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出口融資前景

出口融資前景

發布時間:2022-05-04 16:59:11

⑴ 個人怎樣做進出口生意

個人做外貿業務需要哪些基本條件和注意事項?

答:1、需要在國內外有市場和客戶。
2、雖然個人做外貿資金多少不是太重要,但最好有一定數量充足的流動資金。一方面用於經營墊付;另一方面,由於利潤較薄,只有資金大,才能保證足夠的盈利。
3、要熟悉整個外貿業務的業務流程,並且要辦理報關、報檢、儲運、稅務、外匯等手續,手續繁雜,涉及的費用也不低。因此,業務量不大時,如果通過外貿公司來代理完成,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代理手續費為1.5%-3%,並不比個人辦理各項手續所需的費用高。
4、風險因素:比如,匯率切換的信用風險、長途海運轉陸運的運輸風險等等。要注意的是,個人做外貿要承擔無限風險責任,一旦經營失敗,家庭財產也負連帶責任。如果注冊的是一家外貿公司(即不是個體戶),則承擔的是有限責任。關於風險問題,若採用代理方式,則承接代理的外貿公司可以分擔許多風險。

外貿業務的經營范圍包括哪些?

答:外貿業務范圍總體分為貨物貿易、技術貿易和服務貿易。作為個體戶或小公司來說,一般不適宜從事技術貿易,而貨物的進出口貿易中的一些商品如糧食、石油、煙草等,是由一些指定公司專營的,個人不允許經營。而對於傢具、家電等佔用資金大、售後服務復雜的業務,對個人也不適宜。有關專家說,個人做外貿最適合的是旅遊中介、信息咨詢等服務貿易或服裝、皮革、玩具等商品。

新開辦外貿業務的具體手續及費用有哪些?

答:以某省為例。
1、海關:注冊並取得10位編碼。辦IC卡需幾百元。每年須年檢,年檢時必須提供當年會計師事務所年審報告,該報告約需數千元。如果做進(來)料加工貿易,必須要有一名經海關培訓合格的加工貿易申報員,培訓數天,費用約800元。
2、外管局:備案並經其培訓一名核銷員,通過其程序網上申領進出口核銷單。
3、商檢局:備案並須有一名經其培訓的報驗員,培訓費每人次800元,每年對這名報驗員的年檢費是200元。網上報檢軟體費4000元。
4、技術監督局:辦理企業代碼證和商品條碼證,年審費2000元。
5、商務廳:備案登記。年審不收費。進料加工的審批機關,審批不收費,但需用它的收費軟體在網上辦理加工貿易,軟體費1500元。
6、稅務:注冊登記並要有指定的退稅員。其中,取得出口退稅資格是至關重要的手續。
7、商會:目前,加入任何一家商會(五大進出口商會)的注冊費是8000元,以後每年的年會費根據上年的實際進出口額收費,最低收費是4000元。如出口某些特定商品,需向商會另外支付費用,如:出口大蒜不足1000噸,需向食土商會另繳1000元;出口量在1000-5000噸交2000元;出口量在5000噸以上,每增加5000噸及以內數量,再交1000元。如果不加入商會,企業就無法參加廣交會,就不能出口某些商品。

報關注冊登記需要哪些文件?

海關總署發布今年第25號公告,規定了對外貿易經營者辦理報關注冊登記事項。公告指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的規定,取得商務部門備案登記文件,從事貨物進出口活動的對外貿易經營者(進出口貨物收發貨人)辦理報關手續,事先應依法到海關注冊登記。
對外貿易經營者申請辦理報關注冊登記,應當向所在地海關提交下列文件資料:
商務部門出具的《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表》、《報關注冊登記申請書》、法人營業執照副本復印件(個人獨資企業、個人合夥企業或個體工商戶提交營業執照副本復印件)、稅務登記證書副本復印件、銀行開戶許可證復印件、組織機構代碼證書副本復印件、固定生產經營場所證明、企業法定代表人或個人獨資企業、個人合夥企業或個體工商戶負責人身份證件復印件、企業合同章程及政府主管部門對合同章程的批准文件(限外商投資企業提交,其中外商獨資企業只提交章程)、其他海關要求提交的證明文件。
公告指出,符合條件的對外貿易經營者,海關將予以注冊登記,並頒發《報關注冊登記證明書》。已在海關辦理報關注冊登記的單位,無需重新辦理注冊登記手續。

⑵ 我國出口型企業的特點及發展現狀

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漢斯教授在1995年曾經這樣預言:「15年前,各公司在價格上競爭,今天在質量上競爭,明天將在品牌上競爭。」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在商品出口領域的現實狀況印證了漢斯教授這一預言。品牌現在已成為一種新的國際語言進入全世界的各個角落,其作用也日益突出。

隨著中國經濟市場開放程度和市場化進程的日益深化,競爭已經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主體環境,競爭力業已成為企業生存和成長的基礎和前提。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後,中國企業已完全從國內競爭轉向國際乃至全球競爭,所有中國企業都將面對國際企業競爭國內化、國內企業競爭國際化的競爭格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把我國企業推入品牌競爭力時代。

一、中國企業出口發展現狀及其品牌競爭力比較分析

1.中國企業商品出口發展歷程

1978年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尤其是進入21世紀後,中國企業所生產商品的出口額呈現出持續快速的增長態勢。下圖顯示了我國1978—2004年商品出口額的變化曲線。

出口額(億美元)

2.中國企業商品出口現狀

據世界貿易組織秘書處公布,2004年我國貨物進出口額、出口額和進口額世界排名均為第三,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三貿易大國,全年進出口總額達11 54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5.7%。出口5 934億美元,增長35.4%,佔2004年世界貨物貿易總規模185 818億美元的6.5%。如此令人心動的阿拉伯數字在2005年再次增大,2005年上半年中國產品出口同比增長32.7%,貿易順差達到396.5億美元,一舉突破了2004年全年水平。有人做過這樣的統計,美國人一天24小時,從起床的鬧鈴、上班的公交包、吃飯的桌椅、旅遊的休閑鞋、孩子的玩具到睡覺的拖鞋睡衣,「Made in CHINA」的標簽隨處可見。可見「中國製造」在大躍進式地挺進海外過程中,也風風火火地將自己的國家送上了貿易大國的顯眼位置,由此也將自身塑造成製造業大國的生猛形象。

3.貿易繁華背後的危機:「製造大國」並不等於「製造強國」

從改革開放初到2004年9月,有大約50多萬家外資企業在中國製造產品,其中大部分在中國加工組裝的產品是以滿足國外訂單的出口為主,因此不是中國本土企業而是外商直接投資的大量進入使中國逐步變成了世界的「製造中心」,或者說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的進出口基地。盡管2004年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6位,國際貿易額居世界第3位,製造業總量居世界第4位,172類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1位,可是在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2004—2005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中,中國卻僅排名第44位。而在世界名牌之林,中國的進步也緩慢得驚人:2005年8月,美國《商業周刊》刊登的2005年度 「全球品牌100強」榜單中,中國品牌仍無一上榜。由於沒有名牌,中國製造業在世界工業格局分工中處於第三級(美國壟斷標准和規則、日本壟斷技術、中國從事加工)。同樣的材料消耗,最後生產出來的價值量,中國只有發達國家的1/4~1/6。由於沒有名牌,一船服裝才能換回人家一箱CPU,億萬條褲子只能換人家一架飛機的例子在報端上屢見不鮮。中國從鋼鐵、石化、汽車到紡織業、日用消費品等各行各業都面臨著品牌危機。難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納什如是說:「我們只知道中國的產品,卻不認識中國的公司。」

可見,雖然我國出口額巨大,已經成為無可非議的製造業大國,但是由於我國出口商品自主品牌少之可憐,品牌競爭力和國外知名品牌差距甚遠,是無可爭議的品牌弱國,國家的綜合競爭力也因此大打折扣。「中國製造」在經歷磨難與拷問中走到了需要重新調焦和發力的關口。

二、中國企業品牌競爭力弱勢分析

1.企業品牌觀念認知滯後,自我保護意識淡薄

品牌觀念傳入中國較晚,大多數企業在較長時期實行產品經濟模式,在企業經營中仍遵循傳統的守舊觀念——產品觀念,在舊觀念下,企業的重點是產品,採用組織管理的方法,企業目標是以增加產品量來獲取利潤。雖然不少企業目前已經有了品牌意識,但還很淡薄、認知相對滯後,不少企業把商標或某種產品就直接等同於品牌,有的甚至只有產品類別名稱根本就沒有品牌名稱。多年的計劃經濟使我國眾多企業商標意識淡薄,缺乏品牌自我保護意識。近幾年來,國際市場上屢屢發生我國馳名品牌被外商搶注的事情。例如,「紅塔山」在菲律賓被搶注,「同仁堂」在日本被搶注,「康佳」在美國被搶注,「科龍」在新加坡被搶注等等。

2. 企業品牌經營規模較小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企業品牌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中國正在成長,出現聯想、海爾、TCL、華為這樣一些初具國際影響力的企業品牌,這對中國企業品牌競爭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把中國優秀品牌放在全球企業群里看,這些企業的影響力仍然有限。以出爐不久的2005中國企業500強為例,我們的營業收入只佔世界500強營業收入的5.4%,資產總量佔世界500強資產總量的5.7%,利潤只佔世界500強利潤的5.33%,品牌規模懸殊可見之大。我們具有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老字型大小」現今境遇不佳,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品牌經營規模小而沒能形成產業化,而美國一部電影及衍生物形成的產業鏈價值就超過中國電影市場價值的總和。

3.企業管理模式發展滯後

基於現代企業制度發展的內在要求, 高效優化的管理模式是提升品牌競爭力的重要基礎。而我國企業管理模式發展滯後, 弱化了制度機制對品牌競爭力發展的重要支持作用, 具體表現為: 管理思想傳統、管理制度脫節、管理手段落後、管理職責不明以及管理效率低下等。諸如將人的管理與物的管理混為一談、個人意志高於制度意志、團隊意識與集體決策意識淡薄、以及重私情輕規范與重製約輕溝通等現象在企業的管理實際中已司空見慣, 從而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企業管理的效能和品牌競爭力發展的制度基礎。

4.企業研發嚴重不足,技術創新能力弱,缺乏核心技術

從企業研發投入資金來源和執行機構來看,發達國家的企業是研發活動投入和執行的主體,而我國則為政府主導型,中國的企業還沒有擔負起研發主力軍的重擔。2001年,中國全部國有企業和有一定規模的非國有工業企業研發經費的總和,還不如福特一個汽車公司當年研發經費的一半多。這表明我國企業部門研發活動能力嚴重不足,從而制約著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在國際高端市場競爭中, 國產品牌幾乎沒有屬於自己的核心技術,中國產品很多關鍵部件都要用人家的品牌,「中國製造」根本無法與洋品牌相匹敵。

5.企業信息化及電子商務水平發展滯後

企業信息化率高低是衡量企業管理水平、效率水準和競爭力大小的重要准則。先進企業很大程度上因信息化手段先進和信息化水平之高, 並使之成為品牌競爭力的優勢基礎之一, 而跨國品牌的競爭力基礎尤其依賴於信息化的強大支持。如美國思科(CISCO)公司把管理和運營成功地遷移到了互聯網上,其全部產品(路由器、交換機和其他網路互聯設備)建立了虛擬的訂貨系統,目前,思科在全球范圍內80%的訂單通過網路來處理。相比之下,我國大多數企業對信息化認識不足,定位不明確,不少企業將之視為可有可無或僅僅是顯示自己實力的東西;有些企業認為只要使用計算機、使用網路就可帶來高效率,不考慮管理、業務和技術的配套發展,只是生搬硬套地把業務搬上計算機系統。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企業信息化和電子商務面臨的問題還很多。

6. 企業品牌文化競爭力弱

世界名牌在世界范圍內,能夠融合當地文化,引導消費觀念,影響消費行為,培育消費文化。然而我國眾多企業對品牌的認識尚沒有上升到文化層次,大多數企業在塑造品牌文化時常常忽視我國深厚的文化積淀和企業本身的文化積淀,市場流行什麼,文化就朝什麼方向努力,很難有屬於自己獨特的文化,最終使自己的品牌形象不夠專一,品牌文化不夠深刻。反觀外國品牌在進入中國市場時卻把中國文化研究得相當透徹。如寶潔公司在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將中華文化的內涵全面融入品牌的名稱,創出了富有中國特色的「飄柔」、「潘婷」、「海飛絲」等深受中國消費者喜愛的品牌名稱,巧妙地借用我國的文化來為自己打開了市場。

7.中國企業生存的外部環境導致品牌競爭力的外生弱勢

國際品牌的健康成長與它本國完善的市場法律環境、規范的市場競爭秩序以及有效的品牌管理政策是分不開的。中國作為一個新興的市場經濟國家,不論其市場環境還是國家政策環境都存在不利於品牌健康成長的因素。主要表現在:第一,地方保護主義壁壘的存在,假冒偽劣、走私現象的嚴重化,以及國家保護品牌的各項政策未能發揮有效的保障作用等市場環境政策,都不利於中國企業品牌自身素質的提高和品牌規模實力的壯大,削弱了品牌的信譽和市場影響力。第二,我國區域產業鏈、價值鏈未成體系,區域產業結構粗放、集中度低, 未能形成區域內產業集群優勢效應,導致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缺乏產業品牌,行業整體形象差。例如,德國品牌是世界精密製造產業的代表,美國品牌是世界高科技產業集中代表等。而「中國製造」在國際商品市場中等同於廉價、低質的觀念還根深蒂固。

三、中國企業品牌競爭力提升策略

隨著我國加入WTO後保護期尾聲的臨近,所有中國企業都必須面對國際化的競爭格局,進入國內市場國際化的全面競爭格局。要想在國際競爭中生存和發展下去,中國企業必須適應品牌競爭時代的要求,努力提升自己的品牌競爭力,盡快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這個差距雖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彌補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逐步使縮小差距的步伐加快:

1. 塑造企業正確的品牌觀念,加強品牌的保護意識

塑造企業正確的品牌觀念是品牌競爭力提升的前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改變以產品為重點的舊觀念,建立以市場和用戶為中心的品牌新觀念,使企業採用市場經營的方法,以滿足用戶需要來獲取利潤作為企業目標,進而確立正確的經營思想。第二,在企業內部建立專門的品牌管理機構和保護組織,使品牌從形象塑造到品牌文化的傳播再到品牌的保護都在一個專業規范的流程下進行,加強品牌在境外的注冊工作,使名牌產品獲得法律的保護,對於自己的民族品牌,特別是市場知名度高、前景好的名牌決不能在與外商的合資過程中輕易放棄。第三,要多學習、借鑒國外著名企業的品牌觀念經營模式,善於藉助專業機構對市場的靈敏和經驗來架起品牌與消費者之間溝通的橋梁。

2.組建企業集團,擴大企業規模

市場佔有率是衡量品牌競爭力的一個有效指標,品牌競爭力和企業規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聯動效應。品牌需要規模,只有規模較大的企業,才有可能具備較強的實力從事技術的引進、開發與創新,進行大規模廣告宣傳,建立完善的銷售與服務網路以及從事企業國際化經營,從而保持持久的品牌競爭力。沒有規模,品牌就不能擴大市場佔有率,就不能將產品的「優」轉化為市場的「勢」。企業規模的擴大,應以資本作為紐帶,以優勢企業為核心、為龍頭進行產業重組和資源的優化配置,不能依靠政府行政手段而必須通過市場來組建跨區域、跨行業的企業集團,迅速擴大優勢企業的規模,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實現企業的規模經濟效應,擴大品牌的市場佔有率和規模效應,增加企業與跨國公司競爭時的籌碼。

3.加速改革企業傳統管理模式,運用學習型組織理念提高企業現代化管理水平

現代企業制度的有效運行必須依靠現代管理模式的推進,建立企業現代管理模式是提高企業生產力與運行效率,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以獲得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第一,不斷學習、借鑒和運用國外企業先進的管理思想, 推行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管理和人文主義的管理理念,這是企業管理模式創新的關鍵。第二,通過減少企業的管理層次建立扁平化管理模式,使企業管理實現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化的轉變。減少管理層次,降低了協調和管理成本,使信息傳遞速度加快,增強企業的適應性,保證政策的統一性。第三,必須盡快建立起職業經理人市場,實現企業管理層招聘制,並且通過企業內部各項管理規章、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使管理層在企業的市場和社會行為中發揮正確的作用。這也從根本上打破企業內部人控制局面,防止既得利益集團的形成,使權力控制型企業管理模式讓位給學習型組織管理模式。

4.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科技進步,提升品牌技術競爭力

品牌的生命主要體現在產品創新上,而企業的技術創新是產品創新、市場開拓的重要前提。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產品的技術更新速度更加迅速,產品的生命周期變得越來越短。因此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企業科技進步,是品牌競爭力提升的源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企業應建立促進技術進步的管理體制和配套政策,設立自己的研發中心並保持其獨立性,創造良好的技術創新環境。第二,企業的技術開發並不僅僅是純技術問題,企業必須把技術開發建立在以市場顧客需求為導向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技術路線,通過技術發明、革新、合作以及技術引進來實現企業技術創新目標。第三,加強企業與相關高校和國內外科研機構的聯系,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聯盟,同時加強企業自身科技研發力量的建設與壯大。第四,科技進步的關鍵在於人才,因此企業應把招聘、引進人才放在重要的位置,同時必須完善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使企業能夠留得住核心技術人才,為企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科技基礎。

5.加快企業信息化進程,發展有中國企業特色的電子商務

由於自身發展和所處環境的約束,中國企業面臨的電子商務環境同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別,必須結合自身特點來發展,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第一,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與推動作用,積極營造企業信息化建設良好的外部環境。第二,以大企業為發展和應用電子商務的先鋒。先實現企業供應鏈管理的電子化,通過互聯網將企業的上家(供應商)和下家(銷售商)聯為一體,建立網上采購系統。第三,對於企業規模受到限制的廣大中小企業,可以藉助中介網站(如目前國內著名的阿里巴巴電子商務網站)作為電子商務的切入點,逐步實現網上交易。第四,建立企業信息化管理、運行以及人才培訓機制,為企業信息化發展提供組織保障,提高信息化水平與效率, 進而跟進全球網路信息化體系, 使之與國際同步。

6.營造深厚的、開放性的品牌文化是企業品牌競爭力提升的核心

提高品牌文化內涵,讓品牌走向國際,最關鍵的是要營造深厚、開放性的品牌文化,使自己的品牌個性文化與當地文化相融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在品牌設計上要學習和借鑒國外名牌,做到簡潔醒目,易識記、易傳誦,使品牌具有吸引力和親和力。如McDonald、Microsoft、IBM等都是非常簡潔明亮的品牌。第二,把品牌中融入的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放在世界文化中去培育,用自己的品牌文化去培養他國的消費觀念,為企業品牌打入國外市場奠定文化基礎。第三,在品牌策劃上,應在充分認識和理解當地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品牌的價值理念、形象和廣告策劃,在廣告中注入更多的當地文化意蘊,在潛移默化中培養當地消費者對品牌的好感和忠誠。第四,加強品牌資產的維護和充實,以顧客的需求為導向,在產品、質量、服務、人員等方面超越顧客的預期,提供切合顧客潛在心理期望的服務,提高顧客的滿意程度。

7.與國際接軌,加強政府的指導和推動作用,改善企業生存的外部環境

國際經驗表明,政府在造就企業品牌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的行為對知名品牌的形成也必然產生重大的影響。

因此,政府在提高我國企業品牌競爭力水平的工作中,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其指導和推動作用:第一,政府要培育和扶持本國品牌的市場基礎,加深對WTO規則的認識和有效運用,指導企業能夠最大化地利用規則所帶來的契機,為企業品牌競爭力的提升提供政策上的指導。第二,政府應完善各項行政管理制度和措施,對惡意的地方保護主義和地方封閉行為做到嚴懲不貸。同時通過國家品牌戰略保護性法律法規的完善和嚴格執行,發揮政府與民間機構的協作,對假冒偽劣商品、走私傾銷商品和侵權行為加大打擊力度。第三,由政府主導國家品牌計劃,在合理運用產業要素變動和經濟地理變遷的有利因素的同時,盡可能多地納入生產要素的全球化配置體系,重點扶持幾個優勢產業、優勢地區,才能較快形成產業集群的優勢,實現我國產業集群的重點突破。第四,建立國家品牌推廣機制,設立國家品牌推廣基金,扶持幾個重點產業品牌、區域品牌、集群品牌,對那些在國際上表現突出的企業給予重獎以及在稅收和融資等方面的優惠。第五,政府在國際事務中應加強對中國品牌的推動與協調,強化中國品牌的促進措施與手段。同時,對從事海外市場開發的企業行為,做出統一規范和要求,保證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在積極的、制度化的產業軌道上運行,加快實現中國的「產業品牌化」和「品牌產業化」,並最終躋身於世界名牌之林。

⑶ 出口信用保險的發展趨勢

出口信用保險可分為短期和中長期業務兩種。短期業務的私有化特徵越來越明顯。僅僅在十幾年前,政府還是所有出口信用保險的承保者,約有25%的短期業務是由私營保險商在經營。僅1996年,私營保險商的保費收人就超過4億美元,保險金額超過400億美元。估計再過十年左右,這些短期業務大部分會由私營保險商掌握。
在經營機構私有化的浪潮中,私營保險商提供了更多的新產品,受到了出口商的歡迎。不但如此,出口商還能更容易得到貿易融資,得到更多的風險保障,如裝船前風險、出口前融資風險、易貨貿易風險等特殊風險。對於不適用於伯爾尼協議指導條例中的交易,私營保險商也能提供保險。
經營機構私有化不僅受到了出口商的歡迎,也受到了長期以來承辦出口信用保險的政府的歡迎。英國的出口信用擔保局(ECDG)是在1991年就把其短期信貸部門賣給了荷蘭的一個私營保險商,並且該局實行短期信貸部分私有化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購買者必須要開展政治風險業務。而歐洲在這方面的進程已經是比較緩慢的了。在美國,以海外私人投資公司(OPIC)為例,它向在全球近40個發展中國家進行投資的美國公司提供保險服務,僅1996年就提供了112億美元的政治風險保險,比1995年增長30%。這些私營保險商認為政治風險業務不僅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吸引人的。 傳統上,政府出口信用保險機構偏重於對出口商提供保險從而推動本國貿易發展,積累外匯,忽視了對出口信用保險中的風險進行管理與分散。許多政府建立或授權建立的出口信用保險機構發生連年虧損,面臨倒閉,原因就在於此。
在這種壓力之下,政府對自己在出口信用保險中的角色進行了重新定位,實施了一系列提高效率的方案和措施。例如:把發展貿易的角色與融資角色相分離,增強內部信息網路系統以加強對海外客戶的了解,提高風險資產管理能力,等等。政府角色的再定位還表現在政府與私人保險商的關系變化上。在私營保險商出現初期,政府出口信用保險機構與其的關系是一種純競爭的關系。隨著私營保險商的發展,政府逐步認識到他們存在的合理性與必要性,開始盡力避免競爭,進行合作。這種合作關系通常是按風險性制裁來劃分的。一般而言,政治風險與中長期風險由政府機構承擔,短期商業風險則由政府授權給私營保險商承擔。在涉及到多個國家的出口而需要相互給予融資時,政府與私營保險商也常常成為合作者。政府與私營保險商之間的合作范圍越來越廣,已經發展到由組織良好的機構來為其進行統一安排的格局了。 在貿易全球化與金融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出口信用保險服務也在實現著國際化。歐盟的出口信用保險業務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幾乎完全限制在本國市場,在認識到出口信用保險的特殊性後,歐盟委員會單獨頒布了一條法令,並把它作為1992年單一市場改革的一部分。該法令允許成員國內注冊的信用保險商在歐盟范圍內經營業務。歐盟信用保險市場已經成為運作良好的區域保險市場。

⑷ 金融危機對我國進出口的影響

種種跡象表明,未來的中國服裝市場新一輪「洗牌」時代已經到來,市場細分也將隨行而至。中國服裝市場必然好戲連台,對於眾多廠商而言,機遇和挑戰並存。
「洗牌」帶來市場分化

近年來,隨著內需不斷擴大,價格指數持續上升,內需切切實實成為了我國服裝行業發展的原動力。國內企業成熟壯大、國際名牌蜂擁而入,更多海外品牌對中國市場躍躍欲試,國內中小企業在夾縫中找尋生存之道。因此可以判斷,未來的中國服裝市場新一輪「洗牌」時代已經到來。

而與「洗牌」隨行而至的將是「市場細分」。事實上,此輪市場細分不僅僅局限於品種、檔次、區域的進一步細分,更表現在以產品風格和消費群細分為特點的深度細分。因此可以判斷,本輪細分不僅僅為品牌生存發展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遇,也為企業的多品牌發展創造了條件。在這一進程中,加工商與經銷商也將進一步分化,外銷型企業、海外品牌進軍國內,市場競爭還會進一步加劇。

需謹慎對待出口危機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服裝業還將面臨「調低出口退稅」影響。盡管上一輪的出口退稅下調未涉及服裝產品,但仍存在下調的可能。

國家發改委測算,通常類服裝產品出口退稅降低2個百分點,企業利潤降低15個百分點以上。一旦出口退稅調整勢必造成一定的動盪,特別是以生產大路產品為主、議價能力較低的中小企業將面臨危機。雖然出口退稅下調,從長期來看,能夠優化產業的企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但短期內,企業和行業應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應對准備。

事實上,除了出口退稅影響外,專家表示,今年服務行業還要積極應對出口快速增長帶來的潛伏危機。

此間專家表示,2007年是中歐備忘錄的終年,歐盟高度關注中國紡織品服裝對歐乃至對全球的出口動向。盡管受到歐盟、美國配額限制,2006年,我國服裝出口金額增幅依然超過了2003年,創造了歷史新高。但歐盟業界在年初就提出要求中國2007年設限期滿後採取自限等手段控制出口,美國也在緊密觀察中歐動向。服裝在貿易保護中屬於高危產品,出口快速增長勢必激化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

另外,技術壁壘也同樣不容忽視,歐盟相繼頒布相關法案提高了對進口產品的要求。2006年美國對產自我國的服裝產品實施召回頻率明顯提高,特別是以「安全性」名義對產自我國的童裝、嬰兒服裝及用品的召回十分頻繁。
美國金融部門的動盪最終必然會在實質經濟部門加劇信貸緊縮,全球性金融機構的動盪會直接沖擊多個國家的金融市場和實質經濟部門,包括當地的紡織工業。我國出口增長減速主要集中在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最典型的是服裝行業。
美國金融危機擴散對我國紡織業主要有兩方面影響:一是美國佔全球市場的比重萎縮;二是造成全球市場的萎縮。預計今年10月或者11月,中國紡織品出口將進一步放緩
對中國製造的影響要看幾方面,第一個方面是看美國的救市政策,美國救市主要是通過政府央行出錢,借錢給金融體系維持他們的生存,這樣會引起貨幣供應量大幅度上升,美元貶值,也就引起了油價大幅度上升,我們亞洲是以製造業為主的,對我們的影響是很大的。

第二方面就是看需求方面,美國、日本或者是歐洲,它的需求都會有所下降,我們是以出口帶動的經濟,雖然說出口對整體經濟的影響是有滯後的,暫時不一定感受到,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一定會感受到的,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經濟的下滑,對全世界都會有很大的影響。
美元在銀行業衰退形勢下會弱勢,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經濟景氣發展中的巨大掣肘因素。因為美元走跌,美國居民購買力大幅度下跌,對來自中國的產品,需求疲軟,這是第一層的影響。這個影響足以打擊中國的整體經濟發展勢頭。同時,人民幣走強,勢必提高中國對美國這個市場出口的整體價格水平,這也會雪上加霜地波及中國的經濟形勢。
我不希望這次金融風暴對中國造成傷害,很清楚的是這次風暴對中國貿易的影響不會太大。如果全世界每個家庭呈現一種緩慢或消極的收入增長,但他們仍想購買服裝、玩具、工具或廚房小電器,他們就要去買更便宜的產品,這些產品很可能來自中國。
點,就是美國經濟減速對中國經濟出口和增長的影響。美國GDP增速下降不僅直接影響中國的出口,還會影響其他國家的經濟增長,尤其是現在全球經濟放緩,歐洲、日本的經濟也比想像中的差,這都會影響中國的出口。出口的下降可能導致GDP、投資和進口的下降,並通過這些變化,影響中國經濟的增長。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初步測算的美國經濟放緩對中國的影響是:如果美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0.7個百分點,中國經濟增長將下降0.94個百分點;如果美國經濟增長放緩1.7個百分點,中國經濟增長將下降2.28個百分點。
對進出口的影響是間接的,影響了對前景的預期和信心之後,可能就比較悲觀了,流動性過剩的局面將會逆轉。一旦流動性出現短缺問題就嚴重了,很多企業拿不到貸款就影響到出口。」
可以從出口和進口兩個方面來理解這次危機對我國的影響。出口方面,受此次金融危機的沖擊,美國經濟在下半年仍有下滑的可能,從而導致其國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慾望繼續降低,而投資支出將出現增加,這對中國的外貿出口不是一個利好消息。如果美國國民的消費需求減少,同時製造業因投資增加而逐漸恢復活力,那麼勢必減少從中國進口商品的數量。

可以預料的是我國宏觀經濟的外部環境將由於此次席捲華爾街的金融風暴而更顯嚴峻。海關總署的進出口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我國外貿出口額的增幅下行放緩的趨勢明顯,由於美國是中國商品最大的出口市場,一度在6-7月份沖高的中國外貿出口增速又將遭遇考驗,外需下降意味著外國消費者對高附加值產品和低附加值產品需求的同時下降。在這種環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沒有動力革新技術,而是被迫通過壓低產品價格去維持市場份額,這可能導致中國出口企業貿易條件的進一步惡化。

在進口上,短期內弱勢美元的政策似乎已被市場所認可,如此一來,我國進口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大為增加。
希望採納

⑸ 在金融危機下,中國出口貿易的前景

其實在這種情況連鎖經營更好的適應中國金融模式。現在網上負面報道太多了。。非法的網路融資也太多了。。看你自己的了如有興趣可以來聯系我。

⑹ 外資銀行的外匯業務部、進出口貿易融資衍生產品業務部、信用調查咨詢業務部、審查部,哪個發展前景好

今後期望一直在銀行業發展的話,推薦外資銀行的外匯業務部、進出口貿易融資衍生產品業務部——此部門從基層做起,踏踏實實。今後期望藉助銀行的平台結交人脈,自己創業的話推薦去信用調查咨詢業務部、審查部——此部門接觸外界,可以知道其他人都是怎麼贏利的,廣結善緣。

⑺ 中國對外貿易現狀和前景

一、2012年全年中國對外貿易形勢預測
近段時間以來,隨著各國宏觀政策力度加大,中國外貿發展面臨國內外環境略有改善。美國房地產市場緩慢復甦,2012年前8個月新屋銷量同比增長21.7%,且售價明顯上揚;9月份失業率為7.8%,達2009年1月以來最低點。歐央行出台直接貨幣交易計劃,歐洲穩定機制(ESM)啟動,希臘新一輪救助計劃談判取得進展,暫時緩和了歐債危機形勢,西班牙、義大利等外圍國家國債收益率明顯下降。主要發達經濟體相繼出台量化寬松政策,短期內起到壓低國債收益率、降低債務成本的作用,將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市場信心。一些新興經濟體也放鬆宏觀經濟政策,將對經濟增長起到刺激作用。據摩根大通發布的數據,9月全球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從8月的48.1小幅回升至48.9,表明世界經濟下滑勢頭有所緩解。
中國經濟增速趨於穩定,並且繼續出現積極變化。9月份工業生產、商品零售、固定資產投資等指標增速均比8月有所提高;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實現4個月以來首次回升,達49.8,接近50的榮枯線;消費者信心指數回升至100的榮枯線以上,達100.8。9月中旬,國務院辦公廳出台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在做好出口退稅和金融服務、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改善貿易環境、優化貿易結構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政策措施,如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規模,提高通關效率,調減法定檢驗檢疫目錄,規范和減少進出口環節收費等。這些政策措施正在陸續落實到位,將強化前期出台的穩定外貿增長政策效果,進一步提振進出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信心,緩解企業經營困難,推動外貿增長企穩趨升。
同時也應看到,世界經濟復甦動力仍然不足,外需低迷的態勢難有根本好轉。美國經濟增長沒有明顯起色,個人消費增速仍低於危機前水平。歐元區核心國家經濟走弱,重債國持續衰退,失業率屢創歷史新高,嚴重製約消費能力和信心。日本地震災後重建效應減退,出口形勢惡化,經濟增長還在減速。新興經濟體難與發達國家「脫鉤」,增長普遍放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12年世界經濟將增長3.3%,低於2011年的3.8%。其中,發達國家增長1.3%,低於上年0.3個百分點;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增長5.3%,低於上年0.9個百分點,俄羅斯、印度、巴西和南非增長率均將低於2011年。世貿組織(WTO)預計,2012年全球貿易增長率為2.5%,遠低於2011年的5%。加上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摩擦大幅上升,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依然極其復雜,實現進出口穩定回升還需付出巨大努力。
綜合考慮以上因素,預計2012年四季度進出口有望延續9月份的回升態勢。在主要經濟體對外貿易增速普遍放緩或負增長的情況下,中國佔全球貿易的份額有望保持穩定或微幅上升。
二、2013年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環境分析
2013年,中國對外貿易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可能略好於2012年,但制約外貿穩定回升的阻力依然存在。
從國際看,隨著各國宏觀政策力度加大,歐債危機略有緩和,美國經濟復甦態勢趨於穩定,市場信心和發展預期有所提振,2013年全球經濟發展環境可能有所改善。但發達國家主權債務問題削弱經濟增長潛力,刺激經濟政策措施的副作用日益凸顯,新興經濟體面臨的困難較多,加上貿易投資保護主義加劇,世界經濟低增長、高風險態勢不會明顯改觀。
一是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依然不足。
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普遍需要持續緊縮財政,企業對新興產業的投資短期內難以形成規模,寬松貨幣政策無法根本扭轉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加上失業率高企等制約,經濟增長動力仍較疲弱。一些新興經濟體依賴能源資源出口、國際收支失衡等問題逐漸暴露,發展面臨的風險上升,經濟增速也在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3.6%,低於金融危機前10年4%的平均水平;世貿組織預計,全球貿易量增長4.5%,明顯低於危機前10年6%的平均水平。
二是發達國家主權債務問題可能再起波瀾。
歐債危機既是歐洲貨幣聯盟的制度危機,更是歐元區外圍國家的競爭力危機。隨著歐洲穩定機制啟動和銀行業聯盟構想開始落實,歐元區制度設計的薄弱環節正在逐步加強,但外圍國家不僅財政缺口大,而且產業基礎相對薄弱,提高競爭力將是一個曠日持久的過程,其間若經濟、政治形勢惡化超出預期,可能在金融市場引起新的波動。2013年,歐元區外圍國家融資需求依然高企,部分國家面臨大選,對歐洲金融市場的影響值得密切關注。美國財政懸崖涉及金額約佔GDP的4%,若處理不好,可能拖累美經濟重返衰退。
三是國際金融和商品市場仍可能持續動盪。
近期美日歐等主要經濟體均採取了量化寬松政策,澳大利亞、韓國、印度、巴西等也降息刺激經濟,可能引發各國貨幣匯率頻繁大幅波動,國際資本大規模跨境流動,沖擊全球金融穩定。美國、俄羅斯等糧食主產地遭受重大乾旱,導致全球小麥、玉米減產,中東地緣政治持續緊張極易沖擊石油供應,加上全球貨幣政策寬松,投機資本湧入商品市場炒作牟利,農產品和能源價格面臨較大上漲壓力。
四是貿易投資保護主義進一步加劇。
在經濟復甦沒有明顯起色的情況下,一些國家為緩解就業壓力,對外採取部分關閉國內市場的辦法,扶持本土產業,阻礙了正常的國際貿易投資活動。世貿組織監測,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各成員共採取182項新貿易限制措施,影響全球進口額的0.9%,且限制措施應對危機的一面下降,刺激本國產業復興的一面上升,影響更為深遠。一些國家對新興產業領域的跨國投資態度保守,想方設法加以限制。在選舉政治的催化下,部分國家經貿政策甚至出現「去全球化」的危險傾向。
從國內看,隨著一系列擴內需、穩外需政策措施逐步落實到位並發揮成效,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黨的十八大將進一步激發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有利於繼續推動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普遍預計,2013年中國經濟增長將快於2012年。但經濟企穩的基礎還不穩固,國內需求增長受到一些體制機制因素的制約,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較為突出,企業生產經營仍然面臨較多困難。
國際國內的風險因素疊加,將對2013年中國外貿發展形成較大壓力,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外需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緩解。
在世界經濟復甦態勢疲軟、風險持續高企的情況下,中國出口企業訂單不足的問題依然突出,特別是短單、小單多,長單、大單少的局面還將持續。截至2012年9月,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中的新出口訂單指數連續4個月低於50的榮枯線;2012年前三季度加工貿易進口累計僅增長1%,表明未來一段時間出口難有大的反彈。商務部對國內1900餘家外貿重點聯系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2年9月,企業出口利潤指數已連續5個月低於100的臨界點。
二是貿易摩擦的影響持續加大。
中國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者。據英國智庫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PR)的「世界貿易預警(World Trade Alert)」項目監測,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40%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針對中國。隨著中國出口產業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新興產業升級,國外對中國新興產業出口的限制明顯增多。2012年前三季度,中國出口產品遭遇國外貿易救濟調查55起,增長38%,涉案金額243億美元,增長近8倍。太陽能光伏電池在多個海外市場遭遇貿易摩擦,出口嚴重受阻。
三是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任務更加緊迫。
近年來,中國要素成本上升較快,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製造業的成本競爭力。2008-2011年,製造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年均增長14.5%,製造業農民工月收入年均增長15%。隨著周邊國家工業化發展加快,部分對成本較為敏感的產業和產品訂單出現向周邊國家轉移跡象。2012年前7個月,中國七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在美、歐、日市場份額比上年分別下降2.1、1.4和2.7個百分點,流失份額主要被周邊低成本國家擠占。在外需下滑的同時,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面臨的國際競爭加劇,出口企業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技術、質量、品牌、服務等綜合優勢。
應當看到,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是中國貨物貿易發展最快的十年,進出口貿易額年均增長超過20%。2011年出口額佔全球比重10.4%,連續三年居全球之首;進口額佔9.5%,連續三年全球第二。隨著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中國外貿可能難以再現前些年的持續高速增長。
針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國對外貿易政策應繼續著力於穩增長、調結構、促平衡。一方面,立足當前,密切跟蹤形勢變化,確保已出台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幫助企業克服訂單不足、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困難,努力將外部環境變化的不利影響降至最低程度,全力以赴穩定外貿增長。另一方面,著眼長遠,充分利用市場環境趨緊形成的倒逼機制,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大力開拓新興市場,加快建設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貿易促進平台和國際營銷網路,增強外貿長遠發展後勁。同時,完善進口政策,搭建更多進口促進平台,積極擴大國內短缺的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以及部分供應偏緊商品的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

⑻ 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發展前景

出口信用保險對中國外經貿事業的支持作用日益顯現。2002年至2008年,中國信保累計支持的出口和投資的規模為1700多億美元,為數千家出口企業提供了出口信用保險服務,為數百個中長期項目提供了保險支持,包括高科技出口項目、大型機電產品和成套設備出口項目、大型對外工程承包項目等。同時,中國信保還帶動110家銀行為出口企業融資3500多億元人民幣。
公司圍繞國家發展戰略和政策導向,按照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主動調整業務結構,創新產品與服務,加大了對高新技術產品、農產品、民族品牌產品出口的支持力度,促進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全力支持中國企業開展對外投資、工程承包與勞務合作,促進「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全面啟動國內貿易信用保險,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推行「一個窗口」服務,擴充服務網路,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增強了信用保險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
公司全面加強了風險管理。建立了承保人制度,落實了內部控制指引,構建了法律合規體系,完善了信用保險精算體系,健全了財務風險防控體系。公司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引,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深入推進改革,加快金融創新,大力拓展市場,積極探索中國特色信用保險業發展道路,不斷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新的貢獻。

⑼ 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影響的原因及對策(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最初由美國次貸危機造成的經濟動盪逐步引發成為的金融危機,已經對世界各個國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響,隨著這一場金融風暴的沖擊,我國出口貿易已經嚴重受挫。中國海關總署3月1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月中國出口額649億美元,同比下降了25.7%;進口額約600億美元,同比下降了24.1%,貿易順差不足5。億美元,遠低於1月的近400億美元,自去年11月以來,我國已經持續了4個月的貿易負增長。

1 影響出口的原因

首先,外需下降導致出口減少,金融危機導致世界經濟衰退,使居民消費信心指數下降,國外訂單數量大幅減少,這成為導致我國出口貿易惡化的主要原因,其次,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在經濟危機的環境下,各國政府為了減緩經濟衰退,保證產業安全,保護本國企業不受外來競爭者的影響和減少失業,利用技術、環保等各種貿易壁壘對我國商品進行阻礙,再次,金融危機的環境下,很多發展中國家的貨幣貶值,而人民幣相對堅挺,外貿企業的價格優勢減弱,這給出口企業造成巨大壓力,最後,企業融資不順,金融危機造成的信貸虧損打擊了銀行的信心,銀行收緊信貸標准,導致信貸短缺。特別是對於某些中小型的外貿企業。面對信貸融資的不顧,再加上原材料、勞動力價格上漲所導致的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的上升,紛紛承受不了壓力,縮小生產規模甚至倒閉。

2 外貿企業的應對措施

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所具備的應對變革與激烈的外部競爭並且取勝於競爭對手的集合。我國外貿企業想在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下穩步發展,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好經營管理工作。

2.1 優化管理、降低成本
我國外貿出口商品能受到世界市場的親睞。很大原因在於我國商品具有價格優勢,我國是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國家,這些優勢使得我國企業生產成本低廉,在出口時能以低價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取勝。面對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原材料、勞動力成本的增加,我國外貿企業如果還想保持低成本、低價格的優勢就必須注意對企業進行優化管理,特別是節省企業開支,比如生產企業可以通過改進生產流程、降低材料單耗、增加材料的利用程度,控制管理費用等來降低成本費用,使價格優勢繼續得到發揮。

2.2 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務的質量
我國出口商品當中,有很多商品和服務的質量還不具有達到品牌效應的標准,這使得我國外貿企業喪失了部分贏利空間,如果外貿企業能夠深入對商品和服務質量把關、加速創新研發來提高技術水平,以形成品牌效應,那麼企業不但能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優勢,還可以為自己贏得更大的利潤空間。所以我國的外貿企業必須通過大力推動技術創新,提升出口商品的檔次和質量,增強自主創新和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能力,從而提高企業整體的競爭優勢。

2.3 做好風險防範的准備
企業應當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避險工具和方案,在經營管理方面,企業應該管理好海外應收賬款,避免形成呆賬壞賬。面對匯率波動風險,在與國外企業進行賬款結算支付時,應收進硬貨幣、支付軟貨幣『企業可以恰當運用遠期結售匯等金融衍生工具鎖定未來匯率和財務成本,通過保值方案規避風險,外貿企業在選擇出口目標市場時,還可以採用出口市場多元化的方式,減少對其中一個市場的依賴,積極發展新興市場,開拓出口新渠道,保證出口的順利進行。可喜的是,在上海召開的第19屆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上,參展商們普遍認為中東、南美等新興市場國家對其商品頗為親睞,盡管全球金融危機,但去年對這些市場的出口是穩中有升,在低迷時期轉戰新興市場不失為明智之舉。3 政府應採取的措施

我國是外貿依存度很高的國家,外貿出口給人民帶來了機遇,面臨出口額的持續走低,對我國就業率產生了嚴峻影響。加上目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國際市場上的不完全競爭因素存在,為了經濟穩定和社會和諧,我國政府必須採取合理有效的宏觀調控手段及適度的戰略性貿易保護來支持外貿企業。

3.1 鼓勵銀行對外貿企業融資
外貿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融資,企業資金周轉不順必然導致產量下降、裁員求生存,這些問題更多的體現在中小企業身上,政府應鼓勵銀行向外貿企業提供信貸服務,拓寬融資渠道,解決企業融資問題。與此同時,推進貿易融資政策的出台,著重加強對中小型企業在出口融資、出口信用保險和出口資金擔保等方面的支持,更好的惠及外貿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發展。

3.2 加強國際合作,創造良好外貿環境
加強各國經濟合作在有效應對國際經濟危機方面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十七大提出我國要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剛結束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強調我國要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積極推進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加強與他國的合作,可以為我國外貿企業提供廣闊的市場和空間,各國通過互相降低或減免關稅、開放市場,可以實現國家之間的互利共贏,此外,中國對外貿易產生的摩擦很多,政府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也能對此起到緩和作用。

3.3 採取政府補助、出口退稅政策
當前形勢下,政府可以採取適當的補助以彌補企業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部分出口損失。此外,出口退稅也是一種有效的鼓勵外貿企業出口的手段,減少企業成本和負擔,在國際市場上保持價格優勢,當然,國際上會有反對我國採取出口退稅的聲音,認為這會對他國企業造成威脅,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出口退稅是國際慣例,也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要求,金融危機下,外貿企業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政府有權利進行政策的調整來保障經濟穩定,加強對出口企業的支持力度,從而保證貿易穩定與良好的就業。

3.4 穩定匯率
我國匯率自2005年就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不再單一的盯住美元,而是參考多種貨幣根據權重組成的貨幣籃子,根據市場供求關系,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在目前的形勢下,外貿企業面對的風險的不確定性增加了,政府採取穩定匯率的政策對外貿企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出口融資前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富祥金融貸款有限公司 瀏覽:854
以嶺葯業融資融券 瀏覽:562
京東錢包里的理財基金 瀏覽:15
基金發行理財產品流程 瀏覽:739
2019年3月6日鮁魚圈玉米價格 瀏覽:446
信威集團補償10股 瀏覽:317
深交所大宗交易規則 瀏覽:111
京運通今日價格 瀏覽:970
反彈式發展匯率 瀏覽:665
期貨大佬訪談 瀏覽:322
崑山平安綜合金融有限服務公司 瀏覽:447
開個期貨平台代理 瀏覽:136
濟寧理財公司 瀏覽:799
國泰君弘策略交易 瀏覽:444
哈根金融租賃公司 瀏覽:28
金融平台投資被騙哪個公司 瀏覽:551
創業板正式交易前能申購 瀏覽:33
中國證監會管理哪些證券交易所 瀏覽:813
華建集團評級 瀏覽:123
東方證券五礦信託 瀏覽: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