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小企業融資的文獻綜述
時代教育(教育教學), 2010,(04) [10]崔燕.國內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文獻綜述[J].知識經濟,2010-03 可以到中國知網去找,上面有一些比較新的資料~~ ...
Ⅱ 「企業融資」是什麼意思
「企業融資」是指以企業為主體融通資金,使企業及其內部各環節之間資金供求由版不平衡到平權衡的運動過程。
Ⅲ 中小企業融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義
1.1.1 課題背景
截至2010年底,我國中小企業數己達到6100多萬戶,佔全國企業總數的99.8%,中小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出口總額和上交稅收分別佔全國的58.5%、68.3%和50.2%,並提供了城鎮就業人口75%以上的就業機會並吸納了75%以上農村轉移出來的勞動力,最近,國務院專門就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出台了措施,可見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及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其實即使是在發達國家,中小企業的作用也非常突出。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及新經濟革命的深入,發達國家都在積極動手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與研究。美國政府將中小企業稱為「美國經濟的脊樑」,里根總統曾指出:「中小企業是我們自由經濟制度的心臟和靈魂」。日本經濟學家認為,「沒有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就沒有日本的繁榮」。歐盟從1994年便開始實施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研究與開發工作的《第四個科技發展研究框架計劃》,當時的預算已達123億歐洲貨幣單位,1997年又提出了發展中小企業新戰略的政策報告。德國把中小企業的發展看作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我國的台灣省也把中小企業當作是「台灣地區經濟的中堅力量和柱石」。以美國未來學家《大趨勢》作者奈斯比特為首的革新者,更是提出了世界經濟規模越大,則中小企業經濟實體越有力量的理論。然而,從世界經濟發展來看,各國中小企業在發展中都暴露出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其中融資難問題是限制中小企業發展的關鍵問題,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各國政府官員、經濟學家、管理學家都把它提升到戰略高度給予重視。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中小企業在融資方面需要面對的困難更多。這是因為,我國的中小企業不僅要面對一般的融資問題,即直接融資缺口和間接融資缺口的問題,而且需要面對具有中國特色的特殊問題,即所有制歧視、社會信用文化匾乏、法製法規的不健全及公司治理結構極不完善等深層次的問題。
就直接融資而言,我國的資本市場尚不發達,目前僅有主板市場,適用於中小企業的創業板市場籌劃近10年之久,卻仍未出台,另外,債券市場雖己啟動,但中小企業希望從債券市場上融得資金,並不容易,我國中小企業第一隻集合債券—「07深中小債」於2007年11月14日甫在深圳正式發行,發行總額為10億人民幣,這是我國首隻由中小企業捆綁發行的債券。目前第二隻集合債券中關村7家高新技術中小企業集合債券尚處於籌備階段。綜上所述,我國中小企業想通過資本市場融資,實屬不易。
就間接融資渠道而言,我國中小企業間接融資渠道狹窄,過渡依賴於銀行。但是,己經走上商業化道路的商業銀行在向企業提供貸款時,基於貸款安全性考慮,更可能對廣大中小企業實行「信貸配給」。與經濟的多層次相對應,金融機構體系也應是多層次的。然而,這種對應在我國正處於一種斷層和缺失。在現行金融體制中,像國外那樣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中小企業服務中心、貸款擔保組織、貸款擔保基金、中小企業同業協會等中小金融機構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給中小企業的融資造成一些障礙。
1.1.2 課題意義
在我國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是一項綜合性的社會工程。在這項工程中,政府、銀行、中小企業自身都應該積極參與。政府應該為中小企業融資創建良好的法律環境和市場環境,構築全方位、多層次的市場融資體系,並盡量為中小企業提供財政及稅收優惠政策;銀行應深化制度改革,完善金融企業制度,創新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暢通中小企業融資渠道;而中小企業本身應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內在融資能力,因地制宜的選擇融資途徑。
綜上,鑒於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客觀分析中小企業融資的現狀與問題,深入分析問題的成因,並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對我國漸進式改革的平穩推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Ⅳ 企業融資的基本理論有哪些
企業融資是指以企業為主體融通資金,使企業及其內部各環節之間資金供求由不平衡到平衡的運動過程。當資金短缺時,以最小的代價籌措到適當期限,適當額度的資金;當資金盈餘時,以最低的風險、適當的期限投放出去,以取得最大的收益,從而實現資金供求的平衡。
一、MM理論
MM 理論及後來的修正 MM 理論,是由莫迪格利安妮和米勒在《資本成本公司財務與投資理論》中提出的,也稱作資本結構無關論苛刻的假設條件基礎上提出來的,但是現實的經營運行過程中,這種假設不可能實現,有眾多的阻礙因素。因此,之後的經濟學者對該理論進行了一定的修改,加入所得稅這個變數。加入所得稅之後的研究表明,當存在公司稅的時候,企業的負債利息可以用來抵押,財務杠桿就降低了公司的加權平均資金成本。即公司負債程度越高,加權平均成本就越低,這樣公司收益就越高。
二、權衡理論
權衡理論是以MM理論為基礎,通過放寬「MM理論」的部分假設來探究結構對企業價值的影響,認為企業的最優資本結構是在負債產生的稅收收益和破產成本之間進行的權衡。如果企業存在債務,當管理層的投資決策對股權價值和債務價值中造成不同影響時,就很容易爆發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沖突,並且如果企業徘徊在財務困境邊緣時,股權和債權人的利益沖突就更可能發生。權衡理論有以下幾個結論:第一,資產風險相對較高的企業可在其他條件都不變的情況下降低企業負債水平;第二,存在大量非無形資產的企業,其負債水平可以相對提高,反之則可以相對降低;第三,企業所得稅相對較高的企業能夠比所得稅率較低的企業有能力承擔更高的負債水平。
Ⅳ 企業融資理論有哪些
1、MM理論:MM 理論及後來的修正 MM 理論,是由莫迪格利安妮和米勒在《資本成本公司財務與投資理論》中提出的,也稱作資本結構無關論苛刻的假設條件基礎上提出來的,但是現實的經營運行過程中,這種假設不可能實現,有眾多的阻礙因素。
2、權衡理論:權衡理論是以MM理論為基礎,通過放寬MM理論的部分假設來探究結構對企業價值的影響,認為企業的最優資本結構是在負債產生的稅收收益和破產成本之間進行的權衡。
如果企業存在債務,當管理層的投資決策對股權價值和債務價值中造成不同影響時,就很容易爆發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沖突,並且如果企業徘徊在財務困境邊緣時,股權和債權人的利益沖突就更可能發生。
(5)企業融資學術史擴展閱讀:
企業融資注意事項:
1、特定減免稅進口的貨物(包括生產設備)超過海關監管期限的,根據海關總署令規定企業可自行與銀行簽定抵押貸款合同。
2、在海關監管年限內屬於海關監管的貨物(包括生產設備),企業如向銀行辦理抵押貨款,必須事先持有關證明文件向海關申請,經海關許可後方可抵押。
3、企業資信情況良好,能遵守海關規定,無走私違規情況的,海關才可准予辦理抵押手續。
4、銀行抵押貸款數額與該特定減免稅進口貨物應繳稅款之和,應小於該特定減免稅進口貨物的實際價值。
5、對保稅進口貨物,暫時進口貨物和特定減免稅貨物中實行配額許可證管理的商品(如汽車等),企業不得申請設立貸款抵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企業融資方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企業融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海關總署令
Ⅵ 求一篇 關於 企業融姿問題的 國外文獻 3000字左右就行 國外的期刊什麼的都行 要有作者之類的 在線等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文獻綜述
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中小企業融資研究目前主要是從兩個方面進行來進行的:一是從企業自身結構特點出發,從企業資本結構角度來進行,雖然其研究對象以大企業居多,但對中小企業也具有很強的理論意義;二是從中小企業對資本的需求角度。
資本結構理論
所謂資本結構是指企業各種資本的構成和比例關系,是企業融資決策的核心問題。而企業也在致力於尋找最佳資本結構,以期達到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西方資本結構理論也主要是圍繞如何形成最佳資本結構展開的,其發展過程大致分為連個個階段,即早期資本結構理論和現代資本結構理論。
早期的資本結構理論
企業的目標是實現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企業市場價值一般是由權益資本價值和債務資本價值組成,在企業息稅前利潤一定的情況下,總資本成本率最低意味著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於是美國的經濟學家大衛﹒杜蘭特(D.Durand,1952)提出的早期的資本機構理論,他將資本機構理論分為凈收益理論、凈營業收益理論和傳統理論(也稱為折衷理論)。凈收益理論是以權益資本總可以獲取固定不變的收益率且企業總能夠以一個固定利率籌集到全部債務資金為假設前提,該理論認為債務資金總是有利的,當企業負債率達到100%時,就可以滿足債務資本成本和權益資本成本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最小化,實現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凈營業收益理論是以總資本成本率和負債成本率都是固定不變的為假設前提,該理論認為,無論財務杠桿如何變化,企業加權平均資本成本都是固定的,企業總價值不發生任何變化,企業價值和資本結構不相關,企業不存在最佳資本結構問題。傳統理論也就是折衷理論則是介於凈收益理論和凈營業收益理論之間的資本結構理論,該理論認為,企業的資本成本並不獨立於資本結構以外,企業確實存在一個最佳的資本結構,即在加權平均成本由下降轉為上升的拐點上,並且這個資本結構可以通過財務杠桿的運用來實現。從上面可以看出,這三個理論均不夠成熟,凈收益理論重視財務杠桿效應而忽略了財務風險,凈營業收益理論則過分的誇大了財務風險,折衷理論則忽略了負債比率同權益資本成本之間的關系。
現代資本結構理論
早期的資本結構理論建立在經驗推斷的基礎上,沒有經過科學的數學推導和數據統計支撐,不夠成熟,在實踐中會產生偏差。而以MM定理為代表的現代資本結構理論的出現,則使得資本結構理論的研究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1)MM定理。Modigliani&Miller於1956年在計量經濟學年會發表了論文《資本成本、公司財務和投資理論》,後來又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上,論文上面所提的理論被稱為MM定理。MM定理的提出被認為是早期的資本結構理論和現代結構理論的分水嶺,也是現代資本結構理論的基石。MM定理在一系列嚴格假設的條件下,例如完善的資本市場,無公司稅和個人所得稅等等,經過一系列嚴格的數學推導,該定理證明,在一定條件下,企業價值與他們所採取的融資方式無關,即無論發行股票還是債券,對企業價值沒有影響。該定理前提假設恨苛刻,與現實情況明顯不符合。
Modigliani&Miller於1963年又發展了他們的理論,放鬆了沒有企業所得稅的假設,修正後的MM定理認為,由於債務融資的免稅特性,負債率越高的企業將使用越多的債務,即債務的「稅盾效應」,企業最佳資本結構即為100%的負債,企業可以通過利用政策來改變其資本結構從而改變市場價值。
Miller(1997)建立了一個包括公司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在內的模型,分析了負債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分析了負債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得出了個人所得稅在某種程度上抵消了利息的減稅作用但並不會完全抵消的結論。該結論與Modigliani&Miller提出的修正的MM定理是一致的。但是他們有著相同的缺陷,都將債券融資放在最優先的位置,而忽略了債務的風險和額外的費用增加,與現實經濟不符合。
Ang(1991,1992)對中小企業的稅盾效應進行了研究,他認為,中小企業一般缺乏此類動機,因為,一方面中小企業大多採取獨資和合夥組織形式,公司稅和個人所得稅緊密結合在一起;而另一方面,弱化的有限責任也使得破產成本至少在局部上依附個人,由於盈利性遜於大企業,中小企業較少使用債務融資的稅盾效應(Prttit&singer.1985),而從負債的成本來看,一般認為中小企業面臨著更大的破產可能性,因此比大企業使用較少的債務融資。
(2)靜態權衡理論。MM定理只考慮了債務融資的稅盾效應,而沒有考慮其所帶來的風險和額外費用。本傑明﹒格雷厄姆(1934)在其《有價證券分析》一書中指出,以法律規定的稅率納稅,當財務危機可能性不大時,一個價值最大化的企業將不會有稅盾效應,然而進行實證分析發現,增加負債率,這些企業就會增加7.5%的收入。
1984年,Myers在MM定理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企業的高負債的增加,使得企業固定費用增加,收益下降,從而企業財務面臨的風險越大,財務風險的增大產生了破產成本和代理成本兩類成本。企業選擇什麼樣的資本結構取決於他要達到的目標,其中包括在負債的收益和成本之間進行取捨,我們稱之為靜態權衡理論。最優的資本結構即為負債的免稅利益和財務風險帶來的成本之間相互平衡的資本融資結構。
1990年,Mackie-mason估計了一個公司優序租賃股份的發行的概率模型,她指出,低邊際稅率的企業(比如具有遞延稅收損失的公司),與那些面對固定稅率的更具有盈利性的公司相比更傾向於發行股份,Mackie-mason的結果與權衡理論相一致,因為它說明了賦稅企業偏好負債。
(3)優序融資理論。1984年,Myers&Mujluf在其名篇《vestorsDoNotHave》中,根據信號傳遞的原理推出了他們的優序融資假說。其假設條件是:除信息不對稱外,金融市場是完全的。其認為,公司偏好於內部融資,如果需要外部融資,公司將首先發行最安全的證券,也就是說,先債務後權益。如果公司內部產生的現金流超過其投資需求,多餘現金將用於償還債務而不是回購股票。隨著外部融資需求的增加,公司的融資工具選擇順序將是:從安全的幅務到有風險的債務,比如從有抵押的高級債務到可轉換債券或優先股,股權融資是最後的選擇。
1989年Baskin以交易成本、個人所得稅和控制權的研究角度對優序融資理論作出了解釋,指出由於留存收益提供的內部資金不必承擔發行成本,也避免了個人所得稅,因此內部資金要優於外部資金。與權益性資金相比較,負債融資由於具有節稅效應,發行成本低,又不會稀釋公司的控制權,所以對外融資來說負債融資又優於權益性融資。
(4)信號理論。最早將信號引入經濟學中的是MichaelSpence,他認為盡管市場中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現象,但是潛在的交易收益依然可以實現。
Ross(1977)從信息傳遞的角度分析,最早將非對稱信息引入MM理論模型,分別假設公司的未來收益服從連續型和離散型的分布。假定經理人了解投資收益的分布函數,而投資人不了解,建立了融資結構的信號傳遞模型。企業經理人對融資方式的選擇向投資者傳遞了信號。一般來說破產的概率是和公司的質量負相關而與負債水平正相關。破產將給經理人帶來損失。因而經理人不會盲目增加負債,在低質量的公司無法通過更多的債權融資來模仿高質量公司的情況下。外部投資者把較高的負債水平作為高質量的一個信號。所以,投資者將企業發行股票融資理解為企業資產質量的惡化,而債務融資則是一種企業資產運作良好的信號,負債率上升表明經營者對企業未來收益有較高的期望,傳遞了經營者對企業的信心,進而使投資者對企業也充滿信心,進而使企業市場價值隨之增大。
(5)代理理論。代理理論是指企業內部和外部投資者之間潛的沖突決定著最優的資本結構,即企業要在代理成本和其他融資成本之間進行取捨。
1976年Jensen&Meckling開創了代理成本理論,即代理理論、企業理論和財產所有權理論來系統地分析和解釋信息不對稱下的企業融資結構問題的學說,Jensen&Meckling把代理關系解釋為委託人授予代理人某些決策權而同時又要求代理人為其提供利益的服務關系。例如公司中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而引起的資本所有者與經營者的關系就屬於代理關系。由於經營者不是企業的完全所有者(存在外部股權),經營者的工作努力使他承擔了全部成本卻只能獲取部分收益。而當他在職消費時,他卻得到了全部的收益卻只需承擔部分成本。如果委託人和代理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那麼代理人就不會總是根據委託人的利益來採取行動的。也就是說經營者將不會努力工作,卻熱衷於在職消費,這將導致企業的價值小於管理者為企業完全所有者時的價值,這個差額就是外部股權的代理成本,簡稱股權代理成本。在投資總量和個人財產給定的情況下,增加債務融資的比例將會增加經營者的股權比例,進而降低外部股權的代理成本。但債務融資又會引起另一種代理成本。因為作為剩餘索取者,經營者將更傾向於從事高風險項目。如果成功的話,經營者可以從中獲取成功的收益;而一旦失敗,他便藉助有限責任制度將失敗的損失推給債權人。經營者的這種行為給企業帶來的損失就是債權融資帶來的代理成本,即債權代理成本。在對股權代理成本和債權代理成本進行分析的基礎之上,Jensen&Meckling認為,均衡的企業所有權結構是由股權代理成本和債權代理成本之間的平衡關系來決定的,當兩種融資方式的邊際代理成本相等的時候,使得總的代理成本達到最小,進而企業便可以實現最佳資本結構。
(6)控制權理論。控制權理論主要是從企業經營者對控制權本身的偏好角度探討了資本結構問題,主要反映了企業通過對資本結構中負債和股權結構的選擇而對公司治理結構效率的影響程度。該理論認為,企業融資結構在決定企業收入分配的同時,也決定了企業控制權的分配。也就是說,公司治理結構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企業融資結構的。
Harris&Raviv,主要探討Jensen&Meckling所提出的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利益沖突所引發的代理成本問題,他們分別用靜態和動態兩個模型說明了經營者在通常情況下是不會從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出發的,因而有必要對經營者進行監督,他們認為債務融資有利於強化公司治理結構中的監督和約束機制。
Aghion&Bolton於1992年將不完全契約理論引入到融資結構的分析框架,並對債務契約和資本結構之間的關系展開研究。他們認為,在多次博弈的過程中,當出現不容易得到的收益信息時,將控制權轉移給債權人是最優的。
Davidsson(1989)在對瑞典中小企業所有者、管理者樣本進行分析得出了中小企業增長最重要的是「預期金融回報」和「獨立性的增長」。當中小企業擴張與獨立發展發生矛盾時,所有者會保持企業的獨立性為重。可見控制權在中小企業融資中是很重要的因素。
中小企業對資本的需求角度
國外從中小企業對資本的需求角度,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所作的研究很多,大概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微觀層面上,企業自身成長周期對資本的需求,以及企業所面臨的融資困境角度;二是宏觀經濟層面,貨幣政策,銀行業合並以及結構化調整等。
1.微觀層面
(1)企業金融成長周期理論。資本結構理論主要是指企業融資結構問題,並沒有考慮到企業不同發展階段所不同的融資特點,也沒有動態的研究企業融資方式的選擇對資本結構安排有什麼影響。企業金融成長周期理論彌補了這方面不足。
Weston&Brigham(1970)根據企業在不同成長階段融資來源的變化提出了企業金融成長周期理論,並將企業的成長周期分為初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三個階段。Weston&Brigham對該理論進行了擴展,將企業的金融成長周期分為六個階段,即創立期、成長階段Ⅰ、成長階段Ⅱ、成長階段Ⅲ、成熟期和衰退期,並根據企業的資本結構、銷售額和利潤等顯性特徵說明了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融資來源情況,從長期和動態的角度較好地解釋了企業融資結構變化的規律(見下表)
Berger&Udell(1998對Weston&Brigham的企業金融成長周期理論進行了修正,即將信息約束、企業規模和資金需求等作為影響企業融資結構的基本因素並引入到他們所構建的企業融資模型中,通過分析得出以下結論:在企業成長的不同階段,隨著信息約束、企業規模和資金需求等約束條件的變化,企業的融資結構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在企業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需要進行不同的融資安排。
(2)企業融資困境方面
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英國議員Macmillan在向英國國會提供的關於中小企業問題的調查報告中就指出,中小企業融資面臨著「金融缺口」,即著名的「麥克米倫缺口」。Macmillan發現,中小企業的長期資本供給存在短缺,這種短缺尤其明顯地發生在那些單靠初始出資人的資金已經不敷運用,但規模又尚未達到足以在公開市場上融資的企業身上。「麥克米倫缺口」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市場的失靈,即市場的力量無法使資金向中小企業流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機構也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當中小企業無力從金融市場獲得直接融資時,只有從銀行獲得間接融資。和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狹窄,所以銀行貸款成為中小企業獲得資金的唯一途徑。這就使得銀行具有相對的借貸優勢。
1981年Stiglitz&Weiss發表了《不完全信息市場中的信貸配給》之後,信息不對稱被公認為是造成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主要原因。Stiglitz認為,信貸配給源於信貸市場存在信息不對稱,並由此導致了信貸合約中的道德風險問題。此問題的發生是基於商業銀行不具備監督借款者的能力、借款人與貸款人利益不一致性以及他們之間事前的信息不對稱這三個主要因素。
Bester(1982)引入了貸款抵押甄別機制,提出了低風險的企業承諾較高的抵押水平而享受較低的貸款利率,而高風險企業則相反,以此緩解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不利影響。Strahan、Weston(1996)提出了匹配理論,即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與銀行的規模成較強的負相關性。
Berger&Udell(1998)發現,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成為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的關鍵。而關系型借貸被視為銀行和企業雙方在關系導向下達成的一種合意合約。如果借、貸者之間保持一種長期的關系,則有利於貸款人獲得借款者的相關信息。如:借款者在貸款期限內生產經營狀況,其產品市場佔有率變化情況,借款者的還款的意願及能力,是否需要抵押品以及是否需要簽訂有其他附加條件的合約等。
Uzzi&Gillespie(1999)認為,與中小企業貸款直接關聯的貸款員,可能較其他人掌握更多的關於中小企業的權威信息。這些貸款員與中小企業主和其雇員保持著長期的關系,了解企業在當地的運行情況和企業的市場份額,甚至該貸款員就生活在當地的社區中。因此對中小企業及其所有者的財務狀況非常了解,對其當前及未來的績效有著比較准確的認識。
2.宏觀層面
(1)銀行業合並及結構調整對中小企業融資影響
一般認為,銀行業合並後形成的金融機構不僅規模會增大,組織結構會更復雜,行為方式也會發生變化,而這些變化通常不利於關系型貸款的開展。
Strahan(1998)認為小銀行合並之初,多樣化使得合並後的銀行抗風險能力增強,從而能夠向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貸款,但隨著規模的進一步擴大,銀行開始有能力向大企業提供貸款,並且內部管理也越來越復雜,所以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比率就會下降;相反,小銀行被大銀行兼並時,新成立的銀行則會減少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同樣,當大銀行之間發生兼並時,對中小企業的貸款也會減少。
Peek&Rosongren發現大銀行對小銀行的合並或大銀行之間的合並傾向於減少對中小企業的貸款。Berger進一步指出銀行業並購對中小企業貸款存在4種潛在效應:靜態效應、重組效應、直接效應和外部效應。
Sharpe認為,市場力量使銀行能夠加強它與小企業的隱性長期合約關系,小企業從長遠打算,會傾向於和銀行保持長期關系。因為企業轉換「基礎」銀行的沉澱成本相對較高,所以當銀行與企業保持較長時期的關系後,銀行就有可能使企業支付高於完全競爭時期的利率水平,使以前吸引小企業的短期低利率補貼部分得到補償。Peterson和Rajan的研究發現,當銀行的市場力量增加時,信用級別相對較低的小企業也有可能獲得貸款支持。
(2)宏觀經濟政策對中小企業的影響
貨幣政策主要有兩個傳導渠道:貨幣渠道和信貸渠道。貨幣渠道指貨幣政策通過改變利率,進而影響經濟部門的真實支出。信貸渠道則又分兩種,一種為銀行貸款渠道,另一種為資產負債表渠道。銀行貸款渠道是指,貨幣緊縮伴隨著銀行儲備的減少,進而導致貸款供給的減少。。資產負債表渠道是指,貨幣緊縮通過提高利率損害到企業抵押品的價值,降低企業信用等級,進而削弱了企業獲取貸款的能力。因此貨幣政策改變對中小企業的影響沖擊更大。
Gertler和Gilchrist在對製造業小企業的經驗研究中發現,小型製造業企業不僅直接對利率反應敏感,而且還深受經濟周期的間接影響,因此,貨幣緊縮對小企業的影響要遠大於對大企業的影響。
Taylor指出,金融自由化不會導致資金供給總量的增加,因為利率提高只會使得資金供給從非正規部門轉向正規部門,總的借款額不會出現凈的增加。Steel認為,由於較高的交易成本和風險、抵押品的缺乏以及歷史淵源等,使得小企業在獲取正規部門的貸款時仍將面臨著諸多的限制。如果放開金融管制,金融自由化將會使得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更加惡劣。
國內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學術界關於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研究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研究:第一,關於國內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方式的選擇及相關實證研究;第二,關於國內中小企業融資所面臨困境原因以及相應對策的研究;第三、國際上中小企業融資在操作層面上經驗介紹以及比較研究。
1、賀力平(1999)認為,妨礙我國銀行機構擴大對中小企業信貸支持的主要因素是銀行機構缺乏企業客戶風險方面的足夠信息,從而不能做出適用的風險評級並提供相應的信貸服務,指出可以通過發展非國有金融機構和轉變國有金融機構的經營方式來解決貸款者與中小企業借款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2、周業安實證分析了我國金融抑制政策對企業融資能力的影響,分析表明:信貸市場的利率管制、價格和數量歧視導致了企業的過度負債、逆向選擇、尋租等現象,浪費了信貸資源;資本市場的行政管制則增加了企業的直接融資成本。
3、樊綱研究員(1999)認為,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惜貸原因主要是政府一直沒有採取發展非國有銀行的政策所致。所以作者提出要積極地發展非國有銀行。同時為避免人們的『市場選擇』扭曲,提出對非國有銀行的存款人提供與國家銀行同等的社會擔保。
4、張傑認為,民營經濟的金融困境源於國有金融體制對國有企業的金融支持和國有企業對這種支持的剛性依賴,以及由此形成的信貸資本化。他認為,解除民營經濟金融困境的根本出路在於營造內生性金融制度成長的外部環境。
5、陳曉紅教授(2000)指出:由於大部分的中小企業自身素質差、財力物力有限、設備落後陳舊及生產的都是屬於賣方市場的終端產品,而非生產與大企業相配套的中間產品和服務,經營效益隨著買方市場的形成和競爭的加劇而變得較差。基於風險和利潤的考慮,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資金大量向大企業集團傾斜,使中小企業信貸資金嚴重不足,為解決這種資金關系的不協調,作者認為應從三個方面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第一重構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的關系,建立中小企業的主辦銀行制;第二建立政策性中小銀行;第三大力發展非國有商業性中小銀行。
6、魏開文博士(2000)認為,我國市場型的銀行和中小企業關系的模式應該是一種契約型的主辦銀行關系。這種關系模式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用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則來規范銀行和中小企業的行為,並體現契約型的信用關系。
7、林毅夫(2001)、李永軍從我國勞動力豐富、資本稀缺的要素稟賦出發,認為我國中小企業進行直接融資的成本較高,企業規模的限制決定了採取編制公開財務報表上市要承擔巨大的信息成本;而在間接融資中,大企業在經營活動的透明性、抵押及貸款規模效應等方面原因,大型金融機構更偏好對大企業的貸款。而與大型金融機構所不同的是,中小金融機構比較願意為中小企業貸款,而從企業的技術類型看,中小企業以勞動密集型為主,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唯一的方法是大力發展中小金融機構。
8、白欽先、薛譽華(2001)指出我國由於長期實行趕超戰略,強調規模經濟的觀點占據了政策層的主導地位,忽視了中小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比較優勢,認識上的差距導致長期
以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
9、楊思群教授(2002)在對國外中小企業與銀行關系的研究基礎上,認為我國中小企業和銀行之間存在「惜貸」、信貸的可歧視性、非長期關系、支付體系及中小金融機構等問題。提出我國銀行和企業間問題的緩解思路是:銀行「惜貸」一方面是反映中小企業素質及信用程度低的問題,另一方面反映了銀行在信貸文化、重視資產的安全性方面有了積極的變化,所以「惜貸」只能是作為短期的特殊環境下採取的臨時措施,而從長期看,為保障信貸資產的安全穩定運行,銀行必須提高信息的分析能力和信貸擔保技術;對於中小企業和銀行之間的非長期關繫上,建立中小企業的主辦銀行制;在支付體繫上,中小企業存在「多頭開戶」現象,這不利於銀行對中小企業的運營情況和信用狀況的了解,所以要減少這種現象並提高銀行小額支付體系的效率;在中小金融機構上,片面強調國有化和國有控股,使中小金融機構存在著公司治理結構不良、預算約束不強等體制方面的弊端,為克服這一弊端,需按市場化的准則設立和監管中小企業,同時鼓勵中小金融機構在整和過程中進行市場化的兼並和重組。
10、張捷教授(2003)通過銀行組織結構與中小企業的關系型借貸特點來說明中小銀行對中小企業融資的特殊性意義。關系性貸款的基本前提是銀行和企業之間必須保持長期、緊密相對封閉的交易關系,即企業固定地與數量極少的(通常一到兩家)銀行打交道。由於關系型貸款不拘泥於企業能否提供合格的財務信息和抵押品,因而最適合資產抵押品較少的中小企業。也就是說,中小銀行在收集和處理公開硬信息(如企業財務數據、信用編碼等)處於劣勢,但由於其地域性特點,它們通過與中小企業保持長期密切的近距離接觸而獲得各種非公開的關聯信息,具有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業發放關系型貸款優勢。由於軟信息傳遞存在成本問題,會在銀行內部產生代理問題。與大銀行相比,小銀行科層結構簡單,代理鏈條短,代理成本也相應地就低。
理論研究不足及以後研究方向
雖然說企業融資理論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相對較為成熟,但是,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理論在很多問題上尚未達成一致的意見,各種實證檢驗也經常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果。這充分說明小企業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使其融資需求理論還遠不夠完善,還有相當多的問題和爭論有待於進一步地解釋。尤其在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無論是在理論研究還是在實際運作方面,都還處於起步階段,我國經濟形勢復雜,今年以來溫州,鄂爾多斯相繼發生的高利貸崩盤現象,充分的體現了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對於中小企業融資發展方向,應該是多學科交叉,例如將博弈論以及行為經濟學加入到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中去,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突破。
Ⅶ 企業融資的概念
企業融資,是指以企業為主體融通資金,使企業及其內部各環節之間資金供求由不平衡到平衡的運動過程,企業融資的概念中已然體現了企業融資的目標。匯福做好企業融資的前期預備工作、為企業引進投資、為企業做好咨詢、包裝、宣傳。企業融資對企業而言的意義所在:企業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不斷發展壯大,充足的資金是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根本保障。
Ⅷ 急求中小企業融資的參考文獻 一定要著作類的 就是後面帶[D]
[1]何志強,朱家德,稅學麗. 規模、區位與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基於四川中小企業融資的比較分析[J]. 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論壇,2006,(3).
[2]史娜. 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瓶頸創新研究[D]. 河北大學: 河北大學,2007.
[3]王晨輝. 關系型貸款、中小銀行與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破解[D]. 浙江工商大學: 浙江工商大學,2006.
[4]本報見習記者 田文會. 國務院專題研究 突破中小企業融資困局[N]. 財經時報,2005-01-17(T00).
[5]許小平,楊曉艷. 中小企業融資與民營中小銀行的優勢[J]. 價值工程,2005,(5).
[6]本報記者 楊紅梅. 新思路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N]. 中國財經報,2009-05-26(008).
[7]吳慎之. 強化融資租賃功能:中小企業融資的必然選擇[J].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3,(4).
[8]孟琳. 中小企業融資和銀企關系問題探討[J]. 金融理論與實踐,2005,(3).
[9]程未. 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對策研究[D]. 吉林大學: 吉林大學,2006.
[10]左濤. 物流金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理論分析[D]. 武漢科技大學: 武漢科技大學,2007.
[11]記者 黃麗珠. 金融創新是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有效途徑[N]. 金融時報,2009-07-18(008).
[12]本報記者 任麗梅. 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仍沒改觀[N]. 中國改革報,2010-07-17(002).
[13]記者 黃世釗. 我區出台十七項措施支持中小企業融資[N]. 法治快報,2009-05-01(003).
[14]石文禹見習記者 孫自豪 通訊員 鄒煒龍. 信用擔保打破中小企業融資瓶頸[N]. 洛陽日報,2008-09-04(002).
[15]管偉琪,胡瑜傑. 甘肅省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及對策分析[J]. 河北農業科學,2010,(12).
[16]張代軍. 遼寧、浙江兩省中小企業融資比較與啟示[J]. 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17]劉明娟.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及對策[J]. 安徽冶金科技職業學院學報,2009,(1).
[18]鮑小紅,劉瑾.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及對策[J]. 企業技術開發,2006,(1).
[19]王翔. 中小企業融資大環境體系的構建研究[J]. 安陽工學院學報,2006,(5).
[20]張梅. 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及存在問題[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21).
[21]王小霞. 中小企業融資與信用擔保制度[J]. 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22]章穎薇. 資本結構理論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啟示與思考[J]. 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23]李藝紋,白印坡,楊瑞. 信用文化建設與中小企業融資探析[J]. 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學院學報,2004,(11).
[24]王小芳. 中小企業融資難及相關理論研究[D]. 武漢理工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2004.
[25]本報記者 張瑤瑤. 集合票據帶來中小企業融資新氣象[N]. 中國會計報,2009-12-18(008).
[26]羅思榮,宓明君. 地方債券與中小企業融資初探[J]. 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27]藍裕平. 風險投資可有效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J]. 國際融資,2010,(9).
[28]饒丹珍,詹文. 國外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成功經驗[J]. 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4).
[29]王翔.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與對策研究[J]. 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
[30]徐宇虹. 中小企業融資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19).
[31]劉瑞. 中小企業融資探索——基於金融創新角度[J]. 價值工程,2007,(1).
[32]唐志祥. 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分析及對策建議[J]. 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3).
[33]李勇輝,吳朝霞. 積極啟動民間資本 拓寬中小企業融資[J]. 華北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3).
[34]顧慧琴. 淺議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及其對策[J]. 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04,(2).
[35]朱娟. 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原因與對策[J]. 渝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6).
[36]謝朝斌. 中小企業融資:理論與實證分析[J]. 財經理論與實踐,2002,(4).
[37]金林. 我國商業銀行拓展中小企業融資業務的對策研究[D]. 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2007.
[38]李瑞青. 西部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D].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3.
[39]楊春光. 投資性互助會與中小企業融資[D]. 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2006.
[40]賀銀娟. 西部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D].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2007.
[41]楊艷玲. 基於金融物流集成產品的中小企業融資研究[D]. 蘇州大學: 蘇州大學,2007.
[42]鄭明明. 非正規金融與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D]. 西北師范大學: 西北師范大學,2008.
[43]譚健美. 中小企業融資中信用擔保風險分擔機制研究[D]. 天津大學: 天津大學,2009.
[44]鮑洪安. 區域性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研究[D]. 天津大學: 天津大學,2009.
[45]宋曉瑞. 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思考[J]. 山西科技,2010,(2).
[46]史文娟. 加強金融政策扶持促進中小企業融資[J]. 商業經濟,2010,(6).
[47]許立新. 金融危機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與對策——以秦皇島市為例[J]. 改革與戰略,2010,(4).
[48]張秋. 基於制度角度的河南省中小企業融資研究[J]. 區域金融研究,2010,(3).
[49]肖高玉. 論中小企業融資[J]. 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
[50]鄒鑫.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淺析[J]. 四川有色金屬,2009,(2).
Ⅸ 什麼是「企業融資」
貸款、發股票、發債券都可以是企業融資
Ⅹ 企業融資有哪幾個階段和具體融資方式
51資金項目網專家認為:企業融資有下面幾個階段和具體融資方式
(1) 早期融資
1、 專創屬意融資
2、 初創融資
3、 第一階段融資
4、 融資前期
(2) 擴張期融資
1、 第二階段融資
2、 第三階段融資(標准化階段)
3、 融資實踐中的擴張階段
(3) 後期融資
1、 並購融資
2、 過橋融資
3、 重振融資
(4) 上市後的證券交易等。
更多信息請登錄51資金項目網,我們將為您提供更多寶貴有價值的經濟疑難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