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保險業的世界保險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一)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增強,中國堅定地推進改革開放與發展,成為保險業國際化的基本前提
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基本經濟特徵,金融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其中,包括保險業在內的現代金融已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並日益廣泛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的各方面。我國政府深刻地認識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與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動趨勢,近30年來始終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國家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已經全面融入世界經濟大循環體系之中,這是中國保險業國際化趨勢不斷增強的基本條件。
中國經濟長達20多年的持續快速發展,成為保險業國際化發展的強大驅動力。1979年~2006年,我國GDP年均增長率達9.6%,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這個速度是同期世界經濟平均增速的3倍。自2002年以來,中國保險業以年均18.2%的速度持續增長,成為國民經濟中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2007年,我國保費收人世界排名第9位。中國經濟、保險業長時期強勁增長,強烈地吸引著外資保險公司。然而,我國保險業仍處於發展初級階段,2005年世界平均保險深度為7.52%,平均保險密度為518.5美元①,而2006年我國這兩項指標分別為2.8%和431.3元圓。我國保險業發展與世界平均水平的顯著差距,預示著我國保險市場巨大的增長潛力與發展空間。
(二)中國全面履行人世承諾,保險業進入全面開放新階段
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保險業做出入世承諾,分階段落實外資保險公司設立形式、市場准入地域、業務范圍等方面市場准人政策,使我國保險業對外開放呈現出可預見性、漸進性、透明性的特徵。經過三年過渡期,至2004年底,我國保險業已形成高水平、寬領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中國保險業全面開放政策仍在不斷完善,這必將促使中國保險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
(三)中國保險業結構調整的長期性,構成保險業發的重要基礎
中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保險業結構調整的經濟源。近20年來,我國產業結構高級化進程持續推進,工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強勁,產業梯度轉在東部、中部、西部間進行趨勢明顯,第三產業所佔比重逐步提高,在一些大城市已相當於發達國家水平。我國經濟結.戰略性調整,成為保險業結構調整的基本因素,同時也為保險業帶來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保險業結構調整主要朝著四個方向推進:一是保險主體結構的多元化、多層次發展;二保險業地區布局合理化;三是再保險與直接保險協調發展;四是保險資金運用渠道多元化與結構合理化;五是保險薄.領域的重點發展。
(四)中國金融體制不斷完善,功能增強,為保險業國際化創造了必要條件
金融市場主體結構不斷完善,參與程度不斷提高,參與形式更為多樣化。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市場覆蓋面影響力不斷增強。股票市場方面,股權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對資源有效配置、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和社會融資結構、提高保險資金運用效益意義顯著,從而對發展壯大保險業,發揮其社會影響和功能作用產生了積極作用。貨幣市場、債券市場發展壯大,已經成為保險機構調節資金頭寸、管理流動性和進行資產投資的主要場所,為保險業國際化創造了重要基礎條件。
加快推進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保險機構境外投資經營的制度環境不斷優化。2005年,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實行以市場供求關系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的外匯管制進一步放鬆,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境內外貿易、投資、技術、人員等的國際化流動與發展。2007年7月,中國保監會會同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同年8月,國家外匯管理局先後發布《關於境內機構自行保留經常項目外匯收入的通知》和《關於開展境內個人直接投資境外證券市場試點的批復》。新政策的實施將進一步增強境內機構持有和使用外匯的自主性和便利性,促進境內機構和個人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市場優化資產配置、分散投資風險、提高資金收益,從而有利於境內機構加強資金管理和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五)保險公司搶抓機遇,快速成長
境內外資保險公司充分利用中國不斷優化的投資環境,實現在業務領域的不斷拓展。外資保險公司高度重視戰略性長期成長,高度重視公司治理、風險管控,注重穩健經營,在中國保險市場上的影響力和對經濟社會的功能作用不斷增強,同時也將中國的保險市場與國際保險市場越來越緊密地聯系起來。中資保險公司作為中國金融業的生力軍,在日益激烈的保險市場競爭中,在與外資保險公司的交流與合作中,不斷學習國外保險同行先進的經營管理和市場運作經驗,在國家財稅政策、產業政策、金融政策等的大力支持下,憑借其已有的絕對市場壟斷地位、強大的營銷網路、本土化優勢、民族文化優勢,加快企業改制與業務發展,一方面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保險保障、資金融通與社會管理三大功能作用越來越強;另一方面,通過與外資保險的合作和國際市場業務的拓展,正在成長為國際化公司。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② 保險行業的生存現狀和發展趨勢
近年來,金融行業逐漸成為消費者投訴最多的行業,投訴熱門事件也頻頻登上微博、抖音等熱搜榜,其中,針對保險業的投訴占據較大比例。保險機構強化內控與強化理賠監管制度缺一不可。
2020年12月,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2020年第12號通報《關於2020年第三季度保險消費投訴情況的通報》,通報了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接收的保險消費投訴情況。
《通報》指出,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共接收並轉送涉及保險公司的保險消費投訴36754件,環比增長8.96%。其中涉及財產保險公司16895件,環比增長4.29%,占投訴總量的45.97%;人身保險公司19859件,環比增長13.27%,占投訴總量的54.03%。
保險機構強化內控與強化理賠監管制度缺一不可
由此可見,理賠困難讓普通民眾很難扭轉對保險業的偏見,始終對保險有「不信任感」。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近期在與網友進行互動交流時指出,一方面,保險機構要加強內控,建立健全理賠管理制度,認真改進和完善理賠程序,健全理賠服務體系;另一方面,要強化理賠監管制度建設,完善保險產品及管理機制,加大對理賠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和披露力度。
——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保險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③ 什麼是保險融資,保險融資的四個要素是什麼
保險融資保險融資是指保險公司為使其結余的資本增值,風險分散,而向外融通其資金的活動。保險融資分為金融性融資和風險性融資兩大部分,金融性融資是狹義上的保險融資,即保險人將其結余資金按一定渠道投放井預期迴流增值的資金融通活動。這種融資活動,可增強保險經營能力,擴大承保償付能力,提高保險公司的市場競爭力。金融性融資按其融資方式,分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種。前者是保險人直接滲入金融市場,後者是將資金存入金融機構,由其代為投資。風險性融資是保險人通過風險的分散,實現資金融通.以協調資金和風險關系的活動,主要指保險人之間的相互分保.旨在保持經營穩定.而不是以經濟效益為目的。[1]保險融資的四個要素[2]保險是風險融資的一種方式,保險作為風險融資方式成立的前提條件是簽訂保險合同,保險合同是承保人和投保人簽訂的風險管理協議。一般來說,保險融資主要包括以下四個要素:1.合同協議。保險合同是保險關系雙方當事人之間訂立的在法律上具有約束力的協議。根據協議,投保人交納一定數額的保險費,就可以轉移風險,就可以獲得補償損失的經濟保障;保險公司收取保險費,則必須按照合同的規定,履行保險義務;承諾承擔損失帶來的財務負擔,提供風險事故損失的補償資金。2.支付保險費(或者承諾支付保險費)。保險合同簽訂後,投保人負有按照合同約定繳付保險費的義務,投保人向保險人支付的保險費是投保人購買保險所支付的價格。3.支付保險賠償費的條件。合同約定支付保險賠款的條件是保險公司對所承保的保險標的履行保險責任的依據。根據保險合同內容的不同,保險條款可以分為基本條款和附加條款。基本條款是關於保險合同當事人和關系人權利和義務的規定,以及按照其他法律一定要記載的事項;附加條款是指保險人按照投保人的要求增加承保風險的條款。增加了附加條款即意味著擴大了標准合同的承保范圍。根據合同約定,保險人對於發生合同約定的風險事故以及因其發生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的責任;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時限時,承擔給付保險金的責任。4.保險人為賠償損失所擁有的資源。從被保險人的角度看,合同約定的風險事故發生後,被保險人可以從保險人處獲得相應地經濟補償。被保險人獲得必要的經濟補償、彌補損失造成的財務負擔的過程,也是風險管理單位保險融資的過程。但是,從保險人的角度看,保險人補償損失的資金主要來源於保險費,保險人是否具有償付能力,決定於它所收取的保費總額是否能夠補償保險人所承擔的全部賠償責任。保險融資進行的原則[2]企業在選擇保險融資的過程中,投保人通過選擇購買保險單把損失的風險轉移給保險人,由保險人承擔損失的財務損失。投保人轉移風險是有成本的,企業在決定是否選擇購買保險時,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1.企業承擔風險的能力。企業承擔風險的能力,是企業是否選擇保險公司轉移風險的重要條件。確定企業承擔風險的能力,需要確定企業自擔風險的最大成本。如果企業自擔風險的管理成本過高,就可以選擇保險公司來轉移風險。如果企業自擔風險的管理成本比較低,就可以選擇風險自留的管理方式。2.保險產品費用和附加費用。保險產品的價格及其附加費用是企業轉移風險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如果保險產品的價格過高,企業評估保險融資不合算的話,就不會選擇保險融資的方式;保險費率水平過高,企業就會採用其他風險管理方式替代保險轉移風險的方式。如果保險費率水平過低,企業就會用保險融資方式替代其他風險管理方式,這會加大保險公司的經營風險。確定適度的保險產品費率和附加費率,不僅關繫到企業的風險融資方式,而且還關繫到保險公司的穩定、持續發展。3.轉移風險所受到的限制和法律約束。保險合同一方當事人不能履行義務時,另一方可以向國家規定的合同管理機關申請調解或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保險合同只有具有合法性,才能得到法律的保護。企業轉移風險要受到國家有關法律和政策的限制,國家法律、法規不允許企業進行的生產經營活動,是不可能將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的。4.企業對風險控制的程度。企業對風險的控製程度不僅是決定企業是否轉移風險的依據,也是保險公司決定是否承保企業風險的依據。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④ 中國保險業的的發展與競爭趨勢
中國保險業的發展前景
1、經營主體多元化
隨著我國保險市場准入機制的不斷完善,新市場主體相繼產生。不僅不斷有新的保險公司進入市場,而且在保險公司的專業化經營和組織形式創新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同時還增設了一批保險公司的分支機構,促進了市場的競爭。從趨勢看,各種類型的市場經營主體的數量還將進一步增加。
2、運行機制市場化
保險公司、保險中介機構、投保人等市場主體通過市場機制發生聯系和作用。市場經營主體依法進行公平、公正、公開競爭;所有公司,不分組織形式、不分內資外資、不分規模大小,均有平等垢競爭地位;產品、費率、資金、人才主要通過市場機制調節。所有這些充分體現了競爭主體平等、競爭規則公正、競爭過程透明、競爭結構有效,市場效率逐步提高。
3、經營方式集約化
保險公司經營觀念轉變,樹立科學發展觀。在經營過程中,以效益為中心,以科學管理為手段,加大對技術、教育和信息的投入,實現公司科學決策,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為社會提供價格合理、質量優良的保險產品和服務。
4、政府監管法制化
政府監管擁有比較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有力的監管體系,形成相對穩定的監管模式,具備有效的監管手段,從而實現保險監管的制度化和透明化。政府對保險業的監督管理、引導扶持作用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5、行業發展國際化
隨著越來越多的外資保險公司進入我國保險市場,外資公司在我國保險市場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癸未范圍內分散風險,使國際再保險市場對我國保險產品和定價的影響力加大。隨著保險公司境外融資和保險、外匯資金的境外運用,國際金融市場對我國保險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隨著我國保險市場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國內保險業將逐步融入國際保險市場,成為國際保險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要求中國保險業的經營管理要更加符合國際慣例。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⑤ 保險業未來發展方向
健康保險行業主要上市公司:中國平安(601318.SH)、中國太保(601601.SH)、新華保險(601336.SH)、中國人壽(601628.SH)、中國人保(601319.SH)等。
核心數據:健康險保費收入;賠付支出
健康保險行業產業鏈全景梳理:各環節參與者眾多
相較於傳統健康險行業產業鏈,在創新產業鏈中,以保險中介和TPA為主的參與者增加,企業所提供的服務內容更為精細化,各類產業角色的收入來源更為豐富。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健康保險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⑥ 保險作為經濟市場中的融資手段是如何體現的
轉載以下資料,供您參考:
內容提要:保險具有社會管理功能這一論斷的提出,是對保險業發展到特定歷史階段內在特質的客觀認識,是對保險業參與社會風險管理並扮演重要角色的科學總結。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主要體現在:穩定經濟生活;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激活儲蓄機制;推動外向型經濟發展;有利於構建國家公共事務應急體系;緩解社會矛盾;推動科技創新。全面科學認識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有利於更好地指導保險實踐,推動保險業的全面進步。
一、對保險功能認識的演變歷程
時至今日,我國關於保險功能的學說主要經過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可稱之為「單一功能說」,也即傳統的保險功能說,認為保險只具有經濟補償(或給付)的功能;第二階段可稱為「二元功能說」,這種學說除了認識到保險的經濟補償功能之外,認為保險還具有資金融通的功能;第三階段可稱之為「三元功能說」,以保監會主席吳定富上任後關於保險功能的闡述為代表,認為現代保險同時具有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等三項功能。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同樣,對保險功能的認識,也取決於當時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水平。因此,對保險功能的認識是一個動態的演進過程,而每一次認識的提高又會反過來促進保險業的進一步發展。隨著時代的變遷尤其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逐步推進,對保險功能的認識經歷了由簡單到成熟、由單一到豐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保險功能的內涵、外延不斷地得到擴大。「三元論」的保險功能說就是這一認識過程發展的必然結果。
商業保險最初發軔於14世紀後半葉義大利的海上保險,是從行會合作保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會員既是保險人又是被保險人。此時尚沒有引進精算技術,仍處在保險的低級形態,保險的唯一功能就是經濟補償,體現為會員之間的保險分配關系。由於缺少科學合理的數理技術支持,保險的功能發揮受到很大限制。17世紀後半葉,保險精算學產生,使理論意義上的人壽保險轉化為現實意義上的人壽保險,開創了人壽保險發展的新局面。從數理技術上來說,保險作為一種風險轉移手段,主要是運用風險匯聚機制,集合具有風險厭惡偏好的投保人並收取保費建立保險基金,對少數發生保險事故的被保險人進行經濟補償和給付,從而實現風險在投保人之間的分散,這就是保險的經濟補償和給付功能。保險經營技術的解決,大大促進了保險經濟補償功能的發揮。這一階段,社會對保險的經濟補償功能有了充分認識,傳統的「經濟補償說」主要形成於這個階段。
此後,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確立,市場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金融市場逐漸成為經濟生活的主動脈。現代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是對儲蓄資源進行時間和空間的配置,實現儲蓄向投資的轉化。作為金融產業鏈中的一環,保險業承載和發揮了資金融通的功能。保險業的金融功能主要體現在:一方面通過承保業務獲取並分流部分社會儲蓄,另一方面又通過投資將積累的保險資金運用出去,滿足未來的支付需要。保險體系吸收的資金(特別是壽險)大部分是長期資金,這是其區別於銀行儲蓄資金的主要特點。隨著保險業的壯大,西方發達國家中許多商業保險公司作為「契約型儲蓄機構」,發揮資金來源穩定、期限長、規模大的優點,通過持股和相互參股方式,成為資本市場上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和穩定力量,作為金融中介最活躍的成員之一,其資金融通的功能逐漸深入人心。這一階段一直延續至今並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保險的資金融通功能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
對保險社會管理功能的認識,也是伴隨著保險業的發展和保險研究的深入而不斷深化的。一般來說,不同時代、不同經濟背景的學者,對保險相關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認識難有統一,但對於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的認識則出現顯著的趨同現象。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世界保險業的發展日益呈現國際化、專業化的顯著趨勢,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需求也呈現多樣化的特點,保險作為金融業三大支柱之一,在發揮傳統經濟補償和資金融通功能的同時,也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融人現代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中,發揮著協調社會經濟生活、提高社會運行效率、提升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作用,充分體現了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經濟學家彼得。F.德魯克說,保險和風險管理對於促進西方世界在18、19和20世紀的經濟進步所起的作用與企業和商業起到的作用同等重要。彼得。L.伯恩斯坦在《抗爭命運:值得注意的風險》一書中也指出,一個社會理解、度量和管理風險的能力是現代社會與古代社會的主要區別之處。因此,此次吳定富主席高度概括和總結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可視作對保險業發展到特定歷史階段內在特徵的客觀認識,是對保險業參與社會風險管理並發揮重要作用的科學總結。
二、保險社會管理功能的內涵、體現及提出意義
(一)保險社會管理功能的內涵
從本質上講,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主要是通過促進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來推動經濟發展的。對於金融推進經濟增長的方式,理論界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一國的金融體系通過提高資本積累率為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因此要倚重儲蓄性金融機構和積極引進外資;另一種觀點認為,金融通過提高社會資本配置的效率,來幫助經濟發展,因此金融機構對於生產率和經濟效率的促進功能,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並不亞於資本積累。而保險恰恰具有這兩種觀點所主張的特點,保險業通過集聚風險補償基金提高了社會的資本積累率,同時參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通過特有的交換機制促進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提高了整個社會的資本配置效率,客觀上起到了「穩定器」和「助推器」的雙重作用,為社會經濟健康運行提供可靠的制度支持。傳統的保險單一功能說,認為保險人僅僅是一種風險傳遞機制。但事實上,保險這一功能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可能還沒有保險的其他要素重要。因為,保險不僅僅是簡單的財務平衡表,還為經濟活動和長期增長提供其他有力支持。美國保險學者小哈羅德。斯凱博在1998年就曾指出,保險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諸如替代政府安全保障、推動貿易和商務、鼓勵減損、促進風險的有效管理等七種重要服務。現代企業理論的利益相關者學說也為保險業的社會管理功能提供了理論支持。現代企業理論認為,企業是由股東、債權人、職工、管理人員、關聯企業和顧客等企業利益相關者組成的共同組織,是這些利益相關者之間締結的一組契約的集合體。因此,現代企業在公司治理中必須考慮維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才能實施有效治理,這種理論強化了企業的社會管理責任。保險企業在構建公司治理結構和日常經營時應注重保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不僅追求經濟效益,還要追求社會效益,充分發揮社會管理功能,促進社會整體進步。反過來,社會經濟的進步又會推動保險業的發展,二者存在相互促進的客觀聯系。一般來說,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市場經濟的各個子市場之間存在很大差別,保險市場也是如此。如果其他條件相同,一國的保險市場越發達,越有效率,對經濟的繁榮貢獻就越大。
因此,經濟補償是保險的基本功能,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是保險的衍生功能。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將得到不斷加強,發達國家保險業的發展實踐已經驗證了這一點。
(二)保險社會管理功能的體現
1.穩定經濟生活,為社會提供「安睡保險」。保險通過預先確定的支出將未來不確定的可能損失固定下來,從而穩定個人、家庭和組織機構的財務狀況,有利於形成經濟安全的心理預期,為經濟生活平穩運轉創造條件,客觀上起到了古典經濟學描述的「守夜人」角色的作用。現代保
險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原來許多不可保的風險逐漸變成可保風險,保險服務的領域和深度不斷得到拓寬,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將越來越凸現出來。
2.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減輕政府負擔。保險還被廣泛用於解決政府公共政策問題。人壽保險對於構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具有重要意義。經合組織(OECD)早在1987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就曾指出:壽險保單的銷售無疑減輕了許多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的壓力。同年,瑞士再保險公司的一份研究報告也指出,10個經合組織國家的社會保障開支和壽險保費之間存在反比關系,即保險業有效地分擔了部分社會保障財務的壓力。在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已經成為影響當前擴大內需、啟動消費的主要制約因素,解決不好勢必影響我國經濟長遠發展和社會穩定。隨著我國老齡人口的不斷增加,國內企業加入WTO之後面臨的競爭加劇,社會保障資金不足的矛盾將越來越突出。據有關專家測算,我國養老、醫療、失業三方面社會保障基金的支付缺口每年大約為673億元。同時據社會保障部門估計,轉製成本大約為20000億元左右。如此大的債務規模再加上每年的社會保障資金缺口,短期內完全要政府解決確實不現實也不可能,但社會保障卻不能產生斷層。另一方面,我國地區間發展很不平衡,生活保障需求呈現多樣化、多層次的特點,老年護理、企業年金、健康、醫療、教育費用等與社會生活聯系緊密的商業保險需求,具有極大的潛力,這為我國商業保險充分發揮社會管理功能,減輕政府壓力、促進國企改革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3.促進資本有效配置,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保險人在進行承保和資金運用活動時,要收集有關企業、項目和經理人的大量信息。一般單個儲蓄者或投資者缺乏時間、資源或能力來收集這樣大量的信息,而保險人具有優勢,能有效地配置金融資本和承擔風險。同時,保險公司作為機構投資者在資本市場上行使「用手投票」或「用腳投票」的權利,對於經營者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有力地制約著經營者的違規行為,形成有效的外部治理,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有利於強化激勵約束機制,合理配置剩餘索取權和剩餘控制權,解決委託——代理難題,推進資本的合理配置,提高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在保險業發達的國家,實力雄厚的保險公司尤其是壽險公司,作為金融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對於金融市場的穩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4.激活儲蓄機制,促進經濟發展。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儲蓄率和經濟增長率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但其傳導機制存在多種途徑。保險作為金融中介之一,在提高資金融通的效率方面有三個優勢,能有效地提高金融系統的運行效率:一是降低結合儲蓄者和借款人的交易成本;二是創造資金流動性;三是有利於形成投資的規模經濟。與商業銀行相比,保險公司的長期負債和穩健的現金流量,是政府和企業理想的長期融資渠道。一國金融體系的發達程度與其對市場的依賴性成正比,與其對金融中介的依賴性成反比,也就是說取決於信息對稱的程度。因此,保險公司的金融中介作用,在新興國家金融市場比在發達國家金融市場更大。對於我國還不完善的金融市場來說,保險業的作用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具有巨大的潛力。
5.推動外向型經濟發展。現代經濟的專業化程度越高,對金融的專業化和靈活性要求也越高。如果可供選擇的保險商品種類豐富,保障充分,貿易和商務就會順利進行,反之則會受到極大的阻礙。例如,出口信用保險是政府促進對外貿易、深化外貿體制改革的重要政策手段,素有「商務活動的潤滑劑」之稱,也是保險企業開拓市場、提高競爭力的重要領域。據統計,目前全球貿易額的12%-15%是在出口信用保險的支持下實現的,日本為50%,英國為45%,法國為21%,韓國也達到14%。在我國,出口信用保險已經初步發揮了作用,但整體水平較低,獲得出口信用保險保障的出口貿易額僅占出口總額的1.1%,投保企業只佔全國外貿企業總數的2.7%,這說明我國保險業對外向型經濟的推動不足,在該領域具有極大的潛力。
6.有利於構建國家公共事務應急體系。一個國家有無完備的公共事務應急體系,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准。美國風險管理和保險專家C.小阿瑟。威廉斯博士指出,災害降臨到富國和貧困國家的幾率是相同的,比如日本的地震、孟加拉國的洪水,但一個社會如果能夠控制和減輕這些災難,該社會便可以更好地把資源運用到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現代社會里,各種巨災風險和突發事件如影隨從,對一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如我國1998年的洪災、2003年2月和5月的新疆伽師地震、今年的非典型肺炎事件等。而且,隨著科技進步和世界政治力量的演變,巨災風險不可測的程度加深,而且一旦發生,危害程度更加嚴重,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將遠甚於從前,如1986年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泄漏、2001年「9.11」恐怖事件、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墜毀事件等等,都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深遠的社會影響,因此必須考慮建立必要的公共事務應急體系加以應對。現代商業保險通過設立新型險種、創造巨災債券等保險衍生產品、綜合運用再保險等方式,有助於化解巨災風險造成的消極後果,在一個國家的應急體系構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以我國為例,非典疫情爆發後,各家壽險公司也紛紛推出自己的非典保險,為社會提供了風險規避機制,緩解了人們的焦慮心情,對穩定社會發揮了積極作用,受到了社會的廣泛好評。截止到2003年5月12日,我國壽險公司共接受非典索賠236例,賠付104例,總賠付金額為88.68萬元。
7.緩解社會矛盾,協調社會關系,促進社會的正常運轉。社會和經濟的運轉時常存在許多不和諧的因素,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社會風險管理機制,尤其是充分發揮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消除各個要素彼此之間的摩擦,減少沖突,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保障社會的正常運轉。保險業對此也大有可為。如,責任保險有利於當事人履行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解決糾紛,協調民事關系。發達國家有完備的責任保險體系,如產品責任保險、僱主責任保險、執業責任保險及公眾責任險、機動車輛第三者責任險等,被保險人一旦出現責任事故,可以很快通過保險公司解決,不必糾纏於曠日持久的官司,減少了社會的摩擦和沖突,整個社會運轉效率高。近年來,我國醫療事故糾紛頻繁發生,巨額訴訟案例呈上升趨勢,國內務家保險公司陸續推出了醫療責任保險,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受到醫患各方和社會的普遍歡迎,盡管還有許多地方有待完善,但充分說明了保險參與社會管理大有作為。
8.推動科技創新,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風險保障。高風險、高投入是高新技術的一大特點,為了保障風險投資的安全和持續投入,必須從制度設計上予以保障。保險業作為風險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推動高新技術的發展上具有獨特的優勢。當前,國際上盛行商業保險與高科技聯姻,保險公司通過科學合理地計算風險投資的保障費用,承保高新技術項目,萬一項目不成功時,由保險公司承擔部分風險;保險公司還通過開展高新技術轉讓保險,促進科技成果進入技術市場和提高成交率,提高企業採用高新技術的積極性,有力推動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三)全面認識保險社會管理功能的意義
理論來源於實踐,又反過來指導實踐。全面科學認識保險的功能,有利於更好地指導保險實踐,推動保險業的全面進步。
1.有利於提升保險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加快保險業的發展。近年來,我國保險業發展勢頭迅猛,持續保持了年均30%的增速,保險各項功能得到較大發揮,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繁榮
,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從長遠來看,我國保險業具有巨大的潛力。但橫向看來,當前我國保險市場的整體規模還很小,與發達國家不可同日而語,與國內證券業、銀行業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在金融業和社會中地位較低。據統計,截至到2002年底,全國保費收入3053.1億元,保險業總資產為6494.1億元;而截止到2002年10月底,全國證券公司資產總額為6660億元,同期證券市價總值為38329.13億元,流通市值為12484.56億元;截止到2002年9月底,中國銀行業總資產為193778億元。因此,充分認識並發掘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將保險業的發展與社會進步緊密聯系起來,有利於社會各界增強對保險業的認同感,有利於保險業更好地走入千家萬戶,服務社會,造福民眾。
2.有利於促進保險經營主體拓展經營思路,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社會管理功能的提出,從認識上延伸了保險服務的外延,對於保險經營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有利於引導保險公司更好地制定長期發展戰略,在經營活動中勇於創新,關注被保險人利益,積極主動參與社會管理,塑造保險業的誠信和負責形象,更好地發揮商業保險應有的作用,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3.有利於正確處理保險業發展與監管的關系。保險監管機關的指導意見和言論往往對保險經營主體有較強的「窗口效應」,影響深遠。促進保險業發展是當前保險監管工作的首要任務,監管的目標是促進保險業健康發展,更好地實現被保險人的利益。保險業充分發揮社會管理功能,也是加快保險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加強保險監管者對保險社會管理功能的認識,有利於保險監管機關系統內統一監管認識,理順保險監管與發展之間的關系,處理好「有為」與「無為」之間的關系。我國未來保險監管發展的趨勢是,以償付能力監管為核心,現場監管與非現場監管並重,更加重視指導性規章和意見的作用,這些都需要保險理論上的拓寬和創新為其支持。保險社會管理功能的提出,客觀上起到了一定的「窗口指導」效應。
三、充分發揮保險社會管理職能的對策
(一)保險理論界要加強研究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為保險實踐提供理論支持和指導。理論研究者必須用發展與開放的眼光來審視保險功能的內涵,深化對保險功能的認識,將保險業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緊密聯系起來,並以此來指導和推動保險實踐的創新活動。
(二)保險經營主體在經營實踐中,應開拓創新,全面發揮保險業的社會管理功能。當前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保險公司建設。推進國有保險公司體制改革,完善股份制保險公司治理結構,建立科學合理的激勵約束制度,強化公司內控制度建設,注重控制經營風險,完善經營管理考核體系。時機成熟時可推動保險公司上市,有利於保險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償付能力,更好地適應國際化競爭,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保險業唯有自身健康,才能為社會提供健康服務。
2.產品創新。注重發掘市場需求,堅持消費者導向,創新產品結構,滿足社會的保障需求。尤其是注重發展企業年金、補充醫療保險、醫療責任保險、老年護理保險、子女教育婚嫁保險、消費貸款保證保險等險種,積極探索大力發展出口信用保險,為我國進出口事業提供保障;探索農業和農村保險的新路,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支持。
3.理順保險銷售體制。充分發揮專業保險中介機構的市場作用,完善保險市場主體結構,改革保險營銷員制度,加強對保險兼業代理點的管理,理順保險手續費問題,樹立品牌經營意識,在全社會培育誠信經營體系,從根本上解決誤導欺詐問題,切實保護被保險人的利益,努力提升保險業的社會形象。
4.延伸保險業服務的觸角。配合國家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抓住擴大內需和西部大開發的機遇,提高承保大型風險項目的水平,為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工程項目提供保險保障;探索保險資金運用的新渠道,可考慮通過購買債券和參與信託投資計劃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資金運用風險管理;開發新險種,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5.探索高風險保險領域。積極探索巨災風險、高新技術風險的保險融資技術,建立巨災、高新科技發展保障基金,通過商業保險主導、政府適當扶持的途徑,提高社會的風險化解能力,為國家建立公共事務應急體系提供有力支持,為高新技術的發展保駕護航。
(三)保險監管機關應堅持市場化取向,樹立發展觀念。創新監管體制,完善監管方式,加強監管手段,為保險業發揮社會管理功能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當前主要是做好以下幾點:一是建章立制,加快保險法律法規的建設,堅持依法監管,依法行政,出台《保險法》配套細則,盡快出台保險違法違規處罰辦法。二是正確處理「有為」與「無為」的關系,凡是市場能解決的問題,堅決還權於市場,合理界定監管者和市場發揮調節作用的效力邊界,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保險監管部門應加強和政府有關部門的協調溝通,系統內要合理劃清總部機關和地方保監辦之間的許可權,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和保險行業協會的作用,提高綜合治理、聯合監管的水平。三是加強基礎研究,結合國家宏觀經濟發展趨勢,重點研究保險業的產業政策,制定保險業發揮社會管理功能的長遠發展規劃;四是理順保險市場關系。在現階段償付能力監管尚不能形成明顯效力之前,應加強保險業務合規性檢查,嚴厲查處保險市場的各種違法違規現象,正本清源,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⑦ 保險行業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是怎樣的
引言:現如今,越來越多人都希望自己在生活中能有所保障,而這也進一步促進人們對保險追求,用買保險來讓自己生活有所保障。正是因為大多數人有這種想法,所以才更好促進了保險行業不斷得到發展。同時,保險行業也受到很多人也吸引很多人進行加入。那麼保險行業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是怎樣,下面,就讓小編來帶大家了解一下。
三、保險行業未來發展趨勢
越來越多人認識到保險這個行業是一個非常有利行業,所以在未來可能不僅只有現如今幾家大的保險公司,而會出現很多其他新興公司來加入保險這個行業。隨著科學技術不斷得到發展,想必在未來,保險行業也會與互聯網技術緊密連接在一起,以此來幫助更多人進行保險購買,提高保險行業辦事效率。
⑧ 保險是怎樣在市場上融資的對社會有什麼好出
首先、保險公司作為金融四大行業之一(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投資業),其資金來源主要是客戶保費,由於保險業的保費收入和銀行業的居民儲蓄有很多相同的流動屬性,所以可以說保險通常情況下應該處於投資地位,而不是融資地位!(例如:我國目前正在建設的京滬高鐵,其中就有部分資金來自於保險公司。)
其次、作為一家商業公司也一定會需要融資(為解決企業短期、中期、長期的資金需求),目前,由於我國保險行業相對於國有銀行業還處於弱勢地位,所以通過銀行進行日常拆借就是其融資的一個重要渠道,再有,隨著平安、中國人壽等保險公司的上市,股市也成為了保險公司未來進行長期融資的一個重要的渠道。
最後,要說對社會的好處,很難簡單的說好與不好,保險公司大量融資其目的也是為了投資(保險公司目前混業經營的趨勢非常明顯,需要大量資金收購、兼並銀行業、證券業、投資業的公司),投資就有可能獲得比較好的收益,這樣可以使得保險客戶同時享受到保險、儲蓄、投資、理財的一站式服務,但是,利弊總是相互的,目前我國對於保險公司投資的法律監管並不是非常成熟,以但保險公司出現虧損,由此導致的後果也是非常絕大的,要知道保險公司的錢都是救命錢,要比居民儲蓄更重要!
至於目前我國的保險公司大多沒有對於當量資金控制的能力,所以本人並不是十分看好保險行業市場大量融資的前景!
⑨ 中國保險業未來發展前景如何
展望未來,保險行業發展前景誘人,其主要動力包括:龐大的人口規模、較快的老齡化趨勢與較高的儲蓄率;經濟持續發展、居民收入不斷提高;政策法規大力支持;風險保障意識得到根本性加強;終身福利系統的瓦解;投資環境大大改善。
保險產品的主要特徵
傳統壽險產品
傳統壽險產品提供保險的最基本功能——生存和養老風險保障。具體劃分為終身和定
期壽險、終身和定期兩全保險、終身和定期年金保險等。其主要特徵是:投保人確定的義務和權利均在保險合同中明確約定,與未來保險公司的經營狀況並不直接相關。
新型壽險產品
由於分紅保險和非傳統保險(投連險、萬能險等)在中國市場剛出現時間較晚,所以
也稱作新型產品。新型產品的主要特點是,使利率風險在保險人和被保險人之間進行分擔,這類產品正在逐漸成為國際壽險市場的主流產品。
目前分紅產品已是國際保險市場的主流產品之一,也是東南亞地區最受客戶歡迎的產
品之一。在北美地區,80%以上的產品具有分紅功能;在香港,這一比例更高達90%;在德國,分紅保險占人壽保險市場的85%。
中國保險產品發展空間巨大
2005年中國人身險保費中,壽險佔有89%的絕對份額,健康險和意外險分別只佔8%和3%。在壽險中,分紅險佔比60%,普通險佔比21%,其他險種佔8%。中國保險產品在分散利率風險方面做得比較到位,但在營銷渠道和專業化發展方面才剛剛起步,具有廣闊發展空間。
中國保險業正進入上升周期
中國是全球最具可持續增長潛力的保險市場
2005年中國保險密度為47美元,保險深度為2.7%,其中壽險深度仍僅有2.03%,密度只有35美元/人,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2006-2015年「人口紅利」孕育壽險業發展黃金期
2006-2015年是我國人口負擔系數不斷創新低和中青年勞動力人口創新高時期,也是我國建立覆蓋全民養老和醫療保障體系關鍵時期,商業保險在承擔社會管理功能的同時將得到飛躍式發展,稅收優惠政策實施將成為行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推手。
中等收入階層快速崛起將大幅提升壽險和投資性產品配置比例
根據測算,到2015年我國城市中等收入家庭數量將增加到近2億戶,年均收入增長20%以上。而目前我國居民金融資產有近90%以銀行儲蓄形態存在,購買壽險比例不足6%,處在社會轉型期的中等收入階層對保險有著更為強烈的需求,也有實際的購買力。
中國保險市場是亞洲僅次於日本和韓國的第三大保險市場,同時也是世界第九大保險市場。根據保監會數據,中國的壽險保費收入及財險保費收入在2000年至2006年期間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為26.4%和17.3%,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保險市場之一。
中國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明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發展潛力巨大。2006年中國壽險保險深度為1.7%,遠低於4.5%的世界平均保險深度;壽險密度為34.1美元,相當於世界平均保險密度330.6美元的10.3%。2006年中國產險深度僅為1.0%,低於3.0%的世界平均保險深度;產險密度僅為19.4美元,相當於世界平均保險密度224.2美元的8.65%。
隨著GDP持續快速穩定的增長、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的提升、人口紅利、居民消費升級,以及政府對保險行業的大力扶持,我國保險行業將步入快速發展時期,未來10年保費收入年復合增長率將有望超過15%。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⑩ 保險公司融資方式主要有哪些
法律分析:保險公司的融資方式主要有銀行貸款、發行債券、融資租賃、金融租賃等等。
法律依據:《中戶人民共和國融資擔保公司監督管理條例》 第五條 國家推動建立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發展政府支持的融資擔保公司,建立政府、銀行業金融機構、融資擔保公司合作機制,擴大為小微企業和農業、農村、農民提供融資擔保業務的規模並保持較低的費率水平。
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通過資本金投入、建立風險分擔機制等方式,對主要為小微企業和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的融資擔保公司提供財政支持,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財政部門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