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廣州城中村改造如何補償
1..村民住宅回遷面積最多為每戶280平方米,超過280平方米的住宅(合法部分)按照每3平方米換1平方米商業面積來補償。
2..無證(違章部分)住宅建築按1000元/平方米給予補償
3..住宅臨遷費按每月每平方米20元標准補償,按兩年建設周期計算
4..廣州城中村改造以村集體和村民個人出資為主。
目前,廣州共有138條城中村,廣州市建委在答復政協委員提案時表示,城中村的改造堅持「政府不直接投資」、「誰投資、誰受益」的改造原則。
改造資金來源:通過村的部分土地公開出讓進行招商融資,或者村集體經濟組織自行籌集資金進行改造。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自主進行綜合整治招商融資。
按照廣州市目前的「三舊」改造政策,公開拍賣的土地出讓金,其中的60%將返還給村集體,政府僅收取賣地款的四成。
http://tieba..com/f?kz=963406240
2. 粵港澳大灣區舊改 典型案例庫正式啟動徵集
在11月28日舉行的2019粵港澳大灣區「三舊」改造與城市更新年會上,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與廣東省三舊改造協會現場簽署戰略協議,共同發起籌建廣東省三舊改造協會宣傳專業委員會,共同打造「三舊」改造與城市更新媒體智庫,深入開展對廣東舊改和城市更新工作的宣傳報道。當天,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和廣東省三舊改造協會共同打造的粵港澳大灣區「三舊」改造與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庫正式啟動徵集。
記者獲悉,該案例庫旨在以客觀、鮮活的實踐樣本,全方位展示粵港澳大灣區「三舊」改造取得的新成就,同時為全省舊改工作下一步取得新突破提供參考樣本和實踐指引。平台重點面向粵港澳大灣區范圍內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肇慶、惠州、東莞、中山、江門九個城市近年實施的「三舊」改造項目,包括舊城鎮、舊廠房和舊村莊改造三種項目類型。
各地方政府、行業組織、企業及關注廣東「三舊」改造的所有熱心人士均可掃描右側小程序,登錄案例庫提交頁面,以「文字+圖片」的形式,推薦各類取得成效的「三舊」改造項目。所有資料應做到客觀、真實、准確。案例徵集採用自願方式,案例庫本身不收取任何費用,已經提交即視為授權向社會公開案例內容。
對於收集上來的舊改案例項目,主辦方將在省自然資源廳指導下,聘請權威專家對徵集的案例進行研究甄選,並在每年下半年公布一批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結果將在南方+客戶端和廣東省三舊改造協會官網公布。該案例庫及徵集辦法的最終解釋權歸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和廣東省三舊改造協會所有。
南方日報記者 葛政涵 見習記者 魏泓泉
資料來源:廣東省三舊改造協會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案例1
廣州永慶坊
用「綉花功夫」活化歷史街區
永慶坊位於廣州市最美騎樓街——荔灣區恩寧路,東連上下九地標商業街,南銜5A級景區沙面,是極具廣州都市人文底蘊的西關舊址地域。
在整體改造之前,永慶坊所在片區一直保留著廣州西關傳統居屋的空間肌理,建築布局為傳統的竹筒屋,但建築風貌發展至今已產生較大的變化,傳統風貌建築多被改造,導致整體風貌較為雜亂。
2016年開始,萬科陸續獲得永慶坊一期和二期的改造資格。永慶坊一期佔地面積約8000平方米,更新建築物約7000平方米,2016年10月開業運營。永慶坊二期佔地約9萬平方米,更新建築約7.2萬平方米,2018年10月啟動改造,部分街區於2019年國慶期間迎來開放。
永慶坊所在片區按照「老城市,新活力」的總體要求注入新時代的城市生活形態,是廣州市致力打造的具有歷史文化傳承和當代都市生活融合的中國新時期城市有機更新的標桿。
永慶坊探索出了「黨委統領、政府主導、企業承辦、社會參與」的舊城微改造模式,用「綉花功夫」活化廣州最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讓老街重新煥發新生。微改造模式基於原外輪廓不變的前提進行建築立面更新,讓「舊」和「新」有機結合。
案例2
廣州獵德村
舊村改造的「吃螃蟹者」
獵德村位於廣州珠江新城中南部,村址面積470畝。改造前的獵德村是廣州「城中村」的典型縮影,原有總建築面積68.6萬平方米,都為高密度的農民自建住宅,面積小、質量差,違建問題突出、消防隱患嚴重、治安環境復雜、衛生條件惡劣,村內部分古民居、古祠堂等因年久失修存在巨大安全隱患。
獵德村於2007年10月開始拆遷,是廣州最早啟動改造的城中村。到2009年底,整村改造基本完成,全體村民於2010年春節前搬入新居。
作為廣州城中村改造中引入房地產開發商參與的首個試點,獵德村採取開發商墊資、政府出政策、村委會協助的方式,解決村民拆遷安置和集體物業發展要求,實現改造項目自身經濟平衡。獵德村引入富力、合景泰富、新鴻基參與改造,三家房企股權平均各佔三分之一,分兩期發展,富力負責甲級寫字樓和五星級酒店、酒店式公寓部分,合景泰富負責公寓部分,新鴻基專注商業部分。
獵德村改造開創了「政府主導、市場參與」的改造模式,「拆一補一」的拆遷安置方式、規劃設計方案等都引起廣泛關注。隨著全面改造成功、村民全部實現回遷安置,獵德村也為隨後的其他城中村改造工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案例3
廣州西關泮塘
舊城微改還原西關文化核心
西關泮塘項目位於廣州城西荔灣湖公園東北側,北臨中山八路,西側為洋塘五約新街,南側是龍津西路。根據廣東省委的指示精神和廣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指示,荔灣區擬進一步整合資源,完善各類要素,豐富西關泮塘的文化內涵。
西關泮塘項目總體規劃定位為展示嶺南和廣府文化的嶺南園林式城市客廳,形成西關泮塘「一池一廟一庵」、「五約五秀五館」、「七星七園七亭」的空間格局:一池,荔灣湖;一廟,仁威廟;一庵,福勝庵。五約,泮塘五約;五秀,泮塘五秀蓮藕、馬蹄、菱角、茭筍、茨菇;五館,海山仙館史料館、西關民俗館、荔園文獻館、西關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荔灣博物館。七園,桃花園、藏舟園、宛亭園、綠陰園、淺水園、五香園、芳華園。
西關泮塘微改造有三大特點——保留歷史風貌建築,打造泮塘古村村落;以水為魂,凈化水面,打造嶺南水鄉;劃分功能,適度引導,調整泮塘古村商業業態。未來西關泮塘將打造「吃、住、行、購、旅、娛」的「最廣州」全方位體驗,延續廣州西關2000年從皇家苑囿到行商園林到市民公園的發展歷史,再現西關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藝。
目前,該項目已基本完成房屋拆遷工作,正在編寫西關泮塘微改造的項目建議書,編制項目投資估算表。
案例4
廣州民間金融街
再現「十里洋場」商業文化氣場
廣州民間金融街位於廣州市越秀區長堤大馬路區域,毗鄰珠江北岸。歷史上的長堤有「中國金融第一街」之美稱,街區風光秀美、騎樓林立,是嶺南文化集散地、「十里洋場」商業文化發源地和廣州金融發源地。
該區域建設較密集,涉及改造規模較大,規劃區內建築外立面原有景觀風貌特徵破壞明顯,基礎配套設施逐漸老化,傳統街巷肌理也不斷遭到侵蝕。2012年初,廣州確定了建設集資金借貸、財富管理、支付結算、信息發布為一體,為中小微企業和居民個人提供全方位、多樣化的金融服務的民間金融集聚區的目標。
按照發展設想,金融街地塊通過長堤大馬路及周邊「一軸兩街六區」的規劃改造,分兩期實施:一期為長堤大馬路為核心的改造區域,為金融街核心區,用地面積約6公頃,主要針對長堤大馬路段的改造,以環境整治、立面修飾、市政設施改造為主,吸引金融機構進駐。二期改造規劃拓展到西至人民南路、東至解放南路、北至一德路以北沿路街區、南至沿江西路,規劃范圍約41公頃。
金融街的改造立足於其發展現狀與區位條件,新舊並置的地區特色使其開發模式不同於一般的經濟金融中心,保護與更新的協調成為重要議題。要兼顧保留地區特色街巷與空間尺度、保護歷史遺存與激活地區活力、提供產業升級轉型載體的多重功能。
案例5
廣州潭村
自主改造引資整村拆除重建
潭村位於廣州市天河區珠江新城東部,是廣州市政府納入第一批全面改造的52條城中村之一,是珠江新城需要改造的3個舊村中的一個,也是廣州市、天河區兩級政府2011年重點推進的「三舊」改造項目。
2012年4月5日,潭村城中村改造項目獲得批復,採取自主改造,整村拆除重建模式。自主改造引入合作企業,充分利用社會資金和專業特長。融資地塊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交給村自主改造開發。改造范圍內的公建配套無償交由政府管理。
潭村改造范圍總用地合計8.34公頃,改造房屋棟數628棟,總拆除建築面積17.59萬平方米,改造後總建築面積為31.95萬平方米,改造范圍內戶籍人口1913人,共966戶,另有一座佔地300平方米的姚氏族宗祠原址保留。
2017年9月28日,潭村舉行復建房交樓儀式,當年10月15日完成百分之百收樓任務目標。改造後的潭村區域環境和人居質量都顯著提升,村民經濟收入水平也有所提高。潭村改造過程快速、高效、和諧,獲得廣大村民積極配合,實現多方共贏,充分體現城市更新的深遠意義——不僅在於舊村換新貌,提升城市形象,盤活經濟的更新,更在於激發出社會大眾追求先進、勇立潮頭、自我更新的精神擔當。
案例6
深圳華潤城
廣東最大城中村整體改造項目
華潤城即大沖舊改項目,是目前廣東省內最大的城中村整體改造項目,位於深圳市南山區深南大道與沙河西路交界處、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中區東片。在改造前,大沖村集體經濟主要依靠集體商鋪、廠房出租。村內樓房密集、小巷狹窄、街道凌亂、居室昏暗,與周邊現代整潔的城市風貌形成巨大反差。
大沖舊改項目佔地68.5萬平方米,涉及近1000戶原村民、300多戶非村民的動遷,約7萬居住人口的搬遷及1500多棟房屋的拆除。2007年,華潤與大沖實業股份公司簽訂合作意向書,2011年9月基本完成拆遷安置工作,同年底開始全面開發建設。
如今,回遷物業大沖城市花園、大沖商務中心、大沖大廈已完成規劃驗收並投入使用。作為商品房項目的潤府一期和二期(一區)已完成規劃驗收,二期(二、三區)和三期陸續建設中。華潤置地大廈(二期)已於2017年12月完成規劃驗收。
「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股份公司參與」的運作模式在大沖村獲得空前成功。華潤城成為超大規模、現代化的商業、商務中心及居住社區,是深圳高技術產業園區和華僑城景區重要配套。區域環境獲得極大改善,當地村民還能參與回遷物業、寫字樓和酒店的管理。村內大王古廟和鄭氏宗祠兩個歷史建築的重建,也為大沖人守住了精神家園和歷史記憶。
案例7
深圳方大工業園
「工改M0」的有益探索
方大工業園城市更新單元位於深圳市寶安區西鄉街道,毗鄰寶安中心區。該區域改造前為舊工業建成區,用地面積合計26997.5平方米,以1-3層的低層建築為主,大部分落成於1992至1993年。由於建築建設年代較早、建設標准較低,部分建築老化嚴重,經過長期的使用,水電管線失修,存在一定程度的消防隱患,空間環境較差,亟待更新。
2016年10月9日,《深圳寶安方大項目合作協議》正式簽訂,各類審批手續於2017年陸續辦妥,2018年10月30日正式取得預售證。該項目採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模式,實施主體為碧桂園控股的深圳市天安中益實業有限公司。改造遵循與城市功能緊密結合的原則,確定合理的建設規模與產業發展方向,高效、集約利用土地,充分發揮土地潛在效益。根據規劃,方大工業園改造成地塊用地性質為新型產業用地(M0),用地面積為19323.2平方米,主要用於發展新型產業,未來該園區將建設環境優美、產業先進、配套完善的創意設計產業園。這也是寶安區城市更新局成立後批復的第一個「工改M0」項目,很多審批標准及許可權都在摸索中進行,具有開創意義。
案例8
珠海富華里
都市綜合體項目「工改商」樣板
富華里位於珠海市香洲區九洲大道與白石路交匯處,地處拱北商貿核心。富華里舊改項目原址為珠海市富華復合材料有限公司廠區,以生產玻璃布產品為主,其建築風格為上世紀80年代的工業建築。
2009年9月,珠海市決定採用政府回收方式,將該廠整體搬遷至高欄港經濟區,原用地收回並簽訂補償協議。2010年1月,該項目作為珠海首個「三舊」改造土地公開掛牌出讓,由珠海市永福通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中海全資附屬公司)取得該土地使用權。2014年,該項目作為落實九洲商貿中心區規劃的核心項目,列入香洲區十大重點工程。
富華里是珠海首個都市綜合體項目,誕生之初就被賦予了「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商業格局,提升人居環境,塑造城市新形象」的重要使命,建設過程中作了大量嘗試,力求節約集約利用土地,並在上下挖潛、功能集成等方面不斷推進城市功能完善,切實提升資源承載能力。
通過改造,富華里項目實現了促進經濟發展和完善城市功能的雙贏局面,原工業項目搬遷後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新項目投入使用後為珠海增加城市活力,富華里所在城區的空間品質得到提升。富華里為完善珠海城市功能、優化城市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對城市規劃布局優化、政企合作、城市綜合體運營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案例9
佛山廣佛國際商貿城
重組土地權屬關系
廣佛國際商貿城中心區位於佛山市南海區城市中軸線北端,區位優勢突出。該項目所在區域改造前曾是全國有名的廢舊塑料加工區,集中分布著2000多家塑料、化工、五金等小型污染型廠企、店鋪,廠容廠貌臟亂差、環境污染嚴重,嚴重影響了村民的身體健康,環境污染問題也曾被各類媒體曝光。此外,該區域土地權屬情況復雜,歷史遺留問題突出,土地利用效益也相對低下。
廣佛國際商貿城項目屬於佛山市南海區城市更新第一輪十大示範片區,也是改革試點中片區綜合整治和制度的雛形。項目涉及改造面積共1837畝,是南海區大瀝鎮迄今為止改造面積最大的項目,改造主體為大瀝鎮政府成立的國資公司——廣佛商貿城發展有限公司,以國資公司為集體土地整備中心原型,在基層實踐中建立集體土地整備制度。
項目通過權屬調整、自願轉國有等方式,打破了產權壁壘,推動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商服與住宅等多權屬、多功能、多業態的混合使用,打破產權壁壘,促進土地整合開發。政府通過招商和統籌,引導集體土地產業轉型,落實公共用地,促進城鄉面貌改變。該項目在改造過程中,探索多種利益分配方式,實現國家、集體、企業的多方共贏。目前該項目已基本建成。
案例10
江門白石村
打造「山、水」的城市空間形象
白石村舊改項目位於江門市蓬江區,地處中心城區東部。村內居住區和工業區混雜,基礎設施還停留在村級水平,建築密度大,容積率偏低,屬典型城中村,與城市規劃該片區所承擔的城市商住區功能很不相符,迫切需要通過城市改造更新完善片區功能、提升區域形象,充分發揮有限的城區土地資源。
白石村舊改項目採用拆除重建的改造模式,由白石股份合作經濟聯合社投入約80億元資金自行改造,計劃分三期實施,自2010年啟動改造工作,預計2020年完成整體改造。
整村改造後規劃區的功能以居住為主,配套建設完善生態綠地、商務、文化娛樂、學校、綜合服務等生活基礎設施。擴建村辦醫院,配套小學和中學、社區服務中心、休閑廣場、商務大樓、肉菜市場等生活設施,改造完成後,白石村將成為宜居、商務、文化娛樂的商住區。
目前,白石村「三舊」改造項目仍在按規劃分期進行中,將致力在目標時間內打造與北新區、濱江新區一體化發展,共同構成整體環境優美、配套設施完善的現代化活力城區。同時,發揮自身特有生態環境優勢與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山、水」的城市空間形象,建設沿港口路商業街區、白石活力中心,將白石村片區打造成江門一個多元化城區。
舊改案例徵集標准
只要取得以下任何一項或多項成效的舊改項目,均可向案例庫進行推薦:
(一)提升用地效率,增強建設用地供給能力;
(二)帶動投資和消費,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優化用地結構,推動產業轉型提升;
(四)改善人居環境,推進宜居城鄉建設;
(五)傳承歷史文脈,強化城市文化品牌;
(六)夯實基層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3. 國務院審議通過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草案 不動產登記、交易和繳稅將一窗受理
國慶假期剛結束後的第一個工作日,國務院在改善營商環境方面又出台了重大舉措。
10月8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草案)》,以政府立法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興業提供製度保障;討論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修訂草案)》。
此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草案)》,距離該行政法規首次出現在今年5月公開的國務院2019年立法工作計劃中僅僅5個月。這樣的速度和效率,充分體現出中央政府在改善營商環境方面的決心和意志。
針對當前我國營商環境的「短板」和「痛點」,此次通過的條例草案提出了不少針對性舉措,如嚴控新設行政許可,嚴禁違反法定許可權、程序對市場主體和經營者個人的財產實施查封、扣押等行政強制措施,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等。
條例草案前後歷時僅5個月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制定專門行政法規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是深化改革開放、促進公平競爭、增強市場活力和經濟內生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國內不少省份陸續以推進地方性營商環境法規制定工作為突破口,努力從法治層面打造良好營商環境,從而為各類市場主體平等競爭、蓬勃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天津、黑龍江、山東、山西、遼寧、吉林、河北、陝西等地出台或准備出台地方版優化營商環境條例。
而在國家層面,今年5月初對外公布的國務院2019年立法工作計劃首次提出制定《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並明確由國家發改委、商務部、財政部、市場監管總局四個部門共同起草。今年6月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明確:「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降低創業創新成本。」
7月14日,國家發改委網站就《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對此解讀稱,為對標世界一流標准和國內先進水平,同時聚焦市場主體反映強烈的市場准入限制、地方保護隱性壁壘、監管不公執法不力、融資難融資貴等突出問題,徵求意見稿提出一系列制度性解決方案。
在密集徵求各界意見,聽取企業、專家、行業協會商會代表建言獻策的基礎上,《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草案)》終於在國慶假期後召開的第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審議通過。
會議指出,草案圍繞市場主體需求,聚焦轉變政府職能,將近年來「放管服」改革中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上升為法規,並對標國際先進水平,確立對內外資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的營商環境基本制度規范。
明確要求嚴控新設行政許可
此次審議通過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草案)》有哪些創新點和亮點?從會議披露的草案有關內容看,其中很多都是針對此前各類市場主體反映的「難點」問題,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
例如,今年6月末,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就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中小企業促進法實施情況的報告進行專題詢問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呂薇在發言中表示:有些企業反映,有部門放權不徹底,把原來的職能轉移給中介服務機構,而這些中介服務機構又以評估、評級、咨詢、評審等名義設置各種門檻,而且收費比較高,變相增加了企業成本,降低了效率。
此次審議通過的草案,對委員反映的這類現象明確回應稱,要嚴格責任追究。對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相關違法違規和不作為亂作為行為、公用企事業單位亂收費、行業協會商會及中介服務機構違法評比認證和強制市場主體接受中介服務等,要依法追責。
草案還明確,要更大力度放權。持續放寬市場准入,實行全國統一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推進「證照分離」,壓減企業開辦和注銷手續,各地要向社會公開企業開辦涉及的證照、辦稅、銀行開戶、接入電力等的辦理時限,超過時限的,辦理單位要公開說明理由。
實行不動產登記、交易和繳稅一窗受理、並行辦理。進一步精簡行政許可和審批,對確需保留的許可、證明等事項推行告知承諾制。嚴控新設行政許可,凡要新設的,必須嚴格依法依規審查論證和批准。
國務院 營商環境 相關新聞
原創 宏觀 政策 市場 公司 土地 觀點 金融 海外 產業鏈
4. 求一些已經實施三舊改造的拆遷補償案例:如廣州楊箕村,最好已經確定回遷分配處理。
1.南海夏西村
夏西村從1992年至2003年先後4次對村集體所有的土地進行調整收編,實施大規模的土地、物業整合,把原來村、組兩級分散的土地、物業、資金等資源全部集中到村委會,推行統一規劃、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統一核算、統一分紅的模式,解決了土地統一開發難、舊工業區連片升級改造難、規模經濟發展難等問題,實現了規模化發展和集約化經營,提高了集體土地的使用價值和經濟效益。
2004年初實施「轉二進三」發展戰略,在里水鎮開發1000畝的「工業飛地」,計劃有步驟將村內345家企業分期分批轉移,再利用騰出來的土地興建廣東夏西國際橡塑城。其總開發規模30萬平方米,總投資3.8億元,分3期持續開發。城內劃分成商貿展銷區、辦公區、會議區、綜合配套區、停車場、主題廣場和生活服務區等七大主體功能區。
項目特點:集體主導,以舊廠房為主;做到五個「統一」,發揮土地規模效應;土地仍為集體土地,「退二進三」用地性質發生轉變。
2. 南海鳳池村
項目所在地原本為木材加工市場,一直都存在收益少、污染大、消防隱患等問題。為了提升集體土地的開發檔次和價值,鳳池村運用「以地引資,以租抵建」的BOT模式,引入社會資金,啟動鳳池二期裝飾材料市場改造。
改造時,鳳池村提供項目用地,舊物業拆遷由開發商負責,建築廢料抵做拆遷費用,新市場所有物業由開發商依據雙方議定的設計標准墊資建設。在收益分配方面,市場2至3層鋪位5年內無償提供給開發商經營,鳳池村原則上只收取市場首層租金,但當市場基建完成時,鳳池村將該部分應收的租金用於沖抵建築費,不足部分另外補齊。
改造項目佔地76畝,總投資5000多萬元,於今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在短短的3個月招租期內,出租率也高達了98%。「以地引資,以租抵建」的合作模式,既改變了以往周期長、效益低的單純土地出租模式,又確保了集體物業的升值和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讓開發商獲得較大的利益空間,形成了合作共贏局面。
項目特點:集體與市場合作,舊廠房改造;BOT模式——「以地引資,以租抵建」實現合作共贏;轉變用地性質,實現「退二進三」,提升產業結構,帶動周邊發展。
3. 禪城石頭村
石頭村改造項目是首個舊村改造工程,該項目規劃總用地面積為151128平方米,地上建設總面積為317225.6平方米,需拆除舊物業和房屋44000平方米,其中房屋130間,拆房面積達33000平方米,項目規劃建設為高檔次的商業金融和住宅小區,兼容辦公、居住、商業、酒店等,總投資約7億元,預期在三年內建成東平河北岸的標志性建築之一。
石頭村通過引進社會資金,將集體土地轉為國有土地,村集體以土地入股之後,所有的改造開發資金,都將由開發商來承擔。通過改造,石灣鎮街道的石頭村等城中村將徹底從粗放型的一、二產業轉入集約型的第三產業,從低檔的物業出租轉入現代服務行業,同時也提升了城市面貌,改善了村民生活水平。
項目特點:集體與市場合作,村以土地入股,開發資金由開發商承擔;舊廠與舊村捆綁改造,保證改造利潤,降低舊村改造難度;集體土地轉為國有土地,新建物業可上市流通。
4. 禪城東華里
項目總面積63.9公頃,於2007年土地掛牌出讓,並進入動遷。項目共分為五期開發,2008年10份一期工程啟動,2009年4月二期工程啟動。
由開發商墊資,政府主導拆遷、土地整合工作,以凈地方式交付,發展商主導開發運營。拆遷過程中切實保護被拆遷戶利益,補償標准高,補償形式靈活。在優惠期前簽訂拆遷合同,可獲得每平方米1500元的獎勵;符合條件的低保戶和困難家庭最多可獲6500元/平方米的補助,保證項目迅速推進。目前一期工程已交付開發,二期私宅已完成99.99%的搬遷,僅公共建築和商業建築拆遷還有部分問題。
項目特點:政府與市場合作;改造規模大,經濟和社會意義深遠;拆遷補償工作公平合理,形式靈活,推進速度快。
5. 廣州城中村改造政策規定要詳細一點的!
廣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三舊」改造工作的意見 穗府[2009]56號 摘要: 實行「陽光動遷」。試行舊城更新改造事前征詢制度,開展兩輪征詢,全面、及時、動態地公開各種拆遷補償安置信息,充分尊重改造區域居民的參與權和知情權,使其真正成為舊城更新改造的主導者和推動者
第一輪,征詢改造區域居民意願,同意改造戶數的比例達到90%以上(含90%)的,方可啟動改造,並辦理地塊改造前期手續,
第二輪,征詢改造區域居民對補償安置方案的意見,在規定時間內,簽訂附生效條件的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居民戶數達到2/3以上(含2/3)的,方可具體實施拆遷
■廣州城中村改造方法
廣州城中村改造堅持「不以房地產開發啟動」原則,以村集體和村民個人出資為主。目前,廣州共有138條城中村,廣州市建委在答復政協委員提案時表示,城中村的改造堅持「政府不直接投資」、「不以房地產開發啟動」、「誰投資、誰受益」的改造原則。蘇市長當初說了,各城中村要以村為主體,由村民自主決定改造事務,政府將對公共設施、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給予適當的支持。把握城中村改造的基本程序,按「一村一策」、「成熟一個改造一個」的原則編制好改造方案,經市批准後實施。
▲ 廣州市52條城中村要全面清拆,其他村進行綜合整治。不在全市52條全面改造「城中村」名單之中的村,不需全面清拆,可以進行綜合整治改造。引用市領導的話:「城中村是否改造,如何改造,由村民自己說了算」
整治改造模式
(三)全面改造模式。對位於城市重點功能區、對完善城市功能和提升產業結構有較大影響的52條「城中村」,應按照城鄉規劃的要求,以整體拆除重建為主實施全面改造。
(四)綜合整治模式。對位於城市重點功能區外,但環境較差、公共服務配套設施不完善的「城中村」,以改善居住環境為目的,清拆違章、抽疏建築,打通交通道路和消防通道,實現「三線」下地、「雨污分流」,加強環境整治和立面整飾,使環境、衛生、消防、房屋安全、市政設施等方面基本達到要求。
全市52條全面改造「城中村」名單
越秀區:楊箕、登峰、西坑、瑤台(4條),
海珠區:官洲、琶洲、瀝滘、紅衛、東風、三滘(6條),
荔灣區:花地、茶滘、東漖、西塱、坑口、坦尾、河沙、五眼橋、西郊、東塱、南漖、沙洛、海南、海中、海北、增滘、龍溪、葵蓬(18條),
天河區:獵德、冼村、石東、林和、石牌、棠下、棠東、小新塘(8條),
白雲區:三元里、蕭崗、江夏、陳田、棠下(5條),
黃埔區:文沖、橫沙、下沙、長洲、深井、茅崗、南崗(7條),
蘿崗區:黃陂、玉樹、暹崗、華沙(4條)。
■ 關於加快推進「三舊」改造工作的意見 穗府〔2009〕56號
全文: http://www.gztopwork.cn/article/detail/100258 關於補償:1..村民住宅回遷面積最多為每戶280平方米,超過280平方米的住宅(合法部分)按照每3平方米換1平方米商業面積來補償。
2..無證(違章部分)住宅建築按1000元/平方米給予補償
3..住宅臨遷費按每月每平方米20元標准補償,按兩年建設周期計算
4..廣州城中村改造以村集體和村民個人出資為主。
目前,廣州共有138條城中村,廣州市建委在答復政協委員提案時表示,城中村的改造堅持「政府不直接投資」、「誰投資、誰受益」的改造原則。
改造資金來源:通過村的部分土地公開出讓進行招商融資,或者村集體經濟組織自行籌集資金進行改造。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自主進行綜合整治招商融資。
按照廣州市目前的「三舊」改造政策,公開拍賣的土地出讓金,其中的60%將返還給村集體,政府僅收取賣地款的四成。
其他資料:http://tieba..com/f?kz=1053107392 廣州城中村改造信息交流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910469492
6. 請問廣州三舊改造的模式有哪些啊
您好,廣州在城中村改造方面,將確定符合廣州實際的城中村改造規劃指引,用於指導具體各村改造方案的編制。指引中確定了城中村改造的4種模式,這也將是未來廣州138條城中村改造可以套用的模式:
公開出讓融資模式
一是公開出讓融資實施全面改造,也被稱為獵德模式。
獵德村改造採取公開出讓融資實施全面改造的模式,於2007年拍賣融資46億元啟動改造。目前已經基本建成新獵德村(安置區),由37棟高層住宅、一所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和一所幼兒園組成,總建設用地13.1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68.7萬平方米,集中遷建祠堂、整治河涌,延續歷史文脈。
自行改造、協議出讓融資模式
二是自行改造、協議出讓融資實施全面改造,例如林和村。
位於天河區廣東火車東站邊上的林和村,人口共約2416人,總用地面積為69470平方米,原有各類房屋共計583棟。林和村採取自行改造,協議出讓融資的方式實施全面改造。目前房屋已全部拆平,計劃3年內可建成回遷。
滾動開發模式
三是滾動開發實施全面改造,例如花地村。
位於荔灣區芳村地區的花地村,位於白鵝潭經濟圈核心區域,村戶籍人口3366人,改造用地面積44.4公頃,建築面積46.13萬平方米。花地村採取「搬積木」滾動式的方式進行全面改造,總投資約20億元。花地村第一期改造項目於2008年7月動工,目前已經基本完成,為第二期的改造安置提供騰挪空間。
環境建設帶動綜合整治
四是人居環境建設帶動綜合整治的改造,例如西塱裕安圍。
位於荔灣區芳村地區的裕安圍,是西塱村8個自然村之一,也是廣州起義的策源地。用地面積13.67公頃,現狀建築面積11.84萬平方米,公共服務設施較為完善。裕安圍採用綜合整治方式進行改造,改造保留6.34萬平方米的原有建築,打通消防通道、富餘地塊建設舊村改造安置房、改善居住環境。改造後總建築面積為18.40萬平方米,改造總投入約2.5億元。
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需要咨詢,可以點擊參考資料到當家作主網咨詢人工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