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好的項目怎麼融資啊,綠色環保類型的工程
跟風投聯系,項目要是不大風投可能懶得理你,
如果有企業主體,企業主體年收入在2000萬以上,可以找銀行貸款
再不行就去找小貸公司吧
B. 綠色金融債券是什麼意思
綠色金融債券是政府、企業、銀行等債務人為籌集資金,按照法定程序發行並向債權人承諾於指定日期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
綠色金融債券是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等直接向社會借債籌借資金時,向投資者發行,同時承諾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並按約定條件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債券的本質是債的證明書,具有法律效力。債券購買者或投資者與發行者之間是一種債權債務關系,債券發行人即債務人,投資者即債權人。
金融債券是指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所發行的債券。金融債券期限一般為3到5 年,其利率略高於同期定期存款利率水平。金融債券由於其發行者為金融機構,因此資信等級相對較高,多為信用債券
(2)綠色基礎設施融資擴展閱讀:
新中國金融債券得到長足發展,種類也日益增多,重要有以下幾類:
(1)證券公司債券;證券公司依法發行的約定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一種有價證券。
(2)商業銀行的次級債券;商業銀行的次級債券是指商業銀行發行的本金和利息的清償順序在商業銀行的其他負債之後,先於商業銀行股權資本的債券。
(3)保險公司次級債券;
(4)證券公司短期融資債券;
(5)混合資本債券。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金融債券
網路-債券
C. 為何說綠色金融能有效"賦能"綠色環保產業發展
綠色金融不僅可「賦能」綠色環保產業發展,引導實體經濟步入綠色轉型通道,而且能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高質量的發展。目前,我國發展綠色金融的力量仍主要停留在政府層面,需要動員和激勵廣大社會資本提供更多綠色資金,加強市場制度建設和市場參與主體建設,培育和開發更多的綠色金融工具,拓展社會資本進入綠色產業。
其次,在微觀層面,引導更多地方政府設立綠色基金,積極開發綠色指數與相關產品,引入更多民間資金進入綠色金融領域。同時,進一步推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鼓勵地方出台適合本地的綠色金融實施方案,建立地方綠色項目庫,為地方項目對接國內綠色資金。
再次,不能「關起門」發展綠色金融,要在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基礎上,積極吸引綠色外資,發展碳金融市場、環境權益抵質押體系,真正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和兩種綠色金融資源更好地服務國內實體經濟的綠色轉型。
D. 華夏銀行綠色項目集合融資產品的適用范圍是什麼
集合融資是指華夏銀行對於同一客戶2-3個同類或關聯的綠色項目組合起來作為一筆授信任務進行統一申報審批的業務辦理模式。對於同時有多個項目貸款需求的企業來說,集合融資可以提高審批效率。
E. 綠色融資是什麼意思
你好朋友,融資即是一個企業的資金籌集的行為與過程。也就是公司根據自身的生產經營狀況、資金擁有的狀況,以及公司未來經營發展的需要,通過科學的預測和決策,採用一定的方式,從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資者和債權人去籌集資金,組織資金的供應,以保證公司正常生產需要,經營管理活動需要的理財行為。
F. 實現可持續金融發展,金融機構應該怎麼做
國內主要綠色金融行業上市公司:目前國內主要綠色金融行業上市公司有中國銀行(601988)、工商銀行(601398)、建設銀行(601939)、農業銀行(601288)、交通銀行(601328)等。
本文核心數據:主要金融機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及佔比情況、主要金融機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投向、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綠色保險保額及賠付金額、綠色保險投資余額
政策推動綠色金融行業發展
隨著國家穩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國的金融業開始改變觀念,向「環境友好型」過渡,也逐漸地把綠色金融理念提升到操作層面,近年來在國內掀起了一場「綠色金融」風暴。國家不斷強化綠色發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發展綠色金融。
2016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七部委聯合印發了《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明確了綠色金融的定義與分類,綠色金融體系包括了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股票指數和相關產品、綠色發展基金、綠色保險、碳金融等所有主要金融工具。
綠色信貸為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綠色貸款是最主要的融資渠道,我國綠色信貸規模位居世界第一,近年來,我國綠色信貸規模及佔比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2021年末,我國主要金融機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達到15.9萬億元,占各項貸款總規模的比例提升到8.25%。
我國綠色信貸分用途來看,47%的綠色貸款用於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產業,26%和12%的綠色貸款分比用於清潔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
綠色債券穩定發展
綠色債券是指任何將所得資金專門用於資助符合規定條件的綠色項目或為這些項目進行再融資的債券工具。我國綠色債券發行時間較晚,近年來發行規模保持穩定增長。2020年中國綠色債券在境內外市場的發行總量達到約2895億元人民幣(440.7億美元),較2019年的3860億元人民幣(558億美元)減少了21%。2021年上半年綠色債券發行規模快速增長,達到2013億人民幣(376億美元)。
綠色保險增長迅速
我國綠色保險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和提升。根據中國保險業協會數據,2018年至2020年我國綠色保險保額與賠付金額持續增長,2020年我國綠色保險保額達到18.33萬億元,同比增長24.9%,綠色保險賠付金額213.57億元,同比增長11.6%。初步估計2021年綠色保險保額超過25萬億元,賠付金額達到240億元。
我國保險資金向綠色投資領域的傾斜力度也在逐步加大。根據中國保險業協會數據,我國綠色保險投資余額由2018年的3954億元增加至2020年的5615億元。初步估計2021年其規模將接近7000億元。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綠色金融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G. 綠色普惠金融是在什麼條件下
金融機構是金融體系中的重要主體和主要因素。金融綠色化可以自內而外設定三個目標:實現自身綠色化,要自覺踐行節能、減排、低碳的綠色運營要求,倡導低碳辦公;實現環境風險下財務或商業可持續性,金融機構要將環境風險納入風險考量和定價模型,降低環境風險對金融機構經營穩定性的沖擊;要支持綠色經濟的發展,金融機構要優先支持踐行綠色發展的企業,鼓勵綠色生產方式,提高綠色產品供給的目的。金融普惠化的重點目標是讓傳統金融排斥的小微經濟體能夠獲得與大中企業平等的金融服務權利。綠色普惠金融體系的目標,既是金融綠色化與普惠化同步實現,是普惠金融實踐的綠色化,也是綠色金融實踐的普惠化。
構建綠色普惠金融體系的建議
一是構建綠色普惠金融機構體系。當前,一個相對完善的普惠金融機構體系正在形成。普惠金融機構體系包括開發性、政策性銀行和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的普惠金融部,城商行、農商行、農合行、農信社、村鎮行、民營行,新三板、區域性股權交易中心、小保險、新金融和保理、典當、融資租賃、小貸、擔保等金融機構。構建綠色普惠金融機構體系,要加快推進以上普惠金融機構自身運營的綠色化。
二是構建綠色普惠金融技術體系。普惠金融技術體系分為三大類,以貸款為例,第一類是傳統抵押擔保技術,第二類是抵押擔保技術創新,第三類是無抵押無擔保純信用貸款技術。構建綠色普惠金融技術體系,要求上述普惠金融技術將環境風險納入風險控制和定價模型,更好保證機構商業可持續。
三是構建綠色普惠金融基礎設施體系。絕大多數普惠金融機構規模都不大,很多服務需要市場和社會提供。這些服務包括但不限於人員培訓、技術研發、產品設計、外源融資、IT系統建設、會計制度、審計制度、統計制度、擔保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等等。以普惠金融服務小微企業為例,在發放信用貸款時,就需要有可靠的小微企業主信用評級信息,在綠色金融背景下,還需要該小微企業的環境信用評級信息。
四是構建綠色普惠金融准入監管、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規體系。構建綠色普惠金融體系,既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又要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政府要創造有利的政策和制度環境,推動綠色普惠金融的發展。
在准入和監管政策上,要堅持穩定與發展相平衡,對切實踐行綠色普惠理念的金融機構,要進一步降低准入門檻,適度降低監管要求。必須堵住體制機制漏洞,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加強綠色普惠金融體系協調機制,努力實現監管部門目標、績效、激勵、資源的一致性,努力做到監管政策、標准、規則和行動嚴密對接,特別是對跨行業、跨市場、跨部門綠色普惠金融活動要有效監管。地方政府要按照中央統一規則,強化綠色普惠金融屬地風險處置責任。要健全綠色普惠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和早期干預機制,實現監管信息全面聯通共享,努力做到金融監管全覆蓋。
在政策支持上,主要是財稅政策和金融政策。財稅政策包括對綠色普惠金融機構和業務的獎勵、補貼、貼息、風險分擔、減免印花稅、增值稅、所得稅和貸款撥備稅前列支等。金融政策主要是對綠色金融業務和普惠金融機構合理運用和搭配存款准備金、再貸款、再貼現、窗口指導等政策工具。
此外,還要著力促進制定和完善金融綠色化和普惠化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保證政府支持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的穩定性和權威性。鑒於我國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實踐經驗尚顯不足,可考慮推動在綠色金融試驗區和普惠金融試驗區制定和完善道義責任、社會責任強而法律責任相對較弱的「綠色金融促進條例」和「普惠金融促進條例」,一來推進試驗區建設,二來積累經驗,待實踐和時機均相對成熟時,再擴大立法范圍、提高立法硬度。
H. 當PPP模式與綠色金融相遇
PPP,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是公共基礎設施中的一種項目運作模式。在該模式下,鼓勵私營企業、民營資本與政府進行合作,參與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
在於將市場機制引進了基礎設施的投融資。不是所有城市基礎設施項目都是都可以實現PPP模式的,更不能認為,通過市場機制運作基礎設施項目等於政府全部退出投資領域。在基礎設施市場化過程中,政府應該向基礎設施投入一定的資金。對政府來說,在PPP模式中的投入要小於傳統方式的投入,兩者之間的差值是政府採用PPP模式的收益。
實施PPP模式的優勢:
1)消除政府投資的超支。政府部門和私人企業在初始階段,政府部門和私人企業共同參與項目的識別、可行性研究、設施和融資等項目建設過程,保證了項目在技術和經濟上的可行性,縮短前期工作周期,使項目費用降低。PPP模式只有當項目已經完成並得到政府批准使用後,私人企業才能開始獲得收益,因此PPP模式有利於提高效率和降低工程造價,能夠消除項目完工風險和資金風險。
2)有利於轉換政府職能,減輕地方財政負擔。既可以保證質量,也可以在財政預算方面減輕地方財政壓力。
3)促進了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私人企業參與項目還能推動在項目設計、施工、設施管理過程等方面的革新,提高辦事效率,傳播最佳管理理念和經驗。
4)政府部門和私人企業可以取長補短,發揮政府公共機構和私人企業各自的優勢,彌補對方身上的不足。雙方可以形成互利的長期目標,可以以最有效的成本為公眾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5)使項目參與各方整合組成戰略聯盟,對協調各方不同的利益目標起關鍵作用。
6)風險分配合理。PPP模式在項目初期就可以實現風險分配,同時由於政府分擔一部分風險,使風險分配更合理,減少了私人企業的風險,從而降低了融資難度,提高了項目融資成功的可能性。政府在分擔風險的同時也擁有一定的控制權。
但PPP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點
1)PPP模式導致私營機構融資成本較高
與政府部門相比,金融市場對民間資本信用水平的認可度通常略低,導致民間資本的融資成本通常要高於政府部門的融資成本。
2)PPP模式普遍採用的特許經營制度可能造成壟斷
一方面,在PPP模式下,投標成本、交易費用以及復雜的長期合同,導致很多規模較小的民間資本對PPP項目望而卻步,因此減少了政府部門對民間資本的選擇空間,也使招投標過程不能實現良好的競爭性。另一方面,PPP模式普遍採用的特許經營制度,實際上使中標的投資運營商獲得了一定程度的壟斷性,才能使得民間資本基本利益得到合同保障。
3)PPP模式復雜的交易結構可能降低效率
首先,在PPP模式中,通常需要多個參與者合作,而多個參與者會導致整個項目的約束條件增加。其次,由於每個參與方都會在經營管理、財務和法律等方面產生支出,這部分支出將會包括在投標價格中,從而傳導給政府部門。
4)PPP模式的長期合同缺乏靈活性
為了項目長期穩定運作,PPP模式的合同一般比較嚴格,靈活性不夠,PPP模式的各方在起草合同的時候,很難將未來的變化充分地考慮進來,合同條款通常只考慮當前時點的情況,導致項目後期管理不能因時制宜,而只能遵照合同條款執行——哪怕這些條款已經不再能使項目生命周期的綜合成本最優化。
5)公眾使用公共設施或者公共服務的成本可能提高
在PPP模式的定價機制下,私營機構需要補償項目相關的全部成本並獲得合理水平的投資收益,對其提供的設施或服務進行市場定價,可能增加公眾的使用成本。
這是時候,如果遇上綠色金融,這樣將使得PPP模式在綠色金融的配合下取得更好的發展,盡量降低PPP模式的劣勢。
綠色金融,指金融部門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政策,在投融資決策中要考慮潛在的環境影響,把與環境條件相關的潛在的回報、風險和成本都要融合進銀行的日常業務中,在金融經營活動中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環境污染的治理,通過對社會經濟資源的引導,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里的綠色金融特指銀行行的金融。
綠色金融自身需要解決,一是金融業如何促進環保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另一個是指金融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前者指出「綠色金融」的作用主要是引導資金流向節約資源技術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引導企業生產注重綠色環保,引導消費者形成綠色消費理念;後者則明確金融業要保持可持續發展,避免注重短期利益的過度投機行為。
2016年8月31日,人民銀行等七部委發布的《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中,綠色金融定義為是指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即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築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
綠色金融的特點:它更強調人類社會的生存環境利益,它將對環境保護和對資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作為計量其活動成效的標准之一,通過自身活動引導各經濟主體注重自然生態平衡。它講求金融活動與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協調發展,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綠色金融與傳統金融中的政策性金融有共同點,即它的實施需要由政府政策做推動。傳統金融業在現行政策和「經濟人」思想引導下,或者以經濟效益為目標,或者以完成政策任務為職責,後者就是政策推動型金融。環境資源是公共品,除非有政策規定,金融機構不可能主動考慮貸款方的生產或服務是否具有生態效率。
從上述綠色金融的特點可見,當它如果可以與PPP模式的社會資本較好的結合,可以解決PPP模式民間資本融資成本高的問題,這里的銀行只需要是優先方,而PPP模式的民間資本是劣後方。這將對綠色PPP模式的起到大力推動的作用。
鹹蛋兄妹,在這里舉幾個例子。
1、碳匯林項目
國家將在2017年7月建立全國碳交易市場,碳排放的交易將落實在實處。目前國際對中國的碳排放是有限制的,超過限制必須購買。同樣國家對每一個省的碳排放也是有監控的,目前碳配額是免費加有償的方式發放,如果國家重點監控的七大高污染行業超過配額話,必須購買的。目前處理利用技術企業實現減排手段,另一手段就是通過碳匯林交易了。由於碳匯林的投入對於企業來說是比較大的開支,所以很多企業不願意投入。舉例子:廣州碳交易市場的交易數據:2016年碳配額有償部分拍賣價是16.50元/噸,如果是碳匯林的交易通常也在這個幅度,這個價格在全國市場建立之後估計會上漲。以後大企業的生產離不開碳配額,這個碳配額除了國家免費發放之外,將是各省一個招商引資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可以增加當地的財政收入,該碳匯林的項目可以公國綠色金融的通道,降低了PPP項目的融資成本高的風險,同時特許經營權結束之外,將為當地政府帶來巨大財政收入,而且不會增加當地居民的生活成本。
2、供熱的「煤改電」工程。
由於「煤改電」工程無論對於政府和社會基金都有著很大的資金壓力,大資本不輕易進入到供熱PPP項目中,為政府的煤改電工作進程造成影響。如果有綠色金融保障,提供低息貸款給資方,那麼資方將更加願意投入「煤改電」工程,同時也會使得多方收益。
所以,當PPP模式遇到綠色金融,將會使得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築等領域的項目綠色環保的PPP模式迅速發展起來。
I. 綠色金融是如何服務於實體經濟的。政治回答
近年來,我國日益重視對綠色金融的發展,在「十三五」規劃綱要及規劃建議中,對發展綠色金融進行了闡述;在今年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要鼓勵發展綠色金融。不僅如此,我國的綠色金融發展在政策環境、規模體量和市場建設等方面也成績斐然。一是綠色金融政策體系逐步建立。1995年,央行頒布《關於貫徹信貸政策與加強環境保護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頒布了《關於運用信貸政策促進環境保護工作的通知》,這標志著綠色金融正式在中國誕生。隨後央行、環保部、銀監局、證監會、保監會等部門先後出台了綠色金融相關制度文件,綠色金融制度進一步完善。2016年,由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國務院批准七部委發布的《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對綠色金融體系進行了頂層設計,標志著綠色金融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二是金融機構積極實踐綠色金融。各銀行機構紛紛開展綠色金融業務,2008年10月,興業銀行成為中國首個加入「赤道原則」的銀行;2012年浦發銀行推出「綠色金融綜合服務方案2.0」。各保險公司則設立了環境責任險。三是綠色金融產品日益豐富。在政策支持下,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證券、綠色基金等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有序推進。截至2016年年末,交易商協會支持綠色企業發行債務融資工具的規模已超1500億元。2016年,中國發行綠色債券2300億元人民幣,佔全球綠債發行量40%左右。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方面,2013 年先後在深圳、上海、北京、廣東、天津、湖北和重慶兩省五市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四是綠色金融示範區啟動試點。2017年6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浙江、江西、廣東、貴州、新疆5省(區)選擇部分地方,建設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在體制機制上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中國綠色金融雖然發展成就顯著,但由於總體上仍處於起步階段,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制約因素:首先是相關法律政策體系還不夠完善。表現為:首先是立法層次較低。在國家層面沒有正式法律出台,僅是一些部門規章,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監管效力;現有的制度體系操作性不強,未將綠色項目的正外部性和污染項目的負外部性體現在市場價格上,財政補貼、稅收減免和金融優惠等政策未有效跟進,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業務盈利性不強。其次是基礎性工作不牢固。綠色金融的概念不明確,各方對綠色金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理解不一致,口徑的不一致導致了數據缺乏可比性。綠色金融各項標准不完善,各方主體的責任與權利不夠具體明確。綠色金融信息披露機制不健全。再次是綠色金融市場發展不足。各相關機構「綠化」程度不夠,到目前為止,我國只有興業銀行一家「赤道銀行」,多數銀行金融機構沒有深入參與到綠色金融業務中。綠色金融總體體量較小,名義上許多銀行機構公布的綠色貸款佔比遠超90%,但實際真正用於綠色發展的資金佔比較低。綠色金融產品種類有限,以綠色信貸為主,其他直接融資業務發展相對滯後,覆蓋范圍有限。最後是中介機構、人才等配套支持不足。國內還沒有成立專門的綠色金融中介服務機構,信用評級、第三方認證、資產評估、信息咨詢、環境風險評估等專業性服務機構涉足綠色金融業務較少。
探本溯源,綠色金融是在相關政策指引下,通過貸款、債券、股票、基金、保險等金融產品和服務,將更多社會資金支持節能環保、污染防治、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等綠色項目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中國金融體系的發展,應牢記服務實體經濟的使命,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快綠色金融體制機制創新,加大金融對改善生態環境、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等的支持,為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為此,筆者認為應重點做好六大體系的建設:
一是做好頂層設計,完善綠色金融制度體系。重點是以法律的形式確立綠色金融基本法律制度、綠色金融業務實施制度、綠色金融監管制度等綠色金融制度。二是加強引導,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支持體系。推進財稅政策、貨幣政策、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與配合,引導有關各方積極參與綠色金融,激發市場潛力和活力。特別是要強化市場手段,實施差別信貸政策,通過享受一定的政策利差補貼使商業銀行開展「綠色金融」業務有利可圖。三是強化考核硬約束,完善監管體系。發揮考核的導向作用,對地方政府、金融機構、企業等主體分別開展綠色績效考評。金融監管當局應聯合有關部門,完善綠色金融監管指標體系,推動金融機構積極開展綠色金融。四是完善市場機制,構建全面的綠色金融市場體系。擴大綠色金融參與的市場主體,重點是調動證券、保險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積極性;創建專門的政策性綠色金融機構,對現有政策性銀行信貸進一步「綠化」;加快綠色中介機構的發展,鼓勵和支持信用評級、資產評估、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咨詢公司等中介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業務服務。五是創新業務模式,完善綠色金融產品體系。大力推進綠色信貸創新,把綠色環保理念引入信貸政策,切實增加盈利性和可操作性;積極發展綠色債券,推廣綠色證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等業務;開展綠色金融衍生工具創新,建立健全綠色金融衍生品市場,完善配套的中介服務市場;加快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六是建立健全環境成本信息系統,加快綠色金融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完善企業資料庫,建立公益性的環境成本核算體系,將大氣污染排放、水污染、垃圾等造成的環境成本盡可能量化,在此基礎上對企業、產業開展綠色評級試點,開展排污費收取及排污許可證發放和價格補貼、資源稅收取及企業環評等;引導投資人基於綠色要求進行投資決策。