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焦慮時代,為什麼「無用」的內容反而越來越值錢
豆瓣時間自3月上線以來已經過去兩個月,在4月底刺蝟公社的采訪中,豆瓣副總裁姚文壇透露,豆瓣時間上線的五天內就達到了百萬銷售額,目前也已經有幾百萬的收入。
幾百萬的收入相比於目前更火熱的知識付費確實不算多,但是這種穩健的增長趨勢,卻是整個文化領域的好消息。在這個越來越焦慮,越來越逐利的時代,看似非實用型的文化內容反而變得越來越有價值。
用戶對文化內容的消費需求始終存在
文化內容的消費群體一直都在,此前文化類的報刊、雜志、書籍購買的主力軍均是該類人群,只不過來到移動時代之後,信息載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智能手機的特性讓閱讀變得更為便攜,而這部分人群也同樣放棄了原來的紙媒閱讀,轉移到了智能手機上。
產業會消失,但需求不會消失,只不過需要尋找更好的滿足方式。
功利內容喧囂過後,文化內容付費進入回暖階段
主打「實用」的功利性付費內容本身並沒有錯,但不少購買者帶著「緩解知識焦慮」的目的而來,希望購買之後獲得成百上千的回報,這種過高的預期可能會導致最終失望,反而更加焦慮。
在三節課近期的一篇《知識付費即將迎來拐點?》文章中指出,其通過統計各個知識付費平台打開率後,發現普遍出現下降的情況,說明大家進入到了退熱階段。
在功利內容一片喧囂過後,部分焦慮人群也逐步認清了功利內容不能立即產生回報的現實,而同時關注內心需求的人也變得越來越多。
在自媒體領域,豆瓣時間上線5天收入破百萬,《蒙曼品最美唐詩》進入喜馬拉雅付費榜TOP5,總播放量近千萬。而十點讀書公眾號一年漲粉一千萬,付費內容的月營收達到500萬,今年更是完成了6000萬的融資,估值4個億,這里不一一列舉。
人們對文化內容的興趣又在重燃,大家也開始關注一些「無用」的文化類內容,並且願意為其付費。自媒體「筆艾特紙」在其文章中表示:
「音頻內容最主要的消費場景是上下班路上和睡覺前後。我不喜歡在這個時間段聽「干貨」,因為空閑時間聽這些,本就是一種變相加班。然而我又嫌流行音樂太吵並且浪費時間。所以這個時間最好用來培養我的業余愛好,比如聽古典音樂。」
文化類付費內容的價值在於純粹
隨著自媒體行業的發展,資本的介入,文化內容忙於追逐熱點,追逐變現能力,離「無用」越來越遠,而離「有用」越來越近,但是反過來想想,這反而是文化類付費內容產品區別於免費內容的機會所在。
其一是更專注內容本身,其二是更適合碎片化場景。
1)與廣告分離,專注內容本身
在自媒體領域,因為要考慮收入的原因,通常一篇好好的圖文或者視頻內容,最終都成為了廣告軟文,這種混編模式短期確實能夠盈利,帶來轉化,但是長期來看卻非常破壞用戶的體驗,也影響品牌自身。
付費的形式可以讓作者不必背負贏利的壓力,專注於內容本身,形成更好的用戶體驗,建立起自媒體品牌更長遠的價值。
2)文化內容更適合碎片化場景
我們已經進入了碎片化場景時代,相比於需要更強的系統性和條理性來梳理的知識內容,文化類內容在這方面的要求並不高。這些輕松,沒有壓力感的內容更適合「陪伴」。因此比知識內容更適合碎片化場景,這點也是當前所有在線文化類付費內容的優勢。
從消費者到生產者的二次價值挖掘
豆瓣作為文化內容社交平台,其有著大量的內容消費者以及生產者,除了北島、白先勇這些名家之外,豆瓣此後還將邀請到在某個垂類文化領域有所建樹的豆瓣達人。這些達人平時也活躍在影評、書評、小組中,受到粉絲認可,其生產的高質量內容也正是粉絲所需要的,將其引入豆瓣時間後粉絲也會自然買單,這與知乎live中的達人生產邏輯一樣。
文化類付費內容產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勵這批「民間高手」,完成從消費者到生產者的身份轉換。既可以在專業團隊的幫助下更專注於內容創作,又能樹立自身的品牌價值。
結語:
用戶對於功利性內容的熱情正在進入理性階段,而同時文化類內容卻正在逐漸升溫。內容付費這一形式,讓純粹的文化內容獲得了全新的途徑,也使得用戶的回歸成為可能。
無論怎樣,2017年註定是文化內容回歸的一年。
作者:「首席發言者」
❷ 養棉花娃娃到底是怎麼樣的流程
沒有什麼固定的流程吧,你隨便看看微博超話之類的,上面經常會有曬娃和分享的,如果是自己養的話也沒什麼顧慮,漂亮娃買來就是為了看嘛,不需要有什麼流程啥的,你想怎麼辦就怎麼辦。之前沒接觸過也不要緊的,圈子嘛很多都是相通的,趣味當然也是自己找啦。
❸ 為什麼知乎有每日提問數量限制
演算法源於大數據,而大數據源於我們每一個人,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擁有主導數據的權利?
刺蝟公社 | 鐵林
第一個問題,由騰訊CEO馬化騰提出。
「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互聯網科技產業?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融合創新,會帶來哪些改變?」
一天的時間,超過39000人關注了提問,285萬瀏覽量,1400餘人成功搶答。
今日資本創始人徐新是第二個登場的嘉賓,她在半夜發出的靈魂拷問是:演算法源於大數據,而大數據源於我們每一個人,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擁有主導數據的權利?
幾個小時後,問題被瀏覽8千餘次,收到60個回答。
在馬化騰的提問下方,高贊回答貼了一篇長文,作者謝熊貓君翻譯的《人類唯一的出路》,開篇就說:在一個由人工智慧和「其它所有生物」組成的未來,我們只有一條出路:「變成人工智慧。」
知乎邀請了馬化騰作為新一季互聯網十問——「互聯網洞見者」的首個提問嘉賓,各路媒體討論頗多。這並不是馬化騰在知乎的第一個實名提問,六年前,馬化騰留下的問題是:整個人類處於互聯網發展的哪個階段?下一個十年,互聯網升級的大致方向在哪裡?
不過六年過去了,這個問題只獲得了12045個關注者,不到80萬的瀏覽量。
六年後的提問,恐怕和背後的投資,聯系更密切。2015年,知乎完成 5500 萬美元 C 輪融資,騰訊領投。去年1月,知乎完成 D 輪 1 億美元融資,騰訊繼續跟投。
同樣,今日資本也是知乎D輪融資的領投方,E輪繼續跟投。
看得出來,這是知乎時隔6年的一次具有營銷性質的活動。根據知乎官方的介紹,知乎已經從 2012 年時的問答社區,成長為 2018 年人人分享、普惠人人的全民知識內容平台。
更有意思的是,其他知乎用戶的問題更像是求助,大佬的提問,更像是自發趕來一堆人去搶答。
人人分享是有道理的,馬化騰現在的提問和6年前的提問相比,瀏覽量翻了3倍有餘。
2013年3月,知乎正式向公眾開放注冊,當年注冊用戶從40萬暴增至500萬,目前最新的數據是,知乎注冊用戶已突破1.6億。
小眾變為了徹底的大眾。良莠不齊的用戶,為知乎賺來了一個並不光彩的slogan——知乎:與你分享剛編的故事。但流量變多了。
知乎的「膨脹」軌跡,與移動互聯網的成長軌跡是一致的。從PC時代的門戶與搜索,進入到移動互聯網的APP時代後,各平台分庭抗禮,搶奪用戶時間,用戶的消費路徑從搜索引擎跳轉到直接的APP消費,各個平台(原來的網頁)之間的連接性不再緊密,跳轉變成一件艱難而奢侈的事情。
微信創始人張小龍六年前的提問還掛在知乎上:手機會取代電腦嗎?如果會,是幾年後?是什麼形態?
當年的最佳回答者江新華說,「十年後,大概所謂的手機會和所謂的PC一起消失,不存在誰取代誰的問題了。到時候所有的東西都是PC,不過要考慮一下PC是指Personal Computer 還是Public Computer,或許是Permanent Computer。「
剛過去六年,移動互聯網在經歷2016年的風口後,逐漸回歸冷靜,PC還沒消失,但手機的重要性已經得到凸顯,至於Permanent Computer,還有四年的時間可以驗證。
演算法推薦成為內容平台重新崛起的核心技術。據傳這其中的代表公司位元組跳動已完成不低於25億美元Pre-IPO輪融資,投前估值達750億美元,超過網路最新市值677.2億美元。
移動互聯網的影響已經持續多年,新的節點快要出現了。
某應用渠道負責數據增長工作的李天(化名)告訴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現在已經不是做增長最容易的階段,以前的產品光是通過應用商店的首發排行推薦,就能在當天收獲幾千的下載量,現在不可能了,移動用戶已經從增量市場變為了存量市場。
有些靠著風口做數據進入大眾視野的平台開始失去聲量。
知乎顯示出了自己的江湖地位,過去代表的精英輿論場讓位於大眾意見,2012年討論的話題竟成為未來幾年,移動互聯網面臨的主要問題。
比如SEEC首席戰略官段永朝在六年前留下的問題是,數字人群的「部落化」「小眾化」是否在真實發生?這一變化會對商業產生什麼影響?
「醒客」回答說,互聯網下,企業的存在方式將會改變,固定的企業、大企業將越來越少,人將是社會化的,工作協作方式更加靈活、扁平化,隨著企業以及社會結構將向以人為中心演化。
如今,圈層隔閡已經發生,真正「大眾」概念上的文化產品已經消失,動漫、游戲、男垂女垂、小說、體育,從用戶表達到圈層影響力,都在內縮,擁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之間,互相傳播,互相影響。
滿足不同圈層用戶需求的辦法是什麼?段永朝提到的「部落化」,被張一鳴的演算法推薦解決了。移動互聯網的解決辦法,是讓小眾得到保護,技術來提供信息觸達的便捷。
又比如,搜狗CEO王小川留下的問題:作為個體的人,在互聯網時代還會發生什麼變化?是更強大了還是更脆弱了?是更有主見還是在越來越智能的網路服務中「被決策」?科技與人性的平衡邊界是什麼?
當年的最佳回答說,互聯網具有馬太效應,即讓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科技是人性的一面鏡子,某種程度上真實的顯示了人性;或者是一個放大鏡,某種維度上放大了人性。
從行業趨勢來看,產品無一例外開始具有「上癮性」,沉迷成為一個討論較多的問題,如果說手機可以以晶元的方式植入到身體中,大多數人都可以成為賽博格,只是現在這款特殊晶元仍然獨立於人的身體之外,離開手機像在一瞬間切段與社會的聯系。
拿這兩年最火的短視頻APP來舉例,這個典型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產物,用十幾秒的視頻產品成為用戶碎片化時間的消費品,高密度的情緒體驗,無間斷的播放設置,上億日活的數據在講述一個事實:沒人在抵抗。
不是說產品有問題,而是,產品越來越通人性,人性就是擺脫不掉的葯劑。
和2012年相比,除了知乎以外,涌現出來的問答社區或者說帶有問答功能的平台也越來越多。互聯網產品經常越長越像,因為產品提供單一的服務,用戶卻永遠需要綜合服務,內容消費型產品同樣如此,今日頭條從資訊內容擴張到了微頭條、悟空問答,騰訊新聞同樣增加了問答專欄、微資訊廣場。
還好社區型產品難做。想做和真正做成生態,需要漫長的養成時間,不管是頭條還是騰訊,實際上只是盡量完善平台的用戶體驗,知乎的社區生態,暫時還是打不破的壁壘。
但下一步呢。走到移動互聯網盡頭的產品們,開始尋找新的生長點,到底是技術還是下沉會成為下一個風口,互聯網與人的關系仍然值得懷疑,和互聯網捆綁在一起的用戶,應該怎麼看到這個特殊的存在,就像當初的提問一樣,邊界在哪裡。
鐵 林
關注資訊社交平台、泛媒體領域
微信號:2470810968
添加時煩請註明姓名、機構、職務
刺蝟公社是聚焦內容產業的垂直資訊平台,關注領域包括紙媒和數字出版、互聯網資訊和社交平台、視頻音頻平台、影視文娛、內容創業和自媒體、二次元,以及VR/AR和人工智慧等未來內容發展方向。
「關鍵詞」解鎖
延禧攻略 | 幻樂之城 | 陳一發被封 | 人生一串
快把我哥帶走 | 狗粉絲 | 怪物獵人 | 單口喜劇
同道大叔 | 我不是葯神 | 創造101 | 明日之子2
世界盃 | 紅海行動 | 奇葩大會 | 十萬個冷笑話
辦公室小野 | 陳曉楠 | 薛兆豐 | 卓偉 | 陳曉卿
陳安妮 | 葉非夜 | 姜思達 | 陳峰 | 張全蛋
映客上市 | 抖音廣告 | 頭騰大戰 | 海外短視頻
知乎融資 | 內涵段子 | 豆瓣改版 | 騰訊游戲 | QQ遠去
2018內容劇變半年記 | 多抓魚 | 區塊鏈媒體 | 山東新媒體村
活動推薦
「跨越山河大海」媒體人創業轉型大會
完
內容產業報道第一媒體
微博 @刺蝟公社
轉載、媒介合作聯系微信號ciweimeijiejun
商務合作聯系微信號yunlugong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網站www.ciweigongsh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