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4321政銀擔什麼意思
「4321」新型政銀擔合作模式是目前省市政府著力推行的政銀擔合作模式,指的是由地市級擔保機構、省再擔保機構、合作銀行、地方政府分別按照40%、30%、20%、10%比例承擔信貸風險。 舉例來說,2014年底,安徽省信用擔保集團創新推出「4321」新型政銀擔合作模式,改變由融資擔保公司承擔全額代償風險、政府補貼融資擔保公司的傳統模式,對單戶2000萬元以下的貸款擔保業務,由融資擔保公司、安徽省信用擔保集團、銀行、當地政府,按4∶3∶2∶1的比例同擔風險責任。即:當小微企業無力償還到期擔保貸款時,由融資擔保公司承擔40%的風險責任,省擔保集團承擔30%的風險責任,合作銀行金融機構承擔20%的風險責任,市縣(區)政府通過設立代償專項資金承擔10%的風險責任。「4321」機制實施後,擔保公司的「後顧之憂」大為減輕,小微企業有望獲得更多貸款。
拓展資料:小微企業是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家庭作坊式企業的統稱。2015年,我國實施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起征點政策及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減半徵收政策減免稅近1000億元。2019年3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表示,讓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在2018年的基礎上再降低1個百分點。 2020年疫情之下,為幫助小微企業渡過難關,這半年國務院多部門陸續出台多方政策,涉及房租、稅費、融資、經營成本等多方面。 2021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說,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年應納稅所得額不到100萬元的部分,在現行優惠政策基礎上,再減半徵收所得稅。由於國際國內的種種原因,更主要是因為國內經濟社會的種種非理性因素,我國小微企業遭遇一系列已嚴重影響生存與發展的困難,具體可概括為「兩高兩難兩門」:成本高、稅負高;用工難、融資難;對此,2012年2月1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研究部署進一步支持小型和微型企業健康發展,並明確指出,小微企業是提供新增就業崗位的主要渠道,是企業家創業成長的主要平台,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通過多樣化的短期貸款服務,有助於小微企業增強抗風險能力,及時把握市場機遇,抓住發展機會。
❷ 歷史難題
一五:安徽把機器製造業列入了興建重點,恢復擴建和投資新建了一批骨幹企業,又先後從上海遷來108個製造業企業,形成了安徽工業的雛形.
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奮力崛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重要規劃。
省委關於制定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奮力崛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重要規劃。省委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緊密結合安徽實際,提出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
一、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促進安徽奮力崛起
(1)「十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上了一個新台階。我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正確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著力以開放促改革、促調整、促發展,推進「861」行動計劃,成功戰勝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災害,保持了經濟社會的平穩較快發展。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對內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基礎設施顯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十五」計劃確定的主要目標提前實現,綜合實力邁上一個新台階,為安徽奮力崛起奠定了良好基礎。
(2)「十一五」時期國內外環境對我省總體有利。世界經濟走勢總體看好,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我省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空間越來越大;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和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內需主導作用日趨強化,為我省加快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市場條件;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加速,長江三角洲經濟圈的快速成長,為我省東向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央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實施,扶持力度加大,為我省奮力崛起提供了難得的政策機遇;我省經濟進入新一輪上升階段,「861」行動計劃積蓄的能量持續釋放,為加快發展積累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特別是全省上下形成了團結奮進、振興安徽、幹事創業、競相發展的濃厚氛圍,為奮力崛起提供了強力支撐,我省加快發展的條件已經具備。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工業化水平低、城鎮化水平低、非公有制經濟比重低和經濟外向度低的矛盾十分突出;區域發展不平衡,縣域經濟薄弱,解決「三農」問題的任務相當艱巨;自主創新能力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強,經濟增長方式比較粗放;就業壓力較大,城鄉居民收入較低且分配中矛盾較多,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總的來看,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
(3)「十一五」是我省奮力崛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我們必須在完善體制機制、轉變增長方式、推進結構升級、構建和諧安徽等方面邁出關鍵性步伐,加速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全面提升經濟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經濟實力和綜合省力,盡快縮小與全國人均水平的差距,為安徽崛起打下決定性的基礎。任務光榮而艱巨,責任神聖而重大。我們一定要增強緊迫感和歷史責任感,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搶抓發展機遇,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更快更好地發展。確保2020年以前,我省人均生產總值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經濟社會發展居全國中上遊行列,提前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速推進跨越式發展
(4)「十一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制定和實施「十一五」規劃,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推進跨越式發展、實現奮力崛起為主題,實施工業強省、東向發展、創新推動、中心城市帶動、城鄉統籌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全面開展「全民創業行動」,提升「861」行動計劃,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改善人民生活,建設和諧安徽,努力開創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新局面。
推進我省「十一五」時期的發展,關鍵是始終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堅持以人為本,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著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五個統籌」和「六個必須」,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堅持從我省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後發優勢,以觀念創新為前提,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基礎,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支撐,推進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5)「十一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國民經濟年均增長10%%以上,到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半以上,與全國的人均差距逐步縮小;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工業化率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經濟外向度大幅度提高;普及和鞏固九年制義務教育,城鎮就業崗位繼續增加,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貧困人口逐步減少;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衛生和環境等方面的條件有較大改善,特別是農村面貌明顯改觀;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狀況進一步好轉,民主法制建設、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安徽建設取得新進展。
三、加速新型工業化進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6)堅持把工業作為推進跨越式發展的主要支撐力量。抓住深化改革、技術進步、產業升級、規模擴張和產業集群五個關鍵環節,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著力提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廣泛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產業水平和競爭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培育一批產業層次高的新興產業群。建成全國重要的汽車及零部件生產基地,大力發展工程機械、船舶及設備等產業,壯大電子電器產業群,建設全國重要的家用電器生產基地,加快發展煤化工、鹽化工、石油化工和精細化工;積極發展食品、紡織服裝等輕紡工業,提高加工深化度、提升品牌形象。加強能源產業建設,建成兩淮能源基地,推進「皖電東送」,積極發展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做好核電前期准備;壯大原材料產業,建設全國重要的精品鋼鐵基地、有色金屬基地和新型建材基地。
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大力發展信息產業、生物產業,爭取在生物醫葯、集成電路、軟體和終端產品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著力實施品牌戰略。加快重大項目建設和企業重組步伐,培育若干具有較強競爭力、年銷售收入超過500億元和一批超100億元的大型企業。充分發揮大企業的輻射關聯功能,帶動中小企業專業化生產和配套服務;促進同類產業中小企業的區域集聚,培育一批特色鮮明的塊狀經濟。
(7)加快發展服務業。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的方向,制定和完善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公開、平等、規范的行業制度,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積極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和電子商務,提升和完善批發市場體系,加快推進物流基地建設,深化農村商品流通體制改革,加強市場建設,完善農村流通體系。加速發展金融保險、信息咨詢、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積極發展社區服務業。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大力發展旅遊業,充分發揮「兩山一湖」、徽文化、紅色旅遊及其他旅遊資源優勢,建設旅遊大省。
(8)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全面對接長三角為重點,加快構築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加快乾線鐵路建設,建成高速公路骨架網,改善內河干線航道運輸條件,大力發展民用航空,完善城市交通網路,提高農村公路通達深度。初步形成若干主樞紐,以長江、淮河為水運主通道,國家干線鐵路通達所有省轄市,高速公路基本通達縣域,油路或水泥路通達行政村的綜合交通體系。
以防洪抗旱、排澇減災和供水安全為重點,構築水利支撐體系。加大排澇抗旱能力建設。全面完善國家確定的治淮骨幹工程,統籌推進淮河支流和淮河流域低窪地的綜合治理。實施淮水北調工程。加快推進引江濟淮前期工作。抓好長江重要支流整治。基本完成大中型和重點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完善城市防洪體系。積極保護和合理配置水資源,實現城市用水安全可靠、工農業用水基本保障。
建立「數字安徽」框架體系。完善「數字安徽」的支撐、應用與保障三大體系。以電子政務、電子商務、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重點產業信息化改造為突破口,搭建公共信息平台,廣泛運用信息技術,加速經濟和社會信息化。
四、繁榮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9)大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和「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科學規劃,分類指導,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財政對農業和農村投入的力度,引導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和外來資本投資開發農業,推動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向農村覆蓋,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優質人力資源向農村流動,城市產業與農村對接,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充分發揮農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實施「千村百鎮示範工程」。
(10)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加強農業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抓好糧食主產區建設,發展特色農業,以名特優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為重點,形成有市場競爭力的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發展畜牧水產業,把養殖業培育成農村支柱產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壯大龍頭企業,培育知名品牌,延伸產業鏈,促進農產品加工增值。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快農業標准化,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11)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深化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項改革,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建立農村基層管理新體制,建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新機制,建立「三農」社會化服務新體系,改進農村工作考核評價辦法。穩定並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根據自願、有償的原則,依法推進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引導、支持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深化農村金融體制、農村商品流通體制和征地制度等項改革。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服務功能。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
(12)大力推進農村公共事業發展。進一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完善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對農村學生逐步全部免收學雜費,繼續對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和寄宿生活費補助。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培育新型農民。改善鄉村醫療衛生基本條件,基本建立覆蓋全省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快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實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推進「少生快富」扶貧工作。逐步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加快鄉村路網、供電、供排水、沼氣、垃圾處理等設施建設,以鄉鎮規劃為龍頭,以集約土地、美化環境、完善功能為重點,開展村鎮整治。
(13)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廣泛開辟農民增收渠道,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積極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努力開拓農產品市場。完善農業補貼政策,保持農產品和農資價格的合理水平,促進農民直接受益。結合小城鎮建設,積極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擴大勞務輸出規模,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保障進城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加大扶貧開發力度,繼續實行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方式,改善貧困人口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對缺乏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實行易地扶貧。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五、推進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設,帶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14)加快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發展。加快合肥現代化大城市、以「馬蕪銅宜」為重點的皖江城市群和以「兩淮一蚌」為重點的沿淮城市群建設步伐,加強市際間的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壯大實力,完善功能,增強輻射帶動作用。統籌做好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加強城市建設與管理,完善市政設施網路,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位,創立城市品牌。
(15)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堅持分類指導,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加快合肥現代化大城市建設,以科技創新為引領,著力提升產業水平,提高經濟首位度,增強集聚和輻射能力,形成省會經濟圈,在奮力崛起中發揮先鋒帶動作用。促進沿江大發展,尤其是「馬蕪銅宜」要加快發展,形成以先進製造業為主導的產業密集帶,在奮力崛起中發揮脊樑作用。充分發揮皖東沿邊市縣毗鄰沿海發達地區的區位優勢,加速發展上的無縫對接,努力成為全省東向發展的「排頭兵」。促進皖北大開發,「兩淮一蚌」要充分發揮工業優勢,重點建設煤電化基地,發展特色製造業,盡快做大做強,成為皖北地區奮力崛起的龍頭;加強沿淮淮北平原以治淮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現代農業建設,加快工業發展和礦產資源深度開發利用,加速城鎮化進程,妥善處理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振興區域經濟。促進皖南大開放,壯大旅遊支柱產業和環境友好的現代工業、現代服務業,加快形成以黃山為重點的世界級旅遊觀光度假勝地。加大大別山區和江淮分水嶺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著力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現代農業、工業和旅遊業。
(16)大力振興縣域經濟。以招商引資為抓手、民營經濟為主體、產業集群為方向,培育特色經濟,發展配套經濟,做實園區經濟,提升勞務經濟,大力發展縣域工業和農業產業化,形成以工業為主導、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積極推進縣城和中心鎮建設。進一步擴大縣級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力爭到「十一五」末建成一批經濟強縣,有的縣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實現縣域經濟的新突破。
六、進一步深化改革,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17)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積極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中介組織分開,進一步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把政府職能轉到為市場主體服務和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堅持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繼續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加強行政效能建設,健全科學決策機制和行政監督機制,建設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嚴格控制機構和人員編制。按照建立公共財政的要求,合理界定各級政府事權,進一步深化財稅管理體制改革。分類推進事業單位體制改革。
(18)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以省屬大企業為重點,以產權改革為核心,加快企業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加大重組力度,盤活存量,推動大企業與國內外戰略投資者開展合資合作,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直接上市,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加快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完善國有資產管理和監督體系。全面深化國有、集體中小企業改革,抓緊完善配套改革措施。
(19)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認真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清除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放寬市場准入,保障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權益,不斷提高非公有制經濟的比重。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進入金融服務、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領域。引導個體、私營企業加快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加強和改進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服務和監管。
(20)做大做強地方金融。支持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積極引進省外國外金融機構。加快地方商業銀行發展。壯大農村信用聯社,發展農村合作銀行,建立農業保險公司。穩步發展多種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業。建設和完善省、市、縣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增強省屬證券、信託、期貨、保險公司實力。加強產權交易市場建設。積極開辟多元化融資渠道。
七、著力推進東向發展,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21)加速融入長江三角洲經濟圈。東向發展的本質是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強化基礎設施對接,大力建設與東部地區相連的比較完善的綜合交通網路體系。加強經濟運行機制接軌,在招商引資、行政審批、激勵機制等方面積極推行與東部地區相似或更加靈活適用的政策。加快與東部地區商品和要素市場的對接。推進產業互補,提供資源支撐,接受產業轉移,形成互動發展。繼續加強與其他地區的經濟技術合作,全方位擴大對內開放。
(22)加強和改進招商引資工作。按照擴大規模與提高質量並重的要求,把承接產業轉移與推動全省產業結構升級更好地結合起來,力爭總量上有較大跨越,質量上有明顯提升。創新招商方式,改善投資環境。突出抓好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利用外資的力度,爭取在利用跨國公司特別是世界500強上取得新突破。擴大間接利用外資規模。進一步利用好省外資金。高度重視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優秀人才。
(23)開發區要在擴大開放和制度創新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堅持以利用外資為主、以先進製造業為主,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高產業層次,促進產業集群;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改善軟環境,提高綜合服務能力。集約利用土地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鼓勵各級各類開發區開展管理體制創新,推動開發區升級和擴大規模,形成新優勢,實現新發展,更好地發揮示範帶頭作用。
(24)著力提高經濟外向度。把擴大進出口規模與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大力發展加工貿易,擴大服務貿易。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壯大外貿人才隊伍,扶持出口型生產企業和外貿龍頭企業,拓寬外貿進出口渠道。增強處置貿易爭端能力。支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按照國際通行規則到境外建立資源供應、加工基地和營銷網路,參與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加強與境外機構的研發合作。
八、實施科教興皖和人才強省,建設創新型安徽
(25)促進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高度重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組織實施若乾重大產業技術研發、重大裝備技術研製專項和科技成果產業化重點項目,力爭在汽車、生物工程、煤化工、電子信息等重要領域的自主創新方面取得突破。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區域創新體系。鼓勵應用技術研發機構進入企業。加強國家級和省級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實驗室建設。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小企業。加強與省外境外科研機構的合作。壯大創業風險資本,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落實支持自主創新的財稅、金融和政府采購政策,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良好環境。集中力量抓好合肥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建設。
(26)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把職業教育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基本建成以高等職業教育為龍頭、以中等職業教育為重點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實施高等教育「雙百(百所高校、百萬大學生)工程」,擴大規模、優化結構、提高質量,推進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大力支持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興辦教育,實現民辦教育的新突破。提高師資特別是農村師資水平。建立有效的教育資助體系。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
(27)大力推進人才強省。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緊緊抓住培養、吸引、用好人才三個關鍵環節,堅持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三支隊伍一起抓,努力培養一大批適應我省發展要求的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堅持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健全人才市場機制,促進人才合理流動。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重點的人才評價、選拔任用和激勵保障機制。推行事業單位人員聘用制度、崗位管理制度和績效分配製度。加大人才資源開發投入。創新人才工作機制,積極營造廣納群賢、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優越環境和良好氛圍。
九、堅持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28)加快發展循環經濟。認真落實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和安全發展。加快以節能降耗為主要目標的技術改造。加快建立循環經濟法規政策體系、技術創新體系、推廣服務體系和激勵約束體系。積極開展循環經濟型企業、園區、城市和農村等試點,取得經驗盡快在全省推開。抓緊提出並實施一批循環經濟的項目,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堅持有限開發、有序開發和有償開發,加大重要資源地質勘探力度。
(29)加快生態安徽建設。把保護環境作為一項重大任務抓緊抓好,降低污染物排放總量,切實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問題。加大淮河、巢湖流域污染治理力度,盡快改善水環境質量。保護水源,保障飲水安全。高度重視推進長江中下游地區酸雨控制和環境改善項目建設,遏制長江流域污染加重的趨勢。積極防治農村面源污染。鞏固綠化成果,加快林業生態體系建設和林業產業發展,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建設生態經濟示範基地。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十、高度重視社會建設,著力構建和諧安徽
(30)積極促進社會和諧。加強社會建設,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和政策法規,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加強社區建設,發揮城鄉自治組織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的作用,發揮社團、行業組織和社會中介組織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作用,形成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合力。著力建設「信用安徽」,塑造誠信政府形象,規范企業誠信經營,樹立公民誠信道德意識,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營造重發展、講誠信的良好社會風氣。
(31)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把擴大就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實施促進就業的優惠政策。鼓勵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引導和促進多種形式就業,大力推行「組織起來就業」。加快發展就業容量大的第三產業、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充分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在創造就業崗位方面的作用。完善政府促進就業的公共服務職能,加強培訓,建立促進就業的長效機制。
(32)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以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為重點,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實現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健全失業保險制度。穩步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完善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增加財政的社會保障投入,多渠道籌措社會保障基金。研究制定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措施。重視保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認真解決失地農民和進城務工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積極發展殘疾人事業。高度關注和解決困難群眾和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問題,建立健全社會救助制度。大力發展社會福利和社會慈善事業。做好救災救濟工作。
(33)合理調節收入分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有效調節高收入,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解決部分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資標准。注重社會公平,特別要關注就業機會和分配過程的公平。認真解決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醫療和子女就學等困難問題。
(34)建設文化強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文化領域,培育一批實力雄厚、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努力把文化資源優勢變為文化產業優勢。加大政府對社會文化事業的投入力度,逐步形成較為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具有重要影響的省重點工程和一批基層文化設施。加強文物保護和文化市場管理。
(35)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大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入,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提高對重大疾病的預防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控制能力。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整頓葯品生產和流通秩序。認真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積極發展中醫葯事業和產業。加強計劃生育和婦幼衛生保健,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質量,有效解決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的問題。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群眾身體素質和競技體育水平。
(36)推進「平安安徽」建設。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建立健全不穩定因素排查化解機制、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管理、社會動員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健全安全生產監管體制,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做好防災減災工作。強化對食品、葯品、餐飲衛生等方面的安全監管。
十一、進一步加強黨的領導,為實現奮力崛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37)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勝利完成「十一五」
❸ 合肥市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合肥市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於2002年08月19日在合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羅志明,公司經營范圍包括主營貸款擔保、票據承兌擔保、貿易融資擔保等。
法定代表人:羅志明
成立時間:2002-08-19
注冊資本:100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40100000009601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國有獨資)
公司地址:合肥市廬陽區阜南路169號東怡金融廣場B座24層
❹ 安徽省招商引資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
區域經濟的發展依賴於內需市場、投資及出口三駕馬車的拉動。在三大動力結構中,作為地處中原內陸的安徽,對其經濟發展拉動力最大的就是投資。而且這種以投資為主動力推動安徽區域經濟上新台階的動力結構不會在近期內改變。所以,今後五到十年,投資仍然是安徽經濟發展的主動力。投資分為啟動域內資本和招商引資,從「大招商」的角度看,啟動域內資本也屬招商引資的范疇。所以要推動安徽域經濟上新台階,就要做好招商引資這篇大文章,把招商引資工作提到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上。 安徽的社會經濟環境,要通過建立分析模型對安徽招商引資投資環境、招商引資結構(包括產業結構、空間結構、投資結構、財稅結構和投資密度)和工業園區入園客商開辦經營綜合成本進行了分析。找出安徽招商引資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招商引資的結構不合理、缺少整體戰略規劃布局及產業政策的引導、區域內各市工業小區先期開發運作模式亟待優化、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不暢,缺乏研發平台支撐、失地農民補償安置問題留有隱患、縣域內勞動力資源供需結構性失衡,就業壓力大等幾大問題。提出要進一步優化招商引資環境,打造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科學調整後續招商引資模式,促進縣域經濟結構的優化、加強產業規劃,提高產業關聯度,發揮集聚效應,促使區域特色產業集群形成規模、創新區域工業小區開發運作模式、構建區域研發支撐體系,提高區域優勢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優勢、打通融資渠道,建立健全區域中小企業融資體系、建立區域農村社保體系和就業體系,創新土地補償金分配運作機制等一系列戰略思考及對策的參考性建議。
可進一步探討溝通
❺ 如何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
這是國家政策的問題,現在全國各地都有專門扶持中小企業的項目,也是無償補貼。例如創新基金等。
小微企業還是最需要流動資金,所以我覺得支持小微企業,還是要減輕稅收負擔,減少貸款流程,或者可以通過政府層面,進行商務對接等等,總是方法總是有的,就要看從哪個層面解決了。
❻ 如何構成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戰略執行力
摘 要: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科技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安徽作為中部大省,科技能力也在不斷提升,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在所有科技型企業中佔了一定比重。對這一企業群的戰略執行力研究能夠有效促進其發展。另外,企業的戰略執行力要素匹配性研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企業的戰略調整指引方向。
關鍵詞:科技型中小企業 戰略執行力 匹配性 技術創新力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凸顯了科技創新的重要性。2013年1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201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對為我國科學技術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人員和組織給予獎勵。從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深入推動科技發展的舉措可以看出,科技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安徽作為中部大省,近幾年來經濟發展趨快。其經濟與科技發展情況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1.經濟總量增速不斷加快。雖然近年來安徽省總人口變化不大,但是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呈直線增長。這一成就與科技進步是分不開的。但不能否認的是,其在全國排名中仍比較靠後。
2.安徽省科學技術人員人數在逐年遞增。R&D活動人員和省學術技術帶頭人的人數增長尤為明顯。但值得注意的是,安徽省對高技術人才需求與人才供應還存在矛盾。單位:億元;%
表1 安徽省R&D經費構成表
3.科技型企業是安徽省科技研究的主力軍。從表1知,近年來,企業投入的科研經費在全省科研投入中所佔比重達到了70%以上,而且其投入總量還存在逐年增加的趨勢。這也正是安徽省科技型企業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2 2008年-2012年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數量與
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錶
4.大量的科研投入,隨之而來的是科技產出逐年遞增,08年之後尤為明顯。盡管大型科技型企業的產品數量佔大量比重,比如合力、美的等,但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產出的高新技術產品也不容小覷,如歐寶機電、宇寧生物科技等科技型中小企業榜上有名。
5.安徽省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科研創新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從表2的數據可看出,自2009年起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數量大幅度上升,這對安徽省的科研創新能力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綜上數據和分析可以看出,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存在和發展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但是,由於外部經濟環境多變、科技更新換代速度快、內部管理存在問題等原因,很多企業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難以走上持續發展的正軌。本文從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戰略執行力構成要素及匹配性方面進行研究, 以期對改善這一現狀起到幫助作用。
二、相關概念分析
1.科技型企業與科技型中小企業。
(1)科技型企業。根據美國學者F. G. Doody 和H. B. Mumtser 的觀點, 高技術企業可定義為是一類體現出高增長率、高額的研究與開發費用、高附加值、強烈的出口導向和高技能的勞務密集的生產技術的公司。而國內關於科技型企業的界定比較通行的是陸立軍等提出的「科技型企業( 高技術企業) 應是指那些研製、開發、生產、銷售高技術產品或大規模運用高技術的企業, 它不同於一般企業的本質特點是在為社會提供產品或勞務的過程中涉及到的基於新興科學知識的技術含量比較高」。
(2) 中小企業。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國內市場的不斷開放,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它們成為促進我國經濟進步的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
國內對中小企業這一企業群體有十分明確的界定。根據國家工信部2011年7月發布的文件,中小企業劃分為中型、小型、微型三種類型。關於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的界定如下:從業人員300人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從業人員100人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從業人員10人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從業人員10人以下的為微型企業。
(3)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指以科技人員為主體,由科技人員主辦或創辦,主要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的科學研究、研製、生產、銷售,以科技成果商品化以及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咨詢和高新產品為主要內容,以市場為導向,實行「自籌資金、自願組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知識密集型經濟實體。
關於科技型中小企業,簡單地說,它是由「知本」驅動而非資本驅動,即企業的驅動主要依靠現代科技,如軟體開發、生物工程、新能源、先進製造技術等。而傳統企業主要依靠資金、土地、技術等要素,且佔比較大,而在科技型中小企業中,掌握現代科技的人力資源是佔比較大的,可以形象地稱之為「知本」。
2. 戰略與戰略執行力
(1) 戰略。戰略是企業行動的總綱,是表明公司如何達到目標、完成使命的綜合計劃,它能使競爭優勢達到最大,競爭劣勢達到最小。一般的企業戰略包括公司戰略、經營戰略和職能戰略。企業戰略包括戰略規劃、戰略制定、戰略執行以及戰略控制四大方面。戰略規劃和制定決定企業的發展方向,而戰略的執行則關系戰略目標的實現與否。
(2)戰略執行力。戰略執行是一個由組織內外相互聯系的多個系統共同完成的復雜過程。戰略執行力是在企業發展的動態壞境下,運用各種資源實現戰略目標的能力。企業的戰略執行力可以從多方面進行分析。
三、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戰略執行力構成要素分析
作為中小型企業,它們在整個市場中的話語權和整體實力相對較弱,因此要通過制定和執行與企業能力和資源匹配的戰略來提升競爭實力。而在身處安徽省這一中部省份的特殊背景環境下,科技型中小企業要想走出省內,走向全國乃至國際,就必須通過不斷提升自身創新能力、提高產品質量來打破區域限制,獲得更好的發展。因此提升戰略執行力極其重要。本文總結了技術創新力、企業文化塑造力等五大方面的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業需具備的戰略執行力構成要素。 1.技術創新力。技術創新力是科技型企業的生命之源和發展根基。沒有創新能力的企業難以在科技市場立足,對身處中部市場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更是如此。自08年以來,安徽省億元以下規模的科技型企業數量逐年遞減,它們中一部分企業通過創新發展升級為億元以上企業,另一部分則因為創新能力不足而在市場優勝劣汰的競爭中被淘汰。
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其構成不僅包括企業現有的創新能力,還應包括企業調動所有資源提升自身創新能力,促進自身成長的能力。因此,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由「現有技術創新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潛力」兩部分構成。對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業來說,不僅要通過提升現有技術能力來提高戰略執行力,還應做好技術人才儲備和培養,以增強企業的創新潛力,這才是科技型企業的持久發展之道。
2. 企業文化塑造力。從某種意義上說,企業文化已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判斷企業文化是否會促進企業的發展和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惟一標准就是該企業文化是否提高了企業的執行力。因此,對任何企業來說,企業文化塑造力都尤為重要,對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業來說也不例外。
企業文化的塑造需要一個長期過程,而不是短期見效的「特效葯」。 因此,許多科技型企業一般都將技術視為生命,但對企業文化的重視程度遠不及技術。通過對許多安徽省科技型中小型企業網站的查詢,發現它們當中有很多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企業文化,這對企業的持續發展是不利的。
3.企業高層領導力。中小企業由於規模小、業務范圍相對集中,經營管理決策的影響面和影響深度相對較大。企業高層管理者尤其是企業家的個人領導力對企業戰略執行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安徽省絕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業中,企業形式以有限責任公司為主。因受此種形式影響,公司高層的領導決策有更大的自主權。但是,缺乏市場和輿論監督,這種自主權也對企業高層的領導力形成更大的挑戰。
企業高層領導力包括組織能力、分析決策能力、凝聚員工的能力、學習能力等,這些能力的集合能夠催生一個高效的企業高層。企業高層具備優良的領導力能夠有效提升企業的戰略執行力。
4.企業財務支持力。財務是企業的命脈,因此財務支持是企業戰略執行力的重要構成因素之一。中小型企業之所以稱之為中小型企業,主要原因就是其總資產數額較小,流動資金就更少。因此,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承擔著更大的風險和挑戰。
企業財務支持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對科技創新的資金支持。其次,對人才引進與培養的財務支持。再次,對企業文化塑造的財務支持。
5.國家政策解讀力。安徽省規模在億元以下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占科技型企業總量的一半以上,且產出也在逐年增加,可以說是促進安徽省經濟持續發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這一企業群體在整個市場中仍處於弱勢地位。融資難、創新動力不足、國家政策扶持不到位等現實問題始終困擾其發展。雖然近年來,安徽省出台相關政策,並成立專項基金用於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但是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企業的自救和自謀發展十分重要。
通過解讀國家關於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相關政策來制定發展戰略可以成為這一企業群體的發展手段之一。企業的國家政策解讀力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國家政策關注力,即企業必須有關注國家政策的驅動力;二是能夠解讀出國家相關政策的傾斜方向;三是有根據相關政策制定戰略目標並有效執行的能力。
四、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戰略執行力匹配性分析
強大的戰略執行力表明企業能以規范、標準的流程式控制制業務以高於對手的效率運行,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基礎,也是企業生存的基石。可以說,只有正確的執行才能讓戰略落地,只有準確的執行才能讓策略實施,只有嚴格的執行才能讓組織運行。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為一個特殊的企業群體,其戰略執行力與戰略目標之間的匹配度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戰略執行效果。
1. 重技術輕管理。這是在科技型企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在中小企業中表現尤為明顯。首先,企業的組織結構與企業戰略匹配度較低,影響了戰略目標的有效執行。其次,企業管理人員素質與企業戰略匹配度較低,管理人員思想和行動跟不上企業戰略的制定和執行往往對企業發展形成一種障礙。再次,企業管理制度與企業戰略匹配度較低,大多數科技型中小企業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實施具有較大隨意性,很難與企業戰略目標有效匹配。
2. 重權威輕人文。由於行業的特殊性,科技型中小企業內部,無論是管理層還是基層員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對權威的崇拜。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很難形成一個公平、開明的決策環境。另外,領導者獨攬決策大權也會導致影響戰略執行力。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業以有限責任公司為主,這樣的企業形式更容易滋生重權威的企業領導者,領導人獨斷專行嚴重影響企業發展。
3. 技術型人才流失嚴重。本文在前部分已經分析過技術型人才在科技型企業中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業面臨的一個難題就是技術型人才流失率高。這一問題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工作壓力大、待遇低過預期、工作環境差等都可能導致員工離職。技術型人才的缺乏會大大降低企業的戰略執行力。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戰略執行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企業應在逐步改善和完善以上問題的基礎上促進戰略執行力與戰略目標匹配。
五、總結
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持續發展需要企業內外合力推動。外力主要是國家和省政府相關政策和資金的扶持,內力主要是企業的戰略執行力。對企業來說,光制定戰略目標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良好的戰略執行力與之匹配。本文從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所處大環境入手,分析了這一企業群體戰略執行力的構成要素以及其與戰略目標的匹配性,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但是,本文也存在一些明顯的缺點,如部分內容分析不夠細致,數據處理較粗糙等。
總之,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存在較好的發展前景,但是需要企業內部全力以赴,對戰略的規劃、制定、執行和控制進行全面把控,以提升自身在國內乃至國際上的競爭實力,助力安徽省和國家經濟建設和發展。
❼ 安徽省小額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安徽省皖投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由安徽省投資集團作為主發起人,聯合國元集團、高速集團等大型企業共同出資組建,經省金融辦批復同意,於2013年11月正式開業,注冊資本5億元整,是我省初始注冊資本最大的小額貸款公司,也是首家冠名「安徽省」的小額貸款公司。
公司秉承省投資集團「實現政府意圖,整合社會資源,創造投資價值,服務安徽經濟」的企業使命,通過風險可控的授信服務,大量提供小額、分散、短期的臨時資金供給,服務中小企業和地方經濟,踐行普惠金融。
公司開業以來,充分發揮國有資本的輻射帶動作用,堅持為中小企業提供最優惠的貸款利率,規范市場秩序,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公司計劃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將自身打造成為"省內領先,國內一流"的小額貸款公司。
因公司業務發展需要,現誠聘部門經理、客戶經理、風控經理、法務經理等專業人才,待遇面議。
法定代表人:王慶昊
成立日期:2013-11-04
注冊資本:100000萬元人民幣
所屬地區:安徽省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340100082225843X
經營狀態:存續(在營、開業、在冊)
所屬行業:金融業
公司類型:其他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
人員規模:50-99人
企業地址:合肥市瑤海區明光路48號東方大廈20層
經營范圍:對省內小額貸款公司、其他企業和自然人發放貸款;購買及轉讓省內小額貸款公司的信貸資產;辦理省級轉貸資金業務(需經省有關轉貸資金管理部門同意);開展票據貼現、轉貼現業務;投資業務;開展資產證券化;開展省內小額貸款公司、其他企業相關咨詢業務和其他經許可的業務。
(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❽ 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一、我國中小企業的基本情況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年均GDP增長達9.4%,為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速的3倍、美國的3倍多、歐洲的4.5倍、日本的5.4倍。經濟的快速發展催生了一批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又成為承載著實現我國經濟增長任務最直接的主體。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止到2003年末,我國經工商行政部門注冊的中小企業已經超過360萬家。中小企業提供的出口額佔全國的62.3%,上繳稅收佔46.2%,並提供了75%以上的城鎮就業機會。 1.國有及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截止到2003年底,我國國有及規模以上(產品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達19.6萬戶。其中,按照我國中小企業的劃分標准,中小工業企業數量達19.4萬戶,佔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的99%(見表1);實現總產值9.34萬億元,佔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企業總產值的65.6%。與1998年相比,2003年中小工業企業在家數累計增長23.3%的同時,實現總產值增加近1.35倍(見表2)。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適應證券市場發展的公司型企業法人家數也不斷增加。截止到2004年,在19.6萬戶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數量達到32919戶,佔16.78%;實現總產值4.46萬億元,佔比達31.35%。 2.成長性中小企業及高新技術企業。在19.4萬戶中小企業中,截止到2002年底,非公有制中小企業共有8萬家,佔41.4%。這當中,中國企業評價協會、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按照GEP評估方法,對1.26萬戶連續4年進入國家統計局統計目錄中小企業樣本進行評估,有2933家企業被評為具有成長性的非公有制中小企業,佔全部非公有制中小企業的3.6%。此外,按照國家科技部的統計數據,截止到2003年底,我國高新技術總產值達到27500億元,佔全年工業總產值的21.4%,僅高新技術開發區企業就達32857家,營業收入超億元的2360家;全國民營科技企業數量達12.49萬家,其中,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達61597家,佔全部民營科技企業的49.23%。 二、各地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第一,各地相繼出台了落實《中小企業促進法》的具體措施。目前,全國有23個省、市設立了中小企業局,負責中小企業的發展協調工作,相繼出台了落實《中小企業促進法》的具體措施。如安徽省《關於促進中小企業加快發展的20條意見》;天津市《關於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意見》等等。 第二,發展資本市場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一些省、市、自治區明確提出,要把發展資本市場與利用外資、招商引資和發展農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相繼制定了促進地方資本市場發展的指導意見。如上海市出台了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的七條舉措;廣東省出台了《關於大力發展廣東資本市場的實施意見》,提出「爭取經過三到五年的努力,把我省建設成為全國資本市場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第三,中小企業服務工程建設呈現體系化趨勢。如深圳市成立了深圳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推進構建為中小企業提供創業扶持、融資擔保、技術支持、信息咨詢、市場開拓和人才培訓等多方面、多層次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江西省推進了中小企業五大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構建投資融資、人才培訓、信息咨詢、技術支持、市場開拓等五大服務平台。 第四,中小企業金融扶持措施相繼出台。如北京市啟動了中小企業金融支持工程,為入圍企業提供信用評估、貸款擔保等方面的便捷服務,目前已有237家中小企業由擔保公司擔保獲得了近13億元的銀行貸款。 第五,實施重點工程為資本市場輸送後備資源。如安徽省計劃實施的「1355工程」,即從2005年起,重點扶持100戶優勢中小企業,實施100個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建設30個產業集群、50個創業基地,經過3~5年的努力,爭取中小企業GDP總量接近全省的50%。同時,江蘇、浙江、廣東、上海、陝西等許多地區通過建設工業園區、高新技術園區的方式,孵化、培育、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集群發展。 第六,加強對中小企業改制上市的領導和規劃。一些地區成立金融工作辦公室、發展和利用資本市場領導小組、金融工作領導小組等,統一協調公司股份制改造、境內金融市場發展和擬上市公司培育、初審及推薦工作等有關事務。在此基礎上,依據建設證券強省、證券大省的戰略部署,各地對中小企業改制上市提出了規劃。如河南省提出,要抓住中小企業板推出的有利時機,為中小企業融資開辟新的通道;浙江省要做大做強「浙江板塊」,力爭用5年左右的時間,股份有限公司數量超1000家,上市公司數量和融資額比2002年底翻一番。 第七,出台中小企業改制上市扶持獎勵政策。很多地方政府制定了對企業、企業管理者或股東等的具體獎勵措施,調動一切資源,優化中小企業改制上市環境:一是實施土地出讓金及其他收費優惠政策;二是實施稅收優惠或返還政策;三是實行財政補貼或獎勵;四是政府給予企業資金支持;五是主動為企業排憂解難,提供便捷、優質、高效的服務;六是對歷史遺留問題、擔保問題、人才問題、管理層的激勵問題、資產損失等問題制定相應措施。 第八,中小企業上市資源調研與培育工作已逐漸展開。中小企業板啟動以來,僅深交所會同各地證監局、政府部門就聯合舉辦了25期中小企業改制上市培訓班,有1500多家企業6500多人次參加。湖南省啟動了「中小企業上市培育工程」。深圳市政府提出了「2110工程」,計劃在今後3年內實現每年重點組織中小企業2000家以上進入普及培訓期,100家以上基本具備條件的優質企業進入上市推薦培育期,10家以上優質企業進入上市輔導培育期。 第九,海外上市成為各地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的重要方式之一。各地政府對海外上市積極性較高,如江蘇省制定並推出了「W3100計劃」,即在3年內爭取使江蘇省的境外上市企業數達到100家。無論是在江蘇、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還是在東北、西北許多偏遠省份,有相當一批企業對到海外上市感興趣。如對深圳民營經濟50強的上市意願情況進行的調查,在25家有上市意向的企業中15家希望赴海外上市。 摘自省技術市場網
❾ 安徽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的成就
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歷史的新紀元。30年來,敢為人先、富於創造精神的安徽人民把握改革開放的先機,不斷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大力優化投資環境,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投資建設實現歷史性飛躍,呈現出投資規模、速度、結構和效益同步發展的良好局面,對改變江淮大地落後面貌,推進工業化、城市化,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壯大經濟實力等諸多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為促進跨越式發展、實現奮力崛起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 投資體制改革取得突破,企業投資主體地位基本確定
改革開放30年來,我省投資體制已徹底打破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資管理模式,在項目報批上,由過去按限額進行分級審批轉變為在國家限額以下誰投資誰審批;在投資主體上,打破了計劃經濟體制下高度集中的國家一元投資模式,明確了企業作為投資主體、市場引導投資的基本導向,初步形成了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投資方式多樣化、項目建設市場化的新格局,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社會的較快發展。
2002年以來,在加快建立和逐步完善「市場引導投資、企業自主決策、銀行獨立審貸、融資方式多樣、中介服務規范、宏觀調控有效果」的新型投資體制方面取得新進展和新突破。一是健全和完善投資項目審批制、核准制和備案制度,完善政府投資決策機制,重點加大對「三農」、節能減排、自主創新、社會事業、區域協調發展等領域的支持力度。二是轉變投資調控方式,規范項目建設秩序,改變過去主要依靠投資項目審批的傳統方式,通過編制發展建設規劃、制定和調整產業政策,建立行業准入制度等政策,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對社會投資進行調控,嚴格執行建設項目在土地、環保、節能、技術、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標准。三是調整優化重點行業投資結構,加快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消耗及產能過剩行業的結構調整,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監測和調控。四是積極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放寬社會資本的投資領域,允許社會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止進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它行業和領域。五是進一步拓寬企業投資項目的融資渠道,允許各類企業以股權融資方式籌集投資資金,逐步建立起多種募集方式相互補充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六是不斷深化招投標體制改革,透明和公開招投標市場運作,加強對招投標重點環節的日常監管。
二、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經濟發展後勁明顯增強
改革開放30年來,我省對農林水利業、工業、交通運輸、郵政通信及社會事業等各個方面開展了全方位、多層次、大規模的投資建設。1978年全省投資總量僅13.1億元,1995年突破500億元,2002年突破1000億元,2005年突破2000億元,2006年突破3000億元,2007年達5093.7億元,1979~2007年累計完成投資2.28萬億元,年均增長22.8%。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步加大,現已超過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主動力。特別是「十五」以來,我省投資率逐年提高,由2000年的36%提高到2007年的46.4%,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58.1 %,有力地促進了全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投資建設伴隨著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也經歷了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
(一)1979年至1989年,我省基本處於典型的「短缺經濟」階段,投資需求份額變化復雜,投資規模有擴有收,投資增幅劇烈波動,先後於1982年和1989年形成增長高峰和低谷,這一期間累計完成投資742.8億元,年均增長21.8%,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6個百分點。
(二)1990年至2000年,我省經濟逐漸擺脫了短缺經濟的困擾,實現了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歷史性過渡,投資需求擴張明顯,投資增長起落分明,特別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談話後,我省與全國一樣興起了新一輪投資建設熱潮,並與1992年、1993年達到高峰,後在國家宏觀調控作用下逐步回落,1998年、1999年投資增速回落到6%左右,這一期間累計完成投資5399.4億元,年均增長20.2%,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0.2個百分點。
(三)「十五」時期,為落實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省委、省政府在進一步深化省情認識、全面把握國內外發展環境的基礎上,於2003年12月作出了實施「861」行動計劃的重大決策,建設八大產業基地和六大基礎工程,著力提升產業層次,投資規模持續擴大。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2521億元,與2000年相比,年均增長23.8%,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010億元,是「九五」時期的2.2倍,超過了1979~2000年全社會投資的總和。
(四)2006年至2007年,我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堅持「在發展中調控,在調控中發展」,著力調整投資結構,加強薄弱環節建設,投資規模明顯擴大,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投資運行呈現又好又快的發展態勢,初步擺脫了歷次宏觀調控中「下落快、降幅大、恢復晚、爬坡慢」的不良循環,實現了逆勢而上的歷史性突破。2006年完成投資3544.7億元,比上年增長40.6%, 2007年增加到5093.7億元,增長43.7%,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6.7個和18.9個百分點,增幅居全國前列。2007年我省投資總量居全國第9位,比1982年上升6位,佔全國比重由 2.8%提高到3.7%。
三、投資結構不斷優化,投資已成為產業結構調整的動力
投資結構是產業結構的先導。改革開放30年來,我省不斷調整投資結構,努力使資金投向同社會經濟發展方向相吻合,投資結構趨於合理,導向作用日益顯著。
(一)投資主體多元化發展迅速
1978年以前,投資主體為國有經濟,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國家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出台,良好的投資環境和日益發展的經濟形勢,激發了多元投資主體的熱情,逐步形成國有、集體、城鄉個人、外商、港澳台等多種經濟類型共同發展的格局,多層次、多元化的投資體系基本形成。
1、民間資本投資活躍,增強了投資增長的內生性和自主性。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省對傳統的投資體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省政府於2002年出台了《關於安徽省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的若干意見》,敞開了民間資本進入的領域,鼓勵民間資本採用各種投資方式參與經濟建設,同時對民間投資項目在產業政策、稅收政策、資金協調、法律保護等各個環節上提供全方位服務,為民營經濟發展破冰除障,營造良好、自由、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發展環境。經過30年的發展,民間投資發生了質的飛躍,投資總量不斷擴大,成為全社會投資增長的主要力量。2007年,全省民間投資達2676.3億元,比1980年增長5946.2倍,年均增長38%,增幅比全社會投資高14.6個百分點,對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61.7%;民間投資佔全社會投資的份額由2.6%提高到52.4%。
2、外商及港澳台投資從無到有,發展迅速。30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省憑借獨特的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地理區位、豐富的自然資源、集中的科教資源及低廉的生產成本等一系列優勢,努力營造「親商、富商、安商」的濃厚氛圍,利用外資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點及面全方位展開。從1984年首家外商投資企業—安徽安利合成革股份公司的成立,到2007年,全省累計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98.3億美元,年均增長40.7%,在皖投資的客商來自美國、新加坡、日本、韓國、德國、香港、台灣、維爾京群島等90多個國家和地區,投資領域涉及交通、電力、能源、機電、化工、醫葯、輕工、紡織、建築、房地產、綜合服務等30多個行業。一批國際著名的跨國公司投資我省,如聯合利華、日立、西門子、ABB、聖戈班、微軟、德爾福、沃爾瑪等等,目前落戶我省的境外世界500強企業達40家,外商投資企業在皖從業人員已超過32萬人。
3、東向發展取得積極成效。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浦東開發伊始,我省就敏銳地抓住機遇,提出過「開發皖江,呼應浦東」;此後,又推出「一線兩點」戰略,2003年提出「融入長三角」。 2005年,進一步提出加快融入長三角,主動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東向發展」戰略,並於次年將其作為六大戰略之一正式納入「十一五」發展規劃。 「東向戰略」是我省在深化對外開放的基礎上,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牽動性的戰略。隨著近些年東向發展的扎實推進,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2002~2007年,全省實際利用省外資金累計已突破5000億元,引進的省外資金中55%以上來自長三角地區,目前在皖的浙商達40多萬,投資額上千億元。上海在皖投資的企業也不斷增加。上海華誼、浙江浙能、江蘇雨潤等一批知名企業紛紛來皖投資興業。如上海電力集團和浙江浙能集團分別與淮南礦業集團攜手合作,共同投資建設田集電廠和鳳台電廠各4×60萬千瓦機組,所發電量被納入上海市和浙江省電力電量平衡計劃。上海華誼集團在安徽建設煤化工基地,投資總額將達300億元。農業開發也頗受青睞,有100多家長三角農業企業在皖投資辦農業。堅持東向發展,積極主動地參與泛長三角分工合作,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建成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試驗區和示範區,為我省加速崛起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
(二)投資結構的調整促進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1、第三產業投資加快,所佔比重上升。改革開放前,我省投資建設重點是加強生產性建設,改革開放初期城鎮以上三次產業的投資比例為1.9∶66.1∶32,第二產業佔主導地位。改革開放以來,各級政府十分重視第三產業的發展,在進行生產建設的同時安排大量資金用於第三產業項目建設,特別是第三產業中房地產業、交通設施、公共服務等關系老百姓「衣食住行」基本生計的領域投資進一步加大。2007年,全省第三產業投資達2713.3億元,三次產業投資比例調整為2.2∶44.6∶53.2。投資的結構演變直接影響經濟結構變化,全省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由1978年的47.2∶35.5∶17.3,調整為2007年的16.3∶44.7∶39。
2、861」行動計劃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從2004年開始,我省積極實施「861」行動計劃,以工業化為核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涵蓋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等各個方面,涉及汽車、家電、裝備製造、化工、農副產品加工等製造業,能源原材料等基礎產業,電子信息、現代中葯等高新技術產業,文化、旅遊、物流等現代服務業,水利、交通、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生態環境保護、信用體系建設、人才培養等諸多領域,啟動了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引擎。據統計,四年來「861」行動計劃累計完成投資5151.6億元,占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39.4%;開工建設重點項目746個,竣工投產項目461個。
3、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和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長期以來,滯後的基礎設施始終制約了我省經濟發展。改革開放以後,為貫徹保證重點建設和緩解「瓶頸」制約的方針,我省有計劃地組織建設了一批交通運輸、郵電通信、電力、市政建設等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項目,相繼建成一批事關全局的重大工程。 「十五」以來,又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特別是加快「防洪保安工程」、「通達工程」、「信息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取得了明顯成效。 2007年,全省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485.8億元,是1978年的440倍,年均增長23.4%;佔全社會投資比重由25.8%提高到29.2%。這對改善投資環境,廣納海內外資金,加快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四、投資建設碩果累累,城鄉面貌日新月異
改革開放30年,固定資產投資在壯大經濟實力,增強經濟發展後勁,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調整產業結構以及改善人民生活條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農林水利業建設成就斐然。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央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出台,我省以促進農村發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標,統籌城鄉發展,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加快生態林業和生態農業投資步伐,特別是加大了對農村糧食、禽畜、水產、水果、蔬菜、竹木、花卉等大宗農林產品生產基地及精深加工農產品龍頭企業的技術創新投資,現代農業規模不斷擴大;加強淮河幹流整治和長江水患的防治,增強了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2006年以來,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業投資進一步得到加強。1979~2007年,全省累計農林水利業建設投資744.3億元,黃淮海平原綜合開發、淮河幹流整治、淮北灌溉農業項目、長江干堤除險加固、臨淮崗洪水控制等一系列骨幹工程陸續完成,有效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防災減災能力,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為農民增收夯實基礎,同時也改善了全省生態環境。
(二)工業建設成績輝煌。改革開放前,受封閉式產品經濟的禁錮,我省工業生產和建設長期處於滯後狀態。改革開放給我省工業發展帶來旺盛活力和勃勃生機,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崛起,開創了工業發展的新時代。 「十五」以來,進一步推進工業化進程,特別是工業強省戰略的實施,工業投資規模持續擴大。1979~2007年全省工業累計完成投資7995.6億元,占同期投資總額的35%。大規模的工業建設改善了工業結構,培育了汽車、裝備製造、家用電器、化工及橡膠輪胎、食品及農副產品深加工、能源及原材料等優勢行業,不僅建成了眾多的小企業,而且建成了一批具有現代化技術水平的大中型骨幹企業。2007年,全省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以上的企業有1011家,按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佔全省比重計算,工業集中度達到80.4%。機械、冶金、輕工3個行業銷售收入超千億元,汽車產量達到65.9萬輛,位列全國第7。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的工業企業從無到有,2007年達到10戶,其中馬鋼、銅陵有色、海螺集團、省電力公司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在2007年中國500強企業中,安徽擁有10家;在中國製造業500強中,安徽擁有13家。江汽的汽車底盤產量居全國第一位,豐原的檸檬酸產量居世界第一,馬鋼的高速線材、車輪輪箍居國內先進水平;銅陵有色集團電解銅產量在全國同行業中排名第一,在世界排名第5;海螺水泥產量已連續14年居全國水泥行業第一位,在世界水泥行業名列第三位。2007年,家用電冰箱、洗衣機、空調器均居全國前三位;彩色電視機產量居第8位。我省已成為中國主要的家電生產基地之一,初步實現了從農業大省向工業大省的轉變。
能源建設長足發展。改革開放30年,我省在加快能源發展,擴大能源生產總量,促進能源供求平衡,鞏固華東能源供應基地地位的同時,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大力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構築穩定、經濟和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深化能源體制改革,實行資源開發利用與節約並重的方針,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促進能源產業健康發展。經過多年的建設,制約我省經濟快速發展的能源瓶頸問題基本得到緩解,兩淮億噸級煤炭生產基地初步建成。2007年,全省原煤產量9112萬噸,居全國第9位;安徽電網作為中國最大的跨省聯合電網——華東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發展成為以火電為主,水力發電為輔, 500kv輸電線路為骨幹, 220kv線路為網架、分層分區結構完整的全省統一電網,500千伏中、東通道輸電工程已建成投入運行,西通道工程進展順利,基本滿足目前皖電東送的需要,有利地推動了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2007年全省發電量847.6億千瓦時,居全國第16位,電力裝機容量已達到1919萬千瓦。
(三)交通運輸建設實現大飛躍。長期以來,我省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交通閉塞、信息不暢。改革開放後,我省堅持統籌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安排,構建適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現代綜合交通網路,初步建立起由公路、水路、鐵路、民航等多種運輸方式共同構成的綜合交通體系。30年來,我省交通運輸投資1816.2億元。如今的安徽已成為東中西部經濟社會交流的 「黃金走廊」。
公路建設方面,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公路建設進入高速發展的30年。從1995年省內第一條高速公路—合寧高速建成,到2007年底合淮阜高速北段通車,全省已經構成了「三縱六橫」 市市通高速的公路主骨架,國省道四通八達,實現了南北六小時、東西三小時過境,每個縣城上高速公路只要半個小時。到2007年底,全省公路總里程達148372公里,公路網密度位居全國前列,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2206公里,挺進全國前10位。農村公路越織越密,2005年「村村通」工程大規模實施以來,已有2.87萬公里水泥路和油路修到了農民家門口,實現鄉鄉通油路,全省90%以上的行政村通了班車,有力地促進了新農村建設。
鐵路建設方面,以前歷史「欠賬」多,全省甚至沒有沒有一條橫貫東西的鐵路,等級低,線路散,斷頭路多,不成體系。改革開放以來,鐵路建設投資不斷加大,「六五」至 「七五」時期,相繼建成了皖贛線、阜淮線、界阜線,「八五」至 「九五」時期鐵路建設開始加速,建成了合九線、商阜復線、阜淮復線、阜九線、青蘆線。 「十五」以來,鐵路進入大規模建設高潮,陸續建成了合西鐵路、宣杭復線、銅九線、合寧高鐵,合武高速鐵路也將於2008年底貫通,這標志著人們孜孜以求的安徽鐵路「1234」出行格局,即將形成前「123」,即合肥至南京1小時,至武漢2小時,至上海3小時。京滬高速鐵路安徽段全線開工,構建現代化鐵路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全省鐵路營業里程由1978年的978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2387公里。
航空運輸建設方面,改革開放以後民用機場建設進入了大發展階段,經過多年的建設,全省現有合肥、黃山、安慶、阜陽等民用機場,其中合肥、黃山兩個機場為對外開放航空口岸。航空運輸線實現了與全國多個大中城市直接連接。2007年全省民航機場旅客吞吐量達255萬人,貨運吞吐量3.3萬噸, 「十一五」期間,還將投資40億元建設一個年旅客吞吐量上千萬人次的現代化空港—新橋國際機場,對外空中聯系由此將發生質的飛躍。
港口建設方面,有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有「800里皖江」之稱的黃金水道,水路資源豐富。改革開放以來,安徽從解決水運基礎設施建設「瓶頸」入手,港口建設逐年提速,港口設施的現代化、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布局基本合理、門類齊全、現代化程度較高、配套設施比較完整的港口運輸體系基本形成。1978年,港口貨物吞吐量僅為1000萬噸, 2007年達2.5億噸,位居中部六省第一位,蕪湖港口吞吐量達到4680萬噸,位居全國內河十大港口行列;2007年全省內河航道通航里程已達5596公里,發達的水運,為工業強省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四)郵電通訊發展迅速。改革開放以來,全省郵電通訊業累計投資599.1億元,按照「全面規劃、超前發展」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和要求,緊緊抓住市場需求,依靠科技進步,堅持引進消化先進技術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相結合,逐步建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通信網路。1984年合肥長話樞紐工程建成投產,開展國際、省際、省內長話等通信業務,提高了通信水平。1986年合肥市引進萬門程式控制長、市話交換設備竣工投產。1992年全省實現了地市電話程式控制化和縣城電話自動化的目標,同年以合肥為中心的900兆赫移動通信正式建成。1995年全省所有地市本地電話網全部建成,基本完成由人工交換、模擬技術向自動交換、數字技術的快速過渡,鄉鎮均已開通電話,鳳台縣成為全省第一個村村通電話的縣。進入新世紀,省委、省政府結合我省國民經濟與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於2003年作出了建設「數字安徽」的重大決策,把「數字安徽」作為構建我省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平台、改善發展環境的六大基礎性工程之一,郵電通信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目前全省已形成程式控制電話網、長途傳輸數字網、移動通信網等相結合的現代化主體通訊網,「數字安徽」框架基本建立,光纖通信線路通達全部行政村,寬頻數據網覆蓋所有鄉鎮和大部分行政村。2007年,全省有固定電話用戶1494.3萬戶,行動電話用戶1410萬戶,每百人擁有電話(含移動)47.5部,基礎電信運營企業計算機互聯網寬頻接入用戶155.9萬戶。
(五)社會事業建設大步邁進。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事業投資快速增長,累計投資788.8億元,尤其是十六大以來不斷加大對科學、文化、衛生、社會保障、基礎教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社會事業的投資力度,完成了安徽省黃梅戲藝術館建設工程、安徽省雜技團排練中心建設工程、合肥市圖書館建設工程、安徽大劇院改建工程和安徽省圖書館擴建工程、馬鞍山圖書館工程、淮北市博物館等標志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衛生醫療保障設施得到較大改善,教育事業成就輝煌,人民群眾就學、就醫和享受文化生活的條件得到明顯改善,進一步促進了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
(六)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改革開放以來,各級政府把加大城市建設力度,提升城市功能作為加快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措施來抓,全省城鎮農村公用設施日臻完善,道路、供水、排水、供氣、集中供熱、垃圾處理、地下管網改造等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經過多年的建設,城市外延快速擴展,城市功能大幅提高。1978年全省城市建設投資僅為0.3億元,2007年已達292億元,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2.6%上升到2007年的38.7%。2007年底,人均城市道路面積13.6平方米,用水普及率94.4%,生活垃圾處理率91.4%,燃氣普及率83.2%,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8.7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6.1%,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8.67標台。
(七)居民居住條件明顯改善。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家庭生活實現了歷史性跨越。近幾年,購置新房、進一步改善家庭居住條件又成為城鎮居民家庭投資消費的新熱點,住房的市場化改革加快了房地產業的發展步伐,住房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實施「安居工程」和「經濟適用房建設」以來,全省各地以舊城改造為重點,依託房地產綜合開發,對大批棚戶區進行了有計劃、分步驟的改造。大規模普通住宅及經濟適用房的建設,使廣大中低收入居民圓了改善住房條件的夢。1999-2007年,全省房地產開發投資3014億元,年均增長35.5%,佔全社會投資的16.4%。住宅開發投資快速增長,1999-2007年,全省住宅投資2143.1億元,年均增長37.8%,竣工商品房屋1287.88萬平方米,大批功能齊全、設施配套、生活方便、環境優雅的住宅小區相繼建成,房地產開發進入一個全面提高品質的新的發展階段。全省城鎮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由住房分配體制改革前的1998年的13.1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21.6平方米。
三十年來,投資的快速增長,為安徽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增強了後勁,也為推動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展望未來,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今天的投資結構就是明天的產業結構」理念,進一步強化重大產業和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堅持項目帶動,優化投資結構,著力謀劃儲備一批帶動力強的好項目、大項目,擴大工業項目特別是先進製造業項目來源,充實全省「861」行動計劃項目庫,確保重大項目梯次推進、有效接續,投資必將在加速安徽崛起進程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