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中國金融資產是GDP多少倍

中國金融資產是GDP多少倍

發布時間:2022-05-16 01:50:29

1. 余額寶1千元一天收益多少

余額寶存入1000元一天的收益需要看當天的收益率,如果當天的萬份收益為1元,那麼存入1000元一天的收益為:1000*1/10000=0.1元。
因為余額寶的收益率是會變動的,所以每天的萬份收益都可能不一樣,具體的萬份收益可以在余額寶首頁上看到,點擊昨日收益即可查看累計收益。
點擊右上角的篩選還可以查看七日年化、近一周收益、30日年化等選項。
【拓展資料】
余額寶是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於2013年6月推出的余額增值服務和活期資金管理服務產品。
余額寶對接的是天弘基金旗下的余額寶貨幣基金,特點是操作簡便、低門檻、零手續費、可隨取隨用。除理財功能外,余額寶還可直接用於購物、轉賬等消費支付,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現金管理工具。
支付推出了余額增值服務——客戶賬戶中的余額轉入余額寶之後,這裡面的資金用於購買貨幣基金。天弘基金是余額寶唯一的貨幣基金提供商,他為此定製了一隻名為增利寶的貨幣市場基金。
馬雲曾經指出:「中國的金融行業特別是銀行業只服務了大約20%的客戶,而更應該看到的是那些80%沒有被服務的、該被服務好的潛在的企業,如何把他服務好,中國巨大的潛力就會起來。」在人為設置過高的金融門檻之後,銀行業牌照成了一個壟斷資源,而銀行業壟斷首先導致銀行業的暴利。
金融壟斷一方面導致壟斷暴利,另一方面必然削弱中國金融業的競爭力。2010年,中國gdp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但就金融業資產佔gdp的比重、人均金融資產等指標衡量,中國金融業的現狀和中國的經濟地位完全不匹配。以銀行業的數量為例,中國的gdp是美國的40%,在美國以銀行命名的機構有8500多家,而中國稱之為銀行的機構只有300多家,美國是中國的30倍。再看看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則更是「奇缺」,中國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村鎮銀行到現在只有10餘家。在人均佔有金融資產方面,中國和美、日等國的差距更大。

2. 中國金融保險資產佔比

一、中國金融資產結構概況
中國金融資產主要分為:流通中現金、金融機構存款、金融機構貸款、有價證券(債券、股票等)。表1列出了1978、1986、1991、1995年中國主要金融資產分布情況(見表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資產由單一的銀行資產向市場化、多元化方向發展。1981-1995年累計發行國債4794.39億元,國家投資債和投資公司債共313.98億元,金融機構債1182.97億元,企業債1738.3億元,股票(A股面值)119.56億元,大額存單1796.28億元(中國證監會,1995)。這些金融工具的出現為中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中國金融資產的大部分仍是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存貸款。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占金融資產總量的比例1978年為93%,1986年為87%,1991年為84%,1995年為83%。這一比例改革開放以來雖呈下降趨勢,但90年代以來下降緩慢,說明中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不盡人意。中國金融資產總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78年的94%上升到1995年的221%,反映了經濟體制改革中金融深化(貨幣化)的過程。80年代這一比重上升較快,進入90年代上升速度慢了下來。
中國的儲蓄主體在改革中也發生了變化,由以前的政府和國營企業變為現在的老百姓。據世界銀行專家估計,中國改革前政府積累占總積累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1978年國內儲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5%,其中居民儲蓄佔1.2%,政府儲蓄佔15.4%,企業儲蓄佔18.9%。也就是說,1978年社會總儲蓄的96.7%來自政府和國營企業。1978年末,中國居民儲蓄余額只有210.6億元,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5.9%,占當年社會存款總額的16.2%。
改革前,國家是儲蓄主體,也是投資主體,因而不需要金融中介。國有固定資產投資主要來自財政撥款,銀行貸款主要作為流動資金。銀行的貸款也主要來自政府和國有企事業的存款。1978年,企事業存款和財政存款之和為1089.9億元,占銀行存款總額的83.8%。
1995年底中國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為5.4萬億,其中近3萬億是居民儲蓄。儲蓄者和投資者分離了,最大的儲蓄者是老百姓,最大的投資者是國家。銀行和金融機構的中介作用變得非常重要了。國家通過對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控制,用老百姓的錢投資建設國有企業。因此,國營企業的真正所有者,可以說是在國家銀行里存款的老百姓。
宏觀的金融資產結構必然反映到企業的資產負債結構上來。銀行和金融機構貸款是中國企業資金來源的主渠道。企業很難通過發行債券、股票等直接融資方式來獲得資金。從1986年開始發行企業債,到1995年,共發行企業債1738.3億元。1995年末,股票市值(A股)約4500億,其中只有1/3上市流通的個人股。國家股大多是靠過去已有的投入和土地價值折算的,實際現金投入不多。法人股和個人股的發行可以使企業籌到現金,但能夠被批准發行股票的企業實在是太少了。這樣企業通過發行股票所能籌到的資金十分有限,大多數企業只能靠銀行貸款。
在主要金融資產之外,還有其他金融資產,比如民間借貸、民間集資和股份合作制中的股份等。這些金融資產,都有一定意義上的所有權、參與權和處理權,並以此獲得收益。但目前民間借貸、民間集資還有待進一步規范化。
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可以概括為:儲蓄主體在改革開放中由政府變為老百姓;國家政府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31%下降到1995年的10.8%;1985年起,國家對國有企業的投資由撥款改為貸款,直接融資的資本市場渠道狹窄;其他不動產市場剛剛起步。這就使老百姓把絕大部分積蓄存在銀行里,銀行把大部分資金貸給國有企業,成為國有企業長期投資(固定資本)和流動資金的主要來源,造成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比率不斷升高。
二、中國的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為什麼迅速增長?
中國金融資產的變化過程主要有兩條主線,一條是貨幣化過程,另一條是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這里我們主要分析貨幣化過程。貨幣化有兩種含義:一是財政赤字的貨幣化,即國家用印鈔票的方法來彌補財政赤字。二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貨幣化,即在經濟發展中,特別是改革轉軌過程中,產生超常貨幣需求,從而使貨幣流通速度減慢。本文的貨幣化是指後一種意義上的。
1978到1995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9.7%,通貨膨脹率平均為7.5%,廣義貨幣(M2)平均每年遞增25%。廣義貨幣增長率在這樣長時期里遠遠超過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和,在各國經濟發展史中是少見的。據筆者保守估計,從1978到1992年,中央政府每年的鑄幣收入平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左右。謝平(1994)估計,1986-1993年,中央政府每年得到的貨幣發行收入平均為國民生產總值的5.4%。海外經濟學家常常不理解為什麼中國政府的實際綜合赤字那麼高(約佔GNP的8-9%),通貨膨脹率卻不很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貨幣化帶來的鑄幣收入。
表2給出了中國貨幣化過程的主要指標。中國的廣義貨幣(M2)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M2/GNP)在改革期間呈快速上升趨勢。從1978年的32%上升到1995年的105%,上升速度如此之快在發展中國家金融深化的案例中實屬罕見。在1994-1995年間,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美國為59%,英國為104%,日本為114%,德國為70%,印度尼西亞為46%,韓國為44%,馬來西亞為89%,菲律賓為50%,新加坡為89%,泰國為79%(國際貨幣基金1996年報)。中國的這一比重遠遠超過周邊發展中國家,就是和英、美、日、德這些發達國家相比也是相當高的,僅次於日本。
中國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迅速提高,一方面是改革中金融深化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金融資產結構的問題。在改革開放中,中國的儲蓄主體由國家變為老百姓,收入分配向居民傾斜。但是,老百姓金融資產投資的選擇不多,銀行儲蓄一直是主渠道。這主要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滯後造成的。中國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這樣高不是經濟主體的自然選擇,而是在現有體制和政策的制約下不得已形成的。表2中貨幣與廣義貨幣之比(M1/M2)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這一點。貨幣占廣義貨幣的比重從1978年的82%下降到1995年的39%。也就是說,不僅廣義貨幣增長快,而且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廣義貨幣中居民儲蓄的比重不斷升高,反映了居民所持金融資產大都壓到銀行存款上了。1995年現金凈投放600億,全社會流通現金量只比上年增長8.3%;M1增長16.8%;M2增長高達29.5%,比25%的控制目標高出4.5個百分點。
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滯後,還可從各國金融資產結構比較中看出。表3給出中國與周邊國家和一些發達國家金融資產結構的比較。1993年中國股票市值佔GDP的9%,債券市值佔GDP的11%。而周邊國家股票市值平均佔GDP的148%,債券市值平均佔GDP的30%。英、美、德、日四個發達國家的股票市值平均佔GDP的75%,債券市值佔GDP的74%。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不僅落後於發達國家,也遠遠落後於周邊發展中國家。
三、中國金融資產結構畸形的後果
1.企業負債率高。據國有資產管理局的數字,1980年國有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僅為18.7%。1990到1993年分別為58.4%、60.5%、61.5%、71.7%。1994年對12.4萬戶國有企業清產核資時,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已上升為75.1%,若扣除實際的掛帳損失,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高達83.3%(吳曉靈,1995)。
2.金融運行風險高。首先,銀行信貸資金周轉速度減慢,國家銀行貸款年周轉速度由1993年的1.32次降到1995年的1.15次,即313天才周轉一次。第二,國有企業相互拖欠嚴重,國家銀行應收未收利息1995年高達2200多億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億元。第三,國有銀行信貸資產質量逐步下降,1995年末,不良貸款佔全部貸款的22.3%,如果按國家銀行1995年底貸款余額為4萬億元算,大約有9000億元的不良貸款。第四,國有銀行經營困難。中、農、工、建四大行1992年上交利潤343億元,1994年降為166億元,1995年上半年竟出現除中國銀行外的全行業性虧損。
3.國有企業債務負擔重。1996年第一季度,全國國有工業企業在總體經濟平穩發展的同時,出現了凈虧損,虧損總額達34.1億元。虧損企業比重從1995年同期的40.8%,上升到44.9%,在國有大中型企業中,這個比例由1995年的45.1%,上升到51.4%(石剛,1996)。1996年的第二、三季度情況略有好轉,但總體經濟效益仍不容樂觀。國營企業虧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債務負擔重,許多國營企業資本金不足,特別是1985年實行撥改貸以後,有些國營企業從固定資產投資到流動資金全靠銀行貸款。國營企業辛辛苦苦掙到的錢全都給銀行還本付息了。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3. 銀行體系總資產規模相當於gdp的多少倍合理

工行宇宙第一行,資產148802.6百萬美元。雖然開玩笑,但是我國的幾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都是超級大的,工商銀行也確實是世界上資產規模最大的銀行(其實想也知道,銀行國家壟斷,現在中國gdp世界第2 自然銀行資產多)

4. 中國2007年的資本存量是GDP多少倍

國家統計局25日發布的初步核算結果顯示,按可比價格計算,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9.9%。中國經濟已連續三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長。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6)》相關數據計算
從表中可以看出,從三大產業吸納的就業人員絕對數來看,從業人員在三大產業
中比重從1978年的70.5:17.3:12.2調整至2005年的44.8:23.8:31.4。第一產業勞
動就業人數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大幅度下降,由1991年的39098萬人下降到2005年
的33970萬人;第二產業絕對就業人數增長較快,由1978年的6945萬人增加至200
5年的18084萬人,增加了2.6倍,這從絕對意義上表明了第二產業的增長對就業吸
納能力的增加;與第一、二產業相比,第三產業呈現出就業增長迅速且發展潛力
巨大的特點,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由1978年的4890萬人增加至2005年的23771萬人
,增加了4.86倍,是整個經濟轉型期間就業人數增加最多的部門。
從三大產業吸納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即就業吸納的相對量來看,1978年
至2005年,三大產業就業人員人數分別增長19.96%、160.39%和386.11%。其中第
一產業就業份額持續降低且降幅較大,從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5年的44.8%,
這表明第一產業就業已基本達到飽和,不僅不能吸收勞動力,而且開始排斥勞動
力;第二產業部門對勞動力需求量比重一直穩定在22%左右,但也有小幅度下降趨
勢;近年對勞動力需求量較大的是第三產業部門,穩步上升到30%左右,成為名副
其實的「三分天下」。
從三大產業的就業彈性發展趨勢來看,第一產業就業彈性總體水平較低,但波動
較大,到「八五」期間就業彈性的平均數變成了負數,2003年至2005年也是負數
;第二產業的就業彈性從「六五」到「九五」呈現出快速下降的特點,2002年就
業彈性呈負值,直到2005年才上升為0.59;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也存在著總體下
降的趨勢,「八五」期間有所回升,「九五」和「十五」期間處於較低水平,20
03—2004年間就業彈性提高較快。但與第一和第二產業相比,其下降的幅度要小
得多,而且一直保持了較高的就業彈性,即第三產業對勞動力一直保持了較強的
吸納能力。
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三大產業就業結構轉換滯後的原因
從靜態的角度看,我國勞動力在三大產業結構的配置上主要表現為第一產業吸納
過多的勞動力,而第二、三產業吸納勞動力不足;從勞動力配置的動態調整看,
我國存在著勞動力從第一產業轉向第二產業,再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過慢
的現象,從而使我國三大產業的結構偏差大並且趨向均衡的速度慢,造成勞動力
就業困難。
2.1第一產業剩餘勞動力過多
與第一產業中的主要產業農業產值比重下降的幅度相比,農業勞動力份額的下降
存在明顯的滯後現象。第一產業的就業彈性與其他產業就業彈性存在明顯的負相
關關系(見下圖)。當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吸納就業能力下降的時候,第一產業
的就業彈性就升高;當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吸納就業能力提高的時候,第一產業
的就業彈性就會下降。第一產業的經濟增長沒有拉動就業的增長,相反卻向其他
產業轉移了大量勞動力,這不但影響了整體就業率的提高,而且給其他產業的就
業帶來了強大的壓力,使得其他產業的經濟增長速度趕不上相應產業所需就業人
數的增長速度,於是造成其他產業的較高的失業率,從而增大了整個社會的失業
率,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雙高」現象。
三大產業就業彈性
2.2第二產業資本替代勞動,制約了其吸納勞動力的能力
國資委研究中心宏觀戰略部部長趙曉認為,目前經濟結構逐漸地脫離勞動密集型
產業進入資金密集型產業,增加相同資金帶來的勞動就業的增長比過去減少了。
另外,我國增長最快的投資基本上是資本、技術密集型的,對勞動力有擠出作用
。統計分析表明,2000—2005年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企業人均固定資產從
93162元增長到129729元,年均增長7.85%;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人均固定資產從
123150元增長到262102元,年均增長22.57%。值得注意的是,國有及國有控股企
業的人均固定資產凈值的絕對額和增長速度要大於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企
業,這意味著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更加偏好採取資本密集的生產技術,並且這種

(下轉第15頁)
(上接第11頁)
好還在加強。由此表明,對於相同數量的資本,如果投入到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
,其所吸納的勞動力遠低於普通服務業和民營企業。因此,盡管近幾年來,投資
及由此拉動的GDP長時間處於高位,但其所創造的就業崗位卻沒有多少增長。
2.3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影響了對勞動力的需求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每投資100萬元可提供的就業崗位,重工業是
400個,輕工業是700個,第三產業是1000個,可見第三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較強
。依靠第三產業解決就業問題幾乎是世界各國的通用選擇,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
從業人員已佔就業總數的75%以上。然而,我國目前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進程緩慢
、內需不旺等因素影響了第三產業的發展步伐。目前,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民生
產總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發達國家是60~70%,發展中國家平均水
平在40%以上,我國是第三產業比重過低的為數不多的國家之一。2002年、2003年
、2004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分別為34.3%、33.4%和
31.9%,2005年有所提高,達40.3%。但總體上來說,第三產業創造的產值增長還
不夠快,比重提高的幅度還不夠大,從而影響了對勞動力的需求。
3.增強我國三大產業就業吸納能力的建議
我國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不高是造成我國就業困難加大
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我國的產業發展政策,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
伐,推動就業結構的轉變。
3.1重視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實踐證明,勞動力素質低下是制約勞動力主動創業和適應市場就業能力的關鍵因
素。因此,需要重視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必須從以下方面著
手:一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普及率,改進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提升農民對義務教
育的期望收益,促進農民投資農村義務教育的積極性。二要積極實施農村社區的
成人再教育工程。三要鼓勵和提倡農民運用先進的科技和實用方法,逐步引導農
民實現有序的產業結構調整,對積極投身於科技開發的人員,加大鼓勵和嘉獎力
度。
3.2正確處理好第二產業中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的關系
我國是人口大國,就業壓力極其繁重,需要我們在產業發展的同時考慮到就業目
標。資本密集型產業產生的就業機會變得越來越少,而勞
動密集型產業符合我國勞動力豐富、勞動力技能普遍不高、資金短缺的特點,使
就業機會大大增加。因此,我國政府、金融機構等應當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為
中小企業創造一個平等競爭的環境,使其吸納更多就業人員,成為就業和再就業
的主要場所。
3.3重視三大產業的有機聯系,大力發揮第三產業的隱性就業效應
第一、二產業是第三產業發展的基礎,第三產業為第一、二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創
造條件。我國2005年12月6日發布的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顯示,到2004年末,
全國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員數為30882.8萬人。其中,第二產業就業人員為15463
.8萬人,第三產業就業人員為15419.0萬人。因此,若想使第三產業的發展能夠持
續有效地促進就業增加,當前我們一方面應十分重視第一、二產業的發展,充分
發揮它們的基礎地位,在結構調整中不能因為第三產業的就業貢獻大而忽視第一
、二產業的帶動作用,而應使通過發展第三產業解決就業問題的策略建立在與第
二產業協調發展的基礎之上。另一方面,也應加強第三產業服務於第一、二產業
的作用,提高第三產業的產出乘數,更大地發揮出第三產業的隱性就業效應。城
市應著重開發休閑健身產業、信息服務業、咨詢服務業等;農村應當因地制宜,
結合農業產業化和小城鎮的建設發展商業流通業、交通運輸業、飲食服務業等適
應農民需要的第三產業。

5. 貸款余額佔gdp比重是多少

貸款余額佔gdp比重--國內銀行資本充足率達國際先進水平
2003年國內銀行業貸款余額佔GDP的比重歷史最高,達117%。而今,在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經濟衰退的今天,中國的銀行貸款余額佔GDP比重再超110%,達到112%。2009年4月末,國內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達到35.55億元,超過同期國內GDP總額(約31.8萬億元)。

就在歐、美等銀行業面對經濟衰退,金融被流動性緊縮的陰霾所籠罩時,國內的銀行業實施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半年時間里共新增貸款超過6萬億元,這一數字是2007年全年的1.2倍。

當前,國內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達到35.55億元,這與近年來主要商業銀行完成了改制上市,並獲得了巨額的資本補充有關,目前國內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均達到國際先進銀行的平均水平,充足的資本為信貸支持經濟提供了保障。

貸款余額佔gdp比重--中國銀行業貸款佔GDP比重超過了100%
這是一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數據。值得關注的是,國內商業銀行貸款投放仍有繼續增加的空間。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儲蓄總額已經達到53萬億元,仍然有17萬億的存貸差,以及1.6萬多億的超額存款准備金。當前存貸比為67%,低於1991年到1994年100%以上的水平,以及1995年到1998年90%以上的水平。

時至今日,美國、英國、日本的銀行體系貸款余額佔GDP的比重都不到100%,德國的銀行資產佔GDP的比例卻達到150%,與美英等國家相比,德國以外向型企業和穩健的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比例,成為抗國際金融危機較好的國家。

6. 如何認識金融資本與gdp之間的相互關系

金融資本與GDP之間有著一定的相互影響。
兩者是可以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

7. 2005年居民持有的金融資產佔gdp的比重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金融資產存量核算資料測算,截至2005年底,我國居民金融資產余額首次突破20萬億元大關,達到206564億元

05年GDP為183217億元

比重自己算吧

8. 總資產1000億人民幣在全國范圍內算什麼水平

按2021年4月29日17時14分的匯率計算,1000億元人民幣摺合約154.6億美元。在中國2021名富豪榜中,公司以154.6億美元的總資產排名第28位。
中國按收入階層劃分的百分比:中國按收入階層劃分的百分比:1. 0.5%的富裕家庭總資產1億,年收入300萬的民營企業家、銀行家、國企高管和娛樂明星。2 1.5%的富裕家庭總資產1000萬,年收入100萬的民營企業主、國企高管、外企高管和娛樂圈名人。
200萬輛級轎車主要分布在東部富裕省份或大城市和中西部省會城市。3.8%的中上階層家庭總資產500萬,年收入50萬。他們畢業於名牌大學,是國企小業主或外國高級白領企業。他們有50萬輛汽車。
他們大多集中在浙江、江蘇、廣東等富裕省份和主要省會城市4.15%的中產家庭總資產200萬、5000萬,年收入25萬,受過高等教育、國企或外國白領、個體戶、公務員20萬輛。主要區域中心,省會城市。
5. 上層工薪家庭總資產的28% 100 萬年收入 10 億城鎮居民、普通工人、有一定積累的技術工人,620% 大專以上學歷的工薪家庭總資產 50 萬,年收入60,000 名中小城鎮居民、高中或大學學歷、普通工人或低端服務業人員,6.27% 農村或城市中等以上文化程度和勞動力總資產20萬以下、3萬以下的相對貧困人口,福布斯2017全球華人名人富豪榜:馬化騰 近日,福布斯發布了最新的全球百億富豪榜,共有476位華人上榜。
其中,25人財富超過100億美元,15人躋身全球百億榜前100名,馬化騰以450億3億美元的身家成為中國乃至亞洲首富,排名第十七。馬雲身價390億美元,排名第20。中國共有476人上榜,其中大陸富豪最多,共有373人,香港67人,台灣35人,澳門1人。其中,財富超過100億美元的富豪有25人,總財富達4860億美元3億美元,佔比分別為31%和6%。
財富超過200億美元的富豪有9人,分別是馬化騰、馬雲、李嘉誠、許家印、李兆基、王健林、楊惠妍、何香健、呂志和。馬化騰以450億3億美元的身家成為中國乃至亞洲首富,位列第17位。馬雲身價390億美元,排名第20位。其次是李嘉誠(第233,490億美元)、許家印(第243,030億美元)、李兆基(第243,030億美元)和王健林(第263,000億美元)。查看榜單,我們發現榜單上的富豪大多從事房地產、醫葯、化工和電子商務等行業。其中,地產大亨達84人,其次是醫葯行業29人,多元化經營19人,電子產品11人,化工行業9人,電子商務、零售和汽車零部件行業8人。

9. 易綱:中國的M2與GDP之比為什麼迅速增長

該比值迅速提高,易綱認為:一是改革中金融深化的必然。即現在的M2是一個累積的數字,貨幣的多少,還與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貨幣化全面深化有關,由於我國金融市場不發達,直接融資規模小,M2總量就會大。二是中國金融資產結構的問題。在改革開放中,中國的儲蓄主體由國家變為老百姓,收入分配向居民傾斜,但是,老百姓金融資產投資的選擇不多,銀行儲蓄一直是主渠道,這主要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滯後造成的,這不是經濟主體的自然選擇,而是現有體制和政策的制約下不得已而形成的。此外,其還認為前任最大的貨幣蓄水池房地產給寫漏了,這些年M2增長這么快,CPI卻保持很低,就是這個原因,多出來的水,都跑去買房子了,房子吸收了多餘的貨幣,所以沒有通脹問題。
上述觀點不無道理。但實際上,M2比大,絕非僅這三個因素,因素還有:其一,高負債因素。在金融危機之後的幾年,國內負債上升較快,至今已達到或超過208%。中國經濟的「高負債率」,表現為高的M2與GDP之比;其二,物價上漲因素。以1978年為基準年,平減指數為100,2011年中國GDP的平減指數已經是576,平減指數上升了4.76倍。換言之,從1978年到2011年的33年間,年均物價上漲了5.4%。M2與真實GDP之比的快速上升,一致性的反映了物價的上升,至少物價的上升是一個重要因素;其三,是中國商業信用發展相對滯後。這種滯後,使銀行信用在金融體系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這直接導致了M2和GDP比率較高。其四,是金融市場問題,即直接融資市場不夠發達。發達國家如美國是以直接融資為主,而我國是以間接融資為主。金融市場越是成熟,企業與家庭對資金的使用效率越高,資金的周轉速度就越快,同等規模的經濟交易量,需要的流通貨幣數量就越少;其五,國內投資過熱和中間市場過於活躍問題。M2增速較快,表明國內投資和中間市場過於活躍;其六,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和住房公積金存款的影響。從2011年10月起,央行將上述兩類存款納入廣義貨幣供應量(M2)統計范圍,這兩塊規模已較大,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較大等。

10. 如何破解當前中國的經濟發展難題

2008年1月24日,國家統計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2007年國民經濟運行數據。經初步核算,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246619億元,GDP增幅為11.4%,是中國經濟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的第5年,同時,它也是自1995年以來GDP增長速度最快的一年。也就是說,2007年,中國GDP增長速度創下了近13年來的歷史最高紀錄。而在這一顯示中國經濟發展成就數據的背後,2008年我們也看到了中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許多重要難題,這些問題不僅中國政府和老百姓在關注,世界各國也在注視著中國,思考中國經濟遇到這些問題之後將走向何方。

不改變現有貿易結構,經濟發展很可能會陷入困境

據統計,我國2007年進出口總額2173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5%。其中出口12180億美元,增長25.7%,貿易順差2622億美元,比上年增加847億美元。全年實際使用非金融機構外商直接投資74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6%。年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達到1.53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3.3%。針對中國迅猛的出口形勢,日本《東洋經濟統計月報》2008年1月號發表文章,題目是「中國出口已達極限——貿易盈餘猛獸之真相」。文章認為,中國貿易盈餘的膨脹令全球瞠目,是因為中國引進了巨額的外資。外國對華直接投資在2003年之前為年均400億美元左右,而最近幾年卻猛增至800億美元。中國得到了亞洲先進工業國和歐美的直接投資,在國內建立了很多出口型企業。原材料和零部件從亞洲各國家和地區進口,成品又向歐美出口,最終形成了這種累積起巨額貿易盈餘的貿易結構。這樣的貿易結構引起了國際壓力增大、人民幣匯率和通貨膨脹等問題,並認為如果中國不能很好地解決,北京奧運會之後中國經濟的發展很可能會陷入困境。

貿易順差的高速增長問題已經引起中國政府的高度關注,這種局面也是我國長期實行的出口導向政策的結果。在我國不僅鼓勵引進外資、扶持出口型企業,而且對於出口有許多優惠政策。在過去出口創匯的簡單思維下,中國甚至大量出口了本身都十分稀缺的礦產資源、木材和煤炭石油。如果說過去出口創匯是為了增加外匯儲備,可以引進購買稀缺的技術和產品,那麼現在在中國外匯儲備增幅遠遠高於進口增幅的情況下,表明中國已經不再需要更多的外匯儲備,外匯儲備已經成為燙手的山芋。

此時我們的經濟發展思路必須從出口拉動型向內需拉動型轉換。一方面,我們應當取消過多的出口優惠政策,避免過多的為出口而消耗國內資源;近兩年來,為了對出口增長結構及增長質量進行調整與提高,我國已經對部分出口產品退稅率進行調整,在降低甚至取消「兩高一資」產品出口退稅率的同時,對國家鼓勵和重點扶持的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退稅率進行了提高。另一方面,我們必須加大國內的分配改革力度和社會公共福利投入。目前國內居民收入增幅過低,遠遠低於財政收入和經濟增長速度,使得國內居民消費能力提升速度很慢,對於一些中低收入的家庭來說,在通貨膨脹情況下,其實際收入甚至在下降。而我國長期以來在醫療、保險和教育方面的公共投入不足,使得居民在這些方面的負擔沉重,居民對於未來支出的預期不斷提高,也抑制了居民的消費意願。

人民幣升值什麼幅度才算到位?

這幾年來,世界峰會總離不開中國匯率問題。美國和歐盟輪番對中國的人民幣升值進行施壓。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愈演愈烈,美元在全球市場大幅度走軟,中國成為世界游資爭先恐後進入的市場;2007年央行6次加息、居高不下的貿易順差以及來自國際社會的政治壓力,導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幅度超過6%,匯率中間價已經從年初的7.8附近一路攀升至年末的7.32左右,超出市場預測的全年5%的升值幅度。

德國之聲發表文章認為,雖然中國的匯率這兩年已經漲了很多,但與此同時,歐元匯率也在漲,幅度跟人民幣差不多。所以,美國不滿,歐洲也不滿。由於中國製造已經佔領了世界,產品改從其他國家進口需要幾年的適應期,在這期間中國匯率提高會提高世界商品價格,但是在各種峰會和訪問中,對中國匯率的壓力仍然會持續著。

雖然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在2005年人民幣初次調整匯率時就鄭重聲明,人民幣匯率升值2%是一步到位。但是從兩年來的發展來看,人民幣的升值並非如此。目前,人民幣進一步持續升值已經成為全球的基本共識。而對於人民幣如何進行升值,則是國內學術界的爭論焦點。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認為:由於當前我國外匯儲備中一半以上是來自於熱錢湧入,在一般的貿易中也可能附帶大量的熱錢流入,如果熱錢是賭人民幣升值,那麼一旦快速升值,這些熱錢可能又會立即開始炒人民幣貶值。他還認為,由於現階段並不清楚熱錢看好升值有多大的幅度,所以不論中國政府一次到位升值多少,也不一定能解決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則認為,近兩年來,人民幣升值保持逐步、緩步、幅度比較平均的節奏,市場已經基本形成可以測算的預期,而在這一很明朗的升值預期下,熱錢流入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因此,要根據這一兩年的發展,從實際的發展測算大概應該升值多少,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盡量把想升的位置升到位。

應該說,雖然人民幣升值一步到位和穩步升值的模式各有利弊,但是各方都希望人民幣能升值到位,以緩解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各種壓力。不過人民幣升值何時才能到位、升值什麼幅度才算到位、升值到位究竟會對中國和世界產生多大的影響,是一堆誰也無法准確預測和解決的復雜問題,我們只能等待時間來給出答案。

國際經驗能不能給中國股票市場下判斷?

2007年,股票市場總體大幅上揚,股票指數創歷史新高後在高位震盪調整。10月16日2545.84點,漲幅為93.74%。股票市場成交量放量增加,全年累計成交460556.2億元,為2006年總成交量的5倍。

在中國股票市場整體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有人警告中國要警惕重走當年日本的老路。美國作家彼得·塔斯克在《新聞周刊》發表文章,認為上世紀80年代末日本泡沫經濟和中國股市當前的大牛市有十分顯著的相似之處——一個新的超級經濟大國的崛起似乎已無法阻擋,令人瞠目的貿易順差,規模龐大的流動資金以及由傲慢、貪婪和愚蠢構成的牛市心理。甚至有人認為中國股市的問題比當年日本要嚴重,因為以美元計算,中國股指自2000年以來暴漲了約800%,日本股指在當時長達8年的牛市裡攀升了700%。1989年時,眾多日本公司依靠幾十年的成功經營建立了堅實的業績記錄,而如今的中國成功企業中有許多是新公司。

不過經濟學家趙曉教授則對中國的股市表示樂觀,他認為,日元升值和股市泡沫發生於日本經濟現代化基本完成,人均GDP達到2萬余美元時期,而中國的經濟現代化遠未完成,經濟發展潛力依然巨大,要做的事情很多,資金需求依然旺盛。從美國中情局或聯合國發布的購買力報告來看,中國的實體經濟相當於美國的70%。然而美國的金融資產佔GDP的700%,歐洲25國是558%,中國的金融資產大概只佔GDP的兩倍。從股價看,當前美國納斯達克平均股價90美元,紐約市場平均股價60多美元,納斯達克有一個smallmarket的平均股價是3.3~3.4美元。而中國A股平均股價不到2美元,比美國市場垃圾股的價格便宜一半,因此中國目前不必擔心股市泡沫問題。

不論目前對中國股市的看法如何,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中國經濟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中國的資本市場作為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部分,也將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進一步繁榮。在這個發展過程中的泡沫是否存在或者泡沫的多少,我們必須高度警惕,但是也不能簡單依靠國際經驗進行判斷。中國的崛起和發展將面臨的問題不僅是中國的課題,也將是全世界不能迴避和需要共同應對的。

在過去幾年的高速增長中,中國除了遇到以上幾個方面的問題之外,通貨膨脹問題、銀行管理體系問題、土地體制問題、房地產市場、農村改革等等問題也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進一步凸顯。香港大學的郎咸平教授將它們歸結為「中國面臨的八大危機」,日本《東洋經濟統計月報》總結了「中國經濟須避開的三個陷阱」,德國之聲概括了「中國的十二個『怎麼辦』」。無論這些問題提出的角度和出發點如何,所有的這些思考和提出的問題都有助於我們清醒地認識中國的經濟和社會形勢,有助於更加穩健和全面地考慮改革的思路,在保持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避免經濟和社會的波動,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發展和保持社會的和諧穩定。

閱讀全文

與中國金融資產是GDP多少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2c理財產品收益 瀏覽:723
鄭州億成金融服務外包有限公司 瀏覽:270
期貨青澤合集 瀏覽:693
浙能集團算是好單位嗎 瀏覽:630
永輝超市股份佔比情況 瀏覽:494
金融服務圖片 瀏覽:735
特斯拉股票超豐田 瀏覽:920
公司企業理財產品 瀏覽:446
牛可以用來融資租賃嗎 瀏覽:949
如何加強對融資的監管 瀏覽:110
天地集團 瀏覽:504
中儲股份監管事業部 瀏覽:216
錦江集團的控制 瀏覽:648
手機什麼貸款好申請信用卡嗎 瀏覽:979
福鞍股份有利好嗎 瀏覽:732
基金管理公司屬於金融企業 瀏覽:950
分期樂合作金融機構放款額度緊張 瀏覽:237
公司投資理財崗位 瀏覽:967
著名投資理財公司排名 瀏覽:20
期貨市場吸引投機資本 瀏覽: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