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砸了1300億,蘋果公司卻連一輛車都造不出來
如果喬布斯還在世,我們現在是否可以買到一輛「iCar」?
這個問題註定不會有答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蘋果公司正在全面布局汽車業務。
近日,摩根斯坦利分析師的一則發言,再次將蘋果公司造車的話題推至風口浪尖。
這位分析師稱,蘋果公司今年將在研發層面投入近190 億美元,相比於2018 年的研發費用增加約50 億美元。
不出意外的話,這些新增的研發費用將大部分投入到汽車項目中。
截止目前為止,蘋果公司已挖角特斯拉員工超500人,整個汽車項目核心團隊超過2000人,還公布近70項汽車相關專利。那麼,來勢洶洶的蘋果公司,其造車計劃真能如願嗎?
1、蘋果公司的「造車實力」
雖然造車失敗的例子有很多,但我們還是應該具體案例具體分析。
從蘋果公司身上,或許我們可以先著眼於其搞了6年的自動駕駛技術,看看到底如何。
去年,在號稱自動駕駛聖地——加州披露的年度報告中,公布了世界范圍內36家企業的路測數據。
網路排名第一且遙遙領先,谷歌Waymo緊隨其後。
排名前十的企業中,除了網路之外,還有3家都來自中國,分別是AutoX、小馬智行、滴滴。
而號稱在自動駕駛行業投入頗多的蘋果公司,大家猜猜排名多少?第十三名。
事實上,判斷自動駕駛技術水平高低,最主要看的是接管次數。即自動駕駛系統出現了技術問題或安全問題,需要人類駕駛員接管汽車的情況。
技術越好,行駛距離越長,接管幹預次數越少。
排名第一的網路,平均每跑18050.0公里才需要人工接管一次,相當於從中國最北(漠河)到中國最南(三亞)跑了3.5次。
備受期待的蘋果公司無人車,每次人工接管後平均只能撐117公里,還不夠從廣州開到深圳。
相比於榜單上的其他選手,蘋果公司的投入可以稱得上「事倍功半」。
如果按照當年的規劃,時至今日蘋果公司應該會推出一款劃時代意義的自動駕駛智能汽車。
然而事實卻是,命運多舛且燒錢無數的蘋果公司「自動駕駛計劃」至今無所建樹。
曾經有一段時間,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是全自動駕駛汽車的忠實信徒。但在去年的一場活動上,他卻說:「我真的要放棄自動駕駛了。」
就在去年,蘋果公司甚至把自動駕駛項目中近200多名員工遣散。
這就是蘋果公司在汽車領域的「初次嘗試」。算不上成功,但也談不上失敗,只能說是中規中矩。
2、錢再多,也難撐
那麼,在自動駕駛領域沒做出亮眼成績,蘋果公司的造車計劃還能如願嗎?可能很難。
畢竟強如新造車行業龍頭特斯拉,近年來在量產交付、實現盈利等方面的實際表現也不盡如人意。而中國造車新勢力過得更是慘淡。
據啟信寶數據顯示,威馬汽車、理想汽車、小鵬汽車分別在2019年3月、8月和11月完成了C輪融資,其中理想汽車更是計劃最早於2020年上半年上市。
但融資、上市背後,其實是整個新能源汽車難以掩飾的傷疤:連年巨虧,債台高築,自身造血能力嚴重不足。
即便是蘋果公司資金實力雄厚,經得起造車燒錢,仍有不少困難擺在眼前。
例如已經放棄造車的戴森,在2019年10月宣布停止造車時就提到「不賺錢,商業化太難。」
簡單的一句話,已經指出了新能源汽車行業最大的痛點。
在造車的幾年中,戴森不與其他整車製造商合作代工,自己集研發、生產、運營等於一身,這給後續發展帶來了諸多挑戰。
除了源源不斷的資金投入之外,還需要具備汽車平台、整車製造經驗、零部件供應鏈、智能互聯技術等,技術門檻遠遠高於家電行業。
當這些困難一一擺在眼前,蘋果公司或許也未必能很好的處理。
此外,蘋果公司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成績並不亮眼,打造出來的產品又能擁有什麼優勢呢?或許,蘋果公司可以先嘗試從汽車生態系統的角度發展。但如若想從汽車產品直接切入市場,風險太大也太難。
3、寫在最後
親自打造「革命性」的產品,似乎是繼承喬幫主意志下蘋果公司的基因和宿命。
眾所周知,不同類型的支柱產業確實存在很高的行業壁壘,互相可以融合與分享,但直接跨界取代是很困難的。
而汽車產品的復雜度以及對安全性的要求,卻遠遠高過高度集成化的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
這也意味著,為了突出優勢,蘋果公司必須在造車這條「不歸路」上長期投入下去。
事實上,技術領先、性能卓越以及超越當前市面上現有品牌的優越智能體驗,幾乎成為大家對「蘋果公司造車」的期待。
同時,隨著造車時間表的拖延,還會不斷抬高大眾對其的心理期望。
如今,蘋果公司的造車大業已經陷入到自己製造的無比艱難的創新困境中。
要麼在沉默中再次爆發,要麼在爆發中走向潰敗,這將是蘋果公司「閉門造車」不得不承受的性命攸關的結局。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⑵ 蘋果該如何處理龐大的現金流
從MacBook到iPhone再到iPad,蘋果公司的產品抓住了消費者的想像力,重新創造了市場,也為公司及其股東帶來了大把利潤。蘋果股票市值出現了飆升,成為首家萬億美元公司。隨著利潤的增加,據最新統計,蘋果囤積了1370億美元現金——超過了它能夠盈利經營的規模(至少就目前而言)。因此,蘋果公司明智地把現金投資於全球金融賬戶而不是業務經營。與此同時,它大獲成功的產品仍在源源不斷地創造更多現金。圍繞蘋果公司的股東積極主義凸顯出短視問題的重要性和爭議性。股東積極主義者大衛·埃因霍恩(David Einhorn)出場了。他的對沖基金——綠光資本(Greenlight Capital)一直施壓蘋果公司派發合適比例的現金。對於這一行為,許多評論持負面態度:埃因霍恩的建議是短視的金融工程思維,而其針對的是一家從成功走向成功的公司,是最糟糕的美國股市短視行為。或許誠然如此。或許投資者關於偉大公司的論斷下得太草率了。然而,盡管聽起來十分奇怪,派發現金對於蘋果公司來說或許是高明的長期戰略。最近我用兩個非標准角度解釋了企業短視的問題。第一是某些短視是明智的。大企業面臨著日益多變的經濟、技術和政治環境——其原因包括全球化、競爭激烈的市場、技術變化改變企業經營環境潛力的提高以及政府對商業利益影響的增加。在這一多變的環境下,大公司必須在做出長期大型決策之前三思而後行。第二,我描述了新出現的數據如何意味著傳統智慧——更快的金融市場交易讓它們比以前更加偏向於短視——的度量問題。這一觀點的支持者指出,紐約和倫敦交易頻繁,大公司股票的平均持有期在最近幾十年來逐步縮短。事實上,這一變化可能是由一小撮快速交易者導致的,而不是因大股東縮短持有期造成的。事實上,美國核心股東——如富達基金公司和先鋒基金公司——在最近幾十年裡平均持有期有所增加。長期以來,企業的生命周期一直是:年輕公司具有創新性,短缺現金,不得不疲於融資;一些企業獲得了成功,賣出了產品,收入的現金超過了它們的需要。偉大的公司收獲這筆現金並投資於更優良的場頻,把企業帶向新高峰。蘋果就是這類公司之一。但是,不可避免地,其技術會變得標准化和商品化。新的、更火爆的技術會隨之出現,企業無法吸引最優秀的人才為其工作,因為它已不再是偉大的新新事物。新產品陷入停滯,老產品不再像過去那樣盈利豐厚(因為競爭對手學會了如何讓產品更好),而市場和消費者會喜新厭舊。走到這一步並了解自己的企業,會把更多的所屯現金返還投資者,讓投資者投資於別處。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諸多行業——特別是國內石油行業——面臨著這一問題,經濟學家邁克爾·延森(Michael Jensen)將這描述為合理處理自由現金流的管理挑戰。蘋果公司現在位於生命周期的哪個位置?仍處於年輕的、新思想比融資能力發展更快,因而困於現金的階段?還是中年期,但仍然相當靈活能夠自我再生的階段(就像喬布斯主政時期多次發生的那樣)?它需要1370億美元啟動和融資大規模蘋果電視並使其比iPhone和iPad更成功?或者,蘋果公司已經達到了巔峰期?去年秋天蘋果地圖的拙劣表現把許多人引向了錯誤的方向,造成了嚴重的公眾不滿和一次管理層地震,這是否意味著蘋果的最好時代已經過去了?蘋果公司可能已經登上高頂並將在此停留多年甚至幾十年,但它是否真需要1370億美元做新投資?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待蘋果問題:如果蘋果繼續成功,它難道不能從它的巨星產品中——如iPad、iPhone和MacBook——獲得創新所需要的現金嗎?蘋果公司大約七成的收入來自iPhone和iPad。這些產品會一直成功下去,還是會被取代?這些產品的成功是來自蘋果獨一無二的資產——史蒂夫·喬布斯的結果,還是因為該公司在生產下一個熱門產品的競爭中卡到了最佳身位?短期誘惑會不會太大以至於蘋果公司管理層不願把這1370億美元放在銀行,而是把一部分甚至全部投資於無法獲得長期成功的項目中?沒准——甚至極有可能——蘋果公司的最佳長期動作是把這筆未使用現金的一大部分拿出來還給股東,讓後者把它們重新投入到經濟中。與此同時,它還可以通過偉大產品繼續帶來的現金為下一個熱門產品融資。飽受批評的短視或許是正適合蘋果公司的長期財務戰略。(作者系哈佛法學院教授)
⑶ 為什麼蘋果是市值第一卻不是世界五百強第一
市值是按 股價計算的
世界五百強是營收 排的
市值是指一家上市公司的發行股份按市場價格計算出來的股票總價值,其計算方法為每股股票的市場價格乘以發行總股數。整個股市上所有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和,即為股票總市值。
「世界500強」,是中國人對美國財富雜志每年評選的「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行榜的一種約定俗成的叫法。《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一直是衡量全球大型公司的最著名、最權威的榜單。由《財富》雜志每年發布一次。2012年、2013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殼牌石油榮登榜首。中國大陸首次超過日本,成為除美國以外上榜公司數量最多的國家。2013年《財富》世界500強地區分布統計中,中國95家上榜,比日本多33家,名列全球第二。2014年中國上榜100家,最新的2015年中國上榜數為106家。
⑷ 用swot矩陣法分析蘋果公司提出建議
、羅列企業的優勢和劣勢,可能的機會與威脅。 2、優勢、劣勢與機會、威脅相組合,形成SO、ST、WO、WT策略。 3、對SO、ST、WO、WT策略進行甄別和選擇,確定企業目前應該採取的具體戰略與策略。 SWOT矩陣:競爭優勢(S) 是指一個企業超越其競爭對手的能力,或者指公司所特有的能提高公司競爭力的東西。例如,當兩個企業處在同一市場或者說它們都有能力向同一顧客群體提供產品和服務時,如果其中一個企業有更高的贏利率或贏利潛力,那麼,我們就認為這個企業比另外一個企業更具有競爭優勢。 競爭優勢可以是以下幾個方面: ·技術技能優勢:獨特的生產技術,低成本生產方法,領先的革新能力,雄厚的技術實力,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豐富的營銷經驗,上乘的客戶服務,卓越的大規模采購技能 ·有形資產優勢:先進的生產流水線,現代化車間和設備,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儲存,吸引人的不動產地點,充足的資金,完備的資料信息 ·無形資產優勢:優秀的品牌形象,良好的商業信用,積極進取的公司文化 ·人力資源優勢:關鍵領域擁有專長的職員,積極上進的職員,很強的組織學習能力,豐富的經驗 ·組織體系優勢:高質量的控制體系,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忠誠的客戶群,強大的融資能力
⑸ 蘋果公司歷史融資進程及其融資戰略變化
摘要 資本沉浮錄一蘋果公司的創業
⑹ 蘋果市值達到3萬億美元引發熱議,為何該公司能達到如此高的市值
對於蘋果公司來說,之所以能達到這么高的估值和美股本身有著一定的聯系,但是最為根本的還是蘋果公司本身的實力過硬。
最後,蘋果的軟硬體生態為蘋果的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對於蘋果公司來說,不論是他的iOS系統還是蘋果的各類硬體,他都希望打造一個生態系統,讓消費者進入到這個系統當中就難以自拔,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增加用戶的粘性,從而增加自己的銷售利潤,所以說對於蘋果公司能夠達到今天的程度,是和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的。
⑺ 蘋果公司的企業籌資方式是什麼
蘋果公司的企業籌資方式是債券融資、股票融資等多種融資方式
籌資方式(Financing Modes)是指可供企業在籌措資金時選用的具體籌資形式。
我國企業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籌資方式:
①吸收直接投資;
②發行股票;
③利用留存收益;
④向銀行借款;
⑤利用商業信用;
⑥發行公司債券;
⑦融資租賃;
⑧杠桿收購。
其中前三種方式籌措的資金為權益資金,後幾種方式籌措的資金是負債資金。
⑻ 蘋果公司重回2021年美國最賺錢公司榜首,蘋果為什麼能這么厲害
蘋果公司成為2020年最賺錢的公司之一,據說同比增加了3.9%的凈利潤,這個蘋果公司公布的去年財報凈利潤是574億美元,這是美元摺合成人民幣的話應該是3500億左右,很多小一點的上市公司,可能總市值都沒有這個數。
所以蘋果的技術積累是非常多的,他在行業競爭之中是占據優勢的,因為他本來生產成本就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高,它的產品價格賣的比較高,他每年的利潤都不少,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因為有錢就可以把錢更多地投到研發的這個環節之中,研發做得更好,他的技術積累就會更多,這樣他就能一直保持自己行業領先的地位。
⑼ 蘋果市值達到3萬億美元,蘋果為何能有如此成就
對於蘋果來說之所以會能夠讓股票市值達到30,000億美元,這和自己的不斷創新發展和成功的營銷戰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最後,對於蘋果公司來說,它推出的產品也比較注重打造自己的生態體系,從蘋果手機到蘋果電腦到平板電腦,再到各種各樣的周邊配件,蘋果已經打造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生態體系。
⑽ 蘋果市值破2萬億美元,這意味著什麼
蘋果公司目前應該可以看作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科技公司。不僅僅是在手機生產領域、平板電腦、台式電腦和雲存儲技術,蘋果都做得非常成功。成熟的管理技術和過硬的創新能力讓蘋果公司的市值一飛沖天。蘋果公司的市值增長有兩個值得注意的地方,第一個就是2018年8月份,蘋果公司的市值第一次突破一萬億美元,還有就是今年的8月19日,蘋果公司的市值突破了兩萬億美元。那麼蘋果公司的市值為什麼能夠做到這么高?兩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還有幾家?2018年廣東全省的GDP在十萬億美元左右,所以蘋果公司現在的市值相當於廣東省2018年五分之一的GDP,這是一個相當恐怖的數字,直觀地展現了蘋果公司現在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