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區塊鏈,如何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困局
近年來,企業欠薪、老闆跑路已經成為了大家在新聞上習以為常的家常便飯,「江南皮革廠」的段子也是時不時出沒在社交媒體上,這些已經不新的「新聞」反復地提醒著大家,多年來企業融資的老難題已經成為長期懸而未決的「新」困境,所有人都在想有沒有什麼可以破題的辦法,伴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也許區塊鏈正在給這個老問題提出新思路?
經濟視角觀天下 微信公眾號【江瀚視野觀察】ID:jianghanview
B. 金融辦怎樣協調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
最近出台了《關於促進融資擔保行業加快發展的意見》政府為主要出資人的融資擔保機構,幫助企業獲得銀行貸款,《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倡導互聯網與普惠金融強強聯合,鼓勵互聯網與銀行、證券、保險、基金融合創新,滿足不同層次實體經濟的投融資需求;《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拓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渠道作出重要說明;《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指出,要搞活金融市場,實現便捷融資。今年國務院出台的有利於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太多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C. 如何破解融資難
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首先需要深入分析問題產生的根源,並充分認識到阻礙融資難、融資貴解決的限制性信念。現實中,我們容易傾向於用替代的辦法來應對,如政府(政策性銀行、財政部和央行)替代市場,通過國際市場替代國內市場直接提供低廉資金供給,用另一種行政性要求替代原有的行政性要求,如要求金融機構為特定群體提供低廉資金等。替代性應對,並沒有直面問題根源,只是改變了問題的表現形式。問題是一面鏡子,正面應對有助於提升自身的實力。美國忍受了20世紀80年代的高利率,日本直面70年代高油價,德國經歷了90年代的低工資,推動本國艱難轉型,建立經濟「新常態」。解決我國當前的融資難、融資貴,根本上要允許必要的經濟調整,允許市場機制正常發揮作用,減少非市場因素在利率決定中發揮作用的程度。
一是要區分好的、合理的和壞的融資難、融資貴。應對融資難、融資貴,首先需要區分好的和壞的融資難、融資貴。有利於市場出清、有利於市場化的隱性成本外顯,是市場機制的必要組成部分,是好的融資難、融資貴,主要反映經濟下行風險、金融機構業務下沉風險的融資難、融資貴,是合理的,應以平常心對待,允許市場的必要調整。主要反映體制機制缺陷的,尤其是行政干預、隱性擔保介入價格調整,是壞的融資難、融資貴,應堅決從體制機制上改進。
二是理清政府債務、及時市場退出和必要的債務重組。一是宜借理清政府債務,打破地方政府債務—房地產—影子銀行自循環,重構政府和市場關系。二是鼓勵市場及時出清。嚴格預算約束,在合理控制惡意「逃廢債」前提下,允許不具清償能力的企業及時退出市場。三是推動必要的企業債務重組。考慮到我國處於經濟轉型和階段轉換的關鍵期,為避免陷入僅靠市場力量導致「泥沙俱下」的過於慘烈的調整方式,有必要藉助我國政府的行政優勢,在負債方清算前,在資產方做好分類處置,區分好壞企業、好壞資產,推動銀行主導的必要的企業債務重組。
三是統一監管,規范國有企業行為,推動金融市場化。一是統一監管。盡快打破監管的部門分割。相同的市場行為,應適用相同的監管原則,避免畫地為牢式的監管競爭。短期內,可針對資產管理業務出台各個部門都適用的基本原則。根據需要,可推動監管部門的機構改革,實現統一的、功能和機構監管相結合的監管模式。二是規范國有企業行為。我國宜進一步規范國有企業的財務行為,對其從事的金融行為(包括通過財務公司等下屬金融機構,通過商業信用進行的資金融通行為),加強反壟斷管理,防止實體經濟的壟斷力量滲透到金融領域。三是進一步推動金融市場化。放寬機構、產品和市場的准入,推動金融市場化,加速市場的交叉、融合和分層,在金融實踐中,真正區分股權、債券及夾層融資。逐步減少政府行政管理帶來的資金配給和成本效應,通過改革消除存貸比、合意貸款規模、資本充足率及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等給金融機構帶來的超過國際平均的運營成本。
四是有序打破剛性兌付,完善國家穩定體系。首先,打破剛性兌付應先於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剛性兌付幾乎是事實上沒有上限的100%隱性擔保,而且還可以享受風險資產的高收益。按照目前設計的存款保險制度,只能對50萬元以下存款提供100%的顯性擔保。如果兩者共存,存款可能會大規模轉移出銀行體系,帶來巨大宏觀風險。其次,應盡快有序打破剛性兌付。打破剛性兌付,可從民企開始,逐步過渡到不納入地方政府預算的私募產品,再到信託和非銀行理財產品,最後是公募債券。要管理好市場預期,通過利息損失、債務重組等方式,逐步提高市場對信用風險的切實體會。再次,我國應完善社會穩定體系。我國宜盡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完善證券、保險三個行業的中小投資者保護基金和信託業的保障基金,理順央行的流動性救助、財政危機救助、社會救助和救濟等經濟社會穩定體系。近期應盡快建立必要的流動性資金池,解開由擔保、債務形成的不合理資金鏈困局。
五是加速經濟轉型。以原有經濟結構為基礎的資產泡沫(自循環)不斷膨脹,像一個黑洞似的不斷吸引著社會資源,通過成本和風險的抬升,擠出其他企業,增加系統的脆弱性。加快推進改革,加速經濟轉型,直面系統切換過程中「破」和「立」的關系,完成階段轉換,是融資難、融資貴的根本出路。
D. 如何解讀最近都在討論「扶持實體經濟發展」
眾所周知,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主要是靠央行的貨幣政策和財政部門的優惠財稅政策共同產生協同效應的結果。而目前在我國,央行與財政的協同效應沒有完全發揮好,表現在我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在扶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均衡點一直沒有找到,在實施或落實支持實體經濟政策上出現的「多龍治水」格局一直沒有被打破,政策權力分散化傾向明顯,難以形成統一的合力,政策效力甚至出現相互抵消局面,大大削弱了對實體經濟的支持能力。
而且更讓人不理解的是,這種現象不是現在才發生的,以前一直存在;這個問題若得不到有效解決,確實會對扶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整體政策效力帶來不利影響,這個問題應引起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也確實該對導致互懟的原因進行認真反思的時候了。
而且還要看到,盡管兩者之爭最突出表現是如何為搞好實體經濟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上,央行是釋放流動性通過增加信貸供給、降低貸款利率、減輕實體經濟成本來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財政部門是將國務院相關財稅優惠政策落實到位,擴大優惠稅減免范圍、並將營改增試點向全國推廣等,讓實體經濟直接減輕稅費負擔,以便輕裝上陣,減輕經營負擔和壓力。
可見,兩者的目的都是讓實體經濟享受到「陽光雨露」,為破解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創造條件,讓實體經濟真正走出經營困境,恢復生機和活力,兩者的本意是好的,都是無可厚非的。
事實上兩部門也是這么做的, 央行近年來為緩解實體經濟融資困局,在貨幣政府操作上確實殫精竭慮,把貨幣政策工具運用發揮到了極致的水平,多次降准降息,還有逆回購操作、短期便利借貸等的使用,對支持實體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而財政部門近年也不斷擴大小額納稅人的免徵范圍,提高納稅起征點,推廣營改增全面試點,以及最近國務院出台的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五項措施,將破解實體經濟融資困局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E. 當前實體經濟為什麼十分困難
孩子上大學後,我今年沒添過一件衣服,每天早餐3.5元,穿以前的舊衣服,淘寶上也很少買了,不得不緊了,小孩畢業結婚買房等等一切就像一座座大山壓在身上,真累
F. 如何破解五重原因下的實體經濟困境
內容預覽: 近年來,基層紀檢監察機關在上級紀委和各級黨委的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充分發揮了職能作用,認真履行黨章和《黨內監督條例》賦予的職責,切實提高有效實施監督檢查的能力和水平。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社會的日益進步,改革發展不斷變化的新形勢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緊緊圍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等重大戰略部署,為改革發展穩定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不斷加強和改進紀檢監察工作;如何推進基層紀檢監察機關規范化建設,有效提高新形勢下實施監督檢查的能力和水平,……
G. 金融如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效配置,將造成有效資源的大量浪費、環境的嚴重污染乃至經濟危機。
近20年來,社會主義國家都面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就實質而言,就是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開發,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國進行的下崗再就業工程實質上就是全國范圍內進行的各種資源的有效配置活動。所謂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是某些地區、某企業、某產品基本上達到了某些資源的有效配置。我們認為,當這種有效配置的覆蓋面達到50%的時候,由於經濟活動的慣性,全國經濟將出現全面好轉,展示強大的生命力。就一個地區而言,整個經濟活動達到80%的有效將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發達國家美國也至少有20%的無效生產,它需要通過調整,甚至破產來達到有效。
參考文獻
{1}Samuec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
{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 Hall,Canada,1980.
{3}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譯本,三聯書店,1957.
{4}克萊因:《凱恩斯的革命》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0.
{5}羅賓遜、伊特韋爾:《現代經濟學導論》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2.
{6}高鴻業、吳易乙:《現代西方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0.
{7}王見定:《國民經濟行業排列的有序化與經濟矢量》,第51屆國際統計大會論文集,土耳其,1997.
{8}王見定、李穎伯:《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國際社會和經濟發展大會論文集,墨西哥,1998.
{9}王見定:《社會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的統一》,前沿科學,2008年第二期,北京,2008.
H. 實體經濟如何走出瓶頸
實體經濟持續低迷原因分析
行業洗牌,實體不振,很多人理所當然地認為,導致實體不振的「元兇」是電商。「網購打擊生意難做」「微商瘋狂,網購瘋狂,生意不景氣,馬雲我恨你」「淘寶不死,中國不富」的電商「威脅論」更是比比皆是。
現在的問題是,傳統生產製造業步履艱難,難道真是因為電商嗎?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用來形容電商的現狀再合適不過:價格大戰、收購、假貨頻出、電商混戰甚囂塵上。即使是像阿里巴巴、京東、亞馬遜這樣的電商巨頭也無一例外面臨發展瓶頸,利潤增長趨緩,市場需求更是幾盡飽和,千千萬萬的創業者在電商大潮中向死而生。
電商自身尚在尋求新的突破路徑,那麼是什麼在制約著中國的實體經濟發展呢?筆者分析有以下四方面因素:
1
成本持續攀升
在中國做實體行業,掙每一分錢都不容易。10年前,一個打火機1元,十年過去了,你會發現一個打火機還1元!但同期的房價、原材料價格、工資卻漲了數倍!
隨著互聯網進程持續加快,這樣的現象愈演愈烈,支撐我國實體經濟30多年快速發展的傳統要素優勢在不斷弱化,實體企業綜合生產成本卻快速上升,這表現為原材料價格漲幅明顯、勞動力成本急劇上升(招人難、用人難、留人難問題凸顯)、企業稅負重(據相關數據顯示,企業應繳增值稅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達3.7%)、融資成本高(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難已成為影響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所有這些都在壓制實體經濟的發展空間。
2
體制機制制約嚴重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阻礙實際經濟發展的痼疾了。除了制度性交易成本高、私人產權保護不夠、法制環境尚待進一步完善、政府幹預過多等這些老生常談的問題,科技創新體制不完善、政策落實不到位、社會氛圍和制度環境還需繼續優化等也是重要原因。
3
國內外市場需求明顯減弱
除了內需疲軟明顯外,因受到國際市場影響,歐美發達國家紛紛加緊與我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等領域展開國際競爭,以製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逆勢增長,使我國實體經濟面臨發達國家高端迴流和新興經濟體中低端分流的「雙向擠壓」。
外需持續萎縮與內需增勢放緩疊加、有效需求不足,雙重夾擊也是造成實體經濟發展困境的重要原因。
4
實體經濟內生動力不足
如果說前面三個原因還主要集中在一些客觀原因上,那麼實體企業本身的內生動力不足則是造成實體經濟之困的主觀原因。
以企業在原創性研發上的投入為例,國際領先企業往往將銷售收入的5%以上作為研發投入,而我國製造業500強企業的研發投入只有2%左右。500強企業尚且如此,中小企業可想而知。
而創新意願不夠強烈,創新能力不足或是被動創新,都是制約實體企業的重要原因,導致企業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與新商業模式上的探索缺乏主動,持續發展動力不足。
實體經濟的出路在哪?
當下,實體之困以肉眼能見的趨勢蔓延。作為中國經濟的基石,它的出路在何方?
1
實體企業內外改造方能浴火重生
筆者在前文寫到實體經濟面臨一系列的發展瓶頸,而要突破瓶頸,首先要對實體企業內外部進行徹底改造。
當下,生產製造業、實體經濟正在爬坡過坎,需要的是盡可能多的動力和活力。在這個節骨眼上,既需要發揮政府部門的頂層設計、監管作用,也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打破地域分割和行業壟斷,遵循「政府搭台、企業唱戲」原則,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在城鄉、地區、行業以及企業之間進行自由流動和優化組合。
例如B2B行業領軍企業網庫集團每年都會與地方政府共同舉辦上百場O2O訂貨會以及推介會,政府搭台在發揮引導作用的同時,企業就要唱好品牌宣傳、企業交流、幫助企業了解市場行情、尋求合作夥伴等方面的戲份。
此外,全力打好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人工、稅負、社會保險、財務、生產要素、物流等成本「組合拳」,進一步加大降成本力度;積極推進國際合作,加快融入國際產業價值鏈體系,促進更大規模、更廣領域、更高層次發展的合作,拓展實體企業市場新空間;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創新人才引進、培育和使用機制,將創新作為引領實體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在強調工匠精神的今天,將企業產品做到極致,打造自己的品牌等舉措也將推動實體企業血液再造,激發企業活力。
2
電子商務助力服務好實體經濟
或者你會疑惑,剛剛筆者在前文還說到電子商務的諸多弊端,怎麼這會兒又讓電子商務來服務實體經濟了,誠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筆者在這兒想說的是,縱然互聯網有泡沫,電子商務也不是拯救實體的萬能葯方,但是電子商務作為新生經濟力量的代表,我們應當理性審視,而不是全盤否定它的的重要作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據相關數據統計,2016年中國電商年交易額26.1萬億元,同比增長19.8%,交易額約佔全球電商零售市場的39.2%。答案非常明顯,藉助電子商務或許是實體經濟的另一條出路。
在網庫集團董事長王海波看來,真正的實體生產製造商不可能被商業模式所顛覆,因為「實體企業不但不會死掉,反而會不斷地獲得新的價值形成新的『增量經濟』」。
對於實體經濟如何借力電子商務,王海波認為實體企業首先要把「電商就是開網店」的思維轉變過來。當下,實體企業最應該關注的電子商務的創新,並非是單純考慮如何在網上出售產品,而是如何在網上進行銷售的同時開展采購業務,如何進入產品的供應鏈。理由很簡單,實體經濟只有具備了采購和銷售的雙邊業務,才能通過整個供應鏈為企業帶來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