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農業融資缺口

農業融資缺口

發布時間:2022-05-31 09:12:57

① 為何中小企業融資如此困難

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有機活力成分,但長期以來,融資需求得不到滿足使中小企業發展困境重重。日前,中國平安旗下金融壹賬通發布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變革與金融科技前沿發展(白皮書)》(簡稱「白皮書」)指出,金融科技以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以及生物識別等科技為切入點,將為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問題的解決提供新的視野。

因此,白皮書認為,中小企業迫切需要個性化金融產品、更靈活化的金融服務手段、綜合化金融服務與便捷化金融服務程序以緩解金融服務困境。來源:央廣網

② 財政支農的措施

(一) 運用財稅政策支持農業發展, 改善財政支農行為
1. 財政政策支持。
(1) 財政直接投資。與其他投資相比, 財政直接投資可以從社會效益和社會成本角度評價和安排, 可以極大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效益。絕大多數國家在進行農業環境建設時都採用了財政直接投資這種方式。自20 世紀60 年代以來, 法國用於國土整治活動方面的財政支出大幅度增加, 美國政府財政直接投資對減少風蝕, 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聯邦德國為解決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富懸殊大的狀況, 制訂並實施了財政平衡政策, 從而保障各地農業水平達到相對平衡的目的。
(2) 財政補貼的運用。財政補貼是一種影響相對價格結構, 從而可以改變資源配置結構、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政府無償支出, 它作為一種有效的經濟調節手段, 在農業發展中是十分必要的, 具有積極的作用。
2. 稅收政策支持。
(1) 徵收保護農業稅。一些國家為了保護和支持本國農業的發展,加大對影響農業生產的單位和個人實行徵收高額稅款。其目的是為了保護農業生產環境, 促進可持續發展, 通過稅收籌集財政資金, 增加地方財政收入和中央給地方的返還收入, 從而增強農業的自我發展能力。
(2) 稅收優惠。絕大多數國家都將此措施作為鼓勵和刺激資金向農業領域流動的主要手段, 具體包括減免稅收、比例退稅、特別扣除及投資減稅或加速折舊等形式。對我國來說, 發達國家的做法和經驗無疑有很多可借鑒之處。我國在財政直接投資、財政貼息和擔保貸款、實行更優惠的稅收政策和推進農村稅費改革等方面都是大有可為的。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建立健全財政支農體系, 理清現有財政支農政策和法規, 尤其是加入W TO 後, 要壓縮「黃箱」政策(主要是指與產量、價格因素掛鉤,會影響市場機制的政府補貼) , 增強「綠箱」政策(主要是指那些不引起貿易扭曲, 可免於減讓的政策,如農業研究開發, 病蟲害防治, 農民培訓等等) , 將對中間環節的支持轉向直接生產者, 增加對農民個人的投入, 調節支出結構, 以提高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益。
(二) 加強財政支農支出的監管
農業財政支農支出資金有限, 要充分發揮資金使用效益, 就必須不斷完善支農資金監管制度, 使財政支農支出走向規范化、法制化軌道。主要應採取以下幾項對策:
1. 加強編制財政預算管理, 確保支農資金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必須加強預算編制管理, 加大人大專門機構對預算(草案) 的審議力度,加快早編年度預算的步伐, 以利於進一步細化支農項目, 增強預算的公開性和透明度, 維護法定預算的嚴肅性, 以確保支農資金的比例和數量。
2. 以政府采購改進財政支農資金的管理機制。政府采購是政府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實體以法定方式向社會采購物資、工程或服務的一種經濟行為。對支農資金的使用項目, 如水利建設、大江大河治理、主要堤壩和防洪、抗旱系統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採用政府采購方法。採用政府采購, 可運用法律的、行政的、經濟的手段對預算支出實行全程管理和監督, 可改變那種支出指標分配到部門後就不再過問資金使用效果的狀況; 採用政府采購可以規范政府采購行為, 起到節約預算資金, 降低采購成本、防止重復購置, 優化資源配置和抑制腐敗現象, 防止支農資金被佔用和挪用等重要作用。
3. 加強財政支農資金檢查驗收制度, 確保資金使用到位, 應杜絕損失浪費, 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4. 完善財政內部監督、審計監督與社會輿論監督相結合的財政支農資金監管體系, 要明確界定監管體系各構成部分的職能, 做到責、權、利相統一。各級政府的財政部門要加強對本級政府的財政支農資金管理, 項目資金和支農專項資金實行目標管理, 一律實行資金使用報帳制,在資金使用不當時, 要及時糾正, 要依法行事。建議各級財政部門相對於本級政府要有相對獨立性, 加強人大對各級財政部門的監督, 人大的財經委要發揮應有的作用, 要參與經常性的監督活動, 加強社會輿論監督, 各級政府要增加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透明度, 實行公開制, 接受廣大農民的監督。廣大農民可以通過成立農會或農業行業協會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監督支農資金的使用情況。
5. 建議成立專門的財政支農監督管理機構。中央、省級財政支農資金很難直接轉到農民手中, 經過各級政府後, 所剩無幾, 很多款項不能專款專用。如果能在財政部門或農業部門獨立出一個管理專項支農款項的機構, 就能保證支農資金快速、准確地到位, 特別是在鄉鎮基層, 建立專門管理機構能起到較強的監管作用。這些機構專門負責農業項目評估, 支農資金預算編制(草案) , 項目招標, 資金使用, 及時調整資金, 使支農資金發揮最大效益。
(三) 財政支農與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的結合
我國財政支農還沒有區分公共投資和經營投資的界限, 以直接性的項目投資為主, 沒有形成財政與金融的有效連接, 財政支農與金融體系嚴重脫節。因此, 為理順財政支農的行為方式, 必須按照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 完善農村投融資體系。財政支農的主要問題是資金運用的錯位和無效率,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財政投資以公共支出為主, 促進公平。但在2004年以前大量的財政支農資金進入經營領域而抑制了農村投融資市場體系的發育。所以財政支農必須定位在這方面的改善上。由於農村金融環境的弱質性, 單純的商業性金融不可能在市場框架下改善農村投融資體系的功能性缺失, 因此必須發揮政策性金融的籌資功能, 改善農村投融資缺口。作為政府的銀行, 農業發展銀行的信貸投放應該借鑒國際的通行做法, 調整農業支持方式, 信貸投放應盡量符合綠箱政策的規定, 調整支農的方向和重點, 以實現財政職能和銀行職能的有效結合。同時也要促進商業性金融的參與, 以利於農村金融體系的創新。

③ 如何有效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一、加大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為中小企業融資創造良好的環境
1、 建立扶持中小企業發展風險投資基金,不斷拓寬風險資本的來源,引導民間資本和境外投資基金進入,擴大風險投資規模,為中小企業提供新的資金來源。 推進擔保體系的建設。重點扶持一批經營業績好、制度健全、管理規范的擔保機構,加快組建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不斷完善中小企業的信貸擔保機制,出台擔保機構風險控制和信用擔保資金補償、獎勵機制等政策,引導和規范信用擔保行業的發展。
2、推進中小企業信用制度建設。建立和完善為中小企業融資的信用擔保體系。政府要引導中介機構經過科學評估和論證,建立企業經濟檔案和法定代表人的信用檔案,建立健全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企業信用體系。積極推進中小企業社會化信用體系試點,在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立信用制度、發揮信用中介主體作用。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息庫和中小企業負責人信用檔案,在此基礎上再建立中小企業貸款信用評級制度、企業法人代表資信評級制度和企業總體資信評級制度,強化企業信用觀念,以信用等級確定是否貸款和擔保。
3、大力發展地方性金融機構和民間借貸市場,拓寬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的渠道。強化監督、鼓勵競爭,形成規范的地方金融機構優勝劣汰的進入和退出機制。以聚集更多閑散資金,支持地方中小企業的發展。對於民間主體的融資活動要用地方性法規進行規范,明確融資雙方的權利和責任,將其納入正規的金融體系。
4、構建完善的中小企業融資法律保障體系。加快有關中小企業信貸制度的立法。要劃分中小企業的分類標准,明確中小企業的界定方法和各類金融機構在中小企業信貸制度中的作用和功能,制定中小企業貸款的具體管理方法和鼓勵措施。落實政府支持中小企業貸款的財政資金渠道、執行機構及管理辦法;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法律體系。制定完善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規范信用擔保機構的准入、退出及內控制度,明確信用擔保機構的行業定位及職能,對專業信用擔保機構的市場准入與退出,擔保人員從業資格,信用擔保機構財務及內控制度等進行明確的政策規定,進一步促進全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規范化發展。
二、不斷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服務體系
1、轉變銀行等金融機構惜貸怕貸的思想觀念,增強信貸投放的意識,在合理規避風險的前提下,加大放貸後的考核與監管,積極發揮信貸資金的最大效應。轉變工作方式,加強對中小企業的調查與了解,幫助有市場、有前途的企業快速成長。要充分考慮中小企業的特點,創新信貸產品,簡化貸款審批程序,縮短審批時間,實現貸款流程的標准化。降低服務門檻,降低企業資本金、資產總額、銷售收入等規模 項目對企業評級的影響,對信譽高、效益好的中小企業提供放大擔保比例、貸款利率優惠、簡化貸款手續等優質信貸服務,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另一方面,積極加強與擔保公司的協作,增強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扶持。
2、增強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創新。創新貸款審批機制,實現貸款產品和運作流程的標准化,簡化貸款手續,提高效率。適當弱化中小企業信用等級,注重現場調查核實,不單純依賴財務報表,通過信貸人員的盡職調查,盡量減少借貸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創新貸款擔保方式,建立靈活的貸款用信機制。逐步實行以借款人經營活動所形成的現金流和個人信用為基礎。創新服務品種,為企業量身定製個性化的融資產品,通過靈活的服務品種的組合來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
3、建立向中小企業融資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鼓勵和支持股份制銀行、城鄉合作金融機構等以中小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鼓勵國有商業銀行在注意信貸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在保證貸款質量的同時,切實提高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比例。
三、加強中小企業自身經營能力建設,提高信用水準
1、推進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不斷提高企業經營者的素質、決策水平和企業競爭力。堅持產權主體多元化道路,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實行公司制改造,解除家族制對其發展的束縛,進行所有權結構調整,實行真正的公司制治理結構,提高經營效率,降低經營風險。
2、 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嚴格按照會計法規和商業銀行要求,依法建立健全的會計核算體系,定期向相關部門提供全面准確的會計信息,增加信息透明度。主動加強與銀行的溝通聯系,定期向銀行提供財務報表和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制定有效的應收賬款管理制度,加快資金回籠與周轉,提高企業資金管理利用水平和使用效率,提高銀行對企業的授信等級。提高企業的信用形象 ,增強銀行等資金供應者的信心。

④ 保險公司支農融資崗

農業龍頭企業"融資難"瓶頸亟待破解三農資訊網添加時間:2007-7-30新華網武漢7月23日電近日,人民銀行武漢分行對湖北295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簡稱龍頭企業)進行了一次調研,結果顯示:有92.9%的農業龍頭企業表示因為「融資難」,企業存在資金缺口問題;同時,有36%的企業認為貸款難度較過去有所增加。專家分析認為,只有以資本為紐帶,整合市場、資源和資金,充分發揮信貸市場、資本市場、保險市場、財政政策及政府管理的聯動作用,才能有效緩解農業龍頭企業融資困難,共促龍頭企業做大做強。
——「融資難」龍頭企業類型分析
據了解,本次關於湖北農業龍頭企業「融資難」的調研,採取抽樣調查與全面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人民銀行武漢分行在湖北13個市州,選取了295戶龍頭企業(占湖北龍頭企業總數14.8%)。其中國家級16戶,省級154戶,市級125戶;中小型企業佔92.9%,大型企業佔7.1%;私營企業佔77.3%,國有和集體企業佔14.2%,外資企業佔8.5%;從事糧棉油收購加工等傳統農業經營的企業佔82%,從事農業科技、生物制種及農業綜合開發等新型行業的企業佔18%。無論從企業規模、注冊類型、從事行業和組織形式看,樣本企業涵蓋面都比較廣,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調查顯示,「融資難」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類企業中:
一是創業成長型的龍頭企業。這類企業普遍存在自有資金少、負債率高、融資條件不成熟等特點,因而融資渠道較為狹窄。
二是規模擴張型的龍頭企業。這類企業生產擴張願望強烈,用於擴大生產規模和設備更新的資金需求量大。
三是季節收購型且缺乏抵押擔保物的龍頭企業。這類企業主要從事農副產品收購、加工和銷售,資金需求季節性強、時間急、需求量大,在收購旺季資金供需矛盾較為突出。
四是信用等級和信用狀況較差的企業。調查顯示,8.3%的未獲貸款企業,主要因為信用等級偏低。還有的改制企業產權不明晰,銀行對貸款存在後顧之憂。
——金融體制滯後加劇龍頭企業「融資難」
1.龍頭企業融資渠道單一,融資結構不合理。湖北省龍頭企業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比例失調,過度依賴信貸的現象十分明顯。在抽樣企業中,2006年信貸融資和股票、債券融資總額54.2億元,占企業外源性融資總額的93.22%,但其中信貸融資佔到93.2%,而股票和債券融資幾乎為零。
一些金融專家表示,湖北企業在資本市場融資的潛力有待挖掘。即使在2006年股市步入上升通道並持續走高的形勢下,湖北省也僅有2家企業通過配股、定向增發等方式募集資金6.5億元,僅佔中部六省的1.6%,佔全國的0.4%,且無一家新上市公司。2006年全省債券發行額為112.5億元,僅佔全國的3.7%,其中還主要是人民銀行推出的企業短期融資券,其貢獻率達92%。
2.支農金融體系、信貸制度等不能完全適應龍頭企業融資需求特點。一方面,目前銀行業金融機構對龍頭企業的支持雖呈政策性、商業性和地方性金融機構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格局,但仍主要集中在農行、農發行和農信社等涉農金融機構。2006年,三家機構對湖北龍頭企業累計信貸投入額佔全省金融機構的62.9%。而由於這些資金供應主體本身存在著一些現實困難和問題,客觀上限制了其對龍頭企業的投入。
另一方面,調查顯示,有28.8%的企業是因銀行信貸規模或審批許可權限制而未獲貸款批准。這表明,一些銀行業信貸制度設計,還不能適應龍頭企業發展的要求。
3.民間金融發展不暢。盡管允許民間資本投資村鎮銀行、小額信貸組織等金融組織的政策已出台,但尚處於探索階段,加之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社會監督,因此存在一定的風險隱患。湖北民間借貸作為地下金融,向正規金融發展的渠道還不暢通,因此在龍頭企業融資中發揮的作用還很小。2006年,抽樣企業的民間融資額,僅占融資總額的4.68%。
4.保險對農業和龍頭企業的風險補償功能不足,使龍頭企業經營風險難以規避。由於農業保險風險大、賠付率高,湖北農業保險發展較慢。2006年,湖北省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僅佔全省保費收入的0.2%,而農業保險賠款支出佔全省賠款支出的3.4%,後者高出前者3.2%;全省僅有1家財保開辦了涉農保險業務。
5.培植龍頭企業的外部環境和金融生態環境不夠完善,使金融部門滿足企業融資存在顧慮。首先,龍頭企業的管理存在一些普遍問題:評定標准不一,准入門檻過低;缺少規范、統一的行業指引和科學的市場統籌規劃,行業布局不合理,重復建設項目多;部分地方政府職能部門重管理、輕服務,對龍頭企業加以名目繁多的收費。
此外,部分龍頭企業信用觀念淡薄,逃廢銀行債務等現象大量存在。資料顯示,至2006年末,湖北省金融機構維護金融債權類案件勝訴金額15.4億元,執結5.3億元,執結率僅為34.4%;部分社會中介機構短期行為嚴重,出於自身利益的需要,隨意為企業出具年度會計報表、審計報告和資產評估報告等文件;擔保體系不健全,擔保基金規模小、擔保費用高、放大倍數低、反擔保條件高、現金出資比例低等問題普遍存在;企業辦理抵押貸款和銀行處置抵債資產過程中,存在收費部門多、收費種類多、收費標准高、辦理時間長等問題。
——化解「融資難」尚需政策配套
人民銀行武漢分行及湖北省農業部門專家建議,要逐步化解農業龍頭化企業「融資難」問題,必須從若干政策層面給予配套:
一、各級政府在尊重金融機構市場化運作的同時,應加強對各地農業產業化布局的規劃和引導,制定統一、規范的龍頭企業市場准入門檻,根據地域特色,培育和扶持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品牌,防止重復建設。同時,加大財政政策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積極探索介入貼息資金、擔保資金、支農風險基金的協作輔助機制,發揮財政公共支出對龍頭企業融資的杠桿作用。
二、加強人民銀行貨幣信貸政策傳導,引導資金向龍頭企業和「三農」傾斜。加大對龍頭企業貸款監測的廣度和深度,建立對龍頭企業監測聯系點制度,掌握企業資金動態,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企業投入;出台支持「三農」和龍頭企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增強服務功能。
三、著力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增強金融市場對龍頭企業融資的外在動力。一是培育龍頭企業良好的守信氛圍。建立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綜合指標評價體系,由政府領導,人民銀行牽頭,與工商、稅務、司法、技術監督等部門聯合,對地方金融生態進行綜合評定並實施動態獎懲制度。二是借鑒中小企業擔保機構模式,健全和完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擔保體系。
四、完善支農金融體系及信貸管理制度,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揮信貸市場對龍頭企業融資的主導作用。
五、培育龍頭企業逐步進入資本市場,打開企業直接融資通道。盡管目前大多數龍頭企業還達不到在資本市場融資的條件,但作為今後融資的方向,有關部門可爭取或創造政策條件,為改善企業融資結構做出積極的努力。可適當放寬資本市場准入條件,支持有實力、有發展潛能的龍頭企業開展直接融資;鼓勵發展信託市場,允許經清理整頓後符合條件的信託公司設立分支機構,創造條件使信託業儲蓄積聚功能輻射至龍頭企業。
六、加快建立適合農村和龍頭企業發展的農業保險體系,增強龍頭企業融資的抗風險能力。構建政策性農業保險為主、商業性保險為輔的農業保險體系。成立隸屬於政府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允許商業性保險機構經營農業保險業務,與政策性保險公司開展合作和競爭;組建全國農業再保險公司,通過再保險機制分散風險,並對農業保險經營者的虧損給予補貼。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⑤ 農業銀行發生什麼大事了嗎

中國農業銀行北京分行的2名員工已被立案調查,這2名員工都比較年輕,一名為入行五年的投行票據業務部員工,雖僅僅32歲但背景深厚;另一位是剛入職時間不久的新員工。據農行內部人士透露,農行北京分行的員工背景復雜,不乏高層領導親屬。
拓展資料:
1、農行北京分行與某銀行進行一筆銀行承兌匯票轉貼現業務,在回購到期前,銀本票應存放在農行北分行的保險櫃里,不得轉出。但實際情況是,銀本票在回購到期前,就被某重慶票據中介提前取出,與另外一家銀行進行了回購貼現交易,而資金並未回到農行北分的賬上,而是非法進入了股市。又由於股價下跌,導致巨額資金缺口無法兌付。
2、農行此次出現風險,很大可能就是內外勾結,直接從銀行偷出票據去貼現套取資金使用。中國農業銀行昨晚發布正式公告,農業銀行北京分行票據買入返售業務發生重大風險事件,經核查,涉及風險金額為39.15億元。目前,公安機關已立案偵查,農行正積極配合偵辦工作。此事讓農行董事長劉士餘震怒,將首先嚴查十家省分行的票據業務,一旦發現違法違規現象將從嚴、從重、從快懲處。
3、農業銀行開始暫停票據買入返售業務!此外,農行北京分行進行全面排查,北京分行的各個部門已經全部出動去北京分行下屬的23家支行300多個網點檢查,農行北京分行目前還要求所有員工上交護照和港澳通行證等證件,據農行北京分行員工反映,此前一直未能嚴格執行,但就在上周發生此事後,才被要求所有員工上交入境證件。同時目前多家大行也已下發票據業務作風險排查的通知。
4、目前國內票據市場已達50多萬億元。一位銀行人士告訴界面記者,由於票據是企業重要的融資手段,同時相對專業,雖然規模很大,但是在市場中了解的人並不太多。同時,票據真偽一直是行業難題,市場中經常會出現假票據事件。

⑥ 2050年中國農業暢想

李惠安:農業產業化與農業科技創新

http://www.aweb.com.cn 2005年12月3日15:25 農博網

李惠安 農業部農業產業化辦公室顧問、研究員

1 對現階段農業產業化經營形勢的判斷

關於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概念: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指,以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各種類型的龍頭組織的帶動,將農業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用利益機制聯結成一體化經營的一種新的生產經營組織形式。是我國農業經營體制的創新。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之一,也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

農業產業化經營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興起以來,經過15年的發展,從總的來看,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已經從局部探索轉入全面推進,形成了規模擴大、領域延伸的新格局。

(到2004年底,農業產業化龍頭組織已達到11.4萬個,固定資產總額8099億元,銷售總收入14261億元,分別比2000年增加70.9%,91.7%和141.7%。帶動農戶8454萬戶,比2000年增加41.8%,農戶從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平均增收1202元/戶,比2000年增加302元。

從農業產業鏈發展看,這個「新格局」的形成,與農業產業鏈的發展階段緊密相關,其主要特點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從上個世紀90年代的產業培育發展期,逐步進入產業整合發展期。實踐證明,產業鏈發展到整合發展期,有力地提高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提高了我國農業產業國際競爭能力。

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通過產業整合,突出了主導產業,形成了多層次、多類型區域性或跨區域的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和優勢農產品產業集群。

——以大中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龍頭,以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為基礎,帶動廣大農民,形成了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企業化管理的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例:沿海地區形成了優勢水產品、園藝產品產業帶,中部地區形成了糧油等優質專用農產品產業帶,西部地區形成了特色農產品產業帶。)(例:從內蒙西部臨河→東部赤峰,形成1000多萬畝飼料玉米種植帶和150多萬頭的奶牛產業帶)

——以縣、市為區域,以若干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為支撐,形成優勢農產品加工企業集群,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商品優勢。

(例:河南鄔陵縣花卉,湖北谷城縣種業,湖北羅田縣板栗等)

——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以吉省為例)

(二)通過科技整合,促進了農業科技創新。

——主要表現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包括農業科技體制與機制創新,農業科技手段創新和科技成果創新三個方面,通過農業科技創新,逐步促進了農業產、學、研相結合。

(三)通過產業鏈內相關環節整合,形成了農產品一體化經營的農業產業組織。

——產業組織機制創新,逐步形成相對穩定的農業產業化組織模式(公司+農戶《占總數43.6%》、中介組織+農戶《占總數36.4%》、專業批發市場+農戶《占總數9.3%》)

——相關環節利益關系的整合,在產業鏈內龍頭企業與農戶逐步形成以合同契約為主的,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種形式並存的利益聯結機制。

(其中:合同方式佔51.9%,合作方式佔12.6%,股份合作方式佔13.3%,其它方式佔22.2%)

——促進了農民增收(通過價格調節、利潤返還、系列化服務等,使農戶得到實惠;同時拓寬農民就業門路。)

(四)通過資本整合,培育了一大批大中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通過運用兼並、收購、控股、參股和租賃、戰略聯盟等資本運營手段,形成一大批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江蘇雨潤、四川四海為例)

——進入資本市場。一些農產品加工企業上市。例如目前全國農業類上市公司63家,近年來從資本市場籌集的資金達210多億元(以內蒙例)。

——促進了農業對外開放。2004年,龍頭企業出口創匯200億美元,比2000年增加2倍。

(五)通過市場整合,涌現出一大批名牌產品。

—在市場競爭中,隨著企業的資本擴張、產品擴張,農產品的市場在分割、在洗牌,有的企業主營產品市場佔有率在擴大,有的則萎縮;有的退出某區域市場,有的則進入其它區域市場乃至全國市場或國際市場——尤其是很多企業實施品牌戰略,搶佔了市場先機(以乳製品、溫氏為例)。

特別要提及的是農業產業鏈由培育發展階段發展到整合發展階段,有幾個顯著的特徵:

一是、發展模式由自由發展模式,發展到規范發展模式;

(從經營管理不規范→遵守游戲規則,注重引入現代化企業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等)

二是、龍頭企業發展的重點從注重產品數量,發展到更加註重產品的質量與品牌(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

三是、龍頭企業的目標結構,由注重近期和提高效益為主,發展到近期與遠期目標相協調,注重可持續發展;

四是、驅動因素,由政府+市場,發展到市場需求導向為主;

五是、競爭力來源,主要從政策+能人+資源,發展到機制+智力;

從多數情況看,農業產業化經營已進入產業鏈的整合發展階段,但在這同時也已經有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進入產業鏈的創新發展階段,主要體現在:企業有可持續的發展戰略和實力,產業組織體系健全,產品標准化體系完善,農業科技創新,產品結構基本平衡,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等。(在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中大大約有10%~15%,進入產業鏈的創新發展階段)

現階段農業產業化經營在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水平還不高,主要表現在:

1、企業總體規模偏小,產品質量檔次不高。

2、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不高,綜合利用水平較低。

3、發展機制有待完善,產業組織體系有待健全。

4、發展環境有待優化,其中資金不足仍然是發展的瓶頸。

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總的趨勢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正逐步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主要表現在:1,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向跨區域發展,優勢產業集群由點向區域發展;2,農產品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發展,產業鏈進一步延伸(農產品加工業由帶動密集型向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並重發展);3,農業一體化經營的產業組織體系逐步完善與穩定,效益進一步提高。

黨中央、國務院對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十分重視。今年,胡錦濤總書記在河南、江西、湖北視察時又強調指出,「堅持為農民服務的方向,以科技為先導,以深加工為龍頭,以市場需求為坐標,不斷拓展產業鏈,農業產業化就一定有更加廣闊的前景。我們要認真貫徹中央指示精神,進一步明確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以及發展對策,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再上一個新的台階。……

2 關於農業科技創新與農業產業鏈發展

(一)進入新時期以來,由於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推動我國農業科技有4個重大轉變:

一是農業科技體制與機制,從過去的產、學、研分離,逐步向產、學、研相結合轉變。

二是農業科技創新主體由單一的以涉農科研、院校為主體,逐步向涉農科研、院校,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及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等多主體轉變。

三是農業科技手段由傳統型逐步向計算機化、信息化等現代手段轉變。

四是農業科技投資主體由政府為主,逐步向政府、龍頭企業、社會資金等多元化轉變。

(二)農業科技體制與機制創新的主要模式:

從創新主體上分,大體上有三大類:

第一類:以涉農科研院校為主體的自主創新模式。

主要是(1)興辦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等科技型經濟實體(公司)。

(2)研轉企。

(知識產權或科技成果或專利有償轉讓)(例:中水院、中農科院飼料所等)

第二類: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模式

(1)龍頭企業自建科研開發機構(據不完全調查,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中以有70%以上建立了自己的研發機構;)

(2)以龍頭企業為主體依託相關涉農科研院校建立科研開發機構(含博士後工作站)

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業科研、院校的聯合程度上分,又可分為:

(3)資本聯合型。即科研院校或專業技術人員以自有的知識產權、科技成果或專利技術入股龍頭企業;

(4)聯合攻關型:

——由龍頭企業出資聯合開發;

——由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校共同出資攻關;

——由國家財政出資攻關(主要是承擔國家或省級重點課題)。

(4)技術指導型。即龍頭企業常年或短期聘請專業技術人員為企業顧問,進行技術指導或培訓。

第三類:以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為主體的創新模式。

這種創新模式又可分3種:

一是龍頭企業依託農技推廣部門推廣新品種、新技術;

二是以農技推廣部門為主體,興辦「科技示範場」、 「專家大院」、「科技入戶工程」等。

三是以農業科技園區為平台的農業集成創新。

(三)農業科技創新在農業產業鏈發展中的作用——是提高農業產業鏈競爭力的原動力。是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助推器。

主要表現在:

1、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優化了農牧業結構。近幾年來,畜牧業產業化經營程度最高,大力推廣優良畜種和先進的養育技術(如:胚胎移植等),促進畜牧業成為我國農業的支柱產業,2004年,畜牧業產值突破1萬億元大關,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3.6%。

——提升了農業整體素質。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和推廣標准化生產技術,提高農產品的產量、質量;

2、延長農業產業鏈

研發新產品,提高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加產品附加值;(以長春大成集團玉米產業和陝西富安果業為例)

3、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從傳統型逐步向集約型、知識型和現代型轉化。

運用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節約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保護了生態環境。

例:以「工廠化農業」和「設施農業」為標志的土地工程化建設進一步發展;

例:「精準農業」、測土配方施肥等逐步應用;

例:替代型技術的推廣(如:應用生物化學技術,噴灌、滴灌、中小型農機具的廣泛應用)

4、通過體制與機制創新,提高了科研成果轉化率(從上個世紀末的30%提高到40%以上)和科技貢獻率(從45%提高到48%)。

5、通過科技培訓和推廣提高勞動者科技素質。以新希望、六和飼料為例。

(四)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

1、科技創新體制和機制有待進一步改革與完善;

2、農產品加工業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的研發滯後;

3、農業技術不夠適用性問題依然存在。表現在:技術的先進性、經濟的合理性、生產的可行性和應用的風險性等方面;

4、農業科技投入不足。

3 關於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的幾個觀點。

(一)農業科技創新要有新思路。(創造有利於培養人才、留住人才、發揮人才作用的新環境;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重視智力投入,形成企業專有資產)。(建立農業科技創新的激勵機制和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機制)。

(二)因地制宜,不斷完善科技創新機制。

(在完善多種農業科技創新模式的同時,重點是完善以龍頭企業為有效載體,依託農技推廣部門,建立新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

(三)加強信息體系建設

在信息時代一個企業、一個單位獲得信息的能力,是衡量它能否科學決策,能否提高創新與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農業科技成果是社會公共產品性質。

1、各級財政加大支持力度。

重點是:(1)對農業科研原始創新投入;(2)對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創新投入;(3)加大對在引進的基礎上,促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投入;(4)支持龍頭企業為農戶提供的培訓、技術、信息服務以及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推廣等。

財政支持方式:全額、貼息、補貼、資本金注入等。

2、加大稅收支持力度

龍頭企業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各項費用,以及資助非關聯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研發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研究開發經費,可按有關規定和程序在當年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對於龍頭企業從事國家鼓勵類的產業項目,引進國內不能生產的先進農產品加工生產設備,可按有關規定免徵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龍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購買國產設備的投資,可按規定享受抵免企業所得稅的政策。

3、創建多元化的、穩定的農業科研投融資體系。

(如:創立農業科技發展基金、農業科技投融資公司、鼓勵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等)

此外,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相關項目上,給予傾斜與支持

**************************************************近年來,長沙市堅持把加快發展龍頭企業作為推進農業產業為化、帶動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不斷加大扶持引導力度,使農業龍頭企業得到健康快速發展。培育了一批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涌現了一批知名品牌或產品,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蓬勃發展。

1 長沙市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現狀

在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下,經過幾年的努力,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已達940家,其中年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有77家,1000萬元以上的有40家,1億元以上的有8家。全市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年總產值達到42.5億元(煙草加工除外),安排就業勞動力達到16萬人,農副產品加工出口創匯達5660萬元,帶動開發農副產品基地128萬畝。其中市級龍頭企業34家,2002年資產總額達到22.56億元,實現銷售收入91億元,實現利潤6247萬元,稅金7181萬元,帶動基地113.55萬畝,帶動膛戶35萬戶。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基礎、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以市場流通為依託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框架,並呈現以下特點:

1.1 依託資源優勢,區域特色開始顯現
就地取材,就地加工,發展區域特色產品,逐步形成了區域化布局、基地化生產、規模化經營,農副產品附加值和資源轉化率大大提高。如長沙縣茶葉生產歷史悠久,縣委、縣政府把茶葉作為農業三大主導產業來抓,造就了「金茶」、「金鼎茶」等知名品牌,金井茶廠,長春茶廠已發展成為我市茶葉生產的龍頭企業。

1.2 品牌效益凸現
培育和發展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受消費者青睞的生產品牌,如我市的秀龍大米、凱雪麵粉、黃金圓粉絲等連續兩屆被評定為全省十大農產品品牌。

1.3 園區特色明顯
園區建設初具規模,吸引了許多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入駐,產業優勢突出,成為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搖籃。如望城食品工業園引入了旺旺食品、派派乳業、沐林現代食品、黃金園湘粉等龍頭企業入園,年產值達到11億元,上繳稅金近億元,並帶動提升了傳統產業湘粉加工的發展,預計到2005年該工業園可完成總產值30億元以上。

但龍頭企業發展中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企業規模偏小,市場競爭力不強。我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真正上規模、上水平的還較少,20%的龍頭企業資產規模不到1000萬元,最少的只有300多萬元,部分還停留在家庭作坊式水平,採用新工藝、新技術的少,保留陳舊傳統工藝和設備的多;採用新材料、新包裝的少,沿用老包裝或簡易包裝的多。顯然,這與日益加劇的市場競爭是不相適用的。

第二,發展資金短缺,企業投入困難。融資渠道不暢,現代融資手段缺乏,企業擔保抵押困難,銀行貸款難以到位。根據有關調查,銀行貸款僅能滿足企業發展資金的20%~30%,資金缺口比例高達70%以上。

第三,標准和監測體系滯後,產品質量難保證,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質量體系認證工作剛剛起步,雖龍頭企業產品大都得到了認證,但眾多加工企業還不能嚴格按照國家標准組織生產,少數企業產品質量低劣,經常出現不合格產品,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仍存疑慮。

2 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迫切需要

長沙作為湖南的省會,這些年來國民經濟保持持續、穩定、快速增長,經濟總量和發展速度處於全省前列。但作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著名農副產品產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明顯滯後。以2001年為例,當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按可比價計算,年增長12.1%,而同期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幅度只有5.9%。「三農」問題日益成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農業產業化的提出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出了明確的思路,但作為農業產業化的重要環節,農副產品的轉化加工及銷售加工及銷售必須通過發展龍頭企業來實現,因此,加快龍頭企業的發展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的迫切需要。

2.1 發展龍頭企業是降低農業經營風險,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的需要
龍頭企業是連接農戶與市場的橋梁,外聯市場,內聯農戶。通過它可及時反饋市場需求,告訴農戶需要生產什麼,同時又通過自身的轉化加工和市場渠道使農副產品快速打入市場。市場牽龍頭,龍頭帶產業,產業連農戶,有效提高農業的社會化和組織化程度,實現了農戶與市場的有效連接,增強了農業生產的應變能力和抗禦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的能力。農民只需根據市場需求放心生產,不必為產品的出路擔心,生產收入得到有效保障,有效調動了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2.2 發展龍頭企業是引導生產,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
龍頭企業擁有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優勢,能准確掌握國家產業政策,並通過運用價值規律,按照市場法則對農業生產實行有效調控,對農戶提出指導性計劃,告訴他們應該生產什麼,生產多少,養活農業生產活動的盲目性。並引導農戶優化生產,改善農產品的品種、品質,生產出加工開發潛力大,附加值高的農副產品,通過龍頭企業的引導,去年我市農民用於良種引進、設施栽培的資金達4億多元,農產品品質明顯優化。生產規模也進一步擴大,過去兩年,全市共調整種植面積260萬畝,經濟作物面積擴大到230萬畝。初步形成了優質稻米、甜糯玉米、品牌茶葉、商品蔬菜、時鮮瓜果、高檔花木、名貴葯材、優質烤煙八大主導產業,這八大主導產業的生產面積共計430萬畝,產值合51億元。

2.3 發展龍頭企業是提升產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需要
我市有400多萬農業人口,農產品資源豐富,但由於農產品加工轉化滯後,隨加值低,農業資源優勢難以釋放。有關資料表明,世界發達國家每1元農副產品的加工平均增值額為2~9元,而我國只有0.41元,這也是農業長時間陷於大而不強,量大效低的經營怪圈的根本原因。通過發展龍頭企業,積極開展主導產品的產後加工處理,農產品的附加值將得到有效增加。去年,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林牧畜總產值的比例達到0.32:1,產業優勢逐步轉化為經濟優勢。市級34家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中,農產品加工企業32家,去年實現銷售收入17億元,利稅1.2億元,平均每個企業達到5000萬元和400萬元,帶動基地98萬畝,為我市農業總產值的增長和農民純收入增長作出了貢獻。

2.3 發展龍頭企業是促進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需要
龍頭企業成為溝通城鄉的紐帶,加快了城鄉之間的資金、技術、人才、設備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推進了城鄉一體化進程,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提供了載體。這幾年來,我市農業龍頭企業安置農業勞動力達16萬多人。同時,龍頭企業本身就是農村第二、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要求以優化資源配置為前提。目前,我國農村第一、二、三產業比例嚴重失調,而沿海開放地區和發達省份相對較好,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沿海發達地區鄉鎮企業發展較好,其中許多鄉鎮企業都發展成為農業龍頭企業。

3 建議與對策

龍頭企業的發展是農業產業化至關重要的環節,是現代農業的市場競爭主體。我市農村還處於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式經營轉化的轉型期,在產銷一條龍的產業鏈中,產後保鮮、加工環節仍然滯後。因此,加快發展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農業龍頭企業非常必要和迫切。今後幾年,我們的工作目標就是要逐步把我市農業龍頭企業建成布局園區化、生產規模化、經營一體化、管理現代化的經營新格局,加快推動農村「三化」進程。

3.1 提高認識,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把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擺在重要位置
龍頭企業不同於一般的工商企業,它一頭連著市場,一頭連著農戶,肩負著帶動農民進入市場,共同致富的重任,是產業化經營的關鍵環節。扶持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發展龍頭企業,實行產業化經營,是解決「三農」問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在調整產業結構,提升傳統產業中,應把農業龍頭企業建設當作一項盈利、創匯、可持續發展的強勢產業來看待,當作最有發展前景和生機的後續產業來扶持。做到思想到位、政策到位、資金以位、服務到位。發展龍頭企業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只是農業部門的事,各有關部門都要把支持產業化經營作為自己的責任,要從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發,從加快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村穩定的大局出發,增強服務意識、協調意識,努力提高我市農業產業化的經營水平。

3.2 聚合生產要素,引導多元化投資興辦龍頭企業
一是啟動民間資本發展龍頭企業。因勢利導地鼓勵農村能人、大戶獨資或聯戶合資興辦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運銷等項目,拉長農業產業鏈。二是積極引進外資興辦加工龍頭企業。把發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作為各地招商引資的重點之一,通過利用國內外的資金、技術、設備和管理優勢,新建、改造和嫁接我市的龍頭企業。三是鼓勵和動員社會各方力量投資興辦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應當積極鼓勵和爭取更多的大企業在我市投資興辦農產品加工項目。鄉鎮企業發展應把興辦龍頭加工企業作為今後發展的方向和重點。糧食、供銷、外貿以及農業各部門要充分發揮的自身優勢、積極興辦龍頭企業,充分利用國家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契機,引導國有糧食加工企業,建立生產基地,促進農產品的加工轉化。

3.3 圍繞龍頭,抓好農產品基地建設,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
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靠基地來支撐,龍頭企業的發展與生產基地的建設和農民增收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只有生產基地發展了,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原料才能得到保證,同樣,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目標才能得以實現。因此,龍頭企業應把自身利益與農民利益統一起來,與農民建立原料供應和生產協作關系,通過簽訂產銷合同,明確雙方的權益和責任。圍繞龍頭企業來合理規劃區域特色經濟,一般來說,一個縣(區)應主要突出1~2個自己的特色農業產業,並且要擴大規模,形成優勢。我市目前應突出發展糧食、畜牧、花卉苗木、茶葉、果品、蔬菜、葯材等基地建設。在基地建設中應注意:一要優質化,發揮農業科技示範園的指導作用,引進優良技術和品種,改善和提高農產品的品質,二是要標准化,基地連著千家萬戶,基地建設應按照生產技術標准和產品質量標准,由公司向農戶統一提供種畝,統一技術規程,統一防治病蟲害,統一栽培管理,三是規范化,進一步完善委託生產、訂單農業利益分配關系,規范合同行為,提高合同履約率,真正使企業與農戶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3.4 大力實施農業標准化戰略,加強產品質量體系建設
我市不少龍頭企業的產品與國際標准不接軌,難以進入國際市場,這是加入WTO後企業發展所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要從盡快進入海外市場,同國際接軌的要求出發,推進農業標准化工作,提高產品標准化水平。一是加快標准體系建設。各龍頭企業要按照國際規則,建立相應的質量管理體系和企業產品標准,二是加快安全(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要與農業科技示範區、外向型農業開發區建設相結合,建立安全、優質、出口創匯農產品基地:三是加大農產品創牌工作力度,要把龍頭企業創牌工作擺上重要位置,按照標准化的要求組織生產,爭創更多的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名牌。

3.5 加強信息傳播體系建設,加大信息支持力度
我市已投資180萬元建立了長沙市農業信息港,現已全面開通,投入使用,全市200多個涉農部門、涉農企業和農民在網上建立了分港、子網、網頁。有近千個加工企業和種養流通大戶實行網上發布信息和交易。下一步,要抓緊以信息入戶入企業為中心的長沙農業信息港二期工程建設,把網格連接到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信息高速公路,讓農產品加工企業既能了解市場動態,又能及時將本企業信息傳播出去。

3.6 制定優惠政策,為龍頭企業發展創造寬松的環境
一是加大資金扶持力度。要認真研究國家產業政策,圍繞農業產業化、生態環境保護,小城鎮建設等,爭取國家更多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二是改善信用環境,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政府及企業主管部門一方面要對企業經營者進行誠實守信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對企業信用度進行評估。市、縣兩級要盡快成立信用擔保機構,降低金融機構的貸款風險,解決龍頭企業貸款擔保難的問題。要積極引進新的投資主體,採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外資嫁接、兼並聯合、委託經營等多種形式,擴大企業融資渠道,實現資金籌措社會化和市場化。三是充分調動全市農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鼓勵科技人員到龍頭企業任職,鼓勵科技人員深入農村搞示範,領辦創辦科技開發園區。四是靈活動用政策。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用地應優先考慮,簡化辦事手續。對企業實行封閉管理,減少對企業的各種檢查、收費、參觀、評比等活動,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企業生產經營排除干擾。五是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對我市的農業資源優勢、特色農業經濟、名牌農業產品和有活力的農業龍頭企業等,要加大對外宣傳力度,集中發揮廣告效應,打出我市的主要品牌,擴大在市場競爭

⑦ 民間融資的市場分析

(一)民間融資的需求面分析
1、需求主體
一是小額民間借貸主要用於婚喪嫁娶和購買生活資料,額度小,少則幾百、幾千元,多則三至五萬元,利率較低,期限短,多集中在經濟落後的山區農村。
二是大額民間借貸主要用於工業、商貿較發達地區的生產投資、經營性等商貿活動。以前民間借貸主要是農戶之間、親朋好友之間應付一時之急,而民間借貸主要是個體私營企業融資所需。據忻州市反映,約有60%的中小型工商企業,因流動資金不足通過民間借貸方式獲取借款。
2、民間融資需求的因素分析
一是產業發展需求。從民間借貸資金的分布看,當前民間借貸主要集中在經濟比較活躍的地區,有大量私營企業集中的煤、鐵開采、鑄造業、種植業、養殖業等地區。據襄垣支行反映,該縣民營企業新興材料發展有限公司,2002年因擴大規模、更新設備而資金緊缺,經保人介紹,向不同的貸主舉借月息3%-5%不等的債務共計110餘萬元,截止2003年7月底結息共計60餘萬元。如稷山縣以生產大棗著名,全縣現有生產蜜棗的作坊300餘戶,需投資1.5億元,市場前景很好,但流動資金緊張,80%的企業無法正常組織生產,只有通過民間借貸融資。據對應縣某村520戶農戶調查,2003年以來有39戶參與過民間借貸,占 4.5%,其用途依次分別為:生產周轉佔65.5%,建房佔17.24%,生活消費佔6.91%,其他佔10.34%.
二是經濟波動需求。在宏觀經濟波動情形下,煤、鐵價格居高不下,市場火爆,利潤豐厚,由此吸引了大量民間資金投入。據有關人士測算:一般的中小型煤礦噸煤成本在50元?80元之間,而售價高達600元?800元,利潤率達到8倍以上;一座投資在60萬?80萬左右的鐵爐,按銷售每噸2000元?2300元計算,半年就可收回成本,利潤相當可觀。如此高的利潤率使大量民間資金注入了煤炭、鐵礦、煤焦、水泥、化工等行業。
(二)民間融資的供給面分析
民間融資的發展一方面與資金的提供者相關,另一方面也與正規金融的發達程度具有替代關系,同時還受制於國家宏觀調控政策。
1、城鄉居民閑置資金多,投資渠道少,為民間融資活躍提供了資金來源。
2004年8月末,全省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為5472.2億元,較年初增加788.1億元,增長16.82%,其中儲蓄存款余額3149.7億元,較年初增加 368.3億元,增長13.24%.其中從4月份至8月份5個月的增長量只比3月末增加了109.3億元,增速降低了19.76個百分點。這說明2004 年一季度儲蓄存款的大幅增長,使得居民閑置資金增多,在股市低迷、存款利率連續調低、儲蓄存款加征20%利息稅的情況下,部分富裕居民選擇了獲利較高的民間借貸,加之一些社會巨富,在完成了資本積累後,逐漸脫離實體經濟,將資金投向民間融資市場,成為食利階層。這些都為民間融資提供了較為充裕的資金來源。同時2004年5月份之後,隨著宏觀調控措施的實施,民間融資對分流儲蓄的沖擊力度加大,使得儲蓄存款的增速、增量明顯降低。如柳林縣柳林信用社, 2004年4?6月民間借貸分流存款7000餘萬元,致使存貸比例急劇上升,到2004年7月末存貸比例高達97%,給正常的支付清算構成了潛在的威脅。
2、基層金融機構服務面窄,信貸滿足率低,為民間融資創造了較大的需求空間。
由於商業銀行實行信貸集中管理,基層網點大量撤並,再加上嚴格的貸款責任制度,基層的信貸投放受到限制,信貸滿足率低。特別是宏觀調控後,商業銀行受政策制約,紛紛上收貸款許可權,實行貸款緊縮,使得信貸資金供應驟然下降,加劇了資金緊張狀況。盡管農村信用社實行了小額信用貸款等形式,加大了支農貸款的力度,但仍不能滿足。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農業貸款雖然增加較多,如2004年8月末,全省農業貸款余額為413億元,較年初增加96.6億元,同比多增13億元,但調查中了解到,有30%的農業貸款通過掩蓋明目發放到工商企業,或者由農戶貸款後再參與民間融資等形式,支持了非農業貸款。據應縣某村調查,金融機構資金滿足率僅為7.94%.為維護正常的生產周期,許多農戶,特別是種、養專業戶等只好通過民間融資彌補資金缺口。據忻州市定襄縣調查,該縣民營企業從1999年到2003年的資金需求呈階梯式增長,增長幅度分別為51.3%、7.87%、10.64%、10.6%,而銀行貸款卻在迅速萎縮,減少幅度分別為18.26%、5.76%、12.08% 和13.63%.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融資更為困難。如截止2004年3月底,沁水縣共有民營企業210家,其中投資在100萬元以上的有26家,占總戶數的12.4%,只有6戶企業獲得縣工行、縣農行、縣中行共計1066萬元(其中貼現215萬元)的信貸資金和180萬元的銀行承兌匯票融資,其餘204戶企業全部靠自籌資金建立和運營。如中陽縣聚鑫冶煉公司,擁有資產8000萬元,流動資金需求量為3000萬元左右,除信用社貸款支持350萬元外,55%的流動資金靠民間借貸解決。宏觀調控後,這種狀況更加嚴重,據臨汾市調查,對於中小企業來說,通過民間融資的資金滿足率可達到60%左右,明顯高於國家金融的信貸滿足率。金融機構信貸支持的弱化和中小企業巨大的資金需求,為民間融資的活躍提供了廣闊的需求空間。
3、宏觀調控進一步壓縮了正規金融供給,促進了民間融資的活躍。
2003年下半年以來,針對投資出現過熱現象和部分行業如鋼鐵、鋁等局部存在的過度投資和盲目重復建設問題,國家相繼實施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如提高存款准備金率,控制向部分過熱行業的信貸投入等措施,金融機構信貸投入力度相對減弱,致使流動資金供應緊張,造成民營企業特別是煤、焦、鐵等的中小型生產和流通企業,其生產周轉資金缺口加大。據對949戶中小企業調查,有71.6%的企業面臨資金緊張的狀況。7月末949戶企業向商業銀行申請貸款的筆數和金額分別較 2003年同期上升31%、29.6%,而實際獲得貸款卻較同期下降27.4%.這種狀況導致中小企業轉向民間融資方式籌措資金。需求的旺盛,為民間融資的活躍提供了空間,也使我省的民間融資活動開始進入活躍期。

⑧ 農業有什麼好項目

在農業結構調整中,有些農民朋友苦於找不到經濟效益好的種植項目而迷惘。筆者認為,下面幾類項目就很不錯。

異地種植項目

當地引種種植異地的農產品,可省去長途運輸的費用和時間,上市快而早、鮮活質優,備受消費者喜愛,如南蔗北種、南菜北栽等。

反季節栽培種植項目

即利用大棚、溫室等農業高新技術,錯開以往傳統的種植季節,換季栽培農作物,包括提前和推遲兩種反季栽培方式。反季節種植作物因錯開了該產品按傳統種植方法上市的季節,避免了大量同類產品集中上市的矛盾,從而獲得比傳統方法種植的產品更多的效益。

黑色作物種植項目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消費水平的迅速提高,黑色食品因其集營養、保健、觀賞等多種功能於一身,而備受人們的青睞,市場前景不斷看好。這類作物有黑玉米、黑小麥、黑大米、黑芝麻等。但此類作物需求量較小,且種價昂貴,不可盲目發展,否則容易造成入不敷出或入出互抵白搭工夫。

⑨ 求有關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問題研究的開題報告 急 如有論文 可以加分

農村金融體系問題研究

[摘要]農村金融問題是近些年理論界、政府及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文章從農村金融機構體系、農村金融市場體系、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農村金融監管體系和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五個方面全面地分析了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最後有針對性地提出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構建普惠制農村金融,加快農村金融機構改革和職能定位,加強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金融機構;農村金融市場;農村金融生態;普惠制農村金融
一、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農村金融體系不斷地進行著改革。2004年以來,先後有8個金融文件對農村金融改革進行了部署和安排,分別是2004—2009年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2007年的中央三號文件及2009年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的農村金融改革部分。
農村金融問題也是理論界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嚴瑞珍、劉淑貞(2003)從國有商業銀行從農村的退出的視角分析農村金融體系的重建,宋艷林、劉小玲(2004)和李鋒(2004)從金融抑制的角度分析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重構,周天勇(2004)從「三農」特點人手提出創新農村金融體系,姚翟軍(2006)、李喜梅(2006)基於「金融功能觀」的視角分析如何完善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周立(2005)分析和研究中國農村金融體系發展邏輯,叢丹陽(2005)、王曉雲(2005)從功能定位與戰略調整的角度分析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吳曉靈(2006)從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角度提出如何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溫鐵軍、姜柏林(2007)從把合作金融還給農民的角度提出重構「服務三農的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議。除此之外,杜曉山、焦瑾璞、高偉、韓俊、何廣文、吳曉靈等都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構建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雖然已取得了一些積極的成效,但到目前為止我國農村金融改革仍然滯後、農村金融體系仍不完善。

二、目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金融機構體系不健全
現行農村金融機構體系是以農村信用社為主體,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為輔助,以郵政儲蓄銀行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貸款公司)為補充。這種機構體系總體來看較合理,但各金融機構在產權關系、管理體制、經營機制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
1.農村信用社
一是管理體制不合理。具體表現為:一方面,省級聯社政企合一的性質與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不一致。省級聯社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從而具有企業的性質;同時又是省政府的行業管理機構(正廳級單位),故其具有政企的雙重屬性。從現實運行上看,省級聯社的高級管理人員基本上均由省政府任命,從而形成了省政府的行政權力對其所有者權力的一種「替代」。就這一點而言,這與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不吻合。另一方面,省級聯社與下級聯社之間關系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股權與控制權的配置相違背。省級聯社與下級聯社的關系主要表現在股權和控制權兩個方面,從股權關系來看,信用社之間是自下而上的持股關系;而從控制權來看,信用社之間是自上而下的控制權。這種制度設計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股權與控制權的配置相違背。
二是產權制度不健全。具體表現為:一方面,沒有形成「權、責、利相稱」機制。目前入股農信社的社員,入股的目的要麼是為了得到穩定的股金分紅,要麼是為了得到信用社的優惠貸款,但他們並不關心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結構是否真正轉變,而最終風險基本由政府承擔。另一方面,股權結構非農化傾向嚴重。很多地方在農村信用社的增資擴股改革中,對股東既沒有身份要求,也沒有社區范圍限定,法人、職工、國家公職人員持有的股份明顯增加,農民被邊緣化。股權結構的非農化易導致農村信用社經營方向的非農化。
三是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主要表現為農村信用社在形式上具有由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共同構架的「三會」制度構成的法人治理結構,但其法人治理有其「形」無其「神」。由於許多農村信用社所有權虛置,導致社員代表大會流於形式;由於理事會成員素質普遍不高、外部理事特別是企業法人理事和自然人理事的貸款問題、理事會議制度不完善等原因,理事會很難真正執行其作為農村信用社社員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和決策監督機構的職能;此外,監事會也沒能真正發揮各項監督作用。
2.中國農業銀行
一是機構大量收縮。自從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確定「各國有商業銀行收縮縣及縣以下機構,發展中小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基本策略,農行開始大幅收縮縣及縣以下機構,至2007年初只有60%的網點、51%的員工、42%的存款、35%的貸款分布在縣域范圍內,與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對金融服務需求的不斷增加是背道而馳的。鍾笑寒,湯荔(2005)構建信息模型分析認為,農村金融機構的收縮主要是農業銀行農村機構的收入對農村信貸市場的影響,研究表明:農村信貸市場受到了農村金融機構收縮帶來的負面影響。二是產權主體虛化、法人地位殘缺。國家與農業銀行財產權益缺乏真正的利益關聯,銀行經營者缺乏追逐利益的內在動機,政府對經營者缺乏有效的監督和激勵機制。此外,地方政府對農業銀行的人事、業務經營等方面仍有許多行政干預。
3.中國農業發展銀行
一是經營非效益化傾向嚴重。由於經營觀念陳舊,經營意識淡漠以及地方政府的干預,導致經營中不太注重成本核算,致使業務運行成本較高。二是經營核算考核機制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各項經營管理指標設置的有效性和科學性需要完善和改變。三是風險防範機制不健全,業務管理機制非科學化,內部管理機制不規范,各項規章制度不完善,執行不嚴格、不徹底。四是內控非剛性,自我約束力不強。五是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活力不足,創新、開拓精神欠缺。六是缺乏現代信息技術支撐。
4.中國郵政儲蓄銀行
一是股權結構單一,公司治理結構很難發揮應有的效能。雖然郵政儲蓄銀行已經成立,但是郵政儲蓄銀行由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全資所有。現代公司治理結構是建立在股權透明和股權多元化基礎之上的,而股權結構過於單一將會影響董事會、監事會職能作用的發揮。二是風險管理缺失,表現為風險管理的理念還不到位,對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重視不夠,缺乏實施不同業務、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化管理;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嚴重滯後,風險管理所需要的大量業務信息缺失。三是人員素質還偏低。據調查,某市郵儲銀行共有員工667

名,其中:大專以上學歷的共有238名(佔比35.6%),具有中級職稱僅12名(佔比1.8%),這兩項佔比遠低於其它各大商業銀行。
5.新型農村金融機構
一是數量不足。截至2009年6月末,全國已有118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開業,然而這一數量與農村金融的供求缺口相比還顯得有些不足。二是結算渠道不暢。比如目前絕大多數村鎮銀行的結算渠道不是直接與當地人民銀行對接,而是通過其他的金融機構代理,勢必給人民銀行監測其資金流動帶來困難,也無法控制其流動性風險。三是經營人才匱乏。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由於規模小,工作環境欠佳,難以吸引合格的金融人才。

(二)農村金融市場體系存在缺陷
現行農村金融市場體系以農村信貸市場為主,同時還包括規模較小的農村資本市場和農業保險市場。
1.農村信貸市場
一是農村信用社形成壟斷,農村信貸市場缺乏競爭。由於近些年國有商業銀行的大規模機構收縮,農村信用社逐漸成為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的主體,在農村信貸市場中占據了壟斷地位。如果將「三農」貸款局限於農業、鄉鎮及收購貸款三類,據統計2005年農信社貸款佔50.96%,農發行佔27.84%,農行佔12.97%;其中,農信社貸款占所有農業貸款的8l.78%,鄉鎮貸款的58.52%;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占農戶正式渠道貸款的71.8%。農村信用社壟斷的形成並非農村信貸市場各利益主體激烈競爭的結果,而是由於國有商業銀行紛紛退出農村市場的結果。
二是貸款利率定價不合理。具體表現如下:第一,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利率上限還存在,而在農村地區的商業銀行則已經取消了貸款利率上限,這樣就存在政策歧視問題,也與市場經濟原則不相符合。第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還受到嚴格管制,從而缺乏實行風險定價的機會。
2.農村資本市場
農村資本市場發展滯後。具體表現為農業板塊上市公司占整個市場的比重大大落後於農業在GDP中的比重。比如:2006年我國農業的國內生產總值為2.48萬億元,佔全國C,DP的比例為11.80%,而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國農、林、牧、漁業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僅為740億元,佔A股市場10.4萬億元市值的比重僅為0.71%。很顯然,資本市場對農業發展的貢獻度遠遠低於農業發展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程度,從而說明資本市場沒有給農業的發展提供足夠的支持。
3.農業保險市場
農業保險市場發展緩慢,其主要表現在農業風險日趨嚴重而農業風險保障卻在減少。據統計,20世紀90年代,我國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額年平均達1747億元,近年來自然災害損失更是呈上升趨勢,2005年我國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甚至高達2042.1億元。然而由於農業保險承保的風險發生的概率高,損失巨大而且覆蓋面廣,因此,保險公司的賠付率也相對更高,追逐利潤的天性使得作為商業公司的保險公司不願過多涉足農村保險。據統計,農業保險承保面占可保面的比由1992年的約5%下降到2004年的不足2%;農業保險賠償金額從1992年的8.1億元下降到2004年的3.0億元。雖然近些年,隨著中央政府及社會各界對農業保險關注度的不斷提升,加之以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為主要內容的政府大力支持,農業保險承保面、保費收入及保險賠償金額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但與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業保險的潛在需求相比還有些不足。

(三)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完善
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完善主要表現為服務范圍過窄、總量不足、品種有限、結構不合理。比如,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雖然近些年業務品種有所增加,但仍然主要是專注於糧棉油流通領域的政策性貸款;農村信用社的業務基本還停留在中國傳統銀行業的存、貸、匯三種基本業務上,近些年銀行業發展的新興業務基本上沒有開展;農村金融供求缺口嚴重,據楊兆廷(2009)測算,從1998~2006年我國農村金融供求缺口從5397.50億元增加到13002.03億元,且仍然還有不斷增大的趨勢。

(四)農村金融監管體系不完備
目前,我國雖然己經初步建立起一個分工負責、相對獨立的金融監管體系,但從審慎性風險監管和農村金融市場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至少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缺陷。首先,風險主體缺位,難以實現監管的全面有效。其次,農村金融監管目標錯位,使得外部監管職能難以發揮應有作用。再次,監管理念落後,監管內容陳舊,監管效率低下。我國農村金融監管理念基本上還停留在機構設立、業務審批和合規性檢查階段,而非現代意義上的金融監管。比如現有的農村金融監管組織體系對農村信用社日常經營活動的風險和合規性監管不夠。最後,監管法規標准、監管方式和技術手段不適應市場監管要求。

(五)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欠佳
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法律建設不完善,對失信者缺乏有力的懲罰機制;二是有關農村金融的行政和中介機構服務水平不高,而且收費高,「三農」融資成本高,比如客戶在辦理房地產抵押時,有關地產評估和登記的費用達2%~6%。而且金融機構在處置抵押資產時,各項費用也很高;三是農村徵信體系建設嚴重滯後,社會信用服務的市場化程度較低。

三、完善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對策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構建普惠制農村金融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其核心是打破原來只有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才能提供政策性金融的局面,讓所有的農村金融機構開展的支農業務都可以享受到一定的稅收等各種優惠政策,並逐步建立普惠制農村金融。普惠制農村金融的構建主要是基於以下理由:由於農村信貸市場的信息不對稱,農村金融需求數額較小、層次較多和農業風險性較高等特點,導致了以效益為生命的農村金融機構的有效金融供給不足;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這樣的思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財政實力的不斷增強,出於解決「三農」問題和糧食安全戰略考慮,加大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是當前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而農村金融是現代農村經濟的核心,所以當前為了大力發展農村金融、不斷增加農村金融的有效供給,應該逐步構建普惠制農村金融。

(二)加快農村金融機構的改革和職能定位
第一,繼續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改變現在僵化的信貸管理體制,其省級機構應合理向下級機構授權授信,發揮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和重點企業融資主渠道作用。第二,完善農業發展銀行的經營機制並擴大其業務范圍。農業發展銀行在確保政策性農副產品收購的同時,還應增加對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科研開發與科技推廣的資金投入。第三,改善農村信用社的現行管理體制、健全產權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繼續發揮農村信用社(合作銀行)支農主力軍的作用,堅持為「三農」服務的宗旨不動搖,重點支持農業結構調整和專業戶、專 業村的發展。第四,加強郵政儲蓄銀行的風險管理、完善內控機制、努力提高員工素質,並擴大其業務范圍。郵政儲蓄銀行在試點小額貸款成功的基礎上,逐步開展抵押貸款、保證貸款等業務。第五,加大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試點力度並盡快出台配套措施。

(三)大力發展資本市場
第一,盡快出台推動農業企業步入上市進程的政策。根據「國九條」和「非公36條」的精神,農業主管部門和農業大省的政府部門要出台扶持農業企業上市政策,使企業盡快做大做強,從而帶動一批相關企業的發展。第二,發展農業產業投資基金。投資基金具有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優勢,能較好地滿足創業企業早期的資金需要,對於中小企業的發展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在高科技領域和基礎設施領域,我國的風險和產業投資基金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但農業產業往往伴隨著較大的自然風險,對民間資本吸引力較弱,因此,政府需要出台扶持政策,發展民間資本與政府共同參與的農業產業投資基金。

(四)加快推進農業保險的發展
鑒於農業保險成本高、風險大、收益差,為推進農業政策保險的起步,可以通過政府的適當補貼和政策優惠,吸引和鼓勵社會各方力量投資設立農業保險機構。建議中央財政出資建立中央級農業救災保險基金;探索將農村財產險、壽險和農業生產的政策性保險合並經營,用財產險和壽險的盈餘,適當補貼生產保險的不足,實現險種的搭配互補;鼓勵地方政府、農業大企業、社區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個人各出一點資金,各級政府補一點資金的辦法辦保險;對經辦農業政策性保險的保險機構適當減免所得稅;對農業政策性保險實施再保險。在發展政策性保險業務的同時,同樣通過一定的稅收優惠,鼓勵發展投資主體多渠道、經營主體多樣化的農業保險機構,並鼓勵引入外資保險公司開辦農業保險業務。

(五)加強農村金融產品的創新
具體可以在農村金融信貸產品、農村存款業務及農村金融服務方式上實施創新。例如農村金融信貸品種可以進行如下創新。農業銀行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可舉辦「企業+協會+基地+農戶」的「訂單農業」貸款,創辦票據貼現、項目融資、科研貸款、訂單貸款等;農業發展銀行在農村公共事業貸款上,創辦「信用共同體」貸款;農村信用社要在小額貸款和聯保貸款的基礎上,開辦農村公職人員為農戶保證貸款。隨著《物權法》的實施,擴大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以動產和不動產抵(質)押貸款范圍,可創辦倉單質押貸款、灘塗承包經營權和林業資源抵押貸款、農民住房貸款、農民外出務工和回鄉創業貸款等。

(六)加快農村利率市場化改革
一方面要端正思想認識,走出理論誤區。要糾正「農村利率越低越好」、「低利率就是對農民的支持」、「低利率才能讓城鄉人民用得起貸款」等諸如此類的錯誤認識。涉農貸款應在利率覆蓋風險的原則下進行,即借貸利率要能覆蓋貸款業務的全部成本。另一方面應盡快明確在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農村互助資金組織等領域取消貸款利率的上限規定。

(七)完善農村金融監管體系
一方面,要改進監管理念,完善監管技術,提升監管質量和效率,充實監管力量。另一方面,中央銀行要根據有關金融法律法規,加強對農村金融市場的監管,以維護其良好的運作,並促使農村金融機構建立健全內控制度。

(八)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一是強化法制建設,夯實金融生態的制度基礎。首先,盡快修訂完善《破產法》《刑法》《擔保法》《物權法》等法律法規,嚴肅追究惡意逃廢債務的自然人和企業法定代表人的刑事責任。其次,在《商業銀行法》的基礎上,針對農村金融發展實際,盡快制定出台《農村合作金融法》等農村金融法律法規。最後,要大力推行依法行政,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大力支持司法公正,保障政府信用,杜絕不應有的行政干預。
二是完善徵信體系,優化金融生態的信用環境。首先,要綜合運用法律、經濟、宣傳、輿論監督等手段,建立和完善社會信用的正向激勵和逆向懲戒機制。其次,要廣泛開展企業信用評級和信用鄉鎮、信用村、信用社區、信用戶、信用企業建設,進一步營造重信用、講誠信的社會風氣。再次,要加快對工商、稅務、公安、銀行等部門的信用信息資源聯網步伐,推進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建設,實現社會信用信息資源共享。

⑩ 中國有機農業發展的局限是什麼

所謂生態農業科技產業是指以良性生態環境競合為現實抉擇,緊扣農業生產和市場需要,提供多種多樣的最佳科技產品和服務,並以農民為運作主體的一種全新的體系。其特點為:一是科學觀念新和技術層次高;二是產品與生產需求相互融合,工藝與農業緊密結合;三是高度多元化與商品化

中國入世後,由於農產品市場開放兼具不對等性,新措施規程操作缺乏經驗,市場潛伏失控危險,國內支持空間受限,長期受保護的中國農產品將面臨過渡期短,市場開放大,調控手段受滯僵局。若贏得國際市場將代價高昂。同時,在其運作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弊端與矛盾,成為制約其向深層拓展的「瓶頸」。

生態農業的發展是以構築生態安全體系為根基,以「公司加農戶」的產業運營模式,以信息技術的有機整合,三者融匯並有力推進生態農業的科技產業模式。

生態安全體系建構 —— 生態農業發展的安全機制

受人口激增壓力及生態環境相對惡劣的雙重影響,導致生態農業分布區域范圍較為廣泛。同時,土地人口承載量低以及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效益低的現狀,足以表明現階段生態農業的發展尚處於生產性低耗水而結構性高耗水的非控式發展階段。另外,農業科技產業模式的建構則以良性運行的生態環境為基本的依託載體。從而加快建立生態安全體系,以構築生態農業發展的安全機制。

所謂生態安全是指區域生存與發展所處的環境,不受或少受因生態失衡而致的破壞與威脅,它從根本上關繫到一定區域的安全與長遠利益。而建構生態安全體系則是指從宏觀生態視角出發,以生態安全為其終極目標,以抑制生態失衡為現實目的,建構具有層次結構的綜合生態網路系統。

由於生態環境建設多數項目在短期內沒有直接利潤產出,因此,市場無法予以有效調控。同時環境凈化、生態建設的對象多系公共資源,對該類資源的浪費具有無競爭性與非排他性。因此,國家必須通過法制手段對有關環境方面的諸多問題予以有效約束,為生態農業之發展提供有利的社會外部氛圍及其內部軟環境整合。

其次,優化投資結構,構建其制度根基,講究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序融合。生態農業的發展要求我們識別和尊重該特定層次區域的環境容忍度,其核心是承認在處理環境波動時的地區靈活性。

必須構建有效的制度根基,明確資源循環利用企業化制度,其所設計的基本原則是「外部經濟內在化」,即某一區域的廢棄物應匯集到企業予以集中凈化處理,使其資源化。既能有效控制環境污染,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額外的資源補給,又為企業帶來較高的收益,且優化社會投資結構,從而有利於實現生態與社會雙重效益。

再次,完善管理體制,構建其產權根基,力求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重整合。由於我國長期按行政區劃發展農業經濟,並調配水資源等農業所需資源,其做法在客觀上分割了生態經濟系統內部聯系性與有機整體性,導致搶占資源,破壞環境的事件屢有發生,其整個生態系統陷入惡性循環的不良狀態。我們應當在借鑒發達國家經驗的基礎之上,按其規律予以有效配置資源,組織生態環境建設,盡快建立符合區域實際的「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補償機制,組建權威性的水資源配置與環境利用、保護和管理機構,制定科學的區域生態「利益補償、責任共擔」的交易核算方法。

農業經營企業化整合 —— 生態農業發展的動力機制

農業產業經營,是以農業科技產業的確立為基本前提。作為一種新興和活躍的生產力要素,一種用新的科學思想和現代高技術武裝的,能適應當今時代發展的新型科技產業。其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而是為農業生產提供先進科技產品和優質服務的產業,是現代農業的「裝備部」和先進技術轉化傳播的「主力軍」。具體而言,高科技的有機整合以迫使產業組織間達到平衡的市場結構狀態,亦即競爭活力與規模經濟可以並存的市場競爭狀態,是農業產業化運作供給有效競爭的動力,繼而從根本上盤活整個農產品市場。

統一規劃部署,適度規模經營,力求農業科技現代化。

現代化農業的根本標準是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極大提高。一般而言,只有資本使用型技術進步才能引發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革命性進程。但我國農業經營規模超小型的現狀,將導致其效率由於勞動投入邊際遞減規律作用而下降;同時,現代農業的明顯表徵是外部規模經濟的良性狀態,亦即農業產前、產後的外部優化環境將使農產品單位成本得以大幅度降低。

高科技的有序融合將有利於農副產品的加工、轉化、增值,有利於農業產業鏈的適度延長,深化與優化。因此,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施必將要求建構農業科技的自我創新機制,完善農業科技成果的擴散推廣機制,強化生產經營者對現代農業科技的自覺吸納機制。與此同時,要有序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建立「三權分離」的土地流轉機制,亦即明確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搞活經營權。並在農村推進土地適度集並制度。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加快土地流轉,適度集並土地,實現規模經營。

建立風險信貸投資,合理孵化中介,創造農業投融資軟環境

在推行適度規模經營策略的同時,應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合理的稅費制度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尤其是拓展風險信貸投資渠道,合理孵化中介,以增加農產品加工企業獲取貨款與信貸機會。中介機構的諸多資金援助計劃,應填補依正常條件無法獲得私人貸款的「農戶企業」的信貸缺口。如設立「農戶企業投資公司計劃」,援助私人風險資本公司,為難以獲得傳統風險資本的企業提供限額債務和股票融資;「擔保開發公司計劃」向中小企業提供長期固定利率貸款,使後者得以購買有形資產以擴大生產和實現現代化,「微型貸款計劃」向准備開辦企業而又需要特別技術援助的企業家提供非常小額貸款;「出口推動計劃」為無法獲得傳統出口融資的企業提供融資等。整合公司與農戶,發展「訂單農業」,力求農產品營銷企業化。

現階段,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瓶頸」仍舊是「信息失靈、銷路不暢」。而農業現代化是一個資本積累的過程,必須突破傳統農業的局限性,以「公司加農戶」為主要形式的產業化經營,發展「訂單農業」。農產品營銷企業是改變農業弱質地位,提高整體效益,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有效途徑。公司加農戶模式,是以訂單式生產為基本特徵,以農業生產與國內外市場緊密相聯為其突出特徵。農產品從生產,加工到包裝,銷售一體化。此外,農戶與公司建立股份制,由公司為農戶提供用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並負責農產品收購,然後,從每年付給農戶的貸款中分成或逐年回收投資。這種模式的運作需要農戶增強有效保護自己的合法利益的法律意識,以便在與公司簽訂合同中能取得比較合理的利益分配,從而形成公司與農戶的良好互動機制。

信息技術有機競合 —— 生態農業發展的緩沖機制

生態農業的嶄新時代內涵必須是主動接受以高科技為先導的知識經濟,並與其有機競合,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與生存。同時,國家應盡快制定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標准,積極創設高效運營的農業發展緩沖機制。

生態農業信息化包括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農業信息化技術的推廣、農業生產與管理系統的信息化和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的建立。而信息化技術最為重要,所謂信息控制技術是指擬通過高技術的競合,不間斷地把農作物生長環境所需的溫度、濕度及其需水量等數據輸入計算機以控制農作物適時需水量的全自動智能操作系統。其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農業所採用的浪費嚴重的水資源漫灌技術,有效地提高其利用率,緩解了農作物需水量短缺等關鍵性的阻滯因素。

當前,我國農業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缺少相應標准。由於農業知識內容、結構體系的規定性和信息服務的針對性具有特殊的價值測度,因而其規范和標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知識信息資源的開發成本及其使用價值。盡管通過某種標准化的知識描述語言和智能化、規范化的搜索引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各種知識信息資源庫之間的信息交換模式和用戶的信息共享模式,但由於信息資源的大量增長且形式各異對於希望及時、全面、方便、准確獲取和處理相關農業知識信息的農戶而言,其方式則難以滿足千變萬化的個性化需求。這就需要加快組建農業綜合信息網路體系,以針對諸多農戶的需求,對大量變化的相關信息予以分析、整理、加工,提供面向其需求的個性化知識信息服務。具體而言,在遵循國家相關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標準的前提下,在一定的區域經濟專屬區內,組建一支能夠迅速篩選網路農業資訊的科研隊伍,篩選內容包括區域范圍不同地區的各種農產品價格差,商業或其它形式采購的農產品種類與數量,前沿農業新品種的研發等,並在較短的時期內以最快捷的市場資訊服務於農戶,以從根本上防止農產品滯銷,達到農戶增產增收的目的。

生態農業必須予以戰略性結構轉軌,面對「綠色壁壘」與國外農產品價格競爭優勢,我們迫切需要及早對農業信息化予以前瞻性支持。

閱讀全文

與農業融資缺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運營杠桿行業有哪些 瀏覽:926
外匯交易在線計算盈虧 瀏覽:978
西安買房中介傭金 瀏覽:680
杠桿越長越容易翹 瀏覽:886
保本理財和基金 瀏覽:932
中期期貨杭州營業部 瀏覽:286
國家外匯管局開立外匯賬戶批准書 瀏覽:960
美國貨幣政策沖擊人民幣匯率 瀏覽:498
恆指04杠桿 瀏覽:317
港幣對美元匯率14年12月31日 瀏覽:387
有沒有像隨手記這種理財產品 瀏覽:862
融資部門的考核制度 瀏覽:213
口罩廠家股票 瀏覽:580
融資擔保公司經營策略怎麼寫 瀏覽:448
西嘉外匯是正規的么 瀏覽:558
抖音點贊拿傭金可信嗎 瀏覽:76
怎樣使用融資融券賬戶加杠桿 瀏覽:349
境外匯款資金流清算 瀏覽:970
中郵消費金融有限公司貸款 瀏覽:500
渤海銀行理財產品種類 瀏覽: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