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融資方式對績效方面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融資結構在廣義上被稱為資本結構,指的是當一個公司在向外界獲取投資成本的時候,通過不同的方法和來源所獲得的資金之間的有機組成和他們之間的比例關系。公司融資結構的形成原因是公司利用不一樣的融資方法融資,在其中較為典型的融資方式有權益融資和債務融資這兩種。融資結構對公司治理有著重要的影響這一觀念已成為共識,合理的融資結構可以使財務杠桿發揮其調節作用,從而降低融資的成本,這樣有利於公司績效的提升。
在優序融資理論中,公司在其經營管理中如果產生資金的需求,那麼其融資方式會呈現明顯較為可觀的順序性。從融資成本的高低來看,企業融資第一個要選擇的是內源融資,第二個是債務融資,其次是股權融資。
首先,內源融資對公司的自身資金起到自主性的作用,相對來說這樣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其手續也相對簡單,從理論上來說不會減少其原在股東和公司領導的每股收益和對資金的控制。在直接給股東發放股利時,他們可以獲得現時利潤,但是因此而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就相對來說會比較高,通過對內源融資比率的提升,減少其融資成本,從而使公司可以在較低的成本經營中提升每股的股價,而股東則能夠賣掉部分的股票來替換股利收入,使得上交的資本利得稅大幅度的少於個人所得稅。
股權融資對上市企業於資本市場之中尋找更多的融資渠道有好處,能夠合理融資,其債權融資高於融資成本,這樣企業將獲取較好的發展,替公司的股東創造價值。如今,股權融資作為上市企業的融資方式,受到大多數企業的青睞,在短期內,股權融資具有穩定性和低風險性,可以提高公司的經營效率。
商業信用融資是眾多企業較為尋常的一種融資渠道,其優勢在於低成本、交易便捷。公司若在交易時未採納現金折扣,或者公司在購買時未放棄現金折扣或者採納不帶利息的應付票據,那麼公司商業信用融資實際上未使用成本。另外,當商業信用和其交易在同一時間發生的時候,這是市場里的自然性融資,公司僅僅做簡單的會計處理即可。
❷ 上市公司資產重組會碰到哪些會計問題
畢業設計(論文)題目
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防範
我國製造業上市公司籌資方式比較與選擇
加強我國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問題的思考
淺談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現狀及優化的對策
淺析我國企業負債經營問題
加強我國企業信用管理問題探討
盈餘管理初探
企業財務風險控制研究
我國上市公司負債融資的公司治理效應分析
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分析
公允價值計量及其應用問題的研究
我國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研究
企業常見利潤操縱方法的分析與對策
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研究
我國民營上市公司債務融資的研究
淺議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
關於公允價值在我國的應用
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研究——以揚州市邗江區為例
我國政府會計確認基礎改革的探討
化解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途徑選擇
我國高校科研經費管理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中小企業內部控制難點分析
管理者報酬激勵問題探討
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淺析
對會計報表合並問題的探討
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及解決途徑
我國國有企業盈利能力分析研究
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優化淺析
浙江巨化股份公司財務分析
我國上市公司融資偏好淺析
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及對策分析
會計信息失真及其治理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現狀、成因與對策探討
企業負債經營的利弊及其風險控制
管理者報酬與公司業績
企業財務困境預測及防範
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探討
中小企業稅收籌劃問題探析
國有企業經營者激勵與約束機制研究
金融危機下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研究
我國中小企業的風險管理
試論我國政府采購制度的改革
公允價值在新會計准則中的應用研究
公司治理與會計信息質量研究
公允價值計量與會計信息謹慎性要求的分析與研究
我國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方法、原因和對策
集團公司內部控制問題研究
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
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研究
論企業所得稅收籌劃
淺析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構建
淺議會計信息失真
淺析網路會計市場的建立
我國企業流轉稅稅收籌劃方法探析
上市公司融資結構研究
中西方所得稅會計的比較研究
負債經營、治理結構與公司績效
中小企業籌資問題的分析
應收賬款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治理對策
關於我國上市公司股權再融資偏好問題的探討
上市公司國有股權研究——國有股權轉讓定價的分析與思考
加強企業應收賬款管理的思考
論邊際方法與公司理財
企業績效評價方法研究
我國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現狀與防治
對謹慎性原則及其運用的探討
對國企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探析
企業應收賬款管理現狀及對策探討
企業過度投資問題研究
由金融危機引發的對公允價值的思考
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問題研究
關於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研究
會計計量模式問題研究
關於我國上市公示盈餘管理相關問題的研究
上市證券公司資產結構與負債結構對經營績效的影響
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規模化發展問題探討
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原因分析與防治
中小企業融資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股票期權制度利弊分析
我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基於代理成本的視角
獨立董事、不完全契約與公司治理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
增值稅轉型對企業的影響
新稅制下企業所得稅稅收籌劃的探討
新會計准則下對會計職業判斷的思考
企業籌資環境分析
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研究
環境會計的研究 ——關於環境會計結構的探討
淺析負債融資的財務風險與對策
論負債經營的利弊及風險控制
公允價值在新會計准則中的應用問題研究
淺談民營企業財務風險
我國中小企業應收賬款的管理問題與對策
我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選擇的研究
企業財務風險及其防範研究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研究
淺議企業環境成本控制
內部控制制度在財務管理中的運用
股票收益率的多因素分析
加強企業應收賬款管理的思考
新舊所得稅會計問題研究
企業財務危機預警系統分析
我國民營企業融資問題探討
企業籌資行為的稅務籌劃
我國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研究
我國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機制問題探討
試論審計重要性
事業單位企業化會計核算問題研究
對物價變動會計的探討
試論企業集團的資金管理
我國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及優化
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防範
淺談我國政府采購制度的改革
企業內部控制評價問題研究
《企業會計准則第12號——債務重組》的研究與運用
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探討
上市公司實施內部控制問題的研究
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評價機制研究
對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評價的幾點思考
中小企業融資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環境會計研究的起點——環境會計理論結構探討
經濟責任審計若干問題探討
關於會計公允價值的思考
政府會計改革探討
新舊會計准則下長期股權投資的比較研究
淺談會計監督
我國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分析
構建會計誠信體系若干問題的研究
我國國家審計發展戰略研究
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春蘭(集團)公司內部資金集中管理研究
獨立董事獨立性研究
我國上市公司資產重組行為的分析與探討
試論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
中小企業成本管理問題探討
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獨立性的探討
電子商務環境下我國稅務問題的思考
稅收籌劃方法及其應用的思考
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測及防範
平衡記分卡應用探討
企業財務困境預測及防範
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控制權的研究
論負債在公司治理的作用
新會計准則體系對企業的影響和對策研究
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微觀影響因素分析
公司治理與會計信息質量
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及對策分析
完善現代企業納稅籌劃探究
我國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問題研究
試論風險導向審計及其應用
會計信息失真及其治理
對我國企業並購問題的思考
淺議會計職業道德
稅收籌劃和財務管理的相關性分析
公允價值在企業會計中的應用
新舊增值稅制改革及其企業財務影響的探討
中小企業財務風險防範與控制研究
對我國會計基本准則的認識與思考
對我國CPA行業發展出路的思考
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創新研究
我國民營企業內部控制問題探討
網路環境下的物流管理問題研究
淺論應收賬款的管理
對我國會計誠信缺失的思考
電算化會計檔案管理問題研究
完善政府采購制度的思考
EVA(經濟增加值)價值管理評價體系應用探討
股權分置改革對公司治理結構的影響
國有大型企業公司治理結構問題研究
淺析我國企業財務風險評價體系的構建
基於新會計准則的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分析
對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問題的思考
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研究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探討
對謹慎性原則及其運用的探討
基於風險管理的內部審計探討
關於農村新型養老保險模式的研究
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探討
企業常見利潤操縱方法的分析與對策
衍生金融工具對傳統財務會計理論的影響及對策
企業內部控制與風險防範研究
試論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及對策
中小企業融資中的問題及對策
淺談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獨立性
我國中小企業實施財務戰略的幾點思考
淺論企業流轉稅稅收籌劃
對我國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機制的探討
淺析我國會計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淺析負債融資的財務風險與對策
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研究
我國社保基金管理模式探析
作業成本法在我國的應用及其發展前景
內部審計在企業風險管理中的職責與作用
會計電算化的風險及防範措施
戰略管理會計研究
淺議我國獨立審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試論負債經營風險控制策略
新會計准則體系與會計信息質量研究
管理會計理論與應用相關問題的研究
強化民營企業會計基礎工作的思考
我國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現狀分析與防治
試論平衡計分卡在我國企業績效評價中的運用
關於社會責任會計構建問題的探討
加強企業應收賬款管理的對策思考
試論稅收籌劃
證券市場會計監管研究
企業內部控制問題研究
我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
發展公司債券促進我國資本市場的完善
我國民營企業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我國上市公司融資結構問題探討
產權合約、公司治理結構和會計信息質量
企業質量成本管理研究
我國會計師事務所核心競爭力分析及其培育
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及解決途徑
淺談企業實行會計電算化的風險與對策
資產減值對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影響的研究
企業資本運營問題研究
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問題研究
完善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的對策研究
淺析會計電算化對會計實踐的影響
跨國公司外匯風險管理
我國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上市公司內部會計控制問題研究
我國商業銀行戰略管理問題的探討
企業籌資方式的比較與選擇研究
對我國上市公司審計失敗問題的思考
新稅制下如何進行企業的納稅籌劃
上市公司內部審計問題探討
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問題研究
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的研究
我國上司公司資本結構優化研究:以房地產上市公司為例
淺析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構建
會計師事務所專業化經營探討
淺議上市公司虛假會計信息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會計信息透明度問題研究
企業技術創新的財務支持問題研究
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增值稅轉型對企業的影響
對我國開展會計信息化工作的幾點思考
公允價值計量及其應用問題研究
資產評估方法的比較研究以及在我國的應用
論中小企業財務風險的研究
稅收籌劃在企業中的作用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研究
我國民營企業財務管理問題探析
我國社保基金管理問題的研究
個人所得稅制度問題研究
金融衍生工具會計問題探討
物價變動與會計信息質量研究
應收賬款管理中問題與對策研究
我國上市公司會計舞弊問題研究
基於公司治理的內部控制研究
關於債務融資的風險研究
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研究
企業應收賬款管理現狀及對策探討
國有企業改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
中國獨立審計問題研究
對CPA行業發展出路的思考
司法會計相關問題探討
上市公司財務舞弊治理對策
企業企業並購財務風險研究
試述應收賬款的管理
淺談我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
試論應收賬款的管理
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研究
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新途徑
國有資產管理的對策分析
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研究
戰略管理會計探討
我國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問題研究
可轉換債券融資及其風險防範
企業常見利潤操縱方法的分析與對策研究
如何杜絕會計信息失真的探討
企業並購相關問題分析
我國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問題探討
淺議國企高管激勵約束機制的有效性
淺析負債融資的財務風險及對策
上市公司債務融資與公司治理
防範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的對策研究
我國企業跨國並購問題的研究
我國會計國際化的現狀與對策研究
基於信息化環境的會計檔案管理問題研究
關於民營企業內部控制問題的探討
加強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問題的思考
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研究-基於資產專用性的視角
對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思考
基於平衡計分卡的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業績評價
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探討
我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及對策研究
對會計信息失真及其治理的思考
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研究
中小企業融資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對建立與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問題的探討
試論風險導向審計
我國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現狀與治理
個人所得稅稅收籌劃的研究
企業所得稅稅收籌劃
企業實施平衡記分卡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論中小企業存貨管理
論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與公司治理
淺論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及對策
淺談企業激勵約束機制
企業應收賬款的管理
企業並購的財務風險及防範措施
淺談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
淺論企業稅收籌劃
企業財務目標的選擇與實施途徑
淺淡我國會計誠信缺失
我國上市公司財務管理目標研究-基於產權契約的視角
企業過度投資的治理對策研究
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機制的研究與探討
會計電算化的風險及其防範措施
❸ 研究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對企業業績影響的意義
我們研究資本結構,就是要優化資本結構,確定合理的資本結構,使企業資金達到良性循環,降低資金成本,減少財務風險,提高企業償債能力和績效。而在這一領域的實證研究還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必要做出以下幾點修正:
首先,因為企業的經營戰略將決定企業的投資決策,而投資決策又將影響企業的融資選擇,所以,不同的戰略就需要有一種合適的資本結構與之對應。應該將企業戰略因素納入到資本結構的研究當中去。
其次,這些學者主要都是從企業的績效對資本結構的影響角度考察企業績效和企業資本結構之間的關系,而考察資本結構如何影響企業的績效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了,需要加強二者之間互動關系的實證研究。
最後,在數據的選取上應該克服以往局限在2至3年的時間段的截面數據樣本,而選用面板數據模型,從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來考察資本結構,這樣可結合時間序列和截面數據的共同優點,並且擴大了樣本容量,改善了參數估計的有效性和穩定性。
因此,在以往研究方式的基礎上研究資本結構時,應該著重考察資本結構與企業績效、經營戰略、股權結構之間的交互作用,尤其應當對股權結構、經營戰略和外部環境動態變化之間的交互作用對資本結構的影響做出更深入的分析,忽視這些交互效應可能是國內現有資本結構研究結論不一致的原因.
❹ 資本結構對公司的影響
我們研究資本結構,就是要優化資本結構,確定合理的資本結構,使企業資金達到良性循環,降低資金成本,減少財務風險,提高企業償債能力和績效。而在這一領域的實證研究還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必要做出以下幾點修正:
首先,因為企業的經營戰略將決定企業的投資決策,而投資決策又將影響企業的融資選擇,所以,不同的戰略就需要有一種合適的資本結構與之對應。應該將企業戰略因素納入到資本結構的研究當中去。
其次,這些學者主要都是從企業的績效對資本結構的影響角度考察企業績效和企業資本結構之間的關系,而考察資本結構如何影響企業的績效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了,需要加強二者之間互動關系的實證研究。
最後,在數據的選取上應該克服以往局限在2至3年的時間段的截面數據樣本,而選用面板數據模型,從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來考察資本結構,這樣可結合時間序列和截面數據的共同優點,並且擴大了樣本容量,改善了參數估計的有效性和穩定性。
因此,在以往研究方式的基礎上研究資本結構時,應該著重考察資本結構與企業績效、經營戰略、股權結構之間的交互作用,尤其應當對股權結構、經營戰略和外部環境動態變化之間的交互作用對資本結構的影響做出更深入的分析,忽視這些交互效應可能是國內現有資本結構研究結論不一致的原因
❺ 企業經營績效的企業經營績效與融資結構關系
長期以來,很多人將國有企業不良的經營績效歸因於國有企業融資結構的缺陷。即在國有企業的融資結構中,債權資本的比重過高,而股權資本的比重不足,表現為企業較高的資產負債率。然而,不論是從理論或實踐的多個角度或層面分析,融資結構「惡化」都不是導致企業不良績效的因素,亦即在我國當前的宏微觀制度安排下,國有企業負債率過高並不是其經營績效不佳的原因之一,反而是其必致的結果。本文擬從五個不同角度對二者關系進行再考察。 通常,發展中國家企業的實際負債成本可表示為公式
C=k(r-i)+w(k)
k為企業的負債額 r為銀行貸款的名義利率i為通貨膨脹率w(k)為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付出的超過名義利率的成本(實際可表述為尋租成本 )。
由於國有企業與銀行的產權同構性,以及由此而導致的政府對融資過程的介入使企業為獲得貸款而付出的額外成本極為低廉,因而,w(k)在這里可忽略不計。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大多數年份里,國有企業所承擔的債務名義利率均低於實際的通貨膨脹率(通常在二、三個百分點左右),即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的實際利率為負值。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企業通過借款行為從金融渠道獲得了補貼k(i-r),盡管補貼的形式是隱性的。而借款愈多,補貼也愈多。因此,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愈高,企業的收益也就愈高,企業績效也就更好而不是更壞,那麼,稱利息支出為利息「負擔」也就很不恰當。因而,具有較高資產負債率的企業並不會因為借款而背負沉重壓力。 中國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相對於英美等國家的企業確實要高,但相對於某些國家或某些國家經濟發展的某些時期則不盡然。例如日本1986年765家製造業公司平均資產負債率高達68.4%,而美國同期資產超過2.5億美元的所有製造業公司的平均負債率為55.5%。在這些國家裡,並未因企業普遍較高的資產負債率阻礙了正常的經濟增長。其歸根結底在於:當高收益與高負債結合時,企業的高負債不會降低企業的市場價值。因而,在高效率的經濟中,高負債不僅不成其為問題,甚至是企業融資能力強的表現。近年來,美國市場的股票發行凈增加額一般都是負數,因為股票的注銷和回購超過新發行股票的總數。斯蒂格利茨也認為:「近年來,通過股票籌集的資金在新融資中不到1/10。」而正是由於企業低效率,缺乏足夠的自我積累與發展能力,才會逐步導致資產負債率上升,而高負債又與低效率進一步結合,形成惡性循環。我國國有企業要使資產負債率不致降低,更要緊的在於提高其經營效率。
因此,在我國,不同融資結構的企業在其績效上的非規律性使我們無法繼續在融資方式上尋找原因,並一味試圖在其中尋求突破,也就是說,決定企業績效的症結不在於此,我們應該探尋新的改革路徑。然而,復雜的是,其既涉及宏觀層面的制度安排改革,也涉及國有企業微觀層面的治理結構改革,而這或許又不是完全通過市場所能解決的問題。
❻ 再融資與企業戰略、公司績效的關系
再融資作為企業融資的主要方式之一,無論是在促進經濟的增長還是在促使資本結構的合理上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戰略是企業首先要認識自己是誰,想到哪裡去,如何去。戰略需要分解到年度目標,制定計劃去實施,否則就是空談。目標和計劃層層往下分解,制定部門的個人的目標和計劃。目標計劃完成的情況就是績效考核。
上市公司的融資、再融資行為存在明顯的股權融資偏好。在近幾年股票市值持續縮水,債券發行量持續增長的環境下下,我國的債券市場規模仍然偏小。我國上市公司的融資順序一般為:股權融資>短期債務融資>長期債務>內源融資,這種融資順序與西方融資優序理論是相悖的。融資結構的失衡給我國資本市場帶來很多棘手的問題,不僅不利於公司治理結構優化,還導致風險積聚於銀行體系,國家金融體系缺乏穩定性。
拓展資料:
我國資本市場的融資結構相對於成熟的市場來說還很不合理,表現為股票市場繁榮,而債券市場常常被忽視,債券融資規模與股票融資規模不協調。國外債券市場規模一般都遠遠大於股票市場規模,美國的債券市場余額為股票市場市值的2倍多。
1997年以後,證監會推出了一系列規范上市公司融資行為和市場操作的制度,提高了股權融資的門檻,股權融資收到一定的抑制,但由於銀行的惜貸、債券市場融資成本高,上市公司股權融資的偏好依然沒有改變,再融資逐漸由配股向增發和轉換條件寬松的可轉換債券轉變。
2007年以後,證監會加大了對上市公司的監管力度來規范資本市場,使上市公司IPO的門檻有所提升。同時國家越來越重視公司債券市場的建設。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0年我國A股市場籌資籌資4883億元,增加3004億元,上市公司通過發行可轉債、可分離債、公司債籌資1320億元,增加605億元。
顯示出債券融資的地位在逐步上升。債券融資模式的回歸發展對上市公司是很有利的,不僅可以增加企業資金來源渠道,降低融資成本,還能優化公司資本結構,解決代理成本問題。僅依靠股權融資必然是不可取的,因此應該股企業其嘗試發行債券融資,改善當前上市公司偏好股權方式進行融資的局面。為了驗證中國上市公司債券融資與公司績效的關系。
❼ 分析股權結構對企業績效影響的方法有哪些
股權結構與企業績效:資本結構與企業績效的關系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認為企業業績隨資本結構優化而增加隨後又回落的傳統結論在我國上市公司中沒有得到驗證。由此可見單純研究齎本結構與企業績效的關系是遠遠不夠的。將各行業面臨的不同環境變數納入實證研究范疇相當必要.因為行業特性決定了不同的經濟環境和制度環境對各行業的影響不同。導致各行業的融資偏好存在差異。從而影響企業績效;不同時間段環境波動的不一致。對各行業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
許多研究者指出股權結構與企業績效有密切的關系。譬如,許小年(1997)對中國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國有控股比例越高的公司.績效越差;法人股比例越高的公司,績效越好;個人股比例與企業績效基本無關。
隨著第一大股東所持股權比例的增加,達到50%後,發現國有企業對干效率有明顯的負作用.民營企業對於效率則有正面的作用。
產權改革的影響與行業的競爭程度是緊密相關的。中國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的所有權性質不同.其公司業績、股權結構和治理結構也不同。第一大股東為非國家股東的公司有著更高的企業價值和更強的盈利能力,在經營上更具靈活性,公司冶理的效力更高,其高級管理層也面臨更多的來自企業內部和市場的監督和激勵。
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能提升公司的市場價值現有的大量研究都涉及到產權與競爭對公司效率的影響問題.而在產權和公司冶理對效率的相對影響方面,目前尚缺乏相關的實證研究.尤其是有關不同產權主體與治理機制間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更少
即使是在國有產權的情況下,將管理層報酬與公司績效進行掛鉤(這是一個主要的公司治理機制),會提高公司的生產率。
國有企業經理人員要受勞務市場的約束。
我們試圖通過將所有的三個重要變數——競爭、產權與公司治理。都引入到相關的分析之中。以彌補文獻中的這種不足。我們估算了三種因素對效率的相對重要性.同時也考察了它們的相互作用。通過將相互作用項引入到我們的回歸分析中,我們可以對三種因素間存在的替代性或互補性程度到底如何的問題做出回答。另外,我們特別對民營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進行了考祭,以探究其與國有企業治理結構之間是否存在差異。換言之.我們試圖探究以下問題:國有企業比民營企業面I臨更多的冶理障礙嗎?如果確實如此.那麼國有企業在哪些公司治理機制方面落後於民營企業?我們的研究是在中國經濟進行民營化變遷的背景下進行的。眾所周知.自1978年中國推行經濟體制改革至今.中國經濟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大量國有企業已經從單一的國家所有制企業改制為產權結構更加分散的公司.民營產業從無到有得到快速發展,目前已超過整個經濟總量的一半,
「今天,中國GDP中大約有三分之二是由非國有部門創造的.將近一半是由國內民營企業創造的。」)外國直接投資大量涌人中國市場。可以說.中國的經濟變遷歷程為我們探討效率問題提供了生動的教材
機構股東會對公司價值產生重大的正面效應;後文則發現在公司價值與政府產權之間存在一種非線性的U型關系。)
二、股權結構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國外關於股權結構和企業績效關系的研究
股權的分散使得無持股的管理者與股東利益發生沖突.從而使企業價值在這種內耗中不可能最優化。
企業價值取決於內部股東所持股份比例.而且與企業績效成正相關關系。
對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的經驗研究結果表明,法人股比例越高,企業績效越好;國有股比例越高,企業績效越差;流通股比例與企業績效基本無關。
不同類型的股東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發揮的作用是狀態依存的.股權結構的多元化對企業業績的正面影響取決於行業的競爭性。在提高行業競爭性的基礎上。通過適當減少國有股比例,提高法人股和流通股的比例,將能改善公司的治理結構。通過上面的對比可以看出.具體的最優股權結構是無法准確計算出來的。
第一.因為我國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受國家政策的影響比較大,人為粉飾的痕跡比較明顯.這就導致了用樣本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的可信度不高;
第二.我國的宏觀經濟正處於轉軌時期.上市公司面臨的外部環境變數很大.用混合數據進行的實證分析具有很大的變動性;
第三,行業環境差別很大.競爭性領域和壟斷性領域獲得的政府政策傾斜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分行業的股權結構最優化研究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籠統地斷言國有股減持是不明智的。所以.對股權結構最優化的研究應在結合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將行業特性和國有股作為交叉變數來分析股權結構最優區間才具有積極意義。
❽ 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是怎麼分析的
1.問題提出
資本結構是企業利益相關者權利義務的集中體現,影響並決定著公司治理結構,甚至企業價值。合理的資本結構,可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規范企業行為,提升公司價值。長期以來,理論界對資本結構與企業經營績效之間關系的探討從未間斷。現代資本結構理論對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之間關系的研究,經歷了「從無關到有關的過程」。MM理論(不考慮公司所得稅)在完善的資本市場條件下,認為資本結構的選擇不會影響公司價值。而此後的MM理論(考慮公司所得稅)、米勒模型、權衡理論、代理成本理論、信號傳遞理論、控制權理論等等一系列資本結構理論,都認為資本結構的選擇會影響公司價值。
我國對於資本結構與企業經營績效的相關性研究,陸正飛、辛宇(1998)通過對滬市機械及運輸設備業的35家上市公司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分析得出,不同行業的資本結構有著顯著的差異,獲利能力與資本結構之間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規模、資產擔保價值、成長性等因素對資本結構的影響不甚顯著。李義超、蔣振聲(2001)應用1992至1999年的混合數據,採用截面分析與TSCS分析方法,得出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企業績效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的結論。於東智(2003)通過研究股權結構、治理效率與公司績效關系發現,資產負債率與公司績效表現出較強的負相關關系。劉志彪等(2003)是國內最早將產業經濟學與資本結構研究相結合的,他們的研究結果證實,企業的資本結構與其所在的產品市場上的競爭強度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同時資本結構與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肖作平(2005)對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互動關系進行了研究,得出了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存在互動關系,財務杠桿與公司績效負相關以及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公司績效成反向的U型關系的結論。
從資本結構理論的發展過程來看,除少數研究認為企業資本結構與績效無關以外,西方的理論和研究普遍認為企業經營績效與資本結構正相關。而針對我國的研究除了少數結論(洪錫熙和沈藝峰,2000;王娟和楊鳳林2002),普遍認為企業經營績效與資本結構是負相關的(陸正飛,1996;劉志彪,2003;於東智,2003;肖作平,2005)。
經典理論在中國「水土不服」,首先可能是因為制度環境的不同。西方具有發達的資本市場,嚴格的監管體系,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成熟的經理人市場,這些條件為資本結構理論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中國並不具備這些條件。
其次,對公司績效指標的選取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很多學者選取凈資產收益率衡量公司績效,凈資產收益率(ROE)是反映資本收益能力的國際性通用指標和杜邦系統中的核心指標,優點是綜合能力強,但缺點是易被人為操縱,其有效性會受到影響。
最後,未全面考慮公司績效影響因素。影響績效的因素有很多,除受資本結構影響外,還受行業、公司規模等因素影響,漏掉重要影響因素容易導致有偏誤的估計結果,甚至會掩蓋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之間的真實關系。因此我們在研究中應該加入相關的控制變數。
基於上述分析,本文利用我國滬深A股2005—2009年64家房地產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採用主成分分析和線性回歸的方法,期望在研究模型建立、數據選擇方面進行新的嘗試,以彌補上述研究的不足,驗證資本結構與公司業績的關系。
2.理論分析及研究假設
2.1債務結構與企業績效
西方理論普遍認為,企業的高負債並不一定就會導致企業的低績效,關鍵在於債務的治理是否有效[1]。負債影響公司績效,主要是通過影響經營者行為來達成的,作為企業的直接管理者,經營者的行為與公司績效息息相關。首先,負債是一種具有約束性的債權,一般是固定支付,但必須按時還本付息,否則將面臨訴訟甚至破產的威脅。因此,當一個企業負債比率過高時,經營者要考慮減少企業的自由現金流量,這樣一來,也抑制經營者利用企業過多的自由現金流量來進行有利於自己的各種行為。其次,在企業融資總額及經營者持股量不變的前提下,採用負債方式融資,等於降低股權融資比例,相當於提高經營者的持股比例,從而提高經營者的積極性。因此,我們可以得到:
假設1:資產負債率與企業經營績效正相關。
權衡理論認為,企業價值先隨負債比例增加而增加,當負債比例達到某一點時,破產成本和代理成本的作用顯著增強,企業價值開始下降。隨著負債比例的增加,企業價值有一個最大值,此時的負債比例為最佳負債比例。本文根據國外研究的結論以及經典理論的結論,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提出:
假設2:企業績效與資產負債率存在著一個倒U型二次拋物線關系,即當企業負債達到一定程度之前企業績效隨負債增加而增大,當企業負債超過一定程度時,企業績效隨企業負債的增加而減少。
2.2股權結構與企業績效
代理成本認為,股權相對集中可以有效的節約代理成本。在股權相對集中的條件下,控股股東有監督的激勵,可以分散股東「搭便車」的問題。
大股東具有限制管理層犧牲股東利益、謀取自身利益的能力,可以更有效地監督管理者,從而增強市場運行的有效性,降低經理層的代理成本。另外,由於這屬於公司的內部控制,花費相對較少,治理成本低。但是,Shleifer和Vishny於1997年進一步提出,大股東發揮良好作用的前提是具有一個良好的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法律環境,以免大股東通過手中的控制權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然而,我國的法律環境不容樂觀,相關的法律不完整而且執行不得力,因此我們提出假設3:
假設3:企業經營績效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負相關。
從第三章的分析我們看到,我國房地產行業存在明顯的「一股獨大」問題,而在我國的特殊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往往是國有控股,盡管近幾年,國有股本所佔比例有所下降,但國有股一股獨大的現象仍很明顯。因此我們提出假設4:
假設4:企業經營績效與國有持股比例負相關。
3.研究設計
本文以房地產上市公司2005—2009年的財務數據為基礎進行分析。為了減少其他因素對公司業績的影響,保證數據對於研究的有效性,本文設定了以下標准對樣本進行篩選:(1)為了部分消除因上市公司上市額度制度,而導致虧損企業資源價值偏高,以及虧損企業資本重組等非經營性影響因素,故剔除ST和PT板塊企業。(2)另外,由於一些公司某些年度的財務數據無法取得或者存在異常,故也予以剔除。
3.1變數的設計
3.1.1經營績效指標的確定
從緒論的分析中我們看到,績效指標一般有兩類方法進行衡量,一類是單一指標的績效衡量,如ROA、ROE、EVA、TobinQ等;另一類是多重指標的績效衡量,當前關於多重指標的方法主要有因子分析法、平衡記分卡以及層次分析法等。但單一指標往往具有一定局限性,無法充分反映企業的治理效率,且主觀性較強,易遭到人為操縱,從而大大降低實證分析的准確性。因此本文選擇了多重指標作為績效衡量的方法,運用因子分析法來評價績效。本文的因子分析從企業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成長能力以及運營能力4個方面選擇了11項財務指標衡量企業績效。
3.1.2資本結構指標及控制變數的確定
本文所研究的資本結構皆以其廣義上的定義為基礎,因此包括股權結構和債權結構。本文選擇資產負債率[2]、長期負債率以及流動負債率作為債權結構的衡量指標;選擇第一大股東股權集中度、前十大股東股權集中度及國有股比例衡量股權結構。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影響企業經營績效的因素,為了控制其他因素的影響,本文引入了公司規模作為控制變數,具體變數的選擇及其衡量方法見下表:
表2 房地產上市公司指標體系
變數名稱
符號
變數定義
被解釋變數
因子分析績效
P
通過因子分析法衡量
解釋
變數
債權
結構
資產負債率
RDA
自變數,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
長期負債率
Ldar
自變數,長期負債率=長期負債/總資產
流動負債率
Sdar
自變數,流動負債率=流動負債/總資產
股
權
結
構
前五大股東持股比
Hsp10
自變數,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的和
最大股東持股比
S1
自變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
國有股比例
Sp
自變數,國有股比例=國家股數/總股數
控制變數
公司規模
Size
控制變數,期末總資產的自然對數
3.2研究設計
為了研究地產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如何影響經營績效,本文在前文分析的基礎上,參考借鑒國內外相關資本結構的研究,建立了如下回歸方程:
P=β0+β1 RDA+β2 RDA²+β3 ldar +β4 sdar +β5 s1+β6 hsp10 +β7 sp+β8 size+ε
此模型是一個二次曲線回歸模型,可以檢驗是否存在一個最佳的資本結構,使得上市公司的財務績效最佳,因此它可以為我們提供變數之間的最優組合區間。其中P為企業綜合經營績效指標,RDA表示資產負債率,ldar表示長期負債率,sdar表示流動負債率,s1表示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hsp10表示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sp表示國有股比例,size表示公司規模大小,β0表示截距項。
4.實證研究結果分析
4.1通過因子分析法評價企業的經營績效
通過因子分析法我們得到了六個解釋變數的因子,分別用Y1、Y2、Y3、Y4、Y5、Y6來表示,綜合計量指標P為各主成分的加權平均值權數為各因子方差貢獻率,表達式為:
P=(26.479%Y1+20.421%Y2+10.224%Y3+9.202%Y4+8.825%Y5+8.471%Y6)/83.622%
4.2經營績效與資本結構模型的回歸結果分析
利用最小二乘法對模型進行回歸,回歸結果如下:
表3 模型回歸參數
模型
B
標准誤差
t
Sig
(常量)
-.181
.083
-2.185
.032
S1
-.078
.047
-1.675
.101
SDAR
.039
.028
1.371
.175
SIZE
.003
.003
1.055
.295
HSP10
.062
.046
1.337
.186
RDA
.494
.169
2.922
.005
RDA*RDA
-.362
.155
-2.731
.007
LDAR
-.086
.046
-1.859
.068
SP
-.037
.023
-1.687
.111
從上表的分析結果中,我們得到資產負債率企業與績效顯著正相關;企業績效與資產負債率存在顯著倒U型二次拋物線關系;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企業績效顯著負相關;國有股比例與企業績效顯著負相關。
5.研究結論
(一)企業存在一個最優資產負債結構
從上文的回歸結果中,我們得到企業綜合經營績效與資產負債率之間存在顯著的開口向下的二次曲線關系,這表明了我國房地產上市公司確實存在著一個最佳的資本結構。一般來說,債務成本低於權益成本,因此通過舉債可以降低資本成本,提高企業價值,但是若負債過度,還款壓力增大,企業的困境成本及破產成本增加,將會影響企業效率,降低企業價值。
(二)一股獨大對企業績效產生負面影響
從前面的分析中,我們看到,我國房地產上市公司存在普遍的一股獨大現象,Shleifer and Vishny認為大股東的存在可以解決公司內部人的控制問題,但大股東發揮良好作用的前提是具有一個良好的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法律環境,以免大股東通過手中的控制權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然而,我國的法律環境不容樂觀,相關的法律不完整而且執行不得力,因此,「一股獨大」並不是一個有效的措施。從實證角度看,我國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對企業總體績效產生了顯著的負面影響。
(三)國有控股不利於企業績效的提高
在房地產上市公司中,國有控股雖然一直呈下降趨勢,但其一股獨大的局面並未改變,這些股份的所有權是國家,但國家無法直接行使所有權,一般通過委託國有資產管理部門代為行使經營權。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國房地產行業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中缺乏對經營者的約束機制,因此代理人卻沒有被很好的監督,企業的經營業績與經營者自身的經濟利益並未掛鉤,經營者也就並不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目標。從實證角度看,國有控股對企業總體績效產生了顯著的負面影響。
❾ 企業融資方式的選擇對企業資本結構和經營績效的影響
融資可以分為股權和債權。股權融資就是用股份換資金不需要還利息,但是你的股權就減少了。債權融資需要付利息,股權沒變化。各有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