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確定資金需求量
營運資金量=上年度銷售收入×(1-上年度銷售利潤率)×(1+預計銷售收入年增長率)/營運資金周轉次數
其中:
營運資金周轉次數=360/(存貨周轉天數+應收賬款周轉天數-應付賬款周轉天數+預付賬款周轉天數-預收賬款周轉天數)
周轉天數=360/周轉次數
應收賬款周轉次數=銷售收入/平均應收賬款余額
預收賬款周轉次數=銷售收入/平均預收賬款余額
存貨周轉次數=銷售成本/平均存貨余額
預付賬款周轉次數=銷售成本/平均預付賬款余額
應付賬款周轉次數=銷售成本/平均應付賬款余額
營運資金需求量=營運資金量-自有資金
(1)外部融資需求分析報告擴展閱讀
資金需要量預測一般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1)銷售預測
銷售預測是企業財務預測的起點。銷售預測本身不是財務管理的職能,但它是財務預測的基礎,銷售預測完成後才能開始財務預測。因此,企業資金需要量的預測也應當以銷售預測為基礎。
(2)估計需要的資產
資產通常是銷售量的函數,根據歷史數據可以分析出該函數關系。根據預計銷售量和資產銷售函數,可以預測所需資產的總量。某些流動負債也是銷售的函數,相應的也可以預測負債的自發增長率,這種增長可以減少企業外部融資的數額。
(3)估計收入、費用和留存收益
收入和費用與銷售額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函數關系,因此,可以根據銷售額估計收入和費用,並確定凈利潤。凈利潤和股利支付率,共同決定了留存收益所能提供的資金數額。
(4)估計所需要的追加資金需要量,確定外部融資數額
根據預計資產總量,減去已有的資金來源、負債的自發增長和內部提供的留存收益,得出應追加的資金需要量,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確定所需的外部融資數額。
㈡ 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可以從哪些方面分析
想分析中復小企業融資現狀就從現階制段中小企業融資的渠道進行分析,每個渠道都有優缺點,針對這些優缺點進行對比分析。企業融資渠道根據融資對象分為兩個融資渠道,分別是內部融資渠道和外部融資渠道。內部的例如對內進行原始股的發售,對外的比如銀行貸款,股權交易等等......
㈢ 創業計劃書的融資計劃與風險分析怎麼寫
融資計劃應當包括採用的融資方式(對應的方式下投資人能獲得權益,如持股佔比、債權利率)、資金來源、資金使用的期限、資金用途(具體用途,可列表逐條列示)等。風險分析主要從項目開展後,企業或項目所面臨的風險,一般來說可以從市場風險、競爭風險、財務風險等角度切入,並且結合項目實際情況提出相對應的應對方法。
㈣ 財務中銷售增長率和外部融資是什麼關系
財務中銷售增長率和外部融資的關系:
(一)外部融資銷售增長比
1.含義:每增加1元銷售收入需要追加的外部融資額。
2.計算公式:
公式推導:利用增加額法的公式兩邊均除以新增收入得到:
增加額法
預計需從外部增加的資金
=增加的銷售收入×經營資產銷售百分比-增加的銷售收入×經營負債銷售百分比-可以動用的金融資產-預計銷售額×計劃銷售凈利率×(1-股利支付率)
(1)若可動用金融資產為0:
外部融資銷售增長比=經營資產銷售百分比-經營負債銷售百分比- [(1+銷售增長率)÷銷售增長率]×計劃銷售凈利率×(1-股利支付率)
(2)若存在可供動用金融資產:
外部融資額占銷售額增長的百分比=經營資產的銷售百分比-經營負債的銷售百分比-可供動用金融資產/(基期收入×銷售增長率)-[(1+銷售增長率)/銷售增長率] ×計劃銷售凈利率×(1-股利支付率)
3.運用:預計融資需求量
外部融資額
=外部融資額占銷售增長百分比×銷售增長額
(二)外部融資需求的敏感分析
1.計算依據:根據增加額的計算公式。
外部融資需求=增加的銷售收入×經營資產銷售百分比-增加的銷售收入×經營負債銷售百分比-可以動用的金融資產-預計銷售額×計劃銷售凈利率×(1-股利支付率)
2.外部融資需求的影響因素:
(1)經營資產占銷售收入的比(同向)
(2)經營負債占銷售收入的比(反向)
(3)銷售增長
(4)銷售凈利率(在股利支付率小於1的情況下,反向)
(5)股利支付率(在銷售凈利率大於0 的情況下,同向)
(6)可動用金融資產(反向)
㈤ 求一篇 關於 企業融姿問題的 國外文獻 3000字左右就行 國外的期刊什麼的都行 要有作者之類的 在線等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文獻綜述
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中小企業融資研究目前主要是從兩個方面進行來進行的:一是從企業自身結構特點出發,從企業資本結構角度來進行,雖然其研究對象以大企業居多,但對中小企業也具有很強的理論意義;二是從中小企業對資本的需求角度。
資本結構理論
所謂資本結構是指企業各種資本的構成和比例關系,是企業融資決策的核心問題。而企業也在致力於尋找最佳資本結構,以期達到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西方資本結構理論也主要是圍繞如何形成最佳資本結構展開的,其發展過程大致分為連個個階段,即早期資本結構理論和現代資本結構理論。
早期的資本結構理論
企業的目標是實現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企業市場價值一般是由權益資本價值和債務資本價值組成,在企業息稅前利潤一定的情況下,總資本成本率最低意味著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於是美國的經濟學家大衛﹒杜蘭特(D.Durand,1952)提出的早期的資本機構理論,他將資本機構理論分為凈收益理論、凈營業收益理論和傳統理論(也稱為折衷理論)。凈收益理論是以權益資本總可以獲取固定不變的收益率且企業總能夠以一個固定利率籌集到全部債務資金為假設前提,該理論認為債務資金總是有利的,當企業負債率達到100%時,就可以滿足債務資本成本和權益資本成本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最小化,實現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凈營業收益理論是以總資本成本率和負債成本率都是固定不變的為假設前提,該理論認為,無論財務杠桿如何變化,企業加權平均資本成本都是固定的,企業總價值不發生任何變化,企業價值和資本結構不相關,企業不存在最佳資本結構問題。傳統理論也就是折衷理論則是介於凈收益理論和凈營業收益理論之間的資本結構理論,該理論認為,企業的資本成本並不獨立於資本結構以外,企業確實存在一個最佳的資本結構,即在加權平均成本由下降轉為上升的拐點上,並且這個資本結構可以通過財務杠桿的運用來實現。從上面可以看出,這三個理論均不夠成熟,凈收益理論重視財務杠桿效應而忽略了財務風險,凈營業收益理論則過分的誇大了財務風險,折衷理論則忽略了負債比率同權益資本成本之間的關系。
現代資本結構理論
早期的資本結構理論建立在經驗推斷的基礎上,沒有經過科學的數學推導和數據統計支撐,不夠成熟,在實踐中會產生偏差。而以MM定理為代表的現代資本結構理論的出現,則使得資本結構理論的研究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1)MM定理。Modigliani&Miller於1956年在計量經濟學年會發表了論文《資本成本、公司財務和投資理論》,後來又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上,論文上面所提的理論被稱為MM定理。MM定理的提出被認為是早期的資本結構理論和現代結構理論的分水嶺,也是現代資本結構理論的基石。MM定理在一系列嚴格假設的條件下,例如完善的資本市場,無公司稅和個人所得稅等等,經過一系列嚴格的數學推導,該定理證明,在一定條件下,企業價值與他們所採取的融資方式無關,即無論發行股票還是債券,對企業價值沒有影響。該定理前提假設恨苛刻,與現實情況明顯不符合。
Modigliani&Miller於1963年又發展了他們的理論,放鬆了沒有企業所得稅的假設,修正後的MM定理認為,由於債務融資的免稅特性,負債率越高的企業將使用越多的債務,即債務的「稅盾效應」,企業最佳資本結構即為100%的負債,企業可以通過利用政策來改變其資本結構從而改變市場價值。
Miller(1997)建立了一個包括公司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在內的模型,分析了負債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分析了負債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得出了個人所得稅在某種程度上抵消了利息的減稅作用但並不會完全抵消的結論。該結論與Modigliani&Miller提出的修正的MM定理是一致的。但是他們有著相同的缺陷,都將債券融資放在最優先的位置,而忽略了債務的風險和額外的費用增加,與現實經濟不符合。
Ang(1991,1992)對中小企業的稅盾效應進行了研究,他認為,中小企業一般缺乏此類動機,因為,一方面中小企業大多採取獨資和合夥組織形式,公司稅和個人所得稅緊密結合在一起;而另一方面,弱化的有限責任也使得破產成本至少在局部上依附個人,由於盈利性遜於大企業,中小企業較少使用債務融資的稅盾效應(Prttit&singer.1985),而從負債的成本來看,一般認為中小企業面臨著更大的破產可能性,因此比大企業使用較少的債務融資。
(2)靜態權衡理論。MM定理只考慮了債務融資的稅盾效應,而沒有考慮其所帶來的風險和額外費用。本傑明﹒格雷厄姆(1934)在其《有價證券分析》一書中指出,以法律規定的稅率納稅,當財務危機可能性不大時,一個價值最大化的企業將不會有稅盾效應,然而進行實證分析發現,增加負債率,這些企業就會增加7.5%的收入。
1984年,Myers在MM定理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企業的高負債的增加,使得企業固定費用增加,收益下降,從而企業財務面臨的風險越大,財務風險的增大產生了破產成本和代理成本兩類成本。企業選擇什麼樣的資本結構取決於他要達到的目標,其中包括在負債的收益和成本之間進行取捨,我們稱之為靜態權衡理論。最優的資本結構即為負債的免稅利益和財務風險帶來的成本之間相互平衡的資本融資結構。
1990年,Mackie-mason估計了一個公司優序租賃股份的發行的概率模型,她指出,低邊際稅率的企業(比如具有遞延稅收損失的公司),與那些面對固定稅率的更具有盈利性的公司相比更傾向於發行股份,Mackie-mason的結果與權衡理論相一致,因為它說明了賦稅企業偏好負債。
(3)優序融資理論。1984年,Myers&Mujluf在其名篇《vestorsDoNotHave》中,根據信號傳遞的原理推出了他們的優序融資假說。其假設條件是:除信息不對稱外,金融市場是完全的。其認為,公司偏好於內部融資,如果需要外部融資,公司將首先發行最安全的證券,也就是說,先債務後權益。如果公司內部產生的現金流超過其投資需求,多餘現金將用於償還債務而不是回購股票。隨著外部融資需求的增加,公司的融資工具選擇順序將是:從安全的幅務到有風險的債務,比如從有抵押的高級債務到可轉換債券或優先股,股權融資是最後的選擇。
1989年Baskin以交易成本、個人所得稅和控制權的研究角度對優序融資理論作出了解釋,指出由於留存收益提供的內部資金不必承擔發行成本,也避免了個人所得稅,因此內部資金要優於外部資金。與權益性資金相比較,負債融資由於具有節稅效應,發行成本低,又不會稀釋公司的控制權,所以對外融資來說負債融資又優於權益性融資。
(4)信號理論。最早將信號引入經濟學中的是MichaelSpence,他認為盡管市場中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現象,但是潛在的交易收益依然可以實現。
Ross(1977)從信息傳遞的角度分析,最早將非對稱信息引入MM理論模型,分別假設公司的未來收益服從連續型和離散型的分布。假定經理人了解投資收益的分布函數,而投資人不了解,建立了融資結構的信號傳遞模型。企業經理人對融資方式的選擇向投資者傳遞了信號。一般來說破產的概率是和公司的質量負相關而與負債水平正相關。破產將給經理人帶來損失。因而經理人不會盲目增加負債,在低質量的公司無法通過更多的債權融資來模仿高質量公司的情況下。外部投資者把較高的負債水平作為高質量的一個信號。所以,投資者將企業發行股票融資理解為企業資產質量的惡化,而債務融資則是一種企業資產運作良好的信號,負債率上升表明經營者對企業未來收益有較高的期望,傳遞了經營者對企業的信心,進而使投資者對企業也充滿信心,進而使企業市場價值隨之增大。
(5)代理理論。代理理論是指企業內部和外部投資者之間潛的沖突決定著最優的資本結構,即企業要在代理成本和其他融資成本之間進行取捨。
1976年Jensen&Meckling開創了代理成本理論,即代理理論、企業理論和財產所有權理論來系統地分析和解釋信息不對稱下的企業融資結構問題的學說,Jensen&Meckling把代理關系解釋為委託人授予代理人某些決策權而同時又要求代理人為其提供利益的服務關系。例如公司中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而引起的資本所有者與經營者的關系就屬於代理關系。由於經營者不是企業的完全所有者(存在外部股權),經營者的工作努力使他承擔了全部成本卻只能獲取部分收益。而當他在職消費時,他卻得到了全部的收益卻只需承擔部分成本。如果委託人和代理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那麼代理人就不會總是根據委託人的利益來採取行動的。也就是說經營者將不會努力工作,卻熱衷於在職消費,這將導致企業的價值小於管理者為企業完全所有者時的價值,這個差額就是外部股權的代理成本,簡稱股權代理成本。在投資總量和個人財產給定的情況下,增加債務融資的比例將會增加經營者的股權比例,進而降低外部股權的代理成本。但債務融資又會引起另一種代理成本。因為作為剩餘索取者,經營者將更傾向於從事高風險項目。如果成功的話,經營者可以從中獲取成功的收益;而一旦失敗,他便藉助有限責任制度將失敗的損失推給債權人。經營者的這種行為給企業帶來的損失就是債權融資帶來的代理成本,即債權代理成本。在對股權代理成本和債權代理成本進行分析的基礎之上,Jensen&Meckling認為,均衡的企業所有權結構是由股權代理成本和債權代理成本之間的平衡關系來決定的,當兩種融資方式的邊際代理成本相等的時候,使得總的代理成本達到最小,進而企業便可以實現最佳資本結構。
(6)控制權理論。控制權理論主要是從企業經營者對控制權本身的偏好角度探討了資本結構問題,主要反映了企業通過對資本結構中負債和股權結構的選擇而對公司治理結構效率的影響程度。該理論認為,企業融資結構在決定企業收入分配的同時,也決定了企業控制權的分配。也就是說,公司治理結構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企業融資結構的。
Harris&Raviv,主要探討Jensen&Meckling所提出的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利益沖突所引發的代理成本問題,他們分別用靜態和動態兩個模型說明了經營者在通常情況下是不會從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出發的,因而有必要對經營者進行監督,他們認為債務融資有利於強化公司治理結構中的監督和約束機制。
Aghion&Bolton於1992年將不完全契約理論引入到融資結構的分析框架,並對債務契約和資本結構之間的關系展開研究。他們認為,在多次博弈的過程中,當出現不容易得到的收益信息時,將控制權轉移給債權人是最優的。
Davidsson(1989)在對瑞典中小企業所有者、管理者樣本進行分析得出了中小企業增長最重要的是「預期金融回報」和「獨立性的增長」。當中小企業擴張與獨立發展發生矛盾時,所有者會保持企業的獨立性為重。可見控制權在中小企業融資中是很重要的因素。
中小企業對資本的需求角度
國外從中小企業對資本的需求角度,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所作的研究很多,大概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微觀層面上,企業自身成長周期對資本的需求,以及企業所面臨的融資困境角度;二是宏觀經濟層面,貨幣政策,銀行業合並以及結構化調整等。
1.微觀層面
(1)企業金融成長周期理論。資本結構理論主要是指企業融資結構問題,並沒有考慮到企業不同發展階段所不同的融資特點,也沒有動態的研究企業融資方式的選擇對資本結構安排有什麼影響。企業金融成長周期理論彌補了這方面不足。
Weston&Brigham(1970)根據企業在不同成長階段融資來源的變化提出了企業金融成長周期理論,並將企業的成長周期分為初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三個階段。Weston&Brigham對該理論進行了擴展,將企業的金融成長周期分為六個階段,即創立期、成長階段Ⅰ、成長階段Ⅱ、成長階段Ⅲ、成熟期和衰退期,並根據企業的資本結構、銷售額和利潤等顯性特徵說明了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融資來源情況,從長期和動態的角度較好地解釋了企業融資結構變化的規律(見下表)
Berger&Udell(1998對Weston&Brigham的企業金融成長周期理論進行了修正,即將信息約束、企業規模和資金需求等作為影響企業融資結構的基本因素並引入到他們所構建的企業融資模型中,通過分析得出以下結論:在企業成長的不同階段,隨著信息約束、企業規模和資金需求等約束條件的變化,企業的融資結構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在企業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需要進行不同的融資安排。
(2)企業融資困境方面
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英國議員Macmillan在向英國國會提供的關於中小企業問題的調查報告中就指出,中小企業融資面臨著「金融缺口」,即著名的「麥克米倫缺口」。Macmillan發現,中小企業的長期資本供給存在短缺,這種短缺尤其明顯地發生在那些單靠初始出資人的資金已經不敷運用,但規模又尚未達到足以在公開市場上融資的企業身上。「麥克米倫缺口」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市場的失靈,即市場的力量無法使資金向中小企業流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機構也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當中小企業無力從金融市場獲得直接融資時,只有從銀行獲得間接融資。和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狹窄,所以銀行貸款成為中小企業獲得資金的唯一途徑。這就使得銀行具有相對的借貸優勢。
1981年Stiglitz&Weiss發表了《不完全信息市場中的信貸配給》之後,信息不對稱被公認為是造成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主要原因。Stiglitz認為,信貸配給源於信貸市場存在信息不對稱,並由此導致了信貸合約中的道德風險問題。此問題的發生是基於商業銀行不具備監督借款者的能力、借款人與貸款人利益不一致性以及他們之間事前的信息不對稱這三個主要因素。
Bester(1982)引入了貸款抵押甄別機制,提出了低風險的企業承諾較高的抵押水平而享受較低的貸款利率,而高風險企業則相反,以此緩解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不利影響。Strahan、Weston(1996)提出了匹配理論,即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與銀行的規模成較強的負相關性。
Berger&Udell(1998)發現,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成為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的關鍵。而關系型借貸被視為銀行和企業雙方在關系導向下達成的一種合意合約。如果借、貸者之間保持一種長期的關系,則有利於貸款人獲得借款者的相關信息。如:借款者在貸款期限內生產經營狀況,其產品市場佔有率變化情況,借款者的還款的意願及能力,是否需要抵押品以及是否需要簽訂有其他附加條件的合約等。
Uzzi&Gillespie(1999)認為,與中小企業貸款直接關聯的貸款員,可能較其他人掌握更多的關於中小企業的權威信息。這些貸款員與中小企業主和其雇員保持著長期的關系,了解企業在當地的運行情況和企業的市場份額,甚至該貸款員就生活在當地的社區中。因此對中小企業及其所有者的財務狀況非常了解,對其當前及未來的績效有著比較准確的認識。
2.宏觀層面
(1)銀行業合並及結構調整對中小企業融資影響
一般認為,銀行業合並後形成的金融機構不僅規模會增大,組織結構會更復雜,行為方式也會發生變化,而這些變化通常不利於關系型貸款的開展。
Strahan(1998)認為小銀行合並之初,多樣化使得合並後的銀行抗風險能力增強,從而能夠向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貸款,但隨著規模的進一步擴大,銀行開始有能力向大企業提供貸款,並且內部管理也越來越復雜,所以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比率就會下降;相反,小銀行被大銀行兼並時,新成立的銀行則會減少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同樣,當大銀行之間發生兼並時,對中小企業的貸款也會減少。
Peek&Rosongren發現大銀行對小銀行的合並或大銀行之間的合並傾向於減少對中小企業的貸款。Berger進一步指出銀行業並購對中小企業貸款存在4種潛在效應:靜態效應、重組效應、直接效應和外部效應。
Sharpe認為,市場力量使銀行能夠加強它與小企業的隱性長期合約關系,小企業從長遠打算,會傾向於和銀行保持長期關系。因為企業轉換「基礎」銀行的沉澱成本相對較高,所以當銀行與企業保持較長時期的關系後,銀行就有可能使企業支付高於完全競爭時期的利率水平,使以前吸引小企業的短期低利率補貼部分得到補償。Peterson和Rajan的研究發現,當銀行的市場力量增加時,信用級別相對較低的小企業也有可能獲得貸款支持。
(2)宏觀經濟政策對中小企業的影響
貨幣政策主要有兩個傳導渠道:貨幣渠道和信貸渠道。貨幣渠道指貨幣政策通過改變利率,進而影響經濟部門的真實支出。信貸渠道則又分兩種,一種為銀行貸款渠道,另一種為資產負債表渠道。銀行貸款渠道是指,貨幣緊縮伴隨著銀行儲備的減少,進而導致貸款供給的減少。。資產負債表渠道是指,貨幣緊縮通過提高利率損害到企業抵押品的價值,降低企業信用等級,進而削弱了企業獲取貸款的能力。因此貨幣政策改變對中小企業的影響沖擊更大。
Gertler和Gilchrist在對製造業小企業的經驗研究中發現,小型製造業企業不僅直接對利率反應敏感,而且還深受經濟周期的間接影響,因此,貨幣緊縮對小企業的影響要遠大於對大企業的影響。
Taylor指出,金融自由化不會導致資金供給總量的增加,因為利率提高只會使得資金供給從非正規部門轉向正規部門,總的借款額不會出現凈的增加。Steel認為,由於較高的交易成本和風險、抵押品的缺乏以及歷史淵源等,使得小企業在獲取正規部門的貸款時仍將面臨著諸多的限制。如果放開金融管制,金融自由化將會使得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更加惡劣。
國內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學術界關於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研究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研究:第一,關於國內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方式的選擇及相關實證研究;第二,關於國內中小企業融資所面臨困境原因以及相應對策的研究;第三、國際上中小企業融資在操作層面上經驗介紹以及比較研究。
1、賀力平(1999)認為,妨礙我國銀行機構擴大對中小企業信貸支持的主要因素是銀行機構缺乏企業客戶風險方面的足夠信息,從而不能做出適用的風險評級並提供相應的信貸服務,指出可以通過發展非國有金融機構和轉變國有金融機構的經營方式來解決貸款者與中小企業借款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2、周業安實證分析了我國金融抑制政策對企業融資能力的影響,分析表明:信貸市場的利率管制、價格和數量歧視導致了企業的過度負債、逆向選擇、尋租等現象,浪費了信貸資源;資本市場的行政管制則增加了企業的直接融資成本。
3、樊綱研究員(1999)認為,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惜貸原因主要是政府一直沒有採取發展非國有銀行的政策所致。所以作者提出要積極地發展非國有銀行。同時為避免人們的『市場選擇』扭曲,提出對非國有銀行的存款人提供與國家銀行同等的社會擔保。
4、張傑認為,民營經濟的金融困境源於國有金融體制對國有企業的金融支持和國有企業對這種支持的剛性依賴,以及由此形成的信貸資本化。他認為,解除民營經濟金融困境的根本出路在於營造內生性金融制度成長的外部環境。
5、陳曉紅教授(2000)指出:由於大部分的中小企業自身素質差、財力物力有限、設備落後陳舊及生產的都是屬於賣方市場的終端產品,而非生產與大企業相配套的中間產品和服務,經營效益隨著買方市場的形成和競爭的加劇而變得較差。基於風險和利潤的考慮,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資金大量向大企業集團傾斜,使中小企業信貸資金嚴重不足,為解決這種資金關系的不協調,作者認為應從三個方面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第一重構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的關系,建立中小企業的主辦銀行制;第二建立政策性中小銀行;第三大力發展非國有商業性中小銀行。
6、魏開文博士(2000)認為,我國市場型的銀行和中小企業關系的模式應該是一種契約型的主辦銀行關系。這種關系模式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用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則來規范銀行和中小企業的行為,並體現契約型的信用關系。
7、林毅夫(2001)、李永軍從我國勞動力豐富、資本稀缺的要素稟賦出發,認為我國中小企業進行直接融資的成本較高,企業規模的限制決定了採取編制公開財務報表上市要承擔巨大的信息成本;而在間接融資中,大企業在經營活動的透明性、抵押及貸款規模效應等方面原因,大型金融機構更偏好對大企業的貸款。而與大型金融機構所不同的是,中小金融機構比較願意為中小企業貸款,而從企業的技術類型看,中小企業以勞動密集型為主,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唯一的方法是大力發展中小金融機構。
8、白欽先、薛譽華(2001)指出我國由於長期實行趕超戰略,強調規模經濟的觀點占據了政策層的主導地位,忽視了中小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比較優勢,認識上的差距導致長期
以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
9、楊思群教授(2002)在對國外中小企業與銀行關系的研究基礎上,認為我國中小企業和銀行之間存在「惜貸」、信貸的可歧視性、非長期關系、支付體系及中小金融機構等問題。提出我國銀行和企業間問題的緩解思路是:銀行「惜貸」一方面是反映中小企業素質及信用程度低的問題,另一方面反映了銀行在信貸文化、重視資產的安全性方面有了積極的變化,所以「惜貸」只能是作為短期的特殊環境下採取的臨時措施,而從長期看,為保障信貸資產的安全穩定運行,銀行必須提高信息的分析能力和信貸擔保技術;對於中小企業和銀行之間的非長期關繫上,建立中小企業的主辦銀行制;在支付體繫上,中小企業存在「多頭開戶」現象,這不利於銀行對中小企業的運營情況和信用狀況的了解,所以要減少這種現象並提高銀行小額支付體系的效率;在中小金融機構上,片面強調國有化和國有控股,使中小金融機構存在著公司治理結構不良、預算約束不強等體制方面的弊端,為克服這一弊端,需按市場化的准則設立和監管中小企業,同時鼓勵中小金融機構在整和過程中進行市場化的兼並和重組。
10、張捷教授(2003)通過銀行組織結構與中小企業的關系型借貸特點來說明中小銀行對中小企業融資的特殊性意義。關系性貸款的基本前提是銀行和企業之間必須保持長期、緊密相對封閉的交易關系,即企業固定地與數量極少的(通常一到兩家)銀行打交道。由於關系型貸款不拘泥於企業能否提供合格的財務信息和抵押品,因而最適合資產抵押品較少的中小企業。也就是說,中小銀行在收集和處理公開硬信息(如企業財務數據、信用編碼等)處於劣勢,但由於其地域性特點,它們通過與中小企業保持長期密切的近距離接觸而獲得各種非公開的關聯信息,具有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業發放關系型貸款優勢。由於軟信息傳遞存在成本問題,會在銀行內部產生代理問題。與大銀行相比,小銀行科層結構簡單,代理鏈條短,代理成本也相應地就低。
理論研究不足及以後研究方向
雖然說企業融資理論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相對較為成熟,但是,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理論在很多問題上尚未達成一致的意見,各種實證檢驗也經常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果。這充分說明小企業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使其融資需求理論還遠不夠完善,還有相當多的問題和爭論有待於進一步地解釋。尤其在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無論是在理論研究還是在實際運作方面,都還處於起步階段,我國經濟形勢復雜,今年以來溫州,鄂爾多斯相繼發生的高利貸崩盤現象,充分的體現了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對於中小企業融資發展方向,應該是多學科交叉,例如將博弈論以及行為經濟學加入到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中去,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突破。
㈥ 論企業預測隨著銷售增長需要從外部籌資資金需要的原理
㈦ 如何預測企業的外部融資需求
銷售百分比法預測企業的外部融資需求:
財務預測的銷售百分比法,假設資產、負債的費用與銷售收入存在穩定的百分比關系,根據預計銷售額和相應的百分比預計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然後利用會計等式確定融資需求。具體可以根據統一的財務報表數據預計,也可以使用經過調整的用於管理的財務報表數據預計。
總額法的基本步驟(下面均使用經過調整的用於管理的財務報表數據預計)
(1)計算各項經營資產和經營負債占銷售收入的百分比(根據基期數據計算);
經營資產、經營負債相關知識見改進的財務分析體系
(2)預計各項經營資產和經營負債
各項經營資產(負債)=預計銷售收入×各項目銷售百分比
(3)計算資金總需求=預計凈經營資產合計-基期凈經營資產合計 凈負債=金融負債-金融資產
通常,籌資的優先順序是:1.動用現存的金融資產;2.增加留存收益;3.增加金融負債;4.增加股本
(4)預計可以動用的金融資產
可動用金融資產=基期金融資產-維持正常經營所必須的金融資產
(5)預計增加的留存收益
留存收益增加=預計銷售額×計劃銷售凈利率×(1-股利支付率)
(6)預計需從外部增加的資金
外部融資需要量=資金總需求量-可以動用的金融資產-留存收益增加
增加額法下預計需從外部增加的資金
=增加的經營資產-增加的經營負債-可以動用的金融資產-留存收益增加
=增加的銷售收入×經營資產銷售百分比-增加銷售收入×經營負債銷售百分比-可以動用的金融資產-預計銷售額×計劃銷售凈利率×(1-股利支付率)
由於企業要以發展求生存,銷售增長是任何企業都無法迴避的問題。企業增長的財務意義是資金增長。在銷售增長時企業往往需要補充資金,這主要是因為銷售增加通常會引起存貨和應收賬款等資產的增加。銷售增長得越多,需要的資金越多。如果假設銷售增長和融資需求之間存在正比例函數關系,則銷售額每增長1元需要追加的外部融資額稱為「外部融資額占銷售增長的百分比」,簡稱「外部融資銷售增長比」。
假設企業可動用的金融資產為0,則
外部融資銷售增長比=經營資產銷售百分比-經營負債銷售百分比-計劃銷售凈利率×[(1+銷售增長率)÷銷售增長率]×(1-股利支付率)
那麼外部融資額=外部融資銷售增長比×銷售增長
其他預測方法還有:使用回歸分析技術、通過編制現金預算預測財務需求、使用計算機進行財務預測。
㈧ 創業的融資計劃怎麼寫
創業融資計劃書怎麼寫
融資計劃書,其實是一份說服投資者的證明書。投資者通過創業計劃書認識了創業項目,除了創業計劃書外,投資者往往需要融資者出具融資計劃書,說明資金數量、資金用途、利潤分配、退出方式等等。在融資過程中,融資計劃書就顯得很重要。
編制融資計劃書的內容包括:
一、企業介紹:企業簡介,企業現狀,現有股東實力,資信程度,董事會決議。
二、項目分析:項目的基本情況,項目來歷,項目價值,項目可行性。
三、市場分析:市場容量,目標客戶,競爭定位,市場預測。
四、管理團隊:管理人員介紹,組織結構,管理優勢。
五、財務計劃:資金需求量,資金用途,財務報表。
六、融資方案的設計:
1.融資方式
2.融資期限和價格
3.風險分析
4.退出機制
七、摘要,即計劃書摘要,寫在計劃書前面。
融資計劃書的內容很多與創業計劃書雷同,但是側重點不一樣,融資計劃書要側重項目可行性分析、團隊實力、股本結構、資金數量、資金用途、利潤分配和退出方式。
特別要強調的是需要預測資本的需求量,創業者需要明確資金用途,然後估算資本需求量,相對准確預計固定資本和運營資本的數量。創業融資計劃是一個規劃未來資金運作的計劃,在計劃中需要考慮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
首先,需要估算啟動資金,啟動資金包括企業最基本的采購資金、運作資金等等,是企業前期最基本的投資。
其次,預測營業收入、營業成本和利潤。對於新創企業來說,預估營業收入是定製財務計劃和財務報表的第一步。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估計每年的營業收入。然後估算營業成本、營業費用、管理費用等。收入和成本都估算出來了,就可以估算出稅前利潤、稅後利潤、凈利潤。
最後,編制預計的財務報表。預計利潤表可以預計企業內部融資的數額,另外可以讓投資者看到企業利潤情況。預計資產負債表反映了企業需要外部融資的數額。預計現金流量表反映了流動資金運轉情況,新創企業往往會遇到資金短缺或資金鏈斷裂的問題。預計現金流量表就顯得十分重要,但是影響預計現金流量的不確定因素太多,很難准確預計現金流,創業者可以採用各種假設預計最樂觀和最悲觀的情況。
撰寫融資計劃書的五個步驟:
1.融資項目的論證。主要是指項目的可行性和項目的收益率。
2.融資途徑的選擇。你做為融資人,應該選擇成本低,融資快的融資方式。
比如說發行股票,證券,向銀行貸款,接受入伙者的投資.如果你的項目和現行的產業政策相符,可以請求政府財政支持。
3.融資的分配。所融資金應該專款專用,已保證項目實施的連續性。
4.融資的歸還。項目的實施總有個期限的控制,一旦項目的實施開始回收本金,就應該開始把所融的資金進行合理的償還。
5.融資利潤的分配。
篇二:創業融資計劃書模板
一、項目企業摘要
創業計劃書摘要,是全部計劃書的核心之所在。
*其它需要著重說明的情況或數據(可以與下文重復,本概要將作為項目摘要由投資人瀏覽)
二、業務描述
*企業的宗旨(200字左右)
*主要發展戰略目標和階段目標
*項目技術獨特性(請與同類技術比較說明)
介紹投入研究開發的人員和資金計劃及所要實現的目標,主要包括:
1、研究資金投入
2、研發人員情況
3、研發設備
4、研發產品的技術先進性及發展趨勢
三、產品與服務
*創業者必須將自己的產品或服務創意作一介紹。主要有下列內容:
1、產品的名稱、特徵及性能用途;*介紹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及對客戶的價值
2、產品的開發過程,*同樣的產品是否還沒有在市場上出現?為什麼?
3、產品處於生命周期的哪一段
4、產品的市場前景和競爭力如何
5、產品的技術改進和更新換代計劃及成本,*利潤的來源及持續營利的商業模式
*生產經營計劃。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新產品的生產經營計劃:生產產品的原料如何采購、供應商的有關情況,勞動力和雇員的情況,生產資金的安排以及廠房、土地等。
2、公司的生產技術能力
3、品質控制和質量改進能力
4、將要購置的生產設備
5、生產工藝流程
6、生產產品的經濟分析及生產過程
四、市場營銷
*介紹企業所針對的市場、營銷戰略、競爭環境、競爭優勢與不足、主要對產品的銷售金額、增長率和產品或服務所擁有的核心技術、擬投資的核心產品的總需求等,
*目標市場,應解決以下問題:
1、你的細分市場是什麼?
2、你的目標顧客群是什麼?
3、你的5年生產計劃、收入和利潤是多少?
4、你擁有多大的市場?你的目標市場份額為多大?
5、你的營銷策略是什麼?
*行業分析,應該回答以下問題:
1、該行業發展程度如何?
2、現在發展動態如何?
3、該行業的總銷售額有多少?總收入是多少?發展趨勢怎樣?
4、經濟發展對該行業的影響程度如何?
5、政府是如何影響該行業的?
6、是什麼因素決定它的發展?
7、競爭的本質是什麼?你採取什麼樣的戰略?
8、進入該行業的障礙是什麼?你將如何克服?
*競爭分析,要回答如下問題:
1、你的主要競爭對手?
2、你的競爭對手所佔的市場份額和市場策略?
3、可能出現什麼樣的新發展?
4、你的核心技術(包括專利技術擁有情況,相關技術使用情況)和產品研發的進展情況和現實物質基礎是什麼?
5、你的策略是什麼?
6、在競爭中你的發展、市場和地理位置的優勢所在?
7、你能否承受、競爭所帶來的壓力?
8、產品的價格、性能、質量在市場競爭中所具備的優勢?
*市場營銷,你的市場影響策略應該說明以下問題:
1、營銷機構和營銷隊伍
2、營銷渠道的選擇和營銷網路的建設
3、廣告策略和促銷策略
4、價格策略
5、市場滲透與開拓計劃
6、市場營銷中意外情況的應急對策
五、管理團隊
*全面介紹公司管理團隊情況,主要包括:
1、公司的管理機構,主要股東、董事、關鍵的雇員、薪金、股票期權、勞工協議、獎懲制度及各部門的構成等情況都要明晰的形式展示出來
2、要展示你公司管理團隊的戰鬥力和獨特性及與眾不同的凝聚力和團結戰斗精神
*列出企業的關鍵人物(含創建者、董事、經理和主要雇員等)
*企業共有多少全職員工(填數字)
*企業共有多少兼職員工(填數字)
*尚未有合適人選的關鍵職位?
*管理團隊優勢與不足之處?
*人才戰略與激勵制度?
*外部支持:公司聘請的法律顧問、投資顧問、投發顧問、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名稱。
六、財務預測
*財務分析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1、過去三年的歷史數據,今後三年的發展預測,主要提供過去三年現金流量表、資產負債表、損益表、以及年度的財務總結報告書
2、投資計劃:
(1)預計的風險投資數額
(2)風險企業未來的籌資資本結構如何安排
(3)獲取風險投資的抵押、擔保條件
(4)投資收益和再投資的安排
(5)風險投資者投資後雙方股權的比例安排
(6)投資資金的收支安排及財務報告編制
(7)投資者介入公司經營管理的程度
3、融資需求
創業所需要的資金額,團隊出資情況,資金需求計劃,為實現公司發展計劃所需要的資金額,資金需求的時間性,資金用途(詳細說明資金用途,並列表說明)
融資方案:公司所希望的投資人及所佔股份的說明,資金其他來源,如銀行貸段等。
*完成研發所需投入?
*達到盈虧平衡所需投入?
*達到盈虧平衡的時間?
項目實施的計劃進度及相應的資金配置、進度表。(略)
七、資本結構
*請說明你們希望尋求什麼樣的投資者?(包括投資者對行業的了解,資金上、管理上的支持程度等)
八、投資者退出方式
*股票上市:依照本創業計劃的分析,對公司上市的可能性做出分析,對上市的前提條件做出說明
*股權轉讓:投資商可以通過股權轉讓的方式收回投資
*股權回購:依照本創業計劃的分析,公司對實施股權回購計劃應向投資者說明
*利潤分紅:投資商可以通過公司利潤分紅達到收回投資的目的,按照本創業計劃的分析,公司對實施股權利潤分紅計劃應向投資者說明
九、風險分析
*企業面臨的風險及對策
詳細說明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提出有效的風險控制和防範手段,包括技術風險、市場風險、管理風險、財務風險及其他不可預見的風險
十、其它說明
*您認為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請說明為什麼投資人應該投貴企業而不是別的企業?
*關於項目承擔團隊的主要負責人或公司總經理詳細的個人簡歷及證明人。
*媒介關於產品的報道;公司產品的樣品、圖片及說明;有關公司及產品的其它資料。
*創業計劃書內容真實性承諾。
篇三: 聖美嘉融資計劃書簡略圖
第一節 聖美嘉酒庄基本情況及未來一年發展戰略
公司基本情況
聖美嘉酒庄向紅酒PE公司廣泛募資,資金額度擬不少於三千 萬,以擴大公司在海外紅酒市場的收購能力
具體募資計劃
第二節 紅酒及市場分析
一、公司產品、特點及優勢
二、行業和市場
三、公司的獨特性和市場競爭力
四、競爭對手的優勢及劣勢
第三節 融資需求和財務預測
一、公司目前的財務狀況和資本結構
二、融資需求
三、財務分析匯總表
四、財務分析
第四節 公司運營和管理
一、公司發展戰略
二、公司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
三、人力資源規劃
四、軟體開發管理
五、市場策略
六、外部支持
七、資本運營
第五節 投資方的介入和退出
一、投資建議
二、投資方在公司經營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資本退出
第六節 風險及對策
一、風險
二、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