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轟動一時,默默死去
上岸還是死去?這是2020年造車新勢力們面對的「Tobeornottobe」的抉擇。
造車新品牌不斷爆雷,資金斷裂、融資無門、產品交付一拖再拖、欠薪、裁員……多米諾骨牌就此倒下:新特、速達、國金、御捷、長江、賽麟、博郡、拜騰……
誰也沒想到,今年一場疫情直接將他們投入高壓鍋中煮,幾乎所有新品牌都將把青春埋葬於此。如果說疫情讓資本對他們的熱情瞬間冷卻下來,那麼全新的國家補貼政策更是直接給這些新品牌們放了一個觸不到的龍門。
其實,2019年開始,中國汽車市場經歷有史以來最大幅度的下滑。市場從歌舞昇平到愁雲慘霧的急轉下滑8.4%不過用了一年時間,乘用車的下滑幅度更是高達10%,相當於一個200萬輛級別的車企直接蒸發。
幾天下來,地方政府的「產業飢渴」導致他們成為「風險投資者」的感覺越來越深刻。統計顯示,從2015年到2017年上半年,中國共有超過200個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項目落地,涉及投資金額超一萬億元,產能規劃達到2124萬輛。
最令人驚異的是,即便是如皋這樣一個僅142萬人口的江蘇下面的縣級市,甚至也投入幾十個億,強勢收攬了陸地方舟、康迪、青年汽車、賽麟等多個品牌入駐。而這些項目一旦爆雷,最終還是要地方政府來收拾「爛攤子」。
那麼合肥為什麼能夠押中相對來說比較突出的蔚來呢?合肥與蔚來的合作模式倒是提供了另一種思路。
蔚來與合肥的合作本質是「高業績對賭」股權融資,合肥建設、國投招商、安徽高新產三家對蔚來的100多億投資,包含著對蔚來在營收、納稅、產品研發銷量等方面都設立了很高的KPI指標。這樣,在引入產業增長潛力股的同時,也等於配備了一套保險機制。如果是「騙子」,還敢接受如此挑戰嗎?
我們一行五人,一路走,一路唏噓,及至積郁著滿腔慨嘆,和一點點微光,踏上歸途。
本文節選自《汽車公社》雜志8月刊封面故事。
文/鄭文
---------------------------------------------------------------------------
【微信搜索「汽車公社」、「一句話點評」關注微信公眾號,或登錄《每日汽車》新聞網了解更多行業資訊。】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❷ 產業園區為什麼一定要走 「產業+基金」這條路
過往的產業園區運營,是「基地+基金」的概念,就是在提供辦公場地、設施等基礎物理空間外,還要為入駐企業提供成長中的各個階段所需要的投融資服務;但隨著國家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轉型、優化升級,不管是企業還是市場都對產業園區的運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化成了「產業+基金」的模式,要求產業園區不僅要形成一個產業集群的效應,還要在這個集群的共性認知上,形成一個著實有效的資本投融資機制。招商引資內參選取此文供參考。
在中國住宅地產、商業地產觸碰到「天花板」,呈現下滑的發展態勢下;國家及時喊出了「服務實體經濟」的口號,使得一直默默無聞、低頭耕耘的產業園區一下子就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成為撬動內需、促進國內經濟發展的有力杠桿。一時間,住宅地產開發商、互聯網巨頭、基金大鱷等紛紛沖入了這股大浪潮中,或開發、或投資、或服務運營,一度使一些在產業園區領域低調了十餘年的老牌企業都成為行業頂禮膜拜、爭相研究模仿的時代樣本。
可是時代不同了,榜樣的力量也在經受考驗。隨著國家產業結構的不斷轉型升級,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對園區的要求,不再只是停留在「基地+基金」層面,不再僅僅滿足於辦公設施物理空間的提供,人力培訓、法律咨詢、商標申報等基礎服務的提供,及成長中各個階段所需要的租金入股、股權投資、PE退出等投融資支持;還要求園區要形成產業集群的效應,要求園區依靠龍頭企業的聯動效應,使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像緊緊咬合的齒輪一樣,滾動循環,形成一個閉環的生態鏈,使得入園企業能夠生長在一片可持續發展的滋養沃土上。所以,以往那些僅僅是依靠一級土地開發、二級園區物業租售等商業模式賺取經濟利潤的產業園區商們,發展空間將越來越窄。
產業園區的開發運營離不開「重資產」,沒有物理空間的承載,園區後期的運營服務變成了空話。但是一旦「重資產」,就勢必繞不開「資金」來源的話題。比起住宅地產、互聯網巨頭的豐厚的資本身家,產業園區商們顯得捉襟見肘,畢竟靠辦公場地、廠房的租售及微薄的運營服務收入,是很難讓產業園區商像住宅地產開發商們輕輕鬆鬆豪擲幾個億買地、建設,然後長期持有物業,慢慢坐等物業增值、租金上漲帶來的「溢價值」。
產業園區商原有的「重資產」模式存在著資金周轉的壓力,需要通過快速售賣物業所獲得收入來進行下一個項目的投資運營或者異地擴張。其中兩種模式最為常見,一種是快速建廠房、通過強大的招商團隊快速銷售,快速實現品牌擴張,畢竟沒有足夠的市場佔有率,也就沒有了行業地位,進而喪失了行業話語權;另外一種就是靠住宅配套建設開發所獲得的資金不斷供血產業園區的運營。也許就是因為「重資產」資金的桎梏,使得很多產業園區商的模式被詬病,始終擺脫不了「地產開發」牟利的嫌疑。
但隨著產業園區領域的競爭日益加劇,就「前端」的園區建設速度、規模來看是拼不過財大氣粗的住宅地產開發企業,所以產業園區商只能在「後端」的運營服務上不斷地深化創新,衍生價值。畢竟比起住宅開發企業這些門外漢們,產業園區商還是具有對「產業」屬性的深刻認知和把控力。
尤其是我們剛剛提到的,「產業+基金」是目前產業園區運營的主要方向和趨勢。產業是核心,是基礎,優秀的產業區在產業層面要符合市場或產業需求,有必要進行合理的產業規劃。這些產業園區們通過十餘年的深耕細作,已經對熟悉的產業領域的成長機理、發展特性、分化組織等方面積累了足夠的經驗,所以能夠快速對區域市場做出反應,哪些區域適合哪些產業,或者哪些產業中的哪些環節存在增值潛力,規避了後期「孵化」過程中產生的投融資風險,使得一個產業園區項目呈現良性發展的狀態。而且通過後期產業孵化運營、產業投融資帶來的豐厚經濟利益,也成為產業園區商品牌擴張的破題之路。
講到這里,很多人也許會問,產業園區「孵化企業」跟「孵化產業」到底本質區別在哪兒?因為在我們的固有思維里,孵化產業鏈的終端不還是在孵化企業嗎,為什麼非要說是孵化產業,戴那麼大頂帽子?舉個例子,過去產業園區在孵化器的功能上,著重點是如何將一個入園的小企業通過各種服務媒介一路扶搖直上到上市企業這個終 極目標,然後從中分享企業成長過程中的資本增值。而「孵化產業」是指,比如說我們看重一個入園的文創類企業的原創「IP」,通過這個IP衍生出一系列內容,比如以「IP」為源頭的電影、話劇、培訓、游戲等各種衍生品,這些衍生品個個都是增值點,隨之衍生品市場力越強就越具產業共性,進而就使得園區的產業集聚效應凸顯。
說完了產業,我們再來說說基金,為了進一步突出「孵化器」的功能,很多產業園區商默默轉化成了「投資商」的角色,從最前期對入園企業的租金入股、股權投資到PE退出等階段性的投資行為,演變成了今天貼近市場前瞻性需求和科技研發技術的前沿,准確把脈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的著力處,培育出特色優勢性產業,進而通過分享產業中各個環節的紅利來獲得資本增值,也就是從產業園單個企業的「金融扶持」到產業園整個產業「金融孵化」的升級轉型,使得金融不再是工具,而是推動整個產業園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
這種形式的園區操作含金量很高,既要求產業園區商對所集聚的產業所產生的可持續經濟效應有足夠的把握和理論依據,通俗的來講,就是專業度;又要求對投融資機制及架構的設計具有嚴謹的思路和科學論證,使得金融手段的操作能夠貫穿園區規劃開發建設運營至資產證券化的全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實現園區開發的資金閉環和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也就是說,產業園區商要改變發展思路,要從「重資產」向「輕資產」的商業模式轉型,要一手抓產業、一手抓金融,進而分享產業發展與物業回報所帶來的長期資本增值。
❸ 怎樣促進創新人才和成果的產生
第一,創新黨管人才方式方法,構建「黨委政府+社會組織+市場主體」協同推進機制。更加註重人才工作從點上突破向整體運籌轉變、從單兵作戰向協同發力轉變,實現資源、資本和要素集聚效應的最大化。一是加強黨委政府統籌領導。始終堅持黨管人才,出台《成都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八項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工作例會制度、議事制度和督促落實機制,進一步增強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力。明確將人才工作納入市級相關部門「三定」方案、市委市政府目標績效考評體系,並將人才貢獻率納入區(市)縣領導班子特別是黨政「一把手」實績考核指標體系,定期統計並發布各區(市)縣人才資源狀況,形成人才優先發展倒逼機制。二是強化社會組織服務功能。組建全國首個由組織部門主管,民政、經信、科技、人社、投促、金融6個部門聯合指導,以「促進人才發展」為宗旨的新型人才組織——成都人才發展促進會。不斷提高促進會服務水平,推進促進會與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中介服務機構等建立常態化合作交流機制,充分發揮其在人才引進、培育、發展等方面的作用,進一步增強人才工作活力。三是發揮市場主體引才作用。重點圍繞高層次領軍型創業人才和企業急需的「高精尖缺」創新人才,出台政策鼓勵企業多渠道引才,充分發揮企業在人才引進方面的主體作用。探索設立引才「伯樂獎」,激發各類市場主體在人才發現、推薦、引進等方面的積極性,逐步形成黨政部門引才與企業引才、中介引才、以才引才等多種方式協同並用的工作格局。
第二,統籌國際國內兩種資源,構建「引才+育才+用才」的人才開發機制。圍繞「著眼於戰略發展需要引才聚才,著眼於現實發展需要育才用才」,逐步形成開放引才、戰略育才、科學用才的人才開發機制。一是聚焦高端引才。捕捉國家大數據戰略趨勢,實施海內外引才「黃金眼」戰略,運用大數據技術開發高端人才全球搜索系統,擴大引才半徑。以全球視野、開放理念,加大「成都人才計劃」實施力度,提高資助標准,增強政策吸引力,全力引進海內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加大「走出去」引才力度,建成全市首批海外人才工作站,將人才工作陣地前移到歐美發達國家。二是著眼實用育才。系統開發本土人才資源,充分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堅持代表性、貢獻度與示範性相統一,擇優選拔一批「市優專家」。實施「成都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加強對具有發展潛質的中青年骨幹人才進行培養。實施青年大學生「創業新星計劃」,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施「產業實用人才開發5年行動計劃」,大力培育產業實用人才。截至目前,已建立技能大師工作室24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4家),培育實用人才120.3萬人,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實用人才保障。三是創新機制用才。針對專家發揮作用受限等問題,出台「部門新型智庫」建設辦法,提高部門決策科學化水平。開展「千名專家服務基層行動計劃」,實行基層一線點題、統籌分類定題、專家人才解題,實現基層集聚智力要素和專家成果轉化雙贏。
第三,著眼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構建「資金資助+社會榮譽+感情留人」的人才激勵機制。通過加大人才投入、創新市場化運作資金等系列舉措,不斷激發人才活力、釋放人才紅利,讓人才出效益、出生產力。一是堅持人才投入為先。樹立抓人才投入就是抓長遠發展的理念,不斷加大人才投入力度,將成都人才發展專項資金提升至2億元,帶動區(市)縣配套設立16.3億元,並撬動創投基金等60多億元跟進扶持。二是堅持精神激勵為重。對「成都人才計劃」「市優專家」等人才計劃入選者,給予物質激勵的同時,授予榮譽稱號,促使人才政策效應充分釋放。探索設立創新創業人才傑出貢獻獎,對作出重大貢獻的高層次人才,授予「成都市傑出人才」榮譽稱號。對成就卓越、影響深遠的專家人才,優先推薦當選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三是堅持感情留人為要。在給予創新創業人才更多的利益回報和精神激勵的同時,用感情留人,讓人才落地生根。建立黨委聯系專家制度,每季度召開一次市領導見面會,為人才排憂解難。確定24小時服務專員,定期和不定期走訪,切實消除專家來蓉創新創業的後顧之憂。加大人才工作宣傳力度,在全社會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工作氛圍,切實增強專家人才在成都宜居樂業的歸屬感、建功立業的成就感、主動有為的責任感。
第四,完善人才發展生態環境,構建「創業服務+政務服務+生活服務」的綜合扶持機制。堅持「服務人才就是服務發展」的理念,探索運用靈活的市場手段,建立務實高效的綜合扶持機制。一是全程化創業服務。針對人才創新創業的不同階段,打造獨具特色、功能互補、一體運行的發展平台,構建「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中試基地)」的創業孵化載體、「政府扶持資金+企業債權融資+股權融資+上市融資」的金融支持體系,為人才創業提供全鏈條、精細化服務。針對人才「創業難」問題,建立職能部門聯席會議制度,集成與人才創新創業息息相關的部門優勢資源,提高人才創業成功率。注重發揮政府的「引領」和「補位」作用,統籌科技、產業、人才等政策,每年遴選1-5個重點人才(團隊)項目進行綜合扶持。建立「高校研究院+產業園」等機制,推動協同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讓人才走上生產一線,為成都的發展注入新的驅動力。二是「一站式」政務服務。在深入推進規范化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基礎上,整合多方資源,加快建設「一站式」政務服務平台,推動人才政務服務的「一體化」和高層次人才服務的「一對一」。依託各產業園區、創新創業街區、重點樓宇、重點企業,組建「新型人才工作站」,延伸組織部門人才工作「手臂」,實現服務人才「零距離」。三是多維度生活服務。在組織部打造「人才之家」,及時解決人才在子女入學、配偶安置、醫療保障及創業中遇到的各類難題。出台《為來蓉外籍高層次人才提供停(居)留便利措施》,在來蓉人才辦理工作類居留證件、申請在華永久居留等方面,提供便利服務,優化審批流程,縮短申辦時限。實施「築巢工程」,打造以天府國際社區為代表的高端人才居住區,籌建中西部首家中外合資的綜合性國際醫院,引進3所優質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加快建設國際商務社區,為來蓉高層次人才創造宜居宜業、體現國際品質的生活環境
❹ 如何運營電子商務產業園
我認為,園區運營,一方面是要做好基礎服務,幫助企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才能長期留在園區;另一方面,有要做好增值服務,使運營方持續增加業績和利潤,才精力做好基礎服務,最終實現良性循環。
一、基礎服務,即為入駐企業免費提供的服務:
1、政策信息:收集、整理、研究國家部委、省、市、縣在資金補助、稅收、房租、人才、產業等各方面的優惠政策,對入園企業發布,通過公告欄、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文件、會議等形式,定期組織進行重點政策信息宣。
2、工商報稅:協助企業辦理公司與商標注冊、記賬報稅、財務審計、資質申請等事宜,並為有需要的企業出具各類證明文件。
3、項目申報:通過培訓及組織入園企業進行創業專項、創新基金、產業化專項各領域政策的申請,努力幫助入駐企業爭取更多的優惠政策和資金扶持。
4、人才引進:和省內外各大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職校技校、勞務派遣公司等合作,並定期舉辦大中型招聘活動,協助企業尋找不同層次的優秀人才。
5、培訓活動:聯合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雲農場運營中心,以及各大咨詢顧問機構、行業協會等,舉辦各類人才、財務、管理、營銷、品牌、電商運營、法律、消防、安防等培訓活動。
其中,咨詢顧問機構包括工商代理、知識產權、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品牌營銷咨詢、互動傳播策劃、人力資源、技術支持、電商代運營等類型。
6、推廣服務:藉助園區和運營方自有的展示推廣平台,為入駐企業提供形象展示、營銷推廣服務。
7、溝通互動:定期組織入駐企業及其員工之間的體育、文娛、參訪、案例分享等各活動,增進入駐企業及其員工的資源共享、合作共贏。
8、交通、物流、銀行、商業配套等其他基礎服務。
二、增值服務,即既能為入駐企業創造價值、促進發展,也能使運營方增加營收、提升利潤:
1、物業租賃:園區內辦公室、倉庫、展廳和周邊商鋪等的租賃服務,和業主(開發商)進行租金分成。
2、廣告經營:依託園區內廣告機、廣告車、本地電視台等廣告平台,以及入駐企業及其員工等客戶資源,向各類裝飾公司、餐飲、咨詢顧問、銀行、保險公司等進行招租。不過,其中電視台的廣告招商難度可能比較大。
3、中介服務:整合裝飾公司、咨詢顧問、銀行、擔保公司、小額貸款、風險投資、股權基金、券商、保險公司、公關公司等各類資源,撮合它們與入駐企業的合作,並從中獲取中介服務費用。
4、推廣活動:定期組織入駐企業參加國內外大中型展會,並舉辦企業與供應商、渠道商、買家、行業協會等的合作洽談會,促成企業合作,在幫助企業降低推廣成本的同時,可雙向收取推廣費用。
5、集中采購:依託入駐企業及其員工的大批量需求,集中采購或定製各類辦公用品、福利禮品等,在幫助企業降低采購成本的同時,並從中賺取差價。
6、會務策劃:為企業采購會、經銷商會議、年會等提供策劃、禮儀等服務。
7、孵化平台:若自身條件允許,可向入駐企業提供天使投資、咨詢顧問、租金減免、資金墊付等創業孵化服務,獲取股權對價,並在其後續融資與上市過程中實現超額收益。
❺ 產業園的未來發展趨勢
1、產業園區的分類
產業園區大體上分類為科技園區、一般工業園區、專業園區三大類。科技園主要指聚集高新技術企業的產業園,是吸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科技園區的主要功能是:孵化企業、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大學生創業、技術轉移,是新世紀、新形勢下的高端技術企業的研發地、人才聚集地、創新示範地。科技園區的產業主要以高新技術產業或國家戰略發展創新型產業為主,主要產業有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數字圖像、環境保護、化學醫葯、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領域。
圖片源於網路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19-2025年中國產業園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咨詢報告》
一般工業園區是一個國家或區域的政府根據自身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通過行政手段劃出一塊區域,聚集各種生產要素,在一定空間范圍內進行科學整合,提高工業化的集約強度,突出產業特色,優化功能布局,使之成為適應市場競爭和產業升級的現代化產業分工協作生產區。一般工業園區主要包括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以及省級各類工業園區等。
專業園區主要是由政府集中統一規劃指定區域,區域內專門設置某類特定行業、形態的企業、公司等,並進行統一管理。為集中於一定區域內特定產業的眾多具有分工合作關系的不同規模等級的企業與其發展有關的各種機構、組織等行為主體。專業園區主要包括農業園區、物流園區、創意產業園區和總部經濟園區等。
2、業發展現狀
產業園區是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調整和升級的重要空間聚集形式,擔負著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推動城市化建設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改革開放以來,各地緊跟國家政策,加緊建設各種不同類型的產業園區。產業園區投資運營商依託政府的政策、稅收支持,為終端企業客戶提供有償的園區開發和管理服務,以此創造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三方在園區開發運營過程中實現協作共贏。截至 2017年底,全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孵企業數量超17.7萬 家。經過三十多年發展,科技企業孵化器通過為新創辦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物理空間及一系列創新創業服務,已經成為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企業家精神的重要載體,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按照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要求,將不斷提升創業孵化載體的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眾創-孵化-加速」機制銜接,通過創業孵化培育新興產業、促進區域轉型升級、服務科技型創業企業成長,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但是受片面追求經濟快速發展模式的影響,當前的產業園區普遍存在內生增長動力不足、產業集群程度不深、資源利用率不高、環境破壞、產城融合步伐緩慢、管理體制缺乏創新、園區配套設施不足、園區建設形象低端等嚴重製約著園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產業園區的轉型升級已迫在眉睫,必須以產業轉型升級、產業集聚、產城融合、體制機制創新、生態園區建設為導向加快園區轉型升級步伐。因此,國內許多產業園區的孵化器功能日益顯現。
3、行業發展前景
(1)國家政策的支持
我國商業服務行業以及產業園區建設有較多的政策支持。2012 年 8 月 27 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中部地區鞏固成果、發揮優勢、加快崛起的關鍵時期,為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推動中部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應加快發展服務業,加強重點物流區的規劃建設,規范產業園區建設。2014 年 10 月9 日,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於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全文》指出「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經濟深度融合的客觀要求,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重要舉措,是實現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推動經濟向中高端水平邁進的關鍵一環,對於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2)產業結構升級調整帶來的園區開發機會
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是鞏固當前經濟回升向好勢頭的迫切需要,也是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深層次問題的根本舉措。圍繞體制突破和機制完善,深入開展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和服務業發展示範區建設,加強製造業集聚區、服務業集聚區公共平台建設,是當前大力推動服務業發展,加快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的主要舉措。各地區也因此紛紛以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為載體,優化創業環境,營造創新氛圍,吸引高新技術企業,使園區成為薈萃知識精英、激發科技創新、發展新興產業的創業園、孵化器和集中區。
(3)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
近幾年,國家為大力發展經濟,頒行實施了一系列營造良好市場競爭環境的法律法規,放寬了中小企業的市場進入標准,為中小企業發展積極創造有利條件,這一系列措施使得中小企業出現高速增長。中小企業的高速增長也為相關產業帶來機遇,這其中就包括為中小企業服務的產業園區行業。
4、屬行業發展趨勢
(1)融資渠道日趨多樣化
產業園區以商業地產、工業地產以及園區配套的商業住宅開發建設為主。以商業地產和工業地產為行業關注重點,目前我國商業營業用房和辦公樓所採取的投資模式和其他用途的房地產類似,主要以銀行信貸為主,債券、股票、信託及基金等作為輔助方式。 從長遠來看,各級政府對當地開發區的建設日趨重視,同時大力支持並鼓勵優質的開發區概念企業通過資本市場打開融資渠道。隨著國內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融合的密切程度加深,未來開發區可以股票、債券、信託及特定基金等方式打開融資渠道,緩解發展期的資金瓶頸。
(2)以增強園區特色為重點
進入 21 世紀,我國出現了「園區熱」。眾多的園區在一夜之間拔地而起,然而許多園區在盲目發展的過程中缺乏明確的定位,具體表現在產業功能定位趨同,產業布局重復較為嚴重。在以往的園區發展中,各園區存在主導產業定位相似度較高,競相發展熱門新興產業,片面追求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等問題。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以此作為主導產業的省份就有 21 個,其中東部 11 個,中西部 10 個,存在著嚴重的產業重復布局現象。針對以上問題,各園區從特色定位、特色產業、特色環境和特色制度等方面出發,結合自身優劣勢,打造各自的核心競爭力,突出差異化。
(3)園區間協作帶來共贏發展
園區之間的協作,主要體現在產業領域的協作,包括園區產業定位、產業規劃協作,產業鏈與產業集群的構建,以及中西部地區與東部沿海地區園區之間的產業轉移與產業升級協作等內容。通過協作,使園區產業或實現優勢互補,或實現強強聯合,以進一步整合資源,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產業競爭力。目前,上海漕河涇開發區、上海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蘇州工業園區、無錫國家高新區、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及寶鋼集團、上海電氣集團、華誼集團等 40 家園區和大型企業集團已經成立了「長三角園區共建聯盟」。
(4)由注重招商引資向促進園區內部企業發展轉變
園區的服務是園區發展的核心和關鍵,在大部分園區仍然處在「招商引資」的初始過程時,已經有部分園區向促進園區內部企業發展方面轉型。根據企業的成長需要,有些園區根據企業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為其提供不同的關鍵服務。
在企業創業階段,園區孵化器為企業提供創業孵化服務;在企業成長階段,為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等,在幫助企業成長的同時,也拓寬了園區的多元化發展道路。
(5)增強園區產業綜合服務
各大主要產業園區紛紛努力在服務理念、服務水平、服務效率、服務能級、服務措施、服務平台等方面尋求新突破,並通過貼心服務展示園區開發商形象,通過增值客戶服務提升公司綜合價值。以服務園區客戶為中心,力爭把產業園區全方位打造成一個國際化、多層次、讓各類人才都有歸屬感的創新高地。
(6)產業園區戰略投資轉型
各大主要產業園區繼續保持對園區內高科技企業的股權投資強度,重點強化對已投資項目的增值服務和持有管理,適度退出已進入收獲期的財務投資項目,以實現產業園區公司的戰略轉型。
❻ 互聯網企業為何紛紛設立產業基金是有何想法
過往的產業園區運營,是逗基地+地的概念,就是在提供辦公場地、設施等基礎物理空間外,還要為入駐企業提供成長中的各個階段所需要的投融資服務;但隨著國家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轉型、優化升級,不管是企業還是市場都對產業園區的運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化成了逗產業+地的模式,要求產業園區不僅要形成一個產業集群的效應,還要在這個集群的共性認知上,形成一個著實有效的資本投融資機制。招商引資內參選取此文供參考。
在中國住宅地產、商業地產觸碰到逗天花板地,呈現下滑的發展態勢下;國家及時喊出了逗服務實體經濟地的口號,使得一直默默無聞、低頭耕耘的產業園區一下子就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成為撬動內需、促進國內經濟發展的有力杠桿。一時間,住宅地產開發商、互聯網巨頭、大鱷等紛紛沖入了這股大浪潮中,或開發、或投資、或服務運營,一度使一些在產業園區領域低調了十餘年的老牌企業都成為行業頂禮膜拜、爭相研究模仿的時代樣本。
可是時代不同了,榜樣的力量也在經受考驗。隨著國家產業結構的不斷轉型升級,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對園區的要求,不再只是停留在逗基地+地層面,不再僅僅滿足於辦公設施物理空間的提供,人力培訓、法律咨詢、商標申報等基礎服務的提供,及成長中各個階段所需要的租金入股、股權投資、PE退出等投融資支持;還要求園區要形成產業集群的效應,要求園區依靠龍頭企業的聯動效應,使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像緊緊咬合的齒輪一樣,滾動循環,形成一個閉環的生態鏈,使得入園企業能夠生長在一片可持續發展的滋養沃土上。所以,以往那些僅僅是依靠一級土地開發、二級園區物業租售等商業模式賺取經濟利潤的產業園區商們,發展空間將越來越窄。
產業園區的開發運營離不開逗重資產地,沒有物理空間的承載,園區後期的運營服務變成了空話。但是一旦逗重資產地,就勢必繞不開逗資金地來源的話題。比起住宅地產、互聯網巨頭的豐厚的資本身家,產業園區商們顯得捉襟見肘,畢竟靠辦公場地、廠房的租售及微薄的運營服務收入,是很難讓產業園區商像住宅地產開發商們輕輕鬆鬆豪擲幾個億買地、建設,然後長期持有物業,慢慢坐等物業增值、租金上漲帶來的逗溢價值地。
產業園區商原有的逗重資產地模式存在著資金周轉的壓力,需要通過快速售賣物業所獲得收入來進行下一個項目的投資運營或者異地擴張。其中兩種模式最為常見,一種是快速建廠房、通過強大的招商團隊快速銷售,快速實現品牌擴張,畢竟沒有足夠的市場佔有率,也就沒有了行業地位,進而喪失了行業話語權;另外一種就是靠住宅配套建設開發所獲得的資金不斷供血產業園區的運營。也許就是因為逗重資產地資金的桎梏,使得很多產業園區商的模式被詬病,始終擺脫不了逗地產開發地牟利的嫌疑。
但隨著產業園區領域的競爭日益加劇,就逗前端地的園區建設速度、規模來看是拼不過財大氣粗的住宅地產開發企業,所以產業園區商只能在逗後端地的運營服務上不斷地深化創新,衍生價值。畢竟比起住宅開發企業這些門外漢們,產業園區商還是具有對逗產業地屬性的深刻認知和把控力。
尤其是我們剛剛提到的,逗產業+地是目前產業園區運營的主要方向和趨勢。產業是核心,是基礎,優秀的產業區在產業層面要符合市場或產業需求,有必要進行合理的產業規劃。這些產業園區們通過十餘年的深耕細作,已經對熟悉的產業領域的成長機理、發展特性、分化組織等方面積累了足夠的經驗,所以能夠快速對區域市場做出反應,哪些區域適合哪些產業,或者哪些產業中的哪些環節存在增值潛力,規避了後期逗孵化地過程中產生的投融資風險,使得一個產業園區項目呈現良性發展的狀態。而且通過後期產業孵化運營、產業投融資帶來的豐厚經濟利益,也成為產業園區商品牌擴張的破題之路。
講到這里,很多人也許會問,產業園區逗孵化企業地跟逗孵化產業地到底本質區別在哪兒看因為在我們的固有思維里,孵化產業鏈的終端不還是在孵化企業嗎,為什麼非要說是孵化產業,戴那麼大頂帽子看舉個例子,過去產業園區在孵化器的功能上,著重點是如何將一個入園的小企業通過各種服務媒介一路扶搖直上到上市企業這個終 極目標,然後從中分享企業成長過程中的資本增值。而逗孵化產業地是指,比如說我們看重一個入園的文創類企業的原創逗IP地,通過這個IP衍生出一系列內容,比如以逗IP地為源頭的電影、話劇、培訓、游戲等各種衍生品,這些衍生品個個都是增值點,隨之衍生品市場力越強就越具產業共性,進而就使得園區的產業集聚效應凸顯。
說完了產業,我們再來說說,為了進一步突出逗孵化器地的功能,很多產業園區商默默轉化成了逗投資商地的角色,從最前期對入園企業的租金入股、股權投資到PE退出等階段性的投資行為,演變成了今天貼近市場前瞻性需求和科技研發技術的前沿,准確把脈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的著力處,培育出特色優勢性產業,進而通過分享產業中各個環節的紅利來獲得資本增值,也就是從產業園單個企業的逗金融扶持地到產業園整個產業逗金融孵化地的升級轉型,使得金融不再是工具,而是推動整個產業園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
這種形式的園區操作含金量很高,既要求產業園區商對所集聚的產業所產生的可持續經濟效應有足夠的把握和理論依據,通俗的來講,就是專業度;又要求對投融資機制及架構的設計具有嚴謹的思路和科學論證,使得金融手段的操作能夠貫穿園區規劃開發建設運營至資產證券化的全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實現園區開發的資金閉環和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也就是說,產業園區商要改變發展思路,要從逗重資產地向逗輕資產地的商業模式轉型,要一手抓產業、一手抓金融,進而分享產業發展與物業回報所帶來的長期資本增值。
❼ 園區如何招商引資
1、圍繞龍頭企業、大項目招商
需要充分了解園區產業發展方向,集中力量對龍頭企業、重大項目進行引進,推動園區重點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推動產業優化升級。鼓勵企業參與到新能源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中,轉換提升傳統產業,同時要注重引進先進技術,不斷提高企業創新能力。
2、挖掘企業潛能 激發招商引資活力
目前,園區的招商都以「資本」手段促進產業落地進入園區,充分利用資本的支撐作用,探索出一條創新式「資本招商+資本運作+資產的增值」的招商模式。
第一步是成立投資基金平台,對有潛力的企業進行投資,促進產業升級和轉型;
第二步是開發產業園區,將其落戶在園區內,並吸引更多企業進來,形成集聚效應,充分利用資金的催化和杠桿作用,以產業落地園區形成,同時有助於投資融資平台的轉型。
2017年,廣州市通過國有投資平台成立一支投資基金,對GE全球醫療生命科學板塊最重要的合作夥伴百濟神州的生物葯項目進行投資,在該項目的22億元投資當中,百濟神州自有資金只有2億元,其餘20億元則是基金股權投資、股東貸款和銀行商業貸款,推動其落戶於新廣州知識城,這對於新廣州知識城園區打造、產業的加速發展和投資項目回報收益非常有益處。
3、採用「眾創孵化」的模式
通過引入高精質量人才作為種子,吸引初創企業入駐園區,在孵化器和眾創空間中快速成長起來,共同形成高新技術的生態圈,也有助於園區發展培育強大的人才支撐。
由此可見,園區的招商引資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政策優惠、地價減免、各種優惠補貼等基本配置,強大的服務支持帶來的發展機會和經濟效益才是產業園的重要需求。通過資金服務、龍頭企業引領服務、眾創孵化平台等方面來促進招商,做好園區,這是園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可以參考加盟六步法!
❽ 為什麼 從私募股權到公募股權標志著一個企業的成熟,誰能幫分析一下
私募一般是企業擴張期介入,公募主要是IPO上市,私募階段的企業不一定不「成熟」,但公募股權階段則一定是「成熟」了。
首先弄清楚『私募股權』和『公募股權』的定義和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