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現在中國和西方資本主義有什麼區別
資本主義以私有制為基礎、社會主義以公有制為基礎。「為基礎」並不代表就是私有制、就是公有制。美國也有一些國企、中國也有私企,只是它們所佔的比重和作用不一樣。中國的土地有國有和集體所有,而且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是相分離的。在中國很多人說某土地是他的,只是說在一定時期內這塊土地的使用權歸其所有,而不是他享有使用權。中國的公制主要表現在國企、國有土地、集體土地、還有一些大江大河礦產資源。公有制的實現形式是多樣的,有時候看起來好像是私有的、但卻是屬於共有,比如一些國有企業把自己的一部分業務承包給私人、它就是屬於公有。 我們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基礎不一樣,我們的國企完全控制國家經濟命脈,而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做不到這一點,因為他們一些關系國家經濟明白的企業也是私有的。
㈡ 外國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區別
基本經濟特徵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組織成了資本主義經濟中的統治力量,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壟斷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帝國主義的實質是壟斷,具有 5個基本的經濟特徵:①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發展到這樣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壟斷組織。②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已經融合起來,在這個金融資本的基礎上形成了金融寡頭。③和商品輸出不同的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④瓜分世界的資本家國際壟斷同盟已經形成。⑤最大資本主義大國已把世界上的領土瓜分完畢。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無產階級取得十月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和亞洲、歐洲一系列國家脫離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屬國取得獨立,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崩潰。
當代帝國主義的一個根本特點是壟斷資本主義加速轉化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壟斷組織與國家政權日益密切結合,以維護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和整個資本主義制度。帝國主義固有的基本經濟特徵有了新的發展。在科學技術取得巨大成就和生產社會化高度發展的基礎上,生產和資本更加集中,壟斷程度提高。在生產和資本向大企業集中的同時,不同程度不同形式依附於大企業以至直接納入大企業再生產過程的中、小企業的數目也在增加。20世紀初,壟斷組織主要控制重工業部門。後來,包括農業在內的一切物質生產部門和商業、服務行業都為壟斷組織所統治。過去壟斷組織主要是聯合同一部門的企業或不同部門在產、供、銷方面相互有聯系的企業。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聯合了在生產和業務上並無聯系的許多部門的企業的巨大混合聯合公司得到廣泛的發展。銀行業的集中也進一步發展,出現了一些規模空前的巨大銀行。金融資本除了傳統的商業銀行以外,還通過保險公司、投資公司以及各種信託機構和儲蓄機構擴展業務活動。由於股份公司的資本規模擴大、股權更加分散,金融資本控制比過去更小比例的股票即可支配公司的活動,這樣就更擴大了金融資本控制的范圍。幾個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的一些最大金融寡頭財團的勢力在競爭中互有消長,但總的趨勢是它們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勢力更加膨脹,和國家政權的結合更加緊密。戰後,資本輸出的規模擴大了,和過去資本主要輸出到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屬國不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互輸出的資本佔了大部分,但在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生活中,外國壟斷資本的比重和作用要大得多。跨國壟斷組織即主要活動范圍越出本國界限的大壟斷公司(或稱跨國公司)迅速發展,成為資本輸出的重要形式。幾個國家壟斷組織的同盟,不僅在流通領域而且直接在生產領域聯合,形成各種形式的國際壟斷組織(或稱多國公司),在國家的支持下得到廣泛的發展。這種一體化集團對集團內各國的經濟活動進行共同的國家調節,以便增加同集團外國家的競爭力量和向發展中國家擴張的力量,以維護集團內各國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同時,集團內也進行著激烈的競爭。戰後政治上獲得獨立的原來的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屬國,除了中國和其他一些已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以外,絕大多數在經濟上仍然不同程度地受著帝國主義的控制和剝削。公開通過政治上的兼並來推行的舊式的殖民主義已經過時了,但以比較隱蔽的間接的方式進行控制和掠奪的新殖民主義,仍然是橫在廣大發展中國家前進道路上的巨大障礙。
歷史地位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特殊歷史階段。這種特殊性體現在3個方面:①帝國主義是壟斷的資本主義。②帝國主義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資本主義。③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腐朽性或寄生性首先表現在壟斷的統治引起生產和技術停滯的趨勢。雖然這種趨勢不排除一些國家和部門科學技術和生產力在某個時期的迅速發展,但是總的看來,在壟斷資本主義統治下,生產的發展遠遠落後於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提供的可能性。帝國主義的腐朽性或寄生性還表現在:帝國主義國家軍火生產畸形發展,大量新的科學技術成就和人力物力用於製造大規模殺人武器,而不是用於生產人民需要的產品;由於金融資本的統治和資本的輸出,帝國主義國家中大批資本家脫離經營管理活動,形成龐大的食利者階層(即專門坐吃利息和股息的人們);壟斷資產階級還用資本輸出帶來的高額壟斷利潤的一部分收買工人階級的上層分子 ,使他們成為推行機會主義、改良主義的工具,腐蝕和麻痹工人階級。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資本主義,是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成為生產力發展的嚴重障礙,已經到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階段,但這並不是說資本主義很快就會在世界上完全滅亡。壟斷的發展,特別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方面使生產社會化發展到了空前的高度,另一方面使生產資料越來越集中在一小撮金融寡頭手中。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更加尖銳和深刻化。帝國主義時期經濟危機比過去更加頻繁和嚴重。帝國主義時期,壟斷資產階級和本國工人階級及其他勞動人民之間的矛盾,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國家與殖民地、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趨向尖銳和深刻化。兩次世界大戰和社會主義革命在一些國家的勝利以及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和勝利,就是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以及各種社會矛盾發展的結果。社會主義國家的存在和發展,迫使資本主義國家的統治階級為鞏固自己的統治而調整政策,特別是藉助於新的技術革命,使經濟在20世紀50~60年代有了巨大的增長,而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由於它的發展戰略所固有的缺陷,經濟增長速度不斷下降,終於導致它的解體和東歐的巨變,但是與此同時,佔世界人口1/5的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獲得了生機和活力,充分發揮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盡管資本主義暫時還處於優勢,社會主義今後還會遇到新的困難、矛盾和挑戰,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矛盾和危機發展到在它的制度框架內無法調節和消解的地步,隨著社會主義日益顯示出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社會主義將迎來新的振興和發展的高潮,為21世紀更為廣大而輝煌的發展開辟廣闊的道路。
㈢ 西方資本主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14世紀的義大利:
萌芽的表現:14、15世紀,歐洲資本主義萌芽首先在義大利,隨後在西北歐出現。在城市,階級結構發生顯著變化,商業資本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產生主要有兩條道路:由手工業者變成商人和資本家的道路、商業資本控制產業的道路。在農村,貨幣地租廣泛推行,階級結構發生變化,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農村逐步發展起來
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從根本上說,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
㈣ 西方資本主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西方資本主義出現在14、15世紀。
西方資本主義分為三個階段:自由競爭時期,壟斷產生,國家干預。
㈤ 什麼叫西方資本主義國家
這里的「西方」不僅是地理概念,而且是政治概念。「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實際上就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它主要指西歐、北美,還包括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等所有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㈥ 西方資本主義金融資本快速發展壯大的重要制度條件是
金融自由化與金融創新是金融壟斷資本得以形成和壯大的重要制度條件,推動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金融化程度不斷提高
金融資本指的是壟斷的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融合發展成的資本,途徑包括金融聯系,資本參與和人事參與。金融資本是在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時才逐漸形成的一種資本形態。隨著工業資本的不斷集中並走向壟斷,銀行也不斷地進行著資本集中並走向壟斷。
金融資本是指由銀行資本和產業資本相互滲透、溶為一體而形成的最高形態的壟斷資本。金融資本取代產業資本占統治地位。生產和資本的集中與壟斷是這一切變化的基礎。沒有產業資本的高度集中,就無法為銀行提供大量的貨幣資本來源,也就不會有銀行資本的高度集中和壟斷。而銀行資本的集中和壟斷,又反過來通過各種信用手段,促進產業資本進一步集中和壟斷。所以產業資本的集中和壟斷從一開始就是同銀行資本的集中和壟斷交織進行的。
金融資本就是工業壟斷資本和銀行壟斷資本在一起而形成的壟斷資本。途徑包括金融聯系,資本參與和人事參與。
這種融合體現在三方面:一是產業資本在擴建過程中和銀行資本相結合;二是產業資本在多元化的產業延伸過程中和銀行資本相結合;三是產業資本在收購、兼並、重組過程中和銀行資本相結合。產業資本在其流通周期里與銀行資本的融合,是現代資本運作的必然。體現了貨幣在市場經濟中的本質及其扮演的重要作用。
當今證券及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迅速發展拓展了金融資本這一概念的外延。其一,指用於增值的貨幣(資本)本身。這些貨幣以與用於工業、商業中的貨幣不同的特殊方式,即通過貨幣本身的周轉增值自身,中間不會轉換為生產資料製造商品,也不會通過買賣一般商品賺取差價。它主要的增值手段是利息收入;其二,指那些掌有大量貨幣,並將其(部分地)用於金融資本用途的企業及機構,如商業銀行、投資公司、資產管理公司及基金保險公司、金融集團、證券公司、投資銀行等。
金融資本是指由銀行資本和產業資本相互滲透、溶為一體而形成的最高形態的壟斷資本。金融資本取代產業資本占統治地位。生產和資本的集中與壟斷是這一切變化的基礎。沒有產業資本的高度集中,就無法為銀行提供大量的貨幣資本來源,也就不會有銀行資本的高度集中和壟斷。而銀行資本的集中和壟斷,又反過來通過各種信用手段,促進產業資本進一步集中和壟斷。所以產業資本的集中和壟斷從一開始就是同銀行資本的集中和壟斷交織進行的。
產業資本和銀行資本形成壟斷以後,兩者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質的變化,它們相互滲透,日益溶合,終於形成了金融資本。金融資本投資對象主要是金融產品,如投資於股票,債券,銀行等。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金融資本全球化是國際資本流動發展的重要階段。
㈦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資本原始積累的方式有那些
所謂資本原始積累是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以前,通過暴力等非正當手段使生產者與生產資料分離,使生產資料聚集在少數人手裡的過程。應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
(1)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用暴力的手段迫使小生產者同生產資料分離並積累資本。它一方面使社會生產資料集中到少數人手裡,另一方面又使大批生產者轉化為雇傭工人,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准備了前提條件。英國的圈地運動就是例證。
(2)用武力征服殖民地,搶劫金銀財物、販賣奴隸等手段來聚斂財富。 例如16世紀的奴隸貿易.
(3)資本積累不同於資本原始積累。通過剝削工人的剩餘價值而積累的過程叫做資本積累。資本的原始積累的手段是掠奪,資本積累的手段是剝削。
㈧ 伊斯蘭金融會代替西方資本主義金融制度嗎
很明確的告訴你絕對不會。
伊斯蘭銀行和金融機構雖具有傳統銀行的作用,但因受到伊斯蘭法規和倫理觀的制約,不收利息,也不給存款者、投資者 以利息,而是採用變通方式獲得利潤。如它禁收利息,卻允許在一定原則和條件下收取費用、酬金和傭金。做為金融機構本身而言就是逐利的,伊斯蘭金融則是通過教義干涉了資本的天性,註定不會持續。而且,伊斯蘭金融不收取利息,但是收取傭金和手續費,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資本要發展肯定需要盈利,沒有盈利企業就會虧損,虧損的企業不可能持續經營。
而當今的金融秩序及交易制度都是建立在西方資本注意金融制度之上的,如今已成為全球通用的國際准則,要改變全球規則,挑戰西方的主導地位是很困難的。而且,現在也沒有其他金融理論和制度能替代西方金融制度。
㈨ 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於封建社會內部。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的解體使資本主義的要素得到解放。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例如威尼斯)已經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但是資本主義時代是從16世紀才開始的。在封建社會末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封建社會自然經濟的解體,引起小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資本的原始積累加速了這種分化,造成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條件是:一方面,產生大批失去生產資料而不得不出賣自己勞動力的無產者;另一方面,巨額的貨幣和生產資料集中在少數人手裡轉化為資本。所謂資本原始積累,就是強制地使勞動者同他們的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而對農民土地的剝奪是全部過程的基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被破壞,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從而既給資本主義造成了勞動力市場,又給它造成了商品市場。剝奪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歷史在不同國家帶有不同的特點,經歷不同的階段。勞動力轉化為商品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標志著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也標志著對勞動者的剝削形式的變換,即由封建剝削變成資本主義剝削。資本原始積累還包括對殖民地的侵佔和掠奪,以及其他利用國家權力的暴力手段。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同封建制度的地方特權、等級制度和人身依附是相矛盾的。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政治力量不斷壯大,為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准備了條件。荷蘭在16世紀末,英國在17世紀中葉,法國在18世紀末,德國及其他一些國家在19世紀中葉,先後爆發資產階級革命,變革了封建制度,從而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取代封建的生產方式掃清了道路。 資本主義制度是經過工業革命,由工場手工業過渡到機器大工業以後最終確立的。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以及隨之而來的殖民地的開拓,使銷售市場擴大了許多倍,加速了手工業向工場手工業的轉化。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由於在工場內部實行勞動分工,比資本主義初期實行簡單協作的手工業,大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到18世紀,在英國等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裡,國內市場與世界市場的迅速擴大,越來越同工場手工業的狹隘的技術基礎發生矛盾。資本家為了在競爭中獲取更多的利潤,要求進一步改進生產技術。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誕生的機器大工業,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物質技術基礎已經建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成為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的階級結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於生產,促進了生產力迅速發展,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擴展到一切生產部門,同時也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抗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在各個國傢具有共同的規律並帶來類似的後果,但是各個國家由於具體的歷史條件不同,也具有各自的特點。 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所有制之間的矛盾還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的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簡單商品生產已經包含著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萌芽,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把這種無政府狀態推向極端。大工業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使資本家之間的斗爭具有普遍性和空前激烈性。資本家為了佔有更多的剩餘價值,同時也在競爭規律的支配下,竭力應用科學技術的成果,不斷改進機器,加強自己企業中社會化生產所具有的組織性,其結果是不斷加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資本主義大工業巨大的擴張遇到了資本主義佔有所造成的市場相對狹小的限制,社會化生產所必需的客觀比例遇到了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破壞,沖突便成為不可避免。1825年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地爆發,就是這種沖突的突出表現。在危機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部機構在自己創造的生產力的壓力下失靈了。周期性經濟危機表明,社會生產力以日益增長的威力要求擺脫它作為資本的那種屬性,要求在事實上承認它作為社會生產力的性質。生產力的這種反抗,迫使資本家階級不得不在資本關系內部可能的限度內,部分地承認生產力的社會性質。由資本集中而產生的股份公司、壟斷組織以及國家佔有就是這種趨勢的表現。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它的最高階段,即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㈩ 金融資本主義就是壟斷資本主義么
首先要分清二者的定義,金融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經濟從工業資本主義過渡到金融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過程。壟斷資本主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帝國主義,被稱為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也是最後階段,但是到七八十年代的時候中國的理論家反駁了馬克思的這一觀點,認為在經過二戰和社會主義革命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過自身改良,把壟斷資本主義改造成了今天的新資本主義。所以壟斷資本主義是金融資本主義之前的一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