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拓寬城鎮化融資渠道

拓寬城鎮化融資渠道

發布時間:2022-06-13 20:35:50

1. 建築PPP項目是啥意思

基本含義

編輯

PPP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縮寫,指政府Public與私人Private之間,基於提供產品和服務出發點,達成特許權協議,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全程合作」夥伴合作關系,PPP優勢在於使合作各方達到比單獨行動預期更為有利的結果:政府的財政支出更少,企業的投資風險更輕。

模式意義

編輯

為什麼PPP相關政策密集出台,PPP模式的意義何在?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在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領域建立的一種長期合作關系。通常模式是由社會資本承擔設計、建設、運營、維護基礎設施的大部分工作,並通過「使用者付費」及必要的「政府付費」獲得合理投資回報;政府部門負責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價格和質量監管,以保證公共利益最大化。當前,我國正在實施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城鎮化是現代化的要求,也是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抓手。立足國內實踐,借鑒國際成功經驗,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國家確定的重大經濟改革任務,對於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提升國家治理能力、構建現代財政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一)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政府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向社會資本開放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可以拓寬城鎮化建設融資渠道,形成多元化、可持續的資金投入機制,有利於整合社會資源,盤活社會存量資本,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拓展企業發展空間,提升經濟增長動力,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二)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一次體制機制變革。規范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能夠將政府的發展規劃、市場監管、公共服務職能,與社會資本的管理效率、技術創新動力有機結合,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過度參與,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與質量。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要求平等參與、公開透明,政府和社會資本按照合同辦事,有利於簡政放權,更好地實現政府職能轉變,弘揚契約文化,體現現代國家治理理念。

(三)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構建現代財政制度的重要內容。根據財稅體制改革要求,現代財政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實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編制完整體現政府資產負債狀況的綜合財務報告等。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實質是政府購買服務,要求從以往單一年度的預算收支管理,逐步轉向強化中長期財政規劃,這與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標高度一致。推廣使用「PPP」模式,是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手段。有利於吸引社會資本,拓寬城鎮化融資渠道,形成多元化、可持續的資金投入機制。

模式內涵

編輯

由於各國意識形態和實踐需求不同,不同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對PPP模式的內涵並未達成共識。加拿大PPP國家委員會指出PPP是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的一種合作關系,主要強調公私部門之間的風險分擔和利益共享。美國PPP國家委員會認為PPP是介於外包和私有化之間並結合了兩者特點的一種公共產品提供方式,並從項目生命周期角度強調了私人部門的參與,尤其是強調了私人部門的投融資。綜合以上兩種觀點,根據我國國情和實踐需求,本文認為PPP模式內涵應至少包含以下三種核心要素之一。

(1)融資要素。學者Ghavamifar對PPP模式類型的調研結果顯示,由私人部門承擔融資責任是區分PPP模式和傳統方式的重要因素。實踐中,私人部門參與投融資能有效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2)項目產權要素。此處項目產權為權利束,不僅指所有權,而且包含經營權和收益權等權利。根據產權經濟學,特許私人部門擁有項目所有權或項目經營權和收益權,可以激勵私人部門進行管理和技術創新,從而提高PPP項目的建設運營效率。同時,特許私人部門運營基礎設施,有利於促進公共部門機構改革,消除冗員現象。

(3)風險分擔要素。共同分擔風險是PPP模式與傳統方式的重要區別所在,PPP模式中公私部門按照各自承擔風險能力的大小來分擔風險,不僅能夠有效地降低各自所承受的風險,還能加強對整個項目的風險控制。因此,本文將PPP模式的內涵界定為: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之間的合作關系,在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基礎上,公共部門充分利用私人資源進行基礎設施投融資、設計、建設和運營維護全部或部分工作,以更好地為公眾提供服務和滿足社會公共需求。

模式優缺點

編輯

模式優點

近年來,在全球各個地區,通過多種多樣的PPP方式,私營部門在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總體上持續快速增加。結合全球范圍內的PPP項目實踐,PPP模式的優點主要體現:更高的經濟效率[物有所值(Value for Money)]、更高的時間效率、增加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提高公共部門和私營機構的財務穩健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品質得到改善、實現長遠規劃、樹立公共部門的新形象、私營機構得到穩定發展等。

1、PPP模式可以實現更高的經濟效率,實現物有所值

PPP項目依靠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夥伴關系,可以有效降低項目的整體成本。圖1.1顯示了公共部門獨立開展項目與PPP模式下的成本比較。在公共部門獨立開展項目時,項目的整體成本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項目建設成本、運營成本、維修和翻新成本、管理成本以及留存的風險。在PPP模式下,項目建設成本、運營成本、維修和翻新成本以及私營機構的融資成本統稱為PPP合同約定成本,由於私營機構在建設施工、技術、運營管理等方面的相對優勢得以充分發揮,PPP合同約定成本會小於公共部門獨立開展項目時的相應成本。另外,由於PPP項目需要協調更多參與方的利益,項目管理成本(包括公共部門對項目監管、為項目提供准備工作和支持等產生的成本)會略高於公共部門獨立開展項目的成本。在風險留存方面,由於不同的風險分配給管理該類風險具有相對優勢的參與方,因此項目的總體風險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各項成本的變化以及風險狀況的降低,形成了PPP項目的優勢,即所謂的「物有所值」部分。

艾倫咨詢集團(Allen Consulting Group)曾對澳洲的21個PPP項目和33個傳統模式項目進行過比較,結果顯示:PPP模式在成本效率方面顯著優於傳統模式,從項目立項到項目全部結束,PPP模式的成本效率比傳統模式提高了30.8%;從絕對金額看,所考察的21個PPP項目的總合同成本為49億美元,項目生命周期的成本超支為5800萬美元;相比之下,33個傳統模式項目的總合同成本為45億美元,項目生命周期的成本超支達6.73億美元。

2、PPP模式的效率優勢不僅體現在經濟效率上,還體現在時間效率上

艾倫咨詢集團在同一篇調查報告中指出,PPP項目的完工進度平均比計劃提前3.4%,而傳統模式項目的完工進度平均比計劃推遲23.5%。另外,傳統模式下,項目完工的超時程度受項目大小影響較為嚴重,項目越大,工程進度延期的程度越高,但在PPP模式下,沒有發現項目大小對工程進度的顯著影響。

其他機構或研究者大多得出相似的結果。例如,英國審計署對PFI模式(英國PPP的主要模式)和傳統模式的效率進行了統計,結果表明:在PFI模式下,76%的項目按進度計劃完成,78%的項目支出在預算之內;而在傳統模式下,只有30%的項目按進度計劃完成,27%的項目支出在預算之內。在另外一篇報道中,英國審計署相信現有的PFI項目將節省至少15億英鎊的支出。

是否能夠提高項目總體效率,是判斷PPP模式是否適用的關鍵。財政部在2014年11月29日發布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中明確提出:財政部門(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會同行業主管部門,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開展物有所值評價工作。本書其他章節也對物有所值評價進行了詳細論述。

3、PPP模式有助於增加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資金來源

PPP模式下,項目融資更多地由私營機構完成,從而緩解了公共部門增加預算、擴張債務的壓力,因此公共部門可以開展更多、更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在政府因財政緊縮,或信用降低而無法進行大規模融資時,PPP模式可以為政府提供表外融資。

傳統政府模式和PPP模式下,政府的支出情況對比見圖1.2。PPP模式下,政府不僅可以節省基礎設施的初期建設投資支出,還可以鎖定項目運行費用支出,一方面降低短期籌集大量資金的財務壓力,另一方面提高預算的可控性,這兩個方面都有利於政府進一步擴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

PPP的這一優勢對現階段的國內地方政府意義重大,通過推廣PPP模式,可以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運用轉讓—運營—移交(TOT)、改建—運營—移交(ROT)等方式,將融資平台公司存量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項目轉型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改造和運營,將政府性債務轉換為非政府性債務,可以減輕地方政府的債務壓力。

4、PPP模式可提高公共部門和私營機構的財務穩健性

一方面,由於政府將部分項目責任和風險轉移給了私營機構,項目超預算、延期或在運營中遇到各種困難而導致的或有財政負債增加的風險被有效隔離。另一方面,由於PPP模式下的項目融資在整個項目合同期間是有保障的,且不受周期性的政府預算調整的影響,這種確定性可以提高整個項目生命周期。投資計劃的確定性和效率,提高公共部門的財務穩健性。此外,PPP項目的性質決定了項目需求所產生的風險相對較低,項目的未來收入比較確定,提高了社會資本的財務穩健性。

5、PPP模式可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品質得到改善

一方面,參與PPP項目的私營機構通常在相關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和技術,私營機構在特定的績效考核機制下有能力提高服務質量。另一方面,PPP模式下,私營機構的收入和項目質量掛鉤:政府付費的項目中,政府會根據項目不可用的程度,或未達到事先約定的績效標准而扣減實際付款(付款金額在項目開始時約定);在使用者付費的項目中,使用者的需求和項目的質量正相關,這就使私營機構有足夠的動力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如果設施或服務由公共部門單獨提供,由於其缺乏相關的項目經驗,且由於其在服務提供和監督過程中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績效監控難以落到實處。在傳統政府模式下,地方政府通常為某項重大工程臨時組織指揮部之類的專門工作團隊,負責組織項目設計與建設,建設完成後移交給政府下屬事業單位或國有企業日常運營。由於工作團隊缺乏相關項目運作經驗,所以難以保證項目建設質量,無力控制項目建設成本,甚至會因經驗不足導致項目失敗。並且,工作團隊付出大量學費積累的經驗和教訓,在當地可能再無用武之地,因為當地不會經常有同類重大項目需要新建,資源浪費與效率較低問題突出。

6、PPP模式有助於公共部門/私營機構實現長遠規劃

在傳統政府模式下,一個項目會被分包成很多子合同,由不同的參與者執行,這些參與者之間通常並沒有緊密的合作。在PPP模式下,由於項目的設計、建設和運營通常都由同一個聯合體執行,雖然聯合體也由不同的參與者構成,但由於各個參與者需要為同一個目標和利益工作,項目的不同參與者之間可以得到充分整合,實現良好的協同。此外,由於項目的收益涉及整個生命周期(whole of life cycle),在利益驅動下,私營機構將基於更長遠的考慮,選擇最合適的技術,實現設施長期價值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而在傳統政府模式下,則更多是基於短期的財政壓力、政策導向和預算限制來考慮。

7、PPP模式有助於樹立公共部門的新形象

在PPP模式得到良好推廣和執行的情況下,所有項目都能按時、按預算完成,而且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品質得到有效提高,可以使公眾對政府的美譽度增加,對政府的財政管理能力信心倍增。

8、通過推廣PPP模式,可以使私營機構得到穩定發展

PPP模式為私營機構提供了風險較低、現金流穩定、由政府合同背書的長期投機會,可以有效刺激當地產業,增加就業機會。

模式缺點

雖然PPP模式的上述優勢得到市場的一致認可,並且大部分都有實證數據支持,但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十全十美,PPP模式在運作過程中也存在以下缺點:私營機構融資成本較高、特許經營導致的壟斷性、復雜的交易結構帶來的低效率、長期合同缺乏靈活性、成本和服務之間的兩難選擇等。

1、PPP模式導致私營機構融資成本較高

與公共部門相比,金融市場對私營機構信用水平的認可度通常略低,導致私營機構的融資成本通常要高於公共機構的融資成本。當然,在評價社會資本的融資成本時,除了考慮利率之外,還需要考慮項目所轉移的風險、社會資本的創新能力,以及項目總體績效的提升等,從社會整體的功效考慮項目價值。此外,社會資本和公共機構的融資成本也在進一步接近,雖然融資成本的差異不可能完全消除,但這方面的影響在逐漸降低。

圖1.3顯示了10年期的企業債和相同年限國債、地方政府債、城投債的到期收益率。其中,企業債可以近似為大型社會資本的融資成本;國債為無風險利率;地方政府債可以視為地方政府信用擔保的融資成本;由於融資平台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特殊地位,城投債的收益率可視為10年期部分在建基礎設施的融資成本。可以看到:大型社會資本的融資成本高於國債和地方政府債,低於城投債;社會資本的融資成本和國債/地方政府債的差距在逐漸縮小,尤其是2015年年初以來,社會資本的融資成本無論是絕對值,還是與國債/地方政府債的差距,都在逐漸降低。

2、PPP模式普遍採用的特許經營制度可能導致壟斷

一方面,在PPP模式下,居高的投標成本和交易費用以及復雜的長期合同,導致很多規模較小的私營機構對PPP項目望而卻步,因此減少了政府部門對社會資本的選擇空間,也使招投標過程不能實現良好的競爭性。另一方面,PPP模式普遍採用的特許經營制度,實際上使中標的投資運營商獲得了一定程度的壟斷性,利益基本上能得到合同保障。這種缺乏競爭的環境在某些情況下會減弱私營機構降低成本、提高服務品質的動力。當然,PPP模式並不是產生壟斷性的必要條件,在單純的政府模式下,政府實際上也表現出壟斷性。

3、PPP項目復雜的交易結構可能降低效率

首先,在PPP項目中,通常需要多個獨立參與者通力合作,而多個參與者會導致整個項目的約束條件增加。其次,由於每個參與項目的商業機構都會在咨詢、會計和法律等方面產生支出,這部分支出會包括在投標價格中,從而傳導給公共部門。國外的經驗顯示,PPP市場越成熟,這部分成本就越低。例如,如果公共部門採用標准化的合同體系,可以為參與商業機構節省在項目盡職調查和評估過程中所產生的成本。同時,在評估增加的這部分交易成本時,也需要考慮PPP模式下通過風險分擔帶來的額外好處。再次,復雜的交易結構需要公共部門和私營機構建立與PPP模式相匹配的專業能力。現階段,國內相關方面的能力欠缺較為明顯,現狀的改善還需要較長時間。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部門過度依賴外部咨詢機構,會導致在項目開展過程中所積累的知識和經驗並沒有沉澱在公共部門內部,這又減緩了公共部門提升建設相關能力的進度。各個國家都成立了類似PPP中心的組織,包括中國的財政部PPP中心、英國的Infrastructure UK、加拿大的PPP Canada、美國的NCPPP、歐盟的EPEC等,這些組織在沉澱PPP項目經驗和知識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後,交易結構的復雜性和眾多的參與方可能使項目溝通存在一定的障礙,特別是在未來發生一些不可預料的事件時,可能會在合同條款的爭議方面耗費過多時間。而且,即便在項目啟動的過程中,也可能存在公共部門內部意見不一致,或民眾和公共部門意見不一致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效率。

4、PPP的長期合同缺乏足夠的靈活性

為了項目長期運行穩定,PPP合同可能會比較嚴格,靈活性不夠,公共部門或私營機構在起草合同的時候,很難將未來的變化充分地考慮進來,合同條款通常只考慮當前時點的情況,導致項目後期管理不能因時制宜,而只能遵照合同條款執行——哪怕這些條款已經不再能使項目生命周期的綜合成本最優化。解決合同靈活性和合理性的途徑有兩個方面:一是在項目前期就盡最大努力做好整個生命周期的規劃,通常,公共部門需要聘請具有豐富PPP項目經驗的咨詢機構對項目進行前期調查分析,確保參與方對項目需求有充分的理解,對項目的費用有可靠的預算,對風險有全面的評估並可以在公共部門和私營機構間實現最優分擔;同時,還要確保通過招投標過程得到具有競爭性的報價,當然這些前期工作勢必產生不菲的成本。二是在起草合同時保留適當的靈活性,這也必將增加成本,一方面是來自投資的不確定性增加而產生的風險溢價,另一方面是來自將來需要改變對私營機構的激勵機制而產生的或有支出。解決合同靈活性和合理性的成本,有可能降低項目投資者的投資回報率,防止出現過高的投資回報率。

5、公眾使用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成本表面上可能提高

如果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由公共部門提供,由於公共部門的非營利性和不按全成本核算定價的特點,公眾所付出的直接使用費用較低。當然,世界上不存在免費午餐,低收費最終會表現為地方政府債務的累積或公共機構的虧損,也會通過其他渠道由公眾承擔相關成本,甚至潛在成本可能更高。在PPP模式的定價機制下,私營機構需要補償項目相關的全部成本並獲得合理水平的投資收益,對產品或服務進行市場化的定價,可能增加公眾的直接使用成本。如此,PPP合同中約定的定價機制可能是控制公共資源使用成本的一個手段,但定價機制的確定同樣困難,尤其在涉及多邊合作的PPP項目中,不僅需要考慮當地的發展水平、技術進步的趨勢,還需要考慮匯率等其他因素。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來賓B電廠的電價,資料顯示來賓B電廠的電價比來賓A電廠的電價高出60%有餘,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運營期滿15年後項目公司將項目資產無償移交給地方政府,項目的巨額投資要在15年內回收,遠低於電廠的正常使用年限和投資回收期。從各國的經驗來看,PPP項目總體上可以降低公眾使用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綜合成本。

通過前文的實證數據,我們可以發現,PPP模式在提高效率方面的貢獻有大量實證案例支撐,通過必要的流程優化、引入適宜的爭議解決機制,並規范公共治理方式,可以有效控制效率降低的風險。

2. 如何發揮金融業在支持中國城鎮化發展中的作用

城鎮化是十八大部署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戰略之一,也是我國未來最大的發展紅利與增長引擎。城鎮化對擴大消費和投資需求、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協調發展等具有重大意義,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是未來一段時期各級政府的重要任務。城鎮化過程中的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公共服務、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等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但地方政府財力很難滿足如此巨大的資金需求。因此,認真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發揮職能作用全力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充分發揮金融業的資金融通功能和優勢,對推進城鎮化發展意義重大。
近年來,城鎮化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金融內生於經濟,其自身的特點決定了金融只能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支持城鎮化建設,而金融機構追求盈利目標和城鎮化建設的社會效益存在矛盾。在我國金融資源相對稀缺的背景下,金融支持城鎮化建設必須找准著力點和切入點。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我國的城鎮化建設進程正逐年加快。而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城鎮化建設自然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城鎮化建設作為新型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主要戰略選擇之一,實現其預定目標有賴於相關政策的配合和支持,其中金融政策市必不可少的。 (一)當前金融支持城鎮化建設存在的難點問題
1、 金融業逐利性和城鎮化建設的社會性存在矛盾。城鎮化建設對於提升內需、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改善民生、拉動投資和促進經濟增長有著積極的社會意義。但是城鎮化建設所涉及的大多數項目和中國人壽保險業追求盈利的經營宗旨存在矛盾。所以,保險業也要擴展信貸及同銀行業務攜手做好城鎮化的建設。城鎮化建設首先要保證基礎設施的完善,但是基礎設施中有很多項目不符合保險業投資要求,如城市垃圾處理、廢水處理等公益性項目,基本不產生現金流,需要政府財政補貼或者提供政策優惠維持經營,因此還款來源較難保障。
2、 城鎮化建設中項目承貸主體難落實。城鎮化建設以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為主,承辦單位主要是地方政府的相關主管部門,這些部門不具備承貸主體的資格。我國法律明確規定地方政府不得向保險業借款,而地方政府通過創新融資方式組建政府投融資平台作為承貸主體。
3、 金融機構市場定位與城鎮化戰略存在矛盾。一是一些政策性保險公司如中國人壽保險股份公司,金融政策界定不清楚,服務范圍寬泛化,政策性引導作用發揮不充分,對區域經濟、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和城鎮化功能完善支持力度不夠。相反,一味地追逐利潤最大化,在信貸投向上出現商業化的趨勢,依靠政策性金融支持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建設的功能相對弱化了,不利於城鎮化戰略的實施;二是長期以來各金融機構實行粗放式經營,追求點多面廣、機構層層下設,即便是在一些金融資源匱乏的偏遠鄉村,農村人壽保險公司、平安保險公司甚至一些其他的保險公司紛紛設立機構,竟相搶拉投資,導致低效率勞動、無效勞動。與此同時,城鎮的網點布局不合理,服務功能不完善,以城鎮化建設帶動農村發展的金融組織體系和服務網路未真正的建立起來。三是採取因噎廢食的做法,為了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眾多的城市大型保險公司下設農村保險所,不利於把握保險公司的性質和服務的方向的,減弱了對城鎮中小企業和個體私營客戶的投資,不利於城鎮經濟發展和城鎮規模的壯大。
4、 在城鎮化建設中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總體不高。目前,金融資源過多地集中、流入大城市,
有的省會城市的存貸款已經佔到全省的一半以上,而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建設資金卻較為缺乏,沒有充裕的資金作為物質基礎,不利於城鎮化過程中不同規模的城市與城鎮的和諧發展。而對於資金集聚的大城市而言,其信貸資金分布也呈現出許多不合理的現象。一方面,金融機構之間只是競爭對手,不是合作夥伴,資金畫地為牢,銀團貸款形式很少出現,資源集聚度不高,另一方面,貸款趨同現象十分普遍,各金融機構競相盲目的把大量信貸資金投向相同的大項目、大企業,造成低水平重復投入,降低了金融資源配置效率。這樣真正需要信貸資金的項目或企業的融資需求卻得不到滿足,自然不利於城市建設中小型基礎項目正常的資金供給與配置,不就不利於城市的全面可持續、協調的發展。
5、 金融服務功能還不完善。金融信息網路建設與發達國家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一些金融機構尚未實現不同城鎮之間業務的聯網和異地存取資金。金融服務手段還是以傳統的投保業務為主,咨詢、結算、代理等中間業務發展緩慢,金融創新能力不前,隨著我國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居民在金融需求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多。對於目前城鎮化發展中不斷出現的新的金融需求,例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財務顧問。投資銀行業務、基金託管,保險業等新型業務的需求,我國保險業的金融服務功能還十分有限,尚不能緊跟時代的發展,不斷滿足這些新穎的金融需求,因此也不利於我國城鎮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
6、 完善我國城鎮化進程中金融支持作用的策略分析。
第一,優化金融市場結構,推行融資證券化。市場經濟經濟發展客觀上要求金融市場結構優化,進行融資證券化,其理論根源在與:
(1)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居民儲蓄佔主體地位。人們對投資工具的選擇呈現多樣化,投資者不僅需要安全性和流動性錢的投保存款,也需要風險大但收益高的證券:
(2)融資證券化相較於以保險為代表的間接融資具有更強的利益約束能力,這種硬約束的融資方式在約束機制方面更能體現市場經濟的一般要求。而以保險信用為主的間接融資時一種軟約束性用:
(3)融資證券化對於整個經濟具有重要的制度創新功能。有大量低成本的資本供給無疑是發展我國經濟和推進城鎮化必須解決的問題,通過融資證券化推動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在資源配置中引入市場機制,由此獲得的增長效應要比單純地引進外資中得到的更加明顯。因此我國必須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擴大證券化融資在融資總量中的比重,逐步改變目前間接融資比重偏大的金童市場結構。
首先,通過不斷加快構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結合金融工具的創新,以拓寬融資渠道來推行融資證券化的進程。
其一,應進一步大力發展主板市場。股權分置改革的順利完成,使主板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工行、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等一批大市值公司相繼上市,不僅市場規模大幅擴張,上市公司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市場功能進一步發揮。
其二,堅持不懈地發展中小企業板。中小企業板自2004年設立以來得到了較塊的發展,制度創新力度不斷加大,已成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重要的組成部分。
(二)發展中小金融機構,完善金融組織系統以民營企業為主的中小企業是發展市場經濟,推動城鎮化的一個主要推動力。因此,我國要擴大城市規模,提高城市質量和縮小城市發展差距,必須建立中小企業融資體系,為中小企業提供有效的融資渠道。支持中小企業做大做強,中小金融機構是最適宜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融資的金融組織形式。發展中小金融機構,首先必須通過制度供給,改變不利於中小金融機構發展的政策,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促進和扶持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如實行有差別的金融機構設置管理辦法;改變市場准入條件,為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機構打開方便之門;應該在投保利率、資金來源和運用渠道、業務創新等方面為中小金融機構提供優惠政策;其次,科學合理地規劃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的設立,填補國有人壽保險基層分支機構撤並後留下的服務空白。在規劃時應把握好中小保險公司與國有人壽保險公司的市場定位,做到取長補短、優勢互補、良性競爭、廣泛合作。在發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組織,直接為中小企業發展進行融資服務。同時改革和發展農村合作金融組織,使其更好地為發展農村經濟服務。
(三)鼓勵多種形式的城市建設融資方式
首先,要加大財政投入,把財政支出的重點放在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公益性項目上,並充分發揮財政投資的杠桿作用,通過部分投資、貼息、信貸擔保和減免稅等多種方式來吸收全社會投資;
其次,應實行建設投資的多元化、市場化、規范化,發揮各類投資者、經營者共同建設城市的積極性。在項目建設上,鼓勵招商引資。在堅持項目資本金制度的原則下,鼓勵金融機構進行項目貸款、固定資產貸款、地方政府貼息貸款;
再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金融機構應放寬向城鎮基礎設施貸款的限制,適當安排一定比例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與發展中長期貸款。
(四)各金融機構應找准切入點,加大支持力度各金融機構要在堅持三性原則的前提條件下,根據自身的業務特點,積極探索並找准支持城鎮建設的切入點。中國人壽保險、城市保險業及股份制保險業應主要在健全城鎮功能和發展城鎮社會服務中尋求商機,重點解決距離中心城市較近的衛星鎮的金融需求,如交通、 能源、信息、防災減災等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城鎮居民住房消費、教育消費、耐用消費品需求及企業化運作方式的污染綜合治理需求等。 中國人壽保險和農村保險所主要在發展城鎮經濟、促進社區服務水平提高上開展金融服務,同時積極支持面向城鎮社區服務的各類服務機構,特別是有需求潛力和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促進城鎮第三產業發展。當然優化工業結構、提升產業素質和競爭力,是城鎮經濟上規模、上水平,增強發展後勁的重要途徑。並且小城鎮在一定時期內重點發展有優勢的勞動密集型工業和為中心城市配套的工業,吸收中心城市轉移出來的加工業,對此,金融部門應積極支持。對於新成立的農村經濟實體和組織,金融機構應引導其在建制鎮中落戶發展。
(五)把握金融需求變化趨勢,提高綜合化和個性化服務能力隨著我國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數量、質量隨之提高。居民在金融需求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多。一是金融需求呈多樣化趨勢。中國人壽保險公司要把握這一發展趨勢,加強與證券、銀行、投資基金等其他相關行業之間的合作,滿足客戶多方面的金融需求。在做好傳統業務的同時,積極開拓網路結算與服務、股票質押貸款、證券資金結算、資產管理、財務顧問、投資銀行業務、基金託管等業務領域,增加保險業的綜合服務能力。 二是居民的金融需求呈個性化趨勢。要適應金融需求個性化發展趨勢,中國人壽保險業就必須加大金融創新力度,提高個性化金融服務的能力。因此,中國人壽保險業要積極跟進市場,掌握客戶需求,實施和完善以市場和客戶需求為中心、以優質服務為宗旨的客戶經理制,加大培訓力度,培養一批懂金融、證券、銀行、基金等多種業務的綜合金融理財師,不斷進行業務重組、內部結構重組、保險業與市場關系重組、保險業與同業關系重組,建立個性化的服務營銷和產品創新機制,為客戶量體裁衣地提供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可以肯定的是,城鎮化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如何挖掘這種潛力?更多人意識到目前城鎮化的核心不再僅僅是土地的城鎮化,更是人的城鎮化。要實現這一目標,既需要土地、社會保障、公共服務以及金融的支持,也需要它們的調整以適應新型城鎮化的需要。通過調整尋找支持城鎮化的切入口,抓住發展新機遇成為包括金融在內的許多行業的目標。毫無疑問,金融支持是城鎮化的必要條件,金融也會在助推城鎮化進程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某金融機構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對於金融機構來說,城鎮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並存。」
作為保險業的員工我們,應在上級領導的正確領導下,緊密圍繞保險業務發展的工作中心,把保險業務工作融入經濟的業務建設、思想建設、隊伍建設和績效管理中,以「三個確保」為目標,努力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不斷完善服務體系,開創我公司保險工作的新局面。我們的主要做到以下:
夯實基礎,強化培訓我公司營業部始終抓好業務員的培訓工作為基礎作用,加大開發各大企業的保障作用, 加強城鄉統籌,服務於城鄉一體化發展。在遼**鎮化發展進程中,中國人壽保險公司要圍繞四個關鍵領域,積極提供保險保障和多種金融服務。與各大銀行的網點和溝通,全力保障公司業務的發展,把監督貫穿於公司各項工作業務中,加大懲罰力度,確保各項工作廉政到位,構成「不敢為」的監督防線。這樣才能是金融業的發展得到更有利的保障。建立個性化的服務營銷和產品創新機制,為客戶量體裁衣地提供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在新的時期,我們將緊隨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繼續嚴格貫徹國家產業政策,繼續積極參與公益事業,通過組織員工開展愛心捐建、愛心助學等活動,支持農村改善人畜飲水環境和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條件。積極維護地方金融秩序,切實藉助廣覆蓋的機構和網點,開展保險知識和金融產品下鄉進村活動,向農村地區普及保險知識,幫助農戶更加熟練地使用保險產品,提高保險產品在農村的認知度和使用率。積極與地方政府推進信用村建設,加強與金融同業協作,共同防範地方金融風險,打造良好的農村誠信環境。

3. 太原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的實施意見的重點任務

(一)高水平編制城市規劃。對標一流,突出特色,進一步完善太原都市圈和南部區域規劃,搞好重點地段、引領性項目、精品建築設計。注重規劃的前瞻性、權威性,形成以南部區域為核心、老城和古城為重點、城鎮為基礎、城鄉統籌,多中心、多軸向、多組團的城市空間布局。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在規劃目標和空間布局上協調統一,各類專項規劃與城鄉規劃相互銜接,形成統一的空間框架。加強三縣一市縣域規劃及鄉鎮規劃編制工作,引領城鄉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建立城鄉一體規劃管理體制,強化規劃制定、修改和實施監督檢查,維護規劃的權威性。
(二)加快推進太原晉中同城化和太原都市區建設。按照統一規劃、協調功能、整合空間要求,以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推動太原晉中兩市道路、供水、供氣、供熱等設施對接共建,實現互動、互通、共享,在同城化上邁出實質性步伐。落實省委「一核一圈三群」城鎮化戰略布局,加快完善由太原市區、晉中市區、清徐縣城、陽曲縣城構成的太原都市區公共服務設施,積極推進現代綜合交通網建設,引領太原盆地城鎮密集區發展,構建太原城市群基本空間框架。
(三)高標准建設南部區域。按照區域服務中心、創新科教先鋒、交通樞紐門戶、現代產業基地和文化宜居名都的功能定位,充分體現「現代化為基幹、特色化為神韻、人性化為根本」的要求。以中心商務區為核心,先行建設優美環境和基礎設施,逐步推進晉陽湖周邊區域、晉陽古城大遺址等重點地段建設;切實搞好建設項目空間環境和形象設計,加快建設一批一流標志性建築,全面打造歷史傳統與現代風貌相得益彰,山、水、城、林、人和諧共融的現代都市區。同步抓好產業布局和培育,實現產城一體化,力爭五年內核心區初具規模。注重構建南部區域與老城及晉中市區暢通便捷的交通網路,形成現代化商務中心,推動城市重心南移。創新建設模式,實行政府主導下的公司化運作、項目化管理,確保各項目建設成為質優工程和城市形象工程。
(四)積極推進大縣城和小城鎮建設。從提升城鎮功能、支持支柱產業發展入手,大力實施「七個一工程」,加快推進「大縣城——中心鎮——中心村」融合連片發展,引導生產要素向縣城、中心城鎮集聚,建設一批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功能完善、環境整潔優美的小城鎮。把縣城作為城鎮化發展的重要環節,加快大縣城建設,引導生產要素、優勢產業向縣城集中,形成縣域經濟發展核心。加大縣城市政公用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力度,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搞好垃圾綜合整治,徹底改變城鎮環境「臟、亂、差」局面。堅持規劃引領,項目支撐、改革推動,支持已經形成一定產業和人口規模、基礎條件好的鄉鎮盡快成為經濟強鎮和縣域經濟次中心,帶動周邊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在每個縣(市、區)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發展潛力較大的特色中心鎮予以重點扶持,建設一批循環經濟工業園、綠色農業加工園、現代農業種植養殖園。重點抓好清徐徐溝鎮、古交馬蘭鎮等9個省級重點鎮和尖草坪區陽曲鎮、婁煩縣馬家莊鄉等7個市級重點鎮建設。
(五)加大產業園區發展力度。把園區建設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抓手,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加快現有園區擴區步伐,創新園區體制機制,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環境,促進項目和企業向園區集聚。經濟區提高准入門檻,打造產業集群,培育研發職能,重點發展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醫療等新興產業。高新區在姚村以南進行擴區建設,培育高新技術產品生產中試職能,堅持「產業基地與科技新城」同建的發展理念,加強與清徐城區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協調,使配套設施更適宜產業發展,功能運轉更適宜創業居住,城市環境更彰顯綠色環保。民營區以現代服務業、物流業為主導,打造輻射黃河中下游經濟區的重要物流集散中心和省城最大化的現代物流功能區;改善生態和人居環境,打造宜居住、宜創業、宜流通的東部經濟高地,近期以南北擴展為主,遠期向東縱深發展。不銹鋼園區依託太鋼資源優勢,有效擴大園區建設規模,加快園區市政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打造一流不銹鋼產業基地。加快山西清徐經濟開發區建設,擴建和籌建食醋工業園、太原鐵路裝備園、太原工業園、汽車配件工業園、物聯網應用產業園、靜脈產業園、東山低碳經濟園、古交煤炭循環經濟園等各類專業特色園區。統籌老城區與產業集聚區功能布局,推動城區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網、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向產業集聚區延伸,銜接好專業園區發展與中心鎮、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突出園區特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推進周邊農民就近轉移就業。
(六)加快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按照一流規劃建設標准,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整村拆除、安置優先原則,結合城市發展總體思路,與片區改造相結合,實行統一編制方案、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招商引資、統一整村拆除、統一建設安置模式,統籌規劃,規范管理,提高效能,整體推進「十二五」期間,完成建成區范圍內86個城中村和重點工程建設涉及征地拆遷的城中村改造。通過全方位綜合改造,促進城中村居住環境、生活條件、管理秩序、經濟發展和文化等與城市全面融合,實現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加大棚戶區和舊住宅區改造力度,對設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環境較差的棚戶區和舊住宅小區實施整容、拆違、補建、配套整治工程,改善城市居民住房條件,提高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十二五」期間,基本完成全市棚戶區拆遷改造任務,把棚戶區改造成房屋質量優良、功能完善、生活便利、環境優美的新型城市社區。
(七)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北中環、西中環、建設路快速化改造,打通南內環西街、府東街、南中環西街等東西向主幹道;開通西渠路、太行路等南北向主幹道,使中心城區形成與外圍高速環有機銜接,以快速路為骨架,主次幹道匹配、「十縱十橫加三環」的幹道格局。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力爭「十二五」期末軌道交通2號線、1號線一期主體工程基本完工。結合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打通斷頭路,拓寬瓶頸路,改造小街巷,配建停車場,形成路網長度、密度和動態靜態交通體系科學合理的城市道路系統。加快推進集中供熱二電六期工程、集中供熱瑞光熱電一期工程建設,採用集中供熱、地熱、太陽能等多種供熱形式,將新型農村住宅社區和產業集聚區同步納入供熱管網體系。加大城市燃氣氣源、管線和項目建設,建設煤層氣熱電聯產項目,2015年燃氣氣化率達到98%。加快老城區老化供水管網改造步伐,新城區管網建設和道路建設同步進行,擴大城市供水范圍,啟動分質供水,實行「一戶一表」工程。建設城南污水處理廠,對未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的污水處理廠進行提升改造,大力推行垃圾處理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規劃建設新的垃圾終端處理廠或預備垃圾處理廠。加強城市防洪、消防、抗震等公共安全設施和無障礙設施建設。
(八)加強住房保障能力建設。積極引導房地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加強市場調控監管,保持投資年均增長25%左右;優化商品房供給結構,鼓勵開發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嚴格房地產開發項目配建廉租住房制度,大力支持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棚戶區改造、公共租賃住房等各類保障性住房建設,建立滿足不同收入家庭、多層次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多渠道籌措保障性住房建設資金,住房公積金增值收益余額、土地出讓凈收益中的20%足額用於廉租住房保障,引導社會投資在產業集聚區建設職工公寓、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賃住房。建立和完善保障性住房進入、退出動態管理機制,逐步拓寬保障范圍,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和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大中專畢業生及有穩定收入的外來務工人員住房問題。
(九)加快綜合交通網路體系建設。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快高速公路、干線公路、農村公路和交通運輸場站建設,提升公路等級。續建太(原)古(交)高速公路和太(原)陽(泉)高速公路,新建二環高速公路,連通太(原)佳(縣)高速公路、在建的龍(白)城(趙)高速公路,形成太原二環高速公路,「十二五」期間爭取建成太原市「兩環七射」高速公路網格局。抓好108國道東山過境線、307國道東山段改造、省道雙陽線改造、省道榆古線改造、古交婁煩過境線及太佳高速公路婁煩連接線等國省干線公路項目建設。修建環城貨運通道,緩解城市過境車輛交通壓力,徹底解決過境貨運車輛對市區的環境污染問題。優化公路網結構,暢通市域出口公路,將黃寨——康家會、古交——米峪鎮、潘家莊——岔口和清徐——東陽(晉中市)等縣級公路改造提升為省道。實施縣鄉公路升級改造工程,提高技術等級和路面等級,不斷優化路網結構,提高公路通達深度和通行能力。加快農村街巷硬化建設速度,實現我市農村街巷硬化全覆蓋。逐步建立層次分明、運作高效,與民航、鐵路和城市公共交通協調發展的公路客貨運樞紐場站體系,進一步鞏固太原市國家公路主樞紐地位。
(十)加快園林綠地建設。實施園林綠化增量、城市公園升級工程,大幅提高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繼續建設汾河景觀帶南延工程,重點建設華夏公園、長風公園、晉商公園、南內環西街公園、南寨公園二期、動物園二期、龍潭公園周邊改造、蘭泉公園、和諧公園、工業遺產公園、晉祠公園擴建等大型公園綠地,增設一批區級公園和專類公園。在舊城區開展園林綠化單位(社區)創建活動,建設街頭綠地及居住小游園,栽植添綠,見縫插綠,拆舊造綠,擴大中心區公共綠地面積。全面開展主要道路、邊山支河景觀化改造,將兩側防護綠地改造成兼有休閑美化功能的帶狀公共綠地。結合環城林帶工程建設要求,打造一系列高標准綠化郊野公園(包括晉陽湖公園擴建、太山植物園、汾河公園南延、柴村生態園、西山萬畝生態園擴建等),作為城市公園綠地的補充完善。
(十一)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堅持建管並舉、重在管理原則,學習國內外先進經驗,創新城市管理模式,管理重心下移,引入企業化管理方法,綜合運用行政、法律、市場、技術等手段,實現管理的精細化、規范化、常態化。大力推進「數字太原」成果應用,數字城管向三縣一市延伸。實施公交優先戰略,加快智能交通系統、公交場站、公交換乘樞紐和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統建設,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深入開展「城鄉清潔工程」,加強清掃保潔,重點整治集貿市場、背街小巷、城鄉結合部、城中村等衛生死角;規范攤位擺設,重點整治佔道經營,保證道路功能;規范廣告牌匾設置,重點整治商店招牌(匾)亂設亂掛。通過精細化管理,達到「兩年大變樣、五年達一流」目標。
(十二)拓寬城鎮化建設融資渠道。創新融資模式,構建符合國家政策的多元化融資平台,突破城市建設投資約束瓶頸。科學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強化和改進商業性開發用地徵收、儲備、整理、出讓等環節管理,把有限的土地資源配置到升值空間最大、經營業績最好的融資平台上去,形成儲備、增值循環鏈條,為城市建設提供可持續資金來源。積極引進太鋼、太重、焦煤等有實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和民營企業參與城建融資平台建設,提升融資平台的償債和抗風險能力。採用抵押、質押等方式,將道橋收費權、管網經營權、廣告經營權等城市資源轉化為城市資本,注入融資平台,實現城市公用資源增值最大化。創新項目建設管理模式,拓展項目融資渠道,引入BOT、BT、TOT、信託等投融資方式,注重利用資本市場融資,積極爭取世行貸款,發行城市建設債券,為城市建設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撐。
(十三)保障城鎮化發展用地。按照節約和集約用地的原則,堅持增量建設與存量改造並舉,優先保障南部區域、產業集聚區等重點用地需求。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范圍內,做好重點發展區域和項目集聚區近期建設用地涉及的集體土地徵收前期准備,根據開發需要和年度土地利用計劃指標等情況實施轉用徵收,以供建設項目使用。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以城鄉用地結構調整為紐帶,顯化城鎮土地價值,將土地級差收益返還農村,促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
(十四)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普遍關懷與重點關懷有機結合,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完善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制度,統籌非公有制企業、城鎮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等群體參保,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提高統籌層次。完善城鎮職工和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全面落實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切實做好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工作。努力解決體制轉軌歷史遺留問題,實現「三個全部,一個重點」。推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鞏固提高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水平,實現「社會保障一卡通」。建立健全以城鄉低保、農村五保供養、醫療救助為基礎,臨時救助為補充,與廉租住房、教育、司法等專項救助制度銜接配套,覆蓋城鄉的社會救助體系,切實保障困難群體基本生活。
(十五)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科學制定鄉鎮規劃,創新村莊規劃編制制度,形成市、縣、區共同編制規劃工作機制,分期分批完成我市新農村規劃編制任務。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要求,繼續搞好重點推進村建設,啟動實施新農村連片建設提升工程,全面提高農村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和社會管理水平。抓好亮點連片示範區建設。圍繞主導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進一步提升新農村建設省級重點推進村檔次水平,充分發揮典型帶動聚集示範效應,在每個縣(市、區)集中打造不同類型的新農村建設亮點連片示範區,形成連片發展格局。深化農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堅持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快農村水、電、氣、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抓好水庫除險加固和中小型灌區續建配套及維修改造、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防汛抗旱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管護機制。推進農村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發展,在完善提升「五個全覆蓋」工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新的「十個全覆蓋」,不斷提升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努力構建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網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結合城鄉清潔工程全面推行「村清掃保潔、鄉收集管理、區集中運轉」的環衛管理模式,形成城鄉清潔衛生一體化管理體制。繼續推進農村大中型沼氣和秸稈氣化工程建設,加快發展循環農業和清潔農業。積極推進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和歷史遺留工礦企業污染治理,開展集中連片村莊區域性污染綜合整治。廣泛開展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文明村鎮創建活動,推進以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水源為主要內容的「三清工程」和以村莊硬化、綠化、凈化為重點的村容村貌整治。

4. 如何拓寬融資渠道

先做財務計劃

財務評價 對企業經營狀況進行簡要回顧,包括:從經濟角度考慮市場正常與否;你的市場地位;投入經營幾年來的毛利額;對設備或物資的不斷變化的需要;以及薪金稅收和其它主要開支。

盈虧預測 根據從企業建立之初到下一年的財務記錄,預測企業盈虧,預測應詳盡到月,這樣季節性變化就會一目瞭然,有些企業主喜歡做兩年、三年或更長的預測,但實際上一年預測已綽綽有餘。

資金來源 包括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來源,這是一種相對金融存量;你對企業投入過多少資金,目前需要多少資金維持企業正常運轉,將來需要多少資金,最後一項估計應該包括所有可能影響資金需求的預期變化。,

預估資金平衡表 這是對下一期企業資產、負債及資產凈額的估計,根據以收入實際的資金平衡表,應能確定今後幾個月需要多少流動資金維持企業運轉。

現金預測 這是對下一年度企業流入流出情況的預報,以此作為日常工作指南,精明的企業管理要求,在不發生現金短缺的情況下,除了必需的現金之外,手頭不要保留更多現金,以往的記錄可以作為預測的根據。

再看要不要借款
財務計劃應能說明,是否有很必要籌集外來資金支持企業發展,但對增加借款你可能心存疑慮。
如何是好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來做一個角色分析,把你自己放在銀行家的位置,來考慮你的貸款申請,你會堅持要求對方提供真實可靠的財務數據,證明這家企業具有償付能力、盈利能力,而且企業處在發展之中,可資證明的是兩個基本財務報表;資金平衡表(這是衡量企業償付能力的標准)和損益報表(這是對企業盈利情況的說明)。
信貸機構特別關心以下數據,它們都是說明企業有多大借貸能力的可靠指標。
目前的財務帳目,你的帳簿是否完整准確地反映應收、應付帳款、薪金、稅收、保險費、職工福利和其它財務項目。
應收帳款,應收款是否有數目不明確的跡象,是不是應歸咎於債權人之信用問題?有沒有遇到過長時間的付款拖欠,或是由於壞帳過多造成庫存現金出現麻煩?
庫存,進行商品交易時,貨品情況是否完好無損,有沒有減價銷售的問題?原材料供應是否適量;足以保證生產需要,又不會產生倉儲問題和不必要的現金支出?
生產設備和其它固定資產,這些資產狀況是否良好?折舊計劃是否現實可行?是否已經提出預留,以便在必要的時候對固定資產進行更新換代?
房地產,租用、抵押或其它類型房地產協議是否合理,是否與你所在行業的可比資產一致?是否有固定的、可行的規劃來降低今後這方面的開支。

分析籌資渠道
實際上,籌資渠道有三大類:短期借款、定期貸款的股東,短期借款是指利率固定的短期借,一般一次償清,最多可分兩次或三次償還,定期貸款的期限稍長,分期多次償還,利率可以固定,也可能變動,通常需要擔保,股東則是由股東提供的那部分資金。
要記住,資金的用途是選擇貸款種類的最重要因素,償還計劃的分析也同樣至關重要,經驗規律是:短期貸款可以通過變現現有資產償運,而長期貸款則要用貸款所得償還,對已經建立並正處在發展之中的企業而言,以下是最常用的籌資渠道。

借貸機構的貸款 銀行是最普通的借貸渠道,而企業家通常已經與他們建立了業務聯系,但是,為了獲得最佳利率的貸款,必須花時間多方尋找比較,短期銀行貸款可以用來,應付應收款掛帳引起的一至三個月的周圍困難:建立最多6個月的庫存。

發行股票 發行股票的好處是可以把經濟風險分攤給股東,但同時也分散了一部分利潤,在決定採用這種辦法之前,要考慮:是否願意放棄一部分控制權,讓出一部分利潤。

向職工出讓企業產權 這么做的好處很多,比如說能提高職工的工作熱情,但它同時也會削弱你對企業的管理權力,降低你的利潤份額,不過,如果可望增加的利潤能抵償利潤份額的損失,這就失為可行之策。

與其它成功企業合並 雖然結果會給雙方帶來收益,問題是:你是否願意犧牲企業的部分特徵,另一種辦法是與供應廠商協商,允許你先賒帳進貨,日後再結算,這種融資形式對供應廠商頗具吸引力,只要他們相信此舉會顯著增加相關的銷售額。

盤出停滯的部門 如果企業內有些部分沒有獲得預期的發展,就可以賣掉它們,用得資金擴大更有前途的部門,這種籌資方式也可以通過股本轉讓來實現,即放棄一些利潤、把企業的部分產權轉讓給投資者,你還可以有別的選擇,比如重新安排企業的投資結構,或者擴大企業的借貸規模。

評估企業價值
應該養成習慣,定期評估企業的價值,如果每年都做年報,你就可以用數據逐年進行比較,然而,數字也會有欺騙性,例如,如果最近賣掉了一部分業務部門,數字就會很可觀,但是如果同將來的發展和未來的利潤聯系起來,結果又會怎樣?削減銷售隊伍也能夠降低經營成本,但是,銷售力量減弱難道不會給今後幾個月的營業收入帶來影響嗎?
評估應充分考慮所有因素,只要這些因素與利潤、企業發展、顧客增加、競爭關系、行業地位、社會形象有關,評估也有助於決定是否應該尋求新貸款或其它融資形式,壯大企業或者使企業擴展到新的經營領域。

加強信用管理
充分注意財務管理的細節問題,對企業經營結果會產生重要影響,有效的現金管理要求你;現金、支票和其它可生息應收款項要及時存上,規定每月在同一時間上繳發貸憑證,不要把資金閑置在無息或低息帳戶上,哪怕是很短一段時間。
及時清理應收款,避免因不能及時收回應收款而不得不靠融資來維持經營,重新審查所有客房的信用,現實地確定其及時償債的能力,估算拖欠款的利息,建立切實可行的制度處理呆帳和壞帳。
迅速支付各種票據,最好在最後期限以前支付,以保持良好的信用,盡可能用現金支付或及早付款,以便充分享用供應廠商和合同廠家提供的折扣,與債權人和顧客間保持緊密聯系,迅速解決與支付有關的麻煩,讓債權人充分了解你的業務性質、季節因素和其它可能幹擾收入的現金流的問題。

5. 關於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有關問題的通知的通知全文

關於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有關問題的通知
財金[2014]7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務局: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允許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和運營」精神,拓寬城鎮化建設融資渠道,促進政府職能加快轉變,完善財政投入及管理方式,盡快形成有利於促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發展的制度體系,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充分認識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重要意義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在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領域建立的一種長期合作關系。通常模式是由社會資本承擔設計、建設、運營、維護基礎設施的大部分工作,並通過「使用者付費」及必要的「政府付費」獲得合理投資回報;政府部門負責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價格和質量監管,以保證公共利益最大化。當前,我國正在實施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城鎮化是現代化的要求,也是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抓手。立足國內實踐,借鑒國際成功經驗,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國家確定的重大經濟改革任務,對於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提升國家治理能力、構建現代財政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一)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政府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向社會資本開放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可以拓寬城鎮化建設融資渠道,形成多元化、可持續的資金投入機制,有利於整合社會資源,盤活社會存量資本,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拓展企業發展空間,提升經濟增長動力,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二)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一次體制機制變革。規范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能夠將政府的發展規劃、市場監管、公共服務職能,與社會資本的管理效率、技術創新動力有機結合,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過度參與,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與質量。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要求平等參與、公開透明,政府和社會資本按照合同辦事,有利於簡政放權,更好地實現政府職能轉變,弘揚契約文化,體現現代國家治理理念。
(三)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構建現代財政制度的重要內容。根據財稅體制改革要求,現代財政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實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編制完整體現政府資產負債狀況的綜合財務報告等。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實質是政府購買服務,要求從以往單一年度的預算收支管理,逐步轉向強化中長期財政規劃,這與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標高度一致。
二、積極穩妥做好項目示範工作
當前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首先要做好制度設計和政策安排,明確適用於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項目類型、采購程序、融資管理、項目監管、績效評價等事宜。
(一)開展項目示範。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向本級政府和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大力宣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理念和方法,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平等協商、風險分擔、互利共贏的原則,科學評估公共服務需求,探索運用規范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新建或改造一批基礎設施項目。財政部將統籌考慮項目成熟度、可示範程度等因素,在全國范圍內選擇一批以「使用者付費」為基礎的項目進行示範,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總結、提煉、完善制度體系。
(二)確定示範項目范圍。適宜採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項目,具有價格調整機制相對靈活、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投資規模相對較大、需求長期穩定等特點。各級財政部門要重點關注城市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領域,如城市供水、供暖、供氣、污水和垃圾處理、保障性安居工程、地下綜合管廊、軌道交通、醫療和養老服務設施等,優先選擇收費定價機制透明、有穩定現金流的項目。
(三)加強示範項目指導。財政部將通過建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庫為地方提供參考案例。對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示範項目,財政部將在項目論證、交易結構設計、采購和選擇合作夥伴、融資安排、合同管理、運營監管、績效評價等工作環節,為地方財政部門提供全方位的業務指導和技術支撐。
(四)完善項目支持政策。財政部將積極研究利用現有專項轉移支付資金渠道,對示範項目提供資本投入支持。同時,積極引入信譽好、有實力的運營商參與示範項目建設和運營。鼓勵和支持金融機構為示範項目提供融資、保險等金融服務。地方各級財政部門可以結合自身財力狀況,因地制宜地給予示範項目前期費用補貼、資本補助等多種形式的資金支持。在與社會資本協商確定項目財政支出責任時,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對各種形式的資金支持給予統籌,綜合考慮項目風險等因素合理確定資金支持方式和力度,切實考慮社會資本合理收益。
三、切實有效履行財政管理職能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從明確投入方式、選擇合作夥伴、確定運營補貼到提供公共服務,涉及預算管理、政府采購、政府性債務管理,以及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等財政職能。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對財政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提高認識,勇於擔當,認真做好相關財政管理工作。
(一)著力提高財政管理能力。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建設周期長、涉及領域廣、復雜程度高,不同行業的技術標准和管理要求差異大,專業性強。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根據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探索項目采購、預算管理、收費定價調整機制、績效評價等有效管理方式,規范項目運作,實現中長期可持續發展,提升資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務水平。同時,注重體制機制創新,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按照「風險由最適宜的一方來承擔」的原則,合理分配項目風險,項目設計、建設、財務、運營維護等商業風險原則上由社會資本承擔,政策、法律和最低需求風險等由政府承擔。
(二)認真做好項目評估論證。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會同行業主管部門,根據有關政策法規要求,扎實做好項目前期論證工作。除傳統的項目評估論證外,還要積極借鑒物有所值(Value for Money,VFM)評價理念和方法,對擬採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項目進行篩選,必要時可委託專業機構進行項目評估論證。評估論證時,要與傳統政府采購模式進行比較分析,確保從項目全生命周期看,採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後能夠提高服務質量和運營效率,或者降低項目成本。項目評估時,要綜合考慮公共服務需要、責任風險分擔、產出標准、關鍵績效指標、支付方式、融資方案和所需要的財政補貼等要素,平衡好項目財務效益和社會效益,確保實現激勵相容。
(三)規范選擇項目合作夥伴。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依託政府采購信息平台,加強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政府采購環節的規范與監督管理。財政部將圍繞實現「物有所值」價值目標,探索創新適合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采購的政府采購方式。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會同行業主管部門,按照《政府采購法》及有關規定,依法選擇項目合作夥伴。要綜合評估項目合作夥伴的專業資質、技術能力、管理經驗和財務實力等因素,擇優選擇誠實守信、安全可靠的合作夥伴,並按照平等協商原則明確政府和項目公司間的權利與義務。可邀請有意願的金融機構及早進入項目磋商進程。
(四)細化完善項目合同文本。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會同行業主管部門協商訂立合同,重點關注項目的功能和績效要求、付款和調整機制、爭議解決程序、退出安排等關鍵環節,積極探索明確合同條款內容。財政部將在結合國際經驗、國內實踐的基礎上,制定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和標准化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項目合同文本。在訂立具體合同時,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會同行業主管部門、專業技術機構,因地制宜地研究完善合同條款,確保合同內容全面、規范、有效。
(五)完善項目財政補貼管理。對項目收入不能覆蓋成本和收益,但社會效益較好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地方各級財政部門可給予適當補貼。財政補貼要以項目運營績效評價結果為依據,綜合考慮產品或服務價格、建造成本、運營費用、實際收益率、財政中長期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確定。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從「補建設」向「補運營」逐步轉變,探索建立動態補貼機制,將財政補貼等支出分類納入同級政府預算,並在中長期財政規劃中予以統籌考慮。
(六)健全債務風險管理機制。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根據中長期財政規劃和項目全生命周期內的財政支出,對政府付費或提供財政補貼等支持的項目進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在明確項目收益與風險分擔機制時,要綜合考慮政府風險轉移意向、支付方式和市場風險管理能力等要素,量力而行,減少政府不必要的財政負擔。省級財政部門要建立統一的項目名錄管理制度和財政補貼支出統計監測制度,按照政府性債務管理要求,指導下級財政部門合理確定補貼金額,依法嚴格控制政府或有債務,重點做好融資平台公司項目向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轉型的風險控制工作,切實防範和控制財政風險。
(七)穩步開展項目績效評價。省級財政部門要督促行業主管部門,加強對項目公共產品或服務質量和價格的監管,建立政府、服務使用者共同參與的綜合性評價體系,對項目的績效目標實現程度、運營管理、資金使用、公共服務質量、公眾滿意度等進行績效評價。績效評價結果應依法對外公開,接受社會監督。同時,要根據評價結果,依據合同約定對價格或補貼等進行調整,激勵社會資本通過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提高公共服務質量。
四、加強組織和能力建設
(一)推動設立專門機構。省級財政部門要結合部門內部職能調整,積極研究設立專門機構,履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政策制訂、項目儲備、業務指導、項目評估、信息管理、宣傳培訓等職責,強化組織保障。
(二)持續開展能力建設。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著力加強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實施能力建設,注重培育專業人才。同時,大力宣傳培訓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增進政府、社會和市場主體共識,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三)強化工作組織領導。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進一步明確職責分工和工作目標要求。同時,要與有關部門建立高效、順暢的工作協調機制,形成工作合力,確保順利實施。對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應及時報告財政部。
財政部
2014年9月23日

6. 如何有序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相關工作做交流發言

一、充分認識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重要意義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在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領域建立的一種長期合作關系。通常模式是由社會資本承擔設計、建設、運營、維護基礎設施的大部分工作,並通過「使用者付費」及必要的「政府付費」獲得合理投資回報;政府部門負責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價格和質量監管,以保證公共利益最大化。當前,我國正在實施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城鎮化是現代化的要求,也是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抓手。立足國內實踐,借鑒國際成功經驗,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國家確定的重大經濟改革任務,對於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提升國家治理能力、構建現代財政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一)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政府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向社會資本開放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可以拓寬城鎮化建設融資渠道,形成多元化、可持續的資金投入機制,有利於整合社會資源,盤活社會存量資本,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拓展企業發展空間,提升經濟增長動力,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二)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一次體制機制變革。規范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能夠將政府的發展規劃、市場監管、公共服務職能,與社會資本的管理效率、技術創新動力有機結合,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過度參與,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與質量。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要求平等參與、公開透明,政府和社會資本按照合同辦事,有利於簡政放權,更好地實現政府職能轉變,弘揚契約文化,體現現代國家治理理念。
(三)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構建現代財政制度的重要內容。根據財稅體制改革要求,現代財政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實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編制完整體現政府資產負債狀況的綜合財務報告等。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實質是政府購買服務,要求從以往單一年度的預算收支管理,逐步轉向強化中長期財政規劃,這與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標高度一致。
二、積極穩妥做好項目示範工作
當前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首先要做好制度設計和政策安排,明確適用於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項目類型、采購程序、融資管理、項目監管、績效評價等事宜。
(一)開展項目示範。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向本級政府和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大力宣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理念和方法,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平等協商、風險分擔、互利共贏的原則,科學評估公共服務需求,探索運用規范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新建或改造一批基礎設施項目。財政部將統籌考慮項目成熟度、可示範程度等因素,在全國范圍內選擇一批以「使用者付費」為基礎的項目進行示範,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總結、提煉、完善制度體系。
(二)確定示範項目范圍。適宜採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項目,具有價格調整機制相對靈活、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投資規模相對較大、需求長期穩定等特點。各級財政部門要重點關注城市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領域,如城市供水、供暖、供氣、污水和垃圾處理、保障性安居工程、地下綜合管廊、軌道交通、醫療和養老服務設施等,優先選擇收費定價機制透明、有穩定現金流的項目。
(三)加強示範項目指導。財政部將通過建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庫為地方提供參考案例。對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示範項目,財政部將在項目論證、交易結構設計、采購和選擇合作夥伴、融資安排、合同管理、運營監管、績效評價等工作環節,為地方財政部門提供全方位的業務指導和技術支撐。
(四)完善項目支持政策。財政部將積極研究利用現有專項轉移支付資金渠道,對示範項目提供資本投入支持。同時,積極引入信譽好、有實力的運營商參與示範項目建設和運營。鼓勵和支持金融機構為示範項目提供融資、保險等金融服務。地方各級財政部門可以結合自身財力狀況,因地制宜地給予示範項目前期費用補貼、資本補助等多種形式的資金支持。在與社會資本協商確定項目財政支出責任時,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對各種形式的資金支持給予統籌,綜合考慮項目風險等因素合理確定資金支持方式和力度,切實考慮社會資本合理收益。
三、切實有效履行財政管理職能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從明確投入方式、選擇合作夥伴、確定運營補貼到提供公共服務,涉及預算管理、政府采購、政府性債務管理,以及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等財政職能。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對財政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提高認識,勇於擔當,認真做好相關財政管理工作。
(一)著力提高財政管理能力。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建設周期長、涉及領域廣、復雜程度高,不同行業的技術標准和管理要求差異大,專業性強。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根據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探索項目采購、預算管理、收費定價調整機制、績效評價等有效管理方式,規范項目運作,實現中長期可持續發展,提升資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務水平。同時,注重體制機制創新,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按照「風險由最適宜的一方來承擔」的原則,合理分配項目風險,項目設計、建設、財務、運營維護等商業風險原則上由社會資本承擔,政策、法律和最低需求風險等由政府承擔。
(二)認真做好項目評估論證。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會同行業主管部門,根據有關政策法規要求,扎實做好項目前期論證工作。除傳統的項目評估論證外,還要積極借鑒物有所值(Value for Money,VFM)評價理念和方法,對擬採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項目進行篩選,必要時可委託專業機構進行項目評估論證。評估論證時,要與傳統政府采購模式進行比較分析,確保從項目全生命周期看,採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後能夠提高服務質量和運營效率,或者降低項目成本。項目評估時,要綜合考慮公共服務需要、責任風險分擔、產出標准、關鍵績效指標、支付方式、融資方案和所需要的財政補貼等要素,平衡好項目財務效益和社會效益,確保實現激勵相容。
(三)規范選擇項目合作夥伴。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依託政府采購信息平台,加強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政府采購環節的規范與監督管理。財政部將圍繞實現「物有所值」價值目標,探索創新適合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采購的政府采購方式。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會同行業主管部門,按照《政府采購法》及有關規定,依法選擇項目合作夥伴。要綜合評估項目合作夥伴的專業資質、技術能力、管理經驗和財務實力等因素,擇優選擇誠實守信、安全可靠的合作夥伴,並按照平等協商原則明確政府和項目公司間的權利與義務。可邀請有意願的金融機構及早進入項目磋商進程。
(四)細化完善項目合同文本。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會同行業主管部門協商訂立合同,重點關注項目的功能和績效要求、付款和調整機制、爭議解決程序、退出安排等關鍵環節,積極探索明確合同條款內容。財政部將在結合國際經驗、國內實踐的基礎上,制定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和標准化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項目合同文本。在訂立具體合同時,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會同行業主管部門、專業技術機構,因地制宜地研究完善合同條款,確保合同內容全面、規范、有效。
(五)完善項目財政補貼管理。對項目收入不能覆蓋成本和收益,但社會效益較好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地方各級財政部門可給予適當補貼。財政補貼要以項目運營績效評價結果為依據,綜合考慮產品或服務價格、建造成本、運營費用、實際收益率、財政中長期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確定。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從「補建設」向「補運營」逐步轉變,探索建立動態補貼機制,將財政補貼等支出分類納入同級政府預算,並在中長期財政規劃中予以統籌考慮。
(六)健全債務風險管理機制。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根據中長期財政規劃和項目全生命周期內的財政支出,對政府付費或提供財政補貼等支持的項目進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在明確項目收益與風險分擔機制時,要綜合考慮政府風險轉移意向、支付方式和市場風險管理能力等要素,量力而行,減少政府不必要的財政負擔。省級財政部門要建立統一的項目名錄管理制度和財政補貼支出統計監測制度,按照政府性債務管理要求,指導下級財政部門合理確定補貼金額,依法嚴格控制政府或有債務,重點做好融資平台公司項目向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轉型的風險控制工作,切實防範和控制財政風險。
(七)穩步開展項目績效評價。省級財政部門要督促行業主管部門,加強對項目公共產品或服務質量和價格的監管,建立政府、服務使用者共同參與的綜合性評價體系,對項目的績效目標實現程度、運營管理、資金使用、公共服務質量、公眾滿意度等進行績效評價。績效評價結果應依法對外公開,接受社會監督。同時,要根據評價結果,依據合同約定對價格或補貼等進行調整,激勵社會資本通過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提高公共服務質量。
四、加強組織和能力建設
(一)推動設立專門機構。省級財政部門要結合部門內部職能調整,積極研究設立專門機構,履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政策制訂、項目儲備、業務指導、項目評估、信息管理、宣傳培訓等職責,強化組織保障。
(二)持續開展能力建設。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著力加強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實施能力建設,注重培育專業人才。同時,大力宣傳培訓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增進政府、社會和市場主體共識,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三)強化工作組織領導。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進一步明確職責分工和工作目標要求。同時,要與有關部門建立高效、順暢的工作協調機制,形成工作合力,確保順利實施。對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應及時報告財政部。
財政部
2014年9月23日

一、概念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PPP模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縮寫),是指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為了合作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或是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彼此之間形成一種夥伴式的合作關系,並通過簽署合同來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確保合作的順利完成,最終使合作各方達到比預期單獨行動更為有利的結果。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以其政府參與全過程經營的特點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PPP模式將部分政府責任以特許經營權(項目需要私人參與部分或全部投資,並通過一定的合作機制與公共部門分 擔項目風險、共享項目收益。根據項目的實際收益情況,公共部門可能會向特許經營公司收取一定的特許經營費或給予一定的補償,這就需要公共部門協調好私人部門的利潤和項目的公益性兩者之間的平衡關系,因而特許經營類項目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相關部門的管理水平。通過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特許經營類項目能充分發揮雙方各自的優勢,節約整個項目的建設和經營成本,同時還能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項目的資產最終歸公共部門保留,因此一般存在使用權和所有權的移交過程,即合同結束後要求私人部門將項目的使用權或所有權移交給公共部門)。方式轉移給社會主體(企業),政府與社會主體建立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全程合作」的共同體關系,政府的財政負擔減輕,社會主體的投資風險減小。

狹義的的PPP泛指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為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而建立的各種合作關系,而廣義的的PPP可以理解為一系列項目融資模式的總稱,包含BOT、TOT、DBFO等多種模式。狹義的PPP更加強調合作過程中的風險分擔機制和項目的衡工量值(ValueForMoney)原則。

二、優點

在於將市場機制引進了基礎設施的投融資。不是所有城市基礎設施項目都是可以商業 化的,應該說大多數基礎設施是不能商業化的。政府不能認為,通過市場機制運作基礎設施項目等於政府全部退出投資領域。在基礎設施市場化過程中,政府將不得不繼續向基礎設施投入一定的資金。對政府來說,在PPP項目中的投入要小於傳統方式的投入,兩者之間的差值是政府採用PPP方式的收益。

1、有利於轉換政府職能,減輕財政負擔。政府可以從繁重的事務中脫身出來,從過去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提供者變成一個監管的角色,從而保證質量,也可以在財政預算方面減輕政府壓力。

2、促進了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利用私營部門來提供資產和服務能為政府部門提供更多的資金和技能,促進了投融資體制改革。同時,私營部門參與項目還能推動在項目設計、施工、設施管理過程等方面的革新,提高辦事效率,傳播最佳管理理念和經驗。

3、政府部門和民間部門可以取長補短,發揮政府公共機構和民營機構各自的優勢,彌補對方身上的不足。雙方可以形成互利的長期目標,可以以最有效的成本為公眾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4、風險分配合理。與BOT等模式不同,PPP在項目初期就可以實現風險分配,同時由於政府分擔一部分風險,使風險分配更合理,減少了承建商與投資商風險,從而降低了融資難度,提高了項目融資成功的可能性。政府在分擔風險的同時也擁有一定的控制權。

5、應用范圍廣泛,該模式突破了引入私人企業參與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組織機構的多種限制,可適用於城市供熱等各類市政公用事業及道路、鐵路、機場、醫院、學校等。

三、意義

PPP模式是一種能使政府、企業、社會多方共贏的公共產品提供方式,它突破了傳統的政府與私人部門的分工邊界,通過構建公共產品新產權關系,整合公私部門的各自優勢,來拓寬企業的發展空間,緩解財政支出壓力,提高公共產品供給效率。在全面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精神的關鍵時期,從傳統政府包辦的公共服務模式向PPP模式轉變,不僅是簡單的、技術層面的「方式更新」,更是深層次的機制變革,對更好地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允許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和運營」的要求,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深化財政體制改革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1、創新投融資模式,推動國家治理能力提升。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以往採用的「國家管理」相比,一字之差,反映的內涵和實質卻相差深遠。現代國家治理更加註重契約精神、市場觀念,更加註重公開參與、平等協商、績效評估和結果導向。運用PPP模式,其必要條件就是,政府和企業「按照合同辦事」、平等參與、公開透明,這恰恰是現代國家治理關注的重點。因此,大力推進PPP融資模式,以創新的方式籌集公共服務設施投入資金,並進行運營和管理,有利於提升國家的治理能力。

2、盤活社會存量資本,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

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是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對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實現我省「兩個率先」有著重要意義。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城鎮化率從13.7%提高到了現在的64.1%,但作為東部的發達省份,我省的城鎮化進程還在加快,到2020年我省城鎮化率的目標為72%。推進城鎮化,滿足新進入城鎮居民的公共基礎服務設施需求,完善公共服務缺失和供給不足以及修繕老舊設施等,都存在巨量的融資需求。過去主要依賴財政、土地的投融資體制弊端已經顯現,且難以持續,亟需建立規范、透明的城鎮建設投融資機制。PPP模式正是這樣一種「基於特許經營權」的投融資機制,抓住了有效解決城鎮化融資需求這一關鍵環節,盤活社會存量資本,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拓寬城鎮化融資渠道和企業的發展空間,形成多元化、可持續的資金投入機制。

3、提高公共資源效率,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PPP不僅僅是單純的融資方式,更是一種機制、一種制度設計,是在更大范圍內推動改革的催化劑。PPP機制的指向就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所明確提出的「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運用PPP模式,政府將部分公共設施的建設、運營職能轉移給了高效的私人或社會運營商,同時保留並完善監督、定價等公共部門的核心職能,不但可以發揮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作用,推進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化配置,提高公共資源的使用效率,而且可以有助於破除行政壟斷,進一步簡政放權,使政府職能進一步轉向宏觀戰略、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等方面,有助於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更好地實現政府職能轉變,實現「1+1>2」的效果。

4、創新財政管理理念,適應建立現代財政制度。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首次提出要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包括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建立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建立規范合理的政府債務管理及風險預警機制。PPP模式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強調政府與社會資本各盡所能,強調社會資本的深度參與,能夠有效減輕政府債務壓力,將一部分政府的負債轉化為社會和企業的負債,平滑年度間財政支出,又有助於我們創新財政管理理念,從以往單一年度的「預算收支管理」,逐步轉向強化中長期財政規劃和「資產負債管理」,符合現代財政制度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社會公平的要求和「一次承諾、分期兌現、定期調整」的預算管理方式,與現代財政制度的建設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四、任務

當前,我省經濟總體平穩,一季度各項主要經濟指標保持適度增長的良好態勢,但宏觀經濟形勢的復雜性、嚴峻性增加,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財政增速回歸理性,收支矛盾壓力進一步加大。而隨著我省經濟社會新一輪發展的需要,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等方面的資金缺口不斷增大,僅靠財政資金投入難以滿足需要。當前,我省的政府總債務率為60.34%,在全國各省份中處於靠前位置,債務資金有87.83%投向了市政建設、交通運輸、保障性住房、農林水利、生態建設等基礎性、公益性領域。要實現新型城鎮化的目標,全省的資金需求預計在數萬億元以上,城鄉基礎設施投資空間巨大,推廣PPP模式不僅是雪中送炭,也是錦上添花,未來大有可為。各級財政部門要深入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更好地發揮財政職能作用,進一步明確積極推廣運用PPP模式當前面臨的主要任務。

1、理順機制,成立各級PPP協調管理機構。

從國際經驗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的各級財政部門都專門設立了PPP管理機構,負責推動PPP模式發展,履行研究設計、項目儲備、融資支持、招投標管理、爭議協調等職責。從國內情況看,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開展的PPP實踐,主要是「自下而上」的自發探索,多局限在項目層面,沒有一個明確的牽頭主管部門,缺乏經驗總結、制度安排和理論指導。

2、明確規則,構建適應PPP模式發展的制度環境。

完備的制度是管全面、管長遠的根本所在。從目前國內實踐看,現行與PPP相關的法規政策多為部門規章或者地方性法規,權威性不足,部分文件之間甚至相互矛盾,如各種模式的稱謂和內涵、項目所有權的轉移與歸屬等。推廣運用PPP模式,要對現行法規政策進行梳理,消除有沖突的制度障礙,進一步明確PPP項目操作規則,包括市場准入、政府采購、預算管理、風險分擔、流程管理、會計核算、績效評價和爭議解決等。各級地方財政部門要緊密結合實際,積極推動構建有利於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PPP項目建設的制度環境,先從管用的、急用的制度建設入手,充分調動各類社會資本、政府各相關部門的積極性,推動PPP模式健康有序發展。

3、精心篩選,建立分類指導的PPP項目庫。

PPP模式興起於英國,普遍運用在城市基礎設施領域,是國際社會在基建領域廣泛採用的投融資模式,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在項目選擇、規劃、招標、設計、建設、運營等環節,都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工作流程和業務規范。而目前國內PPP模式的實踐,尚處在比較「淺層次」的層面。如奧運鳥巢項目、北京地鐵4號線、江陰污水處理項目(PPP)、常州新北垃圾發電項目(PPP)、南京城北污水處理廠(TOT)和很多BOT領域的實踐,在利益分配、風險分擔、政府監督等環節,與真正意義的PPP模式相比,「形似神不似」,從項目的發起目的看,更多的是從招商和投資角度吸引資金,後續監管也不到位。

4、真抓實干,做好 PPP項目的推進落實工作。

第一,要開展深入細致、扎實有效的宣傳培訓,形成良好的市場與社會氛圍。這是PPP協調管理機構一項重要職責,對PPP模式的普及和推廣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宣傳培訓工作要貫穿項目全過程,通過PPP相關知識的學習,挑選出適合本地區的項目;項目確定後,通過各種渠道的宣傳,增進政府部門、社會組織與市場主體共識,提高公眾對PPP模式的認可度,吸引社會各方面的資金積極踴躍參與其中。

第二,要制定科學、合理的PPP融資項目方案,為項目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PPP是一種長期的合作關系,吸引社會資本的關鍵在於在滿足項目建設和運營服務質量的前提下,追求相對穩定的收益和回報率,而作為我們公共部門來說,要從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的角度出發,平衡項目的風險和收益,避免出現暴利和虧損,達到「激勵相容」的效果。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提供往往帶有一定的公益性質,需要政府的補貼,這就要求合作各方建立起「收益共享、風險共擔」合作機制。PPP模式在發達國家也有很多不成功的案例,歸根結底,成敗的關鍵在於收益和風險分擔不對等。利益分配的實質就是定價,最理想的狀態是讓私營資本盈利但不暴利。所以每一個PPP融資項目,都要通過競選的方式委託專業中介機構、顧問單位參與項目評估和方案制定,要進行項目論證和可行性研究,科學准確地估算項目未來現金流和定價的基礎數據,確定合理定價及特定的調價公式,項目方案經有權部門批准後方可組織實施。省財政廳將於近期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篩選一批資質合規、管理規范、專業特色明顯、業績突出的中介機構作為我省開展PPP融資項目的合作夥伴,供各地擇優選擇。

第三,要堅持公開招標,充分體現競爭的機制。PPP項目必須進行公開招投標,PPP項目管理部門應委託有資質的專業機構進行信息的統一發布和技術指導,並由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組成專家團隊,確定合理的定價,進行招標評議,按照法定的程序確定中標者。PPP項目不得由政府部門或管理機構指定合作夥伴,這是PPP項目的核心要點。在組織招標工作中,各級政府采購中心具備條件的可參與組織招標。

第四,要明確定位、落實分工,使合作伴隨項目「全生命周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也是PPP模式的運作基礎。PPP項目是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合作就需要雙方按照市場規則、按照合同契約辦事。要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明確雙方的權利、責任和義務,通過「合同條款」,而不是「行政權力」,來約束政企雙方的行為。PPP項目需要政府與企業長達十幾年甚至數十年的合作,政府和社會資本要在平等協商、依法合規的基礎上達成合作關系,政府樹立契約精神,嚴格按契約規則辦事,是確保項目成功的基礎。同時,要注重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主體之間的關系,嚴格界定政府和市場的邊界,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實現「激勵相容」的目標。

7. 國家發改委這些話暖心又提氣:城鎮化動能強大,紓困讓企業活下去

3月7日是政府工作報告發布第三日,也是「穩增長」任務下達第三日。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中國設定了2022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的目標,遠高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的4.8%。

「這是高基數上的中高速增長,體現了主動作為,需要付出艱苦努力才能實現。」李克強總理強調。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各部門政策協同配合、精準施策」。

3月7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連維良表示:「國家發展改革委將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社會大局穩定,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一同參加這次發布會的還有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副主任胡祖才。他們代表國家發改委,回答了如何擴內需促消費保工業穩增長。

物價穩

民心就穩

記者拋出的第一個問題是關於經濟體制改革,即如何通過改革進一步激發經濟社會發展活力。這也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總理政府工作報告都明確的重要任務。

連維良回應,將推動五個方面重大改革,即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改革、構建高標准市場體系的改革、穩增長擴內需的改革、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改革、促進綠色低碳轉型的改革。

「推動消費提質擴容,進一步改善消費環境,促進居民消費持續恢復。完善按要素分配的制度設計,推動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連維良說。

最近由於地緣風險沖擊,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一定程度上會給中國經濟帶來負面影響,尤其是物價上的影響。

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強調說:「糧食、能源、礦產品等大宗商品價格變化,事關民生福祉、工農業生產、宏觀經濟大盤,價格穩則民心穩、市場有序、經濟平穩。」去年中國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平均上漲0.9%,與國際主要經濟體高通脹形成鮮明對比,對全球物價發揮了重要的「穩定器」作用。

但近日,國際油價突破每桶110美元關口,3月7日開盤後一度沖高至139美元,煤炭、天然氣、鐵礦石價格居高不下,玉米等糧食價格也出現上漲勢頭。

面對今年復雜嚴峻形勢,胡祖才說:「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工作,責任重於泰山。我們將堅持底線思維,綜合施策、精準調控,全力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工作。」

今年1月8日,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首席經濟學家楊偉民在一次演講中表示:我國一些初級產品的供給面臨壓力,因此幾年,我國都會面臨輸入型通脹壓力。

有不願具名的行業人士分析認為,只要全球通貨膨脹一直持續,我國就很難避免通貨膨脹,普通百姓最關心的還是如何在通貨膨脹的背景下保護好自己「錢袋子」的問題。因為通貨膨脹勢必會引發物價上漲和貨幣貶值,但是除了房產之外,大多數人的資產存在形式還是現金,為了抵禦通貨膨脹,不少人還會擇機投資房產。

這將不排除房地產市場會受到刺激,「最近廣州、鄭州房地產市場因為政策松綁效應,一些樓盤趁機宣稱漲價。這對穩房價、穩預期、穩地價會帶來多大程度的影響,需要密切關注。」上述人士稱。

合力出穩增長政策

慎出收縮效應政策

對今年5.5%左右的經濟目標,有記者提到一些分析師普遍認為實現起來可能會有一點難度,在政策支持上需要明顯加大支持力度,但又擔心經濟刺激政策可能會帶來負面效應,如投資效益下降、過剩產能、資產泡沫風險。

對此,連維良回應稱:我們有很多有利因素,既有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所創造的巨大發展空間,也有在疫情防控條件下統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經驗,尤其是我們有促進經濟發展的有效政策組合,包括穩健有效的宏觀政策、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微觀政策、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結構政策、激發創新潛力的科技政策、激活發展動力的改革開放政策、增強發展平衡性協調性的區域政策、兜住兜牢民生底線的社會政策。

更為重要的是,在應對各種風險挑戰過程中,我們積累了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的豐富經驗,宏觀政策有空間、有手段,強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注重精準有效可持續。在確保實現經濟增長目標同時,能夠有效避免大家所擔心的投資效益下降、產能過剩和資產泡沫等負面效應。

連維良強調,在實現今年增長目標實際工作中,將特別注重把握好三方面:一是更加註重重大決策落地見效,進一步出台實施擴大內需政策舉措,努力保持外貿發展良好勢頭。二是更加註重宏觀政策統籌協調,發揮好政策集成效應,形成穩增長政策合力;尤其是加強新出台政策的評估分析,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加快推進,有收縮效應的政策慎重出台。三是更加註重有效應對各類風險挑戰,全力抓好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和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更加精準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14億人的內需有底氣

養老托育增量提質

中國穩增長的底氣還在於有著14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有著世界上規模最大、成長最快的中等收入群體。去年,我國人均GDP已達到1.25萬美元,接近高收入國家標准門檻。

「消費是最終需求,是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隨著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孕育著大量消費升級需求,消費持續增長的勢頭沒有改變。」胡祖才表示,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堅定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在精準有效防控疫情基礎上,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多措並舉促進消費持續恢復。

一是提升消費能力。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落實落細穩就業舉措,支持創新創業帶動就業,針對重點群體強化精準就業幫扶措施。

二是培育消費新增長點。培育壯大智慧零售、智慧旅遊、數字文化、智能體育等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大力發展冰雪旅遊、冰雪消費,推動實施冰雪旅遊發展行動計劃;加力促進養老托育等服務消費;進一步拓展縣鄉消費等。

三是大力發展綠色消費。全面推廣綠色低碳建材,繼續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鼓勵地方開展綠色智能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等。四是營造安全放心消費環境。

「『一老一小』現在是最受關注的民生大事,人口老齡化、三孩政策、養老托育頻頻上了熱搜。」連維良表示,疫情過後,我國將迎來養老托育的恢復性快速增長,對此我們必須做好充分准備,努力增加養老托育的有效供給,重點做好養老托育工作的增量提質、普惠就近、從嚴監管。

按照規劃,「十四五」末,全國養老床位規模要達到900萬張以上,嬰幼兒托位規模要達到600萬個以上。

城鎮化動力仍然強勁

蘊含巨大的內需潛力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國最大的需求潛力所在,對推動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共同富裕都具有重要意義。」胡祖才說。

他強調稱,當前中國城鎮化已經處於快速發展中後期,正在轉向全面提升質量的新階段,城鎮化動力仍然強勁,蘊含著巨大內需潛力和強大發展動能。今後一個時期,要堅持以人為核心,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

今年的任務是:穩步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充分發揮新型城鎮化對促進居民消費、拉動有效投資的積極作用,做好四方面工作:

第一,著力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這是城鎮化的首要任務。要繼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拓寬在城市穩定就業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落戶渠道,不斷提高落戶便利度,切實維護好進城落戶農民的農村權益。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加快覆蓋常住人口,以新生代農民工為重點推動參保擴面,保障隨遷子女在常住地接受義務教育,加強農民工就業服務和技能培訓,今年開展農民工補貼性培訓600萬人次以上。

第二,著力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推動超大特大城市轉變發展方式,超大特大城市要重視「大城市病」問題,有序疏解中心城區非核心功能,合理控制城市規模、人口密度和開發強度,促進多中心、多層級、組團式發展,輻射帶動周邊市縣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支持一批條件較好的縣城加快發展,持續精準補短板強弱項,更好滿足農民到縣城的就業安家需要。加強邊境地區城鎮建設。繼續推動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

第三,著力提升城市宜居宜業水平。城市建設既要重視「面子」,更要注重「里子」,要努力為城市居民打造高品質生活空間,努力提供更多普惠便捷的公共服務。

第四,著力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我國即使基本實現城鎮化,仍將有4億左右人口生活在農村。要協同推進城市和鄉村現代化,要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扎實推進城鎮公共服務向鄉村覆蓋,因地制宜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生活品質。

紓困減負讓企業活下去

抓實投資讓企業振作起來

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也是穩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之一。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表示,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三個方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重點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重點領域項目建設。二是充分調動市場主體投資積極性,包括加大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信貸支持力度,創新金融工具、拓寬融資渠道,特別是要為民營企業參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創造更多有利條件。三是服務「雙碳」戰略,推動綠色發展,堅持節能和減排兩手抓。

林念修還談到實體經濟的重要性。他說,實體經濟是國家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但同世界工業強國相比,同高質量發展要求相比,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還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項,必須要加倍努力,加快補上。

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要重點抓好兩件大事:一是持續振作工業經濟,促進實體經濟量的增長;二是持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實體經濟質的提升。「穩經濟首先要穩的就是工業,必須保持一定水平的工業增長速度。」林念修表示。

一方面,紓困減負,讓企業活下來,並且能夠越活越好。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企業穩得住,市場就有信心,經濟就有前景。我們將切實減輕企業稅費負擔,加大金融信貸支持力度,全力做好重要原材料和初級產品保供穩價,穩定大企業生產經營、減輕中小企業負擔、提升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活力。

另一方面,抓實投資,讓企業振作起來,且能夠持續增強發展後勁。要緊緊抓住製造業投資這一個「牛鼻子」,一手抓傳統產業賦能改造,一手抓新動能培育發展。

這次新聞發布會共持續約2個小時,會議實錄文字近2萬字,舉措翔實、政策務實,這背後是中國穩增長的決心和信心。

8. ppp模式對於地方發展有哪些促進作用

政府通過ppp模式向社會資本開放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可以拓寬城鎮化建設的融資渠道,形成多元化、可持續的資金投入機制,有利於整合社會資源,盤活社會存量資本,激發民間投資獲利,拓展企業發展空間,提升經濟增長動力。

9. 什麼是PPP

PPP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縮寫,指政府Public與私人Private之間,基於提供產品和服務出發點,達成特許權協議,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全程合作」夥伴合作關系,PPP優勢在於使合作各方達到比單獨行動預期更為有利的結果:政府的財政支出更少,企業的投資風險更輕。

PPP是政府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合作過程中,讓非公共部門所掌握的資源參與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從而實現合作各方達到比預期單獨行動更為有利的結果。

與BOT相比,狹義PPP的主要特點是,政府對項目中後期建設管理運營過程參與更深,企業對項目前期科研、立項等階段參與更深。政府和企業都是全程參與,雙方合作的時間更長,信息也更對稱。

(9)拓寬城鎮化融資渠道擴展閱讀: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在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領域建立的一種長期合作關系。通常模式是由社會資本承擔設計、建設、運營、維護基礎設施的大部分工作,並通過「使用者付費」及必要的「政府付費」獲得合理投資回報;政府部門負責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價格和質量監管,以保證公共利益最大化。

我國正在實施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城鎮化是現代化的要求,也是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抓手。立足國內實踐,借鑒國際成功經驗,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國家確定的重大經濟改革任務,對於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提升國家治理能力、構建現代財政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1、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政府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向社會資本開放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可以拓寬城鎮化建設融資渠道,形成多元化、可持續的資金投入機制,有利於整合社會資源,盤活社會存量資本,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拓展企業發展空間,提升經濟增長動力,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2、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一次體制機制變革。規范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能夠將政府的發展規劃、市場監管、公共服務職能,與社會資本的管理效率、技術創新動力有機結合,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過度參與,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與質量。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要求平等參與、公開透明,政府和社會資本按照合同辦事,有利於簡政放權,更好地實現政府職能轉變,弘揚契約文化,體現現代國家治理理念。

3、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構建現代財政制度的重要內容。根據財稅體制改革要求,現代財政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實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編制完整體現政府資產負債狀況的綜合財務報告等。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實質是政府購買服務,要求從以往單一年度的預算收支管理,逐步轉向強化中長期財政規劃,這與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標高度一致。推廣使用「PPP」模式,是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手段。有利於吸引社會資本,拓寬城鎮化融資渠道,形成多元化、可持續的資金投入機制。

10. ppp項目中項目識別階段的兩評是指什麼

指的是物有所值評價,財政承受能力論證。

PPP是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英文首字母縮寫,指在公共服務領域,政府採取競爭性方式選擇具有投資、運營管理能力的社會資本,雙方按照平等協商原則訂立合同,由社會資本提供公共服務,政府依據公共服務績效評價結果向社會資本支付對價。

PPP是以市場競爭的方式提供服務,主要集中在純公共領域、准公共領域。PPP不僅是一種融資手段,而且是一次體制機制變革,涉及行政體制改革、財政體制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

(10)拓寬城鎮化融資渠道擴展閱讀

項目優點

(1)消除費用的超支。公共部門和私人企業在初始階段私人企業與政府共同參與項目的識別、可行性研究、設施和融資等項目建設過程,保證了項目在技術和經濟上的可行性,縮短前期工作周期,使項目費用降低。

PPP模式只有當項目已經完成並得到政府批准使用後,私營部門才能開始獲得收益,因此PPP模式有利於提高效率和降低工程造價,能夠消除項目完工風險和資金風險。研究表明,與傳統的融資模式相比,PPP項目平均為政府部門節約17%的費用,並且建設工期都能按時完成。

(2)有利於轉換政府職能,減輕財政負擔。政府可以從繁重的事務中脫身出來,從過去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提供者變成一個監管的角色,從而保證質量,也可以在財政預算方面減輕政府壓力。

(3)促進了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利用私營部門來提供資產和服務能為政府部門提供更多的資金和技能,促進了投融資體制改革。同時,私營部門參與項目還能推動在項目設計、施工、設施管理過程等方面的革新,提高辦事效率,傳播最佳管理理念和經驗。

(4)政府部門和民間部門可以取長補短,發揮政府公共機構和民營機構各自的優勢,彌補對方身上的不足。雙方可以形成互利的長期目標,可以以最有效的成本為公眾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5)使項目參與各方整合組成戰略聯盟,對協調各方不同的利益目標起關鍵作用。

(6)風險分配合理。與BOT等模式不同,PPP在項目初期就可以實現風險分配,同時由於政府分擔一部分風險,使風險分配更合理,減少了承建商與投資商風險,從而降低了融資難度,提高了項目融資成功的可能性。政府在分擔風險的同時也擁有一定的控制權。

(7)應用范圍廣泛,該模式突破了引入私人企業參與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組織機構的多種限制,可適用於城市供熱等各類市政公用事業及道路、鐵路、機場、醫院、學校等。

閱讀全文

與拓寬城鎮化融資渠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招商把傭金吞了 瀏覽:121
影子銀行的高杠桿效應 瀏覽:522
中歐新動力混合持倉 瀏覽:645
中國期貨部總監 瀏覽:778
查詢美元兌人民幣的實時匯率 瀏覽:689
外匯如何每天穩定盈利50點 瀏覽:769
上海東方期貨經紀有限公司 瀏覽:318
融資股權變更計算 瀏覽:500
金蝶期末調匯匯率 瀏覽:515
華泰證券怎麼用手機交易記錄 瀏覽:559
軍工基金理財 瀏覽:277
長城金融成都分公司 瀏覽:252
上市公司在澳門有金融公司 瀏覽:103
怎麼關閉傭金寶的理財 瀏覽:22
南瑞股票大跌 瀏覽:518
騰訊理財余額寶能買兩種基金嗎 瀏覽:280
母嬰市場上市公司 瀏覽:624
融資租賃中內含利率怎麼算 瀏覽:826
當代集團旗下上市公司 瀏覽:450
萬達貸交易密碼到上線 瀏覽: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