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太原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的實施意見的重點任務
(一)高水平編制城市規劃。對標一流,突出特色,進一步完善太原都市圈和南部區域規劃,搞好重點地段、引領性項目、精品建築設計。注重規劃的前瞻性、權威性,形成以南部區域為核心、老城和古城為重點、城鎮為基礎、城鄉統籌,多中心、多軸向、多組團的城市空間布局。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在規劃目標和空間布局上協調統一,各類專項規劃與城鄉規劃相互銜接,形成統一的空間框架。加強三縣一市縣域規劃及鄉鎮規劃編制工作,引領城鄉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建立城鄉一體規劃管理體制,強化規劃制定、修改和實施監督檢查,維護規劃的權威性。
(二)加快推進太原晉中同城化和太原都市區建設。按照統一規劃、協調功能、整合空間要求,以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推動太原晉中兩市道路、供水、供氣、供熱等設施對接共建,實現互動、互通、共享,在同城化上邁出實質性步伐。落實省委「一核一圈三群」城鎮化戰略布局,加快完善由太原市區、晉中市區、清徐縣城、陽曲縣城構成的太原都市區公共服務設施,積極推進現代綜合交通網建設,引領太原盆地城鎮密集區發展,構建太原城市群基本空間框架。
(三)高標准建設南部區域。按照區域服務中心、創新科教先鋒、交通樞紐門戶、現代產業基地和文化宜居名都的功能定位,充分體現「現代化為基幹、特色化為神韻、人性化為根本」的要求。以中心商務區為核心,先行建設優美環境和基礎設施,逐步推進晉陽湖周邊區域、晉陽古城大遺址等重點地段建設;切實搞好建設項目空間環境和形象設計,加快建設一批一流標志性建築,全面打造歷史傳統與現代風貌相得益彰,山、水、城、林、人和諧共融的現代都市區。同步抓好產業布局和培育,實現產城一體化,力爭五年內核心區初具規模。注重構建南部區域與老城及晉中市區暢通便捷的交通網路,形成現代化商務中心,推動城市重心南移。創新建設模式,實行政府主導下的公司化運作、項目化管理,確保各項目建設成為質優工程和城市形象工程。
(四)積極推進大縣城和小城鎮建設。從提升城鎮功能、支持支柱產業發展入手,大力實施「七個一工程」,加快推進「大縣城——中心鎮——中心村」融合連片發展,引導生產要素向縣城、中心城鎮集聚,建設一批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功能完善、環境整潔優美的小城鎮。把縣城作為城鎮化發展的重要環節,加快大縣城建設,引導生產要素、優勢產業向縣城集中,形成縣域經濟發展核心。加大縣城市政公用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力度,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搞好垃圾綜合整治,徹底改變城鎮環境「臟、亂、差」局面。堅持規劃引領,項目支撐、改革推動,支持已經形成一定產業和人口規模、基礎條件好的鄉鎮盡快成為經濟強鎮和縣域經濟次中心,帶動周邊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在每個縣(市、區)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發展潛力較大的特色中心鎮予以重點扶持,建設一批循環經濟工業園、綠色農業加工園、現代農業種植養殖園。重點抓好清徐徐溝鎮、古交馬蘭鎮等9個省級重點鎮和尖草坪區陽曲鎮、婁煩縣馬家莊鄉等7個市級重點鎮建設。
(五)加大產業園區發展力度。把園區建設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抓手,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加快現有園區擴區步伐,創新園區體制機制,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環境,促進項目和企業向園區集聚。經濟區提高准入門檻,打造產業集群,培育研發職能,重點發展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醫療等新興產業。高新區在姚村以南進行擴區建設,培育高新技術產品生產中試職能,堅持「產業基地與科技新城」同建的發展理念,加強與清徐城區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協調,使配套設施更適宜產業發展,功能運轉更適宜創業居住,城市環境更彰顯綠色環保。民營區以現代服務業、物流業為主導,打造輻射黃河中下游經濟區的重要物流集散中心和省城最大化的現代物流功能區;改善生態和人居環境,打造宜居住、宜創業、宜流通的東部經濟高地,近期以南北擴展為主,遠期向東縱深發展。不銹鋼園區依託太鋼資源優勢,有效擴大園區建設規模,加快園區市政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打造一流不銹鋼產業基地。加快山西清徐經濟開發區建設,擴建和籌建食醋工業園、太原鐵路裝備園、太原工業園、汽車配件工業園、物聯網應用產業園、靜脈產業園、東山低碳經濟園、古交煤炭循環經濟園等各類專業特色園區。統籌老城區與產業集聚區功能布局,推動城區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網、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向產業集聚區延伸,銜接好專業園區發展與中心鎮、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突出園區特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推進周邊農民就近轉移就業。
(六)加快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按照一流規劃建設標准,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整村拆除、安置優先原則,結合城市發展總體思路,與片區改造相結合,實行統一編制方案、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招商引資、統一整村拆除、統一建設安置模式,統籌規劃,規范管理,提高效能,整體推進「十二五」期間,完成建成區范圍內86個城中村和重點工程建設涉及征地拆遷的城中村改造。通過全方位綜合改造,促進城中村居住環境、生活條件、管理秩序、經濟發展和文化等與城市全面融合,實現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加大棚戶區和舊住宅區改造力度,對設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環境較差的棚戶區和舊住宅小區實施整容、拆違、補建、配套整治工程,改善城市居民住房條件,提高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十二五」期間,基本完成全市棚戶區拆遷改造任務,把棚戶區改造成房屋質量優良、功能完善、生活便利、環境優美的新型城市社區。
(七)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北中環、西中環、建設路快速化改造,打通南內環西街、府東街、南中環西街等東西向主幹道;開通西渠路、太行路等南北向主幹道,使中心城區形成與外圍高速環有機銜接,以快速路為骨架,主次幹道匹配、「十縱十橫加三環」的幹道格局。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力爭「十二五」期末軌道交通2號線、1號線一期主體工程基本完工。結合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打通斷頭路,拓寬瓶頸路,改造小街巷,配建停車場,形成路網長度、密度和動態靜態交通體系科學合理的城市道路系統。加快推進集中供熱二電六期工程、集中供熱瑞光熱電一期工程建設,採用集中供熱、地熱、太陽能等多種供熱形式,將新型農村住宅社區和產業集聚區同步納入供熱管網體系。加大城市燃氣氣源、管線和項目建設,建設煤層氣熱電聯產項目,2015年燃氣氣化率達到98%。加快老城區老化供水管網改造步伐,新城區管網建設和道路建設同步進行,擴大城市供水范圍,啟動分質供水,實行「一戶一表」工程。建設城南污水處理廠,對未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的污水處理廠進行提升改造,大力推行垃圾處理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規劃建設新的垃圾終端處理廠或預備垃圾處理廠。加強城市防洪、消防、抗震等公共安全設施和無障礙設施建設。
(八)加強住房保障能力建設。積極引導房地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加強市場調控監管,保持投資年均增長25%左右;優化商品房供給結構,鼓勵開發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嚴格房地產開發項目配建廉租住房制度,大力支持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棚戶區改造、公共租賃住房等各類保障性住房建設,建立滿足不同收入家庭、多層次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多渠道籌措保障性住房建設資金,住房公積金增值收益余額、土地出讓凈收益中的20%足額用於廉租住房保障,引導社會投資在產業集聚區建設職工公寓、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賃住房。建立和完善保障性住房進入、退出動態管理機制,逐步拓寬保障范圍,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和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大中專畢業生及有穩定收入的外來務工人員住房問題。
(九)加快綜合交通網路體系建設。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快高速公路、干線公路、農村公路和交通運輸場站建設,提升公路等級。續建太(原)古(交)高速公路和太(原)陽(泉)高速公路,新建二環高速公路,連通太(原)佳(縣)高速公路、在建的龍(白)城(趙)高速公路,形成太原二環高速公路,「十二五」期間爭取建成太原市「兩環七射」高速公路網格局。抓好108國道東山過境線、307國道東山段改造、省道雙陽線改造、省道榆古線改造、古交婁煩過境線及太佳高速公路婁煩連接線等國省干線公路項目建設。修建環城貨運通道,緩解城市過境車輛交通壓力,徹底解決過境貨運車輛對市區的環境污染問題。優化公路網結構,暢通市域出口公路,將黃寨——康家會、古交——米峪鎮、潘家莊——岔口和清徐——東陽(晉中市)等縣級公路改造提升為省道。實施縣鄉公路升級改造工程,提高技術等級和路面等級,不斷優化路網結構,提高公路通達深度和通行能力。加快農村街巷硬化建設速度,實現我市農村街巷硬化全覆蓋。逐步建立層次分明、運作高效,與民航、鐵路和城市公共交通協調發展的公路客貨運樞紐場站體系,進一步鞏固太原市國家公路主樞紐地位。
(十)加快園林綠地建設。實施園林綠化增量、城市公園升級工程,大幅提高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繼續建設汾河景觀帶南延工程,重點建設華夏公園、長風公園、晉商公園、南內環西街公園、南寨公園二期、動物園二期、龍潭公園周邊改造、蘭泉公園、和諧公園、工業遺產公園、晉祠公園擴建等大型公園綠地,增設一批區級公園和專類公園。在舊城區開展園林綠化單位(社區)創建活動,建設街頭綠地及居住小游園,栽植添綠,見縫插綠,拆舊造綠,擴大中心區公共綠地面積。全面開展主要道路、邊山支河景觀化改造,將兩側防護綠地改造成兼有休閑美化功能的帶狀公共綠地。結合環城林帶工程建設要求,打造一系列高標准綠化郊野公園(包括晉陽湖公園擴建、太山植物園、汾河公園南延、柴村生態園、西山萬畝生態園擴建等),作為城市公園綠地的補充完善。
(十一)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堅持建管並舉、重在管理原則,學習國內外先進經驗,創新城市管理模式,管理重心下移,引入企業化管理方法,綜合運用行政、法律、市場、技術等手段,實現管理的精細化、規范化、常態化。大力推進「數字太原」成果應用,數字城管向三縣一市延伸。實施公交優先戰略,加快智能交通系統、公交場站、公交換乘樞紐和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統建設,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深入開展「城鄉清潔工程」,加強清掃保潔,重點整治集貿市場、背街小巷、城鄉結合部、城中村等衛生死角;規范攤位擺設,重點整治佔道經營,保證道路功能;規范廣告牌匾設置,重點整治商店招牌(匾)亂設亂掛。通過精細化管理,達到「兩年大變樣、五年達一流」目標。
(十二)拓寬城鎮化建設融資渠道。創新融資模式,構建符合國家政策的多元化融資平台,突破城市建設投資約束瓶頸。科學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強化和改進商業性開發用地徵收、儲備、整理、出讓等環節管理,把有限的土地資源配置到升值空間最大、經營業績最好的融資平台上去,形成儲備、增值循環鏈條,為城市建設提供可持續資金來源。積極引進太鋼、太重、焦煤等有實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和民營企業參與城建融資平台建設,提升融資平台的償債和抗風險能力。採用抵押、質押等方式,將道橋收費權、管網經營權、廣告經營權等城市資源轉化為城市資本,注入融資平台,實現城市公用資源增值最大化。創新項目建設管理模式,拓展項目融資渠道,引入BOT、BT、TOT、信託等投融資方式,注重利用資本市場融資,積極爭取世行貸款,發行城市建設債券,為城市建設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撐。
(十三)保障城鎮化發展用地。按照節約和集約用地的原則,堅持增量建設與存量改造並舉,優先保障南部區域、產業集聚區等重點用地需求。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范圍內,做好重點發展區域和項目集聚區近期建設用地涉及的集體土地徵收前期准備,根據開發需要和年度土地利用計劃指標等情況實施轉用徵收,以供建設項目使用。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以城鄉用地結構調整為紐帶,顯化城鎮土地價值,將土地級差收益返還農村,促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
(十四)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普遍關懷與重點關懷有機結合,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完善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制度,統籌非公有制企業、城鎮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等群體參保,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提高統籌層次。完善城鎮職工和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全面落實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切實做好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工作。努力解決體制轉軌歷史遺留問題,實現「三個全部,一個重點」。推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鞏固提高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水平,實現「社會保障一卡通」。建立健全以城鄉低保、農村五保供養、醫療救助為基礎,臨時救助為補充,與廉租住房、教育、司法等專項救助制度銜接配套,覆蓋城鄉的社會救助體系,切實保障困難群體基本生活。
(十五)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科學制定鄉鎮規劃,創新村莊規劃編制制度,形成市、縣、區共同編制規劃工作機制,分期分批完成我市新農村規劃編制任務。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要求,繼續搞好重點推進村建設,啟動實施新農村連片建設提升工程,全面提高農村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和社會管理水平。抓好亮點連片示範區建設。圍繞主導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進一步提升新農村建設省級重點推進村檔次水平,充分發揮典型帶動聚集示範效應,在每個縣(市、區)集中打造不同類型的新農村建設亮點連片示範區,形成連片發展格局。深化農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堅持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快農村水、電、氣、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抓好水庫除險加固和中小型灌區續建配套及維修改造、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防汛抗旱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管護機制。推進農村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發展,在完善提升「五個全覆蓋」工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新的「十個全覆蓋」,不斷提升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努力構建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網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結合城鄉清潔工程全面推行「村清掃保潔、鄉收集管理、區集中運轉」的環衛管理模式,形成城鄉清潔衛生一體化管理體制。繼續推進農村大中型沼氣和秸稈氣化工程建設,加快發展循環農業和清潔農業。積極推進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和歷史遺留工礦企業污染治理,開展集中連片村莊區域性污染綜合整治。廣泛開展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文明村鎮創建活動,推進以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水源為主要內容的「三清工程」和以村莊硬化、綠化、凈化為重點的村容村貌整治。
⑵ 如何構建現代港口物流體系促進港產城一體化發展
「港產城一體化」最近幾年頻頻出現在學術研討和業界深度關注之中。「港產城一體化」是指以港口為依託,以臨港產業為基礎,發展涵蓋物流產業在內的城市經濟。
眾所周知,全球財富一半集中在沿海港口城市,所以一個城市擁有了港口相當於這個城市以及腹地城市擁有了強大的發展動力。城市的經濟需要港口帶動,港口發展好了帶動臨港產業的發展,必然對地方經濟起支撐作用,地方經濟發展了必然能保證港口吞吐量,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撐。
現階段,迫切需要從提高認識角度出發。堅持「港產城」互動,逐步形成「以港促產、以產興城、港產城一體化」發展格局。
參考:http://wenku..com/link?url=--
⑶ 長安信託的家族信託業務,在組織架構方面方面有哪些優勢
在組織架構方面,長安信託於2015年專門成立家族信託事業部,是行業內首家成立家族信託事業部的信託公司,涵蓋了開發部、投資配置部、賬戶管理部三個部門,設置開發團隊、法律團隊、投資團隊、運營團隊,實施前中後台一體化專業管理。具有專業的信託法律架構設計能力,全面的家族服務體系,完善的投資交易管理與資產價格核算,定期資產管理報告,及時的市場資訊反饋等核心優勢。長安信託家族信託專業水平、創新意識和優質服務備受業界認可,被多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機構已納入戰略合作夥伴。
⑷ 什麼是商業信託
托拉斯(Trust) 托拉斯直譯為商業信託(business trust,原意為託管財產所有權), 壟斷 組織的高級形式之一, 是指在同一商品領域中,通過生產企業間的收購、 合並以及託管等等形式, 由控股公司在此基礎上設立一巨大企業來包容所有相關企業來達到企 業一體化目的的壟斷形式。通過這種形式, 托拉斯企業的內部企業可以對市場進行獨占, 並且通過制定企業內部統一價格等等手段來使企業在市場中居於主導 地位,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⑸ 政府說的產城什麼是什麼東西
產城一體化,指城鎮應當融合經濟、金融、信息、貿易、生態、生產、生活、服務、教育、文化等多元功能,尤其是產業與生活服務功能,強化城鎮在區域的產業與生活服務中心作用。在產業集中的基礎上,城鎮可以集中勞動力、資本、技術、信息、交通等生產要素,並對它們進行加工整理和創新發明,形成新的生產要素、新的產品、新的生產和管理方式,再從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依次傳播和輻射出去。同時,在勞動力、產業和生產要素集中的基礎上,城鎮還能夠為城鎮居民提供良好的生產、生活和服務環境。產城一體化的作用在於,利用產業形成的基礎,推進土地開發、交通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人口聚集,配套發展公共服務,結合發展商業化服務,形成區域城鎮化發展的整合,實現產城一體化發展。
在成都的話,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產城則是位於蒲江的天府孔雀城
⑹ 如何引導城鎮建設與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相融合 產城
一是加強規劃統籌,引領產業城融合。充分發揮規劃的龍頭和引領作用,准確定位、充分論證、高起點、高水平編制規劃,並強化執行剛性。切實推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城鎮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相互銜接,尤其要推進產業和城鎮規劃深度融合,探索編制覆蓋城鄉全域的總體規劃,加快構建統籌推進產城融合的規劃體系。推動工業向園區集中、工業園區向城鎮集中、農業向適度規模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最大限度地實現區域經濟規模效應。
二是堅持產城一體,充分發揮產業與城鎮的帶動作用。按照有利用於產業發展的原則,增強城鎮對資源要素的集聚作用,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城鎮功能,以產業的增長促進城鎮的發展,以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的增強支撐產業發展,有序推進產業園區化、園區城鎮化、產城一體化。按照陝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根據區域環境承載能力、發展基礎和潛力,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尤其要避免在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盲目發展工業,擴大城鎮規模。
三是大力培育城鎮特色產業,壯大區域經濟實力。一要堅持「產業興鎮」戰略。按照「一鎮一業」、「一鎮一品」的產業發展思路,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立足於自身比較優勢,明確產業定位,以農產品加工、能源化工、裝備製造、生物制葯、現代服務等為重點,培育一批市場前景看好的主導產業,引導重點項目和工業項目向園區布局,向小城鎮靠攏。大力發展面向農村和農業產業化的第三產業,使進鎮人口進得來,留得住,能致富。二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組織策劃包裝小城鎮招商引資項目,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鼓勵小城鎮參與各類招商引資會,通過小城鎮較低的土地成本、勞動成本和優惠的招商政策,吸引企業投資建廠。同時,注重城鎮規劃建設和產業發展專業人才的引進培養。三要適應小城鎮發展的需求,把小城鎮的住房建設納入全省城市居民住房保障體系,按照各地小城鎮的實際需求量,下達各類保障房計劃指標,滿足進鎮居民服務產業居住的需求。
四是運用市場機制,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當前我省城鎮化水平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資金短缺。今後要加大財政資金引導的同時,充分用市場機制,多渠道籌措小城鎮的建設資金。一要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發揮財政資金對城鎮建設的引導撬動作用,建立財政支持城鎮建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在各級財政預算中,要確定一定比例用於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納入財政預算剛性考核指標。省財政設立小城鎮建設以獎代補專項資金,對市縣財政投入力度大、建設成交顯著的小城鎮,省上按項目實施以獎代補,有效引導激發調動各地加快小城鎮建設的積極性。二要整合落實配套資金。搶抓國家加大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機遇,策劃包裝項目,爭取國家支持。在國家和省上下達的地方稅收返還和一般轉移支付中,加大對小城鎮基礎設施的投入比例。捆綁整合發改、交通、建設、環保、扶貧、水利、教育、文化、體育、旅遊、文物、民政等部門各類資金,向小城鎮集中投入。三要創新投資體制機制。在全省重點示範鎮中,選擇人口規模大、產業基礎強、發展後勁足的建制鎮,建立鎮級財政,土地出讓金凈收益和基礎設施配套費等地方稅費,除上繳省級以上的規費外,其餘部分全額留鎮用於小城鎮建設,適當返還省級規費。四要大力吸引民間資金,融社會資本用於小城鎮建設。完善銀企合作機制,積極運用銀團貸款、融資租賃等方式支持產業集聚區大項目和大企業生產經營。通過出讓公共設施經營權、無形資產商品化、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與商業開發相結合、吸納民間資本建設基礎設施等形式籌措小城鎮建設資金。對於學校、醫院、養老院、幼兒園等公共服務設施可採取市場化運作、「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形式,補助財政投入的不足。
五是以重點鎮建設為抓手,打造全省小城鎮集群。2015 年,省委省政府啟動31個重點示範鎮建設,通過兩年來的建設,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顯著增強,形成了工業支撐型、旅遊帶動型、商貿物流型等各具特色的支撐產業,示範引領效果初步顯現。下一階段,應進一步調動市、縣積極性,繼續抓好35個重點示範鎮建設,抓好8個沿渭河小鎮、31個旅遊文化名鎮(街區)規劃建設,示範帶動全省小城鎮集群。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在編制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時,將省、市重點鎮納入重點支持區域,加大資金、土地、項目等政策扶持力度。二是實施以獎代補。按照完成投資、建設規模、整體形象等,建議省上每年評出5-8個市級重點鎮建設先進鎮,獎勵資金和土地減掛鉤指標,調動激發市、縣推動重點鎮建設的積極性。三是加大目標考核。將省級重點示範鎮建設和文化旅遊名鎮(街區)納入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年度目標責任考核。每年分別評出10個重點示範鎮給予100萬元獎勵。
六是大力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促進農民市民化。一是要進一步改革完善落戶政策,制定出台低門檻落戶、享受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待遇的鼓勵政策,引導農民自願到城市落戶、創業。二是政府部門要逐步剝離依附在戶籍管理上的各項管理職能,使戶口登記能真實反映居民的個人身份、家庭關系、常住地址及變動等情況,減少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阻力和成本。三是加大力度對過時政策的清理。對實際居住在城鎮,但暫不具備進城落戶條件或暫不願意遷轉戶口的農村居民和流動人口,按照《陝西省流動人口服務管理辦法》實行居住證制度。四是建立實施居住證制度。進一步完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使長期在城市工作並連續居住、參加社會保險的流動人口公平公正有序落戶。五是完善人口信息平台建設,為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創造條件。推動各地完善包括戶籍人口和流動人口在內的常住人口登記,加快實現信息共享。推動各地以常住人口為依據,編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土地利用、基礎設施建設等規劃,統籌考慮常住人口在勞動就業、子女上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購、社會保障等方面公共服務的需求,實現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的目標。
七是以「鎮級市」試點為突破口中,實施擴權強鎮改革。目前,已有XX縣蔡家坡鎮、XX縣大河坎鎮、XX縣錦界鎮、XX縣店頭鎮、XX縣崔家山鎮、XX區沙河子鎮、XX市西吳鎮等一批省級重點示範鎮,人口規模大、經濟基礎強、發展後勁足,為進一步提升重點示範鎮建設檔次,增強重點示範鎮發展後勁,要大膽創新、積極推進擴權強鎮,開展「鎮級市」試點。通過賦予縣級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擴大土地使用權、財政支配權、行政審批權和事務管理權,創新戶籍制度改革,力爭通過3年左右的時間,使其成為縣轄的「鎮級市」,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一是加大用地支持。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用地計劃指標,單獨切塊,直接下達鎮級市。二是加大財政扶持。建立鎮一級財政,土地出讓金凈收益和城鎮基礎設施配套費等費用,全額用於鎮級市建設。縣(市)與鎮級市的財政採取確定基數、超收分成、一定幾年不變的辦法。土地出讓收入分配時向鎮級市財政傾斜。三是下放管理許可權。按照權責一致,依法下放,能放即放的原則,下放縣級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
⑺ 產業園的未來發展趨勢
1、產業園區的分類
產業園區大體上分類為科技園區、一般工業園區、專業園區三大類。科技園主要指聚集高新技術企業的產業園,是吸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科技園區的主要功能是:孵化企業、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大學生創業、技術轉移,是新世紀、新形勢下的高端技術企業的研發地、人才聚集地、創新示範地。科技園區的產業主要以高新技術產業或國家戰略發展創新型產業為主,主要產業有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數字圖像、環境保護、化學醫葯、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領域。
圖片源於網路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19-2025年中國產業園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咨詢報告》
一般工業園區是一個國家或區域的政府根據自身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通過行政手段劃出一塊區域,聚集各種生產要素,在一定空間范圍內進行科學整合,提高工業化的集約強度,突出產業特色,優化功能布局,使之成為適應市場競爭和產業升級的現代化產業分工協作生產區。一般工業園區主要包括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以及省級各類工業園區等。
專業園區主要是由政府集中統一規劃指定區域,區域內專門設置某類特定行業、形態的企業、公司等,並進行統一管理。為集中於一定區域內特定產業的眾多具有分工合作關系的不同規模等級的企業與其發展有關的各種機構、組織等行為主體。專業園區主要包括農業園區、物流園區、創意產業園區和總部經濟園區等。
2、業發展現狀
產業園區是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調整和升級的重要空間聚集形式,擔負著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推動城市化建設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改革開放以來,各地緊跟國家政策,加緊建設各種不同類型的產業園區。產業園區投資運營商依託政府的政策、稅收支持,為終端企業客戶提供有償的園區開發和管理服務,以此創造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三方在園區開發運營過程中實現協作共贏。截至 2017年底,全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孵企業數量超17.7萬 家。經過三十多年發展,科技企業孵化器通過為新創辦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物理空間及一系列創新創業服務,已經成為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企業家精神的重要載體,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按照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要求,將不斷提升創業孵化載體的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眾創-孵化-加速」機制銜接,通過創業孵化培育新興產業、促進區域轉型升級、服務科技型創業企業成長,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但是受片面追求經濟快速發展模式的影響,當前的產業園區普遍存在內生增長動力不足、產業集群程度不深、資源利用率不高、環境破壞、產城融合步伐緩慢、管理體制缺乏創新、園區配套設施不足、園區建設形象低端等嚴重製約著園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產業園區的轉型升級已迫在眉睫,必須以產業轉型升級、產業集聚、產城融合、體制機制創新、生態園區建設為導向加快園區轉型升級步伐。因此,國內許多產業園區的孵化器功能日益顯現。
3、行業發展前景
(1)國家政策的支持
我國商業服務行業以及產業園區建設有較多的政策支持。2012 年 8 月 27 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中部地區鞏固成果、發揮優勢、加快崛起的關鍵時期,為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推動中部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應加快發展服務業,加強重點物流區的規劃建設,規范產業園區建設。2014 年 10 月9 日,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於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全文》指出「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經濟深度融合的客觀要求,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重要舉措,是實現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推動經濟向中高端水平邁進的關鍵一環,對於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2)產業結構升級調整帶來的園區開發機會
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是鞏固當前經濟回升向好勢頭的迫切需要,也是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深層次問題的根本舉措。圍繞體制突破和機制完善,深入開展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和服務業發展示範區建設,加強製造業集聚區、服務業集聚區公共平台建設,是當前大力推動服務業發展,加快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的主要舉措。各地區也因此紛紛以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為載體,優化創業環境,營造創新氛圍,吸引高新技術企業,使園區成為薈萃知識精英、激發科技創新、發展新興產業的創業園、孵化器和集中區。
(3)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
近幾年,國家為大力發展經濟,頒行實施了一系列營造良好市場競爭環境的法律法規,放寬了中小企業的市場進入標准,為中小企業發展積極創造有利條件,這一系列措施使得中小企業出現高速增長。中小企業的高速增長也為相關產業帶來機遇,這其中就包括為中小企業服務的產業園區行業。
4、屬行業發展趨勢
(1)融資渠道日趨多樣化
產業園區以商業地產、工業地產以及園區配套的商業住宅開發建設為主。以商業地產和工業地產為行業關注重點,目前我國商業營業用房和辦公樓所採取的投資模式和其他用途的房地產類似,主要以銀行信貸為主,債券、股票、信託及基金等作為輔助方式。 從長遠來看,各級政府對當地開發區的建設日趨重視,同時大力支持並鼓勵優質的開發區概念企業通過資本市場打開融資渠道。隨著國內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融合的密切程度加深,未來開發區可以股票、債券、信託及特定基金等方式打開融資渠道,緩解發展期的資金瓶頸。
(2)以增強園區特色為重點
進入 21 世紀,我國出現了「園區熱」。眾多的園區在一夜之間拔地而起,然而許多園區在盲目發展的過程中缺乏明確的定位,具體表現在產業功能定位趨同,產業布局重復較為嚴重。在以往的園區發展中,各園區存在主導產業定位相似度較高,競相發展熱門新興產業,片面追求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等問題。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以此作為主導產業的省份就有 21 個,其中東部 11 個,中西部 10 個,存在著嚴重的產業重復布局現象。針對以上問題,各園區從特色定位、特色產業、特色環境和特色制度等方面出發,結合自身優劣勢,打造各自的核心競爭力,突出差異化。
(3)園區間協作帶來共贏發展
園區之間的協作,主要體現在產業領域的協作,包括園區產業定位、產業規劃協作,產業鏈與產業集群的構建,以及中西部地區與東部沿海地區園區之間的產業轉移與產業升級協作等內容。通過協作,使園區產業或實現優勢互補,或實現強強聯合,以進一步整合資源,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產業競爭力。目前,上海漕河涇開發區、上海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蘇州工業園區、無錫國家高新區、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及寶鋼集團、上海電氣集團、華誼集團等 40 家園區和大型企業集團已經成立了「長三角園區共建聯盟」。
(4)由注重招商引資向促進園區內部企業發展轉變
園區的服務是園區發展的核心和關鍵,在大部分園區仍然處在「招商引資」的初始過程時,已經有部分園區向促進園區內部企業發展方面轉型。根據企業的成長需要,有些園區根據企業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為其提供不同的關鍵服務。
在企業創業階段,園區孵化器為企業提供創業孵化服務;在企業成長階段,為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等,在幫助企業成長的同時,也拓寬了園區的多元化發展道路。
(5)增強園區產業綜合服務
各大主要產業園區紛紛努力在服務理念、服務水平、服務效率、服務能級、服務措施、服務平台等方面尋求新突破,並通過貼心服務展示園區開發商形象,通過增值客戶服務提升公司綜合價值。以服務園區客戶為中心,力爭把產業園區全方位打造成一個國際化、多層次、讓各類人才都有歸屬感的創新高地。
(6)產業園區戰略投資轉型
各大主要產業園區繼續保持對園區內高科技企業的股權投資強度,重點強化對已投資項目的增值服務和持有管理,適度退出已進入收獲期的財務投資項目,以實現產業園區公司的戰略轉型。
⑻ 濱河新區的規劃定位
規劃理念:緊緊圍繞服從服務於試驗區建設,牢牢抓住「開放」這個試驗區建設的本質內涵,作為濱河新區規劃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按照「四個寧夏」的戰略部署,從落實國家向西開放戰略和新絲綢之路戰略的視覺,將開放的理念貫穿於濱河新區規劃建設和發展的全過程、全領域,當好「開放寧夏」的主力軍。以三位(機場、綜合保稅區、臨空配套區)一體化(銀川濱河新區)發展,打造濱河新區開放的平台。以機場為人流大進大出的窗口,以綜保區為貨物大進大出的港口,以臨空配套區為物流進出集散的貨口,形成對外開放和交流的通道。濱河新區將以上區域納入發展整體,統籌協調周邊及其各類要素為其配套服務,完善開放體系,整合資源、科學布局、完善功能,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
結合試驗區規劃和「四個寧夏」要求,重點推進五大領域的開放。貿易互通。以航權開放為突破口,搭建空中「絲綢之路」,加快建設區域性物流樞紐和我國向西開放的空中門戶。金融投資。大力發展面向阿拉伯國家的石油美元離岸金融業務,努力推進阿拉伯國家金融機構設立分支,建設成區域性的伊斯蘭金融中心。人文交流。利用國際醫療城、國際科教城、旅遊景區等載體,加強與穆斯林國家教育、科研、醫葯、旅遊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把濱河新區建成面向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國際醫療和人才交流中心及特色鮮明的國際旅遊目的地。產業轉移。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進一步做大做強濱河產業園、橫山產業園等園區,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全面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體制機制。大膽試驗、大膽探索,用好用活先行先試政策,加強與國家戰略對接,積極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和國內地區聯合工作機制建設,探索建立與國外互訪商談、經貿合作、人文交流等機制,加強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內區域協作,倡導建立國內沿線省區聯系協作機制。
規劃定位(一個目標、四大定位、四大板塊、五大戰略、十大突破):
一個目標。按照「兩年有名、十年成型、三十年成城」的建設時序,堅持順山、順水、順勢,宜居、宜業、宜建原則,沿黃河打造百里生態長廊、萬頃碧波濕地,努力建設「依水而生、擁河而立」,集旅遊觀光、休閑養生、科技教育、生態和諧、產業高端為一體的宜居宜業、宜商宜貿、宜學宜游、宜養宜療的現代化、國際化生態田園城。使濱河新區成為沿黃城市帶戰略的核心地帶;銀川城市的副中心;未來寧夏發展的新空間;放大「天下黃河富寧夏」效應的新區域;引領對外開放的新載體;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動力。
四大定位:
1、以綠色低碳為核心的生態城。按照國際生態、世界一流的理念,崇尚自然、嚴格保護、合理開發,建設綠色濱河,構建以低碳為特徵的產業體系和消費體系,打造以高端服務業為引領的「生態城」。
2、以多元和諧為特徵的文化城。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西夏文化、回族文化、邊塞文化、長城文化、移民文化等多元文化,打造「長河不息、長城靜卧」自然意象,「黃河關城、城關黃河」的城市意象,形成以多元和諧文化為脈絡的「文化城」。
3、以生態文化為基礎的全域5A級旅遊城。以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歷史悠久的文化為依託,以建設濱河新區全域5A景區和旅遊集散服務中心為突破口,鍛造「T字形」文化旅遊帶,打造以自然生態旅遊為基礎的全域5A級「旅遊城」。
4、以高端服務業為引領、現代產業為支撐的產業城。順應科技潮流,大力發展以臨空、金融、貿易、物流、研發等現代服務業,積極發展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建成以現代產業發展為支撐的「產業城」。
四大版塊。按照「一河兩岸,四大板塊」布局,共275平方公里,分為:
1、臨空經濟區(49平方公里,其中:綜合保稅區4平方公里、機場7平方公里、臨空產業配套區38平方公里),積極推進寧夏與國內外尤其是阿拉伯國家穆斯林地區在人流、物流、信息流上的交流,重點打造金融城、航空物流港、電子商務園區、現代商業區、生活城五位一體的現代空港新都會和時尚多元新城市。以綜保區為載體,逐步發展建設自由貿易園區。
2、國際現代商貿區(45平方公里,其中:橫城國際小鎮10平方公里、濱河新區核心區35平方公里),通過布局建設現代高端服務區、商務會展經濟區、國際品質生活區及中阿文化交流區,發展國際商貿、現代金融、現代旅遊、現代消費等現代服務產業,以及雲計算、大數據及2.5產業等智慧產業,重點打造生活、生產與旅遊相結合的具有國際化特色的綜合服務中心。
3、生態旅遊休閑區(143平方公里),發展文化旅遊和生態休閑產業,突出濱河新區地域文化與生態特色,加強黃河文化、長城文化、回族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整合發展,創新「城旅一體化」發展模式,推進旅遊業與養老健康產業的深度融合,打造「全域5A級」旅遊景區。
4、新興產業園區(38平方公里),以橫山產業園為依託,立足高端科技,堅持無污染、低能耗,重點布局高端裝備製造業、電子信息產業及機械電氣和通用儀器儀表、高新技術等產業發展,為寧東基地和臨空經濟區提供配套支撐。通過集聚科技資源,吸引國內外高科技公司和高端人才,建設高水平科技研發生產中心,推進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建成自主創新和科技轉化能力強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五大戰略:
1、國家向西開放的橋頭堡。依託區域內銀川綜合保稅區和河東國際機場的便利優勢,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水平推進,暢通對外流通渠道,實行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積極承接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世界的投資、產業轉移和經貿流通,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端產業轉移的承接地和認證、設計、研發、製造商貿和交易中心,打造輻射周邊、服務全國、面向全球的國家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節點。
2、國家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的核心區。搶抓內陸開放機遇,堅持先行先試,改革創新,加快發展,率先突破,全方位引進國內外資本、技術、人才和資源,實行更加開放、更為寬松和更為靈活的開放政策,以大開放促進大交流,以大交流促進大合作,以大合作促進大發展,推進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相結合,產業集聚與人口集聚相結合,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文化大繁榮與旅遊大發展相結合,努力創新體制機制,積極探索內陸地區開發開放的新路徑,建設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實驗區的核心區。
3、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依託中阿博覽會、銀川綜合保稅區等重要平台,用好河東機場對阿航權開放效益,進一步匯集相關資源要素,爭取將濱河新區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規劃建設的整體之中,探索建立與沿線省區及歐亞國家交流合作新機制,加強與中東、中亞地區能源、金融、文化旅遊、醫療教育等重點領域的合作,把濱河新區建成面向中東、中亞的能源合作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絲綢之路經濟帶上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集散中轉的國際性樞紐。
4、國家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的自貿園區。搶抓設立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我國向西開放戰略高地有利時機,緊盯中阿自貿區目標,積極爭取先行先試保稅物流、旅遊免簽、購物離境退稅等新政策,依託臨空經濟區和國際現代自貿區兩大板塊,全力探索促進商品、服務和資本、技術、人員等生產要素在一定條件下的自由流動,帶動金融、保險、商貿、中介等第三產業發展,架起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和伊斯蘭世界經濟文化直接交流的「寧夏通道」。
5、現代高端服務業的引領區和全域5A級景區。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引進和建設企業總部、研發和配套現代生活設施,形成以企業總部為載體、以高品質生活為核心的企業總部和區域總部基地;建設新型國際穆斯林商貿服務之都,打造金融、咨詢、會展、文化創意、健康、醫療等現代服務業新板塊,形成銀川乃至周邊地區最有吸引力、最具活力、高端商務人才最集中、具有國際化特色的綜合服務中心;按全域5A級旅遊景區標准進行規劃,整合優勢資源,加強中外旅遊資源深度合作開發,建設空間有序、產品豐富、產業發達的國家級旅遊度假示範區、國家級森林城區和低碳城區,建成特色鮮明的國際旅遊目的地。
全力確保2014年實現「十大突破」
(一)規劃定位實現新突破
一是深化規劃定位。以全區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為統領,從建設「兩區」的大局出發,按照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合作、科學決策的步驟,進一步研究完善各項規劃定位,注重濱河新區「四城定位」及周邊區域規劃的銜接,重點開展濱河新區、臨港經濟區、綜合保稅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河東國際機場五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研究工作,深入推進與上海廟跨區域合作發展,處理好與周邊區域發展互補和競爭並存的關系,著力打造「河東開放型經濟圈」,推動銀川經濟跨越發展。二是突出高端設計。按照國際化、現代化的理念,以「打造精品」為新區建築總要求,突出高標准、高品位,加快區域城市設計、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工作,重點做好濱河新區城市總體風貌和建築風格研究,突出城市特色風貌,打造現代化城市形象。
(二)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新突破
扎實推進18個政府投資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在完善功能、拉開框架上下功夫,加快完成橫城小鎮市政5條道路、橫城花園(安置區)、203省道輔線、濱河新區規劃布展等項目的建設,確保2014年核心區基礎設施基本完善,橫城小鎮基本具備項目承載條件。積極協調推進濱河黃河大橋、兵溝黃河大橋、永寧黃河公路大橋及連接線等項目建設,著力構築內外連通的區域大交通網路。全力推進濱河產業園及橫城小鎮道路沿線電纜入地項目、橫城小鎮供熱設施項目、濱河產業園智能交通系統、濱河產業園道路照明完善項目等建設,繼續協調落實供水、供電、供熱、供氣、通訊等單位加快工作進度,確保實現「七通一平」,為實現濱河新區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支撐。
(三)投融資實現新突破
一是做大做強融資平台。切實提升濱投公司融資能力,通過濱投公司擴充注冊資本金,盤活經營性資產,爭取更多的融資貸款。完善基礎設施,帶動土地價值提升,提高收儲土地融資價值。切實發揮特許經營權作用,利用現有水資源、天然氣、供熱等投資回報穩定的特許經營事業,做好融資產品。二是做深做細融資方式。引入多元化投資主體,採取BT或BOT的模式運作建設項目,放大財政資金的撬動、帶動作用,支持企業參與新區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強信貸融資能力,密切聯系各大金融機構,代理發行理財產品,將市場運作良好、投資收益高的經營項目進行整合,開展信託業務,實現直接融資。做好債券融資的前期准備,加大對優質資產的培育和包裝,嘗試風險投資,支持濱河新區高科技產業、教育創業產業發展,力爭融資達到20億元以上,破解濱河新區建設資金「瓶頸」問題。
(四)綠化實現新突破
一是園林景觀抓特色。按照「以樹代草、以林造園、以橋為畫、四季有綠」的原則,突出濱河新區文化內涵和時代特點,在規劃上堅持橫有起伏、縱有層次、因地制宜、景防結合,在林木品種上突出多樣性,進一步提升濱河新區景觀綠化檔次。二是造林綠化抓規模。從造林綠化規模、造林質量、苗木保障等方面入手,進一步加大生態建設投資及林木管護力度,確保2014年完成生態綠化造林面積3.7萬畝,薰衣草種植面積1萬畝,樹木成活率達90%以上,林木保存率達90%以上。三是生態建設抓質量。加強生態供水體系建設,及時編制濱河新區綠地系統規劃,探索建立生態補償制度,加強林地和濕地管理,實行工程監理和項目管理制度,積極鼓勵社會各界參與到生態建設中去,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生態環境建設的良好氛圍。
(五)全域5A景區打造實現新突破
一是發揮平台作用。充分發揮濱河新區全域5A文化旅遊產業促進會作用,制定全域5A旅遊景區創建工作方案,積極申報西部首個國家休閑區。先行成立濱河新區文化旅遊產業投資發展(集團)公司,通過各種渠道進行投融資,做好旅遊基礎設施運營管理工作。充分發展濱河新區全域5A策劃營銷中心作用,全面啟動濱河新區旅遊信息咨詢服務體系、旅遊安全保障服務體系等「五大體系」建設,加強與各景區、旅行社及媒體合作,創新旅遊產品策劃營銷工作,加大導游、服務人員、職業經理的培訓培養及引進力度,不斷提升文化旅遊業服務水平。二是盤活現有資源。進一步盤活區域內旅遊資源,對河東生態園藝試驗中心萬畝果園、薰衣草生態公園項目等農業項目進行包裝升級,把原有的林草地升級為觀光旅遊項目,實現林業內部的一產向二、三產轉型。策劃多款以濱河新區旅遊集散服務中心為起點,以203旅遊大道、103省道、長城兩岸、黃河水上線路為連接線的旅遊產品,進一步豐富旅遊內容。三是推進特色發展。以全域5A景區建設為主線,以教育園區、國際醫療城、寧夏樂齡養生新城、智慧信息產業園為載體,以水洞溝、鳴翠湖、黃沙古渡等十大景區為重點,做強提升現有景區,充分挖掘各景區特色,實現差異化發展。
(六)人氣提升實現新突破
堅持狠抓重點、搶抓節點、巧抓亮點,通過加強與中央電視台、新華網等全國知名媒體合作,靈活運用網路、微博等新興媒體資源,在主要交通樞紐及人流聚集區投放電子屏幕、燈箱廣告,積極承辦銀川國際汽摩節、華夏河圖黃河音樂節及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國際賽事等方式,多形式、多角度宣傳濱河新區,形成強大的宣傳輿論攻勢,真正叫響濱河新區品牌。加快推進教育產業園區、全域5A級景區及養老醫療等產業的建設發展,有效帶動餐飲、娛樂等周邊產業發展,著力構建配套完善、方便快捷的「一分鍾生活圈」,吸引人氣向濱河新區聚集。
(七)商氣提升實現新突破
一是推行優惠政策差別化。研究制定符合濱河新區實際的先試先行招商政策,對符合產業定位、綠色低碳、成長性好的企業,出台鼓勵扶持政策,對當年完工、當年投產的企業以多種形式給予獎勵。二是實現招商形式多樣化。變部門招商為全員招商,變坐招商為主動出擊,變我要招商為由我選商,緊盯大型企業集團,特別是與濱河新區發展定位契合度較高的區域性、專業型企業,全力促成綠地空港城、天山集團海世界、台灣泰集公司超五星汽車旅館等一批有支撐力和輻射力的項目落地,帶動金融商貿、航空物流、電子商務、現代服務等產業發展。三是狠抓招商服務優質化。在招商服務上下功夫,爭取主要的市級經濟管理和行政審批許可權下放,成立濱河新區政務服務大廳,優化行政審批程序,提升招商項目服務效能。
(八)產業發展實現新突破
一是產業定位高端化。以高端服務業為主導,堅持「產城一體」發展,重點發展文化旅遊、對外貿易、電子商務、大數據、雲計算等企業,搶占智慧產業發展高地。優化濱河產業園產業布局,引進2.5產業等高附加值新型產業,實行「負面清單」機制,限制發展化工等有污染的產業。二是旅遊產業系統化。通過產業與城市、文化與旅遊的科學結合,做到項目建設、產業發展與城市提升協同推進,實現融資、營銷、管理的整合統一,著力打造全域5A的新型城市和可持續發展的旅遊產業集群,成為資源優化、產品豐富、產業發達的旅遊產業系統。三是臨空產業集聚化。依託毗鄰機場等便捷的區位優勢,著力發展臨空經濟,在機場半徑5公里區域內打造航空配套產業集聚區,智能物流與電子商務集聚區,商業、酒店、總部基地服務集聚區等區域,最終形成集金融、航空物流港、電子商務園區、現代商業區、生活城「五位一體」的現代空港新都會。
(九)作風建設實現新突破
一是狠抓「四風」轉變樹形象。認真落實中央、區市關於加強紀律監督和反對「四風」的各項規定,抓好事前監督及各類問題的防範和排查,建立有效的內控制度,不斷鞏固和擴大反「四風」成果,著力解決作風上存在的突出問題。二是堅持獎優罰略激活力。進一步創新目標責任制考核機制,建立績效考核激勵辦法,將「能幹事、會幹事、干成事、不出事」和「有作為、會作為、能作為、敢作為」作為評價各部門和領導幹部工作實績的重要依據,建立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用人機制和「敬業有功,怠業必懲」的末位淘汰機制,促使各級幹部由「要我干」變為「我要干」。
(十)黨的建設實現新突破
一是機關黨建求實效。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扎實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加強機關工作效能考核,抓好班子、帶好隊伍,著力提升組織工作科學化水平,推動黨建工作實現新突破。二是企業黨建創特色。以濱河產業園入園企業為重點,以增強基層黨組織覆蓋面為抓手,以發揮黨組織作用為目標,按照「先期試點、重點指導、培育典型、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在實施步驟上,採取先規劃後操作、先宣傳後建黨組織,邊建黨組織邊服務的工作方法,全面加強非公企業黨組織建設,不斷創新黨組織工作載體和活動方式,通過建立QQ群、組織聯誼等方式,搭建溝通平台,豐富黨員生活,切實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與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