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會融資總量的實踐意義
全面反映社會融資規模的總量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快速發展,金融與經濟關系發生較大變化,理論研究與政策操作都需要能全面、准確反映金融與經濟關系的全口徑統計指標。傳統的金融與經濟關系,一般是指銀行體系通過其資產負債活動,促進經濟發展和保持物價水平基本穩定,在金融機構資產方主要體現為新增貸款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負債方主要體現為貨幣創造和流動性增加。目前人民幣貸款是指銀行業金融機構向實體經濟發放的一般貸款及票據貼現,它反映了銀行業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近年來,我國金融總量快速擴張,金融結構多元發展,金融產品和融資工具不斷創新,證券、保險類機構對實體經濟資金支持加大,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對貸款表現出明顯替代效應。新增人民幣貸款已不能完整反映金融與經濟關系,也不能全面反映實體經濟的融資總量。
據初步統計,2002年新增人民幣貸款以外融資1614億元,為同期新增人民幣貸款的8.7%。2010年新增人民幣貸款以外融資 6.33萬億元,為同期新增人民幣貸款的79.7%。人民幣貸款以外融資快速增長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直接融資快速發展。2010年企業債和非金融企業股票籌資分別達1.2萬億元和5787億元,分別是2002年的36.8倍和9.5倍。二是非銀行金融機構作用明顯增強。2010年證券、保險類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資金運用合計約1.68萬億元,是2002年的8倍。2010年小額貸款公司新增貸款1022億元,比上年增長33.4%,相當於一家中小型股份制商業銀行一年的新增貸款規模。三是金融機構表外業務大量增加。2010年實體經濟通過銀行承兌匯票、委託貸款、信託貸款從金融體系融資分別達 2.33萬億元、1.13萬億元和3865億元,而在2002年這些金融工具的融資量還非常小。
社會融資總量是全面反映金融與經濟關系,以及金融對實體經濟資金支持的總量指標。社會融資總量是指一定時期內(每月、每季或每年)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全部資金總額。這里的金融體系為整體金融的概念,從機構看,包括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從市場看,包括信貸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保險市場以及中間業務市場等。社會融資總量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金融機構通過資金運用對實體經濟提供的全部資金支持,即金融機構資產的綜合運用,主要包括人民幣各項貸款、外幣各項貸款、信託貸款、委託貸款、金融機構持有的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股票、保險公司的賠償和投資性房地產等。二是實體經濟利用規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規金融市場、通過金融機構服務所獲得的直接融資,主要包括銀行承兌匯票、非金融企業股票籌資及企業債的凈發行等。三是其他融資,主要包括小額貸款公司貸款、貸款公司貸款、產業基金投資等。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發展和金融創新深化,實體經濟還會增加新的融資渠道,如私募股權基金、對沖基金等。未來條件成熟,可將其計入社會融資總量。
綜上所述,社會融資總量=人民幣各項貸款+外幣各項貸款+委託貸款+信託貸款+銀行承兌匯票+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股票+保險公司賠償+保險公司投資性房地產+其他。[社會融資總量為一定時期(每月、每季或每年)的新增量,具體統計方法詳見本文第三部分]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社會融資總量快速擴張,金融對經濟的支持力度明顯加大。從2002年到2010年,我國社會融資總量由2萬億元擴大到14.27萬億元,年均增長27.8%,比同期人民幣各項貸款年均增速高9.4個百分點。2010年社會融資總量與GDP之比為35.9%,比2002 年提高19.2個百分點。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明顯加大(見圖)。社會融資總量快速增長的同時,金融結構也多元化發展,金融對資源配置的積極作用不斷提高。一是2010年企業債融資、非金融企業股票融資和保險公司賠償分別占同期社會融資總量的8.4%、4.1%和1.3%,其中企業債融資比2002年上升6.8個百分點。二是商業銀行表外業務融資功能顯著增強。2010 年銀行承兌匯票、委託貸款和信託貸款分別占同期社會融資總量16.3%、7.9%和2.7%,分別比2002年高19.8、7和2.7個百分點。
統計監測和宏觀調控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金融業發生巨大變化,金融市場和產品不斷創新,直接融資比例逐步加大,非銀行金融機構作用明顯增強,金融調控面臨新的環境和要求,迫切需要確定更為合適的統計監測指標和宏觀調控中間目標。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充分就業、保持物價穩定和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為了實現這一最終目標,一般都要根據一個國家的實際情況,確定合適的中間目標。較長時期以來,我國貨幣政策重點監測、分析的指標和調控中間目標是M2 和新增人民幣貸款。在某些年份,新增人民幣貸款甚至比M2受到更多關注。然而由於新增人民幣貸款已不能准確反映實體經濟的融資總量,因此只有將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非銀行金融機構提供的資金和直接融資都納入統計范疇,才能完整、全面監測和分析整體社會融資狀況,也才能從根本上避免因過度關注貸款規模而形成的 「按下葫蘆浮起瓢」的現象,即商業銀行通過表外業務繞開貸款規模。這些表外業務主要有銀行承兌匯票、委託貸款、信託貸款等。以2010年為例,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7.95萬億元,同比少增1.65萬億元,但是實體經濟通過銀行承兌匯票和委託貸款從金融體系新增融資達3.47萬億元,占社會融資總量的 24.2%,同比多增2.33萬億元(見表1)。
衡量一個指標能否作為調控的中間目標,有兩個重要標准,一是它與最終目標的關聯性,二是它的可調控性。實證分析表明,與新增人民幣貸款相比,社會融資總量與主要經濟指標相互關系更緊密。衡量兩個變數之間的關系,在統計上一般採用相關性分析,測算得到的相關系數絕對值一般在0與1之間。相關系數越高,說明兩個變數之間的關系越緊密。我們採用基於2002-2010年的月度和季度數據,對社會融資總量、新增人民幣貸款與主要經濟指標分別進行統計分析(見表2),結果表明:與新增人民幣貸款相比,我國社會融資總量與GDP、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增加值、CPI的關系更緊密,相關性顯著優於新增人民幣貸款。
同時,我們採用統計檢驗進行相互作用的分析,結果表明,社會融資總量與經濟增長存在明顯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因此,可以對這兩個變數建立長期均衡關系模型,以分析變數之間相互作用的長期均衡關系,並根據均衡關系進行預測。我們基於2002-2010 年的年度數據,對社會融資總量與GDP建立長期均衡關系模型。測算結果表明,社會融資總量與GDP存在穩定的長期均衡關系。這說明,社會融資總量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是有規律的,可以根據GDP和CPI等指標推算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相應的社會融資總量。通過完善金融統計制度,加強中央銀行與各金融監管部門和有關方面協調配合,可形成社會融資總量的有效調控體系。
統計需科學准確及時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貨幣與金融統計框架推薦成員國編制信用和債務總量指標,主要包括各類貸款、銀行承兌匯票、債券、股票等金融資產,成員國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編制。由於國情不同,我國社會融資總量指標名稱和口徑與其他國家有所差異。在充分考慮社會融資總量指標的可得性、可測性、可用性及其與宏觀調控最終目標相關性的基礎上,我國基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貨幣與金融統計框架及資金流量核算原則,開始編制社會融資總量指標。
社會融資總量統計數據完整可得,採集及時准確。社會融資總量是增量概念,為期末、期初余額的差額,或當期發行或發生額扣除當期兌付或償還額的差額,統計上表現為每月、每季或每年新增量。社會融資總量各項指標統計,均採用發行價或賬面價值進行計值,以避免股票、債券及保險公司投資性房地產等金融資產的市場價格波動扭曲實體經濟的真實籌資。社會融資總量中以外幣標值的資產折算成人民幣單位,折算的匯率為所有權轉移日的匯率買賣中間價。在數據匯總方面,金融機構之間的債權和所有權關系相互軋差,不存在重復計算問題。例如,金融機構之間相互持有的股權、金融機構之間相互持有的債券等等,都不計入社會融資總量,以真實反映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社會融資總量中的銀行承兌匯票是指金融機構表內表外並表後的銀行承兌匯票,即銀行為企業簽發的全部承兌匯票扣減已在銀行表內貼現部分。並表的目的是為了保證不重復統計。
2. 什麼是社會融資規模
社會融資規模(又稱社會融資總量或社會融資總規模),是指一定時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總額。
社會融資總量,就是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年度新增融資總量,既包括銀行體系的間接融資,又包括資本市場的債券、股票等市場的直接融資。
社會融資規模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金融機構通過資金運用對實體經濟提供的全部資金支持,即金融機構資產的綜合運用,主要包括人民幣各項貸款、外幣各項貸款、信託貸款、委託貸款、金融機構持有的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股票、保險公司的賠償和投資性房地產等。二是實體經濟利用規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規金融市場、通過金融機構服務所獲得的直接融資,主要包括銀行承兌匯票、非金融企業股票籌資及企業債的凈發行等。三是其他融資,主要包括小額貸款公司貸款、貸款公司貸款、產業基金投資等。
社會融資規模反映的是我國實體經濟從境內金融機構獲得的融資總量,而外匯占款、外商直接投資屬於外部資金流入,因此不應計算在內。
社會融資規模是全面反映金融與經濟關系,以及金融對實體經濟資金支持的總量指標。社會融資規模是指一定時期內(每月、每季或每年)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全部資金總額,是增量概念。這里的金融體系為整體金融的概念,從機構看,包括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從市場看,包括信貸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保險市場以及中間業務市場等。具體看,社會融資規模主要包括人民幣貸款、外幣貸款、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保險公司賠償、投資性房地產和其他金融工具融資十項指標。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發展和金融創新深化,實體經濟還會增加新的融資渠道,如私募股權基金、對沖基金等。未來條件成熟,可會將其計入社會融資規模。
3. 社會融資總量的概念
社會融資總量,就是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年度新增融資總量,既包括銀行體系的間接融資,又包括資本市場的債券、股票等市場的直接融資。
4. 我國在多樣化融資格局中什麼仍然居於主體地位
央行近日發布的金融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社會融資規模15.76萬億元,比2011年多增2.93萬億元。全年新增信貸8.2萬億元,同比多增7320億元;廣義貨幣增長13.8%,狹義貨幣增長6.5%。
2012年12月份,社會融資規模為1.63萬億元,比2011年同期多3512億元。其中,新增貸款4543億元,比上月減少686億元,創2010年1月以來新低。
就央行剛剛公布的2012年全年信貸數據,業內人士分析,貨幣信貸增長基本符合預期。社會融資總量快速增長而銀行貸款相對緩慢,表明我國融資環境在總體寬松的基礎上結構正在發生變化。
「往往越到年末,企業的信貸需求越少,規律既是如此。」對於去年12月份新增貸款低於市場平均預期千億元左右的情況,中國建設銀行高級研究員趙慶明分析,從銀行角度看,一旦在前11個月基本完成了投放任務,到了最後一個月,信貸投放的積極性也會減弱,並且因為緊接著是下一年度的開始,為了博得開門紅,在已經完成了任務的情況下,有時會將企業的新增信貸需求轉到下一年初來發放。
從數據看,12月份社會融資總量1.63萬億元,比上月顯著回升,說明融資環境繼續維持溫和寬松的趨勢。但值得關注的是,12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為4543億元,同比少增1863億元,低於市場預期,創下三年來月增長新低。
對此,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分析,一方面,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央行「穩中求進,預調微調」貨幣政策調控的結果;另一方面,社會融資總量增加,而新增貸款偏低,也反映出信託、債券等多種融資方式取得了較快發展,企業可通過非銀行社會融資渠道滿足融資需求。此外,受貸存比、資本金等因素以及利率市場化的影響,商業銀行的貸款能力和意願也受到影響。
值得關注的是,貸款乏力的同時,存款卻出現大幅躍升。數據顯示,2012年全年人民幣存款增加10.81萬億元,同比多增1.17萬億元。其中,12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加1.58萬億元,同比多增1528億元。
業內人士分析,這種現象體現了債券、信託等其他融資方式對貸款的替代作用。據統計,12月份社會融資規模為1.63萬億元,同比增加3512億元。其中,債券融資2078億元,保持快速增長態勢。與2011年相比,2012年信託貸款多增1.09萬億元,企業債券凈融資多增8840億元,而新增貸款僅多增7320億元。非信貸融資方式的替代作用進一步提升,導致人民幣貸款占社會融資規模的比例在2012年進一步下降為52.1%,比2011年降低6.1個百分點。
「社會融資規模的大幅擴大,15.76萬億元的規模超出預期,而且新增信貸在其中的佔比僅52%。非信貸類融資在2012年快速增長,中國的融資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工行投資銀行部研究中心銀行業首席分析師陳振鋒認為,無論企業還是金融機構都需關注這一變化,適應這一變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宗良則認為,未來政策可考慮在控制社會融資總量適度增長的同時強調優化結構,既能保持社會融資對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有效支持,又能有效防範通貨膨脹。
數據顯示,2012年四季度新增人民幣貸款14826億元,較三季度減少3840億元,較去年四季度減少3069億元,信貸數據呈現「雙降」局面。此前,一些市場人士解讀為經濟增長乏力、企業信貸需求不足。
對此,趙慶明並不認同:「從當前多數宏觀經濟指標來看,回升趨勢還是非常明顯的,並且從社會融資規模口徑看,12月份達到1.63萬億元,在去年12個月中排在第四,不能說明企業資金需求不足。」他預計,今年新增人民幣貸款會在8.5萬億元至9萬億元之間,在社會融資規模中的佔比會繼續下降,其他融資形式的增速會快於銀行信貸。
據哈爾濱銀行投資銀行部研究員陳永明分析,從央行公布的2009年——2012年信貸數據分別為95769億元、79235億元、74807億元和82042億元以及2012年新增人民幣貸款較2011年增加7235億元,同比增長9.67%來看,今年信貸增長雖然沒有達到2009年的歷史高峰。但依然是近三年的信貸小高峰。從全年來看,信貸增長比較平穩,實體經濟需求依然比較旺盛。
另一方面,商業銀行為了擺脫信貸規模控制、資本充足率約束等監管限制,弱化對信貸業務的依賴以應對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各銀行加大與證券、信託、資產管理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主體的合作,實施一系列的跨市場、跨行業的金融創新,擺脫單一信貸產品依賴需求,有效滿足了企業、居民的投融資需求,部分銀行體系資金不再通過信貸渠道進行投放,而是通過創新產品進入實體經濟。
展望未來,商業銀行為了應對利率市場化、資本約束加強、經營范圍受限等影響,將繼續加強與信託、證券、資產管理公司、租賃、財務公司、基金等金融機構的合作,積極發展資本、資金等資源消耗較少的非信貸類中間業務,將使得我國整個社會的融資結構發生改變,非信貸融資比例將會繼續上升。同時,銀行將會繼續發揮其資金、網點等優勢,在非信貸融資中加強創新,占據主導地位。
業內專家預計,未來受實體經濟運行、貨幣政策調控和金融脫媒發展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和滯後作用,商業銀行仍將面臨多方面的較大經營壓力,生息資產增勢平穩,預計2013年人民幣新增貸款的目標值在9萬億元左右。
5. 社會融資總量是如何計算的
社會融資總量統計數據完整可得,採集及時准確。社會融資總量是增量概念,為期末在數據匯總方面,金融機構之間的債權和所有權關系相互軋差,不存在重復計算問題
6. 中國影子銀行生存發展的基礎是什麼
影子銀行的含義及產生背景
綜合2007年以來的各項研究,國外對影子銀行的定義可以歸結為:在傳統商業銀行體系之外,從事資產證券化活動,進行期限、信用或流動性轉化的金融中介機構,它們不受巴塞爾III或同等程度監管,也得不到央行的流動性支持或公共部門的信貸擔保。這些金融機構可以包括投資銀行、結構性投資載體、資產支持商業票據、對沖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債券保險公司、財務公司等等。傳統渠道(商業銀行、評級機構等)為影子銀行提供的一切支持,也屬於影子銀行活動。
過去數年時間里,中國商業銀行主動地將資產和負債從表內轉移到表外以規避監管約束,本文認為,這一由商業銀行主導的表外融資業務,構成中國影子銀行的主體。在這一過程中,其他金融機構多是通過向商業銀行提供通道等方式,廣泛地參與到影子銀行的發展中。從這一層面來說,中國影子銀行業務究其實質,是商業銀行的影子業務,在具體實踐中表現為商業銀行通過信貸類理財產品實現資產負債表外化。
中國主要口徑的貨幣信用總量指標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例如觀察M2同比增速,2011、2012年分別為13.6%、13.8%,較2000-2010年平均增速17.8%、2000-2008年平均增速16.5%顯著地低。再比如觀察社會融資規模指標,計算顯示,2011、2012年社會融資規模余額同比增長18.5%、19%,低於2002-2010年平均增速21%,略低於
2002-2008年平均增速19.3%。計算社會融資規模和外匯占款總和的余額同比增速,2011、2012年分別為17%、15%,低於2002-2010年均值23%、2002-2008年均值22%,為近十年來的最低水平,下降幅度顯著。
盡管在過去兩年,經濟急速下滑確實可能使得貨幣信用的需求有所下降,然而貨幣信用供應的收縮,可能是更為基本的原因。識別這一點,關鍵的證據是,在貨幣信用供應增速下降的同時,各個市場利率中樞水平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抬升。
國債市場上,2012年在經濟減速和貨幣緊縮結束背景下,各期限國債收益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然而非常顯著的是,此輪國債收益率下降的底部水平比其他時期(例如2002、2005和2009年)顯著地高,1年期國債收益率的表現尤為突出。
在信貸市場上,人民幣貸款加權平均利率顯示出與國債市場相似的結果。盡管直接融資規模越來越大、地位越來越重要,但目前在實體經濟融資總量當中,通過信貸市場實現的資金融通佔比,仍然超過50%,因此,信貸市場利率水平,依然是全社會資金松緊情況的一個很好的衡量;另外,2003年到2004年底的時間里,貸款利率上浮限制越來越少,最終在2004年以後實現自由上浮,這使得銀行體系信貸利率指標能夠比較真實地衡量信貸市場資金供求狀況。2011、2012年,貸款加權利率年均水平分別為7.6%、7.1%,下行十分有限,與過去十年的歷史情況相比明顯地偏高。
觀察其他類型利率指標,比如6個月SHIBOR、6個月票據直貼價格等,大體指向了相同的結果。各市場利率中樞的抬升暗示,貨幣信用總量的下降,主要受到了供應收縮的影響。
貨幣信用供應收縮的原因是什麼?過去兩三年時間里,從總量層面來看,中國貨幣信用供應領域發生了兩個影響深遠的變化,這兩種變化同時發生,使得金融體系貨幣供應能力受到了系統性的抑制,並構成了影子銀行業務興起的宏觀背景。
首先,基礎貨幣供應的變化。在《中國人民銀行法》頒布以後非常長的時間里,中國基礎貨幣供應幾乎唯一的渠道,就是外匯占款的高速投放。然而,自2010年以來,這一局面發生了系統性變化,外匯占款增速較大幅度下滑,2012年更是下降至2%,顯著地低於名義GDP增速。在沒有其他渠道供應基礎貨幣、貨幣乘數保持不變的條件下,外匯占款增速的下降必然使得貨幣信用的供應無法滿足經濟對其合理的需求。
其次,商業銀行信用創造能力的變化。此前幾年貸款規模的高速擴張,使得商業銀行存貸比接近監管法規要求的上限,這在股份制及中小銀行領域表現得尤其突出。進一步考慮到比較高的存款准備金率限制和監管當局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商業銀行通過提高貸款傾向(貸款占總資產比例)來提升貨幣乘數的能力受到了比較嚴重的制約。簡單地,可以合並貸款和法定準備金,計算其占商業銀行存款的比例。近兩年,這一比例已經上升至85%附近,為過去十年來的最高水平。
在基礎貨幣供應放緩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本可以通過提升貸款傾向調節貨幣信用供應;然而過去兩年多的時間里,基礎貨幣供應的放緩與商業銀行信用創造能力受約束同時發生,最終使得金融體系的貨幣信用供應能力受到系統性抑制。
影子銀行的發展與規模評估
在信用供應受抑制、對信用需求仍然比較旺盛的情況下,商業銀行通過主動發展表外融資體系,以規避存貸比、資本充足率和存款准備金等監管約束,從而提升其貸款傾向。近年來以理財產品為代表的表外融資業務規模迅速膨脹。
名義上,多數理財產品投資風險由客戶自擔,但實際上,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大多數風險,特別是其中的系統性風險,最終都要回到商業銀行表內。在此意義上,影子銀行業務也許會成為未來金融風險的策源地。
在中國的金融體系中,與其他類型的金融機構相比,商業銀行擁有無可比擬的龐大的客戶基礎,這使得股票、債券、信託、保險等非銀行類金融機構的產品,在許多時候需要借用商業銀行的渠道和網路來銷售。因此,在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外,以理財產品為形式,促成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完成融資過程,實現商業銀行的渠道價值,本來是順理成章和十分自然的。
這一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帶來中間業務收入)的快速發展,也已經有比較長的時間了。本文所試圖強調的是,由於前面討論的宏觀經濟背景,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里,為了規避監管約束並提升信用供應能力,商業銀行開始主動地把越來越多的資產和負債轉移到表外。這一過程已經脫離了商業銀行對渠道價值的追求,成為本文所討論的「影子銀行」的主要內容。
一個值得考慮的角度,是觀察保本型理財產品收益率與同期限銀行定期存款利率的差值。2004年以來理財產品市場逐步發展,但到2010年之前,銀行體系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仍然較少,其中保本型理財產品與同期限存款利率之差大約穩定在70個基點附近波動;而2010年以後,理財產品數量迅速膨脹,同時利差擴大到110個基點以上,並在2011年和2012年繼續爬升。
從商業銀行的角度看問題,理財產品形成了對定期存款的替代,但成本更高,為什麼商業銀行願意這一替代過程發生?關鍵原因在於理財產品節約了商業銀行的資本消耗。
在均衡條件下,定期存款在表內對商業銀行形成的凈利益(利差收入扣除撥備和資本成本)與理財產品在表外形成的凈利益(中介業務凈收入)應該是相同的。因此,前述利差與商業銀行的資本成本密切相關,利差在2010年以來的顯著上升可以大體解讀為商業銀行資本成本的增長,其中主要的原因顯然是貸存比、資本充足率的約束以及准備金率形成的限制。這也從另外一個層面說明,過去幾年貨幣信用供應能力受限,加速了影子銀行業務的興起。
央行統計和發布的社會融資規模指標,是對傳統貨幣信貸統計的一個有益補充,以此為基礎,可以對影子銀行規模作一個粗略的估算。在社會融資規模結構中,商業銀行發展的影子銀行產品通過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和企業債券等渠道,進入實體經濟部門的負債或權益方,因此,對四類業務中直接融資業務和表外融資業務佔比的假設不同,影響著對影子銀行規模的測算。
假設1:假定四類融資業務中直接融資業務佔比為0,假定2002年底四類融資業務規模為0。可以計算,2012年底四類融資業務規模為21.9萬億元人民幣。顯然,21.9萬億是對影子銀行規模的偏高的估計。
假設2:假定2005年以前、2005年以及2009年,四類融資業務中影子銀行業務佔比為0。設定2005年以前為0,主要考慮其發展尚不成熟,2005年以前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規模比較小。另外,按照本文的理解,在實體經
濟流動性寬松時期,商業銀行表內信貸的投放相當通暢,發展表外業務的動力並不強。從各市場利率情況來看,2005、2009年,實體經濟資金成本較低,流動性比較寬松。如此計算的2005年和2009年四類融資占本外幣融資的比例,完全代表著四類業務中直接融資業務的佔比,再假定這一佔比自2005年以來勻速提升,這便可以剔除歷年四類業務中直接融資業務的數額,留下影子銀行業務規模。這一假設背景下,2012年底影子銀行規模為7.1萬億。我們懷疑,這一估算對直接融資業務的發展過於樂觀,從而低估了銀子銀行的規模。
假設3:設定2005年以前、2005年影子銀行規模為0;2009年四類業務中,直接融資比例與影子銀行業務比例為1∶1;另外,由於2009年以後,商業銀行越來越多地參與到表外融資的競爭中,在其擠壓下,其他非銀行機構自發開展的直接融資業務佔比難以顯著提升,轉而通過向商業銀行提供通道等服務從中獲益,因此假定,2009年以後,四類業務中直接融資比例恆定不變,四類業務規模占本外幣貸款規模比例的擴張,完全來源於商業銀行推動的影子銀行業務的擴容。在此假定下,2012年底影子銀行的規模為10.8萬億,這可能比假設1與假設2更為接近影子銀行的真實規模數據。
企業部門資產負債表期限失配及其風險
影子銀行體系作為一種金融創新,彌補了貨幣信用供求的裂口,也引起各方對其蘊含風險的擔憂。首先從企業資產負債表角度考慮問題,可以用企業短期貸款和短期信用債的供應來衡量企業部門短期資金融入,用企業活期存款來衡量企業部門短期資金融出。2011年之前,企業部門短期資金融入增速系統性地低於融出增速,2011年之後,這一關系出現反轉,短端資金融入增速超越了融出增速,迄今已維持了兩年多的時間。
更直觀地,可以對數據進一步加工,計算企業部門短期資金的凈融入,考察其同名義GDP之比的變動。正常情況下,企業部門從銀行獲得大量的長期貸款,這些長期資金一部分用於固定資產投資,另一部分則用於滿足企業的支付需求從而表現為活期存款的增長,這意味著,企業部門是長端資金的凈融入方,是短端資金的凈融出方。計算結果也顯示,在絕大多數年份,企業部門全年短期資金凈融入額是負值,而2011年以來,企業部門開始呈現短端資金的凈融入。
實際上,考慮到銀行理財產品為企業部門提供的大量短期資金融入並沒有在計算中表現出來,真實的企業短期資金凈融入規模可能要更為龐大。企業部門從短端資金凈融出方變為凈融入方的原因是什麼呢?
通常來說,一段時間里企業部門快速增長的短期資金凈融入,有三個可供配置的方向:應收賬款的增長、存貨的累積、以及在建工程量的擴張。
1990年代中後期,企業部門也曾出現過短期資金的大量凈融入。當時這一狀況的出現,可能主要源於三角債規模的擴張,企業之間相互拖欠貨款,迫使它們大量融入短期資金來維持日常經營。此輪經濟下滑的過程中,三角債大規模增加的可能性無疑很難排除,但從工業企業效益統計數據來看,應收賬款並沒有出現比較明顯的增長,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與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為9.0%,較2011年僅上升0.6個百分點。上市公司層面數據顯示的情況是類似的。
一般來說,企業存貨調整周期大約為2-3個季度,很難超過1年的時間,因此,可以合理地認為,存貨變動不太可能是企業大量短期資金凈融入的主要去向。計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存貨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2012年為3.3%,較2011年的3.4%小幅回落了0.1個百分點,反映工業企業實際上出現了去存貨行為。
因此,對於企業部門的短端資金凈融入,本文傾向於接受的解釋,是近幾年來企業部門運用大量的短期借款來支持在建工程,或者說,在資金運用層面,企業短貸長用,正在積累明顯的期限失配。
實際上從不同期限資金價格波動層面,也能夠發現短端資金需求的異常。觀察國債市場,本輪期限利差的底部水平,要比過去(2005、2009年等)更低,特別是在2011年下半年,收益率曲線異常平坦、近乎出現倒掛;而在貨幣緊縮結束、經濟企穩恢復的背景下,期限利差的恢復比歷史上其他時期要慢得多。在企業資產負債表期限失配的背景下,企業的短貸長用意味著短期資金價格的標桿是投資的長期回報,大量的資金需求轉向短期市場自然推升了短期資金的價格,並使得期限利差收窄。此外,資金運用期限嚴重失配的企業,其信用風險更高,可能也對收益率曲線平坦化有貢獻。
企業部門資產負債表期限失配是怎樣產生的?2009年短端資金供應寬松、短端利率很低,這可能很大程度上促發了企業部門資產負債表期限失配,通過短貸長用,企業部門降低了融資成本。然而在隨後幾年時間里,企業部門資產負債表的期限失配並沒有解決,相反可能變得更為嚴重,並與加速興起的影子銀行業務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造成這一後果的原因,可能來源於以下方面:一是由於風險監管、行業調控和貨幣緊縮等原因,商業銀行傳統業務對地方政府基建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房地產按揭等領域的長期資金供應受到抑制,引發融資平台企業和房地產開發企業的長期資金需求轉向影子銀行體系;二是大量中小企業因無法提供合適的抵押品,其長期資金需求轉向影子銀行體系,而利率市場化以及直接融資方式的競爭,也迫使商業銀行較以前更加關注中小企業融資。
從產品統計來看,銀行理財產品期限大多在6個月以內,這意味著,影子銀行業務在彌補實體經濟貨幣信用供求裂口的同時,加劇了企業部門資產負債表的期限失配。
企業和影子銀行資金運用層面的期限失配,蘊含什麼樣的經濟和金融層面的風險?
我們首先可以留意一下歷史上美國儲貸協會的經驗。儲貸協會的模式是通過吸引低成本短期資金用於支持長期住房按揭貸款。由於短期資金通常更便宜,在1960年代之前這一經營模式為行業帶來了合理的回報。而在1970年代隨著美國通貨膨脹的高企、利率水平的上升,儲貸協會的資金成本迅速攀升,然而其大部分資產的回報水平卻在更早一些時候被鎖定,這給行業帶來了致命的打擊。
7. 社會融資規模包括房貸么
包括各種帶來寬,當然也包自括房貸。
1、什麼是社會融資規模?
社會融資規模(又稱社會融資總量或社會融資總規模),是指一定時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總額。
社會融資總量,就是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年度新增融資總量,既包括銀行體系的間接融資,又包括資本市場的債券、股票等市場的直接融資。
2、社會融資規模的組成
社會融資規模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①是金融機構通過資金運用對實體經濟提供的全部資金支持,即金融機構資產的綜合運用,主要包括人民幣各項貸款、外幣各項貸款、信託貸款、委託貸款、金融機構持有的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股票、保險公司的賠償和投資性房地產等。
②是實體經濟利用規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規金融市場、通過金融機構服務所獲得的直接融資,主要包括銀行承兌匯票、非金融企業股票籌資及企業債的凈發行等。
③是其他融資,主要包括小額貸款公司貸款、貸款公司貸款、產業基金投資等。
8. 社融數據什麼意思
社會融資數據又稱社會融資規模,是政府和央行高度重視的宏觀經濟指標。 以社會融資指標增速為具體指標,歷年政府工作報告和央行貨幣政策報告每季度都會提及。
社會融資規模指標是一項新的宏觀調控指標 由央行於2011年創立,在中國獨樹一幟。 與貨幣供應量指數m2不同,社會融資規模指數是從金融機構的資產端而非負債端衡量金融機構投入實體經濟的各類資金規模。
拓展資料:
1.社會融資是指貸款人通過非傳統銀行貸款渠道籌集資金的活動。目前,除銀行貸款和政府直接投資資金外,被認為是來自社會融資渠道的資金。社會融資是經濟實體融資的重要補充形式。彌補了單一銀行融資渠道窄、資金短缺的短板。有利於提高全社會金融投資水平,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刺激經濟快速增長。與新增貸款額相比,社會融資是一個更廣泛的貨幣流通統計指標。
2.除金融機構新增貸款外,社會融資總量還包括股票和債券融資,將資金流向統計延伸至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融資來源,更真實地反映社會經濟資金的供求關系。 2018年11月13日,央行發布2018年10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統計報告,數據顯示,10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197.89萬億元,同比增長10.2%。
3.面對直接融資規模逐年擴大,央行流動性管理難度加大。為更好落實宏觀審慎政策,中國人民銀行擬推出基於社會融資的貨幣流通統計口徑——「社會融資增長指數」。該指標基於對社會融資規模的描述,或將在貨幣政策制定過程中部分替代M2(現金+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作為參考指標,意味著股市等資產價格將納入貨幣政策操作考量,有利於按照宏觀審慎監管要求建立新的分析框架和監測范圍。
4.2011年度工作會議和2011年1月18日國務院第五次全體會議強調「保持社會融資規模合理節奏」。這標志著社會融資作為一個新的概念,正式進入我國貨幣政策制定和操作的實踐。2018年以來,社會融資規模進行了兩次調整:2018年7月,央行首次調整社會融資規模。將存款類金融機構資產支持證券和貸款核銷納入社會金融統計; 2018年9月,央行第二次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納入社會金融統計。
9. 如何理解社會融資總量
社會融資總量:指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年度新增融資總量,既包括銀行體系的間接融版資,又包括資本市場權的債券、股票等市場的直接融資 。
具體演算法可參考下面
社會融資總量=人民幣各項貸款+外幣各項貸款+委託貸款+信託貸款+銀行承兌匯票+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股票+保險公司賠償+保險公司投資性房地產+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