸顯出短視問題的重要性和爭議性。股東積極主義者大衛·埃因霍恩(David Einhorn)出場了。他的對沖基金綠光資本(Greenlight Capital)一直施壓蘋果公司派發合適比例的現金。對於這一行為,許多評論持負面態度:埃因霍恩的建議是短視的金融工程思維,而其針對的是一家從成功走向成功的公司,是最糟糕的美國股市短視行為。 或許誠然如此。或許投資者關於偉大公司的論斷下得太草率了。然而,盡管聽起來十分奇怪,派發現金對於蘋果公司來說或許是高明的長期戰略。 最近我用兩個非標准角度解釋了企業短視的問題。第一是某些短視是明智的。大企業面臨著日益多變的經濟、技術和政治環境其原因包括全球化、競爭激烈的市場、技術變化改變企業經營環境潛力的提高以及政府對商業利益影響的增加。在這一多變的環境下,大公司必須在做出長期大型決策之前三思而後行。 第二,我描述了新出現的數據如何意味著傳統智慧更快的金融市場交易讓它們比以前更加偏向於短視的度量問題。這一觀點的支持者指出,紐約和倫敦交易頻繁,大公司股票的平均持有期在最近幾十年來逐步縮短。事實上,這一變化可能是由一小撮快速交易者導致的,而不是因大股東縮短持有期造成的。事實上,美國核心股東如富達基金公司和先鋒基金公司在最近幾十年裡平均持有期有所增加。 長期以來,企業的生命周期一直是:年輕公司具有創新性,短缺現金,不得不疲於融資;一些企業獲得了成功,賣出了產品,收入的現金超過了它們的需要。偉大的公司收獲這筆現金並投資於更優良的場頻,把企業帶向新高峰。蘋果就是這類公司之一。 走到這一步並了解自己的企業,會把更多的所屯現金返還投資者,讓投資者投資於別處。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諸多行業特別是國內石油行業面臨著這一問題,經濟學家邁克爾·延森(Michael Jensen)將這描述為合理處理自由現金流的管理挑戰。 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待蘋果問題:如果蘋果繼續成功,它難道不能從它的巨星產品中如iPad、iPhone和MacBook獲得創新所需要的現金嗎?蘋果公司大約七成的收入來自iPhone和iPad。這些產品會一直成功下去,還是會被取代?這些產品的成功是來自蘋果獨一無二的資產史蒂夫·喬布斯的結果,還是因為該公司在生產下一個熱門產品的競爭中卡到了最佳身位?短期誘惑會不會太大以至於蘋果公司管理層不願把這1370億美元放在銀行,而是把一部分甚至全部投資於無法獲得長期成功的項目中? 沒准甚至極有可能蘋果公司的最佳長期動作是把這筆未使用現金的一大部分拿出來還給股東,讓後者把它們重新投入到經濟中。與此同時,它還可以通過偉大產品繼續帶來的現金為下一個熱門產品融資。飽受批評的短視或許是正適合蘋果公司的長期財務戰略。
⑨ 為什麼中國出不了蘋果公司
摘要:蘋果公司在成立之初的融資包括來自一位百萬富翁9萬美元的天使投資,從商業銀行獲得的25萬美元信用貸款,以及60萬美元風險投資。之後,公司順利資發展,並且在4年之後成功上市發行股票。由於美國的公司上市制度是"注冊制",只要公司符合了公開的標准,就可以上市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