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金融危機的中國製造業。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波及到世界各地,也給中國經濟帶來一定的影響。這對於資金本來就不十分充裕的中小型企業來說,真的是冬季的到來。目前情況下,解決好中小企業融資的問題,對於我國經濟形勢的穩定、勞動力就業、擴大內需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金融危機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
1、銀行貸款條件相對更加苛刻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銀行加大風險控制,貸款條件要求更加苛刻。目前雖然國家施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但是中小企業融資依然面臨「寬貨幣、緊信貸」的問題。而銀行又是我國中小企業進行貸款的主要渠道,銀行的「斷供」往往會成為壓死中小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2、抵押物價值被低估,中小企業貸款能力下降
一些中小企業反映,目前評估機構對抵押物價值評估普遍存在低估現象,一般只評到70%,這樣一來,銀行的風險系數微乎其微,但與此相對應的卻是企業貸款能力大幅下降,資金需求愈趨緊張。
3、擔保公司受到很大沖擊
擔保機構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難貢獻不小,但在危機中,一些擔保公司「自身難保」,受到很大沖擊,擔保機構和銀行合作幾率不高,代寫論文很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4、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下,民間借貸成本迅速上升,風險急劇放大
民間借貸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方面是把雙刃劍,在解決中小企業急需資金的同時,也使它們負擔起了更高的融資成本。同時國家對民間借貸活動也缺乏有效的監管,它對經濟的負面影響難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從銀行難以貸款時,企業不得已轉向社會和民間借貸,高利吸收資金維持經營,一旦資金鏈斷裂必將引發嚴重後果,目前已有極個別這樣的例子。
二、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成因
1、我國中小企業面臨的資本市場缺乏層次,直接融資存在結構缺陷
我國目前債券和股票市場的發行和流通雖然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但是,廣大中小企業仍然難以躋身其中,大型企業依然占據優勢。加之在債券市場投資者的構成當中,機構投資者一直是絕對的主力,當企業債券發行規模偏小、流動性受限時,對機構投資者的吸引力通常有限。
2、間接融資體系存在制度缺陷,大企業對小企業形成明顯的「排擠效應」,縣域中小企業融資出現真空
由於歷史沿革和現行的管理體制,四大行的主要客戶群體依然為國有大企業,中小企業很難得到貸款。從金融體制方面分析,與眾多的中小企業相比,我國中小銀行不僅數量嚴重不足,而且進一步發展面臨著諸多障礙,無力滿足縣域經濟中廣大中小企業對於金融服務的需求。
3、缺乏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正規制度安排和相應配套措施
全文閱讀請去http://www.fldxw.com/gllw/137.html
Ⅱ 競爭殘酷,傢具企業如何謀發展
傢具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十句話深刻揭露行業形勢
傢具行業「三座大山」
近年來,傢具企業普遍遇到「三座大山」,即「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在面對人工成本高、融資成本高、稅費負擔高、制度性交易成本高;產品質量低、技術標准低、品牌認可度低、企業誠信度低等問題,嚴重製約中國傢具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中國傢具行業發展至今,市場變幻莫測、消費者需求日新月異、行業競爭不斷攀升,由此引發的行業變動也是此起彼伏。在此之下,傢具企業只有認清行業發展形勢,才能更好的把握時機,實現企業發展目標。
上半年傢具類零售額統計分析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傢具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6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842億元,同比名義增長9.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0%,以下除特殊說明外均為名義增長)。1-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0018億元,同比增長9.4%。其中,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69938億元,增長7.5%。
從傢具類零售情況來看,2018年6月傢具類零售額達為213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5%。2018年1-6月全國傢具類零售額達1053億元,同比增長10.1%。
2018年1-6月年傢具類零售額統計及同比增速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傢具行業十大發展現狀分析
因此,越來越多的行業人士常常會根據行業發展變動做出一些獨到的行業形勢分析。但盡管如此,並不是所有的傢具人都能夠明白當今傢具行業的現狀。
1、傢具行業利潤比刀片還薄
日前,一研究機構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製造業的平均工資已經超過除智利以外的拉美大國,並且已達到某些歐元區成員國水平的70%左右,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正面反饋,同時也是製造業勞動力成本大幅度增長的直觀表現。
近十年來,我國勞動力成本增長高達2.7倍,民營企業融資成本超過銀行基準利率2倍以上,物流成本是發達國家2倍,不論是勞動力、原材料還是企業經營成本都大幅度上漲。
所以,成本問題也成為眾多中小型企業備受困擾的一個問題。伴隨著2017年行業競爭加劇,在「漲價潮」和行業洗牌趨勢的影響下,企業利潤再一次被削減,甚至比刀片還薄了!
2、「三座大山」和「四高四低」
近年來,傢具企業普遍遇到「三座大山」,即「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
在企業發展壯大中,傢具企業同時也面臨著「四高四低」問題:人工成本高、融資成本高、稅費負擔高、制度性交易成本高;產品質量低、技術標准低、品牌認可度低、企業誠信度低,嚴重製約了中國傢具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3、不想創新,不敢創新,甚至創新不如「抄新」
沒有技術創新就沒有傢具企業的崛起,中國傢具企業早前一直沉浸在低價競爭、薄利多銷的行業氛圍中,很多企業不想花費巨額資金、人力及物力去創新,也不敢去創新,甚至創新不如「抄新」,導致行業產品同質化嚴重,致使中國傢具行業缺乏創新,長期滯留在低端製造的水平上,國際影響力停滯不前。
如今傢具行業競爭日益加劇,創新是企業生存的必然歸路,而傢具企業要提高競爭力,首先就需要企業正視創新的重要性;其次要捨得投入,建立企業長遠發展的目標,杜絕相互抄襲,形成行業良好的創新競爭模式。
4、不保護知識產權,創新就是一句空話
傢具企業發展需要完善市場准入機制,要深刻認識到,不保護知識產權,創新就是一句空話!
與此同時,傢具企業要格外重視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注重企業生產技術和產品專利的申請,堅決打擊侵權行為,保護企業自主創新成果,為企業樂於創新、敢於創新營造良好環境。
5、不能「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一個企業的發展,成本把控尤其重要,對傢具企業而言更是如此,企業只有把降成本行動落到實處,才能更好的為企業經營「減負」,不能「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6、品牌就是企業的命牌
品牌建設是擴大有效供給、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傢具企業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目前,我國製造業品牌市場認可度低,競爭力弱,在世界品牌500強中僅有31個,百強品牌中僅有7個。而在傢具行業,上市龍頭企業少,行業中小企業眾多是一直以來的行業問題,注重企業品牌建設是傢具企業強大自身,走出國門的一門必修課。
7、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
成就一個品牌是長期艱辛的過程,需要發揚以創新、執著、責任為主要內容的企業家精神,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腳踏實地、專心致志!
為此,傢具企業要做到以下兩點:一要大力加強國家技術標准建設,提高產品認可度、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創造高品質產品,滿足多樣化、個性化需求。二要加強誠信建設,打牢品牌信譽的基石。要加強法治建設,提高市場監管水平。
8、仿製偽劣已成為影響中國品牌的毒瘤
傢具行業產品良莠不齊是企業深惡痛絕但又難以解決的一個問題,仿製劣質產品影響企業聲譽、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因此,目前眾多企業十分重視產品品質,力爭摘除假冒偽劣這顆毒瘤。
打擊仿製偽劣,傢具企業必須從自身做起堅決杜絕,讓制假售假者付出慘痛代價,挽回消費者對「中國製造」的信心,也更有利於傢具產品進入高端應用市場。
9、盡快處置「僵屍企業」
僵屍企業是指那些無望恢復生氣,瀕臨倒閉的負債企業。僵屍企業不同於因問題資產陷入困境的問題企業,能很快起死回生,僵屍企業的特點是「吸血」的長期性、依賴性,如果一直苟延殘喘,引發的行業負面影響可能會更多。
傢具行業中小企業眾多,不免有一些經營困難,負債前行的企業,盡快處置「僵屍企業」,化解產能過剩是行業內每個企業的共同責任,只有清理了他們才能為高品質產品製造騰出資源和市場空間,推動行業的良性發展。
10、改革不能靠口號,創新不能靠包裝
目前,傢具市場競爭火熱、行業升級轉型蓄勢待發,提升整個行業競爭力已迫在眉睫。然而,突破行業發展問題並不簡單,對此,企業必要做到深化企業改革,立足企業創新,優化企業內部結構,降低企業不必要的成本支出。由此傢具企業才能實現成長,共助行業升級。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在打造創新驅動新引擎,科技創新帶動資源集聚等方面著力頗多,創新機制、產業升級、人才引流、協同發展等帶來了多方面的機遇。相應的,人工智慧、人才賦能正深刻地影響著商業步伐。
Ⅲ 如何實現中國製造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
原文在這里
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已然清晰。
5月19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了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中國製造2025》。《中國製造2025》提出,我國將力爭通過「三步走」、用三個十年左右時間實現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的轉變,即到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到2035年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
世界強國的興衰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製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增強製造業競爭力特別是核心競爭力,是強國目標的必由之路。業內專家表示,當今世界強國都擁有強大的製造業,比如以創新驅動為主的美國製造,以精湛著稱的德國製造,以實用取勝的俄羅斯製造,都成就了一個又一個的強國之夢。而那些依靠資源發展起來的國家,收入水平很高,但由於製造業的薄弱,很難稱其為強國。
從我國看,歷史上中國曾是製造業第一大國,但大約在1850年,中國丟掉了製造業第一大國的位置,一直到2010年,中國再次成為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2013年,中國製造業產出佔世界比重達到20.8%,連續四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國地位。
不過,一個不容迴避的嚴峻現實是,盡管我國重新回到製造業第一大國的位置,但「大而不強」的矛盾比較突出,製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品牌質量水平不夠高,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等問題亟待解決。對此,《中國製造2025》提出,要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的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完成中國製造由大變強的戰略任務。
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實現中國製造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
對此,《中國製造2025》在提出「三步走」的戰略目標時,還提出了要堅持的五項「基本方針」,即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以及四項「基本原則」: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同時,《中國製造2025》還提出了九大戰略任務、五項重點工程和八大戰略支撐與保障。豐富的內容與清晰的部署,向外界傳遞出強烈的政策信號,彰顯出我國搶占製造業新一輪競爭制高點,實現製造業由大變強的決心。
要實現中國製造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必須要緊緊抓住戰略任務和重點,全面提高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統籌謀劃,突出重點;必須凝聚全社會共識,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對此,《中國製造2025》提出了實行五大工程,即製造業創新中心的建設工程、強基工程、智能製造工程、綠色製造工程、高端裝備創新工程等。同時,還就重點領域進行了具體部署,旨在技術、產業化上尋求突破,比如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航天航空、新能源汽車領域等。
要實現中國製造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需要牢牢把握戰略支撐與保障,為實現製造強國營造良好氛圍。建設製造強國,必須發揮制度優勢,動員各方面力量,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必須培育創新文化和中國特色製造文化,推動製造業由大變強。對此,《中國製造2025》提出了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等八個方面的戰略支撐和保障。
要實現中國製造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需要充分發揮金融業的核心作用和杠桿效應,不斷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在各項支撐和保障政策中,金融政策格外受到重視。《中國製造2025》在多方面對金融領域寄予期望。比如要深化金融領域改革,拓寬製造業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積極發揮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和商業金融的優勢等。同時,要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推動區域性股權市場規范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製造業企業在境內外上市融資、發行各類債務融資工具;鼓勵符合條件的製造業貸款和租賃資產開展證券化試點;鼓勵發展貸款保證保險和信用保險業務等。
當前我國製造業發展既面臨新挑戰,又有歷史性機遇。我們必須放眼全球,加緊戰略部署,著眼建設製造強國,化挑戰為機遇,以此形成經濟增長新動力,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順利實現中國製造由大變強的戰略目標。
Ⅳ 「中國製造2025」將帶來有哪些機遇與挑戰
我國製造業面臨下行壓力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推進,中國已成為世界公認的製造業大國。近年來國內外發展環境錯綜復雜,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動能轉換困難相互交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不僅不能為穩增長提供支撐,反而成為經濟穩定增長的拖累。製造業的生命線在於技術創新,在勞動力成本提升和技術創新乏力的雙重夾擊之下,製造業正面臨下行壓力。
1、企業經濟增長乏力、出口訂單下降
從國內大中小型企業發展來看,大型企業受益於國企改革釋放紅利,「一帶一路」和 「中國製造2025」等戰略影響,經營預期回升、發展前景看好。中小企業依然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困難,受困於經營轉型壓力,需要更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為之創造有利的經營環境,通過簡政放權、結構性減稅、供給側改革等方式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和提供優質的服務指引。從訂單需求方面來看,新訂單和新出口訂單趨勢表明內外需求依然較弱,製造業面臨產能過剩的壓力嚴重,未來經濟增長動力有待提高。
2、人口紅利逐漸消失、高端製造對外依賴高
人口紅利被認為是造就中國經濟增長奇跡的重要源泉,十餘年前受益於人口紅利,「中國製造」迅速崛起。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人工成本在運營成本中所佔的比重已經越來越大,嚴重擠壓了企業的利潤空間,令企業的生產處境日益艱難。過去多年中國以低端加工為主,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嚴重,雖然投資總額較大,但產能過剩嚴重;隨著中國人口紅利不斷減少,製造業逐漸轉移到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
由於技術創新能力薄弱及缺乏核心技術,部分製造業企業技術開發能力和創新能力薄弱,缺乏技術創新的機制和優秀人才,自主開發能力薄弱,重大技術裝備對外依賴度高。據統計,國內機器人和高端自動控制系統的95%、高檔數控機床的90%、高檔數控系統的95%的市場份額被國外產品佔領。在重點裝備的核心技術上與工業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自主品牌明顯缺乏。
中國製造業的整體素質和科技競爭實力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大而不強」的現狀更是被業界所詬病。中國高精尖製造能力缺少明顯,產品功能、質量、可靠性和工藝水平等多方面落後於工業發達國家。工業發達國家擁有大量基礎知識和通用技術的儲備,新興產業產品特別是中高端產品的最初市場都集中於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優勢新興產業的發展在技術供給和市場需求方面的條件也優於發展中國家。
3、高端製造業人才匱乏
中國進入工業4.0時代,將會遭遇相當程度的人才瓶頸,不僅要面臨高級人才匱乏的挑戰,還面對低端人力過剩的境地。高端製造業將極大提高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要求勞動者能夠處理CPS、物聯網和大數據環境下的復雜問題,需要他們能夠進行抽象思考,從而創造性地面對挑戰。
勞動者的素質是企業在工業4.0發展過程中最強有力的杠桿,資本將無需嚴重依賴金融杠桿,企業對公權力尋租的需求也將大大降低。勞動力素質的提高,除能增加勞動者的收入外,還能成為緩和貧富差距、拉動內需的關鍵因素。據報告,國內工程和金融方面的畢業生,只有10%左右具備全球化企業的僱用價值。雖然在理論知識積累方面占據優勢,但國內大學生往往缺乏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國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技藝最高、紀律最優的流水線型工人,但工業4.0需要的是能看懂圖紙、能理解訂單要求、能調整機器參數和能修正錯誤誤差的創造性工人。「十三五」規劃提出加快推進人才發展體制和政策創新,構建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實施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培養1000萬名高技能人才。
「中國製造2025」遭遇哪些挑戰
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推動中國邁入製造強國行列,2015年中國提出「中國製造2025」的十年行動綱領,該方案以「互聯網+」為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等領域,使中國製造業朝著智能化、綠色化和服務化方向發展。
盡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製造業得到長足發展,許多製造產品的產品位居世界第一,已是傳統意義的製造大國。但面對產業結構調整和分工趨勢越來越明顯的國際趨勢,精益化、協同化、服務化、綠色化和智能化的發展趨勢正在成為世界製造業的發展格局,中國製造業在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轉變中面臨多重挑戰。
1、基礎網路設施需要改進
要廣泛推廣CPS,必須建立能夠承載海量大數據交換的高質量寬頻網路,而目前國內的寬頻網路遠遠難以勝任,可靠性和覆蓋范圍對機械工程和自動化工程至關重要,國家需要投巨資將寬頻網路大規模升級,從而大大降低網路的延遲時間,提高可靠性、服務質量、覆蓋范圍及性價比。
2、國內網路安全需要提升
智能製造極度依賴CPS、物聯網和大數據,在這些數據中往往包含知識產權和商業機密等關鍵信息,如何在隨時在線、隨時可定位的垂直網路和平行網路中,確保數據不被濫用是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為確保數據安全,一方面國家需要完善相關網路安全的法令和法規,另一方面國家需要有較強的技術實力。
目前國家關於數據安全的法令法規比較模糊,無法對未來智能製造所產生的海量大數據實現有效的安全監管。目前國內很多網路安全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以及數據安全的核心設備,都被外國公司所壟斷,網路安全前景令人擔憂。
3、企業生產模式需要改變
對大企業來說,智能製造重點是圍繞設計、製造和營銷等環節,深化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提高生產設備、生產過程、製造工藝智能化水平,加快工業機器人等先進製造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培育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推廣智能製造生產模式。
對中小微企業,重點是進一步完善面向中小微企業的信息化服務體系,解決中小微企業在技術創新、投資融資、人才培養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難,降低中小微企業信息化應用門檻,提高中小微企業信息化應用能力和水平,增強中小微企業發展活力。
Ⅳ 機械製造業的我國現狀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 考慮一切生產技術問題時的前提必須是適用。我國消化吸收國外柔性製造系統( Pseudo- FMS) ,是要確保必要的生產柔性的前提下, 優化人機界面, 不過分追求自動化, 盡可能建立較為完善的信息系統, 充分發展計算機管理的效益。系統中先進的自動化裝備和普通設備並存, 系統的某些環節允許人工干預。這是一個典型的結合國情、實施適用先進方針的自動化技術解決方案。我國目前在消化吸收、融會貫通國際上有用的自動化技術理論的基礎上, 要努力做到從我國機械製造業的實際情況出發, 發展創新, 形成有國情特徵的發展自動化技術理論和學說, 進行圍繞計算機技術的柔性自動化技術的開發研究, 以適用為前提, 急需什麼就解決什麼, 取得實踐經驗再推廣應用。
近年來,隨著原材料、人力及融資成本的快速增長,內部人才培養機制的欠缺,早已讓中國製造業的低成本優勢不復存在。2012年5月,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4%,比上月回落2.9個百分點,這份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再次證實了一個嚴峻的客觀事實——中國的製造業企業生產增速明顯減緩,中國的機械製造業危機重重。
作為機械製造行業分支的機械裝備製造,雖然在近幾年的市場需求推動下,整體發展保持增長態勢,但從行業結構來看,對外,我國的機械裝備製造企業總體依然處於中低端,許多高端領域依然被外商佔領;對內,機械裝備製造行業已經不再是國有大型企業所獨占,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開始崛起,整個行業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再加上,產品結構復雜、技術創新能力不足、製品管理、設備管理要求的嚴苛等諸多的行業特質,也成了阻礙了我國機械裝備製造業發展的關鍵。
「當前中國機械製造企業在智慧運營的戰略轉型布局下,亟需具備以下五大求生基礎技能——自主創新能力、供應鏈整合能力、精細成本控制能力、製造服務化能力和關鍵過程製造能力。」中國製造業冠軍聯盟負責人認為,中國機械製造企業若想要更快地從低迷的產業環境中成功轉型,反敗為勝,不僅要依靠關鍵競爭技能的「戰鬥力」的全面提升,還需要由內而外地實現向「服務」企業的徹底轉型。因為,這已經成為整個製造行業轉型的大勢所趨 。
Ⅵ 低成本紅利耗盡,中國製造還有希望嗎
2008年以來,「中國大陸製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已累計上升71%」。以富士康的深圳工廠為例,從 2010年起,連續漲了好幾次工人的基本工資,工人每月的基本工資從2010 年6 月以前的每月900元,增長到了2012 年5 月的2200 元。而且富士康的總裁郭台銘還說,一年以後深圳工人的工資大概要漲到每月4400元,很可能超過台灣島內工人的基本工資水平。
再對比一下,惠普和富士康合作在印第安納州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生產面向美國市場的個人電腦,該工廠雇有1300名工人,2012年PC生產量為290萬台。印第安納州除了有惠普,還有康明斯、豐田等企業。大家知道這個州的最低工資是多少嗎?每小時7.25美元,年薪15080美元。摺合成我們中國常用的月薪是近8000元。而富士康在深圳工廠的普通工人月薪就超過4000元!要知道我們企業的人工成本不僅僅是給員工的部分,企業還要負擔占薪水40%左右的社保,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稅費,那麼在中國富士康為一個工人付的錢肯定在5000元以上。當然了,你會說製造業工人的工資要比最低工資高,但是我們看到富士康在美國招的技術管理人員年薪也不過是3萬多美元,所以一線工人肯定也高不到哪裡去,基本上就是最低工資。由這個例子小學生都能算清楚,美國人工成本大概是中國的兩倍。那麼人工成本在產品中佔比多大呢?以iPhone為例,單機的人工成本在12.5美元到30美元之間,僅占其銷售價格的2%~5%,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另外,在最近這幾年裡,來華投資建廠的外國老闆還要考慮人民幣的升值問題。為什麼? 因為你賺的是美元,但是給工人付的工資是按人民幣結算的,一旦人民幣兌換美元匯率上升, 就意味著工人即使還保持原來的工資水平,但你要付出更多的美元去兌換等量人民幣,這其實相當於工資開支上升。那我們的人民幣幣值上升了多少呢? 告訴各位,從2008年至今,如果按照實際貿易加權匯率計算,人民幣的同期升值幅度達到了25.9%。
各位看懂了吧,總結起來就是,我們的用工成本在工資上漲,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之下,已經不再是「廉價」的了。與此同時,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它們在生產成本上比我們更有優勢。就拿越南來說吧,越南工人的每月工資只相當於500元人民幣左右。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阿迪達斯把中國工廠關閉,然後再到越南、 墨西哥去開新工廠。
有些朋友可能要反駁我說,就算我們工人的工資上漲了,那也跟美國的工人差很多啊。我告訴各位,我們沒有分析過一個趨勢,就是當中國工人鬧著漲工資的時候,美國工人卻在降低工資要求。我舉個例子和各位說明,美國的通用電氣把工廠遷回美國進行生產,它在2011 年的時候放出消息說要增加450個新的就業崗位,然後它在不到1個小時的時間里就收到了6000 份簡歷。工作崗位這么供不應求的結果是什麼? 就是一向強悍的美國工會竟然肯在關鍵的工資問題上作出妥協,結果是通用電氣答應提供更多工作崗位,工會則同意接受比過去更低的工人起薪。2012年春天,通用電氣在美國肯塔基州建立新工廠的時候,首批計劃招聘1000個工人,結果收到了1.6 萬份簡歷,最終它給出的工人起薪是每小時13 美元,各位曉得以前通用開出的最高工資是多少嗎? 每小時80美元。
我再給各位看一組很殘酷的數據,從2005年到2010年,中國製造業工人的小時工資增長了約150%,而美國僅增長15%。兩者之間的比值從41:1縮小到19:1。按照這個增長速度,那麼到2015年,中美兩國工人工資比會進一步縮小到9:1。而且,兩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還不一樣,在同樣的時間內, 美國工人的產量遠遠高於中國工人,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也更高,賣的價格自然更貴些。 如果把這些進行綜合考慮的話, 到2015年美中製造業工人的實際工資成本將會下降到2.43:1。
其他要素成本也在不斷增加
算完人工成本,我們再來比較一下融資、用電、能源、物流和土地等其他成本。
先說說融資成本。中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大概為20%~50%,而美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是10%左右;大型企業在中國的融資成本是6.5%,而在美國,類似企業的融資成本是2%。
用電成本上,中國的工業用電是1度電1塊錢,美國是我們的一半。能源成本上,珠三角地區工業天然氣價格為4.85元/立方米,長三角地區為3.89元/立方米;美國國內天然氣每百萬英熱平均價格3~4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為0.7~0.9元/立方米,我國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4~7倍。2013年1月份,世界最大甲醇生產商梅賽尼斯表示將把原定於智利的甲醇工廠搬遷至路易斯安那州。該公司CEO Bruce Aitken表示,「北美低價天然氣是此次行動的主要原因」,「化工和化肥企業也正在討論回歸美國,以利用低價天然氣」。
物流成本上,中國是美國的1.5~2倍。物流成本中最重要的是油價,以92號汽油(美國叫做Regular Gasoline)為例,2013年4月最新一次調整北京為7.48元/升,而根據美國能源部的數據,2013年5月7日全美平均為3.54美元/加侖,摺合人民幣5.73元/升,我們比美國足足貴了30%。而且我們知道,美國的油價是跟隨國際油價走勢一起波動,我們的油價則是上升容易下來難。大家別忘了,我們還有幾乎和油價一樣貴的過路費,平均下來每公里0.5元,而美國是沒有過路費的。按照小汽車100公里消耗10升油計算,算上過路費相當於每升油加價5元,所以相當於我們的汽油是12.48元/升(7.48元+5元)。
至於土地成本,這個很讓人驚訝。中國全國平均工業用地每平方米102美元左右,美國中西部的用地價格是每平方米13~20美元,像舊金山這種稍微發達一些的城市,用地成本大約是46美元/平方米。大家知道我們深圳的價格是多少嗎?價格高得離譜——210美元/平方米。
看了上面的數據,我相信讀者朋友會得出跟我一樣的結論:在我們的人工成本相對來說幾乎沒有優勢或者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我們其他項目的成本的確遠在美國之上,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企業從中國搬走,沒走的成本上升,在國際市場上自然競爭力下降,而蕭條就是這樣隨著成本一點點上升而來的。
Ⅶ 進入「負利率」對中國經濟有什麼影響
負利率對經濟起到四方面積極作用:首先,對拉動內需起到一定作用。因為負利率,銀行理財產品及其他投資收益都會隨之下降,且隨著社會各項保障機制完善,會誘使越來越多民眾增加消費減少儲蓄,將資金投入到改善自身生存狀況及生活品質上去,使更多資金流向大宗耐用消費品及日用工業品上,從而助推中國製造業景氣指數回升,帶動經濟發展,為穩增長奠定基礎。
其次,對實體經濟整體融資環境起到有效改善。由於負利率與銀行貸款利率下降、人民幣貶值等因素相互聯結,對國內實體企業來說,融資成本會有大幅下降;且隨著央行寬松貨幣政策實施,市場流動性將進一步增加,實體經濟融資難局面也將緩解。尤其貸款低利率及人民幣貶值,在理論語境下,有利於改善外貿生產企業環境,促進外貿出口產業利潤回升,有效扭轉中國外貿出口放緩格局。
再次,對房地產業回暖起到催化作用。「負利率時代」到來,意味著貨幣政策已經「非常態」了。居民存款意願會降低,投資意願會上升,為了避免財富縮水,會將多餘資金購置房產、商鋪甚至進入股市,房地產市場將率先受益,尤其經濟基礎較好的一二線城市房價上漲速度較為明顯,現在不少一線城市房價已接近國際房價,且還呈上升趨勢。並且對資本市場也是利好,會促使A股開戶人數增加,為A股市場注入新活力,對股市穩定繁榮起到推動作用。
最後,負利率時代還有利於地方政府擺脫債務困局。負利率時代,我國各級地方政府發行債券吸引資金的能力將大大提升,且可通過低利率發債進行債務轉換,大大降低融資成本,緩解地方政府債務壓力,為最終盤活債務存量和消化債務包袱創造有利條件。
Ⅷ 2013年中國製造業經濟形勢
製造業的前景么?只會越來越低靡。如果你是做生意的,最近幾年最好不要從事製造業,等國家有了新政策出台或者自己確實有國內沒有的新項目再投資。
首先,前些年製造業確實發展很快,為什麼?因為前幾年是國內製造業的高峰期,很多東西我們只能靠進口,所以製造業總體來說還算可以。可最近幾年國內形勢不好,國際形勢更差。再加上市場混亂、人員工資一直上漲、原材料漲得更是離譜,製造業的利潤越來越低。國家把很多擔子都壓在了企業身上,企業不但要負擔高額的人工費、各種保險費,還要送高額的禮。前幾年只是小送,送了就給辦事。現在已經發展到明目張膽的要錢了。如此下去,企業還有辦法生存嗎?
一個行業生命周期太短,好的行業十來年,差的三五年。投進去的資本剛撈回本來,這個行業就不行了,所以現在很多人都向餐飲、服務、地產業發展。成本低,回本快,利潤高。但這些都是沒有實體的,餐飲服務地產業發展越快,說明泡沫就越嚴重了。
在中國,做企業太難了。用一句網路用語說,做生產製造企業就是活在襠下...
如果哪天國家出台行業監管、物價監管政策,支持生產製造型企業,國家就實現真正的富強了。
Ⅸ 先行指標回暖 中國經濟運行顯現積極變化
進入4月,備受關注的中國一季度經濟數據將陸續公布。而近期出爐的一些先行指標,已對此稍作「劇透」。
面對復雜發展環境和經濟下行壓力,今年以來中國經濟保持穩定運行並出現一些積極變化,市場預期得到改善。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上表示,從前兩個月的數據看,就業、物價、國際收支等主要經濟指標比較平穩,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回升,消費者信心指數、製造業新訂單指數明顯走高,資本市場成交活躍。特別是進入3月份,日均發受電量、增速達到兩位數,進出口、貨運等增長加快。
最新公布的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進一步印證了經濟運行積極態勢。作為觀測經濟景氣程度的重要先行指標,自去年12月起,中國製造業PMI連續三個月處於榮枯線(50%)下方,引起觀察者擔憂。但3月份,該指標一舉回升至50.5%,比上月上升1.3個百分點,超出市場預期。
中國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表示,春節過後,中國製造業逐步恢復正常生產,3月份製造業PMI中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均升至6個月高點,其中生產指數為52.7%,高於上月3.2個百分點;新訂單指數為51.6%,高於上月1.0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擴張加快。
此間分析人士認為,3月份製造業PMI超預期回升既有節後復工因素,亦是官方穩增長政策成效顯現,企業預期逐漸改善的結果。
自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來,中國官方針對加大基礎設施補短板、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等作出了一系列具體部署;金融領域對實體經濟加大支持力度,著力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困境、增強企業投資經營能力和意願。
在此背景下,中小企業最先感受到「暖意」。3月份,中、小製造業企業PMI環比分別大幅回升3.0和4.0個百分點,生產和新訂單亦顯著上升。隨著中國自4月1日起開始實施增值稅減稅政策,中小企業佔比較大的製造業市場活力還將得到進一步釋放。
華泰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張繼強認為,歷史對比來看,3月份製造業PMI中生產指數環比增幅在近幾年處於高點,反映今年3月生產明顯偏強。與此同時,原材料庫存大幅走高並與產成品庫存剪刀差走闊,反映出企業主動補庫存意願增強,看好需求回暖。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計劃,中國一季度GDP增速等核心經濟數據將於4月17日出爐,先行指標帶來的暖意能否在這份成績單中延續?
美銀美林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喬虹認為,從基本面看,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趨勢還在持續,但隨著政策力度逐漸增大,經濟增速會在二季度企穩,此後緩慢回升。不過,由於美、歐、日等經濟體今年經濟增速或將呈現前高後低,中國仍要關注外部風險。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發布報告稱,隨著「六穩」政策實施落地,中國經濟運行中的穩定因素不斷增多,如基建投資增長開始企穩回升,消費者信心指數持續回升,市場融資環境改善、可得性提高等。預計今年一季度中國GDP增速在6.2%左右,二季度GDP增長6.3%左右,全年GDP增長6.4%左右。
Ⅹ 中國製造業的發展現狀
近幾年,國家在振興裝備製造業,發展高端製造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方面密集出台了諸多政策和配套措施,《中國製造2025》明確規劃了中國製造業未來10的工業之路是一條智能化、自動化之路;在國民經濟「十三五」發展規劃中也清晰規劃了重點發展的領域,智能製造裝備產業作為高端製造業的一個重點領域,其發展得到了國家和地方層面的大力支持。
由於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國投融資對於智能製造方面也非常關注,近年來我國智能製造投融資市場一片火熱。
近年來,隨著我國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國已逐步由「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邁進。5G時代的到來更加推進了我國科技企業的迅速崛起,同時也加快推動了我國「中國智造」的發展進程。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面對居民出行受阻、企業復工困難、醫療人員缺乏的情況,許多智能製造企業依靠著自身多年的技術積累以及製造優勢,研發出送餐機器人、智能醫用服務機器人、自動測溫機器人等,使得人們疫情下的生活能夠正常運轉。
目前我國已經具備發展智能製造的條件與技術,包括已經取得了一大批相關技術的研究成果,例如機器人技術、智能信息處理技術、感知技術等等,同時以新型感測器、智能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自動化成套生產線為主的我國智能製造裝備產業體系也初步形成。
國家高度關注 出台多項政策支持工業智能化
由於工業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有著重要地位,因此我國對於工業製造也非常重視。截至2019年底,我國基本跨越「工業2.0」(電氣化),開始進入工業互聯化階段,我國開始建設工廠物聯網、服務網、數據網、工廠間互聯網,工業裝備逐漸實現集成。同時我國近年來也發布多項政策推動我國工業智能化的發展,特別是我國頒布的《中國製造2025》,為我國「工業4.0」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更多數據及分析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智能製造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