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帶一路體現了當今世界怎樣的基本特徵和時代主題請從這兩個角度談一談一帶一路戰略踐重大意義
「一帶一路」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1.探尋經濟增長之道「一帶一路」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將著力推動沿線國家間實現合作與對話,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系,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2.實現全球化再平衡傳統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區、海洋國家先發展起來,陸上國家、內地則較落後,形成巨大的貧富差距。傳統全球化由歐洲開辟,由美國發揚光大,形成國際秩序的「西方中心論」,導致東方從屬於西方,農村從屬於城市,陸地從屬於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應。如今,「一帶一路」正在推動全球再平衡。「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和地區的開發,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同時,「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將使沿途、沿岸國家首先獲益,也改變了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窪地」的面貌。這就超越了歐洲人所開創的全球化造成的貧富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推動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3.開創地區新型合作中國改革開放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創新,「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超越了馬歇爾計劃、對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戰略,給21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比如,「經濟帶」概念就是對地區經濟合作模式的創新,其中經濟走廊——中俄蒙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等,以經濟增長極輻射周邊,超越了傳統發展經濟學理論。「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不同於歷史上所出現的各類「經濟區」與「經濟聯盟」,同以上兩者相比,經濟帶具有靈活性高、適用性廣以及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本著自願參與,協同推進的原則,發揚古絲綢之路兼容並包的精神
⑵ 一帶一路體現了什麼精神
「一帶一路」 體現了開放精神。
在今天絲綢之路上尋找遷徙的鄉愁,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時光雖然在磨滅一切,但人類文明包容的特性,依舊使得不同種族所攜帶的文明符號,能夠在時空地點的變換中,堅強地延續。這樣的情形,無論是從東往西,還是從西往東,都是如此。遷徙的方向並不重要,文明彼此被包容接納以及尊重,才是文明本身最耀眼的光芒。
21世紀的今天,幾十億民眾已經奔走在這條絲綢之路上,民族之間,種族之間,群體之間,歐亞大陸所承載的多種文明形態,在這條商道上所發生的交匯與碰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突然而猛烈。
如何捍衛文明的特性,如何讓不同的文明形態聚合成形,從而去創造文明新的高度和成果,歷史終將要在這條商道上,選擇出一個堅強的臂膀,並由著它,開辟出更深厚、更寬闊、更溫暖的絲綢之路。
⑶ 一帶一路金融合作的意義
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部分。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過程中,貿易連接和供應鏈渠道是增進相關國家同中國經貿聯系的顯著因素,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中巴等六大經濟走廊,不僅密切了中國與相關國家的經濟合作,還進一步打通了中國與南亞、中亞和歐洲的貿易投資通道。中國與相關國家的「一帶一路」合作也使得中國拓寬了從中亞、南亞獲取工業原材料的渠道、促進了貿易市場的融合,同時通過產業轉移推動相關國家產業升級和工業製造業發展。
⑷ 一帶一路亞投行是各國利益聚合的體現
亞投行的成立將有力地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亞投行和「一帶一路」是各方利益的交匯和聚合。
一、共同利益。加入亞投行和「一帶一路」國家的共同利益在於走出衰退,加快復甦,整合資源,實現共同發展。2008年金融危機尚未結束,歐洲深陷泥潭,美國復甦脆弱,金磚五國也在困難中前行。事實證明,每個國家或區域僅靠自身力量難以走出危機,必須各國聯手,合作共贏才能實現世界經濟的真正復甦。
二、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落後,亞投行和「一帶一路」可以滿足其巨大的資金需求,達到吸引外資、更新設備、引進技術和開發資源的目的。
三、發達國家的利益。發達國家有先進的技術和設施,但缺乏資金,而亞投行和「一帶一路」可以提供資金。
四、中國利益。中國的困境在於產能過剩、巨額的外匯儲備成為包袱,希望通過亞投行和「一帶一路」進行產業轉移、資本輸出,讓外匯儲備變成外匯資本提高其投資效益。由上述分析可見,各國都需要一個進行資源整合的平台,而亞投行和「一帶一路」將成為最好的平台,各國將在這個平台上尋找利益的交匯點,實現各方利益。
亞投行作為「一帶一路」的投融資平台,能夠幫助「一帶一路」不斷深化互聯互通建設,提高「一帶一路」區域的投資能力和分散投資風險,並平衡多個國家在該地區的利益。這將幫助拉動這些國家的經濟復甦,對於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也必然帶來全球經濟格局的深刻調整。
⑸ 「一帶一路」帶來了哪些影響與機遇
「一帶一路」具體推進過程中不僅能消化國內的過剩產能,還能提高自身外匯資產收益率的同時進一步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
絲綢之路經濟帶同時具備能源和地緣安全意義;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則是我國連接世界的新型貿易之路。
據業界初步估算,「一帶一路」沿線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佔全球的63%和29%。
如果說2014年是「一帶一路」大構想的提出年,那2015年無疑是「一帶一路」的具體政策推動年。自「一帶一路」概念提出,沿線省市積極響應,並具體落實。
從各地方已公布的「一帶一路」擬建、在建基礎設施可以看到規模已達到1.04萬億元。其中,鐵路投資近5000億元,公路投資1235億元,機場建設投資1167億元,港口水利投資超過1700億元。基礎設施建設依然是投資重點領域。
對此,中國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考慮到基礎設施的建設周期一般為2至4年,2015年國內「一帶一路」投資金額或在3000億至4000億元左右;
而海外項目(合計524億,每年約170億美元)基建投資中,假設1/3在國內,2015年由「一帶一路」拉動的投資規模或在4000億元左右。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順應了中國要素流動轉型和國際產業轉移的需要。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我們亟需資本、技術和管理模式。因此,當初的對外開放主要是以引進外資、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模式為主。
不可否認,這些外資企業和外國資本對於推動中國的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和管理的現代化起到了很大作用。
可以說,這是一次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性產業大轉移。而今,盡管國內仍然需要大規模有效投資和技術改造升級,但已經具備了要素輸出的能力。據統計,2014年末,中國對外投資已經突破了千億美元,已經成為資本凈輸出國。
「一帶一路」建設恰好順應了中國要素流動新趨勢。「一帶一路」戰略通過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這「五通」,將中國的生產要素,尤其是優質的過剩產能輸送出去,讓沿「帶」沿「路」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共享中國發展的成果。
⑹ 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體現了哪一世界發展的潮流
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體現了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潮流
當今世界正發生復雜深刻的變化,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世界經濟緩慢復甦、發展分化,國際投資貿易格局和多邊投資貿易規則醞釀深刻調整,各國面臨的發展問題依然嚴峻。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潮流,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致力於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
⑺ 我國倡導一帶一路建設,體現了什麼國策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表明我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是我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是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要求。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利於我國與中亞各國之間的相互開放、互利合作,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扎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深化國際互利合作,為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為促進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貢獻。
「一帶一路」建設作為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舉措和經濟外交的頂層設計,重點面向亞歐非大陸,同時向所有國家開放,打開了對外開放的新天地,充實了對外開放的新內涵,開創了對外開放的新境界。
「一帶一路」建設以沿邊地區為前沿,以內陸重點經濟區為腹地,以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為引領,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對接,為東中西部協同開放、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提供了歷史性機遇。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在對外開放中的統領作用,對於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一帶一路」建設是更好地促進內外聯動發展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連續8年保持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地位,利用外資連續25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對外投資躍居全球第二位,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顯著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當前,我國經濟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國內外經貿往來之密、要素流動之廣、市場融合之深前所未有,我國發展越來越離不開世界,世界發展也越來越依靠中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需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內外資源優化配置,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一帶一路」建設作為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舉措和經濟外交的頂層設計,重點面向亞歐非大陸,同時向所有國家開放,倡導以「五通」為主要內容的全方位務實合作,有助於我國加快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路,打開了對外開放的新天地,充實了對外開放的新內涵,開創了對外開放的新境界。
⑻ 實施 一帶一路有何現實意義
首先,「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順應了我國對外開放區域結構轉型的需要。
「一帶一路」尤其是「一帶」起始於西部,也主要經過西部通向西亞和歐洲,這必將使得我國對外開放的地理格局發生重大調整,由中西部地區作為新的牽動者承擔著開發與振興占國土面積三分之二廣大區域的重任,與東部地區一起承擔著中國走出去的重任。
其次,「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順應了中國要素流動轉型和國際產業轉移的需要。
「一帶一路」建設恰好順應了中國要素流動新趨勢。「一帶一路」戰略通過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這「五通」,將中國的生產要素,尤其是優質的過剩產能輸送出去,讓沿「帶」沿「路」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共享中國發展的成果。
第三,「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順應了中國與其他經濟合作國家結構轉變的需要。
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早期,以歐、美、日等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有著資本、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優勢,而長期處於封閉狀態的中國就恰好成為他們最大的投資樂園。所以,中國早期的對外開放可以說主要針對的是發達國家和地區。而今,中國的經濟面臨著全面轉型升級的重任。
長期建設形成的一些產能需要出路,而目前世界上仍然有許多處於發展中的國家卻面臨著當初中國同樣的難題。因此,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幫助這些國家和地區進行比如道路、橋梁、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幫助他們發展一些產業比如紡織服裝、家電、甚至汽車製造、鋼鐵、電力等,提高他們經濟發展的水平和生產能力。
第四,「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順應了國際經貿合作與經貿機制轉型的需要。
「一帶一路」戰略與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是緊密聯系的。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在建自貿區,涉及32個國家和地區。在建的自由貿易區中,大部分是處於「一帶一路」沿線上。因此,中國的自由貿易區戰略必將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而得到落實和發展。
(8)一帶一路融資體現了擴展閱讀:
「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新機遇:
「一帶一路」是一個宏偉的戰略構想,它的建設過程不僅涉及眾多國家和地區,涉及眾多產業和巨量的要素調動,這其間產生的各種機遇不可估量。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產業創新帶來的機遇。隨著「一帶。在國內,因為產品出口一些發達國家受限而影響整個產業的發展,也許在其他國家就能繞開這些壁壘,等等。此外,由於產業轉移引致的產業轉型升級更是機遇無限,比如技術改造、研發投入、品牌樹造等等都會給投資者帶來無限機遇。
第二,金融創新帶來的機遇。我們已經發起設立「亞投行」和「絲路基金」,但這也只能解決部分資金問題,沿「帶」沿「路」國家和地區一定會進行各種金融創新,包括發行各種類型的證券、設立各種類型的基金和創新金融機制等等,這其間的紅利和機遇之多甚至是不可想像的。
第三,區域創新帶來的機遇。「一帶一路」本質上是一個國際性區域經濟的范疇,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必將引發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區域創新,這包括區域發展模式、區域產業戰略選擇、區域經濟的技術路徑、區域間的合作方式等等,這其間的每個創新都蘊涵著無限的機遇。
⑼ 一帶一路的內涵是什麼,其戰略意義是什麼
一、「一帶一路」的內涵:新型區域合作機制
1、繼承和弘揚了古絲綢之路的合作與發展理念。
2、互聯互通將成為「一帶一路」的基礎。
3、多元化合作機制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特徵。
4、實現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將是「一帶一路」的目標。
5、「一帶一路」本質上是一種新型區域合作安排。
6、「一帶一路」是以運輸通道為紐帶,以互聯互通為基礎,以多元化合作機制為特徵,以打造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的新型區域合作安排。
二、」一帶一路「的戰略意義:
1、這是一次偉大的戰略,這是一個利己利彼的戰略,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重要一步,我國利用自身經濟實力向外尋求發展空間,也為國內經濟轉型提供了機遇和時間,同時減弱了我國的產能過剩問題,為企業銷路找開口,緩和企業改革的陣痛,也促進了國內外企業的優勢互補。
2、我們應認識到,這是一次在全球主導經濟體制下的突圍並且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的打破了西方的「中國威脅論」。
3、作為重大國家戰略,「一帶一路」包含了中國近期以及遠期的戰略謀劃。
(1)近期上,「一帶一路」旨在進一步推動西部開發與向西開放,通過「走出去」緩解國內資本過剩的問題,通過能源進口維護國家能源安全,通過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運輸和投資貿易等連通歐亞大陸間的貿易路線。
(2)從遠期來看,「一帶一路」將平衡如今經濟重心沿海化、東西部經濟狀況嚴重失衡的局面,建立東西、海陸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形成中國國內市場和亞歐大市場的協同聯動。
(9)一帶一路融資體現了擴展閱讀:
陸上絲綢之路,是指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涼州、酒泉、瓜州、敦煌、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這條路被認為是連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而絲綢則是最具代表性的貨物。[5]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最早開辟也始於秦漢時期。從廣州、泉州、寧波、揚州等沿海城市出發,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的海上貿易的「海上絲綢之路」。
⑽ 「一帶一路」建設體現了中國什麼理念
「一帶一路」建設體現了中國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的合作理念。
「一帶一路」倡議使理論中關於第三代兩極世界進程的先經濟後政治的合作步驟原則、先中亞俄羅斯後南亞東南亞再中東非洲最後歐洲的地緣推進原則、先競爭性領域後自然壟斷性領域再公共產品性領域的產業遞進原則從理論走向了現實,特別是以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為基礎提出的產權合作遞進原則得到了初步體現。
影響意義
「一帶一路」戰略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是包括歐亞大陸在內的世界各國,構建一個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是中國與絲路沿途國家分享優質產能,共商項目投資、共建基礎設施、共享合作成果,內容包括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政策溝通、人心相通等「五通」,肩負著三大使命:
1、探尋經濟增長之道。
2、實現全球化再平衡。
3、開創地區新型合作。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一帶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