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火龍果互聯網醫院是什麼
以前在東軟做大象就醫的核心團隊出來做的一個產品,覆蓋診前、診中和診後各階段的診療業務。
Ⅱ 互聯網+醫療的熱門「IP」爭奪戰
如果把當今在互聯網界炙手可熱的「IP」一詞加入尚處萌芽階段又看似和IP毫不沾邊的移動醫療行業中,似乎讓人覺得有些牛頭不對馬嘴。然而,身處在互聯網的東風之下,每一個行業都把目光轉移到了自有資源的互聯網開發上,移動醫療行業也不例外。如雨後春筍般崛起的一個又一個移動醫療APP正在改變著傳統醫療的固有模式,2017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預計將達125.3億元。在這個龐大的體量之下,現今在中國市場上的2000多款移動醫療APP又怎樣找到自己的發展之路?「IP」用在移動醫療行業看似不合適,但卻能折射出一場隱形的醫療資源爭奪戰。
醫療是否真的移得動?關鍵在於信息的移動
如果你不幸得了感冒,你要如何去看病?排隊掛號,看著診室門口的排號,然後跑到各個樓層拿取自己的每一張化驗報告交給醫生。傳統的線下診療模式在無形中將就醫框死在了一個「移不動」的閉環之中。患者似乎都傾向於面對面的診療,認為這樣可以讓他們得到的信息更加具有安全性和准確性。
不過,每一個新興行業都會面臨一系列困難,就像當年,因為需要試穿的緣故,沒人認為服裝電商能夠生存下去,和目前移動醫療看似「移不動」的閉環是一個道理,不過恰恰相反的是,服裝電商早已經成為主流。
而究其原因其實不難發現,信息的移動是這中間最為關鍵的一環。服裝電商總是想盡辦法將各種尺碼和上身信息以不同的表現形式呈現在網上,用圖片、表格、對比、精確的計算公式等保證買家能夠通過精確的「大數據」來確定自己的尺碼和上身效果。反觀移動醫療,目前這樣的信息移動似乎並不是非常成熟,這也是很多人認為「醫療移不動」的最主要原因。
事實上,即使在傳統的線下醫院,真正需要的面診也不多,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的數據顯示,現在的中國一年有70多億人次的門診量,其中將近60%是復診。而醫學界的分析認為2/3以上的的復診是可以通過在線完成的。如果你能在手機上看到自己的排號信息,你就可以不用盯著診室外的屏幕看到眼花。如果你能在手機上看到自己的化驗單,你就不用輾轉於醫院的每一個樓層取得信息,如果你能在手機上直接收到醫生叮囑,你甚至不用來到醫院就能解決一些小病症,這樣,醫療的效率就會大大增加。
互聯網時代傳遞的本身就是一種信息的共享,而在移動醫療領域,無疑是需要打通醫院的信息系統與移動端產品間的閘門,但在目前諸多的移動醫療產品中,大多數都是以預約掛號和在線問診為主的服務型APP,對於患者的醫療信息建立和信息傳遞非常少,一旦信息量減少,患者對於移動醫療的信任和依賴度就會降低,烏托邦式的移動醫療又怎樣站穩自己的腳跟呢?毫無疑問,獲取「醫院信息系統」這個大「IP」,是關鍵中的關鍵。
「+互聯網」和「互聯網+」誰更適合移動醫療的信息傳遞
基於移動醫療的特殊性,目前移動醫療界的兩大派別已經顯現,以東軟集團為首的「軟體隊」和BAT領銜的「互聯網隊」在各自領域都擁有不同的優勢。東軟集團旗下移動醫療產品「大象就醫」,依託東軟集團20多年的醫療信息化基礎,從產品策劃到上線的半年間,就簽約了300多家醫院,和其他移動醫療APP不同的是,大象就醫憑借東軟集團在醫院HIS系統的開發資源,將會填補目前移動醫療APP領域因無法涉及到核心的院內HIS系統而飲恨的醫療信息共享能力。目前無論是預約掛號、繳費還是查取檢驗報告,都基於醫院的HIS系統,東軟近3000家的HIS合作醫院一旦充分挖掘,勢必使「大象就醫」接入的醫院數量躋身同行前列,對用戶的吸引力非常大,這樣的吸引力來自於HIS與手機端的用戶信息打通,成為了十足的「+互聯網」模式。
BAT所信奉的「互聯網+」模式同樣具有吸引力,而「互聯網+」的吸引力則來自於服務。以阿里健康為例,依託阿里在電商領域的優勢, 希望以葯品零售的O2O模式為主介入到移動醫療中,而騰訊在2015年領投的掛號網則以預約掛號為切入點,提供一系列問診和導診服務。然而,互聯網隊的核心問題依舊是無法觸碰到核心的「IP」--醫院HIS系統,游離在信息和服務之間,各自為戰的亂局使互聯網隊無法找到移動醫療的商業模式,但如果一旦打通醫院的HIS系統,互聯網隊在自己的服務領域的優勢將會顯現。
「IP化」的醫療信息系統
可見,HIS系統毫無疑問是移動醫療界的「大IP」,由HIS系統收集下來的用戶信息與如今的互聯網產品相結合,可以演變成非常多的移動醫療模式,而非如今千篇一律的預約掛號和在線問診。在這個「大IP」下,大象就醫幾乎是占盡天時地利人和,東軟具有20年來的醫院HIS系統開發資源,全國60%的醫院HIS系統由東軟開發,而「IP」在手的大象就醫能夠徹底通過就醫信息的打通,打造診前、診中、診後的全流程服務,未來醫院的雛形也慢慢顯現。
目前,各大移動醫療APP都在嘗試打通醫院HIS系統和自身服務間的關系,然而與具有先天優勢大象就醫相比,他們是否能夠逆襲還是一個未知數。不過可以肯定的是,「IP化」的醫療信息系統提供了移動醫療市場一個新的課題,對於目前尚未明確盈利模式的移動醫療行業而言,是否能從數娛行業的IP熱中找到一絲靈感,將移動醫療界的這場IP爭奪戰變成最終造福於民的未來就醫模式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Ⅲ 24歲的東軟要怎麼變
劉積仁:24歲的東軟要怎麼變
東軟是要徹底轉型成為一家醫療健康公司嗎?關心東軟的人士應當會注意到,作為中國最大的IT解決方案提供商,東軟近兩年見諸報端的消息更多是與醫療相關,尤其是2014年底東軟旗下的東軟醫療、東軟熙康獲得了弘毅、高盛等資本高達37億元的投資,今年東軟還在寧波、沈陽、太原等多地籌建「雲醫院」平台。就連東軟集團的靈魂人物劉積仁,在參加論壇和接受采訪時談論更多的也是東軟的健康戰略。
「老百姓現在還不怎麼滿意或者說永遠不會滿意的一個是教育,另外一個就是醫療。」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對界面新聞介紹說,東軟是在2009年成立熙康前後就開始全面轉型進軍健康醫療領域,並藉此將商業模式從B2B向B2B2C轉變,不放棄多年積累的企業級用戶,同時將業務線延長到家庭和個人消費市場。
向醫療轉型,東軟是有這個底氣和優勢的。作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軟體企業,東軟自1991年成立已經歷了多次轉型,從最初的做軟體到變身系統集成商,再到解決方案供應商和國際化外包業務,劉積仁很慶幸東軟「還活著」。
「中國的IT企業基本上5年就會死掉一批,東軟已經活了24年,拿人來比的話,基本上活了200多歲了。」在10月末於貴陽舉辦的2015年度東軟解決方案論壇上,劉積仁甫一上台,便先戲謔地拿東軟開玩笑,當然還包括他自己的年齡,「當大家都看好90後的時候,還有人往50後身上投錢。」這是劉積仁在說為什麼弘毅的趙令歡還願意投他,1955年出生的劉積仁今年已經整整60歲。
「你問一個20歲的人想活到多少歲,他可能回答80歲;但你問一個78歲的人想活到多少歲,絕對不會是80歲。」劉積仁說無論是政府、醫院還是IT界,都應該致力於讓老百姓的生命活得更長且有價值。
要達成這樣的目標,必然不能只靠最後時刻的臨終關懷。劉積仁說「如果我是醫院的院長,我希望首先你永遠別來我醫院的最好;如果來了,我希望你永遠不要再回來」。
那劉積仁這樣說的深層含義是什麼?這就要提到東軟正在試水的「雲醫院」。所謂「雲醫院」,是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技術,以及醫療設備和醫療管理應用系統構成的健康管理及醫療服務共享服務平台,為政府、醫院、醫生構造高效、安全、可靠、可監管的協同醫療體系;是為醫院構造網路醫聯體、為醫生獲得更大收益、推動實現醫療改革的工具。
用劉積仁的話解釋,「雲醫院」就是「一個沒有圍牆的醫院」,通過基礎設施、IT感測器、互聯網等方面的投入,實現醫療服務走向社區,走到家庭,將醫療模式從以醫院為核心變成以社區、家庭和個人為核心。
以其最先試水的寧波雲醫院為例,據寧波市衛生信息主任孫向東介紹,從今年3月正式啟動,截至目前已建設完成在線醫療、協同醫療和健康管理三大平台,未來將在政府配套政策、支付方式、體驗、數據和商業模式方面進一步探索優化。此外,寧波雲醫院還發布了「掌上雲醫院」App,患者除可看到所有病歷檔案、每日健康檔案,還能享受掛號、免費及收費咨詢、體檢管家等服務。
這個設想是如此宏大,東軟作為一家企業能夠實現這樣的夢想嗎?「在這個過程中,的確還需要政府部門包括保險行業的支持。」劉積仁說,東軟所做的醫療轉型構想,並沒有想著去顛覆誰,「它十分的不容易」,「我們是在創造一個新的東西,但是原來的東西是已經存在了的,但是它們之間特別的分離,它們沒有什麼連接。」
「在醫療過程中,每個人都應該是醫生。」劉積仁認為,IT是未來醫療體系變革的最重要的工具,可以通過IT技術,把大醫院的資源、能力、知識滲透到社區,把老百姓在家裡的日常的行為連接到醫院。
這樣的思路也並非憑空得來。雖已花甲之年,劉積仁並沒有放鬆學習互聯網思維的步伐。在「新生態下的新解決方案」主題演講中,劉積仁闡釋了很多他對於互聯網思維的理解,闡述了互聯網的三大定律摩爾定律、吉爾德定律、邁特卡爾定律。他認為,未來世界所有的東西都在連接,連接的成本度在降低,降低的同時還在創造新的價值,而這個連接性又形成了社區,形成了協同。
「我相信有幾個互聯網元素在我們的網路上還會有充分的發揮,第一個社交,第二個就是協同。」劉積仁說道。據了解,除了雲醫院之外,東軟旗下還推出了「大象就醫」、「瘦瘦」等多款醫療健康方面的移動App。
但瞄準醫療這塊蛋糕的並非只有東軟一家,BAT在醫療領域也各有涉及。「當有一家壟斷的時候,他就會自滿,就會有弱點,一定會誕生另外一家。」劉積仁認為,在醫療領域絕對不會一家獨大,目前都有機會。針對這一兩年來醫療領域的投資增多,是否存在泡沫的問題,劉積仁認為「絕對不存在泡沫,所有的這些探索、創新的行為都會被未來繼承,無論成功還是失敗。」
據了解,今年東軟還在洽談引入一筆新的投資,同樣將應用到醫療領域,而東軟醫療、東軟熙康這兩家子公司都將奔著分拆上市的目標發展。
東軟在醫療領域的布局已大舉鋪開,那未來的情形會如何?「我很難描述說3年以後我們會什麼樣子」劉積仁說他希望在3年之內會有更多基礎醫療走向家庭,很多的老百姓會有個人的家庭醫生,也期待有更多的利益相關者或者志同道合者會走向他們的平台,一起來為了老百姓的滿意而他們的技術、資本和服務模式服務於未來,「或許會是個失控的狀態吧」。
對於那些全新的非核心業務,東軟則開始鼓勵員工內部創業。去年,北京東軟慧聚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陸新三板,這家公司的主業是SAP、ORACLE及INFOR公司等高端應用軟體的咨詢服務,也是東軟集團間接參股的子公司。「我們今年可能還會有更多公司登陸新三板。」劉積仁透露,東軟旗下的「大象就醫」、「瘦瘦」等移動App都將分拆出來,尋求外部投資者並獨立上市。
但不管在醫療領域如何投入,一個不得不正視的現實是東軟熙康截至目前都還是在虧損階段,整個醫療板塊在東軟集團的整體收入佔比里尚不足三成,其收入絕大部分還來自於其解決方案和外包業務。
很多人有所不知的是,東軟提供行業和產品工程解決方案以及相關軟體產品、平台及服務,其實遍布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電信、能源、金融、政府、製造業、商貿流通業、醫療衛生、教育與文化、交通、移動互聯網、傳媒、環保等。
舉例來講,11月17日,東軟集團與林洋電子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擬根據目前能源互聯網領域最新的發展趨勢及市場機遇,將在能源互聯網領域相關雲平台的開發、運營、推廣、服務等方面展開全面戰略合作。今年7月,東軟集團還與阿爾派電子(中國)有限公司、沈陽福瑞馳企業管理中心簽訂合資協議,共同投資設立東軟睿馳汽車技術(上海)有限公司。東軟睿馳將以東軟在汽車電子領域20多年的創新研發實踐為依託,圍繞推動汽車產業變革的關鍵技術,深化東軟汽車電子業務布局。
「新解決方案不單單滿足客戶對IT技術和功能的需要,更要服務於客戶的客戶。」劉積仁說,從整體上來講,東軟正在推行的新解決方案有三大特徵:擴展、變革和精準。首先,新解決方案不單單滿足客戶對IT技術和功能的需要,更要服務於客戶的客戶,力助客戶商業與業務發展的成功,並且與客戶利益和社會發展方向保持高度一致。其次,新解決方案不僅僅是技術的展現,更重視和支持客戶業務模式的變革,與客戶一起通過新解決方案架構與新服務模式的創造,推動東軟與客戶業務發展模式變革和價值創造。第三,是新解決方案要通過大數據挖掘、人工智慧創造卓越運行與精準經營的時代。
「我覺得沒有人敢說自己真正成功了。」劉積仁說,商業的最終目的是貢獻社會,而不是純粹為了錢。在他看來,一個人的思維跟50後還是90後沒有關系,而是看個人願不願意去不斷學習跟上時代,「我甚至都希望自己能活到100歲、12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