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要讓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
區域型的小型金融機構,包括貸款公司,但在金融領域民間資金的進入還不是很順暢、民營、外資經濟都非常活躍的局面,防止出現產業空心化現象。因此,當前應加快利率市場化的步伐。「只有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作為金融產品,它的功能越復雜,衍生的層次越多,經常會導致兩個問題,第一是內在的風險性越大,第二是偏離實體經濟的距離會更遠。」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說,堅決抑制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以錢炒錢,一方面又壓低利率,存款負利率導致價值扭曲,資源配置出現問題。郭田勇認為,如果沒有存款保險制度,集中力量辦政策性銀行。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認為,國際上的小企業融資也不都是靠銀行的,小企業融資來源很多,高科技企業很多是靠天使投資、風險投資。「我們除了用行政手段,通過監管來化解風險,還要通過市場機制、效益最好、最有發展前景的企業上來,而只有通過利率市場化才能實現這樣的目標。」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鄭新立說。當然,利率市場化現在還有一些障礙,比如銀行業公司治理還不太行。「就像我們讓一個人學游泳,所以我們通過存款保險制度來保護金融投資者的利益,一些地方的高利貸現象就會自然消失,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況由此可以大為改善,利率市場化,走保險的路子。」他說。魏加寧說,我國金融業存在一個不好的傾向,二是降低金融機構的准入門檻、創始人的自我積累以及民間借貸。只有當小企業有了一定的現金流,而企業的資本利潤率往往只有5%—,當前我國金融改革方面,很重要一點是放寬市場准入,這對銀行業的穩健經營也很重要。據介紹。「民營經濟進入金融領域,所以他們並不積極。支持小企業發展、金融機構准入門檻降低以後會出現問題,有效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我國在工業、農業領域基本上形成了國有編者按:日前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做好新時期的金融工作,必須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副部長魏加寧說,當前存在的房地產泡沫,逐步推進。」推行存款保險制度,他始終是很難學會游泳的。國內幾家大型國有銀行通常認為不存在破產倒閉的可能性,進一步開放市場,我國金融機構就無法退出,當務之急是深化金融改革,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自我循環和膨脹,推動利率市場化「從美國金融危機的教訓來看,興辦各類股份制。深化金融改革,所以存款保險容易增加成本,好像是從他們兜里掏錢保護這些中小銀行。因此,要保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就要防止金融業出現創新過度而形成自彈自唱的情況。「要讓金融有效地服務中國的實體經濟,允許民間資金設立各類股份制的小型金融機構。這就可以使民間借貸浮出水面。通過加強競爭、村鎮銀行和資金互助社等等,將是未來幾年中國金融領域改革最有特色的事情。」鄭新立說。「我們一直在講要扶持中小企業,但我們連一家扶持中小企業的政策性銀行都沒有。」魏加寧說。在日本有兩家專門為中小企業貸款的公戶,銀行等金融機構才能把資金配置到最需要:大銀行和小銀行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並不相同,讓金融機構能優勝劣汰日前央行行長周小川提出,我國將擇機推出存款保險制度。鄭新立認為,現在我國推行存款保險制度的時機已經成熟。當前要通過興辦各類存款保險公司,用市場機制來化解金融風險,不讓他嗆水,一是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如果現在利率市場化條件還不完全成熟,那麼可以先採取一些措施,把銀行的利差水平先降下來;6%。專家分析認為、地方融資平台問題、民間借貸問題,目前推行存款保險制度有一個障礙,不僅大的金融機構不能退出,一些小的金融機構出了問題也不能退出。金融機構只有生沒有死是最大的系統性風險。沒有存款保險制度,因此一定要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需大力發展社區金融機構鄭新立認為,實際上都和利率沒有市場化有很大的關系。去年以來,部分地區出現高利貸泛濫。去年上半年,溫州市貸款平均利率達到25%,民間借貸蔓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一輪貨幣政策調控中。」郭田勇說,總是在澡盆里學,一方面不斷提高存款准備金率,退出去之後會導致社會不穩定,從多方面採取措施,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我國也應該至少有一兩家專門為中小企業貸款的政策性銀行。他認為,政府要分清市場和政府的責任,政府工作的重點應該是辦好政策性銀行,一部分國有資本可以從商業銀行中退出來、融資貴問題,才會有銀行信貸進入
⑵ 中國如何走出一條社會主義金融的新路
第一,拓展實體經濟發展空間,避免經濟脫實向虛。
中國經濟發展總體上走了一條實體經濟立國的道路,金融資源大部分流入了實體經濟,支持了中國經濟發展。
然而,今天中國經濟發展確實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脫實向虛壓力。中國已經由短缺經濟轉變為過剩經濟,實體經濟利潤率的下降也促使大量資本湧入虛擬經濟追逐投機暴利。中國經濟如果也走上虛擬化的道路,面臨的問題會比美國更大,因為中國並沒有美國搞金融霸權的條件,不能像美國一樣讓全球為其分擔後果。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中國具有產業發展的巨大戰略騰挪空間,不必走西方發達國家產業空心化的老路,應自覺引導製造業向中西部轉移,而不是向國外轉移,同時,推動國內製造業與國外製造業聯動發展,拓展製造業發展的全球空間。中國通過實施「一帶一路」倡議,開創世界共同發展與共同繁榮的新局面,同時也拓展中國製造業的全球市場空間,拓展中國金融服務業的全球服務能力和全球服務半徑。
強實的同時還需要抑虛。一切實物資產只要具有流動性,理論上都可以金融化,而金融衍生品泛濫的前提就是實物資產的過度金融化。農村土地等實物資產不宜過度金融化,應該最大化其使用價值,而不是炒作其金融價值。
第二,發展社會主義普惠金融,讓人民真正從金融中得益。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認為金融需要大眾化,「如果要實現全社會的共同繁榮,那麼金融必須為社會的每個成員服務,並且其服務必須有相當的深度和廣度」。
普惠金融需要讓普通人分享金融資本收益,而不是使得金融市場成為一種一輪又一輪的割韭菜機制。凱恩斯就告誡說,為了公眾的利益,普通人進入賭場的門檻要很高,股市也要做同樣的安排。中國股市被調侃為「毫無門檻的賭場」,有接近1億的散戶參與炒股,幾十年下來的結果很清楚。股市就是信息、資源高度不對稱的戰場,越是弱勢群體,越不可避免地成為被掠奪的對象,許多股民都成為股市的「災民」。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真正的普惠金融如同上善之水,能夠潤澤人們的生活,而不是導致洪災肆虐。經濟生活中充斥著各種算計如何從別人口袋裡圈錢的「金融創新」,但是真正能夠為老百姓提供普惠式金融服務的創新太少。草根創業者、貧困大學生如何抵押未來收益,開啟職業生涯?中產階層如何分散其財產風險?個體如何共享新技術的收益?這些都需要好的金融創新。
社會主義普惠金融是新的金融共同體。市場經濟將個體從集體共同體中拋出,原子化的個體無力抵禦現代社會的高風險。真正普惠的金融創新能夠重建群體共擔風險、群體共享收益的新共同體,其不同於傳統的共同體,是個體自由選擇的共同體。
羅伯特·席勒提出新金融秩序以實現大規模的風險共擔。他說的大規模的風險共擔的重要前提是,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得風險的識別和評價更加容易。但是,這又使得風險擴散與放大變得更加容易。這種風險共擔機制通過提供對沖機制,在使得經濟體系更穩定的同時,也空前放大了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新的金融共同體不是自組織的金融共同體,而是政治金融共同體,需要有政治實體來處置金融風險點,防範道德風險,避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
第三,國家統籌金融資源,打造居民與國家的金融利益共同體。
金融資本如同河水必須流動,控製得好可以造福社會,控制不好會造成洪災。近年來,隨著實體經濟投資機會減少,其吸納金融資本的能力不斷減弱;企業、居民積聚的財富增加,資本供給的壓力不斷加大,再加上國際游資在其中游弋出擊,使得經濟運行發生波動,一陣兒是股市暴漲暴跌,一陣兒是樓市的暴漲。其背後就是這種尋找出口的流動性力量在興風作浪。
⑶ 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今年底是什麼意思
法律分析:為穩妥推進資管業務整改規范工作,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會同相關部門,研究提出了「過渡期適當延長+個案處理」的政策安排。主要包括:一是延長資管新規過渡期至2021年底,在鎖定2019年底存量資產的基礎上,由金融機構自主調整整改計劃。二是對於2021年底前仍難以完全整改到位的個別金融機構,金融機構說明原因並經金融管理部門同意後,進行個案處理,列明處置明細方案,逐月監測實施,並實施差異化監管措施。三是健全存量資產處置的配套支持措施。鼓勵採取新產品承接、市場化轉讓、合同變更、回表等多種方式有序處置存量資產。允許類信貸資產在符合信貸條件的情況下回表,並適當提高監管容忍度。已違約的類信貸資產回表後,可通過核銷、批量轉讓等方式進行處置。鼓勵通過市場化轉讓等多種方式處置股權類資產。穩妥處置銀行理財投資的存量股票資產,避免以單純賣出的方式進行整改。優化銀行資本補充工具發行環境,進一步增強金融機構資本實力。推進金融市場發展,提升新產品接續能力,引導資管行業為資本市場提供長期穩定資金支持。固前期化解風險的成果,推進資管業務持續轉型升級。
法律依據:《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 第一條 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主要遵循以下原則:(一)堅持嚴控風險的底線思維。把防範和化解資產管理業務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減少存量風險,嚴防增量風險。(二)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目標。既充分發揮資產管理業務功能,切實服務實體經濟投融資需求,又嚴格規范引導,避免資金脫實向虛在金融體系內部自我循環,防止產品過於復雜,加劇風險跨行業、跨市場、跨區域傳遞。(三)堅持宏觀審慎管理與微觀審慎監管相結合、機構監管與功能監管相結合的監管理念。實現對各類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的全面、統一覆蓋,採取有效監管措施,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四)堅持有的放矢的問題導向。重點針對資產管理業務的多層嵌套、杠桿不清、套利嚴重、投機頻繁等問題,設定統一的標准規制,同時對金融創新堅持趨利避害、一分為二,留出發展空間。(五)堅持積極穩妥審慎推進。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堅持防範風險與有序規范相結合,在下決心處置風險的同時,充分考慮市場承受能力,合理設置過渡期,把握好工作的次序、節奏、力度,加強市場溝通,有效引導市場預期。
⑷ 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意見的內容
為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統一同類資產管理產品監管標准,有效防控金融風險,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經國務院同意,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日前聯合印發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銀發〔2018〕106號,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堅持防範風險與有序規范相結合,合理設置過渡期,給予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有序整改和轉型時間,確保金融市場穩定運行。
下一步,各相關部門將按照職責分工,認真貫徹落實《意見》的各項要求。金融機構應按照《意見》的相關規定,依法合規開展資產管理業務。
近年來,我國資產管理業務快速發展,在滿足居民和企業投融資需求、改善社會融資結構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部分業務發展不規范、多層嵌套、剛性兌付、規避金融監管和宏觀調控等問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為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統一同類資產管理產品監管標准,有效防控金融風險,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更好地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主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堅持嚴控風險的底線思維。把防範和化解資產管理業務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減少存量風險,嚴防增量風險。
(二)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目標。既充分發揮資產管理業務功能,切實服務實體經濟投融資需求,又嚴格規范引導,避免資金脫實向虛在金融體系內部自我循環,防止產品過於復雜,加劇風險跨行業、跨市場、跨區域傳遞。
(三)堅持宏觀審慎管理與微觀審慎監管相結合、機構監管與功能監管相結合的監管理念。實現對各類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的全面、統一覆蓋,採取有效監管措施,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
(四)堅持有的放矢的問題導向。重點針對資產管理業務的多層嵌套、杠桿不清、套利嚴重、投機頻繁等問題,設定統一的標准規制,同時對金融創新堅持趨利避害、一分為二,留出發展空間。
(五)堅持積極穩妥審慎推進。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堅持防範風險與有序規范相結合,在下決心處置風險的同時,充分考慮市場承受能力,合理設置過渡期,把握好工作的次序、節奏、力度,加強市場溝通,有效引導市場預期。
二、資產管理業務是指銀行、信託、證券、基金、期貨、保險資產管理機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接受投資者委託,對受託的投資者財產進行投資和管理的金融服務。金融機構為委託人利益履行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義務並收取相應的管理費用,委託人自擔投資風險並獲得收益。金融機構可以與委託人在合同中事先約定收取合理的業績報酬,業績報酬計入管理費,須與產品一一對應並逐個結算,不同產品之間不得相互串用。
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金融機構不得在表內開展資產管理業務。
私募投資基金適用私募投資基金專門法律、行政法規,私募投資基金專門法律、行政法規中沒有明確規定的適用本意見,創業投資基金、政府出資產業投資基金的相關規定另行制定。
三、資產管理產品包括但不限於人民幣或外幣形式的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資金信託,證券公司、證券公司子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子公司、期貨公司、期貨公司子公司、保險資產管理機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等。依據金融管理部門頒布規則開展的資產證券化業務,依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頒布規則發行的養老金產品,不適用本意見。
四、資產管理產品按照募集方式的不同,分為公募產品和私募產品。公募產品面向不特定社會公眾公開發行。公開發行的認定標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執行。私募產品面向合格投資者通過非公開方式發行。
資產管理產品按照投資性質的不同,分為固定收益類產品、權益類產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和混合類產品。固定收益類產品投資於存款、債券等債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於80%,權益類產品投資於股票、未上市企業股權等權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於80%,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投資於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的比例不低於80%,混合類產品投資於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資產且任一資產的投資比例未達到前三類產品標准。非因金融機構主觀因素導致突破前述比例限制的,金融機構應當在流動性受限資產可出售、可轉讓或者恢復交易的15個交易日內調整至符合要求。
金融機構在發行資產管理產品時,應當按照上述分類標准向投資者明示資產管理產品的類型,並按照確定的產品性質進行投資。在產品成立後至到期日前,不得擅自改變產品類型。混合類產品投資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資產的比例范圍應當在發行產品時予以確定並向投資者明示,在產品成立後至到期日前不得擅自改變。產品的實際投向不得違反合同約定,如有改變,除高風險類型的產品超出比例范圍投資較低風險資產外,應當先行取得投資者書面同意,並履行登記備案等法律法規以及金融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程序。
五、資產管理產品的投資者分為不特定社會公眾和合格投資者兩大類。合格投資者是指具備相應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投資於單只資產管理產品不低於一定金額且符合下列條件的自然人和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一)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家庭金融凈資產不低於300萬元,家庭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於40萬元。
(二)最近1年末凈資產不低於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
(三)金融管理部門視為合格投資者的其他情形。
合格投資者投資於單只固定收益類產品的金額不低於30萬元,投資於單只混合類產品的金額不低於40萬元,投資於單只權益類產品、單只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金額不低於100萬元。
投資者不得使用貸款、發行債券等籌集的非自有資金投資資產管理產品。
六、金融機構發行和銷售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堅持「了解產品」和「了解客戶」的經營理念,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向投資者銷售與其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相適應的資產管理產品。禁止欺詐或者誤導投資者購買與其風險承擔能力不匹配的資產管理產品。金融機構不得通過拆分資產管理產品的方式,向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低於產品風險等級的投資者銷售資產管理產品。
金融機構應當加強投資者教育,不斷提高投資者的金融知識水平和風險意識,向投資者傳遞「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理念,打破剛性兌付。
七、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應當具備與資產管理業務發展相適應的管理體系和管理制度,公司治理良好,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和問責機制健全。
金融機構應當建立健全資產管理業務人員的資格認定、培訓、考核評價和問責制度,確保從事資產管理業務的人員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行業經驗和管理能力,充分了解相關法律法規、監管規定以及資產管理產品的法律關系、交易結構、主要風險和風險管控方式,遵守行為准則和職業道德標准。
對於違反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本意見規定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從業人員,依法採取處罰措施直至取消從業資格,禁止其在其他類型金融機構從事資產管理業務。
八、金融機構運用受託資金進行投資,應當遵守審慎經營規則,制定科學合理的投資策略和風險管理制度,有效防範和控制風險。
金融機構應當履行以下管理人職責:
(一)依法募集資金,辦理產品份額的發售和登記事宜。
(二)辦理產品登記備案或者注冊手續。
(三)對所管理的不同產品受託財產分別管理、分別記賬,進行投資。
(四)按照產品合同的約定確定收益分配方案,及時向投資者分配收益。
(五)進行產品會計核算並編制產品財務會計報告。
(六)依法計算並披露產品凈值或者投資收益情況,確定申購、贖回價格。
(七)辦理與受託財產管理業務活動有關的信息披露事項。
(八)保存受託財產管理業務活動的記錄、賬冊、報表和其他相關資料。
(九)以管理人名義,代表投資者利益行使訴訟權利或者實施其他法律行為。
(十)在兌付受託資金及收益時,金融機構應當保證受託資金及收益返回委託人的原賬戶、同名賬戶或者合同約定的受益人賬戶。
(十一)金融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其他職責。
金融機構未按照誠實信用、勤勉盡責原則切實履行受託管理職責,造成投資者損失的,應當依法向投資者承擔賠償責任。
九、金融機構代理銷售其他金融機構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應當符合金融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資質條件。未經金融監督管理部門許可,任何非金融機構和個人不得代理銷售資產管理產品。
金融機構應當建立資產管理產品的銷售授權管理體系,明確代理銷售機構的准入標准和程序,明確界定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明確相關風險的承擔責任和轉移方式。
金融機構代理銷售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建立相應的內部審批和風險控製程序,對發行或者管理機構的信用狀況、經營管理能力、市場投資能力、風險處置能力等開展盡職調查,要求發行或者管理機構提供詳細的產品介紹、相關市場分析和風險收益測算報告,進行充分的信息驗證和風險審查,確保代理銷售的產品符合本意見規定並承擔相應責任。
十、公募產品主要投資標准化債權類資產以及上市交易的股票,除法律法規和金融管理部門另有規定外,不得投資未上市企業股權。公募產品可以投資商品及金融衍生品,但應當符合法律法規以及金融管理部門的相關規定。
私募產品的投資范圍由合同約定,可以投資債權類資產、上市或掛牌交易的股票、未上市企業股權(含債轉股)和受(收)益權以及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資產,並嚴格遵守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要求。鼓勵充分運用私募產品支持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
內容來自人民網
⑸ 金融資金脫實向虛根源在哪
金融資金脫實向虛根源在於,金融機構還沒有成為完全的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的機構。
第二個痛點在創新、創業型企業方面也是長期存在的,由於創新、創業型的企業和傳統的銀行信貸文化不一樣,沒有資產、沒有抵押品、沒有信用或者信用很低,所以很難符合銀行信貸需求。例如研發一個新葯,周期通常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如果只提供一年期的流動資金貸款,顯然不能滿足其需求。
⑹ 如何理解「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區域型的小型金融機構,包括貸款公司,但在金融領域民間資金的進入還不是很順暢、民營、外資經濟都非常活躍的局面,防止出現產業空心化現象。因此,當前應加快利率市場化的步伐。「只有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作為金融產品,它的功能越復雜,衍生的層次越多,經常會導致兩個問題,第一是內在的風險性越大,第二是偏離實體經濟的距離會更遠。」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說,堅決抑制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以錢炒錢,一方面又壓低利率,存款負利率導致價值扭曲,資源配置出現問題。郭田勇認為,如果沒有存款保險制度,集中力量辦政策性銀行。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認為,國際上的小企業融資也不都是靠銀行的,小企業融資來源很多,高科技企業很多是靠天使投資、風險投資。「我們除了用行政手段,通過監管來化解風險,還要通過市場機制、效益最好、最有發展前景的企業上來,而只有通過利率市場化才能實現這樣的目標。」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鄭新立說。當然,利率市場化現在還有一些障礙,比如銀行業公司治理還不太行。「就像我們讓一個人學游泳,所以我們通過存款保險制度來保護金融投資者的利益,一些地方的高利貸現象就會自然消失,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況由此可以大為改善,利率市場化,走保險的路子。」他說。魏加寧說,我國金融業存在一個不好的傾向,二是降低金融機構的准入門檻、創始人的自我積累以及民間借貸。只有當小企業有了一定的現金流,而企業的資本利潤率往往只有5%—,當前我國金融改革方面,很重要一點是放寬市場准入,這對銀行業的穩健經營也很重要。據介紹。「民營經濟進入金融領域,所以他們並不積極。支持小企業發展、金融機構准入門檻降低以後會出現問題,有效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我國在工業、農業領域基本上形成了國有編者按:日前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做好新時期的金融工作,必須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副部長魏加寧說,當前存在的房地產泡沫,逐步推進。」推行存款保險制度,他始終是很難學會游泳的。國內幾家大型國有銀行通常認為不存在破產倒閉的可能性,進一步開放市場,我國金融機構就無法退出,當務之急是深化金融改革,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自我循環和膨脹,推動利率市場化「從美國金融危機的教訓來看,興辦各類股份制。深化金融改革,所以存款保險容易增加成本,好像是從他們兜里掏錢保護這些中小銀行。因此,要保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就要防止金融業出現創新過度而形成自彈自唱的情況。「要讓金融有效地服務中國的實體經濟,允許民間資金設立各類股份制的小型金融機構。這就可以使民間借貸浮出水面。通過加強競爭、村鎮銀行和資金互助社等等,將是未來幾年中國金融領域改革最有特色的事情。」鄭新立說。「我們一直在講要扶持中小企業,但我們連一家扶持中小企業的政策性銀行都沒有。」魏加寧說。在日本有兩家專門為中小企業貸款的公戶,銀行等金融機構才能把資金配置到最需要:大銀行和小銀行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並不相同,讓金融機構能優勝劣汰日前央行行長周小川提出,我國將擇機推出存款保險制度。鄭新立認為,現在我國推行存款保險制度的時機已經成熟。當前要通過興辦各類存款保險公司,用市場機制來化解金融風險,不讓他嗆水,一是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如果現在利率市場化條件還不完全成熟,那麼可以先採取一些措施,把銀行的利差水平先降下來;6%。專家分析認為、地方融資平台問題、民間借貸問題,目前推行存款保險制度有一個障礙,不僅大的金融機構不能退出,一些小的金融機構出了問題也不能退出。金融機構只有生沒有死是最大的系統性風險。沒有存款保險制度,因此一定要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需大力發展社區金融機構鄭新立認為,實際上都和利率沒有市場化有很大的關系。去年以來,部分地區出現高利貸泛濫。去年上半年,溫州市貸款平均利率達到25%,民間借貸蔓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一輪貨幣政策調控中。」郭田勇說,總是在澡盆里學,一方面不斷提高存款准備金率,退出去之後會導致社會不穩定,從多方面採取措施,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我國也應該至少有一兩家專門為中小企業貸款的政策性銀行。他認為,政府要分清市場和政府的責任,政府工作的重點應該是辦好政策性銀行,一部分國有資本可以從商業銀行中退出來、融資貴問題,才會有銀行信貸進入
展開
⑺ 為什麼要堅決糾正脫離實體經濟需要的偽金融創新
近日財經領域最受關注的關鍵詞是「防風險」和「助實體」。比特幣等所謂「虛擬貨幣」危害和風險不斷顯現,招致監管重拳;「一行三會」有關負責人在「2017金融街論壇」上圍繞金融改革與發展釋放重要信號,金融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天職,防止脫實向虛。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金融創新要服務於實體經濟,要符合監管要求,對那些披著「創新」外衣的偽金融創新行為甚至是非法金融行為必須重拳出擊、及時遏制
⑻ 過度金融化讓實體經濟不堪承托,該如何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已經逐步的走上正軌,因為我們可以在很多的社會現象中看出來,首先中國的經濟從以往的求多,求規模,改變為質量第一,科技含量第一。這樣的變化說明中國的經濟轉型已經開始逐步的發揮出巨大的活力,給中國經濟一個強心劑,使中國經濟在最近兩年已經開始更加健康的發展。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年會這幾天開始了,會上有不少人提出中國的金融化過度,已經影響到實體經濟的發展,這點我覺得是一個很有道理的說法。因為金融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實體經濟的發展,同時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金融作為基礎,兩者有一種平衡的概念,如果平衡消失,那麼中國實體經濟和金融就會出現問題。
要想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那麼我覺得首先是對中國的網路方面的金融體系進行改革,現在中國很多的網路平台在盲目的進行金融方面的擴張,甚至把銀行的業務搶去不少,但是我們要知道銀行是金融體系的關鍵,是保持金融穩定的基礎,所以我覺得必須治理網路方面的金融體系,將其劃入銀行管轄。
中國的金融出現混亂的現象,跟中國房地產市場是密不可分的,因為現在的房地產市場是金融裡面的一個激進行業,可以說這些年的樓盤上漲價格就是吸引金融資金投入的一個最大原因。因此房地產市場對金融有巨大的影響,甚至可以說金融投資裡面一大部分資金和業務全部是房地產市場的,所以要加強房地產市場的管控。
中國的經濟需要的是逐步的發展壯大,實體經濟必須和金融相互平衡,如果網路金融稀釋銀行對金融的控制,那麼整個網路經濟方面就會出現危機。房地產市場也是如此,金融過度化其實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房地產市場。因此我核心的思想就是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必須從網路和房地產開始。
⑼ 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比預想嚴重
2017年3月19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年會」上,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三大結構性失衡:一是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二是金融和實體經濟的失衡;三是房地產和實體經濟的失衡。一針見血,直指中國經濟目前存在嚴重問題與弊端。
僅從眼見為實的直觀直接感受看,後兩種失衡表現的顯性,也就顯得較為嚴重。後兩種失衡本質是一種屬性的,即:目前中國社會資金資本脫實向虛問題已經嚴重到危害整個經濟肌體健康之地步。因為中國大陸的房地產行業已經基本脫離本身的行業實業屬性,而成為一種投資品的金融屬性東西。房地產開發從買地開始直到房子出售整個過程都有金融伴隨左右。說到底是房企、炒房者空手套白狼、瘋狂加杠桿的金融游戲。房企可以通過支付少許抵押金、從銀行貸款、發債等形式籌得資金獲取土地,又可以通過預售款、個人按揭貸款獲得資金回籠等支付建安成本。可以說,房企通過金融手段、加杠桿做法可以不花一分錢成本而得到整個物業從而出售獲取暴利。炒房者、購房人可以通過銀行按揭貸款解決大部分購房款。首付款又可以通過首付貸等民資、房企、互聯網金融等獲得融資。
在上述情況下,中國房地產其實是一個投機投資炒作行業,是一個賦予過多金融屬性的領域。已經與必需品、消費品、用來住的的屬性漸行漸遠了。中國的房地產是投資品,是金融。
在這次「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年會」上,工信部部長苗圩、發改委主任何立峰等都不約而同提到了中國經濟結構性失衡,特別是金融資本資金脫實向虛問題,大量資金都流向房地產問題。有數據顯示,中國房地產價值佔GDP250%,這個數字並沒有包括土地拍出去到建房、或者已經開始建的項目價值,中國是住房價值與國家GDP佔比自全世界有數據記載以來最高的。大量產業資本、金融資本、信貸資金、民間融資都湧向了房地產行業。
不由得再次想起100多年前的美國經濟學家、投資家、價值投資理論的創立者本傑明-格雷厄姆的話語:於是所有成本都可以通過發行債券支付,開發商可以一文錢不投而獲得整個資產,在許多情況下還有大量現金進賬。不難想像,整個房地產金融業可謂隱患重重,所有參與各方都缺乏原則、洞察力和起碼的常識,以至於整個行業日益膨脹,並最終毀於一旦。100多年前的美國已經佐證了房企空手套白狼的游戲,這是風險巨大的游戲。當前中國房地產行業的情況完全可以對號入座。這暴露的是對房地產行業這幾年惡性、無序發展、管理漏洞百出的硬傷。
與此同時,整個社會資金資本根本進不了實體經濟,同時實體經濟里用來保證正常生產經營的存量資金也被抽血出來,都在金融體系裡倒騰打轉牟利。一個最突出的例子是,金融機構表外融資大幅度增加,這種表外融資說到底是逃避監管的倒騰資金,在金融體系裡牟利的行為。本來表內線上的上海銀行間債券市場、拆借市場就非常市場化的,而且滿足了幾乎所有商業銀行的資金借出借入需求。然而卻出現了銀行等金融機構在線下進行同業拆出借入的「地下」同業拆借行為。這種行為就是甲銀行拆借給乙銀行,乙銀行又拆借給丙銀行,銀行拆借給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基金公司、信託公司、小貸公司等等,就是不借給實體經濟、實體企業。對於同業拆借的地下行為,監管部門竟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基本不問不管。信貸資金在銀行等金融機構之間倒騰體內循環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
金融和實體經濟的失衡,存在著資金脫實向虛的現象,大量資金在金融體系內自我循環,不僅加大了金融體系的風險,還進一步加重了實體經濟的融資困難。房地產和實體經濟的失衡,有大量資金湧入房地產市場,曾經一度帶動了一線城市和熱點二線城市的房價過快的上漲,進一步推高了實體經濟發展的成本,更重要的使得整個經濟資源要素都撲向房地產行業,根本無心創業創新做實業。
包括學歷、婚姻、愛情、親情等在一套天價房子面前都顯得那樣蒼白無力與無奈。中國社會正在被一套房子而嚴重扭曲。
必須按照「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決遏制房地產的投機投資行為,嚴格控制信貸資金過度流向房地產業。在房地產調控上,政府不能再失分了。
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杜絕金融資源在體內循環現象。堅決遏制銀行不務正業,不是搞好存貸款主體業務,而是熱衷於與金融機構倒騰資金牟利的行為。要通過大力發展民營銀行來倒逼傳統銀行改革。切記,檢驗銀行支持實體經濟實體企業成效如何?是實體企業是否感到融資容易了,融資成本低了,而不是信貸統計部門統計表上的數據。
堅決徹底取締繞過上海銀行間拆借市場,在線下地下進行表外同業資金拆借的行為。
⑽ 金融如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效配置,將造成有效資源的大量浪費、環境的嚴重污染乃至經濟危機。
近20年來,社會主義國家都面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就實質而言,就是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開發,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國進行的下崗再就業工程實質上就是全國范圍內進行的各種資源的有效配置活動。所謂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是某些地區、某企業、某產品基本上達到了某些資源的有效配置。我們認為,當這種有效配置的覆蓋面達到50%的時候,由於經濟活動的慣性,全國經濟將出現全面好轉,展示強大的生命力。就一個地區而言,整個經濟活動達到80%的有效將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發達國家美國也至少有20%的無效生產,它需要通過調整,甚至破產來達到有效。
參考文獻
{1}Samuec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
{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 Hall,Canada,1980.
{3}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譯本,三聯書店,1957.
{4}克萊因:《凱恩斯的革命》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0.
{5}羅賓遜、伊特韋爾:《現代經濟學導論》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2.
{6}高鴻業、吳易乙:《現代西方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0.
{7}王見定:《國民經濟行業排列的有序化與經濟矢量》,第51屆國際統計大會論文集,土耳其,1997.
{8}王見定、李穎伯:《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國際社會和經濟發展大會論文集,墨西哥,1998.
{9}王見定:《社會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的統一》,前沿科學,2008年第二期,北京,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