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民營企業融資困境外文文獻

民營企業融資困境外文文獻

發布時間:2022-04-23 05:05:45

① 急求關於中小企業融資的外文參考文獻

研究中小企業融資要參考的英文文獻
英文圖書和期刊類文獻:

[1]Allen N.Berger,Gregory F.Udell,「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Finance,」Journal of Business,Vol.68,no.3.(1995),pp.351-381.

[2]Aghion,P.,Incomplete contracts approach to financial contracting,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1992,Vol.59,p473-494.

[3]Albertode,M.&JulioPindado.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new evidence

from Spanish Panel data[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1,(7):77-99.

[4]A.N.Berger,N.H.Miller,M.A.Petersen,R.G.Rajan,J.C.Stein,2001,「Does

Function Follow Organizational Form?Evidence from the Lending Practices of

Large and Small Banks」,Board of Governors of Federal Reserve System

Working Paper.

[5]Azam,J.P.,B.Biais,M.Dia and C.Mauriel.Informal and Formal Credit Markets

and Credit Rationing in Cote D』Ivoire,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2001,17(4),520-532.

[6]Bernanke,B.S.,M.Gerler.Inside the Black Box:The Credit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27-48.

[7]Barbosa,E.&Moraes,C.,Determinants of the Firm』s Capital Structure:the

Case of the Very Small Enterprises,Working Paper from Econpapers,2003,

366-358。

[8]Barton,S.L.&Gordon,P.J.Corporate strategy and capital structur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8,9:623-632.

[9]Baxter,N.D.&Cragg,J.G.Corporate choice among long-term financing

instrument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0,(52):225-235.

[10]Berger,A.N.,Udell,G.F.,RelationshipLending andLinesof Credit in Small

Firm Finance[J],Journal ofBusiness,1995,68,351—382.

[11]Berger,A.N.,Udell,and G.F.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

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s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8,22(6):613-673.137

[12]Berger and Udell,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J],Economic

Journal,2002,112(447)L:32-53.

[13]Booth,Laurence,Varouj Aivazian,Asli Demirguckunt&Vojislav Maksimovie.

Capital structur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Finance,2001,

(56):87-130.

[14]Bradley,M.,Jarrell,G.A.,&Kim,E.H.On the existence of an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Finance,1984,(39):857-880.

[15]Brander,J.A.&Lewis,T.R.Oligopoly and financial structure:the limited

liability effec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956-970.

[16]Chang Chun.Capital structure as optimal contract[J].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1999,(10):363-385.

[17]Cole,R·A·,Goldberg,L·G·&White,L·J·Cookie-cutter versus character:The

micro structure of small business lending by large and small banks[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004,39,pp227-251.

[18]Collins,J.M.&Sekely,W.S.The relationship of headquarters country and

instry classification to financial structure[J].Financial Management,1983,

(3):45-51.

[19]David F.Scott,John D.Martin.Instry Influence on Financial Structure[J].

Financila Management,Spring,1975,67-73.

[20]DeAngelo,H.&Masulis,R.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 in corporate and Personal

Taxation.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0,(8):3-29.

[21]Durand,David,1952,Cost of Debt and Equity Funds for Business:Trends and

Problems of Measurement,Conference on Research in Business Financ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New York,p215-247.

[22]Eli Schwartz and J Richard Aronson.1967.Some Surrogate Evidence in

Support of the Concept of Optimal Financial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e.

22(1):10-18.

[23]Enunza,VR.Determinants of financial structure in the central American

common market[J].Financial Management,1979,(3):72-77.

[24]Fama,E.&Jensen,M.C.Ageney Problem and resial claim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26):327-349.

[25]Frank M.Z.,GoyalV.K.Testing the Pecking Order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138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67:217-248,2003.

[26]Gilson,S.Tansaction cost and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evidences from

financially distressed firms[J].Journal of finance,1997,(52):161-195.

[27]Grossman,S.&Hart,O.Corporate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managerial in

incentives[J].In McCall,J.Ed.The economic of information uncertaint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107-137.

[28]Hall,G.,Hutchinson,P.&Michaelas,N.Instry effects on the determinants

of unquoted SMEs』capital struc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Economics

of Business,2000,(7):297-312.

[29]Harris,M.&Raviv,A.The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e,

1991,(46):297-355.

[30]Jensen,M.&Meckling,W.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 and capital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

3(l):305-360.

[31]Jordan,J.,Lowe,J.&Taylor,P.Strategy and financial policy in UK small firms

[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1998,(25):1-27.

[32]Jose Lopez-Gracia&Cristina Aybar-Arias.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the

financial behavior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companie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0,14(l):55-63.

[33]Kane,A.,Marcus,A.J.&McDonald,R.L.How big is the tax advantage to

debt[J].Journal of Finance,1984,(39):841-853.

[34]Kester C W.Capital and ownership structure:A comparison of United States

and Japanese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s[J].FinancialManagement,1986(15):

5-16.

[35]Kim W S,Sorensen E H.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the agency costs of debt in

corporate debt policy[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86,

21:131-144.

[36]Lee Remmers.Instry and Size as Debt Ratio Determinants in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ly[J].Financial Management,summer.,2002(5),67-78.

[37]Long,M.&Maltiz,L.The investment-financing nexus:some empirical

evidence[J].Midland Corporate Finance Journal,1985,(3):53-59.

[38]Marsh,P.The choice between equity and debt:an empirical study[J].Journal of

Finance,1982,(37):121-144.139

[39]Mcmillan,J.,Woodruff,C.Interfirm Relationships and Informal Credit in

Vietnam[J].Qua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114(4):1285-1320.

[40]Mian,S.,and C.W...Smith.Accounts Receivable Management Policy:Theory

and Evidence,Journal of Finance,1992,47:169-200.

[41]Ming fang Li&Roy L.S.Environmental dynamism,capital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an empirical test[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alysis,2002,(10):169-179.

[42]Modigliani,F.&Miller,M.H.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8(58),261-297.

[43]Mreton H.Miller.Debt&Taxes.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XXXII,No.2,

May 1977,pp.261~275.

[44]Myers,S.C.,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5,1977,146-75.

[45]Myers,S.The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J].Journal of Finance,1984,

39(3):575-592..

[46]Myers,S.&Majlu,N.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13(l):187-221.

[47]Ng,Chee k.,J.K.Smith,R.I.Smith.Evidence on the Determinants of Credit

Terms Used in Interfirm Trade[J].Journal of Finance,1999,(54);1109-1129.

[48]Petersen,M.A.and R.G.Rajan.The Benefits of Lending Relationships:

Evidence from Small Business Data,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4,XLIX,3-37.

[49]Petersen,M.A.and R.G.Rajan.Trade Credit:Theories and Evidence,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7,Vol.10.No 3,661-691.

[50]Piero Sraffa.The Works and Correspondence ofDavid Ricardo:Volume 1[M].

Cambridge:AtThe University Press,1951.

[51]Rajan,R.G.&Zingales,L.What do we known about capital structure?Some

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 data[J].Journal of Finance,1995,(l):1421-1461.

[52]RobertM Bowen,et al,1982,Evidence on The Existence and Determinants of

Inter-Instry Differences in Leverage[J].Financial Management.Winter:

10-20.

[53]Ross.The determination of financial structure:The incentive signaling

approach,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7,Vol.8,p23-40.[54]Saring,Oded H...Bargaining with a Corporation and the Capital Structure of

Bargaining Firm[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17).

[55]Scott,J.H.Bankruptcy,secured debt and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e,1977,(32):1-19.

[56]Smith,C.W.,andR.L.Watts,The Investment opportunity set and corporate

financing,dividend and compensation Polic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3,1992,20-27

[57]Stiglitz,J.&Weiss,A.Credit rationing in the market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3(3):393-409.

[58]Stultz R.Managerial discretion and optimal financing policies[J].Journal

ofFinancialEconomics,1990,(26):3-27.

[59]Taggart,R.A.A model of corporate financing decisions[J].Journal of Finance,

1977,(32):1467-1484.

[60]Taub,A.J.Determinants of the firm』s capital structure[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5,(57):410-416.

[61]Titman,S.The effect of capital structure on a firm,liquidation

decis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13):137-151.

[62]Titman,S.&Wessels,R.The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J].Journal

of Finance,1988,(43):1-19.

[63]Wald,J.K.How firm characteristics affect capital structure: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1999,(22):161-187.

[64]Willamson,O.Corporate fin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88,43(3):567-591.

[65]William D.Bradford Creating Government Financing Programs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China[J].2004,234-245.

② 求與「民營企業融資難」或「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外文期刊一篇!

據第六次全國私營企業抽樣調查公布的數據顯示,從1993年到2003年,我國私營企業數量從23.79萬戶增加至300.55萬戶,增長了13倍多,年均增長28.89%;注冊資本從681億元增至35305億元,增長了52倍,年均增長48.41%;從業人員則從373萬人增至4299萬人,增長了近12倍,年均增長27.72%。

毋庸置疑,在民營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也面臨著較多的問題,融資難就是其中一個突出問題。雖然,在中央的關心、支持下,融資難的問題正在逐步得到緩解,但融資渠道不暢、融資渠道狹窄,仍然是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我國民營企業融資的現狀

我國的民營企業以勞動密集型、低技術的行業為主,僅製造業、批發零售餐飲業就集中了民營企業的75%。絕大多數民營企業無論是在其初創期,還是發展期,主要是依靠自我積累、自我籌資發展起來的。但是,由於這些企業管理水平低、生產規模小、創利能力弱,要進一步發展,仍受到資金嚴重不足的制約。民營企業有著巨大的資金需求,然而,從銀行所得到的貸款,尚不足銀行貸款總量的2%;通過發行股票融資的民營企業在我國證券市場的上市公司中約只佔9%左右,這里還不包括那些以較高昂的代價購買別的上市公司的股份而曲線上市的;在債券市場上佔有的份額則幾乎為零。民營企業的融資難,突出表現為中小企業難、中西部地區難、小城鎮難,而這又恰恰是我們經濟發展需要加大支持力度的重要環節。

應當看到,中央有關部門和不少地方政府為了解決民營經濟融資難的問題,下了很大的力氣,也出台了一些具體政策措施,如,組建民營股份制銀行和地方商業銀行、鼓勵和支持四大商業銀行,增加對民營經濟貸款、建立擔保體系、建設風險投資體系等等。但是,從實施效果來看,這些措施還沒有使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因為,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表面上看是反映渠道狹窄,而深層次的原因則是體制和制度問題。

二、我國民營企業融資難的成因分析

1、從體制上看。當前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對民營企業的「歧視」現象。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和傳統意識的影響,金融部門對非公有制企業尚不能一視同仁,受各種條件制約,諸如有的怕出現問題受到牽連。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擁有全國70%以上的信貸資金,在信貸市場上處於壟斷地位,原本是民營企業尋求信貸支持的主要來源之一,但由於國有商業銀行一直受處在行政過分干預的准財政運作體制的約束,導致其對民營企業的「歧視」現象。許多地方反映,對同樣數額的不良貸款,貸款對象如果是國有企業,銀行工作人員可以不承擔或少承擔責任,如果是私營企業就可能被有關領導機構甚至司法機關予以追究。出於對貸款責任的考慮,不少銀行員工寧肯少貸或不貸給民營企業,盡量限制對民營企業的貸款數額。其貸款手續之繁雜,抵押條件之苛刻,對抵押品要求之嚴,抵押率之低,遠遠超過國有企業,使不少民營企業望而卻步,當民營企業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不得不去貸款時,也往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白白地錯過了寶貴的商機。在國家有關政策上也殘留著「缺陷」,急需調整完善。例如,國有企業並購重組時,許多不良資產可以通過剝離、核銷、掛賬、停息等辦法處置,外資企業將部分利潤投資可在稅收上減免,而私營企業卻不能享有同等待遇。此外,民營企業也無法享受開發區企業應有的政策優惠等等。這種政策性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民營企業融資渠道的拓展。

2、從制度上來看。(1)擔保公司和各類基金制度還未完善。民營企業信用貸款因擔保問題尚未解決而難以運作;抵押貸款因市區多數民營企業未能解決房產、土地等相關證件而被擱置。抵押擔保落實難是當前民營企業融資、特別是申請金融機構貸款過程遇到的最大難題之一。(2)銀行為民營企業服務嚴重不足。盡管中央銀行的信貸政策鼓勵商業銀行增加對中小企業的貸款,但各商業銀行從自身經濟利益考慮,往往集中力量抓大客戶,樂於「大宗批發」,而對額度小、頻率高的民營企業貸款缺少興趣,由此導致民營企業貸款明顯不足。這里分析的不僅是服務意識差,而更重要的是制度引致的問題。各區縣專業銀行大都無權審批固定資產投資貸款,對流動資金貸款也有嚴格限制,這些限制難以適應遍布各地的民營企業的金融服務需要。此外還缺少對國有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的考核,缺少專門從事中小企業貸款的金融機構。(3)融資渠道狹窄。目前我國資本市場整體發展不夠,尤其是為中小企業融資的創業板在深圳上市僅一年左右,目前我國證券市場十分蕭條,使得中小企業發行債券、股票相當困難。

3、從民營企業自身來看。民營企業一般規模較小,資金匱乏,而且償債能力弱;加上經營觀念和管理模式的相對落後,財產抵押實力不足,沒有完整的、令人信服的信用記錄,缺乏信用基礎,加大了銀行投資民營企業的風險,縮小了民營企業的融資范圍。這些問題均需要我們作進一步深入研究。

民營企業之所以不容易融到資金,從主觀方面看可能有三個原因:一是相當一部分民營企業沒有按照規定建立賬目,即使有賬目也是比較混亂,漏洞甚多,經不起檢查,因此金融機構不願貸款給它們,它們自己也難以通過直接融資方式融資;二是不少民營企業由於抵押物不足,無法從金融機構那裡借到錢;三是有些民營企業信用信息不明,信用記錄不清楚。正是上述主觀原因使民營企業融資困難,它們往往只能依靠自我積累、慢慢「滾雪球」,或者通過非正式渠道融資。

再從客觀方面進行分析,民營企業融資難有五個原因:一是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從縣以下領域退出,縣以下的金融服務范圍縮小;二是即使是縣城和縣以上的城市,由於國有商業銀行資金實行統一運籌的策略,資金重點投向發達地區和優勢行業,以致欠發達地區和一般行業的民營企業難以得到貸款;三是缺乏有效的信貸擔保機構;四是民間金融機構、地下金融沒有被引導浮出水面,難以通過正當渠道發揮作用;五是商業銀行實行嚴格的貸款責任追究制,而且貸款工作中又缺乏一定的激勵機制,從而信貸人員認為向民營企業放貸責任巨大,寧肯慎之又慎,而不願意冒這樣的風險。

當前應針對民營企業融資的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兩個方面採取措施,力求盡快地暢通民營企業融資渠道,提出以下七條建議:

——盡快建立專為民營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小型商業銀行,解決民營經濟發展中的融資難問題;中小型商業銀行的建立,要依靠民間資本的參股,尤其要吸納游離於金融體系外的民間資本。這也有助於使民間資本從「體外循環」轉入「體內循環」。

——現有商業銀行(包括尚未改制的和正在進行改制的商業銀行)在調整業務結構的過程中,對大額貸款業務和小額貸款業務分別制定規劃和分別核算,即對小額貸款業務另行制定規劃和單獨核算,避免貸款部門因擔心小額貸款的成本高而予以放棄。此外,商業銀行應制定符合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特點的信貸管理和風險控制的制度,以便提高工作效率。最近,銀監會發布了《銀行開展小企業貸款指導意見》,在貸款發放方面作了改進,包括對銀行業績考核辦法也作了修改,這是有積極作用的。

——對有條件發展企業債券的民營企業,要積極引導和扶持。目前,可以在各省市選擇一些管理制度完善和盈利的民營企業進行試點。對於個別盈利現狀雖然一般但確有發展前途和盈利前景良好的民營企業,也可以列入試點范圍。企業債券不一定都要中長期的,短期債券可能更加適用。

——在上市方面,應當堅持對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或國家控股企業一視同仁的政策。要重點推動達到一定規模的高科技行業的、符合上市條件的民營企業上市融資,包括海外上市、買殼上市等多種模式。在這里,應當注意的一個問題是,上市必須是民營企業自願的,在上市決策方面必須充分尊重民營企業自身的意見。

——積極發展各類有助於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型民營企業融資的信用擔保機構。包括:由企業集資聯合建立商業性的擔保公司,主要接受民營企業的財產抵押而替它們擔保;政府撥款設立的非營利性擔保公司;專業協會之類的民間組織集資成立互助擔保基金;企業集資聯合建立的互助擔保基金。此外,還有必要建立民營企業信用再擔保機構。

——加強企業信用體系的建設。各省市可以建立統一的企業信用信息中心,收集、匯總稅務、海關、金融、社保、治安、司法等系統的企業信用信息,記錄企業納稅情況、信貸記錄、合同履約率、遵守法律等情況,供社會查詢,以增加企業信用信息的透明度。同時,應當完善企業信用評價制度和評價機制,由信用評估機構全面實施企業的信用評價,規范各類信用中介機構的設立和發展。

——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民營企業融資領域。在「2005中國宏觀經濟走勢與產業發展高層論壇」上,央行副行長吳曉靈說,我國民營融資規模為9500億元。另據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定點觀察的數據,全國農戶戶均借款來源中,來自銀行和信用社的貸款只佔26%,而來自私人的貸款則佔71%。可見,民間資本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現在要研究的是如何引導民間資本為民營企業的融資更好地發揮作用。設想如下:其一,使民間資本作為資本金注入民營企業;其二,使民營資本能組成金融機構或建立投資基金,解決民營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央行准備在一些地區試行的建立「只貸不存」的民間金融機構的意見,是有積極意義的。今後,如果這些金融機構確有效率而且信用很好,未嘗不可以發展為民營的商業銀行,既存也貸;其三,使民間原來就已存在的互助性的融資形式(如標會、同鄉會、互助會等)繼續存在並發揮作用。

最後應當強調,民營企業素質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這也是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的措施之一。例如,民營企業要建立健全會計核算制度,如實編制財務報表,依法報送統計信息。民營企業的出資人和經營管理人員都應當增強法律觀念、誠信意識和社會公德,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又如,相當一部分民營企業的產權並不是十分清晰的。有些因長期掛靠在某一個國有企業或集體企業中,甚至掛靠於某一個事業單位,以致產權不清晰。也有些家族制企業,家族主要成員對企業擁有的產權不清晰,導致內部糾紛,從而影響了企業的經營。因此,即使是家族制企業,產權也應當清晰,應當明細化。再如,民營企業不能靠不正當手段來獲取貸款。在一些地方曾發生這樣的現象,即民營企業為了得到銀行的貸款,不惜以各種不正當手段拉攏和賄賂銀行工作人員,結果把銀行工作人員拉下水,也使其他民營企業的融資受到影響而更加困難。民營企業一定要切記這方面的經驗教訓。

③ 中英文對照關於中小企業融資問題與對策的外國文獻

中小企業是與所處行業的大企業相比人員規模、資產規模與經營規模都比較小的經濟單位。
不同國家、不同經濟發展的階段、不同行業對其界定的標准不盡相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動態變化。各國一般從質和量兩個方面對中小企業進行定義,質的指標主要包括企業的組織形式、融資方式及所處行業地位等,量的指標則主要包括雇員人數、實收資本、資產總值等。量的指標較質的指標更為直觀,數據選取容易,大多數國家都以量的標准進行劃分,如美國國會2001年出台的《美國小企業法》對中小企業的界定標准為雇員人數不超過500人,英國、歐盟等在採取量的指標的同時,也以質的指標作為輔助。
世界各國和地區中小企業劃分標准:
美國:雇員人數不超過500人
英國:質的規定:市場份額較小;所有者親自管理;企業獨立經營。
量的指標:小製造業:從業人員在200人以下
小建築業、礦業:從業人員在25人以下
小零售業:年銷售收入在18.5萬英鎊以下
小批發業:年銷售收入在73萬英鎊以下
歐盟:雇員人數在250人以下且年產值不超過4000萬埃居、或者資占年度負債總額不超過2700萬埃居、且不被一個或幾個大企業持有25%以上的股權。其中:雇員少於50人、年產值不超過700萬埃居,或者資產年度負債總額不超過500萬埃居,並且有獨立法人地位的企業。
日本:製造業:從業人員300人以下或資本額3億日元以下
批發業:從業人員100人以下或資本額1億日元以下
零售業:從業人員50人以下或資本額5000萬日元以下
服務業:從業人員100人以下或資本額5000萬日元以下
我國目前對中小企業的劃分標准為2003年國家經貿委、國家計委、財政部、國家統計局研究制訂的《中小企業標准暫行規定》,國家統計部門據此制訂大中小型企業的統計分類。
我國中小企業最新劃分標准
根據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於2002年6月29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的精神,原國家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原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財政部、國家統計局於2003年2月19日發布了《關於印發中小企業標准暫行規定的通知》(國經貿中小企〔2003〕143號),對主要行業的中小企業的標准作出了明確的界定。該標準是根據企業職工人數、銷售額、資產總額等指標,結合行業特點制定的。按照《通知》的規定,不同行業的中小企業應該按照以下標准認定:
工業,中小型企業須符合以下條件:職工人數2000 人以下,或銷售額30000 萬元以下,或資產總額為40000 萬元以下。其中,中型企業須同時滿足職工人數300 人及以上,銷售額3000 萬元及以上,資產總額4000 萬元及以上;其餘為小型企業。
建築業,中小型企業須符合以下條件:職工人數3000 人以下,或銷售額30000 萬元以下,或資產總額40000 萬元以下。其中,中型企業須同時滿足職工人數600 人及以上,銷售額3000 萬元及以上,資產總額4000 萬元及以上;其餘為小型企業。
批發和零售業,零售業中小型企業須符合以下條件:職工人500 人以下,或銷售額15000 萬元以下。其中,中型企業須同時滿足職工人數100 人及以上,銷售額1000 萬元及以上;其餘為小型企業。
批發業中小型企業須符合以下條件:職工人數200 人以下,或銷售額30000 萬元以下。其中,中型企業須同時滿足職工人數100 人及以上,銷售額3000 萬元及以上;其餘為小型企業。
交通運輸和郵政業,交通運輸業中小型企業須符合以下條件:職工人數3000 人以下,或銷售額30000 萬元以下。其中,中型企業須同時滿足職工人數500 人及以上,銷售額3000 萬元及以上;其餘為小型企業。郵政業中小型企業須符合以下條件:職工人數1000 人以下,或銷售額30000 萬元以下。其中,中型企業須同時滿足職工人數400 人及以上,銷售額3000 萬元及以上;其餘為小型企業。
不同國家、不同經濟發展的階段、不同行業對其界定的標准不盡相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動態變化。各國一般從質和量兩個方面對中小企業進行定義,質的指標主要包括企業的組織形式、融資方式及所處行業地位等,量的指標則主要包括雇員人數、實收資本、資產總值等。量的指標較質的指標更為直觀,數據選取容易,大多數國家都以量的標准進行劃分,如美國國會2001年出台的《美國小企業法》對中小企業的界定標准為雇員人數不超過500人,英國、歐盟等在採取量的指標的同時,也以質的指標作為輔助。
住宿和餐飲業,中小型企業須符合以下條件:職工人數800 人以下,或銷售額15000 萬元以下。其中,中型企業須同時滿足職工人數400 人及以上,銷售額3000 萬元及以上;其餘為小型企業。
「職工人數」以現行統計制度中的年末從業人員數代替;「工業企業的銷售額」以現行統計制度中的年產品銷售收入代替;「建築業企業的銷售額會計科目」以現行統計制度中的年工程結算收入代替;「批發和零售業的銷售額」 以現行統計制度中的年銷售額代替;「交通運輸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企業的銷售額」以現行統計制度中的年營業收入代替;「資
產總額」 以現行統計制度中的資產合計代替。規定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各類所有制和各種組織形式的企
業,職工人數800 人以下。企業是與所處行業的大企業相比人員規模、資產規模與經營規模都比較小的經濟單位。
中小企業財務困境的現狀或者表現
隨著招商引資力度進一步加大和民營經濟的迅猛發展,中小企業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涌現,2003年海安國稅新增納稅人1842戶,比上年同期增長47 %.2004年縣政府下達民營企業發展目標,要求新發展個體私營企業 9250戶。不斷增加的中小企業一方面增加了稅源,另一方面也對基層稅收管理帶來很大的挑戰。最近,在進行納稅評估、一般納稅人復檢等工作時事,對中小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抽樣調查,其結果不盡如意,提高中小企業財務核算水平、加強財務管理已刻不容緩。 Which are small and medium-sized instries and large enterprises compared to staff size, asset size and management are relatively small economic units.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s, in different sectors to define their standards vary, and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ynamic change. States generally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spects of the definition of SMEs, the main qualitative indicators, including business forms of organization, financing methods and the status of where the instry, the volume indicators are mainly the number of employees, paid-up capital, total assets and so on. Volume of more qualitative indicators of indicators more intuitive, easy data selection, the majority of countries have divided the volume of standards, such as the U.S. Congress in 2001 introced the "United States Small Business Act" for SMEs to define standards for the number of employees does not exceed 500 people, the United Kingdom, the European Union, taking the volume of indicators, but also to qualitative indicators as a supplement.
Small and medium-siz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regional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United States: the number of employees not more than 500 people
Britain: a qualitative states: smaller market share; owners personally management; enterprises operating independently.
Volume indicators: a small manufacturing: 200 people employed in the following
Small construction, mining: 25 people employed in the following
Small retail: Sales revenue was £ 185,000 in the following
Small wholesale instry: Sales revenue was £ 730,000 in the following
EU: the number of employees in the following 250 people and an annual output value is not more than 40 million ECU, or the annual funding total liabilities are not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27 million ECU, and do not be one or a few large companies holding more than 25% stake. One of: less than 50 employees, annual output value of not more than 7 million ECU or an annual total liabilities assets not more than five million ECU, and have independent legal status of enterprises.
Japan: Manufacturing: 300 employees or capital below the amount of ¥ 300,000,000
Wholesale instry: 100 employees or capital below the amount of ¥ 100,000,000 following
Retail: 50 employees or capital below the amount of ¥ 50,000,000
Services: 100 employees or capital below the amount of ¥ 50,000,000 following
China's current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for the 2003 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Commission, the State Planning Commission, Ministry of Financ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to study the formulation of the "Provisional Regulations on small and medium-sized standards," which national statistical offices to develop the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small, medium and large enterprises.
China's latest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According to the Nin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meeting of 28th June 29, 2002 throug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ME Promotion Law," the spirit of the former State Economic and Trade Commission at home, the former State Development Planning Commission, Ministry of Financ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in February 19, 2003 issued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standards regarding the issuance of the notice required under the temporary" (economic and trade SMEs 〔2003〕 No. 143), the main criteria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instries has made a specific defined. The standard is based on the number of enterprise employees, sales, total assets, such as indicator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ed instr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otice" provisions of the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different sectors should be ident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llowing criteria:
Instry,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have to comply with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number of employees in 2000 the following people, or sales below 300 million yuan, or total assets of 400 million yuan for the following. Among them, the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ave to satisfy the needs of workers at the same time the number of people and over 300 sales and over 30 million yuan, with total assets of 40 million yuan and above; the rest for small businesses.
The construction instry,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have to comply with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number of employees 3000 people following, or sales below 300 million yuan, or total assets of 400 million yuan the following. Among them, the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ave to satisfy the needs of workers at the same time the number of people and over 600 sales and over 30 million yuan, with total assets of 40 million yuan and above; the rest for small businesses.
Wholesale and retail trade, small and medium-sized retail enterprises have to comply with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500 or fewer workers, or sales of 150 million yuan the following. Among them, the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ave to satisfy the needs of workers at the same time the number of people and over 100 sales and over 1000萬元; the rest for small businesses.
Wholesale trade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have to comply with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200 or fewer employees, or sales of 300 million yuan the following. Among them, the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ave to satisfy the needs of workers at the same time the number of people and over 100 sales and over 30 million yuan; the rest for small businesses.
Transportation and postal service, transport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have to comply with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number of employees 3000 people following, or sales of 300 million yuan the following. Among them, the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ave to satisfy the needs of workers at the same time the number of people and over 500 sales and over 30 million yuan; the rest for small businesses. Post instry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have to comply with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number of employees 1000 people following, or sales of 300 million yuan the following. Among them, the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ave to satisfy the needs of workers at the same time the number of people and over 400 sales and over 30 million yuan; the rest for small businesses.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s, in different sectors to define their standards vary, and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ynamic change. States generally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spects of the definition of SMEs, the main qualitative indicators, including business forms of organization, financing methods and the status of where the instry, the volume indicators are mainly the number of employees, paid-up capital, total assets and so on. Volume of more qualitative indicators of indicators more intuitive, easy data selection, the majority of countries have divided the volume of standards, such as the U.S. Congress in 2001 introced the "United States Small Business Act" for SMEs to define standards for the number of employees does not exceed 500 people, the United Kingdom, the European Union, taking the volume of indicators, but also to qualitative indicators as a supplement.
Accommodation and catering instry,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have to comply with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800 or fewer employees, or sales of 150 million yuan the following. Among them, the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ave to satisfy the needs of workers at the same time the number of people and over 400 sales and over 30 million yuan; the rest for small businesses.
"Employees" to the existing statistical system of the end of a few employees in lieu of; "sales of instrial enterprises" to the existing statistical system in lieu of annual sales revenu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sales accounts" to the existing statistical system annual income in lieu of clearing works; "wholesale and retail sales" to the existing statistical system in lieu of annual sales; "transport and postal service, accommodation and catering instry sales enterprise" to the existing statistical system of the year operating income in lieu of; "funding
The total proction "to the existing statistical system in lieu of total assets. Shall apply to the terri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stablished by law and various organizations of various ownership forms of enterprises
Instry, number of employees below 800 people. Enterprises which are instries with large enterprises compared to staff size, asset size and management are relatively small economic units.
The status of the financial pligh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or the performance of
With the investment was further enlarged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conomy,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such as the continuing mushrooming, MSC 2003, National Tax Added taxpayers 1842, more than 47 percent year-on-year growth in the county government issued .2004 privat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goals requiring new development of indivial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9250. Increasing number of SMEs on the one hand, an increase of tax sourc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grass-roots tax management a great challenge. Recently, ring the tax assessment, the general taxpayer, such as job review current events,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to conct a sample survey, the results are not smug, improve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for SMEs to strengthen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no time to lose.

④ 關於 中小企業融資難相關 的 外文著作或者文獻。。

SME financing in the UK and inChina: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作者Javed Hussain, Cindy Millman and Harry Matlay UCE Business School, Birmingham, UK
我也是今年的畢業生 我覺得這個還可以 你要看的話 可以把他全選中 用有道詞典翻譯下 節選就可以了

⑤ 急求有關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外文文獻

提供一些有關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外文文獻,供寫作參考。

[1] Allen N Berger, Gregory F Udell. 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The Role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Financial Growth Cycl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8, (22) .
[2] Modigliani, F, and Miller, M. h. 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e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8, (6) :261-297 .
[3] Mallick, R,&Chakrabotty, A. Credit gap in small business: Some New Evidence[J] .Working Paper from Econpapers. 2002, .
[4] OECD. A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Financing of Dynamic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in Turkey .2005,7, (7) .
[5] Peterson, M,Rajan, R.G. The Benefits of firmcreditor relationship: Evidence from small business data .Journal of Finance, 1994, (49) :3-37 .
[6] SBA. White Paper of 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1998-2000) .the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
[7] Kane,E.J. Accelerating infl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the decreasing effectiveness of banking regulation .The Journal of Finance36,355-367. 1981, .
[8] Goss D. Small Business and Society .Routledge. 1991, .
[9] Samuelson L. Evolutionary Games and Equilibrium Selec-tion[M] .1997, .

⑥ 有關「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及對策」的英文文獻、雜志、或期刊名

你好!中國欣業問問解答團隊很高興為您解答!此答案引自網路: 建議看一下: http://..com/question/98953036.html Commercial Financing Solutions - Think Outside The Bank July,2007 by Stephen Bush Commercial financing borrowers are likely to feel that a traditional bank is their best source for business financing. However, because most traditional banks focus on a small number of established instries, non-traditional (non-bank) and non-local commercial lenders should be considered for most commercial financing situations. Therefore the recommended commercial financing strategy (a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is to Think Outside the Bank」. There are several commercial financing situations in which commercial borrowers will frequently find that non-traditional commercial lenders are better positioned to provide terms that are more advantageous to the commercial borrower: (1) Business cash advance and credit card factoring programs; (2) commercial mortgage loans; and (3) credit card processing programs. In some cases a traditional bank will offer to provide commercial financing but will attach excessively stringent terms and covenants. In other cases a traditional bank will decline the commercial financing outright, perhaps because they do not even provide business financing to the commercial borrower』s particular instry. In either case, the commercial borrower is likely to benefit by Thinking Outside the Bank」. As I noted in an earlier commercial financing article, in many non-competitive business financing situations it is not unusual for a local traditional bank to impose harsher commercial financing terms than would typically be seen in a more competitive business financing market. Such traditional banks routinely take advantage of a relative lack of other commercial lenders in their local market. An appropriate response by commercial borrowers is to seek out non-bank commercial financing options. It is neither necessary nor wise for commercial borrowers to depend only upon local traditional banks for commercial financing solutions. For most commercial financing situations, a non-local and non-bank commercial lender is likely to provide improved business financing terms because they are accustomed to competing aggressively with other commercial lenders. COMMERCIAL FINANCING EXAMPLE ONE - THINK OUTSIDE THE BANK Business Cash Advance and Credit Card Receivables Programs Most businesses that accept credit cards in their business will qualify for a business cash advance with their credit card receivables. Traditional banks will typically be very poor candidates to consider if a business needs assistance with credit card factoring and business cash advances. Because even thriving businesses frequently need more cash than they can borrow from a bank, it can be of critical importance for a business to Think Outside the Bank」 and locate non-traditional lenders to assist with this commercial financing need. COMMERCIAL FINANCING EXAMPLE TWO - THINK OUTSIDE THE BANK Commercial Mortgage Loans Two of the most common commercial financing difficulties experienced by commercial borrowers can be avoided if they Think Outside the Bank」. The first commercial financing situation is the prevailing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banks to avoid most special purpose properties (such as funeral homes and churches). The second commercial financing situation is the typical practice of most commercial banks to attach balloon and/or recall provisions to their commercial loans (which means that the bank can require early repayment of the commercial loan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Both of these undesirable commercial financing situations can usually and easily be avoided by considering a non-traditional and non-bank lender. COMMERCIAL FINANCING EXAMPLE THREE - THINK OUTSIDE THE BANK Credit Card Processing Programs The choice of an appropriate credit card processing service can be instrumental in improving the profitability of businesses with a high volume of credit card activity. The analysis of credit card processing providers can be effectively combined with the credit card factoring and credit card receivables process described above. In assessing a business cash advance program, it is frequently possible to simultaneously arrange for a substantial improvement in the merchant』s credit card processing program. Because traditional banks are usually not competitive in providing assistance with credit card factoring, it is equally likely that a non-traditional lender will be the primary source of effective and competitive help with credit card processing. A closing commercial financing thought: I have written an earlier commercial financing article about commercial lenders to avoid.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re are in fact both traditional and non-traditional (non-bank) lenders which should be avoided. So when commercial borrowers Think Outside the Bank」, it is still of critical importance that they are prepared to avoid a wide variety of problematic non-traditional commercial lenders in their search for viable commercial financing, especially when it involves business cash advance (credit card receivables and credit card factoring) programs, credit card processing services and commercial real estate financing. 商業融資解決方案-比如銀行外 2007年7月由Stephen布希 商業融資的借款人可能會認為,傳統的銀行是他們的最佳來源的商業融資。然而,由於大多數傳統銀行側重於少數設立工業,非傳統(非銀行)和非本地商業銀行應考慮大多數商業融資的情況。因此,建議商業融資戰略(如本文中討論)是跳出本行「 。 有幾個商業融資情況下,商業借款人常常發現,非傳統的商業銀行將能夠更好地提供的條件更有利的商業借款人: ( 1 )商業透支現金和信用卡保理業務程序; ( 2 )商業按揭貸款;和( 3 )信用卡處理程序。在某些情況下,傳統的銀行將提供商業融資,但附加條件過於嚴格和盟約。在其他情況下,傳統的銀行將下降徹底的商業融資,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甚至不提供商業融資,商業借款人的特定行業。在這兩種情況下,商業借款人可能會受益於銀行外思考「 。 正如我在較早的商業融資的文章,在許多非競爭企業融資情況下,它並沒有什麼不尋常的地方傳統的銀行實行更加嚴厲的商業融資條件比通常被視為在一個更具競爭力的企業融資市場。這種傳統的銀行通常利用相對缺乏其他商業銀行在其當地市場。作出適當的反應是由商業借款人尋求非銀行的商業融資方案。這是既無必要,也明智的商業借款取決於只有在當地傳統的商業銀行融資解決方案。對於大多數商業融資的情況下,非本地和非銀行的商業銀行有可能提供更好的企業融資條件,因為他們所熟悉的競爭積極與其他商業銀行。 商業融資比如-比如銀行外 企業現金和信用卡應收帳款程序 大多數企業認為接受信用卡將在其業務資格的商業現金透支的信用卡應收款。傳統的銀行通常會是非常貧窮的候選人,以考慮是否需要援助業務與保理業務和信用卡業務現金墊款。因為即使是蓬勃發展的企業往往需要更多的現金,他們可以比銀行貸款,它可以是極其重要的商業銀行外的思考「 ,並找到非傳統的貸款,以協助這個商業融資的需要。 商業融資兩名-比如銀行外 商業按揭貸款 兩個最常見的商業融資遇到困難的商業貸款,可避免如果他們認為銀行外「 。第一商業融資情況是普遍存在的做法,傳統的銀行,以避免最特殊用途性質(如殯儀館和教堂) 。第二商業融資的情況是典型的做法,大多數商業銀行的重視氣球和/或召回規定的商業貸款(這意味著銀行可以要求提前償還的商業貸款不同條件下) 。這兩種不良商業融資的情況,通常可以很容易地避免和審議了非傳統和非銀行貸款。 商業融資例3 -比如銀行外 信用卡處理程序 選擇一個適當的信用卡處理服務,可有助於改善企業的盈利與大量的信用卡活動。分析信用卡處理供應商,才能有效地結合信用卡保理業務和信用卡應收款上述進程。在評估企業現金透支程序時,它常常是有可能同時安排大大提高商家的信用卡處理程序。由於傳統的銀行通常是沒有競爭力,在提供援助信用卡保理業務中,也同樣可能是一個非傳統的貸款將是主要來源的有效和有競爭力的幫助,信用卡處理。 閉幕商業融資認為:我已經寫的早期商業融資文章商業銀行,以避免。應當指出的是,事實上,傳統和非傳統(非銀行)貸款,應加以避免。因此,當借款人跳出商業銀行「 ,它仍然是至關重要的,它們准備,以避免各種問題的非傳統的商業銀行在尋求可行的商業融資,尤其是當它涉及業務現金透支(信用卡應收款和信用卡保理)程序,信用卡處理服務和商業房地產融資。

⑦ 求一篇 關於 企業融姿問題的 國外文獻 3000字左右就行 國外的期刊什麼的都行 要有作者之類的 在線等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文獻綜述

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中小企業融資研究目前主要是從兩個方面進行來進行的:一是從企業自身結構特點出發,從企業資本結構角度來進行,雖然其研究對象以大企業居多,但對中小企業也具有很強的理論意義;二是從中小企業對資本的需求角度。

資本結構理論

所謂資本結構是指企業各種資本的構成和比例關系,是企業融資決策的核心問題。而企業也在致力於尋找最佳資本結構,以期達到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西方資本結構理論也主要是圍繞如何形成最佳資本結構展開的,其發展過程大致分為連個個階段,即早期資本結構理論和現代資本結構理論。

早期的資本結構理論

企業的目標是實現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企業市場價值一般是由權益資本價值和債務資本價值組成,在企業息稅前利潤一定的情況下,總資本成本率最低意味著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於是美國的經濟學家大衛﹒杜蘭特(D.Durand,1952)提出的早期的資本機構理論,他將資本機構理論分為凈收益理論、凈營業收益理論和傳統理論(也稱為折衷理論)。凈收益理論是以權益資本總可以獲取固定不變的收益率且企業總能夠以一個固定利率籌集到全部債務資金為假設前提,該理論認為債務資金總是有利的,當企業負債率達到100%時,就可以滿足債務資本成本和權益資本成本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最小化,實現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凈營業收益理論是以總資本成本率和負債成本率都是固定不變的為假設前提,該理論認為,無論財務杠桿如何變化,企業加權平均資本成本都是固定的,企業總價值不發生任何變化,企業價值和資本結構不相關,企業不存在最佳資本結構問題。傳統理論也就是折衷理論則是介於凈收益理論和凈營業收益理論之間的資本結構理論,該理論認為,企業的資本成本並不獨立於資本結構以外,企業確實存在一個最佳的資本結構,即在加權平均成本由下降轉為上升的拐點上,並且這個資本結構可以通過財務杠桿的運用來實現。從上面可以看出,這三個理論均不夠成熟,凈收益理論重視財務杠桿效應而忽略了財務風險,凈營業收益理論則過分的誇大了財務風險,折衷理論則忽略了負債比率同權益資本成本之間的關系。

現代資本結構理論

早期的資本結構理論建立在經驗推斷的基礎上,沒有經過科學的數學推導和數據統計支撐,不夠成熟,在實踐中會產生偏差。而以MM定理為代表的現代資本結構理論的出現,則使得資本結構理論的研究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1)MM定理。Modigliani&Miller於1956年在計量經濟學年會發表了論文《資本成本、公司財務和投資理論》,後來又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上,論文上面所提的理論被稱為MM定理。MM定理的提出被認為是早期的資本結構理論和現代結構理論的分水嶺,也是現代資本結構理論的基石。MM定理在一系列嚴格假設的條件下,例如完善的資本市場,無公司稅和個人所得稅等等,經過一系列嚴格的數學推導,該定理證明,在一定條件下,企業價值與他們所採取的融資方式無關,即無論發行股票還是債券,對企業價值沒有影響。該定理前提假設恨苛刻,與現實情況明顯不符合。

Modigliani&Miller於1963年又發展了他們的理論,放鬆了沒有企業所得稅的假設,修正後的MM定理認為,由於債務融資的免稅特性,負債率越高的企業將使用越多的債務,即債務的「稅盾效應」,企業最佳資本結構即為100%的負債,企業可以通過利用政策來改變其資本結構從而改變市場價值。

Miller(1997)建立了一個包括公司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在內的模型,分析了負債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分析了負債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得出了個人所得稅在某種程度上抵消了利息的減稅作用但並不會完全抵消的結論。該結論與Modigliani&Miller提出的修正的MM定理是一致的。但是他們有著相同的缺陷,都將債券融資放在最優先的位置,而忽略了債務的風險和額外的費用增加,與現實經濟不符合。

Ang(1991,1992)對中小企業的稅盾效應進行了研究,他認為,中小企業一般缺乏此類動機,因為,一方面中小企業大多採取獨資和合夥組織形式,公司稅和個人所得稅緊密結合在一起;而另一方面,弱化的有限責任也使得破產成本至少在局部上依附個人,由於盈利性遜於大企業,中小企業較少使用債務融資的稅盾效應(Prttit&singer.1985),而從負債的成本來看,一般認為中小企業面臨著更大的破產可能性,因此比大企業使用較少的債務融資。

(2)靜態權衡理論。MM定理只考慮了債務融資的稅盾效應,而沒有考慮其所帶來的風險和額外費用。本傑明﹒格雷厄姆(1934)在其《有價證券分析》一書中指出,以法律規定的稅率納稅,當財務危機可能性不大時,一個價值最大化的企業將不會有稅盾效應,然而進行實證分析發現,增加負債率,這些企業就會增加7.5%的收入。

1984年,Myers在MM定理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企業的高負債的增加,使得企業固定費用增加,收益下降,從而企業財務面臨的風險越大,財務風險的增大產生了破產成本和代理成本兩類成本。企業選擇什麼樣的資本結構取決於他要達到的目標,其中包括在負債的收益和成本之間進行取捨,我們稱之為靜態權衡理論。最優的資本結構即為負債的免稅利益和財務風險帶來的成本之間相互平衡的資本融資結構。

1990年,Mackie-mason估計了一個公司優序租賃股份的發行的概率模型,她指出,低邊際稅率的企業(比如具有遞延稅收損失的公司),與那些面對固定稅率的更具有盈利性的公司相比更傾向於發行股份,Mackie-mason的結果與權衡理論相一致,因為它說明了賦稅企業偏好負債。

(3)優序融資理論。1984年,Myers&Mujluf在其名篇《vestorsDoNotHave》中,根據信號傳遞的原理推出了他們的優序融資假說。其假設條件是:除信息不對稱外,金融市場是完全的。其認為,公司偏好於內部融資,如果需要外部融資,公司將首先發行最安全的證券,也就是說,先債務後權益。如果公司內部產生的現金流超過其投資需求,多餘現金將用於償還債務而不是回購股票。隨著外部融資需求的增加,公司的融資工具選擇順序將是:從安全的幅務到有風險的債務,比如從有抵押的高級債務到可轉換債券或優先股,股權融資是最後的選擇。

1989年Baskin以交易成本、個人所得稅和控制權的研究角度對優序融資理論作出了解釋,指出由於留存收益提供的內部資金不必承擔發行成本,也避免了個人所得稅,因此內部資金要優於外部資金。與權益性資金相比較,負債融資由於具有節稅效應,發行成本低,又不會稀釋公司的控制權,所以對外融資來說負債融資又優於權益性融資。

(4)信號理論。最早將信號引入經濟學中的是MichaelSpence,他認為盡管市場中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現象,但是潛在的交易收益依然可以實現。

Ross(1977)從信息傳遞的角度分析,最早將非對稱信息引入MM理論模型,分別假設公司的未來收益服從連續型和離散型的分布。假定經理人了解投資收益的分布函數,而投資人不了解,建立了融資結構的信號傳遞模型。企業經理人對融資方式的選擇向投資者傳遞了信號。一般來說破產的概率是和公司的質量負相關而與負債水平正相關。破產將給經理人帶來損失。因而經理人不會盲目增加負債,在低質量的公司無法通過更多的債權融資來模仿高質量公司的情況下。外部投資者把較高的負債水平作為高質量的一個信號。所以,投資者將企業發行股票融資理解為企業資產質量的惡化,而債務融資則是一種企業資產運作良好的信號,負債率上升表明經營者對企業未來收益有較高的期望,傳遞了經營者對企業的信心,進而使投資者對企業也充滿信心,進而使企業市場價值隨之增大。

(5)代理理論。代理理論是指企業內部和外部投資者之間潛的沖突決定著最優的資本結構,即企業要在代理成本和其他融資成本之間進行取捨。

1976年Jensen&Meckling開創了代理成本理論,即代理理論、企業理論和財產所有權理論來系統地分析和解釋信息不對稱下的企業融資結構問題的學說,Jensen&Meckling把代理關系解釋為委託人授予代理人某些決策權而同時又要求代理人為其提供利益的服務關系。例如公司中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而引起的資本所有者與經營者的關系就屬於代理關系。由於經營者不是企業的完全所有者(存在外部股權),經營者的工作努力使他承擔了全部成本卻只能獲取部分收益。而當他在職消費時,他卻得到了全部的收益卻只需承擔部分成本。如果委託人和代理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那麼代理人就不會總是根據委託人的利益來採取行動的。也就是說經營者將不會努力工作,卻熱衷於在職消費,這將導致企業的價值小於管理者為企業完全所有者時的價值,這個差額就是外部股權的代理成本,簡稱股權代理成本。在投資總量和個人財產給定的情況下,增加債務融資的比例將會增加經營者的股權比例,進而降低外部股權的代理成本。但債務融資又會引起另一種代理成本。因為作為剩餘索取者,經營者將更傾向於從事高風險項目。如果成功的話,經營者可以從中獲取成功的收益;而一旦失敗,他便藉助有限責任制度將失敗的損失推給債權人。經營者的這種行為給企業帶來的損失就是債權融資帶來的代理成本,即債權代理成本。在對股權代理成本和債權代理成本進行分析的基礎之上,Jensen&Meckling認為,均衡的企業所有權結構是由股權代理成本和債權代理成本之間的平衡關系來決定的,當兩種融資方式的邊際代理成本相等的時候,使得總的代理成本達到最小,進而企業便可以實現最佳資本結構。

(6)控制權理論。控制權理論主要是從企業經營者對控制權本身的偏好角度探討了資本結構問題,主要反映了企業通過對資本結構中負債和股權結構的選擇而對公司治理結構效率的影響程度。該理論認為,企業融資結構在決定企業收入分配的同時,也決定了企業控制權的分配。也就是說,公司治理結構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企業融資結構的。

Harris&Raviv,主要探討Jensen&Meckling所提出的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利益沖突所引發的代理成本問題,他們分別用靜態和動態兩個模型說明了經營者在通常情況下是不會從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出發的,因而有必要對經營者進行監督,他們認為債務融資有利於強化公司治理結構中的監督和約束機制。

Aghion&Bolton於1992年將不完全契約理論引入到融資結構的分析框架,並對債務契約和資本結構之間的關系展開研究。他們認為,在多次博弈的過程中,當出現不容易得到的收益信息時,將控制權轉移給債權人是最優的。

Davidsson(1989)在對瑞典中小企業所有者、管理者樣本進行分析得出了中小企業增長最重要的是「預期金融回報」和「獨立性的增長」。當中小企業擴張與獨立發展發生矛盾時,所有者會保持企業的獨立性為重。可見控制權在中小企業融資中是很重要的因素。

中小企業對資本的需求角度

國外從中小企業對資本的需求角度,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所作的研究很多,大概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微觀層面上,企業自身成長周期對資本的需求,以及企業所面臨的融資困境角度;二是宏觀經濟層面,貨幣政策,銀行業合並以及結構化調整等。

1.微觀層面

(1)企業金融成長周期理論。資本結構理論主要是指企業融資結構問題,並沒有考慮到企業不同發展階段所不同的融資特點,也沒有動態的研究企業融資方式的選擇對資本結構安排有什麼影響。企業金融成長周期理論彌補了這方面不足。

Weston&Brigham(1970)根據企業在不同成長階段融資來源的變化提出了企業金融成長周期理論,並將企業的成長周期分為初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三個階段。Weston&Brigham對該理論進行了擴展,將企業的金融成長周期分為六個階段,即創立期、成長階段Ⅰ、成長階段Ⅱ、成長階段Ⅲ、成熟期和衰退期,並根據企業的資本結構、銷售額和利潤等顯性特徵說明了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融資來源情況,從長期和動態的角度較好地解釋了企業融資結構變化的規律(見下表)

Berger&Udell(1998對Weston&Brigham的企業金融成長周期理論進行了修正,即將信息約束、企業規模和資金需求等作為影響企業融資結構的基本因素並引入到他們所構建的企業融資模型中,通過分析得出以下結論:在企業成長的不同階段,隨著信息約束、企業規模和資金需求等約束條件的變化,企業的融資結構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在企業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需要進行不同的融資安排。

(2)企業融資困境方面

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英國議員Macmillan在向英國國會提供的關於中小企業問題的調查報告中就指出,中小企業融資面臨著「金融缺口」,即著名的「麥克米倫缺口」。Macmillan發現,中小企業的長期資本供給存在短缺,這種短缺尤其明顯地發生在那些單靠初始出資人的資金已經不敷運用,但規模又尚未達到足以在公開市場上融資的企業身上。「麥克米倫缺口」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市場的失靈,即市場的力量無法使資金向中小企業流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機構也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當中小企業無力從金融市場獲得直接融資時,只有從銀行獲得間接融資。和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狹窄,所以銀行貸款成為中小企業獲得資金的唯一途徑。這就使得銀行具有相對的借貸優勢。

1981年Stiglitz&Weiss發表了《不完全信息市場中的信貸配給》之後,信息不對稱被公認為是造成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主要原因。Stiglitz認為,信貸配給源於信貸市場存在信息不對稱,並由此導致了信貸合約中的道德風險問題。此問題的發生是基於商業銀行不具備監督借款者的能力、借款人與貸款人利益不一致性以及他們之間事前的信息不對稱這三個主要因素。

Bester(1982)引入了貸款抵押甄別機制,提出了低風險的企業承諾較高的抵押水平而享受較低的貸款利率,而高風險企業則相反,以此緩解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不利影響。Strahan、Weston(1996)提出了匹配理論,即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與銀行的規模成較強的負相關性。

Berger&Udell(1998)發現,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成為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的關鍵。而關系型借貸被視為銀行和企業雙方在關系導向下達成的一種合意合約。如果借、貸者之間保持一種長期的關系,則有利於貸款人獲得借款者的相關信息。如:借款者在貸款期限內生產經營狀況,其產品市場佔有率變化情況,借款者的還款的意願及能力,是否需要抵押品以及是否需要簽訂有其他附加條件的合約等。

Uzzi&Gillespie(1999)認為,與中小企業貸款直接關聯的貸款員,可能較其他人掌握更多的關於中小企業的權威信息。這些貸款員與中小企業主和其雇員保持著長期的關系,了解企業在當地的運行情況和企業的市場份額,甚至該貸款員就生活在當地的社區中。因此對中小企業及其所有者的財務狀況非常了解,對其當前及未來的績效有著比較准確的認識。

2.宏觀層面

(1)銀行業合並及結構調整對中小企業融資影響

一般認為,銀行業合並後形成的金融機構不僅規模會增大,組織結構會更復雜,行為方式也會發生變化,而這些變化通常不利於關系型貸款的開展。

Strahan(1998)認為小銀行合並之初,多樣化使得合並後的銀行抗風險能力增強,從而能夠向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貸款,但隨著規模的進一步擴大,銀行開始有能力向大企業提供貸款,並且內部管理也越來越復雜,所以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比率就會下降;相反,小銀行被大銀行兼並時,新成立的銀行則會減少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同樣,當大銀行之間發生兼並時,對中小企業的貸款也會減少。

Peek&Rosongren發現大銀行對小銀行的合並或大銀行之間的合並傾向於減少對中小企業的貸款。Berger進一步指出銀行業並購對中小企業貸款存在4種潛在效應:靜態效應、重組效應、直接效應和外部效應。

Sharpe認為,市場力量使銀行能夠加強它與小企業的隱性長期合約關系,小企業從長遠打算,會傾向於和銀行保持長期關系。因為企業轉換「基礎」銀行的沉澱成本相對較高,所以當銀行與企業保持較長時期的關系後,銀行就有可能使企業支付高於完全競爭時期的利率水平,使以前吸引小企業的短期低利率補貼部分得到補償。Peterson和Rajan的研究發現,當銀行的市場力量增加時,信用級別相對較低的小企業也有可能獲得貸款支持。

(2)宏觀經濟政策對中小企業的影響

貨幣政策主要有兩個傳導渠道:貨幣渠道和信貸渠道。貨幣渠道指貨幣政策通過改變利率,進而影響經濟部門的真實支出。信貸渠道則又分兩種,一種為銀行貸款渠道,另一種為資產負債表渠道。銀行貸款渠道是指,貨幣緊縮伴隨著銀行儲備的減少,進而導致貸款供給的減少。。資產負債表渠道是指,貨幣緊縮通過提高利率損害到企業抵押品的價值,降低企業信用等級,進而削弱了企業獲取貸款的能力。因此貨幣政策改變對中小企業的影響沖擊更大。

Gertler和Gilchrist在對製造業小企業的經驗研究中發現,小型製造業企業不僅直接對利率反應敏感,而且還深受經濟周期的間接影響,因此,貨幣緊縮對小企業的影響要遠大於對大企業的影響。

Taylor指出,金融自由化不會導致資金供給總量的增加,因為利率提高只會使得資金供給從非正規部門轉向正規部門,總的借款額不會出現凈的增加。Steel認為,由於較高的交易成本和風險、抵押品的缺乏以及歷史淵源等,使得小企業在獲取正規部門的貸款時仍將面臨著諸多的限制。如果放開金融管制,金融自由化將會使得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更加惡劣。

國內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學術界關於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研究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研究:第一,關於國內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方式的選擇及相關實證研究;第二,關於國內中小企業融資所面臨困境原因以及相應對策的研究;第三、國際上中小企業融資在操作層面上經驗介紹以及比較研究。

1、賀力平(1999)認為,妨礙我國銀行機構擴大對中小企業信貸支持的主要因素是銀行機構缺乏企業客戶風險方面的足夠信息,從而不能做出適用的風險評級並提供相應的信貸服務,指出可以通過發展非國有金融機構和轉變國有金融機構的經營方式來解決貸款者與中小企業借款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2、周業安實證分析了我國金融抑制政策對企業融資能力的影響,分析表明:信貸市場的利率管制、價格和數量歧視導致了企業的過度負債、逆向選擇、尋租等現象,浪費了信貸資源;資本市場的行政管制則增加了企業的直接融資成本。

3、樊綱研究員(1999)認為,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惜貸原因主要是政府一直沒有採取發展非國有銀行的政策所致。所以作者提出要積極地發展非國有銀行。同時為避免人們的『市場選擇』扭曲,提出對非國有銀行的存款人提供與國家銀行同等的社會擔保。

4、張傑認為,民營經濟的金融困境源於國有金融體制對國有企業的金融支持和國有企業對這種支持的剛性依賴,以及由此形成的信貸資本化。他認為,解除民營經濟金融困境的根本出路在於營造內生性金融制度成長的外部環境。

5、陳曉紅教授(2000)指出:由於大部分的中小企業自身素質差、財力物力有限、設備落後陳舊及生產的都是屬於賣方市場的終端產品,而非生產與大企業相配套的中間產品和服務,經營效益隨著買方市場的形成和競爭的加劇而變得較差。基於風險和利潤的考慮,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資金大量向大企業集團傾斜,使中小企業信貸資金嚴重不足,為解決這種資金關系的不協調,作者認為應從三個方面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第一重構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的關系,建立中小企業的主辦銀行制;第二建立政策性中小銀行;第三大力發展非國有商業性中小銀行。

6、魏開文博士(2000)認為,我國市場型的銀行和中小企業關系的模式應該是一種契約型的主辦銀行關系。這種關系模式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用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則來規范銀行和中小企業的行為,並體現契約型的信用關系。

7、林毅夫(2001)、李永軍從我國勞動力豐富、資本稀缺的要素稟賦出發,認為我國中小企業進行直接融資的成本較高,企業規模的限制決定了採取編制公開財務報表上市要承擔巨大的信息成本;而在間接融資中,大企業在經營活動的透明性、抵押及貸款規模效應等方面原因,大型金融機構更偏好對大企業的貸款。而與大型金融機構所不同的是,中小金融機構比較願意為中小企業貸款,而從企業的技術類型看,中小企業以勞動密集型為主,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唯一的方法是大力發展中小金融機構。

8、白欽先、薛譽華(2001)指出我國由於長期實行趕超戰略,強調規模經濟的觀點占據了政策層的主導地位,忽視了中小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比較優勢,認識上的差距導致長期

以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

9、楊思群教授(2002)在對國外中小企業與銀行關系的研究基礎上,認為我國中小企業和銀行之間存在「惜貸」、信貸的可歧視性、非長期關系、支付體系及中小金融機構等問題。提出我國銀行和企業間問題的緩解思路是:銀行「惜貸」一方面是反映中小企業素質及信用程度低的問題,另一方面反映了銀行在信貸文化、重視資產的安全性方面有了積極的變化,所以「惜貸」只能是作為短期的特殊環境下採取的臨時措施,而從長期看,為保障信貸資產的安全穩定運行,銀行必須提高信息的分析能力和信貸擔保技術;對於中小企業和銀行之間的非長期關繫上,建立中小企業的主辦銀行制;在支付體繫上,中小企業存在「多頭開戶」現象,這不利於銀行對中小企業的運營情況和信用狀況的了解,所以要減少這種現象並提高銀行小額支付體系的效率;在中小金融機構上,片面強調國有化和國有控股,使中小金融機構存在著公司治理結構不良、預算約束不強等體制方面的弊端,為克服這一弊端,需按市場化的准則設立和監管中小企業,同時鼓勵中小金融機構在整和過程中進行市場化的兼並和重組。

10、張捷教授(2003)通過銀行組織結構與中小企業的關系型借貸特點來說明中小銀行對中小企業融資的特殊性意義。關系性貸款的基本前提是銀行和企業之間必須保持長期、緊密相對封閉的交易關系,即企業固定地與數量極少的(通常一到兩家)銀行打交道。由於關系型貸款不拘泥於企業能否提供合格的財務信息和抵押品,因而最適合資產抵押品較少的中小企業。也就是說,中小銀行在收集和處理公開硬信息(如企業財務數據、信用編碼等)處於劣勢,但由於其地域性特點,它們通過與中小企業保持長期密切的近距離接觸而獲得各種非公開的關聯信息,具有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業發放關系型貸款優勢。由於軟信息傳遞存在成本問題,會在銀行內部產生代理問題。與大銀行相比,小銀行科層結構簡單,代理鏈條短,代理成本也相應地就低。

理論研究不足及以後研究方向

雖然說企業融資理論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相對較為成熟,但是,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理論在很多問題上尚未達成一致的意見,各種實證檢驗也經常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果。這充分說明小企業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使其融資需求理論還遠不夠完善,還有相當多的問題和爭論有待於進一步地解釋。尤其在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無論是在理論研究還是在實際運作方面,都還處於起步階段,我國經濟形勢復雜,今年以來溫州,鄂爾多斯相繼發生的高利貸崩盤現象,充分的體現了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對於中小企業融資發展方向,應該是多學科交叉,例如將博弈論以及行為經濟學加入到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中去,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突破。



⑧ 急求一篇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外文文獻 (翻譯成漢字後3000字左右)

Bank Market Power and SME Financing
Constraints
Santiago
Carbo-Valverde
Bangor Business School

Gregory
F. Udell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 Department of
Finance

Francisco
Rodríguez-Fernández
University of Granada - Department of Economic
Theory and History

June 1, 2006

你看看這一篇,挺好的

⑨ 求關於民營企業財務風險的外文文獻

摘 要:財務風險是由於舉債而給企業財務成果帶來的不確定性。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中,企業已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企業賴以生存、發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使企業面臨風險的威脅。因此,正確把握企業財務風險的運行規律,加強對企業財務風險的管理顯得非常重要。
關鍵詞:風險成因 風險分類 風險防範與化解

財務風險是指由於舉債而給企業財務成果帶來的不確定性,作為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財務風險管理直接影響企業營運資金的周轉和經濟效益。如何監控財務風險發生以及如何處理企業的不良債權等問題,已經成為我們企業管理中不容迴避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

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企業存在財務風險是難免的,關鍵是如何了解風險的起因,加強防範,使自身處於不敗之地。財務風險是指由於多種因素的作用使企業不能實現預期的財務效果,從而產生的經濟損失的可能性。財務風險客觀存在於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財務風險的存在,無疑會對企業生產經營產生重大影響。以財務決策為例,企業的財務決策幾乎都是在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作出的,離開了風險,就無法正確評價企業報酬的高低。因此,對財務風險的成因及防範進行研究、控制,從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企業財務風險的基本特徵。在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只有充分了解財務風險的基本特徵和產生原因,才能採取針對性措施防範和化解。歸納起來,企業財務風險主要具有以下特徵:

(1)客觀性。即財務風險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客觀存在的。也就是說,風險處處存在,時時存在,人們無法迴避它、消除它,只能通過各種技術手段來應對風險,從而避免費用、損失的發生。企業財務活動存在著兩種可能結果,即實現預期目標和無法實現預期目標,這就意味著無法實現預期目標的風險是客觀存在的。

(2)全面性。即財務風險存在於企業財務管理的全過程,並體現在多種財務關繫上。資金籌集、資金運用、資金積累、分配等財務活動,均會產生財務風險。

(3)不確定性。財務風險具有一定的可變性,即在一定條件下、一定時期內有可能發生,也有可能不發生。這就意味著企業的財務狀況具有不確定性,從而使企業時時都具有蒙受損失的可能性。

(4)收益性或損失性。風險與收益是成正比的,即風險越大收益越高,風險越小收益越低。財務風險的存在促使企業改善管理,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因而可以說,收益性與損失性是共存的。在我國企業里,由於種種因素的作用和條件限制,財務風險也會影響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連續性、經濟效益的穩定性和生存的安全性,最終可能會威脅企業的收益,也就會影響企業收益。

(5)激勵性。即財務風險的客觀存在會促使企業採取措施防範財務風險,加強財務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2.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分析。企業財務風險的影響因素諸多,既有企業外部的原因,也有企業內部的原因。而且不同的財務風險形成的原因也不盡相同。它的內部原因主要包括籌資規模策略不當、資金來源結構不當、籌資方式以及時間選擇不當、信用交易策略不當和籌資順序安排不當。外部原因主要有市場風險、利率,變動、物價風險。具體來說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復雜多變,財務管理系統不能適應復雜多變的宏觀環境。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復雜多變是產生財務風險的外部原因。眾所周知,持續的通貨膨脹,將使企業資金供給持續發生短缺,貨幣性資金持續貶值,實物性資金相對升值,資金成本持續升高。例如,世界原油價格上漲導致成品油價格上漲,使企業增加了運營成本,減少了利潤,無法實現預期的收益。而利率的變動必然會產生利率風險,包括支付利息過多的風險、產生利息的投資發生虧損的風險和不能履行償債義務的風險。市場風險因素也會對財務風險有很大的影響。財務管理的環境具有復雜性和多變性,外部環境變化可能為企業帶來某種機會,也可能使企業面臨某種威脅。財務管理系統如果不能適應復雜而多變的外部環境,必然會給企業帶來困難。目前,我國許多企業建立的財務管理系統,由於機構設置不盡合理,管理人員素質偏低,財務管理規章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礎工作欠缺等原因,導致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缺乏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具體表現在企業不能對外部環境的變化進行科學的預見,反映滯後,措施不力,由此產生財務風險。

(2)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對財務風險的客觀性認識不足。企業只要有財務活動,就必然存在著財務風險。在現實工作中,我國許多企業財務管理人員風險意識淡薄,是財務風險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於我國市場已成為買方市場,企業普遍存在產品滯銷現象。一些企業為了增加銷量,擴大市場佔有率,大量採用賒銷方式銷售產品,企業應收賬款大量增加。同時,由於企業在賒銷過程中,對客戶的信用等級了解欠缺,缺乏控制,盲目賒銷,造成應收賬款失控。大量比例的應收賬款長期無法收回,直至成為壞賬。資產長期被債務人無償佔用,嚴重影響企業資產的流動性及安全性,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財務風險。

(3)財務決策缺乏科學性導致決策失誤。財務決策失誤是產生財務風險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財務決策失誤的前提是財務決策的科學化。目前,我國企業的財務決策普遍存在著經驗決策和主觀決策現象,由此導致決策失誤經常發生,從而產生財務風險。例如,在固定資產投資決策過程中,由於對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加之決策所依據的經濟信息不全面、不真實,以及決策者決策能力低下等原因,導致投資決策失誤頻繁發生。決策失誤使投資項目不能獲得預期的收益,投資無法按期收回,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財務風險。由於投資決策者對投資風險的認識不足,決策失誤及盲目投資導致一些企業產生巨額投資損失,也必然影響企業的投資效益,影響了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從而給企業帶來較大的財務風險。

(4)企業內部關系混亂。企業內部財務關系混亂是我國企業產生財務風險的又一重要原因。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及企業與上級企業之間,在資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權責不明,管理混亂的現象,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資金流失嚴重,資金的安全性、完整性無法得到保障。例如,企業資金結構不合理,負債資金比例過高等。在我國,資金結構主要是指企業全部資金來源於權益資金與負債資金的比例關系。由於籌資決策失誤等原因,企業資金結構不合理的現象普遍存在。具體表現在負債在資金結構中比例過高,很多企業資產負債率達到30%以上,導致企業財務負擔沉重,償付能力不足,由此產生財務風險。

二、企業財務風險的分類

企業的財務風險在不同的環境和階段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與類別,針對這一目標,我們將風險分為以下幾種:一是按其財務活動的主要環節分為:籌資風險、投資風險、資金回收風險和收益分配風險。二是按其可控程度分為:可控風險與不可控風險。三是按能否通過多角化的方式分散分為:不可分散風險和可分散風險。四是按風險可能產生的結果分為:靜態風險和動態風險。五是按風險涉及的層次和范圍分為:微觀風險和宏觀風險。六是按風險所涉及的對象分為:財產風險、人身風險和責任風險。七是其他分類為自然風險和社會風險。

三、企業財務風險的防範及化解方法

1.防範企業財務風險的措施。財務風險存在於財務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不同的財務風險產生的具體原因不盡相同。因而,如何防範企業財務風險,化解財務風險,以實現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財務管理的工作重點。因此,防範企業財務風險,主要應做好以下工作:

(1)通過認真分析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及其變化,提高企業對財務管理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建立和完善財務管理系統,以適應不斷變化的財務管理環境。即是說,應制定財務管理戰略。面對不斷變化的財務管理環境,企業應設置高效的財務管理機構,配備高素質的財務管理人員,健全財務管理規章制度,強化財務管理的各項基礎工作,使企業財務管理系統有效運行,以防範因財務管理系統不適應環境變化而產生的財務風險。

(2)不斷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風險意識。應通過會計政策和會計策略來解決現階段和未來的企業財務風險問題。而財務風險存在於財務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任何環節的工作失誤都會給企業帶來財務風險,財務管理人員必須將風險防範貫穿於財務管理工作的始終。

(3)對財務風險作出恰當的處理。財務風險的處理是風險的事後控制,具體方法主要有:①堅持謹慎性原則,建立風險基金。即在損失發生以前以預提方式或其他形式建立一項專門用於防範風險損失的基金。如工業企業按一定規定和標准提取壞賬准備金。商業企業可提取商品削價准備金,這是彌補風險損失的一種有效方法。②在損失發生後,或從已經建立了風險基金的項目中列支,或分批進入經營成本,盡量減少財務風險對企業正常活動的干擾。③建立企業資金使用效益監督制度。有關部門應定期對資產管理比率進行考核。同時,加強流動資金的投放和管理,提高流動資產的周轉率,進而提高企業的變現能力,增加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另外,還要盤活存量資產,加快閑置設備的處理,將收回的資金償還債務。④注重投資決策問題。投資決策是企業重大經營決策的主要內容之一,直接影響企業的資金結構。企業決策者必須作好投資項目的可行性分析。

(4)提高財務決策的科學化水平,防止因決策失誤而產生的財務風險。財務決策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繫到財務管理工作的成敗,經驗決策和主觀決策會使決策失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為防範財務風險,企業必須採用科學的決策方法。在決策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影響決策的各種因素,盡量採用定量計算及分析方法,並運用科學的決策模型進行決策。對各種可行方案決策,切忌主觀臆斷。如在籌資決策過程中,企業首先應根據生產經營情況合理預測資金需要量,然後通過對資金成本的計算分析及各籌資方式的風險分析,選擇正確的籌資方式,確定合理的資金結構,在此基礎上作出正確的籌資決策。再如,企業資金流動是周而復始地進行的。確切地說流動性是企業的生命,企業必須加速存貨和應收賬款的周轉率,以保持良好資產流動性。按照以上方法作出的決策,產生失誤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從而可以避免財務決策失誤所帶來的財務風險。

(5)理順企業內部財務關系,做到責、權、利相統一。為防範財務風險,企業必須理順內部的關系。要明確各部門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職責,並賦予相應的權力,真正做到權責分明,各負其責。而在利益分配方面,應兼顧企業各方利益,以調動各部門參與企業財務管理的積極性,從而真正做到責、權、利相統一,使企業內部財務關系清晰明了。

(6)建立財務「預防」機制,正確把握企業負債經營的「度」。企業進行負債經營決策時,首先應該考慮企業舉債的規模和償債能力。一般而言,確定負債規模應該考慮以下因素,如警惕財務杠桿效應的負面影響、防範財務風險和關注財務成本。建立企業財務預警的「診斷」機制,要對企業的負債進行分析,從三個方面來看:①負債經營有利於提高經營者業績,使企業獲得負債資金效應,降低資金成本,提高權益資本收益水平。②負債經營可以迅速籌集資金,彌補企業內部資金不足,增強經濟實力。③負債經營給企業帶來更大的風險和破產的危機。首先,在資金結構中,若負債的比例過大,即過度負債經營,那麼依賴於外界的因素過多,也就加大了企業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生產經營環節稍有脫節,資金回收不及時,資金成本大幅度增加,降低了企業經營利潤削弱了企業活力。其次,因負債率升高,財務風險加大,在財務杠桿作用下自有資金收益率下降,企業承受能力降低,償還能力減弱。一旦企業出現壞賬,產品積壓,那麼必然會給企業帶來危機。因而,在建立企業財務預警制度時,應把握好負債經營的「度」。

2.防範企業財務風險的技術方法。做好防範財務風險的技術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分配法。即通過企業之間聯營、多種經營及對外投資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財務風險。對於風險較大的投資項目,企業可以與其他企業共同融資,以實現收益共享,風險共擔,從而分散投資風險,避免企業獨家承擔投資風險而產生的財務風險;由於市場需求具有不確定性、易變性,企業分散風險可採用多種經營方式,即同時經營多種產品。在多種經營方式下,某些產品因滯銷產生的損失,可能會被其他產品帶來的收益所抵消,從而可以避免經營單一產生的無法實現預期收益的風險。

(2)迴避法。即企業在選擇理財方案時,應綜合評價各種方案可能產生的財務風險,在保證財務管理目標實現的前提下,選擇風險較小的方案,以達到迴避財務風險的目的。例如,債權性投資如果能夠使企業實現預期的投資收益,企業在選擇投資方式時,應盡可能採用債權性投資,因為債權性投資風險大大低於股權性投資的風險。盡管股權投資可能帶來更多的投資收益,但從迴避風險的角度來考慮,企業還是應當謹慎從事股權性投資。當然,採用迴避法並不是說企業不能進行風險性投資。企業為達到影響甚至控制被投資企業的目的,可以採用股權投資的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承擔適當的投資風險是必要的。

(3)轉移法。即企業通過某些手段將部分或全部財務風險轉移給他人承擔的方法。它包括保險轉移和非保險轉移。保險轉移,如企業可以通過購買財產保險的方式將財產損失的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承擔。在對外投資時,企業可以採用聯營投資方式,將投資風險部分轉移給參與投資的其他企業。非保險轉移是指將某種特定的風險轉移給專門機構或部門,如將產品賣給商業部門,將一些定點的業務交給具有豐富經驗技能、擁有專門人員和設備的專業公司去完成等。採用轉移風險的方式將財務風險部分或全部轉移給他人承擔,可以大大降低企業的財務風險。

(4)降低法。即企業面對客觀存在的財務風險,努力採取措施降低財務風險的方式。例如,企業可以在保證資金需要的前提下,適當降低負債資金佔全部資金的比重,以達到降低債務風險的目的。在生產經營活動中,企業可以通過提高產品的質量、改進產品設計、努力開發新產品及開拓新市場等手段,提高產品的競爭力,降低因產品滯銷、市場佔有率下降而產生的不能實現預期收益的財務風險。另外,企業也可以通過付出一定代價的方式來降低產生風險損失的可能性。例如,建立風險控制系統,以便及時發現及化解風險。企業也可以建立風險基金,如對長期負債建立專項償債基金,以此降低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影響。還可以選擇最佳資本結構,使企業風險最小而盈利能力達到最大化。企業籌措資金時,應根據企業所處的行業特點與發展的不同時期,既充分考慮經營規模、盈利能力及金融市場狀況,又要考慮企業現有資金以及未來的財務收支狀況,選擇使綜合資金成本最低的融資組合,確定銀行融資規模與結構,動態地平衡短期、中期與長期負債比率,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使財務風險降到最低水平。

參考文獻:

1.李清華。財務管理。北京:經濟出版社,2002

2.張敦力。風險基礎財務管理。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⑩ 急求一份民營企業融資方面的外文文獻,要外文翻譯成中文!翻譯軟體勿來

路徑一:比較短的: http://www.china.org.cn/english/BAT/104824.htm 北大學者評價《中國反壟斷法(草案)》時引用的文獻 http://www.nesl.e/intljournal/vol3/ideals.htm http://jip.kentlaw.e/art/volume3/3-1-3.htm 文獻最好看歐美的法律條款:歐洲議會: http://www.europarl.europa.eu/factsheets/3_3_2_en.htm 路徑二:獲取英文論文的兩個主要途徑: ①:學校圖書館(網上)的期刊論文資料庫 ②:通過搜索引擎搜索,當然要用英文關鍵詞。 建議去學校圖書館(網上)的期刊論文資料庫, 找英文的進外文資料庫更好。參考資料: http://hi..com/%5Fxerox%5F/blog/item/54119a86ebbc9e3f66096ee2.html

閱讀全文

與民營企業融資困境外文文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4月8日盧布兌換人民幣匯率 瀏覽:405
中國銀行理財騙客戶 瀏覽:612
美金匯率兌換印尼 瀏覽:733
體彩怎麼算傭金 瀏覽:504
外匯占款貨幣投放 瀏覽:744
紅塔銀行理財產品不保本 瀏覽:358
高桿低桿中杠桿桿落袋 瀏覽:139
我國外匯儲備總體 瀏覽:796
股票咋開戶 瀏覽:474
微貸杭州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電話 瀏覽:251
武漢哪家證券公司最好 瀏覽:250
公司理財收入要交增值稅嗎 瀏覽:90
融資租賃財務費用 瀏覽:723
中銀消費金融公司2016年 瀏覽:979
濱州萬隆集團董事長 瀏覽:328
信託業務融資信託 瀏覽:543
融資總監英文翻譯 瀏覽:839
南京文交易所吧 瀏覽:538
南玻集團宿舍 瀏覽:653
期貨市場的私募機構投資者 瀏覽: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