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股權融資的利弊是什麼
股權融資的利弊:(一)風險不同對企業而言,股權融資的風險通常小於債權融資的風險,股票投資者對股息的收益通常是由企業的盈利水平和發展的需要而定,與發展公司債券相比,公司沒有固定的付息壓力,且普通股也沒有固定的到期期日,因而也不存在還本付息的融資風險,而企業發行債券,則必須承擔按期付息和到期還本的義務,此種義務是公司必須承擔的,與公司的經營狀況和盈利水平無關,當公司經營不善時,有可能面臨巨大的付息和還債壓力導致資金鏈破裂而破產,因此,企業發行債券面臨的財務風險高。
(二)成本不同對於籌資公司來講,股利從稅後利潤中支付,不具備抵稅作用,而且股票的發行費用一般也高於其他證券,而債務性資金的利息費用在稅前列支,具有抵稅的作用。因此,股權融資的成本一般要高於債務融資成本。
(三)對控制權的影響不同債券融資雖然會增加企業的財務風險能力,但它不會削減股東對企業的控制權力,如果選擇增募股本的方式進行融資,現有的股東對企業的控制權就會被稀釋
(四)對企業的作用不同發行普通股是公司的永久性資本,是公司正常經營和抵禦風險的基礎。債權資本增多有利於增加公司的信用價值,增強公司的信譽,可以為企業發行更多的債務融資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企業發行債券可以獲得資金的杠桿收益,無論企業盈利多少,企業只需要支付給債權人事先約好的利息和到期還本的義務。
(五)股權融資偏好對公司自身帶來的不利影響股權融資偏好使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普遍下滑。經營業績的下滑是股權融資偏好的必然結果。公司通過股權進行籌資,募集到大量廉價的資本,而公司實際的收益率卻增長的緩慢,因此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和股權收益率逐年的下降。公司通過股權融資獲得資本並沒有給公司帶來理想的高收益率,反而導致了公司整體業績的下降。股權融資政策同時也不能起到對經營者的約束及發揮代理激勵作用,公司通過債券融資,債務人一般都會對經營者的行為進行約束,經營者同時也面對著經營壓力,如果經營者經營不善則會面臨著還本付息的破產壓力。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法律出版社《新編金融法小全書(第五版)》
② 股權融資缺點
傳統的資本結構理論認為,股權融資的成本高於負債融資,這是因為:一方面,從投資者的角度講,投資於普通股的風險較高,要求的投資報酬率也會較高;另一方面,對於籌資公司來講,股利從稅後利潤中支付,不具備抵稅作用,而且股票的發行費用一般也高於其他證券,而債務性資金的利息費用在稅前列支,具有抵稅的作用。因此,股權融資的成本一般要高於債務融資成本。
③ 為什麼中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權融資偏好
中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深度解析
中國上市公司融資時普遍首選股權融資,而較少採用債務融資,表現為強烈的股權融資偏好。例如,中國上市公司熱衷於首次公開發行、過度使用配股額度與價格等。股權融資偏好雖然是企業融資行為的一種,但卻是一種極端的融資行為,而且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偏好已經對其健康成長乃至證券市場的發展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 中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著股權融資偏好,這似乎表明股票融資比債券融資更有利。但是從傳統的融資結構理論來講並非如此,企業發行債券的綜合成本應該更低,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中國上市公司如此偏好股權融資呢?這構成了中國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之迷」。 制度因素 作為中國證券市場發展主要背景的漸進式經濟轉軌,其實質是一場復雜的制度變遷,而證券市場作為一種制度安排,本身就是這場制度變遷中的一部分。因此,基於新制度經濟學理論,中國目前的證券市場尚屬於一種籌資制度而非投資制度安排,中國證券市場上的一些反常行為則可以解釋為制度安排存在缺陷,制度建設尚不完善所致。上市公司理所當然利用一切制度許可的方法來合理合法地籌集資金,而置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於不顧。進一步從制度性因素的角度去分析中國上市公司融資偏好的原因,我們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股權融資軟約束。中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成本相當低,即使這個很低的成本也沒有硬約束。因為上市公司具有充裕的權益資金,在現有資本市場弱有效與投資理性不足的情況下,股權融資成本是一種軟約束而帶來的軟成本,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零成本。這些與政府關於股利的政策與規定的缺陷,以及會計制度的不嚴格有關。相比之下,債務融資成本是一種硬約束,而且債務融資中的長期負債成本比流動負債成本又高得多。 第二,股票發行制度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近年來,中國股票市場發行體制經歷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從原來的「額度控制,行政選擇」的審批制過渡到現在的核准制,股票市場的發行體制已逐步實現了市場化。但中國的核准制過多地強調人為因素,而非市場因素,而且中介機構的作用沒有得到實質性加強。這導致了中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中的許多問題,如扭曲資源配置、誘發違規行為、增加交易成本等。由於制度慣性的存在,上市公司把配股、增發新股等當成管理層對其經營業績好的一種獎勵。因此,在這樣的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的經營者不顧融資成本,不創企業價值,而只是為了獲取額度「製造出」好的、符合配股或增發新股的業績。 第三,對上市公司考核制度的不合理。這種不合理,使公司不注重優化融資結構。上市公司的管理目標應該是實現股東利益和企業價值最大化,但中國上市公司的管理及投資者衡量企業經營業績,依然習慣以企業的稅後利潤指標作為主要依據。企業的稅後利潤指標只考核了企業間接融資中的債務成本,未能考核股權融資成本,即使考核也很低,甚至為零。因此,上市公司總是厭惡債權融資而偏好股權融資。這種以利潤為中心的效益會計核算體系已經不能完全反映上市公司的管理及經營業績。 產業因素企業的產業特徵也是影響其融資偏好的重要因素,不同行業的上市公司所面臨的產品市場的競爭不同,而產品市場競爭通過影響上市公司收入來影響企業的資本結構與融資選擇。 產業因素對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影響 按照生產配置資源原則,資金理所當然地會流向那些經營能力高、業績成長性好的公司。但在增發新股的上市公司中,有一部分上市公司屬於相對成熟、成長性有限的公司,卻符合增發條件,在這種情況下,給予他們增發資格,顯然並不是資金的有效率配置。另外還有上市公司增發新股募集資金的使用問題。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在符合法律法規與信息披露的要求下,原則上,募集資金的使用屬於上市公司自主權的范圍,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的使用以及資產結構的調整要完全取決於股東的意願。但是,在中國證券市場不成熟的情況下,過於寬松的增發約束容易導致上市公司對廣大投資者的欺詐或其他違規行為,管得多了又違背市場經濟的准則,如上市公司由於激烈競爭導致行業的利潤率較低的情況下,即使有好的投資項目也不能融資是一種很大的效率損失。同時,過多地強調募集資金主營業務方向的使用比例,容易導致產業結構固化的結果等。因此,在轉型期的證券市場監管應該持有一個動態調整的政策以適應轉型期的產業組織變化。 中國的產業組織在激烈變化之中,表現出一種利潤率隨企業規模增加的現象。從融資的角度來看,大企業的融資條件更為便利,因而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了優勢,這表現為大企業可以有足夠資金進行研發、市場開發等。從這個意義上說,產業組織與融資結構之間的互動是影響融資行為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競爭激烈的行業,例如家電行業,一方面,由於競爭的加劇,利潤率越來越低,資金利潤率低於債務利率,如果採用債務融資,很容易陷入財務困境,而且收益不穩定,面對著包括需求不足、消費偏好轉換和同類產品競爭,以及產品快速更新換代的技術風險;另一方面,跨國公司的進入,使得技術進步加快,企業要保持競爭力,需要加大研發的投入,中國企業在研發方面投入嚴重不足,因此企業需要持續投資,開發新產品,升級產品及製造工藝,提高製造效率降低成本,爭奪市場份額。而且研發的投入數量大,風險大。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中,這些行業的企業為了避免陷入財務困境,必然減少債務的融資量。 在競爭激烈、價格戰頻繁的行業,企業當前資本結構將影響後續產品市場競爭能力。高財務杠桿對企業後續投資能力與價格戰的財務承受能力具有顯著的負面影響,使得公司處於經營與戰略上的劣勢。僅經營效率高並不能保證企業生存,只有經營效率高兼備與財務資源充足,即財務杠桿低的企業才能長期生存。當前選擇股權融資有助於在盈利能力與現金流下降時,保持再投資能力;更進一步,如果競爭對手選擇股權融資,選擇債務融資可能會促使競爭對手發動價格戰、營銷戰來逼迫企業退出。而壟斷性行業,例如公用事業,產品不存在研究開發、更新換代和市場營銷問題,收益的風險主要來自需求不足,而不是競爭。產品或服務的價格比較穩定,利潤率較高而且穩定,債務融資一般不會導致財務困境。所以這些行業可以用債券融資來支持企業的發展。 產業分布與企業融資行為關系① 以1995-2003年A股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所有數據除了另有說明外,均來自中國股票市場研究(CSMAR)資料庫。在研究不同行業的融資結構是否存在差異時,選用的數據是2000-2003年的加權平均資產負債率,樣本行業中剔除公司數少於20家的行業。為了使計算結果不受異常值的影響,除了另有說明,我們把總資產負債率大於1的公司和被列為「ST」和「PT」公司,以及資料庫中資料不詳的公司剔除在樣本公司之外。 表1顯示,資產負債率較高的行業有房地產業、建築業、批發及零售貿易業,其平均資產負債率均在50%以上;而近幾年的數據在50%以上的行業有信息技術業;總資產負債率較低的行業有採掘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社會服務業以及傳播與文化產業,這些行業的年平均資產負債率都在40%以下,採掘業的平均資產負債率最低,這是由於前五個行業為固定資產需求很高、經營穩定的傳統行業,因而負債比率也較低。後兩個行業為投資需求較少的服務業,因而負債較低;其他行業的平均資產負債率介於兩者之間,即在40%-50%之間。可見,各個行業的負債水平都與其行業特徵相一致。各行業負債的相對水平也大都和Bradley等(1984)對美國的研究相一致,但其中公用事業在美國屬管制行業,負債率較高,而中國的水電煤氣生產供應業卻負債率很低,原因可能在於中國這些行業受管制較少而利潤較高,穩定的高利潤使公司負債較少。 不同行業總負債率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在進一步檢驗不同門類總負債率間的差異性時發現,除了農林牧漁業與社會服務業、社會服務業與綜合類、製造業與信息技術業、製造業與社會服務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水供應業與社會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業與社會服務業、信息技術業與綜合類、批發和零售貿易與綜合類、房地產業與綜合類之間的資產負債率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以外,其他部門之間的資產負債率均存在顯著性差異。綜上所述,在不同產業結構下、不同財務杠桿下,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差異性顯著。公司所屬行業是決定公司融資結構的一個重要因素,產業特徵因素或是行業因素能夠很好的解釋中國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偏好行為。 股權結構因素 上市公司融資不僅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還受公司股權結構的影響。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特徵:股權結構相當復雜。上市公司的股份除了公開發行與交易的社會公眾股外,還有內資股與外資股,流通股及非流通股,國家股、法人股、內部職工股及轉配股,A股、B股、H股及N股等區分,且呈現同股不同價、同股不同權、同股不同利等狀況。表2顯示,1995-2003年中國流通股占總股本的比重幾乎沒有發生變化,而且還略有下降。在總股本中還有近三分之二的股票不能上市流通,股權過分集中。 我們用上市公司前三大股東持股比率來衡量上市公司的股權集中情況。表3、表4顯示了1995-2003年間實施配股的上市公司、1998-2003年間實施增發新股的上市公司的股權集中狀況以及同期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總體狀況。結果表明:1995-2003年,配股公司前三大股東的持股比率普遍高於上市公司的整體水平,並且大部分配股公司的前三大股東持股比率要高於40%,有的年份的最高值甚至達到90%以上,這表明實施配股的公司的股權集中度相對較高,大股東擁有絕對的控制權。1998-2003年間實施增發新股的上市公司的前三大股東持股比率的平均值普遍要高於上市公司的總體水平,顯示出其股權的高度集中,大股東有絕對的控制權,增發流通股對公司的總體控制權影響不大。總之,配股和增發行為與公司的股權集中度也就是股權結構有一定的關聯性,公司的融資決策顯然基本上由大股東操縱。 中國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權結構影響到其融資行為。因為國有股、法人股、社會流通股與外資股各自有著不同的目標函數,故融資方式偏好也不盡相同,進而影響著上市公司的融資結構。國有股股東占控股地位的企業,在進行融資決策時會根據其自身的目標函數來進行。當與其他股東目標函數沖突時,其控股地位使它們常常會損害其他股東的利益。由於國有股和法人股非流通性,其利益所在不是股票市場價格的上升,而是賬面價值,即每股凈資產,而社會流通股股東只能通過股票市場價格的上漲或股利來獲利。非流通股的轉讓以凈資產為基礎確定,作為第一大股東的政府機構,其目標多重化,行為方式沒有市場化,非流通股股東的財富最大化是以凈資產的大小來衡量的,而發行股票融資的高溢價必然導致凈資產的成倍增加,導致上市公司偏好股權融資。而債務融資則有定期還本付息的「硬約束」,這將會對它們的經營帶來較大的壓力。因此,國有控股公司對債務融資呈現出較為厭惡的態度,再由於中國上市公司國有控股處於絕對地位,因此上市公司對股權融資的偏好也就不足為奇。 結論與政策建議 股權融資偏好是我國上市公司在其融資過程中受多種因素影響共同作用的非常復雜的綜合結果,影響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制度因素、產業因素及股權結構因素是我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產生的最直接,抑或最重要的原因,它們交織在一起,共同驅動了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偏好。通過前文分析,我國上市公司存在的強烈股權融資偏好,對公司自身與資本市場產生了一定的不利影響。當然,我們不能因此否定股權融資對上市公司及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更不能因此抑制股票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及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 目前我們所要做的是如何營造一個良好的上市公司融資的內外環境,規范上市公司的融資行為,使其能夠根據自身特點及發展的需要,合理安排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的比例,糾正其不合理的股權融資偏好,將寶貴的股市資金配置到真正需要資金而又能帶來良好效益,同時給投資者以豐厚回報,我們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調整股權結構。這是建立有效公司治理結構的必要條件。股權改革的目標應該是國有股從大多數企業退出或減少,實現股權結構多元化,但是,股權也不能太分散。許多研究已經表明,在類似中國這樣的對投資者的法律保護不健全的國家,股權的適度集中有助於提高公司治理效率,而且股權應該集中在以非國有股權為主的機構投資者手中,並使機構投資者持有的股票能夠流通,這既是中國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需要,也符合公司治理機制的效率要求。 第二,完善證券市場退出機制。發揮證券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關鍵是要充分發揮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在證券市場中的作用。上市公司不僅有進,更要有出,通過不斷的吐故納新來優化上市公司的結構,從而發揮其資源配置的作用。 第三,完善投資者結構。與機構投資者相比,個人投資者的力量無法與機構投資者相抗衡。在相關市場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就會導致機構投資者利用資金優勢和掌握的信息優勢操縱市場價格,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因此,必須努力將中國資本市場改造成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這要求我們進一步提高券商實力、構造多元化的投資基金群體引入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等。 第四,健全法制、法規與政策環境。具體工作包括:完善新股發行、配股及增發規則。如規定參與各方的權利與義務、規定只有發放股利的公司才有資格再融資等;加強信息披露管理。加強信息披露管理,構建信號傳遞機制,是降低融資結構優化成本的有效手段,進一步健全相關法規。現有相關法律法規,由於在制定時的條件所限,所涉及的內容都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徵,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部分條例在新的時期已迫切需要重新修訂。
④ 我過上市公司為何偏好外源融資 而又為何偏好股權融資
外源融資是指吸收其他經濟主體的儲蓄,以轉化為自己投資的過程。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單純依靠內源融資已很難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外源融資已逐漸成為企業獲得資金的重要方式。
股權融資是指企業的股東願意讓出部分企業所有權,通過企業增資的方式引進新的股東的融資方式。股權融資所獲得的資金,企業無須還本付息,但新股東將與老股東同樣分享企業的贏利與增長。
現如今我國公司還處在結構問題突出的年代,公司結構體系不完全則會直接導致公司做不大做不強。(例如:人才管理,制度管理,產業化管理,市場管理等等問題)
通俗點說外源融資讓公司規模從小變大 ;股權融資則讓公司由弱到強;
⑤ 為什麼中國企業偏好股權融資為什麼會有新股常常破發的現象
創業板的推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人們都熱切盼望,通過降低上市門檻,能夠讓眾多為資金短缺困擾的中小企業獲得有效的融資渠道, 進而加速我國科技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但創業板開板後,高股價、高市盈率、高超募率的出現讓股東們身價陡增,這也讓一些人產生了套現的沖動,各創業板上市公司的重要成員開始出現大面積集中辭職的現象,截至今年9月7日一共有30家公司的總計61名高管離職。在這些離職的高管中,有14人為換屆離職,其餘均為主動辭職。61人中,持股高管人數為28人,按9月7日收盤價,他們的總持股市值達到16.4億元,每名高管的平均持股市值達到5857萬元。有人驚呼:創業板要變身「套現板」了。但也有人認為高管的套現行為並不值得擔憂,這只是公司上市後管理人員重新選擇生活方式的正常現象。
深交所的安排用心良苦,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股市全心全意為融資服務的宗旨。面對新股、次新股接連破發,投資者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作為監管部門來說,除了走過場似地提醒投資者注意投資風險之外,並沒有採取任何實質性措施來化解這種投資風險。而當新股上市首日破發出現、創業板新股上市首日破發臨近的時侯,卻馬上拉來投資基金當救兵,試圖挽救創業板新股上市首日破發的命運。這是中國股市融資高於一切的最好表現。
而且,從深交所的安排來看,允許基金在創業板新股上市首日買進股票,名義上是把投資基金當成了「救世主」,實際上是把投資基金當成了「替死鬼」。新股上市要破發了,就讓基金來接盤,然後把基金套牢,如此一來,這基金豈不成了犧牲品,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又如何來保護?一直以來,投資基金常常扮演為管理層沖鋒陷陣的角色,而置基民的利益於不顧。深交所的此次安排,再一次證明了這一點。
問題是,基金能改變創業板股票破發、尤其是上市首日破發的命運嗎?當然不能。因為創業板新股的高價發行,其發行價格嚴重透支了公司未來的發展。尤其是創業板公司「包裝上市」成風,「高成長」成了最大的謊言,在這種情況下,高估值的創業板公司股票被市場拋棄是一種必然。作為投資基金來說,如果在上市首日大量買進創業板新股,這固然可以延緩創業板新股的破發進程,但這種做法害人害己。畢竟投資基金的投資是要接受公眾監管的,投資基金的投資行為如果明顯損害了基金持有人的利益,那麼,基民們就可以用腳投票,贖回基金份額。因此,就算投資基金願意被深交所當槍使,但也不能玩得太出格。所以,在新股破發成為一種潮流的情況下,投資基金也只能順勢而為。創業板新股上市首日破發的命運不會因為深交所允許基金在新股上市首日買進而改變。實際上,5月20日當天,創業板就有4隻新股上市,結果其中兩只新股開盤就破發,奧克股份當天的跌幅達到9.91% 成為A股市場近15年來表現最差新股。此舉足以表現,基金並不能改變創業板股票破發的命運。
而能改變創業板新股破發命運的只有管理層自己。通過對新股發行制度的改革,降低新股發行價格,告別當前的「三高」發行。否則,創業板股票破發的命運誰也難以改變,投資者應該在三年內遠離創業板的股票才是上策.
⑥ 融資會有什麼影響
一、融資成本分析
融資成本是指使用資金的代價,包括融資費用和使用費用。融資費用(包括代理成本、尋租成本)是企業在資金籌集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費用,使用費用(如股息紅利)則是指企業因使用資金而向資金提供者支付的報酬。由於融資費與融資額幾乎同時發生,因此,應將融資費從融資額中扣除。融資成本是融資效率的決定性因素,與融資效率成反向變化。
中小企業融資時要按融資成本的最小化原則,盡可能選擇對中小企業最有利的、最優惠的融資工具。中小企業不僅存在著上市難的問題,而且即使上市也存在著交易成本過高和規模不經濟問題,從而使得中小企業的股票融資效率更低。因為發行股票的手續費、資信評估費、公證費、審計費等均為固定費用,這些費用並不會因為發行規模小而相應減少。據統計,企業上市實際發行費用占發行額的1.84%-3.98%。
在債務融資方面,因為有稅盾效應,其融資成本與股票融資相比是低的。由於我國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規定了基準的貸款利率,而且貸款利率僅能在較小范圍內浮動,所以中小企業獲得的貸款利率不高,但這並不能說明債務融資效率就很高。事實上,因為政府對利率和金融服務收費的管制,限制了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定價能力,從而影響了它們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的積極性。此外,限制金融機構對金融服務收費,也會挫傷金融機構調查和收集中小企業信息的積極性,進而影響它們提供信貸和其他金融服務的積極性,這必然使中小企業可獲得的信貸資金數量大大減少,實際上是雙方都不願意接受的低水平融資效率。
民間融資成本一般稱其為黑市利率,基於民間融資的高風險,黑市利率很高。商業信用是一種「自然性籌資」,它伴隨商品交易自然產生,不需辦理手續,一般也不附加條件,若沒有現金折扣或企業不放棄現金折扣,以及使用不帶息應付票據,企業利用商業信用融資並不產生融資成本。但由於商業信用所籌得的資金一般較少,所以從企業長遠發展來說,其實際總成本大於內部融資。
內部融資是企業將自己的稅後利潤轉化為積累,實質上是對企業追加投資。這種融資方式表面上看不用付出代價,實質上依然有融資成本——機會成本。企業若將內部積累用於其他投資,則投資收益便是留存收益的機會成本。總的來說,各種融資方式中內部融資的融資成本最低。
二、資金利用率分析
資金利用率可以從兩方面來反映融資效率。
(一)資金到位率,即融資籌集到的資金量與預期籌集資金量之比
資金到位率高,則企業把融資運用到經營上的程度就高,相應的融資效率就高。內源融資一直是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方式,資金到位率較高。考慮到企業的資金需要及個人所得稅的避稅效應,企業的留存收益一般都會留在企業中繼續投入生產。對於債權融資,由於受到企業規模、經濟實力、領導人素質、資金結構、信用等級和經營效益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中小企業的債權融資十分困難。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是中小企業最大和最主要的外源性債權融資渠道,但四大國有銀行的信貸策略明顯傾向於國有企業;而商業銀行、信用社等金融機構出於風險的考慮,對中小企業實行「信貸配給」政策,很多企業申請的貸款只能部分得到,甚至有些企業被銀行和信用社等金融機構多次拒絕,所以資金的到位率一直是較低的。
(二)資金使用率,即企業有效消化資金的能力
資金使用率越高,企業融資效率也就越高。從理論上講,由於中小企業對資金的渴求,從各種渠道獲得的資金將很快得到利用,但不排除以下兩種情況導致的資金利用率不足:上市的中小企業受到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的誤導,即使短期內無資金需求,只要達到增發的條件也會選擇增發,融入大筆資金。同時,由於最低資本規模要求,該規模一般都會高於中小企業的資本需求,使得部門資金無法得到真正利用。由於融資集中性與投資分散性的矛盾,也會導致資金利用率大大降低。不排除因為融資過程的延續時間較長,使得原先的市場機會與企業擦肩而過,而暫時又無其他投資機會而出現的資金閑置現象。
三、清償能力分析
清償能力是資金配置效率的一個重要指標,它不但能揭示資金再循環的效果,還能體現出企業的經濟業績、規模、發展潛力、信用狀況以及管理層狀況等。企業的經濟業績越好、規模越大、發展潛力越大、信用狀況越好、管理層整體素質水平越高、企業的清償能力越大,融資效率也就越高。清償能力與融資效率成正方向變動。股權融資由於不需要償還本金,不會產生因不能償債而產生的各種風險和不利影響。因此,可認為中小企業股權融資在考慮清償能力時,其融資效率是高的。內部融資在這一點上與股權融資具有相同的性質,即不需要償還本金。而對於債券融資來說,各種不能清償的風險和不利因素都是由債權融資所帶來的,這些風險和不利因素會導致融資效率的降低,這種融資效率降低的程度是以企業的不同而相異的,而中小企業在這一點上效率是低的。事實上,造成中小企業債權融資困境的一個主要原因即是清償危機,銀行不願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較高的倒閉或歇業比率。據一些銀行管理人員估計,我國有近30%的中小企業在2年內消失;近60%在4-5年內消失。中小企業高比率的倒閉情況,顯然使向其發貸款的銀行也面臨著較大的連帶風險。鑒於此,銀行向其貸款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成本也會較高,自然使銀行不願向中小企業貸款。此外,貸款償還的高違約率也是銀行不願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對我國城市商業銀行的調查中發現,中小企業的違約率要高於大企業的違約率。
四、資金使用自由度分析
企業對以不同方式融入的資金的自由支配程度是不同的。資金自由支配的程度越高,融資效率越高。企業內部融資資金在所有融資方式中自由度最高。股票融資的資金的自由度也較高,在實際操作中,只要及時披露,上市公司的董事會就可以隨意更改資金投向。銀行信貸融資資金使用自由度要低於股票融資,因為在借款協議中,一般對資金的使用方向都有明確的規定,並附有違規處罰的條款。中小企業受融資渠道不暢所限,不得不接受銀行嚴格的約束條件,包括准備金制度、信貸補償性余額、周轉協定等。對於大筆貸款或經常性貸款還會有監督員進行日常監督,因此,債權融資在自由度上是低效的方式。民間借貸的出借者更關注借貸的歸還和高額的利息,對資金的使用過程不甚注意,且由於能力限制也無法跟蹤監控,相對於銀行信貸而言,企業對民間借貸資金的自由支配程度要高。商業信用不涉及資金的流動,且發生在專項交易中,所以資金使用的自由度最低。
五、融資風險分析
融資風險是指資金使用者使用不同來源的資金可能承受的損失。融資風險小,融資效率就高。由於股權融資和內部融資都不需要償還本金,不受使用期限的限制,不會產生因不能償債而產生的各種風險和不利影響,所以相對於其他債務性融資方式來說,二者的融資風險較小,但從控制權損失的角度講,股票融資風險遠高於內部融資。民間借貸由於缺乏正式的法律法規保護,從而無法訴諸於法律的保護,所以對資金借出者來說風險較高。但從資金借入者角度來說,民間融資風險要低於銀行信貸融資。銀行信貸借錢還錢都按協議、規定辦理,逾期不還會被罰款、被凍結存款,以後也得不到後續的貸款資金。商業信用融資的期限較短,如不能及時地償還應付賬款將失去信譽,以後的交易也很難達成,所以其融資風險介於銀行信貸和民間融資之間。
⑦ 從投資者的角度怎麼看股權融資偏好
股權融資為什麼受歡迎,基本原因如下:
1. 在股市熱絡時,可以有大的獲利回收
2. 提高企業的知名度
3. 用股權或股票期權來激勵員工,共勞共利
4. 比借債壓力少,無需逐期還債,現金流量管理也較寬松
⑧ 股權融資的利弊是什麼,股權融資如何適用
相對於融資租賃,抵押貸款,民間貸款等等,股權融資還款的風險是最小的,很多失敗的投資,投資方是不會追究投資款的,但是前面的3種是不追到你破產不會完的。另外一點好處是資本背後的背書,一旦有了專業投資機構的背書,只要項目發展正常,基本是不愁後面的錢的,再加上資本本身的資源,對於項目幫助都非常大
所謂的弊端也一樣明顯,其一是資本方會干預公司的日常運作,公司因此倒閉的不在少數
二是分給投資方的利潤是所有來錢的方法中利潤最高的,直接成比例
獲得融資的方法就是上路演,找關系,找FA,融資沒有捷徑
⑨ 股權融資偏好上市公司特徵,股權融資比例一般佔多少,哪些行業比較明顯
1:上市公司的融資一般分為「股權融資」與「債權融資」。「股權融資」一般指IPO,定增非公開發行,發行股份購買資產,配股;而「債權融資「一般指的是發行公司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
2:凡是涉及到發行股份的股權融資,都是要經過證監會審核的,要拿批文的。流程長,審核嚴,周期長,而且往往要看證監會的政策,政策的變動會極大地影響上市公司的融資方式。例如:2015年上市公司採用非公開發行股票的股權融資方式進行融資非常火熱,整個定增市場一片紅火,但後來到2017年,證監會關於定增的政策一收緊,定增市場無人問津,因為證監會根本就不會給批文了。
3.上市公司都是傾向於股權融資的,因為發行股份融回來的錢不用歸還,永遠留在上市公司;而債權融資回來的錢,是要還本付息的。但股權融資不是你想融就能融,受政策影響太大了,一切看證監會政策,政策一收緊,如IPO政策收緊,整個股權融資市場清淡。
⑩ 我國上市公司為何偏好股權融資
按照西方財務理論的「啄食順序原則」,企業融資首選留存收益,其次是債務融資,最後是股權融資。而我國的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前有著極其強烈的謀求公開發行股票並成功上市的沖動,上市之後在再融資方式的選擇上,往往不顧一切地選擇配股或增發等股權融資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源於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不合理、股權融資的低成本、股權融資的風險低以及市場運作機制的不規范。 一、股權融資偏好與現代融資理論明顯沖突 西方企業融資首選留存收益,其次是債務融資,最後才是股權融資。是一種「啄食順序原則」。而我國上市公司的再融資順序依次為股權融資、短期債務融資、長期債務融資和內源融資。而且。融資結構中外源融資的比例高於內源融資,在外源融資中。股權融資遠遠超過了債權融資。即我國上市公司存在著明顯的股權融資偏好,與現代資本結構理論存在明顯的沖突。 理論與實踐的巨大差異勢必會給我國的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帶來負面影響。從微觀面來看,負債比例偏低,使企業不能充分利用財務杠桿,不能使企業價值達到最大。發行新股不僅會降低每股凈收益,引起股價下跌,還會稀釋原有股權結構,從而削弱原股東對公司的控制權。以股權融資為主的企業,股東對企業經理的制約弱於債權融資中債權人對經理的制約,由於沒有債務或債務比例過低,企業就不存在破產風險,經營者就喪失了追求最大利潤的積極性。從宏觀面來看,偏好股權融資使證券市場背負了太多的包袱,股票市場基本上立足於滿足企業的籌資需要,阻礙了證券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功能的發揮,也阻礙了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與此同時,也使政府在股票市場上扮演了過重的角色。一方面使得上市公司的審批存在著許多尋租行為,導致上市公司的整體質量普遍不高;另一方面使得股票價格不能正確反映企業的內在價值。 二、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的原因分析 資本市場的作用是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而在我國的現實中,卻存在不計效率,過度股權融資的行為。面對這一事實,人們不禁要問,上市公司為何如此偏好股權融資?1、股權結構的不合理是股權融資偏好產生的根本原因。我國股市設立之初是為國有企業募集資金服務的,因而人為地將企業股份分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其中非流通股占據了絕對的控股地位。這雖然保證了國家對上市公司的控制,但也無情地剝奪了流通股東參與企業管理的權力。眾所周知。非流通股份往往以面值發行,流通股份則採取溢價發行方式,其結果使非流通股東的持股成本遠遠低於流通股東的持股成本。在這種情況下,再融資會使非流通股獲得股權增值。非流通股股東放棄配股不僅不會受到損失,還會提升每股的凈資產,而流通股股東如果放棄配股或增發,往往因除權而形成損失。所以,由非流通股股東控制的董事會和股東大會是不會輕易作出放棄股權再融資的安排的,而大股東的絕對控股使中小股東無力抗衡董事會的決議,難以對公司決策施加有效影響。 2、股權融資的低成本是股權融資偏好產生的直接根源。上市公司的任何一種融資方式都是有成本的。傳統的資本結構理論認為,債權的資金成本低,股權的資金成本高。因為利息費用在稅前列支,債權融資具有稅收擋板的功能,其成本一般要低於股權融資的成本。然而我們發現,在中國證券市場上利用股權融資的成本反而較低。目前我國深滬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大約為30多倍,以此換算,上市公司將其當年盈利的全部作為股利發放,其融資成本不超過3.3%。低於1年期銀行貸款的稅後成本。諸多上市公司多年不分配,即使是一些績優公司也時常不分配,既然不分配,哪來使用成本,頂多發生一些籌資費用罷了。即便分配。分配真金白銀的少,送股、轉增的多。 3、股權融資的低風險是圈錢行為頻發的間接根源。一般來說,債權融資面臨著固定的還本付息的壓力,具有一定的強制性。當企業經營不善時容易引發財務危機或破產風險,由此帶來的損失和破產風險不僅是十分直接的,而且很有可能直接影響管理層對公司的控制。與債權融資相比,股權融資是以股權為代價,不存在強制償還的風險,這使得企業擁有一筆永不到期的可以自由支配的資金,尤其是在目前還沒有建立有效的兼並破產機制的情況下,上市公司一般不用過分考慮被摘牌和被兼並的風險。由於股權融資的成本低於債權融資。風險又小於債權融資,使國內企業對資金似乎有無盡的需求,上市之後的配股、增發等也接連不斷,一些公司大量現金在銀行中沉積,尚無用處,卻依然繼續融資。 4、市場運作機制的不規范是股權融資偏好產生的外在根源。股權融資是一種投資方、融資方與市場中介三方參與的行為,而市場三方由於利益驅使而縱容本不合格的融資行為頻頻發生於證券市場。投資者看重的是股市的波動給他帶來的投機收益。而不在乎股利的多少甚至將上市公司發放股利視為利空消息。這樣,股票成了相對稀缺的商品, 「上市」成為一種稀缺的資源。 結語:由於中國證券市場的特殊性,造成了股權融資的成本較低,風險較小,易受到廣大投資者的追捧。上市公司青睞股權融資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但上市公司這種輕視債務融資而偏好股權融資的選擇,並沒有換來公司經營業績的持續增長和資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改善,無論是通過一級市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還是通過配股或增發再融資的效率都是不能令人樂觀的。因此,上市公司應該未雨綢繆,不應過分依賴股權融資。應積極開展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