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解決農民資金困難問題 以及渠道
發展信用合作,其他合作就水到渠成了。現代農村經濟也是信用經濟,沒有信用合作基礎,其他合作也無法開展。如你可組建一個農村資金互助社,社員入股、民主管理、開展社員信用存貸,當資金集聚起來後,就有了經濟基礎和信用基礎,合作社就可代理購買農資或銷售農產品(所謂的聯購聯銷),產生示範後,就可發展聯合社,就能夠向農產品加工延伸,合作制工廠就出現了。
當前發展專業合作社最大的困難是沒有支持信用合作發展的融資政策和市場准入受到約束,聯合社主體法律還存在空白。
可根據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允許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要求,按照中國銀監會《農村資金互助社示範章程》發動組建一個農民信用合作社,就可以推進發展了。(jbl)
『貳』 農業企業融資難的原因有哪些
農產品加工企業多數是鄉鎮企業,規模較小,龍頭企業少;初級加工農產品多,專精細農產加工屬產品少;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生產設備和技術水平偏低,生產工藝比較落後,生產加工能力與水平整體上還不能得到較快的提高,品牌多,知名品牌少;自營資金多,融資貸款少;自身的資金持有量不足,多數是通過租賃場所進行生產經營,沒有足夠的不動產作為銀行貸款的抵押擔保,也很難找有具有足夠實力的大型企業為其擔保。
『叄』 農產品深加工有什麼好項目
適合農產品深加工的項目可參考:
1、農產品加工,作為一個農業生產大國,可以在農村用低價對農產品進行收購,然後加工成市場上必需的或者是受歡迎的副食品、特色食品;
2、木材加工,農村的林木繁多,通過加工可以把木材製作成木炭、紙、傢具、辦公用具等等日常生活用品出售;
3、肉食深加工廠,通過收購雞、鴨、牛、羊等家禽進行二次加工,製作成各種美味冷食出售;
4、麵粉深加工廠,麵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主食,尤其是在我國北方地區,所以有很大的市場需求。一方面可以加工普通麵粉,另一方面還可以加工澱粉、食用生粉、麵包、餅乾等出售;
5、糞便糞水加工,通過低價將糞便回收,甚至是免費回收糞便,將糞便加工之後,做成肥料再進行出售。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入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您在做任何投資之前,應確保自己完全明白該投資的性質和所涉及的風險,詳細了解和謹慎評估後,再自身判斷是否參與交易。
應答時間:2021-02-09,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肆』 農業企業發展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有哪些
一是企業規模偏小現狀依然突出。在目前全市1376家年銷售1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中,銷售500萬元規模以上的只有645家,佔46.8%;億元以上的80家,佔5.8%;市區上市農業龍頭企業至今還沒有;不少企業產品單一、科技含量低,抗風險能力弱,市場競爭力不強
二是經營管理能力不強較為普遍。農業龍頭企業中除了少數幾個大企業外,普遍存在科技投入相對不足的問題,技術上還依靠著傳統設備和經驗,企業普遍缺乏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經營人才、科技人才、市場營銷人才,大多數是家族式管理模式,不能適應現代企業發展要求
三是企業融資困難問題難於解決。許多成長性企業由於自身實力有限,規模偏小,土地多數以租用為主,有效抵押物不足,貸款難擔保難的問題比較普遍,融資成本比較高,甚至有的企業走入借高利貸的誤區。四是政策扶持受益程度非常有限。
『伍』 區塊鏈技術在農產品融資方面的威脅有哪些
『陸』 如何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規劃
當前農產品供給已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農產品市場已由對數量的要求轉變為對品種和質量的更高要求。近年來,我縣謀求工業結構轉型,先後扶持電子信息、農機裝備、農產品加工等產業,但收效甚微,至今仍未能尋找到承接錳、硅等傳統產業的第二支點。作為謀求農業、工業齊頭並進的秀山,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將會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一、基礎夯實,產業已具雛形
我縣農產品資源豐富,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條件得天獨厚。目前,全縣金銀花基地已達30.1萬畝,種植面積全國第一;年出欄土雞1000萬只以上,規模西部地區最大;茶葉基地7萬畝,高端獼猴桃基地2.7萬畝,油茶基地10萬畝,均居全市第一。形成了以金銀花、土雞舉旗,茶葉、獼猴桃、油茶為骨乾的「一朵花、一隻雞、一杯茶、一盤果、一桶油」產業發展格局。加上近年來全縣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農作物良種普及率提高,名、特、優農產品逐年增加。這些都為我縣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尤其是食品加工奠定了堅實的原材料基礎。
與周邊區縣相比,我縣農產品加工業起步較早,較早就形成茶葉、腐乳等初級加工。近幾年來,我縣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農產品加工業初具規模,形成了以金銀花、茶葉、土雞為支柱,豆腐乳、皮蛋、魔芋精粉、優質糧油加工等為輔助的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初步形成涼茶飲料、金銀花飲片、綠原酸提取等加工體系。截至2013年底,我縣擁有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127家,紅星中葯材、鍾靈茶業、魯渝立強等35家企業發展成長為市縣級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業實現加工產值5億元,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加快我縣農村經濟發展,助推農戶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二、正視問題,前路任重道遠
(一)精深加工層次較低。雖然我縣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勢頭很好,但總體上還存在「小、散、初」局面。目前農產品加工企業分布很散,很多還是作坊式生產或單台機器加工,全縣只有1戶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條件進入規上企業。大部分是初級產品加工,產業鏈延伸不夠,多停留在簡單分級、簡單包裝等粗加工狀態,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程度不高,對經濟效益提高及競爭力的提升產生很大的阻礙。如土雞產業,全縣從事精深加工的企業僅1家,加工量不足100萬只。
(二)載體建設特色不明。近年來,武陵山區各種園區遍地開花,為的是搭建公共服務平台,形成集群發展的孵化器。但無論是我縣,還是周邊區縣,園區建設都缺乏特色,且速度較慢,形成了「園區是個筐,是個企業都往裡面裝」的發展格局,真正形成集群發展的很少。我縣雖然在梅江鎮規劃了工業園區C區發展農產品加工,但扶持政策不足,許多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都直接入駐A區綜合園,集聚和集散效應未得到有效發揮。
(三)要素制約依然存在。2011年,我縣出台三大產業三年振興規劃,其中提到重點扶持農產品加工業,但產業發展依然按部就班,進展不大,特別是離2015年農產品加工業實現50億元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其次,市場供求信息不靈通不及時,產品生產極易陷入盲目性,相互擠壓、過度競爭現象依然存在。農產品批發市場功能也不夠健全,只能為農戶提供一個簡單的交易場所,健全的信息網路體系還沒有形成。此外,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屬於中小企業,銀行貸款門檻高,對企業不願授信,加之農產品加工業季節性特點,導致融資十分困難。
(四)流通壁壘難以打破。雖然我縣物流發展較快,但仍處於起步階段。流通主體素質低、規模小,運銷能力低下,抗禦風險能力差。中介流通組織稀缺,產品吞吐能力有待加強。冷鏈物流發展起步較晚,沒有規模化冷鏈物流庫,農產品加工園和一些中心集鎮批發市場等關鍵物流節點缺少冷凍冷藏設施,加上我縣農產品加工業仍處於粗放式、小規模的生產方式,冷鏈物流發展面臨多重製約,影響了農產品的快速流通。
三、切准要害,破除發展瓶頸
(一)著力抓好規劃,打造加工基地。一是要合理布局。我縣特色農業分布較廣,對形成加工集群有一定影響。要形成加工集群布局必須要堅持「三靠近」原則,即靠近原料基地、靠近市場、靠近交通網路。建議在工業園區20萬平方米標准廠房中劃出部分掛牌農產品加工園,集中要素資源,作為園區主要支撐點打造,謀求做大加工集群,充分發揮標准廠房效益,幫助園區聚集人氣;或者比照工業園區運行模式和政策優惠,積極打造興隆坳農產品加工園,著力打造一個產業集群。同時,要積極鼓勵縣內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加工園梯度轉移,可採取廠區置換等方式解決用地問題。二是要合理分工。即不同層次的加工項目、企業之間合理分工。一般說來,小企業搞粗加工,大中型企業搞精加工。三是要形成特色。建議依靠武陵山區特色農產品,打造武陵山區特色農產品加工示範園。同時,杜絕出現盲目發展、遍地開花、重復建設的現象。
(二)突出地方特色,打造轉型支撐。依託特色農產品加工打造經濟轉型的新支撐點。其重點應該是食品加工及有區域特點的特色農產品加工。一是食品加工主要包括主食、副食加工。主食加工要在搞好傳統菜油、桐油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成品熟食加工,比如清溪場鎮的豆腐乳,如能比照老乾媽模式從生產規模、營銷模式上著手打造出1個屬於秀山的熟食品牌,加工中心的集聚效應將自然形成。副食品加工包括果、菜、肉、蛋、奶、魚等「菜籃子」產品的加工。另外,近年來,各種功能食品、天然野生食品等市場旺銷,前景看好,這些都是武陵山區的優勢資源。二是以金銀花為主的特色農業加工。由於受北方金銀花排擠,南方金銀花入葯前景堪憂。銀花行業轉向飲料、食品等深加工將可以適當解決產業困局,我縣可以依託現有的涼茶加工生產線率先打造一批加工品牌,扶持1-2家行業老大,使秀山成為南方金銀花的深加工和集散中心。其次,我縣茶葉有著久遠的歷史,但目前只有鍾靈茶廠等幾家企業擁有小型生產線,做大茶葉加工產業要依託本土茶廠,繼續加大扶持力度,進一步做大做強。此外,土雞、油茶等特色產業近年來都得到長足發展,但其相對應的深加工產業都還未形成氣候。
(三)集中要素資源,打造產業龍頭。一是積極培育龍頭企業。要因勢利導地鼓勵農村能人、大戶獨資或聯戶合資興辦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運銷等項目,拉長農業產業鏈;要積極引進外資興辦加工龍頭企業,把發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作為招商引資的重點,新建、改造和嫁接加工龍頭企業;鼓勵和動員社會各方力量投資興辦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積極鼓勵和爭取更多的大企業在我縣投資興辦加工項目。二是努力扶持加工企業。建議出台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意見,著力扶持一批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和農產品深加工重點新項目落地秀山,每年拿出部分財政資金,通過貸款貼息、以獎代拔等形式扶持重點扶持有市場前景、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三是鼓勵企業科技創新。加強科技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積極採用高新技術,提高農產品加工的科技含量,提高競爭力。此外,要積極利用校地合作優勢,研究新技術、新產品,採用現代食品工程工藝技術,並在各大高校建立後備人才資源庫,加強人才的儲備力度。加強農產品加工的科學化管理,努力走科研、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道路。
(四)突破流通壁壘,打造集散中心。武陵山區是典型的農業地區,擁有眾多的特色農產品,受地理條件影響,如果沒有完善的流通體系,要把它們推向市場,是非常困難的。一要擴展流通渠道。構建良好的特色農產品市場流通平台,可以極大地節約流通成本,減少流通時間,對於武陵山區特色農業的發展也是必不可少的。近年來,我縣物流銷售網路已初步形成規模,以物流園區為中心搶占武陵山區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有利於強化農產品加工的行業集聚和集散效應。可以建立權威性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網路,為農產品的流通搭建信息平台,及時、准確地向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提供價格信息、生產信息、庫存信息,提供中長期市場預測分析。二要發展冷鏈物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政府引導、多方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形成政府、行業協會和龍頭企業聯動體系,依託物流園區,以加工企業為核心,建立產供銷一體化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以物流配送中心為核心,發展區域內農產品短途冷鏈物流體系;利用第三方物流,發展跨區域的農產品長途冷鏈物流體系。三要鼓勵我縣農業龍頭企業跨區縣對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兼並與收購,對兼並收購成功的企業給予一定物質獎勵,使得因地區分割而導致的惡性競爭內部化。
(本文來自六樓微論壇第3期 指導:向東木,組長:趙小波,執筆:肖鄧)
『柒』 金融危機下我國農產品貿易面臨的挑戰和困境
中國加入WTO 8年來,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持續增長,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農產品質量衛生安全問題;政府支持政策不完善;受貿易壁壘及反傾銷措施限制等問題,嚴重製約著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可持續發展,尤其是受當前金融危機影響,使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繼續呈擴大趨勢。本文從金融危機對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入手,分析了中國農產品出口現狀及存在的制約因素,並提出了今後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如何克服現存問題,提高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促進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的建議及發展對策。
自中國加入WTO以來,農產品出口貿易快速增長,2001年中國農產品出口額為160.7億美元,2008年農產品出口額達到405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13.73%。同時,農產品出口經營隊伍不斷優化;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出口渠道進一步拓寬.出口品種不斷增加,貿易方式不斷拓展,多元化的市場格局初步顯現。但是也應看到,在農產品出口貿易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如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農產品加工度低,技術創新薄弱,缺乏品牌產品,受綠色壁壘和技術壁壘及反傾銷措施的影響等,嚴重製約著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可持續發展,尤其是受當前金融危機影響,使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繼續呈擴大趨勢。如何採取有效措施提高中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就成為當前
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對外貿易中的當務之急。
一、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影響
受全球金融危機和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下跌的沖擊,進入2008年下半年,中國農產品出口明顯受挫。2008年中國農產品出口增長放緩,進口高速增長,貿易逆差快速擴大,成為中國歷史上農產品對外貿易逆差最大的年份。2008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為991.6億美元,同比增長27.0%。其中,出口額為405.0億美元,同比增長由2007年的17.9%下滑到9.4%;貿易逆差為181.6億美元,同比增長3.4倍。2008年末2個月出口下降明顯,出口規模分別為34.7億美元和37.6億美元,同比則分別逆轉為下降6.9%和7.2%。
2009年1月,中國農產品出口額為31.5億美元。環比下降16.3%,同比出口額下降13.7%。2月,中國農產品出口額為21.6億美元,環比下降31.3%,同比出口額下降16.9%。2009年l~4月,中國農產品進口降幅大於出口降幅,貿易逆差大幅下降,進出口總額為262.5億美元,同比下降15.6%。其中,出口額116.2億美元,同比下降9.3%;貿易逆差為30.1億美元,同比下降45.2%。具體農產品進出口情況表現為穀物出口減少,進口增加,順差大幅縮小;食用植物油進出口額均降;蔬菜進出口量、出口額均降;水果出
口量增長、出口額減少;畜產品進出口額均降,水產品出口略增。
二、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現狀
中國是農產品生產大國,但並不是農產品出口大國。中國目前是世界第四大農產品出口國,也是發展中國家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在整個進出口貿易中佔有十分重要地位。2001-2008年,中國農產品出口持續增長,年均增長率為13.73%。盡管受到世界糧食危機和金融危機的雙重影響,但是中國農產品進出口額不僅連續第9年增長,而且保持較高的增長率。農產品進出口額逆差由2007年的43.7億美元急劇上升至181.5億美元,增加3倍多。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呈現以下特點:
1.農產品出口額增長速度慢,占出口總額比重不斷下降從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中國主要農產品產量就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農產品產量第一大國,但農產品出口額增長速度緩慢,2000年農產品出口額同比增長為15%,到2007年也只是增長到17.9%。農產品出口額佔全國出口比例也不斷下降,從2000年的6.3%下降到2008年的2.8%。
2.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增長較快中國的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自加入WTO以來取得了較快的增長,穀物類對外貿易呈現為凈出口。2007年,中國出口穀物991.2萬t,同比增長62.5%;穀物凈出口835.4萬t,同比增長2-3倍。2007年稻穀產品出口134.3萬t,同比增長7.2%;凈出口85.6萬t,同比增長63.6%。食用油籽進出口雙增長,食用植物油出口下降進口增長;食糖進出口均下降、蔬菜出口增長、水果進出口均增長;畜產品貿易逆差增長1.9倍;水產品貿易順差下降0.7%。隨著中國農產品出口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水產品、畜禽、水果、蔬菜、花卉等優勢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將會迅速提高。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將會成為拉動中國農產品出口持續增長的主力(表1)。
3.農產品出口結構不合理,初級產品比重遠高於深加工產品中國農產品的出口以加工程度低、附加值較小的初級產品為主,深加工能力不強,初級產品比重達到80%,深加工產品僅有20%。如2008年水產品出口額106.1億美元,佔全部農產品出口的10.7%。世界農產品出口大國荷蘭初級農產品與深加工產品出口的比例分別為25%和75%。發達國家農產品的深加工品占其總生產量的90%以上,加工轉化後產值增加2-3倍;而中國農產品加工品只佔其總生產量的25%左右,加工產值只增加30%左右。造成中國農產品出口結構不合理,影響了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整體品質和收益。隨著農產品出口額的增加,也逐步提高深加工產品出口的比重,如2005年農產加工品出口額85億美元,佔全部農產品出口總額就提高到31.4%,水產加工品出口額19.3億美元,佔9.2%。
此外,中國相對發達國家比較落後的農產品深加工技術和設備問題,增加了中國農產品的成本,也影響了農產品質量的提高。
4.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連續5年出現逆差中國農產品貿易自2004年起連續5年出現逆差。2008年中國農產品出口增長放緩,進口高速增長,貿易逆差快速擴大,成為中國歷史上農產品對外貿易逆差最大的年份。2009年1-4月,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仍大幅下降,為30.1億美元,同比下降45.2%。
5.亞洲仍是中國農產品第一大出口市場;對歐洲、北美洲及東盟出口市場份額有所增加亞洲依然是中國農產品第一大出口市場,對亞洲進出口雙增長,但市場份額略有下降,對北美洲出口市場份額略增。
2007年,對亞洲出口223.2億美元,同比增長15.5%,佔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60.3%,同比減少1.2個百分點。歐洲是中國農產品第二大出口市場,2007年,對歐洲出口70.6億美元,同比增長26.4%;對北美洲進出口雙增長。北美洲是中國農產品第三大出口市場,2007年,對北美洲出口49.8億美元,同比增長15.8%。日本、美國分別是中國的第一大出口國和進口國,出口額分別是83.7億美元、44.2億美元。
2008年農產品主要出口市場為日本、歐盟、美國、東盟、中國香港和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分別出口76.9億美元、62.7億美元、51.3億美元、45.8億美元、36.3億美元、29.1億美元。其中,對日本和韓國出口同比下降8.1%和12.1%,所佔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為19.0%和7.8%,較2007年分別下降了3.6個百分點和2.0個百分點。對歐盟、美國、東盟出口同比分別增長了16.0%、16.1%和16.0%,所佔比重分別為15.5%、12.7%和1 1.3%,較2007年分別提高了0.9、0.7和0.6個百分點。
6.一般貿易比重上升,進料加工貿易比重下降2008年,一般貿易出口313.5億美元,同比增長10.6%。加工貿易增長趨緩,進料加工貿易出口 60.5億美元,同比增長0.2%。見表2。
7.中國農產品貿易仍以東部為主中國農產品貿易仍以東部地區為主。2007年,東部地區農產品出口額為290.7億美元,同比增長14.7%,佔中國農產品出口份額的76.7%;中部地區農產品出口額為35.6億美元,同比增長26.0%。佔中國農產品出口份額的14.6%;西部地區農產品出口額為39.9億美元,同比增長36.0%,佔中國農產品出口份額的8.7%。
2007年,出口額居第一位的仍是山東省,出口額為99.0億美元,同比增長15.8%;第二位是廣東省,出口額為41.0億美元,同比增長4.8%;第三位是遼寧省,出口額為30.2億美元,同比增長26.4%。
8.農產品經營主體結構呈外商投資企業出口比重上升,國有企業出口比重下降,經營模式分散中國農產品出口過去一直由國有企業集中統一經營,近年來,在農產品出口中仍佔主導地位,但逐漸弱化。2007年國有企業出口農產品79.6億美元,2008年出口農產品70.7億美元,同比下降11.1%。同時,外商投資企業出口農產品的地位逐漸上升,2007年外企出口農產品155.68億美元,2008年外企出口農產品171.27億美元,同比上升10.1%,占當年中國農產品出口總值的42.5%;私營企業出口144.9億美元,快速增長24.6%,佔36.1%;即便是金融危機影響下的2009年1-4月國有企業的同比下降幅度也比外資企業的下降幅度多6.5個百分點。見表3。
此外,中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仍然是極其分散的農戶,這種分散經營模式不易形成規模效應,不利於成本的減少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制約了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持續發展。
三、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存在的問題
1.農產品貿易摩擦嚴重
(1)綠色壁壘和技術壁壘是困擾中國農產品出口的首要障礙。近年來,綠色壁壘和技術壁壘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日益凸現,已成為中國農產品出口的重大障礙,而且還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中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壁壘和技術壁壘的范圍越來越大,受檢測的項目不斷增多,從原來的抽檢擴大到現在的批檢;二是對中國實施綠色壁壘和技術壁壘的貿易夥伴越來越多,由原來的歐盟、美國、日本、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發展到現在一些發展中國家;三是從對中國實施綠色壁壘和技術壁壘的理由來看,對農葯、獸葯劑殘留量的檢測越來越嚴。
(2)反傾銷是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另一主要障礙。中國農產品出口傳統上依賴低價競爭,但這一策略目前受到進口國反傾銷措施的制約。尤其是中國具有低價格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發達國家採取反傾銷措施來限制對它們的進口。
(3)中國農產品出口面對國際間極不平衡的貿易秩序。WTO的發達成員利用協定所規定的國內支持政策削減義務承諾的時間界限差的機會,他們繼續給農業以巨額的補貼,給發展中國家在農產品出口方面造成極不平衡的貿易環境,進一步惡化國家農產品貿易環境,極不利於中國農產品進入發達國家市場。
2.國際競爭力總體不強農產品出口企業核心競爭力匱乏,農產品出口區域分布不平衡,缺乏集聚效應,這些企業農產品生產標准化程度不高,進入國際農產品市場時間短,經營規模小,信息渠道不暢,抗風險能力不強,整體競爭優勢不強,大大削弱了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3.存在諸多的內部制約因素
(1)農產品質量衛生安全還存在問題。中國出口農產品的質量問題突出地表現為疫病和農獸葯殘留(農葯、獸葯、環境污染等)等衛生安全問題。歐盟、日本、韓國等以此為由對中國農產品利用綠色、技術壁壘多次進行封殺。
(2)農產品出口秩序混亂,缺乏行業自律。由於當前農產品出口產品低水平重復,產品結構類似,價格競爭成了競爭的常態,導致個別企業以攙雜使假、降低質量標准等不正當手段獲取收益,往往會直接損害整個行業的形象。
(3)政府支持政策不完善。國家沒有出台針對農產品出口的促進措施,而現有外貿支持措施很難用於支持農產品出口。
(4)缺乏有效的農產品出口服務。農產品出口信息服務嚴重滯後,還沒有建立對日本、歐盟、東南亞等重點出口市場的市場供需、價格、政策法規等信息跟蹤監測體系,有關部門對農產品出口條件、技術壁壘以及農產品貿易摩擦等監測不夠敏捷。
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建議及發展對策
1.健全中國農產品質量標准體系應根據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的不同特點及各自的質量要求,制定不同的技術標准,建立起遞進性、階梯式的全方位的農產品質量標准體系。盡量消除因標准過低可能對中國的環境保護以及突破農產品出口綠色壁壘產生的消極作用,或者因標准過高可能對中國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使制定的標准科學而合理。
2.提升農產品科技含量從長遠看,必須要依靠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產出價值,推進農業科技革命,促進傳統技術和高新技術結合,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農產品科技含量,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實現農產品向高品質、高科技的轉變,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3.推進農業標准化,提高市場競爭力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抓住當地主導產業、主導產品,選准重點逐個制定系列標准,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業標准化體系,形成完整的產前、產中、產後技術標准體系。同時要以點帶面,努力抓好農業標准化的實施和推廣,提高農業生產力和
競爭力。
4.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培育農產品出口品牌鼓勵企業發展深加工農產品出口,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支持企業培育農產品出口品牌,優先支持農產品出口的品牌建設;推動企業以國外先進技術和優良品種與國內自主研發並重的方式,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提高核心競爭力;積極推進農產品原產地標記注冊制度,對符合出口免檢有關規定的原產地標記保護的農產品依法優先予以免檢;對信譽良好的原產地標記保護的農產品出口企業實行便捷通關。
5.採取積極態度,應對反傾銷措施加強反傾銷力度,防止外國商品傾銷中國市場,以起到制衡和威懾作用;加強國家宏觀指導和調控,防止各自對外,降價競銷;同時要引導出口企業實旌戰略轉型,從低價策略轉移到高附加值為主的技術創新等新戰略組合;鼓勵應訴,獎懲並舉;建立商會、行業協會應訴的協調機構,設立反傾銷訴訟基金,以便組織應訴。
6.把握規則,善用權利作為WTO的一個新成員,並在農業方面實施《農業協定》的一些基本規則與法規及中國加入WTO時的承諾。特別要把握好農業中的市場准入,出口競爭、國內支持等三個領域的一些基本規則。同時在農產品生產與出口時還要做到生產標准化、管
理信息化,食品安全化及交易規則化,但把握規則不是被動受理與應對,而是要善用權利。即在遵從規則、履行承諾的同時,運用權利,行使權利維護中國合法權益。
7.健全農產品出口信用保險制度增強農產品出口企業的風險防範能力,加強農產品出口信用保險的宣傳力度,針對農產品出口的特點和需要,研究開發農產品出口信用保險的新險種;提高農產品出口信用保險的保費扶持比例,鼓勵農產品出口企業積極參加出口信用保險,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8.中國擴大農業出口的模式選擇建立農產品戰略聯盟,培育國際競爭力;引入農業經紀人制度,連接本地產品和國際市場;創立國際農業品牌,打造富有地區特色的農業品牌,通過農產品品牌的國際化運作,建立中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定位,提高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利用現代的網路技術,建立農產品的國際網路營銷系統;實施農產品出口差異化發展戰略。充分發揮中國農業資源豐富,東、中、西部都具有各自的農業資源優勢,促進農產品加工和出口結構的梯次轉移,帶動中、西部發展農產品出口。
9.中國農產品出口企業要強化到國外注冊品牌的意識利用中國已經加入的商標保護國際協定,到國外注冊自己的品牌,運用注冊商標和地理標志獲得法律保護,利用商標的知識產權強化競爭力。
總之,通過採取上述措施,為中國農產品出口創造良好的國際、國內環境,全面提高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促進農產品出口持續、快速和健康發展。
『捌』 農產品面臨的問題,為什麼會賣不出去
農產品的產量持續穩步的增長,但存在農產品銷售不暢,價格賣不上去,農民收入增長速度放緩的現象。
寫在最後要想改變這樣的情況,要做到根據市場的需求變化及時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建立健全完善農產品體系,行程良好的市場秩序,發展農村中介組織(比如農村電商),把農戶和市場聯系起來,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對買賣困難的農產品再進行深加工就地轉化,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生產與市場的對接,相關部門加強對農業的宏觀調控和引導。
『玖』 公司經營過程中遇到資金困難,如何才能得到融資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難題,這時就需要一筆資金來渡過難關,融資的方式有很多種,企業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融資方式。我們大致將企業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大型企業,一種是小型企業,在選擇融資方式之前,需要了解一下大小企業為什麼需要融資。
綜上所述:企業想要或得融資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是並不是每一種都適用,我們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盡量用最低的成本融到最多的資金。
『拾』 企業困境融資困難,如何走出困境
第一,擴大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擺脫小微企業長期依靠外部資金尤其是銀行信貸資金的被動局面,通過加強自身的管理,特別是財務管理和企業信用等方面,對企業自身的發展進行長期規劃。如盤活企業內的存貨和應收賬款、票據貼現、出租或出售閑置資產,實現結構優化。同時企業也可通過其企業內部來籌集資金,如籌集企業員工個人存款。員工以其個人存款投入企業運營中,讓員工成為企業的主人,一則可以調動員工工作熱情,提高員工工作效率。二則可以幫企業有效管理員工和籌集資金。
另一方面,可利用股權進行籌資。如通過深圳證券交易所專門設置的中小型公司聚集板塊——中小板,進行上市。如果小微企業無法達到上市門檻,可通過金融租賃的方式籌集資金,如杠桿租賃或售後租回等,這樣中小企業在自身積累率較低的情況下不但同樣可以更新先進設備,而且可以把自己的有限資金另作他用,有利於企業提高自己的資金利用率。同時利用金融租賃進行融資,限制條件少,手續也簡便易行,這樣將其流動性較差的物化資產轉變為流動性最強的現金資產進行使用,變現能力明顯增強。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和巴西、韓國等發展中國家都在解決中小企業發展問題中較好地運用了金融租賃這一手段。還有一些其他方式,如發行小企業貸款專項金融債券等。
第二,降低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由於財務杠桿的作用,在同樣負債規模的條件下,負債的利息率越高,企業所負擔的利息費用支出就越多,企業破產危險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大。國外的小企業貸款相比較大企業的貸款,利率就差1.5個百分點到2個百分點,而我國大概要高6個百分點到8個百分點,政府可通過為小微企業提供貸款的金融機構,進行利息補貼和稅收減免來解決一部分問題。
第三,設立統一、高效的小微企業管理機構和金融機構,並加強、完善對其宏觀管理。一些發達國家有完善的管理機構,為小微企業的健康發展營造出良好的外部宏觀環境。如日本在通產省設置了中小企業廳;美國設立了永久性的聯邦機構小企業管理局;英國貿易工業部設有小企業服務局。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各企業分屬於各級政府及各個產業的主管部門,管理比較分散。可以把目前涉及中小企業的管理職能的有關部門進行剝離合並,組建具有綜合協調能力的權威機構。
另外,需建立專門為小微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用於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由於大銀行的運作成本較高,為了提高效率、節約成本,可以發展非國有中小金融機構,為小微企業的發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考慮到我國的現實情況,由於設立小額貸款公司不能滿足小微企業的全部資金需要,加上資本金不足等先天缺陷,可在現有的金融機構中成立專門的小微企業信貸部門,或者調整有些地域性銀行的信貸投向,突出支持地方重點小微企業。這些在很多銀行現已經得到實現。如農業銀行在2011年1-10月,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增加940多億元,增幅達20.42%,小微企業貸款增速高於全行各項貸款增速的9.17個百分點,高於全行法人客戶貸款增速的12.68個百分點。包商銀行北京分行成立專門的信貸部門,為北京市大紅門服裝批發市場的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提供信貸支持。
第四,在全國范圍內盡快建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體系和信用擔保體系。信息不對稱是導致金融機構難於有效控制小微企業貸款的最主要因素。目前,小微企業的信用評級主要由銀行的評級機構進行,但各家銀行評級標准不盡一致,社會上更是缺乏權威性的企業資信評級機構。政府有關部門要為企業和銀行營造良好的環境,有必要從法律法規著手,規范社會信用程序,盡快建立統一的、社會化的和具有權威性的小微企業信用評級體系,由此強化和引導小微企業對資信評級重要性的認識,推動小微企業管理水平和信用程度的提高。
另一方面,由於小微企業融資困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其信用風險較大,政府要致力於建立和完善小微企業信用擔保機制和體系,為小微企業的資金融通提供堅強的後盾。如建立「小微企信用信息資料庫」。除企業的財務信息和經營信息外,該資料庫還應包括企業上繳稅費、為職工購買社保、水電費支付等非財務信息;該資料庫可將分散在工商、稅務、銀行、公、檢、法等職能部門的企業和個人信用及其他行為的記錄統一集中和處理,實現信用信息資源共享;該資料庫信息應滿足時效性要求。還要成立相應的擔保和保險機構,有效控制擔保風險。以福建省為例,全省現有40家左右的專業擔保機構,如福建省中科智擔保投資有限公司、中聯信擔保有限公司和福建省宏發擔保有限公司等。目前全國30個省(市、區)組建的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各類信用擔保機構已達260個,共籌集擔保資金76億元。
第五,加強小微企業間的聯合。如日本同行業的中小企業通過建立事業組合加強聯合,在采購、生產、銷售、流通等環節,有組織地進行合作;中型企業帶動小微企業發展,大中型企業與小微企業建立長期的分工協作關系。
第六,與其他政策,如稅收政策等相結合,扶持小微企業的發展。2011年12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出台了《關於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自2012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對年應納稅所得額低於6萬元(含)的小型微利企業,其所得減按50%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按2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另外還有提高小微企業增值稅營業稅起征點、免徵22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等措施。
總之,小微企業要走出籌資困境,既要注重「強身健體」,加強自身的管理和發展,走向市場,大膽使用創新金融工具、拓寬籌資渠道、多元化籌資等方式,籌集更多的資金。同時國家和政府也要為小微企業的發展創造有利的環境。惟有如此,小微企業才能得到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