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家庭理財如何分配資金 合理分配讓家庭穩步發展
家庭理財如何分配資金 合理分配讓家庭穩步發展
家庭應該怎麼理財,資金如何合理分配
1、可以配置10%的保險。家庭保障能保證家人的正常生活免受影響,特別是家庭主要收入來源者,一旦遇到不測,家庭經濟就會受到重創,此時家庭保險就顯得尤為重要,它能盡量讓家庭經濟損失最小化。買保險產品首先買純保障類險種,如意外險和意外醫療保險,再買子女教育險等保險。意外醫療保險一般能滿足普通家庭防範健康意外風險;再增加重大疾病、住院醫療保險等,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家人健康,也避免家庭經濟遭受重大影響。
2、可以配置30%的銀行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產品雖然收益低,但投資風險小得多。近年來,各家銀行紛紛推出各式各樣的金融理財產品,讓投資者們不知作何選擇,理性地選擇銀行理財產品非常必要。綜合該家庭經濟狀況,可選擇3個月到半年期的、收益在5%左右的保本型理財產品。
3、可以配置20%的銀行存款。每個家庭都應准備足夠的備用金以應對突發事件等意外情況,但預留過多的現金,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投資收益。因此建議該家庭目前可配置20%的銀行存款來應付日常生活開銷及突發事件。
4、可以配置40%的高風險資產投資,如基金、股票等。選擇基金時,盡量選擇品牌好、知名度高、股東背景好、沒有違規記錄的基金公司。從理財的角度看,除了一些具有鮮明特點的基金外,老基金比新基金更具有優勢。買基金時還要善於分析,切忌喜新厭舊,還要關注基金業績排名。和基金相比,股票風險更大,購買時需要更加謹慎小心。
就目前而言,這四種比例是家庭理財最好的黃金分配比例,雖然不是每個家庭都可以按這種比例去分配資產,但每個比例配置都可以根據產品或家庭的資金流動而調整。
依據自身的情況做出最合理的分配
評估自己對風險性的承受能力
B. 你覺得考cfa還是考注冊會計師好
CFA,「金融第一考」
CFA,全球金融投資業里含金量最高的資格認證,被稱為「金融第一考」的考試,考試內容包含了股權投資、債券投資、另類投資、公司金融、衍生工具、計量經濟學等所有與金融相關的內容。CFA幾乎是給專門從事投行、投資、基金類從業者用的,如果你在國外求職的話並不是說考個CFA之類的就能找到,只是加分項。
CFA 公司適合的公司類型:投行、證券、基金、保險、信託、資產管理、商業銀行、四大會計事務所投資銀行業務部門、VC 、PE 、財務租賃公司,大型企業投資部門等。
CPA,「注冊會計師」
CPA 是注冊會計師(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的英文縮寫,是指依法取得注冊會計師證書並接受委託從事審計和會計咨詢、會計服務業務的執業人員。各個國傢具有自己的 CPA 認證標准和考試體系,因此 CPA 資質只在該國傢具有證明效力。
CFA與CPA
CPA是注冊會計師(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的英文縮寫,是指依法取得注冊會計師證書並接受委託從事審計和會計咨詢、會計服務業務的執業人員。各個國傢具有自己的CPA認證標准和考試體系,因此CPA資質只在該國傢具有證明效力。
CFA:主要被證券、基金、資產管理等行業重視,學習到的是從事投資或者投資咨詢工作的基本理論知識。
CPA:主要首先是在注冊會計師行業適用;同時,由於財務會計知識的重要性,對於證券公司而言,僅僅是投行業務比較重視。
投資銀行在大學應屆生中招人,也主要是會計和法律這兩個方面的人才。
如果你有志於從事投資或者投資咨詢工作,財務知識的積累顯然是很重要的,但是,也請大家注意一點:投資中用到的大部分是財務分析,不是財務會計,也就是說,怎麼做帳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分析公司的財務報表。
因此,對於財務會計的學習不需要太細致,可以粗略一點。
如果你在大學就通過了CFA,當然可能被證券公司或者基金公司重視,然而,這個絕不會成為他們會聘用你的重點參考對象,只是能在筆試(不是所有的券商都會筆試)獲得一個較好的分數而已。
其實,大部分想考CPA的,除了想去會計師事務所,就是想去券商,而想考CFA的,則基本都是想去券商或者基金或者資產管理公司等,從事投資或者投資咨詢工作。
對於CPA而言,如果你覺得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太過繁忙,缺乏挑戰性,可以選擇考CFA,為自已的職場加分,也突顯你跟其它會計師的不同。
想專業從事會計工作的同學,如果單純打算在國內發展,可以選CPA。
想主要從事金融領域的同學,CFA是目前最權威的證書,國際認可度也很高。
C. 財務管理學 名詞解釋
1.有效投資組合:處於有效邊界以內的實際可行的投資組合(來自馬克維茲的有效邊界理論)
2.資本定價模型:應該叫做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是根據目標股票的風險、市場收益率、無風險收益率等計算期望收益率(即資本定價)的一種方法,也是馬克維茲的理論。詳見http://wiki.mbalib.com/wiki/%E8%B5%84%E6%9C%AC%E8%B5%84%E4%BA%A7%E5%AE%9A%E4%BB%B7%E6%A8%A1%E5%9E%8B。另外補充一點,這個模型在我國資本市場的適用性還在討論之中,現在理論界偏向於此模型無效。
3.股東股權報酬率:一般稱作凈資產收益率,縮寫ROE,等於凈利潤/平均凈資產
4.市盈率:每股價格/每股盈利
5.融資租憑:應該是融資租賃。融資租賃區別於經營租賃,實際上是一種融資手段,而不具有租賃的實質。舉個不嚴謹的例子,相當於分期付款購買設備。在賬面上將設備確認為固定資產,但購置費用並不是一次付清,而是以「租金」的名義,分期支付給設備名義上的所有方。
6.邊際資本成本率:在目前的資本結構下,新增加資本所需要負擔的成本。
7.資本結構:通常是指企業債權資本和股權資本之間的比例。
8.經營風險:這個概念的范圍非常寬泛,沒有嚴格定義,通常用枚舉的方式來解釋。比如產品質量不合格帶來的經濟損失、法律的風險,再例如原材料價格波動帶來的影響等等。風險是指未來的不確定性,經營風險可以理解成經營過程中所面臨的不確定性。
9.經營標桿利益:應該是經營「杠桿」利益,指的是公司的固定成本在全部成本中所佔的比重,在一定的固定成本下,公司的銷售額越高,公司的贏利越大,反之,銷售額越低,盈利越少。
10.財務風險:相對於經營風險而言的,例如無法償還到期借款、利率波動、匯率波動等風險。
11.財務標桿利益:也是「杠桿」,不是「標桿」。是指利用債務籌資這個杠桿而給企業所有者帶來的額外收益。
12.短期融資卷:應該是「券」,而非「卷」。指企業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即由國內各家銀行購買不向社會發行)和交易並約定在一年期限內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
13.固定股權支付率政策:應該是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指的是每年按照固定的比例支付股利,是一種股利分配政策。
14穩定股利政策:也是一種股利分配政策,是指每年分配固定金額的股利。
D. 什麼是REITs
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REITs)是房地產證券化的重要手段。房地產證券化就是把流動性較低的、非證券形態的房地產投資,直接轉化為資本市場上的證券資產的金融交易過程。房地產證券化包括房地產項目融資證券化和房地產抵押貸款證券化兩種基本形式。
2020年7月17日,中國REITs論壇舉辦「REITs市場的中國道路研討會暨《中國REITs市場建設》線上首發式」。
(4)信託產品財務模型擴展閱讀:
REITs的特點在於:
1、收益主要來源於租金收入和房地產升值;
2、收益的大部分將用於發放分紅;
3、REITs長期回報率較高,但能否通過其分散投資風險仍存在爭議,有人認為可以,有人認為不行。
E. 財務總監主要工作是做什麼的
財務總監的六段劃分
通用:部門管理,團隊建設;
第一段
1.賬務清楚;
2.財務核算真實、准確、完整、及時反應業務實質;
3.能勝任面向資本市場的基本信息披露。
第二段
1.進行有效財務分析,從財務口實現公司的數據化管理;
2.從財務分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系統性統籌優化財務流程,對業務形成支持。
第三段
1.系統性實現企業的內控,進行財務風險管理;
2.進行有效的成本、費用管理;
3.在業務流程層面,對公司可能存在的業務風險進行控制。
第四段
1.進行很好的稅務籌劃;
2.完善的預算、結算控制;
3.完善的資金規劃和調度。
第五段
1.豐富的融資手段和良好的融資技巧:銀行融資、債券、信託、可轉債、股權融資;
2.豐富的投資手段和良好的投資水平:理財:用包括貨幣市場金融工具在內的各種工具進行理財;對於股權投資和並購的重大事項進行把握;
3.關系管理:面向包括銀行、政府等相關者進行有效的關系管理。
第六段
1.精通企業估值;
2.深刻理解資本市場,對於融資、投資、企業財務信息披露會給一級、二級市場傳遞什麼樣的信號有清醒的認識,對於公司市值管理的來龍去脈和實施路徑有準確的見解和完善的規劃;
3.對資本市場的法律框架有較為全面的了解,能夠應用多種法律主體搭建資本運作的操作架構,在符合外部約束條件之下進行運籌。
對應這六個段位,還囊括了幾乎全部與財務、會計相關的知識模塊。
六段財務總監應具知識模塊
一段:高級財務會計
二段:初級管理會計
三段:中級管理會計
四段:高級管理會計+稅務會計
五段:中級財務管理
六段:高級財務管理
以上每個模塊,拎出來單獨都是經理的名銜,比如財務經理、內控經理、稅務經理、資金經理……,但並非其中任何一個經理通過輪崗或者自學成材以上各模塊知識後,就能順理成章的成為公司的財務總監的。
頂尖財務總監必備的五項能力
下面就按照上市企業財務總監的標准,總結了財務總監的4+1的能力框架,也就是說頂尖財務總監都必備的是這五項能力。
1.專業能力
統籌會計核算及賬務處理:指導會計團隊把會計核算搞清楚是一切的基礎(包括收入、成本、費用、資產、負債等等);
財務管控(現金流管理):領導對內的應收應付、庫存、現金出納等的管理和對外的稅務合規;
財務分析為企業增加利潤(利潤表管理):在實現全面預算管理的基礎上,主持財務和業務團隊合作,為企業價值鏈進行分析,從而通過定價策略調整、成本優化、供應鏈規劃等手段為企業增加利潤;
投/融資分析為企業增加市值(資產負債表管理):主持企業對內的資產項目、投資決策和對外的融資項目(債務、股權、融資租賃)。投融資往往聯系在一起,如何打通就是這項能力的關鍵所在(每個項目都可以看作是孵化一個小公司);
戰略及財務規劃,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目標和路線:主持中長期產品、渠道、市場戰略的財務及投融資規劃。
2.組織能力
溝通能力:這是企業領導層必備的對內(戰略部署、指導執行、跨部門合作)及對外(客戶、政府稅務部門、投資人、供應商)發揮影響力的基礎;
組織建設能力:培養人才和領導團隊的基礎;
流程/制度建設能力:建設高效流程,至少包括:以財務決策分析為目標的PDCA流程(計劃、執行、檢測、調整)和以內控為目標的財務管控流程。
3.企業家能力
風險管理:為企業構建風險保護機制(戰略、制度)和對抗不確定性(包括下面投資新機會的不確定性);
發現商業規律/機會的能力:通過宏觀環境、產品、市場、渠道、競爭對手的數據分析找到生意機會。
有人會說這個交給行政總裁、首席運營官、首席營銷官等就可以了,其實不然。在正規上市企業,如果行政總裁要投資一個新的生意機會、進入一個新市場是需要董事會表決的,表決就需要財務數據(中長期的商業計劃書,盈利率,情景分析等)。 所以雖然其他各種總監也能找到機會,但是只有靠財總認可的財務分析模型(通常也是財務部的人做的)才能夠把各種機會轉化成量化的財務指標。
4.學習能力
學習上述能力的能力:上述各種能力的積累九成靠個人,一成靠機遇。個人能否製造和抓住機會快速把經驗轉化為能力,這本身就是一種能力;
學習企業/生意各個細節的能力:財務總監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把企業整盤生意用財務報表的形式表達出來的,並深刻了解內在邏輯的人。沒有對企業各處里里外外(市場規模、生產、營銷、渠道等等)的理解,數字也就只是數字。
5.以原則為基礎的決策能力
尤其是在壓力之下能做正確的事情。
前面答案好像都沒談到這一點,可能大家覺得太基礎了,不值一提。而我恰恰覺得這是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最終極的能力(好像很玄,相信有經驗的人能懂),沒有這個,前面的四種能力的發揮無從談起。至於什麼是正確的事情,見仁見智,這個是價值觀問題。
有幫助記得採納,謝謝!
F. 求電大 個人理財y 第1次作業 過程性評測 第1章到第2章 答案
普通百姓想用這筆錢在手中的少數幾個,與銀行儲蓄存款的幾個興趣或參與債券回購,利率略高,有參與信託金融銀行擔保,但似乎高門檻(初始保證金50000)。購買政府債券,這也是一個好辦法。如果你的錢長期的固定資金投資於長期政府債券,可稱為。設定一個時間限制,被認為是三年,即根據國家國債發行計劃,每月去購買一些。很長一段時間,最好的形式的滾動循環狀態,那麼堅持,三年後,你喜歡那個月,收更高的利息。
財務管理的關鍵是一個合理的規劃,資金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財政資源。
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
1,學會節流。工資是有限的,不必要花的錢要節約,只要節約,一年就可以節省一筆可觀的收入,這是財務管理的第一步。
2,良好的開放源碼。剩餘的錢,這是必要的合理利用的增加使得它的價值,因此,它生成一個大的收入。
3很好的計劃。財務管理的目的,不在於賺了不少錢,但安全的生活更美好的生活在未來,財務管理不只是富人的東西,工薪階層也需要財務管理,擅長財務管理規劃自己的未來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4,合理安排資本結構,當前消費和未來收益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這部分工作可以委託專業人士來設計自己的,供大家參考。
5,根據自己的需求和風險承受能力,考慮的回報率。高收益的金融解決方案不一定是好方案適合他們的計劃是一個好的方案,因為產量越高,風險越大。適用於該計劃不僅是為了達到預期的目標,風險最小化的方案,不要盲目選擇收益率最高的的程序。記住:你的財務目標,是不是為了賺錢,賺錢為目的的投資活動!
?第一步是檢討自己的資產狀況。包括存量資產和未來收入的預期,知道有多少財政管理,這是一個基本的前提。
第二步,設定財務目標?從一個特定的一段時間內,目標的數量和描述的定性和定量地理明確的財務目標。
第三步是確定風險偏好是什麼類型?不要做不考慮任何客觀的風險偏好的假設,例如,我們的許多客戶的錢在股市上,沒有考慮到父母,子女,沒有考慮到家庭責任,他的風險偏好偏離這個時間他能夠承受的范圍內。
第四步,戰略資產配置。中所有的資產在資產配置和投資產品,選擇的投資機會。
財務規劃的核心是匹配資產和負債。資產是股票的資產和收入,未來資產的能力。負債對家庭的責任,並支持父母養育自己的孩子,供他上學。第二個目標也成為了目標,我們的負債,有一個高品質的生活,你的資產和負債的動態匹配,這是一個個人理財的核心理念。
?從圖中可以看出,在財務規劃應該是每個人,不在於目前的資產的數量。
唉唉尷尬
我不明白
這些答案不容易啊!
G. 國際金融理財師,能否具體闡述一下這個職業
有兩年以上的金融行業工作經驗,學歷本科
根據中國金融理財標准委員會與國際金融理財標准委員會的框架協議,目前,中國金融理財標准委員會只進行金融理財師®(AFP®)的資格認證,2006年起,將進行國際金融理財師(CFP)的資格認證。
CFPTM資格認證教學與考試大綱(2009)
根據國際金融理財師(CFP)資格認證標准,依據《金融理財師職業道德標准》、《金融理財師執業操作準則》和《2008年中國金融理財工作分析調查報告》,並基於2008年教學與考試大綱和近年來市場的變化,在國際金融理財標准委員會中國專家委員會(FPSB China Advisory Panel)的監督和指導下,現代國際金融理財標准(上海)有限公司(FPSB China)修訂了2009年CFP資格認證教學與考試大綱。2009年國際金融理財師(CFP)資格認證的教學和考試大綱分為以下五個部分,涵蓋了金融理財教學體系的基本知識點與資格考試范圍。
備註: C1-CFP了解,C2-CFP理解,C3-CFP掌握。
章節 內容 重要程度
投資規劃
1 投資理論
1.1 投資理論及其應用
1.1.1 效用函數及應用
效用函數的含義 C2
效用函數與風險態度 C3
效用函數的形態 C3
風險的價格 C2
均值與方差框架下的效用函數形式 C2
無差異曲線及其應用 C2
1.1.2 風險資產與無風險資產的配置
風險資產與無風險資產構造的投資組合的風險與收益 C3
最優投資組合的應用:兩個風險資產和一個無風險資產 C3
1.2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的應用
1.2.1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證券市場線(SML) C1
1.2.2 市場模型及β風險的定價 C3
1.2.3 α系數 C3
1.2.4 投資分散化的解釋 C2
1.2.5 市場模型對風險的分解 C2
1.2.6 CAPM的局限性 C2
1.2.7 CAPM在中國的實證檢驗 C1
1.3 套利定價理論及其應用
1.3.1 套利的概念及基本形式 C2
1.3.2 無風險套利的定價機理 C2
1.3.3 套利投資組合 C3
1.3.4 套利定價模型
單因素模型 C3
多因素模型 C3
1.3.5 APT與CAPM的比較 C2
1.3.6 套利定價理論的應用 C3
1.4 市場的有效性
1.4.1 市場有效性的基本含義 C3
1.4.2 投資策略與市場有效性 C3
1.4.3 市場有效性的實證檢驗 C2
1.4.4 有效市場的異象 C2
1.5 行為金融學簡介
1.5.1 投資人的非理性行為 C2
1.5.2 行為金融學的應用 C1
2 債券分析與投資
2.1 債券的基本特徵 C3
2.2 利率的風險結構 C3
2.3 利率的期限結構
2.3.1 收益率曲線及其特徵 C2
2.3.2 確定的利率期限結構 C3
2.3.3 遠期利率與即期利率 C3
2.3.4 利率的不確定性與遠期利率 C2
2.3.5 利率期限結構理論
流動性偏好理論 C2
預期理論 C2
市場分割理論 C2
2.3.6 我國利率期限結構的特點 C1
2.4 利率風險與久期
2.4.1 債券價格對利率變化的敏感性 C3
2.4.2 久期及計算 C3
2.4.3 修正久期 C2
2.4.4 久期法則 C3
2.4.5 凸性的含義 C1
2.5 債券的投資管理
2.5.1 消極的債券管理
息票的再投資風險 C3
久期與債券的免疫 C3
梯形、杠鈴與子彈組合策略 C2
現金流搭配策略 C1
指數化策略 C1
2.5.2 積極的債券管理
或有免疫 C2
橫向水平分析 C1
債券互換 C1
3 股票市場和股票投資
3.1 股票市場與股票投資概述
3.1.1 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 C2
3.1.2 上市公司治理結構 C2
3.2 股票定價機理
3.2.1 公司估值的主要方法
現金流貼現模型 C3
相對估值模型:倍數估值、比較估值 C3
3.2.2 紅利貼現模型的應用
增長率(g)的來源與計算 C3
價值分解 C3
股價與投資機會 C3
3.3 股票分析與應用
3.3.1 基本面分析與應用
宏觀經濟分析 C3
行業分析 C3
公司分析 C3
3.3.2 技術分析概要 C1
4 期權
4.1 期權概述
4.1.1 期權的基本特徵 C3
4.1.2 看漲期權和看跌期權的平價關系 C3
4.2 期權投資策略 C2
4.3 期權定價
4.3.1 二叉樹定價模型 C3
4.3.2 B-S模型
B-S模型及其參數 C2
隱含波動率的含義 C3
套期保值率的意義及應用 C3
期權彈性 C1
4.4 投資組合保險 C2
4.5 含權的投資工具
4.5.1 認股權證 C2
4.5.2 備兌認購權證和備兌認沽權證 C2
4.5.3 可轉債、可贖回債與可回售債 C2
4.5.4 結構性產品:高息票據和保本票據 C2
5 遠期和期貨
5.1 遠期與期貨的基本特徵 C3
5.2 期貨交易的策略
5.2.1 套期保值 C2
5.2.2 套利 C2
5.2.3 投機 C2
5.3 基差的概念 C1
5.4 期貨定價原理
5.4.1 期貨價格的形成過程 C1
5.4.2 期貨價格與遠期價格的關系 C1
5.4.3 定價模型的基本假設 C2
5.4.4 金融期貨的價格 C3
5.4.5 商品期貨的價格 C3
5.5 期貨的應用
5.5.1 利率期貨 C2
5.5.2 外匯期貨 C2
5.5.3 黃金期貨 C2
5.5.4 指數期貨 C3
5.6 互換(掉期)
5.6.1 利率互換 C2
5.6.2 貨幣互換 C2
6 其他投資
6.1 外匯投資 C2
6.2 房地產投資 C2
6.3 黃金投資 C2
6.4 其他非金融資產的投資 C2
6.5 資產證券化 C1
6.6 基金
6.6.1 貨幣市場基金投資 C2
6.6.2 債券型基金投資 C2
6.6.3 ETF投資 C2
6.6.4 LOF投資 C2
6.7 私募基金 C1
6.8 風險投資基金 C1
6.9 信託產品投資 C2
7 資產配置與績效評估
7.1 投資規劃程序 C3
7.2 投資政策說明書的主要內容 C3
7.3 投資人的信息收集與分析 C3
7.4 資產配置的主要方法 C3
7.5 主要的投資策略 C3
7.6 業績評估 C3
7.7 金融工程與風險管理
7.7.1 金融工程簡介 C1
7.7.2 風險分類 C2
7.7.3 風險管理過程 C2
7.7.4 風險管理策略
久期策略 C2
股指期貨策略 C2
期權的套期保值策略 C2
風險管理與保險規劃
1 健康保險
1.1 健康保險概述
1.1.1 健康保險的含義 C1
1.1.2 健康保險的分類
醫療保險 C2
疾病保險 C2
失能收入損失保險 C2
護理保險 C2
1.1.3 影響健康保險發展的主要因素 C1
1.2 醫療保險
1.2.1 醫療保險的含義及特徵 C2
1.2.2 醫療保險的主要內容
保險期限和責任期限 C3
保障項目 C3
醫療費用分攤方式 C3
1.2.3 醫療保險的主要類型
基本醫療費用保險 C2
高額醫療費用保險 C2
1.3 疾病保險
1.3.1 疾病保險的含義 C3
1.3.2 疾病保險的除外責任 C3
1.3.3 疾病保險的主要類型
重大疾病保險 C3
特種疾病保險 C1
1.4 失能收入損失保險
1.4.1 失能收入損失保險定義 C2
1.4.2 傷殘定義
全殘及其劃分 C2
推定全殘 C2
1.4.3 給付條款的基本內容
免責期 C3
給付期 C3
給付額 C3
1.4.4 給付安排
基本給付 C2
補充給付 C2
1.5 護理保險
1.5.1 護理保險定義 C2
1.5.2 保障內容
護理院護理 C2
社區護理 C1
1.5.3 合同條款 C2
1.6 個人健康保險的常見條款
1.6.1 續保條款 C3
1.6.2 猶豫期條款 C2
1.6.3 體檢條款 C1
1.6.4 既存狀況條款 C3
1.6.5 職業變更條款 C1
1.6.6 等待期條款 C1
2 年金保險
2.1 年金保險概述
2.1.1 年金保險的含義
年金與年金保險 C2
年金保險合同的當事人與關系人 C2
2.1.2 年金保險的機理 C3
2.1.3 年金保險與壽險的比較
年金保險與壽險的不同點 C3
年金保險與壽險的相同點 C2
2.2 年金保險的分類
2.2.1 按年金購買主體劃分 C2
2.2.2 按年金繳費方式劃分 C1
2.2.3 按年金給付起始時間劃分 C3
2.2.4 按年金給付終止時間劃分 C3
2.2.5 按年金領取人數劃分 C3
2.2.6 按年金給付金額是否有保證劃分 C3
2.3 年金保險的作用
2.3.1 生命風險的不確定性 C2
2.3.2 投資管理服務 C2
2.3.3 稅收優惠 C2
2.3.4 在相關領域的應用
結構給付年金 C1
反向抵押年金 C1
2.4 稅優年金計劃
2.4.1 稅優年金計劃的三種形式 C2
2.4.2 稅優計劃比較分析 C3
2.5 《保險公司養老保險業務管理辦法》中的養老年金保險相關規定 C1
3 團體保險
3.1 團體保險概述
3.1.1 團體保險的含義
團體保險的定義 C1
團體的條件 C2
被保險人 C1
3.1.2 團體保險特徵
以團體核保代替個人核保 C3
使用團體保單 C2
管理成本 C3
合同設計的靈活性 C3
定價方法 C1
3.2 團體人壽保險
3.2.1 團體人壽保險與一般人壽保險的主要區別 C3
3.2.2 保險費 C3
3.3 團體保險的主要經營環節
3.3.1 團體保險的產品設計
產品形態設計 C1
產品定價 C3
3.3.2 團體保險的銷售 C1
3.3.3 團體保險的核保
團體核保的含義 C1
團體核保的分類 C3
團體核保的要素 C3
3.4 團險經營規定 C3
4 壽險產品分析
4.1 保障分析
4.1.1 普通型人壽保險
定期壽險 C3
終身壽險 C3
兩全保險 C3
年金保險 C3
4.1.2 新型壽險產品
分紅保險 C3
投資連結保險 C3
萬能保險 C3
4.2 定價要素
4.2.1 影響定價假設的因素 C3
4.2.2 定價假設
死亡率因素:生命表構成 C3
利率因素 C3
費用因素 C3
4.2.3 保費計算
凈保費 C3
營業保費 C3
4.3 利源分析及管理
4.3.1 相關重要概念
責任准備金 C2
現金價值 C3
風險保額與風險凈額 C3
4.3.2 利源分析 C2
4.3.3 盈餘管理
死亡盈餘管理 C2
利息盈餘管理 C2
費用盈餘管理 C2
4.4 產品精算方面的限制 C1
5 壽險銷售、核保與服務
5.1 壽險公司的組織與功能 C1
5.2 人壽保險的銷售過程
5.2.1 銷售人員的條件 C2
5.2.2 銷售的基本過程 C2
5.3 銷售渠道
5.3.1 直接銷售 C1
5.3.2 經紀人 C3
5.3.3 代理人 C3
5.4 核保
5.4.1 核保的含義 C2
5.4.2 核保基本原則 C2
5.4.3 核保規則 C3
5.4.4 醫療核保 C3
5.4.5 財務核保 C3
5.4.6 核保決定 C3
5.5 理賠
5.5.1 保險理賠的含義 C2
5.5.2 理賠環節 C3
5.5.3 法律對理賠的規定 C3
5.6 客戶服務
客戶服務的重要性 C1
客戶服務的主要內容 C2
6 保險市場與監管
6.1 保險市場概述
6.1.1 保險市場的參與者 C2
6.1.2 保險市場的特點 C1
6.2 保險公司
6.2.1 保險公司的類別 C1
6.2.2 保險公司的組織形式 C1
6.3 保險公司的實力、價值與風險
6.3.1 保險公司之間的差別體現 C1
6.3.2 價值評估
保險公司的回報模型 C2
保險公司估值方法 C2
投資者考慮的問題 C2
6.3.3 實力與風險
壽險公司面臨的風險 C3
最值得關注的方面 C2
6.4 保險監管
6.4.1 市場准入監管 C1
6.4.2 條款費率監管 C3
6.4.3 資金運用監管 C3
6.4.4 市場行為監管 C3
6.4.5 償付能力監管 C3
7 產品選擇與應用
7.1 壽險保障需求測算
7.1.1 保障需求測算原理 C3
7.1.2 保障需求測算方法 C3
7.1.3 人壽保險需求確定步驟 C3
7.1.4 測算結果的檢驗與調整
現金需求 C3
保費與預算 C2
目標設置與金額調整 C1
假設條件的調整 C2
參數選擇 C3
時間調整 C2
7.1.5 保障分析的工具 C2
7.2 特殊保險需求
7.2.1 資產變現中的風險 C3
7.2.2 封閉式企業所有人的風險
封閉企業的特徵與形式 C2
封閉企業的特殊資產風險 C3
資產風險的應對措施 C3
7.2.3 遺產規劃中的保險 C3
7.2.4 老年風險 C2
7.3 選擇保險類型
7.3.1 各類產品的性質與特徵 C3
7.3.2 保障目標的確立 C2
7.3.3 客戶狀況分析 C3
7.3.4 選擇符合目標的、可行的產品與產品組合 C3
7.4 保險方案中的其他因素
7.4.1 保單更換 C2
7.4.2 避稅 C1
7.4.3 高額保單 C2
7.4.4 保單選擇權 C2
員工福利與退休計劃
1 員工福利
1.1 員工福利概述
1.1.1 員工福利的定義和特徵 C2
1.1.2 員工福利的產生與發展 C1
1.1.3 員工福利的主要內容 C1
1.2 員工福利的法律規范
1.2.1 勞動合同:定義和期限 C2
1.2.2 合格計劃:法定條件、報備要求、稅收優惠 C2
1.2.3 僱主責任:法定責任和推定責任 C2
1.2.4 員工權益:已歸屬權益、未歸屬應計權益、預期權益 C3
1.3 員工福利的財務規則
1.3.1 僱主延期支付 C3
1.3.2 員工延期收入
已歸屬權益的計算 C3
未歸屬應計權益的計算 C3
預期權益的判斷與計算 C3
1.3.3 福利計算方法和規則 C3
1.4 員工福利的待遇支付
1.4.1 待遇確定 C3
1.4.2 繳費確定 C3
1.5 員工福利的管理模式
1.5.1 僱主自我管理 C1
1.5.2 福利項目外包 C1
1.5.3 員工自我管理 C1
1.6 員工福利方案和員工權益保護
1.6.1 福利方案的法定內容和員工權益保護 C2
1.6.2 員工福利方案的種類 C2
1.7 典型員工福利計劃
1.7.1 利潤分享計劃 C2
1.7.2 員工持股計劃 C3
1.7.3 醫療福利計劃 C2
1.7.4 教育福利計劃 C1
1.7.5 住房福利計劃 C2
2 養老金
2.1 養老金原理
2.1.1 養老金定義和相關問題
既得養老金 C1
實際養老金 C1
養老保障 C2
2.1.2 養老金分類 C1
2.1.3 養老金籌資方式
現收現付 C2
預先積累 C2
現收現付和預先積累的混合 C2
2.1.4 養老金稅政規則
三環節稅政分析 C2
積極稅政與合格計劃 C2
2.1.5 養老金待遇給付
養老金待遇確定計劃 C3
養老金繳費確定計劃 C3
養老金待遇確定和繳費確定混合計劃 C3
2.1.6 養老金計劃下的金融產品 C1
2.1.7 養老金計劃的支付方式 C2
2.1.8 養老基金投資與績效評價
養老基金種類 C1
養老基金特徵 C1
養老基金投資原則和策略 C2
養老基金投資目標 C3
養老基金績效與評價 C2
2.2 僱主養老金
2.2.1 僱主養老金概述 C1
2.2.2 國外典型案例
美國401(K)計劃 C1
澳大利亞超級年金計劃 C1
英國職業年金制度 C1
2.2.3 員工權益及僱主責任
員工養老金權益 C2
僱主的繳費責任 C2
僱主繳費的歸屬 C3
權益歸屬中的過渡賬戶 C2
歸屬方法:階段轉移法、階梯轉移法和完全轉移法 C3
員工未歸屬應計權益的放棄與剝奪 C2
2.3 中國企業年金計劃
2.3.1 中國企業年金計劃定義和特點 C1
2.3.2 中國企業年金方案
企業年金方案的法定內容 C2
企業年金方案設計的主要問題 C2
企業年金方案對員工權益的影響 C2
2.3.3 中國企業年金繳費原則和方法 C2
2.3.4 中國企業年金稅收政策 C2
2.3.5 中國企業年金計劃的責任主體
內部責任主體:企業年金管理委員會 C2
外部責任主體:理事會、法人受託人 C2
2.3.6 中國企業年金計劃的運營機制
信託關系和治理結構 C1
受託人的全權責任 C2
信託合同與委託合同 C3
信息披露要求 C2
投資限制 C3
管理費制 C3
風險准備金 C2
2.3.7 員工企業年金收入和權益保護 C3
3 退休規劃
3.1 退休規劃原理
3.1.1 退休規劃概述
退休規劃的定義和特徵 C2
退休養老所面對的風險 C3
退休規劃影響因素 C2
退休規劃的種類 C2
3.1.2 退休規劃理論及應用
估算人力資本 C2
分析財務生命周期 C2
運用終生財務模型 C2
測算平滑消費水平 C3
3.2 退休規劃製作
3.2.1 建立與界定客戶的關系
理財顧問類客戶的服務計劃 C1
綜合資產管理類客戶的服務計劃 C1
3.2.2 收集退休規劃信息,了解退休規劃目標
信息採集基本要求 C2
信息採集基本內容 C2
信息採集基本方法 C2
信息分析及其管理 C2
退休規劃目標界定 C2
退休規劃目標設定原則 C3
退休時點選擇對目標的影響 C2
3.2.3 分析和評估養老供給和需求,測算養老金赤字
測算養老供給 C3
估算養老需求 C3
估算養老赤字 C3
3.2.4 制定退休規劃方案
退休規劃書的格式要求 C2
退休規劃理財策略 C2
退休規劃資產配置 C3
退休規劃供款計劃 C2
3.2.5 執行退休規劃方案
客戶交流 C2
退休規劃技術支持 C2
退休規劃金融工具 C2
3.2.6 退休規劃方案的評價與調整 C2
3.3 老年保健規劃與老年住房規劃
3.3.1 老年保健規劃
老年健康風險特點 C1
老年健康風險測算 C3
老年健康風險應對工具 C2
老年保健規劃需求因素分析 C1
3.3.2 老年住房規劃
以房養老 C2
以房養老對退休規劃的改進 C2
以房養老的操作模式 C2
以房養老一次性支付定價模型 C3
以房養老風險分析 C2
個人稅務與遺產籌劃基礎
1 稅收制度與個人理財
1.1 商品勞務稅
1.1.1 增值稅
征稅范圍 C3
納稅人 C3
稅率 C3
應納稅額的計算 C3
納稅申報 C3
1.1.2 消費稅
征稅范圍 C2
納稅人 C2
稅率 C1
應納稅額的計算 C2
納稅申報 C3
1.1.3 營業稅
征稅范圍 C3
納稅人 C3
稅率 C2
應納稅額的計算 C3
納稅申報 C3
1.2 所得稅
1.2.1 所得稅概述 C2
1.2.2 企業所得稅
納稅人 C3
征稅對象 C3
稅率 C3
應納稅所得額的確定 C3
稅收優惠 C3
納稅申報 C3
1.3 其他稅種
1.3.1 房產稅 C3
1.3.2 契稅 C2
1.3.3 城市維護建設稅及教育費附加 C2
1.3.4 土地增值稅 C2
1.3.5 車船稅 C2
1.3.6 車輛購置稅 C2
1.3.7 印花稅 C2
1.4 稅收制度與個人理財
1.4.1 個人金融投資與稅收 C3
1.4.2 個人住房投資與稅收 C3
1.4.3 個人企業投資與稅收 C3
2 個人所得稅籌劃要點
2.1 納稅人身份的設計
2.1.1 居民和非居民身份的選擇 C3
2.1.2 企業組織形式的選擇 C3
2.1.3 企業承包方式的選擇 C3
2.2 征稅范圍的考慮
2.2.1 法律規定 C3
2.2.2 籌劃原理及方法 C3
2.3 計稅依據的籌劃
2.3.1 工資、薪金所得的籌劃 C3
2.3.2 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的籌劃 C3
2.3.3 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承租經營所得的籌劃 C2
2.3.4 勞務報酬所得的籌劃 C3
2.3.5 利息、股息、紅利所得的籌劃 C3
2.4 稅率的選擇 C3
2.5 稅收優惠的利用 C3
2.6 特殊規定的計劃 C2
3 個人跨國所得的稅收籌劃
3.1 跨國所得納稅義務的判定
3.1.1 稅收居民的判定 C3
3.1.2 所得來源地的判定 C3
3.2 個人跨國所得納稅義務的計算 C3
3.3 所得國際重復征稅的減除方法
3.3.1 稅收協定 C2
3.3.2 稅收抵免 C3
3.4 跨國所得的稅務籌劃要點
3.4.1 稅收優惠的合理利用 C3
3.4.2 在華居住時間的安排 C3
3.4.3 獎金的發放 C3
3.4.4 基於稅收協定的考慮 C2
4 其他與個人理財相關稅種的籌劃
4.1 增值稅的籌劃
4.1.1 納稅人的籌劃 C3
4.1.2 計稅依據的籌劃 C3
4.2 消費稅的籌劃
4.2.1 納稅人的籌劃 C2
4.2.2 計稅依據的籌劃 C2
4.3 營業稅的籌劃
4.3.1 納稅人的籌劃 C3
4.3.2 計稅依據的籌劃 C3
4.4 企業所得稅的籌劃
4.4.1 納稅人的籌劃 C3
4.4.2 計稅依據的籌劃 C3
4.5 其他稅種的籌劃
4.5.1 土地增值稅的籌劃 C3
4.5.2 房產稅的籌劃 C3
4.5.3 印花稅的籌劃 C2
5 稅務籌劃案例分析 C3
6 遺產與遺產稅制
6.1 遺產的形式 C2
6.2 遺產轉移的方式 C3
6.3 中國繼承法的內容 C2
6.4 遺產稅制度
6.4.1 遺產稅制度的類型 C2
6.4.2 不同遺產稅制對納稅人規定的差異 C2
6.4.3 征稅范圍 C2
6.4.4 稅率 C2
6.4.5 扣除和寬免 C2
7 遺產籌劃
7.1 遺產籌劃的主要工具
7.1.1 遺囑 C3
7.1.2 遺產委任書 C3
7.1.3 遺產信託 C3
7.1.4 人壽保險 C3
7.1.5 贈與 C3
7.2 遺產籌劃的內容
7.2.1 個人情況記錄信息 C3
7.2.2 計算和評估客戶的遺產價值 C3
7.2.3 決定遺產籌劃的目標 C3
7.2.4 遺產計劃的制定 C3
7.2.5 有效遺囑的准備 C3
7.2.6 定期檢查和修改 C3
7.3 遺產籌劃中不同財產所有權的區別
7.3.1 個人特有財產 C2
7.3.2 共同持有財產 C2
7.3.3 中國婚姻法關於夫妻共同財產的規定 C2
綜合案例分析
1 理財規劃方案分析與決策
1.1 理財方案決策與考慮依據
1.1.1 現金流量分析 C2
1.1.2 凈現值分析 C3
1.1.3 內部報酬率分析 C3
1.2 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 C3
2 全方位理財規劃方案製作
2.1 家庭所得稅計算 C3
2.2 家庭財務報表製作與財務診斷 C3
2.3 資產配置方案設計 C3
2.4 退休需求計算與退休規劃方案設計 C3
2.5 保險需求測定與保險規劃方案設計 C3
2.6 生涯模擬表編制 C3
2.7 敏感度分析與方案調整 C3
3 理財規劃報告書的編制
3.1 理財規劃報告書的格式 C2
3.2 客戶信息的收集與整理 C2
3.3 客戶理財目標的確定 C2
3.4 經濟環境分析 C3
3.5 理財假設條件的設定 C2
3.6 財務診斷與分析 C3
3.7 客戶風險屬性界定 C3
3.8 理財規劃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C3
3.9 綜合理財中的稅務與福利規劃 C2
3.10 保險產品配置 C3
3.11 投資產品配置 C3
3.12 風險告知、披露事項與定期檢討的安排 C2
H. 產品的零售價格取決於哪些因素數學建模
您好!你可以參考一下!謝謝採納!
本文通過對商業銀行估值模型的解析,旨在建立一個以提升商業銀行戰略管理為目標的分析框架。
一、企業的價值和價值評估
1.企業的價值
估值是對企業價值的認識和判定。企業的價值有兩個概念:帳面價值和市場價值。帳面價值可以視為會計准則核算的凈資產,即總資產減去負債。會計准則雖然在一些科目中引入了公允價值(fair value),但總體上講仍是以歷史成本為標準的,因而並不能體現企業的未來;以財務數據為基礎的資產負債表所顯示的只是資產的數額和構成,而不能充分揭示資產的質量。市場價值是企業在資本市場上交易(也包括非上市公司的兼並收購交易)的價格,它反映了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企業是一種在資本市場上進行交易的商品,非專業的投資者很難判定其價值,這就需要資本市場上的專業機構對其進行估值。
2.估值的方法
估值是對影響企業未來贏利的各種因素模擬和量化的過程,也是對企業外部各種不確定性和風險做出判定和測量的過程。估值的結果會因研究人員對相關因素的選擇、判定有所不同,但其採用的分析框架,即估值模型應是基本相同的。
估值通常使用的方法是現金流折現法(Discounted Cash Flow, DCF),即對企業未來的現金流做出預測並以資本成本為折現率,得出其目前的價值。另一種常用的方法是可比公司法,即參考同行業的可比公司在資本市場上交易的價格參數,計算出企業的市場價值。
就外部環境而言,宏觀和行業周期性波動、相關地區的法律、監管政策、稅務、信用環境等在企業估值中是不可或缺的,這些因素被視為企業估值的前提假設條件,本文不做專門討論。
就企業本身而言,影響其未來盈利的因素很多。這些因素之間的互動關系在不同階段有的是正相關,有的是負相關;企業又處於一個競爭性的市場,這些因素及其相關性還應與行業平均值作比較;此外,處於不同地區和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這些因素也具有不同的特徵。所以,估值模型的運用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
二、銀行的估值模型
商業銀行(下稱銀行)是一個經營貨幣的服務型企業,其盈利模式、資產負債結構與生產企業和非銀行金融企業不同,這也決定了其估值模型的參數選擇和所使用的方法。
1.銀行的盈利模式和資產負債結構特徵
從圖1(見下圖))可以看出,銀行的主要收入源於生息資產產生的利息收入,主要支出源於付息負債產生利息支出。這就決定了其盈利模式主要是通過資產負債的管理獲取利差收益。銀行的另外一個收入來源是非利息收入,因為銀行除了提供信用中介之外,還充當支付中介,投資、銷售和代理其他金融產品。
從圖1還可以看出銀行資產負債的結構與一般製造業相比有兩個區別:一是固定資產只佔左端(資金使用)的很小的份額;二是權益資本只佔右端(資金來源)的很小部分。這就決定了銀行損益表的兩個特徵:第一,營業支出中固定資產折舊的份額很小,員工費用的份額很大;第二,銀行的貸款減值(特別是在經濟衰退時期)需要足夠的資本來吸收,從而凸顯資本充足率的保障和風險管理的重要性。
2.銀行的估值方法
1)估值方法之一:內在價值分析(股息折現法)
一般工商企業採用現金流折現法(DCF)進行內在價值估值。銀行的運營模式不同,其創造價值的流程不是貨幣-實物-貨幣,而是貨幣-貨幣,引入這個方法在技術上不成立。由於存在資本充足率保障的問題,銀行的利潤也不能全部視為可分配的現金流,所以銀行採取股息折現法(Discounted Dividend Model, DDM)替代現金流折現法。
股息折現法是通過建立財務模型來預測銀行未來一段時期的盈利。假設銀行增長曲線包括高增長、過渡增長和永續增長三個階段,在此期間要根據監管要求和市場水平保持一定的資本充足率,其餘的凈利潤被視為可分配的股息現金流,在設定時期的終端得到終值(凈資產),然後將每年的股息現金流和最後一年終值折現後得到內在價值。
這種方法不足之處是:
a.不同銀行、不同地區在滿足了監管要求後,由於市場的平均水平和管理層偏好的影響,資本充足率有一定差異。盡管銀行的終值中包括了未分配利潤形成的凈資產,但與每年流出的股息相比,其貼現的時間太長,這部分價值不能真實體現;
b.銀行的增長曲線主觀假設成分太強,其中不確定因素很多。
2)估值方法之二:相對價值分析(可比公司法)
與內在價值分析相對應的是相對價值分析,即可比公司法。可比公司法是參照同類銀行市場交易(包括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價格參數市凈率和市盈率,相對而言市凈率更加重要,這是因為:
a.銀行在損益表中作為支出提取的減值撥備直接影響盈利水平,從而影響市盈率。減值撥備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管理層的風險偏好,穩健的銀行可能會在界定貸款質量上更謹慎一些,在撥備上更保守一些;而另一些銀行則可能相反。由於銀行間減值撥備的提取有一定程度的差異,因而凈利潤指標不能較好地反映當年的業績。
b.銀行的運營模式具有較強的資本杠桿作用,為了控制這一運營模式的風險,監管機構對資本充足率有嚴格的要求,市場對其水平也有預期。因而資本充足率或凈資產是銀行盈利和增長的基本約束。
c.凈資產作為累積的存量,當年減值撥備對其影響遠遠小於對當年利潤的影響。
d.市凈率的使用可以補償內在價值分析低估留存利潤補充資本的不足。
內在價值分析和相對價值分析這兩種方法各有優劣,在一般情況下,對銀行的估值以內在價值分析為主,參考相對價值分析。
三、利用估值模型提升銀行的戰略管理
1.分析框架的建立
運用估值模型可以解析、比較銀行的經營和財務指標數據,揭示銀行在運營和結構層面所形成的競爭優勢和存在的問題。管理層可以從中進一步了解到所取得的競爭優勢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存在的問題是企業發展階段所不可避免的,還是戰略選擇或戰略執行中的問題?改善這些問題的出路何在?代價有多大?在此基礎上調整戰略,加大戰略的執行力,提升競爭力。
把估值模型這個方法和工具移植到銀行戰略管理中,作為提升銀行競爭力的一個分析框架,是一項頗有價值的探索。這一移植需要建立一個分析框架,這個框架的要點是:
a.將可持續增長的稅後凈利潤作為目標函數;
b.確定影響這一目標函數的主要變數(經營和財務指標);
c.揭示這些變數之間的互動關系,並在此基礎上尋求變數的改進方案及最佳組合以滿足目標函數的極大化。
銀行價值實現的流程可以簡單表述為:
從圖 2可以看出影響銀行盈利的要素是規模、成長性、業務結構、效率和資產質量,這五個要素即構成了分析框架的五個變數,對應於每個變數有一組與之相關的財務和經營指標。
我們也可以用數學模型來表示他們之間的關系: 其中Y為利潤, 為上述的五個變數。
2.要素分析
下面,我們結合銀行的戰略管理對每個要素及與其他要素的關系做逐一分析。
1)規模
衡量銀行規模的主要指標是總資產,與其相關的指標是網點和客戶的數額。
銀行是一個具有較強規模效益的產業,其規模效益主要不是表現在製造業存在的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的關系,而是表現為其資產規模和網點的覆蓋率,因為它反映出一家銀行能否更全面、更方便、更有效地為更多的客戶提供服務。
擁有龐大客戶群的大型銀行不僅在存、貸業務上有優勢,而且能得到更大的非利息收入的來源,這包括信用卡收費、證券、保險、信託等金融產品的經營和交叉銷售等,從而獲取范圍經濟的效益。
由此,銀行的規模效益可以表現為:
巨額的生息資產+龐大的網點+廣泛的客戶群=高額的利息收入及非利息收入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銀行業是一個少數大型銀行壟斷競爭的格局。由於成本的約束,偏遠的社區、農村、低收入群體都不會是大型銀行服務的主要區域和對象。中、小型銀行也由此應運而生,從而構成了銀行業多層次的產業結構,這包括:社區銀行(Community Banks),地區銀行(Regional Banks),全國性銀行(National Banks),全球性銀行(Global Banks)。 所以,銀行的發展戰略首先要確定的是市場的定位。
銀行的規模決定了其收入的大小,但這並不表明規模愈大愈好。龐大的規模也意味著龐大的成本和開支,網路的縱向延伸和橫向擴展增加了總部集中管理、控制風險的難度。規模大也不表明盈利能力就一定高,在銀行的價值實現的鏈條中,利息收入僅是開端,利潤的形成還受到結構、效率和質量的影響,大型銀行應特別關注這些相關的指標。
2)成長性
銀行的成長性指標主要是總資產和凈利潤的增長率。
估值模型假設一間中、小型銀行在經歷了起步階段後會有一段快速增長期,然後經過過渡期進入穩定的永續發展階段。增長的途徑可以是自然增長(organic growth),也可以通過並購(inorganic growth)來實現。處於增長期的銀行估值,無論是市盈率還是市凈率,都可以獲得一定的溢價。
在新興市場中,隨著經濟的增長和民眾收入的提高,銀行業也得以發展。所以,成長性成為對新興市場銀行估值的一個重要因素。
由於外部和內部的約束條件,銀行的成長也伴隨著代價和風險,如果不能有效地減少代價,控制風險,增長的進程就會終止。所以,問題的核心是如何使增長成為均衡的、高效率的、可持續的進程。
成長的外部約束是市場環境,包括宏觀經濟走勢、行業周期、市場競爭等。成長的外部約束還表現為監管當局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巴塞爾協議對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包括核心資本),有嚴格的標准,以確保其杠桿水平保持在一個合理、穩健的范圍內。銀行應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趨勢把握和調整增長的節奏,避免大起大落。
成長的內部約束表現為增長的效率,即支持增長的因素不只是資源的投入,更主要的是效率的提高。要實現這一點,從銀行價值實現的鏈條看,第一環節中營業收入的增長要超過營業成本和資本支出的增長;第二環節中稅前利潤的增長要超過撥備前利潤的增長,這樣就可以實現利潤的增長高於總資產的增長,進而達到分配股息後留存利潤可以滿足在自然增長過程中資本充足率的要求,而不需要外部融資補充資本。效率的提高除了技術、人力資源和組織因素外,還會受到業務結構和資產質量的影響,戰略管理需要沿著盈利鏈條環環深入。
3)業務結構
結構通常是指構成總量的各種成分的比例關系。在某種意義上結構是深層次的,它決定了狀態。對銀行來說,結構表現在諸多方面,如:資產、客戶、網點、人員、收入等。依照估值模型的邏輯,我們選擇業務結構(或稱收入結構)為研究對象,在分析中再引入其他相關的結構指標。
業務結構主要表現為兩個比例關系:凈利息收入與非利息收入,公司貸款與零售貸款。這兩個比例的關系突出反映了中國銀行(4.35,0.01,0.23%)業所處的發展階段和存在的問題,它表現為對前者的過分依賴及形成的粗放、外延的發展模式。造成這個問題的一個原因是:中國銀行業的利率是管制的,加之居民的儲蓄偏好,使息差大大高於國際銀行業的水平①。利息收入主要源於生息資產,生息資產的增加一是要大量消耗資本,二是增加了風險控制的難度。非利息收入主要包括收費收入、投資中間業務收入和其它中間業務收入,它對資本消耗低,風險也易於控制。在發達的市場國家中,銀行業非利息收入一般都占營業收入的40%以上,而在中國這個比例只有約15%。這種現象反映出成熟市場的零售業務與新興市場相比較具有更大的空間。除市場發育度以外,監管政策也是一個原因。在中國依然實施分業經營,銀行不能經營其它非銀行金融業務,如證券、保險等。而從事綜合經營的國外銀行,其非利息收入中這些業務佔了很大比例。
零售貸款主要是住房按揭、信用卡透支和耐用消費品貸款。擴大零售貸款的份額是基於以下兩點考慮:首先,消費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增長模式的改變,以消費為主的零售業務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銀行應根據這一格局和未來走勢合理配置資源;其次,零售貸款的利率較高,可以獲取更高的收益。
除了上述這兩對比例關系,銀行的業務結構中還有兩對次一級的比例關系,這就是:公司貸款中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的佔比,零售客戶中高端客戶和低端客戶的佔比。
優質大型企業是銀行爭奪的對象,這就形成了一個買方市場。銀行方,特別是中、小銀行的議價能力處於劣勢,難以獲得對方的貸款或利率被壓低。而大量中、小企業由於融資條件差,形成了賣方市場。如果銀行能有效地控制風險進入中、小企業貸款領域,就可以獲得更大的市場和更高的收益。
銀行的客戶結構被描述為「二八定律」,即佔20%的高端客戶對銀行的盈利貢獻可以達到80%,反之亦然。高端客戶的存款多為利息較低的活期,因為他們不滿足銀行的利息收益,而是通過銀行的資產管理或其他金融產品的交叉銷售獲得更高的回報,這就給銀行帶來了更高的利差,更多的非利息收入。
以上結構的調整對中國的銀行業來說可以視為戰略轉型。當然,伴隨這一「戰略轉型」,銀行人才結構、網路結構也要相應調整。
4)效率
效率是指銀行在業務活動中要素投入與服務產出之間的對比關系,即通過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運用使給定的投入可以獲取更高的產出,或以更少的投入得到同樣的產出。
從銀行的盈利模式可以看出,投入主要是資金和營業支出。資金投入包括:資本和負債;營業支出和費用包括:人工、研發、銷售、管理和固定資產折舊攤銷等。產出可用營業凈收入(減值撥備前稅前利潤)或凈利潤這兩個指標。
在資金投入環節,提高效率的重點是降低資金成本,即在負債結構中加大零售存款和活期存款的比重,將存貸比提高到合理水平②,提高貸款的議價能力,增加非利息收入。這些都涉及銀行的結構問題,在前節已作了討論。我們可以稱之為結構性的效率問題,其改善的途徑只能是結構的調整。
第二個環節是營業支出和費用與營業收入的投入產出關系。反映這個關系最主要的指標就是成本收入比。我們可以稱之經營性的效率問題,其改善的途徑是通過管理合理配置資源、加強成本控制。營業收入減去營業支出和費用即為營業凈收入,而成本收入比所表示的則是每獲取一個單位的營業凈收入所消耗的成本和費用(其中有含營業稅和不含營業稅兩種指標)。
成本和費用的主要構成是人工和固定資產折舊、攤銷。銀行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力資源的開發和配置是支持銀行業務的主要因素。人工成本的控制無疑是一個具有很大潛力的領域,但人工的數量和單位成本的降低必須顧及業務的正常需要和一定程度的激勵。對於處於成長階段的銀行,人工成本還會逐步上升。所以,人工成本的控制不能簡單地壓縮和降低,要把握的是:
a.把人工成本占營業收入的比例、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控制在一個合理的或行業平均水平。在中國銀行業,前者通常約佔20%,後者通常約佔50%;
b.保持營業收入的上升超過人工成本的上升。
銀行更是一個資本密集型的產業,這不僅表現為大規模的負債和信貸,而且還表現為網點的建立、信息系統的建立,後者在財務上即為資本開支及其產生的折舊、攤銷。資本開支要科學論證,精打細算,但它同人工成本一樣,也不意味著壓得越低越好,因為這樣會影響銀行的經營活動和成長。利潤或凈資產的增長超過總資產或貸款規模的增長是銀行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基本標志。資本開支控制的原則是既要滿足銀行的經營和發展,又不能因之使利潤的增長落後於總資產的增長。衡量銀行效率還有一些其他的勞動生產率指標,如:人均利潤(收入)、點均利潤(收入)等。
5)質量
銀行是一個高風險的產業,風險主要表現為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風險控制是銀行經營過程中需要特別關注的一個問題。從銀行的價值實現鏈條看,收入減支出、費用後不等於稅前利潤,這中間還要對不良資產做減值撥備,減值撥備的大小對稅前利潤具有重大影響。要增加利潤、提高銀行的價值就要控制風險,減少相應的撥備。不良率、撥備覆蓋率、信用成本(credit cost)是衡量資產質量和風險控制的主要指標。對資產質量的評判分類是依據國際五級分類制度,包括: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 (在此框架下銀行可以進一步細化分級標准),其中後三類為不良貸款,其所佔貸款總額的比例為不良貸款比率,減值撥備總額與不良貸款總額的比為撥備覆蓋率,信用成本是當年減值撥備額與平均貸款總額的比。
國際貸款五級分類制度只是一個指引性的,對每筆貸款的評級及撥備的比例管理層有主觀判斷的空間。但這並不意味著管理層的主觀判斷不受到約束,監管部門和市場對一間銀行資產質量及其撥備狀況所關注的主要是:
a.風險偏好與風險控制能力的匹配。管理層對風險的判定和其承擔風險能力應是匹配的,即具有較強控制風險能力的銀行也願意承擔相應的風險,反之亦然。
b.一致性。確定撥備比例的方法有個案和組合兩種:個案法主要用於後三類不良貸款,對每筆貸款逐項作減值測試,根據未來可能損失的現金流計提;組合法主要運用於前兩類貸款,根據相同特徵貸款組合的歷史損失統計計提。方法一經確定,管理層不應隨意更改和調整。
c.偏離度。監管部門通過抽查,監管銀行貸款分類的准確性。
d.遷徙率。貸款的分類是動態的,監管機構和管理層所關注的是貸款類別的負向遷徙,即貸款質量的下滑,特別是關注類到次級類的遷徙,因為這意味著不良貸款的生成。
由於管理層對貸款可能產生的損失有一定的主觀判斷,這就造成業內對各類貸款減值撥備和撥備覆蓋率的差異。總的來講,充足的撥備和撥備覆蓋率體現了銀行應有的審慎態度,但也不能說撥備覆蓋率愈高愈好,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銀行控制風險和承擔風險的能力不夠強,這會造成信用成本的提高,進而侵蝕利潤。
6)有效稅率
稅收在估值模型中被視為一個外部給定的條件。銀行所能做的是利用稅法中一些優惠和差異,通過合理配置收益和支出得到更低的有效稅率。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中國對銀行業的稅法與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有幾點差異:一是中國徵收中間環節的營業稅,稅率為貸款利息收入和收費業務收入的百分之五③,這在國際上是少有的,它對利潤構成重大影響;二是特殊減值撥備(後三類不良貸款的撥備)不能抵稅,形成損失後經財政部門批准核銷後,再申請稅務返還,但貸款總額的百分之一可以抵稅。這種規定與銀行應有的審慎作風、嚴格控制資產質量的政策不符。損失貸款核銷審批程序復雜,銀行賬上一邊是損失貸款,一邊是同樣數額的撥備,扭曲了銀行不良率、撥備覆蓋率和利潤的真實性。
7)盈利能力
以上通過規模、成長性、結構、效率和質量這五個要素及其互動關系分析了銀行的盈利能力。最終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標是凈利潤、平均股本回報率和平均資產回報率。
凈利潤無疑是重要的指標,但其反映的是盈利的數量而不是盈利的能力,只有在相同規模的銀行間這個指標才具有可比性。反映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標是回報率,即凈利潤和資產的比。其中主要採用的是平均資產回報率而不是平均凈資產回報率,因為後者受到資本充足率的影響,偏低的資本充足率會提高凈資產回報率,而前者排除了這一因素,將資金的成本,包括資本的成本全部考慮進去,相當於生產企業所用的投入資金回報率(ROIC)。回報率的指標主要不是看當年的,而是看以往和未來預測的復合增長率,因為它反映了各項要素的不斷變化和對銀行價值的影響。
3.戰略管理
綜上,我們對運用估值模型提升銀行戰略管理做一個簡單的概括:
a.銀行戰略管理的目標是保持良好的、可持續的盈利能力,以在市場中獲取同業估值的溢價;
b.實現這一目標的要素是規模、成長性、結構、效率和質量;
c.這五個要素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每項要素的改善都可能在短期對其他一些要素造成負面影響,因而戰略實施的關鍵是使應得的極大化,使由之付出的代價在可承受的范圍內;
d.對於處於不同市場、不同發展階段的銀行,這五個要素的重要性和優先次序不同,應通過論證,找到瓶頸,合理配置資源,並根據其變動情況做動態調整;
e.總體來講應採取規模、效益、質量均衡發展的戰略,戰略調整有重點,有優先,但必須兼顧其他相關要素
追問:
網路??
回答:
您好!不是,金融網,僅供參考,你可以看一下!謝謝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