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誠信託30億元礦產信託面臨的風險
兌付風險
『貳』 互聯網理財大家認為可信么
每一項投資都是存在風險的,
『叄』 現這幾天中誠信託的領導們是不是為30億礦產信託危機的事尋找合適的處理方法,聽說是沒人管這件事
都不傻,願意接盤的都是和中誠有關聯的,或者有其他利益需求的,不過不用擔心,只要信託牌照不開放,肯定會有人願意接盤的,投資者的錢和利息是有人會承擔的
『肆』 網上買信託產品安全嗎
信託產品在近幾年越來越受到投資朋友的青睞,但是凡是理財產品都有一定的風險存在,威脅著投資者的利益安全,那麼信託怎麼樣呢?買信託產品安全嗎?下面為您詳細介紹分析。
一、法律層面
1,《信託法》第16條規定,信託資產具有獨立性,不能抵債不能被清算,具有債務隔離功能;
2,存在銀行的錢一旦發生債務糾紛,錢就不是自己的啦!(其它資產,如股票、基金、黃金、住房等等,全部要抵債的)
二、收益的實際兌現情況
1,自2001年《信託法》成立以來至今,信託業對投資者100%兌現收益,即使2011、2012年度,媒體不斷炒作房地產信託兌現壓力大,風險高,但實際上房地產信託的收益全部兌現!去網路搜下,看看哪個信託的購買者說自己買信託虧了?找不到!而其它金融產品,都可以搜到不少投資者虧損的。
2,再去去網路下就可以搜到2010年銀行一共38款理財產品沒有兌現預期收益
3,今年以來還不時爆出銀行理財產品虧損的,比如有客戶王女士在銀行(原深發展)理財,180萬被理成1萬(50萬理成1萬);雖然最後查出客戶買的理財產品不是銀行自己推出的,而是銀行業務員私下代理的黃金交易產品,高風險的,交易對手是家普通的投資公司,所以,即使在銀行買理財也要小心再小心。
4,股市就不用提了,哀鴻遍野。
三,從對風險的控制來看
1,信託類融資有幾個條件:A,融資人的資企資質,信用評估;B,還款來源是否充足?是否可以覆蓋本息?C,過去的經營業績如何?項目是否有較高的復合增長率?D,抵押物凈值如何?變現能力如何?一旦融資人換不起錢,是否可以及時變現抵押物?
2,銀行的風控指標呢?大同小異。銀行同樣也遇到融資人(借款人)還不起錢的時候,銀行的做法是處理抵押物,銀行的抵押率是70%,信託基本是50%以下。大不了銀行當做不良資產自己買單,信託也一樣。
四、從收益的分配來看
1,銀行給了大家低的利率,自己去賺大錢,利潤高到不好意思說,可以200米就開一家;2012年上市公司年報,最賺錢的10家上市公司裡面7家是銀行,16家上市銀行的利潤超過了其它2200多家上市公司。
2.騰訊財經圖片報告《萬億銀行理財與龐氏騙局》揭秘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主要來自信託與城投債,銀行發行信託產品再買信託,不做產品研發與設計,輕松賺錢收益差。
五、從信託發行看
1,信託產品有大半是通過銀行賣出去的(為什麼?老百姓相信銀行,銀行知道你存多少錢,沒辦法這就是優勢)。而其中有些銀行是直接賣信託產品,有些是銀行的理財資金池。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4-5%,信託理財產品收益10%左右,知道其中的利潤差了嗎?此外銀行還要賺大部分發行費。銀行理財資金佔了信託規模的1/3。
2,現在銀行已經很少公開賣信託產品了,至少筆者接觸到的銀行是這樣的。因為這樣客戶就會知道信託這種低風險高收益的產品,銀行肯定不願意;所以除非客戶主動要求,否則銀行很少主動推銷信託,即使客戶問起來,銀行代銷的信託產品收益率也大大低於信託公司直銷的?銀行美其名曰是產品經過銀行的篩選風險更低,但仔細一看,不僅收益率低於信託公司直銷的,而且基本是小信託公司的。主要原因當然是利益分配。小信託公司收費便宜,通常僅僅是法律意義上的通道而已,這樣利差比較大,品牌好的信託公司銀行不願代銷,如中融信託、平安信託的產品,市面口碑好,但銀行很少見到。如果要風險低,為什麼只要代銷小信託公司的呢?真正出問題了,銀行也不會負責的,因為信託公司才是法律意義上的受託人。比如中誠信託30億礦產風波,項目是工行推薦的,工行賺了4%的發行費,中誠賺的不會超過0.5%,中誠信託不過是銀行的通道而已。但出事了,銀行把責任撇得乾乾凈凈,說自己只是代銷,信託公司才是受託人?大家心裡應該明白這是怎麼回事吧。
3,你相信銀行,銀行相信信託。
六,從全球信託業發展趨勢看
1,這些年我國信託迅速崛起,自2008年起資產管理規模以每年1萬億遞增,自2012年9月已達5.75萬億管,資產千萬以上的富翁40%以上已經選擇信託公司管理財富。這么多年信託收益都在兌現,5.75萬億的資金都在信任信託,難道您的錢一進來,信託的口碑就倒了?您有這么厲害嗎?
2,在西方發達國家,比如歐美/日本等國,信託業遠比銀行業發達。信託資產對GDP的佔比超過了100%,在在中國,即使如今信託業風光無限,這一佔比也不過才10%左右而已。信託業遠遠沒有發揮出它應該發揮的社會作用。如果以發達國家為標桿,信託規模還是太小了。
3,西方發達國家的富豪基本接受信託公司管理資產,比如肯尼迪家族,洛克菲勒家族,喬布斯等等,都將大量的家族財產交給信託公司打理,並作為財富傳承工具。信託作為財富管理方式已經十分普遍,國人還不夠了解而已。中國遠沒到普及的程度。相反地,不懂採用信託公司管理資產的富豪,中國富豪胡潤排行榜每每易主,今年的胡潤排行榜上的多數人財富嚴重縮水,2011年中國億萬富豪財富縮水高達1/3。中國胡潤上的富豪能守住財富7年的不到20%!而全球億萬富豪難受財富20年。(我的博客其他博文有轉載)。當然在西方信託之所以受青睞,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信託財產免交遺產稅,信託資產規模受保護(不能公開);而在中國,尚未開立遺產稅。
4,如果有錢人都懂得信託作為財富管理工具,作為資產配置重要的一部分,哪裡會遭遇財富縮水?
七、既然信託這么好,為什麼不大力推廣?
在西方發達國家,信託是比銀行還發達的金融機構,而在中國,信託遠遠落後於銀行。這是中國特色,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國家相關法規、政策規定不允許信託公開搞推介、宣傳,廣告也不能做;信託公司的發行人員也不能做公開推廣,公開的宣傳活動、博客、QQ、簡訊推廣等全部被禁止。
因為,如果信託發展過快,大家都去追求這種低風險高收益的金融產品,銀行的可用存款必然大量減少。而在中國,銀行是國企、央企、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銀行可用存款少了,地方政府、國企、央企就沒辦法獲得那麼便利的低成本融資。所以,信託產品基本通過銀行或者第三方理財機構購買。這些年信託公司的直銷業務也建立起來,但總體銷量仍然不容樂觀。
『伍』 如何打破剛性兌付
深受海內外關注的中誠信託30億元礦產信託產品兌付危機,也化險為夷。這是迄今為止,中國信託業最嚴重的一次單項兌付危機。雖然初步結局有驚無險,整個事件的警示意義卻十分顯著,表明影子銀行剛性兌付蘊藏的金融風險越來越大,危機正在逼近。
中誠信託在三年前發出的誠至金開1號信託產品,存續三年,籌資30.3億元,預期收益率10%,至今年2月1日存續期滿。中介機構也收取了較高的中介費用。不過,此項目的收益基礎,以信託發行時的高煤價保持不變為前提,而近年來煤價出現了周期性下滑。項目融資方山西振富集團,更在早年捲入非法集資,去年即陷入系列債務糾紛,實際控制人王彥平去年5月已因此被捕,案件涉資利滾利之後已高達70億元。
此外,當初這一項目最令人看好之處,就是振富集團據稱有可能通過關系,搞定呂梁地區的白家峁煤礦。這個優質焦煤礦山,當年估值在70億元,如今仍值30億元。不過,直到去年底,此事仍只是振富集團一廂情願,並未獲得山西省政府同意。早年曾發生過血案的白家峁煤礦利益糾葛十分復雜,礦權至今屬於村辦集體企業(參見本刊第4期封面報道《非剛性兌付》)。
有此背景,則振富集團礦業危機爆發實屬必然。依法辦事,讓市場做決定,發行人、委託人和投資人理應承擔投資失誤的嚴重後果,發行人和委託人的責任尤其重大。不過,就在最後一刻,此信託項目再次以剛性兌付承諾而告「解決」,中誠信託與投資者達成協議,承諾如期兌付所有本金和大部分利息。
至於其解決方式,又是「以時間換空間」——該項目的發起人中國工商銀行和委託人中誠信託尋找第三方接盤,把信託資產賣給資產管理公司等國企。這種做法,與2013年以來十多起規模相對較小的信託兌付危機的解決方案無異,正是多年來「政府背書+風險後移」傳統思路的繼續。
近期以來,金融監管部門屢次強調打破剛性兌付、理順風險定價機制,有意強化「賣者有責、買者自負」的市場化意識。市場輿論對此也相當認同。故中誠信託風波發生後,業內也曾預計,此事可能成為首次允許自然違約的斷腕之舉。但是,真實的考驗來臨之時,監管者徘徊於監管責任和「社會穩定」等諸多選項,仍未能破釜沉舟;涉事其中的工行、中誠信託和地方政府,更無意坦然面對風險、承擔後果。主事各方聯手,再次製造了皆大歡喜的假象,融資企業的真實風險水平仍無從測知,投資者獲得了本無可能收獲的幾乎全部預期收益,道德風險重新蔓延開來。
「大而不能倒,小也不能倒」的結局反復出現,雖有其必然性,也不能不使人深以為憂。對此次中誠信託風波,相關方均應反思教訓、嚴肅問責、一查到底。在金融機構一方,中誠信託和工商銀行均為業內翹楚。但是,在這一礦產信託的履職管理環節中,兩機構雖然收取了高額中介費,卻在盡職調查、風險審查、投後管理、信息披露等諸多環節均有明顯失職。其中,中誠信託作為委託人的責任是顯而易見的。但以銀信合作每由強勢銀行主導的慣例,工行雖僅以項目發起人、代銷行和資金託管行身份出現,仍無法撇清自身重大責任。
此次風波階段性平息,金融和制度成本都極為高昂。特別是地方政府涉身其中,承諾將把白家峁煤礦批給相關項目,為項目延續、第三者接盤提供了關鍵條件,有形之手的作用何其顯著。顯然,在涉及房地產、礦產等事項的金融風險事件中,由於交易不透明、有法不循相當普遍,地方政府的權力操作空間很大。地方領導人對於「地方金融信用」的考量,地方政府與國有銀行的明暗交易,在金融博弈中均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未來監管部門如有意直面局部風險,打破剛性兌付僵局,讓市場實現風險定價,則應以切實措施切斷地方政府不當干預的鏈條。
近年來,中國以銀行理財和信託理財為主的影子銀行不斷擴張,有海外機構估測其總規模約為40萬億元。在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2014年金融違約事件將不可避免。金融系統的存量風險如何化解,成為擺在監管者和利益相關方面前的緊迫任務。中國的影子銀行問題究竟壞賬幾何,單個項目的風險和系統性風險之間的關系如何,依然缺乏系統的、科學的評估,缺乏真實、准確、完整的信息披露。若不能打破剛性兌付,有效切割個體風險和系統性風險,相關各方綁架政府,繼續抱薪救火,則等於所有的影子銀行都以政府和國有大銀行持續背書,風險將越來越大。
解決這些嚴峻問題需要專業素養,更需要責任擔當。國辦2013年底的「107號文」試圖解決影子銀行的問題,但對於存量風險化解,仍需更明確的方案。中央政府應該提出主動防範金融風險的原則和系統辦法,對監管部門加強問責與賦權,才能防止蟻穴繼起,危及千里之堤。這既是金融治理的當務之急,也關乎金融改革的長久之計。
『陸』 中誠信託 30億 結局
兌付的是本金,最後一期的收益沒有兌付,加上以往的收益,總體收益是年化7%,接盤方很神秘,沒有披露
『柒』 中誠信託 30 億元兌付風險事件會成為中國信託業里程碑事件嗎
里程碑事件算不上吧!在這個之前也有很多。不過沒有浮到表面上來。在這之後必然越來越多。從而打破「剛性兌付」
『捌』 買信託安全嗎
相對是安全的。
信託從規模,監管力度,政策,從業人員跨度,風控設置,資源配置等有其他理財產品無法比擬的優勢,這也是在中國二十多年來幾乎都實現了兌付的。所以說的相對安全就是二十多年了沒有投資者未被兌付的情況出現。
『玖』 中誠信託30億礦產信託出事,客戶的本金權益是否會有損失
按照目前的行情,客戶的本金及收益應該不會有損失,但兌付恐怕要推遲
『拾』 中誠30億高危信託誰買單成懸念
看愛存不存怎麼說了,這件事中誠沒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