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曾康霖融資效率影響因素

曾康霖融資效率影響因素

發布時間:2022-04-23 09:23:31

『壹』 求當前貨幣政策的效率性論文

當前貨幣政策有效性分析摘要本文梳理了20世紀30年代以來中外學術界關於貨幣政策有效性問題的研究文獻在此基礎上得出了貨幣政策能否有效發揮調控作用不在於貨幣政策本身而取決於其發揮作用的環境和條件的研究結論。中國通貨緊縮時期貨幣政策完全可以有所作為。關鍵是要改善國民經濟運行環境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 關鍵詞貨幣政策有效性國民經濟 Abstract: This article has been combing the 1930s since Chinese and foreign academic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basis of which come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to play a role in regulation and control is not that monetary policy itself and on its role to play The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s for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China deflationary period monetary policy can make a difference. The key is to improve the oper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channels open. Key words: monetary policy effectiveness the national economy 一、引言 為了應對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襲擾1998年以來中國政府連續5年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此舉對刺激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充分顯示了危難時期「雙木撐天」的巨大威力.如今隨著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的提高和財政大規模基礎設施項目投資效應的遞減以及「擠出效應」的出現財政政策要逐步淡出歷史舞台轉由貨幣政策「獨木撐天」單獨承擔啟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歷史任務。為此深入探討中國貨幣政策有效性問題就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而西方經濟學界關於貨幣政策有效性問題的研究成果作為「它山之石」完全可以「洋為中用」為中國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提供借鑒中國理論界關於貨幣政策有效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可能更適合中國國情可望為貨幣政策操作提供理論支撐。 二、西方經濟學界關於貨幣政策有效性的論爭 貨幣政策真正發揮宏觀調控作用是在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革命之後。凱恩斯學派keynesians對貨幣政策作用的認識有一個從保守走向激進的過程。凱恩斯本人偏愛財政政策對財政政策高度重視在其名著《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凱恩斯指出「就我自己而言我現在有些懷疑僅僅由貨幣政策操縱利率到底有多大成就。國家可以向遠處看從社會福利著眼計算資本邊際效率故我希望國家多負起直接投資之責。」盡管凱恩斯偏愛財政政策但其一生對經濟學的重點研究仍然集中在刺激經濟增長的貨幣政策理論上並以貨幣金融理論的研究成就聞名於世。因此凱恩斯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選擇絕不是「非此即彼」的態度。事實上凱恩斯也極力主張實施廉價貨幣政策以增加有效需求促進充分就業。凱恩斯指出「有效儲蓄之數量乃定於投資數量而在充分就業限度以內鼓勵投資者乃是低利率。故我們最好參照資本之邊際效率表把利率減低到一點可以達到充分就業。」「當然當利率下降時消費傾向很容易 加強。」由此可見凱恩斯並不是不重視貨幣政策而是認為在經濟衰退時期貨幣政策沒有財政政策在增加有效需求方面來得直接和得力。此一認識被後繼的凱恩斯主義者進一步闡發並得到完善和強化。 號稱「美國的凱恩斯」的漢森A.HHansen和凱恩斯一樣偏愛財政政策。漢森曾言「貨幣武器確實可以有效地用來制止經濟擴張。」這說明在經濟擴張時期緊縮性貨幣政策可以有效地抑制經濟過熱漢森同時注意到「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蕭條所提供的充分證據表明恢復經濟增長僅僅靠廉價的貨幣擴張是不充分的。」這說明在經濟蕭條時期擴張性貨幣政策對於刺激經濟增長的作用是有限的。由此可見漢森已經認識到了貨幣政策作用的非對稱性。 後繼的凱恩斯主義者如薩繆爾森Paul.A. Samuelson和索羅Robert.Solow等雖然仍以「正統凱恩斯學派」自居但認為凱恩斯低估了擴張性財政政策的負面影響因而在理論上更多地傾向於貨幣政策。正是他們命名並完善了菲利普斯曲線認為物價上漲率與失業率之間存在一種穩定的替代關系政府完全可以據之選擇失業率與物價上漲率之間的適當 組合使二者均達到社會可接受的水平同時實現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均衡等宏觀經濟目標。在風靡全球的《經濟學》教科書中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 William D.nord- haus指出「凱恩斯革命早期一些 宏觀經濟學家對於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充滿疑慮正如他們對新發現的財政政策充滿信心一樣。但是最近20年來聯邦儲備體系發揮了更加積極的作用並顯示出自己有能力減緩或加速經濟發展。」「目前貨幣主義和凱恩斯主義都趨向於相信美國的穩定經濟政策應該主要通過貨幣政策實施。」 「新古典綜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國著名的凱恩斯主義者詹姆斯.托賓James Tobbin也斷言貨幣政策具有重要性。托賓指出「現在幾乎沒有一個人——當然也沒有一個新經濟學的實踐者或支持者——會認為貨幣無關緊要貨幣政策與名義國民生產總值無關」。他甚至斷言「在美國標準的新凱恩斯學說即我前面所說的新古典綜合學派至少從1950年以來也就是說遠在貨幣主義興起之前便認為貨幣是具有重要作用的。至少從1951年簽訂了財政部一聯邦儲備系統協議以來政府就已根據這種看法制定政策了。 隨著凱恩斯主義者對貨幣政策作用的認識的逐步深化他們提出了「逆經濟周期調節」的「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主張。但政策短期效應的長期化實踐使得凱恩斯主義在經歷了20世紀50—60年代的輝煌後亦遭到「滯脹」現實的嚴峻挑戰。 貨幣學派Monetarists是以凱恩斯學派的對立面出現的其最顯著的特點是強調「貨幣最重要。」其代表人物米爾頓.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認為貨幣政策的作用有三「貨幣政策能夠防止貨幣本身成為經濟波動的主要根源」「貨幣政策能發揮的第二個作用是為經濟運行提供一個穩定的環境——繼續用米爾的比喻就是使貨幣政策這架機器潤滑運行」「貨幣政策有助於抵消經濟體系中來自其他方面的主要波動。」弗里德曼所說的貨幣政策的三個作用就其實質而言只是一個即穩定經濟的作用。由此可見貨幣學派對貨幣政策作用的看法比早期的凱恩斯學派要積極但卻不及後繼的凱恩斯主義者那麼激進。其對貨幣政策作用的強調也只是穩定經濟而已至於是否影響就業、產出等並未論 及。 弗里德曼的貨幣政策具有穩定經濟的作用是基於其所宣揚的「有限制性的政府幹預經濟」的經濟哲學思想而這一經濟哲學思想與早期芝加哥學派的傳統信條一脈相承。在弗里德曼看來消費函數具有穩定性消費函數的穩定性決定了貨幣需求的穩定性貨幣需求的穩定性決定了貨幣供給的穩定性。與貨幣供給的穩定性相適應其貨幣政策主張自然而然是所謂「單一規則」。這一「單一規則」與凱恩斯學派的「逆經濟風向行事」的貨幣政策主張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但「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主張給人的印象是「以不變應萬變」大有固定化和程式化的傾向。「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事實上也很難完全適應經濟運行的復雜 多變的現實。 如果說弗里德曼對貨幣政策作用的估價和後繼的凱恩斯主義者有趨同而無鮮明特色的話他關於貨幣政策有效性的意見卻值得我們關注。弗里德曼指出「在評價貨幣政策的標准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分歧有些人認為評價貨幣政策應注意貨幣市場狀況、利率及貨幣數量而有些人則認為就業情況本身應該成為衡量貨幣政策的大致依據」。在進行觀點概括後弗里德曼提出了自己關於評價貨幣政策的標准「如果正如貨幣當局通常所作的那樣貨幣當局以利率或者目前的失業百分率作為評價政策的直接標准那麼它將像一艘錯誤地選擇了星球方位的宇宙飛船一樣無論它的導航儀多麼靈敏、多麼精密它終究都將駛入迷路。」「我相信某一貨幣總量是目前可得的、最好的、貨幣政策的直接指示器或評判標准。——而且我相信與選擇價格水平的做法相比 具體選擇哪一種貨幣總量所帶來的妨害則小得多。」由此可見弗里德曼認為評價貨幣政策有效性的標准不是利率、失業率和價格而是貨幣供應量。 理性預期學派Rational expectations School對政策的作用持消極否定態度貨幣政策自難例外。理性預期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盧卡斯 Robert E lucas曾提出過著名的「政策無效性命題」。他指出「當擴張性貨幣政策反復推行時它不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推動力消失了對生產沒有刺激作用期望生產能擴大但結果卻是通貨膨脹而不是別的。」顯而易見理性預期學派完全否認貨幣政策的作用。事實上理性預期學派是沿著貨幣主義的思路特別是依據弗里德曼關於資本主義經濟本身具有強有力的自動穩定趨勢這一思路前進的。因此理性預期學派又稱為「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又叫做「新貨幣主義」或「貨幣主義第二號」。如果說貨幣主義者還承認總需求管理政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可以被用來影響短期的產量和就業水平理性預期學派的「政策無效性命題」連總需求政策的短期效應也完全否定掉了。由此盧卡斯比弗里德曼在自由放任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了。 供給學派Supply_side Economics是「穿上現代服裝的古典經濟學」他們崇奉亞當.斯密 Adam smith的經濟自由主義和薩伊定理Sayslaw因而對貨幣政策及其作用是漠視的。 為了回答20世紀70年代所謂的「凱恩斯主義理論危機」20世紀80年代產生了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New—Keynesian Economics開始批評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對凱恩斯主義的全盤否定。新凱恩斯主義者認為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並非關於人們實際生活世界的理論它的研究方法只是一種遠離客觀經濟世界的數學上的構想。經濟理論應當切合於真實世界、真實世界的制度和現實行為。因此必然發生凱恩斯主義的復興。新凱恩斯主義者阿蘭.布林德Alan.Blinder指出「宏觀經濟學已處於另一次革命之中這次革命等於凱恩斯主義的再現但是具有更加嚴密的理論風格」。著名的新凱恩斯主義者保羅.克魯格曼 Paul.Krugman更專門撰寫了《蕭條經濟學的回歸》一書。克魯格曼指出「蕭條經濟學即專門討論30年代世界經濟面臨的問題的經濟學已經重返歷史舞台了」。「蕭條經濟學回歸了這意味著什麼從本質上看它意味著兩代人以來宏觀經濟需求管理方面第一次出現問題即私人支出不足以利用 現有的生產能力越來越成為世界大部分地區通向繁榮的障礙」。顯然世紀之交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通貨緊縮的陰影為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梅開二度、再放光芒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從全球貨幣政策的實踐來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施凱恩斯主義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此舉為恢復戰爭創傷促進經濟增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20世紀60年代末西方世界由於長期奉行凱恩斯主義政策經濟步入滯脹泥潭各經濟學派遂群雄並起挑戰凱恩斯主義的權威地位西方經濟學界進入「戰國時代」英美等國也曾改弦更張奉行貨幣學派和供給學派的政策主張。世紀之交全球經濟面臨通貨緊縮的壓力蕭條經濟學開始回歸凱恩斯主義「大一統」的時代似又到來。從全球實踐看凱恩斯主義「相機抉擇」貨幣政策不管是否有效卻是客觀存在。 三、中國經濟學界關於貨幣政策有效性問題的討論 如果以凱恩斯的《通論》的出版作為現代貨幣政策的理論起點貨幣政策距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才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因而新中國真正的貨幣政策實踐距今尚不足20年。在二級銀行體制建立前中國奉行的是大一統的銀行體制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合二為一。因而那時人們也討論貨幣政策並把貨幣政策與信貸政策以至金融政策混在一起稱之為貨幣信貸政策、貨幣金融政策。嚴格地說這些提法是不夠准確的。 1984年以來中國經歷了反通脹1984—1997與反通縮1998以來正反兩方面的貨幣政策實踐取得了一定的經驗.與之相適應中國學術界對貨幣政策亦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特別是 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來關於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討論更成為學術熱點問題之一。這里我們從貨幣政策能否發揮作用、貨幣政策為什麼難以有效發揮作用以及如何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的途徑三個層面上分別進行述評。 一貨幣政策能否發揮調控作用 關於貨幣政策能否有效發揮調控作用據不完全歸納中國經濟學界主要是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對貨幣政策的作用過分突出強調甚至否定貨幣政策的有效作用。這種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中國人民大學的黃達教授和中國人民銀行的謝平研究員。黃達認為「我們上上下下注視到現代宏觀經濟政策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一般趨向看是估計偏高。比如那時有一種頗為流行的觀點認為 只要控制住貨幣就可以給建設和改革創造一個比較寬松的經濟環境。這樣的高估價在1989年的緊縮中有明顯的反映緊縮的貫徹貨幣政策顯得單槍匹馬過分突出企圖扭轉下滑的趨勢也過於單獨依靠擴大貨幣供給這一個杠桿的「啟動」。給人的印象是貨幣政策得心應手是極有利的工具。但實踐證明過分高估其效能不是實現不了設想的目標就是在強力貫徹實施中帶來很大的副作用」。「在我們這里由於財政與金融的實力對比急劇變化——集中的財力趨於畸弱金融的力量變得畸強以至於在宏觀金融調控中形成了貨幣政策獨木撐天的局面。�6�7�6�7我們對貨幣政策的效力有高估的傾向這除了在開始運用宏觀政策之際易於過分關注其效應的原因外也是由於財政金融實力畸形對比的這個背景所致。顯然現在已注意把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並提但財政政策由於財政資金可以調動的餘地不大事實上難以發揮配合和緩沖的作用」。如果說黃達根據我國的資金宏觀配置格局得出了貨幣政策作用「過分突出」有高估的「傾向」的話謝平則對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持否定態度。謝平指出「貨幣政策短期內的多重目標是否能同時達到呢非常困難。由於多目標之間的互相矛盾貨幣政策往往無所適從。」「面對通貨緊縮貨幣政策能否像抑制通貨膨脹那樣迅速有效呢答案是否定的。」 第二種觀點認為貨幣政策作用具有非對稱性即治理通貨膨脹得力而治理通貨緊縮乏力。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是對外貿易大學的吳軍教授和吉林大學的劉金全教授。吳軍在其專著《緊縮與擴張——中國經濟宏觀調控模式選擇》一書中通過研究得出結論「我國20世紀80年代末期的宏觀經濟調控實踐亦可以證明經濟膨脹時期在抑制物價方面貨幣政策的強效應和財政政策的弱效應。」「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我國的宏觀經濟調控實踐可以證明在經濟衰退階段的恢復經濟增長方面財政政策的強效應和貨幣政策的弱效應。」劉金全通過經驗實證得出了同吳軍基本一致的結論。劉金全指出「我們檢驗發現在我國經濟運行當中緊縮性貨幣政策對於經濟的減速作用大於擴張性貨幣政策對於經濟的加速作用。」 第三種觀點對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持肯定態度。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南京大學的范從來教授和中國人民銀行的戴根有研究員。范從來認為「我國並沒有陷入流動性陷阱投資和消費的利率彈性是存在的貨幣政策發揮作用的條件是具備的通貨緊縮時期貨幣政策仍然可以有所作為。」戴根有指出「其實從理論上講貨幣政策是總攬社會總需求的任何 積極的財政政策如果沒有相應的貨幣政策加以配合都可能落空。所以從道理上講這兩年財政政策作用很大程度 上是貨幣政策給予積極配合的結果。」簡言之范從來和戴根有認為即使是通貨緊縮時期貨幣政策的作用仍然是巨大的。 二目前貨幣政策為什麼難以發揮作用 中國貨幣政策為什麼難以發揮有效作用對此許多 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給予了分析。 中國人民銀行謝平研究員認為當前的貨幣政策之所以難以有效發揮作用主要原因是貨幣政策操作面臨9大挑戰即多目標約束、與支持資本市場發展的矛盾、通貨緊縮的壓力、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受阻、貨幣信貸計劃的失效、貨幣政策工具選擇餘地小、貨幣乘數與貨幣流通速度難以預測、貨幣政策的國際協調、貨幣政策與最後貸款人的角色沖突等。 西南財經大學曾康霖教授認為我國現階段寬松的財政貨幣政策之所以難以發揮作用原因是政策的作用被抵消掉了。具體地說是社會公眾的預期心理、經濟體制的因素、政策運作機制的副作用和政策的「擠出效應」抵消了貨幣政策的作用。 國務院研究室李曉西研究員等認為當前國民經濟活力不足主要不是貨幣供給量的問題而是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存在體制性梗阻。表現為傳導機構和客體缺乏活力、路徑過窄、速度下降、動力和信號失真、環境不容樂觀等。武漢大學邱力生博士也認為我國近年來的貨幣政策效果不太理想問題在於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渠道中存在著一些 梗阻比如信用制度不健全、金融組織結構欠佳、產權制度和利益機制障礙及管理偏差等。 中國深圳綜合研究院劉憲法認為近年來中央銀行根據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做出了重大的政策調整貨幣政策由適度從緊轉向適度放鬆。但其總體效果並不明顯經濟增長乏力物價持續下降的態勢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更為嚴重的是自1998年下半年以來出現了貨幣供應量持續回升物價持續走低的情況。種種跡象表明目前中國經濟也陷入了與日本經濟相類似的「流動性陷阱」的困境。 據上述中國學者對影響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因素的探討主要集中在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和國民經濟運行環境上。 三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的途徑 針對導致中國貨幣政策效應不佳的國民經濟運行環境與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存在的問題許多 學者從不同的分析角度提出了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的途徑。 曾康霖教授認為要繼續發揮財政貨幣政策的作用關鍵是解放思想提供政策環境增強社會公眾對經濟、金融的信心找准政策運行的切入點和著力點。 范從來教授認為貨幣政策對反通貨緊縮是可以有所作為的通貨緊縮時期應該實施「積極主動的貨幣政策」。積極主動的貨幣政策是指適度擴張貨幣供給一方面避免經濟衰退階段信用惡化、貨幣流通量過度緊縮經濟衰退情況進一步惡化另一方面為了積極配合其他政策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實施刺激經濟回升。 李曉西、餘明認為提高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運行效率可在以下方面做工作處理好防範金融風險和擴大銀行信貸的關系擴大基礎貨幣投放探索中央銀行投放基礎貨幣新渠道擴大商業銀行對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改進窗口指導的方法加大商業銀行對有效益、有市場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快進行投融資體制改革創造條件把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逐步改造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改變中央銀行在實施貨幣政策時唱獨角戲的局面進一步開拓農村金融市場完善金融組織體系進一步改革貨幣市場體系建立統一高效靈活的貨幣市場等。 邱力生提出了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梗阻的辦法首先需要認識貨幣政策的傳導渠道的地位和作用其次疏通梗阻的操作是第一要規范銀行金融機構的行為第二疏通渠道要考慮解決貨幣供求傳導機制的核心一社會信用制度的建設問題。 可見與中國學者 認為影響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在於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和國民經濟運行環境相適應他們提出的對策思路亦集中在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改善國民經濟運行環境上。 四、簡短的結論 綜上所見我們可以得出下列結論 1.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革命以來西方經濟學界圍繞貨幣政策有效性問題進行了激烈的爭論並沒有取得一致意見。但理論演進經歷了「肯定—否定— 肯定」這樣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凱恩斯主義者肯定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貨幣主義者肯定貨幣政策的短期效應而否定貨幣政策的長期效應理性預期學派完全否定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新凱恩斯主義者則完全肯定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認為20世紀30年代的蕭條經濟學已經回歸了。這大概就是西方經濟學界對貨幣政策認識的演進過程。 2.中國真正的貨幣政策操作始於1984年二級銀行體制的建立。以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為分水嶺中國的貨幣政策操作經歷了反通脹1984— 1997和反通縮1998年以來正反兩個方面的實踐並取得了一定的經驗。與之相適應中國經濟學界關於貨幣政策能否有效發揮調控作用大概形成了三種觀點可謂之否定論、非對稱性論和完全肯定論貨幣政策難以有效發揮作用的原因在於國民經濟運行環境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存在問題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的途徑在於改善國民經濟運行環境和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 3.從中外貨幣政策理論的演進中似乎可以得出結論貨幣政策就是貨幣政策。貨幣政策有效性不在於貨幣政策本身而取決於貨幣政策發揮作用的環境和條件。在治理通貨膨脹和控制物價方面貨幣政策的調節作用要大些本文來自範文中國網fw789。在治理通貨緊縮和防止經濟衰退方面貨幣政策的調節作用要小些。此可謂貨幣政策作用的非對稱性。當然經濟學是致用之學。它應時代的需求而生又為時代的見棄而亡。這是經濟理論的命運也是經濟學家的命運。由此貨幣政策理論的優劣似乎亦不在貨幣政策理論本身而在於時代的選擇。 4.西方經濟學界對貨幣政策的研究理論色彩濃厚有些甚至上升到了學理的高度走進了教科書和學說史。中國經濟學界對貨幣政策的研究則主要著眼於現實集中在實際問題的探討上。這可能是由於中外貨幣政策實踐的歷史長短不同所致。 5.當前中外經濟學界關於貨幣政策有效性問題的研究遠沒有達到精確化的程度 。要真正像經濟增長模型中解析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那樣清晰地解析出貨幣政策的有效值似乎還有很長很長的路程要走。

『貳』 亞洲金融危機論文。。

如何提高我國銀行業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

摘要:根據中國政府加入WTO 時的承諾,我國在去年內已經取消人民幣業務地域和客戶對象的限制對外資銀行提供國民待遇,實現銀行業的全面開放。如何形成健康而富有競爭力的中國銀行業,如何更有效地應對外資銀行的激烈競,這是我國商業銀行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
關鍵字:銀行;國際貿易;競爭力

一、我國對外貿易現狀和銀行中的作用
中國加入WTO,為對外貿易的增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全球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使我國近些年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迅速提高,貿易對GDP的貢獻也在不斷增強。
盡管中國政府已經做出了鄭重承諾,通往成功的道路仍然必須要經歷許多的商業風險、法規障礙及文化挑戰。事實上,中國銀行業並非只是一個單一的市場,而是由許多類型、規模及地理位置各異的銀行組合而成。我們在華的多年經驗告訴我們,盡管中國已具有現代銀行業的雛形,但外國投資者仍須遵循四條原則,以跨過危險抓住機遇。
二、我國銀行在國際貿易領域的尚待改進之處
雖然我國銀行業目前尚在不斷完善中,但在國際貿易領域,為此銀行還存在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管理體制落後,管理方式陳舊。我國銀行業管理體制不完善。1997年以來,我國金融業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體制。在銀行體系風險降低的同時,業務范圍也受到極大的限制,實現利潤方式的減少,使風險更為集中,反而不利於銀行的管理。另外,在管理方式上,中資銀行不具備先進靈活性。因為缺乏自主經營的優勢,中資銀行不能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策略,並且,由於呆帳准備金提取額度的不足和呆帳核銷自主性的缺乏,我國銀行對國際貿易中風險的規避能力極為缺乏。
2、貿易融資對象不合理,銀行信貸水平低。近年來新增貸款量在不斷增大,但銀行主要融資於大型商貿企業,對一些中小企業,由於抵押物不足或資信核實的困難,銀行很少為其提供大規模貸款,由此使部分中小企業獲得授信無法滿足貿易發展的需求,但中長期信貸和權益性資本的供給在貿易額度大時仍略顯緊缺。商業銀行資金大量進入貿易活動,成為貿易信貸的潤滑劑,但現在各銀行的貿易信貸仍不足以維持貿易的高增長速度。在我國,應充分挖掘市場潛力,注重發展保理之類的新型業務。
3、銀行創新力度小。要拓寬中資銀行的業務領域,就應積極鼓勵銀行業的創新。在我國銀行業的發展進程中,有幾點原因阻礙了金融業務的創新。其一,我國與世界金融改革思路的差距。以避險為主要目的,我國採取分業經營的管理模式,不利於銀行在貿易領域的創新。其二,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地位成為其它銀行進行業務創新的阻力。其三,金融創新是以金融工具為實現手段的,雖然我國目前注重金融電子化的推廣和應用,但此過程中出現的客戶資料的安全性保管問題還有待解決。另外,海外聯行網點少也成為制約創新的一大因素。國際結算往往通過總行代理,環節多,速度慢,由此使資金在途時間長,加大了匯率風險和交易成本。

三、提高中資銀行參與國際貿易競爭力的策略
中國加入WTO,金融業的逐步開放使外資銀行大量湧入,對我國銀行來說,這是機遇,也是挑戰。為此,中資銀行必須採取適當的策略以提高國際貿易領域的競爭力。
1、強化國有商業銀行內部機制轉換。
(1)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產權改革的步伐。國有商業銀行的逐次上市表明國家決心將國有商業銀行推向國際市場,讓市場引導銀行改制,最終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上市募資使銀行資本實力雄厚,防範風險能力增強,管理經驗的引進也起到推動改革進程的作用。改制後的銀行具備充足的資本金和一流的管理團隊,可為國際貿易提供有力的支持。
(2)加快國有商業銀行機構改革的進程。國有商業銀行機構須一改以往層層按照行政區劃設立分支機構的做法,應以精簡為原則,按照經濟區域及業務發展需要決定機構的設立和撤並。對業務量小,虧損面大的分支機構,應根據業務需要靈活調整。
(3)加大復合人才的開發培養力度。人才在國際競爭中的作用至關重要。目前我國極度缺乏既通曉國際貿易又擅長銀行業務的專業人員。因此,在保持原有人才優勢,防止人才流失的同時,更應注重對現有復合人才的開發和培養,使其專業素質不斷提升,從而適應新形勢下銀行領域的國際貿易業務。
2、加強銀行業的風險監控。事實證明,加強對經濟金融運行中新情況、新問題的監測分析和風險預警,是保障資產安全性的必要措施。尤其是我國在發展對外貿中小企業的貸款時,基於利率變動的不確定性,更應做好安全防範工作,建立銀行風險評價體系,提高內控有效性,堅持以風險為本的審慎監管。
3、創新業務領域。要加快國際業務的創新步伐,更好地發揮銀行作為金融機構的作用,一是要打開業務市場:首先,擴大銀行國內市場的的服務范圍;其二,開拓發展國外市場;其三,爭取三資企業、外資企業金融業務,開辟國內國際外資客戶業務市場。二是業務品種的創新。在穩步增加國際貿易結算額的同時,根據貿易形式的轉變和客戶的需要,推出如銀保、保理等業務新品種,利用資源共享優勢打開產品市場銷路,提高其知名度。

四、促進商業銀行競爭力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充分發揮政府作用,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為商業銀行與企業開展合作提供良好的環境
首先要切實消除對商業銀行和企業的歧視,政府應該對為企業提供融資支持的中小商業銀行在稅收、財政補貼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並且適當放寬中小企業的受信門檻,保證其順利獲得生產所需資金;其次要採取措施妥善處理商業銀行現存的不良資產,可通過適當注資或拍賣轉讓來降低不良資產率;最後要減少政府對商業銀行經營業務的不合理干預,使其按照市場化的方式化解自身的問題。
(二)發揮地方金融優勢,參與企業的改制和重組
發揮地方商業銀行與地方企業長久以來形成的良好銀企關系的優勢,積極協助企業搞好清產核資、資產評估、產權界定等工作,主動幫助他們與有關部門一道制定具體的改制、重組方案,提出有針對性的債權處理意見,對改制、重組後債權債務已落實的企業,其正常的生產經營中所需的資金可按信貸原則予以優先解決。同時要以資產重組為切人口,幫助企業做大做強,以增強企業的活力,促進企業的發展。
(三)加強商業銀行自身建設,提高為企業融資服務的能力
首先要調整信貸結構,豐富信貸業務品種,擴大企業貸款選擇范圍,積極支持其合理的資金需求。同時公開信貸政策,簡化業務流程和擔保手續,為企業「二次創業」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其次要加強優質服務,如開辦信用卡、票據承兌、貼現業務和推選個人支票、異地通匯等結算方式,從而更加方便廣大企業的存、取、匯、兌業務。
面對著中國的入世,中國銀行業的發展,世界貿易的飛速發展及激烈的市場經濟競爭,使中國銀行業在國際市場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面臨的問題仍然非常顯著,因為我國商業銀行在這種環境下更應正確的把握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及加強自身國際貿易的競爭力,才能在以後更長遠的時間內保持快速穩定的發展,為中國國際貿易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美)喬治 H 漢普爾,銀行管理——教程與案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2] 曾康霖,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研究,西南財大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3] 黃亞鈞、吳富佳,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4] 揚錫懷。企業戰略管理:理論與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003.
[5] 彼德,羅斯·商業銀行管理[M].美國:McGraw Hill,2003

『叄』 什麼叫「金融」從事金融業的人員又是干什麼的

資金的融通就叫金融。銀行,保險,證券是金融業的三大支柱。一般的從事金融業的人主要指從事銀行,保險,證券,信託等投資的人

『肆』 金融方面的論文

如何提高我國銀行業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

摘要:根據中國政府加入WTO 時的承諾,我國在去年內已經取消人民幣業務地域和客戶對象的限制對外資銀行提供國民待遇,實現銀行業的全面開放。如何形成健康而富有競爭力的中國銀行業,如何更有效地應對外資銀行的激烈競,這是我國商業銀行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
關鍵字:銀行;國際貿易;競爭力

一、我國對外貿易現狀和銀行中的作用
中國加入WTO,為對外貿易的增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全球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使我國近些年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迅速提高,貿易對GDP的貢獻也在不斷增強。
盡管中國政府已經做出了鄭重承諾,通往成功的道路仍然必須要經歷許多的商業風險、法規障礙及文化挑戰。事實上,中國銀行業並非只是一個單一的市場,而是由許多類型、規模及地理位置各異的銀行組合而成。我們在華的多年經驗告訴我們,盡管中國已具有現代銀行業的雛形,但外國投資者仍須遵循四條原則,以跨過危險抓住機遇。
二、我國銀行在國際貿易領域的尚待改進之處
雖然我國銀行業目前尚在不斷完善中,但在國際貿易領域,為此銀行還存在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管理體制落後,管理方式陳舊。我國銀行業管理體制不完善。1997年以來,我國金融業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體制。在銀行體系風險降低的同時,業務范圍也受到極大的限制,實現利潤方式的減少,使風險更為集中,反而不利於銀行的管理。另外,在管理方式上,中資銀行不具備先進靈活性。因為缺乏自主經營的優勢,中資銀行不能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策略,並且,由於呆帳准備金提取額度的不足和呆帳核銷自主性的缺乏,我國銀行對國際貿易中風險的規避能力極為缺乏。
2、貿易融資對象不合理,銀行信貸水平低。近年來新增貸款量在不斷增大,但銀行主要融資於大型商貿企業,對一些中小企業,由於抵押物不足或資信核實的困難,銀行很少為其提供大規模貸款,由此使部分中小企業獲得授信無法滿足貿易發展的需求,但中長期信貸和權益性資本的供給在貿易額度大時仍略顯緊缺。商業銀行資金大量進入貿易活動,成為貿易信貸的潤滑劑,但現在各銀行的貿易信貸仍不足以維持貿易的高增長速度。在我國,應充分挖掘市場潛力,注重發展保理之類的新型業務。
3、銀行創新力度小。要拓寬中資銀行的業務領域,就應積極鼓勵銀行業的創新。在我國銀行業的發展進程中,有幾點原因阻礙了金融業務的創新。其一,我國與世界金融改革思路的差距。以避險為主要目的,我國採取分業經營的管理模式,不利於銀行在貿易領域的創新。其二,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地位成為其它銀行進行業務創新的阻力。其三,金融創新是以金融工具為實現手段的,雖然我國目前注重金融電子化的推廣和應用,但此過程中出現的客戶資料的安全性保管問題還有待解決。另外,海外聯行網點少也成為制約創新的一大因素。國際結算往往通過總行代理,環節多,速度慢,由此使資金在途時間長,加大了匯率風險和交易成本。

三、提高中資銀行參與國際貿易競爭力的策略
中國加入WTO,金融業的逐步開放使外資銀行大量湧入,對我國銀行來說,這是機遇,也是挑戰。為此,中資銀行必須採取適當的策略以提高國際貿易領域的競爭力。
1、強化國有商業銀行內部機制轉換。
(1)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產權改革的步伐。國有商業銀行的逐次上市表明國家決心將國有商業銀行推向國際市場,讓市場引導銀行改制,最終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上市募資使銀行資本實力雄厚,防範風險能力增強,管理經驗的引進也起到推動改革進程的作用。改制後的銀行具備充足的資本金和一流的管理團隊,可為國際貿易提供有力的支持。
(2)加快國有商業銀行機構改革的進程。國有商業銀行機構須一改以往層層按照行政區劃設立分支機構的做法,應以精簡為原則,按照經濟區域及業務發展需要決定機構的設立和撤並。對業務量小,虧損面大的分支機構,應根據業務需要靈活調整。
(3)加大復合人才的開發培養力度。人才在國際競爭中的作用至關重要。目前我國極度缺乏既通曉國際貿易又擅長銀行業務的專業人員。因此,在保持原有人才優勢,防止人才流失的同時,更應注重對現有復合人才的開發和培養,使其專業素質不斷提升,從而適應新形勢下銀行領域的國際貿易業務。
2、加強銀行業的風險監控。事實證明,加強對經濟金融運行中新情況、新問題的監測分析和風險預警,是保障資產安全性的必要措施。尤其是我國在發展對外貿中小企業的貸款時,基於利率變動的不確定性,更應做好安全防範工作,建立銀行風險評價體系,提高內控有效性,堅持以風險為本的審慎監管。
3、創新業務領域。要加快國際業務的創新步伐,更好地發揮銀行作為金融機構的作用,一是要打開業務市場:首先,擴大銀行國內市場的的服務范圍;其二,開拓發展國外市場;其三,爭取三資企業、外資企業金融業務,開辟國內國際外資客戶業務市場。二是業務品種的創新。在穩步增加國際貿易結算額的同時,根據貿易形式的轉變和客戶的需要,推出如銀保、保理等業務新品種,利用資源共享優勢打開產品市場銷路,提高其知名度。

四、促進商業銀行競爭力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充分發揮政府作用,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為商業銀行與企業開展合作提供良好的環境
首先要切實消除對商業銀行和企業的歧視,政府應該對為企業提供融資支持的中小商業銀行在稅收、財政補貼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並且適當放寬中小企業的受信門檻,保證其順利獲得生產所需資金;其次要採取措施妥善處理商業銀行現存的不良資產,可通過適當注資或拍賣轉讓來降低不良資產率;最後要減少政府對商業銀行經營業務的不合理干預,使其按照市場化的方式化解自身的問題。
(二)發揮地方金融優勢,參與企業的改制和重組
發揮地方商業銀行與地方企業長久以來形成的良好銀企關系的優勢,積極協助企業搞好清產核資、資產評估、產權界定等工作,主動幫助他們與有關部門一道制定具體的改制、重組方案,提出有針對性的債權處理意見,對改制、重組後債權債務已落實的企業,其正常的生產經營中所需的資金可按信貸原則予以優先解決。同時要以資產重組為切人口,幫助企業做大做強,以增強企業的活力,促進企業的發展。
(三)加強商業銀行自身建設,提高為企業融資服務的能力
首先要調整信貸結構,豐富信貸業務品種,擴大企業貸款選擇范圍,積極支持其合理的資金需求。同時公開信貸政策,簡化業務流程和擔保手續,為企業「二次創業」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其次要加強優質服務,如開辦信用卡、票據承兌、貼現業務和推選個人支票、異地通匯等結算方式,從而更加方便廣大企業的存、取、匯、兌業務。
面對著中國的入世,中國銀行業的發展,世界貿易的飛速發展及激烈的市場經濟競爭,使中國銀行業在國際市場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面臨的問題仍然非常顯著,因為我國商業銀行在這種環境下更應正確的把握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及加強自身國際貿易的競爭力,才能在以後更長遠的時間內保持快速穩定的發展,為中國國際貿易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美)喬治 H 漢普爾,銀行管理——教程與案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2] 曾康霖,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研究,西南財大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3] 黃亞鈞、吳富佳,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4] 揚錫懷。企業戰略管理:理論與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003.
[5] 彼德,羅斯·商業銀行管理[M].美國:McGraw Hill,2003

『伍』 外匯分類管理等級查詢

【詞語解釋】詞目:金融
拼音:jīn róng
基本解釋
[banking;finance] 指貨幣的發行、流通和回籠,貸款的發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匯兌的往來等經濟活動
詳細解釋
指貨幣的發行、流通和回籠,貸款的發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匯兌的往來等經濟活動。
胡適 《國際的中國》:「我們更想想這幾年國內的資產階級,為了貪圖高利債的利益,拚命的借債給 中國 政府,不但苟延了惡政府的命運,並且破壞了全國的金融。」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許多大腹的商賈,和為算盤的辛苦而癟幹了的吃血鬼們,都更振起了精神在不穩定的金融風潮之下去投機。」 浩然 《艷陽天》第七章:「銀行的領導幫助他認識金融工作對恢復國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他聽進去。」 [編輯本段]【金融】金融的內容可概括為貨幣的發行與回籠,存款的吸收與付出,貸款的發放與回收,金銀、外匯的買賣,有價證券的發行與轉讓,保險、信託、國內、國際的貨幣結算等。從事金融活動的機構主要有銀行、信託投資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投資基金,還有信用合作社、財務公司、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郵政儲蓄機構、金融租賃公司以及證券、金銀、外匯交易所等。
金融是信用貨幣出現以後形成的一個經濟范疇,它和信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1)金融不包括實物借貸而專指貨幣資金的融通(狹義金融),人們除了通過借貸貨幣融通資金之外,還以發行股票的方式來融通資金。(2)信用指一切貨幣的借貸,金融(狹義)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人們之所以要在「信用」之外創造一個新的概念來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是為了概括一種新的經濟現象;信用與貨幣流通這兩個經濟過程已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最能表明金融特徵的是可以創造和消減貨幣的銀行信用,銀行信用被認為是金融的核心。
金融概念新解
寧波大學商學院熊德平教授在其國家社科基金研究報告《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機制與模式研究》【2005年6月通過驗收鑒定,獲優秀等級,並應邀以成果要報形式,呈黨和國家領導人,引起高度重視和作重要批示,該成果2009年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該成果出版著作《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P66-80)】,以及論文《農村金融與農村金金融發展:基於交易視角的概念重構》【《財經理論與實踐》2007年第2期,P8-13;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農業經濟導刊》2007年12期P120-126)全文轉載】中,為定義農村金融與農村金融發展,針對既有定義的缺陷,從重新定義金融概念入手,重新定義了農村金融與農村金融發展的概念,並基於該定義,形成了系統的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理論,構建了我國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與模式,並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該概念及其基礎上的成果,值得農村金融理論研究、政策制定和實際部門借鑒和思考。
以下是該成果中關於金融概念的分析和定義。引用時,請按上述提示註明成果出處,以尊重和保護作者知識產權。

一、金融概念定義的重要性及現狀
熊德平教授的上述成果認為: 「弄清楚金融的界說似乎是不言而喻的,無疑,這是一門學科中極大的問題:一門學科,其最高理論成就往往就凝結在對於本學科的核心范疇如何界定、定義之中」(黃達,2001,P113)。長期以來「金融是指資金的借貸活動或資金的融通活動,這已是被學術界所普遍接受的觀點」(江春,1999),但深入考察發現「對金融的定義,傳統金融理論和現代金融理論是有區別的」(冉光和,2004,P19),「存在從不同視角對『金融』所進行的規范性的論證」(黃達,2001,P113),其表述林林總總,重點各不相同,「直到今天,……,尚無普遍被接受的統一的理論界定」(黃達,2001,P45)。面對這樣的核心范疇,該成果無意也不求能論證出公認的「金融」概念,但對其內涵和外延的界定卻直接關繫到研究框架的構建基礎。成果遵循黑格爾「概念」與「理論」的關系以及哲學關於「概念」本質的認識,在綜合前人的「金融」定義基礎上,努力分析和界定出可以供生長和支撐本研究理論框架的「金融」概念。
界定「金融」的概念,首先涉及的問題是由漢字「金」和「融」組成的「金融」與英語「FINANCE」語義區別與選擇問題。黃達(2001,P3-11,44-45,113-120)和曾康霖(2002,P10-14)教授分別對二者的詞義和關系,做了詳細的、權威性的討論,其基本結論是漢語的「金融」有寬、窄二個口徑。寬口徑是:泛指銀行、保險、證券、信託及相關活動。窄口徑則把「金融」界定在資本市場運作與金融資產供給與價格形成的領域。而英語中的「FINANCE」則有寬、中、窄三個口徑。寬口徑是指:一切與錢有關的活動。不僅包含了漢語的「金融」,而且還包括了「政府財政」、「公司財務」、「家庭理財」等與漢語「金融」涇渭分明的概念。窄口徑則專指資本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中口徑是指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儲蓄協會、住宅貸款協會,以及經紀人等中介服務等。可見漢語「金融」的寬、窄口徑分別相當於「FINANCE」的中、窄口徑,而寬口徑的「FINANCE」則是我國「政府財政」、「公司財務」、「家庭理財」和「金融」的總稱。由於本研究主題和任務是從「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的系統層面揭示其相互間的內在聯系,探索協調發展的機制與模式,因此,該成果將把「金融」界定在漢語寬口徑的含義上。
二、金融概念定義的既有論點
進一步考察已有「金融」的定義,本研究發現,雖然,表述粼粼種種,重點各不相同,尚無一致認識,但歸納這些表述各異的「金融」概念便可發現,根據其視角和側重點,大致可分為「資金融通論」、「金融資源論」、「金融產業論」、「金融工具論」、「金融媒介論」等幾種類型[1],其中「資金融通論」在我國歷史最為久遠,影響最為深刻,詞典、教科書中的金融定義基本來自於此,其他的主要觀點主要集中在近幾年的學術研究中,另外一些則基本上是在「資金融通論」基礎上的延伸或擴展或有所側重。
1、「資金融通論」認為「金融就是貨幣資金的融通,指通過貨幣流通和信用渠道以融通資金的經濟活動」(王紹儀,2002)。《辭源》(1915):「今謂金錢之融通曰金融,舊稱銀根」。1920年北洋政府「整理金融公債」中的「金融」專指通過信用中介的貨幣資金融通。《辭海》(1936年版):「monetary circulation謂資金融通之形態也,舊稱銀根。」《辭海》(1979)則有:「貨幣資金的融通。一般指與貨幣流通與銀行信用有關的一切活動。」1986年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中把相當於本研究口徑的「FINANCE」定義為:「The system that includes the circulation of money,the granting of credit,the making of investments,and the provision of banking facilities」。可見,「資金融通論」歷史最為久遠並居主流地位[2],但深入分析發現,這一定義雖然比較准確地概括了金融的活動過程,但卻把金融的本質屬性隱藏在背後,似乎有「金融」就是金融的同意反復之嫌。
2、 "金融資源論"認為認為金融是人類社會財富的索取權,是貨幣化的社會資財;是以貨幣形態表現的,具有「存量」形態的,既聯系現在與過去,也聯系現在與未來的金融存量投入、消耗過程及相應的體制轉變;金融是一種資源,是有限的或稀缺的資源,是社會戰略性資源(白欽先教授等,2000)。該定義為金融資源的配置奠定了理論基礎,但其只注意到了金融的靜態意義,但忽視了金融過程和功能。
3、「金融產業論」認為「金融是資金融通的行為及機制的總稱,是與國民經濟其他產業部門平等的產業,金融產業是指以經營金融商品和服務為手段,追求利潤為目標,市場運作為基礎的金融組織體系及運行機制的總稱(冉光和,2004,P24)。「金融產業論」對金融的界定更多的涉及到了金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運行機制和內在屬性,強調了金融是經濟系統的一個平等的組成部分,但其主要側重於從產業角度進行論證,其作用機制還只是隱含在產業的概念之中。
4、「金融工具論」認為計劃經濟中,金融是計劃工具,市場經濟條件下則是宏觀調控手段,強調了金融的功能,卻忽視了其作用的主動性和先導性。金融媒介論的金融概念則認為金融是媒介經濟運行的虛擬系統,同樣是注重了功能,卻忽視了金融自身的獨立性。這些定義均沒有意識到金融「實際上是財產(Property)的借貸或財產的跨時(Intertemporal)交易活動」(江春,1999),「『金融』就是信用轉讓」(汪丁丁,1997)。僅依此形式化的定義是難以把握農村金融的理論內涵,並進一步透視出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關系原理的。
三、熊德平教授的金融概念新解
熊德平教授認為金融的本質蘊藏於金融產生與發展的歷史過程之中,「金融」的不同定義,實際上是具有不同歷史背景的金融現實,在不同視角和目的下的思維寫照。沿著金融與經濟關系理論的分析框架,考察金融產生與發展的歷程和當代表現,在綜合前人的定義的基礎上,該成果基於交易視角認為「金融」不論是「資金融通(monetary circulation)」的金融,還是「finance」即「Financial Market,Capital Market」的金融,其本質都是信用交易制度化的產物,是由不同的產權主體,在信任和約束基礎上,通過信用工具,將分散的資金集中有償使用,以實現「規模經濟」的信用交易活動以及組織這些活動的制度所構成的經濟系統及其運動形式的總稱。該概念可以概括為「信用交易論」。
「信用交易論」的核心要點是①金融是分工和交換的產物。不同產權主體的存在是金融產生和發展的必要條件。②所有權的分散性與生產集中性的矛盾,不同產權主體的風險能力和經營能力,以及資金的所有和所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對稱分布是金融產生和發展的充分條件。前者是金融的社會基礎,後者是金融的自然基礎。③「規模經濟」的存在和產權主體對「規模收益」的追求是金融存在和展開其自身的內在動力。④在制度的有效約束下建立起來的,以心理上的信任和安全感為基礎的信用交易是金融的基本特徵。⑤全賴信用維系的金融,在促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不斷使經濟金融化,進而使信用成為經濟發展的基礎,金融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經濟系統可以從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兩個相互融合的系統加以觀察和研究。這是金融的功能效應。⑥金融的表現形式和組織方式始終處於發展變化之中,其態多樣化、結構多元化、功能擴大化、制度規范化、組織正規化成為金融發展的外在特徵。現代金融已經發展為由資金的流出和流入方、連接這兩者的金融中介機構和金融市場以及對其進行管理的中央銀行和其他金融監管機構及運行制度和機制共同構成的,不僅可以通過融通資金、傳遞信息、提供流動性支持等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而且還通過大數定律、提供專業化服務和套期保值來有效地分散和降低風險,進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產或消費效率,與其他經濟系統具有平等交換關系的,具有核心地位的經濟系統。⑦金融不同於金融機構,金融機構是金融專業化分工的產物,是依靠專門化知識、能力和信譽,提供中介服務「專家」型組織,金融機構的價值在於其金融功能的發揮,而不是其規模大小、數量多少以及表現形式和組織方式的先進與落後。⑧金融與信用相生相伴,不僅並非貨幣所派生,而且良好的貨幣制度有賴於金融信用制度的建設與完善。
[1]這種分類完全是為了概括、綜合和表述的便利,而非嚴格學術論證基礎上的學派或學術思想分類,也不代表原創者是意圖。
[2]目前國內大部分金融或貨幣銀行學教科書對金融的定義基本都沿襲這一意義的概念。
【金融學】
金融學是從經濟學分化出來的、研究資金融通的學科。傳統的金融學研究領域大致有兩個方向:宏觀層面的金融市場運行理論和微觀層面的公司投資理論。 [編輯本段]【金融界】金融界網站,是全球最大的中文財經網站之一。2004年10月15日,金融界在美國NASDAQ掛牌上市,股票代碼(NASDAQ:JRJC),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財經類互聯網公司。上市後,金融界相繼入選權威第三方評選的「2004中國商業網站100強」、「中國主流媒體市場經濟地位及商業價值2004年度排序--資訊類10強網站」、以及「德勤2004年度亞太區高科技高成長500強企業」。 [編輯本段]【金融學與經濟學的關系】金融學發端於經濟學,但如今已經從中獨立出來,有了自己的研究方法,成為獨立的學科.現代金融學也象經濟學一樣,從微觀主體的理性行為入手(行為金融學考慮了非理性行為),構建考慮時間和不確定因素的市場均衡體系,考察金融系統在資源跨期配置中的機制和作用.但是金融學有區別於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比如說金融資產定價中常用的無套利分析,實際上比經濟學中的供求定價分析更具有一般性,在市場中更容易實現.金融學區別與經濟學的另一個的特點是前者考慮了市場中的隨機因素,因此市場主體的預期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經濟概念比金融廣得多
金融是經濟的一小個分支,只是有自己的側重點
經濟學是一個一級學科,金融學是一個二級學科,在經濟學之下,經濟學研究的是一個國家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方式、道路等。是比較宏觀的了,它對經濟的各個方麵包括工業、農業等。金融只是對一個國家經濟領域中的金融方面進行研究,比如貨幣、證券、金融市場等。 [編輯本段]【金融的特徵】1. 金融是信用交易。
(1)信用
經濟學上的信用,是一種商品交易的形式,對應於現貨交易(即時清結的交易)。
信用是金融的基礎,金融最能體現信用的原則與特性。在發達的商品經濟中,信用已與貨幣流通融為一體。
(2)信用交易的應有特點
a. 一方以對方償還為條件,向對方先行移轉商品(包括貨幣)的所有權,或者部分權能;
b. 一方對商品所有權或其權能的先行移轉與另一方的相對償還之間,存在一定的時間差;
c. 先行交付的一方需要承擔一定的信用風險,信用交易的發生是基於給予對方信任。
2. 金融原則上必須以貨幣為對象。
3. 金融交易可以發生在各種經濟成分之間。
其主要研究分支包括:
金融市場學(en:Financial market)
公司金融學(en:Corporate Finance)
金融工程學(en:Financial Engineering)
金融經濟學(en:Financial Economics)
投資學(en:Investment )
貨幣銀行學(en:Money and Banking )
國際金融學(en:International Finance)
財政學(en:Public Finance)
保險學(en:Insurance)
數理金融學(en:Mathematical Finance)
金融計量經濟學(en:Financial Econometrics)
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金融學發端於經濟學,但如今已經從經濟學中相對獨立出來,有了比較系統的研究方法。
同時,現代金融學依然停留在現代經濟學的新古典分析框架內. 其特點是從微觀主體的理性行為入手(行為金融學考也慮了非理性行為,比如錨定效應), 構建考慮時間和不確定因素的市場均衡體系, 考察金融系統在資源跨期配置中的機制和作用. 金融學開創了經濟學中比較獨特的研究方法,比如說金融資產定價中常用的無套利分析, 實際上比經濟學中的供求分析更specific,在市場中更容易實現.此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新古典經濟學發展的預期的概念在金融學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金融學考慮了市場中的隨機因素, 因此市場主體的預期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並且依賴數理和計量工具進行相對精確的分析.
從program的角度來說:
1, 國外大學開設的和金融有關的master項目五花八門,但是都是偏向應用的,課程也不盡一致.這些program大多都在商學院,偏向實證分析.經濟系很少見到開設類似項目,雖然也有.有一些master program是培養可以進行技術分析的專業人員的,所以對數學應用能力要求較高,比如數據處理,統計計量分析,比較高級的軟體等等. 具體內容,大家還要看具體學校開設的具體項目的介紹和她們的課程結構。
2, phd program. 國外一些大學的商學院會培養金融學博士.但是絕大多數經濟系都可以培養金融學博士,雖然其名稱可能是經濟學博士.金融經濟學,金融計量學,這些項目課程都是高度數理化的,還有宏觀金融,比如說國際金融之類的,這方面的研究很多時候也被歸入宏觀經濟學研究.
最後,還有一點就是,公司金融,這個領域有點交叉的意思,可能也可以稱為公司財務.涉及金融學和管理學的許多東西.
我這里說的不能很清楚,因為個人了解也有限.大家可以參考錢穎一教授的三篇文章.此外每個學校的program都有偏重,大家申請前看清楚,雖然都叫finance,但是內容可以千差萬別.
●經濟學專業
主幹學科:經濟學
主要課程:政治經濟學、《資本論》、西方經濟學、會計學、統計學、計量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財政學、經濟學說史、發展經濟學、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等
從業方向:能在綜合經濟管理部門、政策研究部門、金融機構和企業從事經濟分析、預測、規劃和經濟管理工作的專門人才。
●金融學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金融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能,能在銀行、證券、投資、保險及其他經濟管理部門和企業從事相關工作的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證券、投資、保險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相關業務的基本訓練,具有金融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金融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具有處理銀行、證券、投資與保險等方面業務的基本能力;
3.熟悉國家有關金融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4.了解本學科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5.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主幹課程:
主幹學科:經濟學
主要課程: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財政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管理、證券投資學、保險學、商業銀行業務管理、中央銀行業務、投資銀行理論與實務等。
究竟哪些金融人才最受歡迎呢?科銳咨詢公司CEO高勇認為,以下十類金融人才炙手可熱:

金融分析師(CFA):自1963年在美國首度開考以來,全球至今僅有3.55萬人通過考試。我國大陸只有50人擁有CFA資格。上海未來3年對CFA的需求量是3000人,而目前只有30人。

特許財富管理師:要求必須在金融機構工作5年以上,擁有良好的經濟學基礎,至少精通兩個投資領域的情況。

基金經理:負責基金的籌措、運作和管理,以及上市和上市後的監控,需要懂得國外的操作規則,對國內市場也非常了解,能運用投資工具有效規避各種風險,實現最佳的投資組合。

保險精算師:我國保險法規定,保險公司必須聘用一名金融監管部門認可的精算師。目前我國具有精算師資格的僅有50人左右。專家預測,未來10年將急需5000名精算師。

證券經紀人:全國7000萬股民這一龐大的投資群體,為證券經紀人的崛起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合格的證券經紀人,要有扎實的金融學知識和豐富的投資經驗。

信息主管:要求既通曉國際金融業務,又擁有國際銀行的IT系統規劃、建設經驗。

投資管理人才:包括四個類別,即風險投資人才、融資租賃人才、金融業務代表和個人投資顧問。他們要對股票、債券、金融衍生品的投資有正確的判斷,還要有企業管理經驗。從事風險資金投資的,最好是有創業經驗,對財務、人力資源管理、市場、銷售等環節了如指掌。

證券分析師:主要進行宏觀經濟研究、行業研究、個股研究、專題研究和機構投資策劃,能引導股民明確市場投資方向。一般要求有經濟類碩士以上學歷,有證券從業資格,3年以上證券、期貨等專業投資市場運作經驗。

高端保險銷售員:隨著保險業的良性發展,高端銷售員的數量、質量都必須提高。友邦保險上海分公司業務發展總監敖寶蓮透露,友邦今年在上海地區擁有4700名代理人,預計明後年會擴展到6000人左右,要求從業者懂得理財險種、理財稅務政策等方面的綜合知識。

財務策劃顧問:為個人客戶進行理財指導,制訂度身定做的理財計劃。

『陸』 融資效率的融資效率分類

效率的基礎涵義是指產出投入比,或者說收益成本比。從經濟活動的主體的角度而言,效率通過單個交易主體的績效體現。資源配置效率是指資源是否能夠向最能充分發揮其效率的主體集中。主體的效率,是一種個體效率,資源配置的效率,是整體效率。當能夠驗證主體效率的時候,一般就能夠驗證資源配置效率。
在國內,隨著企業融資市場發展的深入,為了對企業融資市場的發展提供參考,融資效率的研究進入了學者們的視野。曾康霖(1993)最早提出融資效率,並分析了影響融資效率和成本的七個因素。宋文兵(1997)對「融資效率」概念進行了實質性的研究,他比較分析了「股票融資與銀行借貸的融資效率」,他認為,融資效率包括交易效率與配置效率。其後, 呂景波(2003)、高學哲(2004)等人也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融資效率的定義。盧福財(2001)將企業融資效率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他首次將企業融資微觀效率劃分為企業資金融入效率、資金融出效率,並從比較和動態的角度分析了企業的融資效率。王新紅(2007)運用DEA方法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融資效率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融資效率整體低下。參照效率的基礎內涵及其在金融學研究領域的發展過程,以及國內對企業融資效率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出,企業的融資效率,可以分為三類,主體效率、交易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其中,第一部份屬於個體效率,後兩部份屬於整體效率。企業融資的交易主體有融出方和融入方,因此,主體效率又可以分為融出效率和融人效率,交易效率又可以分為融人交易效率和融出交易效率。

閱讀全文

與曾康霖融資效率影響因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期貨交易所福利待遇 瀏覽:818
弘宇股份股票吧 瀏覽:598
國債期貨基礎知識及股指期貨實戰思路培訓 瀏覽:521
金融機構法律 瀏覽:27
京東金融發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官網 瀏覽:226
股市杠桿和房貸杠桿 瀏覽:616
天津恆隆廣場的金融公司 瀏覽:732
外匯主要用於 瀏覽:964
投資理財課程收獲 瀏覽:543
特斯拉歷次融資 瀏覽:642
非銀行金融機構匯總 瀏覽:98
正規微期貨聚寶盆 瀏覽:942
金山谷指標公式 瀏覽:727
廣東盈海貴金屬交易軟體下載 瀏覽:791
融資合同常見擔保方式 瀏覽:445
廣發證券楊子江 瀏覽:94
親人之間出借股票賬戶 瀏覽:969
外匯指定銀行2017 瀏覽:622
個人外匯管理辦法解讀 瀏覽:382
余額寶中錢如何購買理財產品 瀏覽: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