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金融危機公司理財的影響論文
您好,
中國資產管理公司的轉型已經迫在眉睫。如何給資產管理公司定位是個難題。如果說10年前,資產管理公司的成立主要是為了解決計劃經濟體系遺留的體制性和政策性的信用風險問題,如政府的隱形擔保、國有銀行和企業的預算軟約束等,那麼在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的今天,在全球金融危機日益深化的今天,我們是否可以給資產管理公司重新定位為:防範和化解市場經濟體系本身的信用風險呢?
金融危機展現的金融信用新特點
美國金融危機已經演化為一場信心危機和信用危機,我們對於美歐成熟市場經濟的金融體系,也經歷了從單純模仿到反思中借鑒的態度轉變。比如,眾多「技術先進」的信用評級公司,還有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以及政府監管部門,為什麼沒能預示出次貸危機的風險?在此背景之下,從宏觀視角重新審視中國的信用體系建設,防範和化解金融信用風險,就變得尤為重要。
此次的美國金融危機,表明了現代金融信用出現的幾個新特點:
1.准確判斷信用履約的能力比信用履約的意願更重要。對受信人信用歷史信息的調查和記錄,和對其未來的預期相比,後者更為重要。所以信用分析一方面是提高信用水平,另一方面是准確判斷履行信用的能力。對於分析信用履約意願的加強和有效區分,可能隨著技術的發展出現邊際遞減的效果。而信用能力是易變的,特別是在出現金融危機時變動幅度極大,因此對宏觀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影響更大。
2.信用從微觀上和宏觀上有不同的含義。對微觀上的單個企業和居民去評定信用等級,並不足以揭示宏觀信用體系的風險。對微觀企業和居民信用的評級,是以一系列的前提條件「既定」為基礎的,信用評級中往往要以同類企業的作為建立參照系,但是如果參照系改變了呢?依賴於其他個體的變化和宏觀形勢的變化,一旦後者出現重大變化,個體的信用度就不再存在。
3.存量交易中的信用風險更甚於流量交易。過去信用風險多發生於流量交易中,如商品銷售和購買中發生的風險。但金融危機表明,存量交易的風險更為巨大。傳統的流量交易中的風險,一般只對企業當年利潤有暫時的不利影響,或者只是影響單個的企業;但是存量交易中的風險,則會對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所有者權益構成重大影響,可能是企業資本的大規模貶值。而通過企業之間、居民之間、銀行之間以及企業居民銀行之間相互持有資產和負債、權益的通道,會把這種單一個體引發的信用違約風險迅速傳遞到整個宏觀經濟體系。
4.抵押不能規避宏觀信用風險,多次抵押放大信用風險。通常抵押和信用被分開,如抵押貸款和信用貸款。抵押被認為是避免個體信用風險的一種手段,但這種避險手段可能並不適用於宏觀。原因是當信用風險發生時,抵押品的價值可能發生變動,單個個體的履約能力的弱化會通過資產負債表傳導到另一個個體,因此,有抵押並不意味著完全可靠。抵押物可以分為實物資產和金融資產,美國金融危機表明的正是通過金融資產的抵押不斷創造更大規模的金融資產存量,一旦發生問題,金融資產作為抵押品比實物資產變動更大。但是當金融危機影響到實體經濟後,作為抵押品的實物資產也會發生較大的貶值。這樣,抵押並不能規避宏觀信用風險。
此次金融危機的深度、廣度和復雜性已經遠超以往,信用風險的預警和防範、化解,是克服金融危機的關鍵。理論並不總是滯後於實踐的。近年來經濟學關於信用周期和信用鏈的研究,已經在分析金融信用創新過程和其中的風險。普林斯頓大學的清瀧信宏教授,從1997年就開始研究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由私人票據的借款約束所導致的信用周期和信用鏈波動,通過抵押和流動性約束導致的資產負債表的傳染效應,引起廣泛重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和格林沃爾德教授,始自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廣泛探討了信用周期與宏觀周期的關系,其中就包括了一般均衡的信貸鏈和信心危機及信貸危機。我們注意到,這些研究盡管出發點不同,但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在試圖從信用的角度改寫經濟學特別是貨幣經濟學的範式,尤其集中在對信用周期和信用鏈的分析及其對實體經濟的傳導機制上。
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轉型
筆者認為,從前述的理論上來說,資產管理公司通過試驗金融控股公司,參與信用體系的建設,有兩個獨特的優勢:
其一,從縱向來看,有熨平信用周期風險的長處。信用周期與經濟周期是相伴隨的,經濟衰退時期,往往是違約率最高的時期。而目前我國處在經濟結構調整、分化的過程中,金融市場可能面臨一個重新洗牌的過程,作為正在向金融控股模式轉型的資產管理公司,具有不良資產主業的經營策略反經濟周期而其他業務順經濟周期的特點,妥善調整各項業務之間的輕重緩急和各業務內部的結構配置,就能夠使信用周期的風險盡可能成為可控。
其二,從橫向來看,能更及時、准確地發現和克服信用鏈的風險。此次金融危機中各類金融機構之間的信貸鏈條的傳染,其危害已經遠遠超過此前經濟危機之中的各類企業如上下游之間和居民之間的信貸鏈條傳染。資產管理公司通過開展多種業務,可以探索這些金融服務業之間如何協調,形成一個完整的金融服務鏈條。而不良資產處置的主業又恰好處於這個鏈條的末端,所以由資產管理公司去做這個嘗試有樣本意義。目前各家資產管理公司已經拿到了一些金融牌照,如證券、保險、信用評級、金融租賃等,業務協同的效應已經初步顯現。一條信用鏈條,涉及了不同的微觀主體,而金融信用鏈,可以涉及到各種類型的金融機構,而他們與資產管理公司的省區機構結合,就形成一張「信用網路」。另外,資產管理公司本身從建立之初就受到財政部、銀監會和央行等各部委的監管,也可以有效防範監管風險。
就中國的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的具體情況而言,規模均比較小,所謂「船小好掉頭」。金融混業經營是金融業發展的趨勢,而金融危機發生後,對金融混業的監管也會更加審慎,由資產管理公司去做這個「嘗試」的成本和風險較小。而四家公司均積累了豐富的不良資產處置和風險金融機構託管、清算經驗,又都具有完善而精乾的網路體系,通過綜合經營,可以實現「網路化」加「專業化」的優勢,而網路化和專業化的結合也是信用體系建設、從微觀到宏觀信用風險防範的先決條件。
資產管理公司可以在信用的兩個層面發揮作用,一是信用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這是從信用的「意願」的角度,可以維護社會信用,積累處理不良信用的能力,利用自身關於大量企業和個人信用歷史資料推進信用資料庫的建設和分析,二是通過自身的轉型和金融實踐,探索在防範信用周期和信用鏈的風險中發揮作用,這是從信用的「能力」的角度。資產管理公司的轉型與我們整個國家的經濟轉型是不可分開的。從計劃到市場,是國家也是資產管理公司轉型的道路。而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來重新定位資產管理公司的戰略地位,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希望對您有幫助。
② 求關於金融管理的論文題目!!!
國家為了實現經濟增長、穩定貨幣值和貨幣供求平衡等目標而對貨幣資回金所實行答的管理稱之為金融管理.下面學術堂為大家整理了二十條關於金融管理的論文題目,供大家進行參考:
1、金融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探討
2、三門峽市農村金融管理與創新研究
3、我國金融類企業真實盈餘管理實證研究
4、衍生金融工具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5、我國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模式的比較研究
6、我國商業銀行金融衍生品信用風險管理分析
7、面向年輕用戶的個人金融管理需求研究與移動服務設計
8、金融危機背景下壽險公司的投資風險管理研究
9、金融資產管理與盈餘管理關系研究
10、金融管理與實務實訓室項目管理的研究
11、X汽車金融有限公司對公業務客戶貸後管理問題研究
12、構建我國金融宏觀審慎管理體系的思考
13、金融管理體制的極左範例:貧下中農管理農村信用社研究
14、基於工作特徵基礎上的工作績效改善研究
15、基層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管理問題研究
③ 我的論文題目是:xx企業進行金融資產投資的風險及收益分析,不知道怎麼寫,求幫助
+q、、、、、、、、、、、、、、、、、、、、、、、、、、、、、、、、、、、、、、、、、、、、、、、給你
④ 關於金融經濟學的 論文題目
學術堂整理了十五個新穎的金融經濟學論文題目供大家進行參考:
1、經典金融經濟學理論體系若干矛盾與重構思考
2、經濟金融化與金融經濟學的發展
3、匯率調整對我國貿易收支影響的金融經濟學分析
4、「國進民退」的五大後果——專訪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終身教授陳志武
5、對金融經濟學的發展金融深化論
6、金融經濟學十講
7、貨幣金融經濟學
8、金融經濟學的研究範式及其演進——行為金融與標准金融研究範式之比較
9、經濟泡沫與泡沫經濟——一個基於金融經濟學的考察視角
10、理查德·羅爾對金融經濟學的貢獻
11、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數學描述及其在金融經濟學中的一個應用
12、金融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
13、基於金融經濟學的股票市場穩定研究
14、金融經濟學教程
15、金融經濟學研究的國際動態——基於1990—2011年間《金融學期刊》刊發論文的統計分析
⑤ 金融論文800字。急!!
隨著金融資產業務在企業發展中地位的提升和新會計准則的實施,在新准則金融資產中投資業務的會計處理標准和要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取消了原來的短期投資和長期投資,新增加了「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本文通過對金融資產中三類投資業務的對比分析,揭示其投資業務會計處理的關鍵點區別,從而提高會計處理的科學准確性。
一、類別劃分對比分析
新《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規定,將金融資產分為四類。其中,「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等三類金融資產,在公司企業中屬投資業務。這種分類方法打破了舊准則對投資業務分類的傳統格局,符合國際上通行的投資分類標准。對於這種分類標准,應當注意以下兩點:
其一,存在活躍市場並有報價的金融資產到底劃分為哪類金融資產,完全由管理層的意圖和資產的分類條件決定的。如公司購入的在活躍市場上有報價的債券,其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額固定,則管理層既可以指定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也可以指定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或「持有至到期投資」。例如,公司購入的在市場上有報價的股票,由於到期日不固定,則管理者對該金融資產可以指定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也可以指定為「交易性金融資」,但不可以指定為「持有至到期投資」。
其二,金融資產的分類,一旦確定,就不得隨意改變。
二、定義特點對比分析
(一)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是指企業沒有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的金融資產。其特點:(1)該資產持有限期不定,即企業在初次確認時並不能確定是否在短期內出售以獲利,還是長期持有以獲利,是其持有意圖界於交易性金融資產與持有至到期投資之間;(2)該資產有活躍市場,公允價值能夠通過活躍市場獲取。
(二)交易性金融資產是指企業為了近期內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資產。其特點:(1)企業持有的目的是短期性的,即在初次確認時即確定其持有目的是為了短期獲利。一般此處的短期也應該是不超過一年(包括一年);(2)該資產具有活躍市場,公允價值能夠通過活躍市場獲取。
(三)持有至到期投資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額固定或可確定,且企業有明確意圖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資產。基本相當於原長期債權投資。其特點:(1)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額固定或可確定。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額固定或可確定是指相關合同明確了投資者在確定的時間內獲得或應收取現金流量的金額和時間;(2)有明確意圖持有至到期。有明確意圖持有至到期投資是指投資者在取得投資時意圖明確,准備將投資持有至到期,除非遇到一些企業所不能控制、預期不會重復發生且難以合理預計的獨立事件,否則將持有至到期;(3)有能力持有至到期。有能力持有至到期是指企業有足夠的財務資源,並不受外部因素影響將投資持有至到期。
三、初始計量對比分析
(一)公司企業取得交易性金融產時,會計處理為: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支付的全部款項扣除交易費用及墊付的股利或利息後的余額)
借:投資收益(發生的交易費用)
借:應收股利(購入股票時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
借:應收利息(購入債券時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利息)
貸:銀行存款(實際支付的款項)
(二)公司企業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資時,會計處理為: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面值)
借:應收利息(購入債券時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利息)
貸:銀行存款(實際支付的價款)
借或貸: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按記帳規則倒擠差額)
(三)公司企業取得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時,會計處理為:
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成本(若為股票即為公允價值與交易費用之和,若為債券,即為債券面值)
借:應收股利(購入股票時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
借:應收利息(購入債券時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利息)
貸:銀行存款(實際支付的價款)
借或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利息調整(若購入債券,按記帳規則倒擠差額。購入債券業務與持有至到期投資業務的會計處理相似,只是科目不同而以)
對於以上三類投資業務的初始計量的會計處理,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三個要點:
其一是三者初始成本不同。「交易性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作為初始成本;「持有至到期投資」以面值作為初始成本:「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與交易費用之和作為初始成本。
其二是交易費的處理不同。「交易性金融資產」的交易費作為當期損益,沖減投資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資」的交易費作為初始成本的一部分,單獨反映在「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科目中:「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交易費直接作為初始成本的一部分。
其三就是對於「持有至到期投資」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兩類投資購入債券的會計處理相似,只是科目不同而以。
四、資產負債表日對比分析
(一)對於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司在資產負債表日時作:
1、當公允價值上升時,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2、當公允價值下降時,作上升時相反的會計處理。
(二)對於持有至到期投資,公司在資產負債表日時作:
借:應收利息(若為分期付息債券,按票面利率計算的利息)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若為到期一次還本付息的債券按票面利率計算的利息)
貸:投資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資帳戶的攤余成本與實際利率計算的利息)
借或貸: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按記帳規則倒擠差額)
(三)對於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司在資產負債表日時作:
1、當公允價值上升時,
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2、當公允價值下降時,作上升時相反的會計處理。
對於以上三類投資業務在資產負債表日的會計處理,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兩個要點:
其一是公允價值變動的處理不同。「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變化作為當期損益,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變化作為凈資產,計入「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而「持有至到期投資」此時則不存在公允價值變化的問題。
其二是投資收益不同。「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因其本身具有短期出售的特點,在資產負債表日不存投資收益的處理問題;而「持有至到期投資」下的投資收益,按持有至到期投資帳戶的攤余成本與實際利率的乘積確定。
五、轉讓出售對比分析
(一)公司轉讓出售交易性金融資產時:
借:銀行存款(實際取得的價款)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帳面金額)
借或貸: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按其帳面余額,若帳面余額在借方,則此時計入貸方,反之則計入借方)
借或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按其帳面余額,若帳面余額在借方,則此時計入貸方,反之則計入借方)
借或貸:投資收益(按記帳規則,倒擠差額)
(二)公司轉讓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資時:
借:銀行存款(實際取得的價款)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帳面余額)
借或貸: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帳面余額)
借或貸:投資收益(按記帳規則,倒擠差額)
(三)公司轉讓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時:
借:銀行存款(實際取得的價款)
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成本(按帳面余額)
借或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按帳面余額)
借或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按帳面余額)
借或貸:投資收益(按記帳規則,倒擠差額)
借或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利息調整(若初始投資的是債券金融工具,按其帳面)
對於以上三類投資業務轉讓出售的會計處理,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兩個要點:
其一是沖銷的內容不同。「交易性金融資產」除應沖銷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帳面余額外,還應沖銷「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帳面余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除應沖銷「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帳戶的帳面余額外,還應沖銷「資本公積——其他資本積」科目的余額;而持有至到期投資就只需沖銷「持有至到期投資」科目的帳面余額即可。
其二是投資收益的確定不同。交易性金融資產處置時,要將該金融資產持有期間形成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累計發生額轉入「投資收益」科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處置時,要將持有過程中累計產生的「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轉入「投資收益」科目。持有至到期投資處置時,按實際收到的價款與「持有至到期投資」科目累計余額之差額定投資收益。
希望能夠幫到你!
⑥ 金融專業畢業論文怎麼寫最好有範文!要求4000字以上!
摘 要:我國的股票市場經歷了十幾年的浮浮沉沉,已經日益發展壯大,成為國民經濟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被稱作經濟的「晴雨表」。作為為我國政府宏觀調控重要手段之一的貨幣政策,目前由於存在傳統渠道弱化和傳導機制不暢等問題,對經濟的調控效果受到明顯制約。隨著股票市場的蓬勃發展及其與國民經濟的聯系日益密切,貨幣政策的實施必然影響到股票市場的走勢和發展。本文在對貨幣政策和股票市場作相關基本概念分析的基礎上,從貨幣供應量、利率、 銀行同業拆借利率三個方面對我國貨幣政策與股票市場發展的相關性進行了分析,並就提高我國股票市場貨幣政策傳導效率提出了一些意見。
關鍵詞:貨幣政策 股票市場 傳導機制
Abstract: Through more than ten years development of stock market of China, it has grow up day by day and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part in national economy, which is called the economic "barometer". The monetary po1icy, a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means for macroeconomic readjustment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found apparently restricted in its role in recent years, e to traditional channels fading and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mpediment.With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stock market, which is linked more closely with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inevitably influences its trend. This text does the brief summary to the monetary policy and stock policy at first,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ock market and monetary policy from currency supply, interest rate and interbank offered rate. Puts forward some advice to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stock market in transmitting the monetary policy.
Keywords: monetary policy; stock market;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引 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金融結構演變的一個突出趨勢是以股票市場為核心的資本市場得以持續發展,隨著世界范圍內股票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股票市場對國際經濟、國內經濟的影響也迅速加大。作為現代市場金融經濟的主要宏觀調控手段,貨幣政策對於熨平經濟波動、促進一國經濟金融的良性持續平穩發展已舉足重輕。當然,貨幣政策與經濟金融的具體演進態勢是相互作用、互為影響的,貨幣政策的運用會對經濟金融的發展造成巨大影響,反過來經濟金融格局的演變也必定會作用於貨幣政策,引起貨幣供求、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乃至政策效果的變動,所以無論如何貨幣政策的制定都必須以現實的經濟金融結構為前提和條件,否則貨幣政策可能將受到極大的制約甚至出現錯誤決策,從而對經濟金融的發展造成巨大動盪。中國加入WTO之後,如何維持本國金融系統的穩定,以及如何提高國內金融系統配置貨幣資源的經濟效率等問題的理論闡述和政策含義已經是國內經濟理論界和政府相關部門關注的重點。
一、基本理論解析
(一)貨幣政策相關理論解析
貨幣政策是貨幣當局或中央銀行為實現宏觀經濟調控目標而採用各種方式調節貨幣供應量和貨幣運行環境,並以此影響宏觀經濟變數的方針和政策總稱。貨幣政策實際上是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工具對宏觀經濟進行控制的別稱,它是一個國家經濟政策的重要構成部分,服從於總的經濟政策的要求。
第一,貨幣政策目標。貨幣政策目標是貨幣政策所包含的首要內容,它包含兩個層次的內容:最終目標和中介目標。最終目標是指貨幣政策在一個較長時期內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與要求,它的確立與經濟社會所發生的經濟問題密切相關中介目標應具有可測性、可行性、相關性等條件,它是指為了達到最終目標,貨幣當局必須先掌握的一些指標,這些指標在一定時期內應達到一定數值。
貨幣政策作為宏觀經濟政策之一,通常有四大最終目標:物價穩定、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它們的提出和確立是經濟形勢變化和經濟政策轉變的結果。對於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各經濟學派理論分歧頗大,遠未取得一致意見,但實際操作機制中,西方貨幣當局主要以利率和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
第二,貨幣政策工具。貨幣政策工具是指貨幣當局用以控制貨幣供給量和貨幣運行環境,並經由中介目標去逼近最終目標所藉助的方法和手段。貨幣政策工具分為兩大類: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和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前者指以整個商業銀行系統的資產運用與負債經營活動為對象,影響整個經濟社會的信用和貨幣狀況的貨幣政策工具;後者指以某些個別商業銀行的資產運用與負債經營活動或整個商業銀行系統的某種資產運用與負債經營活動為對象,隻影響某些特殊經濟領域中的信用和貨幣狀況的貨幣政策工具。 西方國家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包括公開市場業務、法定存款准備金率、貼現率政策。通常採用的政策工具是公開市場業務,即貨幣當局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的活動。公開市場業務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幾乎可以實現貨幣當局的任何中介目標,因此為許多經濟學家所推崇。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的調整直接影響商業銀行可貸資金的多少,對經濟作用的威力巨大但彈性效果低下,故不常採用。貼現率政策使貨幣當局只能被動等待,不能主動出擊,同時還會產生難以測度的告示效應,干擾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包括道義上的勸告、法定保證金比率、消費信用管制、房地產信用管制和利率最高限額等,它們對經濟的調控作用微弱且存在一些難以避免的弊端,因此許多也已逐步取消。
第三,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貨幣政策工具的實施,如何引起社會經濟生活的某些變化,最終實現既定的貨幣政策目標,就是所謂的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分析,在西方主要分成凱思斯學派的傳導機制理論和貨幣學派的傳導機制理論。
凱恩斯學派認為,從局部均衡觀察,貨幣政策的作用首先是改變貨幣市場的均衡,然後改變利率,通過利率變動,改變實際生產領域的均衡,其基本傳遞過程為: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實施,首先是引起商業銀行的准備金數量發生增減變動,然後引起貨幣供應量發生增減變動,這必然會引起市場利率的變動,進而引起投資發生增減變動,通過乘數效應,最終將影響到社會總支出和總收入的變化。
貨幣學派強調貨幣供應量變動將直接影響名義國民收入的變動,其基本傳遞過程為:中央銀行運用一定的貨幣政策工具,如在公開市場上購入證券,則商業銀行准備金增加,使商業銀行貸款能力增強,於是利率降低,擴大投資和放款。利率降低,使金融資產價格上升,這就相對地降低了耐用消費品和房屋等真實資產的價格,從而增加了人們對這類真實資產的需求,使其價格上漲,並且會波及到其他的一些真實資產,這樣循環下去,又增加了新的貨幣需求,使其社會的名義收入提高。
(二)股票市場相關理論解析
股票市場是指股票發行和買賣的場所,股票市場是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金融市場中居於重要地位。股票市場分為股票發行市場(一級市場)和股票流通市場(二級市場),前者指發行人經證券承銷商包銷或代銷,將未公開發行的股票上市以供交易的市場;後者指已發行的股票在投資者之間相互轉移的市場。股票發行市場和股票流通市場的發展互為條件,相互促進,共同組成了一個有機整體。
第一,股票價格。股票市場的行為通過股票價格得以定量反映。股票價格是股票市場上最為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代表了股票市場的一切走勢和行為特徵。股票價格包括股票發行價格和股票交易價格。股票發行價格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將股票公開出售給特定或非特定投資者所採用的價格,通常由發行人依據股市行情及其他有關因素決定。它受發行人的收益狀況、社會聲譽、地理位置、股市供求狀況、二級市場股價狀況、政府政策等因素影響,常見的發行價格有面值發行和溢價發行兩種。股票交易價格是指在股票交易市場上流通轉讓時的價格,它能夠對貨幣政策做出直接的反應和變化。股票交易價格是股票的持有者(讓渡者)和購買者(受讓者)在股票交易市場中買賣股票時形成的股票成交價格,目的是完成股票交易過程,實現股票所有權的轉移。與其他商品的價格一樣,股票的價格也是由其內在的價值和外在的供求關系所決定。
第二,股票市場的作用。股票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產權交易、風險分散和公司治理的市場機制,對經濟增長和其他經濟變數的影響日益突出。股票市場的作用主要表現在:為企業籌集資金,促進企業快速發展;促進企業技術改造和更新,增加其市場化程度,促進國民經濟的結構調整;促進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深化金融改革,改善宏觀調控手段;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等。
二、我國貨幣政策與股票市場發展的相關性分析
當中央銀行變動貨幣政策時,就通過貨幣政策有關手段促使貨幣供應量和市場利率水平波動,使流入股票市場的社會信貸資金、社會游資和儲蓄分流資金相應增多或減少,從而引起股票市場規模和股票價格指數相應變化。 股票價格決定於股票的內在價值和市場上的供求關系,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的影響主要是指貨幣政策對股價指數影響。從股票價值角度看,當松動性貨幣政策啟動,社會貨幣供應量增加時,企業和居民所持有的貨幣資產總額相應增加。增加的貨幣數量打破了原先貨幣數量供求的均衡狀態,導致貨幣資產短期內收益下降。由此,社會貨幣資產和實物資產價格比例引起變化,企業和居民負債和資產結構也要發生相應變化。就是說,隨著人們手中貨幣數量的增加和貨幣收益率的下降,人們必然把更多的資金投向實物資產,從而引起實物資產價格的隨之上漲。股票價格是實物資產價格的縮影。確切的講,股票價格體現代表著實物資本的價值,當實物資本價格因貨幣數量增加而上漲時,其價值的虛擬代表股票價格因其敏感度強,早就發生了變動;另一方面,從資金面角度看,任何貨幣政策的實施,在使社會貨幣總量變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影響股市中資金量。股市中增量資金的增加會改變股市供求關系,引起股價指數上漲。松動型貨幣政策一旦實施,既使是企業和個人的投資傾向沒有發生變化,人們的資產結構也保持不變,股市中的資金絕對量也會相應增加。這是因為,社會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將按照原先股市資金與外圍資金相同比例流進股市和其他領域。同樣,緊縮型貨幣政策又以相同比例和方式減少著股市資金量。當然,不同的貨幣政策手段,或貨幣政策實施長短,對股市資金量影響特徵會有區別。因此貨幣政策的實施可以同時改變股票內在價值和股票市場上的供求關系,從而對股票價格也有明顯的改變作用。
(一)貨幣供應量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第一,調節貨幣供應量對股市的影響。中央銀行可以通過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和再貼現政策調節貨幣供應量,從而影響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資金供求,進而影響股票市場。如果中央銀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業銀行體系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並通過貨幣乘數的作用,使貨幣供應量大幅度地減少,股票行情趨於下跌。同樣,如果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商業銀行資金成本增加,市場貼現利率上升,社會信用的收縮,證券市場的資金供應減少,使股票行情走勢趨軟;反之,如果中央銀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或降低再貼現率,通常都會導致股票行情上揚。
貨幣供應量對股票價格的影響有三種表現,一是貨幣供應量增加,可以促進生產,扶持物價水平,阻止商品利潤的下降;使得對股票的需求增加,促進股票市場的繁榮。二是貨幣供應量增加引起社會商品的價格上漲,股份公司的銷售收入及利潤相應增加,從而使得以貨幣形式表現的股利會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使股票需求增加,從而股票價格也相應上漲。三是貨幣供應量的持續增加引起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帶來的往往是虛假的市場繁榮,造成企業利潤普遍上升的假象,保值意識使人們傾向於將貨幣投向貴重金屬、不動產和短期債券上,股票需求量也會增加,從而使股票價格也相應增加。由此可見,貨幣供應量的增減是影響股價升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公開市場業務對股票市場的影響。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以此來調節市場貨幣供應量的政策行為。當中央銀行認為應該增加貨幣供應量時,就在金融市場上買進有價證券(主要是政府債券);反之就出售所持有的有價證券。當中央銀行大量購進有價證券時,市場上貨幣供給量會增加,從而推動利率下調,資金成本降低,企業投資規模擴大和居民消費增加,生產擴張,利潤增加,這又會推動股票價格上漲;反之,股票價格將下跌。我國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的運作是直接以國債為操作對象的,這會直接影響到國債市場的供求變動和國債行市的波動,進而影響股票市場的行情變化。公開市場業務包括債券正回購和逆回購。正回購是指央行在向商業銀行賣出債券的同時,約定在未來某一時間、按照約定的價格再買回上述債券的業務,其實質是央行用債券做抵押借入資金,目的是為了回籠貨幣;逆回購則與正回購相反,目的是為了投放貨幣。由於正回購和逆回購的操作會影響市場的貨幣供給量,往往對股市會產生一定影響。 如 2002年的6.24井噴行情後,央行公開市場業務立刻由投放資金的逆回購轉成回籠資金的正回購,長達半年,總計回籠資金2430億元,其間行情一路下挫。可見公開市場業務的調控工具最先、最直接地對股票市場產生影響。
(二)利率政策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作為貨幣政策的重要工具,利率並不是單向地通過商業銀行和貨幣市場來傳導其作用過程,它還會通過股票市場這一中介傳導其對實質經濟的調節作用。利率是股票市場的一個敏感指標,中央銀行的每一次利率調整,甚至投資者對利率走勢的預期或市場對利率變動的謠言都極易造成股票價格的波動。利率對股票價格的影響主要是通過以下幾個途徑實現的:首先,利率發生變化會使不同投資工具的收益結構發生相應的變化。當中央銀行降低利率時,持有債券所得到的收益相對於股票而言就會降低,那些債券持有者將賣掉債券轉而投資股票,從而推動股票價格上漲,而股票價格的上漲必然會為企業的股票籌資活動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隨著企業股票發行和籌資量的增加,企業的投資會相應擴大,通過投資乘數的作用,進而會帶動社會投資、消費和收入的增長。相反,中央銀行提高利率,則會導致股票價格下行,進而降低企業的股票市場籌資能力和實物投資積極性,在投資乘數的作用下,進一步引起社會收入、消費和投資規模的收縮。其次,利率的變化會對公司的利潤產生影響。當利率提高以後,公司貸款成本提高,公司利潤下降,這會影響到企業的生產經營,從而降低股票價格。再者,對於投資者而言,利率的提高會給靠銀行信貸進行股票抵押買賣或實行保證金買賣的短期股票交易帶來較大影響,增大交易成本,引起股票需求下降,從而使股票價格下降。
股票市場的存在和發展使儲蓄分流成為可能,而利率下調則使儲蓄分流由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我國中央銀行自1996年5月至2002年2月8次下調了存貸款利率,使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名義利率降為1.98%,扣除利息稅後的收益率僅為1.584%。在預期股票價格在較長時間內持續上漲的情況下,由於股票投資的預期收益率遠遠高於存款的報酬率,部分居民將一部分存款轉化為股票和基金投資。
表2-1 1997—2004 年我國居民儲蓄及增長率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平均
儲蓄(億元) 46280 53407 59622 64300 73762 94307 110695 126196 78571
增長率(%) 19.3 17.1 11.6 7.9 14.7 17.1 17.4 14.0 14.89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實踐表明,中央銀行的利率調整極易造成股票價格的波動。從1996年至2002年,為擴大內需,刺激消費和投資,中國人民銀行連續八次下調人民幣存貸款利率。1996年5月1日,央行首次降息,上交所股市對這一利好做出了積極反應,步入持續上升的態勢;1996年8月23日,央行實施第二次降息,企業一年期存款利率降低1. 71個百分點,幅度之大超出了人們的預期。受此消息刺激,股指屢創新高,並在當年年底沖上804的高點。1998年3月25日和7月1日,央行再次降息,雖然力度沒前三次大,但對准備金利率做出大幅下調,下調幅度分別為2.34和1.71個百分點。1998年12月7日,央行第六次宣布降息,一年內三次降息的間隔之短,在我國銀行利率調整史上也實屬罕見。但降息當日,上交所股指從前番降息時的1316點下跌到1260點。2002年2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第八次宣布降低人民幣存貸款利率,上交所股指也於消息宣布後開市首日應聲而漲。
(三)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銀行同業拆借利率指的是銀行同業之間的短期資金借貸利率。它有兩個利率,拆進利率表示銀行願意借款的利率;拆出利率表示銀行願意貸款的利率。一家銀行的拆進(借款)實際上也是另一家銀行的拆出(貸款)。同一家銀行的拆進和拆出利率的利差就是銀行的收益。
在20世紀初80年代開始的金融體制改革只能感,金融組織結構進行了大規模調整,通過「分立」和「擴容」兩條途徑,改變了由中國人民銀行「大一統」的局面。各家專業銀行和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客觀上要求進行資金借貸,調劑餘缺。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專門形式中央銀行職能後,實行「實貸實存,相互融通」的新的銀行信貸制度,鼓勵金融機構利用資金的行際差、時間差、地區差進行拆借。1986年,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管理條例》,明確規定專業銀行之間可以相互拆借,同業拆借市場得以真正啟動,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以上海、武漢、廣州等城市為中心的有形市場。然而,由於缺乏有效的規范,在經濟過熟和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拆借市場上出現了嚴重的違規現象,大量短期拆借資金被用於房地產投資,炒股票,或用於在開發區上項目,進行固定資產投資,延長拆借期限,哄抬拆借利率,干擾了金融宏觀調控,擾亂了金融秩序,而且市場內存在系統分割和地區分割,降低了融資效率。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撤消了各商業銀行及其分行開辦的融資中心、資金市場等同業拆借中介機構。在此基礎上,1996年1月3日藉助於全國外匯交易中心提供的電子交易系統和信息服務,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在上海建立由中國人民銀行牽頭成立的融資中心停止自營業務,並逐漸淡出市場。此後,中國人民銀行在增加入市主體、完善相關法規等方面積極推進同業拆借市場建設。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發展水平的提高,同業拆借市場成員的數量不斷增多,類型更加廣泛,資金供求趣同的矛盾有所緩和,交易規模日趨擴大。
銀行同業拆借說明資金的流向和需求,當市場資金需求大的時候銀行同業拆借的利率就會上漲,利率上漲將會導致股市看淡,但這都是技術上理論。對股市實質的影響並不大,要結合其他很多因素一起看,比如遠期利率,或導致銀行同業拆借利率上漲的真正因素或匯率等。單研究銀行同業拆借利率意義不大,只能知道市場近期的資金需求情況和是留入還是留出,那對股市的影響也不直接的指導作用。
三、提高我國股票市場貨幣政策傳導效率的對策
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股市在轉化儲蓄、刺激消費、優化資源配置和傳導貨幣政策,進而促進經濟增長等方面的功能將會逐漸顯現出來。因此,積極借鑒國外已有的理論與成功經驗,構築股票市場傳導貨幣政策的基礎條件,提高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是我國股票市場發展和貨幣政策實踐中的重要內容。
⑦ 金融學論文範文3000字金融資產
我給你這份好了。
論文範文是指論文寫作參考方面的範文,主要涉及到論文寫作規范、論文格式要求、論文內容要求、不同的學校要求不同,但基本都是細微的差別,總體基本都相似。由於論文範文本身的內容和性質不同,研究領域、對象、方法、表現方式不同,因此,論文範文就有不同的分類方法。論文範文分為專題型、論辯型、綜述型和綜合型四大類。
論文範文是指論文寫作參考方面的範文,主要涉及到論文寫作規范、論文格式要求、論文內容要求、不同的學校要求不同,但基本都是細微的差別,總體基本都相似。
⑧ 關於財政,金融方面的論文
財政金融學論文 金融自由化之小談 學院: 班級: 學生: 學號: 摘要:進入 21 世紀,這已經是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而金融自由 化這一新的名詞逐漸被人們所了解, 那摩何為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 化又有何利與弊?以及中國的金融自由化發展如何?下來就讓我們 來一一探討。 關鍵字:金融自由化 我們的世界已經融為了一個整體,文化、經濟、政治等等都或多 或少的聯系著世界各國及地區。 金融自由化更是貫穿在世界的經濟與 金融發展之間。金融自由化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羅納德·麥金農 (R.J.Mckinnon)和愛德華·肖(E.S.Show)在 70 年代,針對當時發展 中國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場不完全、 資本市場嚴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對 金融的「干預綜合症」,影響經濟發展的狀況首次提出的。 金融自由化也稱「金融深化」,是「金融抑制」的對稱。金 融自由化理論主張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對金融的過度干預, 放鬆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限制,增強國內的籌資功能以改變 對外資的過度依賴,放鬆對利率和匯率的管制使之市場化,從而 使利率能反映資金供求,匯率能反映外匯供求,促進國內儲蓄率 的提高,最終達到抑制通貨膨脹,刺激經濟增長的目的。 金融自由化經過兩次劃時代的革命以來,它的發展了經濟增 長;但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加劇了金融脆弱性,金融脆弱性引 發的危機促使經濟衰退這是金融自由化的二重性。從而導出了經 濟自由化的利與弊。 金融自由化的有利點 金融 自由化的有利點: 自由化的有利點 第一,金融自由化無疑增強了金融市場的競爭性,提高了世界金 融市場的效率,促進了世界銀行業的發展。金融自由化對所有的 金融市場參與者,無論是借款者還是貸款人,都既形成了壓力也 提供了機會,使他們有可能,也有必要降低成本或提高收益。 第二,人們普遍認為在金融自由化的條件下,金融信息更具 公開性,能夠更為准確,更為迅速地反映市場的供求狀況,亦即 資金的稀缺程度,形成更為有效的價格信號體系。尤為重要的是, 金融自由化減少了產品間、銀行間的資金流動障礙,從而使資源 配置更為接近最優化。 第三,金融自由化為金融企業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機會。一方 面,金融自由化極大地推動了金融資本的形成,為金融企業提供 了更廣闊的活動空間;另一方面,分業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為金 融企業(尤其是商業銀行)提供了更靈活的經營手段。 第四,金融自由化,尤其是分業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為商 業銀行在盈利性與安全性之間的平衡選擇提供了條件和手段。分 業管理制度的建立原本著眼於商業銀行的安全性,然而在傳統的 分業管理制度下,由於商業銀行一方面囿於經營手段的匱乏,另 一方面卻面對國內外同業的競爭,安全性並未真正得到保障,銀 行破產倒閉現象依舊層出不窮。在分業管理制度逐步解除之後, 商業銀行的經營手段大量增加,從而有可能將高風險高收益的產 品與低風險低收益的產品合理地搭配起來,使商業銀行從原有的 兩難局面中解脫出來。 第五,金融自由化推動了世界性的金融一體化,隨著各國日 益敞開本國金融市場的大門,資本流動的速度不斷加快。如果不 考慮時區劃分,世界性金融市場應當說已經初具雛形。資本流動 的自由化使資源配置能夠在世界范圍得到改善。 金融自由化的弊端: 金融自由化的弊端 : 第一,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金融市場效率的同時.卻在其 他方面也有其降低金融市場效率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場的一體 化、數不勝數的金融創新構的出現降低了金融市場的透明度。銀 行客戶面對極端復雜的衍生工具,只能聽從銀行的建議,從而使 銀行對提高效率的積極性下降。此外,金融市場容量的擴張給銀 行帶一來了機會,同時也減弱了銀行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壓力。 第二,銀行致力於金融創新的動力明顯下降。在實行嚴厲金 融管制條件下,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被迫不斷推出新的 金融產品,以便繞開金融管制,增強自身競爭實力。而在金融自 由化已成氣候的今天, 當世界各國普遍實行利率、 匯率自由化. 分 業管理的藩籬已基本拆除. 金融創新的必要性也就不再那麼突出。 近些年,金融創新的勢頭減緩.傳統業務的比重逐漸回升,便是 根源於此。 第三,最為明顯的是,也是最少爭議的是.金融自由化加大 了客戶和金融業自身的風險。利率和匯率管制的解除導致市場波 動幅度劇增。解除分業管理制度實行商業銀行全能化之後,商業 銀行大量涉足高風險的業務領域,風險資產明顯增多。資本流動 障礙的削減以及各國金融市場的日益對外開放,加快了資本的國 際流動。雖然從理論上講,更為順暢的資本流動有助於資源的最 優配置,但在「半完善」市場條件下,游資的沖擊有時也會造成 巨大危害。 第四,在金融自由化之後,銀行之間,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金 融機構之間以及各國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單一企業財 務危機沖擊金融體系穩定性的危險加大。 第五,由於銀行客戶面對極端復雜的衍生工具、茫然不知所 措,只能聽從銀行的建議.由此而生的銀行員工詐騙案件頻頻出 現。而與此同時,在競爭加劇的條件下,為了追求效益.銀行普 遍出現了忽視風險追求利潤的傾向,放鬆了客戶審查,客戶違約 率不斷上升,銀行遭到詐騙的事件也屢見不鮮。 第六,在實行金融自由化之後.盡管商業銀行獲得了更多的 贏利機會,但壟斷地位的喪失和競爭的加劇、卻又導致商業銀行 利潤率出現下降苗頭 上述情況都表明,金融自由化絕非有利無 害。金融自由化在增強金融市場效率的同時,往往在其他方面又 具有降低金融市場效率的作用;在提供了提高安全性的金融工具 的同時又是增加風險的因素,切不可把金融自由化理想化。即使 是在金融體系相當完善的西方國家,金融自由化也是權衡利害之 後的抉擇,有時甚至是不得已而為之。 事實上,在任何時間,任何金融體系中,金融體系改革必然 是利弊交織,決策者所能指望的只能是利大於弊,而不是一個有 百利而無一弊的選擇。十餘年來與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並行的全球 性金融自由化進程也證明了這一論點。無論是在金融市場較發達 的國家,還是在金融市場較不發達的國家,只有用積極的、審慎 的態度客觀地評估每一項具體措施的利弊,權衡利害,大膽推進 金融體制改革才是根本出路。 中國金融專業化所面臨的抉擇 第一,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金融市場效率的同時。卻在其 他方面也有其降低金融市場效率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場的一體 化、數不勝數的金融創新、大量金融機構的出現降低了金融市場 的透明度。銀行客戶面對極端復雜的衍生工具,只能聽從銀行的 建議,從而使銀行對提高效率的積極性下降。此外,金融市場容 量的擴張給銀行帶一來了機會,同時也減弱了銀行降低成本增加 效益的壓力。 第二,銀行致力於金融創新的動力明顯下降。在實行嚴厲金融管 制的條件下,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被迫不斷推出新的金 融產品,以便繞開金融管制,增強自身競爭實力。而在金融自由 化已成氣候的今天,當世界各國普遍實行利率、匯率自由化。分 業管理的藩籬已基本拆除。 金融創新的必要性也就不再那麼突出。 近些年,金融創新的勢頭減緩。傳統業務的比重逐漸回升,便是 根源於此。 第三,最為明顯的是,也是最少爭議的是。金融自由化加大 了客戶和金融業自身的風險。利率和匯率管制的解除導致市場波 動幅度劇增。解除分業管理制度實行商業銀行全能化之後,商業 銀行大量涉足高風險的業務領域,風險資產明顯增多。資本流動 障礙的削減以及各國金融市場的日益對外開放,加快了資本的國 際流動。雖然從理論上講,更為順暢的資本流動有助於資源的最 優配置,但在 「半完善」市場條件下,游資的沖擊有時也會造成 巨大危害。 第四,在金融自由化之後,銀行之間,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金 融機構之間以及各國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單一企業財 務危機沖擊金融體系穩定性的危險加大。 第五,由於銀行客戶面對極端復雜的衍生工具、茫然不知所 措,只能聽從銀行的建議。由此而生的銀行員工詐騙案件頻頻出 現。而與此同時,在競爭加劇的條件下,為了追求效益。銀行普 遍出現了忽視風險追求利潤的傾向,放鬆了客戶審查,客戶違約 率不斷上升,銀行遭到詐騙的事件也屢見不鮮。 第六,在實行金融自由化之後。盡管商業銀行獲得了更多的 贏利機會,但壟斷地位的喪失和競爭的加劇、卻又導致商業銀行 利潤率出現下降苗頭。 由此我們對經濟自由化有了一個更為深刻的了解,作為一把 雙刃劍,如何去正確的運用它,而發展壯大自己,仍然需要著我 們不斷地發掘和努力。我們的國家所面臨的金融自由化的困境, 也僅僅只是一時的,更要求著我們不斷地去理解它,正確地制定 方針和策略,使我國的金融發展之路更加寬廣,更加光明 。 參考文獻:《金融自由化對中國金融業的影響 》 昌 2005-12-24 《 21 世紀金融大趨勢------金融自由化》 馬君潞 1999 楊會晏, 李文
⑨ 淺論公司資產的分類管理論文 請大家幫幫忙
淺論我國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處置方法及其弊端摘 要:我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運作成果對加速商業銀行改革,支持國有企業脫困,乃 至協助整個中國的金融深化都有著重要意義。 我國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處置方法主要有訴 訟追償、資產重組、債權轉股權、多樣化出售、資產置換、租賃、破產清償等,由於種種原 因仍然存在諸多不足之處,並面臨市場問題和道德風險等問題。關鍵詞:資產管理公司;不 良資產;處置方法?? 1 我國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處置方法? (1) 訴訟追償。? 司法訴訟是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維護國家金融債權的最後屏障, 也是經濟活動中追索債務 最常用的手段。有些企業經營困難,但並不表明喪失完全的還款能力,有的依靠其自身的經 營收入還有一定的償債來源,但一些企業無視信用,利用各種借口拖延歸還,利用各種手段 逃債務。通過起訴追索債務,能加大對債務人履約的力度,同時也可以避開國有機構處置不 良資產需要履行的煩瑣的報批手續。? (2) 資產重組。? 資產的重組包括債務重組, 企業重組, 資產轉換和並購等, 其中債務重組包括以資抵債、 債務更新、資產置換、商業性債轉股、折扣變現及協議轉讓等方式。其實質是對債務企業做 出債務重新安排,有的在還款期限上延長,有的在利率上做出新的安排,有的可能在應收利 息上做出折讓,有的也可以在本金上做出適當折讓。對債務人進行資產和債務重組,是資產 管理公司在不良資產處置中大量使用的一種方式。? (3) 債權轉股權。? 債權轉股權, 指經過資產管理公司的獨立評審和國家有關部門的批准, 將銀行轉讓給資 產管理公司的對企業的債權轉為資產管理公司對企業的股權, 由資產管理公司進行階段性持 股,並對所持股權進行經營管理。? (4) 多樣化出售。? ①公開拍賣。? 公開拍賣又稱公開競買, 是一種通過特殊中介機構以公開競價的形式, 將特定物品或財 產權利轉讓給最高應價者的買賣方式和交易活動。 不良資產採用公開拍賣處置方式, 具有較 高的市場透明度,符合公開、公正、公平和誠實信用的市場交易規則,能體現市場化原則, 是當前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處置抵押資產中使用較多的方式。 該處置方式主要適用於標的價 值高、市場需求量大、通用性強的不良資產,如土地、房產、機械設備、車輛和材料物資等。 ? ②協議轉讓。? 協議轉讓是指在通過市場公開詢價,經多渠道尋找買家,在無法找到兩個以上競買人, 特別是在只有一個買主地情況下, 通過雙方協商談判方式, 確定不良資產轉讓價格進行轉讓 地方式。它主要適用於:標的市場需求嚴重不足,合適地買主極少,沒有競爭對手,無法進 行比較選擇地情況。? ③招標轉讓。? 招標轉讓是指通過向社會公示轉讓信息和競投規則, 投資者以密封投標方式, 通過評標 委員會在約定時間進行開標、評標,選擇出價最高、現金回收風險小的受讓者的處置方式。 具體有公開招標轉讓和邀請招標轉讓兩種。該處置方式適用於標的價值大,通用性差,市場 上具有競買實力的潛在客戶有限,但經一定渠道公開詢價後,至少找到三家以上的投資者。 ? ④競價轉讓。? 競價轉讓是指通過一定渠道公開發布轉讓信息, 根據競買人意向報價確定底價, 在交付 一定數量保證金後, 在約定時間和地點向轉讓人提交出價標書和銀行匯票, 由轉讓人當眾拆 封,按價高者得的原則確定受讓人的處置方式。該處置方式適用於處置資產市場需求差,競 買人很少, 拍賣效果不佳或依法不能拍賣, 又不適合招標轉讓的各類資產, 包括債權、 股權、 抵債實物資產的轉讓出售。? ⑤打包處置。? 打包處置是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按照特定的標准(如地域、行業、集團等) ,將一定 數量的債權、股權和實物等資產進行組合,形成具有某一特性的資產包,再將該資產包通過 債務重組、轉讓、招標、拍賣、置換等手段進行處置的方式。它適用於難度大、處置周期長 的資產。打包處置分為兩大類:一是債務重組類打包處置。二是公開市場類打包處置。? ⑥分包。? 分包是指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將其所擁有的部分資產, 以簽訂分包合同的形式委託給承包 人, 由承包人負責經營或代為追償債務的一種行為。 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接收不良資產的數額 巨大, 不良貸款客戶又分散在全國各地, 以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有限的人力難以對所有不良資 產進行及時地處置。 為了減少處置成本, 加快對不良資產進行處置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需藉助 社會的力量,採取分包手段來實施對不良資產快速有效的處置。? (5) 資產置換。? 資產置換是指兩個市場主體之間為了各自的經營需要, 在通過合法的評估程序對資產進 行評估的基礎上, 簽訂置換協議, 從而實現雙方無形或有形資產的互換或以債權換取實物資 產及股權的行為。 目前資產置換大都發生在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之間, 非上市公司通過與 上市公司之間的資產置換, 實現間接上市的目的, 並通過上市公司所具有的連續融資的渠道 來實現自身的發展。? 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 6) 租賃。? 租賃是指在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 出租者通過採取契約的形式所出租的財產按照一定的 條件、期限交給承租者佔有、支配和使用承租者向出租者交納租金。租賃終止時,承租者將 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處置不良資產的最終目的是收回現金, 但在實 財產完整地返還給出租者。 際處置過程中,經常會收回一些非現金資產,其中包括機器設備等生產要素,也會出現取得 企業所有權的情況。? (7) 破產清償。? 破產清償是指債務人依法破產, 將債務人的資產進行清算變賣後按照償付順序, 金融資 產管理公司所得到的償付。 企業破產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 一些企業由於經營不善或不能 適應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的需要,造成資不抵債,不能償付到期的債務,企業繼續經營 無望, 對這樣的企業進行破產有利於整個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然而對於金融資產管理 公司來說,採取破產清償的辦法是不得已的辦法。? 2 我國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處置方法的弊端? (1) 訴訟追償。? 依法起訴的債務追償, 自始至終都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處置不良資產的重要手段。 但在實 際操作中,由於不良貸款自身的特性、企業惡意逃廢債、地方保護主義等原因的影響,訴訟 項目的執行效果差強人意。? (2) 資產重組。? 優質企業對劣質企業進行收購兼並等多種形式的資產重組也可以化解部分不良資產。 但 在現實中,國有企業重組大多是政府撮合,政府作為資產所有者,指定買賣雙方,並傾向於 把虧損嚴重, 改造前景不好的企業推向市場, 但又不願「低價甩賣」, 使得產權交易市場冷清。 ? (3) 債權轉股權。? 債轉股方式理論上可以實現國企業脫困和迅速處置不良資產的「雙贏」 效果,但是在實 踐中卻存在一定的局限和障礙。債轉股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首先,對象要求苛刻。其次, 實際效果並不顯著。一方面,許多企業為了卸包袱,往往竭力想擠進債轉股的行列,一旦進 入「債轉股名單」,就迫不急待地按有關文件停止支付貸款利息,卻遲遲不辦理新公司注冊手 續, 或未轉變成為新股權結構的規范公司制。 另一方面, 債轉股要照顧國有企業的實際困難, 影響了資產管理公司實現其既定目標。 再有, 資產管理公司在債轉股企業中難以行使其股東 權力。? (4)多樣化出售。? 這類方式的最大的缺陷在於不良資產的估價。 按照國際慣例, 不良債權資產的定價方式 無非有三種:按市價、按面值、按固定折扣率。國外在劃轉不良資產時通常以市價或固定折 扣率進行, 這兩種方法在操作時注重的是不良資產的實際狀況, 這必然意味著被剝離銀行要 承擔部分損失。我國資產管理公司是以不良資產的賬面價值收購的。? 3 我國資產管理公司處置方法面臨的共同問題? (1) 市場問題。? 我國市場體系不發達, 難以配合資產管理公司的運作, 這是許多處置方式難以高效運作 的共同障礙。我國的市場體系雖然經過改革開放 20 年的發展,但與發達國家市場體系相比 仍然存在不發達、不規范、市場規模小、市場容量小、信息面窄、流動性差、金融手段創新 受限制等問題, 這些將會阻礙資產管理公司債轉股、 資產證券化、 重組、 出售等手段的實施。 ? (2) 道德風險問題。? 引起道德風險的原因有: 嚴重的信息不對稱、 委託人和代理人的利益不一致和經濟環境 的不確定性。從國有商業銀行來看,成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其剝離的不良資產,被商業 銀行看作是徹底免除自己貸款責任的良機。銀行從過去的責任中「解脫」出來後,由此也放棄 了資產剝離之後應承擔的管理和配合責任。 而且, 我國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是按賬面價值收 購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 而不論其本身的市場價值。 這將使國有商業銀行出於自身利益 的考慮,盡可能多地將不良資產剝離給金融資產管理公司。? 從債務企業來看,當前債務負擔重,內部運行機制不力,極有可能將不良資產的處置當 作是最後一頓免費的晚餐,失去還款的積極性。而企業主管部門、地方政府又往往站在企業 的角度。這有可能會使整個社會的信用觀念進一步惡化,有錢也不還,千方百計逃廢債務和 轉移資產的現象更為加劇。 從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自身來看也存在道德風險, 不良資產處置中 的道德風險對金融風險的影響很大。 如果不能有效地防範道德風險, 反而會導致國有資產的 流失。? 參考文獻? 〔1〕?陳素,孫建東. 不良資產處置中的道德風險問題探討〔J〕. 西南金融,2007, (2).? 2006, 〔2〕 ?漆臘應, 李威. 銀行不良資產處置方式的國際比較與創新 〔J〕 江漢論壇, .
⑩ 急求!!!!7000字的關於金融的論文
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和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對策
一、金融抑制及其危害
1 金融抑制
金融抑制是由美國經濟學家麥金農和肖提出的。作為金融發展和金融深化的對立面,其理論核心是每個發展中國家的國內資本市場以及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如何影響該市場運作的。把實際貨幣余額和物質資本的關系視作是互補的,即實際貨幣余額的增加將導致投資和總產出的增加。低的或負的實際存、貸款利率使實際貨幣余額很低。為了使政策對貨幣體系的實際規模有實質性的影響,私人部門對實際存、貸款利率的反應必須是敏感的。
在金融抑制下,因為存款的實際收益很低,所以儲蓄很低。由於銀行不能根據風險程度決定利率。低的實際貸款利率吸引那些低收益和低風險項目,對生產性項目或高風險項目來說,要麼得不到貸款,要麼藉助於信貸配給,而銀行只能選擇安全項目,從而使風險降低。對於生產企業來說,很難得到銀行信貸,只好求助於非正式或場外市場,這樣非正式的信貸市場就會產生。
2 金融抑制對我國企業融資能力的影響
企業的發展需要一定的資金來源。如果金融市場受到不適當的人為干預,各種類型的資金價格被扭曲,企業無法根據自身發展要求調整其資本結構達到最佳狀態。企業融資能力受到損害,從而會阻礙經濟的健康發展。我國的金融抑制是從資金供給、資金價格、資金流動等方面影響企業融資能力的。
首先,政府對利率的管制未影響居民儲蓄,是以抑制資本市場為代價的。如果高通貨膨脹導致了負利率,就會迫使居民在負利率下增加儲蓄。在金融抑制下居民儲蓄對利率變動缺乏彈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際存款利率水平有8年為負值,實際貸款水平也有7年為負值。但同期居民儲蓄一直以30%左右的幅度增長。這是由於政府在抑制信貸市場的同時,還抑制了資本市場,由於投資渠道少,居民不得不選擇儲蓄。這導致企業過度依賴銀行貸款,極大地增加了銀行和企業的破產風險。
其次,政府限制利率,對不同類型的資金需求者實行價格歧視,導致了市場分割,由此產生出一塊租金市場,租金的存在構成資金的漏損。另外,信貸市場抑制還導致了銀行業兼顧利潤最大化和政治利益最大化雙重目標。如向國有企業優惠貸款,由於現在國有企業效益普遍低,導致銀行壞帳損失巨大,這部分壞帳損失也構成信貸市場的資金漏損。這樣大量的資金流向直接非生產性活動,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最後,信貸市場上的價格管制和市場分割與政府限定證券價格,扭曲了資本市場的發育。從狹義上理解,資本市場特指股票市場,是企業從事直接融資的重要場所。如果政府過多考慮政治利益,那麼直接或間接管理就將轉化為金融抑制,從而扭曲市場機制,最終傷害企業融資能力。我國資本市場的抑制是從以下兩個方面影響企業融資能力的:一方面,股權結構影響到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我國一直把國有企業作為上市公司的主要來源,並把國有股的份額看作是控制企業的唯一手段,導致了上市公司的畸型股權結構。國有股不流通,不能改進企業績效,直接損害了企業的融資能力。另一方面,股票定價直接關繫到企業的融資成本及證券市場上的資金流向。我國的股票發行價格的確定,是在證監會的行政干預下進行的。由於證監會直接管制一級市場上的市盈率水平,導致了我國上市公司嚴重的低定價發行行為,這種低定價水平增加了企業直接融資成本。同時發行額度實行計劃管理,兩級審批制也增加了企業的直接融資成本。額度分配要考慮到各地方經濟發展情況,顧及地區平衡等非經濟因素。結果,企業為爭額度,常常會花費大量資金進行包裝、公關,從而增加了發行費用。
可見,金融抑制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呆滯的經濟又限制了資金的積累和對金融業發展的需求,制約著金融體制的改革與發展。因此,我們的對策很明了,進行以自由化為特徵的金融體制改革,以適應當前經濟金融全球化的發展。
二、金融自由化及其危害
1 金融自由化
所謂金融自由化,是指80年代初西方國家普遍放鬆金融管制後出現的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充分經營、公平競爭的趨勢。具體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1)價格自由化。即取消利率、匯率的限制,同時放寬本國資本和金融機構進入外國市場的限制。讓金融商品的價格發揮市場調節作用。(2)業務自由化。即允許各類金融機構交叉業務,公平競爭。(3)市場自由化。即放鬆各類金融機構進入金融市場的限制,完善金融市場的融資工具和技術。(4)資本流動自由化。即放寬外國資本、外國金融機構進入本國市場的限制。
在金融自由化的條件下,金融信息更具有公開性,能夠更好地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形成更為有效的價格體系。更為重要的是減少了產品間、銀行間的資金流動障礙,從而使資源配置更接近最優化。因此,金融自由化改革對增進發展中國家現有金融市場效率,深化金融體制以滿足現實經濟高效運行的需求,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 盲目進行金融自由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危害
金融自由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稍有不慎就會沖擊發展中國家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增加發展中國家的債務負擔,最終導致發展中國家出現經濟衰退。1997年始於泰國的東南亞金融風暴,就是由金融自由化引發的。這次風暴給正在推行或將要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國家提供了許多經驗教訓。
自1989年以來,泰國進行了一系列以金融自由化為特徵的金融體制改革。(1)取消利率管理制,實行利率的自由市場定價。(2)放寬對商業銀行的限制,准許商業銀行擴充其業務范圍,使商業銀行逐步由分業制向全能制轉換。(3)積極推動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為企業籌資開辟新的渠道。(4)放寬外匯管制,解除對國際資本流動的限制,允許外國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在國內有限度地開展業務。
在推行金融自由化的過程中,泰國非銀行金融機構獲得迅速發展,其中財務證券公司就90多家,所佔資產為泰國金融資產總額的1/4.這些非銀行金融機構不能吸收存款,或向國外借款,或向居民發行短期票據。當匯率風險和流動風險積累過高就會爆發金融危機。在拓寬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時,中央銀行沒有加強有效的金融監管,致使大量的資金盲目地介入房地產和證券市場,資產質量迅速惡化,金融機構呆帳劇增,形成高額不良資產,進而引發擠兌風潮,導致一批銀行破產。在放寬對國際資本流動的限制過程中,中央銀行沒有加強對外資的合理引導,致使近幾年外資的流入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達到了失控的地步。泰國1992年外債為200億美元,到危機爆發前增加到900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而且外資中的1/4屬於短期國際游資。這些短期游資都是以套匯為目的的,對一些國家的貨幣實行「投機性攻擊」,一旦得手,便能謀取暴利,給流入國和流出國的外匯和資本市場帶來巨大沖擊。
結果,1997年7月泰國不得不取消了泰銖與美元聯系,容許泰銖自由浮動。這使泰銖一落千丈,與美元的匯率損失約為50%的價值。泰國貨幣崩潰後,隨之而來的是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國貨幣的嚴重貶值及股市狂瀉,爆發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給這些國家的經濟帶來巨大損失。具體表現在:經濟增長速度放慢;債務負擔加重,企業不堪負重;貨幣危機導致金融業陷入困境;資本大量外流;失業增加;政局不穩。
東南亞經濟危機給予我們的教訓:一是發展中國家在進行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同時,不可放鬆對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有效監管。二是在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制度前提缺少的情況下,企圖以市場的力量推動金融發展,進而帶動經濟增長是不現實的。實行金融自由化必須有適當的宏觀經濟環境和微觀基礎,發展中國家開放金融市場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
三、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對策
我國金融改革經歷了20年,這20年來我國金融業發生了巨大變化,整個行業面貌從根本上得到改觀。在黨的十五大以後,同經濟體制改革同步,金融體制開始向更加深入方面展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全球金融市場正在形成,資本全球流動加快。因此,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要求的金融體系過程,同時也就是與國際金融體系接軌並溶入這個體系的過程。所以說,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進程就是金融一體化和金融自由化的統一。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金融很脆弱,競爭力不強。如果完全開放金融市場,必然會使國內經濟面臨國際金融市場的動盪和國際投機資本的沖擊,甚至發生金融危機。金融自由化不當發生金融危機,退回的損失不會比金融抑制對經濟阻礙造成的損失小。所以,我國金融自由化、金融國際化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金融自由化的過程應與市場發展的進程相適應,各類金融機構的改革應同步進行。自由化過程如果超過市場的承受力,就會產生嚴重的後果。對必須進行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如果採取拖延政策,不但不能避免或推遲金融風險,反而會導致新的市場扭曲。同時,如果金融市場改革不同步,對有的金融機構放鬆管制,而對有的金融機構仍進行嚴格管制,就會扭曲各類金融機構的競爭地位。金融當局只有通過高效地執行適當金融自由化策略,才能保證金融市場的發展。
第二,金融自由化的過程與我國金融體系抵禦風險的能力相適應,金融市場的發展應規范化與自由化並舉。如果金融自由化步伐超出了金融體系抵禦風險的能力,就會導致金融危機。只有加快改革金融體制,包括完善金融監管制度,加強金融基礎設施,促進專業化銀行的商業化改造才能更好地推進金融自由化。真正做到金融市場發展與規范並舉,當改革取消了對金融市場的行政干預時,市場約束力和功力機制要取而代之。
第三,國內金融自由化必須在金融約束之後,外部自由化必須在外貿自由化和國內金融自由化之後,金融體制改革與發展是漸進的過程,從金融抑制到金融自由化必須經歷金融約束的過程,金融約束指的是一組金融政策,如對存款利率加以控制,對進入加以限制和對來自資本市場的競爭加以限制等。它突出了政府在金融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金融約束隨著金融改革的深入可適當減輕,直到過渡到金融自由化。隨著金融市場的建立與完善,我國可逐步開放資本市場,在開放的同時應採取一些政策措施和間接的資本控制,消除資本注入的消極影響,提高短期資本進入成本,減少短期資本湧入,避免資本大進大出對國內經濟的沖擊,這樣才符合漸進式的改革思路。因此,部分地控制資本自由化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我國金融自由化的最佳選擇。
參考文獻:
[1] 淡儒勇 金融抑制和金融約束[J] 金融研究,1998,(12)
[2] 米勒 論今日東南亞金融危機[J] 金融研究,1998,(2)
[3] 王偉東 中國經濟市場化進程中的金融風險控制[J] 經濟改革與發展,1998,(5)
[4] 黃達 中國的金融改革及其前景[J] 宏觀經濟研究,1998,(12)
[5] 趙海寬 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經驗及其方向[J] 宏觀經濟研究,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