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量子力學簡單扼要說明下,謝謝。
量子力學是描述微觀世界結構、運動與變化規律的物理科學。它是20世紀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重大飛躍,量子力學的發現引發了一系列劃時代的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重要貢獻。 19世紀末正當人們為經典物理取得重大成就的時候,一系列經典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一個接一個地發現了。德國物理學家維恩通過熱輻射能譜的測量發現的熱輻射定理。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為了解釋熱輻射能譜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在熱輻射的產生與吸收過程中能量是以hV為最小單位,一份一份交換的。這個能量量子化的假設不僅強調了熱輻射能量的不連續性,而且與輻射能量和頻率無關由振幅確定的基本概念直接相矛盾,無法納入任何一個經典範疇。當時只有少數科學家認真研究這個問題。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經過認真思考,於1905年提出了光量子說。1916年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發表了光電效應實驗結果,驗證了愛因斯坦的光量子說。 愛因斯坦
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玻爾為解決盧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不穩定(按經典理論,原子中電子繞原子核作圓周運動要輻射能量,導致軌道半徑縮小直到跌落進原子核,與正電荷中和),提出定態假設:原子中的電子並不像行星一樣可在任意經典力學的軌道上運轉,穩定軌道的作用量fpdq必須為h的整數倍(角動量量子化),即fpdq=nh,n稱之為量子數。玻爾又提出原子發光過程不是經典輻射,是電子在不同的穩定軌道態之間的不連續的躍遷過程,光的頻率由軌道態之間的能量差AE=hV確定,即頻率法則。這樣,玻爾原子理論以它簡單明晰的圖像解釋了氫原子分立光譜線,並以電子軌道態直觀地解釋了化學元素周期表,導致了72號元素鉛的發現,在隨後的短短十多年內引發了一系列的重大科學進展。這在物理學史上是空前的。 由於量子論的深刻內涵,以玻爾為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對對應原理、矩陣力學、不相容原理、測不準關系、互補原理。量子力學的幾率解釋等都做出了貢獻。 1923年4月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發表了X射線被電子散射所引起的頻率變小現象,即康普頓效應。按經典波動理論,靜止物體對波的散射不會改變頻率。而按愛因斯坦光量子說這是兩個「粒子」碰撞的結果。光量子在碰撞時不僅將能量傳遞而且也將動量傳遞給了電子,使光量子說得到了實驗的證明。 光不僅僅是電磁波,也是一種具有能量動量的粒子。1924年美籍奧地利物理學家泡利發表了「不相容原理」:原子中不能有兩個電子同時處於同一量子態。這一原理解釋了原子中電子的殼層結構。這個原理對所有實體物質的基本粒子(通常稱之為費米子,如質子、中子、誇克等)都適用,構成了量子統計力學———費米統計的基點。為解釋光譜線的精細結構與反常塞曼效應,泡利建議對於原於中的電子軌道態,除了已有的與經典力學量(能量、角動量及其分量)對應的三個量子數之外應引進第四個量子數。這個量子數後來稱為「自旋」,是表述基本粒子一種內在性質的物理量。 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提出了表達波粒二象性的愛因斯坦———德布羅意關系:E=hV,p=h/入,將表徵粒子性的物理量能量、動量與表徵波性的頻率、波長通過一個常數h相等。 1925年,德國物理學家海森伯和玻爾,建立了量子理論第一個數學描述———矩陣力學。1926年,奧地利科學家提出了描述物質波連續時空演化的偏微分方程———薛定諤方程,給出了量子論的另一個數學描述——波動力學。1948年,費曼創立了量子力學的路徑積分形式。 量子力學在低速、微觀的現象范圍內具有普遍適用的意義。它是現代物理學基礎之一,在現代科學技術中的表面物理、半導體物理、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低溫超導物理、量子化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發展中,都有重要的理論意義。量子力學的產生和發展標志著人類認識自然實現了從宏觀世界向微觀世界的重大飛躍。
Ⅱ 量子學派是什麼
首先熊貓書院是偏重於你自身的,然後呢量子學派是一個很有特點的閱讀,它主要是關於自然科學這一方面的,當然也少不了邏輯思維和哲學這些,主要就是很理性的東西,量子學派和熊貓書院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的幾乎完全不同,你強行覺得不同是有點不妥當的。
Ⅲ 愛因斯坦的時間機器被誰砸壞的
作為宇宙間的最大秘密——時間,當然要故作神秘,哪能輕易被識破?於是乎,指使一幫年輕氣盛的量子學派小子,猛往愛因斯坦的時間機器里扔扳手,結果就是——相對論時間觀,被徹底搞亂了。
量子學派小子踱著方步,走到現代物理學祖師爺面前:我說愛翁啊,您不是給全宇宙下了限速令嘛,只能光速最快!一切物體的速度都不能超過光速。可是呢,我們恰恰找到了能夠繞過限速令的物理現象。
量子學派小子回應道:不瞞您說,這個世界的確很瘋狂!在我們量子力學派看來,時間+空間都是由最基本的量子態樂高積木構成的,當然都是按照量子世界的規矩行事的,它們服從量子隧穿神跡,能夠隨意穿行、跳躍……這就是意味著時間和空間都不再是連續的。愛因斯坦揮揮手:別說了,別再說下去了……1955年,就在愛翁去世前一個月,他曾寫下一段話:我們這樣的物理信徒深知,過去、現在與未來,不過是根深蒂固的幻覺而已。
Ⅳ 29位合影者中,有17位諾獎得主,索爾維會議為啥這么牛
在人類科學史上,有兩個企業家的名字註定會被銘記,他們分別是諾貝爾和索爾維。倒不是因為他們提出了什麼劃時代的理論,而是他們用自己的真金白銀實打實促進了科學的發展和進步,具體來說,前者貢獻了每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後者包下了每三年一次的科學盛會「索爾維會議」。
在這17位諾獎得主中,有兩位女性:居里夫人和她女兒;加上居里和女婿,居里一家佔了4人。得主中有3位美國人,3位日本人,2位英國人,一位德國人,一位瑞士人,一位匈牙利人,法國人有6位,占最高比例。獲獎學科以物理最多,共10 位,醫學4位,化學3位。
Ⅳ 楊振寧先生和愛因斯坦的科學成就是同一個級別的嗎
楊振寧是在世最偉大的物理學家,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
對一個偉人的評價要客觀公正,不捧不踩。
之前由於楊振寧的私生活問題,網路上一度貶低楊振寧。最近由於中國大型粒子對撞機建設問題致使網路對楊振寧的評價風向180度反轉,這是好事。但是現在很多人矯正過頭了,過度吹捧楊振寧,甚至有捧殺的嫌疑。
用楊振寧和愛因斯坦對比,就好比公司的部門經理和創始人對比,孰重孰輕一目瞭然。
縱觀歷史,目前能和愛因斯坦比肩的只有伽利略和牛頓。
因為這三人都是劃時代的人物,是開啟全新時代的代表。其他科學家只是在他們開啟的新時代上添磚加瓦。
伽利略和牛頓將人類從經驗主義拉入科學主義。科學照耀全人類正是由伽利略牛頓等人開啟的。
牛頓之後,科學經過兩百年的發展,遇到了最大的瓶頸,那就是既無法解釋微觀世界,又無法理解高速世界。
如果這一瓶頸無法解決,科學將止步不前。
而第二次物理學革命就是打破經典力學的窘境,帶頭人便是愛因斯坦,普朗克,波爾等人。
愛因斯坦不僅一手建立相對論,還和普朗克一道建立了舊量子力學。
舊量子力學之後才是哥本哈根學派為主的新量子學派,隨之發展出粒子物理學。這時候楊振寧才在粒子物理學初出茅廬。
所以愛因斯坦是第二次物理學革命的祖師爺,而楊振寧卻是其中一個傑出的建造者。
Ⅵ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存在哪些問題
1、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的基礎是真空光速不變和相對性原理(所有慣性系平權)。作為描述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理論——量子場論——的基礎之一,在世界各大粒子加速器、對撞機上,狹義相對論每天都在被直接驗證。另外狹義相對論已經深深「嵌入」現代物理學的基礎中,從這個意義上,我們每天用的電腦、手機、網路、GPS……甚至我們自身的存在,都是對狹義相對論的驗證。
2、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的基礎是廣義協變性原理,即說所有坐標系平權(這也是為什麼其被稱為「廣義」,即general)。因為涉及廣義時空坐標變換,廣義相對論是一個引力理論。作為一個經典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本身是自洽的。如果將來發現廣義相對論失效,只能說明廣義相對論不是正確的(經典)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的驗證相對間接一些,多數是靠天文觀測其預言來驗證。目前尚沒有廣義相對論無法解釋的實驗和觀測。
當然,作為一個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有很多競爭者(亦即,廣義相對論並不是唯一的解釋)。盡管如此,天文和宇宙學觀測已經越來越傾向於支持廣義相對論就是正確的、自然所選擇的那個引力理論。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廣義相對論是存在「問題」的,但其最大的問題既不是來自其和觀測矛盾,也不是來自其自身的自恰性,而是來自其和現代物理另一個基礎——量子力學的不可協調。亦即,量子化的廣義相對論存在發散,而這一發散不可通過已知手段消除。這就是所謂「引力是不可重正化的」——這或許是廣義相對論不是最終的引力理論的一個暗示。但是不要忘了,目前沒有任何實驗和觀測顯示,我們需要一個量子引力理論。
總之,狹義和廣義相對論目前都沒有問題,沒有失效的情況。
Ⅶ 量子學派是什麼
這里量子學派會員一枚,已經在公眾號上看了幾十本自然科學書籍,還聽了些音頻,雖然作為文科生有些看不太懂,還是挺有興趣的,靜下心來看晦澀的理科書籍真的可以學到很多文科帶不來的東西,特別是現在娛樂時代最缺乏的理性思維和眼界。個人感覺會員還是很有用的,裡面的書籍質量很高,已經推薦給旁邊好幾個朋友。本來對付費閱讀這種新興事物不太感冒,量子學派確實是個特例,大概就是他們氣質里對理性的真誠追求,這種精神和知識的本質魅力征服了我吧。最近有個抽獎活動,從不中獎的體質居然抽中名額很少的實體書,前幾天獎品剛寄到家裡,看得出很用心。總之支持量子學派~
Ⅷ 如何看待有的虎撲網友認為牛頓遠比孔子偉大
兩人都是不同領域的學者,同樣為人類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應該來比較。在人類的歷史上,文化,科學等等方面都靠著不少傑出的科學家,政治學家等推動發展,做出偉大的成就,他們一個個都是值得尊敬的對象。然而,有人將歷史上的偉人做出比較,甚至還是不同領域的學者,給偉人分出三六九等,這真的好嗎?
偉人不應該被人們加以比較,更不能用誰更偉大衡量。不論是中西方的各種學者,還是如今在各個崗位上為人類發展做出貢獻的人們都是偉大的,同樣值得敬佩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