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美國企業融資成本

美國企業融資成本

發布時間:2022-06-17 14:32:26

A. 為什麼美國企業融資時以直接融資為主,而日本企業則以間接融資為主

因為美國的資本市場發達,針對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融資渠道,投行等金融機構也很發達,這樣就促使了直接融資比間接融資高,在美國來說,直接融資是比較容易的事,而不像在日本那樣,手續、規定比較麻煩

當直接融資方便的時候,就不會去選擇間接融資了,也就是發行股票和債券比較容易的話,那麼就不會去找銀行貸款了

B. 美國次貸危機對美國企業有什麼影響

來看,次貸危機的影響主要是金融機構和資本市場的損失,其對實體經濟的沖擊尚不明顯。但專家指出,次貸危機最大的潛在風險,在於其對市場信心和對消費預期帶來的沖擊,以及流動性緊縮的影響。次貸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滯後影響,將在半年甚至一年後逐步顯現。

一、次貸危機對美國實體經濟的影響將逐步顯現

1、次貸危機對心理的沖擊更大一些,重塑市場信心將成為長期的問題

有市場人士將這場次貸風波最終結果形容為「市場信心的喪失」,危機使整個信用體系面臨了一場考驗。次貸危機的爆發,使投資者對於在美國投資的安全性產生疑慮,除了次級債,其他類型的企業債、國債、股市的安全性都將使人們心存疑慮。信心一旦失去將很難挽回。對美國市場的重新審視將使得美國外來投資縮減,資金會因擔心投資前景而卻步。因此,在今後一個長時期內,美聯儲都將面臨如何通過政策變動來重新恢復市場脆弱的信心的難題。

2、對消費預期帶來的沖擊

個人消費開支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二,對經濟增長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近兩年美國住房市場持續萎縮,加上製造業持續疲軟,個人消費開支過去幾個季度來一直是推動美國經濟增長最主要力量。近期的一些跡象顯示,美國個人消費開支增長勢頭正在減緩。一方面,住房市場降溫使與住房相關行業的就業受到嚴重影響,同時,房價下跌也使美國人的房屋資產價值明顯縮水。隨著次貸危機的爆發,對下半年經濟增長預期的放緩,而美國房產市場毫無轉暖的跡象,經濟學家預期在未來的數月里,消費者信心將繼續走低。《華爾街日報》最新調查稱,「消費者,特別是中低收入消費者正經受著低迷的住房市場所帶來的壓力」。該調查結果預計個人消費開支增速在未來幾個月里將顯著減緩,第二季度按年率計算僅為2.2%,遠低於第一季度的3.8%。住房市場持續降溫是消費開支增長的最大阻礙。

3、金融市場 「信用緊縮」現象將影響企業融資和並購

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市場動盪,債券基金贖回情況嚴重,信貸市場的資金鏈中斷,全球金融市場上泛濫成災的流動性突然在一夜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隨著美歐銀行業收緊融資條件,「低成本資金時代」正發生逆轉,其結果,一是導致融資成本上升,影響企業融資。過去幾年,由於全球流動性泛濫,企業融資相對容易,很多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中小企業經營不佳,但破產率卻非常低。2006年美國企業破產率從往年的2.5%~3%下降到了0.6%,遠低於正常水平。次貸危機爆發,會進一步波及公司債市場。各家銀行手中積壓的無法出手的債券總值估計超過了2000億美元。作為美國經濟主心骨的中小企業也會因此受到較強資本約束,喪失持續創新的金融助力,更多的中小企業將無力支撐,被迫出局。二是全球並購浪潮將受到抑制。2006年華爾街收購兼並市場達到高峰,次貸按揭是推動華爾街2006年繁榮的主要資金來源之一。次貸總規模已經達到1萬億美元以上,成為杠桿收購交易、收購規模的快速發展的推動力量。次貸危機的發生,切斷了近年來華爾街最活躍的收購兼並交易的資金來源,並導致相應次級債市場停止發行。據統計,2007年以來,美國已有價值2250億美元的杠桿並購協議因融資困難而被擱置。

二、美國國內經濟進入全面衰退的可能性不大

目前對於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各方有不同看法。以美國官方為代表的樂觀派認為,危機不會將美拖入衰退。以前摩根斯坦利分析師謝國忠等為代表的悲觀派認為次按危機可能引發美經濟衰退。美林公司分析師稱,有很多跡象顯示,美國可能處於17年來首度由消費者引起的經濟衰退,而目前只是初期階段。我們的看法是,雖然美經濟衰退的風險不能完全排除,但只要調控不出問題,美經濟全面衰退的可能性不大。

1、美國經濟的基本面尚好。美國製造業剛剛擺脫前一個時期的低迷狀態,7月份實現連續第6個月增長;近期財政表現很好,2009財年赤字減半已提前三年實現;二季度核心通脹率只有1.4%,通脹壓力減輕;就業形勢尚好,2007年頭7個月,美國平均每月新增就業崗位13.6萬個,7月份,美國失業率為4.6%。

2、次貸佔美國GDP和信貸總額的比重不高。據國際清算銀行估計,2004年美次貸投放總額1500億美元,2006年升至4890億美元,今年第一季度新增2500億美元。次貸總規模一般認為有1.3萬億美元,佔到全部房貸的三分之一或者全部商業銀行資產的13%,佔GDP(2006年為14.98萬億美元)的8.7%。在全部次級貸款中,僅有45%的比例不能或只能提供少量收入證明和擔保,而當年在這部分人中又僅有30%不能到期還款,二者綜合比例不到兩成,而2007年也不會再超過這個數據。因此,這次動盪會使一些機構和投資者遭受損失,但它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在長期內可能也是有限的。

3、美國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能力強。美金融體系相對成熟,市場發達,擁有各類對沖工具和避險渠道,且積累了應對各種危機的經驗和技巧。美國金融監管當局具有很強的監管能力。從此次危機發生後,美國政府採取的應急措施來看,除了向銀行緊急注資外,美聯儲8月17日又採取預料之外的舉措,即將聯邦貼現率下調50點至5.75%水平。市場分析人士認為,美聯儲此舉體現了美國金融政策的效率與靈活性,有利於進一步強化和扶持美國銀行體系的良性循環,解決銀行體系流動性需求,從而保障銀行運營的安全和順暢,有利於美國以及全球穩定和支撐市場信心心理,進而產生美國股市與全球股市的上漲局面。

4、美大金融機構受影響有限。近二十年來,美國金融改革發展很快,新的金融機構紛紛涌現,金融工具的創新層出不窮,大大增強了美國金融業的競爭力。在此次次貸危機中,美國各大金融機構受到的影響十分有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8月9日發布的報告中指出, 美國的大金融機構至今都沒有受到次級按揭危機影響。「大金融機構的精明信貸手法,令它們沒有因次級按揭危機而受打擊,新的放款及貸款融資方法令金融系統變得更加穩定,盡管犧牲了借款人的利益。」

C. 求美元貶值對美國經濟的影響文章!

淺談美元貶值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論文關鍵詞] 次貸危機 美元貶值 抑制需求

[論文摘要] 2002年開始的新一輪美元貶值,在次貸危機發生後引起了世界范圍內更加廣泛的關注,美元貶值「損人不利已」的呼聲一片。無論美元貶值是否是對次貸危機的借題發揮,由於美國在世界經濟中具有特殊地位,分析美元貶值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將對分析世界各國因美元貶值而受到的影響等問題將有所幫助。

一、美元貶值的進程和原因
美元與黃金脫鉤後共出現過三輪貶值:第一輪是1973年1月至1978年10月;第二輪是1985年3月至1995年7月;第三輪是2002年以來,伴隨著貿易逆差的不斷擴大,美元對所有貨幣全面貶值。2006年至2007年上半年,美元對不同貨幣在不同時間有所升值也有所貶值,使市場更難把握美元匯率的走勢。2007年下半年至今,美元更是對所有貨幣前所未有地大幅貶值。2002年1月至2008年3月,美元兌所有貨幣實際匯率(指數)下降24.5%,兌主要貨幣實際匯率(指數)下降32.3%。美元對世界主要貨幣指數從2002年1月28日的112.89到2007年11月13日的72.19,不到6年的時間內貶值了36.1%。2008年3月17日,美元指數創下70.698點的新低,對歐元匯率為1.5532(USD/EUR),對日元為95.78(JPY/USD)。
第三輪美元貶值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首先,從2002年到次貸危機發生前,美元貶值主要是由美國巨額的「雙逆差」尤其是經常項目逆差所導致。2007年美國經常項目逆差已有所縮減但仍佔GDP的6%左右,美國經濟學家認為這一比例仍然較高,因此美元應繼續貶值。其次,2007年7月次貸危機全面爆發之後,直接導致了美國房地產泡沫和信貸泡沫的破滅,美國經濟不可避免地放緩。為應對經濟衰退的風險,美聯儲在次貸危機發生後從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已6度降息,國際資本的外流加上國內民眾對經濟的悲觀預期,直接推動了次貸危機之後的美元貶值。

二、美元貶值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2007年11月6日,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曾表示美元貶值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呈中性,並指出「美元貶值既非對美國經濟有利也非不利,美國目前有巨額的經常賬戶赤字,美元因此不得不貶值」。通過分析筆者認為美元貶值對美國經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1.影響貿易逆差
美元貶值在短期內能促進出口抑制進口,但從長期來看並不能持續減少貿易逆差。根據傳統的匯率理論,一國貨幣對外貶值能促進出口數量增加,同時使得進口產品價格上升,抑制進口,從而改善貿易收支狀況。2006年美國的貿易逆差7585億美元,2007年為7116億美元,2008年1月為582.0億美元,低於預期的597.5億美元,3月為582.1億美元,低於預期的611億美元。同時由於美國盛行信用消費,儲蓄率連續兩年為負,而為美國家庭提供信貸的金融機構的資金相當一部分來自外國投資者,美元的持續貶值導致美國金融機構融資成本增加,國內流動性不足間接抑制了消費者的消費需求。這些都有利於縮小貿易逆差。
但美元的貶值即美元的購買力下降同時也導致了幾乎所有與美元掛鉤的商品價格上漲。美元貶值是近期石油價格大幅上漲的根本原因,據估算美元貶值對油價上漲的「貢獻率」接近20%。如今油價已超過每桶110美元,不少農產品價格也達到幾十年來的最高。美元貶值在導致全球能源和原料價格大幅上漲的同時也使美國進口費用增加,通貨膨脹壓力加大,這無疑又會惡化國際收支。另外由於製造業僅佔美國GDP的12%,並且一半是軍工企業,美元貶值從中長期來看並不能較大促進美國的出口,貿易逆差狀況不能得到根本改善。
2.影響美國債務
美元持續貶值降低了美元資產對國外投資者的吸引力。目前相當一部分的美國政府債券和公司債券由外國投資者持有,美元不斷貶值可能導致外國投資者拋售美元資產。雖然美國基於美元在世界貨幣中的重要地位,希望實現既能通過貶值達到政策目的又能留住外國投資者的完美平衡,但在貿易逆差和美元貶值同時存在之時,免不了會有一些國家為規避風險而拋售一部分美元資產,這也就相當於減少對美國的投資,美國企業的融資成本就會提高。長期如此,將不利於美國的生產與投資。但我們也應看到實際情況是,次貸危機後的2007年下半年,外國投資者並沒有大規模地拋售美元資產,因此不大可能會嚴重打擊美國債務的可維持性。而且美國通過貶值和通貨膨脹來解決資產泡沫問題,是在讓其他國家分擔自己的債務。
3.影響公眾對美元的信心和美國經濟領跑地位
美元的持續貶值使許多向美國出口的國際企業轉為以其他貨幣結算,投資者也開始更多投資其他貨幣以尋求更大的收益。雖然美元貶值導致了對美元地位構成挑戰的歐元和人民幣的升值,被稱為「一箭雙雕」。但長此以往有可能影響到世界對美元的信心,已有一些石油輸出國採用歐元作為計價和支付貨幣,很多新興市場國家的公司選擇在歐洲金融市場上市。無論日後歐元是否會超越美元的地位,至少美元的持續貶值多少會有不利的影響。
美元貶值對消費的抑制也可能給美國經濟造成不利影響,因為居民消費佔到美國GDP的70%,是美國經濟增長的最大推動力。美元貶值在抑制進口增長的同時也可能削弱美國領跑全球經濟的地位。
綜上所述,美元貶值對美國出口的促進作用有限,卻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消費需求,減少債務負擔的同時削弱了美元的強勢地位。因此美元貶值美國經濟的影響是多方面、多方向的,但從長期來看並不會影響美國經濟發展的大趨勢。然而弱勢美元對世界經濟造成的影響卻將更多是負面的。
參考文獻:
[1]蔣惠惠:美元長期大幅貶值的探討[J].金融與經濟,2005(9)
[2]甄炳禧:弱勢美元拖垮世界經濟[J].半月談,2008(4)
[3]譚雅玲:警惕美元貶值和次級債陰謀[J].經濟觀察,2008(1)

D. 美聯儲加息為什麼會提高企業的融資成本,而且可以抑制消費

不管那國家加息都影響融資成本,一旦加息貸款利率就隨著加息就會水漲船高,比如本來不加息貸款一百萬利息才五千,加息以後就變成五千五了,所以美儲聯加息就提高融資成本。

E. 如何進行融資結構評價

這個題目太大了點,最好找相關的書讀一讀。參考下面的文章。

上市公司融資結構與融資成本研究

一、我國上市公司融資結構及股權融資偏好

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包括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兩個渠道,其中內源融資主要是指企業的自有資金和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資金積累部分;外源融資即企業的外部資金來源部分,主要包括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類方式。直接融資是指企業進行的首次上市募集資金(IPO)、配股和增發等股權融資活動,所以也稱為股權融資;間接融資是指企業資金來自於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貸款等債權融資活動,所以也稱為債務融資。

我國證券市場成立迄今已有十年多的發展歷史,股票市場的大規模發展為上市公司進行外部股權融資創造了極其重要的場所。以上市公司境內的A股融資為例,1991年——2000年的十年期間,累計股權融資總額超過了5000((億元,其中首次發行籌資額累計達到2967.98億元;配股融資累計達到1637.85億元;增發融資累計達到256.91億元。

但研究表明,我國上市公司的內源融資在融資結構中的比例是非常低的,外源融資比例遠高於內源融資,而那些「未分配利潤為負」的上市公司幾乎是完全依賴外源融資。其次,在外源融資中,股權融資所佔比重平均超過了50%0,其中上市公司通過股票市場公開發行A股進行的股權融資在全部股權融資資本中的比例平均達到了17%左右的水平,並且隨著股票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有理由認為這一比例的平均水平還將繼續快速上升。

然而,在西方企業融資結構中,根據啄食順序原則,企業融資方式的選擇順序首先是內部股權融資(即留存收益),其次是債務融資,最後才是外部股權融資。

從美、英、德、加、法、意、日等西方7國平均水平來看,內源融資比例高達55.71%,外源融資比例為44.29%;而在外源融資中,來自金融市場的股權融資僅占融資總額的10.86%,而來自金融機構的債務融資則佔32%.從國別差異上看,內源融資比例以美、英兩國最高,均高達75%,德、加、法、意四國次之,日本最低。從股權融資比例看,加拿大最高達到19%,美、法、意三國次之,均為13%.英國、日本分別為8%和7%,德國最低僅為3%.從債務融資比例看,日本最高達到59%,美國最低為12%.可見,美國企業不僅具有最高的內源融資比例,而且從證券市場籌集的資金中,債務融資所佔比例也要比股權融資高得多,可見,西方七國企業融資結構的實際情況與啄食順序假說是符合的。

但我國上市公司的融資順序表現為股權融資、短期債務融資、長期債務融資和內源融資,即我國上市公司的融資順序與現代資本結構理論關於啄食順序原則存在明顯的沖突。事實上大多數上市公司一方面大多保持比國有企業要低得多的平均資產負債率,甚至有些上市公司負債為零,但從實際上看,目前1000多家上市公司幾乎沒有任何一家會主動放棄其利用再次發行股票進行股權融資的機會。我們將中國上市公司融資結構的上述特徵稱為股權融資偏好。

中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的具體行為主要體現在擬上市公司上市之前有著極其強烈的沖動去謀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成功上市;公司上市之後在再融資方式的選擇上,往往不顧一切地選擇配股或增發等股權融資方式,以致形成所謂的上市公司集中性的「配股熱」或「增發熱」。但上市公司這種輕視債務融資而偏好股權融資的選擇,並沒有換來公司經營業績的持續增長和資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改善,上市公司無論是通過在一級市場首次公開發行A股還是通過配股或增發再融資的效率都是不能令人樂觀的。

二、上市公司融資成本的計算及特點

近年來,國內已有許多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對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偏好進行了研究,但一些研究的局限性在於:沒有能夠牢牢抓住融資成本這一主線展開對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偏好行為的實證研究。而我們認為,無論是債務融資還是股權融資,上市公司的任何一種融資方式都是有成本的,而評價上市公司外源融資策略合理與否及融資結構優劣的最重要的標准或出發點就是上市公司的融資成本。

上市公司的融資成本存在「名義成本」和「真實成本」之分。目前國內大多數關於上市公司融資成本的研究文獻中所提到的或所計算出來的融資成本實際上只是表面意義上的,即應屬於「名義資本成本」。而問題的關鍵和實質則是究竟應如何合理計量上市公司的「真實資本成本」或「真實融資成本」。

我國學術界和金融實務界在有關「真實資本成本」的計量問題上迄今尚未形成統一的標准,並且目前關於上市公司的融資成本計量和測定問題的研究也很少。本文在綜合借鑒並吸收了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之精華基礎上,建立了一套中國上市公司債務融資成本、股權融資成本和融資總成本的計量模型,並且以自1998年——2001年上半年全部實施過增發的上市公司為樣本公司進行了實際計算和統計分析。

上市公司的真實融資成本。數據顯示,1998年實施增發的上市公司,無論是股權融資成本還是融資總成本,增發後都要高於增發前,如股權融資成本增發前平均為18.8%,增發後則上升到31.19%;融資總成本由增發前平均為15.16%上升到增發後的22.45%.但從1999年開始,增發後的股權融資成本和融資總成本都要低於增發前。如1999年實施增發的公司,股權融資成本由增發前的28.24%下降到增發後的20.79%,融資總成本由增發前平均19.65%下降到16.76%;2000年實施增發的公司,股權融資成本由增發前的20.54%下降到增發後的16.58%,融資總成本由增發前平均16.07%下降到14.43%.此外,不同樣本公司的股權融資成本和融資總成本差異還比較明顯,比如1998年實施增發的上市公司,股權融資成本最高的達到38.66%,最低的為24.47%;2000年實施增發的公司,股權融資成本最高的為41.51%,最低的僅為5.36%.

由此可見,對於實施增發再融資的上市公司而言,無論是股權融資成本還是融資總成本都要比名義融資成本要高得多。

三、上市公司股權融資行為與債務融資行為和融資總成本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

為了對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進行深度分析,我們通過建立適當的經濟計量模型,以全部實施增發的上市公司數據為截面樣本,對上市公司的增發融資行為進行實證研究。

上市公司增發再融資行為所涉及的主要方面有:融資成本,其中又包括股權融資成本、債務融資成本、融資結構(即股權融資資本或債務融資資本占總投入資本的比例)、股票市場的預期平均收益率;增發募集資金的規模、增發類型(即是由原A股還是B股增發)等,因此,我們建立了關於上市公司增發融資行為的相關模型(略)。

同時,我們對上市公司的債務融資增加(或減少)是否會影響上市公司的融資總成本的問題也作了研究。根據現代公司財務與資本結構理論,財務杠桿是度量公司債務融資行為的重要指標,因此研究上市公司債務融資與融資總成本之間關系實際上就是研究財務杠桿的變化與公司融資總成本之間究竟存在什麼樣的關系問題。

度量財務杠桿通常有三種方法:資產負債率、償債比率和市值杠桿比率。資產負債率為帳面負債與帳面總資產之比;償債比率常常用利息倍數或償債倍數來表示;市值杠桿比率為總負債有股票市值或總資產市值之比。在研究中,我們採用總負債——總資產市值來作為財務杠桿的度量。在實際分析中,我們將總負債劃分為短期負債和長期負債,以進一步計算短期和長期財務杠桿。這里我們假定,負債的市值等於負債的帳面值,而權益資本的市值等於股價乘以總股本數。那麼總資產市值就等於負債的帳面值加上權益的市值。

依據實證分析我們得出了值得深思的結論。

實證分析得出的主要結論

1、股市預期平均收益率對融資總成本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同時上市公司增發類型(即增發前公司是否有A股或僅有B股)對融資總成本的影響較顯著。

2、股權融資成本和債務融資成本對融資總成本都有顯著正向影響,但股權融資成本的影響更大。增發前後的股權融資占總資本比例對融資總成本有顯著影響,其中增發前的股權融資比例對融資總成本的正向影響程度更大。

3、增發募集資金占上市公司外部資金來源之比對融資總成本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但增發募集資金金額或增發募集資金與增發前股東權益之比或增發募集資金與增發前股權融資資本之比或增發融資額占總資產市值的比例對上市公司融資總成本並沒有顯著影響。

4、上市公司的長期財務杠桿普遍低於短期財務杠桿,即短期財務杠桿要大大超過長期財務杠桿,反映了上市公司進行長期融資選擇時普遍存在的股權融資偏好以及上市之前將長期債務大量剝離的行為。

5、財務杠桿變化與公司融資總成本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即增加債務融資並不一定顯著地導致上市公司融資總成本的上升,反之,減少債務融資也不一定會顯著導致上市公司融資總成本的下降。

F. 國外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1. 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狀況。目前,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的狀況並不十分理想。我國在主板市場上市的企業有1000多家,而且大都是國有企業,僅有那些產品成熟、效益好、市場前景廣闊的高科技產業和基礎產業類的少數中小企業可以爭取到直接上市籌資、或者通過資產置換借「殼」買「殼」上市的機會。盡管我國有關部門即將出台企業債券管理新條例,企業債券的發行主體將有所放寬,原先對項目的限制將有所松動,但對中小企業來說,在一定時期內還將不在眾券商備選企業之列。職工集資是中小企業的主要融資手段。由於企業在開辦初期很難得到金融機構的支持,所以大多數中小企業採用職工集資的方式籌集資金。入股是改制企業和股份制企業的重要融資方式,大多數已經占總資產的10%.

  2. 2.信用歧視。中央為了搞活企業,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針政策,要求銀行部門要重點支持大企業,確保大企業的信貸,對中小企業就不重視,在確保大企業的基礎上才予以考慮,造成了對中小企業的信用歧視,導致銀行在對大企業和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上的不平等。缺乏對中小企業信貸需求的重視。據統計,1998年工、農、中、建四家銀行新增貸款20.85億元,其中非國有經濟貸款僅新增1億多元,中長期貸款幾乎為零。隨著各國有商業銀行提出業務向中心城市發展戰略的實施,部分機構存在「重大輕小」的傾向,個別銀行有諸如一定數額以下或注冊資本金100萬以下企業不貸的規定,恰恰斷掉了貸款需求以「急、頻、少、繁」為主要特點的中小企業融資主渠道。

  3. 缺乏為中小企業貸款提供擔保的信用體系。就中小企業自身來講,一方面,固定資產較少,不足以抵押,貸款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企業在改制過程中屢有逃費、懸空銀行債務現象發生,損害了自身的信用度。同時,企業也深感辦理抵押環節多、收費多,如在土地房產抵押評估和登記手續中,評估包括申請、實地勘測、限價估算等,登記包括土地權屬調查、地籍測繪、土地他向權利登記等,極為繁瑣。

  4. .對非國有企業融資的歧視。長期以來,在政府和銀行方面,都存在這樣的觀念,認為大型企業都是國有的,貸款給他們是國家對國家的企業,不會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而中小企業大多數是非國有的企業,效益不穩定,貸款回收不好,信譽差,容易導致國有資產流失,所以銀行一般對中小企業貸款十分慎重,條件較為苛刻。盡管現在比以前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這種現象。

  5. .一些區域性的中小金融機構發展不規范,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不夠。我國經濟中涌現出一批區域性的中小金融機構,本來應以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為己任。但在實際中,這些金融機構在業務發展上與國有金融機構有趨同的趨勢,不能真正面向中小企業,存在一定的信貸歧視現象。很多中小金融機構將大量資金上存或購買國債,對急需貸款的中小企業卻不予支持。

  6. 缺少為中小企業發展服務的金融機構。現在我國極為缺少切實面向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民生銀行原來的初衷是為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服務的,可是現在它已經和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沒有什麼區別了,其他新組建的城市商業銀行原來也是面向中小企業的,可由於資金、服務水平、項目有限,迫使它也逐步走向嚴格,限制了中小企業的融資。


G. 美元為什麼貶值了...

2003年美元對世界主要貨幣下降了14.98%,這是近30年來美元對世界主要貨幣第二次較大跌幅。第一次美元大幅波動與當時的財政赤字有關,但是此次美元的下跌不論是美國政府不斷惡化的財政赤字,還是創記錄的貿易經常帳戶赤字都是造成這次跌幅的主因。關於美元是否進一步貶值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的主要話題。目前國際經濟界對美元在2004年繼續貶值都有所預期,而幅度大多認為在15%-20%之間。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2月11日在美國國會眾議院財政委員會作證時說,美國經濟自去年夏天以來取得了很大增長,但巨額預算赤字可能會引發財政危機。格林斯潘還說,未來美國經濟有持續強勁增長的可能性,但危機同時存在。他警告說,如果政府不能盡快解決巨額財政赤字問題,可能會引發短期的危機。除非能制定一個令人信服的降低赤字的計劃,政府的巨額財政赤字可能會在「相對不遠的將來」引發問題和「長期的、嚴重的財政困難」。
對於美國日益擴大財政赤字格林斯潘表現出了明顯的擔心和憂慮。但對美國貿易赤字他卻輕描淡寫地說,無論貿易是赤字或盈餘,無論企業大量業務外包或小量業務外包,美國的職位和工資都已經逐步回升。至於對美元貶值的看法,格林斯潘表示,美元貶值有可能最終導致美國通脹上升,但目前尚不致引發擔憂。到目前為止,看到美元貶值對美國通脹幾無影響。但如果美元繼續貶值,則會發現進口物價有所上漲,並因此對總體美國通脹產生一定的影響。他認為,即使在那種情況下,其影響看起來也會非常小。因此,他堅持美元貶值在目前不致引發大的憂慮。
我們認為,美元下跌和國際社會對美元前途憂慮,歸結於外因是美國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所致,內因則是美元過剩所造成的。而目前世界主要金融和商品市場由於大量充斥美元,使得美元匯率的任何變化,都會影響市場的穩定。而過剩美元孵化出來的金融大鱷們,總是尋找著機會,在金融市場興風作浪。我們預計未來世界金融市場潛在的風險發生,過剩美元將是禍首之一。
格林斯潘時代的美國經濟模式
為什麼格林斯潘對待美國財政赤字、貿易赤字和美元貶值態度上有著明顯的差別?這與格林斯潘擔當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以後,在他主導下的美國的經濟增長模式有關。寬松的貨幣政策是其主線,全球化貿易政策則是其副線。歷史上有過的嚴重財政赤字問題,在格林斯潘對美國經濟的調試下,在柯林頓時期奇跡般消失了,而且取得財政盈餘。由此給格林斯潘帶來莫大榮譽。目前美國財政赤字問題是由現今美國政治保守力量所製造出來的,它正在打亂和偏離著格林斯潘的經濟調控模型的軌道。因此他對於美國財政赤字和美國國內正在升起貿易保守主義表現的非常深惡痛絕。
華爾街有句名言:誰當美國總統並不重要,只要有格林斯潘當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就行。說明把握美國經濟的走向不是美國總統,而是格林斯潘。美國經濟在格林斯潘時代雖然也經歷上個世紀80年代末的高通脹,以及90年代末的互聯網泡沫破滅情況,但是經濟增長基本保持了高增長、低通脹的局面。格林斯潘在1987年8月11日上台以後,結束了聯邦利率多年不斷攀升的局面,開始呈現出不斷下移的趨勢。而適度低利率、增大貨幣供應量已經成為格林斯潘時代美國貨幣政策的主要特徵、內核和靈魂。
格林斯潘時代的資本全球化和貿易全球化
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開始,在低利率和大貨幣供應量作用下美國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表現十分亮麗。即使有互聯網投資泡沫破滅那樣的災難出現,美國房地產市場也沒有受到影響,反而成了這些資金的避難所,從而在美國股市持續近三年調整中保護了美國人相當部分的財產。不斷推高的美國家庭財富,在美元供給過剩情況下,必須在資本全球化情況,讓通過貿易赤字流出的美元,通過購買不斷升高的美元資產(股票和地產)再返回美國。在美國債務構成上,外國政府和企業的資產佔有比例相當高。2003年美國國債的45%、公司債券的35%、公司股票的12%,均由外國投資者持有。而縱觀2003年全年,美國金融市場每月從海外資金凈流入量平均為590億美元,高於2002年的479億美元。而美國吸引海外直接投資�FDI 在2003年又重次回到全球第一位置上。數據表明,美國吸引的資金足以填補經常項目逆差的虧空。從美國進出口價格中出口價格始終高於進口價格以及不斷升高的美國資產價格說明,格林斯潘經濟模式就是:美元在資本和貿易全球化條件下,讓美國人用最少錢買更多的廉價優質的外國商品,來保持低通脹高增長經濟,同時讓外國通過貿易順差賺來美元,購買美國不斷升高的商品和資產,並且不斷去托住和升高美國人的財富,使得美國人可以無所顧及地消費。從而使美元在不斷擴大市場邊疆中,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美國式有效率、有效益的財富循環。
亞洲國家是美元過剩的接收者
日本外匯儲備從1996年至今增加3倍,而中國同期則增加了4倍。與此同時中日兩國也成為美國主要貿易夥伴。截止2003年底,中國持有美國國庫券1492億美元;日本是5452億美元。亞洲國家已經是持有美國國債中堅力量。從亞洲大多數國家以出口導向型發展經濟、並且主要以美國市場為主情況來看,亞洲有即南美之後成為第二個美元區的傾向。而亞洲產業布局和生產有越來越依賴於美國產業調整和變化趨勢。並且貨幣和貿易政策受美國相關政策影響加深。美國的財政赤字、貿易赤字、美元貶值等國內問題隨著美元的全球化、泛濫和過剩已經開始外延化成亞洲和全球問題。美國從去年以來希望亞洲貨幣升值,顯然希望亞洲地區吸納更多美元,但對亞洲貿易逆差問題則是採取「光說不練」的態度。在美元全球化同時,美國經濟政策不可避免地倒向美國的跨國公司利益,用貿易和資本流動打破國家邊界。同時利用勞動力成本巨大差異,獲取最大商業利益。雖然目前美國國內保守主義正在抬頭,但是美國製造業外移趨勢已是不可逆轉的現實。

H. 美債收益率大漲,是因為美國經濟向好,出口相對進口增加,美元迴流美國,美元升值,各國為防止金融動盪

短短幾句話,就自相矛盾。

美股下跌只是正常的套利行為,本身不存在危機

但是美股泡沫太大(這就是最大的危機),美聯儲擔心跌幅太大,影響經濟發展,不敢有絲毫的疏忽。

美債收益率大漲,是因為美國政府的債券賣出去,沒有人願意買,只能以高收益率來增強吸引力。

美國股市與經濟基本面嚴重背離,說美國經濟持續向好,是美吹吧。

中國唯一正增長,股市大跌。也是嚴重背離。

I. 為什麼美國企業偏好債權融資中國企業偏好股權融資

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是兩種不同的融資手段,各自具有不同的特點
股權融資對於所有者來說,風險大、收益高;對於企業來說,融資快、成本也高。因為企業應該按照入股數量,定期向所有者分紅,這個紅利占企業利潤的比重還是蠻重的,有時候甚至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這是以營利最大化為目的的企業所不願看到的;
而債券融資對於企業來講,雖速度緩慢,但成本低的多了,因為企業僅用向債權人償還本金和利息。
在中國,股票分紅制度還不是十分的健全,缺少相應的法律法規和監管,一些企業很少向所有者分紅,甚至不分紅,這樣企業可以享受股權融資的好處而迴避了其短處。
在美國,制度健全,大多數非偏好於風險投資的企業更傾向於債券融資。

J. 低成本紅利耗盡,中國製造還有希望嗎

2008年以來,「中國大陸製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已累計上升71%」。以富士康的深圳工廠為例,從 2010年起,連續漲了好幾次工人的基本工資,工人每月的基本工資從2010 年6 月以前的每月900元,增長到了2012 年5 月的2200 元。而且富士康的總裁郭台銘還說,一年以後深圳工人的工資大概要漲到每月4400元,很可能超過台灣島內工人的基本工資水平。
再對比一下,惠普和富士康合作在印第安納州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生產面向美國市場的個人電腦,該工廠雇有1300名工人,2012年PC生產量為290萬台。印第安納州除了有惠普,還有康明斯、豐田等企業。大家知道這個州的最低工資是多少嗎?每小時7.25美元,年薪15080美元。摺合成我們中國常用的月薪是近8000元。而富士康在深圳工廠的普通工人月薪就超過4000元!要知道我們企業的人工成本不僅僅是給員工的部分,企業還要負擔占薪水40%左右的社保,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稅費,那麼在中國富士康為一個工人付的錢肯定在5000元以上。當然了,你會說製造業工人的工資要比最低工資高,但是我們看到富士康在美國招的技術管理人員年薪也不過是3萬多美元,所以一線工人肯定也高不到哪裡去,基本上就是最低工資。由這個例子小學生都能算清楚,美國人工成本大概是中國的兩倍。那麼人工成本在產品中佔比多大呢?以iPhone為例,單機的人工成本在12.5美元到30美元之間,僅占其銷售價格的2%~5%,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另外,在最近這幾年裡,來華投資建廠的外國老闆還要考慮人民幣的升值問題。為什麼? 因為你賺的是美元,但是給工人付的工資是按人民幣結算的,一旦人民幣兌換美元匯率上升, 就意味著工人即使還保持原來的工資水平,但你要付出更多的美元去兌換等量人民幣,這其實相當於工資開支上升。那我們的人民幣幣值上升了多少呢? 告訴各位,從2008年至今,如果按照實際貿易加權匯率計算,人民幣的同期升值幅度達到了25.9%。

各位看懂了吧,總結起來就是,我們的用工成本在工資上漲,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之下,已經不再是「廉價」的了。與此同時,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它們在生產成本上比我們更有優勢。就拿越南來說吧,越南工人的每月工資只相當於500元人民幣左右。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阿迪達斯把中國工廠關閉,然後再到越南、 墨西哥去開新工廠。

有些朋友可能要反駁我說,就算我們工人的工資上漲了,那也跟美國的工人差很多啊。我告訴各位,我們沒有分析過一個趨勢,就是當中國工人鬧著漲工資的時候,美國工人卻在降低工資要求。我舉個例子和各位說明,美國的通用電氣把工廠遷回美國進行生產,它在2011 年的時候放出消息說要增加450個新的就業崗位,然後它在不到1個小時的時間里就收到了6000 份簡歷。工作崗位這么供不應求的結果是什麼? 就是一向強悍的美國工會竟然肯在關鍵的工資問題上作出妥協,結果是通用電氣答應提供更多工作崗位,工會則同意接受比過去更低的工人起薪。2012年春天,通用電氣在美國肯塔基州建立新工廠的時候,首批計劃招聘1000個工人,結果收到了1.6 萬份簡歷,最終它給出的工人起薪是每小時13 美元,各位曉得以前通用開出的最高工資是多少嗎? 每小時80美元。

我再給各位看一組很殘酷的數據,從2005年到2010年,中國製造業工人的小時工資增長了約150%,而美國僅增長15%。兩者之間的比值從41:1縮小到19:1。按照這個增長速度,那麼到2015年,中美兩國工人工資比會進一步縮小到9:1。而且,兩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還不一樣,在同樣的時間內, 美國工人的產量遠遠高於中國工人,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也更高,賣的價格自然更貴些。 如果把這些進行綜合考慮的話, 到2015年美中製造業工人的實際工資成本將會下降到2.43:1。

其他要素成本也在不斷增加

算完人工成本,我們再來比較一下融資、用電、能源、物流和土地等其他成本。

先說說融資成本。中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大概為20%~50%,而美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是10%左右;大型企業在中國的融資成本是6.5%,而在美國,類似企業的融資成本是2%。

用電成本上,中國的工業用電是1度電1塊錢,美國是我們的一半。能源成本上,珠三角地區工業天然氣價格為4.85元/立方米,長三角地區為3.89元/立方米;美國國內天然氣每百萬英熱平均價格3~4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為0.7~0.9元/立方米,我國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4~7倍。2013年1月份,世界最大甲醇生產商梅賽尼斯表示將把原定於智利的甲醇工廠搬遷至路易斯安那州。該公司CEO Bruce Aitken表示,「北美低價天然氣是此次行動的主要原因」,「化工和化肥企業也正在討論回歸美國,以利用低價天然氣」。

物流成本上,中國是美國的1.5~2倍。物流成本中最重要的是油價,以92號汽油(美國叫做Regular Gasoline)為例,2013年4月最新一次調整北京為7.48元/升,而根據美國能源部的數據,2013年5月7日全美平均為3.54美元/加侖,摺合人民幣5.73元/升,我們比美國足足貴了30%。而且我們知道,美國的油價是跟隨國際油價走勢一起波動,我們的油價則是上升容易下來難。大家別忘了,我們還有幾乎和油價一樣貴的過路費,平均下來每公里0.5元,而美國是沒有過路費的。按照小汽車100公里消耗10升油計算,算上過路費相當於每升油加價5元,所以相當於我們的汽油是12.48元/升(7.48元+5元)。

至於土地成本,這個很讓人驚訝。中國全國平均工業用地每平方米102美元左右,美國中西部的用地價格是每平方米13~20美元,像舊金山這種稍微發達一些的城市,用地成本大約是46美元/平方米。大家知道我們深圳的價格是多少嗎?價格高得離譜——210美元/平方米。

看了上面的數據,我相信讀者朋友會得出跟我一樣的結論:在我們的人工成本相對來說幾乎沒有優勢或者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我們其他項目的成本的確遠在美國之上,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企業從中國搬走,沒走的成本上升,在國際市場上自然競爭力下降,而蕭條就是這樣隨著成本一點點上升而來的。

閱讀全文

與美國企業融資成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南瑞股票大跌 瀏覽:518
騰訊理財余額寶能買兩種基金嗎 瀏覽:280
母嬰市場上市公司 瀏覽:624
融資租賃中內含利率怎麼算 瀏覽:826
當代集團旗下上市公司 瀏覽:450
萬達貸交易密碼到上線 瀏覽:823
證券研究方法論 瀏覽:753
京東金融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招聘電話號碼是多少錢 瀏覽:879
2019年5月5日美金匯率 瀏覽:924
孟晚舟指控金融機構 瀏覽:394
醫療投資集團排名 瀏覽:188
成熟國債期貨最小變動價位 瀏覽:549
存金寶周五價格不顯示 瀏覽:876
寶鋼股份環保部部長 瀏覽:866
銀行怎麼銷售基金理財產品 瀏覽:824
消費貸款途徑 瀏覽:654
分時租賃企業融資情況 瀏覽:536
開立對公外匯存款賬戶的識別主體 瀏覽:633
大連貸款依然需要提供無房證明 瀏覽:614
深圳聯拓金融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