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我國當前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及融資現狀

我國當前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及融資現狀

發布時間:2022-03-25 03:50:23

Ⅰ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

一、背景簡介
隨著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與非國有經濟部門的蓬勃發展,中小企業在經濟運行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日益顯現。在經濟轉型背景下,由於金融體制、機制和政策、社會信用體系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中小企業的發展客觀上存在許多其自身難以克服的經濟、制度以及法律等方面的矛盾和問題。在這些難題中,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作為一個普遍性的難題,更是首當其沖。融資困難已經成為制約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如果這個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將嚴重製約中小企業乃至國民經濟的發展。
二、中小企業發展階段
中小企業是指經營規模中等以及中等以下的企業,是相對於大企業而言的。目前,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對中小企業的界定尚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企業融資是以企業為資金融入者(即企業是資金融入主體)的融資活動,它是指企業從自身生產經營現狀及資金運用情況出發,根據企業未來經營與發展策略的要求,通過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利用內部積累或向企業的投資者及債權人籌集生產經營所需資金的一種經濟活動。
任何一個企業從提出構想到企業創立、發展、成熟,存在一個成長的生命周期,一般分為種子期、創建期、生存期、擴張期、成熟期。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對融資的要求不同,不同階段所需的資金有不同的特點。
(一)種子期的融資特點。在這個時期,創業者需要投入相當數量的資金進行研究開發,或者對自己的創意進行測試或驗證。因此,種子期所需的資金並不多,投資主要用於新技術或新產品的開發、測試。
(二)創建期的融資特點。創建期的企業需要著手籌建公司,把研製的產品投入試生產,因此需要一定數量的「門檻資金」。只靠創業者的資金往往是不能支持這些活動的,並且由於沒有過去的經營記錄和信用記錄,從銀行申請貸款的可能性也甚小。因此,這一階段的融資重點是創業者需要向新的投資者或機構進行權益融資。
(三)生存期的融資特點。生存期的企業需要大力開拓市場,推銷產品,因此需要大量資金。由於股權結構在公司成立時已確定,再想利用權益融資一般不易操作,因此,此階段的融資重點是充分利用負債融資。
(四)擴展期的融資特點。進入擴展期後,企業的生存問題已基本解決,企業擁有較為穩定的顧客和供應商以及比較好的信用記錄,取得銀行貸款或利用信用融資相對比較容易。但企業發展非常迅速,原有資產規模已不能滿足需要。為此,企業必須增資擴股,注入大量新的資本金。
(五)成熟期的融資特點。在成熟期,企業已有自己比較穩定的現金流,對外部資金需求不像前面的階段那麼迫切。成熟期的工作重點是完成企業上市的工作。
三、中小企業融資難原因分析
(一)內部積累少。主要指中小企業缺乏內部積累能力,內源融資不足。隨著我國中小企業的不斷成長、改革的推進及其內部分配體制的調整,企業可支配的財力逐漸增大,但真正用於生產發展的卻很少。企業在利潤分配中普遍存在著「重消費、輕積累」的短期化傾向,缺乏長期經營思想,自身積累意識淡薄,很少從企業發展角度自留資金來補充經營資金之不足。
(二)內部制度不規范。在種子期、創建期、生存期,大多數中小企業的內部制度還不完善。初建時還沒有管理經驗,在外界產生的影響不足以很容易地得到資金。種子期企業就需要投入資金購買材料,在企業管理制度方面,需要一套合理的財務制度。在融資方面,企業缺乏正式的企業規劃和融資規劃,缺乏對企業自身的了解,過分追求短期目標,很少考慮企業的長期發展戰略。即便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對企業的項目感興趣,當問及企業產品、市場、未來計劃等問題時,難以提供出一份真實描述企業的文件,不能給投資者提供一份好的資金使用計劃,影響了企業的融資能力。
(三)初建期資信度不高。在創立和發展期,我國中小企業在信用方面存在很大問題。由於企業剛建不久,資金不充裕,在各方面也缺少經驗。初建期,中小企業固定資產少,流動資產變化快,無形資產難以量化,經營規模小,流動資金少,難以形成較大的、穩定的現金流量,因而在需要融資以補充流動資金時,相關部門不得不懷疑其到期的償債能力。這是導致銀行難以放貸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很容易導致銀企間較高的信息不對稱,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成本和銀行授信成本。
(四)金融體系方面。隨著改革的深入,銀行對基層分支機構的信貸審批權集中到上級審批,部分銀行甚至收到了一級分行。這樣一來,中小企業在向銀行申請貸款時,往往會受到一些阻礙。例如,在提出申請貸款到真正拿到貸款的時間加長,各項審批嚴格了,審批時間也變長了。同時,審批否決率大幅提高,使得企業都不願意費盡周折去申請無結果的貸款,因而也無法激勵管理者、信貸人員去開拓信貸市場,同時許多商業銀行規定信貸員「誰貸款,誰負責」,即誰貸的款由誰負責催收,不能清收的由信貸員負責,對於按時收回本息和多發放有效貸款缺少獎勵措施,而對出現的呆賬、壞賬對信貸員懲罰。由於內部激勵機制的不完善,銀行信貸管理人員為避免承擔責任,基本放棄了那些風險大但有更高收益預期的項目,從而進一步限制了中小企業的貸款。
(五)政府方面。近年來,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實行「抓大放小」,商業銀行實行「雙優」、「雙大」信貸戰略,即集中有限資金,優先支持優勢產業、優質客戶和大企業、大項目,而對中小企業卻沒有具體的政策支持。雖然有《中小企業促進法》但也只是一個大的框架,沒有具體扶持我國中小企業的優惠措施。國有大中型企業可以享受掛賬停息、呆賬准備等優惠政策,同時大企業資金周轉困難政府也會出面與銀行進行調解和協商,而中小企業則無法享受同等待遇。
可以說,政府的政策和制度是中小企業生存的土壤,是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重要影響因素。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小企業融資缺乏法律的支持和保護,從政府的角度來講,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立法是最為關鍵和重要的。信用法制不健全使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和企業的經濟行為缺乏剛性約束。針對中小企業,沒有健全的信用擔保體系的法律、法規,失信者認為有空可鑽、有利可圖,利益驅動又導致中小企業信用機制日益弱化,由失信走向無信,使守信者機會成本更高。
(六)市場信用擔保體系方面。由於種種原因,中小企業自身風險相對較高,沿用一般的信用評價體系,中小企業多為貸款風險較大的對象,而其貸款筆數多、金額小,銀行很難針對其特點設計符合其要求的貸款。而規范的中介服務機構例如專門的信用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向金融機構提供專門化的信用保證,一方面可降低銀行貸款風險,一方面中小企業也可及時獲得所需資金。而我國這樣的中介機構嚴重不足,我國為中小企業擔保的中介機構剛剛起步,且分布零散,沒有形成體系,大多數擔保服務機構規模較小、資金實力不強,無法發揮降低風險和轉移風險的作用。

Ⅱ 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中小企業融資是指金融機構針對中小企業推出的定製化融資解決方案,由現有企業籌集資金並完成項目的投資建設,無論項目建成之前或之後,都不出現新的獨立法人。貸款和其他債務資金實際上是用於項目投資,但是債務方是公司而不是項目,整個公司的現金流量和資產都可用於償還債務、提供擔保;也就是說債權人對債務有完全的追索權,即使項目失敗也必須由公司還貸,因而貸款的風險程度相對較低。
1.1中小企業融資的概念及特點
所謂中小企業通常指的是由單個人或多少人提供資金組成,劃分標准主要有負責企業工作的部門根據企業職工人的人數、銷售額、資產總額等指標,結合行業特點定製。中小企業融資是資金籌集的行為和過程,根據企業自身的生產經營情況,企業資金的擁有狀況,以及公司未來經營發展的需要,通過科學的預測和決策,是企業經營管理活動需要的理財行為。
1.2融資方式和融資渠道
在當下的企業融資過程當中,由於其融資對象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在學術領域會將其劃分為內源與外源兩種融資方式。雖然,在具體的實施過程當中,不同的融資方式會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是,其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是相通的。那就是促進中小企業在運營中獲得更大層面的資金支持,從而避免由於資金的緊張而影響了中小企業發展的穩定性。中小企業的主要融資的渠道包括股權融資、銀行貸款、風險投資、天使投資、中小企業債券融資、融資租賃、典當等。
2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資金是一個企業發展的重要保證,穩定的融資渠道是企業資金的重要來源。因此,穩定的融資渠道是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的前提。在我國中小企業的信譽評級不高,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1)內源融資依賴性大。由於我國中小企業多為個體經營或家族式的管理企業公司的規模比較小,科技創新能力比較差。一般來說,主要是通過銀行或基金等進行資金投資,所以大多數採用內源性融資來解決公司資金短缺的問題,但是這些投資公司為企業發展提供的資金是有限的,因此中小型企業在發展時期是遠遠不夠。
2)外界支持力度小。在我國頒布的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來提高中小企業發展的環境,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中小企業的稅收或發展的壓力,但是解決中小企業發展成本存在一定壓力,尤其是中小企業由於法律法規的意識淡薄和法律法規的保障制度,導致中小企業在法律上面臨著很多不平等的待遇,影響著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

Ⅲ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現狀有哪些

根據有關資料,到目前為止,我國大約有中小企業4200多萬戶,占企業總數的99.8%,經工商注冊的中小企業數量460萬戶個體、私營企業達3800萬戶。中小企業所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左右,生產的商品占社會銷售總額的60%,上繳的稅收已經超過總額的一半,提供了全國80%左右的城鎮就業崗位。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中小企業成為擴大就業的主渠道。提供了大約75%的城鎮就業崗位,不僅安置了大量的城市下崗職工,還吸收了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有效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和就業問題,緩解勞動力供求矛盾,從而保證了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中小企業正成為我國創新的主力軍。

中小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迅速發展的的同時,也遇到很多問題。其中,資金緊張,融資渠道狹窄已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十分狹窄,除了少數大型知名企業,一般的中小企業企業融資能力都有限。目前,企業的融資渠道不外有三種:向銀行申請貸款、發行企業債券、發行股票上市直接融資。政府已將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作為國有企業特別是關繫到國有經濟控制力的大中型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措施,中小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和股票上市融資很困難。另一方面,由於涉及到金融風險問題,中小企業發行企業債券也難以得到批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小企業的資金主要靠自有資金和銀行貸款。實際上中小企業業從銀行獲得貸款也是十分困難的。

從目前情況來看,中小企業尚未建立起外部市場融資體制,基本是內部融資,自我滾雪球式發展,致使企業很難形成規模生產。中小企業所面臨的資金矛盾非常突出,許多有項目有盈利的企業由於難以籌措到必需的資金而不能最大規模地發揮其能力,這已經成為制約民營企業的重要「瓶頸」。

要想促進中小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迅速發展,必須建立完善的融資體系,最根本的是建立起企業外部融資體制,即市場融資體制。

Ⅳ 我國中小企業現狀的特點

◆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方式◆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國有企業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中小企業在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推動技術創新和增加就業機會、維護社會穩定等各個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中小企業的經營困難尤其是融資困難已引起整個社會的廣泛關注。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融資方式比較單一,缺乏直接的市場融資渠道,據統計,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總量中主要依靠商業銀行貸款和民間借貸的融資方式佔到了50%以上;其次是借貸期限較短且數目普遍不大,主要是用來解決臨時性的流動資金,很少用於項目的開發和擴大再生產等方面;另外現在整個社會包括許多商業銀行信貸觀念還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對中小企業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足夠的重視,普遍認為將資金投向中小企業風險高、成本高、工作量大且收效不大。
從現階段來看,我國中小企業要獲得自身發展所急需的資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途徑:
信貸支持
向銀行貸款是中小企業的主要途徑。然而,由於體制方面的種種原因,加上受「抓大放小」思想的影響,我國的商業銀行一直以來把國有大中型企業作為主要的服務對象,忽視了與中小企業之間的業務溝通和聯系。近年來,隨著中小企業的迅猛發展,國家對中小企業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中國人民銀行先後頒布了《關於進一步改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和《關於加強和改進對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各商業銀行也結合各自具體情況,制定出相應的辦法和措施,積極調整信貸結構,加強信貸管理,主動聯系、培育和扶植了一批有前途、有信用的中小企業客戶群。
對於中小企業來說要抓住機遇,獲取信貸支持必須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必須樹立自身良好形象,加強與銀行之間的信息溝通,以往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業務聯系較少,對中小企業的信用、財務狀況缺乏了解,中小企業要獲得信貸部門的進一步支持,就必須加強信用意識,自覺還貸,規范自身的金融行為,同時及時將企業的生產、經營、財務狀況信息反饋給銀行,實現信息的實時溝通,建立一種相互信賴的合作關系;其次要規范財務管理,這一點尤為重要,中小企業要贏得銀行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須提供准確、真實有效的會計報表,如實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確保自身的各項經濟活動和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同時加大技術投入、提高管理水平、規范公司結構,現在商業銀行紛紛將扶持高科技中小企業作為工作重點,要想獲得貸款支持,就必須進行技術改造,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一個企業要獲得更好的發展,進行科學的管理,在經營體制和管理方式方面努力向現代企業靠近,才能在信貸部門的評估中獲得較好的印象。
證券市場
證券市場是企業獲得發展所需資金的最佳途徑。然而,對於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來說傳統的證券市場門檻實在是太高,而主要面向中小企業尤其是具有高成長性的高科技企業的香港創業板市場的要求則相對較低,它在服務對象、上市標准、交易制度等許多方面都不同於主板市場,具體來說它對於企業的股本總額的要求可以少於5000萬港元;開業時間可以少於3年;不設最低盈利要求;最低公眾持股量為總股本的10%等。據統計,2001年中國內地企業香港上市集資180億港元,其中中小型企業包括民營企業在內佔了一半以上的份額,超過了內地股市的同期集資額。
隨著我國二板市場的正式啟動,必將有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從證券市場獲得大量的資金支持。目前即將在我國二板市場上市的企業多為從事高新技術產業或市場前景極佳的傳統行業公司,他們大多在其經營領域內擁有先進的、獨創的、完整的知識產權,公司結構合理、主營業務突出、財務指標良好且資金需求急切,回報較為迅速明顯的中小企業。要申請進入二板市場,首先必須具備以下一些基本條件:有形資產800萬元以上,注冊資金1000萬元以上;發行股東人數至少達到300人,每人至少1000股;不要求有較高的盈利狀況,但應至少具備2年以上的經營記錄,並能充分反映其高增長性;主營業務必須占其銷售收入的70%以上;主營業務的銷售收入、利潤遞增額要求在30%以上。
融資租賃
融資租賃在國外較為普遍,而我國目前這方面的業務量還很小,在資本市場中所佔的份額不及美國的1%,約為韓國的1/10。簡單說,融資租賃是設備購買企業向租賃公司提出融資申請,由租賃公司進行融資,向供應廠商購買相應設備然後將設備租給企業使用,從而以「融物」代替「融資」,承租人按期交納租金,在整個租賃期間,承租人享有使用權,同時承擔維修和保養義務。由於在多數情況下出租人在整個租賃過程中就可以收回全部的成本、利息和利潤,所以在租賃期結束後,承租人一般可以通過名義貨價的形式花少量資金就能夠獲得設備的所有權。在融資性租賃中,還有一種特殊形式?D?D返租式租賃:企業將其所擁有的設備出售給租賃公司,獲得企業發展所急需的流動資金,再與租賃公司簽訂租賃合同,將設備租回來繼續使用。這實質上是企業通過暫時出讓固定資產所有權作為抵押而獲得信貸資金的一種新的融資方式。總之,融資租賃是一種以融資為直接目的的信用方式,它表面上是借物,而實質上是借資,並將融資與融物二者結合在一起。它既不像一般的銀行信用那樣借錢還錢,也不同於一般的商業信用,而是借物還錢,以租金的方式分期償還。
融資租賃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引入我國,到目前為止我國從事融資業務的專營或兼營機構有1000多家,業務覆蓋全國,涉及10幾個行業。融資租賃為我國中小企業進行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提供了一種全新方式。我國的中小企業往往信用程度不高,財務制度不規范,自身資本不足,這些都是在融資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而融資租賃的方式對企業信用要求則大大降低,方式簡便快捷,同時也降低了融資機構的風險。融資租賃的方式可以減輕由於設備改造帶來的資金周轉壓力,避免支付大量現金,而租金的支付可以在設備的使用壽命內分期攤付而不是一次性償還,使得企業不會因此產生資金周轉困難;同時也可以避免由於價格波動和通貨膨脹而增加的資本成本。
基金資助
國務院於1998年7月提出要建立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引導社會支持企業創新為主要目的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1999年5月21日,科技部、財政部聯合制定了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的暫行規定,並於1999年6月25日正式啟動了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它是一項專門用於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政府專項基金。許多中小企業往往處於創業初期,無論從企業結構、規模、財務狀況等各個方面還遠遠達不到證券市場的要求,這些企業的融資要求往往更為迫切,然而其融資渠道卻並不多。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是一項政策性風險基金,它不以自身盈利為目的,它在企業發展和融資過程中主要起一個引導作用。該項基金重點支持處在產業化初期,技術含量較高,市場前景較好,風險較大,商業性資金尚不具備進入條件,最需要政府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我國創新基金總額超過10億元,首批支持項目125個,總投入過億元,其中電子信息領域佔32%,生物醫葯領域24%,新材料佔20%,光機電一體化18%。要申請創新基金,企業應當至少具備以下一些基本條件:公司人員結構合理,要求大專以上學歷的員工超過30%,其中研發人員至少為10%;科技水平至少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公司財務狀況良好,資產負債率不超過70%;每年用於新產品開發及生產改進方面的科研經費不低於3%(新開業除外)。到目前為止,創新基金已扶持中小企業風險投資項目1770多個,投入財政資金13億元。
民間資本
2001年12月11日,國家計委在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的同一天下發了《國家計委關於促進和引導民間投資的若干意見》的文件,首次明確提出了「一放三改」的思路,即放寬民間投資范圍、改進民間投資的服務環境、審批環境與融資環境。目前,我國民間資本總額十分龐大,僅浙江一省民間資本已達5000億元,其中3500億元因缺乏市場准入通道而不得不滯留銀行。由於國家宏觀調控及相關政策制度的滯後,再加上融資渠道不暢、法律保障不明確等原因,使得在福建、廣東、浙江等私營經濟發達的省份,以民間融資為特徵的地下金融市場異常活躍,甚至成為當地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方式。民間資本介入融資市場一方面豐富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並且具有融資速度快、資金調動方便、門檻低等優勢;但另一方面由於現階段各種相關制度和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也加大了民間融資行為的金融風險和金融欺詐的可能。
為了啟動民間投資,推動中小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政府應該採取相應措施鼓勵和保護民間資本介入融資市場。加大開放力度,取消一些領域對民間資本進入的限制,在放寬投資領域方面應當堅持「凡是鼓勵和允許外商投資進入的領域,均鼓勵和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開啟民間資金的多種投資「渠道」,政府可以通過發行國債、開放基礎設施鼓勵民資進入這些相關領域。為避免金融風險、規范管理,應由政府引導建立一批實力雄厚、運作規范、專業的投資基金組織,統一管理分散的民間資金,作為政府投資的有效補充。同時政府還應當盡快出台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大對民間資本的監管力度,有效防止金融欺詐,降低金融風險。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風險投資領域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 (轉自貝茨信息商務網) ■

談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問題

【 正 文 】
二戰以來,中小企業在世界范圍內迅猛發展,在世界經濟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歐美各國十分重視發展中小企業,並採取一些措施限制大企業的發展,防止其壟斷,從而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我國,雖然中小企業的發展起步較晚,但通過改革開放20年的發展,取得了十分輝煌的成績。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統計,中小企業戶數佔全部企業總數的99%,在全國工業產值和實現利稅中分別佔60%和40%左右,提供了大約75%的就業機會。
中小企業發展勢頭迅猛,成為我國保持經濟適度增長、優化所有制結構的重要力量。1998年,僅私營企業戶數已達120.1萬戶, 比上年增長25.01%;注冊資本7198.06億元,比上年增長40.04%;總產值5853.2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9.22%;實現營業收入5323.75億元,比上年增長71.92%;社會消費品零售額8059.35億元, 比上年同期增長64.95%。中小企業特別是非公有制企業在實現快速發展的同時, 也積極投身國有企業改革與調整,主動承擔改革成本,在盤活國有資產、分擔改革成本、優化所有制結構等方面作出了貢獻。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強,發揮了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作用。去年, 全國科技型中小企業已達7 萬家, 技工貿收入超過6000多億元,上交利稅260億元,出口近100億美元,涌現出像四通、聯想、北大方正等一大批高科技企業,帶動了一些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
我國中小企業經過20年的發展,已有了一定的積累和規模。但由於自身的外部環境的原因,中小企業的發展也面臨一些難以逾越的障礙。中小企業向何處發展,中小企業如何解決改革和發展的問題,已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日前,國家經貿委中小企業司吳義國處長就此問題作了專題報告。
吳義國認為,要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必須針對中小企業發展的特點、難點,制定相應的措施。他認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存在以下特點:
1、投資主體和所有制結構呈現多元化, 非國有企業發展速度較快。由此決定了中小企業是以發展為重點。
2、勞動密集度高,兩極分化突出, 決定了當前中小企業重在「二次創業」。中小企業生存並發展於勞動密集型企業,但在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的今天,勞動密集型已成為中小企業的劣勢。提高中小企業科技含量,實現第二次創業,是當前中小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3、發展不平衡,優勢地區集中。 決定了當前中小企業的發展推進要區別特點,先易後難,以點帶面。
4、中小企業主要是地方企業。
5、中小企業自身基礎薄弱。由於這一原因, 決定了中小企業發展方向應走為大企業配套的路子。目前我國的中小企業呈現與大企業競爭的態勢,事實上,中小企業不具備這樣的實力。
我國的中小企業是改革開放後才開始大規模發展,多年來,國家的政策是向大型企業傾斜。因此,中小企業在其發展中遇到了許多難點和不公。
一是體制不順,多頭管理。中小企業的管理部門多,出台政策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致使中小企業無所適從,真正有困難時無人管,坐失商機。
二是政策不公,市場無序。多年來,國家一直強調發展大企業,大企業在融資、稅收、土地使用政策方面有諸多優勢。此外,目前市場無序,假冒偽劣商品猖獗,中小企業的產品更易於假冒,執法部門打擊不力,中小企業又無實力自己打假,因此,從這個角度講,中小企業受的沖擊大於大企業。
三是融金難,告貸無門。據對上海市200 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調查,真正能獲得長期貸款的只有3.2%。 中小企業借貸難主要是因為銀行為中小企業准備的貸量不足;中小企業借貸缺乏足夠的信用保證;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輔導不夠,銀企之間信用度差等。
四是產權不清,缺乏動力。產權不清對中小企業的危害很大,輕則制約中小企業的發展,重則導致中小企業解體、破產。
談到當前中小企業發展的工作重點,吳義國認為,必須調整好五大關系:
一、改革與發展的關系。國有中小企業依然存在改革的問題,但政府在這方面出台的措施還不多。對一些效益不景氣的中小企業,許多地方政府採取一賣了之的辦法。國家經貿委針對這種情況前後下發了2 個文件,規范了企業的出售、改制,並要求把握好資產評估、職工安置、銀行債權3個環節。明年上半年, 國家將要出台進一步深化國有中小企業的意見。
二、吸納勞動力與科技含量的關系。重點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但並不等於放棄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事實上,所有中小型企業都要進一步提高科技含量。
三、點與面的關系。要在東部多抓典型,向西部推廣,做到以點帶面。
四、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小企業屬於地方的多,但發展的中小企業僅靠地方不行,中央也應有相應的鼓勵和促進措施。
五、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的關系。國外的中小企業並不去與大企業競爭,而是為其配套。中小企業與大企業應是相輔相承的關系,一個大企業的興旺可以帶動一大批中小企業,大企業應為中小企業提供人才、資金的支持。
吳義國說,處理好上述關系,把握好重點才能在中小企業的改革與發展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小企業發展與改革的問題已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去年國家經貿委成立了中小企業司,還成立了由國家經貿委牽頭,有銀行、工商、稅務等部門參加的國家推進中小企業領導小組。圍繞中小企業發展的特點、難點,吳義國介紹了目前在促進中小企業的改革和發展的工作重點。
以機構改革為依託,統一認識,理順體制。對中小企業的定位,不能僅停留在其就業容量和就業投資彈性明顯高於大企業,而要進一步促進其發展,提高技術創新能力,調整產業結構,明晰產權,理順體制。
以解決融資難為突破口,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建立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去年銀行增加了對中小企業的貨幣投放量,並通過中央、地方財政撥款,建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公司,為中小企業提供信用擔保。目前,已有28個省市開展了這項工作,70多個城市組建了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40 多億元擔保資金可望解決400億流動資金貸款。
以解決融資難為突破口,國家還為促進中小企業的技術進步採取了有力措施,除科技部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技術創新基金外,國家經貿委在3個城市設立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試點區, 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提供孵化器。
建立中介服務機構,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國家正著手培育中小企業的服務體系,為中小企業提供投資、融資、服務、擔保、會計、律師、技術、培訓等服務。國家中小企業信息網正在建立之中。
針對中小企業尤其是私營業主文化水平、管理水平、政策水平不高的特點,國家經貿委中小企業培訓司將加強對中小企業經營者的培訓。
以中小企業立法為契機,創造公平競爭的外部環境。《中小企業促進法》目前正在醞釀討論之中,估計不久將出台。另外,減輕對中小企業的稅收,制止對中小企業的亂收費等,為中小企業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外部環境,也為時不遠。
以加強科學管理為基礎,提高中小企業工作的管理水平。國家經貿委擬與日本通產省聯合搞一個中小企業5年發展計劃,內容包括由日本政府出資,將1000名中國中小企業經營者送到日本學習,日本政府還將為中國提供1000名中小企業咨詢員,幫助中國中小企業經營者提高管理水平。在西方,實行中小企業咨詢員制度十分普遍,在我國鎮江已開展了這一制度。
總之,提高自身素質,深化改革,加強管理,提高科技含量,增強創新能力,是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必然選擇;加快完善促進中小企業的制度建設,為中小企業提供一個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是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的必然條件。

Ⅳ 我國現階段中小企業發展的 機遇與挑戰有哪些

加入WTO三年來,我國的中小企業,尤其是部分經濟開放地區集聚成群的中小企業顯示出超強的生命力,在市場競爭中逐步發展起來。在WTO後過渡期,國內關稅最終減讓、市場領域完全開放,進出口貿易總額持續攀升,貿易摩擦不斷加大。為了進一步推進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的健康發展,我們迫切需要審時度勢,研究並制定適宜對策,迎接新的挑戰,抓住、用好新的發展機遇。
WTO後過渡期概述
一、WTO前後過渡期的劃分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為盡可能地減少成員方由於市場開放而產生的消極影響,部分成員方允許保留一定的時間來調整國內法規。WTO關於過渡期的安排,主要是對發展中國家成員方採用有時間限制的優惠,從而保證世貿組織更大的參與性。
我國在加入WTO 的談判中,也爭取了一個過渡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的規定,我國加入WTO之後關稅減讓、非關稅措施的減少和消除以及服務貿易領域開放擁有3~5年的過渡時間(即2001年12月11日至2006年12月11日)。而根據整個過渡期所具有的關稅減讓和市場開放的時間特徵,又可將過渡期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過渡期是指我國加入WTO以後,開始履行關稅減讓的義務、靈活開放服務貿易、一定程度地保護和補貼服務業的一段時間,時間從2001年底到2004年;後過渡期是指我國加入WTO以後,在主要領域所做的開放承諾接近終點的最後一段時間,時間從2004年底到2006年底。
二、後過渡期與前過渡期相比的主要特徵
按照我國政府加入WTO的承諾,後過渡期我國市場的開放力度和范圍將明顯超過前三年。與前過渡期相比,後過渡期主要有以下特徵:
(一)關稅稅率減讓幅度降低
截止2004年底,我國的平均關稅水平由1992年的42.7%降到10.4%,關稅降低的幅度已經很大。按照承諾,我國2005年的平均關稅水平將進一步降至10.1%,2008 年將降至10%。因此,WTO後過渡期我國關稅減讓的幅度將大大降低。
(二)市場透明度增強
在後過渡期,國內市場的透明度進一步增強,整體市場環境不斷優化,主要表現在:我國政府兌現加入WTO時的承諾,不斷清理、廢除和制訂相關外經外貿法律法規;我國政府行政效率不斷提高,服務意識不斷增強。
(三)國內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在後過渡期,我國的商業、通訊、建築、分銷、教育、環境、金融、旅遊和運輸共9個大部門、約90多個分部門將進一步擴大開放程度,外商投資領域將大幅增加。隨著非關稅保護措施逐漸趨弱,特別是幼稚產業的保護力度下降,國外廠商對我國市場的爭奪將愈加激烈,沖擊力度明顯加大。
(四)應對境外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增大
在後過渡期,其他WTO 成員與我國的貿易摩擦將有增無減,來自國外的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簡稱「兩反一保」)將成為國內出口產品在後過渡期承受的主要風險,再加上一些國家頻繁使用質量、技術、衛生、環保標准等非關稅壁壘,給境外貿易環境帶來更多的不利因素和可變性。
WTO後過渡期中小企業集群的發展機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部分地區的中小企業集群取得長足發展,不僅在國內市場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國際市場上也取得驕人業績,帶有「Made in China」標識的產品走進全球市場。步入WTO後過渡期以後,隨著我國經濟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我國的每一個企業或行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將深受影響。中小企業集群過去已經從區域經濟開放中獲得較大收益,此時又將面臨怎樣的發展機遇?這一充滿活力的經濟組織形式能否適應環境變化,把握機遇,獲得新的生機?下面,我們將結合中小企業集群的自身特點,探討WTO後過渡期中小企業集群可以把握的主要發展機遇。
一、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
在加入WTO之前,我國一直被排斥在多邊貿易體制之外,主要是依靠雙邊的磋商和協議來協調對外的經貿關系,這一不利條件嚴重地影響著我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先期走出國門的中小企業集群盡管具有很強的比較優勢,但由於時常遭受國外貿易政策上的歧視性待遇,無法進行公平貿易交往,因此處於十分被動的地位。即使在國內,由於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對當地市場進行保護,分別出台種種歧視性政策,導致中小企業集群在跨地區開拓市場時也可能困難重重,額外增加了交易成本,削弱了競爭力。自從加入WTO以後,這種局面大有改善。經過前過渡期國內外政府對貿易政策的調整,我國中小企業集群所處的市場環境越來越開放,這將更加有利於中小企業集群發揮自身優勢,進一步做大做強。
(一)中小企業集群的成本優勢
WTO後過渡期,在多邊、穩定的最惠國待遇原則下,我國的企業及消費者可以與其他WTO成員國的企業及消費者開展更為廣泛的經濟貿易交往,共同享受多邊貿易體制和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好處。但是實踐中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這種好處並非自動就可享有的,而是只屬於那些具有開放特徵和國際比較優勢的企業。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企業往往是一些耳熟能詳的全球性大企業。但對中國來說,當前我們還非常缺乏這樣的全球性大企業,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反而是那些紮根於國土上的中小企業集群。這是因為,如果在全球范圍相比較,我國中小企業集群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它充分地發揮了本土最大的資源優勢——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較低的勞動力價格,因此具有非常顯著的低成本競爭優勢。據有關專家估計,我國的勞動力價格只有發達國家市場勞動力價格的二十分之一,大陸的勞動力價格只有台灣香港勞動力價格的十分之一,只有不少東南亞國家的三分之一。同時,中小企業集群的形成源於經濟開放,從地區分布來看,我國中小企業集群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尤其是浙江和廣東兩省,它不但適應了集群內部不同廠商之間的激烈競爭,還適應了集群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非常善於把握外部機遇。中小企業集群是在開放、競爭的環境中發展起來的,在此意義上,中小企業集群正是市場開放的受益者,更加開放的市場意味著更多的機會和更高的收益。
(二)國際貿易環境的改善
在WTO後過渡期,隨著對WTO政策的逐漸熟悉和適應,我國政府和企業可以按照WTO框架下的基本原則,謀求國際貿易環境的改善。
第一,關於市場經濟地位。在我國尚未加入WTO時,國外一旦針對我國企業提出反傾銷,就自動地按非市場經濟對待,涉案企業一律採取替代國價格來計算反傾銷稅,企業損失非常慘重,往往不得不退出國外市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中,盡管沒有完全解決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但相對以前還是有很大不同,我國企業有機會通過爭取,贏得市場經濟地位。根據議定書第十五條,如受調查的生產者能夠明確證明,生產該同類產品的產業在製造、生產和銷售該產品方面具備市場經濟條件,沒拿政府補貼,沒有惡性競爭,沒做假賬,那麼就可採用我國國內的價格或成本。這其實給遭受反傾銷調查的國內企業提供了一條生路。目前已經有不少成功案例。在WTO後過渡期,隨著對相關規則的熟悉,我國中小企業集群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避免不必要的貿易爭端;另一方面可以據理力爭,打破國外貿易壁壘,開拓國際市場。
第二,多邊貿易體制提供了一個出口的安全渠道。中小企業集群在融入國際經濟的過程中,迫切需要在全球化的風險中尋求可控制性,在全球化的復雜性中尋求可預見性。在WTO框架下,每一成員國貿易體制及多邊貿易體制的透明度較強,更加穩定,更具有可預見性及安全性,這有利於中小企業集群降低經營風險,維護自己的貿易利益。
第三,WTO框架下的基本原則旨在實現公平貿易,主要體現在具備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這個體制要求成員國之間的競爭更加法制化和規范化,從而確保了競爭的公平性。這是中小企業集群極其重要的外部環境,有利於中小企業集群實現出口利益和挖掘市場潛力。
(三)國內市場環境的改善
WTO後過渡期中小企業集群的外部環境大有改善,這不僅體現在國際市場環境,還體現在國內的市場環境。加入WTO以後,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加強國內市場的一體化問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中,我國政府承諾在中國的全部關稅領土統一實施貿易制度,包括邊境貿易地區、民族自治地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其他在關稅、國內稅和法規方面已建立特殊制度的地區;承諾以統一、公正和合理的方式適用和實施中央及地方政府有關或影響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或外匯管制的所有法律、法規及其他措施;承諾地方政府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及其他措施應符合在《WTO協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中所承擔的義務。我國政府的有關承諾有利於減少地方保護主義,降低各區域之間的貿易壁壘。
二、不斷擴大的市場規模
200多年前,西方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勞動分工起因於交換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總要受交換能力大小的限制。在所有其他因素等同的情況下,企業規模越大,它的勞動力和機器數量與專業化程度就越高。換言之,分工的升級以及技術的進步都依賴於市場范圍(交換能力)的不斷擴大。在進入工業時代以後,每一項新技術產業化發展以及由此而帶動的經濟進步,都是以充分的市場規模為前提的。一個社會如果缺乏足夠高水平的分工和足夠大的相關市場,不僅新技術不能發明,即使發明了,在商業上也不可能被大范圍地推廣。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經過多年的發展,其內部分工已經達到較高的程度,這主要得益於國內市場具備較大規模。WTO後過渡期隨著中小企業集群更深地融入國際經濟體系,面向巨大的國際市場,將有利於促進其分工的進一步升級,獲得更高經濟效益。
(一)中小企業集群與規模經濟
加入WTO以後,盡管「中國製造」引起全球關注,但是我國製造業至今尚無一家大型企業進入世界一流工業企業行列。我國暫時缺乏具有國際影響的大企業,看似無法享有擴大企業規模和勞動分工所帶來規模經濟效益;但是,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的產生與發展,則恰好彌補了這一缺陷。以打火機的生產為例,溫州的企業家把打火機的100 多個零部件,分散到1000 多家企業生產,形成了打火機生產集群,這個集群即可充分享有規模經濟效益,又避免了單一企業規模過於擴大時,由於內部組織成本提高可能會產生的規模不經濟。在我國的傳統製造業中,諸如打火機生產這樣的中小企業集群之所以具有很強競爭力,主要是因為:首先,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集群內部可以購買並更有效地利用昂貴的專用技術設備,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其次,在整個中小企業集群的產出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集群內部自發地將生產過程分得很細,以充分享受專業化和勞動分工的優勢。第三,我國豐富而且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穩固地支持了產業規模的擴大。
(二)後過渡期交換能力的提高
經濟全球化首先是從發達國家開始的,此後發展中國家也逐漸地越來越依賴於全球市場。在WTO的統一框架下,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已經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在WTO後過渡期,我國中小企業集群面臨進一步擴大集群規模的契機,這主要歸功於市場范圍的空前擴大和交換能力的飛速提高。
其一,運輸與交通業的突飛猛進。在全球經濟發展史上,鐵路和航空時代的到來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事件,被稱為交通運輸業的革命。在當今世界,時間和空間對廠商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小,高度發達的鐵路網,星羅棋布的公路網,以及航空和船運業的快速發展,大大地增進了商務往來,加快了商品流通的速度。這是全球廠商的交換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物質基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中,我國政府承諾2005年底將允許外商設立獨資速遞、公路貨運和貨代企業,2006年底將允許設立獨資鐵路貨運企業。隨著WTO後過渡期外商的進入,聯系我國與全球經濟的運輸服務業將會更加發達,國內外商品供需之間的交換能力將會更加強大。
其二,金融業的發展。根據我國政府在加入WTO時的承諾,我國已經於2004年底允許外資銀行向中國企業提供人民幣服務,2006年底還將允許外資銀行提供全面的銀行服務。這對我國政府和國內金融業來說,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挑戰;但對市場經濟中的企業來說,則是一個非常大的機遇。金融業的發展不但可以緩解中小企業集群的融資問題,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保障了國際貿易中資金流動的暢通,進而加快了貨物流通的速度。
其三,現代信息技術的巨大作用。電視、電話、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以及管理信息系統的進步,極大地增強了廠商收集、綜合、整理、監督和傳播信息的能力,進而又引起了商業交流方式的巨大變革。藉助現代信息技術,廠商與廠商之間、廠商與用戶之間的時空距離被極大程度地拉近了。尤其是現代傳媒業的發展以及全球互聯網的出現,使企業的新產品信息在極短時間內就會到達用戶,用戶的需求與意見也會很便利地反饋給位於地球另一端的廠商。在一篇關於企業集群化的文章中,國家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講了一個非常生動的例子。一位台商參加美國某展銷會,有位客戶看了展示產品後,覺得其產品在某些方面不配套,提出如作若干改進後,就會大量訂貨。遇到此種情況時,展商一般會先要求客戶提供詳細的產品生產標准和合同定金,再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將新產品交付。而這位台灣展商則不同,在了解了客商對產品的要求之後,馬上就通過電話和網際網路將產品的具體要求進行分解,並通知企業集群中各個協作企業去創新和生產,而後進行集成。展銷會還沒有結束,台灣展商已經將企業集群生產的新樣品展示給客商,從而拿到了這筆大訂單。
三、對廠商信任的需求
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社會資本」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受到西方學術界的普遍關注。社會資本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一般信任,即社會成員對彼此誠實、合作行為的預期。很多研究發現,市場環境越復雜,人們對信任的需求就越高。相應地,此時如果企業的信任度越高,就越容易實現交易,贏得更大市場份額。因此,我國中小企業集群基於人際關系的信任文化是其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全球經濟中的重要競爭優勢。
(一)產生信任需求的原因分析
其一,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換風險。人類社會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關系。單就商品交換關系來說,隨著社會分工的升級,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由起始的面對面直接交換變成更多地依靠間接交換,現代社會因此也被稱為「匿名社會」。這裡面隱藏著大量交換風險。WTO後過渡期,經濟交換能力的提高將促進國際分工的進一步細化,某件產品可能是由不同國家的生產者共同製造,在到達最終消費者之前,中間可能還有許多層經銷商,這將導致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更加疏遠,交換風險也會進一步加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廠商在機會主義動機驅使下,難免會出現坑蒙拐騙、制假販假的行為。處於交換關系中劣勢一方的消費者隨著其消費理性的提高,越來越傾向於選擇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或者說信任度較高的廠商所製造的產品。
其二,產業供應鏈上相鄰廠商之間的不完備契約。商品交換中為了明確買賣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往往會藉助簽訂商業合同(契約)。這實際上是建立基於制度的信任——通過建立交換雙方之間的契約關系,從而降低交換風險,滿足人們對「放心」(或稱特殊信任)的需求。在訂約成本(包括談判成本和執行成本)為零的情況下,這種基於契約關系的商品交換十分有效。但現實世界中訂約成本可能非常高,其原因主要有:商品交換過程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買賣雙方事先均無法預知;買賣雙方由於事前的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逆向選擇」行為(adverse selection);買賣雙方由於事後的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道德風險」行為(moral hazard)等等。
研究發現,現實中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對稱程度越高,就越需要超越基於制度(契約關系)的信任,也即需要學者們所說的基於信譽的「一般信任」,或者稱為「社會資本」,它對社會的繁榮以及經濟組織的競爭力和規模有重大影響。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缺乏這種「社會資本」,不得不靠制訂十分完備的契約來進行商業活動,必然會使商品交易成本急劇增加,社會分工受到阻礙,並將在長期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
(二)中小企業集群基於信譽的信任
中小企業集群內部人與人之間彼此了解,因此其交易不僅有法律上的約束,而且還有人文關系的約定。這種雙重約定,使基本的交易只要口頭承諾,一個電話就可以解決。這也是華人做生意比西方人的高明之處。前文關於台灣廠商的例子就充分說明了這種集群優勢。在與外部進行商務活動時,中小企業集群內部的某個具體企業盡管無法享受大型企業所具有的品牌信任度,但對中小企業集群整體來說,可能就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中小企業集群基於內部的非契約信任文化,得以建立集群品牌或區域性品牌信任度。學者們依據經濟學理論,分析了中小企業集群中的信任產生機制。
其一,根據博弈論理論,通過重復博弈建立起來的信任是企業集群發展的價值資源。經濟交往中,信譽發生作用需要具備四個條件:重復交易、雙方有耐心、可及時觀察信息和有效懲罰。中小企業集群內部完全具備這些條件。連續性多次交易是集群中企業之間關系的基本特徵之一。處於一個相對狹小的地理位置上的企業通過連續性多次交易,企業之間非常熟悉和了解。出於對長期利益及擔心遭受懲罰的考慮,他們在交易時往往會放棄機會主義行為而進行充分的合作。在大多數情況下,私人信任是在具體交易中建立的,每個人都會根據他人與自己的關系進行信任度分類,並在連續性多次交易中進行動態管理。經歷長期重復博弈,中小企業集群逐步形成基於信譽的信任文化。
其二,根據共生理論,信任是中小企業集群的內生媒介之一。在企業群落內,共生單元之間通過信任媒介形成分工與協作關系。相對於市場媒介而言,信任媒介相對穩定,而且具有自我加強的趨勢。信任降低了共生單元搜索交易對象的時間和隨機性,減少了能量、信息和物質傳輸過程的損耗和失真。共生單元在信任媒介支撐下共同進化。
其三,根據制度經濟學理論,信任是關系資本的關鍵要素。關系資本是制度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對於集群中的企業而言,合作夥伴的信任是企業獨特的關系資本。企業集群內部的由信任產生的關系資本不僅可以提高企業集群對外競爭優勢,而且還能夠產生獨特的關系資本收益,如促進隱性知識的傳播、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解決企業之間沖突的能力等,從而提高企業集群的經濟績效。企業集群的經濟績效反過來又進一步強化了集群內部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信任水平,進而又開始新一輪的「信任→關系資本收益→企業集群績效」的正反饋循環。
四、融資環境、技術進步及管理升級
上述三點我們主要結合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的比較成本優勢、規模經濟及信任文化,探討其在WTO後過渡期的主要發展機遇。這些由外部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機遇與中小企業集群及其內部企業自身的優勢相結合,意味著企業新的更大的發展空間。下面我們著重從另一個側面——中小企業集群在融資、技術及管理等劣勢上的改善——來探討其在WTO後過渡期的發展機遇。
(一)融資環境的改善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企業普遍感到貸款難,融資環境不好。中小企業缺少必要的金融支持,因而喪失了許多市場機會,制約了企業的發展。較為常見的解釋是,中小企業資產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貸款需求急、金額小、需求頻繁、不確定性高,從而降低了銀行的貸款意願。但是,也有學者指出,上述原因並非我國中小企業融資貸款困難的根本原因,因為這樣的問題在任何一個市場經濟國家都存在,但卻沒有成為阻礙其他市場經濟國家中小企業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對於中國來說,根本的問題還在於,國有商業銀行壟斷了金融資源,民營中小銀行成長緩慢,經營范圍受到嚴重製約。在這樣的金融背景下,絕大多數民營性質的中小企業與國有性質的金融機構的交易,存在著過高的交易成本。正是由於這種交易成本的存在和不斷上升的趨勢,導致了我國中小企業越來越難以得到本來在正常交易條件下可以得到的貸款或融資。
我國加入WTO後,尤其是進入後過渡期後,這種面貌有可能得以改善。這是因為:其一,進入WTO後過渡期以後,隨著外資銀行參與我國金融服務領域的競爭,中小企業集群增加了從外資銀行融資這一途徑。其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將取得與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同等的「國民待遇」,在此「倒逼」下,我國的民營中小銀行終於有機會享受國有商業銀行同樣的「國民待遇」,企業集群地區的民營中小銀行得以發展,從而可以為中小企業集群提供更多貸款。其三,國有商業銀行在外資銀行和民營中小銀行的競爭壓力下,不得不提高工作效率,擴大業務范圍。由於相對大量國有企業來說,中小企業集群具有更高的盈利能力和商業信用,國有商業銀行如果出於組織利益考慮新業務,而不是像以往那樣更多地受到機構代理人的私人利益影響,自然會增加對中小企業集群的貸款額度。其四,隨著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以及信用擔保體系的發展與完善,中小企業集群的融資障礙將會減弱。
(二)技術進步
近幾年中國製造業的進步引起全球關注,甚至有人提出美國製造業面臨著所謂的「中國威脅」。對此,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喬治·吉爾波曾撰文指出,所謂的「中國威脅」被過分誇大了,中國製造業目前還面臨著嚴峻困難,中國大陸在技術上仍是個落伍者。我國商務部在2004年發布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報告也證明了這一點。該報告顯示,在出口產品中,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產品比重很低。目前,技術落後問題也是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的主要劣勢。從產業類型來看,我國中小企業集群以傳統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高技術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較少。中小企業集群內企業的自主開發能力和工藝水平較低,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商品質量、檔次和附加值因而也較低。
WTO後過渡期,隨著多邊關稅壁壘的下降,許多國家可能會利用技術性貿易壁壘來限制我國產品的出口。盡管如此,根據我國與其他WTO成員的多邊協議,我國與發達國家的技術經濟合作的大趨勢不可阻擋,必將在廣度和深度上繼續向前推進。根據我國商務部的報告,目前歐盟已經是中國累計最大的技術引進來源地。截至2004年10月底,中國從歐盟累計引進技術18530項,合同金額800億美元。2004年1-10月,中國從歐盟引進技術1728項,合同金額46億美元。分別占技術引進總數的25.4%和41%。
我國宏觀技術環境的改善,非常有利於推進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的技術進步。第一,隨著我國中小企業集群可以更多地與國外開展技術交流和貿易往來,我們可以鑒別吸收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生產工藝。第二,我國中小企業集群可以根據WTO規則,利用國外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承諾,以較低的成本進口國際先進的加工設備,取得新的更好的原材料。第三,我國中小企業集群可以利用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國際產業向我國轉移的有利時機,立足國情和比較優勢,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在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加快發展當前較為薄弱的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第四,國外廠商的競爭壓力有利於促進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增強自主開發能力,培育核心競爭力。
(三)管理升級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的整體管理水平還較低,主要表現在:企業管理粗放,營銷環節薄弱,缺乏管理創新;集群內部缺乏有效組織協調,行業協會的發展不健全,存在內部惡性競爭;經營者及企業員工的素質有待提高,缺乏高級管理人才;缺乏品牌意識和品牌管理經驗;缺乏跨國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時經驗不足,力不從心等等。
在WTO後過渡期,隨著更多的外商投資於中國,以及企業間管理與技術人才流動的更加頻繁,我國中小企業集群可以擁有更多的機會來學習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技能,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實現管理升級。第一,西方先進的管理理念將促進集群內中小企業轉變管理思想,重視管理技術和管理體系建設,推行制度化和規范化管理。第二,可以借鑒國外人力資源管理經驗,建立有效激勵與約束機制,吸引高級管理和技術人才,提高企業經營者及企業員工的素質。第三,可以借鑒國外品牌管理經驗,打造集群品牌,提高品牌競爭力。第四,可以借鑒國外營銷管理經驗,提高開拓國內外市場的能力。第五,國內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必將加快我國互聯網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技術的發展,這將有利於中小企業集群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管理效率。

Ⅵ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及對策國內外研究發展現狀及趨勢

一、中小企業融資現狀:中小企業融資難,已是不爭的事實。
二、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原因:
(一)我國缺乏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扶持
(二)我國缺乏專門的金融管理機構
(三)中小企業經營穩定性差,增加了銀行的信貸風險
(四)中小企業可用於抵押擔保的資產不足
(五)中小企業信用等級低,貸款成本高,銀企關系惡劣
三、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國內)解決對策:
(一)加快中小企業自身建設,改革中小企業經營機制,盡快建立健全適合中小企業發展的經營決策機制,建立健全完善的企業財務制度,提高企業經營決策的透明度與科學性,充分實現信息公開,解決銀企關系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二)加快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建立健全能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金融服務的中小金融機構體系。
1、建立完善中小金融機構,形成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中小金融機構體系。
2、加快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打開中小企業融資的直接渠道,拓寬中小企業融資途徑。
3、建立風險投資基金。
(三)轉換政府職能,由過去的單純管理型逐步向服務型轉變,理順政企關系,積極疏通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 。
四、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國外)解決參考:
(一)以美國為代表的信貸擔保為主的模式,美國的信貸擔保模式資金利用效率高、中小企業受益廣、資金安全系數高,但手續復雜,獲得貸款時間相對較長,對中小企業和經濟的啟動作用相對較慢。
(二)以日本為代表的直接「優惠」信貸(相對民間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較高的信貸利率而言)模式,日本的直接信貸支持模式需要政府投入的資金量大,資金風險也較大,但手續相對較簡便,獲得貸款時間較短,對中小企業和經濟的啟動作用相對較快。
因此,我國可以充分利用這兩種政府對中小企業資金扶持模式的特點及長處,根據某一時刻我國中小企業和國民經濟運行的特點,靈活地運用這兩種方式,以取得政府扶持中小企業資金的最大效果。

Ⅶ 中小企業融資現狀的數據

原文地址: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分析作者:吳瑕
中小企業融資環境現狀分析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小企業一般通過兩種方式獲取資金: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外源融資又分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種不同的融資方式具有不同的內在含義和要求,可以說各有千秋,都受到一定的客觀環境的影響和制約。

(一)內源融資與外源融資及二者關系

內源融資:內源融資是指企業不斷將自己的儲蓄(折舊和留存盈利)轉化為投資的過程。它包括兩方面:積累資金和沉澱資金。積累資金是企業稅後利潤用於擴大再生產的部分;沉澱資金是企業折舊資金在固定資金更新期限到來之前處於生產過程之外形成的"閑置資金"。內源融資的資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風險性等特點,是中小企業生存與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折舊是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固定資產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有形和無形損耗,它主要用於重置損耗的固定資產的價值;留存盈利是企業內源融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再投資或債務清償的主要資金來源。以留存盈利作為融資工具,不需要實際對外支付利息或股息,不會減少企業的現金流量,當然由於資金來源於企業內部,也不需要發生融資費用。

外源融資:外源融資是指吸收其他經濟主體的閑置資金,使之轉化為自己投資的過程。它對企業的資本形成具有高效性、靈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等特點。外源融資又分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而直接融資又分為股權融資和企業債券融資兩種方式。在經濟日益市場化、信用化和證券化過程中;外源融資將成為中小企業獲取資金的主要方式。

二者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小企業融資也是一個隨經濟的發展由內源融資到外源融資的交替變換過程。中小企業在創立之初,由於市場需求不旺,生產規模有限,難以承擔高額負債成本。因此十分重視自有資本的積累,避免過度的負債經營,從而主要依靠內源融資來積累資金追加投資、擴大生產規模。隨著生產規模的逐步擴大,內源融資無法滿足企業生產經營需要時,外源融資則成為企業擴張的主要融資手段。考慮到外源融資的成本代價,中小企業在資金籌措過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視內部積累。辯證地講,內源融資是外源融資的保證,外源融資的規模和風險必須以內源融資的能力來衡量。如果不顧內源融資的能力而盲目地進行外源融資,不但無益於提高資源的利用率,而且將使企業陷入擴張與穩定的困境之中。

(二)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分析

1.內源融資狀況

為了適應市場風雲的變幻莫測,中小企業必須具有經營靈活、變化快捷的特點,因而在時間上和數量上對資金的需求具有不確定性,這就要求企業自身提高積累能力,以對市場變化能做出迅速的反應。同時,創辦中小企業也必須有一定量的資本,這是一個經濟學常識。如果連一點本錢都沒有,或者僅有極少量的創業資本而把大量的資金需求量寄託於銀行貸款或其他融資方式,那麼企業的生命力也是難以持久的。我國現有的組織結構簡單;經營規模較小、經營對象單一的中小企業融資大都依靠自我積累,依靠自身力量發展;但規模較大的中型企業的內源融資狀況則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為分配過程中留利不足、計提折舊費率偏低等問題。

據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中國項目開發中心,以隨機抽樣調查方法對成都、綿陽、樂山三地601家中小企業流動資金來源結構的調查顯示,企業內部自身積累78.1%、向銀行貸款9.65%、民間借貸5.07%、商業信用3.25%、其他非正規融資3.93%。這組數據說明中小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是靠內源融資。

2.外源融資狀況

第一,直接融資(股權融資、債券融資)。股權融資。我國資本市場發展較晚,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目前尚不可能成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主渠道。眾所周知,我國證券市場自建立至今,已經被賦予了為國有大型企業服務的一項特定功能,尤其是前幾年國有大型企業處於困境的情況下,為使國有企業通過改制重新煥發活力;我國股票市場以國有企業改革為宗旨,重點扶持了一大批國有大中型企業上市融資。在政策如此嚴重傾斜的情況下,股票市場基本上未向中小企業開放。我國《公司法》還規定,股票上市公司股本總額不得少於5000萬元,公可生產經營必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從嚴控制一般加工業和商品流通企業;中小企業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制約;經營規模偏小,且大多為一般生產加工企業和流通服務性企業;與公司法規定的上市條件相差甚遠,自然被股票市場拒之門外。統計表明,目前我國滬深上市公司共有近1500多家,民營企業大約占不到15%,且部分還不是通過正常途徑上市,而是以高昂的代價購買一家上市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權而曲線上市的債券融資。

與股票市場相類似,債券市場也基本上未向中小企業開放。目前;我國企業債券的發行實行:"規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組審批"的辦法,每年由政府部門確定債券的發行規模和規模內的各項指標,在具體確定年度債券發行計劃時,優先考慮農業、能源、交通、重點原材料與城市公共設施項目,以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債券發行辦法規定,發行企業債券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凈資產不低於人民幣3000萬元,有限責任公司的凈資產額不低於人民幣6000萬元,且還要有實力雄厚信譽良好的單位作擔保。這一系列條件也限制了中小企業進入債券市場。隨著證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以及二板市場的創建,中小企業通過發行股票與債券融資的可能性會進一步增大;但近期仍不會成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方式。

第二,間接融資。間接融資是指通過金融中介機構充當信用媒介而實現融資的一種方式,它具有間接性、短期性、可逆性和非流通性等等性,是中小企業融通資金的一種重要方式;近幾年,政府主管部門出台了不少旨在強化對中小企業發放銀行信貸的政策,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地方性金融機構也竭力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間接融資即債務融資已經成為民營企業融資的重要來源;

理性地講;在沒有政策障礙的前提之下,中小企業是採取直接融資方式,還是間接融資方式,應由企業根據生產經營規模特點,所涉足的行業、企業發展前景而定。對於從事高科技產業類的中小企業,因其經營風險較大,資本有機構成較高,技術含量也較高,可考慮通過證券市場融資;對於傳統產業類的中小企業,因其經營風險較小,資本有機構成較低,技術含量一般,可主要採取銀行信貸方式進行間接融資。

由此可知,盡管中小企業間接融資的環境還不理想,但銀行信貸方式目前仍是中小企業的首選與鍾愛。

Ⅷ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法律分析:(一)融資途徑不暢通。從內源融資來看,我國中小企業的現狀不盡人意,一是中小企業分配中留利不足,自我積累意識差。二是現行稅制使中小企業沒有稅負優勢。三是折舊費過低,無法滿足企業固定資產更新改造的需要。四是自有資金來源有限,資金難以支持企業的快速發展。從外源融資來看,中小企業可以選擇銀行貸款、資本市場公開融資和私募融資等三種渠道,但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的外源融資渠道方面並不暢通。

(二)融資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1)我國的中小企業發展主要依靠自身積累、嚴重依賴內源融資,外源融資比重小。單一的融資結構極大地制約了企業的快速發展和做強做大。並且在外源性融資中,中小企業一般只能向銀行申請貸款,主要表現為銀行借款;(2)在以銀行借款為主渠道的融資方面,借款的形式一般以抵押或擔保貸款為主;(3)在借款期限方面,中小企業一般只能借到短期貸款,若以固定資產投資進行科技開發為目的申請長期貸款,則常常被銀行拒之門外。

(三)融資成本較高。企業的融資成本包括利息支出和相關籌資費用。與大中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在借款方面不僅與優惠利率無緣,而且還要支付比大中型企業借款更多的浮動利息。同時,由於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多採取抵押或擔保方式,不僅手續繁雜,而且為尋求擔保或抵押等,中小企業還要付出諸如擔保費、抵押資產評估等相關費用。正規融資渠道的狹窄和阻塞使許多中小企業為求發展不得不從民間高利借貸。所有這些都使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貸款通則》 第十一條 貸款期限根據借款人的生產經營周期、還款能力和貸款人的資金供給能力由借貸雙方共同商議後確定,並在借款合同中載明。自營貸款期限最長一般不得超過10年,超過10年應當報中國人民銀行備案。票據貼現的貼現期限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貼現期限為從貼現之日起到票據到期日止。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

第二十四條 中國人民銀行可以代理國務院財政部門向各金融機構組織發行、兌付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

第二十九條 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級政府部門提供貸款,不得向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其他單位和個人提供貸款,但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可以向特定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提供貸款的除外。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擔保。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 第三條 商業銀行可以經營下列部分或者全部業務:

(一)吸收公眾存款;

(二)發放短期、中期和長期貸款;

(三)辦理國內外結算;

(四)辦理票據承兌與貼現;

(五)發行金融債券;

(六)代理發行、代理兌付、承銷政府債券;

(七)買賣政府債券、金融債券;

(八)從事同業拆借;

(九)買賣、代理買賣外匯;

(十)從事銀行卡業務;

(十一)提供信用證服務及擔保;

(十二)代理收付款項及代理保險業務;

(十三)提供保管箱服務;

(十四)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的其他業務。

經營范圍由商業銀行章程規定,報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准。

商業銀行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可以經營結匯、售匯業務。

Ⅸ 中小企業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1、拾遺補缺:中小型企業在滿足顧客對某些產品的少量需求或特殊需求方面,能夠發揮獨特的作用。

2、就業蓄水池:中小型企業對於勞動技能和素質的要求不像大型企業那樣嚴格,因此能吸收大量勞動力。

3、對技術革新的推動作用:競爭的壓力促使中小型企業開發具有競爭力的產品,佔領各種市場縫隙,從而使不少中小型企業成為新技術開發的重要來源。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競爭激烈,中小企業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必須搞好生產經營和財務管理工作,規避風險,以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航信軟體與國家涉稅系統進行信息傳遞與要素延續,對企業經營過程涉及的諸多稅種(增值稅、所得稅、營業稅、消費稅、關稅、出口退稅等)進行業務處理。

既可准確核算各種應納稅金進行申報納稅,提高財稅人員工作效率,也可對企業賬務、票證、經營、核算、納稅情況進行評估,更好幫助企業正確執行國家稅務政策,進行整體經營籌劃及納稅風險防範 ,為企業管理決策獻計獻策,為創利打下堅實基礎。

(9)我國當前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及融資現狀擴展閱讀:

中小企業的特點:

1、對市場變化的適應性強;機制靈活,能發揮「小而專」,「小而活」的優勢:

中小企業由於自身規模小,人、財、物等資源相對有限,既無力經營多種產品以分散風險,也無法在某一產品的大規模生產上與大企業競爭,因而,往往將有限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投向那些被大企業所忽略的細小市場,專注於某一細小產品的經營上來不斷改進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以求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進而獲得更大的發展。

2、經營范圍的廣泛性,行業齊全,點多面廣;成本較高,提高經濟效益的任務艱巨:

一般來講,大批量、單一化的產品生產才能充分發揮巨額投資的裝備技術優勢,但大批量的單一品種只能滿足社會生產和人們日常生活中一些主要方面的需求,當出現某些小批量的個性化需求時,大企業往往難以滿足。

3、中小企業是成長最快的科技創新力量:

現代科技在工業技術裝備和產品發展方向上有著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向著大型化、集中化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又向著小型化、分散化方向發展。

閱讀全文

與我國當前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及融資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匯盤面圖解 瀏覽:596
浙江磐石集團老闆 瀏覽:394
金山辦公股票號 瀏覽:578
抵押和質押貸款的例子 瀏覽:382
有人說外匯理財保底20收益 瀏覽:798
滬指是什麼交易所 瀏覽:522
公司理財收益需要交印花稅嗎 瀏覽:308
選出來的都是強勢股選股指標 瀏覽:447
菲莫國際股票今日價格 瀏覽:245
中小企業融資難調查問卷 瀏覽:218
固定匯率制度導致本幣幣值高估 瀏覽:143
飛牛網傭金怎麼拿 瀏覽:182
固定收益證券組合 瀏覽:203
人民幣對盧布銀聯匯率 瀏覽:756
新疆創博融資有限公司 瀏覽:387
上海魚耀金融服務公司 瀏覽:788
壹方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招聘 瀏覽:496
現在的一克黃金的價格是多少 瀏覽:117
1升原油價格 瀏覽:415
西安有哪些期貨公司 瀏覽: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