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項目供應鏈融資模式研究現狀

項目供應鏈融資模式研究現狀

發布時間:2022-05-09 23:13:56

A. 供應鏈管理研究現狀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市場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顧客需求趨於多樣化、個性化。需求不確定性增加,產品的壽命周期縮短,大規模定製化、更高強度的競爭、全球化等等使企業面臨的是一個變化迅速且難以預測的買方市場;在動態復雜的市場環境下,快速滿足顧客的需求,單靠企業自己的資源已經是不可能的了。隨著全球市場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之間合作的趨勢日益明顯,有必要進行總體規劃、重組、協調、控制和優化,以提高整體效益。基於此,供應鏈管理成為上世紀90年代以來研究實踐的熱點,逐漸由一種管理技術上升為新的管理模式,受到國內外企業界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目前我國一些具有前瞻性戰略眼光的企業已瞄準了供應鏈管理這一管理方法並加以運用,它對於我國企業因規模小而不能形成規模效益,因其結構全、開支大、內部層次繁多、結構臃腫而不能形成合力,大多數企業重復低層次競爭而導致兩敗俱傷等問題都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解決方法。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因為我國獨特的國內經濟環境及長期形成的企業內部管理特色及別具一格的企業文化,導致了一些不同於西方的問題的存在。

我國大企業供應鏈管理的現狀

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 執筆:劉 霞 李建明
企業供應鏈管理(簡稱SCM)是指企業對整個供應鏈系統進行計劃、協調、操作和優化的各種活動與過程。其目標是要在現代網路信息技術和物流管理系統支撐下,建立起企業與供應商、銷售商直到用戶之間一體化的、利益共享的供應鏈聯盟,並通過這種集成化管理模式,縮短產品從概念構思到用戶手中的時間,降低物流成本,滿足多樣化用戶需求的目的。進入21世紀以來,體現知識經濟飛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的、代表新世紀發展方向的供應鏈管理,不僅已經改變或即將改變每個企業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位置,而且促使世界經濟形成一種新的競爭趨勢。在這種新競爭趨勢推動下,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大企業努力沖破工業經濟時代「重生產,輕物流」的思想束縛,建立現代供應鏈管理體系,並將它作為取得競爭優勢的法寶,以提高物流能力,降低成本,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已經融入世界經濟潮流的我國大企業,必須深入分析自身的現狀,看到與世界大企業在供應鏈管理方面的差距,認真研究存在的問題,採取切合實際的對策,以適應世界經濟的新競爭趨勢,增強自己的國際競爭能力。
一、我國大企業供應鏈管理與國際水平差距較大
從目前情況看,相對於世界大企業而言,可以用「初、低、差」來描述我國大企業供應鏈管理的現狀。
(一)我國大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仍處於初級階段
中山大學陳功玉、陽明明等學者對國內 500家企業的調查發現,60%的企業基本上與相關企業建立了供應鏈關系,70%的企業對供應商的供貨情況滿意,其中50%的製造業企業的供應鏈能夠穩定3年以上,10%的企業的供應鏈只能保持在1年以內,其它均保持在1~3年之間;在零售業企業中,45%的企業與其供應商保持 1~2年的合作關系,其餘只能保持1年以內。在調查中還發現,大約有70%的製造業企業不願意邀請客戶參與新產品研發工作,而是獨自閉門造車。在已經實施供應鏈管理的企業中,大部分採取的仍然是傳統的「推式」供應鏈管理,而不是現代的「拉式」供應鏈管理,並且對供應鏈的關注也主要集中在供應商——製造商這一層面上,研究的內容局限於供應商的選擇和定位、降低成本、控制質量、供應鏈的連續性和經濟性等,並沒有考慮建立從供應商、分銷商、零售商到最終用戶的完整供應鏈,更沒有考慮供應鏈管理的戰略性等問題。另外的一項研究數據顯示,國內零售企業中有89.6%的企業不理解供應鏈和供應鏈管理,80.6%的企業根本沒有設置供應鏈管理部門。在中國企業500強中,實施了企業資源規劃系統(ERP)的還不到20%,而世界企業500強中超過60%。更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企業包括實施ERP的企業在內,將供應鏈管理與企業ERP混為一談,不明了ERP系統只是關注企業內部的數據收集和交易,它缺乏計劃功能,不能支持快速和復雜的決策。其結果是,這些企業即使是建立了ERP系統,也沒有收到預期的成效。以上情況表明,目前我國企業界對供應鏈和供應鏈管理的概念仍然比較陌生,還沒有意識到供應鏈管理的增值作用,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供應鏈管理,大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尚處於學習、摸索的初級階段。
(二)我國大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的程度較低
我國大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的程度較低,既表現在大企業中實施供應鏈管理的數量少,如在眾多知名的大企業中,僅海爾、華為等少數企業開始重視對供應鏈的管理;更表現在我國大企業的物流發展水平很低,如僅有9%的物流企業擁有物流信息平台,90%以上的企業對供應鏈概念不理解。目前,國際上把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物流發展水平的標志。比率越低,表明物流效率越高。近20年來,發達國家的這一比率一直處於下降態勢,目前平均約為10%左右。近年來我國的這項指標雖然有所降低,但2005年仍然高達18.6%。大企業的物流發展水平低扯了國家物流發展的後腿,導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比發達國家高出近一倍。在汽車行業,日本汽車廠商物流成本占銷售額的比例是5%,而我國汽車生產企業則普遍在15%以上,高出日本汽車廠商兩倍。另外,來自商務部的消息表明,雖然我國的部分企業提供了貨物跟蹤系統,但功能仍很不完善,導致物流信息實時性不高、信息定位不精確,信息獲取不方便,使外界得不到相應的物流信息,從而在國際競爭中處於相對劣勢地位。
(三)我國大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的效益較差
一項研究表明,雖然我國的人力資源成本相當於發達國家的1/5,企業具有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但企業在采購、運輸、資金籌措及結算等生產成本中所含的物流成本,卻比歐美等發達國家高出40%。中國倉儲協會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有45.3%的企業面臨物流成本過高的壓力,一般技術性企業的物流采購成本比例在30%~80%之間,高新技術產業公司的采購成本比例一般為10%~30%,多年成熟的簡單技術型企業的采購成本比例高達90%。另一項研究表明,貨物在倉庫中貯存的時間我國是35~45天,在發達國家則少於10天。我國華為公司在實施供應鏈管理前訂單及時交貨率為50%,同類國際領先公司平均達到94%;華為的庫存周轉率為3.6次/年,同類國際領先公司為9.4次/年;華為的訂單履行周期長達20~25天,國際領先公司僅10天。從上述數據不難看出,我國大企業供應鏈管理效益與國際領先企業存在巨大差距。
二、我國大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落後的原因
我國大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之所以處於「初、低、差」的狀態,在於以下問題阻礙了供應鏈管理的順利實施。
(一)觀念陳舊,困擾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
現階段,我國許多企業只注重從提供企業利潤的兩大源泉(即節約資源、提高勞動生產率)方面下功夫,而不明白合理、高效的物流能夠促使企業的整個生產和流通結構不斷協調與完善,從而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利潤,因而也就沒有確立起物流是企業利潤第三源泉的新利潤觀。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即使有部分企業開始或逐步重視供應鏈管理,但很少有企業將供應鏈管理上升到企業戰略的高度,也沒有將物流看成是優化生產過程、強化市場經營的關鍵,反而將物流活動置於附屬地位,如大多數企業將倉儲、運輸、裝卸搬運、采購、包裝、配送等物流活動分散在不同部門,對物流活動沒有進行系統規劃和統一運作與管理。到目前為止,我國很多企業還停留在傳統的管理思維中,還沒有擺脫「小而全、大而全」自我封閉的困擾,更沒有真正認識到隨著競爭的加劇,市場機會變動頻繁,所需資源組合不一,單個企業的資源難以迅速和長久地形成競爭優勢。陳舊的利潤觀和傳統管理思維,困擾了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
(二)企業組織結構設置不合理,無法適應供應鏈管理的要求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企業的組織結構都是按照不同的職能工作劃分權利和責任的,傳統上執行同一項工作的所有人員會集中成為一個職能部門。各職能部門通常會按分工考慮如何獲得本部門的職能優勢,很少充分考慮其它職能部門的工作情況,考慮關聯企業的情況則更少甚至不予考慮。這樣的企業組織結構,必然使企業在實施供應鏈管理時遇到以下問題:一是技術問題。主要是企業內部整合的技術問題和供應鏈整合的技術問題。從企業內部整合的技術角度來看,目前我國很多企業的各個子系統仍然各自為政,很多工作交叉作業,造成不必要的浪費,這種狀態根本就不適應供應鏈管理的要求。從供應鏈整合的技術角度來看,供應鏈系統從生產、分配、銷售到用戶都不是孤立的行為,而是一環扣一環,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各環節協調一致,才能取得最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我國很多企業還沒有掌握這種整合技術,當然談不上實施具備足夠靈活性與可變性的供應鏈管理。二是合作問題。主要是合作夥伴互相不信任問題和企業文化相互沖突問題。在合作夥伴互相不信任問題上,主要表現是具有不同經濟利益的實體(即供應鏈節點企業)常常因相互間存在的利益沖突,產生彼此間對抗的行為,從而使供應鏈中的各項活動無法實行有效的整合和協調;在企業文化相互沖突問題上,主要表現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各節點企業的文化、組織的環境及管理的風格和技巧,對供應鏈管理的實施造成一定的障礙。以上問題得不到解決,就無法實施真正意義上的供應鏈管理。
(三)企業間缺乏信息共享,阻礙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
調查數據顯示,雖然我國有30%的企業有計劃地對信息系統進行投資,但信息技術水平仍然落後,很多企業缺乏現代化的物流設施、設備,使得GPS全球定位系統、電子數據交換、自動化倉儲系統、計算機輔助運輸線路設計和車輛配載等現代科技手段都得不到充分應用。即使有部分企業已經建立起公司的互聯網站和管理信息系統,也普遍沒有很好地整合信息流,信息嚴重不透明,企業之間很難實現實時、無縫的信息共享。另外,目前我國企業在供應鏈管理中仍缺乏對EDI、個人電腦、人工智慧/專家系統、通信、條形碼和掃描等先進信息技術的應用,企業的商品信息標准化工作也相當滯後。即使許多部門、企業建立起自己的商品信息庫,但資料庫欄位、類型和長度都不一致,形成了一個個「信息孤島」,這些不一致的數據就導致信息的交換和共享無法實現。信息不能共享,必然阻礙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我國大企業管理人員認為,沒有全面集成信息的能力是實施供應鏈管理的主要障礙。
(四)物流標准體系不健全,嚴重影響供應鏈管理的高效實施
盡管過去的10年中我國在供應鏈物流標識標準的建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目前仍存在許多問題。例如,我國已經建立了供應鏈物流標識標准體系,並制定了一些重要的標准,如《商品條碼》、《儲運單元條碼》、《物流單元條碼》等,但這些標準的應用推廣仍存在嚴重的問題,除了《商品條碼》應用較好以外,其它標準的應用並不樂觀,《儲運單元碼》的應用正確率還不到20%。另外,我國大多數企業不但其貨物運輸過程中的基本設備不標准,而且其信息傳達也不通暢,與國際上的先進做法差距很大,如集裝箱的尺寸、集裝箱中托盤的尺寸、卡車的大小、倉庫的貨架等,國際上都有統一的標准與要求,而我國企業有的採用澳大利亞的標准,有的採用歐美的標准,有的採用日本的標准,還有採用自己企業定義的標准。諸多不同標準的應用,使各個環節的運作無法統一,嚴重影響了供應鏈管理的高效實施。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戴定一介紹,目前我國在統一標准、規范信息技術方面還有相當大的難度,特別是在產品編碼方面,既要國內統一,還要遵循國際的標准,真正做到全世界范圍內的一品一碼,並不是很簡單的事。因此,我國企業在標准化建設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的努力。
(五)缺乏人才,影響了供應鏈管理思想在我國的傳播與發展
供應鏈管理引入我國只有幾年的時間,國內企業界對供應鏈管理的認識比較膚淺,雖然有些企業在某些方面的運作體現了供應鏈管理的思想,但只停留在表面上的認識,不能從多方面、多層次深刻認識供應鏈管理。在實踐方面,目前僅有一些大型企業嘗試供應鏈管理,絕大多數中小型企業還沒有運用供應鏈管理;同時,無論是教育界還是企業界,都缺乏對供應鏈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養。這樣,不僅我國理論界缺乏供應鏈管理的研究人才,而且企業界缺乏懂得供應鏈管理的企業家和熟悉供應鏈管理理論、方法和手段及諸多技術的綜合性人才,這種狀況,必然影響供應鏈管理思想在我國的傳播、發展和供應鏈管理的實施。

B. 供應鏈金融怎麼融資融資模式有哪些

單個企業的流動資金被佔用的形式主要有應收賬款、庫存、預付賬款三種。金融機構按照擔保措施的不同,從風險控制和解決方案的導向出發,將供應鏈金融的基礎性產品分為應收類融資、預付類融資和存貨類融資三大類。

(一)應收類:應收賬款融資。應收賬款融資是指在供應鏈核心企業承諾支付的前提下,供應鏈上下游的中小型企業可用未到期的應收賬款向金融機構進行貸款的一種融資模式。在這種模式中,供應鏈上下游的中小型企業是債權融資需求方,核心企業是債務企業並對債權企業的融資進行反擔保。一旦融資企業出現問題,金融機構便會要求債務企業承擔彌補損失的責任。應收賬款融資使得上游企業可以及時獲得銀行的短期信用貸款,不但有利於解決融資企業短期資金的需求,加快中小型企業健康穩定的發展和成長,而且有利於整個供應鏈的持續高效運作。

(二)預付類:未來貨權融資模式分析。很多情況下,企業支付貨款之後在一定時期內往往不能收到現貨,但它實際上擁有了對這批貨物的未來貨權。未來貨權融資(又稱為保兌倉融資)是下游購貨商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用於支付上游核心供應商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交付貨物的款項,同時供應商承諾對未被提取的貨物進行回購,並將提貨權交由金融機構控制的一種融資模式。在這種模式中,下游融資購貨商不必一次性支付全部貨款,即可從指定倉庫中分批提取貨物並用未來的銷售收入分次償還金融機構的貸款;上游核心供應商將倉單抵押至金融機構,並承諾一旦下游購貨商出現無法支付貸款時對剩餘的貨物進行回購。未來貨權融資是一種「套期保值」的金融業務,極易被用於大宗物資(如鋼材)的市場投機。為防止虛假交易的產生,銀行等金融機構通常還需要引入專業的第三方物流機構對供應商上下游企業的貨物交易進行監管,以抑制可能發生的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合謀給金融系統造成風險。例如,國內多家銀行委託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簡稱:中外運)對其客戶進行物流監管服務。一方面,銀行能夠實時掌握供應鏈中物流的真實情況來降低授信風險;另一方面,中外運也獲得了這些客戶的運輸和倉儲服務。可見,銀行和中外運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雙贏」。

(三)存貨類:融通倉融資模式分析。很多情況下,只有一家需要融資的企業,而這家企業除了貨物之外,並沒有相應的應收賬款和供應鏈中其他企業的信用擔保。此時,金融機構可採用融通倉融資模式對其進行授信。融通倉融資模式是企業以存貨作為質押,經過專業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評估和證明後,金融機構向其進行授信的一種融資模式。在這種模式中,抵押貨物的貶值風險是金融機構重點關注的問題。因此,金融機構在收到中小企業融通倉業務申請時,應考察企業是否有穩定的庫存、是否有長期合作的交易對象以及整體供應鏈的綜合運作狀況,以此作為授信決策的依據。但銀行等金融機構可能並不擅長於質押物品的市場價值評估,同時也不擅長於質押物品的物流監管,因此這種融資模式中通常需要專業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參與。金融機構可以根據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規模和運營能力,將一定的授信額度授予物流企業,由物流企業直接負責融資企業貸款的運營和風險管理,這樣既可以簡化流程,提高融資企業的產銷供應鏈運作效率,同時也可以轉移自身的信貸風險,降低經營成本。

C. 供應鏈融資模式,供應鏈融資有哪些風險

應收賬款融資指以企業尚未到期的應收賬款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辦理融資的行為。而供應鏈金融下的應收賬款融資模式是指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為了獲取資金來支持企業的正常運營,以與買方(債務企業)簽訂的真實貿易合同產生的應收賬款為基礎,銀行為賣方(債權企業)提供的,以合同下應收賬款回收所產生的現金流作為第一批還款來源的融資模式。
一、融資主體需求當前市場競爭激烈,
當產品供應商銷售長線產品或面對實力雄厚的經銷商時,常常被迫採用賒銷方式,供應商將產品賣給客戶,客戶不直接支付現金,形成大量應收賬款,一段時間後才能收回"但是供應商需要支付產品生產加工花費的勞動成本,到期應付賬款,存貨質押融資到期本息或者提前進入下一生產運營周期所需資金,由此產生的資金缺口將會妨礙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及發展。應收賬款融資模式即是針對企業產品銷售環節的現金缺口問題,為供應鏈上、中游的中小型債權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應收賬款融資模式下,債權起彌補銀行損失的責任,如此,銀行的貸款風險得到有效控制。
二、融資方式
企業、銀行及債務企業均參與其中,債務企業為核心企業,憑借其在供應鏈中的較強實力及較好信用水平,在融資模式中起著反擔保作用,若融資出現問題,債務企業將承擔
目前國內銀行常用的應收賬款融資主要有三種方式:
1、應收賬款質押融資供應鏈上的供應商以應收賬款的債權作為質押品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融資,當銀行向供應商融通資金後,如果購買方無力付款或是拒絕付款,銀行等金融機構可向供應商要求償還貸款資金的融資方式
2、應收賬款保理供應商將應收賬款的債權出賣給銀行等金融機構,並通知買方直接支付貨款給銀行,由銀行承擔收賬風險,對融資企業不附追索權的融資方式
3、應收賬款證券化即企業將未來能夠產生穩定現金流的應收賬款轉化為在金融市場可以出售且流通的證券的融資方式
三、運作流程
1、貨物交易中小企業及核心企業買賣雙方進行貨物交易。
2、應收賬款單據發出。下游核心企業向上游中小企業發出應收賬款單據,債權債務關系形成。
3、單據質押。債權企業將應收賬款單據質押給銀行,申請貸款。
4、付款擔保。債務企業向銀行出具付款承諾書,為債權企業貸款進行擔保。
5、銀行信用貸款。銀行發放貸款給債權企業。
6、購買生產要素。債權企業獲得貸款後購買生產要素進行再生產環節。
7、銷貨收款。債務企業銷售貨物,收回貨款。
8、支付賬款。債務企業按應付賬款單據金額支付給銀行。
9、合同注銷。應收賬款質押合同注銷。
傳統銀行貸款行為往往是根據單個企業的資產負債規模、信用風險評級等情況來決定是否貸款,中小企業在這些方面較為欠缺,銀行對其懼貸惜貸。而應收賬款融資模式是以產業供應鏈的貿易合作為背景的,憑借著核心企業的良好信用,更多關注貸款企業的運營能力及盈利能力。這就使得中小型融資企業可以及時獲得銀行貸款,彌補資金缺口,保證生產連續性及供應鏈的順暢運作。
四、應收賬款融資風險分析
由於應收賬款融資模式是向相對弱勢的中小企業供應商及相對強勢的核心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則該融資模式的風險主要存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1、貿易背景的真實性我國當前的信用體系尚不完善,銀行無法獨立完成對供應鏈上企業數據真實性的調查研究,應防止供應鏈上買賣雙方為關聯方性質,以不真實的貿易背景開具空頭支票,套取銀行貸款
2、應收賬款的性質銀行應關注用於融資的應收賬款是否為正常業務所導致的,比較應收賬款還款日和貸款業務期限,考察交易雙方是否還有其他可抵消的債權債務關系
3、融資企業資信實力融資企業與核心企業雙方良好長久的貿易合作背景是評價供應商資信能力的重要因素。同時,融資企業的生產設備、技術水平是否具備履約能力,其履約能力是否得到核心企業的認可都是應收賬款融資服務需要考察的重要方面。
4、融資企業經營情況銀行應從融資企業有無持續經營優勢,運轉情況是否正常,市場銷售份額狀況以及經營人員的素質和個人信用情況方面評價融資企業的經營狀況。
5、核心企業履約情況銀行應查詢以往的供銷一記錄評價債務企業的支付能力(是否按時付款,交易過程是否有糾紛記錄等)。
6、借款原因分析
1)銷售增長;
2)存貨周轉變慢,收賬款周轉變慢;
3)采購資金增加;

D. 供應鏈金融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產業現狀

——供應鏈金融在中國處於起步階段

供應鏈金融產品根植於供應鏈條的各個環節,依據參與主體的不同,供應鏈金融可分為六類主要模式,其中,核心企業、第三方支付、物流企業、電商平台憑借自身的經驗和資源的積累掌握了一定供應鏈交易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等核心數據,具備自身競爭優勢,而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和P2P平台則在資金端有自身優勢。

特別是P2P網貸平台,在處理信息能力以及審批效率、創新速度都遠超商業銀行等傳統領域,且P2P的融資門檻低且資金來源風險偏好多元化,可以滿足產業鏈內中小企業的個性化需求。

供應鏈金融是近年來供應鏈管理領域與金融領域發展的新方向,其產生和發展主要為中小企業提供了融資渠道,主要業務形態有應收賬款融資、庫存融資、預付款融資和戰略關系融資。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供應鏈管理服務行業市場前瞻與商業模式分析報告》。

E. 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模式有哪些

供應鏈金融的三種傳統表現形態為應收賬款融資、庫存融資以及預付款融資。2022年國內實踐中,商業銀行或供應鏈企業為供應鏈金融業務的主要參與者,由於本系列專題研究對象為供應鏈企業,所以我們在介紹供應鏈金融模式時,主要以供應鏈企業為服務提供者。
拓展資料:
銀行圍繞核心企業,管理上下游中小企業的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並把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轉變為供應鏈企業整體的可控風險,通過立體獲取各類信息,將風險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務
好處
「供應鏈金融」發展迅猛,原因在於其「既能有效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又能延伸銀行的縱深服務」的雙贏效果。
第一,企業融資新渠道
供應鏈金融為中小企業融資的理念和技術瓶頸提供了解決方案,中小企業信貸市場不再可望而不可及。
供應鏈金融開始進入很多大型企業財務執行官的視線。對他們而言,供應鏈金融作為融資的新渠道,不僅有助於彌補被銀行壓縮的傳統流動資金貸款額度,而且通過上下游企業引入融資便利,自己的流動資金需求水平持續下降。
第二,銀行開源新通路
供應鏈金融提供了一個切入和穩定高端客戶的新渠道,通過面向供應鏈系統成員的一攬子解決方案,核心企業被「綁定」在提供服務的銀行。
供應鏈金融如此吸引國際性銀行的主要原因在於:供應鏈金融比傳統業務的利潤更豐厚,而且提供了更多強化客戶關系的寶貴機會。在金融危機的環境下,上述理由顯得更加充分。供應鏈金融的潛在市場巨大,根據UPS的估計,全球市場中應收賬款的存量約為13000億美元,應付賬款貼現和資產支持性貸款(包括存貨融資)的市場潛力則分別達到1000億美元和3400億美元。到2022年,到2008年,全球最大的50家銀行中,有46家向企業提供供應鏈融資服務,剩下的4家也在積極籌劃開辦該項業務。

F. 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現狀

2001年下半年,深圳發展銀行在廣州和佛山兩家分行開始試點存活融資業務 (全稱為 「動產及貨權質押授信業務」),年底授信余額即達到20億元人民幣。利用特定化質押下的分次贖貨模式,並配合銀行承兌匯票的運用,結算和保證金存款合計超過了20億元。之後,從試點到全系統推廣,從自償性貿易融資、「1+N」供應鏈融資,到系統提煉供應鏈金融服務,該行於2006年在國內銀行業率先推出「供應鏈金融」品牌,迄今累計授信出賬超過8000億元。
供應鏈金融巨大的市場潛力和良好的風險控制效果,自然吸引了許多銀行介入。深發展、招商銀行最早開始這方面的信貸制度、風險管理及產品創新。隨後,圍繞供應鏈上中小企業迫切的融資需求,國內多家商業銀行開始效仿發展「供應鏈融資」、「貿易融資」、「物流融資」等名異實同的類似服務。時至今日,包括四大行在內的大部分商業銀行都推出了各自特色的供應鏈金融服務。
2008年下半年開始,因為嚴峻的經濟形勢帶來企業經營環境及業績的不斷惡化,無論是西方國家還是我國,商業銀行都在實行信貸緊縮,但供應鏈融資在這一背景下卻呈現出逆勢而上的態勢。根據2009年一季報數據,六家上市銀行(工行、交行、招行、興業、浦發和民生)一季度新增貼現4558.25億元,較去年底增長66.4%,充分顯示出中小企業對貿易融資的青睞及商業銀行對供應鏈結算和融資問題的重視。
同時,隨著外資銀行在華業務的開展,渣打、匯豐等傳統貿易融資見長的商業銀行,也紛紛加入國內供應鏈金融市場的競爭行列。

G. 供應鏈融資的綜述

供應鏈融資和「物流銀行」、「融通倉」相似,圍繞「1」家核心企業,通過現貨質押和未來貨權質押的結合,打通了從原材料采購,中間及製成品,到最後經由銷售網路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這一供應鏈鏈條,將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全方位地為鏈條上的「n」個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通過相關企業的職能分工與合作,實現整個供應鏈的不斷增值。
供應鏈融資服務不同於傳統的銀行融資產品,其創新點是抓住大型優質企業穩定的供應鏈,圍繞供應鏈上下游經營規范、資信良好、有穩定銷售渠道和回款資金來源的企業進行產品設計,以大型核心企業為中心,選擇資質良好的上下游企業作為商業銀行的融資對象,這種業務既突破了商業銀行傳統的評級授信要求,也無須另行提供抵押質押擔保,切實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供應鏈融資與供應鏈管理密切相關。供應鏈管理是針對核心企業供應鏈網路而進行的一種管理模式,供應鏈融資則是銀行或金融機構針對核心企業供應鏈中各個節點企業而提供金融服務的一種業務模式。
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製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後由銷售網路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它不僅是一條連接供應商到用戶的物流鏈、信息鏈、資金鏈,而且是一條增值鏈,物料在供應鏈上因加工、包裝、運輸等過程而增加其價值,給相關企業帶來收益。
供應鏈的核心企業通常為製造商。一方面,供應鏈表現為以核心企業為主導的網路結構,這就決定了供應鏈中配套企業的資金實力與核心企業的資金實力不匹配,配套企業處於資金鏈中弱勢地位;並且,由於核心企業的強勢導致配套企業在信息和談判地位上處於劣勢,這反過來又導致其資金需求的進一步加強。另一方面,固定資產只佔配套企業資產很少的一部分,流動資金、庫存、原料等是其資產的主要表現形式,且配套企業的信用等級評級普遍較低,這些情況使得配套企業很難獲得以固定資產抵押擔保方式提供的銀行或金融機構貸款服務。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是供應鏈運作的三個要素,配套企業資金流的缺口將很難保持供應鏈的連續性,更會造成資源的損失和浪費。「供應鏈融資」就是在供應鏈中找出一個大的核心企業,以核心企業為出發點,為供應鏈上的節點企業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將資金有效注入處於相對弱勢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業,解決配套企業融資難和供應鏈失衡的問題;另一方面,將銀行或金融機構信用融入上、下游配套企業的購銷行為,增強其商業信用,促進配套企業與核心企業建立起長期戰略協同關系,從而提升整個供應鏈的競爭能力。

H. 供應鏈融資的發展前景

四個因素決定了供應鏈融資方案將長期存在。
首先,銀行自身發展的需要。隨著金融系統的不斷改革和外資銀行的加速進入,中國銀行面臨日益市場化的金融市場和日益同質化的金融產品,維系自己的核心客戶和開拓新的客戶,都需要銀行不斷創新,尤其是金融產品的創新。而過度地開發和引入新的金融產品,將很難控制風險,因此開發風險較低的金融產品是銀行的必然選擇。供應鏈金融產品依託核心企業,來開拓其上下游的中小企業。更重要的是,供應鏈金融產品針對的是中小企業市場,將獲取大量的中小企業存款、代收代付等多種中間業務。
其次,中小企業發展的需要。隨著中小企業不斷發展,對資金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在現有擔保體系不夠完善且融資成本較高的情況下,中小企業渴望金融機構能夠開發一種產品,不需要太多的固定資產抵押,融資便捷且成本低,而供應鏈金融產品依託的是核心企業穩定的經營能力和良好的信譽,依託上下游合作夥伴的庫存質押或應收賬款質押,為合作夥伴提供融資,填補了金融產品的空白,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
再次,中國企業的發展壯大的需要。伴隨著品牌打造、技術創新、兼並和重組,越來越多的中國優秀企業在世界級供應鏈的分工中成為核心企業。以他們為核心的供應鏈的成長是中國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必要前提,而有效的金融支持將促進和加速這些供應鏈的成長。
最後,中國已經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如IT領域的聯想、華為、中興、方正、同方、浪潮、愛國者、烽火科技等,他們都是市場化經濟中的佼佼者,遵從市場運行規則,重視商務談判和合作,嚴格按照商務合同約定的付款方式執行。對於上游供應商,可以給予基於應收賬款質押的融資產品。
基於以上的判斷,供應鏈金融產品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但由於供應鏈融資屬於新興領域,在帶給中小企業客戶融資便捷的同時,有必要對銀行存在哪些風險、哪些可以控制、哪些不能控制進行研究。

閱讀全文

與項目供應鏈融資模式研究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建行貴金屬純度 瀏覽:659
證券從業人員炒美股 瀏覽:322
上海哪個證券公司傭金最低 瀏覽:748
理邦儀器股票 瀏覽:571
安信證券理財產品安全嗎 瀏覽:641
最低漲幅股票 瀏覽:418
中小型企業融資與金融服務 瀏覽:807
絲綢交易所概覽 瀏覽:5
上海虹葉小額貸款公司 瀏覽:867
富達利貴金屬 瀏覽:883
台灣期貨天王張松允 瀏覽:447
國家期貨業協會網站 瀏覽:622
訊策科技融資 瀏覽:282
重慶鈊渝金融租賃公司 瀏覽:248
京能動力股票 瀏覽:360
跨過創新的全球杠桿 瀏覽:331
西部信託項目經理助理 瀏覽:695
金融資產出讓和受讓 瀏覽:872
西進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973
多大可以貸款創業 瀏覽: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