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跨國並購融資渠道的選擇

跨國並購融資渠道的選擇

發布時間:2022-05-13 22:38:24

1. 如何選擇並購的融資方式

一、當收購企業決定在市場上發動對目標企業(target)的並購戰時,它首先要面對兩個基本問題:一是支付問題;二是融資問題。支付問題是指收購企業應以何種資源獲取目標企業控制權;融資問題是指收購企業應該利用何種金融工具籌集用以實施並購所需的資源。
融資方式所涉及的是籌集並購資源的金融工具:它主要有內部融資(internal financing)和外部融資(extemal financing)兩大渠道。
1.內部融資內部融資是指收購企業利用留存盈餘(retainedearnings)進行並購支付,其對應的支付方式主要是現金支付方式。
2.外部融資外部融資是指收購企業通過外部渠道籌集資金進行並購支付。外部融資包括債務融資(debt financing)和權益融資(equity financing)。
(1)債務融資。債務融資指收購企業通過舉債(issue debt)來籌集並購所需的資金,該融資方式對應於債券支付方式和杠桿收購方式。
(2)權益融資。權益融資指收購企業通過發行權益性(issue equity)證券(如股票)籌集用於並購支付的資金,這種融資對應於股票支付方式或交換方式。
二、並購融資的方式

1、內源融資
內源融資是指企業通過自身生產經營活動獲利並積累所得的資金。內源融資主要指企業提取的折舊基金、無形資產攤銷和企業的留存收益。
內源融資是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取得並留存在企業內可供使用的「免費」資金,資金成本低,但是內部供給的資金金額有限,很難滿足企業並購所需大額資金。
2、外源融資
外源融資是指企業通過一定方式從企業外部籌集所需的資金,外源融資根據資金性質又分為債務融資和權益融資。
3、債務融資
債務融資是指企業為取得所需資金通過對外舉債方式獲得的資金。債務融資包括商業銀行貸款和發行公司債券、可轉換公司債券。
債務融資相對於權益性融資來說,債務融資不會稀釋股權,不會威脅控股股東的控制權,債務融資還具有財務杠桿效益;
但債務融資具有還本付息的剛性約束,具有很高的財務風險,風險控制不好會直接影響企業生存。
在債務融資方式中,商業銀行貸款是我國企業並購時獲取資金的主要方式。這主要是由於我國金融市場不發達,其他融資渠道不暢或融資成本太高。
此外,並購活動也往往是政府「引導」下的市場行為,解決國有企業產權問題,比較容易獲取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
4、權益融資
權益融資是指企業通過吸收直接投資、發行普通股、優先股等方式取得的資金。
權益性融資具有資金可供長期使用,不存在還本付息的壓力;
但權益融資容易稀釋股權,威脅控股股東控制權,而且以稅後收益支付投資者利潤,融資成本較高。
三、企業並購融資風險
1.資金的支付方式、時間和數量安排不合理
支付方式的選擇對並購雙方來說都是重要的,能以最低成本達到控制目的的支付方式就是恰當的。目前我國企業間的並購還很依賴現金支付,主要是因目標企業所有者抱有「現金為王」的信條。對於並購方而言,增加了企業的融資難度,特別是採用銀行信貸的方式,還本付息壓力過大就是財務危機來臨的前奏。而企業在支付並購資金時大都顯得過於草率,經常缺少科學的計算和合理的安排,對由此而來的風險估計不足就有可能導致並購的失敗。
當然,在信息時代及時准確地掌握自己所需的信息,也是在激烈競爭中取勝的關鍵。由於融資時機掌握不好,會使企業因此而處於十分被動的局面。
協議式並購的融資量一般變動較小,而在證券市場上對股權收購的融資量及並購後的注資是個變數,且變動的幅度可能很大。在並購融資量連續變動的情形下,融資量的確定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並非單純通過壓縮並購融資量就可以追求到最理想狀態。
不能准確預算企業並購融資所需的資金數量,已成為企業融資時面臨的最直接的問題。大多數企業為了盡快籌到並購所需資金,忽略了企業自身所處發展時期,對融資策略的安排也並非講究,盲目求多導致很多不必要的浪費,徒增融資成本。
2.融資渠道過於單調
合理的融資方式,可以使並購企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方式選擇不當,就有可能背上沉重的財務負擔,甚至會影響並購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目前適合我國國情的並購企業融資方式主要有內部股留存、增資擴股、發行債券、杠桿收購和無償劃撥等方式。但由於市場經濟起步較晚和我國金融工具落後,使上述並購企業可採用的融資方式中仍存在許多問題,進而限制了我國企業的並購行為。
從內部融資來看,我國只在1984年以後,企業才開始有很小比例的利潤留成,真正意義的企業內部積累直到1993年才開始。企業要想在這短短的十幾年,積累到並購其他企業所需要的大量資金又談何容易。
在增資擴股方面,我國採取國家機關層層審批的核准制股票發行機制,即使是已上市的企業在增資擴股中仍然受到一系列的法律制約。在發行債券方面,我國發行債券的主體只能是上市公司和重點國有企業,允許發行債券的國有企業大多是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企業和基礎產業,如三峽債券。至於可轉換債券在我國也只能稱「試驗」階段。
對「小吃大」式的企業並購雖在我國也有發生,但大部分並購資金都是通過融資負債取得的,真正意義上的杠桿收購幾乎沒有,我國目前尚不具備實行杠桿並購的條件。至於行政手段無償劃撥,雖在當前產權交易中還有身影,但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操作方式終究是真正市場經濟所抵觸的。
3.投資銀行媒介作用的弱化
並購活動的融資,往往要涉及到投資者、金融機構、政府和外商等多方主體,而投資銀行的優勢在於在長期交往中,它與各類投資者及有關部門建立了多維度的聯系,是將各方投資者、機構聯系在一起的媒介,通過它可以有效地進行資金的融通和協調。從跨國並購業務來看,多由投資銀行來扮演收購經紀人和金融顧問的角色,特別是在資金的籌措方面,後者角色尤為重要。目前,在我國企業並購中,無論是在廣度上還是深度上,投資銀行的參與力度均不夠。
4.對國際融資中詐騙行為的忽視
國際融資已成為當今的熱門話題,種種騙術也就接踵而來。當我們為能走出去融資而歡欣鼓舞時,我們自己的錢袋兒也有可能成為別人「融資」的對象。當面對諸如「國際財團中國總代理」這樣嚇人的頭銜或「幾天內就可以劃款」這種誘人的說法,以及「出具擔保就可融資成功」之類的聽起來簡潔但卻違反我國政令要求的承諾時,總會有一些企業因為急於融資而盲動,忽視了融資風險而交了昂貴的「學費」。
5.對匯率變動風險分析力度不足
未來匯率的變動將直接影響融資成本的大小。國際金融市場是復雜多變的,在進行跨國並購時,隨時會有各種變化的發生,匯率變動就是其中的一種。如何准確預測匯率變化,也就成為影響凈現值大小進而影響並購方案本身取捨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匯率變動風險本身是有其內在規律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預測甚至是掌控的,只是囿於我國涉足匯率變動的研究領域較晚,重視程度低,專業人員少,經驗不足,對因匯率變動而導致的融資風險控制力比較薄弱,因此承擔了更大的匯率變動風險。

2. 簡述跨國並購的融資方式有哪些

任何企業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都需要有適量的資金,而通過各種途徑和相應手段取得這些資金的過程稱之為融資。並購融資方式根據資金來源渠道可分為內部融資和外部融資。但應用較多的融資方式是從外部開辟資金來源,通過與其他投資人聯合投資,或以股權、債權、混合融資等方式籌集資金。一般來說,企業並購的融資渠道可以分為債務性融資、權益性融資、混合性融資。債務融資是指企業按約定代價和用途取得且需按期還本付息的一種融資方式。債務融資往往通過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民間資本等渠道,採用申請貸款、發行債券、利用商業信用、租賃等方式籌措資金,企業債務融資主要包括三種方式:貸款融資、債券融資、租賃融資。權益性融資指的是企業通過直接吸收投資或發行股票或利用權益資本融資籌集資金。權益資本是投資者投入企業的資金。企業並購中最常用的權益融資方式包括吸收直接投資、權益資本融資,發行股票融資。混合性融資並購指的是企業通過發行混合性融資工具籌集資金而進行的並購。常見的混合性融資工具主要有可轉換債券和認股權證。

3. 全國銀行業跨國並購的特點和趨勢

一、銀行跨國並購
本文所稱的跨國並購包括跨國兼並和跨國收購,其中,兼並指一個公司被另一個公司吸收,後者保留自身的名稱和實體資格並取得前者的資產和負債,前者喪失獨立的法律地位,即吸收合並;收購指一個公司通過購買股份、股票等方式取得另一公司的控制權或管理權,後者仍然存續而不必消失,即股權收購,同時也包括購買另一公司資產的資產收購。
(一)銀行跨國新建投資與跨國並購的抉擇。跨國新建投資與跨國並購,均可實現銀行的跨國擴張,實現銀行的可持續發展。同跨國新建投資相比,跨國並購有諸多優勢:可以降低投資成本,實現規模效益;能迅速佔領東道國市場,增強資本實力,提高風險防禦能力;共享業務、客戶、技術資源,通過雙方優勢互補獲取協同效益;獲得並保持技術優勢,增強國際競爭力。尤其是新建投資遇到諸如進入壁壘、市場開拓、領域區別、文化差異、海外經營經驗等問題時,以跨國並購的方式進入跨國市場是銀行業跨國擴張的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
(二)世界企業(銀行)並購浪潮的趨勢。世界經濟金融史實際上就是一部並購史,每一次的並購活動,都將全球經濟金融發展推向一個新的高潮。縱觀19世紀末以來的五次企業(銀行)並購浪潮,並購行業由橫向並購、縱向並購發展到混合並購,並購跨度由本國並購發展到跨國並購,銀行角色由並購中介發展到並購主角,並購動機由減少競爭到戰略合作,並購方式由以強並弱、弱弱合並發展到強強合作,並購中心由英美發達國家逐漸發展到歐亞地區等等。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經濟全球化背景的第五次企業(銀行)並購席捲而來,與前四次相比,該次並購除強強合並、規模巨大,並購浪潮覆蓋全球,跨行業的混合並購、並購支付方式多元化等特點外,同時還呈現出並購的頻率加快的特點,1990年至2001年發生銀行並購的次數是1978年至1989年發生的3倍,而跨國並購是6.4倍,而且歐亞地區逐漸成為銀行並購的亞中心。
二、我國銀行業跨國並購歷程
在經濟全球化和全球並購浪潮的背景下,我國銀行業「走出去」成效明顯。截至2007年末,有7家中資銀行在跨國設立60家分支機構,同時,我國銀行也更多地使用並購方式開拓國際市場,共有5家中資銀行控股、參股9家外資金融機構,跨國總資產2674億美元。
(一)我國銀行業跨國並購基本情況。我國銀行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嘗試跨國並購,1984年9月,中國銀行收購了澳門大豐銀行50%的股權,是我國銀行業的首次跨國收購。至今,我國銀行在境外市場的並購主要發生了20起,具體情況見表2。

資料來源:根據《財經》2007年12月10日和ZEPHYR《全球並購交易分析庫》資料整理而成
(二)我國銀行跨國並購的動機。企業進行跨國並購既有外部需要也有內部動機(見圖1),銀行跨國並購也不例外。

圖1 企業(銀行)跨國並購的外部因素和內部動機
我國銀行跨國並購是由以下外部因素造成的:避開某些國家對設立銀行分支機構的法律限制,快速進入新興/高增長市場;經濟全球化使得中國非金融對外直接投資增長很快,對中資金融機構境外服務提出了新要求;技術進步與發展,有助於提升服務效率,拓寬分銷渠道;人民幣升值增強了我國銀行海外並購的支付能力;股東要求更高的回報等等。
在中國金融改革中,國有商業銀行經過注資、引進戰略投資者和上市後,資本實力大大增強,公司治理結構不斷完善,我國銀行已初步具備了走出去的實力,並進行了一些成功的並購。我國銀行跨國並購由以下內部動機驅使:經濟驅動,包括開拓新市場追求規模經濟、業務多元化追求范圍經濟、收入多元化、風險分散化等;管理人為提升自身價值而通過並購提升公司價值等等。
(三)我國銀行業跨國並購特點。
1.交易頻率、規模與涉及區域。一是並購交易日趨頻繁。2007年我國銀行跨國並購共發生了5起(以宣告日為准),涉及金額93.48億美元。其中,工行3起,民生銀行和國開行各1起,是次數最多的年份。二是並購規模逐漸擴大。2006年以前,我國銀行跨國並購交易金額均不到10億美元;2007年,國家開發銀行參股巴克萊銀行,參股資金近30億美元;中國工商銀行收購南非標准銀行,交易金額高達54.6億美元。三是並購交易多發生在亞洲,但已走出亞洲。20起跨國並購中,有15起發生在港澳,佔比75%;有17起發生在亞洲,佔比85%。2007年的境外並購已走出了亞洲,在美國、歐洲和非洲均有發生。
2.交易雙方。一是並購主體已不僅局限在國有控股銀行。早期並購交易的並購方基本都是國有控股銀行,但近兩年,國開行、民生、招商銀行也積極參與跨國並購。2008年,招商銀行宣告收購香港永隆銀行53%的股權,金額高達46.4億美元,這是招商銀行的首次跨國並購。二是目標公司有「弱」有「強」。我國商業銀行早期並購多為「弱肉強食」,如工行並購的友聯銀行,在被並購前,是香港地區最差銀行之一,不良資產率高達31.4%,虧損達5億港幣。近年來逐漸發展到「強強聯合」,如工行並購的南非標准銀行,是南非乃至非洲最大的商業銀行。三是以混合並購為主,橫向並購為輔。我國銀行跨國並購大多數為混合並購,工行、中行、建行通過並購在香港地區建立了商業銀行業務、投資銀行業務、保險業務與投資業務的旗艦。橫向並購發行在銀行同業之間,工行並購哈利姆和誠興銀行、招行並購永隆銀行即是完全意義上的橫向並購。
3.並購方式。一是並購由現金支付過渡到現金與股權支付並用。我國銀行經過一系列改革,資本實力大增,加之人民幣升值壓力,在收購中多採取現金支付方式。2004年工銀亞洲對華比富通銀行的收購採用了「股權+現金」的支付方式,這是我國銀行首次在國際資本市場通過股票配售方式籌資進行收購。二是直接並購與間接並購相結合。我國銀行對目標企業的並購既有直接並購,也有通過全資或控股子公司對目標企業的間接並購。前者如工行對哈利姆銀行、誠興銀行、標准銀行的並購,後者如工銀亞洲對華比富通銀行的並購、中銀香港對南洋商業銀行和集友銀行的並購。
與國際間銀行跨國並購相比,我國銀行的跨國並購尚處在初級階段,在並購頻率、規模、行業跨度等方面的趨勢與前者有相似之處,但在並購對象、區域跨度、支付方式等方面與前者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三、我國銀行跨國並購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並購目標的因素。
1.並購區位的選擇。銀行並購的參與雙方處於大致相同的區域,由於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容易溝通,則管理文化容易融合,可有效地降低並購成本和整合成本,在亞洲地區並購較為有利。另外,歐盟地區也應優先考慮,因為如果並購歐元區任何一個國家的銀行即意味著進入了歐盟區,並購的放大效應非常明顯。
2.東道國的選擇。一是東道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發達國家由於私人銀行實力很強,並且擁有完善的資本市場,因此可以考慮在跨國並購與新建投資中選擇;發展中國家中相對落後的國家和轉型國家,跨國並購很難在短期內成為跨國銀行國際直接投資的主流方式;在最不發達國家,雖然有投資機會,但是缺少可供收購的銀行。因此擁有較先進工業部門和較發達資本市場的其他發展中國家,收購當地銀行成為了新建投資的現實替代。而且東道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可能成為並購目標的銀行也就越多。二是東道國與我國的貿易關系。我國非金融投資越聚集、規模越大的國家,對我國銀行業提供國際服務的需求也就越大,本著客戶導向的原則,這些國家的銀行也很有可能成為目標銀行。三是東道國的外資進入管制。東道國對跨國銀行進入本國市場的態度不同,有些鼓勵外資企業進入本國市場,如中國香港、東南亞和歐盟的一些國家或地區,在這些國家或地區進行並購相對容易;有些限制外資企業進入本國市場,如美國、日本、英國等國,在這些國家進行並購或新建投資比較困難。
3.並購對象的選擇。一是並購對象的規模。並購對象的規模如果較小,則並購活動比較容易獲得成功,而且單個並購的失敗也不足以對並購方造成太大的負面影響。二是並購對象的發展潛力。如果並購對象在並購前具有較強的增長勢頭,則該並購是以增長為目的的並購,有利於實現價值創造。三是並購對象的業務與資源。我國銀行在橫向並購時,應主要著眼於商業銀行業務的互補、服務功能的多元化以及資源的有效整合。另外,在全球綜合化經營趨勢下,我國銀行也可選擇投資銀行、保險公司、金融租賃、資產管理等不同業務類型的金融機構進行混合並購,提升銀行的整體綜合經營能力。
(二)並購方的因素。
1.並購銀行的跨國經營戰略。對並購銀行而言,跨國並購首先要符合其跨國經營戰略,要分析並購是否與公司的資金實力、管理能力、客戶戰略、人才儲備等多種因素以及國際化速度相適應。
2.並購銀行的效率。如果並購方的ROE高於被並購方的ROE,銀行並購的最終結果會比較好,即表明並購銀行的管理效率高,則非常有利於並購,對並購銀行今後的盈利和股東價值提升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3.並購銀行的經驗。由於並購過程非常復雜,因此並購經驗在並購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些積累較多並購經驗的銀行在並購中更容易獲得成功。在我國商業銀行中,工行、中行、建行的並購經驗比較豐富,其他股份制銀行也紛紛開始參與全球銀行並購,而且已經有了一些成功案例。總的來說,這些銀行積累了亞太地區以強並弱的大量並購經驗,在歐洲、美洲等市場也已積累了部分經驗,但經驗尚不豐富。
4.對並購銀行未來的影響。一是未來盈利能力。在並購過程中,合並成本一般都會大於並購企業公允價值,這部分商譽即使在購買時不出現減值,也是母行的潛在包袱,一旦被購買方出現重大不利影響,商譽面臨減值,需用今後的利潤去消化。二是股價。收購與整合的成敗直接關繫到公司未來價值,進而敏感地反映在公司股價上,如果收購對股價的影響是負面的,則很可能挫傷投資者積極性。三是再融資。並購行為會使銀行資本充足率降低,銀行一般通過發行次級債或者增發等方式來補充附屬資本或核心資本。這一方面,加大了企業的資金成本,進而加大了經營成本。另一方面,也可能引發股東控制權的稀釋與轉移。
四、我國銀行跨國並購的策略建議
基於對我國銀行業跨國並購的現狀和影響因素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議。
(一)制定清晰的跨國並購策略。跨國經營是銀行業共同的戰略目標,但各銀行要根據自身的市場定位和現有資源,制定不同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在進行實質性拓展海外市場時,要根據東道國的外資准入管制、業務限制監管要求、客戶資源等情況,選擇新建投資或者跨國並購。鑒於我國銀行業的跨國並購僅處在起步階段,建議本著由近到遠、由弱到強、由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的原則逐步進行跨國並購,實行跨國經營。由近到遠,除指距離的遠近外,還指先並購文化背景相似再並購差異較大的,因為80%的國際並購失敗直接或間接地源於並購後的整合,而整合的關鍵又在於文化整合。由弱到強,指先並購規模較小的對象,積累經驗後再並購規模較大的對象。由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是出於發達國家外資准入限制嚴格的考慮。
綜合來看,先可在亞太地區進行並購,然後推進到歐盟,最後進入英、美國家。亞太地區又首選亞洲金融中心的香港,其金融資源配置合理、監管嚴格,非常有利於國內銀行學習先進的國際銀行業管理經驗;然後是東南亞的一些國家,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速快、潛力大,而且在亞洲金融危機後放寬了外資收購本國銀行的限制,這些不僅為我國銀行跨國並購提供了良好條件,還讓我國銀行能夠享受這些國家高速增長帶來的利益;再次是歐盟,並購任何一家歐盟成員國的銀行,打開歐盟金融市場;最後是英、美、日等發達國家。
(二)明確跨國並購的並購銀行策略。我國銀行可分為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前者規模大、在海外的分支機構相對較多,並且有跨國經營的經驗,多數還有跨國並購的經歷,優勢比較明顯,適合選擇跨國並購的方式進行擴展;後者規模較小、在海外有代表處,但並無太多跨國並購的經驗,最好是選擇新建投資的方式進行海外擴張,待條件成熟後再進行跨國並購。另外,在進行跨國並購時,我國銀行不宜採取一哄而上的方式,這樣不僅會削弱中資銀行的談判能力,而且會使成交金額偏離理性報價過多,加大並購成本。
(三)注重對並購方式的選擇。一是支付方式多樣化。目前,我國銀行進行跨國並購多採用現金支付方式,雖然這種方式有利於並購成功,但是該方式不僅會削弱銀行的流動性,還可能延誤其他業務機會,加大並購成本,因此在跨國並購時,應盡量採用「現金+股權」、「現金+債權」、純股權等多種支付方式。二是並購的逐步推進,即可採取參股到控股的分步並購方式。
(四)把握並購時機。在進行跨國並購時,做好將時機選擇在一個特殊階段。比如,並購對象所在國發生經濟危機、並購對象陷入經營困難和發生內部危機等,這都有利於降低並購成本。在亞洲金融危機後,歐美銀行一舉並購了韓美銀行、韓國第一銀行和韓國外換銀行;日本經濟蕭退過程中,也出現了大規模的銀行並購狂潮,使市場上銀行的數量銳減。在當前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下,不少金融機構陷入了流動性困境,我國銀行應該利用好這些機會,慎重進行可行性研究,重點選擇一些有發展前途的銀行進行並購。

4. 跨國並購的途徑~~~~

編輯本段簡介
跨國公司的國際並購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企業,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市場和兩個以上政府控制下的法律制度,其中「一國跨國性企業」是並購發出企業或並購企業,「另一國企業」是他國被並購企業,也稱目標企業。這里所說的渠道,包括並購的跨國性企業直接向目標企業投資,或通過目標國所在地的子公司進行並購兩種形式,這里所指的支付手段,包括支付現金、從金融機構貸款、以股換股和發行債券等形式。而跨國公司的國內並購是指某一跨國性企業在其國內以某種形式並購本國企業。
編輯本段內容
兼並(Merge)指公司的吸收合並,即一公司將其他一個或數個公司並入本公司,使其失去法人資格的行為。是企業變更、終止的方式之一,也是企業競爭優勝劣汰的正常現象。在西方公司 跨國並購
中,企業兼並可分為兩類,即吸收兼並和創立兼並。收購(Acquisition)意為獲取,即一個企業通過購買其他企業的資產或股權,從而實現對該公司企業的實際控制的行為。有接管(或接收)企業管理權或所有權之意。按照其內容的不同,收購可分為資產收購和股份收購兩類。 從經濟學角度而言,企業兼並和收購的經濟意義是一致的,即都使市場力量、市場份額和市場競爭結構發生了變化,對經濟發展也產生相同的效益,因為企業產權的經營管理權最終都控制在一個法人手中。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西方國家通過把Mergers和Acquisition連在一起,統稱M&A。企業兼並的涵義與M&A相似,兼指吸收合並與收購,1996年8月20日財政部發布的《企業兼並有關財務問題的暫行規定》第二條規定:「本規定所稱兼並指一個企業通過購買等有償方式取得其他企業的產權,使其失去法人資格或雖保留法人資格但改變投資主體的一種行為。因此,在,通常把企業兼並和企業收購統稱為企業並購。 從1995年以來,全球跨國並購浪潮風起雲涌,到2000年進入高潮,近幾年則回歸步入調整期。跨國並購額從1990年的1866億美元增加到2000年1.1萬億美元,跨國並購額佔全球直接投資的比重從1995年的57%上升到2000年的85%.近三年來年跨國並購總額比2000年有所下降,但跨國並購在國際直接投資中的主體地位並未動搖。
編輯本段主要類型
橫向跨國並購、縱向跨國並購和混合跨國並購
按跨國並購雙方的行業關系,跨國並購可以分為橫向跨國並購、縱向跨國並購和混合跨國並購。橫向跨國並購是指兩個以上國家生產或銷售相同或相似產品的企業之間的並購。其目的是擴大世界市場的份額,增加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直至獲得世界壟斷地位,以攫取高額壟斷利潤。在橫向跨國並購中,由於並購雙方有相同的行業背景和經歷,所以比較容易實現並購整合。橫向跨國並購是跨國並購中經常採用的形式。 縱向跨國並購是指兩個以上國家處於生產同一或相似產品但又處於不同生產階段的企業之間的並購。其目的通常是為了穩定和擴大原材料的供應來源或產品的銷售渠道,從而減少競爭對手的原材料供應或產品的銷售。並購雙方一般是原材料供應者或產品購買者,所以對彼此的生產狀況比較 跨國並購
熟悉,並購後容易整合。混合跨國並購是指兩個以上國家處於不同行業的企業之間的並購。其目的是為了實現全球發展戰略和多元化經營戰略,減少單一行業經營的風險,增強企業在世界市場上的整體競爭實力。
直接並購和間接並購
從並購企業和目標企業是否接觸來看,跨國並購可分為直接並購和間接並購。直接並購指並購企業根據自己的戰略規劃直接向目標企業提出所有權要求,或者目標企業因經營不善以及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而向並購企業主動提出轉讓所有權,並經雙方磋商達成協議,完成所有權的轉移。間接並購是指並購企業在沒有向目標企業發出並購請求的情況下,通過在證券市場收購目標企業的股票取得對目標企業的控制權。與直接並購相比,間接並購受法律規定的制約較大,成功的概率也相對小一些。
編輯本段優勢
迅速進入他國市場並擴大其市場份額
一國企業進入他國市場,通常採用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直接向他國出口產品。由於跨國運輸的高昂運費和他國關稅壁壘的阻礙,使得企業產品的價格變得非常高,從而在他國市場喪失了價格競爭力;第二種是在他國建廠,也就是所謂的「綠地投資」。但是這種方式耗費的時間比較長,從選擇廠址、修建廠房、購買和安裝生產設備、招聘並培訓管理人員和其他員工,一直到安排企業的原材料供應和產品的銷售,這些都要耗費相當的時間和精力。由於國際市場變化很快,當新廠建設完成時,原來建廠所依據的市場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並購可以使一國企業以最快的速度進入他國市場並擴大市場份額。
有效利用目標企業的各種現有資源
目標企業在東道國一般都有比較成熟和豐富的資源,具體說來包括以下內容:( 跨國並購
1)成熟完善的銷售網路;(2)既有的專利權、專有技術、商標權、商譽等無形資產;(3)穩定的原材料供應保障體系;(4)成型的管理制度和既有的人力資源;(5)成熟的客戶關系網。這些資源的存在可以使並購方繞開初入他國市場的困難,迅速投入生產,完善和開拓銷售渠道,擴大市場份額,減少競爭壓力。這些都是其他跨國投資方式難以獲得的。
充分享有對外直接投資的融資便利
一國企業向他國投資常常需要融資。與「綠地投資」相比,並購可以比較容易地獲得融資。具體說來,跨國並購完成後,並購方可以通過以下途徑獲得資金:(1)用目標企業的實有資產和未來收益作抵押,通過發行債券獲得融資;(2)用目標企業的實有資產和未來收益作抵押,直接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3)並購方通過與被並購方互相交換股票的方式控制目標企業,從而避免現金支付的壓力。
可以廉價購買資產或股權
跨國並購常常能夠用比較低的價格獲得他國企業的資產或股權。這主要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目標企業低估了自己某項資產的價值,而並購方對該項資產卻有真實地認識。這樣,並購方就能以較低的價格獲得他國企業的資產; 第二種情況是並購方利用對方的困境,低價收購虧損或不景氣的企業; 第三種情況是利用目標企業股票暴跌的時候收購其股票。
其他優勢
跨國並購還可以有效降低進入新行業的壁壘,大幅度降低企業發展的風險和成本,充分利用經驗曲線效應,獲得科學技術上的競爭優勢等等。
編輯本段特點
強強聯手盛行,超大型跨國企業不斷產生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企業的並購規模日益增大,並購金額連創新高,誕生了許多超大型跨國公司。比如1998年德國的戴姆勒-賓士公司和美國的克萊斯勒公司合並,成立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公司。新公司的市場資本額在世界汽車業中名列第二。又如1999年1月15日,英國沃達豐行動電話公司宣布與美國空中火炬公司合並成立沃達豐空中火炬公司,新公司成為世界最大的行動電話公司。
跨國並購集中在北美和歐盟等發達國家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發布的2002年《世界投資報告》對10億美元以上的大宗跨國並購案的統計,世界跨國並購活動以英國、法國、美國、德國、瑞士、荷蘭和加拿大這七個國家為主。特別是排在前四位國家的大宗並購額超過2000億美元,其流出量共計12612億美元,約占總額的73.8%。其中,尤為突出的是英國,其大宗並購額約占總流出量的36.2%。如果加上西歐各國的並購額,那麼在2000年,並購額共計8267億美元,佔大宗並購總額的95.4%。從上述這些國家和地區流出的金額為8381億美元,佔世界流出總額的96.8%。其中,流入美國的並購交易額高達2554億美元;德國為2339億美元,英國為1400億美元。 3、從吸收外資的行業構成看,發達國家以服務業為主,發展中國家則集中在製造業部門 2001年,美國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中有1/3投向了金融保險領域;歐盟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業主要在公共服務、媒體、金融等領域;日本跨國公司在英國的投資50%以上集中在金融保險部門。發展中國家所具有的勞動力優勢促使跨國公司加速向這些地區的製造業轉移生產投資。
戰略性並購佔有絕對優勢,惡意並購減少
與80年代出現的大量惡意收購行為不同,90年代以來的跨國並購主要是企業出自長遠發展的考慮,並購協議也是經過當事人雙方謹慎選擇、長時間接觸、耐心協商之後達成的。因此,惡意收購案件明顯減少。由於戰略性並購是一種理性並購行為,雖然給產業、市場等各方面帶來較強的震動,但是卻是一種雙贏的交易,不會像惡意收購那樣,造成兩敗俱傷的結果。
水平並購為主
90年代以來的跨國並購主要是水平(橫向)並購。無論在傳統產業領域還是新興產業領域,水平並購都佔主導地位。傳統產業領域的水平並購主要實為了減少過剩的生產能力,提高技術創新的能力,以取得行業領先地位。其所涉及的行業幾乎遍布傳統產業的各個領域,包括汽車、醫葯、石油、化學、食品、飲料、煙草、航空航天等在內的製造業和電信、金融和能源等服務業,其中資本和技術密集 跨國並購研討
型的行業尤為突出。新興產業的水平並購是為了增強實體規模,提高科技研發能力,確立技術上的領先地位。比如思科公司就是通過並購成為市值超過微軟的世界最大企業。垂直收購雖然有所增加,但是所佔比例一直低於10%,所涉及的行業集中在電子和汽車工業,其目的在於降低生產鏈前向和後向關聯的不確定性和交易成本以及獲取范圍經濟收益。混合收購的重要性則大幅度下降,其目的在於分散風險和深化范圍經濟。
大型並購普遍採用的融資方式
通過股本互換實現跨國並購是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產物。80年代曾流行一時的以大量發行垃圾債券特徵,以追求短期內股東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杠桿收購給企業長期發展帶來了嚴重的不良後果。這些不良後果在90年代完全暴露出來,不少企業由於難以承受沉重的債務負擔而走向衰退,甚至破產倒閉。因而,在90年代,人們更樂於接受以股票互換作為並購的交易方式。換股方式對於並購方企業來說,既可以解決企業籌資難的問題,又可以避免由於債務過多、利息負擔過重而對企業財務狀況造成的不良影響。對於被並購企業來說,換股交易可以避免現金交易造成的納稅問題,又可以分享新企業繼續成長的好處,還可以享受股市走強帶來的股價上漲的收益。因而,換股並購成為90年代企業並購的潮流。
中介機構在跨國並購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在90年代的企業並購中,中介機構功不可沒。特別是投資銀行的專業顧問和媒介作用起了重要支持和推動作用。根據湯姆森證券數據公司的資料顯示,1999年高盛、摩根斯坦利和美林參與顧問的全球兼並與收購交易總值均超過一萬億美元。這些投資銀行為了保持自己在業界的霸主地位,不遺餘力,積極參與各大並購,從而成為90年代的並購潮的一大推動力。

5. 跨境融資的方式有哪些

任何企業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都需要有適量的資金,而通過各種途徑內和相應手段取得這些資容金的過程稱之為融資。並購融資方式根據資金來源渠道可分為內部融資和外部融資。但應用較多的融資方式是從外部開辟資金來源,通過與其他投資人聯合投資,或以股權、債權、混合融資等方式籌集資金。一般來說,企業並購的融資渠道可以分為債務性融資、權益性融資、混合性融資。債務融資是指企業按約定代價和用途取得且需按期還本付息的一種融資方式。債務融資往往通過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民間資本等渠道,採用申請貸款、發行債券、利用商業信用、租賃等方式籌措資金,企業債務融資主要包括三種方式:貸款融資、債券融資、租賃融資。權益性融資指的是企業通過直接吸收投資或發行股票或利用權益資本融資籌集資金。權益資本是投資者投入企業的資金。企業並購中最常用的權益融資方式包括吸收直接投資、權益資本融資,發行股票融資。混合性融資並購指的是企業通過發行混合性融資工具籌集資金而進行的並購。常見的混合性融資工具主要有可轉換債券和認股權證。

6. 我國目前跨國公司財務管理會遇到哪些棘手的問題為什麼

摘要 跨國並購是在境外進行並購,並購方往往對境外的並購市場的熟悉程度比對國內的要低,因此跨國並購的風險比國內並購的風險要大,這些風險主要以財務風險的形式體現出來,因此跨國並購的財務管理至關重要。現階段,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發展,跨國公司進行跨國並購的行為增多,如何更好地處理跨國並購中的財務問題,成為跨國公司財務管理中的新問題。跨國並購涉及的問題很多,如果從財務管理的角度來看,要關注和處理好兩個關鍵的問題:目標企業的價值評估和融資決策,這兩個問題也是決定並購是否成功的關鍵。

7. 跨國公司有那哪些對外投資的參與方式與其他類型公司有何區別

一般跨國公司對個參與投資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外商直接獨立投資. 這類一般為與該地區和明顯競爭和壟斷優勢的行業,儀器,材料科學,儀器設備等.性質為獨運營,與總部有著相同的管理模式.
二,外商合資.這類一般是從事該地區難以湛透的行業,通過合資來達到戰略本土化,投資領域包括工程,教育,食品農業等,具有投資額大,間接管理,通過分紅,配股來賺取利潤.
三,融資,這類一般從事非傳統性行業,有金融保險,政府債券等,一般通過證券市場注資,直接融資的方式投資,一般不參與管理,具有收益大,風險高的特點.跨國公司具有投資規模大,全球集中統一的經營管理,綜合產業多樣化等特點.相反其它類型公司和跨國公司相比,投資規模較小,管理分散,產業結構單一等
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主要分為跨國並購和綠地投資,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跨國並購逐漸取代新建投資,成為對外投資的主要方式。

8. 我國企業跨國並購具有哪些優勢

一、跨國並購大幅度降低了企業擴張的風險和成本。投資新建的方式並不僅僅涉及到建設新的生產能力,企業還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金獲取穩定的原料來源,建立有效的銷售渠道,開拓和爭奪市場。在並購情況下,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原有企業的原料來源、銷售渠道和市場份額,在資金市場方面也可利用原有企業的渠道融資,從而大大減少了發展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降低了風險和成本。
二、跨國並購節省了建廠時間。對製造業來說,並購方式最基本的好處就是可以省掉建廠時間,迅速獲得現成的生產要素,立即建立國外的產銷據點。因此,並購方式有利於企業迅速抓住市場機會。因此,當迅速進入外國市場成為跨國公司投資的主要目標時,並購必然成為受到偏好的投資方式。
三、跨國並購能充分利用經驗曲線效應。企業通過並購,不但獲得了原有企業的生產能力和各種
資產,還獲得了原有企業的經驗,經驗————成本曲線效應對混合並購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在新的經營領域,經驗往往是一種有效的進入壁壘。通過混合並購,繞開進入壁壘而建立的混合一體化企業,其各部分可以實行經驗分享,形成一種有力的競爭優勢。
企業通過並購能夠實現經驗共享和互補,這種經驗不僅包括經驗曲線效應,也包括企業在技術、市場、專利、產品和管理等方面的特長,還包括優秀的企業文化。企業通過並購可以將上述經驗在各分部之間實現共享或取長補短,產生互補效應。
四、通過跨國並購能獲得科學技術上的競爭優勢。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產品成本、質量的競爭往往轉化為科學技術上的競爭,因此,企業往往為了取得生產或產品技術上的優勢而進行並購活動。
五、能夠迅速進入東道國並佔領市場。跨國並購有效地降低了進入新行業的壁壘。首先,企業在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時,必然面臨著現有企業的激烈反應,若小規模進入,又面臨成本劣勢。其次,由於產品差異的原因,用戶從原產品轉向購買新進入者的產品時,需要支付高額轉置費用,令新企業難以佔領市場。第三,資金限制。某些資金密集型行業要求巨額投資,企業進入時,存在較大的風險,使企業在籌資方面有一定困難。第四,由於原有企業與銷售渠道之間已建立了長期密切的合作關系,新企業要進入該領域必須打破原有企業的市場網路,才能獲得有效可靠的銷售渠道。
六、能夠有效利用被並購企業的資源。通過跨國並購有利於獲取用創建方式所難以得到的各類經營資源,主要有以下幾種:1.獲取原有分銷渠道。通過並購方式,跨國公司可以利用被並購企業在當地市場的分銷渠道,以及被並購企業同當地客戶和供應商多年來所建立的信用,使跨國公司能迅速地在當地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並且還可以順便把跨國公司的其他子公司的產品引入該市場。2.獲取被並購企業的技術。並購發達國家的企業,可以獲得該企業的先進技術和專利權,以提高跨國公司的技術水平。3.利用原有的管理制度和人力資源。採取並購作為直接投資的方式,可以不必重新設計一套適合當地情況的經營管理制度,而直接利用現有的管理組織、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員。這樣可以避免對當地情況缺乏了解而引起的各種問題。當跨國公司迅速發展時,並購可以緩和管理人員相對缺乏的現象。由於種種原因,跨國公司往往不把被並購的企業所經營的業務同自己的業務完全結合起來,從而被並購企業在某種程度上繼續保持其經營特色。因此,利用熟悉本企業業務和當地情況的被並購企業的管理人員可以大大減輕跨國公司在管理上的壓力。此外,跨國公司有時還可以通過並購學習外國先進的管理方式。4.獲取被並購企業的商標、商譽等無形資產。並購國外現有企業,往往可以利用其商標的知名度,迅速打開市場。如果目標企業同跨國公司的產品種類差別甚大時,並購方式可以迅速增加跨國公司的產品種類。尤其當跨國公司跨越原有產品的范圍而實行多樣化的經營時,如果缺乏有關新的產品種類的生產和營銷方面的技術和經驗的話,採用並購方式則顯然更為穩當。5.利用目標企業的特有資產。為了獲得目標企業的特有資產也可能是跨國公司選擇並購方式而不選擇創建方式的一個重要原因。有時目標企業擁有跨國公司所需要的資源,例如,跨國公司為了確保石油、金屬礦石等原料供應,便可以通過並購方式來利用被並購企業的特有資產。
七、能夠享有對外直接投資的融資便利。跨國公司為了進行國外直接投資常常要向資本市場獲得資金融通。同創建方式相比,並購方式更容易爭取到資金融通,因為並購方式具有較小的不確定性。其次,並購方式收益快,往往能更快地收回投資;跨國公司一旦有了並購目標企業後,就可以採取以下方法,避免創建方式直接投資的風險,減少自有資本的直接投入。 1.採用以股換股的方式進行融資。隨著股份公司的建立和發展,大量股份公司的股票上市流通,企業就有可能通過股份公司之間相互交換股票方式,掌握目標企業一定份額的股票,從而控制他人股本,佔有他人企業。 2.以目標公司的實有資產和未來收益作抵押,在證券市場上發行公司債券。 3.以目標公司的實有資產和未來收益作抵押,直接從金融機構融資。正因為並購方式有 「快」的特點,有的跨國公司還把並購方式作為資金外逃以躲避政治風險的手段。

9. 國際跨國並購的優缺點

跨國並購有如下優勢:
1.迅速進入他國市場並擴大其市場份額
一國企業進入他國市場,通常採用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直接向他國出口產品。由於跨國運輸的高昂運費和他國關稅壁壘的阻礙,使得企業產品的價格變得非常高,從而在他國市場喪失了價格競爭力;第二種是在他國建廠,也就是所謂的「綠地投資」。但是這種方式耗費的時間比較長,從選擇廠址、修建廠房、購買和安裝生產設備、招聘並培訓管理人員和其他員工,一直到安排企業的原材料供應和產品的銷售,這些都要耗費相當的時間和精力。由於國際市場變化很快,當新廠建設完成時,原來建廠所依據的市場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並購可以使一國企業以最快的速度進入他國市場並擴大市場份額。
2.有效利用目標企業的各種現有資源
目標企業在東道國一般都有比較成熟和豐富的資源,具體說來包括以下內容:(1)成熟完善的銷售網路;(2)既有的專利權、專有技術、商標權、商譽等無形資產;(3)穩定的原材料供應保障體系;(4)成型的管理制度和既有的人力資源;(5)成熟的客戶關系網。這些資源的存在可以使並購方繞開初入他國市場的困難,迅速投入生產,完善和開拓銷售渠道,擴大市場份額,減少競爭壓力。這些都是其他跨國投資方式難以獲得的。
3.充分享有對外直接投資的融資便利
一國企業向他國投資常常需要融資。與「綠地投資」相比,並購可以比較容易地獲得融資。具體說來,跨國並購完成後,並購方可以通過以下途徑獲得資金:(1)用目標企業的實有資產和未來收益作抵押,通過發行債券獲得融資;(2)用目標企業的實有資產和未來收益作抵押,直接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3)並購方通過與被並購方互相交換股票的方式控制目標企業,從而避免現金支付的壓力。
4.可以廉價購買資產或股權
跨國並購常常能夠用比較低的價格獲得他國企業的資產或股權。這主要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目標企業低估了自己某項資產的價值,而並購方對該項資產卻有真實地認識。這樣,並購方就能以較低的價格獲得他國企業的資產;
第二種情況是並購方利用對方的困境,低價收購虧損或不景氣的企業;
第三種情況是利用目標企業股票暴跌的時候收購其股票。
5.其他優勢
跨國並購還可以有效降低進入新行業的壁壘,大幅度降低企業發展的風險和成本,充分利用經驗曲線效應,獲得科學技術上的競爭優勢等等。
跨國並購方式的缺點
並購方式也具有一些內在的缺點,這正是為什麼跨國公司也使用創建方式來替代並購方式的原因。
企業規模和選址上的問題。跨國公司可以通過跨國創建方式選擇適當的地點並按照自己所希望的規模籌建新的企業。但是採用並購方式往往難以找到一個規模和定位完全符合自己意願的目標企業,尤其是在市場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這個問題尤其突出。
原有的契約或傳統關系的束縛。現有企業往往同它的客戶、供給者和職工具有某些已有的契約關系或傳統的關系。如果結束這些關系可能在公共關繫上付出很大代價,然而繼續維持這些關系可能被認為是差別待遇。與供給者之間的關系也可能碰到類似的情況。
並購後的整合工作難度大。並購的成功不僅僅是一種財務活動,更取決於並購後對公司的整合工作的有效程度。而這種整合工作的難度是相當大的。而採用創建方式,原企業與新建企業之間的銜接比較容易。

閱讀全文

與跨國並購融資渠道的選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慶國際信託有限公司股票 瀏覽:108
000937增發價格 瀏覽:963
建行杠桿保證金炒外匯 瀏覽:454
金融機構支持疫情防控工作 瀏覽:164
境外匯款可以 瀏覽:242
房地產融資特點有哪些內容 瀏覽:422
中信證券的基本面分析 瀏覽:84
雁盛實業股票 瀏覽:239
外匯期貨交易商 瀏覽:57
上海潤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676
金融理財顧問公司 瀏覽:635
做深做優金融服務 瀏覽:653
境外股東質押股票 瀏覽:82
2016商品期貨分析報告 瀏覽:566
哪家證劵公司理財短期好 瀏覽:827
從金融公司套取首付貸 瀏覽:839
國檢集團漲停 瀏覽:213
金融服務費用的進項稅是否可抵扣 瀏覽:148
投融資規劃報告 瀏覽:934
基金高端理財優勢 瀏覽: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