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家衛計委32號文件
具體內容如下:
Ⅱ 公立醫院融資租賃醫療設備是否合法 是否有法律支持
融資、租賃都是法律認可的方式,只要按法定程序審批了不違法,但如果上級有不準許規定可能涉嫌違規與違紀。
Ⅲ 國家有無明確規定,非營利醫院是否可以辦理售後回租業務,l 謝謝
目前政策應當是可以。醫院售後回租作為一種融資行為。國家允許公立醫院對外投資的政策依據,一是財政部、國家計委、衛生部《關於衛生事業補助政策的意見》(財社[2000]17號)提出,有條件的醫療衛生機構可以通過銀行貸款、國外政府貸款和單位自籌等多種形式籌措資金,用於醫療衛生機構的發展建設。二是政府舉辦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資產為國有資產。原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事業單位非經營性資產轉經營性資產管理實施方法》(國資事發[1995]89號)規定,在保證完成本單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可以用非經營性資產轉作經營性資產,進行投資、入股、合資、合作、聯營;開辦具有企業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可以用非經營性資產對外出借、出租。三是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醫療衛生機構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財稅[2000]42號)規定,對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從事非醫療服務取得的收入,如租賃收入、財產轉讓收入、培訓收入、對外投資收入直接用於改善醫療衛生服務條件的部分,可抵扣應納稅所得額。
非營利並不等於不營利,非營利性機構和營利性機構的根本區別在於:非營利性機構在開展活動時的合法收入,必須全部用於該組織有關章程所規定的業務活動,不得在會員中進行分配;注銷後的剩餘資產,不得轉移或私分。國際上現在都肯定或鼓勵非營利性機構進行營利性的活動。只是對投資資金的來源、投向、投資收益等都有嚴格的規定。
Ⅳ 醫療衛生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醫療衛生產業在新時期的地位和作用
一 醫療衛生事業單位開發產業性副業的動機和政策依據
職工包家屬的就業政策;生活服務公司
後勤工作社會化的需要;勞動服務公司
醫學科學技術進步的需要;技術服務公司
政府投入不足機構以副補主的需要;醫院周邊經濟
出現問題:機構目標和事業目標的一致性和差別。
二 中國醫療衛生產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在安排職工和家屬就業上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
在醫療衛生機構後勤工作社會化上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醫學科學技術進步上發揮了積極的保證和促進作用;
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況下發揮了以副補主的歷史作用;
在維護事業利益和機構利益的統一上發揮紐帶和橋梁作用
三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醫療衛生產業地位和作用的新變化
政府職能轉變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目標的局限性;
市場經濟環境機遇挑戰和機構發展目標的多樣化;
公立醫療機構事業發展目標和市場發展目標的矛盾;
政府衛生部門和公立醫療機構面臨選擇
四 公立醫療機構利用事業單位辦產業手段作出選擇
利用事業單位投資辦產業手段協調發展目標的矛盾;
利用事業單位投資辦產業手段吸收社會資金發展衛生事業。
五 政府衛生部門要對所屬醫療機構投資辦產業發揮促進作用
提高認識
加強領導
機構建設
制度保證
經濟支持
實現雙贏
我國醫院財務制度規定
我國醫院財務制度第九章 對外投資管理
第三十八條規定:對外投資是指醫院以貨幣資金、實物、無形資產等向其他單位或院辦獨立核算企、事業單位的投資和購買國家債券。對外投資按照投資回收期的長短分為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投資回收期一年以上的為長期投資,不足一年的為短期投資。
第三十九條規定:對外投資必須經過充分的可行性論證,報經財政部門和衛生主管部門或主辦單位批准。
第四十條 醫院以實物、無形資產對外投資的,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資產評估,評估確認的價值與賬面凈值的差額,計入事業基金。醫院認購的國家債券,按實際支付的金額作價。
第四十一條 投資取得的收益,計入其他收入。收回的對外投資與投資賬戶賬面價值的差額,沖減其他收入。
新公布的醫院財務制度,為醫院多渠道融資開辟道路,與此同時保持醫院的公立醫院地位。公立醫院控股投資建立的子公司能夠服務於醫院的發展戰略,同時,不影響醫院的公立性質。(7 )
公立醫院投融資的政策依據:
1、財政部、國家計委、衛生部《關於衛生事業補助政策的意見》提出,有條件的醫療衛生機構可以通過銀行貸款、國外政府貸款和單位自籌等多種形式籌措資金,用於醫療衛生機構的發展建設。
2、政府舉辦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資產為國有資產。原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1995年頒發的《事業單位非經營性資產轉經營性資產管理實施方法》中規定,在保證完成本單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可以用非經營性資產轉作經營性資產,進行投資、入股、合資、合作、聯營;開辦具有企業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可以用非經營性資產對外出借、出租。
3、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醫療衛生機構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中規定,對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從事非醫療服務取得的收入,如租賃收入、財產轉讓收入、培訓收入、對外投資收入直接用於改善醫療衛生服務條件的部分,可抵扣應納稅所得額。
Ⅳ 關於加快發展社會辦醫的若干意見的意見原文
一、總體要求
各級衛生計生、中醫葯行政管理部門要轉變政府職能,認真履行部門職責,強化行業指導,將社會辦醫納入區域衛生規劃統籌考慮。優先支持社會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加快形成以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為主體、營利性醫療機構為補充的社會辦醫體系。持續提高社會辦醫的管理和質量水平,引導非公立醫療機構向規模化、多層次方向發展,實現公立和非公立醫療機構分工協作、共同發展。
二、加強規劃引導
(一)制定實施衛生規劃。國家完善衛生資源規劃指導性文件,編制好《全國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進一步明確衛生服務體系的功能定位、分級配置要求和資源配置指導標准,強化區域內各機構之間的功能整合及分工協作,完善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和監督評價機制。省級人民政府根據國家規劃和本地實際制定衛生資源配置標准。各省和地市級人民政府負責制定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並負責組織實施,不斷改善和提高醫療衛生綜合服務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
(二)切實將社會辦醫納入規劃范圍。在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中為非公立醫療機構留出足夠空間,優先滿足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需求。新增衛生資源無論何種資金渠道,須按照有關規劃要求和標准進行審批。
(三)優化衛生資源配置。按照總量控制、結構調整、規模適度的原則,嚴格控制公立醫院發展規模,留出社會辦醫的發展空間。公立醫院資源豐富的地區,在滿足群眾基本醫療需求的情況下,支持並優先選擇社會信譽好、具有較強管理服務能力的社會資本,通過多種形式參與部分公立醫院(包括國有企業所辦醫院)的改制重組。明確和規范改制的方法、程序和條件,充分聽取職工意見,確保職工合法權益,同時要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三、加大發展社會辦醫的支持力度
(一)放寬舉辦主體要求。建立公開、透明、平等、規范的社會辦醫准入制度。進一步放寬境外資本在內地設立獨資醫院的范圍,按照逐步放開、風險可控的原則,將香港、澳門和台灣服務提供者在內地設立獨資醫院的地域范圍擴大到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其他具備條件的境外資本可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等特定區域設立獨資醫療機構。合理設定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境外資本股權比例要求,省級衛生計生部門負責履行獨資醫院審批職責。
(二)放寬服務領域要求。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領域,都要向社會資本開放。鼓勵社會資本直接投向資源稀缺及滿足多元需求服務領域,舉辦康復醫院、老年病醫院、護理院、臨終關懷醫院等醫療機構,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高水平、規模化的大型醫療機構或向醫院集團化發展。積極發展中醫類別醫療機構,鼓勵社會資本舉辦中醫專科醫院,鼓勵葯品經營企業舉辦中醫坐堂醫診所,鼓勵有資質的中醫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名老中醫開辦中醫診所。
(三)放寬大型醫用設備配置。各地要科學制訂本地區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嚴格控制公立醫療機構配置,充分考慮非公立醫療機構的發展需要,並按照非公立醫療機構設備配備不低於20%的比例,預留規劃空間。按照滿足合理需求、保障醫療質量安全的原則,對非公立醫療機構的配置申請,重點考核人員資質、技術能力等相關指標,對床位規模、門急診人次等業務量評價指標方面的要求,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把握。對新建非公立醫療機構可按照建設方案擬定的科室、人員等條件予以配置評審。如符合配置要求,可予先行采購,經組織專家復審並確保相關專業人員落實到位後再正式下達配置規劃。積極引導和支持區域內醫療機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聯合建立區域性大型醫用設備檢查中心,形成共建、共用、共享和共管機制,促進資源充分合理利用,推進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檢驗對所有醫療機構開放。
(四)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在當地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各級衛生計生、中醫葯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調和溝通,允許非公立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范圍,完善規劃布局和用地保障,優化投融資引導政策,完善財稅價格政策,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實行市場調節價。發揮非公立醫療機構在提供基本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機制。
(五)加快辦理審批手續。各地要加快落實非公立與公立醫療機構在設置審批、運行發展等方面同等對待的政策,不得設置法律法規規范以外的歧視性限制條件。對具備相應資質的非公立醫療機構,應按照規定予以批准,加快辦理審批手續,簡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
四、支持非公立醫療機構提升服務能力
(一)支持重點專科建設。各級衛生計生、中醫葯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非公立醫療機構臨床專科能力建設的指導,將其統一納入臨床重點專科建設規劃。非公立醫療機構獲得國家和省市級重點專科建設項目的,在資金分配等方面給予同等對待。
(二)支持引進和培養人才。將非公立醫療機構所需專業人才納入當地人才引進總體規劃,享有當地政府規定的引進各類人才的同等優惠政策。在引進高層次人才以及開展繼續醫學教育、全科醫生培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新技術技能培訓等方面,要對非公立醫療機構一視同仁。鼓勵非公立醫療機構在業務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教育培訓經費。
(三)允許醫師多點執業。制定規范的醫師多點執業指導意見,重點明確醫師多點執業的條件、注冊、執業、責任分擔等有關內容。衛生計生、中醫葯行政管理部門對符合條件的醫師要及時辦理有關手續。允許醫務人員在不同舉辦主體醫療機構之間有序流動,在工齡計算、參加事業單位保險以及人事聘用等方面探索建立公立和非公立醫療機構間的銜接機制。為名老中醫多點執業創造有利條件。
(四)支持提升學術地位。協調支持將具備較高管理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的非營利性醫院優先納入醫學高等院校教學醫院范圍。鼓勵大型公立醫療機構對口支援非公立醫療機構。各醫學類行業協會、學術組織和醫療機構評審委員會要平等吸納非公立醫療機構人員參與,擴大非公立醫療機構人員所佔的比例。進一步保障非公立醫療機構在行業協會學會中享有承擔與其學術水平和專業能力相適應的職務的機會。
(五)支持開展信息化建設。支持非公立醫療機構加快實現與醫療保障、公立醫療機構等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衛生計生、中醫葯行政管理部門要按照信息公開的規定,及時公布各類衛生資源配置規劃、行業政策、市場需求等方面信息,暢通非公立醫療機構獲取相關政策信息的渠道,保障非公立和公立醫療機構在政策知情和信息佔用等公共資源共享方面享有平等權益。
五、加強對非公立醫療機構監管
(一)確保醫療服務質量。將非公立醫療機構納入統一的醫療質量控制與評價范圍。對非公立醫療機構和公立醫療機構在醫療技術臨床應用准入管理方面給予同等對待。衛生計生、中醫葯行政管理部門要切實履行政府監管職責,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標准規范,以規范非公立醫療機構的服務行為、提高服務質量和提升服務水平為核心,創新監管手段,加強對非公立醫療機構的監管。同時,充分發揮有關行業協會、社會組織對非公立醫療機構服務質量、服務費用、經營性質等方面的監管作用,建立統一立體的監管體系,實現對非公立醫療機構監管的制度化、常態化,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嚴厲打擊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建立「黑名單」制度。
(二)切實維護醫療秩序。將非公立醫療機構統一納入醫療糾紛預防、處置管理體系,非公立醫療機構在發生重大醫患糾紛時,當地衛生計生、中醫葯行政管理部門要協調公安等部門積極指導和支持其依法依規處置,維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保障良好的診療秩序。鼓勵非公立醫療機構參加醫療責任保險、醫療意外保險等多種形式的執業保險。
(三)推動行業自律和醫德醫風建設。支持和鼓勵有關協會、學會在職責范圍內對非公立醫療機構進行行業指導,加強行業自律,維護非公立醫療機構合法權益。支持非公立醫療機構成立獨立的行業協會。引導非公立醫療機構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堅持以病人為中心,加強醫德醫風建設,弘揚救死扶傷精神,努力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國家衛生計生委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
2013年12月30日
Ⅵ 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意見全文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新一輪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實施以來,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效,全民醫保基本實現,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初步建立,人民群眾得到明顯實惠,也為加快發展健康服務業創造了良好條件。為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健康服務需求,要繼續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發〔2009〕6號),堅定不移地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堅持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加快健全全民醫保體系,鞏固完善基本葯物制度和基層運行新機制,積極推進公立醫院改革,統籌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等相關領域改革。同時,要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多措並舉發展健康服務業。健康服務業以維護和促進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為目標,主要包括醫療服務、健康管理與促進、健康保險以及相關服務,涉及葯品、醫療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產品等支撐產業,覆蓋面廣,產業鏈長。加快發展健康服務業,是深化醫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質的必然要求,是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就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對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為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現提出以下意見:一、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的基礎上,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政策引導,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力引入社會資本,著力擴大供給、創新服務模式、提高消費能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服務需求,為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創造必要條件。(二)基本原則。堅持以人為本、統籌推進。把提升全民健康素質和水平作為健康服務業發展的根本出發點、落腳點,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健康權益。區分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務,實現兩者協調發展。統籌城鄉、區域健康服務資源配置,促進均衡發展。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驅動。強化政府在制度建設、規劃和政策制定及監管等方面的職責。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激發社會活力,不斷增加健康服務供給,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堅持深化改革、創新發展。強化科技支撐,拓展服務范圍,鼓勵發展新型業態,提升健康服務規范化、專業化水平,建立符合國情、可持續發展的健康服務業體制機制。(三)發展目標。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服務業體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環的健康服務產業集群,並形成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基本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服務需求。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以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醫療服務能力大幅提升。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形成以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為主體、營利性醫療機構為補充,公立醫療機構為主導、非公立醫療機構共同發展的多元辦醫格局。康復、護理等服務業快速增長。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質量進一步提升。——健康管理與促進服務水平明顯提高。中醫醫療保健、健康養老以及健康體檢、咨詢管理、體質測定、體育健身、醫療保健旅遊等多樣化健康服務得到較大發展。——健康保險服務進一步完善。商業健康保險產品更加豐富,參保人數大幅增加,商業健康保險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大幅提高,形成較為完善的健康保險機制。——健康服務相關支撐產業規模顯著擴大。葯品、醫療器械、康復輔助器具、保健用品、健身產品等研發製造技術水平有較大提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大幅提升,相關流通行業有序發展。——健康服務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健康服務業政策和法規體系建立健全,行業規范、標准更加科學完善,行業管理和監督更加有效,人民群眾健康意識和素養明顯提高,形成全社會參與、支持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良好環境。二、主要任務(一)大力發展醫療服務。加快形成多元辦醫格局。切實落實政府辦醫責任,合理制定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明確公立醫療機構的數量、規模和布局,堅持公立醫療機構面向城鄉居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主導地位。同時,鼓勵企業、慈善機構、基金會、商業保險機構等以出資新建、參與改制、託管、公辦民營等多種形式投資醫療服務業。大力支持社會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進一步放寬中外合資、合作辦醫條件,逐步擴大具備條件的境外資本設立獨資醫療機構試點。各地要清理取消不合理的規定,加快落實對非公立醫療機構和公立醫療機構在市場准入、社會保險定點、重點專科建設、職稱評定、學術地位、等級評審、技術准入等方面同等對待的政策。對出資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非公經濟主體的上下游產業鏈項目,優先按相關產業政策給予扶持。鼓勵地方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在社會辦醫方面先行先試,國家選擇有條件的地區和重點項目作為推進社會辦醫聯系點。優化醫療服務資源配置。公立醫院資源豐富的城市要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所辦醫療機構改制試點;國家確定部分地區進行公立醫院改制試點。引導非公立醫療機構向高水平、規模化方向發展,鼓勵發展專業性醫院管理集團。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檢驗對所有醫療機構開放,推動醫療機構間檢查結果互認。各級政府要繼續採取完善體制機制、購買社會服務、加強設施建設、強化人才和信息化建設等措施,促進優質資源向貧困地區和農村延伸。各地要鼓勵以城市二級醫院轉型、新建等多種方式,合理布局、積極發展康復醫院、老年病醫院、護理院、臨終關懷醫院等醫療機構。推動發展專業、規范的護理服務。推進臨床護理服務價格調整,更好地體現服務成本和護理人員技術勞動價值。強化臨床護理崗位責任管理,完善質量評價機制,加強培訓考核,提高護理質量,建立穩定護理人員隊伍的長效機制。科學開展護理職稱評定,評價標准側重臨床護理服務數量、質量、患者滿意度及醫德醫風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發展康復護理、老年護理、家庭護理等適應不同人群需要的護理服務,提高規范化服務水平。(二)加快發展健康養老服務。推進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等加強合作。在養老服務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強醫療衛生服務支撐。建立健全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之間的業務協作機制,鼓勵開通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的預約就診綠色通道,協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復護理。增強醫療機構為老年人提供便捷、優先優惠醫療服務的能力。推動二級以上醫院與老年病醫院、老年護理院、康復療養機構等之間的轉診與合作。各地要統籌醫療服務與養老服務資源,合理布局養老機構與老年病醫院、老年護理院、康復療養機構等,形成規模適宜、功能互補、安全便捷的健康養老服務網路。發展社區健康養老服務。提高社區為老年人提供日常護理、慢性病管理、康復、健康教育和咨詢、中醫保健等服務的能力,鼓勵醫療機構將護理服務延伸至居民家庭。鼓勵發展日間照料、全托、半托等多種形式的老年人照料服務,逐步豐富和完善服務內容,做好上門巡診等健康延伸服務。(三)積極發展健康保險。豐富商業健康保險產品。在完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穩步提高基本醫療保障水平的基礎上,鼓勵商業保險公司提供多樣化、多層次、規范化的產品和服務。鼓勵發展與基本醫療保險相銜接的商業健康保險,推進商業保險公司承辦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擴大人群覆蓋面。積極開發長期護理商業險以及與健康管理、養老等服務相關的商業健康保險產品。推行醫療責任保險、醫療意外保險等多種形式醫療執業保險。發展多樣化健康保險服務。建立商業保險公司與醫療、體檢、護理等機構合作的機制,加強對醫療行為的監督和對醫療費用的控制,促進醫療服務行為規范化,為參保人提供健康風險評估、健康風險干預等服務,並在此基礎上探索健康管理組織等新型組織形式。鼓勵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委託具有資質的商業保險機構開展各類醫療保險經辦服務。(四)全面發展中醫葯醫療保健服務。提升中醫健康服務能力。充分發揮中醫醫療預防保健特色優勢,提升基層中醫葯服務能力,力爭使所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和70%的村衛生室具備中醫葯服務能力。推動醫療機構開展中醫醫療預防保健服務,鼓勵零售葯店提供中醫坐堂診療服務。開發中醫診療、中醫葯養生保健儀器設備。推廣科學規范的中醫保健知識及產品。加強葯食同用中葯材的種植及產品研發與應用,開發適合當地環境和生活習慣的保健養生產品。宣傳普及中醫葯養生保健知識,推廣科學有效的中醫葯養生、保健服務,鼓勵有資質的中醫師在養生保健機構提供保健咨詢和調理等服務。鼓勵和扶持優秀的中醫葯機構到境外開辦中醫醫院、連鎖診所等,培育國際知名的中醫葯品牌和服務機構。(五)支持發展多樣化健康服務。發展健康體檢、咨詢等健康服務。引導體檢機構提高服務水平,開展連鎖經營。加快發展心理健康服務,培育專業化、規范化的心理咨詢、輔導機構。規范發展母嬰照料服務。推進全科醫生服務模式和激勵機制改革試點,探索麵向居民家庭的簽約服務。大力開展健康咨詢和疾病預防,促進以治療為主轉向預防為主。發展全民體育健身。進一步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宣傳、普及科學健身知識,提高人民群眾體育健身意識,引導體育健身消費。加強基層多功能群眾健身設施建設,到2020年,80%以上的市(地)、縣(市、區)建有「全民健身活動中心」,70%以上的街道(鄉鎮)、社區(行政村)建有便捷、實用的體育健身設施。採取措施推動體育場館、學校體育設施等向社會開放。支持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體育場館的建設和運營管理。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體育健身俱樂部和體育健身組織,以及運動健身培訓、健身指導咨詢等服務。大力支持青少年、兒童體育健身,鼓勵發展適合其成長特點的體育健身服務。發展健康文化和旅遊。支持健康知識傳播機構發展,培育健康文化產業。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面向國際國內市場,整合當地優勢醫療資源、中醫葯等特色養生保健資源、綠色生態旅遊資源,發展養生、體育和醫療健康旅遊。(六)培育健康服務業相關支撐產業。支持自主知識產權葯品、醫療器械和其他相關健康產品的研發製造和應用。繼續通過相關科技、建設專項資金和產業基金,支持創新葯物、醫療器械、新型生物醫葯材料研發和產業化,支持到期專利葯品仿製,支持老年人、殘疾人專用保健用品、康復輔助器具研發生產。支持數字化醫療產品和適用於個人及家庭的健康檢測、監測與健康物聯網等產品的研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醫學設備、材料、保健用品的國內市場佔有率和國際競爭力。大力發展第三方服務。引導發展專業的醫學檢驗中心和影像中心。支持發展第三方的醫療服務評價、健康管理服務評價,以及健康市場調查和咨詢服務。公平對待社會力量提供食品葯品檢測服務。鼓勵葯學研究、臨床試驗等生物醫葯研發服務外包。完善科技中介體系,大力發展專業化、市場化的醫葯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支持發展健康服務產業集群。鼓勵各地結合本地實際和特色優勢,合理定位、科學規劃,在土地規劃、市政配套、機構准入、人才引進、執業環境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和傾斜,打造健康服務產業集群,探索體制創新。要通過加大科技支撐、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產業政策引導等綜合措施,培育一批醫療、葯品、醫療器械、中醫葯等重點產業,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七)健全人力資源保障機制。加大人才培養和職業培訓力度。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開設健康服務業相關學科專業,引導有關高校合理確定相關專業人才培養規模。鼓勵社會資本舉辦職業院校,規范並加快培養護士、養老護理員、葯劑師、營養師、育嬰師、按摩師、康復治療師、健康管理師、健身教練、社會體育指導員等從業人員。對參加相關職業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的人員,符合條件的按規定給予補貼。建立健全健康服務業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制度。各地要把發展健康服務業與落實各項就業創業扶持政策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健康服務業吸納就業的作用。促進人才流動。加快推進規范的醫師多點執業。鼓勵地方探索建立區域性醫療衛生人才充分有序流動的機制。不斷深化公立醫院人事制度改革,推動醫務人員保障社會化管理,逐步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探索公立醫療機構與非公立醫療機構在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機制,對非公立醫療機構的人才培養、培訓和進修等給予支持。在養老機構服務的具有執業資格的醫護人員,在職稱評定、專業技術培訓和繼續醫學教育等方面,享有與醫療機構醫護人員同等待遇。深入實施醫葯衛生領域人才項目,吸引高層次醫療衛生人才回國服務。(八)夯實健康服務業發展基礎。推進健康服務信息化。制定相關信息數據標准,加強醫院、醫療保障等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充分利用現有信息和網路設施,盡快實現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健康管理等信息的共享。積極發展網上預約掛號、在線咨詢、交流互動等健康服務。以面向基層、偏遠和欠發達地區的遠程影像診斷、遠程會診、遠程監護指導、遠程手術指導、遠程教育等為主要內容,發展遠程醫療。探索發展公開透明、規范運作、平等競爭的葯品和醫療器械電子商務平台。支持研製、推廣適應廣大鄉鎮和農村地區需求的低成本數字化健康設備與信息系統。逐步擴大數字化醫療設備配備,探索發展攜帶型健康數據採集設備,與物聯網、移動互聯網融合,不斷提升自動化、智能化健康信息服務水平。加強誠信體系建設。引導企業、相關從業人員增強誠信意識,自覺開展誠信服務,加強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加快建設誠信服務制度。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學會在業內協調、行業發展、監測研究,以及標准制訂、從業人員執業行為規范、行業信譽維護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不良執業記錄制度、失信懲戒以及強制退出機制,將健康服務機構及其從業人員誠信經營和執業情況納入統一信用信息平台。加強統計監測工作,加快完善健康服務業統計調查方法和指標體系,健全相關信息發布制度。三、政策措施(一)放寬市場准入。建立公開、透明、平等、規范的健康服務業准入制度,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領域,都要向社會資本開放,並不斷擴大開放領域;凡是對本地資本開放的領域,都要向外地資本開放。民辦非營利性機構享受與同行業公辦機構同等待遇。對連鎖經營的服務企業實行企業總部統一辦理工商注冊登記手續。各地要進一步規范、公開醫療機構設立的基本標准、審批程序,嚴控審批時限,下放審批許可權,及時發布機構設置和規劃布局調整等信息,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採取招標等方式確定舉辦或運行主體。簡化對康復醫院、老年病醫院、兒童醫院、護理院等緊缺型醫療機構的立項、開辦、執業資格、醫保定點等審批手續。研究取消不合理的前置審批事項。放寬對營利性醫院的數量、規模、布局以及大型醫用設備配置的限制。(二)加強規劃布局和用地保障。各級政府要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中統籌考慮健康服務業發展需要,擴大健康服務業用地供給,優先保障非營利性機構用地。新建居住區和社區要按相關規定在公共服務設施中保障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區服務等健康服務業相關設施的配套。支持利用以劃撥方式取得的存量房產和原有土地興辦健康服務業,土地用途和使用權人可暫不變更。連續經營1年以上、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健康服務項目可按劃撥土地辦理用地手續;不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可採取協議出讓方式辦理用地手續。(三)優化投融資引導政策。鼓勵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加大對健康服務業的支持力度,創新適合健康服務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擴大業務規模。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健康服務企業上市融資和發行債券。鼓勵各類創業投資機構和融資擔保機構對健康服務領域創新型新業態、小微企業開展業務。政府引導、推動設立由金融和產業資本共同籌資的健康產業投資基金。創新健康服務業利用外資方式,有效利用境外直接投資、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優惠貸款、國際商業貸款。大力引進境外專業人才、管理技術和經營模式,提高健康服務業國際合作的知識和技術水平。(四)完善財稅價格政策。建立健全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機制,由政府負責保障的健康服務類公共產品可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提供,逐步增加政府采購的類別和數量。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引導和鼓勵融資性擔保機構等支持健康服務業發展。將健康服務業納入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支持范圍並加大支持力度。符合條件、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非公立醫療機構,其專科建設、設備購置、人才隊伍建設納入財政專項資金支持范圍。完善政府投資補助政策,通過公辦民營、民辦公助等方式,支持社會資本舉辦非營利性健康服務機構。經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醫葯企業,依法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企業、個人通過公益性社會團體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向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捐贈,按照稅法及相關稅收政策的規定在稅前扣除。發揮價格在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中的作用。非公立醫療機構用水、用電、用氣、用熱實行與公立醫療機構同價政策。各地對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建設免予徵收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對營利性醫療機構建設減半徵收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清理和取消對健康服務機構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糾正各地自行出台的歧視性價格政策。探索建立醫葯價格形成新機制。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實行市場調節價。(五)引導和保障健康消費可持續增長。政府進一步加大對健康服務領域的投入,並向低收入群體傾斜。完善引導參保人員利用基層醫療服務、康復醫療服務的措施。著力建立健全工傷預防、補償、康復相結合的工傷保險制度體系。鼓勵地方結合實際探索對經濟困難的高齡、獨居、失能老年人補貼等直接補助群眾健康消費的具體形式。企業根據國家有關政策規定為其員工支付的補充醫療保險費,按稅收政策規定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借鑒國外經驗並結合我國國情,健全完善健康保險有關稅收政策。(六)完善健康服務法規標准和監管。推動制定、修訂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相關法律、行政法規。以規范服務行為、提高服務質量和提升服務水平為核心,健全服務標准體系,強化標準的實施,提高健康服務業標准化水平。在新興的健康服務領域,鼓勵龍頭企業、地方和行業協會參與制訂服務標准。在暫不能實行標准化的健康服務行業,廣泛推行服務承諾、服務公約、服務規范等制度。完善監督機制,創新監管方式,推行屬地化管理,依法規范健康服務機構從業行為,強化服務質量監管和市場日常監管,嚴肅查處違法經營行為。(七)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平面媒體及互聯網等新興媒體深入宣傳健康知識,鼓勵開辦專門的健康頻道或節目欄目,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社會形成重視和促進健康的社會風氣。通過廣泛宣傳和典型報道,不斷提升健康服務業從業人員的社會地位。規范葯品、保健食品、醫療機構等方面廣告和相關信息發布行為,嚴厲打擊虛假宣傳和不實報道,積極營造良好的健康消費氛圍。各地區、各部門要高度重視,把發展健康服務業放在重要位置,加強溝通協調,密切協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意見要求,各負其責,並按職責分工抓緊制定相關配套文件,確保各項任務措施落實到位。省級人民政府要結合實際制定具體方案、規劃或專項行動計劃,促進本地區健康服務業有序快速發展。發展改革委要會同有關部門對落實本意見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和跟蹤分析,重大情況和問題及時向國務院報告。國務院將適時組織專項督查。
Ⅶ 向醫院投放(或融資租賃)大型醫療設備(MRl、DR、CT……)的政策、規定、和注意事項有哪些
Ⅷ 2017年公立醫院想融資,能在融資公司融資嗎對於醫院融資有什麼新政策
可以的啊 哪個位置的醫院? 需要多少資金?有很多資金方青睞這種公立醫院融資的 ,要是三甲以上的公立醫院更好。
Ⅸ 國發2015年 60號文件內容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強薄弱環節建設,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迫切需要在公共服務、資源環境、生態建設、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進一步創新投融資機制,充分發揮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的積極作用。為此,特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打破行業壟斷和市場壁壘,切實降低准入門檻,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營造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的投資環境,進一步鼓勵社會投資特別是民間投資,盤活存量、用好增量,調結構、補短板,服務國家生產力布局,促進重點領域建設,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
(二)基本原則。實行統一市場准入,創造平等投資機會;創新投資運營機制,擴大社會資本投資途徑;優化政府投資使用方向和方式,發揮引導帶動作用;創新融資方式,拓寬融資渠道;完善價格形成機制,發揮價格杠桿作用。
二、創新生態環保投資運營機制
(三)深化林業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國有林區和國有林場管理體制改革,完善森林經營和採伐管理制度,開展森林科學經營。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穩定林權承包關系,放活林地經營權,鼓勵林權依法規范流轉。鼓勵荒山荒地造林和退耕還林林地林權依法流轉。減免林權流轉稅費,有效降低流轉成本。
(四)推進生態建設主體多元化。在嚴格保護森林資源的前提下,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生態建設和保護,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林場)、專業大戶、林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投資生態建設項目。對社會資本利用荒山荒地進行植樹造林的,在保障生態效益、符合土地用途管制要求的前提下,允許發展林下經濟、森林旅遊等生態產業。
(五)推動環境污染治理市場化。在電力、鋼鐵等重點行業以及開發區(工業園區)污染治理等領域,大力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通過委託治理服務、託管運營服務等方式,由排污企業付費購買專業環境服務公司的治污減排服務,提高污染治理的產業化、專業化程度。穩妥推進政府向社會購買環境監測服務。建立重點行業第三方治污企業推薦制度。
(六)積極開展排污權、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建立排污權有償使用制度,規范排污權交易市場,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污染減排和排污權交易。加快調整主要污染物排污費徵收標准,實行差別化排污收費政策。加快在國內試行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探索森林碳匯交易,發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鼓勵和支持社會投資者參與碳配額交易,通過金融市場發現價格的功能,調整不同經濟主體利益,有效促進環保和節能減排。
三、鼓勵社會資本投資運營農業和水利工程
(七)培育農業、水利工程多元化投資主體。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投資建設農田水利和水土保持設施。允許財政補助形成的小型農田水利和水土保持工程資產由農業用水合作組織持有和管護。鼓勵社會資本以特許經營、參股控股等多種形式參與具有一定收益的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運營。社會資本願意投入的重大水利工程,要積極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
(八)保障農業、水利工程投資合理收益。社會資本投資建設或運營管理農田水利、水土保持設施和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與國有、集體投資項目享有同等政策待遇,可以依法獲取供水水費等經營收益;承擔公益性任務的,政府可對工程建設投資、維修養護和管護經費等給予適當補助,並落實優惠政策。社會資本投資建設或運營管理農田水利設施、重大水利工程等,可依法繼承、轉讓、轉租、抵押其相關權益;徵收、徵用或佔用的,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補償或者賠償。
(九)通過水權制度改革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加快建立水權制度,培育和規范水權交易市場,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水權交易流轉方式,允許各地通過水權交易滿足新增合理用水需求。鼓勵社會資本通過參與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投資建設等方式優先獲得新增水資源使用權。
(十)完善水利工程水價形成機制。深入開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進一步促進農業節水。水利工程供非農業用水價格按照補償成本、合理收益、優質優價、公平負擔的原則合理制定,並根據供水成本變化及社會承受能力等適時調整,推行兩部制水利工程水價和豐枯季節水價。價格調整不到位時,地方政府可根據實際情況安排財政性資金,對運營單位進行合理補償。
四、推進市政基礎設施投資運營市場化
(十一)改革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運營模式。推動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運營事業單位向獨立核算、自主經營的企業化管理轉變。鼓勵打破以項目為單位的分散運營模式,實行規模化經營,降低建設和運營成本,提高投資效益。推進市縣、鄉鎮和村級污水收集和處理、垃圾處理項目按行業「打包」投資和運營,鼓勵實行城鄉供水一體化、廠網一體投資和運營。
(十二)積極推動社會資本參與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運營。通過特許經營、投資補助、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城鎮供水、供熱、燃氣、污水垃圾處理、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和處理、城市綜合管廊、公園配套服務、公共交通、停車設施等市政基礎設施項目,政府依法選擇符合要求的經營者。政府可採用委託經營或轉讓—經營—轉讓(TOT)等方式,將已經建成的市政基礎設施項目轉交給社會資本運營管理。
(十三)加強縣城基礎設施建設。按照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要求,把有條件的縣城和重點鎮發展為中小城市,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吸納農業轉移人口的能力。選擇若干具有產業基礎、特色資源和區位優勢的縣城和重點鎮推行試點,加大對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引入市場機制的政策支持力度。
(十四)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價格機制。加快改進市政基礎設施價格形成、調整和補償機制,使經營者能夠獲得合理收益。實行上下游價格調整聯動機制,價格調整不到位時,地方政府可根據實際情況安排財政性資金對企業運營進行合理補償。
五、改革完善交通投融資機制
(十五)加快推進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用好鐵路發展基金平台,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擴大基金規模。充分利用鐵路土地綜合開發政策,以開發收益支持鐵路發展。按照市場化方向,不斷完善鐵路運價形成機制。向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放開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資源開發性鐵路和支線鐵路的所有權、經營權。按照構建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保障投資者權益,推進蒙西至華中、長春至西巴彥花鐵路等引進民間資本的示範項目實施。鼓勵按照「多式銜接、立體開發、功能融合、節約集約」的原則,對城市軌道交通站點周邊、車輛段上蓋進行土地綜合開發,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城市軌道交通建設。
(十六)完善公路投融資模式。建立完善政府主導、分級負責、多元籌資的公路投融資模式,完善收費公路政策,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多渠道籌措建設和維護資金。逐步建立高速公路與普通公路統籌發展機制,促進普通公路持續健康發展。
(十七)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水運、民航基礎設施建設。探索發展「航電結合」等投融資模式,按相關政策給予投資補助,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航電樞紐。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港口、內河航運設施等。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盈利狀況較好的樞紐機場、干線機場以及機場配套服務設施等投資建設,拓寬機場建設資金來源。
六、鼓勵社會資本加強能源設施投資
(十八)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電力建設。在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移民安置和確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通過業主招標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常規水電站和抽水蓄能電站。在確保具備核電控股資質主體承擔核安全責任的前提下,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核電項目投資,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核電設備研製和核電服務領域。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風光電、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項目和背壓式熱電聯產機組,進入清潔高效煤電項目建設、燃煤電廠節能減排升級改造領域。
(十九)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電網建設。積極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建設跨區輸電通道、區域主幹電網完善工程和大中城市配電網工程。將海南聯網Ⅱ回線路和滇西北送廣東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等項目作為試點,引入社會資本。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分布式電源並網工程、儲能裝置和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
(二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油氣管網、儲存設施和煤炭儲運建設運營。支持民營企業、地方國有企業等參股建設油氣管網主幹線、沿海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地下儲氣庫、城市配氣管網和城市儲氣設施,控股建設油氣管網支線、原油和成品油商業儲備庫。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鐵路運煤干線和煤炭儲配體系建設。國家規劃確定的石化基地煉化一體化項目向社會資本開放。
(二十一)理順能源價格機制。進一步推進天然氣價格改革,2015年實現存量氣和增量氣價格並軌,逐步放開非居民用天然氣氣源價格,落實頁岩氣、煤層氣等非常規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政策。盡快出台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政策。按照合理成本加合理利潤的原則,適時調整煤層氣發電、余熱余壓發電上網標桿電價。推進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冷、熱、電價格市場化。完善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政策,研究建立流域梯級效益補償機制,適時調整完善燃煤發電機組環保電價政策。
七、推進信息和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投資主體多元化
(二十二)鼓勵電信業進一步向民間資本開放。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盡快修訂電信業務分類目錄。研究出台具體試點辦法,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寬頻接入網路建設和業務運營,大力發展寬頻用戶。推進民營企業開展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工作,促進業務創新發展。
(二十三)吸引民間資本加大信息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支持基礎電信企業引入民間戰略投資者。推動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引入民間資本,實現混合所有制發展。
(二十四)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民用遙感衛星數據政策,加強政府采購服務,鼓勵民間資本研製、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提供市場化、專業化服務。引導民間資本參與衛星導航地面應用系統建設。
八、鼓勵社會資本加大社會事業投資力度
(二十五)加快社會事業公立機構分類改革。積極推進養老、文化、旅遊、體育等領域符合條件的事業單位,以及公立醫院資源豐富地區符合條件的醫療事業單位改制,為社會資本進入創造條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公立機構改革。將符合條件的國有單位培訓療養機構轉變為養老機構。
(二十六)鼓勵社會資本加大社會事業投資力度。通過獨資、合資、合作、聯營、租賃等途徑,採取特許經營、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教育、醫療、養老、體育健身、文化設施建設。盡快出台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意見。各地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有關專項規劃時,要統籌規劃、科學布局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各級政府逐步擴大教育、醫療、養老、體育健身、文化等政府購買服務范圍,各類經營主體平等參與。將符合條件的各類醫療機構納入醫療保險定點范圍。
(二十七)完善落實社會事業建設運營稅費優惠政策。進一步完善落實非營利性教育、醫療、養老、體育健身、文化機構稅收優惠政策。對非營利性醫療、養老機構建設一律免徵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對營利性醫療、養老機構建設一律減半徵收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
(二十八)改進社會事業價格管理政策。民辦教育、醫療機構用電、用水、用氣、用熱,執行與公辦教育、醫療機構相同的價格政策。養老機構用電、用水、用氣、用熱,按居民生活類價格執行。除公立醫療、養老機構提供的基本服務按照政府規定的價格政策執行外,其他醫療、養老服務實行經營者自主定價。營利性民辦學校收費實行自主定價,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收費政策由地方政府按照市場化方向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確定。
九、建立健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機制
(二十九)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認真總結經驗,加強政策引導,在公共服務、資源環境、生態保護、基礎設施等領域,積極推廣PPP模式,規范選擇項目合作夥伴,引入社會資本,增強公共產品供給能力。政府有關部門要嚴格按照預算管理有關法律法規,完善財政補貼制度,切實控制和防範財政風險。健全PPP模式的法規體系,保障項目順利運行。鼓勵通過PPP方式盤活存量資源,變現資金要用於重點領域建設。
(三十)規范合作關系保障各方利益。政府有關部門要制定管理辦法,盡快發布標准合同範本,對PPP項目的業主選擇、價格管理、回報方式、服務標准、信息披露、違約處罰、政府接管以及評估論證等進行詳細規定,規范合作關系。平衡好社會公眾與投資者利益關系,既要保障社會公眾利益不受損害,又要保障經營者合法權益。
(三十一)健全風險防範和監督機制。政府和投資者應對PPP項目可能產生的政策風險、商業風險、環境風險、法律風險等進行充分論證,完善合同設計,健全糾紛解決和風險防範機制。建立獨立、透明、可問責、專業化的PPP項目監管體系,形成由政府監管部門、投資者、社會公眾、專家、媒體等共同參與的監督機制。
(三十二)健全退出機制。政府要與投資者明確PPP項目的退出路徑,保障項目持續穩定運行。項目合作結束後,政府應組織做好接管工作,妥善處理投資回收、資產處理等事宜。
十、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帶動作用
(三十三)優化政府投資使用方向。政府投資主要投向公益性和基礎性建設。對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生態環保、農林水利、市政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重點領域,政府投資可根據實際情況給予支持,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的引導帶動作用。
(三十四)改進政府投資使用方式。在同等條件下,政府投資優先支持引入社會資本的項目,根據不同項目情況,通過投資補助、基金注資、擔保補貼、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持社會資本參與重點領域建設。抓緊制定政府投資支持社會投資項目的管理辦法,規范政府投資安排行為。
十一、創新融資方式拓寬融資渠道
(三十五)探索創新信貸服務。支持開展排污權、收費權、集體林權、特許經營權、購買服務協議預期收益、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質押貸款等擔保創新類貸款業務。探索利用工程供水、供熱、發電、污水垃圾處理等預期收益質押貸款,允許利用相關收益作為還款來源。鼓勵金融機構對民間資本舉辦的社會事業提供融資支持。
(三十六)推進農業金融改革。探索採取信用擔保和貼息、業務獎勵、風險補償、費用補貼、投資基金,以及互助信用、農業保險等方式,增強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林場)、專業大戶、農林業企業的貸款融資能力和風險抵禦能力。
(三十七)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積極作用。在國家批準的業務范圍內,加大對公共服務、生態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支持力度。努力為生態環保、農林水利、中西部鐵路和公路、城市基礎設施等重大工程提供長期穩定、低成本的資金支持。
(三十八)鼓勵發展支持重點領域建設的投資基金。大力發展股權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鼓勵民間資本採取私募等方式發起設立主要投資於公共服務、生態環保、基礎設施、區域開發、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等領域的產業投資基金。政府可以使用包括中央預算內投資在內的財政性資金,通過認購基金份額等方式予以支持。
(三十九)支持重點領域建設項目開展股權和債權融資。大力發展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資產支持計劃等融資工具,延長投資期限,引導社保資金、保險資金等用於收益穩定、回收期長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項目。支持重點領域建設項目採用企業債券、項目收益債券、公司債券、中期票據等方式通過債券市場籌措投資資金。推動鐵路、公路、機場等交通項目建設企業應收賬款證券化。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支持地方政府依法依規發行債券,用於重點領域建設。
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具有重要作用。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從大局出發,進一步提高認識,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協調推動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創新。各地政府要結合本地實際,抓緊制定具體實施細則,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要嚴格按照分工,抓緊制定相關配套措施,加快重點領域建設,同時要加強宣傳解讀,讓社會資本了解參與方式、運營方式、盈利模式、投資回報等相關政策,進一步穩定市場預期,充分調動社會投資積極性,切實發揮好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發展改革委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本指導意見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重大問題及時向國務院報告。
附件:重點政策措施文件分工方案
詳解國發60號文全文內容
詳解國發60號文全文內容
國發60號文附件
國務院
2014年11月16日
Ⅹ 非常急!!公立醫院以融資租賃方式購買醫療設備,一定要進行招投標嗎有什麼方式可以繞開招投標嗎
國家嚴禁公立醫院以融資租賃方式購買醫療設備。國家衛生計生委 2014年6月5日發布《關於控制公立醫院規模過快擴張的緊急通知》(國衛發明電〔2014〕32號)第四條明確規定:
四、嚴禁公立醫院舉債建設。要切實落實政府對公立醫院基本建設和大型設備購置等的投入政策。對於公立醫院建設資金尚未落實的或需要貸款建設的在建項目,在暫緩建設,報主管部門(或舉辦單位)會同有關部門復審,並由同級政府負責保障建設資金後方可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