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海爾國際(香港)有限公司是海爾集團的子公司嗎
是有區別的!
青島海爾
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89年4月28日,它是在對原青島電冰箱總廠改組的基礎上,以定向募集資金方式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於1993年10月12日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並於11月19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股票簡稱:青島海爾,股票代碼:600690。上市十多年來,公司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主營業務收入由上市初的6.8億元增長到2004年的152.99億元,在股本大比例擴張的情況下,2004年實現每股收益0.309元。同時,公司由原先只生產電冰箱這一個產品擴展到目前涉及電冰箱、空調、冷櫃、系列小家電、滾筒洗衣機、電腦板、注塑件、電子商務等業務。公司良好的業績也漸為廣大投資者所認同,公司掛牌證「青島海爾」連續入圍上證180指數和道中88指數,連續入選「上市公司50強」、「中證亞商中國最具發展潛力上市公司50強」……在中央電視台《經濟半小時》欄目與國際最具權威的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共同對2001年度「中國令人尊敬的上市公司」評選的當中,青島海爾一枝獨秀,得票高居榜首,是證券市場藍籌績優股的典型代表。
公司在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狠抓產品質量,繼在全國家電行業中率先通過ISO9001認證後,又先後通過了ISO14001環保認證、美國UL、加拿大CSA、德國VDE和GS、歐盟CE等近20項認證,這使海爾產品不出廠就可獲得國際認證,是真正的世界級產品供應商。
公司上市之前,生產用資金主要靠企業自身積累及銀行貸款,但隨著公司的快速發展,其所能提供的資金已不能滿足公司正常發展的需要。 公司抓住93年國家大力發展證券市場之機,通過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3.69億元,分別投資於出口冰箱技術改造項目、出口冰箱配套設施改造項目、無氟冰箱技術引進項目、多規格定尺料精密沖裁中試基地項目、大型精密注塑中試基地項目、海爾工業園沖壓基地項目、海爾工業園模具中試基地項目、中意合作生產潔廚具項目、風直冷蒸發器項目等。這些項目的實施使公司生產能力及技術含量有了大幅提高,為以後冰箱生產上規模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改制上市也使公司從根本上轉變了經營機制,企業的產權關系也更加明晰。股票上市後,公司嚴格按照有關要求,建立、健全了法人治理結構,理順了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的關系,並在公司內部形成了股東、員工、用戶互動的價值鏈,使公司的發展目標與股東的投資回報有效的結合起來。 股票上市後,充分發揮上市公司優勢,積極利用資本市場整合市場資源,在公開發行股票後,又先後進行了四次再融資,整合了市場資源,極大的促進了公司的發展。 96年公司配股募集資金主要用於無氟冷櫃項目的生產,該項目投產後使海爾在冷櫃行業的生產能力大大增強,為海爾在下世紀初進一步拓展世界冷櫃市場奠定了基礎,並為公司保持無氟技術的領先地位以及向相關領域拓展,進一步提高公司的競爭力奠定了基礎。
1997年公司配股募集資金用於青島海爾電冰箱有限公司二期工程、青島海爾電冰箱(國際)有限公司二期工程以及小家電項目。這些項目的投入生產,使海爾公司在穩步擴大銷售額,占據冰箱行業領先地位的同時,充分發揮海爾的名牌效應,形成小家電這一新的利潤增長點。 99年公司配股募集資金將主要投向出口大型冰箱生產項目、出口洗碗機項目、出口燃氣灶項目、建立國際物流中心、收購章丘電機廠、模糊控制電子模塊項目。這些項目的投產有力推動公司的國際化進程,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
2001年公司實施A股增發,利用募集資金及部分自有資金共20億元,收購青島海爾空調器有限總公司74.45%的股權。通過整合空調這一高盈利業務,為上市公司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有利於公司開展規模化經營,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為入世後的進一步擴張創造條件。除此之外,還將完善白色家電概念,增強公司在行業中的地位,有助於實現產品多元化戰略,降低經營風險。
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自發行股票至今,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公司將一如繼往地以創中國的世界名牌為已任,積極實施國際化戰略,保持高速穩定的發展,給投資者以滿意的業績回報。
——————————————————————————
海爾電器
海爾電器集團有限公司是海爾集團旗下之一間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公司,股票代碼為「1169」,並於2005年1月31日正式完成更名,即為現用名。本集團主要業務包括生產及銷售行動電話,以「海爾」品牌名稱製造及銷售之洗衣機等。
發展沿革
1、2000年9月和10月,海爾集團與中建電訊在香港及青島分別成立了飛馬香港和飛馬青島兩家手機合資企業;
2、2001年12月,海爾集團將其擁有的49%飛馬香港的股權注入1169;同時,中建電訊亦將其持有的51%飛馬香港和49%飛馬青島的股權注入1169,因此1169擁有飛馬香港100%的股權與飛馬青島49%的股權;而海爾集團獲取1169股權比例為22%;
3、2002年10月,海爾集團將其飛馬青島剩餘15.5%的股權注入1169,使海爾集團在1169的股權提高至29.9%;
4、2005年1月,海爾集團將其飛馬青島剩餘35.5%的股權與其下洗衣機的大部分資產注入1169,注資完成後集團控股1169比例為50.3%;
5、2005年2月,海爾中建更名為海爾電器集團有限公司後直至目前,海爾集團持有1169股權比例為50.3%。
業務介紹
手機業務
本集團於2004年推出了一系列嶄新產品,如具備26萬像素的TFT顯示器匹配OLED彩色分支顯示器先進功能、長達十八天超常備用時間、畫中畫功能、來電呼喚及短訊防火牆等功能的手機。此外,本集團亦成為國內首個提供130萬像素數碼相機電話的製造商。一如海爾集團過往於白色家電及電子市場創下之佳績,「海爾」品牌亦在手機市場被廣泛認同為優質品牌,贏得消費者青睞。
洗衣機業務
本集團製造及銷售「海爾」品牌洗衣機,2004年表現非常理想。根據北京中怡康時代市場研究公司,按照中國洗衣機市場銷售額計算所得,「海爾」品牌的市場份額一直持續上升,由2003年的31%提升至34%。2004年共推出了43款新型號洗衣機,廣受市場歡迎,進一步鞏固了本集團的市場領導地位。
前景展望
本集團的管理層對中國手機和洗衣機市場的長遠潛力充滿信心,並對本集團在鞏固其市場主導地位的實力深感樂觀。盡管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本集團手機和洗衣機業務的市場份額及知名度正與日俱增,業務量也隨著「海爾」品牌的優勢不斷壯大。
正如2004年注資通函所述,海爾集團有意將本公司打造成為其旗艦上市公司,並通過本公司將其白色家電業務上市,致力成為全球三大白色家電巨擘之一。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Ⅱ 海爾為什麼在美國建廠
海爾創本土化海爾名牌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本土化認知階段、本土化紮根階段、本土化名牌階段。這就是海爾走向世界的「三部曲」:
一步,按照「『創牌』而不是『創匯』」的方針,出口產品開拓海外市場,打「知名度」;
二步,按照「先有市場,後建工廠」的原則,當銷售量達到建廠盈虧平衡點時,開辦海外工廠,打「信譽度」;
三步,按照本土化的方針,實行「三位一體」的本土發展戰略,打「美譽度」。一步是播種,二步是紮根,三步是結果。
「三部曲」是實踐的發展,與此同時,海爾人對國際化經營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
「先難後易」達到認知——靠質量讓當地消費者認同海爾的品牌。
首先,海爾認為必須在觀念上轉變傳統出口的誤區,出口是為了創牌而不僅僅是創匯,用「海爾—中國造」的著名品牌提升創匯目標。
在進入國際市場時,海爾採用「先難後易」戰略,先進入歐美等在國際經濟舞台上份量極重的發達國家和地區,取得名牌地位後,再以高屋建瓴之勢進入發展中國家,並把使用海爾品牌作為出口的首要前提條件。海爾冰箱能擺在自己的老師家門口——德國,靠的是揭下商標、打擂台的形式建立起的海爾產品高質量的信譽。
「三位一體」紮根——海爾於海外三位一體的結構已在當地深深紮根。為了實現海爾開拓國際市場的三個三分之一(國內生產國內銷售三分之一,國內生產國外銷售三分之一,海外生產海外銷售三分之一)的目標,海爾在海外設立8個設計分部,專門開發適合當地人消費特點的家電產品,提高產品的競爭能力;96年開始,海爾已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地建立海外生產廠。999年月份,海爾在美國南卡州的生產製造基地的奠基標志著海爾集團在海外一個「三位一體本土化」的海外海爾,即設計中心在洛杉磯、營銷中心在紐約、生產中心在南卡州。立足當地融智與融資,發展成本土化的世界名牌。張瑞敏首席執行官把海爾的這一思路概括為「思路全球化、行動本土化」,思路必須是全球化的,即使你不去思考全球,全球也會思考你。行動的本土化目的在於加快品牌影響力的滲透過程。海爾的本土化表現在廣告上都應本土化,如海爾在美國的廣告語是Whattheworldcomeshometo,在歐洲則用Haierandhigher。
超前滿足當地消費者的要求創造本土化名牌。海爾實施國際化戰略的目標是創出全球知名的品牌,要創名牌,僅有高質量是不夠的,必須和當地消費者的需求緊密結合,而且要超前滿足當地消費者的需求。海爾超級節能無氟冰箱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它既解決了國際社會對於環保的要求,又考慮到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在開發無氟冰箱的同時實現了節能0%的目標,不但發明了一項世界領先的成果,還取得了巨大的市場效果。海爾超級節能無氟冰箱達到德國A級能耗標准,德國消費者凡購買海爾超級節能無氟冰箱均可得到政府補貼。在美國,海爾冰箱提前達到美國006年的能耗標准。
本土化關鍵是融智
美國海爾是一個三位一體本土化的海外海爾,海爾認為美國海爾的本土化關鍵一點是能否融智,即如何使海爾文化得到美國海爾人的認同。因此海爾沒有採取派出人員的做法,而是聘用當地的美國人來經營當地的海爾。
如美國海爾貿易有限公司的總裁聘的就是美國人,他叫邁克,年薪萬美金。先讓這個總裁認同海爾文化,再通過他的言傳身教影響其他美國海爾人。這些工作是中國總部派去的海爾人無法做到的。
實踐證明這種做法特別符合美國市場和美國文化。海爾產品在美國市場的迅速發展更堅定了麥考的信心,他認為海爾是一個充滿朝氣,非常有發展潛力的企業,他說有信心使美國海爾在最短的時間里佔到海爾全球營業額的/。
為了開拓美國市場,他經常加班工作,特別是在美國人看來星期天工作是不可思議的,麥考經常把軟體和筆記本電腦帶回家工作。麥考經常來青島海爾總部,他認為是接待他的海爾業務人員的敬業精神和高效率工作作風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並影響了他。他說他要把海爾作為終生追求的事業。
國際化的海爾
美國海爾是海爾集團從海爾的國際化階段到國際化的海爾階段的標志。
除美國海爾外,海爾還於96年起,先後在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伊朗等國家建廠,生產海爾冰箱、洗衣機等家電產品。在世界主要經濟貿易區域里都將有海爾的工廠與貿易中心,使海爾產品的生產、貿易都實現本土化,不僅有美國海爾,還有歐洲海爾,中東海爾等。在融資、融智的過程中,使海爾真正成為世界的名牌。海爾的國際化是國際化海爾的一個基礎,只有先做到了海爾的國際化才能去做國際化的海爾。國際化是海爾的目標。海爾的國際化,就是要海爾的各項工作都能達到國際標准,如同參加一項比賽,先要具備參賽的資格。對海爾來講,主要是三方面:一是質量;二是財務;三是營銷。質量要達到國際標准,財務的運行指標、運行規則應該和西方財務制度一致起來,營銷觀念、營銷網路應達到國際標准,海爾自身具備這種素質就可以進入國際市場去,所以「出口」是針對海爾的國際化而言;但國際化的海爾就不同了,「海爾」已不再是青島的海爾,設在中國的總部也不再僅僅是向全世界出口的一個產品基地。中國的海爾也將成為整個國際化的海爾的一個組成部分,美國海爾、歐洲海爾、東南亞海爾等等也勢必成為國際化海爾的重要組成部分。
Ⅲ 海爾在美國,歐洲,印度分別是什麼時候開的第一個工廠
1.在美國:1999年4月30日,海爾在美國南卡州建立了美國海爾工業園,園區佔地700畝,年產能力50萬台。2000年正式投產生產家電產品,並通過高質量和個性化設計逐漸打開市場。這意味著第一個「三位一體本土化」的海外海爾的成立,即設計中心在洛杉磯、營銷中心在紐約、生產中心在南卡州。
2002年3月5日,海爾買下紐約中城格林尼治銀行大廈作為北美的總部。對海爾來說這是一個質的飛躍,代表著海爾對美國市場的承諾,即海爾要在美國紮根下去。
海爾美譽飄香美國市場,海爾在拓展市場份額的同時,也為美國消費者留下了美譽取得了贊譽。設計充分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產品線從單一的小冰箱、小冷櫃,發展成同主流品牌競爭的龐大產品群,2003年榮獲全美產品設計「金錘」獎。2004年7月1日,美國Target連鎖店與海爾聯合在紐約創下了7小時內銷售7000台空調的驚人紀錄。這種罕見的熱銷現象,引起了美國著名家電零售周刊《HFN》的關注,並於7月5日用整版大篇幅深入報道了這次空調造勢活動。
目前,海爾產品已順利入駐美國排名前10大的連鎖集團,並獲得 「最佳供貨商」、「免檢供貨商資格」等榮譽。
海爾在美國的社會貢獻得到當地認可和稱贊。為表彰海爾對南卡投資和對當地發展所做的貢獻,開姆頓市所在的 Kershaw 縣政府將 2001 年的 「 社區貢獻獎 」 頒發給了海爾; 2002 年,南卡州政府更授予海爾美國工廠 「 創造就業獎 」 ,而且為了支持南卡工廠更好更快的發展,南卡州政府還給予海爾美國工廠優惠的工資稅返還待遇,該項目被政府認為是貿易帶動投資的典範;市政府無償將市裡的一條大路命名為 「 海爾大道 」 ,這是美國國內第一條以中國企業命名的道路。
2.在歐洲:
歐洲是世界家電業的發祥地,擁有許多世界一流的家電品牌,海爾冰箱技術就是來自德國。自從1990年,海爾首次出口德國2萬台冰箱,海爾吹響了向歐洲家電市場進軍的號角。
2001年6月19日,海爾集團並購了義大利邁尼蓋蒂冰箱工廠,加之海爾在法國里昂和荷蘭阿姆斯特丹的設計中心,在義大利米蘭的營銷中心,海爾在歐洲真正實現了「三位一體」的本土化經營。海爾不但擁有歐洲的白色家電生產基地,而且具備了參與當地製造商組織並獲取信息的條件,從而為實現在歐洲的「三融一創」(即融資、融智、融文化,創世界名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1年3月7日至9日,兩年一度的科隆國際家電博覽會又一次拉開了帷幕。海爾是該屆博覽會佔地面積最大(1000平方米)的參展企業之一,並推出了滿足歐洲市場需求的58個門類159個規格品種的新產品,特別是首次在歐洲市場亮相的10大門類28個規格品種的太空系列網路家電產品,吸引了眾多參展客商的目光。
海爾憑借高質量產品、個性化設計和速度優勢樹立起自己的品牌。
2002年,海爾6款冰箱產品率先達到歐洲A+能耗標准,在德、荷、比、盧四國,消費者每購買一台達到A+能耗標準的海爾冰箱,政府就獎勵100歐元,海爾品牌競爭力得到大幅提升,銷售額三年內增長15倍。
2003年,在倫敦的「英國賓館酒店用品暨日用消費品展示會」上,海爾的邁克冷櫃和個性化酒櫃吸引了眾多客戶。
2005年1月,在英國,海爾冰箱被Ethical Consumer雜志評為最暢銷產品;在德國,科隆市政府和亞琛市政府的一次滾筒洗衣機大批量采購招標中,海爾滾筒洗衣機經過多輪競爭,最終擊敗了眾多等著名國際品牌,贏得了兩市市政府的大批量訂單。在俄羅斯,莫斯科地鐵通道政府采購項目落中,海爾42寸等離子產品以其優異的性價比成功中標。
2005年4月,海爾宇航變頻冰箱在義大利維琴查城召開歐洲上市新聞發布會。該款產品在節能和環保兩方面的創新突破,給眾多家電商留下很深印象,短短三個月成為銷速最高的高端產品。
3.在印度:
海爾憑借在歐美市場創出的美譽,以高屋建瓴之勢進入東南亞發展中國家,2001年4月,海爾海外第二個工業園在巴基斯坦奠基,2002年5月6日,第一台海爾洗衣機在巴基斯坦海爾工業園走下生產線。
在印度,海爾已發展到近3000個銷售網點,14個海爾展示廳。海爾產品已由包括冰箱、空調、洗衣機、洗碗機、微波爐等白電系列產品,迅速向電視,DVD,手機等黑電產品擴張。截至目前,海爾已進入了印度10大經銷商的8家。
在東南亞地區其它地區,海爾已分別在馬來西亞、印尼、孟加拉、越南等國建立工廠,在新加坡建立貿易公司。海爾在東南亞地區市場的拓展已邁上快車道。
在澳大利亞,2004年4月,海爾首次以冠名的方式參與體育事業,澳大利亞第一明星籃球隊墨爾本老虎隊隊長(原NBA籃球巨星)安德魯·蓋茨與海爾簽約,正式代言海爾筆記本。11月初,澳大利亞國家權威認證機構對整個澳洲市場的冰箱產品進行了「Top energy saver award」(頂級節能獎)評比,結果顯示:在獲得節能標識的十三款冰箱中,海爾就佔了三款,並且三款冰箱的節能水平已遠遠超過該項能耗標准。
在紐西蘭,2002年9月底,海爾產品首次在紐西蘭市場登堂亮相,立即獲得消費者的認可,給當地家電市場帶來強烈的沖擊波。2003年紐西蘭10月出版的《Consumer》雜志公布了2003年紐西蘭全國市場最暢銷的前30款洗衣機的綜合性能排序,海爾洗衣機洗凈比名列第一,並成為該雜志向紐西蘭消費者特別推薦購買的6大洗衣機品牌之一。
印度尼西亞是東盟最大的國家和經濟體,也是眾多國際知名品牌角逐的「戰場」,海爾堅持本土化的戰略,滿足當地用戶需求,已成為印尼市場上知名的國際品牌。圖為印尼鬧市街頭,海爾品牌與其它國際名牌交相輝映。
在韓國, 海爾以縫隙產品切入市場, 酒櫃份額達到市場第一位; 迷你洗衣機產品在家庭第二台洗衣機市場中獨領風騷。 自 2004 年成立以來, 業務發展迅速, 產品已涵蓋白電, 黑電和 IT 領域, 品牌知名度快速提升至 50% 。
Ⅳ 海爾案例分析
1簡述海爾配送作業流程?
海爾建立了2個現代智能化的國際化中心立體倉庫及自動化物流中心,該物流中心以用戶的定單信息為核心,通過對物流信息管理手段的實施,對庫存進行有效控制,實現JIT按單配送模式,徹底消除資源浪費。海爾的倉庫不再是儲存物資的水庫,而是一條流動的河,河中流動的是按單采購來生產必須的物資,也就是按定單來進行采購、製造等活動。古代商人有句話叫「貨不停留利自生」,海爾物流就是通過「零停留」的物流運轉從根本上消除了呆滯物資和庫存。兩個物流中心在硬體上成功的集成國際領先水平的穿梭車、堆垛機、LGV等先進技術,實現了激光導引、無線掃描、語言監控等技術,使其呈現「兩高兩零」的特點:高速、高效、零庫存、零流動資金貸款。物流中心通過信息化加快了物品流動速度,目前物流中心貨區面積7200平方米,但它的吞吐量卻相當於普通平面倉庫的30萬平方米,同樣的工作,海爾物流中心只有10個叉車司機,而一般倉庫完成這樣的工作量至少需要上百人,這樣既提高了經濟效益,又提高了社會效益。而且海爾物流整合以來,倉庫面積減少90%,庫存資金減少77%,不但節約了物流費用,而且也大大節約了社會流動資金。
2簡述海爾配送成本構成有哪些?
海爾物流的配送是集貨、分揀、配載、包裝、組配及加工等一系列活動的集合。它包括:流通加工費用, 配裝費用, 分揀費用, 營運間接費用, 車輛費用等費用
3海爾如何降低配送成本?
企業內部的庫存管理將實施JIT管理,增加批次減少批量,以庫存速度替代庫存水平。在進行ABC分類分析的基礎上,成品將實施配送需求計劃(DRP),並利用先進的資源管理系統實施企業內外部物資的統一配送戰略,倉儲配送事業部承擔降低庫存成本並對製造系統進行物流保障。
集團將對企業內部的運輸資源進行整合重組,按照物流一體化的策略構建運輸事業部,統一協調控制運輸業務。
海爾物流改革,依託基礎資源,邀請專業物流公司協助確定企業物流系統設計方案,成立專家物流委員會,借力發展。
Ⅳ 海爾發展戰略研究論文
分析海爾的國際化戰略2009-01-02 17:17有資料顯示,作為國際企業的海爾集團2003年實現銷售收入806億元,其中賣給美國消費者的家電產品約達43億元。提起海爾的國際化之路時,很多人都津津樂道於海爾的「先難後易」戰略,即先進入國外最講究、最挑剔的市場,佔領制高點,然後以高屋建瓴之勢進入其他國家市場。最近有學者以海爾進入美國市場為例,認為海爾的國際化道路採用的是循序漸進、穩扎穩打的「先易後難」戰略。
一、海爾國際化戰略的構成
1.市場進入戰略
目標市場選擇——先難後易。海爾CEO張瑞敏認為,海爾國際化就像是一盤棋,要提高棋藝,最好的辦法就是下棋找高手。海爾選擇的高手是歐洲和美國。歐洲人對中國的陌生和對中國產品質量的偏見,是海爾在歐美市場遇到的最大難題。海爾洗衣機在1997年進入歐洲時,還沒有一個客戶,同時海爾對歐洲人的消費習慣和歐洲產品的准入機制也很陌生。為了消除進入障礙,海爾聘用了熟知市場的當地人。亞默瑞認為,海爾產品先後獲得過美國UL、德國VDE、加拿大CSA等幾十項國際權威性質量認證,質量不存在問題,海爾缺少的是符合歐洲人消費需求的產品。因此,海爾針對歐洲人的消費習慣專門進行設計。在歐洲,一個新產品從設計到製造一般需要一年的時間,但海爾僅用一個月時間就可以推出一個新產品,這樣海爾不僅在產品設計上滿足了歐洲人的需要,而且顯示了其他大公司無法做到的快速反應。
市場進入方式——先易後難。通常一個公司進入國外市場的經營方式可以分為全球啟動模式和先易後難模式兩種。海爾選擇了後者,事實證明是成功的。所謂先易後難模式,是指企業先通過簡單易行、投資要求最少的方式一出口參與國際市場,然後逐漸從事資金要求更高、風險更大的跨國經營活動,包括設立海外銷售辦事處和海外直接投資。先易後難模式的好處是,企業有時間積累經驗、積累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增加企業海外經營能力,減少決策的風險和對失敗的承受能力。先易後難模式是世界上大多數企業所採用的國際化方式,海爾的國際化戰略也採用了這種方式,具體而言就是採用了「出口一聯合設計一設立貿易公司一當地生產」的方式。從產品種類來看,海爾的策略是先以一兩種產品打入美國市場,站住腳之後再多元化發展。目前在小型冰箱上,海爾基本站住了腳,接下來是擴大戰果,銷售和生產海爾的其他電器和電子產品。海爾在曼哈頓的總部大樓的展廳,已開始展示和推銷海爾洗衣機、冷櫃、大容量電冰箱、純平電視和其他海爾產品。
2.當地化戰略
實施國際化戰略面臨的兩個最基本的戰略選擇是全球化和當地化。海爾在國外市場的競爭採用了當地化戰略。海爾在洛杉磯建立了「海爾設計中心」,在紐約建立了「海爾美國貿易公司」、在南卡羅萊納建立「海爾生產中心」,在美國形成了設計、生產、銷售三位一體的經營格局。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了解美國市場,更快地針對市場變化做出反應。海爾在美國銷售的許多產品都不是海爾原有的產品,而是專門針對美國市場設計和生產的。海爾美國貿易公司和生產中心的人力資源管理也是實施的當地化戰略。許多在美國的成功的日本公司採取的是獨資子公司、總部選派經理人對其進行管理的方式。海爾的方式不同。海爾美國貿易公司是海爾同美國家電公司(ACA)的合資企業,海爾持多數股權,ACA持少數股權。該合資企業管理完全交給當地僱傭的具有產業經驗和開拓能力的美國經理管理。美國管理人員有很大的自主權,他們自主推銷品牌,爭取新的客戶。海爾在美國的生產中心雖然是海爾的獨資企業,但其主要管理人員都是美國的,除了幾個中國派去的人員外,員工基本上全是美國人。
3.整合全球資源
從全球市場獲取收入和利潤並不是全球化經營的全部目標。邁出國門除了給企業帶來了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市場機遇之外,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企業利用全球資源的機會。80年代以來,通訊、交通迅速發展,企業家更容易得到海外市場的信息和從全球范圍得到資源。事實上,國際化戰略的真諦在於有效地利用分布在世界不同地區的資金資源、研發資源、優惠政策和客戶資源,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企業的競爭優勢。海爾採取全球范圍融資、融智和文化融合的辦法,充分利用當地的人力資源和資本,在全球范圍初步整合了企業資源。在國際化戰略的實施過程中,海爾用二三年的時間,在美國、歐洲等主要經濟區建起了有競爭力的貿易網路、設計網路、製造網路、營銷與服務網路。到目前為止,海爾在全球已有貿易中心56個、設計中心15個(其中海外8個)、工業園7個(包括生產3種以上產品,佔地600畝以上)、工廠46個(其中海外10個)、服務網點11976個、營銷網點53000個(其中海外38000個)。海爾分布世界的生產、營銷、研發網路,初步形成了利用全球資源,開拓全球市場的跨國公司雛形。
二、海爾國際化戰略的成功之道
海爾的市場進入戰略和當地化戰略並不是實現國際化經營的唯一戰略選擇,但如果我們將它的國際化戰略和它的企業整體戰略相聯系時,就發現這種選擇正是其獲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1.品牌戰略與先難後易
海爾在進入歐洲和美國之前,產品主要出口中東和東南亞地區,雖然能夠在這些地區賺取一些外匯,但無法在這里創造世界性的品牌。海爾認為,要想達到品牌競爭的最高境界,海爾就必須進入到名牌林立的歐美地區,因此「先難後易」就成為海爾在全球范圍實施其品牌戰略的必然選擇。
海爾要做的是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品牌運營商,創國際名牌是海爾的重要目標。宣傳海爾品牌是海爾在美國的一項重要任務。過去海爾在美國市場上的宣傳比較低調,除了在幾個主要機場的手推車上打上「Haier」商標外,基本沒有什麼廣告宣傳。但近來海爾加強了其品牌戰略。海爾將在美國採用一些新的廣告媒體,包括廣告牌、汽車站和電視。海爾最新的DVD同麥克爾·喬丹的影片宣傳聯系在一起的電視廣告已經在電視上播放。在洛杉礬、紐約、華盛頓的大街上,都可以看到海爾巨大的廣告牌。海爾美國貿易公司的售後服務中心開通的免費熱線電話服務已覆蓋全美。海爾在美國的品牌宣傳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國是世界上進口家電最多的國家,世界所有家電名牌無不在這個市場上競爭,以通用電氣、惠爾浦為首的美國家電企業在世界上都非常有名。能在素以艱難著稱的美國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等於向世界其他市場發出了一個強有力的信號——海爾已經是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家電廠商之一。
2.企業文化的移植與當地化戰略
如何使海爾特有的企業文化融入海爾的當地化戰略之中,成為海爾國際化戰略能否成功的最大挑戰。作為一個跨國經營的企業,不但要回答如何跨越文化差異進行管理的問題,還要結合所在國的具體情況進行管理,進而解決如何進行創新和企業內的知識共享問題。從一些企業的實踐來看,不同市場的文化差異,經常困擾著企業海外經營的決策及其執行。即使企業奔赴海外開拓業務的決策是正確的,也不一定能保證獲得預期的經營結果。海爾一向是個重視企業文化的企業,而正是由於將企業文化成功地移植到海爾的海外企業,海爾的當地化戰略才取得了成功。
三、海爾的國際化經營戰略給中國其他企業的啟示
對於中國的大多數企業來說,採用海爾模式的投入巨大風險也相對較大。因為美國、義大利、英國等國家是當今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其技術力與產品力都遠遠超過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一個相對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向最發達國家輸出技術與產品,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事實也是這樣,中國企業真正在美國市場取得成功的還不多。當然,換個角度來說,像海爾這樣的中國企業進入美國這樣的市場也有其便利的一面:這些國家的市場秩序非常成熟,非市場因素對企業的干擾很少,只要企業具備真正的實力,這樣的市場開發起來反而相對容易一些。
與海爾模式恰恰相反,像TCL、海信、榮事達等企業是典型的「先易後難」模式。TCL先從與中國文化背景比較相近的東南亞國家著手,比如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然後一步一步向發達國家擴張和滲透。TCL彩電經過3年的拼搏,在越南市場已經做到第二位,僅次於索尼。在菲律賓市場,TCL彩電成長也很快。但是,這種模式也存在著較大的弊端:其一,對於這些第三世界國家和東南亞國家來說,日本產品占據著其高端市場,國內企業只能占據中、低端市場,而這些國家裡中、低端市場的利潤空間非常低,在一段時間里,甚至是賠本賺吆喝。其二,由於進入的是發展中國家,對這些有望進入國際品牌的企業的品牌形象來說,有一定弱化影響。不管是這些市場的不發達還是在這些市場所佔據的位置來說,不利於其今後進入歐、美等發達國家。
仔細研究這些企業的國際化之路,結合世界製造業產業轉移的戰略特點可以看出:像索尼、松下、惠而浦等企業跟海爾的國際化模式很類似,都是先入主發達國家市場,而一些處於成長性的企業則跟TCL的模式很類似。也就是說,海爾模式更適合於成為世界跨國公司的戰略,而TCL模式則更適合於准備打持久戰的企業。
通過海爾和TCL企業幾種主要戰略選擇的比較說明,企業的成功之路是可以多種多樣的,同時企業的成功模式在某些方面具有可借鑒性和可復制性。對於一個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的企業來說,具體在何時、何地採取什麼樣的發展戰略,不但取決於企業的自身狀況,更取決於企業在歷史中所處的特定環境,即經濟學家常說的「路徑依賴」,同時還部分地取決於企業家的戰略遠見。
Ⅵ 海爾的國際化戰略是什麼
一、海爾的三個戰略階段
海爾集團是在1984年引進德國利勃海爾電冰箱生產技術成立的,在青島電冰箱總廠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產品多元化、經營規模化、市場國際化的國家特大型企業,是中國首批公布的10大馳名商標中唯一的家電名牌。
海爾從一個虧空147萬元的集體小廠迅速成長為擁有白色家電、黑色家電和米色家電的中國家電第一品牌,產品包括42門類8600多個品種,冰箱、冷櫃、空調、洗衣機、電熱水器、吸塵器等產品市場佔有率均居全國首位,企業銷售收入以平均每年82.8%的速度穩定增長,1998年集團工業銷售收入實現162億元。1997年8月,海爾被國家經貿委確定為中國6家首批技術創新試點企業之一,重點扶持沖擊世界500強。
海爾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戰略階段。
1.名牌發展戰略階段—名牌戰略與國際化的關系—只有國內市場做大做強,才有資格談國際化的問題
這一階段海爾艱難起步並確立冰箱行業的名牌地位,其代表事件就是「砸冰箱」,通過砸掉76台有問題的冰箱砸醒職工的質量意識,樹立名牌觀念。
海爾84年起步時管理混亂,無優勢產品,職工人心渙散,要擺脫這種局面,必須高起點切入,給企業注入生存的希望。當時的外部環境是冰箱廠蜂擁而起,但沒有名牌,因此我們決定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電冰箱生產技術,生產世界一流的冰箱,創出冰箱行業的中國名牌。1988年獲得中國冰箱行業歷史上第1枚國家質量金牌,標志著名牌戰略初步成功。
自1990年以來,海爾採取「先難後易」的出口戰略,即首先進入發達國家建立信譽,創出牌子,然後再以高屋建瓴之勢佔領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取得了顯著成效。以海爾產品的高質量樹立了國際市場信譽,並堅持在發展中對國際市場布局進行多元化戰略調整,因此創出了在國內市場穩固發展的同時,有力地開拓了國際市場的大好局面。海爾在走向國際市場時由於堅持了創中國自己的國際名牌的戰略,因此,出口產品都打海爾自己的品牌,並努力通過質量、售後服務等樹立海爾品牌的國際形象。另外,海爾還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星級一條龍服務體系,設立了售後服務電話,海外的海爾用戶同樣可以享受到海爾星級服務。
經過艱苦努力,海爾通過質保體系國際認證、產品國際認證、檢測水平國際認可取得參賽資格;海爾從引進、消化、吸收到通過合資引智,使各類產品保持了與國際同步。
2.多元化發展戰略階段—多元化國際化的關系—企業在競爭中取勝要靠國際化,而國際化必須要多元化
國外把家電分為3類:白色家電、黑色家電和米色家電。白色家電指可以替代人們家務勞動的產品;黑色家電可提供娛樂,像彩電、音響等;米色家電指電腦信息產品。
我們從84年到91年做了7年冰箱,然後進入了冷櫃、空調、洗衣機等白色家電領域,97年我們從白色家電領域進入黑色家電;從現在開始我們又進入電腦行業。
關於多元化,外界議論很多,到底該不該多元化?應該多元化還是專業化?
我們認為,廣義的多元化指企業在競爭中取勝要靠國際化,而國際化必須要多元化。我們認為的多元化不僅是產業的多元化,而主要指市場多元化。如可口可樂,有一位經濟學家說它是專業化,我們認為可口可樂應該是多元化的,因為全世界各個角落的市場都被可口可樂征服了,這就是市場多元化。再比如耐克,它的公司只有1000人,全世界的耐克鞋卻不計其數,它本身並沒有工廠,但卻有市場。它只抓兩頭,一頭是鞋的設計、開發,另一頭是銷售。歸根結底,誰擁有市場資源,誰就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多元化的發展應是一種趨勢,最關鍵的是在國際市場把牌子做好,我不一定有自己的工廠,但我卻擁有全世界的市場。
3.國際化發展戰略階段—海爾的國際化與國際化的海爾—兩者之間的區別與本質聯系
海爾的國際化是國際化海爾的一個基礎,只有先做到了海爾的國際化才能去做國際化的海爾。我們在做海爾的國際化的時候,就是要海爾的各項工作都能達到國際標准,主要是三方面:一是質量;二是財務;三是營銷。質量要達到國際標准;財務的運行指標、運行規則應該和西方財務制度一致起來;營銷觀念、營銷網路應達到國際標准。我們自身具備這種素質就可以進入國際市場去,所以「出口」是針對海爾的國際化而言。
但國際化的海爾就不同了,「海爾」已不再是青島的海爾,中國的海爾也將成為整個國際化海爾的一個組成部分,還會有美國海爾、歐洲海爾、東南亞海爾等等。國際化的海爾是三位一體的海爾,即設計中心、營銷中心、製造中心三位一體,最終成為一個非常有競爭力的、具備在當地融資、融智功能的本土化海爾。
選擇在美國建廠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我們自找苦吃,因為在美國建廠要求非常高,但是如果在美國市場可以成功的話,就可以取得非常寶貴的經驗。另外,美國市場非常大,我們在美國市場已經銷售了幾十萬台,如果不設廠,就會有很大制約,如運費問題。
二、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提高競爭力是當務之急
1. 企業只能利用外部環境,能利用多少取決於企業自身
對企業來講,今年面臨的問題和困難會更多一些,因為國際市場進一步開放,現在面臨的就是要和所有的國際化(跨國)大公司擺在一起來較量。實際上,不管我們加不加入WTO,實際上等於已經加入了,因為國外公司已到國內來了,所以說現在要考驗的是企業的競爭力。所以我提出:國際化戰略不僅僅是到國外開拓一個空盪的市場,主要是把自己置身於這個環境之中經受更多的考驗,感受這種競爭氛圍,提高我們的競爭力,問題關鍵是我們自己能不能具備和國際大公司一樣的競爭能力,如果不具備的話,我看企業面臨的不僅是增長的問題而是一個生存的問題。
我想,無論怎樣,外部環境不要去管它,這對所有企業而言是一樣的。關鍵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的問題。比如氣溫是-5攝氏度,對所有人都是-5攝氏度,你身體好,有抗凍能力,在外面就不感冒,如果身體不好,出去肯定感冒,你不能因為你感冒了,而埋怨天氣不好。我看,企業只能是利用外部環境,能利用多少還是取決於企業自身。
2.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採取一路縱隊開拓國際市場
我們採取的戰略叫做一路縱隊而不是一路橫隊。我不可能在一個市場上像國內一樣告訴消費者我有什麼,而是我認為哪一個產品競爭力最強,先讓它當尖兵,打開市場之後,其它的跟進,這樣算起來總的交易成本比較低。
美國市場,就是冰箱先打進去的,現在很多美國人都知道海爾是做冰箱的。後邊再跟進的是洗衣機,就不需要大肆宣傳了。但是在歐盟市場上,是由空調打先鋒,現在冰箱、洗衣機跟著它往裡沖。和打仗一樣,一路縱隊犧牲比較小,一路橫隊犧牲就比較大,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這是毛澤東的理論,對我們的國際市場拓展仍有非常大的指導意義。
競爭力說到家就是怎麼樣對待競爭市場,我想體現出來的就是創新,競爭力最重要的是怎麼去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在美國,我們的產品逐漸受到當地消費者的歡迎,因為我們在美國當地有設計中心(洛杉磯),根據美國當地的需求不斷地推出新產品,非常符合美國人的要求。
在國際市場上,我們不想打價格戰,打價格戰的話,不一定會獲取更好的市場信譽,而中國貨本身就被認為應該是低價格,如果擺脫不了這個狀況,那你永遠不可能樹起你自己的牌子。在美國的超市裡,我們的冰箱售價和美國一些公司差不多,比韓國的高。像我們在伊朗賣的空調就是這樣,他們認為中國貨嘛就應該便宜,而我們堅持不降價,擺在商場里一開始就是賣不動,我們就告訴消費者為什麼要賣這么貴,總歸有好奇的買來試試,逐漸的,當地消費者開始認同海爾空調。價格低一開始就比較好賣,也是一種戰略,但是再提價是不可能的,市場不會給你再提價的機會,你永遠只能在這個低價位上徘徊。
3.「與狼共舞」與愛國
關於比爾-蓋茨的維納斯計劃,很多人認為肯定是引進來一隻大灰狼。其實這只狼本來就已經進來了,企業就是要與狼共舞。我們還不具備和微軟和Intel抗衡的力量,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和他合作過程中,使自己強身健體,具備更大的競爭力,最終目的就是在這個行業內佔有一席之地。
如果改革開放初期我們不花這么多錢引進這些技術,我們今天能有和國外抗衡的局面嗎?德國人針對海爾就說過:「當時賣給他們技術是非常錯誤的,現在讓他們打到家門口來了。」其實關於和國外大公司合作的非議我們早在10多年以前就聽過。當時銀行的一個同志說:「你們進的散件再賣出去比直接進口整機都貴,還不如直接進口整機。」但他忘記了一點:如果我們一直引進整機,到現在也不會造冰箱。
4.網上銷售—零距離銷售—人的問題是最大的問題
進入國際市場能不能成功,其中有決策上的問題,組織結構上的問題,最重要的一點,還是人的問題,單純與國際大公司比資本、比技術、比品牌,差距都非常大。
對我們來講,只能靠人的素質,靠我們自己的拼搏精神,靠我們自己創新精神。和國外公司打交道、包括進入國際市場時,雖然我們的規模比他們小,但我們的精神,我們的速度還是令他們驚訝。我們的很多訂單都是靠這種精神拿到的。上個月,一個外國經銷商要訂購7個集裝箱的海爾產品,但要兩天之內發出貨物。下午兩點接到的電話,五點機關要下班,我們還要辦船等問題,兩天內從青島發出,實際上意味著給海爾人的只有3個小時。定單就是命令單,全體人員以最快速度與船運公司、海關等聯系,一般情況下辦好這一切要7天時間,我們最後在3個小進內辦完所有手續,9點鍾時貨全部裝上船了。所以這個經銷商說,我幹了10幾年經銷商,沒有給客戶發過感謝信,給你們是第一個,感謝的不只是你給准備了一批貨,而是精神,精神是不可戰勝的。
今年在瑞士達沃斯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對21世紀的企業有三條要求,達到這三條就是21世紀的企業,達不到你就很難存在了。第一,有個可以適應外部市場變化(因為外部市場變化太快了)的內部組織結構,指內部組織結構能夠適應外部市場的劇烈變化,有的中國企業現在還是直線職能式的組織結構,這怎麼能適應呢?第二,必須有個全球化的名牌;第三,必須有一套能夠在網上銷售的戰略,客戶在網上提出:我要這個電冰箱就要一個圓的,一個方的,一個三角的,我就提出這個要求,誰能滿足我的要求我就買誰的,我們內部稱之為零距離銷售。這是真正的零距離,這才是21世紀的企業。
要提高人的素質太難了,包括我在內所有的海爾人都是這樣。好比是100米賽跑,國際水平是10秒,你現在的水平是12秒,怎麼辦?你不能說我再練三年。業務素質上的差距固然大,但思想上有所提高才是最難的事。比如驕傲,我們現在和國際上的大公司距離越來越接近,而且海爾的年輕人很多,自豪與自傲本身就沒有太大的鴻溝。年輕人晚上回家關起門來一想,「沒想到我還這么偉大」,明天上班的時候心思就不知哪裡去了,和別人交往就容易失去分寸。
很多國際化大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都受到大企業病的困繞,因為企業大了以後,會有很多防範性的規章制度,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一個問題制定一個相應的制度,結果制度越來越多,把所有的行為都規范了,都制約了,但是創造力也沒有了。小企業有大企業不可比擬的優勢就是速度和靈活。我們在內部實行市場鏈的做法把員工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把外部競爭效應內部化,每個人的收入不是長官說了算,而是市場說了算,市場鏈制度非常有效,但畢竟還是制度約束,我們現在正在進行自主管理建設,已涌現出不少自主管理班組。雖然現在自主管理班組比較少,但將來一個國際化的企業必須是這樣。在GE的一個工廠里,沒有一個質量檢查員,只有8個質量工程師,他們的任務不是檢查質量問題,而是質量怎麼提高,我認為這樣才算超級企業。
Ⅶ 海爾獨具特色的國際化戰略對中國企業的發展有何啟示
科技創新 人性化設計 自主知識產權 嚴謹的管理體系
Ⅷ 海爾是什麼時候進駐德國的
來源,海爾官網 。
自從1990年,海爾首次出口德國2萬台冰箱,海爾吹響了向歐洲家電市場進軍的號角。
海爾在德國沒有工廠,只銷售產品
海爾歐洲工廠在義大利,設計中心在法國和荷蘭。2001年6月19日,海爾集團並購了義大利邁尼蓋蒂冰箱工廠,加之海爾在法國里昂和荷蘭阿姆斯特丹的設計中心,在義大利米蘭的營銷中心,海爾在歐洲真正 實現了「三位一體」的本土化經營。海爾不但擁有歐洲的白色家電生產基地,而且具備了參與當地製造商組織並獲取信息的條件,從而為實現在歐洲的「三融一創」 (即融資、融智、融文化,創世界名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Ⅸ 海爾公司與海爾海外的公司是如何進行貿易往來
海爾海外收購的背後:失去產能還能走多遠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7日 14:42 《新財經》
文/蔡恩澤
在市場競爭中長大的海爾,一旦放棄自己的製造優勢,不知道還能剩下什麼
不久前,海爾集團發布公告,參與紐西蘭最大的家電製造商斐雪派克(Fisher & Paykel)的一項股權融資計劃。海爾為此項交易支付2850萬美元,獲得該公司20%股權,成為斐雪派克的最大股東,同時獲得兩個董事席位。
近年來,海爾在海外市場頻頻出手,先是競購美泰克,後欲收購GE白電,但均以未果告終。海爾在國內的白電產業老大位置上已坐了多年,但在海外市場,自有品牌的銷售一直未見多大起色。如今「斬獲」斐雪派克,是否就有了一塊施展拳腳的領地?
收購斐雪派克,誰借誰的力
海爾此次出手,有人評論為是「假道滅虢」。海爾自己的說法則是:利用斐雪派克的市場渠道,向歐美高端白電市場滲透。但看好未來與獲得銷售利益是兩碼事。海爾看好斐雪派克的銷售渠道,斐雪派克也看好海爾在中國的銷售渠道,從表面上看,這樣的渠道資源交換,似乎雙方誰也不吃虧。
稍作分析即可發現,這樣的交易,對斐雪派克顯然更有利。目前,產品能覆蓋全球高端市場的白電製造商,歐洲有西門子、飛利浦,美國有約克,都是縱橫市場多年的強勢品牌,外來品牌難撼其霸主地位。海爾想通過斐雪派克虎口奪食,絕非易事。
再從「相互利用」的角度來看,雙方共享市場資源,海爾將在中國市場獨家營銷和分銷斐雪派克品牌家電產品,斐雪派克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市場獨家營銷和分銷海爾品牌家電產品。但由於二者市場資源極不對稱,海爾明顯吃大虧。
雖說斐雪派克的產品覆蓋高端市場的冰箱、洗衣機、洗碗機、乾衣機和灶具等產品大類,但每年僅生產120萬台左右,產品銷往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後,市場佔有率微乎其微。目前,斐雪派克在紐西蘭擁有55%的市場份額,位居市場第一;在澳大利亞擁有18%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二。從上述情況看,斐雪派克最多也只能算個區域強勢品牌。
比起2008年實現全球銷售額1220億元人民幣,佔中國家電市場份額二成多,高端市場份額達30%以上的海爾集團,即便是把斐雪派克放在中國市場,也是只體量並不大的「小麻雀」,更別說放在全球市場了。斐雪派克能量有限、渠道有限、市場有限,海爾「借用」這樣的資源,到底能沾多大的光?
美國金融危機暴發以來,對斐雪派克業績沖擊巨大。到今年3月31日為止的一年內,斐雪派克虧損額達9530萬紐西蘭元。今年2月該公司曾公布,過去九個月來其在紐西蘭的銷售額下滑了13.1%,在澳大利亞銷售額下滑了8.5%,美國銷售額下滑12.9%,歐洲銷售額下滑19%。
中國市場的消費潛力,斐雪派克不會揣著明白裝糊塗。借用海爾渠道進入中國,高昂的前期投入費用,斐雪派克可以就此全部省掉,實為走了一步好棋。
斐雪派克在公告中表示,通過與海爾的合作,為其打開了通往中國市場的大門,還可以把銷售推進到中東和非洲。該公司首席執行官約翰(John Bongard)也承認,僅僅依靠他們自己的力量這將是極艱難的任務。目前,美國的高端白電市場被幾家德國廠商所佔領,斐雪派克與他們同台競爭倍感壓力。與海爾合作後,則很有信心在中國市場上與幾大德國對手一較高下了。
海爾軟肋:主體產業缺少競爭力
實力強大的跨國公司,企業的產業架構十分清晰,幾大主業個個強壯。再看海爾的產業架構,幾乎是多元化的「雜燴湯」,主業不夠大,更不強,副業則是小而散。這是海爾的軟肋,也是海爾的致命傷。
海爾集團創立於1984年,已成為在海內外享有較高美譽度的大型國際化企業集團。產品從1984年的單一冰箱,發展到擁有白色家電、黑色家電、米色家電在內的96大門類15100多個規格的產品群,並出口到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海爾目前的產業群包括家電、通訊、IT、家居、生物、軟體、物流、金融、 房地產、電器部品、數字家庭、生物醫療設備等12個門類。唯一的強勢產業是白電,這幾年則呈現出持續下滑態勢,市場地位已經從多年的第一,淪為現在的第三(第一是格力,第二是美的),競爭優勢不再,前景堪憂。
海爾的年報數據顯示,2008年第四季度營業收入僅44.43 億元,同比下滑23%,營業利潤為-8171萬元,出現了近五年來首次單季度經營性虧損。由於2008 年第四季度營業收入下滑,以及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大幅上升,單季度凈利潤同比下滑87%,進而影響了海爾2008 年的業績。
如果把近幾年國內各大家電企業的財務數據作一對比,就會發現,在格力、美的、科龍和海爾四大家電巨頭中,海爾的銷售凈利潤率和凈資產收益率明顯落後於其他三家。種種跡象表明,一直以白色家電作為企業產業架構唯一重心的海爾集團,似乎正行駛在偏離產業軸心的道路上——海爾的空調、冰箱產能增長緩慢,市場份額不斷下滑,產業地位已受到嚴重威脅。
再看那些跨國家電巨頭,GE、西門子、三星的產業架構與市場控制力堪稱典範。
GE 即通用電器,是美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器和電子設備製造商,它的產值佔美國電工行業全部產值的1/4左右。GE是企業多元化投資的鼻祖,是一家集服務、技術和製造為一體的多元化公司,致力於在每一個業務領域都實現全球領先,並幫助客戶實現成功。從飛機發動機、發電設備到金融服務,從醫療造影、電視節目到塑料,GE公司致力於通過多項技術和服務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如果GE僅僅是一家家用電器、或動力設備、或設備租賃公司,可能會在某些年頭出現盈利低谷,因為這些業務本身無法避免周期性波動。GE多樣化的領先的工業部門和金融業務部門的產業架構組合,無論經濟周期如何波動,企業總能找到增長的動力。
在GE的產業架構中。主業始終是強者之王。這家公司的電工產品技術成熟,品種繁多,產品品種和規格多達25萬多種。它除了生產消費電器、工業電器設備,還是一個巨大的軍火供應商,從宇宙航空儀表、飛機發動機、引航導航系統,到多彈頭彈道導彈系統、雷達和宇宙飛行系統等,都被囊括在其巨大的產業架構中。近年來,GE曾先後剝離出讓了71項非核心業務,將精力和資源集中於核心業務的培育和發展上。
反觀海爾,盡管多年來一直堅持多元化發展,在家電領域擁有業內最寬泛的產品群,但是,海爾產業群背後掩藏的,是並不理想的經營狀況。在海爾的主營業務中,除了當年砸出來的冰箱業務尚能拿出手外,空調與格力、美的之間的差距已越來越大,已被二線陣營快速趕上;洗衣機無論是波輪還是滾筒,在中外品牌夾擊下已有心無力;海爾彩電從未躋身國產五大主流品牌之列,海爾手機如今在市場上難見蹤影;勉強算得上有利可圖的可能是筆記本電腦,卻又趕上了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的市場疲軟。
將GE的產業架構與海爾的產業架構稍加對比,我們不難看出,企業的產業架構,是企業獲取利潤和發展壯大的必備土壤:主業清晰且強大者贏,得產業者得天下。
失去產能,企業還能走多遠
1998年,海爾提出了「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的「三步走」國際化戰略。其中,「走出去」指的是將產品批量銷往全球主要市場,「走進去」是指進入國外主流市場的主流營銷渠道,「走上去」則表示讓海爾品牌成為國外主流市場的主流品牌。
十年來,海爾已基本實現「走出去」,但是「走進去」與「走上去」卻步履維艱。
與國內大多數企業相比,海爾是一個較具創新能力的企業。但與國際企業相比,海爾創新能力嚴重不足,這一點從海爾缺乏原創產品、重大改進型產品就可見一斑。雖然海爾冰箱已經躋身全球三強,卻沒有一項足以影響產業的冰箱技術來打天下、坐天下。其他產品的情況也類似,這是海爾十年戰略的核心缺失。
其實,海爾的真正產業優勢是在國內。2004年,海爾在成為「中國家電第一品牌」後,冰箱、洗衣機、空調、熱水器均為行業三強。因為有一批而不是一類產品表現優秀,所以,海爾的總營收比別的企業要高很多。
不過,問題也由此而起。從50分到85分易,從85分到95分難。目前,海爾在自身主導產業國內市場增長空間不大、甚至已觸及天花板的情況下,沒有選擇對國內產能進行大規模有效整合,進一步壯大已有的產業實力,而是選擇把市場主體由國內調整為國外。這樣的選擇,也許正是導致海爾近幾年銷售規模不能持續放大,市場控制力不斷弱化的症結所在。
海爾在全球營銷額突破千億大關後,主營業務收入持續低增長已成為企業發展的一大瓶頸。按照張瑞敏的規劃,海爾集團的未來戰略是,將越來越多的生產製造業務進行外移,以騰出更多精力用於產品研發與營銷。
產能外移是一著險棋,日本家電企業在產能全部外移後出現的「企業空心化」現象,應該引起中國企業的警醒。日本家電業通過三次產能外移,「騰籠換鳥」變成了「騰龍換鳥」,最終導致自己研發的技術與產品不能實現大規模商業化。近幾年,日本家電企業已經開始反省,並著手在國內重建家電產品生產線。
放棄企業產能,就等於放棄市場制導權。在現代化的全球生產與全球銷售模式中,產能優勢,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企業的競爭優勢。在市場競爭中長大的海爾,一旦放棄自己的製造優勢,不知道還能剩下什麼?
5月31日晚,戰略績效專家林佑剛在廣州與家電界資深人士聊天,談起了家電行業的競爭,談起了海爾、美的、格力、TCL、長虹等業內幾大知名企業的風雲變幻。大家最後形成一致看法:海爾是一個非常值得尊重的企業,張瑞敏是非常值得人們敬佩的企業家,但是,對海爾的前景並不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