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型城鎮化和醫療養老將成政府投融資主要方向嗎
日前,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財科院」)發布了《政府投融資報告2017》。在由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中國財政學會共同舉辦的成果發布會暨地方政府債務研討會上,業內專家表示,我國政府投融資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不過依然存在碎片化等系列問題,應協調整合推進。
此外,報告建議,政府需要加快職能轉變,進一步明確自身與市場的邊界,降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領域投資的門檻,加強政府公共投資的陽光決策,構建以財政為樞紐的政府投融資預算約束機制和評估體系,加快改革政府會計制度,提高財政透明度。
㈡ 養老行業前景如何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的養老隱性問題將顯性化。解決農村人口養老問題將是社會不得不面對的重要任務。在目前廣大的農村地區,家庭養老、土地養老、社會保險養老三種模式是基本的養老保障方式,而社區養老模式則是一種新的嘗試。
老人也難受
其實我覺得老人也難受,對老人暴力行為其實在規模大的養老院根本不可能發生。但是冷暴力,忽視避免不了,因為護理員真的都很累了顧及不了老人那些小情緒,只能提供生活起居的基本照顧。
㈢ 提出促進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的投融資平台有哪些
養老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從政策和資金上給予更大的支持。
比如,不論是國資企業還是私營企業,凡是興建養老設施(養老公寓、托老所、養老醫院)的,在土地批准、收取配套費等給予減免,加快審批流程和簡化審批手續。或者鼓勵社會資本投資養老領
㈣ 政府購買養老服務能帶動投資增長嗎
能夠帶動投資增長。現在國家意識到我國的養老面臨巨大的壓力,所以除了政府自身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比如正開展城鎮居民養老保險,擴大農業人口的養老保險比例,逐步實現養老的全覆蓋。政府還鼓勵社會資本投資養老建設領域。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將會帶動越來越多的資金進入養老領域,甚至是外資。因為我國人口巨大,越來越多的家庭屬於獨生子女戶,養老設施非常缺乏,基本養老欠賬太多。所以只要政府意識到並且行動起來,一定會帶動投資的增長。
㈤ 中國養老金融制度改革如何走出正確之路
處在迷霧中的中國養老金融事業,尤其是中國養老金融制度改革,如何探尋出一條正確的道路?社會各界對此有各種熱烈的討論。
眾所周知,在中國,老人們如果過的不幸福,老人的孩子們就不會覺得幸福——這是我們中國人最傳統的倫理觀念。讓金融的力量造福中國老人,讓未來的中國不僅是年輕人的天堂,也是老年人的天堂,相信這是全體國人的共同理想,也是中國夢應有的重要內涵。但實現這一夢想,需要直面艱難的改革進程,需要突破無數「塔斯馬尼亞島」、無數思想局限,需要凝聚普天之下的智慧,因此必須為之不懈努力。——歷史的責任很自然地落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
很多人注意到,因持續供給側宏調政策研究而聞名的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會同華夏經濟學研究發展基金會,聯合天弘基金、長江養老、建信養老、瑞暉資本、《當代金融家》、《華夏時報(公眾號:chinatimes)》等機構,於12月9日在北京發起成立了「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其宗旨是要「打造養老金融領域具有高學術品位和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我們期待這個論壇能夠討論出真正有價值的有關養老金融制度改革的政策主張。
中國自2000年左右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老齡化不斷加速,60歲以上的人口佔比目前接近14%,預計到2020年這一比重將超過17%。此後中國將進入嚴重老齡化社會。到2050年中國老齡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60歲以上人口比重超過30%,步入超老齡化社會,成為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不斷加劇的老齡化趨勢,使得養老成為全社會日益關切的話題,也對社會、經濟和文化產生了廣泛深刻的影響。現代國家的標志之一是每位國民都老有所養,理論上,通過金融的力量能夠實現這一目標,但在養老金融制度改革上,我們實際面對的困惑究竟是什麼?
超老齡社會十大特徵
超老齡社會是當今全球發展趨勢,目前世界上已有14個國家和地區進入了超老齡社會,其顯著標志之一是80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比例超過5%。日本在2006年已達到這個標准,中國大約在2035年左右達到。屆時中國80歲以上老人將達到8000萬,現在這一數值是2000萬左右。其顯著標志之二是老人需要的尿片數量超過嬰兒,這是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日本已出現這種情況。姚余棟、郭樹強、甯辰、譚海鳴、郭若谷等一些學者研究發現,超老齡社會一共有十個特徵,中國社會應當對此有清醒的認識。要敢於看到嚴峻的未來,就像「王慶悖論」所言,我們知道了未來或者知道了風險就沒有風險了,我們的最大風險就是不知道或者故意迴避這個風險。
第一個特徵,中國潛在增長速度會不斷下降,老齡化是主要驅動之一。中國經濟增速在「十三五」期間達到6.5%沒有問題,但到2021年以後要再下台階,2040年以後要想維持3%以上的增長速度可能都很困難。所以,中國從現在開始就要建設創新型國家,中央領導層為此進行的一系列相關部署,就是為了避免像日本和歐盟那樣經濟幾乎停滯的結局。
第二個特徵,資產價格周期性波動,主要是一線和二線城市住房價格的周期性波動。年輕人到一線城市發現房價漲到一定程度住不起,就會到二線或三線城市發展。年輕就業者數量和住房價格就這樣在一線和二三線城市之間波動。同時,三四線城市住房價格也會出現停滯的壓力。
第三個特徵,銀發貧困廣泛存在,特別是在農村。中國社會要面對的嚴峻現實不光是未富先老,還有未城先老。現在農民工進城的數量明顯減少,除了農民進城務工意願在減少,還有很多農民工已經老了,四十歲以上的農民工在城裡思考的問題是,回鄉還是留在城裡。2035年超老齡社會來臨的時候,中國將有一半的超老齡人口在農村,至少80歲以上老者可能有4000多萬都是農民,他們還沒有進城就老在農村了,而且銀發貧困往往發生在農村。這一特徵尤須給予密切關注。
第四個特徵,普通居家和社會養老仍是主流。將來大約只有3%左右的中高收入階層人群才能買得起高端品質的養老社區住房,大部分百姓還是普通社區居家養老。所以,一定要把普通社區居家養老做好,現在就應開始規劃。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前副部長胡曉義最近說,未來可能6層住宅樓都要安裝電梯以方便老人,也許住一層二層的居民會不願意,那樣的話住六層的老人上下樓怎麼辦?因此社會要形成共識,要意識到居家養老還是中國社會的主流,社會要盡可能為老者提供更多便利。
第五個特徵,養老金長期來看存在巨大缺口。如果按照現在的制度安排,保守估計,2030年的時候,中國的養老金缺口4.1萬億元,2050年缺口6.1萬億元。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把部分國有資產劃歸社保,這種預先安排非常重要。早劃老百姓就落袋為安,就敢花錢,一定要讓老百姓支持中國消費,中國消費是拉動經濟的一個最基本的力量。
第六個特徵,醫保缺口巨大,目前還沒找到很合適的解決方式。經過測算,2016年就開始存在缺口,全國性的,包括新農合,都會存在缺口,醫療成本迅速上升。隨著中國人口日益老齡化,醫療成本迅速上升,同時醫療技術有可能讓人長期活下來,這個缺口會越來越大。我們看到美國奧巴馬醫改應該說比較成功,中國應借鑒包括奧巴馬醫改在內的全球性經驗來思考自己問題的解決方案。
第七個特徵,中國社會總的杠桿率不斷上升。現在日本的杠桿率是500%,中國大約250%,每年大約上升4%。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關於「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有一條就是去杠桿。如何去杠桿,這是中國社會不能迴避的問題。
第八個特徵,延遲退休與老年就業將成為普遍現象。目前中國平均退休年齡52歲,延遲退休與年輕人就業有個平衡問題,要考慮到各個方面,可採用漸進式延退等方式,但一定要讓延遲退休和老年就業、創業成為社會文化。老年人就業和創業,實際上也是給中國的社保和醫保做貢獻,這或許應該成為一種社會時尚。
第九個特徵,老年社會普遍存在塔斯馬尼亞島現象。人到了老年往往與外界溝通就少了,這樣離社會就越來越遠。日本有本書叫《無源社會》,說的是老人去世了,人們卻找不到其親人,於是只好直接將其拉到火葬場,連個告別儀式都沒有。日本社會這種現象很多,中國一定要避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果未來中國既是年輕人的天堂,也是老年人的天堂,這樣的中國夢可能就更好一些,中國社會對老人應有更多的人文關懷和尊重。
第十個特徵,阿爾茲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症大量出現。按日本的規律,85歲以上的老人60%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衰退,以前老人痴呆了家庭能管,後來日本證明不行,這是社會問題,需要社會各方面的支持。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高琨教授晚年不幸患阿爾茲海默症,全香港媒體停用「老年痴呆症」,改用「老年健忘症」,建議內地也應改用「老年健忘症」。
預見未來,盡管有些冷酷,但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更客觀、更具前瞻性地應對超老齡社會的來臨。
養老金融關系社會長遠福祉
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在「十二五」期間不斷深化,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成並軌,社保基金(主要是養老基金)入市已成定局。除此之外,中央政府連續出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產業若干意見》等相關文件支持鼓勵發展養老服務產業,剛剛公布的「十三五」規劃建議也提出,要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建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推動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相結合,探索建立長期的福利保險制度,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通過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方式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增加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這為今後一段時期中國養老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然而當前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還存在著諸多缺陷和問題,養老金體系改革在路徑選擇上仍面臨多種制約。
養老涉及到為年老儲蓄金融資產,提高老年服務品質,發展養老產業等多方面內容,核心問題之一是社會成員如何在生命周期合理配置其年輕和老年期間的生產消費——這離不開金融的媒介融通作用,由此產生了養老金融。養老作為中國的大課題與城鎮化同等重要,從空間與時間角度看甚至比城鎮化還重要。養老金融是為滿足社會成員養老需求而建立的金融服務體系,包括養老金制度安排和資產管理,為養老產業提供投融資支持等。民生銀行董事長洪崎認為,養老金融是金融業與養老產業的融合,亦是養老產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關繫到未來整個金融業的發展方向,意義十分重大。他並透露民生銀行零售業務現在進入對生命周期的研究,這反映出金融界對養老在金融領域服務體系、服務產品多樣化問題的重視和思考。而如何通過資本運作,創新金融經濟,發展養老金融業,不僅關系一個國家全體公民老年的生活、生命質量問題,也關繫到一個國家虛擬經濟,乃至整個宏觀經濟的健康問題。在中國面臨迅速老齡化的社會背景下,必須通過大力發展養老金融來預防老年期的各種風險,提供多元化、多層次的養老金融產品,開發養老金融業將是一項重要的金融戰略,也必然關繫到中國社會和中國人民的長遠福祉。
中國目前正在建立多層次養老服務市場,與此同時,也應該建立多層次養老金融服務市場,關注社會各階層的金融養老需求。養老金融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它包括圍繞社會成員的各種養老需求所進行的各種金融活動,大致可以分為養老金金融、養老服務金融和養老產業金融等三大體系。養老金金融的對象是養老資金,目標是通過制度安排積累養老資產,同時實現保值增值。英國學者大衛·布萊爾首次提出養老金金融這個概念,認為養老金金融主要研究對象是養老基金,投資於金融資產、衍生工具和另類投資。中國未來可能會有大量的專注於養老金金融的機構應運而生。中國養老金融市場潛力巨大,前景廣闊,相信伴隨新一輪金融體制改革步伐,伴隨社會對養老金融的認識不斷深入,更多的銀行、券商、保險機構、信託機構、基金機構,也會對此形成共識,抓住歷史機遇,積極推動養老金融發展。
從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看,充分發揮養老資產管理機構的專業價值,使他們參與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職業年金在內的廣義的養老金的資產管理,有助於從金融服務的供給端發揮養老金作為資本市場穩定器的作用,推動養老金與資本市場的良性互動,有助於提高養老資產投資運作體系的效率和質量,確保養老金的保值增值,加快中國社會養老財富的持續積累,促進內需和消費,更好地實現金融服務民生、服務社會發展的目標。
「董克用設想」、「水皮建議」
具有重要意義
現代金融體系中養老金融體量非常大,世界上很多國家的金融市場之所以體系完整、發展順暢,就是因為有養老金融在支撐。所以,建立和完善養老金融體系非常重要,中國資本市場的穩定有序發展,需要有養老金這樣的長期資本的支持。此外,發展養老金融也有助於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中國幾億老人消費對於推動經濟發展、社會轉型和產業升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前院長董克用教授提出了關於建立和完善中國養老金融體系三個支柱的設想。「董克用設想」對於中國養老金融制度改革走出正確之路具有重要意義。
所謂養老金融體系三個支柱:第一支柱,基本養老金;第二支柱,職業養老金;第三支柱,個人退休賬戶養老金。中國當前的養老金融體系中,第一支柱基本養老金一枝獨大,第二支柱職業養老金發展滯後,第三支柱個人退休賬戶養老金尚未建立。
比較中美兩國養老金融體系,我們看到,2014年,美國養老金融體系第一支柱基本養老金有2.8萬億美元,第二支柱職業養老金有15萬億美元,第三支柱個人退休賬戶的養老金有7萬億美元。三者相加約合25萬億美元。中國截至2014年的基本養老保險存款3.1萬億人民幣,企業年金結余較小,個人退休養老金賬戶還沒建立,如果加上社保基金理事會管理的3萬多億人民幣,也就約合6萬億人民幣,摺合一萬億美元,是美國的1/25。我們從中可見中國與美國現代養老金體系的差距之大。
OECD國家養老金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相當於GDP的比重,加權平均一下,荷蘭最高,約為77%,排名最後的是希臘,幾乎為零,它完全依靠了第一支柱,最後撐不住,所以希臘破產的時候養老金問題是它的重大問題。中國這一數字是5.1%。與此同時,中國第一支柱繳費率很高,是28%,約為OECD國家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繳費的總和。
當然,中國城鎮養老金制度改革已經取得了很大成就,這個功績不可磨滅。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實現了制度全覆蓋,在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這么快、這么全面地完成這件事。中國還建立了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模式,這在當時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改革到了現在,1997年的模式到如今不能一成不變,應該適應形勢的變化,適應收入水平的變化,適應工資市場化的變化,再加上中國基本養老金制度已經並軌,應該適度調整思路,以現代理念來改革完善中國的養老金融體系。簡而言之,就是第一支柱應當回到政府責任,保證公共養老金;第二支柱就是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然後推動第三支柱的發展。三支柱連起來是一個穩定整體,它形成了現代養老金制度,這是發達國家已有的現實。
養老金融是一個涉及多個部門,多個行業的復雜領域,即便是美國,有人做過統計分析,在2006年《養老金保護法案》出台之前,美國的401(k)等制度運行也算不上成功。建立和完善中國的養老金體系的確存在各種難點,因此需要各方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尤其通過金融創新提供支持。在一些資本市場發展時間比較久,制度比較健全的國家,養老金是非常重要的資本市場參與者,可為資本市場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
同樣,一個長期穩定的資本市場也對實體經濟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中國資本市場落後的一個原因,是缺乏真正的長期資金和長期機構投資者。養老金的市場化管理需要有良好的制度設計和監管環境,並且要有穩健的長期投資理念和配套的考核激勵導向。
如果說中國股市最缺的就是長線資金,包括養老金在內的社保基金,會不會作為長線資金,在未來成為機構投資者的榜樣力量?《華夏時報(公眾號:chinatimes)》總編輯水皮對此充滿信心。水皮甚至建議,加大國有企業股本劃轉的力度來充實社保基金,並提出可以考慮組建相應的基金或專業養老金機構,專門從事一級市場的投資,國家政策提供便利和優惠,然後再選擇二級市場的長期運作。他認為這種設計會把風險降到最低。
「董克用設想」與「水皮建議」,都是現代養老金融的思維,突破了中國傳統的社會養老保險的局限。若由此開始,中國養老金融制度改革終於走上正確的道路,應很值得期待。
(作者姚余棟為華夏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副秘書長、央行文聯副主席,商灝為資深媒體人。文中所述僅為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所在單位立場)
㈥ 為什麼醫療養老等領域將放寬行業准入拓寬投融資渠道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激發社會領域投資活力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37條具體可操作的政策措施,旨在進一步激發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社會領域投資活力。
專家表示,通過放寬行業准入,擴大投融資渠道,落實土地稅費政策等措施,可以激發民間投資進入社會領域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對沖未來房地產投資和基建投資增速放緩,對穩定投資增長有積極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意見》提出,引導社會資本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參與醫療機構、養老服務機構、教育機構、文化設施、體育設施建設運營,開展PPP項目示範。
多位專家認為,通過PPP模式擴大社會領域投融資渠道很有必要。據了解,截至去年底,全國PPP項目已簽約落地1351個,總投資達到2.2萬億元,項目落地率超過30%;與年初相比,項目落地的數量、投資規模都增長了四倍多。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勇此前透露,PPP是促進民間投資的一種模式,今年首先就是要通過PPP,使民營企業能夠進入更多的領域。
高玉偉也表示,要保護好民間投資企穩回升的良好勢頭,除了放寬市場准入,以PPP帶動民間投資也非常重要,要給予民間投資參與重大項目的機會。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蔣震告訴記者,從PPP發展的角度看,政府如何採取措施推動PPP健康平穩發展,會是未來的重要內容。政策層面要盡可能按照收益分享、風險共擔相匹配的原則,推動優化PPP的實施,對於收益和風險的不確定性等問題,要進一步細化,要有可操作的細則。
支持 將派發土地稅費等政策紅包
《意見》提出,認真落實土地稅費政策。除對農用地轉用指標、新增用地指標分配適當傾斜外,鼓勵盤活舊廠房、倉庫等既有資源,制定閑置校園校舍綜合利用方案。同時,強調稅收政策落實,加大水電氣熱等價格優惠政策的監督檢查。
值得一提的是,《意見》在土地政策方面給予了很大支持,提出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領域新供土地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依法可按劃撥方式供應。對可以使用劃撥用地的項目,在用地者自願的前提下,鼓勵以出讓、租賃方式供應土地,支持市、縣政府以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作價出資或者入股的方式提供土地,與社會資本共同投資建設。應有償使用的,依法可以招拍掛或協議方式供應,土地出讓價款可在規定期限內按合同約定分期繳納。支持實行長期租賃、先租後讓、租讓結合的土地供應方式。
「落實土地稅費政策,有利於有效盤活土地等存量資源,拓寬企業抵押擔保的融資渠道,也有利於切實減輕企業成本負擔,提高企業的經營收益。」吳琦表示。
還有專家表示,一系列扶持優惠政策對激發市場活力有積極作用。以養老產業為例,政府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養老產業的發展,才能使養老項目實現層次化、差異化、商業化。不僅有中低端項目,也有高端項目,以實現從基礎養老到養生養老的全面覆蓋。
《意見》還提出,大力促進融合創新發展。制定醫養結合管理和服務規范,發展壯大在線教育、在線健身休閑等平台,鼓勵各地探索創新發展試驗區,在准入、人才、土地、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試。此外,要加強監管優化服務。完善協同監管機制,探索建立服務市場監管體系,充分發揮部門、地方、協會商會的積極作用,建立全行業綜合監管和評價機制,完善服務機構和從業人員黑名單制度和退出機制,實施監管信息常態化披露。
㈦ 上海海圈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在養老產業領域有哪些布局
海圈集團通過在養老產業的全方位布局,能夠滿足您的養老產業投資的需求,養老產業的蓬勃發展和老齡化人群的持續擴大,帶來穩健的投資保障和高收益的投資回報。比如實業投資、項目融資、養老院投資、養老金融、養老旅遊休閑度假等
㈧ 養老金融是什麼
隨著老齡化趨勢加劇,養老日益成為全社會關注的話題。養老金融是包括養老金金融、養老產業金融和養老服務金融的一個系統性的概念體系。目前,在政府和市場通力合作的背景下,養老金金融步入新的軌道,養老服務金融成效初現,養老產業金融持續發力。
但與此同時,我國養老金融的發展依然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在養老金金融方面,制度設計有待完善,資產管理能力仍需提升;在養老服務金融方面,多方因素制約,需求和供給不匹配;在養老產業金融方面,不確定因素增加,機遇與風險並存。盡管一系列挑戰制約了我國目前養老金融的發展速度,但在我國人口老齡化將長期存在的背景下,養老需求也將持續增加,我國養老金融發展的未來前景依然廣闊。
養老金融的三大領域:
1. 養老金金融
指的是為儲備制度化的養老金進行的一系列金融活動, 其對象是制度化的養老金資產, 目標是通過制度安排積累養老資產,同時實現保值增值。
具體而言,養老金金融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養老金制度安排,旨在人口老齡化成為世界趨勢、養老金制度體系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可持續性困境的背景下, 通過政府、 單位和個人責任分擔建立多支柱、 風險分散的養老金制度體系; 二是養老金資產管理,旨在保障養老金資產安全性的前提下實現收益最大化
我們知道的三支柱養老金模式,這些支柱裡面還有很多的制度安排,同時還包括養老金的資產管理。養老金三支柱體系圖如下
兩幅圖表達的意思是一樣,想看哪幅看哪幅
2. 養老服務金融
作為養老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養老服務金融指的是除制度化的養老金以外, 金融機構圍繞全體社會成員養老相關的投資、 理財、消費及其他衍生需求採取的一系列有關金融產品與服務的創新金融活動,其本質是通過金融創新保障多元化的養老需求。
具體而言,養老服務金融涉及兩方面的服務內容, 一是養老財富管理, 包括工作期以養老為目標的財富積累以及老年期養老資產的管理和消費, 旨在開發跨生命周期內平滑消費需求的專業化金融產品, 如銀行業的養老理財產品、住房反向抵押貸款,基金業的養老目標基金,保險業的商業養老保險、 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以及信託業的養老信託等; 二是養老金融便捷性支持, 包括適應不同年齡段人群需求的軟體設計以及適老化改造等硬體設施的完善等等。
3.養老產業金融
指的是為與養老相關產業提供投融資支持的金融活動,其對象是養老產業,目標是滿足養老產業的各種投融資需求。
養老產業金融業態的產生主要是基於傳統家庭養老功能弱化, 社會化養老功能逐步興起, 養老產業需求不斷增加, 但由於養老產業具有投資額度大、回報周期長等一系列特徵,需要金融行業的大力支持。
總體來看, 養老金金融和養老服務金融的最終目標都是為廣大國民提供更高水平的養老財富, 從而為實現更加體面的養老提供經濟基礎, 養老產業金融的目標則是通過金融支持養老產業的發展, 從而為國民更加體面的養老提供服務保障, 滿足多元化的養老需求,。
㈨ 養老院產業的相關金融政策
《關於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
(銀發〔2016〕65號)
中國人民銀行民政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關於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
銀發〔2016〕65號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35號)、《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衛生計生委等部門關於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指導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5〕84號文轉發)等有關要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推動金融組織、產品和服務創新,改進完善養老領域金融服務,加大對養老服務業發展的金融支持力度,促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做好養老領域金融服務的重要意義
(一)加快養老服務業發展需要創新金融服務。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發展養老服務業,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是適應傳統養老模式轉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緊迫任務。立足國情,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加快建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迫切要求改進和創新金融服務,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廣泛動員社會資本參與,增加社會養老財富儲備,提升養老服務支付能力,保障「老有所養」戰略目標順利實現。
(二)做好養老領域金融服務是金融業自身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
在金融市場化、國際化和多元化趨勢下,金融機構傳統業務和發展模式面臨挑戰,金融業進入轉型升級的重要發展階段。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有效滿足迅速增長的養老服務業發展和居民養老領域金融服務需求,是增加資本市場中長期資金供給,促進金融市場發展和金融結構優化的重要手段,是金融機構拓展新業務的重要機遇,是金融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各金融機構要增強戰略意識,加快養老領域業務發展規劃和市場布局,努力改善和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實現支持養老服務業和自身轉型發展的良性互動。
二、總體要求
(三)指導思想。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決策部署,以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養老領域金融服務需求為出發點,以提高金融對養老服務業的資源配置效率為方向,統籌各類金融資源,持續推進改革創新,建立和完善有利於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的金融組織、產品、服務和政策體系,切實改善和提升養老領域金融服務水平。
(四)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市場主導,政策扶持。以市場化為方向,以政府扶持為引導,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在實現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推動金融資源向養老服務領域配置和傾斜。二是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服務。立足區域養老服務業發展和居民養老需求實際,對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等不同養老服務形式,積極探索和創新與之相適應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提供有針對性的金融服務。三是堅持突出重點,注重實效。加強金融支持與養老服務業發展各類規劃和政策的銜接,以滿足「老有所養」、推進醫養結合和建設社會養老服務體系需求為重點,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破除制約金融服務的體制機制障礙,努力尋求重點領域突破。
(五)發展目標。
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蓋廣泛、種類齊全、功能完備、服務高效、安全穩健,與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符合小康社會要求的金融服務體系。促進養老服務業發展的金融組織更加多層次,產品更加多元化,服務更加多樣化,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和滿足居民養老需求的能力和水平明顯提升。
三、大力完善促進居民養老和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多層次金融組織體系
(六)創新專業金融組織形式。
支持有條件的金融機構優化整合資源,提高養老領域金融服務水平。鼓勵金融機構將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個人養老相關的金融業務和戰略轉型相結合,探索建立養老金融事業部制。支持金融機構在符合條件的地區或分支機構組建服務養老的金融發展專業團隊、特色分(支)行等多種形式的金融服務專營機構,提升金融服務專業化水平。
(七)支持各類金融組織開展養老領域金融業務。
鼓勵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各類金融機構積極應對老齡化社會發展要求,優化內部組織架構和管理體制,增強養老領域金融服務能力。鼓勵金融租賃公司開發適合養老服務業特點、價格公允的產品,提供融資租賃等金融服務。鼓勵信託公司利用信託制度優勢,積極開發各類附帶養老保障的信託產品,滿足居民養老領域金融服務需求,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
(八)積極培育服務養老的金融中介體系。
鼓勵金融機構創新與融資擔保機構合作模式,以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為主,引導各類融資擔保機構加大對養老服務業的支持力度。積極引導徵信機構、信用評級機構面向養老服務業開展徵信、評級服務,鼓勵銀行與徵信機構、信用評級機構合作,實施對養老服務機構的分類扶持。支持發展與養老領域金融創新相適應的法律、評估、會計等中介服務機構,鼓勵金融機構與養老信息和智慧服務平台合作,運用「互聯網+」大數據資源,提供更高效的金融服務。
四、積極創新適合養老服務業特點的信貸產品和服務
(九)完善養老服務業信貸管理機制。
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根據養老服務業發展導向和經營特點,專門制定養老服務業信貸政策,開發針對養老服務業的特色信貸產品,建立適合養老服務業特點的授信審批、信用評級、客戶准入和利率定價制度,為養老服務業提供差異化信貸支持。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與民政部門、行業協會等合作開展養老信貸專項培訓,提升信貸服務專業化水平。
(十)加快創新養老服務業貸款方式。
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承貸主體,對企業或個人投資設立的養老服務機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可以向投資企業或個人作為承貸主體發放貸款。對符合條件的個人投資設立小型養老服務機構,或招用員工比例達到政策要求的小微養老服務企業,積極利用創業擔保貸款政策給予支持。對建設周期長、現金流穩定的養老服務項目,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適當延長貸款期限,靈活採取循環貸款、年審制、分期分段式等多種還款方式。
(十一)拓寬養老服務業貸款抵押擔保范圍。
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探索以養老服務機構有償取得的土地使用權、產權明晰的房產等固定資產為抵押,提供信貸支持。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開展應收賬款、動產、知識產權、股權等抵質押貸款創新,滿足養老服務企業多樣化融資需求。有條件的地區在風險可控、不改變養老機構性質和用途的前提下,可探索養老服務機構其他資產抵押貸款的可行模式。
五、支持拓寬有利於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多元化融資渠道
(十二)推動符合條件的養老服務企業上市融資。
支持處於成熟期、經營較為穩定的養老服務企業在主板市場上市。支持符合條件的已上市的養老服務企業通過發行股份等再融資方式進行並購和重組。探索建立民政部門與證券監管部門的項目信息合作機制,加強中小養老服務企業的培育、篩選和儲備,支持符合條件的中小養老服務企業在中小板、創業板、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上市融資。探索利用各類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為非上市養老服務企業提供股份轉讓渠道。
(十三)支持養老服務業通過債券市場融資。
支持處於成熟期的優質養老服務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公司債、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等方式融資。鼓勵中小養老服務企業發行中小企業集合票據、集合債券、中小企業私募債,積極發揮各類擔保增信機構作用,為中小養老服務企業發債提供增信支持。對運作比較成熟、未來現金流穩定的養老服務項目,可以項目資產的未來現金流、收益權等為基礎,探索發行項目收益票據、資產支持證券等產品。支持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通過發行金融債、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等方式,募集資金重點用於支持小微養老服務企業發展。
(十四)鼓勵多元資金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
支持各地採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建設或發展養老機構,鼓勵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創新適合PPP項目的融資機制,為社會資本投資參與養老服務業提供融資支持,積極探索與政府購買基本健康養老服務配套的金融支持模式。鼓勵金融機構通過基金模式,探索運用股權投資、夾層投資、股東借款等多種形式,加大對養老服務企業、機構和項目的融資支持。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建立養老產業投資引導基金,通過階段參股、跟進投資等方式,引導和帶動社會資本加大對養老服務業的投入。鼓勵風險投資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等投資者積極投資處於初創階段、市場前景廣闊的養老服務企業。
六、推動完善養老保險體系建設,優化保險資金使用
(十五)完善多層次社會養老保險體系。
進一步完善由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等組成的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推進公平、統一、規范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發揮社會保險保障基本生活的重要作用。大力拓展企業年金、商業團體養老保險等企業補充養老保險,促進企業補充養老保險進一步向中小企業覆蓋。推動商業養老保險逐步成為個人和家庭商業養老保障計劃的主要承擔者、企業發起的養老健康保障計劃的重要提供者、社會保險市場化運作的積極參與者,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立商業養老健康保障計劃,促使商業保險成為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支柱。
(十六)加快保險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
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繼續推進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發展獨生子女家庭保障計劃,豐富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積極開發長期護理保險、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保險產品,助推養老、康復、醫療、護理等服務有機結合。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由政府使用醫保基金賬戶結余統一為參保人購買護理保險產品,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積極探索多元化保險籌資模式,保障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需求。支持保險公司發展農民養老健康保險、農村小額人身保險等普惠保險業務。大力發展養老機構綜合責任保險,為養老機構運營提供風險保障。
(十七)創新保險資金運用方式。
積極借鑒國際經驗,在符合投向要求、有效分散風險的前提下,推動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企業年金基金、職業年金基金委託市場化機構多種渠道開展投資,實現資金保值增值,提升服務能力。發揮保險資金長期投資優勢,以投資新建、參股、並購、租賃、託管等方式,興辦養老社區和養老服務機構。鼓勵保險公司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通過股權、債權、基金、資產支持計劃、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等多種形式,為養老服務企業及項目提供中長期、低成本的資金支持。
七、著力提高居民養老領域的金融服務能力和水平
(十八)增強老年群體金融服務便利性。
鼓勵金融機構優化網點布局,進一步向養老社區、老年公寓等老年群體較為集中的區域延伸服務網點,提高金融服務的可得性。支持金融機構對營業網點進行親老適老化改造,加強助老設備、無障礙設施建設,開辟老年客戶服務專區,提供敬老服務專窗、綠色通道等便捷服務,為老年客戶營造便捷、安全、舒適的服務環境。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優化老年客戶電話銀行服務流程。
(十九)積極發展服務居民養老的專業化金融產品。
鼓勵銀行、證券、信託、基金、保險等各類金融機構針對不同年齡群體的養老保障需求,積極開發可提供長期穩定收益、符合養老跨生命周期需求的差異化金融產品。大力發展養老型基金產品,鼓勵個人通過各類專業化金融產品投資增加財產性收入,提高自我養老保障能力。加快老年醫療、健身、娛樂、旅遊等領域消費信貸、信託產品創新。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探索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業務。鼓勵金融機構積極探索代際養老、預防式養老、第三方付費養老等養老模式和產品,提高居民養老財富儲備和養老服務支付能力。
(二十)不斷擴展金融服務內容。
金融機構要積極介入社會保障、企業年金、養老保障與福利計劃等業務,做好支付結算、賬戶管理、託管和投資等基礎服務。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行為老年群體提供特定服務的銀行卡等非現金支付工具,適當減免開卡工本費、年費、小額賬戶管理費等費用,探索提供商戶優惠、醫療健康、休閑娛樂、教育咨詢、法律援助等配套增值服務。加強老年金融消費者教育和權益保護,加大理財產品等新型金融業務的宣傳和普及力度,拓展老年人金融知識,銀行業金融機構對老年人辦理大額轉賬等業務應及時提醒查閱,在面向老年人銷售保險、理財產品時,應嚴格遵守有關規定,不得誤導銷售或錯誤銷售。
八、加強組織實施與配套保障
(二十一)加強金融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
建立人民銀行、民政、金融監管等部門參加的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工作協調機制,加強政策協調和信息溝通,形成推進養老服務業發展的金融政策合力。制定並定期完善養老服務業指導目錄,發布更新養老服務機構與企業信息,建立健全項目資料庫和推薦機制。對納入資料庫並獲得民政部門推薦的優質養老服務項目,金融機構應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基礎上給予積極支持。各級民政部門應指導養老機構建立規范的財務制度和資產管理制度,提高承貸能力和償付水平。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積極運用財政貼息、貸款風險補償、擔保增信等政策工具,加大對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激勵和扶持。
(二十二)綜合運用多種金融政策工具。
加強信貸政策引導,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養老服務業和醫養結合領域的支持力度。運用支小再貸款、再貼現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養老服務企業的信貸支持。不斷完善金融監管政策,加強對銀行、證券、信託、基金、保險等金融機構開展養老領域金融組織、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的監管,以利於金融創新穩妥有序開展。
(二十三)加強政策落實與效果監測。
各金融機構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專項統計制度,加強對養老領域金融業務發展的統計與監測分析。人民銀行各分支機構會同民政、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監督管理部門等,根據本指導意見精神,結合轄區實際,制定和完善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的具體實施意見或辦法,切實抓好貫徹實施工作。
內容來源於養老信息網:《關於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銀發〔2016〕65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